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8
筆 文章
-
-
2020-07-23 橘世代.愛玩橘
訪古吃美食,台南府城「五條港」百年傳承再現風華
台南是文化古都,除了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城市外,也是美食之都,來台南逛古蹟、吃美食,也不要錯過了解府城發展起源。中西區的五條港是台南市最早開發的城區,5條航道打開台南的門戶,也開展出台南從明鄭、 清朝以來曾風華一時的年代。雖然航道早已淤積不見,但廟宇、市場、古蹟、小吃,仍說著數百年來的歷史點滴。清朝五條港位置約略在現今台南市中正路以北到成功路、西門路往西到金華路間,並向東擴及新美街。五條港是安平港向東延伸下來的5條航道,都起源於目前協進國小操場附近,分別是新港前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及安海港。5條航道呈放射狀,像展翅高飛的鳳凰,台南也因此有「鳳凰城」之稱;文史工作者邱貞貞說,日據時期在市中心公園路、中山路、府城路等種植鳳凰木,光復後因道路拓寬,都被砍除。儘管如此,目前部分道路仍種有鳳凰木,其中台灣文學館前兩棵鳳凰木,最能呼應鳳凰城之名。新港前港的航道經目前金華路,繞經巷弄來到文賢路,一直到至今仍保存完整且可通行的兌悅門。兌悅門以紅磚、老古石砌成,清朝時仍可眺望到安平港,因為城前道路信義街也以老古石鋪設,又城牆成彎狀如弓,就如石箭射到安平港。因此安平港設「石敢當」擋煞,要把箭光回射到兌悅門,信義街附近居民又在城前立開嘴石獅,咬住箭光,成為有趣的文史故事。佛頭港是清朝時台灣第一個划龍舟的航道,航道由協進國小到開基藥王廟,繞經民族路到普濟街的景福祠,也是台南唯一被列為古蹟的土地公廟。所供奉的土地公戴官帽,和一般土地公廟不同。俗語「蔡抵蔡,神主牌槓槓破」這是發生在佛頭港的有趣故事,也流傳至今。話說航道上兩戶商家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其中一家侵門踏戶到人家裡,把對方家中神主牌(祖先牌位)摔在地,才發現對方也姓蔡,原來是自家人,這句話成了「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諺語。目前民族路,在清代是「杉行街」,有許多棺材店,出殯抬棺材的人稱「阿兄」,因此,台南人稱哥哥為「兄哥」,不稱「阿兄」。早期當地人說「台南阿兄吃飽等死」,「等死」是等死人就有工作的意思。南勢港又稱北勢港,航道就是民權路、神農街,因為航道寬又便利,南北貨都集中在此,早期賣人蔘、南北貨雲集,目前水仙宮市場旁仍有許多南北貨的商店和蔘藥行。但最有名的就是神農街,除了街上保存著許多老房子,已成一條集文創、藝術、宗教文化的老街;而從街頭的開基藥王廟、金華府到穿過海安路的水仙宮,分別供奉著神農大帝、關聖帝君與水仙尊王,也是另一特色。供奉帝王級的神明,廟門都有凸出狀的門釘,當時因為航道、地勢較低,廟宇、住戶都會設門檻,防淹水。文史工作者邱貞貞說,老人家都會跟孩子說,門檻有門神,不能站在門檻上,其實是在保護小孩子,怕孩子站在門檻時會跌倒;另過門檻會自然地彎腰,表示「我來了」,是打招呼的意思,也在提醒做人要謙卑。南河港的航道是目前的和平街,早期又稱打棕街,此街專賣掃把等日常用品;目前最有名的是看西街教會,為馬雅各醫師來台灣行醫的第一個落腳地,也是基督教長老教會台灣宣教紀念教會。安海港的航道就是目前的民生路,整條航道通到目前西門路與民族路口的大西門腳;台南的風化區,酒家、妓女戶都聚集在這裡,直到日據時期才遷到南廠的新町。五條港區的古蹟、廟宇、美食多,最有名的是赤崁樓、祀典武廟、祀典大天后宮、普濟殿、西羅殿、風神廟等,西羅殿前的接官亭為台南4大石坊之一,其中風神廟是國內唯一拜星宿的廟宇。清朝時期,五條港區商賈、苦力雲集,許多人工作完都要用餐或吃點心,小吃也從這裡開散出去,包括碗粿、米糕、肉丸、擔仔麵、刈包、炒鱔魚等;赤崁樓附近、民族路與國華街路口附近的永樂市場,都有美味小吃,且民宿旅店散布在巷內。來到府城國華街、正興街、民權路吃完美食,就可以漫步在五條港區內,看著航道淤積成道路的古往今昔;雖然航道已遠,但不變的是,這裡依然是台南最熱鬧且美食最多的區域,還有不變的人情味。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7-22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保衛站/預防熱傷害 每天喝水2千C.C.
近日高溫頻傳,造成許多人中暑,衛福部嘉義醫院指出,中、西醫預防熱傷害,都強調多喝水,每天至少達2千C.C.以上,穿著可保持涼爽,也要避免處於烈日下,尤其戶外工作者、老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等族群要多注意。嘉義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蘇哲弘說,熱傷害是指在高溫或高濕度環境下,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可細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運動型中暑像是在高溫、高熱環境工作的運動員、戶外工作者等等,傳統型中暑是缺乏適應氣溫、濕度改變的族群,例如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等。預防熱傷害,穿著可以保持涼爽,例如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還有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隨時補充水分,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到4杯水,1杯為240C.C.,也要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曝曬在陽光底下。嘉義醫院中醫科醫師高培譯表示,治療中暑,可以對頭後側頸部、背部输穴等區域刮痧或拔罐,也要避免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因容易傷及人體陽氣,產生濕困如頭痛、惡寒和食慾差等症狀,頻繁進出冷熱環境時,注意以衣物搭配調節溫差。高培譯建議,每天可喝水達2千C.C.,適量攝取一些涼性的水果蔬菜,例如,西瓜、梨子、苦瓜、絲瓜、綠豆和烏梅等,適度運動、不要熬夜和均衡飲食,都能預防熱傷害。
-
2020-07-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嚴峻 老人家堅持要外出,該怎麼自保?
老人家堅持要外出,該怎麼自保?1. 非必要事情,最好待在家中,減少出門頻率。2. 在外全程正確配戴口罩。3. 盡量步行、騎腳踏車或自己汽車出門,避免選擇公眾運輸。4. 選人少、通風好的地方活動,避免人流。5. 遇見熟人,建議保持至少一公尺的距離打招呼。6. 買菜或購物建議到消毒完善的超市。7. 回到家記得丟掉口罩,清洗衣物,洗手、洗澡,最好仔細消毒。資料來源:人民日報x丁香園網站
-
2020-07-21 新聞.長期照護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了解老年人飲食需求 牙口好不好成健康關鍵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非年紀大就要飲食清淡 多樣、均衡才是主要目標「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多參與社區活動 有助促進身心健康 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美國佛州爆發「食腦蟲」感染 由鼻腔入侵致死率高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怎麼養生?中醫:寒涼瓜果消暑生津,多加這個平衡寒性
在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許多疾病都是跟著節氣走,順著節氣改變做出身體上不同的預防及調理,正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養生之道。即將到來的「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大約在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是一年中天氣最酷熱的時刻。老人小孩氣血不足者 慎防中暑面對這樣炎熱的「大暑」節氣,有可能會出現甚麼樣的疾病?究竟又該如何養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表示,由於氣候和濕氣的關係,大暑由於氣溫高,最要小心提防「中暑」,其中又以老人家、小孩,以及氣血不足的人最需要注意。因為流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但氣血不足的人容易流不出汗,年紀大的人則是體表毛細孔控制能力比較差,兩者都較難藉由流汗調節體溫;至於小朋友則是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太成熟,加上新陳代謝較快,因此必須要多補充水分,最好每15分鐘到半小時就喝一次水。其他像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流汗過多、活動太喘會加重心臟負荷、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較不敏感,對外界溫度反應不靈敏、孕婦新陳代謝比較快,本身心跳體溫都比依般人來得高……,這些人都要在大暑的節氣裡特別注意,小心散熱的問題,以防中暑。然而不只太陽高掛時要注意,有時濕度太重,也會導致流汗蒸發速度受影響,散熱也會比較慢,尤其在午後雷陣雨要下不下的時候相當悶熱,這時也要特別小心中暑。多吃清涼消暑氣食物及多補充水分至於「大暑」的養生,楊佩鈺指出,主要是在飲食上多注意,可以多吃一些清涼消暑氣的食物,許多當季的瓜果類像是:絲瓜、黃瓜、冬瓜、西瓜,清涼解毒的綠豆也十分適合,有清暑生津的功效。不過,就如同一般常聽到的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在吃這些寒涼的食物或綠豆湯等涼品的同時,不妨聽從老祖宗的智慧,平時的菜餚多加些熱性的薑或紫蘇來平衡寒性。不過對於已經中暑的人來說,因為會有腸胃道的症狀,就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要注意的是,寒涼的食物雖包括冰品,但在中醫的角度來說,十分不建議在大熱天吃冰,因為正在流汗的時候,冰品會讓毛細孔瞬間關起來,導致汗流不乾淨,久了會造成人體不舒服、容易起皮膚濕疹,且吃太多冰品也會對腸胃道造成傷害,恐造成腹痛、腹瀉的症狀。楊佩鈺提醒大家,大暑節氣嚴防中暑發生,最好不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在大太陽下活動,事實上只要是高於體溫的溫度,就不適宜戶外活動,否則即使流汗也散不掉熱;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成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cc以上;室內冷氣溫度也不要開太低,否則冷熱交替也容易感冒或中暑。若是已經中暑,中醫的刮痧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強迫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加強體表散熱機制,不過刮痧不要太常刮,也建議最好找合格的中醫醫療院所較保險。若是一直反覆中暑,可能就屬於本身氣血較虛的體質,最好以中醫調理身體。
-
2020-07-2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與其害怕失智 及早預約未來
台灣失智者人數大步邁向30萬人,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指出,失智症帶給病人和家人全面衝擊,建議在未失智之前,就預先安排待處理事項,從與家人的關係到財務等,「該道歉的就應該道歉」,不要等到失智之後,更難面對。2030預估 全台46萬患者徐文俊說,預估到了2030年,全台失智人口大約會有46萬人,尤其這幾年,年輕型失智症者快速成長,對家人來說,比老年失智更棘手。年輕型失智症指六十五歲以前確診為失智的案例,以額顳葉失智症最多,患者行為問題較為嚴重,疾病進展快,但因年輕,不易聯想到失智症,通常會比老年失智症晚二到三年確診。 徐文俊建議,與其害怕失智症,不如應更瞭解失智症並預為因應,及早診斷,不單為早期治療,還可幫助我們了解疾病和罹病的家人的處境。他建議,每個人都應思考,在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失智前,預為安排生活的各個面向。及早學習 用愛和親友相處徐文俊建議,這些安排不僅限於財務等具體事務,還有個人的情緒習慣及關係。因為失智可能會降低或奪走原來的能力,或改變個性。不要再推遲該做的事,徐文俊指出,該道歉的請快道歉,並早早學習以愛和親友相處。如此,都將大大有助於萬一失智之後與家人的相處,甚至減輕家人照顧壓力。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為主要任務的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於上周六舉辦感恩禮拜。士林靈糧堂牧師劉群茂說,靈糧堂體系的日照中心等長照據點,在全台已超過20個。但廿年前,教會根本不知何為社區長照服務,完全本於信仰、本於服務社區的傻勁,由家庭主婦為骨幹起步,沒想到發展至今成為國內長照界重要品牌。團體家屋 有尊嚴長照服務但劉群茂指出,雖然堅信只要出於對社會的愛,假以時日「必甚發達」,但以家庭式照顧失智長者的團體家屋,成本之高,外界難以想像。立委吳玉琴回應,確實要有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信心,才有可能打造出讓長者有尊嚴的長照服務。吳玉琴表示,她已向即將轉任衛福部政務次長的薛瑞元反映,將設在社區最多只照顧18位長者的團體家屋,視為有錢有勢的長照「機構」而不予補助,是昧於現實的作法。她說明,團體家屋設於社區,讓老人能就近得到24小時的照養,很值得鼓勵。但因政府不支持,全台目前才十二、三家,受惠的家庭非常少。徐文俊說,瑞智基金會努力推動,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希望那時,所有的失智者都能在社區得到接納和關懷,家人可以放心外出上學上班。
-
2020-07-1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2025,準備好了嗎?
以前有一部電影「2012」,電影描述依馬雅曆法,地球將在2012年遭遇大災難,2012年12月21日將是世界末日,該片推出時搞得人心惶惶,而且12月21日真的有許多末世論者做了很多光怪陸離的事,等待末日來臨。結果,當然世界末日沒有來,所有人的生活再度回復平靜。最近又有一個數字常被提及﹘﹘2025,這是台灣預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起始年。所謂超高齡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亦即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預估在2025年時,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超過470萬人,按理說這應該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值得歡喜才對,因為代表醫療能力及生活水平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有這麼多人活超過65歲。不過,最近又有一則新聞指國人平均壽命達80.6年,但不健康的壽命卻也長達8.4年,創史上新高。這兩則新聞若併在一起看,就不免讓人擔憂,因為壽命雖然延長了,卻有一大段是失能的樣態。曾經參訪過一個照護機構,收容的都是長期臥床嚴重失能的長者,因此機構導入了一些智能照護設備,在一個螢幕上可以看到所有臥床長者的生理機能數據,系統也會主動通知照服人員何時需要為長者進行翻身拍背工作。因為長者都已失能,無法行動及言語,所以雖然收容了數十位長者,但整個場域幾乎聽不到人員交談的聲音,偶而傳來的是照服人員拍背所發出的聲響。我很敬佩這些機構及照服人員,他們努力讓長者減少痛苦的「活」著,但我也同時很憂心並思考生命以這樣的形態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到底是延長生命還是延長死亡?古人講「好死不如歹活」,以現在觀點來看,真的是這樣嗎?若2025年時,老年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失能的比例亦同步增高,導致不健康壽命更加延長,照護機構大幅增加,難道這就是我們對老有所終的規畫?有沒有一些更積極的作為,能讓失能比例降低,健康壽命延長?經營企業常需要訂定一些KPI來衡量績效,並且導引策略的執行。2025年如果高齡人口的增加已無可避免,那麼我們解題的方向應該從「如何照顧老人家?」轉到「如何讓老人家不需要被照顧?」我們希望看到的KPI是在2025年減少多少失能比例,而不只是長照服務了多少失能人口或長照預算增加了多少?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國人不健康壽命從8.4年減少為8年或更短,而不是平均壽命延長了多少這樣的表象數字。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早於2002年即對高齡社會來臨提出一個「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強調:「身心健康(Health)」環境的形成,如:施行預防檢測;建立無障礙空間、創造親老而安全的社會氛圍;降低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如:菸、酒等;各類照顧體系的建立及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等。「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管道的建立,如:終身學習系統;肯定並促成年長者參與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及義工活動;鼓勵年長者積極參與家庭活動;重塑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支援高齡者互動組織的活動需求等。「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Security)」,如: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老年消費者保護;老年虐待行為的預防;確保退休財務無虞等。2012世界末日也許是虛構,但2025超高齡社會卻一定會到來。如何創建一個有品質、充滿活力及希望的超高齡社會,是大家對2025的期待,也唯有高齡者能享有尊嚴,持續對社會貢獻,未來要投入的照顧資源才能有效控制,這才是面對2025應有的態度。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疾病治療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傳統手術占九成 有給付、切除效率佳台大醫院去年甲狀腺癌手術人數居全國之冠,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就是專精於甲狀腺外科。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手術要全身麻醉,台大執行的傳統手術占九成,雖會在頸部留下疤痕,但手術比較有效率,雙側全切只要兩小時,手術費也有健保給付,如果使用特殊器械,才需要自費五到六萬。陳坤源表示,如果在意美觀,也有傷口更小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不過因為手術時間要四、五個小時且花費更高,僅少數人使用。無論選擇何種手術,甲狀腺手術的頸部傷口癒合快,只要貼好美容膠帶,通常隔天就能碰水。術後一周也鼓勵病人多動,幫助頸部活動度維持正常、減少傷口沾黏。陳坤源表示,醫學中心外科分工較細,像內分泌外科處理的範圍就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目前台大醫院共有三位一般外科醫師專門做甲狀腺手術。另外,台大醫院有內外科合作的傳統,內外科都有專精甲狀腺疾病的醫師。針對病情較複雜的病人,會先到內科徹底檢查,內科醫師確定開刀對病人有幫助,再轉外科;外科開完刀後,病人還需要長期追蹤,這方面也是內外科一起做。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病人都會擔心復發,不過甲狀腺癌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若術後復發淋巴結轉移,趕快把復發的地方拿掉,大部分病人還能活非常久。林口長庚醫院從檢查到判讀 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診斷出最多甲狀腺結節的醫院為林口長庚。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劉鳳炫分析,應與醫院執行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到最後報告判讀都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有關。他也說,有部分甲狀腺結節求診的患者,在他院健檢發現後,改至林口長庚尋求第二意見,多因認為醫學中心儀器較完備。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一般會透過患者陳述,依據生長的速度、吞嚥、聲音變化、結節硬度、是否固定來做初步判斷。以最惡性的甲狀腺未分化癌而言,生長速度快,一個月內就會腫大,腫塊硬度較硬且較為固定,不會感到疼痛。劉鳳炫說,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多屬良性;若是單側的甲狀腺結節又符合上述狀況,多為癌症。不過有些又硬又會痛的甲狀腺結節,很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該疾病可透過服藥改善,屬於病毒性感染,透過超音波可以確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以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為主,劉鳳炫說,林口長庚執行頸部超音波、穿刺都是由醫師執行,對於後續的治療也能及時告知患者,讓患者安心。傳統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開一道傷口,近年內科引進消融術,針的大小約在10mm以下,傷口小且門診即可手術,不過此為自費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執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公分以上結節 建議開刀積極治療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甲狀腺結節患者治療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高居全國區域醫院之冠。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文萍表示,女性患者占了七、八成,但因近年做健檢的人變多,或因一親等有家族史而檢查,男性患者人數較過去多。楊文萍說,到門診的甲狀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大致有三種,一是自己發現或別人告知甲狀腺腫大,其次是健檢發現異常,第三種就是其他醫療院所轉診來的患者。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甲狀腺癌排名第七,女性甲狀腺癌更高居第四。楊文萍說,甲狀腺結節若為惡性,須手術治療;而良性結節依臨床治療指引,若直徑(含)超過三公分建議開刀,除避免未來細胞突變風險,由於脖子空間有限,結節過大恐壓迫氣管或食道,需積極治療。不過若是「毒性甲狀腺結節」,除了細胞增生,還會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出現手抖、心悸、體重減輕等症狀,若藥物治療後仍發作,手術和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通常是首選治療方法。楊文萍說,第一次發現甲狀腺結節,若直徑逾一公分,經檢查為良性,建議三個月後追蹤第一次,評估形狀、是否變大,若無惡性變化,半年後追蹤一次,後續定期一年追蹤一次即可。遠東聯合診所名醫駐診 有疑慮 當場做檢查這家診所很厲害,一年收治六千多名甲狀腺結節患者,排名全國第八,收治人數多於國內多數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關鍵原因為該診所主治醫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健保大數據顯示,遠東聯合診所儘管規模不大,但108年共收治6311名甲狀腺結節患者,該診所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天鈞說,「祕訣在於快、專業、用好藥。」雖然張天鈞在台大醫院仍有門診,但以老病友為主,新病人幾乎掛不上號。他在遠東診所開診後,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仍舊滿號。張天鈞指出,在大醫院看診,病人通常無法在當天完成相關檢查,必須醫師開出檢查單據等待數日或一兩周,才能接受檢查。相較之下,遠東診所機動性較強,只要有需要、有疑慮,當場就可以執行超音波,甚至穿刺檢查,相當有效率,大幅降低等待時間。再者,診所用藥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以原廠藥為主,讓病友安心。張天鈞強調,女性與老年為甲狀腺疾病高風險族群,女性如果出現月經不規則、懷孕容易流產、胎兒畸型,甚至不孕等問題,務必到院檢查甲狀腺功能。至於老年人的甲狀腺疾病,因症狀不典型,例如皮膚變皺、頭髮稀疏、常打瞌睡等,幾乎都是老人病,以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即時就醫。醫師常以「足踝肌腱反射測試」,確認到底是老化或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如發現老人家精神與體力變差,應至內科接受甲狀腺低下檢查。
-
2020-07-19 科別.眼部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用藥給付放寬
50歲的陳先生,原本視力不錯,僅有輕度老花,某天眼前突然出現黑點,想看的字也看不清楚,求醫發現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只剩0.4,經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治療後,視力順利回復到0.8,目前持續追蹤,狀況穩定。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是老人失明主因之一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主任鄭凱駿表示,許多民眾突然看不清楚也不在意,以為是年紀大的自然現象,等拖到眼前出現黑影、影像扭曲變形才就診,黃斑部已出血受損,視力難以回復。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區域,當黃斑部老化,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無法順利代謝廢物,導致色素上皮層萎縮及脈絡膜血管的異常增生,一旦脆弱的新生血管滲出液體或破裂出血,就會導致視力減退。5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濕性雖只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10%,但惡化速度很快,若不積極治療,視力會嚴重受損,是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且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可能半年到一年新生血管又會增生,必須長期密集追蹤治療。醫療負擔降低 鼓勵積極治療鄭凱駿表示,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關鍵在於抑制異常血管增生,眼球內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的藥物,能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減少黃斑部水腫、出血,改善視力,每次注射約10分鐘能完成,副作用較少,療程相對簡單。鄭凱駿說,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一針約需三萬多元,過去健保在特定條件下,每人每隻眼睛可給付7針,超過即須自費,不少患者無力負擔費用而放棄治療,增加失明風險。在各界爭取下,健保署6月起放寬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給付針數,從原本7針給付增加為14針,為病患省下鉅額的治療費用,減輕負擔。復發機率高 治療後務必追蹤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直接作用在新生的異常血管,有些病人注射後視力明顯改善,誤以為已經痊癒,導致疏忽後續追蹤,不久再度惡化,因此鄭凱駿醫師提醒,「定期追蹤治療非常重要。」之前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害怕上大醫院,他就有一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長達4個月沒回診,解封後回診檢查發現,黃斑部已水腫得厲害,他呼籲患者應盡快回診,讓醫師掌握病情進展。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多吃海帶預防甲狀腺疾病?醫師:有攝取這一物即可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面,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以及較少發生的甲狀腺癌。無謂切除 反影響身體機能近年隨健檢普及,讓許多不必要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患者都出現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翁瑄甫表示,有些患者擔心癌變,要求醫師開刀切除,但可能是不必要的處置。他說明,甲狀腺主要功能是吸收體內的碘,再生成甲狀腺素,調節體內細胞,一旦甲狀腺完全切除,身體機能將受影響。甲狀腺素 過多過少都不行當甲狀腺素分泌太多,基礎代謝率加速,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爬個樓梯氣喘如牛;拿水杯、打電腦,雙手不聽使喚抖個不停;有時突然心悸,心跳狂飆破百。以上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還有人吃再多也不會變胖,脾氣變得急躁易怒。甲狀腺發炎、長結節等都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但最常見的,還是自體免疫問題。親人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病機率會比較高。但有遺傳體質,不代表一定會發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說是壓力下的產物。情緒、個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誘發。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的狀況是甲狀腺機能低下,起因於甲狀腺分泌不足。不同於機能亢進愛找年輕女性,機能低下常發生於銀髮族,65歲以上老人家代謝變慢,甲狀腺功能也會衰退,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患者會感到嗜睡、畏寒、心跳變慢、無精打采,還會體重增加、水腫、易便祕,情況嚴重,甚至會昏迷。治療時,年齡與嚴重度要合併評估,若情況不嚴重,也可先追蹤暫不治療。吃海帶補碘 專家說不必對於甲狀腺疾病的預防,有些人建議調整碘的攝取。翁瑄甫表示,碘過多過少都不行,台灣已在食鹽中添加碘,一般而言,碘的攝取已經非常足夠,民眾無須為了多攝取碘,額外多吃海苔、海帶等高碘食物。不過要提醒的是,近年民眾喜愛嘗鮮購買沒有加碘的進口鹽,要特別注意碘恐攝取不足的問題。翁瑄甫表示,甲狀腺結節屬於一種亞健康狀態,無須過度擔心,至於甲狀腺癌病例則少之又少。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去年一整年新診斷為甲狀腺癌的病人僅69人,與其他癌症相比,人數並不多。保護甲狀腺拒菸酒 釋壓力 避免內分泌失調1. 多吃蔬果,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度油膩及辛辣的食物。2. 避免吸菸、喝酒,酒精易干擾甲狀腺素,導致內分泌紊亂。3. 無論是工作壓力、心理壓力都得適當釋放,避免內分泌失調。4. 基因引起的甲狀腺癌,可以因應有無家族史,定期篩檢。
-
2020-07-19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預約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 醫師建議:趕緊饒恕與說道歉
台灣失智者人數正大步邁向30萬人,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今天指出,失智症帶給病人和家人全面衡擊,所以,我們最好在未失智之前,就將該處理的事情,從與家人的關係到財務等,預為安排,「該道歉的就應該道歉」,不要等到失智之後,變得更難面對。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為主要任務的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今舉辦感恩禮拜。士林靈糧堂牧師劉群茂說,靈糧堂體系的日照中心等長照據點,在全台已超過20個。但廿年前,教會根本不知何為社區長照服務,完全本於信仰、本於服務社區的傻勁,由家庭主婦為骨幹起步,沒想到發展至今成為國內長照界重要品牌。不過,雖然堅信只要出於對社會的愛,假以時日「必甚發達」,但劉群茂坦言,以家庭式照顧失智長者的團體家屋,成本之高,外界難以想像。立委吳玉琴回應,確實要有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信心,才有可能打造出讓長者有尊嚴的長照服務。她已向即將轉任衛福部政務次長的薛瑞元反映,將設在社區最多只照顧18位長者的團體家屋,視為有錢有勢的長照「機構」而不予補助,是昧於現實的作法。她說明,團體家屋設於社區,讓老人能就近得到24小時的照養,很值得鼓勵。但因政府不支持,全台目前才十二、三家,受惠的家庭非常少。徐文俊說,預估全台的失智人口已近30萬,到2030年大約有46萬人;而失智症帶來的衝擊,對病人或家人都是全面性的,甚至慘痛的,包括家屬間的誤解,到財務糾紛及照顧悲劇。尤其這幾年,年輕型失智症者快速成長,對家人來說,比老年失智更棘手。徐文俊建議,與其害怕失智症,不如應更瞭解失智症並預為因應,及早診斷,不單為早期治療,還可幫助我們了解疾病和罹病的家人的處境。他建議,每個人都應思考,在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失智前,預為安排生活的各個面向。徐文俊建議,這些安排不僅限於財務等具體事務,還有個人的情緒習慣及關係。因為失智可能會降低或奪走原來的能力,或改變個性。不要再推遲該做的事,例如該道歉的請快道歉,並早早學習以愛和親友相處。如此,都將大大有助於萬一失智之後與家人的相處,甚至減輕家人照顧壓力。推而廣之,徐文俊說,瑞智基金會努力推動,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希望那時,所有的失智者在社區都能得到接納和關懷,家人則可以放心外出上學上班。
-
2020-07-18 橘世代.好學橘
顛覆想像的「爺奶們」! 6旬奪冠、8旬摘金 不敗人生從失敗轉彎
「寶哥」李寶康是多屆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常勝軍,「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則不僅摘下各項國家級田徑賽事冠軍,更保持遠征海外頂峰紀錄。他們在賽場上不敗,卻面臨過因年齡過長,分別遭拒收報名或取消比賽橋段。但他們熱愛運動,並且堅持一輩子,突破了社會因為「年齡」這個數字帶來的挑戰。最近寶哥、噴射機阿嬤還與其他兩位長者共同入鏡,為新北市宣傳動健康政策,展示銀色肌力、耐力之美,連年輕選手都自嘆弗如。飛安官寶哥 門外漢拚到63歲奪冠65歲的寶哥是飛安調查官,上山下海,齊柏林摔機失事山區也見得到寶哥的勘查身影,是極考驗觀察力與體力的工作活。他說,「飛安調查工作經常必須進入山區或海裡,很多人往往到事故地點時已經體力透支,但真正的工作才要開始。」經年參加健身健美比賽,寶哥的體能較同齡者勝出許多,因此得以保持專注力在調查上。兩偶像兩祕笈 神人級肉身 打開台灣健美健身賽事紀錄,李寶康這個名字一直是常勝軍,卻不知這位花甲爺爺的健美線條,竟是照著兩本書練出來的,一本是李小龍,一本則是魔鬼阿諾史瓦辛格。寶哥笑說,年輕時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李小龍,當時他拿著一本記錄李小龍如何鍛鍊肌肉的書籍,從理解肌肉紋理開始讀起,為了達到重量訓練,寶哥甚至自製舉重器材,利用混凝土切割出圓圈圈,沉甸甸的槓片就黏死在槓鈴兩端,舉起時重量貨真價實,也因而練出猶如李小龍電影中的肌肉線條。重逾20KG 腰卻小了2吋在此之前,寶哥說,他從沒接觸過真正的健身器材,更別說30多年前的台灣哪來什麼健身房。36歲那年,寶哥轉職至同集團,成為長榮發展航空業第一批赴美訓練的種子人員,這一年,寶哥說是他體態線條來到顛峰的一年,因為他第一次踏入專業健身房,也因為有魔鬼大帝阿諾的健身訓練書籍作為紙上教練,他的體重從72公斤練壯到98公斤,腰卻小了2吋,「增加的幾乎全是肌肉量」,寶哥從此進入更專業的健美健身世界。寶哥從102年開始被好友推坑報名健身協會比賽,他也無所懼,帶著平時勤健身的狀態與賽,順順利利抱回亞軍。當時拿到冠軍的是一位穿著招牌小紅褲的長者,年齡稍長他幾個月。接下來的賽事,寶哥與小紅褲爺爺便包辦前兩名,寶哥說,凡有小紅褲的存在,他每次便與冠軍擦身而過。直到前年,寶哥為了帶走冠軍獎盃,竟過度練習到疝氣,他回憶,在醫院手術房外,當護理人員念出「李寶康」名字時,寶哥赫然發現推著他病床的人竟然就是勁敵小紅褲。「人生何處不相逢」,原來小紅褲爺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當下小紅褲爺爺對著寶哥說,他今年不去參賽了,希望寶哥身體康復,早日將冠軍帶回家。這一年,寶哥63歲,摘下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冠軍獎牌。歲月不是阻力 全看一顆心今年年底即將屆齡從職場離開,寶哥沒有退出健身的舞台,他不僅為連鎖健身房發聲,也透過指導年輕一輩擴展新的社交圈。身為60歲以上組的不敗指標,李寶康仍不免感慨健美賽事市場近幾年擁抱年輕人票房,例如他曾經歷壯年組60歲以上級別賽事過程,參賽者被取消單獨表演一分鐘的橋段,「不要太忽視老人了」。寶哥在World Gym健身房去年的宣傳粉絲頁上這麼說:「在規律運動的生活下,64歲只是一個數字,體能訓練絕不分年齡,歲月也從不是阻力,束縛你的是不願下定決心。我李寶康64歲,我做得到,你沒有理由做不到。」寶哥增肌的健美食譜每次1根香蕉+2顆水煮蛋1.每天運動前及上、下午茶時各補充一次。吃水煮蛋時,搭配一口橄欖油兩口蘋果醋,可就口喝或淋上水煮蛋,增加風味。2.每天吃魚肉,其次是雞肉,牛肉、豬肉再次之。3.毛豆有豐富蛋白質,對增加肌肉有幫助,綠色蔬菜也要吃足量。噴射機阿嬤 83歲得獎女王玩跨界比寶哥還要年長一輪以上的是潘秀雲女士,今年83歲的噴射機阿嬤早已得獎連連,田徑、跳遠、跑步、登高無不見她矯捷的運動身影。問噴射機阿嬤綽號從何而來?她立刻大笑發出「咻咻咻」的聲響,這個綽號自她就讀蘭陽女中時就有,原因是她老跑在第一,短跑爆發力比下許多小男生。噴射機阿嬤說,她從學生時期就愛短跑,22歲嫁人之後就與運動斷緣,但58歲那年,她因膝關節退化,一度被醫師要求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這位短跑老將選擇用運動來強健肌肉,擺脫開刀醫囑。而她的賽事挑戰也從這一年開始,63歲起,噴射機阿嬤在田徑賽場角逐獎項,曾代表台灣參加亞運田徑賽摘金牌。自己練跑 喘吁吁到健腳創下如此多的殊榮,相較其他國手,噴射機阿嬤竟是無師自通,她說「請教練指導多貴呀?哪請得起。」潘秀雲說,她的個性獨立,從不靠人,剛開始練跑步時她也難免氣喘吁吁,有一次她突然閃過電視機裡常見人家練丹功,靈機一動,後來她跑步時長吸3口氣、呼氣時則長吐3口氣,逐漸跑出自己的節奏。自回歸跑壇之後,噴射機阿嬤大玩跨界,她在台灣銀髮族協會工作10年,每個月都帶銀髮長者全台趴趴走,隨意翻開桌上的行事曆,每個月3到4攤跑不掉。噴射機阿嬤說,出團之前她還要親自踩線,確保沿途有兩大重點:一是盡量要有泥土地,走起路來較有彈性,她說硬石階反而容易傷害膝蓋;二是有廁所和涼亭,讓老人家可以泡泡茶、補充體力。最高齡登吉力馬札羅山噴射機阿嬤更猛的是,在74歲遠赴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布爾納峰AC大環線,79歲成功挑戰非洲頂峰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公尺。但風光的背後,噴射機阿嬤不經意吐露說,「當年報名吉力馬札羅山時,我曾經被主辦單位拒絕,理由是年紀太大了。」還好是噴射機阿嬤的得獎履歷太驚人,主辦單位經查才知阿嬤是神人級,這才留下了創當地最高齡的登頂紀錄。「玩什麼都要打破紀錄」,這正是噴射機阿嬤的人生目標。噴射機阿嬤運動處方1.每天跑步7公里。2.一周打2次網球,每次約1小時。3.每個月帶銀髮族出團,步道、爬山等行程不一。【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孤獨感暴增近4倍!全台銀光孤獨排行榜: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
56789年齡實驗室今(17)日公布「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此次調查借鑒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 LAB)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孤獨行為題組和心理量表,透過專家座談會議後核定符合台灣社會實際情境的六項指標題目,用以測量國內銀光族群的孤獨感。透過行為面向分析,三成以上銀光族無人慶生也無人協助傾倒垃圾,平日自己獨自吃晚餐的比率有14.5%,更有9.4%銀光族是無人陪伴去動手術。從銀光族的自我心理評估來看,近八成銀光族渴望陪伴,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孤單。無論從行為或心理層面分析,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都相當令人憂心。56789年齡實驗室以六項指標衡量全國22縣市的銀光孤獨感,調查發現雲林縣的孤獨指數最高,台東縣居次,澎湖縣排序第三;相較之下,花蓮縣、彰化縣及基隆市則是全台最不孤獨的前三名縣市。進一步分析孤獨者的人口特徵發現,年齡落在65-74歲、國中以下學歷、月收入低於6萬元、無伴侶/配偶、男性的孤獨感最為強烈。就此,56789社會企業執行長黃采緹呼籲,各縣市首長除關注地方的弱勢長照外,更應注意到銀光族日常行為及心理內在的孤獨浪潮。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高發會)就此次調查對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與2017年衛福部的老人狀況調查相比,55-64歲族群孤獨感於三年內驟升47.9%(增3.9倍),65歲以上族群亦大幅提升26.2%(增1.3倍)。與2019年英國ageUK及加拿大Angus Reid Institute的孤獨感調查作比較,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皆高出2成以上,落差超過1倍。受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影響,各國政府為防範疫情作出不少侷限個人自由的措施。美國芝加哥大學(NORC)的新冠肺炎追蹤調查便指出,2020年美國人感到孤單的比例較2018年上升27.0%(增1.2倍)。將此次調查與疫情前期發布的遠見2020孤寂大調查數據比對發現,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亦有暴增態勢,其中51-60歲者孤獨感遽升31.8%(增0.9倍),71-80歲者孤獨感亦遽增31.0%(增1.7倍)。高發會執行長陳雪慧認為,台灣防疫受國際肯定且成效有目共睹,現更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建議政府正視銀光孤獨感驟升趨勢,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莊雅萌兼任教授指出,56789年齡實驗室的調查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針對中高齡者應有更多元的研究,而非過去從傳統思維去設計題目。後續年齡實驗室可透過「飲食安排」、「自主生活」、「身心健康」、「親密關係」、「育樂學習」以及「心靈想望」六個面向深入了解銀髮需求,讓調查成為「一趟體驗的旅程」,才能更有效的了解銀髮族的想法與需求,解決銀髮族困境。資深媒體人蘭萱於會中談到,這次調查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請銀光族自行評估孤獨感,與其他調查僅用行為去界定不同。孤獨感來自個人內在,而不是社會或傳統價值觀帶給你的框架。蘭萱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未來銀髮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都不該是等到退休才開始動作的。高發會創會理事長楊志良提醒,新冠疫情影響的時間不是三五個月或一年,未來人們勢必與病毒長期共存。因疫情導致的銀光孤獨感能否隨社會活動漸增後得以紓解,或是未來國際相互解封後疫情再起,銀光族的孤獨感是否更加深;這些都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況且,光是2017年至2020年短短三年中高齡孤獨感暴增3.9倍的現象,猶如一頭房間裡的大象,政府和社會是否有勇氣去看見?楊志良強調,對中高齡的族群來說,心理健康絕對直接影響生理健康。與其投注龐大資源於解決弱勢長照,更該撥出資源促進能自理生活的銀光族提升心理健康。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係於109年06月18日至06月21日與7月9日進行訪問。此次成功訪問1,256位50歲以上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7%。調查以臺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並採電話號碼尾數2碼隨機方式進行。此次調查依據內政部公佈之109年5月底人口統計資料,針對戶籍、年齡及性別進行統計加權處理,且原始樣本不足30份之縣市追加補足,以確保全台22縣市之個別樣本數達30份以上。。延伸/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延伸/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
2020-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香港長照機構群聚 台灣防疫更謹慎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燒,香港本月再起第三波疫情,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老人安養中心群聚感染,八名感染者中包括老人住民與職員,長照防疫現況令人憂心。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自疫情初期即重點關切「長照防疫」,超前部署規畫第一本涵括長照機構、工作人員以及住民等的「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獲得極大回響,顯見台灣長照機構對於疫情抱持重視、謹慎態度。長照住宿機構除了長者住民,還有醫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外籍看護以及行政職員等,再加上不定期前來探視的家屬,容易成為防疫破口隱憂。「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收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等專家建議。謝思民指出,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建議,長照機構的人員要每日監測體溫和健康情況,訂定請假、人力備援等規則。還應該要有教育訓練,讓團隊了解疫情現況、現階段規定、最新指引、清潔衛生及環境消毒等方法,以及疑似案例的送醫流程,讓民眾能安心接受服務。外籍照顧服務員是長照人力的最大群組,國內有超過26萬人,部分則服務於長照住宿機構內,因語音障礙,也可能造成自身與被照顧長輩的感染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外籍照顧員接受的資訊不比國人少,只要即時提供衛教,他們都能理解並且配合防疫措施,切勿帶有歧視眼光。黃國晉建議,外籍照顧員與長輩出入醫院就診,返家後應立刻更換衣服,碰觸醫院電梯按鈕、找零錢後,應立即消毒或噴灑酒精,防疫措施與一般人無異。他也提醒,面對疫情未知的恐懼,機構應該給予心理舒壓或是輔導課程,以安定工作與生活。外出聚會時,則要勸說其戴上口罩,若與長輩同行,長輩也一併要戴口罩,家屬應從旁提醒,加強溝通。國內疫情雖然穩定,機構探視禁令鬆綁,王宗曦提醒,因各種工作人員、家屬出入長照機構頻繁,除了要落實紀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外,機構仍應在日常做好衛生感控以及分區、分流等因應作法,做好長輩的靠山。詳細的防疫措施均收錄於「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向新竹市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新竹市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
-
2020-07-17 養生.營養食譜
荔枝吃多會上火,但吃的好也是保健好果!專家教做3道養生料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炎炎夏日,剝出一顆潔白如雪的荔枝肉,品嘗甘甜的荔枝香的同時,還可攝入多種營養素。荔枝肉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蔗糖、葉酸、精氨酸、色氨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成分。它可促進微細血管的血液迴圈,防止雀斑的發生,令皮膚更加光滑;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還有營養腦細胞、改善失眠的作用,對於健忘、神疲等症能起到補氣安神的效果。從中醫角度看,荔枝肉味甘、酸,性溫,有養血健脾、行氣消腫的功效,主治病後體虛、津傷口渴、脾虛泄瀉、呃逆、食少、瘰癘、疔瘡、外傷出血等病症。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溫,有理氣止痛、祛寒散滯的功效,主治疝氣痛、睾丸腫痛、胃脘痛、痛經及產後腹痛等病症。荔枝性熱,有些人在夏季吃荔枝會出現上火現象。但用好了,可獲得較好的保健效果。下面推薦幾款藥膳:荔枝蝦仁原料:荔枝15顆,蝦仁200克,彩椒半個,蘆筍80克,雞蛋1個,油、鹽、胡椒粉、生粉、薑各適量。做法:1.將荔枝剝殼去核後放入淡鹽水中泡一下;將蝦去頭後剝出蝦仁,挑出蝦線,放入適量的鹽、胡椒粉、生粉和半個蛋清,抓勻後醃制10分鐘。2.鍋中燒開水,加入適量的鹽和幾滴油,下入蘆筍快速燙後拿出來沖涼水;再加蝦仁放入其中滑熟。3.鍋中加入適量的油,先下入薑片和蝦仁翻炒片刻,蘆筍和彩椒切斷後入鍋一起翻炒,再加入荔枝,最後用少量的水澱粉勾芡,大火收汁,裝盤即可。功效:具有開胃益脾、補充能量、健腦補腦、美容養顏等功效。荔枝蓮子淮山粥原料:幹荔枝肉50克,淮山藥、蓮子各10克(搗碎),粳米100克,調味品適量。做法:將幹荔枝肉、淮山藥和蓮子加水煮至軟爛,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最後根據喜好用油鹽或白糖調味即可食用。功效:可治老人晨起腹瀉(五更泄),大便溏稀等症。荔枝大棗湯做法:荔枝幹、大棗各7個,水煎服,每日一劑。功效:可治婦女虛弱貧血。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者、糖尿病患者慎服荔枝。2.吃荔枝的同時或前後,最好也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麵、大米等。3.荔枝不宜多食,若連續、大量食用鮮荔枝會產生頭暈、心慌、臉色蒼白、饑餓感、出冷汗、噁心、手足無力等,嚴重者還會出現眩暈、抽搐、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脈搏細弱、類近低血糖症狀,醫學上稱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
-
2020-07-16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上了半天班,許多上班族都會在中午午睡一下,下午上班才有精神,但為什麼有時候睡醒精神反而更差、更累了呢?吃飽就想睡覺 原因與飲食息息相關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就生理時鐘來看,飯後約2~3小時的精神確實會變差,並且與中午的飲食有關,如果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炸雞、薯條、漢堡等高糖、高脂、低蛋白及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是吃得太多,就容易使血糖偏高,加劇血液集中消化道情形,使人感到倦睏。 午睡有季節性差異 夏天比冬天容易睏特別的是,午睡還具有季節性差異,夏天會比冬天容易感到想睡,主因是夏天氣溫較高、暑氣逼人,皮膚血管容易擴張,血液大量集中於皮膚,引起體內血液分配不平衡,腦部血液供應相對不足,而使人提不起精神;加上夏天天熱夜間比較晚入睡、早上則醒得早,睡眠時間變短,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下,便需要藉由午睡來補充睡眠。而有些人需要午睡,還可能是一種晚上睡眠不足的警訊,若發現自己一睡午覺就睡很久,那麼極可能意味著睡眠不足,需要更多的夜間睡眠,而非只是午睡。 午睡10分鐘最剛好 超過30分鐘精神反變差近年來已有多篇國際醫學文獻證實,午睡確實能達到提振精神的作用,但時間長度以維持在10分鐘左右的效果最好。研究中分別在受試者午睡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及1小時時進行檢測,除觀察其睡眠深度,了解清醒後的精神狀態,結果發現,醒來後以睡10分鐘者能獲得最佳精神狀態,而睡超過30分鐘的人,精神反而變得更差。林嘉謨解釋,因為人有「睡眠慣性」,午睡若睡太久,就不容易被叫醒。在剛起來的半小時,會有輕微的頭痛或全身無力感,需經一小時的緩衝才能恢復正常,因此,午睡時間最長不宜超過半小時,否則就會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反而覺得昏沉沉,甚至打亂生理時鐘,影響晚上睡眠。 非人人都需要睡午覺 睡眠障礙者睡了只會更累 曾有研究指出,午後小憩比喝咖啡提振精神有效;而另一份研究報告則顯示,每天午睡45分鐘,工作效率將提高35%,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也會增加50%。但午覺是否絕對必要,卻有個別差異,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午睡,端看個人生理需求,對於重度使用腦力的人、學生、體弱多病者或老人家,午睡則可幫助維持體力、恢復疲勞,但如果本身有睡眠障礙者,就不建議在白天午睡,以免使問題更為嚴重。 延伸閱讀: 「睡覺」就能抗衰老! 立刻檢視3項必備要件你有沒有?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
2020-07-15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真是好生意?居服單位暴增三倍搶人亂象多
長照2.0推動四年以來,經費增加十倍,負責實際提供服務的單位(B單位)數量超過目標值,並且以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達三倍最多,卻分布不均並傳出各種搶個案亂象。立法委員吳玉琴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今召開公聽會,在場團體指證歷歷,並呼籲中央趁選舉淡季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不過衛福部代表卻始終避談中央責任,雙方彷彿身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吳玉琴委員辦公室指出,2017年起推動長照2.0,至今邁入第4年,經費已增加10倍多,長照B單位數量超出目標值3800多處。衛福部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0年四月,長照資源布建數快速成長,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高達189%,專業服務和喘息服務成長幅度也高達150%,家庭托顧成長115%、日間照護成長77%。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指出,長照資源雖暴增但分布不均。以台中市和彰化縣為例,2019年台中市有148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91案,佔該市老人數的4.83%,共服務13480人。但彰化縣只有25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高達304案,共服務7589人,僅占該縣老人數的3.73%。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表示,各類服務單位中,以居家服務成長最多,因為居服據點設置成本最低,給付又高,每個案每年平均產值2.5萬,接到100個個案,一年就有250萬獲利。黎世宏表示,對服務單位來說,個案就代表財源,由於中央派案原則是以個案選擇為優先,許多B單位會免收自付額或祭出折扣以爭取個案,也會以鼓勵照服員「帶槍投靠」的方式來挖人。黎世宏說,甚至有地方民代成立B單位,直接要求長照服務資源包括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給一定的案量,地方政府只好自行想方設法審查或阻擋,但礙於民代對於地方政策和經費的影響力,最後常擋不住。游麗裡表示,有些B單位會分潤給負責派案的A單位,創造「一條龍」,也看到有多個A單位和多個B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等於連鎖開業,無論如何交錯派案的,錢都滾不出自己的口袋。黎世宏表示,理論上市場競爭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服務,但因長照資訊不透明、政府對於品質控管的失靈(四年才評鑑一次、地方稽核人力嚴重不足),現在已導致資源分配歪斜、大者恆大、劣幣逐良幣等惡果,不利於長照發展和品質提升。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葉建鑫表示,反觀失智症團體家屋,是越來越難做,因為設置和訓練成本都很高,給付和獲利卻很低,人員招募超困難,一年內離職者高達11位,等於訓練完就離職。面對民間團體訴說長照市場搶人亂象,呼籲中央在選舉淡季好好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卻避談中央責任。薛瑞元說,長照已經是受到管制的產業,未來政策方向絕不會走極端左派或右派,一定是找平衡點。至於資源布建,薛瑞元說這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希望地方有能力盤點現有資源,根據需求人口分佈來建置。薛瑞元反問在場團體說,「如果有帶槍投靠的狀況,請讓我知道,因為這代表地方沒有在管,負責派案的照管中心在幹什麼?」引起全場團體譁然,紛紛爭相表示,確實有此情況,因為派案原則以案主意願為優先。但薛瑞元說,原則是「考慮案主的意願」,不是「案主意願優先」。
-
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出現疫情疲乏 台灣製40萬片口罩援洛杉磯
美國疫情再度升高,洛杉磯郡長凱薩琳.巴格今天接受台商捐贈40萬片口罩時說,人們出現「疫情疲乏」可以理解,但不能鬆懈,口罩可幫大家度過難關。美國疫情4個月未見趨緩,「疫情疲乏」(COVIDfatigue)成了最新的關鍵詞,意指長期生活在疫情下,民眾心理的焦慮、壓力累積成疲乏感,反而使人們輕忽防疫。洛杉磯郡衛生局長費瑞(Barbara Ferrer)昨天呼籲:「我們已對抗病毒好幾個月,我知道『疫情疲乏』確實會發生,我鼓勵大家保持警覺,繼續使用各種可以防疫的工具。」洛杉磯郡長凱薩琳.巴格(Kathryn Barger)今天在市中心的郡政府大樓外,接受「洛杉磯台美商會」捐40萬片台灣製口罩。巴格指出,這是郡政府至今收到數量最多的口罩捐贈。她回應關於疫情疲乏的問題表示:「會有疲乏感,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口罩能阻止病毒傳播、幫大家度過難關,我理解人們會有倦怠感,我也很疲乏,大家都一樣,但我們要站在一起繼續抗疫,共同合作。」巴格表示:「我常跟大家講,身體、頭腦都要保持活動,就能度過難關。」洛杉磯郡是加州的疫情重災區,單日確診數達3000以上。駐洛杉磯辦事處6月25日代表政府捐出9萬片台灣製口罩後,今天洛杉磯的台商再捐40萬片。巴格表示她代表洛杉磯郡1000萬居民,感謝台灣政府與台美商會的善行,這些口罩將提供給第一線工作者使用。洛杉磯台美商會會長陳慶恩表示,這一批40萬片台灣製口罩交給郡政府之後,能分配給第一線的醫護、社工人員。商會募款購買台灣製口罩,捐助美國防疫,已走訪老人院、警察局、緊急救護中心。疫情之下,陳慶恩帶著台商貢獻社區,他說除了提升台美人的形象之外,最大的收穫是到老人院送口罩的時候,看到長輩的熱情回應,代表捐出去的口罩幫助到需要的人們。
-
2020-07-14 養生.抗老養生
看不下去健檢紅字滿天飛 台大名醫王明鉅開始練輕功
台大前院長王明鉅走路向來健步如飛,但最近他常向朋友捲起褲管,讓人看見他腳踝上綁著「負重綁腿」。原來他最近健檢發現有許多紅字,於是下定決心開始努力減重健身。他參考日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便負重走路。三浦雄一郎是聖母峰登頂挑戰者,曾創下最高齡登頂的世界紀錄。王明鉅說:「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他只想學學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最近幾個月,王明鉅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這個重量,這一個月平均走上12000步,希望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他說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以下是王明鉅臉書全文:約莫半年前,看到健康檢查結果上的紅字,我下定決心開始更努力地減重健身。受到同事身體親身力行的啟發,我決定嘗試用我五年前就知道的一個方法。五年前剛從台大竹東分院院長缷任時,身體的狀況並不理想,除了體重過重血糖與血脂肪都過高之外,臉上有滿臉通紅的「脂漏性皮膚炎」,左腳底是走一步就痛一次,苦不堪言的「足底筋膜炎」。那時看到一本由日本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小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只有一招,「負重走路」。他在這本書裡面寫到,他六十歲時身高164公分體重88公斤,光是去爬一座小學生遠足常去,500公尺而且坡度平緩的小山都爬不上去,還被比他更老牽著小孩的長者超越。於是他決定開始用負重走路來訓練自己,健身減重。他慢慢增加重量,一年之後,他可以穿著裝有鐵片2公斤重的登山鞋,加上兩腿各3公斤的負重綁腿以及背上揹的20公斤重的背包,在東京街頭走上一小時。我看了他的書再去作了一些研究之後,才知道這位三浦雄一郎先生,是位世界紀錄保持人。他在2003、2008與2013年,在70、75與80高齡,分別成功登頂喜馬拉雅山聖母峰三次。三次都創下當時最高齡的聖母峰登頂者的世界紀錄。這裡有個小小的插曲是,三浦先生在75歲又227天,第二次登頂成功的前一天,他的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就被年齡比他老上一歲(76歲340天)的尼泊爾人謝爾占(Sherchan或譯為舍川)打破。三浦雄一郎在2013年以80高齡,再次挑戰聖母峰之前,他2009年曾經經歷過摔斷腿,以及總共4次心律不整的心導管手術治療(第四次是2013年1月)的各種問題。他在2013年5月23日再度挑戰登頂聖母峰,也要奪回2008年只保持了一個月的世界紀錄榮銜。這一次那位尼泊爾謝爾占先生也再度等在三浦雄一郎之後,準備在三浦之後再次如2008年一樣,打破三浦的世界紀錄,讓自己成為世界紀錄保持人。只可惜這次老天幫了三浦的忙,他在5月23日登頂聖母峰成功後因為暴風雪降臨,謝爾占無法再挑戰三浦的世界紀錄(另有一說是他的文件繳交遲延)。二位80歲高齡老人的世界紀錄之爭的最悲劇性的部份是,2017年謝爾占以85高齡要再次挑戰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但卻在登頂的基地營中去世。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我只想學學人家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而已。而且我還晚了五年才下定決心。這幾個月以來,我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我可以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了這個重量,又能如沒有重量時的大步前進了。這一個月我平均走上12000步以上。我不敢再期望穿什麼鐵片鞋或大背包,我希望能在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我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我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
-
2020-07-14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高2.6倍 男性別怕撐傘
最近日日動輒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專家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太陽撐傘 可降體感溫度5℃預防熱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的水分。大熱天不想中暑,應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尤其很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他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人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我國政府也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陰涼處噴酒精 短短10分鐘降溫另外,在皮膚上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愛實測的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室內也可能熱傷害 別忘喝水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
-
2020-07-14 科別.皮膚
經常SPA三溫暖害你長斑!醫師提醒8生活習慣都NG
在保養通路上,除斑、褪斑的產品一直是最暢銷的商品之一,可見得斑真的是女性美麗的心頭大患, 要預防斑點形成,必須要知己知彼,才能夠有效對抗。為什麼有的人容易長斑,有些人卻不容易長斑呢?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斑的形成有個人體質以及家族遺傳體質的影響,不過皮膚上的斑斑點點,最主要還是和紫外線有關,其中惱人的曬斑、老人斑和雀斑,都跟紫外線有關;此外,少數的斑點和化妝品有關,而有許多女性的斑點則是和荷爾蒙有關。壞習慣1:不做防曬日光中的紫外線是造成斑點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黑色素其實是保護人體免於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機制,只要皮膚曬到紫外光,黑色素細胞就會啟動其中的酪氨酵素,酪氨酸會轉化為黑色素來對抗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若曝曬時間不長,產生的黑色素可經由皮膚的新陳代謝自然分解排出,但若是曝曬時間太長、陽光太強,產生的黑色素過多,皮膚的新陳代謝無法將黑色素代謝排出,黑色素就會從基底層往上浮在皮膚表皮層,可能形成黑皮膚,也可能形成不均勻的皮膚色斑。壞習慣2:以為有擦防曬,就不怕陽光 因防曬乳主要還是以防紫外線B光跟A光為主,而且防曬乳無法百分之百阻隔紫外光,例如以SPF15的產品來說,大約可隔絕93%的紫外線B光,但還是有7%的紫外線B光會進到皮膚;SPF30的防曬品能阻隔97%的紫外線B光,但還有3%的紫外線B光無法阻隔。所以,選擇防曬產品時,除了選擇SPF防曬係數外,最好選擇有物理性防曬的氧化鋅或氧化鈦的產品,皆具有反射紫外線的作用,但缺點是這種防曬品比較悶熱。壞習慣3:經常SPA三溫暖許多人喜歡享受SPA三溫暖,想要增加新陳代謝,逼出汗水「毒素」,加強排毒或是加速減重,很喜歡到蒸氣室、烤箱排汗。蔡呈芳提醒,熱會活化皮膚黑色素,而且烤箱會有紅色線,會使肝斑增生。除了三溫暖烤箱,天氣冷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開著電暖爐直接照著取暖,這種熱傷害會產生「火逼性紅斑」,火逼性紅斑可能會使皮膚裂開,而且產生的紅斑不容易退掉,少數患者還可能形成皮膚癌。壞習慣4:使用來路不明的化妝品有些人的皮膚看起來臉部感覺黑黑的,仔細看皮膚底下有網狀色素沈澱,臉看起來花花的,這種稱為「化妝品中毒斑」,主要是因為化妝品的品質不良或是原料不純。壞習慣5:過度美白很多人竭盡所能使用美白產品,甚至自己使用號稱可以美白的偏方,不過黑色素細胞在人體內有一定的保護功能,過度使用美白產品超過黑色素細胞可耐受的程度,可能反而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脫色。壞習慣6: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3C產品藍光引起的色素斑顏色雖然不深,但是非常持久,很難消除。雖然電腦等3C產品的藍光強度是否強到會引起皮膚的色素沈澱尚不清楚,但還是提醒喜歡沒日沒夜使用3C產品的人要小心。壞習慣7:自行使用避孕藥等含荷爾蒙的藥品含荷爾蒙的藥物可能會使皮膚產生黯沈或黑斑,如某些避孕藥含的黃體素較高,可能會增加皮膚黑色素生成,因此,建議必須使用含荷爾蒙的藥物時,一定要請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物,千萬不要自己買來服用。壞習慣8:熬夜不睡當心內分泌失調不少女性到了30、40歲時,臉上顴骨突然出現了斑點,而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黑,用蓋斑膏都遮不住。顴骨斑算是「肝斑」的系列,也被稱為後天的太田母斑,是因為荷爾蒙的影響,或是高熱溫度等刺激,引起黑色素細胞增生。不少患者努力治療不僅毫無起色,還越來越嚴重,一來是因為顴骨斑的黑色素必須用雷射才能破壞,二來若常熬夜使內分泌失調,也會使黑斑惡化。延伸閱讀: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戴口罩就不用擦防曬? 專業皮膚科醫師提3點建議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三大法寶不夠!降溫防中暑,醫師推薦噴這個
天氣好熱,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現在可以再加一樣,那就是防疫酒精。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經常實測,他發現,在皮膚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度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度,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度,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他表示,透過蒸發、對流法幫助身體降溫,多點喝水也有降溫效果。預防熱傷害,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毫升的水分。另外,最近日日動輒攝氏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朱柏齡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熱天不想中暑,也要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朱柏齡尤其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度,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朱柏齡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他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另外,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也可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預防熱傷害五招:1. 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別在戶外太久2.撐暗色傘3.戴帽,最好是寬邊帽4.噴水或防疫酒精在皮膚5.跑步時每15至20分鐘、走路時每30分鐘,喝水250至300 cc
-
2020-07-12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沒事?醫師提醒飲食少鈉、飲水過量小心水中毒
日頭赤炎炎,要預防中暑,水分補充是一大關鍵,醫師提醒,尤其是老人家、小孩子、戶外工作者,以及肥胖、三高患者,更要留意水分補充。感知不靈敏 老人、小孩易脫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主任簡立建說,水分不夠會造成脫水,出現疲倦虛弱、暈眩、惡心嘔吐、體溫上升等症狀,老人家、幼童對身體缺水的感知較弱,比較不容易覺得渴,或較不會表達,因此是脫水的高危險群。另外,三高患者也是高危險群,一旦身體缺水,血液濃稠度變高,也會影響血流,易造成血栓,增高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甚至昏倒、休克。尿出烏龍茶色 快喝水、補充電解質要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該趕快補水,有三大徵兆:1.觀察尿液顏色正常尿液應呈淡黃啤酒色,顏色愈濃,水分愈不夠,一旦尿量少,甚至是排不出尿,也代表體內缺水。簡立建建議,戶外工作者最好一、兩個小時就排尿一次,觀察尿液顏色,可大概了解體內水分情況,若呈現烏龍茶色澤,就太深了,要趕快喝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2.觀察流汗狀況若身體覺得熱又流不出汗,也是缺水的徵兆之一。3.做捏皮試驗捏起手背皮膚,正常狀況下指頭一放開,皮膚應會立即彈回,若仍皺縮沒彈回,代表已嚴重缺水。至於小孩子,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若尿布久乾不濕,或哭時沒眼淚,嘴唇乾乾的,都是水分不足,若眼窩、囟門凹陷,更是嚴重缺水。飲食少鈉、飲水過量 小心發生低血鈉「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但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簡立建說,「中庸之道很重要,過猶不及,喝太多太少都是問題。」簡立建說,有些老人家飲食講究減鹽清淡,避免吃太多鈉,炎炎夏日裡擔心脫水,喝水喝過了頭,愈喝愈累,全身虛弱無力,原以為是中暑,被送到醫院才發現是「低血鈉」,即俗稱的「水中毒」,血鈉值只剩125、126mEq/L(正常值為135-145 mEq/L),治療後才恢復正常。鈉離子會隨汗液、尿液排出,夏天裡,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的人因身體大量流失水分,血中電解質偏低,若只喝水,沒適度補充電解質,反而會更稀釋,出現頭暈、身體虛弱等「低血鈉」症狀。少量多次喝 牛飲反讓水流失要喝多少水,和體重有很大關係。朱柏齡說,一般情況,可以每公斤體重至少30c.c.水推算,以60公斤為例,一天至少要1800c.c.水,這包括飲料、湯、水果等水分在內。若是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因水分揮發量大,就要再增加。很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事實上,口渴時身體已缺水,朱柏齡說,最好少量多次喝,每次喝200、300 c.c.,不要一口氣牛飲1000c.c.。一次灌太多水,腎臟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反加速排尿,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足夠時間送到身體各處。心腎功能差 飲水嚴格控管至於心臟、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更要適度。簡立建建議,可量測尿量,推算喝多少水,若一天排尿量是1200c.c.,加上揮發量,約喝1800 c.c.水,若喝進的遠超過尿出來的,兩、三天下來心臟就會受不了。這類患者應每天量體重,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另外,簡立建提醒,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夜晚入睡前千萬別喝太多水,除了半夜上廁所會干擾睡眠,睡覺平躺時,過多水分可能回流蓄積在心、肺,出現「充血性心臟衰竭」,造成肺水腫、換氣不良,必須坐起來喘氣,否則會覺得呼吸困難。這類患者經常在天快亮時被送到急診室,一定要特別留意喝水量。
-
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水喝不夠會生病! 身體出現這信號才喝就太遲了
天氣越來越熱,多喝水成了夏季最重要「養生課」!水對人體相當重要,人的體重有6成到7成的水分,血液當中水分比重更高達9成以上,各個器官都含水分,即使看來很結實的骨頭,也有20%以上的水比例。人在沒有食物營養的情況下,還能存活幾個星期,但若是沒有水,頂多5天就會一命嗚呼,可見水有多重要。根據環保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1年喝掉46億支寶特瓶,每個人平均1年約使用200支寶特瓶,把這些瓶裝水串起來,已經可以環繞台灣本島223圈。由此可知,台灣人對於水或瓶裝飲料的需求相當大,或許你會想:「我有喝這麼多水嗎?」試想,你是不是常買罐裝飲料或是熱了就買礦泉水解渴呢?喝下肚的水不只開水而已,還有礦泉水、包(瓶)裝水、含糖飲料、手搖杯,甚至正餐喝下的湯,都是含水的成分。一般而言,人每天從尿液、汗液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大約是1800~2000c.c.,換句話說,人1天至少也要喝進去等質量的水分,只是這2000c.c.的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而是包含吃進肚子的食物中的水分,或是果汁飲料等含水液體都一起算進去,才是正確的計算方法。當然一個人一天到底應該要攝取多少的水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例如大量流汗的運動選手,需要的水分平衡就一定高於一般人,小朋友的需水量和老人家所需要的水量也不一樣。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提供簡單的區別計算公式,體重越重的人就需要越多的水來協助身體代謝,透過簡單的公式,也可計算每天應該攝取的水量,就是將體重乘以30,就是個人每日需要的c.c.數,例如以一位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60X30=1800,一日的水需求量就是1800c.c.;假若運動量大一些或是夏天排汗多的時候,自然得多攝取水分來調節身體機能的運作。既然知道喝水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喝?如何有效的喝就是重點了。或許你會說:「水,我天天都在喝,而且只要渴了就會喝水。」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觀念!人體會感受到口渴的時候,通常身體都已經「渴很久」了,黃偉新強調,不是感覺口渴才狂灌水這麼簡單,而是心裡一直掛念著要喝水這件事,這可能會給自己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因此,喝水應該要適時、適量、有技巧,才是聰明又事半功倍的喝水法。攝取水分的確有些小技巧,黃偉新以自己為例,將喝水「分段處理」,在辦公室放個大水壺,上午喝1大杯500c.c.,下午喝1000c.c.左右,看到就會想到,想到就喝1~2口,化整為零後,不知不覺喝水的完成度就會提升,或是有人將喝水分幾個時段完成,建立成習慣之後,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延伸閱讀: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3種熱傷害都會要人命! 炎炎烈日補水、通風最重要
-
2020-07-11 新聞.長期照護
子女只想爭公平 父母流浪委屈吞肚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陳奐宇說,父母在子女住家之間「流浪」有好有壞,但如果可能,要思考「不一定輪流才是公平」,努力找出對長輩最好的照顧方式。輪住算時間 臥床翁硬搭長途車年邁李姓阿公因為中風、洗腎,每個月輪流住到子女家。有次感冒臥床,那幾天剛好輪到要去住「下一家」,居家照顧服務員希望家屬讓阿公再多住幾天,但答案卻是「時間到就是要照輪」,硬生生讓一個老病人收拾行李下樓,再搭很遠的車到下一家。陳奐宇說,這種輪住型態不利健康照護,弘道的服務個案中,最遠曾聽過長者每個月從新北搭車到雲林輪住,「這樣真的太遠了,對子女和長輩都不好。」幾個老人服務團體都遇過子女在長輩面前吵架,「你這樣輪不公平、我覺得應該要這樣才公平」。長輩事後難過地說,從小幫孩子把屎把尿,現在卻被當球踢,「我是不是沒有用處了?」銀光未來創新協會理事長許育寧表示,長輩看到這一幕沒有不難過的,但基於被照顧的需要,只能聽子女吵,把自尊壓得很低。陳奐宇指出,父母青壯年時身體狀況好,子女有需要就搬過去照顧孫子,當免費保母,但從「大家都需要我」,演變成晚年「我老了、沒用了」,失落感很重,讓長者身心都變差,心中有委屈也不敢說。調整公平觀念 協調最佳照顧法「可是,你能說子女不孝順嗎?」老人服務團體發現子女照顧父母,該看病、該吃藥、照顧生活起居樣樣不缺,卻沒辦法給父母自認的滿足感,輪住反而耗損親情。陳奐宇建議長輩試著說出內心想法,子女較能理解、改善,不要悶在心裡。陳奐宇認為,家族成員要調整公平性的觀念,討論怎麼做才是照顧長輩最好的方式。例如幫長輩在自宅請外籍看護,可能都比輪住好,至少長輩還有生活的主導權,是家的「主人」,而非到處作客。
-
2020-07-11 新聞.長期照護
流浪父母的痛 「換個空間繼續孤獨」
長輩被當人球 孩子反目成仇多子多孫不見得多福氣,當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不少子女會選擇輪流接父母一起住,近幾年卻頻頻出現「流浪父母」現象。有些長輩被子女當人球踢來踢去,不僅心裡難受,孩子手足間也生嫌隙,形成惡性循環。新竹一對老夫妻原與長子同住,後來老婦人中風,長媳照顧久了心生不滿,要求召開家族會議討論責任分攤,決定三個兒子每月輪流照顧父母。三個兒子分住新竹、板橋、台北,老夫妻開始每個月搭車到三處輪流住。除要適應雙北市的車水馬龍,兩老只會講客家話,外出難與人溝通,漸漸不再外出。後來老婦過世,老翁也失智,不僅不記得老伴走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送到不熟悉的地方。失智翁:好像坐牢 不停換監獄「我好像在坐牢,不停地換監獄。」老翁失智期間,曾向居家照顧服務員這麼說。即便子女知道老翁因輪住狀況變糟,卻沒人願意打破平衡,最後老翁中風被送去養護中心,直到過世。台南的張姓阿嬤有二子一女,兩個兒子都做生意,長女已嫁到嘉義。阿嬤行動不便,一開始住長子家,但長子生意忙,家人照顧也有「不公平」怨言;長女見狀接媽媽到嘉義照顧,但母親不小心跌倒骨折,長子氣姊姊粗心,又把媽媽接回台南。長子與弟弟協議,媽媽要在雙方家輪流各住一個月,開銷也均攤,卻成兄弟交惡的開始;只要晚一兩天接回媽媽,另一方就有怨言,開銷分攤也屢有爭端,才幾個月,兄弟幾已形同陌路。最後兄弟倆合租一戶小公寓,讓媽媽和外籍看護相依為命,並要求姊姊分擔支出;三年後張阿嬤過世,才結束這段不堪。「沒女婿在養岳母」刺傷阿嬤台中八十歲曾阿嬤的老伴前年先走一步,她因糖尿病、行動不便要人照料飲食起居,只好輪流在兩個兒子和女兒家「流浪」。有天阿嬤為了食物口味和女婿起小爭執,女婿不滿地說「沒有女婿在養岳母的啦」,這句話重重地傷了阿嬤的心,要女兒立刻把她送回老家,女兒、女婿因此大吵一架,雙方從此冷戰。「長輩一旦需要被照顧,就可能是流浪的開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陳奐宇表示,許多長者開始輪住,都發生在需要被照顧之後,「一樣都是子女,為什麼只有我們在照顧?」的怨言,往往就是父母輪流住的惡性循環起點。子女家不是我家 總有作客感民間團體觀察,長輩若到不同縣市輪住,通常只有往下一家移動時才會再出門。陳奐宇說,長者輪住子女家時,不僅子女須空出房間給父母住,長者也要適應不同的家具擺設、子女生活作息,一切都充斥著陌生感,甚至出現「這是別人家,這不是我家」的作客心態。「我好笨,連開門都不會。」陳奐宇發現,尤其從鄉下到都市輪住的長者更明顯,一名老翁滿臉無奈,不習慣都市的快步調,且許多大樓都有門禁管制,他不會用感應磁扣、不知道怎麼按電梯、開門,讓他自認跟不上時代,漸漸就不愛出門,長時間待在家裡,退化更快。另一種狀況是子女會事先買好菜,免去父母往返採買的辛勞,卻間接減少長輩外出機會,加上沒鄰居可以串門子,老是宅在家,而子女白天上班、孫子上課,白天根本沒人在家,「他們只是換一個空間,繼續孤獨。」
-
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1件白T恤、1頂漁夫帽…銀髮潮時尚 76歲穿出真我
誰說長輩的穿搭不能很「時尚」?留著灰白的落腮鬍,一身牛仔打扮,76歲的林經甫愈老愈有型,他曾是醫師,退休後關注藝文、參與社區營造,甚至受到youtuber兒子林冠廷的「台客劇場」刺激,當起網紅,登上紐約時裝周的伸展台,開始外拍走秀,還參與年輕世代的服飾設計品牌,儼然是位「時尚老人」。愈老愈有型 穿出生活態度對林經甫而言,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隨著年紀增長,頭髮稀疏,他習慣戴帽子出門,牛仔帽、棒球帽和漁夫帽都是他的愛,尤其漁夫帽易摺收納,可放進包包四處走。高齡者最怕跌倒,林經甫建議選擇防滑的橡膠鞋底,黑白灰色系較易搭配服裝。林經甫觀察,有些人習慣買一整套衣服,配好就不會穿搭出錯,他反而喜歡自己搭配服裝,像他現在的工作,不具太多商業感,加上下班後常去運動,因此上半身白T恤、背心,下半身運動褲,成為他必備穿著。喜歡做自己 品牌不是重點談及穿搭,林經甫很有想法,言談之間,他突然注視牆上幾年前拿著戲偶,身穿白polo衫的照片,笑說「現在的我會把polo衫胸口的品牌logo去掉」,因為服裝美學是在個人,而不是在品牌,他希望別人第一眼看見他,是稱讚他很快樂、幸福,充滿自信。一個人的穿搭反映人的生活態度,林經甫喜歡做自己,面對生老病死,他看得很開,不怕死亡,就怕失能,造成家人負擔,所以他努力運動,保養身體,即便疾病無法治癒,也學習與病共存,「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交給上帝吧」!對於父親很潮的穿搭,林經甫的兒子很支持,只要老爸開心就好。談及兒子,林經甫說,父子倆關係如同朋友,從選大學到就業,兩人的對話,從不是命令句,而是疑問句,互相討論,這種互動方式才能長久。結合設計師 大稻埕再出發精神上很「時尚」的林經甫,如今一腳踏入服裝的時尚世界,有台灣的年輕設計師品牌接洽,邀他當模特兒,他立刻答應,就算年輕的牛仔大衣、背心穿上身,也來著不拒。他說很多企業老闆,喜歡穿西裝外套配牛仔褲上班,這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加上選擇有社會企業背景的牛仔配件,讓穿著更具意義。面對未來,林經甫笑說,自己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除了計畫在大稻埕建立更多設計師的共同工作空間,更希望凝聚台灣珍貴的人文情懷,從這裡出發變成國際品牌。誰說年紀大不能再有理想?林經甫充滿好奇、懷抱熱情,他的第三人生正持續前進中。熟齡時尚穿搭直播 分享不敗的丹寧穿搭活動你能想像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丹寧」的存在嗎?原本只是工人在穿的牛仔褲,如今從褲子到背心、外套甚至是包包,都可以成為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現在加入「橘世代」粉絲專頁,在活動頁面分享「自己的丹寧穿搭照片」,由橘世代與Story Wear社群小編評選精彩貼文,就有機會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獲得Story Wear提供的100%天絲棉口罩套或丹寧鑰匙圈(隨機)!網路投稿活動【熟齡穿搭精選閱讀↘↘↘】。要美也要機能…從裡到外 運動不能隨便穿。職業婦女穿搭配件教科書 雋永經典+方正輪廓的雙重品味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1 橘世代.好野橘
橘世代/銀髮潮時尚 76歲穿出自我
誰說長輩的穿搭不能很「時尚」?留著灰白的落腮鬍,一身牛仔打扮,76歲的林經甫愈老愈有型,他曾是醫師,退休後關注藝文、參與社區營造,甚至受到YouTuber兒子林冠廷的「台客劇場」刺激,當起網紅,登上紐約時裝周的伸展台,開始外拍走秀,還參與年輕世代的服飾設計品牌,儼然是位「時尚老人」。愈老愈有型 穿出生活態度對林經甫而言,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習慣戴帽子出門,牛仔帽、棒球帽和漁夫帽都是他的愛,尤其漁夫帽易摺收納,可放進包包四處走。林經甫觀察,有些人習慣買整套衣服,配好就不怕穿搭出錯,他則喜歡自己搭配,像他現在的工作,不具太多商業色彩,加上下班後常運動,因此上半身白T恤、背心,下半身運動褲,成為他的必備穿著。喜歡做自己 品牌不是重點談及穿搭,林經甫很有想法,言談之間,他突然注視牆上幾年前拿著戲偶,身穿白Polo衫的照片,笑說「現在的我會把Polo衫胸口的品牌logo去掉」,因為服裝美學是在個人,而不是在品牌,他希望別人第一眼看見他,是稱讚他很快樂、幸福,充滿自信。一個人的穿搭反映生活態度,林經甫對生老病死看得很開,不怕死亡,就怕失能,造成家人負擔,所以他努力運動,保養身體。對於父親很潮的穿搭,林經甫的兒子很支持,「只要老爸開心就好」。結合設計師 大稻埕再出發精神上很「時尚」的林經甫,如今一腳踏入服裝時尚世界,有年輕設計師品牌邀他當模特兒,他立刻答應,就算年輕的牛仔大衣、背心穿上身,也來者不拒。他說很多企業老闆,喜歡穿西裝外套配牛仔褲上班,這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加上選擇有社企背景的牛仔配件,讓穿著更具意義。面對未來,林經甫笑說,自己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除了計畫在大稻埕建立更多設計師的共同工作空間,更希望凝聚台灣珍貴的人文情懷,從這裡出發變成國際品牌。誰說年紀大不能再有夢想?林經甫懷抱好奇、充滿熱情,他的第三人生正持續前進中。長輩穿丹寧影音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7-10 新聞.健康知識+
老年人就該飲食清淡? 無關年齡,均衡營養其實更重要
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