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76
筆 文章
-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單側聽損民眾身障資格被排除 立委莊競程籲修改標準
一耳聽得到、一耳聽不到的單側聽損民眾,有聽障的事實,卻被排除身心障礙資格,嚴重影響工作權,台中市立法委員莊競程最近接獲陳情,表示將要求檢討以優耳(聽力最好的耳朵)判定,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的條件,以爭取合理權益。莊競程說,據中華順風耳之友協會理事長陳惠琪指出,國內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3名單側聽力損失,但目前單側聽損,在身障量表判定為正常,無法列入身心障礙者,申請不到身障手冊,也無法獲得電子耳、助聽器或是FM系統等輔具補助等相關資源;希望將單側聽損者納入身心障礙資格,並修改現行身心障礙者鑑定辦法,放寬認定標準。陳惠琪說,單側聽損者聽不清楚他人說話聲音,或因所聽取的聲音響度較小,常需要對方重複所說的話,或要求他人說話大聲一點,久而久之造成不太願意與人交談或溝通的情形,影響社交與自身情緒。莊競程指出,單側聽損者,在工作上或是社交上屬於弱勢族群,聽障鑑定重點在優耳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如一耳全聾,但另一耳的聽力不到55分貝以上,仍未達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的標準,他將協調衛福部提出身心障礙認定標準的修正。根據統計,國內一年新增的單耳聽障人數大約3000人左右,為避免引起其它障礙越來越嚴重,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莊競程認為,應早期協助,例如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有視障及聽障資源中心,可針對單側聽損的學童及早提供輔具及教材,而非等到高中教育。他打算提案,將單側聽損加進教師身障知能訓練的課程,送到今年六月的身心障礙鑑輔大會討論,希望在求學過程中,提升老師的身障知能,以減少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誤解和傷害。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量體溫有眉角!一張表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上學、上班、進餐廳用餐或是搭捷運、高鐵,現在都必須先量測體溫;但你知道量體溫有哪些方式?測量時又有什麼「眉角」?義大醫院家醫科鄭暐霖醫師分析五種常見的體溫量測,教你掌握眉角量得精準:1、額溫☑使用工具:紅外線額溫槍☑發燒標準:>37.5℃☑量測方式: 在額頭保持乾燥、無瀏海干擾下,將額溫槍近距離置於眉心的位置,做定點量測,或是採橫向滑動進行測量。★注意事項:有鑑於額溫槍測量部位屬於人體最外層,易受當下環境影響,每次使用前,應先根據所附說明書所載使用方式置於量測環境,使其感應器與環境溫度達到平衡後再進行操作;被測量者若是剛剛走路或運動,體溫可能略高,建議可以休息10~15分鐘後再測量。2、耳溫☑使用工具:紅外線耳溫槍☑發燒標準:>38℃(惟37.5℃~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建議於此範圍內應持續追蹤或詢問專業醫事人員)。☑量測方式:透過紅外線掃瞄耳膜所釋放的熱能,由此得到體溫。但耳道的結構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量耳溫時,3歲以上將耳朵向上向後拉,3歲以下將耳朵向下向後拉,但3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耳溫模式。★注意事項:若需搭配耳套使用的耳溫槍,一旦不加裝耳套反而會測量不準;耳溫槍及耳套使用方式請詳閱所附說明書;測量前需確保耳朵清潔,因耳垢太多會影響準確性;因左、右耳溫度不盡相同,測量時應以溫度較高的為準。3、口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發燒標準:>37.5℃☑量測方式:使用前,先用酒精擦拭,再將體溫計置於舌下,口唇閉緊,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注意事項:測量前,應避免進食、喝水、抽菸等影響口腔溫度的行為;倘若進食,須30分鐘後再進行測量。4、腋溫☑用工具: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發燒標準:>37℃☑量測方式:將體溫計的測量端置於腋窩深處,手臂夾緊,電子體溫計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水銀溫度計停留約3~5分鐘即可。★注意事項:腋窩處須注意不要放置干擾體溫的物件,如冰枕;在量測時,應保持腋窩處乾燥,使其不受汗水影響。5、肛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發燒標準:>38℃☑量測方式:量測前,先塗抹嬰兒油或凡士林作為潤滑,嬰兒採俯臥或仰臥抬腿姿勢,兒童及成人採側臥姿勢,再慢慢將溫度計插入肛門,成人深度約3公分, 嬰幼兒約1.5-2.5公分,電子體溫計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水銀溫度計停留約1~3分鐘即可。★注意事項:測量期間姿勢須固定不能亂動,以免溫度計造成肛門受傷;1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肛溫模式進行體溫測量。應格外注意衛生,最好僅個人使用,不與他人共用,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
2020-04-05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有天中午去一家自助餐店,客人自行夾菜後拿到櫃臺結帳,此時老闆娘一一大聲問:「你要添飯嗎?」「你要加飯嗎?」「你要一碗飯嗎?」「你要白飯嗎?」我豎起耳朵,就是沒聽到:「你要飯嗎?」想必老闆娘上過寫作課,在「要」與「飯」之間努力添字修辭,氣氛熱絡,生意很好。用字遣詞不僅可以為生活增色加分,也影響心境。一位罹患癌症的好友平靜地說:「終於知道生命是有盡頭的。」聽起來有點感傷、淒美,但很有智慧。又如:「我們一生下來,就每天走向終點。」也頗能引起共鳴,其實這些動人的詞句都是在說「人總是會死的」,但感受大不同。名人有加持作用,多年前美國總統雷根宣布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醫師常告訴阿茲海默症患者:「你得的是雷根總統的病。」最近有位住在美國的朋友因血膽固醇高,醫師讓他服用冠脂妥膜衣錠(Crestor),並說「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當下他精神一振,甘心服藥。聲調、表情、時機也很重要。小時候,吃過年夜飯,父親滿臉笑意的一句:「你過來。」我雙手接過壓歲錢,又長了一歲,真是快樂滿足。如果做錯事,母親怒容滿面,說:「你過來!」就知道要被打手心了。那天在捷運車廂裡,我旁邊的位子剛好空出來,一位女孩坐下後,笑盈盈地對一位男孩說:「你過來嘛。」聲音輕柔,有點撒嬌,我聽了也不禁莞爾。心想,看似戀人的這對,假如在很多很多年後成了老夫老妻,一句「你過來嘛」語意之間除了關懷、擔心、呵護,應該也是帶著理所當然的味道吧。有時,一句激勵的話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例如《人生不完美.但依然好得很》的作者之一林昭坤,在25歲那年因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壓迫脊髓,導致下肢癱瘓、上肢無力,需靠輪椅代步。但一位助教對他說,看到他的潛力,只要好好訓練一定可以成桌球國手。於是他勤練兩年之後,贏得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的金牌。近日聆聽作家韓秀女士的精彩演講,一位聽眾提問:「以韓老師寬廣的視野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如何看待台灣?」她回答,西元前8世紀的詩人荷馬,曾如此描述希臘的克里特島:從酒紅色的海中冉冉升起,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韓秀接著說:「這也是我對台灣的看法,四面環海,美麗富庶、人口眾多,讓我們一起來繼續建設台灣。」激起一片掌聲。我們一般人不見得精通中外文學,腹中也無華麗詞藻,難以說出如此貼切動人的譬喻,但我們可以盡量看到每個人好的一面,自然會說好話、多鼓勵、少批評,偶而也別忘了稱讚一下自己,不是很暖心嗎?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病天地/戴口罩悶熱不適 可調精油按摩舒緩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戴口罩人數增多,許多人因工作需戴一整天口罩,常覺頭昏腦脹不舒服,光田醫生提醒戴口罩時,掌握鼻梁、臉頰和下巴密合、眼鏡不起霧的重點;弘光科大老師建議可使用紓壓精油減緩不適,呼吸也可更順暢。在醫院擔任保全的男子說,每天都要戴口罩,整天超過12小時,耳後常痛到睡不著,曾看到網路教學,拿禮盒塑膠提袋綁在口罩後方,提袋固定在頭後方,這樣做耳朵比較不會痛。另也有不少民眾反映,長期戴口罩很悶熱,過感性皮膚會長紅點或青春痘,呼吸不順暢也易頭暈。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提醒,民眾戴口罩,須掌握鼻梁、臉頰和下巴密合、眼鏡不起霧的檢查重點,網路教的方法並非適用每個人。若覺悶熱,可在戴1、2小時後到戶外空曠處取下,讓口鼻呼吸順暢,最重要是注意口罩清潔。弘光科大化妝品應用系副教授施珮緹最近也常聽醫護朋友指長時間戴口罩,感覺悶熱不舒服;她說,戴口罩遮住臉部,若使用油性成分精油會更悶熱,建議選擇水性的頭皮養護水,含微量迷迭香、茶樹、尤加利、天竺葵精油,調配時取10CC,另再加入5滴的歐薄荷、檸檬精油,2滴的迷迭香、尤加利精油,調製精油可塗在耳朵上頭皮兩側,用指腹按摩,可聞到清新的檸檬香味,清涼、舒緩、撫慰作用也可舒緩長時間戴口罩下的不適感。施珮緹提醒,長期戴口罩悶熱,可能造成皮膚問題,建議不要化妝,更忌諱上濃妝,易阻塞毛孔引起發炎。
-
2020-03-28 橘世代.好學橘
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
1封看似再也平凡不過的會員申請書,因為這位特別的申請者,而顯得不平凡。他,91歲,申請加入聯合報會員!申請書裡還附一張照片寫著:「法國前工業發展暨外貿部長克瑞松女士拜會(聯合報)創辦人王先生,及其女民生報社長王效蘭,王社長並為父親翻譯」。「91歲!好感人!」這位老先生是誰?竟然有著這麼珍貴的照片!他和聯合報有什麼緣分呢?我們決定登門拜訪。40年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原來,91歲的許捷芳在外交部當了40年的攝影官,跟著政府官員拜訪世界各國留下紀錄,或是為來訪的友邦元首、政要等留影,為台灣外交史留下數不清的珍貴歷史鏡頭。40年的攝影官,他不只把自己當成攝影者,更把自己視為外交尖兵的一員,想為外交多做點事。他常在外賓休息的空檔,進暗房沖洗照片,為他們製作訪台的相簿作為禮物,令外賓印象深刻。「你能夠講出來的(政商名人),我這裡都有!」許捷芳邊說邊翻開他收錄1963年至2010年間作品的攝影集,果然,孫運璿、李國鼎、邱創煥、當時還是美國阿肯色州長的柯林頓、很年輕時的吳敦義等等這些政治人物,還有吳舜文、吳火獅、王永慶、辜振甫,這些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企業家。為捕捉美景 守候海邊一整天攝影官退休後,許捷芳沒有讓自己的興趣跟著退休,反而花更多時間投入攝影。他相信攝影是為了記錄生活、貼近生命。2014年高雄氣爆的隔日,他專程南下為這悲傷的一天留下紀錄;醉心東北角的海岸風景,長達8年時間,有空就扛著12公斤重的相機與腳架,在海邊守候一整天,只為了等待光線、雲彩、浪花構成最美麗的瞬間。曾開過個展 作品遍及全世界這些東北角的攝影作品,還在2017年應邀到新北市圖開過攝影展。但你若以為他的作品都是外交事務與東北角風景就錯了。許捷芳的攝影作品遍及全世界,他翻著照片說著這拍自哪裡、有什麼故事,91歲了卻對往事一清二楚。記者邊聽邊抄下國家名:約旦、吳哥窟、高棉、瑞士、比利時、荷蘭…,抄到第23個國家時忍不住問:「許爺爺去過多少國家?」許捷芳耳朵或許有些退化,腦袋卻很靈光,想都不用想馬上回答:「82個!」生理雖退化 擋不住攝影熱情許捷芳有輕微巴金森氏症,行動有些不方便,聽力也大不如前,每天除了運動散步,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聯合報從頭到尾細細看一遍,還有整理老照片。10幾歲開始拍照,攝影生涯長達70多年,攝影成為許捷芳生命的主旋律。年輕時攝影是工作、退休後攝影是熱情。現在,攝影成為他的翅膀,台北市大安區的小公寓沒有困住他,肌肉和聽力的退化也沒有困住他,當他每天整理攝影作品時,又回到當年為外賓按下快門的時刻、回到願為1張好照片守候10幾個小時的時刻。許捷芳用攝影定格了台灣的外交、世界的美景,也定格了自己的生命風景。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不要求每場贏!「奧運銀腕」郭李建夫帶隊,練韌性。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整天戴口罩戴得耳朵好痛!網分享用一張A5摺紙就能護耳
為防新冠肺炎,許多人每天戴口罩,卻也產生了各種不適與「創傷」,尤其醫護人員更是嚴重。社群網路上就有人在分享護耳「口罩勾」,反應相當熱烈,吸引許多人索取。該網友又再做了一款「摺紙版護耳器」,讓大家可以自己DIY製作。疫情愈來愈嚴峻,現在街上行人戴口罩的比率又更高了,也常看到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受創」的新聞,例如整天噴酒精導致手都乾裂了、戴口罩也戴到臉上滿是壓痕。日前就有一位網友「Yun Zon Zen」在臉書限時動態分享,用3D列印了製作「口罩勾」,在戴口罩時,掛繩就可以不用勒在耳朵上。結果一分享竟吸引很多人想要索取,還有人建議提供給醫護人員。但礙於防疫應少碰面,且他也沒有能力列印那麼多寄給所有人,於是他又做了一款摺紙版的「保護你的耳朵器」,只要有A5尺寸的紙張,甚至手邊的廢紙也可以,再照著他所製作的詳細圖解,連大小通用尺寸都抓好了,照折就可以了。若還是不會的,就把圖載下來複製不縮放列印再照折就行了。在疫情期間,大家都很辛苦,尤其第一線的醫療從業人員,「Yun Zon Zen」希望可以把這個小撇步分享給所有人,讓大家都能減緩戴口罩的不適。「保護你的耳朵器」DIY製作方式A5尺寸的紙張照著圖樣折就可以了,大小已經抓了應該通用的尺寸,不適用的話只要調整紙張的長邊就可以了。照理說直接看著圖拿手邊的廢紙來折就好,真的有困難可以把圖載下來,複製兩張不縮放列印,按照折線步驟應該就能做得出來了~(資料來源/《Yun Zon Zen》臉書)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燒到41.7度 台灣媽媽看英國防疫:人民被國家放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美等地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英國累計確診數來到1372例,累計死亡數增至35人,一名在英國定居的台灣媽媽前天在臉書粉絲專頁「Nana媽咪 x Q踢派」寫下個人近日親身經歷,表示「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英國宣布最新防疫措施,但內容太過薄弱,至少有三百多名英國與海外學者昨天簽署聯名信,對佛系應變措施深感憂心,英國目前病例增加幅度,可能在幾天內確診人數會達到上萬人,要求英國積極防疫;首相強生備受壓力,據傳英國政府可能在本周宣布提升防疫計畫,禁止群眾集會,但是否會有其他措施仍不得而知。一名居住在英國的台灣媽媽前天晚間11時許以「我的英國親身體驗 — COVID-19檢測」為題發表近日在英國的遭遇,內文提及英藉丈夫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一歲女兒Nana也出現相同症狀,並高燒至41.7度、無法停止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等,她帶女兒求醫並要求檢測被拒,醫生卻說不會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讓她無法置信的是英國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孩子的爸爸還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醫療專線被打爆,要她打給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要她自己去大醫院報到,大醫院又不准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進入,她跟孩子如同皮球般被踢來踢去;最後去了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醫生仍不願做檢測,僅要求回家自行隔離。醫生告訴她「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所以她的先生以及女兒就回家,在家隔離7天。醫生告訴她,她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相關種種經歷,讓來自台灣的她難以置信,表示只能靠她自己一個人了,她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Nana媽咪 x Q踢派」臉書原文(當事人授權使用):我先生從上週六開始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咳嗽、發燒、頸部疼痛、呼吸急促困難、肺部附近疼痛、全身無力等等...全部症狀全部中。他近期無旅遊記錄,但不聽勸也不願意戴口罩,去盡了人多的場所:5-10個酒吧、演唱會、足球賽、Stand-up Comedy Show等等。打醫療急救111專線,電話那頭說「由於我們身邊沒有確認案例或我們並非從疫區回來,拒絕替我們做檢測」,並診斷說:「你應該沒感染,無須擔心。」Excuse me?現在非常時期「應該」不用確定嗎?隔天是週一,小哈利也開始一模一樣的症狀,有時高燒可至41.7度(但至少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可以降溫而非持續性高燒不止)、無法停止的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走幾步路就跌倒(前所未見的完全撲街式跌)。當晚我下班帶她去了大醫院急診。英國醫生就是那樣只做基本檢查:體溫、心跳、血壓、喉嚨耳朵是否發炎、聽診前後胸腔確認呼吸是否清澈或有雜音,最後開了消炎藥以及抗生素讓我們帶回家。抗生素部分我們決定如果發燒持續五天再食用,畢竟對嬰兒來說副作用很強,也會影響日後發育,不到緊急的那一刻是萬萬不想使用的。為什麼說5天呢?英國這邊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Whaaaaat!那裡正常!?)不會特別替你診治,說是五天過後還不退燒才需要擔心或進行驗血等檢驗。週三早晨,爸爸覺得哈利看起來好多了決定帶她去上幼兒園。上班時幼兒園因為聯繫不上爸爸,換打給我說哈利發燒讓我去接孩子。通常若有需用藥會請家長離開前填寫同意書並簽名,早上老師不接受我們準備的退燒藥,要求我們從哈利的書包裡頭拿走。若小孩發燒會問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吃幼兒園準備的退燒藥,一旦服用了,爸媽就得同時間前往接送⋯我立刻丟下工作去帶小孩回家休息。週五,哈利爸極度不適請假在家顧小孩,原本他還堅持要讓哈利去上學,瘋了嗎他!?昨天是發燒第六天了⋯一天當中大概燒三次,退燒藥、消炎藥交叉餵,連抗生素都開始給了!上班期間,接收到先生寄來說哈利不太對勁的簡訊。我請先生帶她去醫院,他不願意;請他打111專線,他也不肯;他自認是已感染患者,反正沒有醫院會接納我們看診,看不看都無所謂(你自己就算了!女兒燒這麼多天你也無所謂?心中一把火抓起來)我馬上提早下班衝回家,一路上在電話裡 等候了一個多小時才接通,醫療專線已經爆了!醫療專線說,現在還是上班時間你們打過來沒用,請我們打給家庭醫師詢問,打給家庭醫師後又被說請自行到大醫院急診處報到,醫院急診門前貼了大大海報寫著:武漢肺炎症狀的人不准進入,請自行回家隔離。就這樣 被當皮球踢來踢去⋯已經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媽媽我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沒有人要幫我、有誰能幫幫我?我心好痛,覺得好渺小、好無助。最後被一個比較佛心的醫師由電話轉介到sick kids hospital coronavirus suspect( #疑似病例)部門確診。但又經歷了幾番內心交戰與搏鬥,是否要冒著原本可能沒感染、但進去後帶著病出來的風險去報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進去後,醫院已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給疑似病患進去的,另一邊是普通的急診。裡頭所有醫護人員都穿戴著口罩、手套、連身防護衣,把我們帶進了一間專屬的隔離房。先由一位護士進來幫哈利做基本檢查收集數據,再讓醫生進來看診。醫生原本是說要抽血當場送驗,但又折返回來說他覺得沒必要了,請我們回家自行隔離,也不幫哈利和爸爸做肺炎檢測。這下連哈利是什麼引起發燒都不知道了!肺炎?日本腦炎?玫瑰疹?還是其他?醫生說送血檢只能知道感染的病毒濃度高低,用來調整給藥的劑量而已,並不能清楚告訴我們感染源(為什麼台灣都檢驗得出來?);還說 既然已開始服用抗生素就更沒必要抽血了!順道一提,這是愛丁堡、不,是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喔⋯醫師坦白的說:政府如今已經請有症狀的民眾自我隔離,減緩並拖延病毒傳播的速度,而他們能做的就是 遵從政府的指示。而政府的指示也會繼續更新,醫院和人民都需要配合。醫生又說,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那請問復原後肺部纖維化呢??)醫生再說,目前本醫院的小朋友沒有確認案例;但也因為 已不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所以數據無法被100%信賴。我先生以及哈利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不上學不工作。但最神奇的來了~醫生說我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可我跟被要求隔離的兩位近距離24/7小時接觸欸,你確定嗎醫生!?)醫生講解完後還問了一句:「Does it all make sense?」我先生居然回答:「Yeah it does.」等等,哪裡make sense了?哪裡都不make sense好嗎?感謝醫師的誠實相告,讓我覺得更加徬徨與疑惑了。最終,他們認為哈利尚有行動能力=還沒糟糕到需要住院,我們就被打發回家了,一樣沒有結果、得不到任何結論。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前天聽到首相的發言覺得心寒,直到親臨醫院的檢測經過才更感受到這血淋淋的事實: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接下來就只能靠我自己一個人了,我一定要把長子跟長女顧好直到痊癒,我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體內的媽媽賀爾蒙加油給我力量!我一定可以的。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預存腦本第一步!「防失智」也要護眼保耳力
失智症是大腦引起的,但如果只在意大腦那就錯了。除了大腦,也要檢查眼睛、鼻子、手、腳等其他部位的狀況。比方說,有失智症如果眼力又不好,很難自己走路。但只要把眼睛弄好,還是有可能自己走路。即使罹患失智症,如果能夠改善身體其他部位的衰退,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再從另個角度來看,不少本來以為是失智症患者,事實上只是眼睛和耳朵不好,大腦並沒有問題。以這層意義來說,確認各項感官功能是否正常,就非常重要。因為視覺和聽覺的衰退也容易引發失智症。在一份以25萬752人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若視覺、聽覺沒有特別的問題,失智症的罹患率是0.41%,若有聽覺障礙,罹患率為0.61%,約前者的1.5倍,若有視覺障礙,罹患的機率為0.83%,約為2倍。若同時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罹患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到大約3倍的1.27%。因此,最好可以盡早接受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的檢測診斷,讓感官功能維持正常,對預防失智有絕對必要 。到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與運動功能和失智症的關係如何呢?視覺與失智症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視覺。如果看不見,就無法透過眼睛得到訊息,因為透過眼睛進來的訊息量非常多,當龐大的訊息量被隔絕時,認知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進而引發失智症。有時我們並不知道眼睛失明是失智症造成的,還是眼睛疾病造成的。因為雖然訊息是透過眼睛進入,但使用這些訊息後會看到什麼東西,最終還是由大腦決定。因此,即使罹患失智症,還是要前往眼科確認眼睛是否有問題比較好。聽覺如果有聽覺障礙,就相當於認知功能老了6.8歲。所以老人很難對話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重聽,而不是因為失智。但多人都以為「上了年紀之後,聽力多少會變得比較差」,就置之不理。結果對話變得愈來愈少,若情況持續下去,就可能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而罹患失智症。因此,在失智之前或失智初期,最好可以到耳鼻喉科確認耳朵是否聽得清楚。觸覺觸覺與失智症的關係比較不那麼明顯。不過,許多人很容易把因觸覺而引發的問題行為歸因在失智症上。比方說,當手上握著的杯子掉在地上破掉時,大家通常會認為是「失智惡化的關係」,事實上,那也可能是因為觸摸杯子的手指觸覺變遲鈍了,或是拿著杯子的手指肌力衰退,所以才讓杯子掉在地上。嗅覺從失智症初期,嗅覺就會開始衰退。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的衰退比較不是那麼明顯,或許有人聽說過「香氛可以幫助預防失智症」,同理從嗅覺開始預防失智症也是一種辦法。只要使用精油、享受香氣,或是在平常用餐時,嗅聞剛煮好的料理就可以了。味覺味覺也會因為罹患失智症而衰退。相反地,味覺衰退也會引發失智症的症狀。味覺衰退後,吃東西就不再有樂趣,以致無法攝取足夠的飲食,也容易便祕,而這便祕正是失智症各種症狀的原因。例如,尋找廁所、因為便祕而焦躁不安的「徘徊」、突然想大便造成的「大便失禁」。此外,如果鹽分不夠多,味覺就會遲鈍,會導致偏食、營養不均衡等情況,這些當然也會對大腦造成影響。運動功能運動功能衰退會明顯加速失智症的惡化。睡眠障礙也是失智症會引起的症狀,但如果運動功能衰退,運動量減少,不太容易疲倦,有時也會睡不著。失智症也容易引起便祕和大便失禁,不過,運動功能衰退導致的運動不足,也會讓小腸無法充分運動,造成便祕或大便失禁。(本文摘自《失智行為說明書》,如果出版社)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牽一「足」動全身!早上足部健康操,腳好身更好
歐洲許多國家很早即重視足部照護保養問題,有專業學校(高職),有完整的設備、工作防護和消毒系統。這些服務普及於長者關懷據點和活動中心,讓長輩可以不必跑醫院,就近預防皮膚、趾甲、骨骼等足部衍生的身體疾病問題。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雙腳帶著我們前往各個地方,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足部的健康狀況。青少年時我們常運動負重、長時間穿鞋襪,青壯年則可能因穿高跟鞋造成擠壓病變,晚年則因免疫力降低、骨骼變形、肢體老化不便、用藥等因素,一不留神,輕者治療幾個月,重者演變成截肢或喪命。在台灣,我們常見足部養生和美甲,有的會私下協助處理灰指甲和趾甲內長等困擾,但因業者缺乏醫療知識,屢生感染等風險。為此,歐洲先進國家早已積極建立足部照顧服務,例如已有50年歷史的丹麥足療學校校長,與有20年實務教學經驗的老師媚特應衛福部邀請,來台協助建立足部照顧評估標準,並做教學示範。預防勝於治療 足部護理有待重視台灣目前雖有物理治療師等各專業職系,但沒有專門針對足部照顧的醫護專業,以往民眾多半是到皮膚科診所就醫,或被轉介至醫院動手術,這已是發生問題後的治療,無形中付出額外的社會成本與醫療成本。丹麥自1970至1980年之間,開始大力推動跨領域糖尿病控制,足部預防照顧是協同防治項目之一,根據後來統計,減少了80%的截肢。另一項統計則顯示了不重視足部照顧的後果:一個能預防卻不作為而導致的足部傷口,相當於一位護理師一年薪水的醫療代價,若傷口惡化需要截肢,花費可達新台幣500萬元,這還不算停止工作與影響生活品質的損失。簡而言之,媚特引進的足部照顧知識即是預防醫學,本篇介紹淺顯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讓一般人、家庭照顧者和居家服務者不用花錢吃藥,也能做好足部保健。媚特首先示範足部晨操,她坐著用5根手指夾住5根腳趾,左右上下前後搖動,好像喚醒腳趾一樣。早上起床這樣做,可以讓腳趾肌肉骨骼鬆弛柔軟,增進血液循環,等一下行動時比較好協調出力,尤其足部老化僵硬的人更要這樣做。每日一早向人問安前,先向自己的腳問安。如果有拇趾外翻的情況,可先兩腿兩腳併攏,用粗橡皮筋套住雙腳大拇趾,然後腳跟合併不動,拇趾向左右兩側外展再合併,來回練習多次。雖然這不能完全改善外翻,但是可以減緩疼痛。若是槌狀趾,則可一腳前一腳後,前腳跟輕壓後腳趾,減緩症狀。這些都不需要花錢,而是了解問題機轉,自己可以減緩困擾。做完足部晨操後,照顧者先用手接觸客戶足背動脈和後脛動脈,從能否感覺到脈搏判斷循環狀況。若摸不出來,再進一步用手摸拇趾下方,用手指重壓肌膚,看看是否在5秒內恢復彈性,藉此研判是否水腫。若還有疑問,則建議就診,也做為進一步觀察足部現象的參考背景,以免誤判紅腫等因素來源。再來看皮膚、趾甲、骨骼外觀,皮膚包括摩擦、硬皮、龜裂、紅腫、雞眼、感染、濕疹、黴菌與傷口;趾甲部分要觀察是否有過長、厚硬、黴菌(灰指甲等)、往內長、扭曲、感染、龜裂現象;骨骼部分則查看是否有拇趾外翻、兩指重疊、扁平足、腳踝下塌、高弓足等現象,這些問題可能來自先天或老化,也可能是受到鞋襪影響,像走路姿勢扭曲可能是骨骼變化,若不確定原因,可能會誤以為是扭傷。除了足部晨操、觀察詢問,媚特還介紹了足部神經敏感度基本測試,包含用棉花棒碰觸常受壓的部位,詢問對方有無感覺;用10公克壓力的塑膠針測試壓力覺;將棉花棒折斷,用尖銳端測試腳底痛覺,以及用反射鎚敲擊膝蓋測試膝反射,然後用震動機器量測對震動程度的感覺。最後是溫度差異測試,這時需要使用專業用測溫筆。專業用測溫筆的兩頭,一為金屬端一為塑膠端,測試者以兩端隨機碰觸受測者的同一部位,通常先選腳背,因為這區域比較敏感,然後問客戶感覺是一樣或不同?用以判斷足部能否感覺出溫差。如果多次無法感知,表示神經傳導或血液循環可能有問題,建議就醫。儘管這些測試中,有些需要使用一些專業儀器和知識才能判斷,不過其他幾項一般人可以相互執行。我曾多次將上述檢測用於老人大學,的確曾替人找到一些潛藏的足部問題。媚特也說,在丹麥也有不少人因為測試才發現自己的腳有問題,甚至意外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穿鞋前最好先清空鞋子媚特特別介紹感覺神經系統和運動控制神經系統,用以了解糖尿病的後果,和為什麼腳有各種不正常的反應。血糖高低不穩和末梢神經被破壞,可能造成走路與站立不穩而摔跤,或者改變走路時足部重壓的位置,造成骨骼變形或硬皮,以及皮膚和趾甲容易龜裂。這些問題當然要多重保護,包括乳液保養、趾甲維護與鞋襪選擇等。媚特舉了丹麥真實故事,有個小孩喜歡玩樂高玩具,把玩具塞進祖父母的鞋子裡,祖父母因為神經受損,沒有注意到鞋子裡有異物,連流血了都不知道痛。類似的例子還有髮夾等異物,在台灣則較多發生小石頭塞在鞋內造成足部受損。所以媚特建議,長者每次穿鞋前最好倒一倒,確保鞋內清空。以上各種足部測試治療,都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以便專心聆聽和測試,而且每一項測試都要先告知受測者,甚至請他們先用手感受、理解測試器材,讓他們安心並配合。確定他們都了解後,才開始修趾甲和護理皮膚。此外,工作時要戴手套,且每20分鐘更換1次,因為手套雖然可以隔離防護,但手指容易出汗,會影響手套的防護能力,若持續不更換,等於沒有防護,這個耗材不可以省。同時,工作要有升降椅,保護工作者背部,才能長久執業。但要注意,若對方背部無力或有背痛,不要一次把兩隻腳都升高,以避免壓力向後造成對方背痛困擾。比較現代的磨腳機會自動吸附粉塵,若無此設備,要戴口罩避免肺部傷害。這不僅適用於足部護理,也適用於家庭照顧者、居家服務人員與居家護理師。灰指甲、趾甲脆裂、硬皮 如何修剪才能避免感染?關於趾甲整理,媚特提醒,若有一隻腳趾有灰指甲,剪趾甲和磨修趾甲時,務必先處理其他的趾甲,最後才來處理有灰指甲的腳趾,以免交互感染。一般處理趾甲就是把過長的部分剪掉,很多人都知道要「平著剪」,但不見得真了解怎麼做,更何況趾甲造型人人不同。媚特先介紹所謂的「平著剪」,剪的時候趾甲要留一點長度,不宜全剪到接近甲床,不然比較胖、皮膚光滑、趾甲脆裂,或有硬皮的人,就很容易破裂感染。她還分析平著剪至少有3類,要看趾甲的厚薄、彎曲程度,較彎的趾甲反而要剪得略成弧形,以免最前緣保留不夠而容易內嵌。媚特說很多人為了省事,一次剪太多,後來兩側嵌甲,兩側尖尖的像貓耳朵,因此媚特稱之為「凱蒂貓」。因為一般人剪的時候怕嵌甲、怕痛,就將兩側剪成45度切角,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可以避免長進肉裡,實際上趾甲被這樣一剪,兩側還有一部分不容易被剪到,或者變形生長,最後看不到、剪不到的部分伸進肉裡更痛,而且可能引起感染發炎。如果長輩獨居在家,或因失智不能表達,或眼睛不好,或地面不乾淨不穿鞋四處走,都有可能讓腳步傷口惡化成各種疾病,而威脅生命。另外,因為許多銀髮族長年不剪趾甲而變長,加上老化組織改變,可能讓腳趾甲下緣連著肉往前長,或者甲床與趾甲分開,突出肉芽,若有這兩種情況,在修剪趾甲時容易以為是硬皮,或一不留神就剪下去了,結果一剪才發現是肉,可能流血感染。所以,肉芽若是連著趾甲,要慢慢剪一點點,讓它長出來乾化再處理,若肉芽不連趾甲,可以保留一些趾甲將之修薄,待乾化脫落。如果趾甲已經因為長期不剪而變長變厚,不要直接剪,因為這樣很可能使趾甲斷裂引起感染。也不要因為想省事,直接撕一些已經翹起一點點的趾甲,因為這樣不但可能因撕掉過多受傷,也使趾甲敞開更多空隙,容易引起感染。足部天天接觸地上,可能是口腔與肛門之外,最常接觸細菌的地方之一。如果用電動鑽頭磨硬皮,要注意使用方向要一致,不要來回摩擦,以免感染或速度太快導致磨傷。修整硬皮更要注意工具,有的地方可用小刀,如果用電動鑽頭要非常注意溫度,因為速度快或頻率高會增加溫度,可能加速細胞反應而導致硬皮增生,這樣反而容易繼續長厚皮。如果有空的話,儘量用小刀或用手工慢慢地磨。一般人在家可用廉價菜瓜布於洗澡後處理硬皮,不建議用指甲銼刀來磨硬皮,後果和電動鑽頭的高溫相似。硬皮不處理可能會龜裂,進而導致流血潰瘍感染風險,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造成因素可能是鞋不合腳,要做鞋墊,也可能是因穿夾腳拖鞋而不適,要避免穿,還有長輩足部變形,走路重壓部位與方向改變,也可能會長出硬皮。如果無法確認原因,而只是一味修硬皮,不能改善根本問題。關於嵌甲,丹麥多年前已經成熟發展鋼絲矯正,這種方式不用動手術,也不需要侵入皮膚,而是用金屬張力矯正,但要看趾甲條件。除了鋼絲,近年還有樹脂陶瓷等材料,不像鋼絲要靠趾甲兩側來固定,可以直接貼於趾甲中央,這樣可避免因鋼絲造成意外傷害。這種方式逐漸在歐洲風行,在台灣有少數醫師和部分護理師使用,費用比丹麥還要貴,而且要做很多次,可見在台灣這類保健技術和器材尚未普及。丹麥針對足部照顧設有職業學校,1年8個月循序漸進學習,從足部各種知識,到糖尿病、癌症、臥床、吸毒、酒藥癮等各種足部測試照顧,製作個別化鞋墊都有。他們參與機構服務、據點服務、日間照顧與居家服務,也被列為糖尿病病人聯合衛教一環。丹麥除了糖尿病患者有醫療給付,其他長者足部照顧在該國各行政區域有些微補助,這是街坊非常普及的預防醫療資源,另每年還舉辦足療日,於全國藥房、圖書館和人潮多的地點同步進行衛教宣導。土耳其比台灣更晚接觸丹麥足療,但已經立法設足療師,並於大學健康學院建置技職學系,教學醫院新陳代謝科隔壁設有診療間,並搭配糖尿病衛教,引進多國自動檢測足部壓力設備,可直接列印鞋墊參數製作。國內目前無任何學府開設足部照顧科系,2019年政府提出護理創新服務發展計畫,已經將足部照顧列為居家基本生活照顧給付;但是從修剪趾甲到更完整預防照顧的知識、技術等,仍待進一步強化提升。當這些都到位之時,台灣才有更多人免於截肢,更落實活躍老化。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10月號(NO.91)》【「動一動」這樣強化自癒力↘↘↘】。膝蓋受傷也能練翹臀? 6大動作幫你減低膝蓋負荷!。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9 科別.耳鼻喉
棉花棒挖耳垢小心戳破耳膜!醫師提供2正確清除法
耳垢太多好惱人,許多人都有使用棉花棒挖耳多的習慣,小心戳破耳膜!耳鼻喉科醫師Anh Nguyen-Huynh表示,耳多本身就有清除耳垢的功能,大部分的耳垢不用清,使用棉花棒可能越用越糟,除非耳屎太多堵住耳道,出現聽不見的情況,醫師提供幾項小技巧。耳垢是必要之惡 抗菌、保護耳多Anh Nguyen-Huynh指出,耳垢非常正常,甚至是必要,許多人誤以為耳垢很髒,需要定期清潔,其實耳垢有抗菌、防真菌的功能,甚至避免灰塵、毛髮、小昆蟲傷害到耳膜。不過,當耳垢太多,造成聽不見或感染時,有必要做好清除,尤其是耳垢過多、耳道過小的人。影響耳垢數量的因素包含:-耳多曾施行手術或外傷-耳部反覆感染-配戴助聽器或深入性耳塞耳垢太多這麼辦? 醫師提供這兩招對此,Anh Nguyen-Huynh提供兩種清潔耳屎的方式:(1)耳屎軟化滴劑:若耳垢量不多,選擇含氫或過氧化物的軟化滴劑效果佳。使用方法如下:-側身躺下:確保您要清潔的耳朵面朝上,並按照指示滴滴劑。-保持姿勢:讓藥劑在耳朵中靜置約五分鐘,使液體被吸收,並軟化耳垢。-起身擦掉藥劑:起身後,藥劑會與軟化的耳垢一起流出,使用衛生紙輕擦掉即可。然而,若您耳垢太多,可能出現耳垢栓塞(cerumen impaction),可能只能軟化耳垢,卻仍無法暢通耳道,致使情況更糟。(2)沖洗外耳道:若上述方法沒用,你可能需要使用吸球來清洗外耳道,但注意下列事項:-動作輕柔:避免傷害耳膜。-注意水溫:水不應太冷或太熱,否則溫差可能會使你頭暈。-這些情況避免:耳多有傷口、耳多曾手術,應避免沖洗外耳道。若你清洗時不舒服,請求助醫師協助。棉花棒、耳燭 清耳垢超母湯(1)禁用棉花棒:許多廠商都註明:請勿將棉花棒伸入耳內。Anh Nguyen-Huynh解釋,棉花棒有時會把耳垢推往更深處,造成更多耳垢累積,甚至傷害到耳膜,若不慎甚刮傷耳多,還可能引發感染。(2)禁用耳燭:這類產品一邊放入耳多,一邊燃燒,透過煙囪效應使耳垢排出,Anh Nguyen-Huynh說,這種方法完全沒用,還可能燒傷。醫師也提醒,若居家療法沒用,可求助醫師,透過透視鏡、機械夾出、軟化或吸出耳垢。參考資料:1.Ear Wax Removal 101: The Best (and Safest) Ways to Clear Clogged Ears
-
2020-03-03 橘世代.時尚橘
擁抱銀髮大齡時尚 「金點」小巧思更襯優雅
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紅毯一直是全世界的重要話題。今年許多資深女星不僅是典禮上發光發熱,在紅毯上最受討論的女星之一,絕對是已經82歲的珍芳達。珍芳達近年來積極投入環保社運,發誓不再購買衣服的她,回收2014年穿過的禮服再登紅毯並不令人意外;倒是她首度以「銀髮」髮色現身成最大話題!原來在崇尚年輕的好萊塢,即使很自然的她,似乎都必須一直維持著年輕時的金髮。這次「坦然」擁抱灰色卻不顯老,畫龍點睛的金色耳環是聰明秘訣,值得借鏡。比起6年前金髮搭配紅寶石垂墜耳環,這次她以線條經典簡約、具有份量感的圓型耳環(hoop earrings)襯托灰色短髮,更顯得精神有活力。與銀色相對比的金色,更跳脫出來成為視覺焦點,不會因為色調太過接近而融入甚至消失,失去配戴耳環的效果。另外是耳環款式的選擇上,擺脫過於繁複而易顯老的雕花圖騰,流暢純粹的線條也是顯得年輕活力的關鍵。或許擔心耳環過大不方便?或感覺太過年輕?事實上,這種環狀款式的耳環設計經典,非常容易搭配,不論是82歲的珍芳達或10多歲的年輕女孩配戴起來都不突兀。圓圈的大小、粗細則可依照個人習慣或者場合選擇,當然,愈大愈醒目,也愈有盛妝感。而材質上除了拋光金屬本身就很能捕捉光線,鑲鑽則有華麗感。沒有耳洞的人也無須擔心,近年來流行的耳釦可以直接掛在耳朵上,也是很好的替代選擇。【熟齡穿搭系列↘↘↘】。「女士禮服Look」穿搭有方法,襯出50+歲月美。時尚潮爺專屬鞋款!New Balance新聯名主打熟男風采。5招穿搭術 讓你不怕被講「都幾歲了還這樣穿...」。日本熟齡這樣穿 顯瘦又減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流感有6常見症狀!伴隨免疫力低下恐釀中耳炎
 在防範武漢肺炎的同時,也別忽略流感的嚴重性。流感最常見的症狀無非是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症狀輕微者,醫師多半採取症狀治療法,即視症狀投藥,以緩解不適,一般可於7天內痊癒;但流感若發生在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就要當心併發症。其中,較常見的即為中耳炎,會導致劇烈的耳痛、耳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現象,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中耳炎症狀多半來自於病原體的感染所致,依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類,常見症狀有耳痛、聽力減退、食慾不振等情形。若罹患感冒、流感或有中耳炎病史,一旦發現耳痛、耳鳴的狀況時未能即時就醫,恐導致日後釀成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情況,且反覆發作。李宏信分析,中耳炎之所以會引起耳鳴,有可能是因為中耳積水,以致聲音傳導受阻,在耳內來回震盪的緣故,一般只要中耳炎治癒後,耳鳴症狀便會自然消失。倘若出現耳鳴持久不退,則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進一步接受診斷與治療。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以及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李宏信說明,耳鳴初期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量會逐漸加大且不間斷,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連續24小時,長久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耳鳴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並非無法治療。李宏信解釋,耳鳴發生的前3個月症狀通常較輕微,雜音音頻很低且小聲,只要養成規律作息、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耳內雜音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且勿擅自停藥,病情便可獲得逐步改善。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要提防感冒所引發的中耳炎與耳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平時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出入人多的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減低感染的機率。飲食上,建議均衡攝取,以提升抵抗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有時身體洗太乾淨反易染病!真正該清潔的是這些部位
愛乾淨、講衛生一直被認為是好習慣,很多人平時就喜歡頻繁地去清潔身體,每天掏耳朵、摳鼻子,一天洗三四次臉,刷三四次牙……可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所謂的“愛乾淨”,反而可能成為疾病誘因,甚至讓疾病反反覆覆,久治不愈!常掏耳朵易誘發炎症;常摳鼻子會破壞鼻腔內的黏膜;常洗臉會讓皮膚角質層變薄,變成敏感性肌膚 ……由此可見,有些地方真沒必要太乾淨,保持正常清潔即可!尤其是以下三處,更得注意!一、摳肚臍,傷內臟很多人的肚臍眼中都会有黑黑的“泥”,有的還可能有點異味,因而不少人習惯每天清洗,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摳。肚臍眼的泥是灰塵堆積久了,同時也是皮膚新陳代謝過程中,死亡脫落的表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污物等。再加上肚臍眼深受細菌的“喜歡”,因此,清洗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清洗,或隨便清洗,則可能釀成嚴重後果!1、刺激內臟肚臍眼對內臟的神經反射依舊存在。清洗不當會對腹腔內的內臟(主要是小腸)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統的不適,比如肚子疼。2、導致發炎或感染肚臍眼的肌肉組織非常薄,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經常摳肚臍眼或是操作不當引起破皮,輕者會引起臍炎,局部出現膿性分泌物,有發紅、發臭症狀;重者引起消化道不適,感染擴散可形成腹壁感染、膿腫,或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3、健康“晴雨表”中醫將肚臍眼稱之為“神闕”,其被認為是能量供應站,掌管著祛病強健、養生延年以及健脾胃等功效。肚臍的“泥”並非全無好處,其能保持肚臍溫度,避免熱量散發過快,損傷胃腸功能,因而一般每月清理一次即可。清理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橄欖油塗在肚臍內,待污垢軟化後,再用蘸了水的棉籤輕輕擦拭乾淨、再擦乾即可。二、清腸毒、排宿便可能損傷免疫系統“清腸排宿便,排出毒素、美容養顏更健康”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因而很多人盲目選擇吃一些清腸茶等。但小編今天想要告訴你,在現代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宿便這個概念,腸道內也沒有毒素的存在!而且,腸道如果被清理得太乾淨,或許還會影響健康。1、影響消化功能一些清腸茶中可能含有瀉藥成分,如番瀉葉、大黃、蘆薈等,不僅會對腸道產生強烈刺激,影響其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還可能導致機體營養吸收障礙,誘發脫水,甚至昏厥。2、降低免疫力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其健康程度會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長期使用含中西藥成分的清腸道排毒類產品,對腸道所形成的刺激作用會使腸道內微生態失衡,內環境趨於惡性循環,人體免疫力也隨之受影響。專家提醒:好腸道不是洗出來的,一兩天沒排便也很正常,若平常大便偏乾、排便困難、需要潤腸通便的人,每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低於2000毫升;另外日常飲食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比例,如有需要,也可求助醫生。三、盲目用洗液,洗出婦科病由於女性的私處構造比較特殊,透氣性和通風性不太好,容易滋生細菌,因而不少女性認為“洗洗更健康”,即私處一定要時常清洗、殺菌,這樣才能防止炎症和感染,避免瘙癢等不適。然而有研究表明,經常使用陰道洗液的女性比不使用的女性,患盆腔感染的機率增加75 %!此外還有以下三大危害:1、破壞陰道菌群正常情況下,陰道內存在各種微生物,其中像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可以將陰道細胞內的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陰道維持一定的酸度,從而限制致病菌繁殖。而經常用抗菌劑、清洗劑等清洗,往往在把有害細菌沖洗出陰道的同時,連帶把一些有益菌也殺死了,打破了原有的酸鹼平衡狀態,失去防疫能力,陰道也就無法實現自我保護,更易得婦科疾病!2、傷害皮膚私處的皮膚十分嬌嫩,如果頻繁過度清潔,容易加速養潤因子的流失,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導致私處出現乾燥、瘙癢的症狀。專家提醒:女性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即可,保持衛生乾燥,尤其是性生活前後要清洗;在沒有疾病或炎症時,不要使用任何洗液;若有症狀,要及時就診,並在醫生的建議下酌情使用。有些地方不宜太乾淨,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污垢、廢棄物等正在悄悄堆積,影響機體正常運行。四、洗澡不洗腋下和腳趾,藏污納垢1、搓洗腋下,增強免疫,寬胸理氣腋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到的部位,洗澡時也很容易忽視,但是腋下汗腺發達,很容易產生臭味,也是細菌喜歡寄居的部位之一,因此應該認真清洗。另外,從西醫角度來說,腋下不僅分佈了汗腺,還有很多神經、血管、淋巴組織,經常搓洗腋窩,可以幫助改善身體的血液供應,增強免疫力。從中醫理論上來看,腋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極泉穴,輔以針灸、按摩,有寬胸寧神的效果。經常搓洗腋窩,還能輔助改善肋間神經痛、肩周炎等。2、搓洗腳趾,養肝明目除了腋下,腳趾也是容易忽視的地方。但是,相對而言腳趾更容易藏污納垢,特別是指縫、指甲處;另外,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經絡分佈又比較密集。如肝經就起於大腳趾,而中醫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經常刺激大腳趾可以加強肝經的氣血,從而滋養眼睛,緩解不適症狀。五、血管堵塞,堵哪病哪正常情況下,血管富有彈性且血流暢通無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從25歲開始血管就會逐漸出現老化,再加上飲食油膩、久坐不動、熬夜等不良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血管衰老,血液中的脂質、代謝物等也會增多,易造成血液粘稠,甚至形成血栓。血栓掉落就有可能導致血管堵塞,堵塞大腦,易造成缺血性腦卒中;堵塞心血管,易造成心肌梗死;堵塞腿部血管,易造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那麼,如何更好地讓血管保持“乾淨”狀態呢?除了均衡飲食、科學鍛煉外,也要控制脂肪來源。控制脂肪來源血脂既可以在人體肝臟、脂肪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稱為內源性血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入吸收,進入血液變成血脂,稱為外源性血脂。正常情況下,內源性血脂和外源性血脂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著人體血脂代謝平衡。當從食物中攝入的多了,自身合成的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因此想要降低血脂水平,應堅持低糖、低熱量、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六、肺太髒影響呼吸,壽命短肺主呼吸,而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病毒、細菌、空氣中的微顆粒等就會趁虛而入。不過,肺有自我防禦系統——在上呼吸道,吸進人體的絕大多數顆粒物質都被鼻腔、氣管中的纖毛、黏液吸附;到達咽部的顆粒則會被吞嚥或者咳出;而進入肺泡的,有些則會被巨噬細胞吞噬成為塵細胞,並被運至細支氣管,通過纖毛運動,經呼吸道隨痰排出體外。但當吸入的致病因子過多或作用過強,亦或是肺的防禦功能降低時,有害物質侵入內部,就會逐漸造成一些慢性損傷,誘發疾病。像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攻擊的靶器官就是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遠離香煙、廚房油煙、汽車尾氣、霧霾、灰塵等;另一方面還要經常清理肺部,並幫助提高其自淨能力!健肺呼吸操研究發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有利於肺的健康。平時可以適當運動,或練習腹式呼吸,起到健肺的作用。健肺呼吸法:深呼吸後,將嘴唇噘成魚嘴狀,均勻緩慢地吐氣,呼氣時間宜長於吸氣時間。每次可練習5分鐘左右。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微博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之所以哭 因不知要待多久」… 武漢醫護投書醫學期刊向全球求救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本報系聯合報報導,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24日發表,在武漢抗疫前線的中國醫務人員向全球發出醫療支援請求,「我們之所以哭泣,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待多久,而且我們都知道,自己身為醫務人員,是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請你們來到中國,幫助我們抗擊疫情。」中國醫學知識分享網站「丁香園」論壇轉載並翻譯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虎撲、知乎等各大平台轉貼引發熱烈討論,不過,文章隨即遭到封鎖。據「丁香園」轉載文章,投書的是廣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他們自1月24日到武漢支援至今。文中表示,武漢的條件和環境比想像中更加困難和極端。防護物資,如N95醫用口罩、面罩、護目鏡、防護服、手套等都嚴重短缺。投書指出,「護目鏡是塑膠材質的,需要反覆進行清洗、消毒,現在它們已經越來越模糊,讓我們的視野有點看不清了」、「許多同事的手上都長了皮疹,由於需要長時間佩戴N95口罩和穿戴多層防護設備,一些護士的耳朵和額頭上都長了壓瘡。」並透露,因為進入隔離病房前兩小時就會盡量避免進食和飲水,「一些護士的嘴唇上起了水泡,還有的護士因為低血糖和缺氧而暈倒。」另外,由於戴口罩,與患者溝通時必須得扯著嗓子喊,對方才能聽清。佩戴四層防護手套讓操作變得十分笨拙,甚至不聽使喚,連醫療設備的包裝袋都打不開,更不用說給患者打針。投書說,即使是經驗再豐富的護士,也還是會哭泣。「我們之所以哭泣,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待多久,而且我們都知道,自己身為醫務人員,是COVID-19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文中呼籲,「現在,我們需要更多的明。我們在此向全球的醫務工作者請求醫療支援,請你們來到中國,幫助我們抗擊疫情。」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湖北仙桃醫生劉文雄13日在家中猝死,未獲工傷認定,此前一直戰鬥在防疫一線。仙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26日表示,目前該局領導正在商議此事,目前未有商討結果,如有新的認定結果會向社會公布。該局負責疫情防控期間工傷認定的人員表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是符合規定的。據報導,仙桃市三伏潭鎮衛生院醫生劉文雄13日在家中突發疾病並暈厥,後搶救無效死亡,診斷死亡原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仙桃市人社局出具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稱,不予認定或者視同為工傷。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愛戴口罩、擔心爸媽死掉 小朋友恐慌蔓延
新冠疫情確診案例不斷增加,對疫情的恐慌也逐漸蔓延到年紀小的兒童身上。兒童心理師朱謹伶表示,最近為4到10歲的孩子進行心理晤談,常聽到有孩子主動提出不想戴口罩,或不知疫情何時結束等擔憂,有人甚至擔心爸媽會因為得到新冠肺炎死掉;建議家長可機會教育,讓孩子建立正確衛生習慣,自己也要減少焦慮感,避免影響孩子情緒。家長潘欣莉表示,自己孩子就讀國小一年級,戴口罩常因覺得熱就拿下來,很難戴整天,她會要求孩子到密閉空間要戴口罩,去公園、戶外才把口罩拿下,但孩子為了不戴口罩,連最愛去的圖書館都不願意去了。今天開學,孩子雖然開心可以見到同學,但又擔心「人多會有病毒」,主動要求戴口罩。朱謹伶分析,人體鼻子上方有一個犁鼻器,是用來感知生活中安全或危險的化學物質,小朋友因感官發展還不成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全面,之所以不願意戴口罩,除了覺得太熱、太悶,口罩正好罩住鼻子,也讓他們無法透過犁鼻器聞到周遭氣味,進一步造成緊張和焦慮,本能下就會抗拒戴口罩。朱謹伶建議,家長要提高孩子戴口罩意願,可以用柑橘類、薰衣草或木質系等精油20cc,與3cc酒精稀釋後,噴在口罩外,增加孩子對氣味的掌握度;此外,口罩耳掛對耳朵可能造成壓迫感,可以將面紙折成舒適墊包在耳掛上,減少不適;另也要告訴孩子,可觀察環境周遭的人數密度,再決定要不要戴上口罩,讓孩子理解怎麼與環境互動。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表示,其實孩子對於疫情的恐懼,主要關鍵來自家長的心理狀態,門診上常聽到家長問「開學了要不要延期?要不要整天戴口罩?何時可以拿下來?團體活動怎麼辦?」,「媒體上充斥肺炎疫情訊息,很多家長比孩子更緊張!」林耕新說,防疫要圍堵、減災,孩子有問題家長要立刻帶回家,不然保健室一下子擠進2、3人,又成為另一傳播源;很多門診個案原本就會喘、胸悶,口罩加上去更難受,還有人想辦法要找到N95口罩,徒增恐慌感。他呼籲建立健康的防疫心態,減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只接觸衛福部官網的正確資訊,並多做個人化活動,減少聚餐、唱歌等團體接觸。
-
2020-02-25 橘世代.時尚橘
「女士禮服Look」穿搭有方法,襯出50+歲月美
奧斯卡頒獎活動,除了得獎作品外,人們總是討論年輕女星穿搭造型身材,其實有許多50+資深女星如海倫米蘭、珍芳達等人衣品更是值得關注。而回到國內三金頒獎典禮上,幾位港台藝人像是張艾嘉、葉德嫻、楊貴媚等人的優雅姿態,同樣也受到好評。在新的一年如果有參與婚宴、重要聚會的禮服造型需求,或許都可以參考這些人的搭配重點喔!通常50+女性在選擇禮服上最常遇到的狀況首先就是「不想露手臂」,幾年前在英國凱特王妃婚紗帶起的潮流影響下,復古的長袖禮服再度受到關注並且穩定擁有一票擁護者,建議可選擇五分袖的設計或是深色蕾絲裝飾的長袖款,既可以遮掩手臂還能達到修飾效果。另外,也有不少人50+女性認為如果同時展現太大面積的肩膀、鎖骨稍嫌太過裸露,這時披肩和小斗篷類的單品就是最好的選擇。喜歡貴氣一點的可以挑選仿皮草材質,想低調一點的也可以用毛線編織甚至是厚一點布料的圍巾、絲巾來搭配。至於在珠寶的選擇上,建議選擇單一重點裝飾即可,像是考量到頸部與耳朵距離太近,如果戴了大型項鍊就不要戴過於搶眼的耳環,讓全身上下的亮點鎖定在一個部位,可避免造型過於眼花撩亂之感,同時也更顯示出優雅雍容的自信姿態。禮服穿搭tips1.以暖色、深色系或是基本色黑白禮服為主,剪裁可挑選經典的長袖或五分袖款式。2.怕太裸露的人建議利用披肩、小斗篷等做層次搭配,還兼具保暖效果。3.珠寶搭配盡量以單一部位做為焦點即可。4.選擇乾淨清爽的髮型有助聚焦整體服裝儀態。【熟齡穿搭系列↘↘↘】。時尚潮爺專屬鞋款!New Balance新聯名主打熟男風采。50+的穿搭 穿出自信 比裝年輕重要。日本熟齡這樣穿 顯瘦又減齡!。「老」是很棒的事!77歲嬤天天穿潮衣好玩人生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23 科別.耳鼻喉
追劇追到耳朵突然悶塞 當心是耳中風要快就醫
年長者或愛追劇的年輕民眾注意,如果突然出現耳朵悶塞、耳鳴、或單耳聽不清楚,可能是突發性耳聾。一名50多歲台商,日前突然聽力變差,覺得左耳塞、有耳鳴聲、常聽不清楚,但因工作忙,一拖就是三個月才回台就醫,經耳鼻喉科醫師聽力檢查發現為突發性耳聾,左耳要到70、80分貝才聽得到,經治療後,左耳聽力情況改善。收治該患者的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家宸表示,突發性耳聾又稱為「耳中風」,患者多為一覺醒來後突然覺得一耳或雙耳聽力變差、或耳朵很悶、塞住或是進水感,其發生的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病毒感染、藥物、外傷、內分泌、血管阻塞或腫瘤有關。張家宸說,耳朵中的內耳掌管聽力,內耳發炎多為病毒感染,如麻疹、感冒使細菌跑到耳蝸造成發炎;而供應內耳血管的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引發聽力障礙;自體免疫疾病部分,則是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系統紊亂關係,導致內耳部分構造生病,引起突發性的聽力受損。他說,臨床上患者上述三情況中,以內耳發炎的比例最高,約占七成。而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的「急症」,必須馬上安排聽力檢查,若確診得馬上治療,避免內耳的多數毛細胞死掉,聽力就難恢復;民眾發現聽力異狀時,應在三天內就醫,並在兩周內的黃金治療期接受積極治療,若過治療期才就醫,聽力恢復效果恐大打折扣。已治療者,也建議調整作息、適當休息與充足睡眠,以避免再次復發。熬夜、壓力等是危險因子張家宸表示,突發性耳聾發病族群,不限於年長者,青壯年若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也容易發生;另外,有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也是危險因子。
-
2020-02-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超過38℃發燒了!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發燒是人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現象,是身體發出的警訊。80%的發燒是由外來的感染引起,另一則是體內異常細胞導致發炎反應所致,如痛風、免疫風濕疾病、癌症等。這些感染源會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調高,於是身體就會開始發燒了! 醫師通常會將38℃定義為發燒,是指耳溫或肛溫達38℃,而口溫37.5℃、腋溫37℃以上亦可能是發燒了。人體許多部位皆可測得體溫,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溫與肛溫接近人體中心體溫,但因為新生兒不適合測量耳溫,所以肛溫是嬰幼兒的首選。而測量腋溫及口溫時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如衣物多寡、剛喝過水,都會影響到;耳溫槍則因操作方便、迅速且準確,所以普遍成為居家測量體溫的工具。 耳溫槍主要以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因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視丘,也就是體溫調節中樞,且與頸動脈的血流相通,所以耳溫可說相當於人體的中心體溫,但是人體的耳道是彎曲的,使用於3歲以下的幼兒時,要把耳朵向下向後拉,3歲以上的孩童應把耳朵向上向後拉,所測得的溫度較準確。 台北馬偕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建峯表示,一般感冒也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良好免疫力即可,但如果發燒造成身體愈來愈不舒服,變得虛弱、開始打寒顫、意識不清,就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因此建議就醫治療,投予抗生素以縮短病程。 使用退燒藥的時機是,當病患燒到38.5℃以上,且因伴隨的頭痛、肌肉痠痛、疲累而無法忍受時,就可考慮服用退燒劑,來減輕不適。 普拿疼、阿司匹靈、非類固醇解熱鎮痛劑都是常見的退燒藥物,但21歲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靈。退燒藥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腦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能暫時降低,並刺激血管擴張,以達到發汗來幫助體表降溫的效果。經由以上的藥物,體溫多會暫時性的下降,但可能藥效消失後,體溫又會恢復高溫,這是因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讓身體感覺舒服一點的症狀治療藥物。 退燒藥物應依醫囑使用,不可自行將劑量增加或多服幾次,否則超過安全劑量可能出現傷肝、傷腎及失溫的情形,使用過量的退燒藥會讓病患的中心體溫過低,反而會刺激大腦更積極地產熱,導致全身發冷、顫抖,此時應再加強保暖並補充水分。 另外,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提醒,即使服用退燒藥仍可能無法降至正常體溫,這也是正常的,通常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可讓體溫降低1℃左右,發燒處置不以快速降溫為原則,只要維持在38℃左右就可以。但在給予病患足夠藥量的退燒藥後,體溫仍無法下降時,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輔助降溫,但建議是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再進行。 溫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溫法,用毛巾沾37℃的溫水擦拭身體,可讓皮表的血管擴張,將體表溫度散去。因為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較好;不過,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此種方法會讓體表快速降溫,反應太過劇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讓病患更不舒服。 泡溫水澡也是同樣的原理,但要注意水溫需維持在38℃~40℃左右另外,建議不要對無表達能力的幼兒使用冰枕、退熱貼,以免造成局部過冷或體溫過低。  陳永綺提醒,身體藉由發燒來提醒我們「有狀況了」,只要處置得宜,記錄發燒的程度、觀察合併症狀是否加劇,若沒有失能狀況出現,其實不需太過緊張,重點是在找出發燒的原因為何,才是看待發燒、治癒疾病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0-02-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量體溫學問大!如何快又準?幾度算發燒?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高中以下學校開學日延至25日。但日前國內出現首例死亡個案,各級學校如臨大敵,紛紛討論進校前應量體溫。但體溫怎麼量?幾度算發燒?各校定義和作法不盡相同。直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定調,額溫槍量測的是皮膚表面溫度,以37.5度為發燒標準,若為耳溫槍,則為38度。發燒是人體設計出來抵抗感染的免疫機制,藉著提高體內溫度,讓細菌病毒繁殖力降低,並增加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對抗疾病,因此也是許多疾病重要的癥兆之一。●5種測量方式 這2種最佳現在小朋友若因燒求醫,多是量耳溫,甚至額溫,但不少五六年級生幼時有量肛溫的經驗,記得當時年紀小,醫師叔叔或護士阿姨拿出溫度計,再來脫褲子,就以為要被打針,在診間哇哇大哭起來。其實,人體可以量體溫的部位很多,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依現行測量溫度的體溫計種類與方式,至少包含耳溫、額溫、口溫、腋溫、肛溫。一般來說,額溫、口溫、腋溫較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偏低;肛溫則是身體內部的溫度,耳溫槍對準耳膜測溫,測得的溫度也接近體內中心溫度,這兩者可優先選擇。●額溫-易受環境干擾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頭部和軀幹是中心體溫,四肢體溫相對低;林應然說,額溫因距離、環境或人體因素,恐高估或低估體溫。他舉例,若額溫槍距受測者前額太遠、在溫度高的場所、民眾剛曬太陽或戶外回來等,都可能改變量測結果。●腋溫-太過耗時腋溫也有類似情形,林應然說,腋溫需在腋下夾住來量測,若角度較偏,可能改變量測結果,且需夾五分鐘,在臨床工作忙碌時,或學校需要短時間大量為許多學生量測時,太過耗時。●口溫-易咬斷有風險過去臨床常用水銀口溫計測量溫度,但同樣也需要口含一段時間,且對於意識不清或無法配合者,體溫計也容易被咬斷,水銀溢出,造成風險。●肛溫-最準但也有風險肛溫雖是最接近人體內部真正溫度,但多用於量測嬰幼兒體溫,且肛溫計同樣因內含水銀,若意外破裂會導致水銀中毒,此外回收時也有環境汙染考量,目前醫療院所多已不再使用。●耳溫-準度次佳卻快速林應然說,準確度僅次於肛溫的就是耳溫,他最建議以耳溫槍量測體溫。臨床上,醫療院所也大都以耳溫槍量測,建議學校單位在額溫槍外可多準備一支耳溫槍,以便學生有發燒疑慮時多重確認。學校對學生測量溫度時,若使用耳溫槍,發燒標準標準為38度,額溫槍則是37.5度。並以耳溫槍量測最適合、準確度高,且臨床上醫療院所也大都以耳溫槍量測。在量測方式上,耳溫槍在耳朵裡的角度必須正確,角度勿過斜、對準耳洞正對耳膜;另量測時若耳垢過多應先清理,以免干擾測量;而耳溫槍也需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每回可量兩次,並以較高溫度為準。●耳套不足時 可用酒精消毒不過,學校學生多,目前不太可能為了量耳溫而準備大量耳套,林應然建議,可先以額溫槍量測,並多準備一支耳溫槍備用,若耳套不足時,可採酒精消毒乾掉後再量測,就不會有浪費問題。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耳溫槍用錯恐增感染風險!專家教你正確使用方式
擔心武漢肺炎疫情擴散,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入口均有專人測量額溫,大部分公司內部則以操作簡單,且較為精準的耳溫槍為主。不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有槍套設計的耳溫槍,使用時須加上原廠槍套,並1人1個耳套,才能減少感染風險。最傳統的體溫計為舊式水銀,由於操作複雜,10幾年來漸漸由操作簡便,且能迅速看到結果的耳溫槍取代,成為許多家庭必備的醫療儀器。食藥署表示,人體的下視丘是體溫的控制中樞,在結構上接近耳膜,且能充分獲得頸動脈的血液供應,因此只要能測得耳膜溫度,就可判斷體溫高低。體溫是以紅外線(熱輻射)形式散發出去,利用耳溫槍偵測耳膜所產生的紅外線溫度,透過溫度的高低變化,使耳溫槍感測器產生電訊號,再經由放大、處理及訊號轉換,最後才顯示溫度。最近1個多月來,耳溫槍銷售量大增,許多公司都要求員工上班第1件事就是測量體溫,至於該如何正確操作,獲得精準體溫數據,則需要一些小技巧。首先,應詳閱原廠使用說明書,遵照指示使用,務必熟悉正確的儀器操作流程。另外,測量前應盡量清除耳道內異物或耳垢,因為耳道構造為彎曲狀,為讓耳溫槍偵測尖頭對準耳膜,可在量測前輕拉耳朵,先往上提再向後拉,就能讓偵測頭與耳膜呈一直線。此外,為了衛生起見,大部分耳溫槍均有槍套設計。食藥署提醒,一定要搭配原廠槍套才能準確測量體溫,須注意的是槍套不能有破損,且應該1人1只。部分網友認為,使用耳溫槍時,拿掉耳套後測量的體溫較為準確;對此,食藥署指出,務必依指示使用原廠專用耳套,數據才能精準。至於無槍套設計的耳溫槍,使用前應以原廠建議方式做好清潔工作,但在清潔完畢後,可能會使溫度略微降低,應等待數分鐘後才可使用。 (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寶寶發燒要送醫嗎? 先確認有無這5種情況
-
2020-02-15 科別.皮膚
「皮蛇」長身體一圈就會死?神經科醫點出致病關鍵
我們俗稱的皮蛇,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就是我們小時候長水痘,水痘病毒其實好了之後它不是不見,他會藏在我們神經節裡面,那等到我們長大或年紀比較大,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皮膚就會出現小水泡和一些疹子,沿著神經節分佈。皮蛇長一圈就會死掉?大部分的皮蛇其實都長在單側,很少會長在兩側。當然有少數人免疫功能比較差的人,它會長得好像快一圈,通常兩側都會長就代表他可能免疫力非常差,像是有癌症或是一些免疫力比較低下,也代表他身體通常不好。所以以前傳說中長一圈就會死掉,其實不是因為皮蛇長一圈,是因為本身疾病、免疫力很低的關係。皮蛇有什麼症狀?皮蛇通常它長出來之後除了會有水泡、疹子之外,常常會伴隨著一些神經痛,會有些異感痛、燒灼感、針刺感,讓人非常的不舒服。那它分佈的範圍,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一般來講比較常長在腰部的地方,那有少數人會長在譬如說肛門附近,就可能會引起大小便失禁。如果長在頸椎的地方可能會引起手沒力。那有些人長在頭部就會頭痛,長在眼睛周圍比較嚴重會導致失明,那在耳朵會影響聽力。皮蛇也要看神經內科?一般長皮蛇,我們很明顯看到皮膚的症狀,所以大部分人會先去看皮膚科醫師。那皮膚科醫師他確診是皮蛇之後,會開一些口服的抗病毒藥給你吃,或是抹一些抗病毒藥膏讓皮蛇可以趕快好。那皮蛇一般來講它的症狀,前面兩個禮拜水泡會慢慢的結痂,大概一個月水泡大概就會恢復,那為什麼要看神經內科?帶狀疱疹除了會有皮膚的症狀,最麻煩的就是會有神經痛,也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般定義就是說,帶狀疱疹在結痂後皮膚已經好之後,大概一個月到三個月,它會開始在之前長帶狀疱疹的神經節突然出現一些非常刺痛,針感痛或是燒灼痛這些感覺。這種痛是三大神經痛的其中一種神經痛,會讓你痛到晚上睡不好覺、白天沒辦法工作,影響到生活品質。所以這時候就會轉進來神經內科,我們會根據他的疼痛的一些性質,給他一些神經穩定劑,減少疼痛的機會。另外可能有些比較特殊部位,譬如說頸椎的部位,或是一些腰椎的部位,可能要做一些神經傳導檢查,看有沒有神經受損的問題,這樣子才能確保帶狀疱疹不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品質。皮蛇的好發族群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大概年紀越大,大概是50歲到85歲。另外是免疫力功能比較低下的,譬如說有癌症、或是他有接受一些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或是糖尿病的病人,這些人都比較容易會長帶狀疱疹。當然一些長期熬夜、營養不良的老人家,也是帶狀泡疹好發族群。帶狀疱疹我們在治療上,前面三天72個小時是黃金期,因為如果範圍越大,之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就越高、時間也會越久,所以我們前面三天之內最好給抗病毒藥物,使它的病毒長的範圍,可以侷限在比較小的範圍,比較不會引起後續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日常中如何加強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避免免疫力低下,第一個一定要睡得好,另外我們要有釋放壓力的方法,比如說要多運動、深呼吸。另外如果有慢性病,譬如有糖尿病高血壓,一定要好好控制,這些都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另外也要多運動,可以幫助免疫力提升,如果你是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也可以考慮打帶狀疱疹的疫苗,降低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總結來說,皮蛇會不會長一圈就死掉?其實不會,沒有那麼可怕。但如果真的有皮蛇一定要趕快找專科醫師治療,減少之後的帶狀疱疹神經痛。來源出處:https://youtu.be/sH4wvCmnASk
-
2020-02-13 科別.耳鼻喉
70歲混合性聽力障礙 微創改善
新北市70多歲游姓老翁從小左耳失聰,雖然曾動過兩次鼓膜成形術,用助聽器也無效,日前右耳聽力嚴重退化,緊急求醫。經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韻誠檢查後,確診為右耳鼓膜破裂、左耳聽小骨錯位合併聽神經退化,造成「混合性聽力障礙」,以微創手術治療,術後聽力進步,隔天就可出院。談到聽力障礙成因,黃韻誠指出,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為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65歲後,三成患者則因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導致;部分患者因慢性退化、環境噪音或疾病等因素,引起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等部位病變,進而造成聽力障礙。黃韻誠表示,一般病患來到耳鼻喉科,必須先檢查耳膜的完整性,再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評估聽神經退化及受損程度,最後輔以電腦斷層確診病變位置,依受損部位區分成傳導性聽力障礙、神經性聽力障礙或混合性聽力障礙,其中混合性聽力障礙是同時存在神經性與傳導性聽力障礙。黃韻誠指出,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內耳,中耳含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及顏面神經、耳咽管等,介於外耳道和中耳間有一層半透明的圓形薄膜「鼓膜」,能接收聲波產生震動,牽動旁邊的聽小骨鏈,達到聲音傳遞,當鼓膜及聽小骨因外力、基因或疾病導致破損時,須手術治療。黃韻誠表示,手術會先全身麻醉,以微創方式由外耳道進入中耳,翻開耳膜後,檢查聽小骨是否有鬆脫、錯位或硬化情形;若是確定聽小骨病變則為其重新塑形,製造全新的聽小骨鏈;而後進行鼓膜修補,取出外耳的筋膜作為鼓膜生長的介質,術後1至3個月就可癒合。黃韻誠說,相較傳統耳後切開手術,微創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術後無須包紮,做到傷口小、疼痛少和復原快的效果。他還說,做好聽力保健,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忽略這點等於白戴!日實驗:細菌側漏率100%
新冠(武漢)肺炎疫情人人自危,不少民眾搶買口罩防衛,但戴法錯誤讓防疫效果盡失。日本電視台進行一個實驗,證實如果沒戴緊,「側漏率」高達百分之百。很多人戴口罩會讓眼鏡起霧,這表示「口罩沒戴緊」,由於口罩上方沒貼合,呼出來的氣體都跑到眼鏡上,而外界的病毒及其他有害微生物,也趁機進到口罩與臉頰之間。日本MBS電視台的節目討論口罩的正確帶法並進行實驗,一名女受試者戴口罩,故意不貼合口罩的鼻夾處。接著用特殊設備測量口罩外側空氣的細菌,有多大機率透過縫隙進到口罩內側和人體,測量結果竟然高達100%。也就是說,像這樣沒貼緊的戴口罩方式,讓口罩和人臉間留下縫隙,呼吸時的氣流會流向縫隙,嚴重降低口罩的過濾作用,完全無法隔絕細菌,有戴等於沒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戴口罩4口訣:「開戴壓密」,(1)檢查口罩有沒有破損;(2)兩側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在鼻樑,口罩拉開到下巴;(3)輕壓鼻樑片,讓口罩與鼻樑貼緊;(4)檢查口罩和臉部內外上下是否有密合;(5)同一副口罩應只限同一個人重複使用,且應每天更換。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蛤?」小心出現這四大徵兆 聽力可能已受損!
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可能與娛樂設備造成的噪音有關,耳機、音響、KTV都是聽損問題的元凶。曾有小學生聽MP3學英文,結果聽的時間太長,加上使用耳塞式耳機,竟有輕微聽損問題。國內聽障問題以老年人最多,根據統計,65歲以上民眾約3成有聽損問題,85歲以上高達5成,而先天聽障的新生兒,每750人有1人。退化性聽損可能從50歲就出現徵兆,像常聽不見他人說話、常說「蛤?」、電視愈開愈大聲、講話也愈來愈大聲等。退化性聽損不可避免,退化主因不明,可能與老化有關。力博宏表示,退化性聽損男性多於女性,男女好發年齡不同,男性最早從45歲就有退化危機,女性因有荷爾蒙保護內耳皮細胞,退化年齡約在55歲以後。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但多數退化性聽損患者,不想承認「聽損」而不願面對,不接受治療也不想配戴助聽器,但聽損問題不解決,不但影響溝通,使患者人際問題變差,有研究指出,外界刺激銳減,失智風險也會增高。力博宏提醒注意以下聽力退化徵兆,如果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1.常說「蛤」、「聽不見」、「再說一次」當用正常音量對答時,對方卻時常反覆確認對話內容,就可能有聽力損失的問題。2.難與人溝通,常聽不懂或聽錯話對答時,卻常答非所問,就可能是聽不清楚,導致言語誤解。3.電視、音樂音量、說話聲音漸增當有聽損問題時,常不自覺提高音量,或是在接收音量時,比一般人需要更大聲。4.可能常有耳鳴、眩暈等症狀若有聽損問題時,可能是因耳膜破裂或是疾病產生,連帶導致耳朵內不平衡,出現耳鳴、眩暈的症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什麼耳鳴會引起頸部痠痛?神經科醫師這麼說
很多耳鳴患者都會抱怨頸部痠痛,大多會在後腦勺,或者擴展到兩側肩膀或上背部(膏肓處),以為是「氣血不順」或「頸頭症候群」,在接受按摩或針灸後,會覺得耳鳴好像變小聲了,這是為什麼呢?耳朵出現障礙影響聽覺聲波從外耳、中耳傳入內耳後,內、外聽毛細胞相互合作,啟動訊息,從聽神經傳入腦幹;接著,聽覺路徑向上傳遞,不斷地交叉到對側,再從對側交叉回原側,最後到達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產生聽覺。在自然環境中,背景音量大約是20~30聽覺分貝(dBHL),人體習以為常,稱之為基礎聽覺。一旦外耳、中耳或內耳出現障礙,影響到基礎聽覺時,大腦會自動啟動內耳及腦幹的代償機制,主動強化原本應該接收到的聲音訊息,產生耳鳴,此時耳鳴會有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頸部肌肉處在緊張狀態我們會反射性地轉頭或調整身體姿勢,去搜尋聲音訊息,或是迴避不想要聽到的聲音,稱之為「聲源頸部反射」。一旦聽覺受損,會不知不覺地啟動這種反射,設法去搜尋缺陷的聲音,甚至專注於耳鳴,頸部肌肉就會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久而久之發生過勞與僵硬,乳酸堆積,產生痠痛。頸部肌肉僵硬,刺激到位於肌膜(位於肌肉周圍)內的本體感覺受器(感受頭部位置),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地經由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通過後方腦幹時,恰好「短路」,傳進鄰近的聽覺神經路徑,產生「不需要」的聲音雜訊,很像我們被關在地下室時,所感受到「悶悶的」環境聲響,沒有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這種耳鳴其實是「腦鳴」。頸部疾病也會影響可見,耳鳴本身會引起頸部痠痛,接著引起「腦鳴」,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症,但下列頸部疾病,卻是會同時引起「耳鳴+頸部痠痛」:頸椎動脈內膜剝離:本身會引起血管性疼痛,還會造成椎基底動脈缺血,影響內耳與腦幹。巴劉氏症候群:又稱之為頸椎交感神經症候群,乃頸椎骨刺或脫位,直接壓迫脊髓神經根,產生反射性頸部痠痛,並直接刺激位於頸椎前方的交感神經鏈,經由交感神經反射,造成椎基底動脈收縮,傷害內耳與腦幹。如果壓迫到脊髓,引發脫髓鞘性神經變性,發出病態感覺訊息,不斷地向上傳遞進入腦幹,產生「腦鳴」。找出聽力受損病因建議耳鳴患者,若有頸部痠痛時,應該先正確就醫,找出聽力受損的病因,例如噪音傷害、中耳炎、聽小骨硬化、聽神經瘤…,接著,醫師才會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處方物理治療,合併姿態矯正,避免頸部肌肉群過勞,例如不要低頭操作3C產品,多管齊下,讓耳鳴變小或消失。
-
2020-02-08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醫:光有外科口罩,你防不了真正的武漢肺炎!
疾管署戴口罩原則:「一不」開放空間不用戴口罩「三要」慢性疾病患者、有呼吸道症狀者、進出醫院者要戴口罩因為目前還沒有社區感染,搭捷運或公車,也不需要戴口罩,如果不放心,你可以戴一般口罩,但是可以不必戴外科口罩。理由有二:1.你被傳染武漢肺炎的機率很低2.你如果萬一遇到了趴趴走的武漢肺炎的病人,其實,外科口罩防護不了!我們先來看看你最擔心的那個「萬一」好了:剛好這位趴趴走的病人,被你遇上了,而且他還咳嗽產生飛沫,這個時候,你剛好有戴外科口罩,你心想:還好我沒有理會政府宣導,我堅持要戴外科口罩,所以,我得救了!那倒未必!你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1.你的口罩有戴好戴滿嗎?鼻孔有罩住嗎?鼻樑上的金屬條,你有壓好嗎?兩邊的臉頰都有密合嗎?你有摸到口罩的表面?你吃飯的時候,有取下來嗎?還是把口罩褪到脖子吃飯?你取下的口罩是放在桌上嗎?罩上有先舖一張衛生紙嗎?你中間有把口罩拿下來講話、喘口氣、喝水、抽煙、補妝、補口紅、補護唇膏幾次?你有拿下口罩揉鼻子嗎?揉前揉後有馬上洗手嗎?戴回去的時候,你每一次都有記得不要碰到口罩表面嗎?你每一次都有記得再把金屬條再壓一壓嗎?壓完有馬上洗手嗎?你中間有把口罩先收到包包或口袋裡嗎?如果以上你都有小心防範或做到,那我再問你,你一整天,從出門戴上口罩到回家脫下為止,上述的每一項,你每一次都有做到嗎?你有確定都沒有不小心遺漏掉嗎?最後,你回到裡,脫下口罩的步驟有正確嗎?丟棄的方式有妥當嗎?2.如果你很肯定的回答,以上你統統「百分之一百」做到了!那我先恭喜你一半!(什麼?才一半?)接下來,我要問的是,剛剛那位不幸被你巧遇的病人在咳嗽的時候,他的飛沬會不會只有剛好噴在你的口罩上?你臉上沒有被口罩遮住的地方:額頭、眼睛、耳朵、脖子、頭髮、手、袖子、衣服、包包、手機、鞋子... 有沒有可能也被噴到了,而你不知道?當然極有可能!那請問你,有沒有立即洗臉?有沒有洗手?事後有沒有揉眼睛?摸耳朵?摸頭髮?摸包包?滑手機?摸衣服?脫鞋子?這些動作之後,你有沒有都洗手?你回家有沒有馬上洗澡、洗頭?3.再來,那位幸運被你遇上的人,手上也可能都沾滿自己的飛沫,他可能摸過捷運上的椅子、拉環、柱子、門、門閘、手扶梯、電梯按鍵 ... 你都沒有接觸到嗎?如果有,那你有沒有都洗手?現在,你應該知道,即使你買到了外科口罩,天天把它戴上,「萬一」你真的遇到了真正的武漢肺炎病人,你的防護,其實只有發揮了一小部分作用嗎?勤洗手,更重要!看到這裡,你也不必太恐慌,因為,你所擔心的那個「萬一」,其實比萬分之一還小!試想想一個感染的病人趴趴走,你有機會在台灣和他相遇的機會是2300萬分之一!再限縮到你跟他是在同一個城市裡好了,相遇的機會也是幾百萬分之一到幾十萬分之一的機會,那真的要極高的緣份!但是,即使我跟你講這個機會很低,你還是會擔心那個「萬一」,那你就戴個一般口罩好了。就像我們跟那些買樂透的人說,你得頭獎的機率其實很低,但是,買的人,還是會信心滿滿的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萬中選一」的幸運兒!不可能不買的話,那你買個幾張吧!你也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中獎的機會很高,就把全部身家都買下去吧?但是,如果已經出現社區感染了,被感染的人多了,情況就不一樣了!比如說,你的社區裡、公司裡都有人被感染了,而他們都不隔離,那你就一定要戴好口罩!除了戴好口罩,以上1-3點的事項,全部都要非常認真的去執行!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是把這些感染者/接觸者,隔離就好?讓醫療人員去治療、觀察?這個時候,醫療人員面前的這個人,就是「百分百」的武漢肺炎!或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機率是武漢肺炎,在近距離的接觸之下,是不是需要使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是不是需要做好以上1-3的防護?是的,我們除了口罩,還有面罩、頭罩、手套、防水隔離衣、鞋套,然後接觸過病人以後,就全部妥善丟棄!然後洗手!面對真正的病人,或是疑是的病人,我們是這樣的高規格的對待!一般民眾,如果只取得了醫療人員高規格裝備的一項,就以為遇到真正的病人時,能夠發揮完全的保護作用,那是不可能的事!目前,你只有幾十萬、幾百萬分之一的機會遇到真正的病人,但是你卻天天用掉一個高規格口罩,如果每個台灣人,天天都用一個,就會用掉1-2000萬個口罩!在口罩相對不足的現在,就等於前線醫療人員每天就少了1-2000萬個口罩!如果,確診或者疑是的病人越來越多,前線醫療人員就會缺乏口罩,防護就會缺一角!所以,不是買到外科口罩,天天戴,你就會沒事!因為真的遇到病人,光只有一個口罩,防護是不夠的!所幸的是,在這個沒有社區感染的時間,你遇到的機率是非常的低!現在就請依照疾管署公告的時機佩戴口罩(慢性疾病患者、有呼吸道症狀者、進出醫院者),好好戴、好好脫、妥善丟,更重要!開放空間不用戴口罩,捷運、公車,如果想戴,可以戴一般口罩就好!勤洗手,更重要!本文取自ICU醫師陳志金臉書
-
2020-02-03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影/如何正確洗手、脫戴口罩 蔡壁如示範
武漢疫情延燒衍生口罩之亂,民眾黨立院黨團今天提出口罩配發建議健保卡限購等四大主張。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也示範正確洗手及脱戴口罩方法。蔡說,許多人常忽略脫口罩,正確脫法是拉束帶從耳朵側脫下,再接觸口罩外側邊緣將內側包住對折丟棄。至於正確洗手,許多人會忽略指縫,建議應該肥皂搓洗30秒以上,再以流動清水沖洗。蔡壁如說,因應防疫,政府呼籲民眾要勤洗手、戴口罩。但如何正確洗手?蔡說,手指頭每天都有菌落數,建議可以將指甲剪短一點,避免指甲縫藏污納垢,另外也要使用肥皂搓揉至起泡,洗手時,指尖及指縫都要仔細搓揉至少30秒以上,再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後用擦手紙擦乾,至於在家裡,建議要每天換乾淨的擦手毛巾。蔡壁如說,建議民眾戴口罩還是要使用外科口罩,要將深色面戴在外面,正確戴法鐵條朝上,將束帶拉起將鼻嘴罩著,蓋好下巴及鼻樑中間,再來將鼻梁上的鐵條壓一下,與鼻梁密合。蔡壁如說,許多人會戴口罩,但卻常常忽略脫掉口罩?脫掉時,也是拉著束帶將口罩從耳朵側脫下,再接觸外側邊緣將口罩內側包住對折,健康人使用的口罩丟棄在垃圾桶即可。蔡壁如說,有些人口罩戴一戴,因為戴久不舒服就會往下拉,但重點是鼻孔部位還是要蓋住。
-
2020-02-02 橘世代.時尚橘
過度清潔小心「老人味」上身 醫:每天洗完澡做這件事
「來~爺爺抱!」「爺爺好臭~」小林好不容易見到孫子,想要展現親暱,沒想到幼孫卻轉身躲開,讓他好生失落。有些有年紀的人會散發出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體味,因此又被稱為「老人臭」或「加齡臭」。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人從40歲開始皮膚老化,當老廢角質溶解、脂化就會形成2-壬烯醛,再和細菌結合便產生類似魚腥味或是油垢味這類不好聞的味道。通常在臉、腋下、耳朵和胸背這些皮脂旺盛的地方較容易產生異味。趙昭明說,「老人臭」在65歲以上、罹患慢性疾病以及生活習慣不好的長者身上更容易出現,且男性多於女性。另外,天氣寒冷時會穿厚重的衣服,將身體悶住,加上有些人會因為太冷而減少洗澡次數,這種情形在冬天更為明顯。因此加強清潔、勤換衣物是首要重點。另外,平時若吃重口味、油膩的食物,也容易促進油脂分泌,因此飲食上要避免食用油炸物、重口味食物,並可多吃蔬菜、水果、維生素C和E等抗氧化的食物。然而有些長者容易皮膚乾燥,若是冬天太過頻繁清洗身體,可能會造成皮膚乾燥、龜裂,趙昭明則表示,有些長者冬天時會長達一周都不洗澡,可改為兩天一次其實就足以清潔。另外,若是過度洗去皮脂,皮膚會因為乾燥引起更多油脂,趙昭明則建議可用沐浴乳代替肥皂,並且水溫不可過高。洗完澡後塗上薄薄一層乳液,可達到保濕的效果。趙昭明也提醒,「老人臭」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正常現象,只要勤換衣物、做好清潔和生活飲食調整,就能有所改善,不須抱持嫌惡的態度對待長者。【熟齡保養特輯】。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抗老化和改善膚況 美專家推薦9種天然食物。皮膚乾裂 塗抹乳液卻引起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