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脂肪肝
共找到
383
筆 文章
-
-
2021-03-31 養生.健康瘦身
國中女吃棉花減重 腸道阻塞
15歲女國中生常被家人嫌胖、大腿粗,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未來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衛福部統計,國內一成以上的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臨床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身高172公分、體重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患者,不但有三高,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健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許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就醫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並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
2021-03-30 該看哪科.兒科
家長嫌太胖 國中女信偏方吃「棉花」減重釀嚴重腸沾黏
體重過重、過輕都不好,然許多兒童、青少年不知正常體位標準,常常不該減重卻減重,應該減重卻不知。身形纖細的15歲女國中生,身高、體重、BMI數值均正常,但家長卻常嫌棄女兒胖、大腿粗,不該吃宵夜,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網路謠言「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整整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不已、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但未來仍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4月4日兒童節即將到來,台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支持與鼓勵推動體重管理記者會」,呼籲家長、小朋友都應對體位有正確的認知,平時生活習慣維持「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避免慢性病上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者超過一成,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雖逐年下降,但臨床上也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之前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食量比同齡學童大出許多,但家長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並無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發現身高172公分、體重卻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高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連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另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民健康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則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李宏昌表示,有愈來愈多實證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臨床上發現,許多有體位管理困難的兒童、青少年,很多都是因為家長對於體位管理沒有正確認知,對兒女的言語也會影響他們的減重心態。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帶小孩就醫,兒科醫師會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等,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https://km.hpa.gov.tw/ChildBMI/ChildBMI.html●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易缺6種營養素 營養師:「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
許多人在吃素,有人為信仰吃素,有人為身體健康吃素,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也吃素,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因體質而異,究竟如何吃素才健康?營養師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素食使用植物性油脂,沒有膽固醇困擾,又是高纖食物多,能幫助血糖穩定、膽固醇排泄、血脂降低,由於含有植化素例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還能幫助預防癌症的發生。國外研究顯示,吃素可以減少罹患癌症,因富含植化素,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最明顯,也可減少肺癌、肝病的罹患率。劉怡里表示,吃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吃全素的人,易缺乏維生素B12,可至醫院抽血檢查,如果可以選擇,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豆製品 應選天然的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為了提升美味,烹調方式經高溫高油脂,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等經油炸,反而增加油脂的攝取,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料理最好。素食中常見素雞、素鴨,劉怡里指出,這些都是加工製品,太鹹太油,吃太多並不健康,建議應吃天然的黃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豆乾等;免疫力下降的銀髮族、成長發育中的小朋友如果長期吃全素,易導致維生素B12、鈣質和鐵質缺乏,建議選擇蛋奶素。吃素者 可多曬太陽吃素會吃很多豆類,有痛風的人適合吃嗎?劉怡里說,豆腐、豆漿等優質蛋白質經研磨後,普林結構改變,原為高普林變為中普林,痛風的人可以適量攝取。吃素族群有時候也會缺乏維生素D,建議多曬太陽來補充。
-
2021-03-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這幾年來,因為低糖,生酮飲食的盛行,造成很多人看到澱粉就像看到鬼一樣。一說到減肥,大家都會說:減重別吃澱粉!事實上,在減重的世界裡,澱粉真的是背了個大黑鍋。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他常常在減糖群組中看到有人討論,已經戒澱粉了,但是體重就是不動,該怎麼辦?這時,就有人提出建議說:開始斷食!例如,一天只有8個小時可以吃東西,然後變成6個小時,最後甚至只吃一餐。 他覺得人生搞成這樣也太辛苦了,很多人在斷食斷糖到懷疑人生後,體重還是沒有變化,一恢復平常的飲食,馬上復胖。事實上,導致肥胖不是因為吃太多澱粉,而是吃錯澱粉!而要怎麼正確吃澱粉,讓你能邊吃澱粉邊減重呢?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到底為什麼吃澱粉容易變胖? 蕭捷健直言,吃澱粉隔天體重上升,不是因為變胖,是因為水分。澱粉吃下肚之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把這些澱粉變成肝醣儲存起來。消化完的澱粉,要加上水分,才能合成肝醣,而肝醣很重,這就是為什麼吃完澱粉隔天會變重。 肝醣通常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裡面。肝醣就像是人體的電池,儲存空間小,一般人大概只有2,000卡。如果你是一個嬌小的女生,又沒有什麼肌肉,身上儲存肝醣的空間可能只有800卡。 若澱粉以肝醣形式儲存,就能很快被身體使用掉,而不容易變胖。但肝醣儲存量非常有限,過多的澱粉攝取會轉化為脂肪形式儲存,導致肥胖及糖尿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要控制點粉攝取量的原因。 蕭捷健呼籲,要有效減重,並仍擁有健康,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二是,並且利用增肌來增加儲存肝醣的空間,絕對不能完全不吃澱粉。 蕭捷健建議,不應該斷糖,而是要輕糖。因為斷糖不但容易傷身體,也容易導致體重停滯,不利減重。減重的關鍵是,吃好的澱粉、對的澱粉,不但能幫助體重控制,也能確保健康。 什麼是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真的能幫助減重? 那什麼是好的澱粉?蕭捷健指出,基本上,我們會用升糖指數來區分好澱粉和不好的澱粉。升糖指數高,代表澱粉吸收速度比較快,會快速地升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越高,身體就會傾向於吸收,而不是分解脂肪。 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沒有經過加工精製過的,就是比較好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綠豆 紅豆、南瓜等原型食物;經過精製後的麵條、白吐司、餅乾等,則是比較不好的澱粉。 此外,大家都知道,經過冷藏後的白飯,其澱粉會轉化為抗性澱粉,而具有減重效果。這是因為抗性澱粉除了具有較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優點,在上消化道難以分解吸收,還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幫助減重。 而平常可以從哪些食物來取得抗性澱粉呢?抗性澱粉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這類抗性澱粉原本物理上就比較難消化,例如豆類、綠豆、地瓜、南瓜、全穀類等,其澱粉受到蛋白質和纖維的遮蔽,較沒有辦法被腸胃道中的澱粉酶給消化。 第二類:有些食物在還沒有熟的時候,會含有比較多的抗性澱粉,所以,青皮香蕉的熱量會比熟透的香蕉來得低哦。 第三類:食物經過加熱煮熟之後再冷卻,由熟變回生澱粉的狀態,稱為老化回生(retrogradation),又稱為回凝澱粉。煮熟放涼的壽司米和冰鎮過的馬鈴薯沙拉,都是這類的抗性澱粉。 第四類:這類的抗性澱粉是用化學加工方式製作的修飾澱粉,雖然不容易消化吸收,但是含有許多其他的加工物質,原則上不太建議大家攝取。 蕭捷健提醒,雖然抗性澱粉比一般澱粉熱量來得低,不過如果想減重,猛吃狂嗑冷飯和馬鈴薯沙拉是不行的,熱量也是會爆表。另外,放涼的食物要注意,如果沒有妥善保存,可能會有滋生細菌的隱憂。 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想要吃澱粉不變胖,蕭捷健表示,可以在以下3個最佳時機中攝取,分別是有氧運動前、重量訓練後,還有中午是攝取澱粉最好的時機。 1.重量訓練完吃澱粉 重量訓練完之後,肌肉組織會非常需要能量。蕭捷健說,這個時候喝個乳清蛋白,吃個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達到增加肌肉量和代謝的效果。而這時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而不會變成脂肪堆起來。 很多人會糾結在:吃澱粉不是會刺激胰島素嗎?事實上,胰島素能釋放吸收和合成訊號,進而促進肌肉生長。許多研究一再證實,生酮飲食因為胰島素和睪固酮等訊號降低,是很難長出肌肉的。 蕭捷健呼籲,胰島素是維持身體機能很重要的荷爾蒙,並不是只有用於合成脂肪,也能合成肌肉,所以不要再污名化胰島素了。 2.有氧運動前吃澱粉 蕭捷健表示,進行有氧運動時,會燃燒一定比例的肝醣和脂肪,如果在運動前如果沒有攝取澱粉的話,會造成身體轉而燃燒肌肉,反而導致代謝變差,復胖比本來更嚴重。 所以,如果你打算進行超過30分鐘的有氧運動,在運動前或運動前一餐,一定要先吃適量的澱粉;進行超過1小時的有氧運動時,最好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30克葡萄糖液,以免肌肉流失。 3.中午吃澱粉 蕭捷健說,早晨起床,如果不覺得飢餓,可以先不要吃澱粉,不妨吃顆蛋、喝杯豆漿、吃塊雞胸肉,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對胰島素刺激低,且會持續燃燒脂肪。等到中午肚子餓,再攝取澱粉。 但如果早上感覺到身體相當飢餓,表示有可能血糖偏低,這個時候還是要攝取適當的澱粉,才不會反而讓新陳代謝下降。 蕭捷健提醒,有效減重真的不需要排除澱粉攝取,成功關鍵是慎選澱粉的種類。但在展開任何減重方法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確定自身健康狀態後,再開始實行。請謹記,各類食物都不偏廢,才是能持之以恆的減重飲食。
-
2021-03-26 癌症.肝癌
根除早期肝癌 醫師建議腹腔鏡熱頻燒灼手術
63歲張姓婦人是慢性C型肝炎病患,定期回診以超音波追蹤狀況,在一次檢查中發現有嚴重肝硬化,且肝臟頂葉緊貼橫膈膜處有個近3公分大的腫瘤,電腦斷層顯示為典型肝癌腫瘤,幸好發現早,在醫師建議下她接受腹腔鏡熱頻燒灼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3天順利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信誠表示,肝癌病人如果可以接受根除性治療,會有較好的治癒及存活期長的機會,目前根除性治療以熱頻燒灼術及切肝手術為主;熱頻燒灼術以小於3公分且遠離血管、膽囊、胃、腸的腫瘤為佳,有些甚至可局部麻醉就能完成治療,但如果腫瘤位置不佳、有較高的出血或臟器穿孔風險,或是多顆腫瘤,則建議以腹腔鏡熱頻燒灼手術進行,在腹腔鏡超音波引導下完成腫瘤燒灼,可大幅增加安全性,同時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他指出,當腫瘤太大或壓迫到血管,就必須接受肝臟切除手術,醫師會依腫瘤位置及肝功能檢查結果,評估以傳統開腹手術或微創腹腔鏡手術來切除肝臟;比較2種手術方式,微創腹腔鏡切肝手術的失血率、輸血率、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比傳統開腹手術減少許多,術後的生活品質也較好,對年紀大的病人而言風險較低。劉信誠表示,過去許多接受熱頻燒灼術及切肝手術的病人,不少都是高齡長輩,因此年紀大不代表無法手術治療,重點是要早期發現,才能以微創手術早期治療。因此,建議有B、C型肝炎或脂肪肝的民眾,3個月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追蹤肝臟狀況確保健康。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瘦子也有脂肪肝!別再怪罪油脂,它才是主因!專家建議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
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外送服務順勢崛起,越來越多人養成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習慣,就連一向操作3C較不熟悉的中高齡長者,也開始學習利用外送解決三餐需求。 然而在選擇外送餐點時,大部分沒有熱量標示,無法知道餐點的份量比例,且餐點多為飯、麵等主食類,蔬菜量普遍不足,反而容易吃得過量,或是澱粉與糖分的攝取量過高。 澱粉吃的多 竟是造成脂肪肝元凶之一 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糖分對健康影響甚大,不僅可能造成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分攝取過量,也會使得脂肪囤積過多,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簡稱脂肪肝)的發生。 脂肪肝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 ,目前全世界盛行率約為10~30%,在台灣的一般族群中則約為11.5%,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族群卻可高達50%以上。 歐瀚文說,脂肪肝形成與飲食息息相關,富含澱粉的主食類或甜點,若吃得太多會使得血糖升高,一般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但若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醣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置之不理 恐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若是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持續惡化成肝炎。統計顯示,單純性脂肪肝病友中,約有10~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25~50%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 然而,脂肪肝炎病程發展緩慢,病友在病情晚期或惡化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歐瀚文指出,經常確診時,即已是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有肝臟移植,使得提前預防變格外重要。 別再怪罪油脂 高糖飲食對健康影響不容小覷 歐瀚文指出,多數人以為吃得太油膩才會造成脂肪肝,但其實糖類攝取過多才是主因!! 高糖飲食不僅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還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率,國外研究顯示,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友的果糖攝取,竟然比一般人高出2~3倍,因此,減少糖分攝取是遠離脂肪肝的一大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的健康飲食指南也指出,每日的糖分攝取若能降至總熱量的5%或25公克以下,將可以減少很多疾病風險,呼籲中高齡族群更應嚴格控制每日糖分攝取量。 專家建議 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方案 歐瀚文提醒,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包含控制體重、增加運動,以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尤其是對於脂肪肝高危險族群的中高齡長者,日常的飲食均衡、減少糖分攝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飲食習慣。 根據桂格針對4,500多名中高齡民眾進行「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營養補充認知偏好調查」的調查結果指出,大部分中高齡者的健康意識高,有八成重視飲食均衡,並了解糖分控制的重要性,但僅有半數能於生活中落實控糖飲食。 可見多數人都了解無糖飲食的重要性,但如何落實卻是一大困擾。歐瀚文建議,在選擇食物時,應多留意食品成分;使用外送服務,在點餐時要注意份量,才能避免吃得過多。 善用營養餐盤概念,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攝取份量,讓自己吃得均衡營養,才能有益健康。如果能自行選擇調整糖分多寡的品項,建議盡量挑選無糖,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 歐瀚文 【延伸閱讀】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觸碰就電到是戀愛了嗎? 別誤會!可能身體有這些問題 貧血頭暈怎麼辦?一分鐘教你七種改善方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3-13 科別.消化系統
現代人腸胃差都是被吃壞的! 醫列「8大傷胃食物」...你常吃哪樣?
國人過去的飲食習慣中,最傷胃的莫過於暴飲暴食,平日3餐不定時定量,常常1、2餐空腹不吃,然後再去吃到飽餐廳大吃大喝。逢年過節或應酬聚餐時,更是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由於胃酸會正常於3餐定時分泌,飲食沒有配合胃酸的分泌週期,就易有胃酸腐蝕胃壁造成損傷的情況,長期下來,消化道自然問題叢生。此外,現代人更是平時就會有飲食過量的問題。每日3餐之外,還常下午茶喝1大杯珍珠奶茶,外加1大塊炸雞,既油膩又過量,且讓胃需要分泌大量胃酸,破壞胃內 環境均衡,生理功能失調,自然容易受傷發炎。 勿暴飲暴食、飲食過量 消夜易致胃酸逆流想要顧好胃,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強調,除了飲食清淡,避免造成胃的負擔,更要戒掉「暴飲暴食」和「飲食過量」的問題。最好能養成3餐定時且均衡,飲食清淡,且維持吃6、7分飽就足夠的原則,同時絕對要避免吃消夜,因為夜晚 11~12點時胃酸分泌較多,睡前吃消夜後就去睡覺,容易造成胃酸逆流;若真的忍不住吃了東西,最好等消化1~2小時後再上床睡覺。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扣分傷胃食物有這些要護胃除了要懂得舒壓,最好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尤其是麻辣火鍋影響較大,雖說天然辣椒因含有維生素C、辣椒紅素,有幫助體內代謝的好處,但對胃部來說,辣椒太過於刺激,且麻辣鍋中大多是辣椒油的油脂成分,比較傷胃。丘展賢提及,具刺激性,易傷胃的食物更不宜兩兩相加,就曾有患者大啖麻辣鍋的同時,又大喝酒精濃度高達40°、50°的烈酒,引發急性胃炎,不僅需禁食空腹3天,只能靠打點滴補充營養,還需服用藥物讓胃黏膜消腫、消炎。●油炸食品:太過油膩,對胃的消化排空不利。●溪蝦:雖然有助補鈣,但外殼尖硬,不易咬碎,容易刺傷胃壁。●軟骨:許多人用來補充骨膠質成分,但軟骨也不易嚼碎,硬度高,不利胃蠕動磨碎,反而造成負擔。●火腿、香腸、培根:含亞硝酸鹽,宜避免和發酵乳如養樂多等混和食用,以免結合為亞硝酸氨,反而成為易致胃癌的成分。●糯米類:如粿、麻糬等,比較不好消化的食物。●甜食類:甜度高的食品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碳酸飲料:含糖飲料會刺激產生胃酸外,也會產氣,讓人容易胃脹氣、打嗝。●酒精:若是空腹飲用,對胃的刺激很大,酒精會影響油脂代謝的途徑,易導致胃痛,並造成脂肪肝,再加上刺激胃酸長期腐蝕胃壁,也易導致胃潰瘍或十二脂腸潰瘍及初期的胃酸逆流。 別吃太酸的水果 水果原汁須留意水果雖然是營養素豐富的好食材,但邱展賢提醒,應避免選擇口感太酸的,像是本身很酸的檸檬,或吃入口中太酸澀的柑橘、奇異果、百香果等,若連入口都覺得對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對於胃黏膜也會造成損傷。尤其是喜歡用調理機打水果原汁的人,變成鹼性濃度太高,直接喝進胃中反而會因過鹼而灼傷胃黏膜。最好是選擇酸度不高的水果,宜飯後再吃,果汁則要加適量水稀釋後再飲用;另外,養生醋也是一樣,不宜過量且應稀釋後再喝,以入口不會有酸澀刺痛感為主。 勿喝咖啡或茶 要喝得稀釋邱展賢提及,普遍人愈來愈重視濃醇的飲用習慣下,對胃而言就更扣分。以美國人整天喝的美式淡咖啡為例,咖啡比例真的很淡,但講究咖啡香的台灣,連美式咖啡都過於濃郁,最好能買回家先對半稀釋後再飲用為佳。而當胃還在發炎期間,尤其是急性胃炎,應該先要禁食,再慢慢從不油膩的食物開始吃起,以免增加胃的負擔,同時應避開咖啡、茶、咖哩、辣椒、麻辣鍋、生洋蔥或菸、酒等刺激辛辣的食物,也不宜吃芹菜、糙米、鳳梨等粗纖維的食物。 顧胃 多吃含維生素A、C、E食物若是胃不太好的人,想要從飲食上幫助自己護胃,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C、E 的食物,因為維生素A、C都能幫助傷口癒合,而維生素E則有益於中和胃酸;富含大蒜素的大蒜,則是對預防幽門桿菌有加分效果的食物,以生吃的效果最佳。若是已知自己的胃黏膜有傷口或是胃壁已有潰瘍破洞,除了看醫師、遵醫囑用藥 之外,在飲食方面,可適度補充含維生素 A的食材,像是胡蘿蔔、豬肝、雞肝、魚肝油等,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像是蘋果、芭樂、柑橘、奇異果等,能幫助潰瘍傷口的癒合;在維生素E方面,則宜多吃些胚芽食物或堅果。需要留意的是,維生素A、E都是脂溶性營養素,為幫助吸收應搭配少許油脂,最好不要食用過量;豬、雞肝等則膽固醇含量較高,也不宜貪多。 胃潰瘍 吃少量牛奶、白麵和稀飯針對胃潰瘍患者的飲食之道,邱展賢表示,在潰瘍的急性期或出血剛停止時期,會適度讓病人喝少量的牛奶,或吃些白麵、稀飯 2~3天,牛奶可提供少量蛋白質,具有中和胃酸的效果,白麵、稀飯對胃的刺激沒那麼強,不致於造成太大負擔。有些食物具有一點制酸的效用,像是骨粉或牡蠣殻,有些中醫會運用於制酸,但以食物而言的效果並不那麼明顯。此外,在蔬菜方面,除了粗纖維的蔬果不宜之外,高麗菜或其他青菜,本身含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具有稀釋與減少刺激胃酸生成的作用,少量搭配食用無妨。邱展賢提醒,胃潰瘍經過適當治療後,基本上飲食沒有禁忌,只是較會刺激胃酸的食物如酒精、辣椒,咖啡、濃茶及太甜的甜食要適量。延伸閱讀: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變本加厲! 專家授餐後「1動作」可緩解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肝基會全民腹超啟動 首波助弱勢
65歲的簡先生沒有B肝或C肝,但為了中度脂肪肝,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超),因此陸續發現4公分膽管癌、2.9公分肝癌,所幸發現得早,手術順利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昨日提醒,「40歲以上成年人不論有無B、C肝,每年務必做一次腹超,肝炎帶原者更要半年做一次。」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民國73年以前出生者都沒有B肝疫苗的保護,粗估有1000多萬人,當中僅15到20%跟簡先生一樣,既無帶原也無抗體;另外,有800多萬人都曾感染過B肝,自己沒感覺,卻都是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許金川指出,肝癌發現愈早,根除治癒機會愈高,因為肝癌生長速度快,只要4.6個月就能從1公分長到3公分,因此呼籲有B肝或C肝者,務必每半年做一次腹超,即便不幸罹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無B肝或C肝者也要每年做一次腹超。「腹超就像肚子的聽診器,可以一併檢查肝、膽、腎、胰,檢查過程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許金川強調,在肝炎盛行率高的台灣,「每年超一次」是保肝基本功,若定期做腹超,肝癌發現時幾乎都在三公分以下,有95%機率可治癒;但若出現腹痛、黃疸、變瘦等症狀,腫瘤都長很大了,療效、預後都不好。肝基會將展開「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募集善款,逐步擴大提供免費腹超,昨計畫開跑,首波服務一百多位低收入戶、身障朋友、職業駕駛。肝基會希望支持生活忙碌、行動不便、經濟能力的人照顧健康,推廣民眾力行「每年超一次」的觀念,幫助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寶島。免費活動及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
-
2021-03-11 癌症.肝癌
估千萬人肝癌風險高 肝基會呼籲全民「每年超一次」
65歲的簡先生沒有B肝或C肝,為了追蹤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超),沒想到因此陸續發現4公分膽管癌、2.9公分肝癌,所幸發現得早,沒有侵犯血管或淋巴,手術順利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召開記者會提醒「40歲以上成年人不論有無B、C肝,每年務必做一次腹超,肝炎帶原者更要半年做一次。」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民國75年以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有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民國73到75年只有給母親帶原的新生兒,民國73年以前出生者則無疫苗保護。民國73年以前出生的人數,粗估有1000多萬人,當中僅15到20%跟簡先生一樣,血液中沒有帶原也無抗體;另外80%不是帶原就是有抗體,這800多萬人都曾經感染過B肝,雖然自己沒感覺,卻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許金川表示,肝癌如果發現愈早,根除治癒機會愈高,因為肝癌生長速度很快,研究發現肝癌從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所以要呼籲有B肝或C肝者,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即便不幸罹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至於沒有B肝或C肝者,至少也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像肚子的聽診器,但是比聽診器還要好,可以一併檢查膽、腎、胰,檢查過程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每年超一次是台灣人最重要的功課,」許金川強調,在肝炎盛行率高的台灣,「每年超一次」是極重要的觀念,要消滅肝病、防止太晚發現肝癌而來不及救治的悲劇,「每年超一次」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有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大部分發現的肝癌都是三公分以下,這麼小的有95%機率可治癒;若出現腹痛、黃疸、變瘦等症狀,肝癌都已經長很大了,療效、預後都不好。肝基會將展開「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募集善款,逐步擴大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天計畫開跑,首波獲得免費服務的民眾有一百多位,為低收入戶、身障朋友、職業駕駛。許金川說,有些人經濟能力不錯,記得要「每年超一次」,基金會將為了生活忙碌、行動不便、經濟能力有限等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希望幫助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寶島。免費活動及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
-
2021-03-11 癌症.肝癌
沒症狀也會罹肝癌 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保健康
每年有7800人因肝癌病逝,但多數肝癌早期沒症狀,出現不適已為時過晚。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今天呼籲,B、C肝帶原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逾40歲民眾一年一次,遠離威脅。肝病堪稱台灣「國病」,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死因統計,民國108年全台有多達5萬人死於癌症,其中7800多人因肝癌病逝,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實際上,早在93年以前,肝癌多年蟬聯10大癌症死因首位,歷經多年肝病防治工作,才退居第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起跑記者會,肝基會董事長、肝病權威許金川表示,肝癌發展通常是漸進式的,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到最後才會出現腫瘤。許金川說,根據過去研究,肝腫瘤體積至少要花4個月才會長大1倍,顯示肝病患者只要每6到12個月追蹤一次、肝硬化患者每3到6個月追蹤一次,即便發現肝腫瘤,通常也不會超過3公分,還來得及進行根除治療。許金川說,早年多數台灣人不是B肝帶原者,就是帶有B肝抗體,代表肝臟曾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可能早已受損,沒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比常人高4倍,一旦演變成肝硬化則比常人高出100倍,成為台灣過去肝癌主要成因,直到政府75年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才大幅降低B肝帶原。他指出,除了B肝,C肝帶原、肝炎患者也是一大高風險族群,長年受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許金川表示,為了不讓憾事一再發生,肝基會將在全台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簡單、不痛、沒有輻射、確診率高,是篩檢肝癌最重要的利器,除了呼籲B、C肝帶原民眾每半年檢查一次,年滿40歲的民眾無論有沒有B、C肝帶原,每年都應該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年65歲的簡慶銘沒有B、C型肝炎,多年來因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追蹤,108年做完超音波後被醫師發現可疑病灶轉診至台大醫院,確診有4公分的膽管癌,但至今毫無症狀,緊急動刀切除,去年追蹤又發現肝臟有2顆2.9公分肝腫瘤,正因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讓他及早發現癌症,及早治療。許金川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感受到痛,早期肝癌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不然大多也都沒有症狀,必須靠肝臟檢查才能發現,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有200萬人,都是肝癌高風險族群,除了腹部超音波,也建議搭配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至少一年做一次,遠離肝癌危機。
-
2021-03-09 養生.抗老養生
鳳梨解毒、助睡眠,還能護肝?營養師揭日常養肝要點
最佳綠葉吳孟達(達叔)日前因肝癌過世,除了演藝圈痛失英才之外,許多從小看他電影長大的影迷更是大呼難過。肝癌向來是台灣人十大癌症的熱門,近年來推廣肝病三部曲(肝病、肝硬化、肝癌)已讓許多民眾重視自身健康,但肝臟的確是沉默的器官,多到晚期才有明顯症狀,治療手段十分有限,但除了肝病為主要大宗之外,營養師叮噹表示,事實上不健康的作息及飲食也會傷害肝臟。肝臟四大功能 解毒、代謝、膽汁、凝血肝臟的四大功能為解毒、代謝、膽汁生成與排泄、凝血功能。營養師叮噹說明,肝臟的解毒功能主要把脂溶性毒素轉變為水溶性,並將其溶於血中,經由尿液或糞便排除;同時肝臟掌管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合成代謝及運輸,其中又以醣類儲存代謝及蛋白質合成最為重要;另外製造及分泌膽汁,幫助脂肪消化吸收;還兼製造凝血因子。肝功能異常 常見原因為病毒性肝炎一般人的健檢中都會抽血檢驗肝功能,主要測量血液中的肝酵素(GOT、GPT)、蛋白質和膽紅素等含量,從而評估肝臟或膽道功能,檢測是否出現感染、損傷或炎症。若肝功能數值異常時,應先尋求肝膽胃腸科醫師的意見,營養師叮噹表示,有可能會導致數值異常的原因有常見的病毒性肝炎(B肝、C肝)、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酒精、藥物、自體免疫疾病。養肝聖品鳳梨 解毒、抗氧化、助睡眠在肝臟健康時,應好好保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盡量睡眠充足。飲食上需注意多攝取蔬果、蛋白質,營養師叮噹提到,鳳梨即是絕佳的養肝水果,它富含維生素B群、C、錳、鐵、鎂等礦物質,B群可幫助肝臟解毒,維生素C可抗氧化,幫助消除自由基,錳跟鐵協助人體自行製造抗氧化酵素,鎂更可以幫助睡眠,好好睡覺修護肝臟。除了睡眠充足與飲食之外,營養師叮噹提醒,也要注意控制體重避免過胖,減少代謝症候群的威脅;減少精緻糖份攝取,避免脂肪肝;同時避免過度飲酒、少加工醃漬物、避免吃進發霉食物。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你以為你很瘦嗎?這個器官胖起來,恐增加死亡機率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而且現在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都跟肥胖有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民眾在維持身體健康狀態,除了從肉眼上可從體型、體重數字或是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但有一項潛藏在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便外型看起來纖瘦的人,都可能有的脂肪肝。瘦皮猴不忌口仍有可能有脂肪肝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說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就一定等於健康。近期到醫院健康檢查,醫師為他進行報告解說時,看著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已有輕度脂肪肝。諮詢過程中得知汪先生正因自恃從小吃不胖的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他每天一定要來一杯的精神飲品,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相關。醫師立即建議他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什麼是脂肪肝?梁程超指出,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脂肪,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大多數人的早期脂肪肝並無明顯異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道患有脂肪肝。直到進展到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較明顯的症狀。<!--@IMAGE_11814437_CENTER_0@-->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梁程超提醒,由於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而且不是肥胖者的專利。脂肪肝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開始做起,並且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延伸閱讀: 。水果最好在晚上8點前吃完! 避免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激推6大低GI值水果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1-03-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過年「這一味」發霉不要吃 中醫師分享保肝7要訣
藝人吳孟達於2月27日因肝癌去世,引發民眾保肝意識。肝是人體化學工廠,有解毒、製造酵素之用,過年常見的年糕若保存不當,導致發霉,吃進體內恐誘發肝癌。為預防肝發炎,中醫師提醒,平常可多攝取「抗氧化」的食物,提升自身免疫力,飲酒應適量、用藥需謹慎,工作場域若會接觸揮發性有毒物質,需有換氣、排氣裝置或防毒面具等,保護自身肝的安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就中醫角度而言,肝發炎原因有四,一是病毒引起,如A、B、C肝;二是接觸環境中的有機化學物質,危險族群如裝潢工、印刷工及油漆工等,接觸揮發性的有毒物質,造成肝代謝不良;三是脂肪肝,因新陳代謝不佳,膽固醇積累,造成血脂肪太高而成;四是與日常作息相關,熬夜、身體太疲勞、情緒不良等皆是導致肝發炎的因素。針對如何預防肝發炎,陳潮宗提醒:1.不要亂吃藥2.飲酒勿過量3.不吃發霉食物4.新衣服要先洗過一次,稀釋有機溶劑5.吃深綠色蔬菜、芹菜、芭樂、綠茶、五色花椒以及柑橘類食物等6.工作場域接觸揮發性有毒物質,需有換氣、排氣裝置或防毒面具等7.有家族史者,建議定期追蹤陳潮宗說明,有時候看到食物只有表面發霉,但發霉菌種可能其實已延伸至內部,只不過肉眼看不出來,建議食物若「部分發霉」就不要吃進身體。他提醒,過年大家常吃的年糕若保存不當,導致發霉,吃進體內恐誘發肝癌。此外,「花生」發霉會產生更毒的「黃麴毒素」,長期低劑量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是誘發肝癌的毒素之一。飲食部分,陳潮宗建議,民眾平常可以多攝取「抗氧化」功能強的食物,助於提升免疫力,如深綠色蔬菜、芹菜、芭樂、綠茶、五色花椒以及柑橘類食物。他說,上述食物無需特別控制攝取量,重點是採買食材時可以多買一些,提升攝取的頻率,讓每天都可以攝取,有預防保健之用。
-
2021-02-28 癌症.肝癌
港星吳孟達肝癌去世 醫師建議國人盡早做這件事
有「最強綠葉」封號的港星吳孟達驚傳因「肝癌」過世,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肝癌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名,但事實上要防治肝癌是有方法的,只要記住三大關鍵,是可以避免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肝癌高居台灣10大死因之第2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2019年全台有7881人死於肝癌,其中超過6成為男性。但所謂「無風不起浪」,肝癌發生事實上常與一些危險因子有關,包括了B型肝炎病毒感染 (危險度 : 約 100倍)、C型肝炎病毒感染 (危險度 : 約100倍)、酗酒 (每天酒精攝取量大於40克,危險度 : 約4倍)、脂肪肝性發炎 (危險度 : 約兩倍)。他表示,肝癌固然令人聞之色變,並不像其他癌症一樣產生的莫名其妙,例如在台灣90%的肝癌都源自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許秉毅認為,吳孟達肝癌的與其B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有關,但過去可能未接受B型肝炎的治療及肝癌的定期篩檢,因此發現肝癌時,已病入膏肓。他表示,如果每個人都能盡早建立一套固若金湯的「肝癌主動防禦系統」,要有效地攔截肝癌並非難事,「肝癌主動防禦系統」是自己發明的名詞,主要是將「汽車主動防撞系統」的觀念運用於肝癌的攔截,其關鍵要點有三:一、 了解自己是否是高危險群: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比較可惜的是有2/3受肝炎病毒感染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肝癌的高危險群,因此建議在國小6年級、大一及出社會後每5年定期抽血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上身。當然,出生時接受B型肝炎疫苗的注射,在台灣也是必需而極為重要的防治法則。二、 積極防治肝炎 : 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趕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C型肝炎治療非常有效而簡單,只要2-3個月的口服藥就可以輕易根除C肝病毒;如果是B型肝炎帶原者且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2倍,也請趕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一天一顆藥,可以大幅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如果有酒精性肝炎,戒酒是遠離肝癌的唯一方法。三、 定期篩檢肝癌,持之以恆:在臨床上最有效偵測肝癌的工具是「超音波」和「甲型胎兒球蛋白」,超音波可以偵測80%以上的肝癌,而甲型胎兒球蛋白可偵測約60%的肝癌,二者相輔相乘,是目前篩選肝癌上的尖兵利器。
-
2021-02-21 癌症.肝癌
六旬翁追蹤慢性C肝 及早發現肝癌腹腔鏡手術切除
一名60多歲男子因多發性肝臟血管瘤及慢性C型肝炎於他院內科定期追蹤,C肝經藥物治療在血中已測不到病毒,卻在追蹤過程發現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逐漸上升,除血管瘤外,肝臟第7區域(Couinaud segment 7)還發現新腫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確診為肝癌,由於男子肝硬化且肝功能不佳,不適合進行大區域切除,因此採取腹腔鏡手術,利用超音波定位將肝腫瘤完全切除。術後四天肝功能恢復順利出院,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說,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它慢性肝炎等,而其它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具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黃俊傑說明,肝癌的主要治癒性治療為手術切除,小型肝癌且位置適合者亦可採取燒灼治療,包括射頻燒灼、微波燒灼、酒精注射等,緩解性治療則包括經肝動脈栓塞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及研究中的免疫療法。其中,手術切除依舊是治癒率最高的治療方式,但病患是否可接受手術切除主要取決於腫瘤數量、位置及預計切除後所剩餘的肝功能,若肝功能太差或需要切除的範圍太大導致剩餘肝功能明顯不足時,便無法進行手術,只能考慮肝臟移植或其他緩解性治療。傳統肝臟切除手術需在腹部切開一個長約15至35公分的倒L型傷口且必須切斷腹部肌肉,傷口較大較疼痛。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腹部開3至4個0.5到1.2公分的小傷口及一個取出切除檢體的傷口,因此切除的範圍較小,傷口也較小。但是否適合以腹腔鏡切除肝臟,仍需遵循肝癌的切除原則及視腫瘤大小、位置、與大血管的距離和切除範圍而定。因此,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腫瘤較小且位於肝臟第2、3、4b、5、6區域者可以當作腹腔鏡肝臟切除的標準,其它部位或是較為複雜的狀況則需依手術醫師的技術和經驗來決定。黃俊傑提醒,肝癌的復發率及死亡率高,更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建議所有的B、C型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目前健保已有給付C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因此有C型肝炎但尚未治療的民眾請盡速洽肝臟內科醫師接受治療。若是經檢查發現有肝臟腫瘤,建議找肝臟外科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2-21 科別.消化系統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台灣約15人之中有1人出現膽結石問題,雖然未必造成直接傷害,但膽結石長期囤積,可能引起急性膽囊炎,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而慢性膽囊炎也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並控制飲食作息。 膽結石怎麼來的?黑白結石好發原因不同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受訪表示,膽囊結石大略可以顏色分為黑、白兩大類型,白色為膽固醇結石、黑色為膽色素結石,兩者形成原因、好發因子與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白色的「膽固醇結石」主要為膽固醇過高形成結晶所致,常見除了家族史以外,也好發於肥胖、中老年人及女性身上,女性好發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生育數多的女性出現結石的機會也更高。另外,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時,膽固醇結構改變,也可能因而造成膽固醇結石,快速減重者應特別小心。 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是膽色素過高、沉積所形成,好發於膽管反覆發炎、有溶血疾病者身上,或是膽汁不易排除的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族群。除此之外,有些族群因開刀等原因,長時間禁食之下,膽汁如死水般停滯沉積,也可能演變為膽結石。 右上腹肩膀後背疼痛 當心是膽結石徵兆 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位於右上腹處,當膽結石累積形成膽囊炎時,患者容易出現右上腹悶痛、刺痛、脹痛等不適,時間可能長達20至30分鐘,甚至連帶引起右肩疼痛、後背疼痛等幅射性的疼痛。有時也會出現「游離膽囊」,疼痛部位變動不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 另外,膽囊與胃部相鄰,經常感覺胃痛也應注意是否為膽結石形成慢性膽囊炎。尤其是吃胃藥後也不見好轉的疼痛,與膽囊相關的可能性更高。若出現類似徵兆,應盡早檢查是否為膽結石問題,避免後續發生更嚴重的膽囊病變。 膽結石未妥善處理,恐埋下膽囊癌風險 吳文傑醫師指出,膽結石患者有八成左右不會有明顯症狀,也未必亟須治療,雖不需恐慌也不能大意。醫師提醒,膽結石長期累積在體內,仍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或增加慢性膽囊炎機會,而慢性膽囊炎有可能升高膽囊癌風險。 急性膽囊炎發生時,易出現持續性噁心、嘔吐、發燒,若右上腹疼痛超過20分鐘,就應提高警覺。如未即時處置,膽囊持續膨脹甚或破裂,恐引發細菌侵入膽囊而引起敗血症。或是膽汁流入腹部造成腹膜炎。吳文傑醫師提醒,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黃金時間為72小時,時間越晚治療越不容易,長時間疼痛出現時務必及早就醫。 一旦膽結石造成慢性膽囊炎,可能增加膽囊癌機率。提醒自覺經常右上腹疼痛、位置不固定的腹痛、或本身為膽結石風險族群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癌初期與部份膽結石大小同為1-2公分左右,有時不易在初診時就清楚判別,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3公分以上的膽結石則強烈建議積極處理。 喝橄欖油蘋果汁改善膽結石?醫師:尚無醫學根據 網路謠傳各種膽結石排石法,有些人甚至宣稱可改善膽結石問題,如喝蘋果汁、喝醋、喝橄欖油混合液等。對此,吳文傑醫師表示,目前醫學研究尚未有食療法能夠治療膽結石的證據,採用上述食療後排出的也並非膽結石,往往檢查後都可發現膽結石仍在膽囊之中。目前確實有藥物能夠以內服方式,改善膽固醇膽結石,但需服用6個月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效果。因此防範膽結石還是建議定期檢查、妥善治療。 如何預防膽結石?避免高油飲食治療肝臟疾病 吳文傑醫師提醒,要預防膽結石問題,性別、年紀、家族史等風險因素較無法改變,但平時可保持良好生活型態。要預防白色膽固醇結石,飲食上應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避免肥胖,肥胖者適度減肥、避免體重短時間內急速下降,膽固醇過高者則應積極妥善治療。有些急性膽囊炎病人是大量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後發作,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飲食控制。 至於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起因於相關疾病,平時要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態,例如是否經常膽管發炎、有溶血、貧血等血液疾病、或是肝硬化及肝功能異常等狀況。若有相關疾病應積極治療,有助於減少膽結石發生機會。 延伸閱讀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避免脂肪肝成肝癌,肥胖、酗酒、C肝、糖尿病者等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0 養生.聰明飲食
手搖飲點微糖就能減少健康危害?專家提醒,別陷入微糖迷思!
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 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 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 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 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 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 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 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 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 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陳大樂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
-
2021-02-11 養生.聰明飲食
紅酒配牛肉一起吃健康嗎? 聽聽營養師怎麼說
許多人喜歡吃牛肉配紅酒,然而,紅酒中含有單寧酸,若與蛋白質食物併用,是不是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的確,吃牛肉配紅酒對於腸胃較弱的人可能會影響消化吸收,尤其對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來說最好盡量避免;此外,單寧酸也可能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建議用餐時最好減少紅酒攝取量為佳唷。吃西餐時,許多人都習慣以牛肉佐紅酒,但這樣吃真的健康嗎?如大家熟知柿子不宜與蛋白質(螃蟹、肉類、豆製品等)一起食用,因為柿子中的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那紅酒中也含有單寧酸成分,與牛肉併用時是否也會影響消化,甚至造成腸胃不適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針對紅酒佐牛肉的飲食方式到底健不健康?在營養學上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討論:1. 紅酒的酒精含量約12%,過量飲用恐傷肝,甚至有致癌風險!紅葡萄酒酒精含量約在12%左右,每公克的酒精約含有7卡路里的熱量,幾乎和一克脂肪一樣多,飲用過量可能會大量增加熱量攝取!此外,酒精代謝物乙醛是一種致癌物,加上體內累積的酒精量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包括像是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長期來說也容易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 然而,在健康無礙的情況下,適量飲用紅酒是無妨的!陳燕華營養師說明,紅酒含有酚類物質,如花青素、白藜蘆醇和單寧酸等,屬於抗氧化成份之一,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氧化劑,並抑制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氧化;但建議女性每天飲用不宜超過105毫升,男性每天不宜超過210毫升,以利維持個人健康。 2. 紅肉被視為是「2A 級」的可能致癌物,建議勿過量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標準,紅肉(包括牛肉、豬肉、馬肉及羊肉)被列為「2A 級」的可能致癌物;所謂的「2A 級」代表對人類為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此外,紅肉在高溫烹調的過程中,還可能會產生雜環胺 (heterocyclic amines, HCAs) 與多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等致癌物,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有人說吃烤肉會吃進致癌物的原因。然而,衛生福利部亦指出,癌症的成因眾多,通常非僅因攝取單一食品而致癌,故民眾不必因此特別戒吃某種食物,但建議日常飲食應大量攝取各色蔬果、多運動、減少過度加工之食品,並積極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 3.紅酒配牛肉時,紅酒成分會影響蛋白質與鐵質吸收,腸胃不佳者應避免。陳燕華營養師解釋,紅酒中的單寧酸會讓人體的蛋白質吸收力變差,若紅酒與蛋白質食物(如肉、蛋、乳製品及豆類、豆漿、豆腐、螃蟹)一起食用時,在酸性條件下(例如在胃酸環境中)容易與蛋白質食物結合,且紅酒中單寧酸的酸根離子結合成為溶解度較小的鹽類,具有收斂性,會導致腸蠕動減緩,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若本身是屬於消化功能差、容易胃食道逆流、腹脹情形的人,或是平時蛋白質就攝取不足的人(例如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勿與單寧含量較高食物一起食用,平日亦建議減少紅酒攝取量,以免增加身體負擔。此外,陳燕華營養師也補充,單寧酸也能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凝固作用,進而影響人體對鐵質的吸收,長期而言恐導致貧血問題。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陳燕華營養師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老闆敬酒,老王動也不動。同事:「老闆敬酒,你怎麼沒善意的回應?」老王:「我不是換肝,就是換老闆!」啊!說得令人心酸!老王在公司內從事業務工作,長年以來與客戶交際應酬,酒喝多了,不知不覺把肝搞壞了。同事:「怎麼一回事?」老王:「上個月,肚子大了起來,去看醫生,醫生超音波一做,發現我肚子有水,而且肝硬化粉厲害。醫生說再喝下去就要換肝了!」同事:「如果要換肝,有肝的來源嗎?」老王:「我兒子,他比我胖許多,有嚴重的脂肪肝,聽說要減重消脂後,再評估!也不曉得他願不願意!」同事:「聽說到對岸可以換死刑犯的肝?」老王:「是有聽說,但現在疫情那麼嚴重,怎麼去得了?而且也不便宜。」「酒逢知己千杯少」、「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古語證明了自古以來,酒精就與人類文明脫離不了關係。「酒後吐真言」,酒精會讓平常大腦對人行為的控制解除,而說出平常不好意思說的話。以酒會友是社交常態,但也常腦子當機,說出不雅的話或有失態的行為出現。酒精號稱為穿腸毒藥,喝下去在胃內經由胃吸收到血液,少部分由鼻子呼出,好讓交通大隊可以做酒測,但大部分的酒精都要在肝臟這個可憐的工廠解毒,就是在肝臟內將酒精分解為乙醛,再分解為醋酸,分解為二氧化碳與水,再由尿尿排出。但肝臟解酒能力有限,超過一定的限度,肝細胞無法負擔,肝細胞就會發炎壞死,形成酒精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到後來不是黃疸、肚子大,就是吐血,就是肝昏迷而亡。因此,新年之際,「喝酒傷肝,不喝傷心」,傷肝與傷心之間,如何拿捏就是要靠個人的智慧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現代人吃得好、睡得好,不僅三高容易找上門,就連肝臟也被養成肥肥胖胖的「脂肪肝」。尤其近年來,脂肪肝人口在台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調查顯示,脂肪肝的盛行率大約是43%,也就是每100個人,將近一半的人患有脂肪肝,是國人值得加以警惕的健康問題。然而,脂肪肝會不會變成肝硬化?有哪些症狀?嚴不嚴重?容易罹患的族群是哪些?最重要的是,是否有釀成肝癌的危險?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 熱量過多所致脂肪肝指的是肝臟內的脂肪(主要是三 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含量超過肝臟總重量的5%以上,或者肝組織切片超過10%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的情形,就稱為脂肪肝。簡單來講,脂肪肝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組織上,也就是俗稱的肝包油。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解釋,當我們吃了食物之後,胃腸吸收的營養素會經由肝門靜脈聚集在肝臟,而肝臟會根據身體的需要,進行各種營養素的儲存與代謝。不過,當身體吃進過多的熱量或脂肪的情況下,肝臟便會將多餘的熱量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當肝臟蓄積的脂肪越存越多,也就發生俗稱「肝包油」的脂肪肝。 脂肪肝高危險族群 7情況要提高警覺脂肪肝常見原因有肥胖、血脂過高、糖尿病、酗酒等原因,其中又以體重超重為常見原因;陳巧明補充,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也容易有脂肪肝。 1、肥胖肥胖程度已被證實與脂肪肝的發生有正相關,尤其身體質量 指數(BMI)大於30的民眾更要注意;其中,有腹部肥胖身材的人,也就是腰圍肥胖者,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者,都是容易罹患脂肪肝的高危險群。 2、酗酒飲酒過量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因為酒精氧化產物會影響肝臟代謝脂 肪的途徑,造成三酸甘油酯的堆積,而形成脂肪肝。 3、代謝症候群患者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容易發生脂肪肝,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失常,導致肝臟製造及代謝脂肪的功能也發生異常,容易使得脂肪囤積在肝臟裡;研究更發現,糖尿病患同時伴隨有肥胖問題,脂肪肝的程度更嚴重;此外,血脂肪過高,也容易引起脂肪肝。 4、過度熱量攝取者不論是油脂、澱粉或糖分,只要攝取過量,都會讓肝臟蓄積過多三酸甘油酯,引 起脂肪肝。 5、肝炎患者研究發現,患有C型肝炎患者,有一半以上出現脂肪肝,但C肝病毒治療好後, 脂肪肝也會隨著消失。 6、開刀或減重過快者進行手術或是減重過快的人,可能會影響肝臟對脂肪的代謝,進而造成脂肪過度 堆積在肝臟中,而形成脂肪肝;因此,減重不宜過快,每週最好不要超過0.5~1公斤為基準。 7、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者長期缺乏蛋白質,不能滿足人體生理所需,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使脂肪囤積在肝 臟,經常發生在厭食、飢餓,或過度減重的身上,稱為「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脂肪肝會自己消失 適當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脂肪肝是可逆的症狀。陳巧明說,只要透過適當的飲食、體重控制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脂肪肝通常會自行消失;不過,若沒有積極治療,引發嚴重的脂肪肝,將會提高肝臟發炎的可能,進而影響肝功能。若仍然置之不理,長期肝臟發炎會釀成不可逆的肝臟細胞死亡,也就是俗稱的肝硬化,就會提高肝癌發生的機率。 脂肪肝有無症狀 因人而異事實上,脂肪肝會不會出現症狀要視體質而定。許多人雖然患有脂肪肝,但是抽 血檢查發現肝功能是正常,這些族群多半也不會有什麼症狀;即使到了嚴重一點的脂肪肝,假使肝指數還在正常範圍內,可能也不會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不過,的確少數人會出現疲倦、全身 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到了中度以上 的脂肪肝,很有可能會出現肝腫大、右上 腹壓痛的情況,透過抽血檢查,則很有可能發現肝指數(GOP、GPT)有升高的趨 勢。 脂肪肝不會遺傳 代謝症候群要當心脂肪肝並不會遺傳,不過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高血脂等卻有家族遺傳的關係;所以,假使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時,最好做好飲食控制與養成運動的習慣,避免脂肪肝找上門。 延伸閱讀: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2-04 養生.聰明飲食
飲料選半糖或微糖?營養師:少算一事熱量照爆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文∕陳大樂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 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甜度 含糖量(克) 熱量(大卡) 相當於方糖數 全糖 60 240 15 少糖 50 200 10 半糖 30 120 6 微糖 15 60 3 無糖 - - -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 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1-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素食孕婦做月子? 營養師推「彩虹飲食法」輕鬆掌握
民眾常質疑,「素食主義者的,產婦如何做月子」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黃金環表示,把握食物六大營養素,搭配「彩虹飲食法」,以新鮮、多元食物入菜,就能達到調養產婦身體以及哺乳的需求。衛福部建議國人,蛋白質攝取應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其次是白肉、蛋類,後選紅肉,以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研究也指出茹素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低,脂肪肝、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也減少。黃金環說,素食者蛋白質的來源主要為豆類、堅果、穀類,如將穀類跟豆類一起吃可互補,形成人體所需要的完整蛋白質,哺乳期需要多兩份的蛋白質補充,以修補細胞組織恢復傷口和增加乳汁分泌。主要蛋白質來源有植物豆類:黃豆、黑豆、毛豆和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包,且皆為非基改黃豆製成,另外蛋、奶也是其一來源。另建議以「彩虹飲食」促進營養均衡,「黃色」含葉黃素、β-胡蘿蔔素;「紫色」含花青素,「紅色」含茄紅素,「綠色」含葉綠素、兒茶素;「白色」則是含硫的有機物,「黑色」也有豐富的花青素。這些抗氧化營養素對於產後的調養非常重要。黃金環指出,蔬食中多元的抗氧化營養素,可幫助清除細胞內外的毒物與自由基,還可降發炎抑制壞細胞生長,清除廢物毒物,加速代謝,讓體質調理更完善。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產婦極需補充鈣質與鐵質,黃金環也建議,堅果和深綠色的蔬菜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如芥蘭菜、地瓜葉等,另外海藻類,像昆布片、海帶芽等,若隨餐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讓鈣、鐵吸收更好。
-
2021-01-28 該看哪科.兒科
課後點心怎麼挑?三款食物最健康
影片重點整理🔎1:00 目前台灣小朋友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如何呢?🔎3:05 如何評斷小寶貝的生長狀況是否正常呢? 🔎3:47 長輩拚命餵小朋友,需要阻止嗎?🔎5:26 遇到不喝奶的小朋友又該怎麼辦?🔎7:40 教你掌握5技巧!寶寶愛上吃飯不挑食不少家長擔心孩童肚子餓,會準備「課後點心」,不過,醫師卻指出,減少提供孩童多餘的零食,建立飢餓感,才能培養規律的三餐作息,針對課後仍需補習的學童,以正餐取代點心,減少以零食當作獎勵,遠離肥胖風險。●兒童過重陷慢性病風險 過輕憂影響腦力發展小兒科醫師、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臨床觀察,因營養不均前來就診的兒童,體態過胖比過輕多,約占兩到三成,有提早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及糖尿病的風險。過輕的兒童,則會憂心長不高,長期偏挑食也會造成微量元素,例如鐵、鋅等缺乏,產生缺血性貧血及躁動現象;求學階段的兒童,則會因營養不均衡影響腦力發展及注意力不集中。●拒零食讓孩童「自然餓」 培養三餐規律針對肥胖的兒童,潘俊伸說,「胃口是養出來的 。」當吃下愈多食物,會促使胰島素分泌,比起感受到飽足感,身體反而會感到愈吃愈餓,建議除了三餐之外,不提供給孩童零食、飲料,等到用餐時間,孩童感到肚子餓時,自然就會將眼前的食物吃光。潘俊伸提醒,家長替孩童準備點心時,如孩童課後還需補習,會持續上課超過正常用餐時間,可用正餐取代點心,待補習班下課後,再提供點心;若孩童毋須補習,卻又擔心會肚子餓,可準備簡單的水果、鮮奶、堅果當作點心,但量不宜多,也不宜太過豐富,。●矯正偏挑食、補充鈣質 避免營養不均此外,針對過輕的孩童,則要矯正偏挑食的問題,建議家長,鼓勵孩童對食物烹調提出意見,勿讓孩童不吃的食材消失在餐桌上,可隱藏食物的原型,例如,將不敢吃的食材包進水餃裡。維持均衡的營養,潘俊伸建議,乳製品不可少,無論是牛奶、羊奶、保久乳等,皆含有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脂肪及維生素;若孩童排斥喝鮮奶,可打成果汁牛奶或以奶粉入菜,多喝豆漿、起司等製品,增加鈣質吸收。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潘俊伸小檔案現職:榮新診所副院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主治專長:健康檢查疫苗注射嬰兒黃疸呼吸道感染過敏氣喘學經歷:美國抗衰老及再生醫學專科醫師(ABAARM)美國抗衰老醫學會會員(A4M)肥胖醫學會會員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前中國醫藥學院總醫師、主治醫師前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會員
-
2021-01-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鮪魚肚易有脂肪肝 趕快超一下
餐敘。某君很多菜都不吃,眾人問原因。他不疾不徐的說:「我挑菜不挑老婆!」還好,太座不在場,才敢這麼說。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當作熱量的來源,人就會慢慢枯萎死去。古代食物匱乏飢荒時,很多人熱量不足而亡,所以古書有「易子而食」的悲劇。但反之,目前豐衣足食,吃不飽的人幾乎不存在,反而是吃太多、吃太油、吃太甜、熱量消耗少引起的疾病成為顯學。目前坊間超商賣的飲料幾乎都含糖,聽說沒有糖的飲料賣不好,這是國人糖尿病友越來越多的主因之一。此外,超商提供的便當大概不是量多、油多,就是熱量多,加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四體不動」的上班族多,吃得多,動得少,肥胖者越來越多。多餘的熱量在肚子形成鮪魚肚,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因此,許多中年人油腸肥肚,雖只是一個表象,但卻是健康的警訊。因為多餘的熱量會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會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形成動脈硬化,造成心臟病或腦中風。脂肪肝是歐美國家最多的肝病,脂肪肝會引起肝發炎,醫學上稱為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古語說:「過猶不及」,從養生而言,適當的熱量與營養,少油少鹽,少糖,不吃生食,不酗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包括健康食品,是保肝養肝的不二原則。此外,至少每年做一次肝臟超音波,確定肝臟沒有脂肪肝、沒有肝腫瘤,沒有肝膿瘍,沒有肝硬化,同時也看看膽囊有沒有結石,其他器官有沒有長出壞東西,這些都是腹部超音波同時可以看到的部分。「全民超起來!至少每年一超」是新年新希望,全民保肝最重要的課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0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肥胖可說是這個世紀以來,人類面臨最大、持續嚴重的文明病,不但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與包括乳癌在內多達13種癌症有關。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因其簡易方便,一直以來都用來診斷肥胖的測量工具,但其實脂肪才是關鍵所在。脂肪細胞褒貶互見、亦敵亦友脂肪可以製造熱量、隔絕器官、向免疫系統傳達信號,它同時負責儲存能量與管理能量,若身體不以脂肪的形式將能量儲存起來,那些多餘的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質便會透過血管在身體流竄,堆積在不該堆積的地方,嚴重損害器官功能,因此脂肪雖有壞處但並不是萬惡之源,再者,沒有脂肪容易變得腦袋空空、亦容易骨質疏鬆,因此,對減肥的關注點是慎選那些食物含有有用的脂肪而摒棄有害的脂肪,那些方法可以長期平衡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人體脂肪的種類與特性人體的脂肪可以區分為三種(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白色脂肪是儲存能量的脂肪,也是人們減重時最想甩掉的脂肪;棕色脂肪因為具有高密度的粒線體,所以呈現咖啡色,其分布於頸部、背部與心臟;米色脂肪又名「新的棕色脂肪」,是 2012 年由波士頓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研究員布魯斯.斯皮格曼(Bruce Spiegelman)所發現,他觀察到人體在運動時,肌肉會分泌一種叫「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該荷爾蒙會向米色脂肪發出訊息,最終將米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三種脂肪功能大有不同如下表:脂肪過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及解決之道白色脂肪太多會導致肥胖,同時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是第二型糖尿病、三高、心臟病風險、脂肪肝、癌症等。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建議如下:(1)運動運動可導致棕色脂肪的生熱作用,並使得白色脂肪褐變,轉化為米色脂肪燃燒能量。同時,運動會誘發肌肉激素的分泌,像是鳶尾素(irisin),這些也能促進棕色脂肪代謝活動。(2)慎選含有好脂肪的食物在食物攝取,也要含有適量的脂肪,一般而言像奶油、動物性脂肪、糕點或油炸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或像奶精等加工(氫化)反式脂肪盡量少吃,以免體內增加壞的膽固醇。建議多攝取單元不飽脂肪酸Omega-9預防心血管疾病(如苦茶油、橄欖油、酪梨油、茶籽油、芥花油、玄米油),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預防身體發炎反應(如亞麻仁油、魚油、核桃、胡桃、種子堅果及魚類),這樣體內會增加好的膽固醇。(3)腎上腺素刺激有研究證實寒冷、運動和應急都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能夠幫助你產生更多的棕色樣脂肪,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反而有害。(4)褪黑激素刺激研究證實褪黑激素具有減肥作用,其減肥原理也是促進米色脂肪棕色樣脂肪化。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受色氨酸的攝入量、晝夜節律(光線照射刺激)影響,因此保證色氨酸的充足攝入、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能夠通過褪黑素刺激,促進米色脂肪更多的轉化為棕色脂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援引棕色脂肪專家阿倫•賽普里斯博士的話:「人體內最多可以激發出約85克棕色脂肪。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幫助人體每天多消耗400至500卡路里熱量。」(5)寒冷刺激在寒冷的外在刺激下,身體自然顫抖能刺激骨骼肌釋放許多內分泌因子,從而促進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活動,提升活性開始燃燒。同時,暴露在寒冷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細胞線粒體燃燒產熱,且較長的冷刺激時間,可能會使白色脂肪褐變。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一個脂肪細胞在空間足夠的狀況下,體積可膨脹到1000倍大!一般來說,到了20歲左右,脂肪細胞的數量基本上就固定了,但如果體重增加太多,脂肪細胞吸收膨脹到極限之後,就會使脂肪細胞增生。2008年在Nature中刊載的研究發現,成年以後就算減重(除了經抽脂溶脂手術之外),也只是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而數量維持不變;原本體型正常的人體重增加之後,也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加,數量也是不大會變動的。所以,減肥並非速成,雖然棕色脂肪可以幫助減脂,但基本功夫還是不能少,攝取均衡飲食並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才能避免白色脂肪恣意囤積唷!小時候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多;成年後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大,大家還是好好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吧!
-
2021-01-04 養生.健康瘦身
重訓增肌減脂過度 當心蛋白質成癮症
●重訓增肌使飲食「歪樓」, 眼裡只剩下蛋白質●過量食用蛋白質,未增肌減脂先引病上身●均衡飲食搭配規律有氧重訓,健康增肌減脂二年前迷上健身的Howard(化名)短時間內練出厚實的二頭肌,讓他成就滿滿,幾乎天天都泡在健身房內,但嚴重的「脂包肌」,讓其他部位線條難以呈現。他上網尋求妙方,網友推薦健身後吃大量牛肉,蛋白質足夠可能肌肉量暴增,增肌減脂。已50歲的他,擔心肌少症,讓他更堅信自己必須多吃肉。嗑肉減脂 小心痛風上身Howard從此成為連鎖吃到飽壽喜燒店的常客,連續一年,健身後就馬上光臨,但連續一年的嗑肉減脂計畫並未見效,Howard的關節開始不適,就醫才發現「痛風」上身,健檢也有重度脂肪肝。Howard於是就醫治療,還配合營養師調整飲食,才逐漸改善症狀。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Howard的增肌減脂計畫,讓他幾乎成了「蛋白質成癮症」患者,除了健身後只吃牛肉,平常的點心是茶葉蛋、雞胸肉,飲料就是泡乳清蛋白來喝,為了增加肌肉量,他的眼裡只剩下蛋白質。減脂怕胖 多恐懼澱粉李佩芬說,像Howard一樣對蛋白質極度仰賴,甚至一天不吃蛋白質整個人就怪怪的案例,近年愈來愈多,且大多都是接觸重訓後,或看了一些網路減重文章,就認為重訓必須吃大量蛋白質,但反而因此吃太多,導致蛋白質成癮,出現更多問題。觀察這些蛋白質成癮的民眾,多認為吃肉不會胖,多吃有益而無害,怕胖的他們,同時會接受到「吃澱粉=變胖」的訊息,因此多數伴隨「澱粉恐懼症」。李佩芬說,不吃澱粉僅吃蛋白質,飲食攝取不均,也因為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飽和油脂攝取過多,長久以來就會疾病上身。紅肉過量 易慢性發炎重訓族愛吃的牛肉屬於紅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紅肉列為2A致癌物質,且紅肉的油脂多,想要增肌減脂,多吃不僅變胖,加上紅肉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且過量食用,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容易增加痛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免疫系統疾病、癌症等風險。李佩芬強調,想要增肌減脂,蛋白質確實是重要的營養素,但是太過偏激,僅吃一種營養素,身體無法承受的,澱粉類食物、豆類、魚、肉、纖維等,皆需均衡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達到增加肌肉的效果。
-
2020-12-26 科別.消化系統
大啖美食之餘小心脂肪肝上身 瑞典研究: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然而脂肪肝可從平時的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來預防!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國內外研究皆表示肥胖增加脂肪肝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 消脂保肝助健康 生活習慣是關鍵陳先生是美食主義者,平時外食、在家都吃多且油膩,因此體重直線上升,而肥胖問題更衍生出三高問題,得吃藥控制血壓及血糖,最後則罹患脂肪肝。所幸,在醫師的指導下,陳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餐餐清淡、多吃天然蔬果、不吃加工食品、多喝水、盡量不外食,每天走路運動,減輕體重,使原本嚴重的脂肪肝,經由超音波追蹤檢查,已轉為輕微。運用我的餐盤 搭配規律運動可改善脂肪肝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貼心提醒民眾,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族BMI偏高 小心五大健康危機
榮新診所昨天公布今年五月至九月最新職場健康調查分析顯示,多數上班族有代謝症候群問題,40%腹圍超標、半數BMI偏高,潛藏三高、體重過重、脂肪肝、尿酸、腎結石等五大健康危機。此次調查分析受檢人數計1700人,其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平均年齡44歲,其中40至50歲占28%,30至40歲及50至60歲各占25%。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指出,上班族最大的健康危機是「三高」,男性三高尤其嚴重,高血壓已不再是熟齡專利,年輕白領族也要小心高血壓,收縮壓異常在30歲以下男性竟高達四成,評估與職場壓力、缺乏運動,飲食、作息不正常有關,建議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調查顯示,腹圍超標者男大於女,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更年期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與體內荷爾蒙變化,易導致脂肪堆積、腹圍增加。潘俊伸說,由於腹圍與內臟脂肪肥胖有關,除了運動減重外,更應從飲食著手控制體重,像女性喜歡的下午茶點心,是易造成內臟肥胖的精緻澱粉,應盡量避免。脂肪肝也是現代上班族嚴重的健康危機。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脂肪肝比率近五成,男性罹患脂肪肝比率較女性高出2倍左右,同樣的性別差異也反映在三酸甘油脂異常。脂肪肝患者的血液肝功能檢查大都正常,偶有肝發炎指數SGOT、SGPT稍高的現象,但若放任不注意,也可能引發肝傷害或肝硬化。潘俊伸提到,腎結石問題顯示水分攝取不足,多數上班族沒有養成喝水的習慣,忙起來常以早餐的一杯飲料打發到下午或憋尿,長期下來會影響到身體的泌尿系統,出現結石或尿酸高等症狀。建議每日最好要喝2000毫升以上的開水,泌尿道問題才不會找上門。潘俊伸建議,上班辛苦仍要充足休息,每日睡眠應達6至8小時,且要有好的休閒娛樂,不論看電影、聽音樂,甚至跟朋友聊天都好,最好還有運動習慣,可多從事戶外運動,「下班可以去河濱公園跑步、快走」。
-
2020-12-24 養生.健康瘦身
醫師揪肥宅患者比賽減肥 醫差3公斤輸了比賽他贏了健康
一名33歲男子因工作需要常應酬又沒時間運動,幾年內體重飆破3位數,日前健檢報告出爐,肝指數更比正常值高10倍,合併重度脂肪肝及嚴重高血脂,讓醫師當場驚呼:「可能要考慮住院」;為鼓勵患者減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邀他一起比賽減肥,後來患者靠著靠著天天快走,3個月大減20公斤,曾晟恩雖僅減了17公斤,輸了比賽,但對兩人同獲健康仍十分欣慰。曾晟恩說,這名患者因工作性質,幾乎天天應酬,體重高達118公斤,且抽血檢驗發現GOT/GPT指數高達415/159 U/L(正常值在40 U/L以下),超音波檢查有重度脂肪肝,「幾乎整組都壞了」,若沒有積極改善,未來恐造成肝發炎,且隨著時間推移進展導致肝纖維化,嚴重時可能形成肝硬化或肝癌。不僅如此,患者的膽固醇異常,若仍不改善生活習慣,恐增加未來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急性胰臟炎等發生率,相當危險。患者則透露,最近4、5年來因每天三餐不正常,加上晚上應酬應接不暇,體重從7字頭,一路狂飆破百,還被朋友取綽號「0.1噸人」,也開始出現疲倦、頭暈、高血壓、走路會喘等狀況,雖然期間想減肥,但始終缺乏毅力,直到跟醫師PK,才發憤每天至少快走1小時,且杜絕宵夜誘惑,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瘦了20公斤,「褲子幾乎都重買了」。曾晟恩本身也因醫師生活忙碌,經常忽略飲食控制與運動,出現中度脂肪肝及血脂肪等問題,他為了鼓勵患者消脂保肝,決定和患者約定一起調整飲食和培養運動習慣,漸漸地自己身體各項指數趨於正常。原本久站時膝蓋超級疼痛,透過時間飲食限制法,並減少醣類攝取後,精神大幅提升,膝蓋問題也不藥而癒,「雖然減重17公斤輸了,但也找回健康啦」。患者日前回診看報告,肝指數GOT/GPT降至49/28U/L,膽固醇也恢復到200 mg/dl內,尤其3個月體重降了20公斤,脂肪肝由重度大幅改善至輕度,各項檢驗數據都恢復正常值,連醫師都說「果然是打掉重練」。曾晟恩說,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也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諸多慢性病,堪稱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建議透過低醣、慎選油脂飲食,並配合適度強度運動,以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才能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藥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