2020-07-17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腦細胞
共找到
248
筆 文章
-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這件事多做幾下,腦部血循暢通,失智症不上身
運送能量到大腦的血流量,與頭腦的功能成正比,如果血液循環越暢通,越能提高大腦的功能,只要順利做到這一點,頭腦就會變得靈活,不但可提升記憶力,也能減緩痴呆的到來。文/鍾碧芳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腦力與記憶力可以靠鍛練來延緩衰退的速度,甚至可以透過刺激來活化腦力。日本醫學博士松原英多長期研究大腦生理學,他認為腦部之所以能夠運作,靠的就是血液循環,如果腦循環的量變少,就會出現某些問題、並產生某種影響,其中之一,就是痴呆。 多咀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日本研究發現,咀嚼能夠有效防止記憶力衰退,若能達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腦循環增加約50%。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政一指出,的確有研究指出,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由於腦部的海馬區細胞,正是掌管學習的區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提高腦內海馬組織的信號活躍性,以防止老化。 這個觀念與日前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與牙醫系所做的研究相類似,殘存牙齒數越少的高齡者,其掌管記憶的大腦海馬迴附近,越容易產生容積量減少的情形。該調查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對於沒有牙齒的人來說,因為失去了牙齒週邊的神經功能,無法刺激腦部,失去了咀嚼的刺激,就會對腦部的運作帶來負面的影響。 營養師趙函穎則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當牙齒不好,咀嚼力不夠時,在營養素吸收不足的情況下,確實容易影響大腦的功能。 要達到咀嚼的功效,除了必須保有一口好牙,以強勁的咀嚼力多吃比較硬的食物之外,同時,也建議最好每一口都要咀嚼超過20次以上,松原英多更推薦咀嚼口香糖2分鐘,來達到增加腦循環量的效果。他指出,如果想要預防痴呆,要遵守一餐一道較硬的食物,且在餐後或休息時間,幫自己準備口香糖等能增加咀嚼次數的食品,且無論軟硬食物,都記得一定要細嚼慢嚥。 常運動,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運動是防止身體退化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紓緩在長期壓力下所造成的負面作用。瑞典一項針對中年女性長達3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使將來得失智症的風險高至2.51倍,而要降壓,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 科學家發現,運動能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只要流動量增加,身體就能製造出更深入組織的新血管,讓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更容易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體內的廢物也會被快速的排出體外。同樣的方式也會發生在大腦上,運動能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的齒迴血管流量,自然也能減輕記憶力的衰退。 趙函穎表示,運動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代謝,能將體內的毒物與廢棄排出體外,甚至與飲食相比,運動除了有紓壓效果之外,更有健腦的功效。 玩數獨,活化腦細胞一旦過了學習的階段或者上了年紀,尤其是屆臨退休的時候,一般人在收集資訊與執行力上,都會越顯困難。不過,如果刺激與資訊量逐漸減少的話,腦部也會跟著進入休眠狀態,最終就會變得痴呆、反應慢。因此,必須不間斷的持續用腦,才能增加腦細胞的活化,以鞏固記憶。 朱政一指出,有規律、不間斷的學習與可以激勵大腦的活動,特別推薦可激勵大腦的活動,包括近期相當熱門的數獨,不但可以活化腦力,也可提升短期注意力。其餘如跳舞、學樂器、外語等,都有助於增強腦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幫助降低記憶力衰退的風險。 吃早餐,腦袋更清醒想要補充腦部能量,每天規律的三餐相當重要。腦可說是身體的總司令,睡眠時,大腦仍然在消耗熱量,前一天晚餐的能量在隔天早上耗盡,早上起床,正是大腦最缺乏能量的時候,因此,好好的吃一頓早餐,就能讓大腦清醒。 最好的早餐內容,則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消化吸收,且具有高能源效率,如果能同時以蛋白質、脂肪與蔬果為輔,更能維持以提高能源的效率。 睡得好,提升認知功能睡眠對腦力的正常運作相當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保存的資訊,都是在睡眠中加以整理,儲存在記憶當中,容易健忘、沒辦法條理思考的人,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所造成。 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雜誌》中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使得實驗老鼠的大腦有25%的腦細胞死亡。雖然並沒有實例證明人類也會因為睡眠不足而造成腦細胞凋亡的損害,但這項研究卻足以證明,睡眠不足對腦力的傷害。 無獨有偶,美國一項研究分析22名長者的睡眠狀況長達3個月發現,睡眠品質可用做預測腦部認知功能是否衰退的依據。這項調查中,參加者每晚會配戴小型儀器紀錄睡眠,包括時間、扎醒次數、是否進入深度睡眠等,再對他們進行認知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包括經常早醒、扎醒、深度睡眠時間短的睡眠品質差的長者,在認知功能測試中的表現也比較差。研究團隊並推算,嚴重者可令腦部功能提早5年衰退,如果持續睡得不好,腦部受影響的風險將增加40~50%。 規律生活不傷腦力人類身體的活動是隨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進行著,全身包含腦部的所有器官,在白天的時間,都會全力以赴的運作著;但到了晚上,就會慢慢趨於緩慢,且必須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儲備隔天活動所需要的精力。 也就是說,好的生活節奏,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一個人的生理功能,必須包括睡眠與覺醒、活動與疲勞、血壓血循正常才行,唯有好的生活節奏,才能得到好的腦力。因此,千萬不可以熬夜,長期熬夜及失眠的人,其思考力、判斷力不僅會退化,也可能會提早罹患痴呆症。 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外,抽菸會將毒素帶入體內,造成體內的氧化壓力增加,進而消耗體內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等。一項荷蘭長期研究指出,吸菸者的記憶力、認知力、語言等能力的退化速度,遠高於從不吸菸與偶爾吸菸者,要避免這種長期的氧化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 酒精與毒品也是另兩項對腦力危害相當大的壞習慣,據統計,受過大量酒精影響的人,有1∕3會產生記憶力喪失的現象;而毒品中的搖頭丸除了有最普遍的毒品危害外,還會使人長期記憶力衰退,特別是當搖頭丸與大麻結合服用,會使傳輸血清素的細胞中毒,而血清素與大腦記憶與信息處理息息相關,更應避免。 事必躬親,訓練反應力研究指出,時常外出與他人交談的人,也比較不容易罹患痴呆症,尤其是屆臨退休的長者。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建議,在30、40歲時,就應該開始多與他人互動交流,無論是參加社團、車隊,或者是社區相關的集會活動等,都能擴大交友機會,增加工作之外的人際關係,而這些社會參與,對於增進腦力的成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生活中盡量選擇比較麻煩、耗時間的事情來做,這對訓練反應力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喝咖啡時,不泡即溶咖啡,而是自己從磨咖啡豆開始,在過程中享受咖啡的香氣,對紓解身心緊張有著意外的療效。又或者,多走幾步路到超市是或傳統市場買東西,而不要只想著簡單的網路購物且選擇送貨到家服務等。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
2020-07-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開腦植當歸貼片 抗惡性腦膠質瘤
一名43歲的南京眼科醫師,因為腦瘤復發,行走困難、不停抽筋而赴花蓮慈濟醫院求助。花蓮慈濟利用中藥當歸中的成分,研發出標靶小分子藥物EF-001,並製成貼片,直接貼於手術病灶,消滅肉眼看不見的腫瘤細胞,該病患目前已經返回大陸,存活期超過四個月。惡性腫瘤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以及美國腦瘤病例登錄中心(CBTRUS )的統計報告顯示,每年估計約有2萬例的腦瘤新病人被確診,台灣每年約有400名惡性膠質腦瘤新病例。惡性腦瘤擴散速度快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大腦惡性腫瘤。腫瘤一個月內最快可長大16倍,是惡化快速的原發性腦瘤,切除後的復發率也非常高,一般確診為第四期GBM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2至18個月。惡性腦瘤擴散速度很快,又難以根除,一旦確診後,通常已是晚期,現今治療惡性腦瘤的標準方法是合併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療,但是效果都非常有限。平均存活期往往只有一年左右,五年存活率更只有3.4%。讓癌細胞快速老化十多年來,花蓮慈濟新藥創新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幫助腦瘤病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致力於新藥開發研究。先是發現當歸萃取物中的成分,有助於治療惡性腦瘤;進而於2014年,以細胞的壽命記時器「端粒酶」為標靶,從中草藥篩選出HK-001,能夠高度抑制「端粒酶」活性,並讓癌細胞快速老化。經多年努力,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當歸萃取物EF-001,可以抑制癌症免疫檢查點PD-L1,增強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效果,也就是說EF-001可以去除PD-L1關掉T細胞的「觸手」,T細胞就可以辨認出腫瘤,進而殺死腫瘤細胞,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可抑制腦瘤細胞生長再將EF-001與生物材料聚酸酐結合,貼在病患的手術切除部位。因為手術部位還會有殘存肉眼看不見的腫瘤細胞,貼片貼在手術部位,達到局部藥物高濃度、高滲透、長時效的特性,在手術處,緩緩地釋放藥性,用以抑制腦瘤細胞的生長,且對正常細胞毒性很低,降低對其他正常腦細胞的傷害。如今病患恢復走路該名病患,因為腦瘤已經在大陸接受二次腦部手術,又再度復發時,尋求花蓮慈濟的協助。當時有走路不穩、不停抽筋的情況,先接受手術,在切除處貼上貼片,同時會診中醫針灸和復健科治療。並接受抗PD-1抗體免疫療法Keytruda藥物治療三次,更接受CIK細胞療法三次,如今已經可以恢復走路,存活期也超過四個月。HK-001-Wafer在對抗人類惡性腦膠質瘤(GBM),取得多國專利,屢獲得國家新創獎、新創精進獎等,是全球惡性腦瘤免疫治療研究的一大突破。口述/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不孕、老化又易累...恐是「糖化」惹的禍!日醫教這樣吃對「限醣飲食」
吃醣不好的理由 造成血糖值上升,引發生活習慣病會直接造成血糖值上升的唯有醣類。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醣類會在體內被分解為葡萄糖。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值也跟著上升。於是,身體為了讓上升的血糖值下降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若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以致血糖值無法下降,就是「糖尿病」。醣類攝取過剩被認為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糖尿病中占有9成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只要不過度攝取醣類就不會發生。醣類一旦攝取過剩就會造成血管受損。血管透過膽固醇的運作進行修復,可是如果醣類攝取過剩的情況一直持續,血管就來不及修復。血管一旦持續受傷、變硬,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血管若不施予較高的壓力血液就無法流通,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血管劣化對腦部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血管破損會導致血流減少、阻塞,引發慢性的腦缺血,造成末稍的腦細胞壞死。於是就演變成為失智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我們也了解到,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容易罹患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胰島素存在體內的量一旦過多,會導致引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beta)」不易被人體分解而殘留在人體內。也有調查結果証實,糖尿病病患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注射胰島素的人則為4倍。事實上,詢問失智症患者的飲食習慣會發現幾乎都是醣類食物。有不少失智症患者都是只吃大量的醣類,把配菜剩下來不吃。一旦罹患了失智症,人會變得更想攝取醣類。進入人體的醣類也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醣類(葡萄糖)會成為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成為癌細胞的養份。醣類攝取過剩會引發以生活習慣為首的種種疾病。所以,「醣類是危險份子」。吃醣不好的理由:讓胃停止運作也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會積在胃裡無法消化」,但其實比起脂肪,醣類對胃造成的負擔更嚴重。怎麼說呢?因為醣類會讓胃停止蠕動。這就是所謂的「糖反射」。一旦攝取了像是白飯、麵包等以醣類為主要成份的食物,大約5分鐘的時間胃部會完全停止蠕動。5分鐘後為了讓胃的蠕動繼續受到抑制,為了讓醣類繼續留在胃裡,胃會持續地分泌胃酸。於是消化器的內部受到損傷,也造成了逆流性食道炎。我以前大量攝取醣類的那段日子,自己就得了逆流性食道炎。大家都以為粥和烏龍麵好消化,但其實它們都是醣類,所以也一樣會引起糖反射。「生病的時候吃粥好消化」是個迷信。這反而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順便一提,肉吃進肚子裡大約30分鐘就從胃消失了。蛋和優格比起白飯是更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吃醣不好的理由:造成氧化和糖化-->等於老化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肌肉、骨骼、血液、皮膚和黏膜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家可能不太曉得,過多的醣類會造成體內的蛋白質劣化。一旦過度攝取醣類讓血糖值居高不下,過剩的葡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這就是所謂的「糖化」作用。同時間,細胞內會因為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活性氧,在體內引發「氧化」作用。活性氧附著在體內的蛋白質等處引發「氧化」相當於「身體生鏽」,而糖化相當於「身體燒焦」。蛋白質一旦糖化後會失去其彈力和活性而劣化,結果更加速了身體的老化。比方說,血管一旦糖化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肌膚的膠原蛋白一旦糖化,肌膚就會失去張力和彈性,導致鬆弛或是皺紋增加。換句話說,醣類攝取得越多就會老化得越快。所以說,喜歡甜食的人不論外表或是身體,其老化的速度都會比一般人要快上1倍。針對女性的限醣飲食先從缺鐵和缺乏蛋白質開始著手!女性的話,先將身體所需的鐵補足之後再開始限醣會更容易。停經前的女性因為每月月經週期血液大量流失,幾乎都有缺鐵性貧血的狀況。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與鐵相結合,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在用餐時,請一定要有一樣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而且第一口從它開始吃起。女性常見的惡性循環肥胖一旦醣類攝取過量,身體會為了降低血糖值而分泌胰島素,這會開啟身體的肥胖機制,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成為脂肪貯存在體內。身體因為缺乏鐵質和蛋白質導致熱量的代謝率下降,這些脂肪會越加囤積,更加快肥胖的速度。不孕一旦身體因缺鐵和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的情況一直持續,卵巢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而且,近來也已經證實因飯後血糖升高而造成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與導致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營養失調和醣類攝取過量與不孕也有關連。肌膚粗糙不吃肉類、魚類、蛋類的人一驗血幾乎都是呈現蛋白質嚴重缺乏的狀態。這類的人因為皮膚的原料不足,所以肌膚會顯得暗沉粗糙。容易疲累一旦攝取過多醣類導致血糖值忽高忽低,身體會感覺疲勞、愛睏以及頭暈腦脹。而且也會有焦慮不安等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血糖值忽高忽低坐雲霄飛車會讓人身心俱疲,乏累不堪。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肉300克(約40克蛋白質)+蛋3顆(約20克蛋白質)=蛋白質60克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2次乳清蛋白, 每次20克=即可攝取到40克的蛋白質, 再加上3顆蛋(約 20克蛋白質) ,或是160克的肉類(約20克蛋白質) 即可達成!西式炒蛋【材料】蛋3顆、鮮奶油3大匙、奶油15克、鹽、胡椒各少許【作法】① 將雞蛋打入碗裡,加入鹽、胡椒和鮮奶油攪拌均勻。② 將奶油放入平底鍋中, 開偏弱的中火加熱,將步驟1的材料倒入鍋中。③ 用木製的鍋鏟翻炒攪拌一邊加熱,到蛋液快到凝固時關火,用容器盛起。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6-23 科別.腦部.神經
影/幫助癲癇兒精準找病因 醫師花4年建AI輔助資料庫
4歲的小翰(化名)有天出現腹脹症狀,診所起初以輪狀病毒感染合併胃炎治療,服藥2周無好轉且逐漸陸續有抽搐、失語、認知能力變差、夜不眠和單邊下肢無力的症狀,轉介到光田綜合醫院兒童神經科進一步檢查治療,醫師江國樑謹慎追查在第一時間揪出罕病「自體免疫性抗體腦炎」,投以正確藥物即時扭轉小翰可能因癲癇傷腦成特教生的命運,小翰目前已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在校成績名列前茅。江國樑醫師指出,癲癇是腦細胞不正常過度放電造成身體不正常反應,發生率大約是每1000人有4至5人,台灣逾10萬名癲癇病患,其中不易確診病因的頑性癲癇就占三分之一,幼童更是癲癇症候群好發族群,症狀千變萬化,病童要確診往往需要經歷更多時間,還有更繁雜、昂貴的檢查,即使檢查也不保證有結果,這些過程煎熬著孩子也讓照顧者四處奔波,家庭經濟壓力增大。為幫助更多癲癇兒家庭,江國樑跨領域攻讀博士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經4年時間籌劃與輸入逾3萬筆資訊終於打造出「人工智能癲癇症候群與病因輔助診斷系統」,盼協助臨床更快、更好、更準確的釐清幼童癲癇病因,即時治療。研究成果已發表刊載於國際期刊《Epilepsy & Behavior》,國際卓飛氏症官網(www.dravetsyndromenews.com)所報導。他說明,一般人較為熟悉的癲癇症狀是兩眼上翻、嘴唇發紺、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進而意識喪失和小便失禁等等,而幼童癲癇症狀更是五花八門,舉凡兩眼失神、頸部肌肉收縮、頭部下垂、動作停止,或像個案小翰初期發病時的突發性失語症、夜間嚎哭、認知變差等等共病症。呼籲家長或婦幼教師要謹慎留心,如發現嬰幼兒有異狀,最好向兒童神經科醫師諮詢。當時小翰透過第一線的腦波檢查,腦波圖僅有疑似局部異常,在給藥有效控制癲癇後,其認知卻仍沒有進步,江國樑棄而不捨持續追蹤,才在第一時間、自體免疫性腦炎典型症狀未完全出現前就給予正確藥物治療,否則小翰在曠日彌久檢查確診時很可能疾病已經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智力傷害。江國樑說,2017年世界抗癲癇組織(ILAE)為因應精準醫療世代的到來,提出內容完備思量縝密的新癲癇診斷分類,但多達數以萬計的考量選項,臨床使用並不便利,現在利用「人工智能癲癇症候群與病因輔助診斷系統」,以小翰作為示範個案,透過30至60分鐘建檔病童基本資料、症狀、檢查數據資料,就能夠透過電腦智能連結資料庫篩選出其癲癇的病因極可能是自體免疫腦炎。他說醫療臨床經驗難以取代,此系統在知識表達上極佳,很適合做為醫師經驗傳承的工具,醫師們在臨床使用時就好比有癲癇專家在身邊,隨時提點癲癇診斷注意事項,更快、更好的治療也讓家長、病童受益;江國樑預期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會在1至2年後趨於完備成熟,未來可望在臨床上讓更多醫師活用,也讓兒童神經與癲癇醫療更邁向精準醫學。
-
2020-06-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荔枝會引發低血糖症?當心這樣吃恐致命!鳳梨、芒果也都在危險榜上
夏季來臨,很多人三餐飯後都會吃點水果助消化,但是吃下這些水果時可能要特別注意!現在也正值荔枝的盛產季節,喜歡吃荔枝的人可是過足了嘴癮。但近日,關於荔枝的消息也是層出不窮。「荔枝吃多了容易得『荔枝病』」、「過量食用荔枝後果很嚴重,會致死?」、「空腹不能吃荔枝?」這讓很多人都慌了,荔枝一顆接一顆的吃,真的會奪命嗎?荔枝能不能空腹吃?今天就來一一說清楚。什麼是荔枝病?荔枝病,實際上就是現代醫學認為的一種"低血糖症”。一次吃大量或空腹吃荔枝導致低血糖,而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叫做「荔枝病」。導致這種「荔枝病」的主因有兩個:1.因荔枝含有較多的果糖,而果糖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或合成糖原的代謝過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才能轉化改造。如果一次大量攝入太多果糖,體內來不及提供足夠的轉化酶,結果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果糖,刺激胰島β細胞迅速釋放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2.另一方面,果糖太高,也會抑制肝葡萄糖產生,從而導致血糖進一步降低。特別是機體處於飢餓狀態,血糖含量(即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較低時,攝入過多果糖,大腦可能會受到已進食的錯誤信息。人體感覺不到餓,也就沒了食慾。正常進食受到影響,人體所必需的營養補充不足,導致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較低而引起低血糖症。所以,一次吃大量荔枝,特別是空腹食用更容易患上「荔枝病」。荔枝吃錯了真的會致命?「荔枝病」按臨床表現可分為輕重兩型:輕型荔枝病的機體處於低血糖狀態,腦組織因能量代謝紊亂及代謝產物中毒而發生障礙,此時若救治及時,迅速糾正低血糖,大多輕症患者均能在短時間內緩解。若延誤治療,低血糖昏迷時間超過5小時,就會相繼引起全身性代謝紊亂,出現能量代謝障礙、缺氧、昏迷、多髒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此時單純補充葡萄糖已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必須及時採取綜合治療措施。一般的低血糖為何「沒事」呢?荔枝病主要是因為引起了低血糖,很多人平常都有低血糖的症狀,為什麼沒事呢?這是因為,低血糖症狀嚴重程度與血糖水平、血糖的下降速度、機體對低血糖的反應性及年齡有關。很多時候低血糖是一過性的反應(功能性低血糖),在進食醣類之後就會有所緩解。但某些情況下,低血糖可造成腦細胞損害。腦組織的能量代謝全部依靠葡萄糖供能,每克腦組織儲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僅夠維持5-10分鐘腦細胞供能。當低血糖時,葡萄糖進入腦組織減少,極易損害腦組織,如低血糖昏迷6小時以上,腦細胞會受到嚴重不可逆傷害,可導致癡呆甚至死亡。當荔枝病引發死亡時,就屬於這種嚴重的低血糖表現。如何才能預防「荔枝病」?最好的預防辦法是:1.不要一次吃太多荔枝老人小孩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顆,成人一天食用在300克內為宜,即不超過10-15顆。2.不要空腹、久餓和早餐前吃荔枝,更不能拿荔枝當食品充飢。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吃荔枝後,一旦出現頭暈、噁心、出冷汗等症狀,要及時大量補充葡萄糖水、普通砂糖、方塊糖、冰糖水和白麵包饅頭片等。成年人的血糖調節能力較強,一般情況下,喝糖水會緩解,嚴重者應及時就醫。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如果症狀嚴重,應及時送醫院救治。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高糖的荔枝是絕對要少吃或不吃的。需強調的是,糖尿病患者想以此降低血糖的方法並不可取,後果會很嚴重。而攝取過多的水果,或者以水果充當三餐來減肥,可能會因果糖攝入過多而導致能量過剩。夏天吃這幾類水果也要注意1.鳳梨過敏症有些人在吃鳳梨後,會出現皮膚瘙癢、潮紅等過敏症狀。這是因為鳳梨中含有多種生物甙和鳳梨蛋白酶,這些物質容易使人出現過敏症狀。生物甙會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使口腔發癢;而鳳梨蛋白酶則是一種異性蛋白。對這種蛋白過敏的人吃後,多數在1~2小時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瘙癢等過敏症狀,特別是免疫力發育不健全、皮膚嬌嫩的孩子,更容易引起過敏。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昏迷等,必須送醫院搶救。因此建議在吃鳳梨之前,可以先去除鳳梨皮後,將鳳梨用鹽水浸泡後幾分鐘再食用。而已經確認對鳳梨過敏者,就不要吃這個水果。2.胃柿石症柿子富含多種營養素,含糖量也很高。還有人相信「柿子中澀味成分可以分解酒精」,因此在飲酒時會吃過量的柿子,但沒人告訴你,這樣可能對身體帶來危害。其實,柿子口感澀主要是因為矢布醇、紅鞣質,這些物質與胃酸結合會形成凝塊,再經過胃裡的一系列活動就很有可能成為石頭般的團塊而發生柿石症。柿石症會造成劇烈腹痛和腹瀉等症狀,嚴重者需要手術。因此,柿子雖甜,但不宜多吃,最多一天吃1-2個,更不能吃不成熟和未去皮的柿子,尤其不要空腹食用。3.芒果皮膚炎芒果的營養成分基本為碳水化合物、檸檬酸、胡蘿蔔素、維生素B、C等,夏天吃芒果消暑解渴。有些人吃芒果時,也會出現嘴週皮膚皮疹,是一種呈均勻或不規則分佈的淡紅色斑皮症,多分佈在雙側口角、上下頜或面頰部的密集而細小的丘疹,這個叫「芒果皮膚炎」。建議吃芒果時最好將其切成小塊再吃,防止接觸臉部。總而言之,荔枝、鳳梨、柿子、芒果等水果,雖然好吃,但也不要貪嘴哦。如果確認自己對某種水果過敏,更應該少吃或不吃。(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體溫飆高會引發猛爆性肝炎? 醫師:少見,但有可能
媒體報導,名模林又立上節目時曾透露,之前參加三鐵接力賽時昏倒在跑道上,被緊急送醫,當時體溫飆到攝氏41度,還引發猛爆性肝炎。當她醒來後醫師詢問「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林又立當下不僅說不出話,也只能聽懂5個字,也認不得一旁的朋友,只說「你好面熟!」體溫過高真的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嗎?所謂猛爆性肝炎指的是因為某些原因突然發生肝細胞大量壞死,致使肝功能大量喪失。肝組織損傷太多,以致肝臟合成和代謝解毒的功能失靈,由於體內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的氨(俗稱阿摩尼亞)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會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所以患者會開始出現俗稱肝昏迷的肝腦病變。 當出現肝性腦病變時,患者會出現情緒及性格改變、睡眠形態改變、及意識混亂等現象。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林姿伶醫師表示,在台灣,引起猛爆性肝炎的主因是B型肝炎病毒,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較少。此外,也有一些病例是因為過量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類的止痛藥,以及食用不明草藥、偏方或是補藥引起。由於某些偏方具有肝毒性,或者是個人體質問題而發生肝毒性,進而引發猛爆性肝炎。 至於因為中暑或體溫過高引發肝臟急性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的案例也偶爾可見,嚴重時常伴隨多重器官衰竭。因為腦細胞以及肝細胞對於體溫的變化非常敏感,體溫飆高會影響全身多處器官,包括腎臟、心肌、橫紋肌、腸胃道等,都會產生熱傷害。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會誘發進一步的呼吸衰竭、休克以及凝血障礙等。而因為休克及血液大量供給皮膚以散熱的關係,肝臟進一步會受到缺血性的傷害,此時需要趕緊降溫、給予支持性療法。所幸經此治療後,大多數的病人都能痊癒,但偶爾還是可以見到因為嚴重肝衰竭、肝腦病變,需要緊急進行肝臟移植的案例。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89期(2020-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
-
2020-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疫情心情低落? 5食物助提振精神
疫情讓你心情低落?專家說,提振精神可借助「吃」,但要吃對東西,因為可幫助身體的食物,也可改善腦袋的世界觀,而且營養有助提升免疫力,而你心情差,可能就是免疫力低落所致。如下五種食物,專家說有助提振精神:一、鮭魚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這是人體不會製造,但卻是緩解情緒低落的必要養分。我們全身的細胞,特別是腦細胞,外層的薄膜構成成分,就有omega-3脂肪酸,後者可減緩憂鬱症。鮭魚肉也是抗發炎食品。研究指出,身體發炎嚴重,可導致憂鬱症。二、黑巧克力研究發現,黑巧克力不但「補」腦、提振免疫系統,還「補」眼力。不過,也要吃成分對的黑巧克力,才有前述功效。專家發現,可可含量占70%的黑巧克力--最苦的那種--最有效,糖和牛奶成分只佔30%,吃起來可能苦大於甜。三、漿果水果屬均衡飲食不可或缺,其中,漿果對腦部特別有益。藍莓等漿果所含類黃酮(flavanoid)有調節心情、改善記憶、抗發炎等效用。四、波菜和羽衣甘藍 (kale)波菜和羽衣甘藍等深綠葉菜也富含omega-3脂肪酸,有抗炎作用,此外,綠葉菜裡面的鎂,對腦部運作以及心情調節,都功不可沒。五、杏仁杏仁的油脂是健康的油,能促進我們腦部的健康。最近的研究發現,杏仁也富含酪胺酸(tyrosine),能延緩認知能力的衰退。研究顯示,酪氨酸對高度緊張、嚴寒、疲憊、悲傷(親人去世、離婚)、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的人有幫助,能把造成緊張的激素產量降低,減輕高度緊張導致的體重下降,也能增強體力和認知能力。
-
2020-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 10類健腦食物讓你從年輕就開始預防
隨著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疾病罹患率增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服用藥物並搭配飲食調整,病情都可以控制。但若是腦部功能衰退,甚至於罹患阿茲海默症,那麼可能就不是飲食調整就可以控制的。預防腦部功能退化,應該從年輕時候就開始調整飲食。繼得舒飲食(簡稱DASH,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建議飲食法)以及地中海飲食法(維護心血管並活化腦力)之後,有一種更因應銀髮世代的飲食建議,稱為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根據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擷取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部分特色、優勢並再做修正,可以預防腦力衰退以及失智。 「麥得飲食」的6大特色1.多數食材採用未經加工的食物,保留食物原味,烹調及調味方式較為簡單,例如蒸、烤。調味常用橄欖油、鹽、香料植物等。2.並未限制總熱量、一天吃多少食物,而是調整選擇食物的比例。3.詳細列出了十種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種類,以及五種傷腦食物。4.並不是一個食物對腦力特別好,就「額外」多吃,而是「取代」。例如本來豬肉吃得多,改為低脂的雞里肌。5.同樣強調多吃蔬果,但水果最好改為莓果類居多。6.植物性食物來源會多於肉食,但還是建議多吃魚類。 失智患者的10類健腦食物天然食材中原本就富含許多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神經傳導都有幫助,因此,下面這些健腦食物不管是想要預防失智的人,還是已患有失智症的患者,都可以優先選擇!1.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青江菜、空心菜。2.顏色繽紛的蔬菜種類:例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多樣化的蔬菜含有類型各異的植化素,互相搭配抗氧化抗老效用更佳。3.堅果類:包括含油脂的種子,例如腰果、葵花子、芝麻。每日一湯匙就足夠,可做為點心,但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裹糖粉等。4.豆類:黃豆芽、豆腐、其他豆製品。黃豆中的卵磷脂能協助腦神經傳導。5.莓果類:草莓、桑椹、藍莓、蔓越莓等,花青素含量特別高,有助延緩腦部老化。此類水果味道酸甜常被做為果汁或果醬,要注意這些產品是香料調味還是真的有含水果成分。加工品有沒有額外添加太多糖調味也要注意。6.家禽肉類:雞、鴨、鵝等。富含膽鹼,改善腦細胞的缺陷。7.魚類:深海魚及海鮮富含DHA、ω-3脂肪酸,是最知名的健腦食物。不但強化腦神經,對促進微血管循環(包含腦血管)很有幫助。鮪魚、鯖魚、秋刀魚等DHA含量特別高。8.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微血管暢通。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可用這類油品部分取代沙拉油、豬油。9.全穀類: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富含維生素B群幫助腦細胞發育,而且膳食纖維豐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10.紅酒:建議一天喝120cc來補充抗氧化的紅酒多酚,減緩腦部損傷。但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者無須特別養成。至於飲食建議中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分別為: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及內臟類)、奶油以及全脂起司(飽和脂肪過量對心血管有害)、甜點(高熱量高油脂且精緻糖超量)、油炸及速食。許多食材原本是健康的,例如雞肉、馬鈴薯,但經過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傷身傷腦的反式脂肪酸,熱量也大增。因此應盡量避免油炸的烹調方式。 讓長者增加食欲的6個烹調方式麥得飲食的建議,對年長者來說較大的問題在於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咀嚼較費力(例如菜梗與小麥,纖維多而硬),魚類則是刺多易哽到食用不易。年長者味覺不甚敏銳,胃口也較小,清淡的烹調方式也可能減少食慾。對此,也有些因應的烹調方式:1.食材切到適合入口的大小,並採用燉煮:許多根莖類的蔬菜以及全穀雜糧,較耐長時間燉煮味道也不變甚至更美味,口感也會更軟。例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芋頭。2.打成新鮮蔬果汁每天一杯提供給長輩,也是補充營養素的好方法,但要考慮在打成汁並過濾的過程中,纖維質經常流失。若條件允許,鮮果切小塊方式還是更佳。3.魚類選擇魚肚、魚排、經處理過的無刺魚肉塊最為便利。在銀髮族餐食中,化骨秋刀魚是常見菜色,利用壓力鍋或長時間燉煮,使整條魚入口即化。4.五穀米、十穀米是非常健康的全穀類,但口感較硬。除了煮飯時水的比例應提高之外,煮之前浸泡時間最好拉長至過夜,改善口感。或是可以直接拿來煮粥。5.市面上亦有現成的堅果全穀粉類產品,可以沖泡當點心,亦可搭配豆漿牛奶等增加風味,但須注意其中的含糖成分。6.善用天然香辛料,增添食物本身風味,例如咖哩、檸檬汁、番茄、九層塔、薑、蒜以及香菇、昆布、蝦米、干貝等,都是天然的提味方式。如果習慣重鹹的人,可以在桌邊額外提供沾醬或鹽,而不要直接用醃漬或滷的方式烹調,能大幅降低過鹹過油等問題。在烤魚上面灑一些檸檬汁、旁邊放置胡椒鹽,就是最常見的作法。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瘤是怎麼來的?腦外科醫生解密病人常問的3個問題
我是一名腦外科醫生,主要工作是為病人進行腦部手術,驅除病痛。在所有的外科科室中,腦外科應該算是最苦、最累的,挑戰性也是最強的。為什麼?因為大腦實在太複雜了,而且大腦對人而言也太重要了。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或者忘記一個人,你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是由大腦控制的。因為大腦是如此神祕,所以,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經常會有病人問我各種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問得最多的問題有以下三個。病人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大腦是不是真的像豆腐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得嚴謹一些。一般來說,大腦比較柔軟,可以變形,易於牽拉,有一定的韌性,不容易出血。但是,每個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大腦像嫩豆腐,一碰就出血,一碰就碎。所以在手術中,遇到這一類大腦,止血非常困難,要用特殊的止血材料才能把它壓住。有時候,即使在手術臺上止住了血,回到病房後可能又會出血。這個時候怎麼辦?只能讓患者回到手術臺上再開一刀。第二個問題:「腦瘤是什麼樣的?」說實話,很多腦瘤長得和腦細胞很像。腫瘤是怎麼來的?腫瘤是正常的身體細胞突變而成的,所以它和正常的細胞組織屬於一母同胞的「兄弟」。這就給腦外科醫生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手術時必須把腫瘤和大腦分清楚。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方面,依據外科醫生的經驗,這非常重要。但經驗和能力是主觀的,不一定靠譜。另一方面,就要靠神經導航系統。我們現在開車很多時候靠導航,開刀同樣也需要導航。我們給大腦開刀,首先要通過神經導航系統,找到腫瘤在哪裡。其次,我們可以選擇一條最合適的開刀路徑,確保最低程度地傷害大腦,並且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而當我們開刀的時候,一旦偏離了手術路徑,導航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最後,神經導航系統還能告訴我們腫瘤有沒有被切除乾淨。第三個問題:「你已經做過很多手術了,還怕不怕?」說句實話,刀開得越多,我膽子越小。到目前為止,我開刀已經超過6000例,但我現在變得膽小如鼠。為什麼?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你開刀越多,你見過的並發症就越多。所以,每次開刀,我都會害怕這些並發症出現。第二,我越是瞭解大腦,就越是對它敬畏。我有時摸著它,會覺得它就是一個宇宙。現代科學對於大腦的認知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2018年,《科學》雜誌上曾經刊登了一篇論文,科學家終於弄清楚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一個果蠅的大腦裡約有10萬個神經元。那麼人的大腦裡有多少個神經元呢?860億個。科學家們到現在還不知道大腦是怎樣處理資料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離大腦的真正開發還非常遙遠。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經常有朋友對我說,你們腦外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離得比較遠。我覺得這其中有些誤會,其實腦外科與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我在演講,一個人的講話就是由大腦的語言功能區控制的。語言功能區在哪裡?在太陽穴稍微後面一點的地方。如果你是用右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就在左邊;如果你是左撇子,用左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則在右邊。假如一個人不幸長了腫瘤,而且腫瘤長在語言功能區,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開刀切除腫瘤。為了保護語言功能區,醫生必須把腫瘤識別出來。怎麼識別呢?剛才我提到的神經導航系統,可以對腫瘤進行大致的識別。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語言功能區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語的人和說英語的人,語言功能區就不一樣。假如你會說漢語,又會說英語,還會說點上海話和廣東話,那麼語言功能區又會不一樣。病人到了手術臺上,醫生怎麼去判斷這個病人的語言功能區到底在哪裡呢?曾經有一個病人,他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的腦瘤就長在語言功能區附近。一開始他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對他說,你開了刀以後可能就不會說話了。他心想,如果真這樣就不能再當老師了。他不甘心,於是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保留他的語言功能。說實話,我們也不能給他保證,只能盡力而為。因為他是語文老師,所以開刀那天,我跟他說好,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於是,我開刀的時候,他開始背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背完一首,再背一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只有不斷刺激他的腦回,才能確定他語言功能區的位置。我把他所有的語言功能區的腦回位置做好標記,然後從非語言功能區進入,把腫瘤切除了。開刀以後,他一開始不大會說話,但是能發出一個個單音節,能講自己的名字。術後一個月,他講話溝通基本上沒有問題了。術後3個月,他又回到學校當老師了。醫生的職業成就感,無法用語言表達作為一名醫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你的患者經過治療重新好起來,那種職業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當時,我做這台手術花了7個多小時,沒下過手術臺,也沒喝一口水,肚子餓壞了。但是看到這位語文老師重返工作崗位,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剛開完刀,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對方是個男的,他很激動地說:「我老婆給我生了個大胖兒子,謝謝你!」我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正準備掛電話,對方急了:「黃醫生,我是病人家屬,我老婆兩年前在你那裡做過垂體瘤手術,你還記得嗎?」我才突然想起來。這對夫妻剛來醫院的時候,看起來關係不太好。因為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查來查去,雙方都沒問題,吃了很多年的藥,還是沒有孩子。後來,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婦產科大夫建議他們去做頭部核磁共振,結果確診妻子患有垂體瘤。這個微創手術是從鼻子裡做的,創口很小。做完手術一年多,他的妻子就懷孕了。原來,腦垂體雖然只有1.5釐米左右大小,卻掌管著全身的內分泌功能,也包括生殖系統的內分泌功能。腦垂體通過分泌激素,就像把一份份文件從上往下傳遞,告訴卵巢什麼時候排卵,告訴子宮什麼時候來月經。而一旦垂體上長了腫瘤,激素不分泌了,生殖系統也就無法正常運轉了。腫瘤被摘除以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所以說,我們腦外科並不神祕。大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與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很多外國醫生來這裡學習在過去的10年裡,我經常被派往世界各地學習,去交流腦外科的治療技術以及進展。而今天,我們醫院一年的手術量達到了1.6萬台,這個數位還在不斷增長。這樣的數量,在全世界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我們在腦腫瘤、腦血管病、顱底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等領域都位於世界前列。以前,我們派醫生到國外去學習新的技術,回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人民服務。現在,我們成立了神經外科學院,吸引了全世界的醫生到上海來學習腦外科新技術,其中包括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生。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都來這裡學習呢?因為外科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多,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好,人家自然會虛心向你學習。當然,今天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是幾代中國腦外科醫生共同的心血。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外科是實踐的學科,外科醫生是一刀一刀練出來的,外科事業也是拚搏出來的。只有吃得了別人吃不下去的苦,才能開別人不會開的刀。但是這個苦,有的時候真是太苦了。因為做醫生本來就不容易,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但是當年,他曾經堅決反對我當醫生。那一年,我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他明確表示不許我填寫醫學院校。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比較叛逆,年少輕狂,並不理解父親的苦心。我心想:你自己做了30年的醫生,為什麼不讓我做醫生?所以,我不顧他的反對,人生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了高考志願。我的第一志願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第二志願是廈門大學醫學院,第三志願是福建醫科大學。填完以後,父親看了我的志願表,神情很複雜,但沒有說什麼。從第二天開始,他一改原先的反對態度,帶著我去爭取復旦大學醫學院的推薦表。後來因為分數夠了,推薦表也沒用上。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因為他告訴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好父親。後來我參加工作,做了十幾年的醫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行的艱辛。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每天都得去醫院看病人,經常36個小時乃至48個小時不合眼。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父親的苦心,也知道了他當初為什麼反對我當醫生。不是因為他不愛醫學,更不是因為他不愛我,而是因為他捨不得。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跟我講,爸爸,我要報考醫學院,我想我也會捨不得。但我也會像我的父親一樣,尊重且支援孩子的選擇,並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實現夢想。因為,當醫生,一直都是一件對的事、好的事。我還會以身作則地告訴他,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醫生。(本文摘自《讀者》五月號第,朱權利/摘自《解放日報》)
-
2020-05-19 橘世代.健康橘
50+動手聰明煮 「補鐵加鋅」吃出美麗與健康!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隨生活壓力及年齡增長,甚至面臨熟齡危機,不少女性因此開始補充鐵質、膠原蛋白或鋅等營養素,盼維持容顏為美麗加分,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提醒,補充營養固然重要,但強化吸收,留住養分更是重點。周孟穎指出,民眾大多都知道膠原蛋白流失,會使皮膚失去彈性造成皺紋或鬆弛;鐵質攝取不足則是多數女性的通病,而缺鐵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全身,恐衍生疲勞、暈眩及臉色蒼白等問題,沒好氣色自然不美麗。此外,「鋅」素有「美容維生素」之稱,缺鋅容易出現掉髮、指甲脆裂、感冒頻繁、皮膚粗糙及食慾減退等症狀,也與美麗息息相關;而現代人面對因營養素缺乏的熟齡危機,常會吃保健食品補充,但吃了能否成功被身體吸收其實才是重點。周孟穎表示,保健食品畢竟不是從食物中攝取,其養分吸收程度可能因食用時間是否正確、個人體質等因素,未能發揮正常功效,因此比起吃保健食品,利用常見食材聰明搭配,其實更能強化吸收,解除因年齡增長流失美麗的熟齡危機。南基醫院因此以開出「『鐵』定真『鋅』」菜單,教導民眾動手做營養滿點的三菜一湯一炊飯;周提到,料理使用紅米、牡蠣、蛤蠣、牛肉、金針花或羽衣甘藍等雖含有鋅、鐵,更重要的是,聰明且正確的烹煮料理能有效提高吸收率。主食「蒜香蛤蠣紅米炊飯」中的紅米富含花青素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且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蛤蠣含維生素B12、C及鐵、鋅,鋅和維生素C均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組織毛髮生長的健康和彈性。而將兩者合併做成炊飯,不僅強化吸收,蛤蠣鮮味和精華吸附紅米,也增加米飯濕潤度。「南洋風彩椒牛肉粒」因彩椒含有維生素C能提高對牛肉的鐵質吸收,使用薑黃提味達到預防失智、護心、抗癌、抗氧化和抗發炎;「蘆筍蘑菇牡蠣烘蛋」則讓富含穀胱甘肽的蘆筍搭配牡蠣,促進鋅的吸收,蛋黃的卵磷脂則可活化腦細胞。最後一道菜「護眼天菜佐腰果」是蔬菜脆片較趨於點心,就是烤同十字花科蔬菜的羽衣甘藍、胡蘿蔔,因兩者富含維生素A、C、K、鐵質、葉酸及葉黃素等,還擁有能夠加強肝臟系統解毒的含硫物質,搭配一份腰果,可補充體力、消除疲勞。湯品則是「金針瘦肉湯」,金針花鐵質含量是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補鐵補血的最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的瘦肉則是補鐵強效針;周表示,營養素補充品無法有效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聰明搭配更能讓補鐵加鋅事半功倍。【精選飲食延伸閱讀↘↘↘】。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長輩聞對味道,喝對茶! 記憶力「正」成長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1 養生.營養食譜
熟女補鐵加鋅保美麗 營養師給食譜解除熟齡危機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多數女性以為補充鐵質就能維持美麗,其實並不然,南投基督教醫院指出,補鐵加鋅才能免除因年齡增長,美麗打折的熟齡危機;營養師周孟穎則教食譜搭配,開出富含鋅、鐵且強化吸收的三菜一湯一炊飯的組合菜單。南基醫院指出,鐵質攝取不足是多數女性的通病,缺鐵則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全身,長期恐衍生疲勞、暈眩、心悸及臉色蒼白等問題,沒好氣色自然不美麗,所以大部分女性都知道補充鐵質,卻因此忽略了鋅。而「鋅」素有「美容維生素」之稱,缺鋅容易出現掉髮、指甲脆裂、感冒頻繁、皮膚粗糙及食慾減退等症狀,其實與美麗息息相關,所以不分男女都需要適時補充,甚至透過飲食補鐵加鋅,解除因年齡增長流失美麗的熟齡危機。周提到,食用紅米、牡蠣、蛤蠣、牛肉、金針花或羽衣甘藍等雖含有鋅、鐵,但聰明且正確的烹煮料理,有效提高吸收率更是重點;像「蒜香蛤蠣紅米炊飯」將蛤蠣和紅米做炊飯,讓鮮味和精華吸附紅米,增加米飯濕潤度,再以大蒜做調味。其中,紅米富含花青素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且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蛤蠣則含維生素B12、C及鐵、鋅,鋅和維生素C均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組織毛髮生長的健康和彈性。「蘆筍蘑菇牡蠣烘蛋」是讓富含穀胱甘肽的蘆筍搭配牡蠣,促進促進鋅的吸收,蛋黃的卵磷脂則可活化腦細胞;「南洋風彩椒牛肉粒」彩椒含有維生素C能提高對牛肉的鐵質吸收,使用薑黃提味達到預防失智、護心、抗癌、抗氧化和抗發炎。「護眼天菜佐腰果」就是烤同十字花科蔬菜的羽衣甘藍、胡蘿蔔,因兩者富含維生素A、C、K、鐵質、葉酸及葉黃素等,還擁有能夠加強肝臟系統解毒的含硫物質,搭配一份腰果,可補充體力、消除疲勞。最後「金針瘦肉湯」因金針花的鐵質含量是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補鐵補血的最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的瘦肉則是補鐵強效針;周表示,營養素補充品無法有效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聰明搭配更能讓補鐵加鋅事半功倍。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
-
2020-05-02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甜食、長期失眠... 生活中竟藏著這8個會傷害大腦的因素!
你知道愛吃甜食、喜歡宅在家會傷害腦部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檢查看看,你生活中有沒有這些會傷害大腦的因素。第一點就是喜歡吃太甜、太鹹或太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都會使我們變肥胖,肥胖之後就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容易動脈硬化,影響到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到神經的發展。當腦部循環不好,神經營養不良的時候呢,就會導致腦部容易萎縮,會傷害腦部。第二就是噪音,其實我們知道噪音會導致我們聽力受損,據統計聽力受損,其實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的機率。第三點就是宅在家裡缺乏互動,像生活在黑暗的環境,沒有陽光的照射,都會使我們人比較容易憂鬱。另外因為缺乏陽光的關係,維生素D也會缺乏,這會影響到腦部的發展。另外減少跟人家互動,減少知識性的一些對談和閱讀,對腦部也比較容易會造成傷害。第四點是失眠,睡覺對我們腦部的鞏固與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長期失眠,其實都會導致腦部它在排泄代謝物的時候效率會變差。我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淋巴系統會打開,讓我們一天當中的一些毒素代謝物能夠有效的排除,那如果說今天你睡眠不好的時候 這些代謝物就會累積在腦部,長久之下就造成腦部的傷害。第五點是慢性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這些的問題應該要及早治療,它們都是所謂的隱形殺手,會造成我們的動脈硬化,那長期的動脈硬化導致我們腦部的血液循環變差,就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第六點是腦部外傷,長期的腦部外傷會造成腦部受損,所以我們在騎機車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做運動的時候我們要自己保護腦部,才不會造成腦部損害。第七點是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到我們腦細胞發展。其實細懸浮微粒透過血液或進到腦細胞,會造成失智的機率會增加,也會造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第八點就是長期的酗酒跟抽煙,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的血管硬化,可能讓細胞毒素的增加,提升失智的機會。這以上八點都是一個傷腦的壞習慣趕快檢查看看 你有哪些壞習慣呢?吃地中海型飲食,保護腦部至於怎麼樣吃才能夠保護腦部,我會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吃全穀類、莓果類還有一些堅果,吃肉的時候盡量是白肉少吃紅肉,油類我們可以選擇植物油或橄欖油,同時也要避免油炸速食或糕點甜食,這樣就能保護大腦。另外,我會建議要大家多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是重訓都較能夠提升我們的腦部循環,讓我們腦細胞能夠充分的發展。那也要多閱讀、多與人互動,做一些有意義的深度對談,這些對我們腦部都是很好的刺激。另外在家有時候可以玩玩小遊戲、像數獨這種有趣的益智活動,除了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之外,對我們腦力也能夠有很好的保護。經過以上的講解,大家知道哪些壞習慣會傷害我們大腦了嗎?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儘量減少那些壞習慣,增加一些保護大腦的好習慣,大家知道了嗎?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YT影片
-
2020-04-25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這種口味的人小心!吃久了這二種功能會變差
出自《自然神經科學》現代人普遍血壓高,專家都建議應該限鹽預防高血壓,但因為嗜口性,大家都當成耳邊風,不過最新研究提醒愛吃高鹽的人要注意了,因為高鹽食物會降低腦的血流量,有傷腦之虞。根據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學研究人員的小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造成記憶及認知障礙。過去他們發現,高鹽食物會降低25%的腦血流量,這次他們在小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到16倍的鹽,持續12週後,小鼠出現無法分辨新舊物品,以及空間記憶出現障礙,換成人類行為,則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團隊進一步研究證實,高鹽飲食與阿茲海默症確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出大量輔助T細胞,並使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大腦的IL-17分泌增加。IL-17過量會使身體缺乏一氧化氮、血管無法舒張,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也減少,還會進一步導致鈣蛋白去硝化和活化,而啟動會導致嚴重神經缺陷的「週期素依賴性激酶5(Cdk5)」,對腦部造成傷害。所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造成的影響是可逆轉的,只要降低鹽攝取4週,小鼠的認知障礙也回歸正常。【專家意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醫師表示,高鹽引起的高血壓,是透過影響血管功能,致使血管硬化、影響血流量而引發高血壓,而腦部的血流調節也會因此受影響,倘若大腦長期腦血灌流不足,確實會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影響,所以低鹽飲食不只為降低血壓,也可保護腦細胞。陳世彬提醒,鹽攝取過高不只影響血管、大腦,某些免疫問題也受影響,像多發性硬化症也被懷疑和高鹽飲食有關,這研究指出高鹽在失智症扮演重要角色,採低鹽飲食比較好。延伸閱讀: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今是國際帕金森日 醫師2項運動建議 望病友運動抗疫
今天是國際帕金森日(4月11日),國內約有10萬多人,時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病友相對比較脆弱,面臨染疫的高風險。新冠病毒是高傳播的病毒,患病死亡率因病人自身免疫反應有不同發展。帕金森氏症多好發在65歲以上的老人,在疫情中,帕金森氏症病患染疫機率高。病人常因身體僵硬、手抖症等情形帶來行動困難、活動力下降,常伴隨發生失眠、便祕、憂鬱和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也因病人的活動力和活動量不足,他們的心肺功能較同齡正常人低落,又因運動量不足、失眠、便祕等因素,會導致病友飲食胃口不佳和免疫力下滑,容易遭新冠病毒感染,因此,病友的防疫工作必須加強。如何幫助帕金森氏症病人在防疫期間,透過運動改善對抗疫情的能力?其實,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減少憂鬱和便祕的情況,提升飲食吸收力,增強病人的抗疫力,加強對抗疫情增加自身在疫情中的存活機會。對不同階段的病友,有不同強度的運動建議。輕度患者:可以如常人一樣,運動類別沒有太大的限制,關鍵是維持穩定長期的運動習慣,從少到多,慢慢增加每日運動時間,透過適當肢體運動,活化腦細胞、加強腦部血液循環,幫助延緩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有氧運動、游泳、瑜伽、太極或騎飛輪等都是很好的運動選擇,但要注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中度和重度的病患:考量僵硬程度與平衡感失調等因素,建議在家人的陪伴或協助下,以床上翻身、扶持牆壁或床沿的肢體伸展練習為主,透過緩和性運動進行肌肉訓練,加強自身免疫力。因應新冠疫情爆發,如果宅在家,推薦可以透過自主肢體運動鍛鍊自己。病人最佳運動時間,應選擇服藥後30至60分鐘,藥效開始發揮功能時,是最好開始運動的時間。藥品的服用會受到蛋白質食品的影響,所以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服藥,視病人的用藥情況調整。每周最好安排4至5天,每天運動20至40分鐘,可拆成幾次進行,每次最少運動10分鐘,幫助病友強化自身健康對抗病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瘦身「覺得悲慘就不會成功」 醫師用佛系減肥法1年半減20公斤
「我是到蘇州開新書發表會時,才開始覺得事情大條。」當時帶去的西裝居然穿不下,只能塞在我從琉球買回來的寬鬆襯衫,那一刻真的覺得應該要「減肥」了。一年半來減了至少20公斤,一周只吃兩到三次的澱粉,每天運動15分鐘至今不間斷,改善了高血脂症,精神也變得更好。體重隨工作量增加2001年升上主治醫師開始,我的體重就隨著工作量增加不斷的往上爬,社會剛經歷了921大地震、美國911事件、全球金融風暴,累積下來的負面能量,在2003年SARS過後大爆發,台灣的自殺率來到每十萬人有13人,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自殺高風險國家。精神科醫師負責自殺防治的業務開始激增,同時間安寧共照起步走,自己又成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每天坐在椅子上看診、開會的時間愈來愈長,便當愈吃愈多。2010年接了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又是自殺防治中心主任,2014年又多了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2015年變成精神部主任,所有的工作集於一身,從早上六點起床到凌晨兩點才有辦法躺在床上,忙碌的生活長達了15年。外食加消夜曾達88公斤在這段超級工具人的年代,天天吃外食,下夜診就跑到夜市吃消夜,加上常吃美食慰勞辛苦的自己,也沒有體力可以去運動,體重最高重達88公斤,長年有高血脂症,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都超標,血糖也偏高,就是典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病人,睡覺會打呼、爬樓梯還會喘。改用「類生酮」減肥法直到一趟旅程才驚覺這樣很不健康,起心動念後,開始利用自己專長規劃減肥。兩年前生酮飲食正流行,試了幾周發現不可行,要我不吃澱粉完全不可能,使用的椰子油又是飽和脂肪酸,讓自己健康非常不好。後來,我修正為「類生酮」減肥法,因為我愛吃美食,因此每周還是會吃一到兩次的適量澱粉,以優質的五穀根莖類為主,例如:地瓜、燕麥等,每個月也會吃兩次麵食,像是拉麵或牛肉麵,這樣就不會讓減肥太悲慘。油品的選擇,以omega3及6為主,我買了十多種油輪流使用,包括亞麻仁油、苦茶油、南瓜籽油、橄欖油、沙棘果油、酪梨油,不只可以涼拌也能單喝,好的油不只可以抗發炎,還能保護腦細胞。我很喜歡去麵攤吃麵,飲食原則是「只喝湯不吃麵」,搭配吃燙清菜、豆干、海帶,外加豬頭皮、豬皮等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另外,會補充優質蛋白質不讓肌肉流失,一周吃三到四罐的水煮鮪魚罐頭。運動全在客廳完成為了保持肌力,一定要運動,我的運動方式全在客廳完成,因為不用場地,能持久維持運動才是重點,因此我會在電視購物買簡易運動器材,放在家裡使用。最初就買一個不會掉呼拉圈,能算圈數又能算熱量,一次搖一千下,可消化140大卡,邊看電視邊搖,15分鐘就可以完成,為了讓運動多樣性,也會在家裡跳繩、仰臥起坐,出國就可以做深蹲,一天50下,從2018年9月開始減肥運動至今都沒有停過,每天都維持15分鐘的運動也不太難,「只要減肥覺得悲慘就不會成功」。一年多來,我的體重維持在65到68公斤間,最近疫情嚴峻,很多會議都取消,最大的好處是便當少吃,體重又往下降了。這種看似佛系隨性減肥法,依著人性走,只要「持久」就能戰勝脂肪。方俊凱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專長:●心理腫瘤醫學●酒藥癮戒治●自殺防治●安寧緩和醫療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小心!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腦病變 比發燒咳嗽更早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神經科醫師說,有一小群新冠肺炎病患出現腦損傷現象。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感染症狀,但有些患者顯現精神狀態改變,或腦病變(這是一種可能有許多潛在病因的腦部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統稱),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這些神經系統症候群伴隨其他異常狀況,例如嗅覺和味覺失靈,以及心臟病。3月初,佛州一名74歲男子被送進急診室,他當時咳嗽發燒,但X光片排除肺炎,所以未被醫院收治。隔天,他高燒不退,家屬又送他就診,這時他呼吸困難,但已喪失說話的能力,沒法告訴醫生他的名字或解釋問題所在。這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症的病患,四肢抽搐,明顯是痙攣,後來檢測證明他感染了新冠肺炎。底特律醫師31日通報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案例,一名罹患新冠肺炎的50多歲航空公司女員工,意識混亂並抱怨頭痛。她能自報姓名,但其他的事都說不清楚。腦部掃瞄發現數個部位水腫發炎,還有幾個較小區域的腦細胞已經死亡。醫師將此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醫生先前也通報過類似案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風、抽搐、有類似腦炎的症狀和血栓,以及四肢末端覺得刺痛或麻木的「肢端感覺異常」。某些案例裡,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時間甚至早於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專家警告,入院病患可能因為四肢抽搐而急需照護,但醫護人員要能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
2020-03-31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竟是「大腦」!醫師教你吃8類食物防失智,阻毒素傷腦
每週吃1次魚,降低失智風險重要的不是別吃什麼,而是該吃什麼。以下是利用超級食物延緩腦力衰退的辦法。大腦是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攝取健康的食用脂肪是預防記憶相關疾病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飽和脂肪是剛性分子,而omega-3則是有彈性的脂肪。當大腦進行自我修復和製造神經元時,比較喜歡彈性細胞而非剛性細胞,因為後者無法迅速適應新的影響因子。你可以吃有助大腦製造神經元所需的食材,例如魚類就是很棒的omega-3 來源,許多研究都認為多吃魚有益大腦健康。《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1項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47%。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回顧21篇研究,發現每週只要吃1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要保持大腦靈活,第2種非吃不可的食物是大量蔬果,蔬果同時也能維持心臟健康。講到腦部健康,再怎麼強調植物基礎的飲食也不為過。舉例來說,最近《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所刊登的1篇研究,檢視了地中海式飲食(我的5大超級食物便是奉行這種原則),研究人員發現大量食用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類)對大腦很有益處。蔬菜、黑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減緩老化不只蔬菜,研究人員還發現,吃很多莓果的人,認知衰退的速度也比較緩慢。在飲食中添加種籽也是個好主意,方法很簡單,把種籽和莓果放在鮭魚沙拉上,所有好食物一次到位。《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在2015年刊登的1份研究檢視飲食習慣和認知功能,研究對象超過 2,500 人,結果發現攝取較多木脂素(lignan)的人,認知功能、記憶、資訊處理的衰退程度都比較低,而木脂素是存在於芝麻、亞麻籽、南瓜籽裡面的化合物。而木脂素攝取量較少的人,他們的認知功能衰退多了3.5倍,記憶衰退多6倍。種籽不但能提升腦力,本身也是香脆的好食物。最後,你可以盡情享受1種糖類,那就是黑巧克力。研究發現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所含的植物營養素黃烷醇(flavanols)可以促進大腦連結,並且保護腦細胞,不受毒素和發炎的負面效果所害。有1項小型研究專門針對記憶力老當益壯的年長者,實驗將受試者分成3組,讓他們喝含有不同分量的可可黃烷醇的飲料,最後再請他們接受智力測驗,結果發現飲料中可可黃烷醇含量最高的那1組,智力測驗表現最好(另外還有附加好處:可可黃烷醇也能降低血壓、改善胰島素阻抗)。種籽對身體的功用種籽只有丁點大,卻飽含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因此是絕佳的零食,也是沙拉的妙搭配。你甚至可以在打冰沙時,加一些種籽進去,添加額外的營養。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幾種。亞麻籽:討厭吃魚者的最愛亞麻籽是原生超級食物,充滿纖維、降低膽固醇的化合物木脂素、健康脂肪 omega-3(和魚身上的脂肪相同)。不妨在優格或雞肉外層裹的脆皮粉中加入亞麻籽。由於亞麻籽的外層很堅硬,如果想獲取所有營養素,建議購買亞麻籽粉。南瓜籽:抵禦糖尿病最強大南瓜籽富含鎂(每1大匙所含的鎂和1大根香蕉的鎂含量相同),這種礦物質能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風險,但大多數人的攝取量都不夠。奇亞籽:補充纖維最厲害奇亞籽的可溶性纖維會在腸子裡膨脹,製造飽足感,免得你忍不住去吃垃圾食物。這些種籽原本是堅脆的口感,等到吸飽冰沙、優格等液體,就會變成果凍的質地。葵瓜子:物美價最廉葵瓜子價廉物美,是補充維生素E的明星食品,只要1大匙就滿足每日所需的1/5 。購買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生」瓜子,而不是添加油脂的「烤」瓜子,這樣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火麻仁籽:補充蛋白質最得力火麻仁籽帶有堅果的味道,蛋白質和omega-3的含量高。不要和它的近親,也就是有麻醉效果的大麻搞混了,火麻仁籽不會讓你醺醺然。建議撒在冰沙和麥片上食用。延伸閱讀: 「趁現在還有救,趕快植牙吧...」一舉看穿黑心牙醫騙你的植牙4大話術●書籍介紹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
-
2020-03-24 失智.大腦健康
含酮飲食活化大腦 避免失智症產生
低醣飲食能避免大腦老化!人體透過代謝葡萄糖與酮體製造養分供應給大腦,但有時會出現低代謝的現象,也就是葡萄糖無法轉化為供大腦使用的能量,而阿茲海默症患者多會出現此狀況。因此,近期有研究特別針對飲食與大腦健康的關係進行研究後發現,低醣飲食對大腦健康有益。含酮飲食對大腦較好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為了解飲食習慣對大腦的影響,研究人員分配42位50歲以下的受試者進行為期一週的正常飲食(主要由葡萄糖提供能量)、低醣飲食(主要由酮體提供能量)以及包含12小時隔夜斷食的正常飲食,接著再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測量受試者腦神經的活動狀況。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前、後,測量他們體內的酮與葡萄糖水平。另外,為確保受試者大腦的變化是直接受到葡萄糖或酮影響,研究人員再進行了一場包含30位受試者的實驗,要求他們在隔夜斷食後喝下兩杯熱量相同、富含葡萄糖或酮的飲料再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綜合以上結果發現,富含葡萄糖的飲食會讓神經網絡不穩定,含銅的飲食則會讓神經網絡較穩定。研究人員表示,不穩定的神經網絡與大腦活動減緩或認知敏銳度下降有眾多關連性。改變能量來源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透過分析過去的資料集,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在47歲時,大腦老化的影響便會開始浮現,而老化最快速的年紀落在約60歲。不過含酮的飲食能加速大腦活動並穩定神經網絡,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在於比起葡萄糖,酮能為腦細胞提供更多能量。許多失智症發生的原因,都與神經漸漸失去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能力有關,因此若能利用不同的能量來源供給大腦能量,或許有機會讓大腦運作狀況恢復到較年輕時的水準。【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19 養生.聰明飲食
20歲後開始衰老!營養師推薦10種食物延緩大腦衰退
忙碌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模式,健忘更是忙碌下的產物。 近年研究指出,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時達到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加上現代人的壓力大,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維持好腦力、保有好記性,便成為另一種考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壓力荷爾蒙會影響人體能量集中在肌肉與心肺,以強化身體對抗壓力的效能,減少腦細胞運轉,長久下來,更容易導致腦部海馬區萎縮,使得精神難以集中、記憶更加衰退。尤其忙碌生活讓現代人不重視三餐飲食,造成營養攝取不足或是偏差,加上缺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就會造成營養失衡,腦力因而流失得更快。均衡且多元的飲食內容,是維持好體力和好腦力的關鍵,而選擇對的食物的確可以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洪若樸從營養師專業觀點,挑選10種能夠讓你吃出活力、減低壓力、增進記憶的好食物:1、香蕉:色胺酸香蕉的色胺酸(Tryptophan)含量多,色胺酸和維生素B是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合成分泌。血清素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不但可以增進腦力、變聰明,還能預防失眠、憂鬱或躁鬱等問題。2、牛奶: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以讓神經興奮、活化,而牛奶也含色胺酸,可促進腦力發展、改善記性,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睡好覺才會有好腦力。3、核桃、芝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色胺酸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能活化腦細胞,讓人變聰明。建議可以適量吃不油炸的天然核桃,以形補形,有補腦的功效;另外,像是南瓜子、葵花子、芝麻等堅果類,更含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都是健腦的好食材。4、南瓜:類胡蘿蔔素、鋅南瓜連皮帶籽吃,纖維多、熱量低,還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發生率,有益身體健康。尤其是南瓜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讓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集中。5、全麥麵包、全麥饅頭:不飽和脂肪酸常見全麥製成的食物有麵包、饅頭和麵條,全麥的纖維多,其中所含的胚芽油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富含維生素E,是抗氧化的重要來源,幫助腦細胞抗氧化,促進腦部活力。而碳水化合物則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穩定,思緒就會變得更清晰。6、奇異果、柳橙: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能緩解緊張的情緒,維持腦部的戰鬥力,是抗壓力的好食物。此外,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同時也是良好抗氧化劑。7、深海魚:EPA、DHA 、OMEGA-3魚油含有EPA、DHA,EPA不但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對神經系統有助益,能幫助大腦皮質功能、記憶力等維持。 8、大蒜:維生素B群大蒜含大量的維生素B群,與能量的代謝有關。大蒜含維生素B1與葉酸,在腦神經傳導上是重要物質,能維持腦細胞的活動,也是抗壓力的來源;大蒜也含植物固醇,在油品中添加,可以抗膽固醇,又具有殺菌、抗氧化效用,同時有助心血管疾病的保健。9、綠色蔬菜:高纖、微量元素綠色蔬菜含纖維素、微量元素、維生素C,顏色越深、越鮮艷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對於活化腦細胞很有助益,尤其綠色蔬菜還含有鎂,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不緊張、心情舒暢,記性自然就不會衰退得太快。10、茶:茶胺酸、茶多酚茶本身就是提醒飲料,含有茶胺酸,可以調節腦波,抵消茶中含有的茶鹼和咖啡因的作用;另外,茶還含有豐富的植物性營養素──茶多酚,具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氧化壓力,讓頭腦保持清醒,維持好腦力。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
2020-02-24 科別.精神.身心
調節大腦神經 磁刺激改善憂鬱
50歲黃先生因高血壓未規則服藥,正值壯年就中風,中風後右側肢體無力,無法獨立行走,因此信心被打垮,意志消沉,復健也進入瓶頸,併發嚴重憂鬱症。由於他對抗血清素藥物反應不佳,醫療團隊利用「顱外磁刺激術」治療,讓黃先生改善憂鬱症狀,進而努力復健。「磁刺激」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這兩年已進入醫療領域,改善不少病人憂鬱症狀。什麼是磁刺激? 磁刺激又稱為「經顱磁刺激」或「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磁波,利用大約是地球磁場十萬倍的磁場脈衝,調節大腦中的神經活動。設備由一個高電流脈衝發生器組成,該發生器產生大約5000安培的放電電流,能夠在一毫秒內產生一個最大磁場為3T的短暫磁脈衝。 使用TMS產生的瞬態高磁場可以使神經細胞去極化,亦即改變神經細胞的活性。經顱磁刺激經由重複的給予,被稱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不同的刺激頻率對大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臨床常用的1Hz,也就是每秒鐘一下的刺激,持續超過15分鐘,對大腦細胞會產生抑制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是高頻刺激,如10Hz,每秒鐘給予10下的刺激,則會對大腦細胞產生興奮效果。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有不同刺激的選擇。國際上常見的中風研究,患側大腦因為腦細胞受損,活性比較低,這時候就選擇高頻刺激去興奮受傷的細胞;相反的,針對健側大腦,中風後會增加過多不必要的活性,去阻礙復健恢復,此時應針對健側大腦給予抑制的刺激,減少不必要活性,改善復健功能。TMS的安全性高,且無侵入性,然而治療後,仍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頭暈的症狀,另外癲癇為較嚴重的副作用,有癲癇病史、酒精成癮、以及其他易誘發癲癇的疾病,會因為高磁場誘發癲癇,在治療前須審慎的評估。不過在國際臨床生理學會發布磁刺激的治療規範後,癲癇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在日本一項1725人的磁刺激中風大型研究中,只有22人有暫時性的頭暈與頭痛,並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有癲癇的副作用。TMS於2008年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憂鬱症,並於2018年於美國被批准於強迫症(OCD)治療,在歐洲應用於治療中風,失智症和慢性神經性疼痛等。另外 2013年,單脈衝TMS也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偏頭痛。台灣則是於2018年通過了使用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本院的臨床經驗磁刺激對藥物無效的憂鬱症患者仍具有接近八成的反應率,且是一種良好耐受性治療選擇。可以幫助改善的憂鬱量表內包含了睡眠、焦慮、食慾、疼痛、排便等症狀。現代醫學的治療,從傳統藥物、手術、復健發展到「磁刺激」,新穎的技術期望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但因為技術剛引進,健保尚未給付,醫界仍希望繼續努力,希望未來此治療,能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2-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相似症狀/比巴金森氏症更麻煩 台美合作發現顫抖症病因藏小腦
全球有4%成年人、20%老年人患顫抖症,多數患者做事時雙手發抖,病因不明。台大與美國哥大合作,發現患者是因小腦神經細胞共振異常而顫抖,有助新藥開發和臨床診斷。這項研究成果今年也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今天出席科技部研究成果記者會,他表示,顫抖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有時說話聲音和頭也會不自覺發抖,至今仍找不到病因。醫院目前開藥給病患吃,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唯二藥物,有效率都低於五成。也有患者接受手術,燒掉大腦深處細胞、在腦部埋電刺激器,初期有效率達七成,但術後數年療效減弱。潘明楷剛從台大醫院神經科轉任台大醫學院藥理所,他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生郭昇翰是同學,兩人發現,患者小腦細胞中有一種控制神經連結的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過度增生,讓小腦細胞產生過強連結,造成小腦神經過度共振,因而產生顫抖症狀。潘明楷說,小腦神經的共振異常,也可做為全球第一個生物標記,幫助顫抖症的臨床診斷和新藥開發。西方人逝世後捐腦風氣較盛,這項研究成果運用哥大的大型腦庫,結合台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光電技術,以及哥大的病理研究專長,以小鼠的小腦進行神經機轉研究,終於找出顫抖症患者小腦神經的不正常共振。醫界對同樣具顫抖症狀的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較多,但潘明楷說,全球顫抖症患者是巴金森氏症的五倍,顫抖症患者生活更受影響。因為顫抖症是不做事時不發抖、做事時才抖,巴金森氏症則相反,是平時抖、做事時反而不會顫抖。科技部表示,這項跨國團隊的研究方向合作模式獲國際重視,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補助。哥大為此成立新的研究中心,由郭昇翰擔任主任,推動相關研究。潘明楷也被推選為世界動作障礙學會唯一的台灣代表,共同制定顫抖症相關的國際診斷治療官方準則。【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1-27 橘世代.健康橘
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年紀大了,飲食還是清淡點!」為了怕慢性病上身,您也這樣覺得嗎?相較於年輕人總是愛吃麻辣、想吃吃到飽的飲食,中年以上的人們總是比較注意飲食不要過量,不過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提醒年長者的飲食準則應該是「少吃肉」,但不要過於清淡,尤其很多老人怕吃太油、怕嚼很久,不是喜歡吃白粥配鹹一點的菜,就是水煮的食物,當心缺乏油脂,反而容易衰老無力。今年有一個來自愛琴海小島上的研究報告,發現吃地中海飲食的當地男人,陽痿發生率只有歐美其他地區的三分之一;在平均67歲的受訪者中,陽痿率只有20%,而其他地區的60歲以上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可能高達60%。分析他們的飲食中,每週吃9匙橄欖油、13份蔬菜、6份水果、3份魚和2份豆類食物,和歐美其他國家愛吃香腸、培根的飲食相較之下,相對清淡很多。不過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簡邦平說,日本人飲食清淡,民眾愈來愈長壽,但是他們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不比台灣低,維持性功能恐怕不是光飲食清淡就夠的。劉純君也不同意老人飲食清淡,她說,台灣銀髮族飲食習慣和日本很接近,很多人牙口不好,不愛運動連臉的肌肉都退化,吃東西嚼太久就顳顎關節發炎,所以往往都煮粥配鹹魚,或配幾個菜就吃很飽,要不就是吃愛肉羹,滑溜溜很快就可以吞下肚,一樣也是清淡飲食,但是和地中海型飲食中,主食是黑麥、燕麥粗纖維等要嚼很久的穀類,餐桌上總是花花綠綠的大量各種蔬果,烤幾分鐘就上桌,更重要的是他們喜歡拌上橄欖油,台、日的清淡飲食中很少提到油脂,這裡就差很多。劉純君說,在臨床上常看到許多老人家沒什麼精力,皮膚也都很乾燥,後來發現原來都是油脂食物吃太少,她提醒,台灣年長者有兩個極端,一是大魚大肉吃太多,另一種則是飲食太清淡而油脂不足,要小心,吃油脂太多容易中風,但油脂太少卻容易有老化病,包括失智症、衰弱無力。她提醒,油是荷爾蒙的生成來源,大腦細胞也需要油,無論男女都要吃油,地中海用橄欖油,我們改用台灣的苦茶油也是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很不錯。怕慢性病不表示飲食要很無聊,劉純君建議年長者仍應該講究高品質的飲食享受,很多人吃飯一定要白米飯,她建議大家要改掉不愛吃糙米、五穀米的習慣,怕顳顎關節炎反而要吃粗糙維,多嚼能讓臉部肌肉強化,不但不容易發炎痠痛,臉部肌肉看起來也比較緊實年輕。同時要少吃肉、多吃魚,魚中的油脂有助抗發炎,蛋白質又好吸收。另外,要注意我們的飲食中加太多糖,自從不加味精以後,反而加糖調味,像台灣人愛吃的壽司醋飯就加了不少糖,糖是很容易致身體發炎的物質,留心食物中隱形的糖,否則可能讓辛辛苦苦的保養破功。※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健康吃特輯】。「青菜別用燙的」美女醫教年菜 色香味俱全又營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2 養生.家庭婚姻
老師努力把遲緩兒教成正常生 反遭母怨:補助津貼沒了
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經過努力,能從特教班轉到正常班,父母都會為孩子高興吧?然近日一名老師在網路發文表示,當自己非常努力的把遲緩生教到恢復成正常的一般生時,孩子的母親卻對老師說 : 「能正常是很好啦,但我的補助津貼都沒了欸。」除了這一點,老師聲稱就連小孩生病、異味性皮膚炎,提醒媽媽之後,媽媽卻反而請老師幫忙餵藥、擦藥,甚至說:「我們當家長的很忙,你們老師也不能怕麻煩,什麼都要推給家長做吧?」有網友就在下面留言:「疏忽照顧也是家暴的一種。」「老師辛苦了!已經變成服務業了!更不幸的遇到一個奧客!」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絕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老師是輔助孩子在學習知識和融入群體生活的指導者,但家長才是陪伴孩子、影響小孩人格發展最密切的人,更遑論相較普通兒童,更需要悉心照顧的遲緩兒童了,遲緩兒的定義是什麼?的確可以透過指導或治療完全根治嗎? 發展遲緩就是身心障礙嗎?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發展遲緩兒之發生率約為6%~8%。依照國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遲緩兒是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由於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是0到6歲,而3歲以前更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階段,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對異狀不以為意或是不想讓小孩因為發展遲緩兒送往特殊班,錯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機會。 而一般人誤以為發展遲緩等於身心障礙,其實發展遲緩的兒童不一定患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只是與一般幼兒在知覺與情緒溝通上有一段差距,不過經過適當協助與療癒,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可能,因此才有如上述老師用心教導,遲緩兒方能恢復正常學生的案例。疏於照顧,也是造成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在目前已知會造成遲緩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早產、缺血、缺氧、腦病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而家庭環境刺激中,忽視、虐待、家庭破碎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沒有妥善照顧小孩,還有可能間接犯了妨害幼童發育,如果身邊發現有小孩在生活中疑似受到不當對待,被忽略、遺棄或虐打,可通報社福機構或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線上諮詢,幫助兒童獲得應有的保護與更完善的生活。 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早診斷和介入療育服務,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從出生到六歲是發展最快的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如果顯露疑似發展遲緩的徵狀,父母應盡快帶小孩至醫院做篩檢。而在早期診斷、早期療育的工作當中,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獨立完成。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服務,最重要的就是跨專業領域的合作,例如最知道小孩身心狀況與生活細節的家長、作為整體評估的醫師、語言與動作表達的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殊教育老師、社福工作人員等,透過個案或大或小的狀況,共同努力協助使遲緩兒邁向正常的生活。
-
2020-01-15 新聞.健康知識+
每天梳頭100下可健腦、促血液循環?專家科學解析
小細節,可養生,“梳頭百遍,病少一半”就是民間流傳的養生小細節之一。人們相信每天梳頭100下,除了能美髮之外還能健腦,這是真的嗎?“梳頭確實能刺激皮膚,放鬆心情,緩解焦慮,適當梳梳沒問題!”不過,神經醫學專家劉新通指出,請勿將梳頭作為健腦之法,最怕因此錯過真正的護腦知識。說法1:多梳頭可美髮?解惑:小心刺激皮脂腺除了光頭人士,大多數人每天梳頭,只是梳髮次數有多有少。養生保健愛好者多認為,“每天梳頭100下”並非準確數值,只是表明“要多梳頭”。不少美容欄目、時尚雜誌有教“每天梳頭100下,可美髮”,理由是梳頭可以幫助清理頭皮、髮絲上的髒東西,還能刺激頭皮,讓頭部血液加快暢順地流通,因此頭髮能更健康地生長。解惑專家指出,梳頭可清潔、順發不假,但過分強調這一點,往往會導致梳頭者過度刮梳頭皮,導致角質層過快、過多脫落,反而損傷了頭部皮膚的屏障。其次是多梳頭能刺激頭皮不假,但最先受到刺激的是毛囊、皮脂腺,刺激油脂分泌,尤其是油性皮膚者,更不建議過多梳頭。此外,頭部血管,哪怕是毛細血管,都在角質層、顆粒層、有棘層、基底層等下面,在眾多角化細胞的保護下,梳頭這一動作,如非過度用力,並不能真的刺激到它,也就談不上促進血液加快流通而養髮了。說法2:多梳頭可健腦?解惑:放鬆調節可以但無法直接加速血液循環健腦是除了美髮之外,人們對於“每天梳頭100下有益健康”的另一大期望,不時有人引用《延壽書》的說法:“發多梳,則明目去風……”相信的人認為,多梳頭,刺激頭皮,舒張血管,可防治偏頭痛、血管性/神經性頭痛等;多梳頭,可反覆按摩、刺激頭皮,促進顱內血管擴張,加快頭部血液循環,改善顱內供氧,因此可延緩腦細胞老化、促進腦功能,健腦又防衰;多梳頭,可反复按摩、刺激末梢神經,經過皮質傳遞,還能調節腦神經功能等。解惑專家指出,正如上述所言,血管沒有人們想當然的長得那麼淺表,梳頭刺激的是皮膚表層,真的談不上直接加速血液循環,“進行了有氧運動,心跳加速了,血液循環才可能加快!”劉新通說。不過,並不是說梳頭沒用,事實上,梳頭確實能刺激到末梢神經,就像身體其他部位癢了、緊繃了,用手指揉搓、用梳子梳刮,神經有感知,也能止癢、放鬆一樣。但這種放鬆、調節只是暫時的。事實上,中醫確實有按摩頭皮、鳴天鼓等按摩保健手法,鳴天鼓: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鳴天鼓確實容易讓人神清腦爽。此外,還有頭皮針治療法,通過針灸刺激頭部特定部位,是需要執業中醫師規範進行的有創療法。科學護腦有三大招神經科專家劉新通認為,人們重視腦保健是好事,多梳頭期望達到健腦效果,在他看來,一是預防腦卒中,腦血管不堵塞也不出血;二是腦功能要好,預防腦萎縮和功能退變。“這兩點,不是梳梳頭能做到,需要真正科學護腦。”劉新通說。第一招:避免腦損傷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房顫、吸煙、酗酒、超重或肥胖、熬夜、久坐不運動、睡眠紊亂、失眠、焦慮、抑鬱等,都算得上是“埋”在腦功能保障路上的“雷”,臨床醫生甚至認為,這些“雷”九成可以排除,從而預防腦卒中,也就拒絕腦損傷導致的功能障礙,腦自然健康。第二招:提倡適當保健護腦飲食方面,建議多樣化,提倡清淡均衡的地中海飲食,預防肥胖,可延緩腦退化速度。人體內B族維生素充足,對神經細胞有好處,可讓其能量充沛,緩解憂慮、緊張;反之,導致應對壓力的能力衰退,甚至引發神經炎。維生素B來源廣泛,比如豆類、糙米、牛奶、家禽、瘦肉、蔬菜等。長期抗生素治療者尤其要小心B族維生素缺乏。海魚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食物,可適當多吃,當中的ω3~ω6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有好處。運動是除飲食之外的護腦保健辦法,可活躍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管保護因子,經常運動者的腦卒中風險可比缺乏運動者低25%~30%。第三招:定期做腦檢查腦部疾病損害腦部功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最大限度保障腦功能。推薦做好基礎腦功能檢測,有上述危險因素者,盡量定期比如一年一次做腦血管、腦功能測試,了解腦的認知能力、計算能力、反應能力等功能的異常變化,及時治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