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搜尋
腦中風
共找到
1004
筆 文章
-
-
2021-03-03 科別.消化系統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腸子也會中風,一名患有高血壓50歲男子,突發劇烈腹痛、腹脹,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引發腸動脈供血受阻,即「腸中風」,經過「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後,幸運撿回一命。「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是相當罕見腸動脈病變,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醫師黃獻正強調,如沒有即時救治、錯過治療黃金期,導致腸子已經缺血壞死、破洞,恐引發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以及敗血症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也因此被喻為難治癒的疾病。傳統的腸道接管手術方式是開膛剖肚,必須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以免上腸繫膜動脈無法供應整個腸子的血液,出現腸壞死。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表示,這名50歲男患者因患有高血壓病史,屬於血管動脈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更提高手術的風險。光田綜合醫院為患者進行「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運用於剝離性動脈瘤的治療,不需開刀,只需將導管放入真管腔血管內,使剝離處貼合,重建阻塞的血管,可立即恢復血流,讓腸子血液正常循環供應,也免除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機。另一名68歲的婦人也有高血壓病史,因腹痛緊急送急診治療,電腦斷層發現腸子血管阻塞,立即安排「新型覆膜支架」手術,定期回診恢復情況穩定;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診斷病因,支架手術並不困難。」光田綜合醫院擁有血管支架置放技術,目前兩名成功的案例術後狀況均十分良好。上腸繫膜動脈是消化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者,血管主要由內膜、中層、外膜所構成,所謂「剝離」是指在血管內膜破了一個洞,使血液灌到中層假管腔,造成真腔受到壓迫,真腔動脈內的正常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完全阻塞,因而引發腸中風。嚴寶勝提醒,相較於腦中風和耳中風,腸中風發生機率較低,動脈剝離更是罕見,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問題,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他建議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也要多注意正常規律生活起居、適當運動,降低病發率。
-
2021-03-01 養生.聰明飲食
壽司、青醬皆入列!8種原料看似健康 含鹽量意外高的食物
控制鹽分攝取已經是健康飲食普及觀念,但你都吃對了嗎?ELLE日文版分析,有八種食物含鹽量意外高,該則報導也登上Yahoo!Japan今日的熱門新聞。報導指出,為了幫助食物消化、體內體液平衡與協助神經、肌肉正常運轉,鹽分維持身體基礎功能不可欠缺,但要注意一天攝取量應該控制在6克以下,鹽分攝取過多除了與高血壓高度相關,也會增加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腦中風的風險。報導並點名八項含鹽量意外很高的食物,提醒讀者注意。第一是青醬醬汁,雖然使用的原料看似健康,含鹽量卻很高,47.5克中便有1.57克的鹽分;其次,高湯塊,雖然一鍋湯只用小小一塊,但烹煮後28克含鹽量就有1克,建議湯品還是自己熬煮比較健康。第三樣是起司,文中建議若要吃起司,可選擇瑞可達、茅屋起司,夸克起司等。至於切達起司、布里起司,菲達起司和帕瑪森起司等則建議偶爾品嘗,當作給自己的獎勵。第四樣是餅乾,像是巧克力口味消化餅,口味的緣故往往讓人忽略了鹽分攝取,其實一片餅乾含鹽量約有0.2克,只要吃10片就達到一日攝取量的三分之一。第五樣是壽司,報導指出,雖然壽司給人健康印象,但魚與醬油的組合也讓鹽分攝取偏多,提醒酌量使用醬油;第六樣是香腸,文中以英國傳統料理「蟾蜍在洞(toad in the hole)」、香腸馬鈴薯泥為例,鹽分含量都很驚人。第七樣是市售三明治,因為加上保存料,讓鹽分含量更高,建議三明治不要與薯片一同品嘗,以免攝取過量;第八樣,素漢堡,素漢堡常是為素食者、純素主義者所設計的漢堡,但比起一般漢堡,含鹽量不低反而高。文中提醒,市售加工食品即使嚐起來不鹹,但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添加鹽,容易超量攝取,建議少吃加工食品。
-
2021-02-27 養生.聰明飲食
日研究喝綠茶降腦中風、心梗死亡風險 記得選擇無糖!
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瞬間就可能奪走許多人性命。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發現,每天都喝綠茶的民眾,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死亡率明顯降低,推斷綠茶的類黃酮素可能發生效用,但研究也強調,綠茶不是延命妙藥,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非常重要。大阪大學公衛教授磯博康,分析1988年至1990年日本有意願參加調查的民眾,40至79歲共4萬6,213人,平均調查約18.5年,當中發生腦中風死亡約478人,心肌梗塞死亡共1,214人,有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病史共4萬4,521人。研究期間有9,253人死亡,調整年紀、性別、吸煙習慣、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因子後,分析綠茶和咖啡攝取量,與死亡風險之間關係,發現每天綠茶喝越多杯不論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死亡風險都會降低,咖啡則降低心肌梗塞死亡風險。美國National Jewish Health醫院學者Andrew Freeman表示,綠茶與咖啡的類黃酮素可能是關鍵因素,現有已知醫學證據證明,類黃酮素對心血管健康有好處,但就算發現綠茶與咖啡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也不能當作延長性命的靈丹妙藥。Andrew Freeman強調,1天能夠喝7杯綠茶的民眾,可能在生活作息上比較充裕,這也可能讓死亡率降低,並且綠茶與咖啡也不能抵銷不良飲食的負面影響。健康飲食包含水果、青菜、豆類、全穀物等,都要食用並且營養來源要豐富,也要減少吃加工食品。另外,如果綠茶與咖啡含糖也要特別注意,同時要小心咖啡因攝取過量。美國西北大學教授Linda Van Horn表示,綠茶裡有豐富的兒茶素,在心血管領域中,被認為對於抗發炎有相關效用,如果把含糖飲換成喝綠茶是很明智的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27 科別.腦部.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突發性臉歪嘴大小眼?恐太累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莫名臉歪嘴斜、大小眼,甚至一邊眉毛抬不起來?當心是「顏面神經麻痺」警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受訪表示,一般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但明確病因尚未有定論。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病毒感染後,造成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發炎,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影響臉部控制能力。 洪志憲醫師指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與病毒相關,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時特別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增加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部份病人會在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前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情形。整體而言,疲勞、壓力、睡眠不足等狀態,確實較容易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3大症狀?與中風差在單側肢體無力? 臉部出現哪些徵兆時,可能與顏面神經麻痺有關?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應該如何區分?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顏面神經麻痺及早介入類固醇 減少神經發炎助恢復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顏面神經麻痺多久會好?各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顏面神經麻痺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甚至出現在未成年小朋友身上。洪志憲提醒,無論是否年紀大,只要有自覺有相關症狀,出現不明原因的眼歪、眼斜,都應該及早就醫。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今健康精選延伸閱讀: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身體缺鎂會影響血壓?專家:血壓、血管等都會受影響,這4種顏色蔬果找得到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隨著親人接連離世,選擇勇敢活著是最令人敬佩的事情。60歲的黃秀丹罹患帕金森氏症,隨著身邊親人一個個離去,她沒有選擇消沉,反而用畫筆對抗命運,把握每天時光,想趁身體顫抖得不算劇烈時,趕緊將腦中所想畫下… 從小家境就不好的黃秀丹,上面3位姐姐都被父親送人當養女、童養媳。她在被送養前,被二哥偷偷藏起來,只剩單眼視力的父親看了不忍,才答應將她留下,免於被領養的未知命運,在全家人的關愛下,小女嬰幸福長大,成了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 身為家中唯一女兒,全家人動員幫她操辦婚禮,夫家也十分慎重,婚禮事事樣樣按照古禮,她帶著家人與鄰居的祝福風光出嫁。沒想到,喜愛孩子的黃秀丹,卻在婚後生不出孩子,她嘗試人工受孕,4年後,肚子依舊無消無息。婆婆便安慰:「無子天註定,不要難過。」 後來,婆婆看黃秀丹一天天意志消沉,便提議領養大伯的女兒,4歲的小女孩進門後,黃秀丹十分疼惜,將最好的都留給她、視如己出。在大女兒8歲時,黃秀丹意外懷上二女兒與小兒子,一大家子幸福快樂,公婆更時常帶著孩子出遊,讓黃秀丹可以專心上班。 作畫,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48歲那年,一場車禍讓幸福的黃秀丹成了無助的照顧者。疼愛她的婆婆過世、公公雙腳嚴重骨折,除此之外,更要分神照顧3個孩子、一邊工作。有天,她上班出車禍,整個人噴飛出去,出院第一件事不是休養,是帶著公公回診,護士問:「是妳要看診還是老人家要看?」讓她一時間答不出來、心力交瘁。 其實,在經過那場死亡車禍後,公公不僅雙腳骨折、痛失老伴,心理也嚴重出狀況,個性嚴謹、不善表達喜怒的他,常常在房內偷哭…,沒想到禍不單行,在50歲黃秀丹雙手不時顫抖,確診為帕金森氏症;56歲那年兒子出了嚴重車禍,經過搶救,在第二天突然離世。 經過最深沉的痛,黃秀丹在丈夫、女兒的鼓勵下,為了轉移喪子之痛、身體病痛,便專心學畫畫,每天利用手不那麼抖的時候,趕緊將心中所想畫下,若遇到身體嚴重顫抖時,她不抱怨,只提醒自己要勇敢跟病魔共處、把握僅剩的有限時間,認真努力的畫出心中所想,只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她並將義賣的錢全數捐出去,選擇幫助更多人,延續對兒子的愛。 每個人的生命 都是一本豐厚的書 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有許多豐沛的人生故事,若不趕緊保存,將會掩埋在時間洪流中。由一粒麥子基金會發起的「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計畫,要趁長輩還沒遺忘前,有系統性的整理、紀錄、保存他們的人生故事。 黃秀丹在經過故事書計畫採訪後,內心的情緒被引導,獲得抒發、更重新梳理人生,也是種另類的療癒。 另外,有位接受「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服務的長輩提到,因過去親子關係不佳,孩子與他失聯,但若有天他自己先離開了、孩子想起他,也許靠著這個故事書的服務,能讓孩子再度聽到自己想說、但沒說的話。原文刊載於2019年07月09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僅剩的時間,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健腦防衰的6個建議、8種關鍵元素,保持活躍的心智感知.嗜睡不是太累而是腦中風?醫師:把握黃金時間及早送醫.王偉忠:每個人年輕時,就是老後的明星!把握「快樂四招」,為自己打亮生命鎂光燈
-
2021-02-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好書推薦】中風手部無力別灰心,三個關鍵助復原
腦中風發生後,手部精細動作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其神經支配複雜,讓人能做出細膩的動作,如彈鋼琴、縫紉,過於複雜的神經網絡,也導致中風後的恢復往往不如預期,但透過適當的訓練,還是有機會可以找回失去的動作。手部精細動作的基礎──手腕、翻掌和手指腦中風後,許多人都只關注手指的無力與緊繃,但其實在執行彈琴、縫紉等手部精細操作時,還需要手腕與翻掌等動作配合,如果手腕與翻掌不夠流暢,也會影響到手部操作的動作。下面透過幾個實例,介紹中風後可能會出現的手部障礙,並且教導讀者如何透過運動加以改善,讀者們可以先試看看自己能否做到這些動作,鎖定動作不佳的部分加以練習,除了有找回動作的正向效益之外,也可以避免關節攣縮的問題。若已經做得很好,當然也可以再多做一點,讓自己更加進步。1.手腕總是不靈活,該如何訓練?葉阿姨中風前是某公司的文書人員,有天,疑惑地問我:「老師,手腕如果不練好,手指是不是也會受限制?」我訝異的說:「阿姨,你怎麼會注意到的?」葉阿姨回答:「我那天練習拿辦公桌上的迴紋針時,發現手腕垂垂的,手指比較不好開合,如果手腕撐起來,手指的動作會靈活一些。」阿姨的感覺是對的,後來,我們發現葉阿姨的手腕可以微微的上翹跟下垂,所以教她左右彎手腕式、翹手腕式,經過數個月的練習,葉阿姨的手腕動作變得更流暢,連帶手指動作都有進步。●手腕下垂不是好動作,建立手腕關節活動度為首要目標手腕的動作比較小,在治療過程中,多數的人會忽略手腕,但手腕動作的確是會影響手指的抓握。您可以試看看,當手腕下垂時,手指會不自主地開啟,干擾抓握的品質,所以無法有效控制手腕,手指的動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手腕下垂不是很好的動作表現,可以透過撐起手腕甚至上翹的動作,來加強手腕的動作。 2.中風手掌不太會翻動,該怎麼訓練?劉媽媽平常問題不太多,總是默默的復健,有天,她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可能連門都開不了。」經過詢問,劉媽媽說她發現她的手掌無法翻動,擔心以後連用鑰匙開門都做不到,所以有些灰心。我評估後教了她一招手掌翻動式,讓她自己練習,半個月之後,劉媽媽的手掌竟然可以微微的翻動。●透過前臂帶動手掌翻動手掌的翻動其實是來自於前臂的轉動,所以可算是一種手臂的強化運動,我們可以練習,以前臂出力將手腕一起翻過來,此時要注意手腕放輕鬆,跟著轉動不要過度用力,避免緊繃狀態下無法順利翻動。 ●中風初期手指全部握拳及放鬆手指有許多小關節,在軟癱的情況下,手指分開運動很沒效率,所以建議一開始可以透過像握拳、放開的方式,將全部的手指一起活動,使手指頭同時彎曲,接著伸直。 3.中風手指痙攣嚴重,可以如何改善?顏先生是一名廚師,中風後右手受到嚴重的痙攣干擾,讓他遲遲無法回歸職場,因此我先幫他製作了手部副木供其穿戴,再加上R.I.P 拉筋式,經過半年的治療,顏先生的手指痙攣改善了,甚至還可以稍微做出手指伸直的動作,讓他非常有成就感。●對抗手指痙攣仰賴拉筋、運動以及副木穿戴手指痙攣處理的原則仍是主動運動搭配被動的拉筋,多數的情況,手部的痙攣是手肘、手指一起出現的,因此典型的痙攣患者,手肘、手指都會受到干擾,痙攣處理的原則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處理手肘問題時,也能一併改善手指的痙攣。針對手指的痙攣,臨床上常會利用靜態(休息)型副木(Resting Upper Splint)給予正確的擺位,進而對抗手部的痙攣,這類副木可以透過復健科醫師轉介,由職能治療師為患者量身製作,是健保給付的器材,可有效預防關節變形。 另外也可以選擇使用拉筋型矯具(如下圖),提供手指適當強度的拉筋,脫下後搭配手指主動運動,像是握拳運動等,可以有效減緩手指張力的影響。 此外,動態型副木則是透過有彈力的纜繩牽拉手指,進而讓患者加強手指的動作,已在許多研究中被證實,對於手部痙攣問題有良好的療效,只是因製作的難度較高,並非每個院所都能為患者製作,建議先上網搜尋哪一家醫院有相關資源,再行前往製作,避免白跑一趟。 上肢遠端訓練需要耐心與專注。要提醒大家,所有的動作都應以日常生活功能為目標,重點不在於你的手指能動得多快,而是要有實際的用途。就像手指訓練,最終能運用在像是轉遙控器、拿餅乾吃等生活技能上,這才是復健的主要目的。 以上內容摘自[圖解&影音]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改善全身失能、恢復身體機能、避免再度中風作者: 王柏堯&楊昀霖等7位中風復健專家出版社:原水文化
-
2021-02-25 科別.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新冠肺炎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讓疫情對台灣的危害降到最低,大家也體會出當疾病終究來臨時,第一時間的正確處置能有效減少傷害。但腦中風總是來得又快又急,也許是昨天一起上班的同事、也許是今天早上打過招呼的大樓管理員,也許是剛才一起吃過早餐的家人…,中風剛發生時,種種慌張的錯誤作為,如自行就醫送錯醫院、誤聽謠言扎針放血,往往只會延誤分秒必爭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但只能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就能在中風真正來臨時,將中風對個人及家人的危害降到最低:原則一:急性腦中風務必撥打119 尋求協助,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台灣醫療院所密度高,就醫便利,特別是在都會區,許多中風病人都是家屬自行送醫,但就算決定自行就醫前,也建議撥打119尋求意見,原因如下說明。◎不是每家醫院都能提供急性中風治療,撥打119能協助送到對的醫院急性腦中風最重要的治療,是在腦血管剛發生阻塞的前幾個小時,儘早打通腦血管重新恢復血流,方式包括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通血管藥物治療)及動脈取栓治療(腦導管治療)。但24小時隨時待命的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不是每家醫院都有,只有中度至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夠提供治療,最新的腦導管治療,也只有部份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全天候提供。一般民眾無法得知醫院當天能否進行急性腦中風治療,不過119到院前救護系統,能隨時掌握最新狀況,依照診療能力及病患當時病情,將病患送往最合適的腦中風急救醫院。◎119能提前啟動醫院急診腦中風團隊,有效縮短到院後等待治療時間第一線救護人員依專業辨識出急性中風病人後,會儘快將病人送往合適醫院,也同時會回報119勤務中心,協助在救護車抵達醫院前就先通報急診室,讓醫院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能超前部署,並且空出腦斷層檢查室,開啟腦中風快速通道,讓病患到達醫院後,就能第一優先進入急救室,接受快速檢查並銜接後續治療。本院與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合作建立的急性腦中風到院前緊急處置銜接院內快速通道流程,證實經由119救護車送達醫院的中風患者,會比自行到院中風患者,能在更短時間內接受急性腦中風治療,獲得2019年醫療品質金獎肯定,目前正持續推廣到各大醫院急診室。原則二:自己或家人發生急性腦中風,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確認時間、攜帶物品、家屬陪同」在中風剛發生的黃金治療期打通血管,有可能讓急性中風病人恢復原本正常生活,但治療本身也有出血風險,所以在打通血管前要做快速但完整的,項目包括確切的中風發病時間、最近使用藥物、過去疾病史、最近是否有不適症狀(如腸胃出血、發燒)。由於病人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自主決定,需要家屬或照護者才能得知相關資訊並簽署同意書,因此在緊急就醫或上救護車前,要記住三件事,首先要「確認時間」,要確認發病時間及相關症狀,醫護人員才能得知是否仍在黃金治療期、接著要「攜帶物品」,攜帶健保卡及平時用藥,醫護人員才能在治療前即時得知必要醫療資訊、最後要「家屬陪同」,主要家屬及照護者要陪同或是儘快通知到院,確認病史以及簽署同意書。所以,平時就要讓家屬知道健保卡及慢性病藥物擺放位置,並建立緊急聯絡人清單,超前部署以應對包括中風在內的突發健康狀況。原則三: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行動,平時做好小準備,避免陷入求救無門困境中風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當急性中風造成無法表達或無法行動,又身處無人認識的環境中或獨處時,求救上會很困難,就算有旁觀者或路人通知119送到醫院,如果無法辨識身份或找不到家屬也無法即時進行治療。◎建議隨身備用以下相關物品◎隨身物品(手機、手錶、錢包),務必要有緊急聯絡人電話,不能只有個人證件若是使用行動手機或智慧手錶,務必要在醫療卡上設置緊急聯絡人及電話,醫護人員可經由手機或手錶緊急服務按鈕,快速查到醫療卡事先寫入的訊息。◎熟悉穿載裝置的緊急求救按鈕穿載裝置的普遍化,讓智慧手機、手錶、手環能夠化身成為現代人對外求救的利器,但不能等到中風發生後才來熟悉操作方式,並且要設想中風後肢體無力仍能操作的可能性。最後小叮嚀醫療與科技的進步,讓腦中風有了全新的治療方式,但唯有學會超前部署,才能妥善利用這些資源,減輕中風對個人及家人朋友的危害。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連年舉辦國際論壇 陳自諒「別人視為葵花寶典,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
「Patient first,Patient care」,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的口頭禪。他以這句話勉勵醫護人員,務必時時刻刻將病人放在心上,妥善照顧,建立「病人優先」文化。同仁表現優異就讚美表揚在管理上,陳自諒「充分授權」,認為領導人應該是激勵屬下的老師,而不是控制員工的主管,尊重部屬建議和創意,互相溝通,「催生創意,容許犯錯的空間,但不能再犯第二次。」他更講求效率,開會重點應是「解決問題」,因此當同仁在「鋪梗」報告,他會打斷直問「你要表達的是什麼?你的建議是什麼?講重點。」「醫護行政同仁是醫院最大的資產,因為他們努力堅守崗位,中醫大新竹附醫才能得到鄉親肯定,持續守護健康。」陳自諒認為,只要同仁表現優異,他都會公開讚美,連續兩年舉辦最佳醫護行政人員表揚,肯定同仁,激勵士氣,凝聚共識。連年辦大腸直腸國際論壇陳自諒是國內傑出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他領軍下,團隊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保肛高達9成5,傷口小,病患恢復快。自2010年起,他連續11年舉辦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鼓勵實習醫師免費參加,同時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透過連線直播微創手術,讓世界看見台灣日益精進的醫療技術。「別人視為葵花寶典或獨家祕方,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這是陳自諒的大器。「唯有新進的醫療設備,才能治療病患。」陳自諒於是在兩年間,陸續成立癌症中心、腦中風中心、心血管中心、健檢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血友病中心,且通過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鄉親健康。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他期許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深耕在地醫療,目前已引進「正子電腦斷層攝影」,可早期診斷和疾病追蹤,「放射治療設備直線加速器」則提供便利的放射治療服務,也購置了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未來規劃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建置微創手術中心、乳房健康照護中心、急重症中心、婦幼中心、早期療育中心,以及眼科的黃斑部治療中心、乾眼症治療中心。陳自諒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腹腔鏡微創大腸直腸手術、肛門良性疾患手術、無痛大腸鏡檢查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外科部部主任、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醫療人員,參與醫療,醫病共享。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年節期間,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開心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享受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可是過年後在門診間常會發現,部分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者的血壓和血糖飆高,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會隨著增加,經醫師詢問之下患者並沒有吃什麼大魚大肉,只是熬夜打個麻將或看個電視節目,比較晚睡而已。熬夜對身體營響大 周而復始致惡性循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表示,其實熬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除了一般人認為熬夜對肝臟不好以外,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等;若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所以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睡眠修復大考、鞏固記憶力要了解睡眠對身體的影響,必須先了解睡眠生理。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的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的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的疲勞,這時候的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然而,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不過,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睡眠剝奪記憶力下降 睡飽症狀跟著改善除此之外,睡眠還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為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特別是在有癲癇病史的孩童,睡眠剝奪可能是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李建欣提及,一些常需要值夜班的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常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的結果,有些人就以為自己是得了失智症,其實如果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之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的。此外,還有一些慢性頭痛患者,平常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很容易導致頭痛,經過神經科門診的治療,改善睡眠品質之後,頭痛也會跟著改善。李建欣建議,過年盡量不要熬夜,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就能度過平平安安的新年假期。延伸閱讀: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2-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家事這三招 風友過年輕鬆做復健
過年在家裡做這三種家務事,居然讓中風患者手腳變靈活?中風病友的最大困擾往往是「手腳不靈活」,做任何事都變得極為不便,需要家人協助,甚至請外籍看護照顧。中風病友通常會尋求復健治療,在醫院努力運動,回到家卻又懶惰病發作,這樣真的會進步嗎? 時常聽到家屬和病友向治療師抱怨:「我家又不像醫院有這些復健器材,在家怎麼運動?」不花一毛錢的運動,而且效果不輸醫院的昂貴的器材,就是做家事! 只要依照病友的能力程度,挑選能夠勝任的家務事來做,每天花個半小時鍛鍊,不僅手腳變靈活,不知不覺家中也變乾淨了,根本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過年要到了,不妨邀請風友一起動手打掃環境,一起來挑戰家事三招!第一招、擦桌子難度:一顆星目標能力:坐姿平衡、站姿平衡、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手部肌力怎麼做: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姿勢2. 將抹布捲在患側手上,重複上下、上下……把桌子擦乾淨,單手或雙手都可以小提醒:能力好的病友可以試試看左右擦、繞圈擦、S型擦,可以訓練到不同的肌肉群喔! 第二招、洗碗難度:兩顆星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站姿平衡、雙腳肌耐力怎麼做:1. 站在流理檯前,雙腳微開保持身體穩定,身體可靠著流理台比較安全 2. 單手或雙手洗碗皆可,依照能力選擇不同模式,使用有厚度海綿菜瓜布會更好抓握小提醒:依照能力慢慢增加碗盤的數量,怕摔破的話試試看塑膠碗盤和不鏽鋼碗盤 第三招、下廚小提醒難度:2~5顆星不等,可從較簡單的步驟開始挑戰(如洗菜、攪拌)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認知能力(記憶力、專注力、邏輯思考等)、雙腳肌耐力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 2. 選擇符合能力的任務:如洗菜、揀菜、打開包裝、切菜、炒菜等3. 過程中可以適時協助,鼓勵病患盡量自己完成其他的家事如:掃地、拖地、摺衣服、洗水果、餵寵物、澆花…都可以考慮納入生活復健的一部份! 醫院復健的目標終究是希望中風病友可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減少他人的協助,因此鼓勵病友千萬別單單執著於器材類型的運動,而忽略了生活的應用能力。 如果能夠適時安排符合病友能力的任務在生活中,不僅直接訓練自理的能力,獨立性肯定與日俱進,更可以訓練肢體的靈活度、平衡、協調、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家人也變得輕鬆,同時病友也能有自信心的說:「我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家人」,這些好處可是走跑步機、踩腳踏車練習不到的喔! 想知道更多生活自理的技巧,可以諮詢你的職能治療師,或是搜尋FB與instagram「單手廚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Dr.命:放血治療中風?趕快阻止他
中風,又稱作腦血管事件,指的是腦部因為血管疾病造成腦細胞缺血死亡的情形,一般而言中風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又稱腦出血)、缺血性腦中風(又稱為腦梗塞)。 延伸閱讀:衛教建立正確觀念 破解5大中風迷思中風後由於大腦細胞大量死亡,對身體的掌控能力會大幅喪失,包含肌肉無力、感覺喪失、全身癱瘓、視野缺損等等,常造成無法復原的嚴重後果。由於中風造成的後遺症往往非常嚴重且無法恢復,我們都會希望在時間內給予最正確的治療方式,常用做法為3-4.5小時的黃金時間給予血栓溶解劑tPA,以恢復腦部血流供應。目前沒有其他藥物可以像tPA一樣,它(tPA)有效地治療急性的缺血性腦中風,當親人朋友有懷疑症狀時,不要遲疑,要立刻送醫晚了就來不及。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放血」:放血治療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方式,用針鋭針具刺入我們的組織或血管,使其流失適量的血液,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在腫脹發炎、潰爛、中毒的組織上均可能會使用,但是沒有辦法治療中風若聽到放血治療中風趕快阻止他,否則很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
冬天正是漁獲肥美的季節,喜愛吃海 鮮的老饕們無不食指大動。不過, 相對於蝦蟹類有高膽固醇的疑慮,此時吃 魚不僅美味,更多了份健康。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 營養價值高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吃魚好處確實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具有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改善憂鬱 心情等作用,其中的抗氧化的成分,甚至 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效。此外,和肉類相較,魚的纖維結構較短,對老人、小孩來說,會比肉類容易咬爛吞嚥, 較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也能較快供應給人體利用。宋明樺指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指的就是魚油中 的DHA 和EPA,其中DHA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這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吃魚會讓人變聰明的原因;這個成分有助於胎兒與嬰幼兒的腦部神經及視力發育,因此,許多奶粉中都有此成分,懷孕期間也需要多注重此成分的補充。此外,EPA還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 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僅如此,魚類還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是均衡營養素的來源。深海魚、淡水魚 均衡攝取才是王道吃魚好處這麼多,但究竟吃深海魚好還是吃淡水魚好呢?宋明樺強調,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D及多種微量元素,只是這些成分在深海魚類中普遍較高,因此,不少人會建議多吃深海魚。但深海魚富含的DHA和EPA的成分越高,代表油脂也高,吃太多容易造成腹瀉及消化不良;淡水魚雖較無此顧忌,但魚刺較細小,處理起來較費時費工,各有 利弊。宋明樺建議,不妨均衡攝取,一天吃深海魚、一天吃淡水魚,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不過,即使再營養的食物,攝取也不能過量,吃魚是否也有適當攝取的份量?宋明樺說,若是喜歡大魚大肉的人,更需要注重吃魚類的比例來降低肉類的攝取,較能避免吃過多肉類造成肥胖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至於在份量上,若以每週2~3次來說,每次食用的量大約1個手掌大(約3~4兩左右)。若是超過這個分量,而肉類等其他蛋白質食物攝取較少的話,則不會有蛋白質攝取過量的問題,但若是在吃魚的同時,其他肉、蛋等食物攝取也沒有減少,長期高蛋白攝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導致其他營養過少、失衡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式對魚的營養有絕對的影響,宋明樺提及,魚的蛋白質結 構較短,若將魚油炸,蛋白質容易被破壞變性,而DHA和EPA原本就是不穩定的成分,高溫烹煮也容易破壞成分,降低身體利用率。一般來說,生魚片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烤、蒸、煮的魚,最不佳的料理方式是油炸,炸越久,營養破壞率也就越大。吃小的深海魚 減少重金屬殘留雖說吃魚好處多,但重金屬殘留的問題,也讓很多人對吃魚有些卻步。宋明樺說明,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大多是生物自然反應,在深海魚身上較明顯,尤其以大型魚 種更為嚴重,因為是食物鏈上端,殘留的重金屬也更多。要改善魚類的重金屬殘留問題,宋明樺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並且不要超過建議食用的份量。若還是擔心的話,則單純吃魚肉就好,因為脂肪較多的地方大多重金屬含量較高,像是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宋明樺也建議,不妨多挑選體積較小的深海魚食用,一方面攝取到深海魚的營養,另一方面也減少重金屬殘留。挑選一尾好魚 這些細節不能忽略想從吃魚得到營養,首先得要挑選一尾健康美 味的魚。魚達人李嘉亮指出,大多數人知道挑魚 要看魚眼睛及魚鰓,不過,有些不肖商人會使用福馬林保持魚眼睛清亮、腮幫子鮮紅,因此,現在看魚是否新鮮得用其他的方式。首先,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越新鮮就越黏,若是加了福馬林,魚的表面就不會黏;其次,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大家也最好也不要碰;第三是用「聞」的,若魚肚子聞起來很臭,絕對就是不新鮮的魚。冷凍魚絕非不新鮮 正確解凍這樣做至於冷凍魚是否新鮮?李嘉亮提醒,冷凍魚絕非不新鮮,很多冷凍魚比現撈的魚更保險,漁船捕獲上船的魚貨,為了要加強保存時間,會直接將魚貨殺好,拿掉內臟,直接用真空包裝保存,這種真空包超低溫保存的魚不僅安全,且價格也不 至於太高,不過,還是要挑選有信譽的廠商選購。挑選冷凍魚時,要特別注意仔細看真空袋中,除了 魚片之外,其他部分是否有水或是冰,若有可能表示魚已經解凍過,新鮮度就打了折扣;若是真空袋已經有破損或是感覺好像沒有完全真空,保鮮程度 也可能受到影響,最好不要選購。冷凍魚的解凍方式,李嘉亮建議,最好是放在水龍頭底下,用水流來解凍,不建議放在冷藏中解 凍,以免影響口感,也可以在前一晚拿出來用味 增抹一抹,再滴一點酒放冷藏,此方式不僅讓魚 不接觸到空氣,並能讓魚的風味更佳。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
2021-02-08 科別.心臟血管
突然心悸、胸悶別輕忽!醫:心臟胡亂跳大幅增加中風危險
「哎呀!」正在散步的陳先生突然摀住胸口。「你怎麼了?」陳太太憂心地問。「有點胸悶,心臟突然跳很快。最近偶而會這樣,應該休息一下就會好…」話還沒說完,陳先生便感到頭暈、眼睛黑曚。看到先生坐倒在地,陳太太嚇壞了,連忙打電話求救。忽然心悸、頭暈、胸悶,別輕忽正常時候心臟會持續不斷地跳動,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倘若突然感到心臟快速跳動、或跳動不規則,很可能是出現心律不整。有的人會伴隨胸悶、胸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低血壓、肺水腫、休克、昏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江承鴻醫師指出,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其中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不過江承鴻醫師直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年紀!到65歲附近,有5%到7%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到75歲的話,則高達10%以上的人有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男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比女性高。因為心房顫動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毫不自覺。」平常有抽菸、酗酒習慣的人較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而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也與心房顫動的出現有關。心臟胡亂跳,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江承鴻醫師強調,「因為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流動緩慢、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心房顫動不但會大幅提高中風的機率,而且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除了腦中風之外,血栓也可能塞住腎臟血管造成腎臟中風、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增加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了解心房顫動的嚴重性之後,患者都會很關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有兩個重點目標,一個是預防腦梗塞中風,另一個是控制症狀。」江承鴻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目前建議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時,就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讓血液比較不會凝集,降低血栓形成、塞住血管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如果要用藥物控制心房顫動帶來的心悸症狀,醫師會嘗試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毛地黃等藥物將心跳速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改善心臟節律的藥物,讓心臟跳回正常心律。不過,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可能有些潛在副作用,包括誘發其他心律不整、低血壓、或者心搏過緩等。治療心房顫動的微創導管手術江承鴻醫師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協會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引,針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先嘗試以藥物控制心臟節律,也可以直接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另外近期發表在權威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文章顯示,若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第一線接受冷凍球囊消融療法,與第一線接受藥物治療做比較,更能有效控制心房顫動,而副作用則是兩者沒有差異。針對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針對心房顫動合併收縮功能缺損的心臟衰竭病患,如果心臟衰竭的原因是因為心搏過速所導致,則應該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以改善症狀,增進存活率及降低住院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原理是減少異常電氣訊號影響心肌收縮,因為心房顫動導因於異常電氣訊號,若能隔絕這些異常電氣訊號,心房就不會紊亂收縮了。研究發現,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異常電氣訊號源自於肺靜脈,因此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目標就是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之間的電氣活動。目前有兩種隔離心房顫動訊號的微創導管手術,一種是傳統的點對點熱能燒灼,另一種是環狀冷凍消融療法。醫師會從腹股溝處穿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傳統熱能燒灼術是利用導管尖端在肺靜脈外圍一點、一點地進行電燒;冷凍球囊消融術是將冷凍消融球囊導管放入肺靜脈中,然後將液態氧化二氮(N2O)灌入球囊中,脹大的球囊便能接觸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的組織,利用攝氏零下30到60度之間的低溫冷凍細胞,形成一圈連續性環狀疤痕組織,隔離異常電氣訊號。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江承鴻醫師說,採用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一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在接受一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就有七成到八成的機會能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與頻率;經過兩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則有九成機會維持在正常心律。整體而言,導管消融術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因心血管問題住院的機會,也能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假使患者發作的時候較年輕,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效益更大。江承鴻醫師指出,比較兩種隔絕異常電氣訊號方式的研究發現,以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比傳統點對點熱能消融術時,兩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差不多,約在1%到2%之間,但冷凍球囊消融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而傳統點對點熱能燒灼術則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手術過程中,冷凍球囊消融術的疼痛感較低,熱能消融術的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傳統熱能點對點熱能消融術,冷凍球囊消融術可以減少大約三分之一再次接受消融手術的機率,以及降低病患因心血管因素住院的機率。「曾經有個患者是遠洋漁業的船員,每次出海都要兩、三年後才能回到台灣。他在海上偶爾會突然發作陣發性心房顫動,卻難以就醫,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江承鴻醫師回憶:「他曾經嘗試過藥物治療,但成效不彰。後來經過討論後,決定用冷凍球囊消融術治療,術後症狀就明顯改善,經過一陣子的休息,又重新出海工作了。」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自行恢復正常心律,然而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腦中風機會,也可能因為心肌快速、不規則收縮而漸漸導致心臟衰竭。江承鴻醫師叮嚀,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治療,才能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喔!原文:
-
2021-02-07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
腦中風需要長期的復健訓練過程,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讓動作更進步。在醫院復健治療室中,最常拿來訓練的器材就是套疊杯跟積木,透過重複性的大量練習,訓練重新使用患側手,但練久了難免覺得枯燥乏味,讓人失去復健的動機。手部動作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很多,例如拿杯子、倒水、放東西等,每一種動作用到的手部肌肉與技巧都不太一樣,因此治療師除了在醫院復健室中教導個案練習,也十分鼓勵個案在家使用各種生活常見的物品來訓練。玩桌遊的過程不但有趣,也可以增加動作的變化性,避免枯燥乏味的單一重複性訓練,讓個案在進行練習的過程,隨時督促自己時刻調整動作,才能順利完成遊戲任務,讓個案可以適應生活中更多的動作應用。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杯子、碗、湯匙不太可能每次都放在同一個位置讓你去拿,讓訓練多一點變化與挑戰,也會提升復健的效果。EASY不搖平衡疊疊樂遊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07 科別.心臟血管
衛教建立正確觀念 破解5大中風迷思
社區醫療服務面向多元,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舉辦衛教講座中,曾有一名參與講座的男性聽眾,當場出現腦中風症狀,緊急送醫。近年腦中風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第四名,亦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健康議題之一,但在社區醫療衛教中發現,民眾對於腦中風存在不少迷思,以訛傳訛後衍生出許多問題,因而延緩送醫危及生命。由於部分民眾輕忽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加上對於腦中風的了解不足,以致於產生諸多誤解,施以錯誤的「急救」手段,導致更多問題出現並影響預後。像許多人以為指尖及耳垂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中風後自行搭車就醫、等家人返家後再就診,或輕忽小中風帶來的警訊,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聽信民俗療法,指尖、耳垂放血能搶救腦中風。許多人認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但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研究證實能延緩中風惡化。衛福部國健署亦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唯有透過119救護團隊緊急送醫治療,爭取急性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才是正確的搶救方式。迷思2 腦中風發作、血壓飆高時,服用降血壓藥物能緩解症狀。當腦中風發作,出現相關症狀,感覺半邊手、腳麻痺無力,同時量測血壓發現數值異常時,馬上服用降血壓藥物或含舌下錠,強迫血壓驟降,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傅維仁解釋,人的大腦具有自動調整器的功能,當血壓降低時,大腦會自動調節血液灌流;血壓過高時,也會自行調節。不過,一旦發生腦中風,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強迫降低血壓,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迷思3 爭取腦中風搶救時間,自行搭車就醫,前往經常就診的醫院急救。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無法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沒有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醫師建議,疑似腦中風病患切勿自行就醫,應立即通知119,由專人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記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迷思4 長輩獨自在家,疑似中風無法判斷,還是等家人返家再就醫。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如長輩白天單獨在家,待家人返家再就醫,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醫師建議,當無法判斷是否為腦中風,掌握「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口訣,可初步辨識腦中風症狀,且病患無論是獨居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送往正確的醫院,爭取搶救時間。迷思5 「暫時性腦缺血」不算中風,因症狀輕微且會逐漸好轉,不用太在意。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可透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病灶,症狀雖較中風輕微,卻不能輕忽。傅維仁解釋,暫時性腦缺血的血栓,雖會隨著血液流動而溶解,或移動至遠端部位,症狀因而逐漸緩解或消失,卻也因此經常讓人誤以為會自行好轉。不過,一旦小中風二度、三度出現,當次數增多,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逐漸拉長,從5至10分鐘,延長到30分鐘至一小時,時間間隔愈久,中風機率就愈高,仍須提高警覺。
-
2021-02-04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血管受不了!醫揭「9大高危險群」不能輕忽
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2-01 新聞.長期照護
78歲老婦腳底起超大水泡 家屬送醫才知是電暖器燙傷
天氣寒冷,各家醫院燙傷的病人也增加,醫師表示大家都只注意到高溫燙傷,例如被開水燙到,但往往會忽略低溫燙傷,像是長期接觸電暖爐,雖然溫度不像開水那麼燙,但晚上睡覺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燙傷,特別是糖尿病或中風病患,感覺不靈敏,是燙傷的高危險群。一名78歲的女患者最近被家屬送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就醫,原因是腳底起了一個大水泡,幾乎占滿整個腳底,家人不知道為何會突然起這麼一個大水泡,由於患者有糖尿病、慢性腎衰竭、腦中風、帕金森氏症長期臥床,醫師懷疑可能是被電暖器燙傷,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最近幾波寒流,患者的家人擔心受凍,而新購紅外線鹵素燈電熱器放在床尾,才會因此被燙傷。安南醫院急診室醫師柯淇淋表示,患者年紀大又有糖尿病所以末梢感覺異常,在長時間烘烤下,導致腳底三度燙傷,經住院接受整形外科清創及植皮手術治療,已逐漸痊癒。就燙傷而言,柯淇淋指出有兩件事需要考慮,一是溫度,二是接觸時間。當碰到的東西溫度很高時,就算接觸時間很短也會燙傷,就像炒菜時被鍋子燙傷,只要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水泡。而另外一種燙傷稱為「低溫燙傷」,就是溫度雖沒有很高,但是接觸時間過長,因此熱度慢慢累積,同樣會導致燙傷發生。低溫燙傷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去海邊玩一上午或下午後,臉部會發紅,身體皮膚會脫皮,這就是曬傷,因此曬傷就是最常見的低溫燙傷。柯淇淋表示,一般人當在睡覺時會翻身,不舒服也會移動並不會持續接觸熱源,所以在使用電暖器就不需擔心燙傷問題。但是,就中風無法移動病人或有糖尿病病人、手腳麻木有感覺障礙病人、喝醉酒吃安眠藥睡到不省人事的朋友來說,用電暖器就要特別小心,像此類高風險病人,一般是不建議使用電暖器,如真要使用最好使用定時裝置以減少持續使用時間,但更好的選擇是是使用暖氣空調。
-
2021-01-29 新聞.元氣新聞
大千綜合醫院PAC計畫 助他車禍腦損傷再重新站起行走
21歲江姓男子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顱內出血且有多處骨折,緊急送醫手術並在加護病房觀察後,傷勢逐漸穩定,病患因照顧需求及接受後續復健治療,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PAC病房(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經12周密集復健課程,他從原本臥床不會起身,出院時已可行走並恢復日常基本自理功能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立珍表示,病患剛到院時無法獨立起身坐床邊,同時缺乏語言表達功能,對指令理解有困難;針對他的狀況,分別為其安排物理、職能、語言等課程,過程中依個案情形調整復健內容,經密集復健治療後,病患進步到能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日常生活事物也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同時獲改善。衛服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且病人發病後的功能狀況,大大影響照顧者與社會資源負擔。大千復健科醫師陳克銘表示,腦血管疾病的病患狀況穩定後,若能把握黃金治療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不僅可降低病人的失能程度,也能減少照顧者負擔。陳克銘指出,大千於2014年3月起承接衛服部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PAC),以腦中風病人為主要治療對象,因成果良好,衛服部擴大計畫治療對象,納入創傷性神經損傷(創傷性腦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的病人,在黃金恢復期提供積極治療,包含病房端的專業醫療及復健相關的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治療等;經PAC計畫積極治療的病人,近9成在失能評估及日常生活評估都有大幅進步,期望透過推動PAC計畫,能持續幫助更多失能者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 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為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及藥物使用須知。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 (1)Baclofen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Chlorzoxazone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Tizanidine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Mephenoxalone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Tolperisone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由於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延伸閱讀》 .活動不多卻老腰痠背痛?恐怕是手機滑太久了,醫教3招放鬆身體救筋膜!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許嘉麟醫師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找上門,別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 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的作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衛教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甘誼文藥師指出,「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肌肉鬆弛劑種類多,藥師說副作用大不同 您以為肌肉鬆弛劑只有一種嗎?甘誼文藥師指出,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食藥署也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1)Baclofen商品名之一: Befon 倍鬆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2)Chlorzoxazone商品名之一: Solaxin 舒肉筋新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3)Tizanidine商品名之一: Sirdalud 鬆得樂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4)Mephenoxalone商品名之一: Mephenoxalone 美飛舒肌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5)Tolperisone商品名之一: Userm悠縮莫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醫師揭天冷猝死3大危險時刻
台灣平地很少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近全島如有冰凍大蕃薯,心肌梗塞及猝死案例頻傳。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天冷時最怕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只要做好保暖、多喝水等2件事,就能平安度過寒冬。身體缺水 提高血栓風險祝年豐表示,天氣一冷,人的惰性變高,只想窩在被子裡不想動,甚至連上廁所都懶,因此,許多人乾脆連水都不太喝,反正也不太渴,但如果身體缺水,加上久躺不動,血液就會逐漸黏稠,提高血栓風險。 建議白天至少飲用2,000c.c.至2,500c.c.開水,如果體型較壯,甚至可以喝到3,000c.c.的水。工作一段時間,就應走動一下或上上廁所。晚上過了10點之後,就盡量少喝水,以免凌晨尿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加上若沒注意保暖,還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覺不要開除溼機 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此外,適度調節溼度,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有些人建議,人睡覺時不要開除溼機,以免人體內的水分也被除掉,祝年豐說,實際上沒那麼嚴重,頂多就是皮膚乾癟,眼睛不舒服。醫師建議,屋內除溼時,可以放1盆水、1杯水,就能改善過於乾燥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在使用電熱器、暖爐時,房間溫度變高,但會使身體局部血管擴散,如果從屋內走至屋外,必須更重視保暖,否則溫差較大,更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天冷猝死的3大危險時刻: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建議室內維持18至20度,不用太高,在室內活動、或窩在沙發看電視時,可以披著、蓋上小毯子來保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憾事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腳抽筋痛爆!怎麼辦? 除了伸展,還要常吃「3種食物」可改善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3 科別.心臟血管
寒舍董事蔡伯府驟逝享年48歲!醫:45到75歲是猝死高峰期 教你辨別5種猝死類型
【編按】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長子、寒舍餐旅董事蔡伯府,於22日晚間9點時因身體不適送往台大醫院急救,但疑似在到院前就已經心肺功能停止,搶救無效,享年48歲。寒舍集團低調證實此事,除了感謝外界關心,但相關細節與後續處理的事項,則不願意多加透露。近幾年來接連發生名人猝死的意外案例,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當時發生不幸的年齡,都還處於意氣風發的青壯年時期,這些案例的發生,透露出「猝死」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猝死 心因性為最主要原因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 的定義,指的是原本無任何症狀跡象,由狀症發生到死亡,整個過程時間小於一個小時。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報告顯示,猝死的案例以心因性(即各項心臟病)為最主要原因,平均50%至80%以上,也就是說由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 變,同時合併心律不整等原因所引發。猝死有2個高峰期 出生到6個月、45歲到75歲一般而言,猝死發生的年齡層有二個高峰期,即出生到6個月,以及45歲到75歲。後者猝死的發生率是青春期至30歲的100倍。心臟內科醫師李愛先指出,在猝死的問題上,的確是存在年齡分布的差距,0至6個月是一個猝死發生的高峰,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嬰兒猝死,通常與呼吸道疾病,或者是一些先天性的問題有關。第二高峰則是出現在45歲至75歲,大部分是因一些後天次發性的心臟疾病,如狹心症或瓣膜產生問題,所造成的心律不整,同時慢慢的產生心肌病變;另外,有些病患也許帶有致命性心律不整或是心肌病變的基因,但小時候還沒有顯現出來,到了45歲以後慢慢出現。飲食習慣日漸西化 30至45歲猝死上升而新生兒6個月以上到30歲 之間,發生的比率是最低的;但30至45歲這段時 間,國外有統計報告指出,猝死的情況是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一般而言,年輕人如果沒有猝死的家族病史(常合併心律不整),又沒有心肌炎或是心肌病變,發生猝死的機會並不高。然而,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血脂肪有逐年升高的現象,三酸甘油酯的比例也有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者也日漸增加,以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作年齡似乎不再是中老人的專利。此外,有些研究指出,猝死的發生與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呈現正相關。《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曾經刊載一篇研究,針對職場工作人做過研究統計,報導中顯示,工作的壓力愈大、挫折感愈大、滿足感愈小的 人,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包括: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等)的危險性會高達2.2倍。猝死分5種類型 提早認識避免憾事發生1、過勞型猝死「過勞死」(Karoshi)是日本人所發明的名 詞,指的是在死亡前24小時連續工作;或者死亡之前一週至少有五個工作天大於16小時,認為二者有相關。基本上,過勞型的猝死,有80%以上還是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諸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所造成致命性的結果;再者,是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如腦中風 (包括: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性腦中風等)。過勞型猝死除了因為工作的時間過長,同時與心腦血管疾病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其中,60~70%是由於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所引起;而有20~30%是因為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本身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因此可以說猝死與過勞 的連結,就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2、運動型猝死國外有針對運動猝死做過研究,將30多位因運動猝死的運動員進行解剖研究指出,其中有2/3是心臟方面結構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在猝死前未曾察覺到,也就是在發病的第一次就猝死。國外研究指出,運動後產生猝死的機會,不到萬分之一,比例非常的低,若發生年齡在45歲以上,則由於冠心症等發生的機率增加,就會上升10倍,50%以上是因冠心症。運動型猝死其實心血管問題還是占大多數,基本上,運動時如有不適,那麼就應該立即就醫。3、心肌炎引起猝死原本心臟都沒任何事情,一旦心臟遭受病毒的感染所產生心臟的功能障礙,也會發生猝死的危險性。有非常少數的病毒感染會影響到心臟,而我們並不容易察覺;假使感冒之後,變得愈來愈喘、心悸、胸悶、全身無力時,其實就要自我警覺小心,是否有心肌炎的可能性。其實,只要發病期間 處理得當,心肌炎存活後是很少有什麼太大後遺 症。4、心肌病變或其他結構異常型猝死還有一種年輕人可能會因心律不整而造成猝死,就是本身有心肌病變(即心臟的病變)。另外,有一些特殊的遺傳體質,小時候並未發病,但帶有的遺傳基因到了年紀較大以後,產生不該肥厚的地方肥厚,因此心臟在收縮時,血液打不出去。此時,心臟可能就會因此發生停跳的狀況、或出現心律不整、或心室纖維顫動等,進而引發猝死;又如有些病患的冠狀動脈走向畸型,夾在主動脈和肺動脈中間,一旦運動過度,會因缺血而猝死。5、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型猝死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型猝死,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種情況有些或許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會顯現結構異常,但大部分連超音波都不一定照得出 來。這種先天性的問題,其中有一類即醫學上所 指的「Long-QT」症候群。李愛先補充說明,心電圖裡面有PQRST等不同的波長(每個波都代表 不同的意義),其中有一個Long-QT是與遺傳因子相關;有一些家族可能帶有基因的突變,容易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就屬於此類。察覺先天性猝死 有異狀應盡快就醫若有先天性問題的人該如何去察覺?其實,有些帶有先天性基因者,早期並不會發病,可能在年輕時慢慢的作用,不同亞型的發病年齡也有 同,不見得一定都是發生在45歲以後。因此,如果家族當中有人發生過猝死,其實就應該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 倒地10分鐘就GG! 5種人最容易猝死...感冒太久沒好也要當心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
2021-01-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鮪魚肚易有脂肪肝 趕快超一下
餐敘。某君很多菜都不吃,眾人問原因。他不疾不徐的說:「我挑菜不挑老婆!」還好,太座不在場,才敢這麼說。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當作熱量的來源,人就會慢慢枯萎死去。古代食物匱乏飢荒時,很多人熱量不足而亡,所以古書有「易子而食」的悲劇。但反之,目前豐衣足食,吃不飽的人幾乎不存在,反而是吃太多、吃太油、吃太甜、熱量消耗少引起的疾病成為顯學。目前坊間超商賣的飲料幾乎都含糖,聽說沒有糖的飲料賣不好,這是國人糖尿病友越來越多的主因之一。此外,超商提供的便當大概不是量多、油多,就是熱量多,加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四體不動」的上班族多,吃得多,動得少,肥胖者越來越多。多餘的熱量在肚子形成鮪魚肚,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因此,許多中年人油腸肥肚,雖只是一個表象,但卻是健康的警訊。因為多餘的熱量會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會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形成動脈硬化,造成心臟病或腦中風。脂肪肝是歐美國家最多的肝病,脂肪肝會引起肝發炎,醫學上稱為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古語說:「過猶不及」,從養生而言,適當的熱量與營養,少油少鹽,少糖,不吃生食,不酗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包括健康食品,是保肝養肝的不二原則。此外,至少每年做一次肝臟超音波,確定肝臟沒有脂肪肝、沒有肝腫瘤,沒有肝膿瘍,沒有肝硬化,同時也看看膽囊有沒有結石,其他器官有沒有長出壞東西,這些都是腹部超音波同時可以看到的部分。「全民超起來!至少每年一超」是新年新希望,全民保肝最重要的課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23 新聞.生命智慧
「他在手術檯上,連心臟都沒有,這16天也叫做活著嗎?」全球首例無心人,衝擊柯文哲生死觀
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連心臟都被摘掉了,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到底什麼叫做死,什麼叫做活?每救一個病人,無論成敗,累積的病歷都是厚厚一疊。在這些紀錄裡,有必須視為前車之鑑,永遠不可以再犯的教訓,也有可以繼續深入研究,說不定能延伸出全新治療的新思路。心跳沒了,人就死了?無心人不僅是全球首例和台灣奇蹟,也因為這個病例改變了我對於生死與人生的看法。這個案例發生在2008年,病人56歲,家住南部。據說他在這次生病之前,健保卡一次也沒用過,結果第一次被送進醫院就是一場大病,還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因為蛀牙,細菌侵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心臟,演變成細菌性心內膜炎。住院後,很快就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外院緊急為病人的心臟進行清創手術,修修剪剪的結果,把整顆心臟給拿掉,只好替患者裝上兩台葉克膜,轉送到台大醫院,看有沒有機會做心臟移植。病人運氣非常好,等到第16天,居然得到了一顆心臟。移植手術也很成功,他在醫院裡休養一段時間後就康復出院。這樣敘述起來,好像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但其實在心臟移植前,我們非常猶豫要不要進行手術。試想,一個人被摘掉了心臟,裝上葉克膜,等了16天,這16天裡我們為了防止他中途醒來掙扎,或是昏迷中亂動導致管線鬆脫,於是給他下了大量止痛、鎮定及肌肉鬆弛的藥物。從外表看來病人一點反應也沒有,難以預料除了心臟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併發症。我們擔心就算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把人救回來,但萬一成了植物人、不會醒過來,那要怎麼辦?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先幫病患做了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可見的腦中風或出血,然後大家就豁出去了,替他做移植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時,把病人的胸腔打開一看,原本該是心臟的位置什麼也沒有,只看見幾條塑膠管子連接到外面的葉克膜機器。這個景象實在詭異!心臟移植手術後,病患意識清醒且復原狀況良好。其他人看到這則新聞,只覺得是醫學奇蹟,殊不知它徹底衝擊傳統的生死觀念。在傳統醫學的認知裡,心跳沒了,人就死了。可是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 連心臟都被摘掉了, 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 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 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 到底什麼叫做死, 什麼叫做活?人生又是什麼?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想通了,人遲早都會死的, 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 在過程當中,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當然,奇蹟會出現,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所以葉克膜才會如此被重視和發展;不過實際上,失敗的經驗往往更是慘烈。很多時候看著病患裝葉克膜裝到最後,全身水腫、併發感染或器官衰竭,我知道他一定會死,但什麼時候關機?怎麼跟家屬溝通說明?每一個案例都不一樣,每一步都是醫師的考驗。每個病人都是不可取代的唯一有位剛生產的女性病患,因為肺動脈高壓,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後來她雖然等到肺臟,卻因為移植手術失敗而過世。她臨終的遺願,是將眼角膜捐出來,我們最後也幫她完成了心願。半年後,病患的丈夫寫了封信給我。 柯醫師你好,也許你已經忘記,我是去年11月因為肺臟移植去世的病人XXX的先生。時間匆匆已過半年多,這半年來我一直想提筆,感謝你在最後的時刻為我老婆做的總總。只是一觸及內心的創痛,總是無法下筆。今夜又是一個人面對這個靜靜黑夜,我想應該寫信謝謝你,在我太太漫漫苦等的最後日子裡,給了我們希望。雖然結果是那麼令人失望痛苦,但我和我老婆還是衷心感謝你對病人的付出。 還記得我第一次靦腆地去請求你幫助,想不到你竟在百忙之中立刻撥空去看我老婆。那時我和太太都非常驚訝,因為這與我倆在醫院那麼久的經驗和認知不符。我和太太都心想,手術後最要感謝的人是你,讓我們在等待中有了一絲光明。 對醫療,身為病患與病患家屬,實在無任何資格要求過多的關心與照顧。畢竟醫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沉重的壓力讓醫生們臉上不容易露出笑容,也不容易傾聽病人及家屬的心聲。畢竟有那麼多的事情要處理,不可能對單一的case 付出太多的心力。 但我常想,如果照顧的是自己最親最摯愛的親人,那又是如何?如果身為醫師能深刻體認到,或許自己多一些關懷,就可以讓一個原本快樂安詳的家庭, 免受親人離散; 讓一個出世未久, 還不會叫媽媽的小孩, 有母親溫暖懷抱可依; 讓一個伴同愛侶相知相惜走過十一年頭的年輕人,能更有希望地走向未來⋯⋯相信醫師們就能更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 我太太手術前告訴我,萬一手術失敗,就把她所有可用的器官捐贈出去,因為她不願意有別的家庭,再有如我們般痛苦的等待與無助。看著她眼角流血,我的心也跟著滴血。我想人生無常,有機會可幫助別人的時候,我也會捐出全身器官,畢竟這可為多少瀕臨絕望的家庭,帶來多少的歡樂與希望。 寫這封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你為病人的付出,相信許多人都默默記在心裡。每次當你拖著疲憊的身心在巡房時,請了解我和太太以及每一位受你幫助的人都感念在心頭。也希望每位醫師都能有你的影子。謝謝你。這封信給我很深的感觸。對醫師來說, 每天看診的病人實在太多了, 所以每個病人不過是眾多病人的其中之一。但是對於病患家屬來說, 這個病患是唯一的、無可取代的, 她可能是丈夫深愛的妻子, 也可能是嬰兒依賴的母親。以前我當醫師時,住院醫師都知道柯P最好拜託。有時候我回到家已是半夜,躺下去睡沒幾個鐘頭,就接到住院醫師打來的緊急電話:「柯P,病人胸導管已引流1,500CC的血,怎麼辦?」我實在累得爬不起來,很想跟他說就繼續輸血,其他明早再說。但我總是會想起那句話:「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想到那封信,我再怎麼累還是會奮力起床,黑夜中騎著腳踏車趕去醫院看病人。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葉克膜的傲人成績,以及各方面的醫療進步,彷彿有葉克膜的存在,就能扭轉生死的命運。無疑的,葉克膜確實衝擊了一般人對生死的想像,然而生死是不可能改變的。做為急重症醫師,即使醫學再怎麼昌明、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尖端醫療技術,但至今還是沒有人可以百分百確定哪個病人會活、哪個病人會死。我曾經歷多次眼看病人狀況好轉,隔天就可以離開加護病房,但當晚發生一個誰也沒料想到的意外,就直接掉落瀕死邊緣。也有那種送進加護病房時,我們都覺得希望渺茫的病人,結果卻慢慢一點一點好了起來。所以我常說,凡事盡力就好,不要問結果。可是,回歸人性,我會自問,除了盡力,我還能為病患或家屬多做點什麼?這是我站在醫療第一線多年,從生死中領悟到的真理;即便後來從政,我始終沒有改變這樣的初衷。書籍介紹書名: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 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1-01-22 科別.一般外科
來台換肝又中風半癱 4歲男童跨海治療兩次手術恢復健康
東南亞一名罹患先天性膽道閉鎖症男童一年半前來台灣換肝,恢復期又發現半側肢體癱瘓疑似腦中風,醫師診斷男童罹患罕見的「毛毛樣病」,接連接受兩次手術治療恢復健康。近日男童在媽媽陪同下回高雄長庚醫院複診,母子二人今天感謝台灣醫護團隊努力與精湛醫術。Allen(化名)今年4歲,滿月不久,家人發生他罹患天生性膽道閉鎖,因情況危急跨海求醫,2019年7月在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榮譽院長陳肇隆率團隊進行換肝手術。陳肇隆表示,小弟弟媽媽捐肝,手術過程順利,不料2周後出現腦中風跡象,病患單側肢體癱瘓,院方診斷病患罹患兩側性毛毛樣病。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指出,不只成人會中風,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是兒童中風的原因之一,是種亞洲兒童腦中風常見的異常病變,由日本醫師命名,病名是日文Moya Moya翻譯而來,通常沒有徵兆,主要是出現明顯的半邊癱瘓現象,成人身上也會發現這個病症。經基因鑑定,Allen罹患罕見的「阿拉吉亞症候群」。莊銘榮說為治療Allen,院方把顱外血管接進Allen腦內,在一釐米以下的微小血管完成接合手術,歷經兩次手術,男童肢體靈活度恢復八成以上,沒再發生缺血腦中風。Allen須定期返台回診,此次受疫情影響,隔離3周後返院複診,恢復情況良好。媽媽說,他有兩個小孩,老大Allen出生後就生病,由她捐肝進行手術,手術後又聽到小孩罹患罕見疾病,整個人差點崩潰,幸運來台遇上優秀醫療團隊;雖因疫情導致來台就醫不便,她當成帶小孩「回娘家」,只要小孩健康都值得。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
-
2021-01-1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 健檢多1項 可防低溫猝死
英國研究,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是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是長期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寒冷冬季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40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風險群,每年健康檢查時應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是考慮經濟成本的民眾最好的選擇。一旦超音波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除了以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運動及飲食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建議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應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提醒寒流來襲時,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
2021-01-19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怎會猝死? 醫師點出最大的致命風險
我國心肌梗塞登錄研究發現,在35歲以下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者,四分之三抽菸,盡管年輕,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比偏低,但心臟仍「罷工」,抽菸就是禍首。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年輕人猝死原因可能都跟抽菸脫不了關係。「戒菸永遠也不嫌晚」葉宏一強調,英國研究發現,抽菸者比沒有抽菸者壽命短10年,如果在30歲以前成功戒菸,可以把這10年壽命「拿回來」;若50歲才戒菸,則能拿回一半,別因年紀大就放棄戒菸,任何時候戒都有幫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戒菸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或復發的關鍵因素,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8年與國健署署合作,鼓勵心臟內科醫師投入戒菸服務;2019年獲得台灣腦中風學會支持,神經內科醫師加入菸害防治陣容。2020年又增加了新陳代謝科醫師生力軍,慢性病患者在看診時,也能接受戒菸服務。為了積極推動戒菸,中華民國血脂動脈硬化學會去年舉辦「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成果,共有459名醫師參賽,在短短幾個月協助3716名患者戒菸,3個月戒菸成功率達34.7%。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榮獲這次「戒菸服務王」金獎,他說,不論是心臟病或是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後,急診、住院,歷經生死交關,增加戒菸動機和成功率。但仍有不少病人「鐵齒」,即使多次發病,在鬼門關徘徊數回,還是不想「離菸」。50幾歲林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菸齡數10年,歷經兩度中風,右手右腳無力癱軟,但他還是堅持用左手抽菸,一次回診時,楊鈞百忍不住說,「再繼續抽就沒有手了!」,若一直不願戒菸,壽命可能縮短10年,以後小孩的婚禮就缺了主婚人。林先生這才聽進醫師的建議,為了參加孩子婚禮,下定決心戒菸。楊鈞百說,研究發現,如果只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約3至5%;若加上戒菸藥物幫忙,可以讓成功率增加至3到5成,戒菸成功的機會增加10倍。因戒菸不單單是習慣改變,需要戒癮治療團隊介入,才能事半功倍。成大醫院心臟內科團隊榮獲「戒菸成功王」銅獎,心臟內科主任趙庭興表示,這次是以獎勵金、辦科內競賽的方式,鼓勵全科14名醫師投入競賽。住院或門診病人若想戒菸,團隊、衛教師就會給予協助,在完善照護之下,大幅降低心內病人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