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群聚感染
共找到
1115
筆 文章
-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一頓飯案19全家五人確診新冠肺炎 陳時中這麼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我國第23名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為我國確診的第19名案例白牌車司機的妹妹,案19到案23都是同一家人,皆是同桌聚餐後出現新冠肺炎症狀,被問及聚餐的風險是否相對提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無須那麼恐慌」。陳時中表示,案19為我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初步在疫調時,案23也有出現新冠肺炎的症狀,2月17日住院今天確診。對於案19到案23皆是家族群聚感染,且五案皆在同桌吃飯,陳時中表示,呼籲民眾無需對於聚餐感到恐慌,畢竟目前不是很多聚餐對象都是確診個案。根據指揮中心通報,昨日國內新增44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目前累計通報1913名個案,含23名確診、1812名排除,餘隔離檢驗中(30名初驗陰性、其餘待檢驗)。23名確診個案中,1名死亡,其餘個案病況穩定。目前個案接觸者尚有167人持續居家隔離,其中5人有症狀已通報(4人排除、1人檢驗中)。另針對中部家庭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已採檢217名接觸者,其中4人確診(新增案19妹妹,60歲),189人陰性,24人檢驗中。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不能性行為的原因 防疫醫師:和體液無關
居家檢疫者不能外出也不能性行為。防疫醫師詹珮君說,新冠肺炎非體液傳染的性傳染病,但性行為是親密接觸,可能沾染飛沫。並建議民眾無須搶口罩,社交距離逾一公尺以策安全。台灣目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病例仍以境外、有中國旅遊史或接觸史居多,有3個本土家庭群聚感染,包含兩對夫妻及白牌計程車司機一家共4人染病,風險因子除了同住,也可能與生活起居的親密接觸有關。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醫師發布的個案報告顯示,台灣一對確診新冠肺炎的夫妻,其中丈夫只接觸了從中國返台的太太,在家共用一間臥室和一起吃飯,也顯示家庭內的親密接觸是感染的高風險因子。疾管署防疫醫師詹珮君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已知導致新冠肺炎的冠狀病毒是飛沫傳染或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分泌物,但許多民眾對防範病毒的觀念理解有誤,或不太清楚親密接觸的定義。為了釐清民眾觀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發布多支衛教影片。其中一支由詹珮君拍攝的影片,解釋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的異同。台灣目前約有2至3萬人必須居家檢疫,不得隨意外出。詹珮君說,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主要是對象不同,前者是確診者的接觸者;後者是有中港澳旅遊史者。但兩者應該遵循的事項一模一樣。包含要留在住家或處所,不要外出;每天紀錄體溫跟身體狀況;家人和隔離者要勤洗手,不要觸摸眼、口鼻;且最好有獨立房間,與家人避免一公尺以內的接觸。此外,居家隔離和檢疫者,不可搭大眾交通工具,也不應該跟家人同桌吃飯、擁抱、親吻、發生性行為。如果要共用房間衛浴,每天必須以漂白水消毒環境3次。為什麼不能性行為?詹珮君說,新冠肺炎不是性傳染病,並非因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母乳)帶有病毒而禁止性行為;而是因飛沫,或碰觸沾有飛沫的地方,又去碰了眼口鼻導致染病。性行為是親密的接觸,不只是體液的交換,還會有前戲,可能會親吻、愛撫,都增加感染風險。詹珮君表示,民眾對「親密接觸」的認識可能比較侷限,一直搶口罩想防範,但只是為了應付別人或撫慰自身內心恐懼;卻忽略「共食」、「性行為」等風險因子。面對台灣當前的狀況,詹珮君說,社區有零星的病例,民眾應有清楚的認知和危機意識,不需改變生活太多,但任何「相濡以沫」的行為應避免,且與人的社交距離,應相距一公尺以上。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對新冠肺炎病毒的了解,此病並不是透過性行為傳播,而是因與病患親密、長時間接觸而感染。台灣近日雖新增與聚餐有關的確診個案,但共食可能有多種樣態,且同桌目前也僅有一人確診,關鍵應還是與確診者的近距離接觸有關。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新冠肺炎社區監測啟動 基層醫師:口罩更荒醫師更勞
台灣新冠肺炎發生首例死亡,一日增2例本土個案,累計達20例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讓基層診所醫師身處高風險職場。嘉義縣醫師公會副理事長徐超群說,「我們基層醫師缺防疫武器,只有加強自我防護」;嘉義市名醫宋思權說,「口罩更慌,醫事過勞,將是顯而易見」。為面對傳播力強,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基層診所開業醫師,提高看診自我防護,開心診所院長呂俊忠戴護目鏡、醫療用口罩,他說,「從醫以來第一次戴這種裝備」,醫師直接面對患者看診,做好防護保護自己,目前無法令規定強制患者看診,在掛號就要說旅遊史。徐超群指出,社區監測要求監測對象,包括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另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群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之肺炎個案。他說,防疫期間,醫師非必要不做清鼻、喉嚨等侵入性檢查,仍有患者不戴口罩看診,掛號處先把關,他下鄉醫療巡迴專車照常看診,建議疾管署加強基層診所看診防疫宣導,戴口罩,主動告知旅遊史。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說,「我不是感染科專家,但當社區感染出現時,我們第一線基層診所將會面對爆量的患者,把關很重要,否則千餘個負壓隔離病床將耗盡,當心裡準備好,大家一起來承擔加油,我們都在;當飛沫傳染接觸傳染,演變成空氣傳染時,社區群聚感染也就不遠了,管控得好台灣就蒙福,只怕一個疏忽全台就淪陷。」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對抗新冠肺炎 感染科醫師:不一定要負壓病房
台灣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社區感染首例,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指出,目前防疫已再升級;以往醫院僅就有旅遊史和與這類人有接觸而有症狀者通報,但現已請各醫療院所,只要是流感、呼吸道感染和疑有群聚感染情況,都可以通報衛生局,以擴大篩檢來避免任何漏網之魚。他也提醒,醫療院所在發現這樣的疑似病患以及請他們去衛生局指定地點做進一步採檢時,在交通途中,要特別注意請他們戴上口罩,並避免乘坐大眾運輸工具,最好是坐自己的車前往。對於目前中部各醫院的負壓病房是否足夠,萬一社區傳播真的發生時是否足以應付?黃高彬認為,以目前發現的新冠肺炎80%是輕症看來,只要是單獨且通風良好的病房即可,不一定非得要負壓病房,因此目前中區醫院的準備是足夠的。
共
3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