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脊椎
共找到
912
筆 文章
-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到底會不會讓關節退化?醫師這樣說!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讓你不受傷
爬山是很好的休閒運動,但有些人年輕時很愛爬,但年歲漸長為了怕傷膝就不太敢爬了。骨科醫師跟大家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對的姿勢可以減少膝蓋與關節的壓力,避免受傷。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台灣是被群山環繞的寶島,大小山非常多,因此不少人平日的休閒運動就是去登山健行。不過有些人年紀較長後就不太敢爬山了,主要是怕會傷膝。但爬山明明是很好的休閒運動,為了怕傷膝而放棄,實在可惜。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指出,登山健行時,上下坡確實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陳鈺泓分享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 #腳尖 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 #鐵腿 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4種問題暫緩爬山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也曾受訪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只要膝蓋沒有問題,爬山並不會因此加速關節退化。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只要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有以下這些情況的,就先不要爬了。1.退化性關節炎即使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可以登山,但應選擇坡度較和緩的山。下坡時切記不能衝太快,雙手持登山杖,緩步下山。但如果膝蓋已退化到出現疼痛,應先就醫瞭解狀況,再評估是否適合登山運動,並以不加劇疼痛為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2.其他膝足問題者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3.駝背狀況輕微者駝背不影嚮登山,可從比較平緩的山開始,如果會影響上下山視線或視野,建議謹慎選擇登山路線。4.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體重過重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較高,登山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大,建議選擇其他運動類型,先強化肌肉與適度減重,再進行登山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7 醫療.腦部.神經
7成腦腫瘤切不乾淨 台大術中MRI掃雷減少重複開顱
人類腦組織柔軟、易沾黏特性,導致腦部腫瘤切除時常遇到困難,僅進行一次開顱手術,往往難以將腫瘤完全清除,必須進行第2、3次手術。台大醫院近年建置台灣首座術中磁振造影(MRI)系統,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於術中傷口縫合前,先進行MRI檢測,有助醫師找到沒有切除完全的腫瘤組織,於同一次手術內完成切除。外科手術最怕「切太少」,尤其開腦、脊椎手術風險較高,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透過手術中即時MRI影像監測,可幫助醫師進行更精確導航,減少手術風險,提升治療準確度,對於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有大幅助益。台大醫院啟用術中MRI系統以來,2年完成113例手術,多數為腦部腫瘤患者,5例為脊椎腫瘤患者。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說,該系統多用於病情較複雜,若手術不慎恐留下後遺症的患者,這些患者於手術中接受MRI檢測後,經主治醫師決定進行第2階段切除比率逾7成,約2成患者經MRI檢測後,認為不必繼續手術,直接縫合傷口,可見術中MRI有助發現未切除乾淨的腫瘤。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律庭說,腦瘤手術主要目標是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同時保留患者神經功能,對於惡性度較高的膠質細胞瘤,外科手術時最大範圍切除腫瘤,與手術後的存活期間具有強烈相關性;術中MRI可協助臨床醫師,更清楚看到腫瘤切除中發生的腦部位移等變化,與殘留腫瘤的位置及大小,作為進一步切除腫瘤時的參考,減少患者再次進入手術室機率。在台大醫院首例接受術中MRI患者為44歲陳小姐,她因為視力模糊,經影像學檢測後確診腦下垂體腫瘤,該腫瘤為顱內最常見腫瘤,占顱內腫瘤10%至15%。陳小姐2013年經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後,2022年疾病復發,由他院轉至台大就醫,再次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於術中接受MRI檢查後,即進行第2階段切除,術後視力改善,目前仍定期接受MRI檢查追蹤。台大醫院術中MRI,經台北市衛生局核可為自費項目,涵蓋多項檢測耗材在內,費用為10萬元。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全台各醫學中心均配有複合手術室,不過多數僅配備電腦斷層設備,台大為國內首家在複合手術室同時裝設電腦斷層、MRI設備的醫學中心。
-
2024-07-31 醫療.骨科.復健
五月天石頭無法站立,竟是「這裡」滑脫! 骨科醫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
五月天7月31日將於大陸山西太原,舉辦4場「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演,但相信音樂昨天發布公告,宣布吉他手石頭因傷告假,考量他的身體狀況將無法參與演出。公告指出,石頭的身體因之前運動受傷累積的不適,經醫生初期診斷為「腰椎滑脫」,需要停止舞台活動進行治療、靜養,短期之內無法負重和長時間的站立。「腰椎滑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滑脫常發生在第4腰椎、第5腰椎間及第5腰椎第一薦椎間,滑脫原因為退化性及解離性;退化性顧名思義,好發族群為高齡長者,而解離性則為脊椎椎弓結構斷裂所致,常發生於年輕族群,但兩類患者可能互相參雜。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腰椎滑脫患者人數確實持續增加,而為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也成為骨科主要手術之一。腰椎滑脫致病原因,除腰椎隨著年齡退化外,脊椎椎弓結構斷裂也是原因之一,此多為長期累積的慢性疾病。陳文鈐指出,腰椎滑脫好發對象,多為物流業者、搬家工人,因工作關係須時常搬運重物,而有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長期下來,將導致慢性傷害,或是跳遠運動選手也有類似的傷害,造成腰椎滑脫。陳文鈐說,腰椎滑脫輕微時,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情持續惡化,一旦滑脫部位壓迫神經,恐造成劇烈腰痛,甚至是無法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一般來說,腰椎滑脫症狀輕微時,可以採用復健、休息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果症狀嚴重需經手術治療,無法經由推拿、整脊、整骨等方式根治問題,目前坊間有許多業者宣稱,透過整脊、整骨可以治療腰椎滑脫,千萬不要相信。「1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而目前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大,此手術僅需要4個小洞,每一個小洞約1公分,幾乎不會流血,將腰椎復位及減壓,緩解症狀。陳文鈐說,為避免腰椎滑脫持續惡化,提醒平時應強化肌肉及韌帶,分擔腰部所承受的壓力,讓脊椎可以保持穩定,年輕人可以從事核心肌群的訓練,年長族群則以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為主,若長者已出現腰椎滑脫,或有骨鬆、骨折時,不建議進行核心肌群運動,而從事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時,也應多加注意。陳文鈐提醒,為遠離腰椎滑脫,平時應盡量避免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且若出現劇烈腰痛、下背痛、下肢麻木,甚至是無法行走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7-12 寵物.照顧指南
柴犬、柯基、黃金獵犬...哪種狗狗最好養?獸醫師:最好養、最嬌貴毛小孩各是「這些」
不少孕媽咪或身邊的親友,會擔心寵物會影響腹中的胎兒,因此可能也會出現是否要送養的煩惱。但是狗狗真的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嗎?日本福島縣立醫科大學的「日本環境與兒童研究」蒐集了近10萬名母親及其子女的健康數據,發現從小接觸貓、狗的嬰兒,發生某些食物過敏機會較沒有接觸的更小。現在,台灣少子化情況越來越明顯,不少人轉而撫養「毛小孩」,農委會每兩年也都會調查「全國家犬家貓數量調查」,台灣目前家犬數大約是123.5萬隻,家貓數則大約有87萬隻。若包含沒有植入晶片的寵物,數量可能高出更多。家中有毛寶貝的你,是否知道狗狗常見的疾病或問題嗎?就算沒有養狗狗,那你知道哪種狗狗最好養嗎?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中研動物醫院院長楊孝柏獸醫師一次告訴你:寵物常見疾病排行榜!第一名居然是...曾經有調查,每家動物醫院寵物看診的總類顯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皮膚疾病:.第一名:皮膚問題,如皮膚癢而搔抓的傷口、皮屑或掉毛等.第二名:腸胃問題,嘔吐、拉肚子等.第三名:意外,車禍、咬傷等.第四名:癌症專家曝最好養、最嬌貴毛小孩每個人因喜好不同,有人愛養柯基、貴賓、黃金獵犬或其他名種犬,楊獸醫師指出,截至目前已見過三十幾種犬種,他認為最好養的犬種還是「土狗」,因這類狗狗適應環境得很好且聰明。另外,犬種較為名貴的狗狗相較於土狗、米克斯,身體問題可能比較多,每個犬種都有某些疾病的一個比例。●柴犬:可能會有「髕骨異位」(Patellar luxation)的膝蓋異位問題。因還環境、寄生蟲等問題,也可能易有「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問題。楊孝柏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治療,和人類一樣,雖然異膚不會根治,但是打針、吃藥等治療可以保持寵物的生活品質,不讓它搔抓的如此不舒服。●柯基、臘腸:因結構問題,易有「椎間盤突出」等脊椎問題,會有走路疼痛,嚴重可能造成癱瘓。至於狗狗開脊椎是否要臥床?狗狗是「水平動物」,和人類為「直立動物」不同,因此開完刀後不需要像人類需要臥床恢復。●大型狗:容易有髖關節問題。寵物小知識:貓咪怎麼帶出門?貓較為內向、有領域性,國際上有推動「如何帶貓上醫院」的議題,甚至有研討會有推出如何帶貓上醫院的影片、PPT等,需要安撫它的心情、跟它對話,讓它習慣「進籠」,也讓就診流程更順暢、減少緊張的時間。想知道該做什麼準備,就看【帶「貓咪」去醫院為何這麼困難?原來問題出在「外出籠」!獸醫師告訴你該做好「5大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5 醫療.骨科.復健
有效預防下背痛復發 研究指一項日常活動可降低疼痛發作頻率
下背痛是常見的身體病痛,很多人可能難忘腰痛時那種椎心刺骨的痛,因此如何避免疼痛復發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重要。然而,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表明,對於有下背痛病史的成年人來說,步行可能是一種簡單的治療方法。科學家發現,遵循簡易步行計畫的患者,其下背痛復發時間幾乎是未參加計畫者的兩倍長。 步行降低疼痛復發的風險在該項臨床試驗中,研究小組招募了701名最近從下背痛發作中恢復的成年人,隨機將參與者分配到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個人化步行計畫和為期六個月的教育課程,或分配到不干預的對照組。研究人員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一到三年的追踪,觀察他們的下背痛是否復發,並測量其他健康和生活品質因素。研究作者發現,步行可能會對下背痛的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介入措施降低28%因下背痛而限制日常活動的復發風險,同時導致參與者需尋求專業人員治療的下背痛復發風險則減少了43%。除此之外,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限制活動的疼痛發生次數較少,復發前的平均時間也較長,中位數時間為208天,而中位數時間為112天。為什麼步行有助緩解下背痛?研究人員承認,並不確切知道為什麼步行對於預防下背痛有效,但可能的原因包括溫和運動的結合,負荷和加強脊椎結構和肌肉。這也可能與放鬆和減壓有關,以及釋放「感覺良好」的內啡肽(也稱為腦內啡),這些物質可以阻斷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疼痛訊號,降低疼痛感。事實上,步行還可以帶來許多其他健康益處,包括更好的心臟健康、改善情緒和睡眠品質以及降低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研究作者也意識到有一些限制需要考慮。例如大多數參與者都是女性,年齡在43歲至66歲之間,並且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因此,在查看與一般人群相關的研究結果時,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步行和下背部疼痛的重要提示如果你想嘗試透過步行來預防下背痛復發,以下為研究人員的建議:1.逐漸增強從短距離步行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持續時間和頻率,這是養成習慣並降低過度使用受傷風險的最佳方法。2.不要害怕輕微的疼痛,開始新活動時有些疼痛是正常的。每次的步行會增強背部和周圍肌肉的結構,從而降低復發的可能性。3.與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寵物一起步行,可以幫助你在動力不足時保持正軌。4.追蹤每日的步行計畫,例如增加每日步數或增強長途步行的耐力。5.即便定期步行,腰痛仍有可能復發。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保持活躍很重要,你可減少步行量但別停下來。【資料來源】.Walking to combat back pain: world-first study shows dramatic improvement.Walking Is a Powerful Way to Beat Back Pain.Walking can prevent low back pain, a new study shows
-
2024-06-22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照顧失智父母,更懂得為病患醫心!台大牙醫師李正喆鼓勵病患治療
高齡父親與母親先後罹患重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在漫長陪病過程中,體會到照顧生病長者就像照顧小孩,除了醫病、更要醫心,看診時多了關心病友家人的時間,也會主動查找藥歷,避免老人家吃多了藥物造成交互作用。李正喆的父親失智後,也出現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肺炎,同時罹患膽囊癌及攝護腺癌,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某次跌倒導致脊椎骨折,手術後發現骨質疏鬆,必須定期回診施打保骨針,更因膽囊發炎引發敗血症,驚險送醫急診救治。父母同時失智 當小孩在顧雙親生病後都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李正喆可以就近照顧。近期父親又住院了,必須使用鼻胃管,解尿須由旁人協助,雖聘請看護,但考量長者需要親情慰藉,他與妻子、哥哥、大嫂四人會在下班後輪流陪伴。「父親這次住院,測量血氧數值低於70%。」李正喆說,父親有嚴重心臟病,但受失智症影響,即使呼吸變喘也難表達,抽出肺積水近1公升,但他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僅採支持性療法,「我們不要求什麼,只希望父親在生命的尾聲能夠舒服一些。」至於攝護腺癌、膽囊癌,則使用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標靶藥物治療控制。李正喆從事骨質疏鬆患者的牙科治療多年,有些骨鬆患者因施打治療針劑,導致罕見的顎骨壞死症,不少患者因擔心持續施打針劑會造成類似副作用,而中斷骨鬆治療。以媽媽為例 鼓勵病患治療有次李正喆帶母親回診,巧遇自己一位高齡患者,與母親是同一位主治醫師,便藉機以母親仍在接受骨鬆治療,說服對方不必擔心副作用,應積極接受治療。骨鬆病人日益增多,李正喆建議,患者用藥前,應定期至牙科追蹤,向牙醫師說明用藥情形,醫師在拔牙、植牙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副作用產生,否則一旦造成口腔顎骨感染,患部會化膿、出血、疼痛,生活品質受影響,營養失調等情況也會出現,嚴重甚至敗血性休克,有死亡風險。老年人就醫問題多,李正喆說,父母行動不便,就醫要預約長照車往返,且要預估回程時間,如果候診太久,除了長照車時間對不上,長者也不耐久坐,必須躺下或肚子餓要使用鼻胃管灌食,加上醫院感染風險高,需要配戴口罩,但長者心肺功能不好,戴口罩容易呼吸不順,處處都是難題。更懂患者苦 查藥歷幫把關在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李正喆更了解長者就醫的難處,為了減少長者來回醫院的次數,他會盡量安排患者一次做完所有檢查。患者治療後需要進行口腔傷口沖洗,過去常要求病人每一、二周回診沖洗一次傷口,但發現長者除了移動不易外,還有吞嚥問題,沖洗傷口容易造成嗆咳,因此他會再調整沖洗次數。「父母罹患多種疾病,在不同科別就醫,處方藥物琳瑯滿目,十多顆藥物一次吃下肚,會不會有交互作用顯得重要。」也因為有陪病經驗,李正喆在為年長病患開藥前,會先查看健保雲端藥歷,或院內的藥歷系統,確保長者服用的藥物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陪病過程中的重要體悟。李正喆說,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需要旁人的關注與陪伴,長者看病除了拿藥治療,也希望有人關心他,他在診間會試圖關心患者的家庭狀況,多問一句孫子高中考得如何,患者都會感到開心,下次更願意回診就醫,「心情快樂,疾病好像好了三分之一。」李正喆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膽囊癌及攝護腺癌;母親失智症、骨鬆、膽囊炎、泌尿道發炎●發病時間:父親89歲發病,現年92歲母親89歲發病,現年91歲●症狀:父親失智、行動不便、尿失禁、解尿困難、呼吸困難、胸悶、肺積水;母親失智、行動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尿失禁、解尿疼痛●治療:父親使用失智症藥物、荷爾蒙針劑及標靶藥物治療;母親施打保骨針劑●陪病心得:照顧生病長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老人家的生活照顧,除了需要看護幫忙,兄弟姊妹應分工合作、互相支援,減少個別的負擔。應善用長照資源,包括喘息服務、居家復健指導及陪伴、長照車接送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7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為母親做的醫療決定讓她臨終前臥床3年,許耀峻如今想起仍哽咽
在人生不同階段,角色、立場不同,感受也不一樣,18年前,母親罹癌,脊椎減壓手術失敗,至臨終前均無法走路、臥病在床,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一路陪伴,深刻領悟「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難處。為此,他盡可能地尊重病人選擇、用心溝通,希望曾有過的傷痛,不會發生在自己病人與家屬身上。談起那段陪病經歷,許耀峻幾度哽咽,他表示,那年他是台大住院醫師,電話上聽父親說母親最近走路一跛一跛的,似乎無法抬起右腳,於是請母親從高雄北上就醫,詳細檢查後,竟然是脊椎出現轉移性腫瘤造成病理性骨折,腫瘤並已壓迫到脊髓與神經根,同時發現肺部有顆醜惡的腫瘤,很可能是元凶。母親脊椎手術後 無法走路當時陷入兩難,思索著該先開刀,還是直接化學與放射治療?由於神經壓迫是燃眉之急,而且需要取得腫瘤組織以確定診斷,所以最後選擇先做手術,不料,這個決定讓許耀峻在無數個午夜夢迴時悔恨不已,因為母親於術後竟再也無法走路,就這樣在病床躺三年,承受痛苦與折磨。許耀峻表示,母親脊椎開刀,術後持續滲血,兩天內進了三次手術室,雖然出血後來止住了,但對於脊髓壓迫所造成的傷害已不可回復,導致半身不遂,從此臥床。長輩嚷著告醫院 他不好受 這樣的手術結果,任誰都難以接受,家人既悲傷又氣憤,有長輩嚷著要告醫院,「在高雄,還可以走路,到台北開刀,反而不能走…」「台大不是很行嗎?怎麼會變成這樣!」親友雖然沒有直接指責許耀峻,但他心裡也覺得難辭其咎。但善良寬厚的媽媽並未怨天尤人,反過來安慰他「還好有來台北處理,否則命就沒了。」再者,沒有人知道手術結果後怎樣,只能說自己的命是天註定了。隨著癌細胞擴散,啃蝕入骨,疼痛萬分,最後一次住院時,護理師不經意地碰撞,讓許媽媽痛得當下眉鎖淚流,事後告訴兒子「那一下真的是痛得受不了,但也不能怪她,她也是不小心的,她實在不知道我會這麼痛。」媽媽臥床三年後,不幸病逝。經歷這段悲慘的陪病歲月,許耀峻告訴自己不能讓母親蒙羞,要做個懂得與病人良好溝通的好醫師。許耀峻表示,醫學並非在推演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公式,而是一門不確定的藝術,因為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態,無論如何謹慎小心,醫療處置極難萬無一失。因此,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時,他盡可能告知所有的選擇及其優缺點,作為病家決策依據。學好與病人溝通 尊重病家許耀峻習慣以同理心與病人互動,並且尊重病家的選擇,以肝癌診療為例,他會以實證研究為基礎,評估病人接受手術、電燒、栓塞等各種治療方案的預期效果與可能風險,提供數據與病家討論後做出決定,而不是由醫師獨斷。面對醫病之間的資訊落差,他認為「要用對方可以懂的語言來溝通」。被問到自我期許,他希望能做到「術德兼備」,不僅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還要服膺道德義務,堅守醫學倫理,以病人為首要顧念。即使已經過了將近20年,許耀峻仍時常想起母親罹病時的點點滴滴。他自責當初沒能及早發現母親的病情,喟嘆醫療充滿不確定性,也感念許多親友、師長與同事在那段時間的幫助與諒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謹記母親以生命實踐的諄諄教誨,努力當一位好醫師,不辜負母親的期許。許耀峻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照顧對象:母視●罹患疾病:肺癌骨轉移●發病時間:55歲時,確診時已至晚期●症狀:肺癌轉移至脊椎,壓迫神經,以致不良於行●治療:北上接受脊椎減壓手術,但術後無法行走,必須臥床。在台北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療效不錯,穩定後轉回高雄,從確診至病歿,存活約3年。●陪病心得:醫師不是神,無法滿足每一個患者及家屬的願望,而手術也不可能萬無一失,保證一定成功。做任何醫學決策之前,務必多蒐集意見,了解所有可能的副作用,如此才能將遺憾降至最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2 醫療.牙科
缺牙「牽一齒而動全身」!植牙、固定假牙、活動假牙…政府補助補牙費用一次看
牙齒不好,只是口腔、美觀問題?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牙齒問題可能會「牽一齒而動全身」,造成身體危害的風險因子。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到底缺牙會造成什麼健康問題?缺牙要如何補救、治療?快讓台灣里昂哈佛牙醫診所陳俊龍院長告訴你:避免缺牙危機:導致缺牙的6大因素為什麼會缺牙?總結來說多是意外傷害,如跌倒、車禍、吃太硬的食物等等,但其他原因還可能是天生、老化、心理因素。 意外傷害:如跌倒、車禍、吃太硬的食物.天生:可能有人天生缺一顆、甚至八顆.老化:年齡增長,口水分泌較少,容易口乾舌燥,造成蛀牙率高,進而導致缺牙.心理因素:恐懼看牙,就可能放著不管導致缺牙.不良習慣:如不刷牙、刷不好、磨牙.牙周病以前有人常說,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是真的嗎?其實懷孕時骨質容易流失,但只要有良好的飲食補充,在產後半年後,骨質密度就會回到一般。但是門診中的確有看到孕婦牙齦紅腫,有許多牙結石、牙菌斑,而一刷牙就流血,造成不敢刷牙、刷不乾淨,引發牙周病、牙齒脫落的產生。另外,孕婦嘔吐也可能造成牙齒腐蝕。要避免缺牙,好好刷牙、補充營養,對孕產婦女來說相當重要。 也因為蛀牙是缺牙的一大危險因子,所以目前政府有提供滿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洗牙一次的補助。針對孕婦、口乾症、糖尿病、腦中風、洗腎等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缺牙引發的健康危機牙齒對身體健康相當重要,有好的牙齒咬合,對飲食有興趣,營養就會好;良好的牙齒咬合加上唾液的幫忙,也可以促進腸胃吸收,營養也會相對好。而且若是成為牙周病,也可能造成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不可不慎。 缺牙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影響咀嚼功能,甚至衍生疾病。而且缺牙也可能造成鄰牙(左右各2)開始倒塌、上面的牙齒往下跑,可以說缺1顆牙,影響旁邊的7顆牙。 失去咀嚼功能:進食上就會習慣用吞的,可能影響胃部。.美觀:患處另一側的肌肉發達,造成臉歪,臉歪影響面顎關節,後續可能導致頭歪、脊椎骨歪等。.糖尿病:吞食影響血糖.失智補牙治療三選擇至於缺牙如何補救?除了什麼都不做,還可以有以下3種處理方式: 戴活動假牙怎麼做/優缺點:缺一顆牙,就可以做一個活動的假牙,但是活動假牙的鉤鉤可能會鉤到其他的牙齒,時間一久,就會造成這些牙齒的鬆動。價格:一整片(不管是一顆,甚至是十顆)依材質不同,費用約2~5萬。耗費時間:活動假牙一個禮拜就可完成。 固定假牙(牙橋)怎麼做/優缺點:需要將缺牙兩旁的牙齒磨小。價格:每一個牙冠費用約3萬,因此製作牙橋需要製作3個牙冠,因此缺一顆牙就需要花費約9萬。耗費時間:磨牙齒、製作牙冠,約一個禮拜可完成。 植牙怎麼做/優缺點:缺牙兩旁的牙齒不需損害。價格:依材質、牙齒狀況不同,一顆費用約7~15萬。耗費時間:需要等待骨整合,依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可能耗費3個月,甚至是2年。若條件不好就需要先補骨、補肉才能植牙。健保補助的範圍雖植牙不包含在保險裡,但根據不同地區,活動假牙可能會有相對的補助。以台北市為例: 補助對象係凡設籍本市,經本市立聯合醫院以及臺北市牙醫師公會所屬醫療院所醫師評估缺牙需裝置假牙,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攜帶相關證明即可申請: 1.年滿55歲以上列冊本市之低收入戶者。2.年滿65歲以上經本市公費收容安置者。3.年滿55歲以上列冊本市之中低收入戶者。4.年滿65歲以上領有本市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者。5.年滿65 歲以上中低收入領有本市收容安置補助者。6.年滿65歲以上領有本市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7.年滿65歲以上經本市補助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費用達50%以上者。 如何申請?連結如下 延伸閱讀: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
2024-06-10 焦點.健康知識+
丹麥大學研究:雙腿兩週不動倒退20年?醫師解析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二週不動腿「腿部肌肉的力量會減弱三分之一」、「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根據原始出處的論文,其實是指23歲組的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68歲組的老年人則失去大約 4 分之 1,傳言缺乏背景說明,訊息雜亂、易生誤導。 (2)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專家表示,骨頭約佔身體重量的 20%到 30%左右,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提到「15% 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專家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該數字應為4分之1或甚至更高,傳言為錯誤資訊。網傳「鍛鍊腳與腿是你終生的任務」貼文,文中提到丹麥研究指出二週不動腿的話,腿部肌肉力量減少 1/3、1/4,倒退 10 年、老化 20~30 年、相當於 40~50 年等多組不同數字。專家表示,腿部肌肉確實可能因為二週不動而大幅下降,例如年輕男性車禍,腿圍二週極可能下降 2 成,但相關數字並非重點,重點是提醒民眾要多動腿、即使輪椅族都可以抬腿練肌肉。傳言少部分數字正確、大部分數字錯誤,且正確的部分還交叉引用二組實驗對象的數字,數字雜亂、易生誤導。 雙腿保健的研究?兩週不動倒退 20 年? 原始謠傳版本:丹麥大學研究:中年後的自信不在大腦 ,是在雙腿! compiled by RF 8/13 1、變老時,腳與腿須始終保持堅挺。 2、變老時,不應擔心頭髮變灰、皮膚下垂、皮膚皺紋,反而要照顧兩腿。 3、《美國預防雜誌》概述長壽跡象,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的肌肉。 4、若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10年。 5、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1/4,相當老化20~30年。 6、若腿肌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定期運動,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重量負荷在腿上。 9、人體承重於腳。人體重50%在骨頭,而骨頭50%在兩腿。 10、人體最大及最強關節和骨頭在腿上。 11、強壯的骨骼與肌肉和靈活關節形成「鐵三角」,承載人體上最重要負荷。 12、你70%活動能量燃燒在兩腳。 13、年輕的你,大腿有足夠力量可抬起一輛小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中心」。 15、兩腿擁有人體50%神經,50%血管和50%血液。 16、兩腿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有健康的腳和腿,血液流動會順暢,腿肌發達者會有堅強的心臟。 18、人老,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19、人老,大腦對腿部傳輸指令的準確性和速度下滑不如年輕人。 20、人一老,骨胳鈣質早晚會流失,故老年人易骨折。 21、老年人骨折,易引發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如腦血栓。22、統計上,有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 23、鍛鍊腿部對於60歲的老人,永遠不嫌晚。 24、腳與腿會隨著時間衰老,但鍛鍊腳與腿是終生的任務。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2 週不動腿部肌肉就萎縮 倒退幾年不是重點傳言提到「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 10 年」,「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相當老化 20~30 年」,「丹麥研究,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 40 至 50 歲」。由於傳言引述的說法、數字有眾多版本,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表示下肢的運動確實很重要,沒動的確會使腿部的肌力下降,這才是整件事情最有價值的重點,至於倒退幾年、傳言所提到的那些數字不需要太認真。 王瀅智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騎機車發生車禍 ,大腿骨的股骨幹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開刀後鼓勵病人早一點下床走動,但即時這樣,躺在床上休養兩個禮拜之後,傷腿的大腿腿圍的確會比正常的腿還小,兩週就明顯肌肉萎縮,而且縮小的幅度是肉眼可見的差異,估計大約至少 10 到 20%,這樣的肌肉萎縮、肌力流失相當於倒退幾年很難說,因為每個人的基準不同,除非非常大型的研究才能有比較好的答案,民眾其實不用去管傳言說的倒退幾年又幾年,重點擺在就是要動就對了。(2)人體骨頭約佔 20% 到 30% 負重可以訓練骨頭 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王瀅智表示,骨頭大概佔身體重量的 20% 到 30%左右,一般人大約落在 20%,而專門鍛鍊的人,例如練舉重的人下盤肌肉或是骨頭都會變重,就會比一般人的占比更高,但若是屍體,則血液、組織液都排乾,骨頭的佔比才會遠高於正常的 2 到 3 成,傳言 5 成的說法並不是正常人的區間、應是錯誤資訊。而有關傳言說的「腿有人體 50% 的神經、50% 的血管和 50% 的血」 ,王瀅智表示,這些數字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民眾「看看就好」。 王瀅智強調,骨頭每天在新陳代謝,有的部分被破壞、有的部分在增長,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的骨密度會下降,骨密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還跟運動習慣有關,提醒民眾運動時可適度增加負重,身體負重、有需求,骨頭才知道需要再生長來支撐這個重量,所以不只運動很重要,適當的負重也很重要,能刺激脊椎骨、大腿骨維持好的骨密度。(3)台灣資料:一年內死亡率 1/4 傳言提到「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王瀅智指出,大腿骨折應該是指「髖關節骨折」,世界骨質疏鬆學會建議的骨密度是測「脊椎骨」跟「髖關節」,因為這兩個部位的骨折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最大,骨鬆的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大類、五大種骨折:a. 髖關節骨折:好發於75歲以上,通常是因為合併有其他慢性病、跌倒所致。髖關節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和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股骨頸是整根骨頭最細、最脆弱的地方。 b.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好發於65歲以上,因長期彎腰、提物姿勢不良,或滑跤跌倒造成,會有嚴重的背痛。 c. 腕部橈骨骨折: 好發於55歲以後,跌倒用手撐地而造成骨折,大約占人體所有骨折10%。 d. 肩膀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構成肩關節的骨骼之一,常見的型態是有骨質疏鬆問題的老人家,不慎跌倒撞到、導致肩膀近端肱骨骨折。王瀅智強調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髖部骨折的病患開完刀一年內,4 個有 1 個會死亡、1 個可以回到原先一樣的狀態,其餘 2 個則是沒辦法回復到原先的正常運動水準,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自己走,骨折復原後可能要拿拐杖或是助行器,或甚至只能坐輪椅等等,所以根據臺灣本土化流行病學資料,傳言所說的的數字 15% 其實還低估,正確應該高達 25%,有的研究數據甚至高達 3 分之 1 的死亡率,傳言的說法應為錯誤資訊。 王瀅智提醒長輩們,不是年紀大了、不良於行就不用運動,即使坐在輪椅上都能夠練抬腿,訓練膝蓋附近、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坐著的時候單腿伸直、腳底板翹高,這樣維持 5 秒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或是也可以深蹲、快走、慢跑,如果膝蓋不舒服就穿個護膝保護一下,傳言提醒民眾多運動是正確觀念,但引用出處不明、各種數字有高有低的說法,則可能易生誤導,使民眾對疾病的認識錯誤、影響後續的診斷及治療。 MyGoPen查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 CBS 曾經報導「研究:僅兩週不活動,肌肉力量就會減弱」,提到「一條腿不動兩週後,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老年人則失去了大約 4 分之 1」,「你擁有的肌肉量越多,你失去的肌肉量就越多」,「大約需要 3 倍於不活動時間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質量」,「年輕男性固定不動所喪失的腿部肌肉力量,相當於衰老了 40 或 50 年」。 但查詢原始論文出處則應為 2015 年發表於《復健醫學期刊》的 「兩週固定不動後,進行六週的有氧再訓練可以恢復腿部肌肉質量和有氧能力,但並不能完全恢復年輕和老年男性的腿部力量」,該研究的對象為 17 個 23 歲左右、15 個 68 歲左右的男性,研究目的為「旨在確定短期腿部固定不動後,有氧再訓練作為復健對年輕和老年男性腿部力量、腿部工作能力、腿部肌肉質量、腿部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和腿部微血管供應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短期腿部的固定不動對腿部力量和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6 週的重新訓練足以增加但不能完全恢復肌肉力量、有氧工作能力和腿部瘦肉質量」。 由相關報導及原始論文的標題以及內容,就能知道傳言說法只引用報導中的幾句話、過於片段,缺乏背景說明及完整脈絡、易生誤導。結論 傳言提到多組數據,光是二週不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三分之一、減弱 1/4 等說法,甚至還有「兩週不動,腿力降低 10 年」、「相當老化 20 ~ 30 年」、「相當於 40 至 50 歲」等相似卻不同的說法,經查證原始論文,其實是出自年輕男性、年老男性二組實驗對象的不同數字,傳言交錯引用、沒有說明背景,易造成認知混淆、易生誤導。 專家表示,年輕男性腿部二週不動,腿圍確實可能減少約 20%,雖與傳言所說的 4 分之 1 相近,但專家表示,相關數字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提醒民眾注意腿部活動力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只是 32 人的小研究,民眾不必太過在意。而有關腿部骨頭重量佔比、髖關節骨折一年後的死亡率等數字,則與正確情況不符、應為錯誤資訊。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長者坐著動,也能動得好! 動動生活(手冊)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6/legs.html)
-
2024-06-08 養生.運動健身
脖子痠痛別再硬拉!學會「這4招」有效舒緩
脖子痠痛別再拉它了!因為狀況只會更糟,其實只要透過一些簡單的訓練,就可以舒緩不適感,現代人長期使用電腦、手機,處在頭部前傾的姿勢下,導致頸部前後以及肌肉張力失衡,如下頸椎伸直肌群,上頸椎頸屈肌拉長無力,胸鎖乳突肌、上頸椎伸直肌群縮短緊繃,除了放鬆緊繃的地方之外,可以透過訓練無力的肌群,讓頸椎回到中立的位置。動作一 頸部撐牆訓練身體靠牆,雙腳往前走一步,頭抵住牆壁發力,將身體推離牆壁,動作維持8-10秒。有助於加強頸部肌群,幫助恢復正常的頸椎曲線。動作二 靠牆頸後收雙手撐在牆上,維持身體穩定,脖子來回前移動,建議次數10-15下。此動作有助於調整頸部姿勢,放鬆前側緊繃的肌肉。動作三 四足跪姿呈四足跪姿後掌根推地撐起身體,維持脖子位置穩定不要向下掉。能夠增強頸部和肩膀的穩定性,幫助改善不良姿勢,減少痠痛。動作四 側棒式在側棒式支撐下,維持脖子與脊椎的連線,保持身體直立避免彎區,動作維持8-10秒。有助於改善頸部和脊椎的穩定性,增強整體核心力量,預防頸部痠痛。如果疼痛持續多日未減緩,建議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逼交手機檢查、為留住另一半喝符水!謝欣穎x林柏宏《愛的噩夢》5大看點一次看遭霸凌嘲笑為「醜陋的魚」!《芙莉歐莎》安雅泰勒喬伊7大秘辛,揭密好萊塢「精靈系女神」「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4-05-30 醫療.骨科.復健
患骨質疏鬆症卻愛踩律動機 她震出腰椎骨折連吃止痛藥都還痛
使用律動機要注意!94歲張阿嬤身體硬朗,平時在市場幫忙賣自家種的小番茄,近期卻背痛到無法下床而就醫。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說,經檢查發現阿嬤有嚴重骨質疏鬆症而不自知,推測可能是她在家喜歡腳踩律動機,間接造成第2腰椎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治療,她終於不再背痛,可以一夜好眠。謝博欽指出,張阿嬤近期無外傷病史,經理學檢查、X光、MRI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第2腰椎骨鬆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阿嬤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因為阿嬤有嚴重骨鬆問題,但發現她在家喜愛踩律動機,在長期使用震動之下,身體的重量恐會應力集中在某一椎節,會壓裂椎體,造成後續骨折無法癒合,導致椎體的骨缺血性壞死。由於阿嬤吃最強的止痛藥也無法減輕疼痛,需要手術治療,但高齡阿嬤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經評估採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最為合適,傷口約1公分,可以矯正駝背、撐高椎體、復位骨折,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幾乎不流血,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謝博欽說,手術時特別安排一名專屬護理師全程陪張阿嬤聊天鼓勵,轉移手術的緊張感,阿嬤也非常勇敢配合,經過約50分鐘的手術時間,成功將塌陷的脊椎體撐高復位.矯正局部的駝背變形,並灌入高濃稠低溫骨水泥固定椎體,減少併發症。阿嬤術後第2天即可起身慢慢走路,並順利出院,現在阿嬤已經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謝博欽也建議她不可使用律動機,接下來補骨治療是最大重點,使用造骨促進劑可以快速提升骨質密度,以預防鄰近節段再發生骨折。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下背痛都跟它有關 強化核心肌群是最好的護腰保養
日前立法院進行「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藍綠爆發數波激烈衝突,立法院長韓國瑜受到波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證實韓國瑜腰部貼了膏藥,而前立委郭正亮也驚爆「韓國瑜負傷嚴重」。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想避免腰傷,姿勢要保持正確,強化核心是最好的護腰保養。林瀛洲說,如果身體核心肌群力量不夠,久站或久坐者,會讓脊椎承受過多的壓力,不僅容易腰痛,也可能因為外力碰撞,造成軟組織受傷,建議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全身核心肌群。韓國瑜需要長時間站著主持會議、坐著研讀法案,超級傷腰。林瀛洲表示,85%的腰背痛患者是屬於機械性下背痛,原因是身體結構不夠強壯,失去穩定性。以運動員為例,上場比賽經常有肢體接觸、推擠和碰撞,日常訓練會加強核心肌群,提高整體平衡力、更有力地支撐全身。避免久坐 預防腰部傷害現代人經常久坐,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不自覺前傾,讓人肌肉緊繃、慣性駝背;長期姿勢不良或太少活動四肢,容易感到腰部與背部不適。對於立委指出韓國瑜腰部受傷,貼了膏藥消炎止痛,林瀛洲說,這只能暫時減緩疼痛,應就醫診斷找出是肌肉、韌帶還是肌腱受損,或是坐骨神經痛,應解決根本原因。有關腰痛,輕則感到不舒服,重則影響走路、站立,若是軟組織反覆損傷,可能變成慢性腰痛,當天氣陰雨濕冷變化,疼痛症狀更明顯。日常該如何保養腰部?林瀛洲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強化核心肌群、維持肌肉質量,重新找回結構平衡,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棒式動作 有助強化核心核心肌群強壯能夠穩定軀幹,幫助矯正體態,就能減少姿勢不良狀況,不易產生腰痛、背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鍛鍊核心可選擇棒式基礎動作,或搭配呼吸的深蹲,林瀛洲強調,如果腰部受過傷,更應該適量運動使肌肉放鬆,改善緊繃和痠痛情況。急性腰痛該怎麼緩解1. 肌肉拉傷: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用長時間姿勢不良的疲勞性損傷。2.關節扭到:冰敷止痛,緩解患部發炎反應,減少腫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5 醫療.骨科.復健
快坐好!骨科醫點名「4種坐姿」超傷膝蓋和脊椎 盤腿坐還恐害椎間盤突出
一回到家就想窩在沙發裡,配上一條暖呼呼的毛毯,追個劇放鬆一下實在太幸福!久坐易對關節產生負影響 當心愈坐愈累不過,先等等!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提醒,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久坐會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而有些坐姿看似很舒適,不僅越坐越累,更可能不小心就讓頸部和脊椎受傷的。 這4種坐姿 最容易傷膝蓋和脊椎陳鈺泓指出4種常見的NG姿勢:1、翹二郎腿:翹腳的動作會讓一隻腳長時間承受壓力,使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近而導致神經壓迫。不僅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長期下來更會導致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甚至影響血液循環等問題。2、斜躺坐:有些人喜歡側身半躺並把腳放到沙發上,這樣的姿勢會使腰椎與頸椎懸空,或是不正常的彎曲凹陷,將全身力量都放在脖子和臀部上,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過度壓力,導致肌肉韌帶受傷或椎間盤突出的情況。3、趴躺姿勢:誰也是喜歡趴在床上滑手機呢?趴躺的姿勢主要是使用頸椎及背部肌肉出力,並且將全身力量都壓在脊椎上,長期下來手麻手痛、脖子僵硬及肩頸僵硬的問題也就會一一浮現。4、盤腿坐:最後就是大家一定都有做過的「盤腿坐」!由於盤腿坐時往往會讓上身處於前傾、駝背的姿勢,對髖關節與膝蓋軟骨產生壓迫,同時將全身壓力集中在下背及腰椎,長時間下來就會出現雙腳麻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延伸閱讀:.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醫療.精神.身心
仰睡、側睡、趴睡,哪種睡姿對健康最佳?想改變睡姿怎麼做?
側睡、仰睡與趴睡,你睡覺的時候偏好哪一種睡姿?睡眠姿勢不僅關乎睡眠品質的好壞,對長期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在最壞的情況下,不良的睡姿還可能導致你生病。專家指出,你白天所做的事情通常會觸發睡覺時感受到的疼痛和不適,不同的睡覺姿勢也可能加劇這種情況。不過,每個睡姿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了解它們可以幫助你做出調整,以獲得更好的睡眠和健康結果。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側睡是最常見的姿勢,但對某些人來說,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取決於他們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專家建議,孕婦和任何患有胃食道逆流症或其他腸道問題的人採用左側睡,這是因為採取左側睡可以讓胃低於食道。此外,也建議患有心臟病的人嘗試右側睡,以減輕心臟壓力。為了避免側睡可能對下背部造成壓力,專家建議使用適合的枕頭使頭部和頸部與脊椎對齊,並在膝蓋之間放置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並減少下背部的壓力。【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仰睡有哪些健康風險?與仰臥睡眠相關的最常見問題之一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是一種喉嚨軟組織,例如舌頭與軟顎肌肉暫時放鬆時氣道塌陷的疾病,導致打鼾和呼吸中斷。這對更廣泛的健康產生影響,並且常常與肥胖密切相關。嘗試減輕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側睡。然而,對於那些患有背部和頸部疼痛的人來說,仰睡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在膝蓋下放置一個枕頭以舒緩背部壓力,藉此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對於那些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仰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自己的姿勢,因為仰睡的人比較不容易背痛,而且部分術後患者也需要仰睡。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雖然趴睡可以減少打鼾,因為它比仰睡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更暢通,但這種姿勢更有可能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加劇。另外,趴睡時會將脖子轉到一邊可能會對脖子帶來壓力,而趴睡也會使脊椎拱起。甚至隨著趴睡時間越來越長,趴睡的臉部壓力會導致皺紋的產生。專家建議,如果採取趴睡的話可使用較薄的枕頭或完全不使用枕頭,以使頸部保持在更中立的位置,並且在骨盆下方放置一個枕頭以幫助支撐下背部。想改變睡姿可怎麼做?專家也提醒,睡眠期間改變睡姿是很正常,也不表示你的睡眠有問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改變睡姿。若你想改變你的睡眠姿勢,你可以試著訓練自己。例如你想從仰睡改為側睡,可在第一晚向你喜歡的一側躺五分鐘,然後翻身仰臥。接著,第二天晚上增加到六分鐘,然後是七分鐘,依此類推。慢慢開始並逐漸增加,直到你習慣這個睡姿為止。【資料來源】.Why your sleeping position is shortening your life
-
2024-05-18 性愛.性福教戰
熟齡也能追求性福!專家籲設立性專區,解決老人性欲與高齡醫療問題
老人情欲抒發受身體機能、心理、社會壓力等因素影響,性治療師童嵩珍表示,處於不同環境的老人狀況也不同,例如榮民之家或長期養護機構老人多有慢性病,且經濟多依賴兒女,難以開口索要與性有關的花費;而機構環境設計忽略個人隱私空間,工作人員也不願正視住民性需求。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在榮家設立榮莒室,後來轉型推出榮莒2.0方案,強化心理健康、兩性課程。但童嵩珍坦言,成效有限。為避免有需求者暴露於性病風險、被貼上標籤汙名化,期盼台灣也能有如荷蘭紅燈區的規畫,解決未被重視的需求。先前桃園榮家聘雇鋼管女郎表演,遭社會撻伐,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清治表示,他支持應該要多一點這類表演,又或在機構中設置專區,台灣也不該不去討論「性專區」,如果性專區可滿足性欲且能避免抑鬱或其他情緒問題,有助解決高齡社會的醫療問題。臨終前與太太重溫舊夢,經反覆嘗試成功行房情感的連結與交流,有時能超越身體限制,童嵩珍在大陸工作時,曾遇過一對恩愛的八旬夫婦,每天形影不離,吵架也不分房,一直維持親密關係,可惜後來因疾病影響,性生活中斷廿年。老先生在六十多歲時中風,導致行動不便,醫師還警告他,再有性行為恐二度中風,老太太則有僵直性脊椎炎,行房姿勢受限。但兩人之間恩愛的記憶如此美好,廿年後,老先生自覺行將就木,希望在人生進入終點前,再次重溫舊夢,也作為給老伴最後的禮物。童嵩珍評估時發現,老先生生殖器雖萎縮,但太太一摸就有反應,「兩人雖青春年華不再,卻能看出感情濃厚。」經過按摩等方法反覆嘗試數周後,兩人成功行房,相擁而泣,覺得終於完成了彼此的願望。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寵物.寵物疾病
「長壽狗」可以活多久? 研究揭密影響毛小孩壽命關鍵
多老的狗可以稱呼「長壽狗」?什麼樣的狗活得比較久?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1篇動物研究報告顯示,小型且鼻子較長的狗類壽命較長,至於面部扁平、鼻樑較短的品種則死亡風險較高。「長壽狗」可以活多久?該項研究係由英國學者麥克米蘭博士(Kirsten McMillan)擔任主持人,他表示,雖然先前的研究已證實性別、臉型和體型皆為影響犬類壽命的因素,卻沒有人研究過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沒有人探索演化歷程與壽命間的潛在關係。研究團隊共分析近60萬筆數據,結果發現,犬類的平均壽命為12.5年,而母狗的壽命略長於公狗。整體而言,體型較小、長鼻子的純種母狗壽命較長,中位數為13.3年。至於鬥牛犬或八哥犬等扁平臉品種犬隻,平均壽命為11.2年,較西班牙獵犬等鼻子中等長度的狗死亡風險增加40%。獸醫師蔡志鴻表示,短吻犬係指具有「頭比較短」、「扁臉」等兩大特徵的犬種,包括,英國鬥牛犬、法國鬥牛犬、巴哥犬、吉娃娃、西施犬、鬆獅犬、北京犬等,均為「短吻犬症候群」高風險族群。蔡志鴻指出,短吻犬的顱面較短,內部構造異常,鼻孔狹窄、鼻腔彎曲、氣管發育不良、喉頭塌陷,種種缺失,以致上呼吸道容易阻塞,長期下來,將造成慢性缺氧,肺部換氣功能愈來愈差,且增加心臟疾病風險。蔡志鴻建議飼主,想要購買上述短吻犬種之前應慎重考慮,因為這是人類刻意繁殖的高風險犬種,除了呼吸道結構缺損問題,如果血統純正,免疫系統相對較差,罹癌風險高於一般混種狗。如真要飼養純種短吻犬,蔡志鴻則建議飼主應該做好「狗狗短命、容易生病」等心理準備,且需先為愛犬準備一筆醫療預備金。另需固定帶至動物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到了夏天,可得開啟冷氣,避免毛小孩中暑。研究揭密影響毛小孩壽命關鍵此外,研究團隊實際觀察155隻純種狗,發現體型較大的狗壽命較長,而鼻子長度也是關鍵因素。例如,迷你臘腸犬平均壽命為14年,而法國鬥牛犬(短吻犬)平均壽命僅9.8年。再者,純種狗的壽命中位數長於雜交品種,兩者分別為12.7年和12年。對此,蔡志鴻認為,其結果與臨床觀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純種狗遺傳性疾病較多,壽命較短,以純種法鬥為例,除有「短吻犬症候群」風險,脊椎容易畸形,且免疫系統較差,罹癌風險較高,其平均壽命遠低於米克斯(一般混種狗)。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5 名人.好食課
肩頸痠痛、下肢水腫怎麼辦?一圖看懂如何從飲食和動作緩解
誰說5/12是母親節!其實天天都是母親節,寵愛媽咪不要只等這一天,而身為母親也不要忘記珍愛自己每一天,今天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就來分享怎麼吃+做緩解媽媽們的常年困擾!肩頸痠痛.飲食:可多吃富含鎂的食物,幫助調節神經,及舒緩肌肉緊繃的情形,食材包含南瓜籽、杏仁、菠菜、85%黑巧克力。.動作:肩頸痠痛可能是長期姿勢不良、血液不循環導致,因此可多利用伸展四肢、肩胛骨來緩解,簡單的運動可以藉由毛巾,向上往後仰開胸,也可左右側拉一下腰。肌膚老化.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材,幫助抗氧化,也可協助膠原蛋白合成,減少肌肉鬆弛。.動作:夏天其實是肌膚老化的重點時期,因為陽光紫外線不僅會讓人曬黑,還會增加肌膚氧化情形,而更易有黑斑、細紋等老化問題,因此防止肌膚老化可以妥善利用遮陽品、防曬乳來幫助自己減少紫外線的迫害。下肢水腫.飲食:可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幫助排鈉減少水份滯留,食材包含香蕉、奇異果、莧菜、櫛瓜。.動作:每天花10分鐘抬腿可幫助消水腫、有助血液循環,但抬腿切記不能抬太久或太高,以免反而導致脊椎或四肢受傷,建議可利用瑜珈球或棉被幫腳微抬高即行。【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媽媽們辛苦了!一圖緩解各種疑難雜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5 養生.運動健身
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
男團Energy相隔20年復出,新曲MV大跳「16蹲」爆紅掀起話題,泌尿科醫師指出,這個動作做起來很累,但對男女性的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可讓男性勃起硬度更好,女性則可以改善漏尿問題。Energy相隔20年合體復出,推出最新單曲《星期五晚上》MV,當中的「E16蹲」舞步掀起模仿風潮,許多政治人物、藝人都被點名接棒跟跳,連58歲女星方文琳也跟風,她展現一天做1、2百下深蹲的靈活身手,凍齡體力不輸Energy。另不少網友也眼尖看出,其實Energy的「E16蹲」舞步正是向美國流行樂壇天后瑪丹娜(Madonna)致敬,瑪丹娜早在2001世界巡迴演唱會表演過一段超高難度的舞蹈動作「16連蹲」,當時已經43歲的她,穿著高跟鞋一口氣深蹲16下,超強核心力量令觀眾看到瞠目結舌!「16蹲」對男女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在《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指出,他看Energy跳「16蹲」,自己在家也試著跳了幾下,發現真的是很累!但這個動作可是對男女性的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可鍛鍊你的下盤肌肉,讓骨盆底肌比較有力,男性勃起硬度會更好,女性則可以改善漏尿問題。對男性的好處:勃起硬度更佳不少研究顯示,骨盆底肌有力可以更有效讓勃起硬度更佳,並且持久度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除了藥物的輔助外,我也都會建議男性病患可以加強下肢的重訓訓練。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對女性的好處:改善漏尿問題骨盆底肌的強健,也可以改善漏尿、尿失禁的問題。您可能聽過「凱格爾運動」,這個運動就是用來加強骨盆底肌的強度。每天花10-15分鐘練習,也可以大幅改善漏尿的問題。嘗試「16蹲」前先練好深蹲但復建科醫師李薇也在臉書發文提醒,如果你沒有很好的下肢穩定度,還是不要輕易嘗試「16蹲」,因為反覆重複的蹲站,可能造成膝蓋半月板及韌帶撕裂傷、大腿肌肉斷裂、髖關節軟骨提早磨損退化、椎間盤突出等多種傷害,李薇建議在「16蹲」之前,應該先好好練習深蹲,她並提醒,以下4種人先不要嘗試:4種人不要輕易挑戰「16蹲」1、平時就有膝關節疼痛,尤其是上下樓梯痛、髖關節疼痛、腰痛、經常崴腳的朋友。這個動作也會加重關節的症狀,造成不可逆的損傷。2、沒有進行過股四頭肌力量和核心力量訓練的朋友。3、下肢關節手術後處於恢復期的朋友,不要把這個運動當做肌肉力量訓練的項目。4、如果你是健身小白或者很少運動的打工人,貿然作如此強大的運動還有引起硬力骨折的風險 初階練習-深蹲怎麼做?● 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 膝蓋隨著雙足方向下蹲● 抬頭挺胸,頭與脊椎呈直線● 重心勿前傾,膝蓋不超過腳尖● 不可蹲太低,大腿呈水平狀● 保持蹲姿不超過1分鐘(資料來源╱吳家麟、王思恒醫師)加碼練習-凱格爾運動怎麼做?● 確認學會收縮骨盆底肌肉:排尿時刻意中斷2-3秒,再全解淨;或洗澡時將乾淨手指放入陰道、感受陰道肌肉夾緊手指即是。● 平日練習:立正收臀、感受尿道括約肌收緊,數到10,再完全放鬆。這個動作重複20下,早、午、晚照3餐做。【參考資料】.《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復健女醫李薇醫師-與您聊健康》臉書粉絲專頁 .噓新聞
-
2024-05-14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脖子卡卡是「落枕」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動作」緩解脖頸不舒服!
很多人都有「落枕」經驗,一覺醒來脖子痠痛,卡卡無法轉動,甚至影響一天生活。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提醒,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落枕。她也分享3個簡單的伸展與拉筋的方法,有效緩解落枕疼痛。什麼是「落枕」?醫學稱呼是什麼?多久才會改善?林冠寧表示,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落枕的原因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運動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如果是頸椎小面關節受傷,任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疼痛,需一、兩周時間才能改善,如果疼痛遲未緩解,要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發生落枕可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組織,也藉由伸展操和拉筋運動來緩解疼痛:林冠寧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的方法:動作一「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肩膀勿聳肩,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要注意不是做低頭動作。動作二「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次。動作三「旋轉」:一手放在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落枕該如何預防?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詹益承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如果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參考資料:聯合知識網:「落枕」脖子卡卡好惱人 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落枕疼痛元氣網: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力訓練肌力要趁早:小腿腿圍男生<34 女生<33公分可能肌少症上身
身體肌肉因老化逐漸流失,淡水馬偕醫院復健科醫師曾愷祥說,肌力下滑跟年紀息息相關,通常50 到55歲後,肌力下降明顯,若生活習慣活動量低,比如常坐著、躺著,情況會更嚴重。此外,慢性病也會影響肌力,比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以及營養、消化不好等族群,肌肉品質、肌肉量較差。在家自主訓練,採漸進式進行是最大原則。曾愷祥說,長輩居家自我檢測肌力,指標包含測量小腿肚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需注意,或是拿東西、從椅子床舖站起來、爬10個階梯就感到吃力,以及一年內有跌到過等。另外,若要居家檢測平衡感,建議3項檢測方式,一是雙腳併攏站10秒,二是一腳拇趾靠另一腳足弓10秒、三則一腳碰另一腳的腳跟10秒,無法維持10秒的長輩須多加注意。「最大原則是漸進方式自主訓練。」曾愷祥強調,長者肌力、平衡感下降有不同因素,若要在家訓練,需先請專業人員評估適合做哪些運動及頻率。不過,長輩可以先從模擬居家動作開始,如反覆起立、坐下,或拿一個小凳子、樓梯上下。曾愷祥說,頻率建議每周2天以上,每次1到3組,每組8到12下,組間可休息1至2分;至於強度,以10分為最累、0分為不累自我評估,強度需做到5、6分,再慢慢加強。避免跌跤,以訓練下肢運動為主,過程不要閉氣。而運動種類以下肢為主,訓練較大的肌群如大腿、髖關節處的肌群,建議起立蹲下、登階等運動。另外,也可以雙腳站著、膝蓋往上 抬頂胸口,或是腳往後勾屁股等;雙手支撐扶手踮腳尖,維持1到2秒,訓練小腿肌力,或是雙手支撐扶手側抬腿,膝蓋打直往左、右側開,訓練髖關節的肌力等。曾愷祥說,研究證實運動可延緩、改善高血壓、高血脂,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在醫院看到不少心臟病、心肌梗塞後的患者,因心肺功能很差,連翻身都無法,但經過運動訓練後,很多人可以回到正常生活。此外,他也提醒,運動過程需注意不要閉氣,並先暖身再運動。若排除脊椎等結構問題,疼痛多是肌力不足導致。輔大醫院骨科醫師王俊量指出,肌力供需應平衡,失衡就會出現肌力不足問題,比如常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長輩。而藍領階級雖因平常供給高,但需求也高,供給一旦下降,供需失衡就會開始出現下背疼痛。王俊量提到,上門求診的長輩多因下背疼痛、痠痛,走久一點就下肢不適,常有患者描述坐在椅子上,想站卻站不起來,需要靠支撐才能站起,在疼痛急性期會抱怨很痛、痛到睡不著、走路舉步維艱等。診察上,第一步需排除脊椎不穩定、脊椎神經壓迫問題,若結構上沒有太多問題,就可能是因肌力使用量不符合每日需求量,導致肌肉不足。進一步需判斷問題來自哪一部位的肌肉,比如下背痛有可能來自臀部肌肉問題,才能對症下藥。深蹲、踮腳尖、往上跳躍,一個月多可見效果。王俊量說,民眾可做深蹲、踮腳尖、往上跳躍等運動,每個姿勢維持30秒,一個循環做20至30組,通常患者一個月回診,都會說恢復很多。若做了一陣子還是會下背疼痛、站不起來,則要可慮可能有其他結構問題。不管背部、臀部皆屬於核心肌肉,觀看YouTube訓練核心肌群影片也是一種方式,一般人做這些普遍性的訓練,能獲得一定程度改善;若要針對肌少症患者做肌群訓練,建議要找復健、物理治療師諮詢,可以較快速改善肌力不足問題,也較安全。
-
2024-05-10 養生.運動健身
這種騎車NG行為恐引髖骨退化!物理治療師教2招甩筋骨痠痛
台灣的機車密度世界第一,或許你曾觀察過每個人騎車姿勢不盡相同,但是有一種常見姿勢卻可能對鼠蹊部造成影響,那就是兩腿張很開騎車。擁悅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潘宣任觀察到,有些人騎車時兩腿會開得很開,好奇之下查閱文獻,雖然之前沒有人做過相關研究,但是,當大腿打開時表示髖骨也往外,這時呈現的是外旋腳姿勢,偶一為之沒有大礙,但如果習慣性兩腿開開騎車,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潘宣任解釋,日常生活中,身體不會刻意擺出某些姿勢,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呈現最輕鬆自在的樣子,例如起床時的姿勢通常都跟入睡前不同,例如睡前平躺,起床時發現自己是側臥,這是因為身體在睡眠中會自己找出最舒適的姿勢。因此,騎機車時兩腿張很開的人,是因為這樣的動作讓身體感到比較舒服,但這有很高機率是本身有骨盆前傾的狀況,「髖骨太開和骨盆前傾是互相影響的,不一定是哪一個先產生,有可能是髖骨太開導致骨盆前傾,也可能是骨盆前傾才使得髖骨太開。」騎車腿太開 髖骨退化機率高無論先後順序,經常兩腿太開容易導致股骨頭(大腿骨)磨損,之後會產生髖夾擠症候群(註1),屆時會很容易產生鼠蹊部疼痛,久坐或久站要起身時,腿部外側會有明顯的不適,會覺得肌肉拉開的刺痛感,經年累月下來,就會發現髖骨活動度有問題,髖骨退化機率也會提高。其實不只是騎車腿很開,有些男性平時坐姿也是如此,例如搭捷運時兩腿張得很開,在人潮較多時,腿很開就比較占位置,可能造成其他乘客或自己的困擾。此外,許多人覺得舒服的翹腳動作,外觀看起來動作不大,其實髖骨也是向外打開,也屬於外旋腳,也會造成同樣的不良影響。騎車NG動作:屁股斜一邊潘宣任表示,騎車的NG動作不少,除了兩腿開很開以外,還有不少人會不自覺的屁股斜一邊,通常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脊椎側彎,可能就是騎士「本體覺」缺失,「簡單來說,如果把大腦比喻為GPS,本體覺有問題就是GPS位置不對,騎士會以為自己坐姿沒問題,完全沒有察覺屁股歪斜。」在壓力不均的情況下久坐,身體會有一側被撐開,另一側被壓迫,撐開的一側容易肌肉拉傷,壓迫的一側容易椎間盤突出,容易會有腰痛困擾。因此若發生身邊親友騎車時習慣性屁股會斜一邊,記得提醒對方。常換姿勢 就是好姿勢原來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動作,長久下來會導致身體疼痛。潘宣任舉例食指和拇指拎起一支筆,短短幾秒覺得很輕鬆,但同樣姿勢半小時以上就會感到吃力,潘宣任表示,以前常聽到要抬頭挺胸的說法,現在已經改變,無論站姿或坐姿,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姿勢,目前比較新的觀念是「只要是常換的姿勢,都是好的姿勢。」日常生活中的身體保健,他提供以下三項建議:1.提醒休息:盡可能一小時變換一次姿勢,站起來喝水或上廁所都可以。2.脊椎上挺拉長:長期間投入工作,至少一小時可以挺胸三十秒。3.增加動態活動:例如久坐族可以做脊椎上挺、胸椎旋轉兩種活動筋骨操(如下圖),可達到緩解效果。潘宣任提醒,筋骨疼痛問題應循正規治療,物理治療師會依照個案情況提供專業建議。註1:髖夾擠症候群:骨盆與大腿骨間組織被壓到,大腿平時張太開太久或是有骨盆前傾的人都容易發生。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8 退休力.健康準備
94歲爺奶進健身房成就解鎖!71歲兒看見媽媽進步,也跑去報名健身
隸屬陽光基金會的陽光活力中心八德館,是專為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身心障礙者以及一般民眾通用的健身房,健身教練葉宗鑫、鄧浩翔兩人指導銀髮族健身的資歷大約五年,許多八十歲以上的高齡爺奶學員。兩人表示,擔任熟齡族教練不單單是指導運動,會很重視心理層面,給予更多鼓勵,讓學員有信心。健身房銀髮族大致上分為兩類葉宗鑫表示,健身房的銀髮族大致上分為兩類,一是社經地位較高,到一定年紀後為了提升特定運動表現而來,例如不少學員打高爾夫球,希望加強訓練脊椎的靈活度,讓打球時的身體旋轉動作更輕鬆。還有一名七十八歲的奶奶來到健身房訓練三年,剛開始看到壺鈴的反應是「這東西好重我不要拿」,現在會自己拿起各項器材訓練。疫情解封後,跟女兒一起到西班牙走朝聖之路,健身後的體力不輸年輕人,旅途玩得很開心。另一類則是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漸漸感到吃力,例如本來一口氣爬一層樓梯,現在要休息好幾次才能爬完,或是從椅子上很難站起來、曬衣服無法抬起手臂等狀況,「這類學員都是被女兒帶到健身房。」兩人笑稱目前為止還沒遇過被兒子帶來的學員。94歲爺奶進健身房成就解鎖學員中年紀最高的是九十四歲奶奶,「奶奶本來沒有意願,也是在女兒們的陪伴下來到健身房訓練。」原本走路都要看護扶著,慢慢地,可以比較容易從椅子上站起來,看護扶著也沒那麼吃力了,甚至七十一歲的兒子看見媽媽的進步,自己也跑來報名。鄧浩翔表示,有些年紀較大的爺奶會認為平時到公園運動就好,但日常生活大多是低強度的活動,所以需要額外作訓練。他們建議熟齡族重訓前可以先健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骨質密度等,訓練時也會感到更安全、安心。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