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耳鳴
共找到
228
筆 文章
-
-
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轉頭就暈 可自己做耳石復位術?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見到苦於經常性姿態性暈眩的患者,他們一轉頭,就會感到全身不適、暈眩、惡心或嘔吐,就醫時,常被診斷為「耳石鬆脫」。網路上有教人如何在家做耳石復位術的影片,在施作時,必須自己把頭轉到特殊位置,然後再轉向另一側,再翻身,最後突然坐起。患者就診時,往往會詢問是否可以按照影片自己做?或者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為何還在暈?甚至更暈了?姿態性眩暈 常見病因有3種一、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最常見原因,往往是因頭部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隨著內淋巴液的回流,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只要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因素,在頭部轉動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誤以為頭還在轉動,產生眼震及眩暈。二、持弓獵人症候群此病名源自於獵人拉弓射箭時,必須頭向一側轉,瞄準過久時,突然發生症狀。起因於一側的頸椎動脈發生狹窄,例如動脈硬化、發育不全或是匯流異常,在頭部轉動時,發生椎基底動脈缺血,輕者感到暈眩,重者則會發生腦幹中風,出現意識喪失、吞嚥困難、構音異常、運動失調等症狀。三、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導因於第八對顱神經,被扭曲變形的基底動脈或前下小腦動脈所壓迫,在動脈搏動時,干擾到該條神經傳遞前庭平衡及耳蝸聽覺訊號的功能,傳進大腦的訊號變成斷斷續續,有的人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及神經性聽力障礙,很像耳中風;有的人會以姿態性眩暈為主,很像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也有人會兩種症狀都有,很類似梅尼爾氏症或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無法確定沉積處 貿然復位恐更糟要根治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然後對那一支半規管進行耳石復位術;但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時,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地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會更加地困難。治療持弓獵人症候群,臨床上會以口服抗血小板劑為主,必要時得進行血管整形術(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若有三高者,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引起腦幹中風。對於陣發性前庭症候群患者的治療,建議要有充足睡眠,可以增強腦部抵抗暈眩發作的能力,或是口服乙型受器阻斷劑,減少動脈的搏動;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改變動脈血流,加強動脈搏動,加重病症。因此,如果出現姿態性眩暈時,先別貿然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畢竟這還是醫療行為,建議正確就醫,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併發症。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09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該飯前還飯後吃?專家:這7種不宜飯前食用!
水果該在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比較好?部分營養師主張水果應該飯前吃,能避免飯後吃水果時攝取過多糖分,但卻有人因此引發胃痛及眩暈。到底哪些水果在空腹時最好別吃?針對有眩暈症病史的患者,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則建議,飯前最好避開吃荔枝、甘蔗等含糖量過高的水果。主張飯前吃水果的理論,在於有利於腸胃吸收,另一方面還能控制正餐時進食的熱量,但營養學界歸納出番茄、柿子、香蕉、橘子、山楂、甘蔗和荔枝等7種水果,不宜在飯前食用。像是橘子和山楂富含果酸等有機酸,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空腹吃柿子易引起胃石症;空腹大量吃香蕉,會使血液中含鎂量突然升高,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其中含糖量過高的荔枝和甘蔗,不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食用更可能因為肝臟轉化酶來不及將水果中的果糖轉換為葡萄糖,導致體內血糖突然飆升,引發頭暈目眩,不可大意。通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性疾病及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疾病患者,較常因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引發眩暈、嘔吐或兩側性耳鳴。李宏信指出,部分糖尿病患因為感染、腹瀉或攝取過多糖分高的食物,導致體內血糖急速飆升,而出現頭暈現象。 一般而言,眩暈主要是因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所造成,壓迫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內的神經,進而引發平衡失調,若有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新陳代謝疾病或長期抽菸者,內耳血管更容易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血管硬化而阻塞或血流不通暢。若是再加上生活壓力大,身體無法順利調適,也會促使內耳血管過度收縮,一旦血流不順暢,就會造成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內耳神經萎縮,引起眩暈症狀。 若出現突發性眩暈情況,應多加留意盡速就醫。李宏信說明,臨床上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以降低內耳壓力。發作時應保持心平氣和、穩定的心理,且勿使頭部轉動,以免促使眩暈症更嚴重,待病情穩定下來,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藥物,來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內耳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患者只要持續服藥控制,內耳的循環功能都能獲得改善,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補充能量,有助神經細胞修復。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眩暈屬於文明病,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飲食習慣等,都是造成眩暈的因素,尤其調味過油、過鹹、過甜的食物皆易導致新陳代謝變差,影響內耳三半規管正常機能,飲食應特別留意禁忌,並應戒除菸酒,以免不慎誘發眩暈症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20 科別.心臟血管
喝咖啡、過勞會誘發心悸?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濃茶會覺得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撲通的跳,有些人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或意外事件的外力驚嚇,出現心跳過動的現象也有些人會因情緒不佳、過度疲勞,而覺得心中悸動,無法自主,這些都屬於傳統中醫或現代醫學所謂「心悸」的範疇。什麼是「心悸」?以中醫的觀點,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黃碧松說明,現代醫學所謂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是更年期症候群、精神官能症等,也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表現。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黃碧松分析如下幾種:1、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四參復脈湯、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加黃耆與養心湯為主。2、心血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聖愈湯等。3、心陽不振: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渴和硃砂安神丸合方。4、心血瘀阻: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大黃蟅蟲丸、補陽還五湯。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6、痰擾心神: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加黃連,還有滌痰湯。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補骨脂、附子理中湯加肉桂。8、心腎陽虛: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右歸丸、右歸飲、參附湯。9、心腎陰虛: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和黃連阿膠湯合方。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大定風珠與大劑量的生脈散。11、氣虛陽脫: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參附湯、獨參湯。不過,黃碧松強調,應由專業醫師針對證候診斷處方,患者不宜擅自濫用,但可自行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且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並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而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則須和主治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最重要的是,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加上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延伸閱讀: 常心悸會得心臟病? 出現這種狀況千萬別不理 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流感有6常見症狀!伴隨免疫力低下恐釀中耳炎
 在防範武漢肺炎的同時,也別忽略流感的嚴重性。流感最常見的症狀無非是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症狀輕微者,醫師多半採取症狀治療法,即視症狀投藥,以緩解不適,一般可於7天內痊癒;但流感若發生在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就要當心併發症。其中,較常見的即為中耳炎,會導致劇烈的耳痛、耳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現象,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中耳炎症狀多半來自於病原體的感染所致,依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類,常見症狀有耳痛、聽力減退、食慾不振等情形。若罹患感冒、流感或有中耳炎病史,一旦發現耳痛、耳鳴的狀況時未能即時就醫,恐導致日後釀成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情況,且反覆發作。李宏信分析,中耳炎之所以會引起耳鳴,有可能是因為中耳積水,以致聲音傳導受阻,在耳內來回震盪的緣故,一般只要中耳炎治癒後,耳鳴症狀便會自然消失。倘若出現耳鳴持久不退,則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進一步接受診斷與治療。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以及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李宏信說明,耳鳴初期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量會逐漸加大且不間斷,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連續24小時,長久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耳鳴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並非無法治療。李宏信解釋,耳鳴發生的前3個月症狀通常較輕微,雜音音頻很低且小聲,只要養成規律作息、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耳內雜音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且勿擅自停藥,病情便可獲得逐步改善。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要提防感冒所引發的中耳炎與耳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平時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出入人多的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減低感染的機率。飲食上,建議均衡攝取,以提升抵抗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輪班工作失眠高2.18倍 中醫師建議中藥和針灸調理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去年研究調查發現,全台固定白班工作人員,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約10位民眾中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輪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3.3%,比固定白班者高2.18倍。台南安南醫院中醫師賴建銘今天說,輪班工作者因日夜顛倒、生理時鐘改變,造成失眠問題影響身體健康,除了根據中醫體質調理之外,也可搭配針灸治療來疏通經絡。隨著現代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24小時運作甚至全年無休的公司越來越多,如便利商店、科技廠作業員等,輪班工作似乎成為部分上班者的常態,但輪班工作者伴隨而來的失眠問題也日趨漸增。失眠在中醫屬不寐等範疇,賴建銘表示,意指經常性的睡眠減少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徹夜不眠。以下為臨床上常見證型以心腎不交型來說,如難以入睡,徹夜不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健忘多夢,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處方黃連阿膠湯加減。賴建銘指出,肝膽鬱熱型為睡臥不寧,多夢易醒,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心火亢盛型為失眠多夢,胸中煩熱,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脈數有力等。處方導赤散加減。賴建銘說,痰熱擾心型是睡臥不寧,多夢易醒,心煩不安,胸悶多痰,噁心欲嘔,口苦而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處方黃連溫膽湯加減。心陰不足型為不易入睡,心悸而煩,多夢健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處方為天王補心丹加減。
-
2020-02-23 科別.耳鼻喉
追劇追到耳朵突然悶塞 當心是耳中風要快就醫
年長者或愛追劇的年輕民眾注意,如果突然出現耳朵悶塞、耳鳴、或單耳聽不清楚,可能是突發性耳聾。一名50多歲台商,日前突然聽力變差,覺得左耳塞、有耳鳴聲、常聽不清楚,但因工作忙,一拖就是三個月才回台就醫,經耳鼻喉科醫師聽力檢查發現為突發性耳聾,左耳要到70、80分貝才聽得到,經治療後,左耳聽力情況改善。收治該患者的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家宸表示,突發性耳聾又稱為「耳中風」,患者多為一覺醒來後突然覺得一耳或雙耳聽力變差、或耳朵很悶、塞住或是進水感,其發生的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病毒感染、藥物、外傷、內分泌、血管阻塞或腫瘤有關。張家宸說,耳朵中的內耳掌管聽力,內耳發炎多為病毒感染,如麻疹、感冒使細菌跑到耳蝸造成發炎;而供應內耳血管的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引發聽力障礙;自體免疫疾病部分,則是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系統紊亂關係,導致內耳部分構造生病,引起突發性的聽力受損。他說,臨床上患者上述三情況中,以內耳發炎的比例最高,約占七成。而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的「急症」,必須馬上安排聽力檢查,若確診得馬上治療,避免內耳的多數毛細胞死掉,聽力就難恢復;民眾發現聽力異狀時,應在三天內就醫,並在兩周內的黃金治療期接受積極治療,若過治療期才就醫,聽力恢復效果恐大打折扣。已治療者,也建議調整作息、適當休息與充足睡眠,以避免再次復發。熬夜、壓力等是危險因子張家宸表示,突發性耳聾發病族群,不限於年長者,青壯年若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也容易發生;另外,有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也是危險因子。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蛤?」小心出現這四大徵兆 聽力可能已受損!
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可能與娛樂設備造成的噪音有關,耳機、音響、KTV都是聽損問題的元凶。曾有小學生聽MP3學英文,結果聽的時間太長,加上使用耳塞式耳機,竟有輕微聽損問題。國內聽障問題以老年人最多,根據統計,65歲以上民眾約3成有聽損問題,85歲以上高達5成,而先天聽障的新生兒,每750人有1人。退化性聽損可能從50歲就出現徵兆,像常聽不見他人說話、常說「蛤?」、電視愈開愈大聲、講話也愈來愈大聲等。退化性聽損不可避免,退化主因不明,可能與老化有關。力博宏表示,退化性聽損男性多於女性,男女好發年齡不同,男性最早從45歲就有退化危機,女性因有荷爾蒙保護內耳皮細胞,退化年齡約在55歲以後。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但多數退化性聽損患者,不想承認「聽損」而不願面對,不接受治療也不想配戴助聽器,但聽損問題不解決,不但影響溝通,使患者人際問題變差,有研究指出,外界刺激銳減,失智風險也會增高。力博宏提醒注意以下聽力退化徵兆,如果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1.常說「蛤」、「聽不見」、「再說一次」當用正常音量對答時,對方卻時常反覆確認對話內容,就可能有聽力損失的問題。2.難與人溝通,常聽不懂或聽錯話對答時,卻常答非所問,就可能是聽不清楚,導致言語誤解。3.電視、音樂音量、說話聲音漸增當有聽損問題時,常不自覺提高音量,或是在接收音量時,比一般人需要更大聲。4.可能常有耳鳴、眩暈等症狀若有聽損問題時,可能是因耳膜破裂或是疾病產生,連帶導致耳朵內不平衡,出現耳鳴、眩暈的症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什麼耳鳴會引起頸部痠痛?神經科醫師這麼說
很多耳鳴患者都會抱怨頸部痠痛,大多會在後腦勺,或者擴展到兩側肩膀或上背部(膏肓處),以為是「氣血不順」或「頸頭症候群」,在接受按摩或針灸後,會覺得耳鳴好像變小聲了,這是為什麼呢?耳朵出現障礙影響聽覺聲波從外耳、中耳傳入內耳後,內、外聽毛細胞相互合作,啟動訊息,從聽神經傳入腦幹;接著,聽覺路徑向上傳遞,不斷地交叉到對側,再從對側交叉回原側,最後到達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產生聽覺。在自然環境中,背景音量大約是20~30聽覺分貝(dBHL),人體習以為常,稱之為基礎聽覺。一旦外耳、中耳或內耳出現障礙,影響到基礎聽覺時,大腦會自動啟動內耳及腦幹的代償機制,主動強化原本應該接收到的聲音訊息,產生耳鳴,此時耳鳴會有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頸部肌肉處在緊張狀態我們會反射性地轉頭或調整身體姿勢,去搜尋聲音訊息,或是迴避不想要聽到的聲音,稱之為「聲源頸部反射」。一旦聽覺受損,會不知不覺地啟動這種反射,設法去搜尋缺陷的聲音,甚至專注於耳鳴,頸部肌肉就會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久而久之發生過勞與僵硬,乳酸堆積,產生痠痛。頸部肌肉僵硬,刺激到位於肌膜(位於肌肉周圍)內的本體感覺受器(感受頭部位置),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地經由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通過後方腦幹時,恰好「短路」,傳進鄰近的聽覺神經路徑,產生「不需要」的聲音雜訊,很像我們被關在地下室時,所感受到「悶悶的」環境聲響,沒有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這種耳鳴其實是「腦鳴」。頸部疾病也會影響可見,耳鳴本身會引起頸部痠痛,接著引起「腦鳴」,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症,但下列頸部疾病,卻是會同時引起「耳鳴+頸部痠痛」:頸椎動脈內膜剝離:本身會引起血管性疼痛,還會造成椎基底動脈缺血,影響內耳與腦幹。巴劉氏症候群:又稱之為頸椎交感神經症候群,乃頸椎骨刺或脫位,直接壓迫脊髓神經根,產生反射性頸部痠痛,並直接刺激位於頸椎前方的交感神經鏈,經由交感神經反射,造成椎基底動脈收縮,傷害內耳與腦幹。如果壓迫到脊髓,引發脫髓鞘性神經變性,發出病態感覺訊息,不斷地向上傳遞進入腦幹,產生「腦鳴」。找出聽力受損病因建議耳鳴患者,若有頸部痠痛時,應該先正確就醫,找出聽力受損的病因,例如噪音傷害、中耳炎、聽小骨硬化、聽神經瘤…,接著,醫師才會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處方物理治療,合併姿態矯正,避免頸部肌肉群過勞,例如不要低頭操作3C產品,多管齊下,讓耳鳴變小或消失。
-
2020-02-09 橘世代.健康橘
雷洪6妻妾跑光 72歲養生秘招擄新歡
72歲資深演員雷洪過去擁1妻5妾,坐享齊人之福讓不少人羨慕,他有套獨到的養生方法「裸睡」,再冷的天也如此,早上喝溫牛奶,平日絕不碰冰,每日騎腳踏車、爬山運動,吃食方面少吃澱份、油炸。有不少人調侃雷洪「精力旺盛」、「過人體力」,他坦言其實長年拍戲、日夜顛倒,生活作息不正常,過去他不但肥胖,常感覺疲累,尤其上了年紀代謝變慢,前年一度還差點耳中風,幸虧平日還算保養得宜,才重拾健康,強調:「健康不是第一,是唯一」。武行出道的雷洪,雖已70多歲,身體仍相當硬朗,簡單的扭腰難不倒他,一個彎腰,雙手能輕鬆碰到腳,柔軟度一流。但他說,自己一直有血糖不穩、血液循環不佳狀況,且長期熬夜拍戲,其實肝不好也有高血壓,三餐不正常也導致胃不舒服,因此過去他隨身帶了「四老婆」準備的藥包,有保肝丸、深海魚油、維他命B+C群、銀寶、維骨力、胃藥、降血壓藥、治腳痛、耳鳴等10幾種藥,另外還有眼藥水,簡直就是藥罐子。2016年,他經歷因妻妾投資失利慘賠6千萬,妻妾一個個跑光後,雷洪人生回到原點,「無論如何,自己不能倒」,最重要的是「戒菸」,他坦言16歲就抽菸,到50幾歲時,菸齡長達40年。有次拍打鬥戲從5層樓高處往下跳,地面鋪上紙箱、海綿墊,他卻因突然的肺部衝擊,整整休息一個禮拜,當時導演李岳峰就勸他戒菸,之後他身體就漸漸恢復,前陣子免疫系統出問題加上耳鳴,很快就痊癒,都要歸功於戒菸,如今72 歲,他還可以一口氣爬上10樓,也多虧戒菸才有這樣的肺活量。目前的雷洪雖然妻妾都跑光,身邊還是有50多歲「閨蜜」陪伴、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0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許多駕駛都只開單側車窗?車窗怎麼開有學問
開車時不開窗,車內一氧化碳濃度升高,人會產生睏意,需要新鮮空氣“清醒一下”。在一般道路駕駛,打開車窗可以增加舒適性,但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宜,車窗怎麼開也很有講究。《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行車時遇到不同情況,如何科學開窗。單側開條縫 散異味單側前車窗開啟一條縫隙,車內空氣會將煙霧或其他異味擠壓出車內。但如果車窗開啟增大,車外氣流的強勁作用力會將煙霧擠入車內,從後排排氣口處流出。乘客吸煙時,將吸煙者一側的車窗打開,二手煙能很快排出。斜對角開兩扇窗 降噪開車時打開相對的兩扇車窗,噪音聲會很大,讓人一直聽見“呼呼”的聲音,甚至說話都聽不見。這時打開一扇前車窗和對角線的後車窗,不僅能使空氣暢通流動,對於降溫和通風也有很大幫助。而且這樣透氣聲音小,適合帶孩子出行時,讓他們安靜地睡個覺。打開三扇關一扇 快速換氣最好能打開兩扇前車窗和一扇後車窗,這樣會在後排製造一個高氣壓的區域,風比較柔和,人們更容易接受,還能避免車外進入雜物,更加安全。另外,也要避免以下這兩種開窗方式:1. 避免高速時開同側窗高速行駛時切忌將同側兩扇窗同時打開,否則氣流會在同一側直接灌入車內,一直吹到另一側玻璃上之後再從原入口返回。坐在另一側的駕乘人員迎風感強,即使一片樹葉的力度也會非常大,有受傷風險。高速行駛風噪大,嚴重時讓人耳鳴頭痛。如果遇到大風天氣或者有橫風的地方,開窗還有可能讓車被氣流給掀翻。高速路行駛最好不開車窗,否則使行駛阻力加大,比開窗更費油。風噪還會影響駕乘人員交流。因此,無論從燃油層面、噪音方面還是安全方面,高速路開車窗都存在很多不利隱患。如果車內有異味,可以打開天窗。2. 避免四扇同時開有人認為,四扇車窗全打開通風換氣快。其實換氣效率低,而且行車過程中使得車內氣流方向混亂。當車窗周圍氣流排放達到峰值,車內堆積的大量空氣很容易相互作用產生亂流,極限情況下甚至可以吹起車內質地較輕的小擺件。若有些車內固有的按鍵安裝不牢固,也有可能被吹掉,非常危險。這幾個開窗方法乍一看容易弄混,實際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常開車者可以想像一下氣流的流動規律,幫助理解、記憶。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19 橘世代.健康橘
小心!頭暈不簡單,到底該看哪一科?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忽然之間,天旋地轉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一、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二、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三、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四、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延伸閱讀: 連醫院都在用!失智症專科醫師教你:每天「素描」15分鐘,預防失智、有效活化左右腦●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20-01-13 癌症.其他癌症
頸部出現腫塊還不痛不癢?4前兆都是鼻咽癌警訊
43歲黃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年有抽菸習慣,去年洗澡時突發現右側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赴醫檢查果然確診鼻咽癌第四期,對肩扛家計的他來說有如晴天霹靂,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腫瘤獲控制未擴散。 為什麼這麼年輕會染上癌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連銘渝表示,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會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至於發生原因乃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 連銘渝也指出,鼻咽癌早期常以頸部腫塊表現,無紅腫疼痛、但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的腫塊,必須高度懷疑鼻咽癌的可能;另外,患者也可能出現鼻部症狀,如鼻塞、鼻涕有膿或帶血絲,耳部症狀如單耳的耳鳴、聽力減退,神經症狀如單側頭痛、眼皮下垂、複視、臉麻、吞嚥困難等。 不過,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連銘渝說,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但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五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 延伸閱讀: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什麼耳鳴同時會偏頭痛?醫師:引起耳鳴有4個原因
在門診實務中,大約有十分之一耳鳴患者,會同時罹患偏頭痛。這些患者,有的耳鳴是出現在頭痛發作前,有的是在頭痛發作後,有的會消失,有的卻持續不減,甚至愈來愈嚴重。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很多耳鳴病因跟偏頭痛有關,這是為什麼呢?偏頭痛發作時的機轉主因為中樞神經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通道發生了障礙,一旦有壓力、感冒、睡眠周期改變或身體激素變化(例如月經來潮時),腦幹中某條神經元出現電位波動,就像平靜水面起了漣漪,開始向四周神經元傳遞。依序向上通過橋腦、中腦和大腦,最後某一邊的大腦動脈會因神經性發炎而擴張,出現疼痛。在這過程中,若影響到聽覺神經系統,就會出現耳鳴。原因一:干擾聽覺神經路徑當電位波動影響到腦幹中的聽覺神經路徑時,患者不僅會聽覺過敏,還會聽見彷如身處密閉地下室時,所聽見的環境聲響。這種耳鳴沒有固定頻率或方位,頂多持續幾個小時,最多一日,大多隨著頭痛緩解而消失,原因二:造成耳咽管功能不良或中耳炎倘若電位波動影響到舌咽神經核及三叉神經核,干擾這些神經核對於耳咽管開關(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的控制,衍生耳咽管功能不良,中耳負壓,續發中耳積液。或者,電位波動順著舌咽神經或迷走神經,傳進中耳腔,神經炎性反應使黏膜和耳膜的微血管擴張,分泌增加,引起傳導性聽力障礙。這種耳鳴較為低頻,會持續好幾天。原因三:間接引起耳蝸水腫偏頭痛發作到巔峰時,腦部會釋放出一種炎性物質-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GRP),倘若循環到內耳,造成耳蝸水腫,傷害聽毛細胞群,特別是高頻處,使它們無法一起隨著聲響、柔順且整齊劃一地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號就無法同時傳進大腦,就會被解讀成「迴音陣陣」,這種耳鳴會持續好幾周。原因四:直接使耳蝸動脈痙攣倘若電位波動順著神經,直接影響耳蝸動脈,引起痙攣,造成耳蝸及聽神經缺血,儼然「耳中風」。這種「缺血性耳鳴」往往會合併嚴重的聽障,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甚至永遠無法緩解;偏頭痛每發作一次,耳鳴及聽障就加重一次。偏頭痛所引起耳鳴其實不算少見,治療時,一定要先設法讓偏頭痛發作減少,甚至不要發作。最好能在頭痛即將發作時,即時服用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使頭痛發作稍停,再搭配口服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預防中耳炎或耳蝸水腫,保住聽覺。但若是「耳蝸動脈痙攣」者,就要搭配抗血小板劑,還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規律用藥,避免永久性或嚴重的耳聾。最後,奉勸病患若是偏頭痛發作又有耳鳴,宜正確就醫找出病因。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長者聽力缺損 多與內耳有關
老年人聽力退化或重聽,與年齡增長有關。一般來說,年過50歲,部分民眾會開始出現聽力問題,尤其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降低,與聲音渾厚的中低音男性相比,會比較聽不清楚尖銳的女性聲音。若退化情形嚴重,慢慢地連中頻、低頻聲音也聽不清楚,就演變成重聽。聽力缺損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時間上可能暫時或長期,但不至於全聾。由於聽力障礙開始出現時多屬輕度、不明顯,患者或親友可能不會特別留意。引起年長者聽力缺損的原因多與內耳有關,內耳位在耳朵最深處,為顳骨包圍著,內耳的耳蝸屬於「聽覺器」掌管聽力,若耳蝸神經退化或異常,會使內耳收到的訊號無法傳達到中樞聽覺系統、或使辨識能力變差,而聽不清楚高中低頻聲音。前庭與三半規管則是「平衡器」,掌管左右耳對稱、旋轉、平衡等,若發生障礙或受損,就會出現走路不穩、傾斜甚至眩暈等情形。而耳鳴則指患者自身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刺激下,聽到部分或持續鳴響,並與睡不好有關,形成惡性循環。出現耳鳴原因除了耳朵本身受損、年長老化、感染外,也跟情緒變化、免疫失調及自律神經系統均有所關連。如例子中的鄰居黃太太,失眠加上耳鳴外,聽力也受損,長期下來就會出現聽力下降、走路搖晃不穩等情形。此外,年長者聽損也可能跟基因遺傳、外傷、藥物或疾病等影響所致,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長者,內耳末梢就可能出現問題。聽損在診斷上應先至醫院做完整聽力檢查,包含耳朵相關理學檢查,以確認聽力損失原因;治療上則依聽損嚴重程度,來考慮使用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改善,減緩退化速度。而耳鳴則因成因相當複雜,藥物治療上以維他命(維他命B12尤佳)、精神安定劑,來改善耳鳴造成的焦慮不安及失眠等;或服用促進末梢血液循環藥物等,來促進內耳、神經及腦部循環功能。(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昱勳)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輩耳背的煩惱
母親高齡80多歲,這幾年耳力漸差,我每周打電話跟她聊天,聲調提高,避免她聽不清楚。婆婆比母親年輕幾歲,但耳力也不比母親好,我站在旁邊跟她說話,她有時也聽不到,親友來電問候,她難免雞同鴨講,誤會話意。有一天,我外出購物,在大門口遇到同棟鄰居黃太太,她正要到附近社區公園走走。許久未見面,見她臉頰消瘦,精神不若以前好,便留步問候,與她聊上幾句。原來黃太太近日深受耳鳴困擾,並伴隨失眠,聽力下降及暈眩之苦,較少出門。我看她走路有點搖晃不穩,關照她慢慢走不要急。媽媽、婆婆及黃太太都是耄耋之年,同時面臨耳力變差的情形。耳力漸差,耳背嚴重,難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徵詢婆婆是否要配戴助聽器,改善聽力問題。婆婆憶起她大嫂曾配戴助聽器的不便,便一口回絕說不必。我們只好在跟婆婆對話時,聲量大一點、音調高一點,希望老人家能聽清楚。而黃太太因耳鳴干擾睡眠,又影響聽力,走路平衡感不足,比較讓人擔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只要一根衰退或失衡,都會影響生活品質。但人年紀大身體各器官功能自然老化衰退,也是不可逆的事。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