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999
筆 文章
-
-
2020-06-11 養生.抗老養生
40歲卻有20歲好身材!美女醫師田宜民 3秘訣教你吃不胖、零皺紋
美女中醫田宜民雖已邁入40歲,靠著勤勞保養及運動,維持40多公斤纖細的身材,和一張吹彈可破的臉蛋。她說,自己並不是吃不胖的體質,「我不是仙人,是靠著規律的生活和飲食做到的。」另外,要多愛自己、學習感恩,「遇到挫折是讓我們前進和成長的機會。」她很重視保養,讓自己10多年來維持外在條件不變。她表示,起床後會喝用溫水喝一杯高麗蔘茶,「我大多是一半高麗蔘、一半西洋蔘;高麗蔘溫補、西洋蔘涼補,讓自己整天的精神狀況都很好。」 「在中藥,人蔘是上品藥材,大補元氣,讓你的精神好,因我的工作需要體力,每天早上一杯可以補充體力、提振精神。」她說明:「人蔘還可以養肺和脾胃,中醫認為它是『顧本培源』的藥材。」 「我也會看自己目前的體質狀況才飲用,像是夏天燥熱,就會以西洋蔘為主;冬天氣候涼一點,高麗蔘會多一點;如果是不冷不熱就各一半。」 有時,她也會用2~3片的蔘片泡茶,早上喝一杯暖胃、補氣,還可促進排便,「喝完一杯後,我才會再吃早餐。」因喝人蔘要看體質,她建議要先看過中醫,確認自己的體質後,再來飲用。 早晚敷臉做足保濕,肌膚年輕不怕皺紋 漂亮的她很重視皮膚保養,每天早晚敷臉兩次、做足保濕,「皮膚要維持不老、緊實,保濕很重要;保濕夠才不會有皺紋。」 每天早上她會用油刮臉,「很多人排斥油品,但油對人體很重要,想要皮膚保水,要用油份去鎖住水份;油性膚質的人,可以選擇清爽一點的像是椰子油,我個人蠻愛的。」 她在臉上擦好油後,用刮痧板輕輕的刮臉,「由下往上刮,由內往外刮,額頭由下往上,可預防抬頭紋,像我有點過敏性鼻炎,加強黑眼圈部位。」有些女生早上起床臉部會浮腫,刮痧也能消腫。刮臉只要5分鐘就可以了。 結束後,她會敷臉,「因我的皮膚很容易過敏,會先抹上蘆薈凍或是冰晶,它可以鎮定皮膚和保濕,再用一層紙面膜倒玫瑰水,膨脹後敷臉約15分鐘。」 如此步驟,每天早晚各一次,「只要做習慣,其實一點都不麻煩,而且不做還會不習慣。」她笑道,保養過程只要半小時,「女人應該要多投資在自己身上,尤其中年、熟齡的人,更要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天天量體重控熱量,有決心就能瘦下來 田宜民是知名的減重名醫,「很多人看診時問我什麼能吃、不能吃,其實減重最重要概念第一個就是飲食,再來是熱量控制。」 「想要瘦就要有意志力和愛美的決心。」像她就身體力行,「我一定天天量體重,當發現我的體重增加0.5~1公斤時就會控制熱量,進行個2~3天,讓體重下來。」 最近她迷上氣炸鍋,「我儘量挑選食物的原形,多買蔬菜、豆腐,降低熱量。」她表示,每人每天攝取的熱量以體重乘上30,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攝取的熱量約1500卡,只要熱量能控制在範圍內,就能維持住體態。 有氧運動+訓練核心肌群,有效緊實身材 「減肥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她笑道:「有些人會說,明明我運動很多,為何就是瘦不下來?以走路一個小時來說,只消耗300卡路里,等於一個三明治的熱量,如果運動完後就吃一個三明治,又補回來了。」 她很重視身材,每天至少踩40分鐘的踏步機,「我會一邊敷面膜一邊踩踏步機,踏完後就順便洗臉,再泡個澡、促進血液循環。」 她也建議做有氧運動和核心肌群訓練,「有氧運動可以維持體重、提高心肺和代謝率;訓練核心肌群,如深蹲等,可讓局部緊實。」 她表示,中醫雖然可以用藥物或埋線等輔助方式來控制病患的胃口,但想要變美和維持身材,自己要有「很強的意志力」。變美只有一句話:「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我算是對自己很嚴格的人。」 對中年或熟齡者,她認為還要「延長我們行動自如的時間」,因此,每2~3年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一旦發現小毛病就去治療,不要拖到很嚴重再去。」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熟齡生活。 學會一個人也很快樂,才能擁有幸福人生 最後,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過著身心靈平衡的生活,尤其是女生,「我想告訴所有的女生,要學會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才能值得擁有幸福。」 她以林志玲為例,「志玲姐曾說自己也有很黑暗、很低潮的時候,那時她體認到一件事:所有的事都必須要妳自己親自面對,沒有人替你解決你的問題。所以,快樂是一種技能,要後天去學習的。」 田宜民很感謝自己能當醫生,能幫助很多人,「人生短暫要創造活著的價值;遇到事情,多看正面,讓自己活在滿滿的正能量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
-
2020-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這麼嚴重?年紀輕輕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師這麼說
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
2020-06-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 營養師提醒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
癌症威脅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5852人,雙雙創下紀錄。面對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想要防癌、抗癌,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民眾應從平常養成飲食好習慣,建議可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提早做好防癌準備。 據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內前十大癌症罹患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大腸癌,已蟬聯12年榜首,後九名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及食道癌。 葉嘉豐說,十大癌症發生率經年齡標準化後,整體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305.4人罹癌,和前一年相比增加8.7人;其中,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兩大癌症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但據國健署分析資料顯示,新增罹癌人數多為早期(0期或1期),可見民眾近年健康意識抬頭,願接受癌症篩檢意願提高。 葉嘉豐說,對於適齡民眾,國健署有補助大腸癌等四癌篩檢外,他也提醒,想預防癌症或是正在對抗癌症的人,良好的飲食習慣絕不可少。建議攝取豐富蔬果、增加全穀類攝取,提高纖維量、並少吃加工肉品與避免精緻糖食物。蔬果部分,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5至7種顏色蔬果,補充各式各樣的植化素,如葡萄皮有花青素,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抗發炎能力,降低罹癌風險。而在米飯選擇上,可以高纖維的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糙米、紫米等,不僅纖維夠,還能補充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維持身體所需營養。而在少吃加工食品上,葉嘉豐說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肉品,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會增加罹癌風險,且加工肉品的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另外,糖果、麵包、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精緻糖,長期攝取會導致肥胖、身體發炎反應,增加三高、癌症等疾病風險。故應減少攝取外,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或以自打蔬果汁等方式來取代飲料,兼顧營養攝取。
-
2020-06-03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吸菸者罹「肺阻塞」風險高出6.3倍.嚴重恐致死 10方法助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罹患肺阻塞後可能導致許多共病症,如:肺癌或心血管疾病等,「菸害」為罹患肺阻塞最大的危險因子(無論是吸菸或二手菸),據國外研究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長期吸菸已被證實為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二手菸的國外相關研究也顯示:童年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長達16至18年的民眾,有1.31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肺阻塞,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死亡。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就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由於菸害防制法的實施加上多項戒菸政策宣傳的努力下,臺灣18歲以上吸菸率已由2010年19.8%下降至2018 年13.0%。國健署從2018年針對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推動個案早期介入模式計畫,強化菸害防制宣導,並針對高風險群進行早期評估與介入,確診率達25.9%。國健署提出與肺阻塞和平共處新十招: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2.相信專業,配合醫囑。3.正確與確實用藥。4.勤練腹式呼吸。5.多喝水、勤拍痰。6.多走路、勤活動。7.常洗手、外出一定戴口罩。8.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密閉環境。9.飲食要均衡。10.吸收新知識。為保護親人及改善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邀請吸菸者,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若是已罹患肺阻塞的患者除了戒菸之外,更需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持續規律用藥及進行肺部復健運動 (呼吸訓練、運動訓練),以改善自身運動能力,減少呼吸短促感覺或住院次數,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二○一七年癌症時鐘快轉十六秒,每四分四十二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十一萬一千六百多人,較二○一六年增加近六千人,雙雙創下紀錄。專家預估,在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下,我國新增罹癌人數將持續上升。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二○一七年新增一萬六千四百零八名大腸癌患者,其次為肺癌(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二人)、乳癌(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五人)、肝癌(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五人),這四種癌症年增患者均超過萬人。二○一七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順位大致與二○一六年排名相同,唯一差別是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癌症時鐘愈走愈快,二○一四年每五分六秒新增一人罹癌。二○一五年快了六秒,為每五分鐘一人罹癌,二○一六年僅快了兩秒,癌症時鐘來到四分五十八秒,到了二○一七年,竟快轉十六秒,與前一年相較,新增確診人數達五八五二人,為前一年的八倍,女性乳癌、大腸癌是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二○一七年每十萬人中,三○五.四人罹癌,較二○一六年增加八.七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呈增加趨勢。二○一七年確診罹癌者比前一年增加近六千人,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確實增加比較多」,不過,發生人數變多,不一定是壞事,進一步分析確診者期別,早期確診比率上升,原因為成人四癌篩檢數提升;因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因此,發生率增加,但癌症死亡率卻連七年下降。二○一七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二○一六年同為六十三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其中以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五十歲,其次為乳癌五十五歲、口腔癌五十七歲、食道癌五十八歲。此外,在罹癌類別上,男女有別,其中以食道癌比率最為懸殊,男性為女性的十四點二倍半,其次為口腔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十點零七倍,原因在於男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比率遠高於女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這在預料之中」,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抽菸、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勢必增加罹癌風險。
-
2020-06-0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國健署昨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原因,應與國內女性大都晚婚晚孕,甚至不孕、不想生育等因素有關。國健署資料分析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發現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新增人數為一千二百多人、大腸癌增加一千多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女性乳癌發生率卻逐漸升高,王英偉說,透過乳癌篩檢,得以找出早期乳癌患者,這是原因之一,此外,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也會提高乳癌風險。王英偉說,女性哺育寶寶,被證實為有效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眾多,但哺育媽媽年齡偏大,許多人晚婚,在卅歲後才生第一胎,以致保護力不佳。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明顯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說,「這一點都不意外」,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改變,致癌人口將持續上升。他建議成年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國健署提供四十五至六十九歲女性、或有一親等二親等乳癌家族史等四十歲以上女性,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篩檢率目前僅四成九。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受疫情影響,今年一至五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一二五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減少二成,國健署為此擬從下半年起,把篩檢站搬進千人規模大企業,強化篩檢率。另規畫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推廣糞便潛血檢查。
-
2020-06-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國健署:十大癌症榜首「大腸癌」 連12年奪冠
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統計指出,民國106年十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也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增加最多的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106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癌症死亡率連七年下降,更應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癌症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和女性乳癌,其中大腸癌和乳癌也是106年統計以來癌症發生人數增長最多的二種癌症。此外,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宣導男性應盡快戒菸、檳榔與酒,以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並建議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乳癌、大腸癌可篩檢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篩檢乳癌、大腸癌個案數較前一年各增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個案數則較前一年增約800多人及200多人,可及早就醫。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中,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4.2倍和10.7倍,與男性嚼食檳榔、吸菸、飲酒人數遠高於女性有關,國健署建議透過戒菸、檳榔、酒來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定期篩檢也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死亡率;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約41%死亡率;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約35%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因此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防癌從預防篩檢做起癌症的發生更可能因為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定期篩檢可避免3-5成癌症的發生,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長王英偉鼓勵全民一同實踐防癌生活,把握生活健康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和「定期篩檢」。另外,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國健署今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癌症發生人數11萬1684人,較前一年10萬5832人,新增5852人、上升6%。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奪冠,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為1293人,大腸癌增加1034人,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每十萬人口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今年女性乳癌發生率卻奪冠,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除與乳癌篩檢使早期發現者增加,不可否認人口老化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另外,女性餵食寶寶母乳是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多,但多為30歲後才生第一胎,可能保護力不佳。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增加並不意外,他表示一方面此兩癌發生數長年冠軍,另一方面則是接受四癌篩檢的人數逐年上升,故今年找出不少早期癌症患者。不過賴基銘也表示,上述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據他了解,目前台灣乳癌篩檢包含45至69歲女性、或有一等二等親乳癌家族史等40至44歲女性,都可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即便如此,篩檢率目前僅約49%,仍未破五成。賴基銘說,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而大腸直腸癌方面,雖民眾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目前有破五成,但也是同樣情形。他建議,癌症發生高峰無論男女多為35至55歲青壯年時期,但此年齡層的篩檢率偏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呼籲除了定期健檢外,符合四癌篩檢的男女性,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員工定期受檢。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男性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國健署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署長王英偉提醒,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目前國健署都有補助,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以把握黃金就醫機會。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是女性乳癌及大腸癌,但增加比率以早期發現者居多,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2017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6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7年每10萬人中有305.4人罹癌,較105年增加8.7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肝癌、口腔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7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9297人,2017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5.7人,較2016年增加5.7人,10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2387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1人,較2016年增加11.9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比較,皮膚癌和子宮頸癌順序互換,2017年皮膚癌居第8名及子宮頸癌居第9名,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2017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5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與2016年相比較除其中口腔癌老1歲,其餘與2016年相同。癌症死亡率連七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酸代謝基因異常」怎麼辦?教授告訴你葉酸濃度較低的真相
讀者劉小姐在2020-5-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兩個問題。我已經在2020-5-24回覆她的第一個問題,請看補充維他命D能縮小子宮肌瘤嗎。劉小姐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本身有葉酸代謝異常(MTHFR基因變異),請問我是否要常規的補充活性葉酸呢?葉酸缺乏是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呢?MTHFR的全名是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誠如其名,這個酶的功能就是將《5,10-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為《5-甲基四氫葉酸》,而《5-甲基四氫葉酸》的作用是促進《同半胱氨酸》轉化為《蛋氨酸》。所以,如果MTHFR的功能不足,血液裡就會有過多的《同半胱氨酸》,而過多的《同半胱氨酸》是心臟病,中風,流產和胎兒神經管缺陷的危險因素。劉小姐所說的《MTHFR基因變異》就是會導致MTHFR的功能下降,而補償的方法就是增加葉酸的攝取。由於《MTHFR基因變異》這個中英混血名稱不容易記,也不容易溝通,所以在台灣乾脆就把它改成《葉酸代謝基因變異》。可是,大概是因為商機的考量,現在比較常聽到的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變異》和《異常》雖然看起來很像,但其實意思是大不相同。《變異》就只是《不一樣》,但《異常》則是《不正常》。所以,這就是商機所在 – 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會慫恿民眾做MTHFR基因檢測,說這樣才能查出是否《異常》,而這樣也才能提早防範MTHFR功能不足。所以有人就去做檢測,而一旦查出自己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就好像被判了死刑,寢食不安,徹夜難眠。而這消息一旦傳了出去,就會更加強這個檢測的重要性。如此,就會有更多人去做檢測。那,到底什麼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講,MTHFR基因分成C型和T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都是C型,那你就是《CC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都是T型,那你就是《TT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是一個C型,一個T型,那你就是《CT型》。《CC型》被認為是《正常》,而《CT型》或《TT型》則被認為是《變異》或《異常》。有些基因檢測公司還會特別註明《TT型》是高風險。可是,根據一篇2015年發表的論文,當攝入同量的葉酸時,《CT型》的人血中葉酸濃度比《CC型》的人低了約7%,而《TT型》的人則比《CC型》的人低了約13%。那,您會認為《低了7%》或《低了13%》是不正常或高風險嗎?可是,基因測試公司是不會告訴你這些數字的。他們就只會告訴你要趕快做檢查,否則會生什麼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胎兒會畸形(神經管缺陷),等等。(註:有關胎兒神經管缺陷,請看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更諷刺的是,根據一篇2012年發表的論文,美國人當中,《CT型》和《TT型》的人口總數是高過於《CC型》,而儘管《TT型》的人血中葉酸濃度較低,這一型的人卻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就是說,不論是《CT型》還是《TT型》,他們就只是和《CC型》不一樣,而不是有什麼異常。硬是要把他們區分開來,除了讓基因檢測公司有利可圖之外,是毫無意義的。美國的主要醫療機構,如CDC,NIH,病理科學會,婦產科學會,醫學遺傳學會,心臟協會,都說不建議一般民眾做MTHFR基因檢測。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也有發表A Genetic Test You Don’t Need(一個你不需要的基因檢測)。它說:「有一種更便宜,更準確的方法來測試MTHFR變異是否引起疾病。 我們只需檢查血液中的同半胱氨酸濃度。 如果濃度很高,我們可以做出適當的反應。 如果同半胱氨酸的濃度正常 – 即使MTHFR有變異 – 那麼臨床上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換句話說,同半胱氨酸水平決定我們需要採取什麼行動,而不是MTHFR測試結果。」至於這位讀者所問的《葉酸缺乏是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呢?》, 我就只簡單地引用紐西蘭癌症協會和澳洲癌症委員會所發布的Position statement – Folate and reducing cancer risk(立場聲明-葉酸和降低癌症風險):建議人們從全食品,如水果,蔬菜,麵包和穀物,來獲取營養需求 ,而不是補充單一形式的營養素。原文: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
-
2020-06-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估算這3國最安全 7種人最需要檢測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許多國家面臨「解封」的問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估算全球各國解封指數,指出「冰島、紐西蘭、台灣」這三個國家的解封指數最低,代表疫情最安全、解封條件最佳。不過陳秀熙提醒,如果要開放邊境,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會遭遇「防範症狀前感染」的問題,境外居家檢疫、接觸者隔離務必要落實,建議可參考英國的社交距離App。陳秀熙表示,目前全世界新冠肺癌共有六百多萬病例,37萬人死亡,但致死率一直在降低,康復人數增加,疫情逐漸趨於緩和。但觀察全球疫情,不能只看確診人數的變化,因為這僅代表傳播和流行,重點是確診者要趕快康復,才能減少醫院和社區的風險。他說,台灣不能再像2、3月時一樣,只守住確診人數的多寡,而是要各方面都嘗試去平衡疫情流行的影響,對解封後的經濟發展是很重要的。陳秀熙依據確診人數、康復人數、致死率這三個關鍵數據,估算全球各國解封指數,冰島、紐西蘭、台灣都小於0.1%,解封指數最低,表示最有條件解封。顯示冰島全面檢測、台灣未全面檢測,這兩大模式都是成功的。至於美國紐約州、南美各國、中非、瑞典、法國等國,解封指數都還是很高。陳秀熙指出,根據南極探險家航線的船艦乘客做採檢,發現高比例無症狀感染,船上有六成人確診,確診者八成無症狀。美國長照機構研究也發現無症狀和症狀前感染則比例是六成,而且病毒量高到可能傳染。陳秀熙說,台灣目前沒有新增個案,「但我們一定要往前看」,防範症狀前感染。冰島6月15日解封、重開邊境,主要採取兩種方法,包括機場14天隔離後入境,或接受檢測陰性才入境。 過去認為三到五天之後的陰性可能是合理可接受的,但隨著時間演進,台灣要採取什麼模式,需要繼續探討,參考科學證據,讓策略更清楚。陳秀熙表示,英國的社交距離App是目前最符合未來需求的,包括接觸者的風險分類和建議。例如有症狀前接觸個案,兩天後確診,他所接觸過的同事和朋友,就會根據近距離或遠距離的接觸,建議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這就是接觸者精準分類的好處,也是發展數位調查的優點」。陳秀熙呼籲,台灣一定要做血清抗體檢測,才能知道過去盛行率,並了解不同族群是否產生持續的免疫力,也才能得知如何解除社交距離。他呼籲台灣務必要參與跨國疫苗開發平台,優先進行七大族群的抗體檢測。這七大族群包括確診個案、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或境外旅遊史者、醫護人員、空服人員、人口密集機構、外籍移工。另外。台灣身為未爆發大流行的區域,需要繼續發展抗原測試,以積極偵測感染,有助於達到精準醫療,國際間目前也在持續研究,如何精準預測哪些人會演變為重症。陳秀熙表示。這隻病毒所要做出來的疫苗非常複雜,很不容易做,目的不只要保護免於感染,還要降低疾病的嚴重度。美洲和歐洲的疫苗研究都將在7月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目前的趨勢是跨國研發平台共同進行第三期試驗,他呼籲台灣一定要把握機會參與,絕對不能置身事外。
-
2020-05-30 癌症.抗癌新知
勞工別輕忽!血癌、肺癌、肝癌恐與工作有關
勞工職業病意識低?去年勞保職業病給付案件,職業相關癌症只有四例,職業病醫師表示,與工作相關罹癌,需要在工作場所暴露一段時間,尤其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引發的血癌、肺癌、肝癌,都是國人癌症前幾名,勞工得病不易聯想與工作相關,最常被忽略。中山大學附設醫學院職業醫學科主任陳俊傑, 若因工作接觸有毒物質造成的癌症,往往都要累積很長時間才會發現罹病,甚至退休後才發現,此時就醫很難追究與工作相關。或者一發現罹病,人就走了,後續更難鑑定。肺癌、血癌、肝癌等,都是常見的職業癌症,但一定要有特定的職業接觸史。例如長期吸入有毒的有機溶劑,容易罹患肺癌;游離輻射或接觸重金屬(如RCA案)則可能出現血癌。根據勞動部職業性肝癌與膀胱癌認定參考指引 ,長期接觸氯乙烯罹患肝癌,但一般需要10年,而且還要合理考量其他致病因素,例如喝酒、黃麴毒素、無機砷暴露等。至於可能得職業性膀胱癌的職業就有接觸各種染料及顏料的紡織工人,接觸四胺基聯苯的輪胎與橡膠製造,或如皮革工人,接觸鄰甲苯胺(o-toluidine)的油漆工等。陳俊傑說,雖然長期暴露有毒物質可能罹癌,但目前只有接觸石綿導致間皮性細胞瘤,最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與職業相關,其他如肺癌、肝癌等,因為都是國人羅癌前三大,而肝癌又有本身是否為C肝、B肝帶原等因素,甚至個人飲酒、家族遣傳等複雜因子,多數勞工罹病後,不會往職業相關聯想,錯過鑑定或追查的機會。陳俊傑認為,由於勞工生病第一時間都往專科門診看診, 建議未來若能讓相關科別的醫生也有警覺,在健保碼註記可能與工作相關,然後寄給個案,提醒可能與工作相關,或許能讓更多勞工得到鑑定機會,讓職業病黑數更能浮現。
-
2020-05-17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 健保給付新標靶接力 延長存活期
肺癌治療有新進展。一名68歲的務農男子,四年前因連續三周頻繁咳嗽而前往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即遵從醫師安排治療計畫;所幸經檢測結果顯示,本身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即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不僅成功抑制腫瘤生長,期間也無太大副作用。而今年四月時,老農的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即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胸腔內科醫師預估,因老農曾使用過標靶藥物治療,未來可望有更長的存活期。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分為四期,臨床上肺癌患者經確診後,約近八成的人為晚期(三、四期),包括有肺癌家族史、空污、油煙等因素,皆為危險因子;而不抽菸者多為肺腺癌,且高達六成具EGFR基因突變的機率,其中女性的比例較高。王金洲說,20年前,晚期肺癌病人很難存活超過一年,雖不能根治、也較不適合開刀,治療上多以標靶治療來延長整體存活率。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出現後,發現超過半數患者的整體存活率都超過4年以上,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且健保署今年4月1日起,也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不過王金洲也說,患者也得留意,使用上述標靶藥物可能出現皮疹、甲溝炎、輕微腹瀉等副作用;建議肺癌患者治療前,能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ROSE1等基因皆有健保給付,以便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
-
2020-05-16 癌症.肺癌
男子連續咳嗽3周求診 竟是晚期肺腺癌
年近70歲的男子,連續咳嗽3周,赴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所幸接受治療之後,發現他體內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接受合適的標靶藥物後,恢復狀況良好。但今年4月,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可接續治療。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第一線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T790M突變,用藥前先確認是否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不過,用藥後仍會出現抗藥性,當抗藥性出現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逾半數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達4年,不僅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在使用標靶藥物的情況下,也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王金洲表示,日前健保署公布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進一步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可望延長晚期肺腺癌的存活期。王金洲表示,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的副作用較小,但一旦產生抗藥性,進入二線僅能仰賴化學治療,在肺腺癌年輕化的趨勢下,對於本來應該享受人生或是衝刺事業的族群來說,若因治療而受困醫院,是一大遺憾。
-
2020-05-16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沒用、β胡蘿蔔素竟提高癌症風險?哈佛博士:2種你以為健康的營養素真相
β胡蘿蔔素會提高罹癌風險1990年代時,含有β胡蘿蔔素的清涼飲料曾經風行一時。但是現在呢?強調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似乎是消聲匿跡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單純的流行與過時的問題。最近不太常見到含有β胡蘿蔔素飲料的原因,應該是經由研究結果得知,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對健康並沒有好處,反而還有害健康。1970年代前,調查生活習慣與癌症病發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黃綠色蔬菜及水果的人,比較少罹患胃癌或肺癌,於是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黃綠色蔬菜及水果富含β胡蘿蔔素,所以能預防癌症。到了1990年代,以抽菸者及暴露在石棉環境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評估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保健食品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根據該結果發現,β胡蘿蔔素(+維生素A)不僅不能預防肺癌,反而還提高肺癌的風險,若繼續進行該研究,將面臨醫學倫理問題,因此該研究不得不提早中斷。問題還不只如此,另外有報告指出,β胡蘿蔔素甚至還會提高死亡率及心肌梗塞的風險。附帶一提,根據之後的研究已明瞭,和男性相比較,β胡蘿蔔素對女性的健康危害有可能更大。除此之外,還有諸多與β胡蘿蔔素有關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根據彙整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後的統合分析報告指出,攝取β胡蘿蔔素保健食品約提高膀胱癌發生率50%,增加抽菸者罹患肺癌與胃癌的風險10-20%。另外還知道,將β胡蘿蔔素作為保健食品來攝取,死亡率約增加7%,對飲用酒精飲料的人則有提高腦出血風險的可能性。我們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攝取黃綠色蔬菜雖然可以降低生病的風險,但是攝取提取自黃綠色蔬菜的β胡蘿蔔素成分,別說促進健康了,反倒提高罹病的危險(10)。為了健康著想,關注「食物」比關注「成分」來得重要,這些研究是促使我們認識這件事的契機之一。茄紅素有益身體健康?應該很多人在電視節目等媒體上,看過或聽過「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所以有益健康」的說法吧。但茄紅素真的對身體好嗎?其實和β胡蘿蔔素的例子一樣,以「食物」來看,番茄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絕對有一定的幫助(蔬菜雖然有助健康,但是並未有番茄特別驚人成效的證據),更遑論也沒有證據顯示,番茄中的茄紅素「成分」有益身體健康。確實有研究測量血中的茄紅素濃度後,得到了該數值與癌症、心肌梗塞有相關性的結果。只不過攝取茄紅素萃取而成的保健食品,沒有證據顯示它有預防癌症或心肌梗塞、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可能有降低LDL膽固醇等血液方面數據的效果,卻沒有實際能預防疾病的證據)。雖然比反而增加罹癌、死亡率的β胡蘿蔔素來得好一點,但也可能像β胡蘿蔔素,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對健康有害的結論。既然沒有證據證明茄紅素有益健康,那麼大眾也沒有必要為了追求健康而拚命攝取茄紅素。延伸閱讀: 健保將有重大改革!做檢查、拿藥恐變貴...健保署長李伯璋:分3階段調漲,讓民眾痛一下●書籍介紹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2 新聞.健康知識+
氣炸鍋真的好神?營養師破解暗藏4大健康隱憂!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加上抗疫情間都在家吃,使得標榜「不須用油就能烹飪」、「超極低的油量即可油炸」、「料理白癡也能輕鬆上手」、「口感與現炸的一模一樣」的氣炸鍋風靡全台,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台!但是,使用氣炸鍋真的健康無虞嗎?請營養師高敏敏為我們分析!氣炸鍋真的一滴油都不用放嗎?高敏敏直言,當然不是!其實,氣炸鍋的烹調原理與烤箱類似,是利用內建在鍋子裡的加熱器,產生高溫對流的熱風,在極高溫的壓力下,將食物本身的油脂及水分溶出,產生油氣循環,使製作出來的成品有跟炸物一樣酥脆多汁的口感。但真的什麼食材都不需一滴油嗎?高敏敏表示,若是烹煮的食材,本身含的油脂量高,如鮭魚、帶皮肉類(雞腿、雞翅等)、帶油加工品(甜不辣、雞塊等),確實一滴油都不用額外添加;但如果食材本身含油量不夠,或是根本不含油(蔬菜類等),仍需要額外刷點油,才能烹調出口感像煎炸的效果。使用氣炸鍋烹調確實比直接下鍋油炸、煎烤來的健康,能夠大幅降低吃進體內的油脂與熱量。但高敏敏指出,也因為大家普遍都有此認知,使得在飲食上失了戒心,將原本一星期只吃一次炸物的頻率,因而提高到一星期二至三次。如此下來,吃進去的熱量、油脂或有害物質反而比平時更多,成為健康破口。她特別提醒,任何食物經過高溫烹煮,除了會流失營養素之外,也會產生不利健康的有毒物質。使用氣炸鍋烹調料理時,其實暗藏了四大健康隱憂,務必特別小心!1.澱粉:高含量澱粉的食物,如馬鈴薯、番薯等,經過130℃高溫烹煮,會產生「丙烯醯胺」,該物質被證實有致癌風險。2.脂肪:脂肪在超過200℃的環境下,會產生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中的「苯駢芘」。研究證實,苯駢芘與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和消化道癌症有關。3.蛋白質:肉類在高於150℃的溫度烹調時,蛋白質會變性為「雜環胺」,如果長期大量攝食的話,可能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等發生機率。4.蔬果:高溫料理手法會使蔬果中的維生素C及水溶性維生素流失,而失去營養價值。建議以低溫炒或汆燙為佳,這樣才能攝取到最豐富的營養素。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肺炎奪命! 除了咳嗽,還有四個症狀
頻繁的咳嗽或者是輕微的喘息,很多時候都無法及時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是小感冒,或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變化。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症狀,往往都是肺部疾病的徵兆。若不提高警覺,最後就會變成嚴重的肺部疾病,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疾病,包括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炎,以及肺結核。了解一些肺部疾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咳嗽,肺炎還有四個症狀◆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它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被吸入的煙、塵或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所謂的「土水師怕抓漏,醫師怕看咳嗽」,這是因為咳嗽的原因很多,從抽菸、感冒,到肺結核、肺炎、肺癌等,甚至胃食道逆流等非呼吸道、肺部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所以不容易診斷,也就不容易醫治。一般人最感到困擾的是「慢性咳嗽」,所謂的「慢性」指的是咳嗽症狀已經超過三個禮拜,而且經過治療仍沒有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早期症狀,預示著你的呼吸系統已經有些問題了,需要特別注意。◆多痰痰是抵抗感染或防禦刺激對肺部損傷的屏障,也是一種警告信號。當有細菌進入肺臟,人體想要與之對抗的話,就是轉化成痰再咳出來,一般來說經常運動、肺活量好的人,就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反之,咳不出來時,就很容易積痰,造成肺部發炎。痰液的顏色是評斷肺部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一般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就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若帶有黃色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所造成;假使痰液中含有血絲,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患者。◆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是因為年紀變大、體力變差?呼吸困難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吸到空氣的症狀,令人感到十分痛苦。長時間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就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細菌、病毒感染是喘氣、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可能致死的肺炎、肺結核,需多加注意!◆胸痛只要一呼吸就會痛?常見胸痛原因有心臟血管、肺臟、腸胃等因素,因此胸痛不只是心臟病的徵兆,也可能與肺部疾病有關。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肋膜就會引起胸痛,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這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痛感,容易被忽略,因此應留意胸痛症狀,同時可能伴隨咳嗽、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發現自己變得易喘,或是慢性咳嗽三週以上,還開始有胸痛的情形,須趕緊就診。◆胸悶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但不會疼痛,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一樣!胸悶可能是心臟造成的問題,但是當肺臟的氧氣量不夠時,也會產生胸悶的現象,如:肺積水、氣胸等情形,因為壓迫到了肺臟而吸不到氧氣,就會感覺胸悶;如果積水量不多或氣胸情況不嚴重,就可能會延遲就醫。以下為容易患病的危險因子或高危險群:˙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抽菸˙空氣汙染˙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吸入帶有病菌的異物(如:食物、液體等)防疫安心.自救抗病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率愈高,若沒有好好醫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肺衰竭等,不可不慎!(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8 癌症.其他癌症
講話「燒聲」要注意 恐是罹患此癌!
55歲張小姐,平日沒有抽菸習慣,講話聲音沙啞持續3個多月,可是喉嚨不會痛,偶爾喝水會嗆到。剛開始以為是感冒,去診所看診吃藥,但破鑼嗓遲遲未改善,讓張小姐從此開始噤聲。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小姐右側聲帶麻痺,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甲狀腺有2顆腫瘤,最大達2.5公分,診斷是甲狀腺癌。進行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並接受後續聲帶玻尿酸注射治療後,張小姐聲音明顯改善,恢復開朗健談。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瑛倢解釋,聲帶在發聲時兩側會閉合,藉由氣流通過引起震動來發出聲音;當聲帶麻痺時,聲帶兩側閉合不全,造成聲音沙啞或氣音,吃東西則容易嗆到,特別是液體。她進一步說明,甲狀腺背後有喉返神經,負責控制聲帶開合,當甲狀腺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會出現單側聲帶麻痺,造成聲音沙啞或飲食嗆咳。一般引起聲帶麻痺的原因為,感冒時病毒感染;甲狀腺腫瘤或良性結節;非甲狀腺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醫源性因素,如在甲狀腺手術過程中傷到喉返神經。許瑛倢指出,以該名婦人為例,經超音波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她的聲帶麻痺是甲狀腺長腫瘤所引起,超音波輔助穿刺的細胞學檢查顯示為甲狀腺乳突癌。接受雙側甲狀腺切除和放射性碘治療後,目前追蹤情況良好。甲狀腺癌的預後非常良好,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突癌為例,10年存活率可達90%,惟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身體內分泌所需。許瑛倢提醒,大家對於聲音沙啞,或是在喝水、吃東西時嗆到或咳嗽等症狀往往不以為意,但要小心有可能是聲帶麻痺所引起。如果發生聲音沙啞持續超過1個月,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找出真正病因,及早發現和治療。
-
2020-05-04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身體易發炎也容易染疫 營養師教這樣吃地瓜減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提出表示,從死亡病例與其他確診的重症病例,觀察到「肥胖」是感染武漢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而英國近期針對196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其中76.5%都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應是與肥胖者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免疫力會產生混亂,加上肥胖多合併三高慢性病,容易感染及出現重症。雖然大家都知道「減重」對健康的好處,但要徹底執行實在好難。營養師提到,減重應控制熱量、均衡營養與規律運動,才能成功減肥,也能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入侵。千禧之愛營養師陳扆洵表示,減重從飲食著手最快。均衡營養原則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為50%、蛋白質15~20%,其餘從攝取纖維質。而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精緻糖,可以選擇營養密度高、熱量低的「地瓜」當作澱粉來源。地瓜中的營養素,以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最為知名,許多文獻指出,從天然食物補充,能幫助降低罹患肺癌、胃癌與結腸癌的風險。此外,地瓜還富含其他優質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A、C、泛酸、B6及礦物質。而地瓜該怎麼吃,才能確實地善用它的營養素?並且達到控糖、減重等目標?陳扆洵特別點出3個關鍵。關鍵1 清蒸最能保留營養素!烹調地瓜的方式非常多,陳扆洵指出,其中,水煮地瓜最容易流失水溶性營養素,而烘烤地瓜則要注意烤焦產生致癌物疑慮,所以,將地瓜「蒸熟」最能避開營養流失、也保留最多營養。對於想要控糖、減脂的人,可蒸熟地瓜後冰鎮,隔天再吃。冷卻冰鎮後地瓜,該澱粉會變成不易完全消化的「抗性澱粉」,一則可延長飽足感,二來「低升糖指數」更適合需要控制血糖的長輩,可避免體內胰島素大幅波動。關鍵2 帶皮吃能吃進最多營養素!陳扆洵說,膳食纖維可提供腸道中的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作為養分培養出腸道好菌,抵禦壞菌生長。而地瓜的膳食纖維多存留於皮中,千萬別削掉;若擔心農藥殘留,好好洗刷乾淨即可。首先備上軟毛蔬果刷(牙刷也適合),準備一碗流動水浸泡1分鐘,待地瓜上的髒汙沖淨後,用軟毛刷輕輕刷洗乾淨。關鍵在於,浸泡於流動清水就能溶出農藥,輕輕刷洗則可去掉髒汙。關鍵3 全年齡層都適合攝取陳扆洵指出,一顆中型地瓜(約165公克),相當於一碗8分滿白飯,但纖維量卻是白飯的2~4倍,對腸胃蠕動慢、排便不順的年輕人或長輩都很適合。若用地瓜加白米熬成粥,質地軟又甜,很適合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者。對於正在減重的人,將蒸熟後的地瓜搗成泥,放入果汁機加牛奶攪打,即成「牛奶地瓜泥」,飽足感十足,可作為餐與餐之間的健康點心;冬天則改以地瓜泥加無糖熱豆漿,當早餐也很適合。
-
2020-05-02 養生.聰明飲食
地瓜控糖兼減重!2作法吃進更多營養
肥胖不僅是新冠肺炎危險因子,更是三高等健康問題的根源。想要控制熱量減重,可以選營養密度高、熱量低的國民食物「地瓜」。它可以蒸、可以烤,還能拔絲端出各種創意料理與甜品。如此人見人愛的原因,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它的營養價值。最有名的就是地瓜中的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不少文獻指出其能幫助降低罹患肺癌、胃癌與結腸癌的風險,僅限天然食物為來源。其他富含的優質營養還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A、C、泛酸、B6及礦物質。千禧之愛營養師陳扆洵就點出三個關鍵,可以讓愛吃地瓜的人利用其營養價值達到控糖、體重控制等目標。水煮地瓜最容易流失水溶性營養素,而烤地瓜要注意烤焦產生致癌物的疑慮,所以將地瓜「蒸熟」最能避開營養流失、也保留最多營養。另外,想要控糖或增肌減脂的朋友,記得蒸熟之後要冰鎮到隔天。這樣的隱藏吃法在於,冷凍後的地瓜澱粉有機會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消化率和吸收率就較一般澱粉低。如此不易完全消化的特性,一則可延長飽足感,二來「低升糖指數」更適合需要控制血糖的長輩,可避免體內胰島素大幅波動。膳食纖維可以提供腸道中的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作為養分培養出腸道好菌,抵禦壞菌生長。地瓜的膳食纖維多在皮中,所以千萬別削掉啦!有些朋友擔心農藥會殘留,所以不敢吃皮,其實洗刷乾淨的秘訣一學就會。首先備上軟毛蔬果刷(牙刷也可以),準備一碗流動水浸泡1分鐘,待地瓜上的髒汙沖淨之後用軟毛刷輕輕刷洗乾淨。關鍵在於浸泡於流動清水,不能加醋或小蘇打可以溶出農藥,還有輕輕刷洗的動作可以徹底帶走髒汙,接著就可以拿去蒸熟囉!一般中型地瓜(約165公克),相當於一碗8分滿白飯的概念,纖維量卻是白飯的2~4倍,對腸胃蠕動慢、排便不順的年輕人或長輩都很適合。許多傳統清粥小菜的稀飯也會加入地瓜,對牙口不好的長輩來說,質地軟又甘甜好入口,加上有益健康一舉數得。若是想做正餐間的點心,或正在施行少量多餐的朋友,「牛奶地瓜泥」應是個好選擇。只要將蒸熟之後的地瓜搗成泥,放入果汁機加牛奶攪打成半泥狀,夏天放入冰箱10分鐘,或加入一些冰塊,冰冰涼涼的消暑甜品就完成。冬天則可加入熱豆漿,不用加糖就很甜,用來取代含糖飲料也超級健康。(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這類蔬菜要煮熟才能吃! 生吃腸道肯定會生病
-
2020-05-01 癌症.肺癌
十大癌症之首死亡率首度下降! 預防肺癌必做3件事
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在近5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首度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接近三成之多,在肺癌治療技術有很大的成長及突破。而在今年四月初,又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減輕生活重擔減輕、治療品質也能再提升,目標5年內肺癌存活率倍增,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醫師表示,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第一,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即為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還要加上最好的精準治療。為讓肺癌病患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對於台灣肺癌治療近20年來的成長與突破,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過去第一代跟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整體存活率最多13個月,相較之下,第三代的晚期肺癌用藥整體存活期高出一倍以上,不僅降低20%的死亡風險,病患整體存活期更可超過三年,對於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大新里程碑。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補充,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的決策,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針對超過半數EGFR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有效達到提升病患存活率與醫療品質的目標。此外,台灣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獨步領先澳洲、南韓、中國、香港、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八個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家屬蕭先生表示,妻子是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曾小姐今現身,其家屬蕭先生代表發聲,他說妻子為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一開始雖看似無病灶,但去年11月卻再度復發。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5 癌症.抗癌新知
「透視」身體揪出癌細胞 非侵入檢查提升治療精準度
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患者容易骨轉移,讓治療更為棘手,許多人擔心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掃描會有輻射汙染的風險,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核醫掃描進步許多,屬非侵入性檢查,對於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效果顯著,準確度高。59歲劉姓男為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療一兩年,病情穩定,最近下背痛,以為是筋骨或是肌肉拉傷,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接受進一步追蹤,抽血發現腫瘤指數CEA異常升高至700多,癌細胞恐已轉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核醫骨骼掃描,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透過核醫科後續檢查,後續治療及用藥更為精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表示,核醫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先將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經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內,由目標器官或組織攝取及代謝藥物,再以核醫儀器進行造影,經電腦分析處理後即可得到掃描影像。目前最新核醫掃描核為SPECT/CT儀器(引進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張宇捷說,可以執行多種領域的檢查,尤其是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張宇捷解釋,當病患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經臨床醫師診查懷疑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時,就能利用核醫心肌灌注掃描進一步的判斷,檢查做法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鉈-201注射到血管,經冠狀動脈進入心臟肌肉細胞內。 如果冠狀動脈有狹窄或是阻塞,到達心臟肌肉的血流便會大幅減少,此時血液裡的鉈-201追蹤劑無法進入缺乏血液供應的心臟肌肉,藉由判讀心臟肌肉有無缺血,來瞭解心臟功能。至於在癌症治療上,張宇捷指出,核醫骨骼掃描對於偵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患者骨骼轉移有著相當高的敏感性,可以「全身」掃描,偵測癌細胞轉移的部位。將帶有放射性的試劑(如同位素鎝-99m MDP)經由靜脈注射到人體然後照相,癌細胞侵蝕破壞骨組織時,同時刺激周圍的骨骼修復,而修復中的骨骼會吸收較多的磷酸鹽,此時經放射性同位素標定的磷酸鹽,就促使病灶呈現較高的顯影。★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會讓病毒由手向口傳播? 專家說話了!
韓國衛生部長宣布,將吸菸者列入新冠肺炎高危險群並加強管理,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更點名吸電子菸可能是讓美國年輕人罹患新冠肺炎的元凶!另外,國際多項醫學研究均已證實,使用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等任何菸品都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温啟邦名譽研究員表示,吸菸會促長全身發炎,使白血球增加、C反應蛋白增加,肺部就持續有隱性慢性肺炎,而吸菸也會壓制體內免疫系統,減少抵抗力,進而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吸菸者遇上新冠肺炎,身體會很快崩潰。根據實際數據顯示,吸菸者的死亡風險本來就比不吸菸者高,一旦得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更可高達14 倍;另外,美國南卡大學研究也指出,吸菸者容易使病毒侵入人體繁殖,還會導致ACE-2受體增加,而新冠病毒特別會藉由ACE-2受體進入人體,即使能保住性命,肺部也會留下永久損害。臺北榮總家醫部賴志冠醫師表示,義大利是歐洲新冠疫情的重災區,依據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2.8%,但吸菸者的死亡率高達24%。美國科學人雜誌指出,評估新冠肺炎的威脅不可只看病毒本身,還需考量個人健康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Matthay提醒,使用任何菸草產品或電子菸,不但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且患者治療效果欠佳、不易康復,持續惡化比率與死亡率皆顯著高於非吸菸者。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NIDA)強調,即使不含尼古丁之電子菸氣霧也會破壞肺部結構、加重發炎、降低抵抗感染的能力,而易受新冠病毒傷害。賴志冠進一步指出,除了ACE-2受體外,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證實,尼古丁刺激肺部蛋白酶分泌,引起肺氣腫與細支氣管擴張,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多數吸菸者患有慢性肺病或肺功能受損,原本就極易受到各種肺部感染侵襲,此外,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高志文老師說,在疫情延燒期間,使用菸品或是電子菸時,手指及可能已受污染的菸品都會接觸到嘴唇,提高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甚至吸菸者使用水菸時經常會共用口器與軟管,更是促進新冠病毒在公共場所及社會環境中的傳播。此外,高志文進一步指出,吸菸導致吸菸者需氧量增加,或降低身體正常利用氧氣的能力,因此,使得罹患呼吸道感染的吸菸患者出現雙側病毒性肺炎風險較高。 常春月刊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延伸閱讀: 吸菸者易染武漢肺炎? 別怕!教你簡單4招擺脫菸癮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