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缺血性中風
共找到
86
筆 文章
-
-
2024-06-19 醫療.心臟血管
口齒不清、單側手腳無力...「小中風」為何是「中風」前兆?一文看懂什麼是短暫性腦缺血
腦中風對健康衝擊甚鉅,且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第4位,死亡超過1.2萬人。統計結果也顯示,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之民眾,且男性多於女性。但你知道,在中風之前,可能會先出現「小中風」嗎? 「小中風」指的是「短暫性腦缺血」,也因為小中風的症狀都會在24小時內恢復,因此常被忽略。要注意了,根據國民健康局委託研究顯示,有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7天內會發生中風,也可以說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前高雄市長陳菊就曾在2007年小中風過,所幸治療及時而無釀成更大傷害,因此,一旦發生小中風,須盡快接受檢查和治療。小中風和中風差在哪?康博診所心臟內科駐診醫師、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汪海波提到,「中風又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分別約占90%和10%,」而小中風是缺血性中風的前兆。缺血性中風是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胞缺血,如果可以在發生的3小時內,及時將患者送醫並內注射血栓溶解劑,可減少腦部組織受到的傷害。 小中風主因是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突然阻塞,導致腦細胞短暫缺乏氧和養分,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 雖沒有永久性傷害,但是小中風為缺血性中風的前兆。根據文獻顯示,一些有缺血性中風患者,在中風前曾有過小中風的徵兆。小中風的症狀有哪些?小中風的症狀和中風相似,但較中風輕微,且發作時間短暫(多半會在24小時內恢復):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口齒不清、舌頭不靈活、突然失去平衡等。若有以上症狀,在醫學定義上也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條件,便可能是小中風。 小中風的多數患者通常在30分鐘內就恢復正常,最多24小時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且不留下任何後遺症。但是,在1至3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高,因此若發生小中風,建議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高風險群有哪些?■家族史:有小中風、中風家族史。■年齡:隨年齡增長,風險越高。過去腦中風常發生在65歲以上,但近年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55歲以上都是中風好發年紀,而且每增加10年,中風發生的機率增加一倍。■天氣:統計顯示,冬季和春季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冬天因為天氣冷,血壓容易升高。張庭瑜指出,特別在嚴寒的時候,可以觀察到腦中風的患者增加。另外,春季因為氣溫變化大,血壓較不穩定,也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性別:男性略多於女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凝血異常等。■生活習慣:肥胖、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嗜吃鹽、高膽固醇飲食等。如何預防小中風?■定期量血壓■定期測量脈搏■定期監測三高■多運動■避免抽菸、飲酒■低溫或溫差大時做好保暖 延伸閱讀: 原來端午節除了立蛋,還能開運!命理專家教你用12個硬幣「這樣做」招財運,7大禁忌千萬別誤踩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單側手腳無力...等危險因子別輕忽!最快2天恐成「大中風」
小中風原來有2種 醫師與民眾用法大不同根據醫學診斷定義,小中風是指「小範圍的中風」。一般民眾所說的「小中風」應是「暫時性腦缺血(TIA)」,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代表身體發出警訊,應盡速就醫治療並服藥控制,若置之不理,高風險者在未來2至7天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中風,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被定義為「因腦部缺血造成的突發、局部性神經功能喪失,通常不超過24小時」。2009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中風協會重新定義,TIA為「因局部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失常,未見急性梗塞」。影像學上是否能找到結構異常即「梗塞」,成為TIA與中風(stroke)主要的區別。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中風屬於血管結構問題,即使血流恢復,也連帶有結構性受損,透過影像檢查清楚可見,但暫時性腦缺血恢復後,通常神經與血管並未受損。醫學上的小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的差別?與中風有關嗎?「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不同。」劉一宏說,醫學上的小中風專指「小範圍的中風」,有時小到不在神經感測區,甚至是「無症狀」中風,難以監測,有時則是失智、記憶方面表現,不一定會在運動腦區造成手腳無力等症狀,所以症狀不明顯,但仍屬於中風。劉一宏表示,為了和患者溝通時方便,對於「暫時性腦缺血」有時會以小中風代稱。暫時性腦缺血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手麻腳麻、複視或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如果曾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及言語障礙,之後再中風的風險較高。劉一宏解釋道:有時民眾因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導致單側手腳、臉部發麻,但血糖降下來就會恢復。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成因相當多,並非都是中風前兆。有些疾病的表現和TIA類似而易混淆,包括癲癇發作、偏頭痛、代謝障礙或暈厥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及早區別有助於治療。TIA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如果暫時性腦缺血未妥善接受治療,後續也可能出現腦中風。劉一宏分享,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患者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就醫,一開始單側手腳無力,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經檢查後判斷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並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住院治療1、2周後,幾乎完全恢復而出院。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如何做才能有效預防未來中風?患者返家後並未依照醫囑服藥,血糖、膽固醇數據都沒有控制下來,二、三個月後又到急診報到,這次「臉歪嘴斜、右側癱瘓、不省人事」,經過檢查發現嚴重血管狹窄,連帶三分之一的腦區損傷,屬於大面積中風。劉一宏說,這是臨床常見且十分令人遺憾的狀況。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TIA)與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可能因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內斑塊剝落,流到較遠端的腦血管導致阻塞,治療上必須用藥穩定住斑塊,也要控制三高,如果用藥效果不佳,可以進一步考慮用血管支架治療,穩定血管內的斑塊。暫時性腦缺血(TIA)是造成未來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及早處置對預防中風有很大幫助。劉一宏說,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配合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評估,可排除疑似疾病,並針對危險因子加以矯正,包括注意患者血壓及血脂控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時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放置動脈支架。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導致後續中風的風險,可透過「ABCD²風險自評表」評估。中風最大風險的就是三高與抽菸,建議民眾注意日常飲食,戒除菸酒,並控制三高,避免中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裝葉克膜!老外來台兩度中風,他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
一名40歲左右外籍人士,去年底突然在街頭倒下,失去呼吸心跳,送至北醫附醫,院方判定心肌梗塞並立即裝葉克膜搶救,一個月後康復出院。沒有想到,出院後二周,患者再次發生急性腦中風,同樣被送至北醫附醫,北醫附醫腦中風團隊這次在20分鐘內,為他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術,再度救他一命 。中風沒做好預防 恐有機會二度中風醫師指出,中風患者若沒有做好預防,有高度機會二度中風,幸而這位外籍人士快速就醫,醫療團隊也在短時間內完成取栓,幫助他渡過兩次生死關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每年約有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接受治療的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以此位外籍病人為例,到院前已經OHCA,經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重症照護團隊時時刻刻面臨挑戰。此次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後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醫師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不料,病人出院兩周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為重度中風,啟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為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缺血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均為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是心臟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若病人年紀輕輕就出現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相關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病人預後也越差。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為30到60分鐘內完成,北醫附醫團隊此次在20分鐘內就完成取栓手術,病人預後十分良好。鄭碩仁表示,北醫附醫腦中風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影像醫學部等科別聯手組成,每年啟動約100次,其中根據病人狀況,約有2到3成的中風病人可以接受動脈取栓治療。據統計,血管打通率達80%以上,108到111年間接受動脈取栓的急性中風病患,3個月後能生活自理比率約4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2 醫療.呼吸胸腔
6到7成的民眾睡覺會打呼,多嚴重該到醫院檢查?「這2族群」打呼易得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個好覺很重要,倒頭呼呼大睡未必是好事!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恐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汐止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約6、7成的人會有睡覺打呼問題,如果是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定族群,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是睡眠中止症的前兆!引起打呼的原因有哪些?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夜尿、淺眠、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有人會難以呼吸、感到窒息,「枕邊人」被吵到引起糾紛等狀況。尹丹桂指出,打呼只是症狀,代表上呼吸道的鼻腔到喉部聲帶一段較為狹窄,可能是扁桃腺肥厚、舌頭往後掉、肥胖,或是女性更年期後肌肉鬆弛引起。打呼嚴重到何種程度需要睡眠檢查或治療?依照打呼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不一定需要處理,重點在於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打呼是否造成缺氧。尹丹桂說,打呼與否往往需要靠旁人發現提醒,自身平常較難觀察到。依據國外調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4%民眾受此所苦。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比女性多,更好發於肥胖、脖子粗、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年齡40歲以上,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等慢性病患者。尹丹桂建議民眾如果有疑慮,可到醫院做「睡眠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一個小時打呼沒有超過5次,對身體負擔並沒有那麼大,就不一定需要治療。睡眠檢查需要民眾來醫院睡一晚,透過身上貼偵測儀器、心電圖、腦波等多項生理檢查的綜合參數,來評估缺氧狀況、打呼次數等,得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依照分數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有哪些疾病或狀況會讓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尹丹桂說,頸動脈狹窄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率較高,可能跟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否跟血管硬化有關,仍未有明確定論。部分心臟科病人如果是年輕患者、血壓控制不好或是有肥胖等問題,會轉介到耳鼻喉科針對上呼吸道進行評估,透過睡眠檢查確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有的話,心臟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一起治療,心臟科會進一步確認血壓、頸動脈等狀況,否則血壓會愈來愈難控制。一名20多歲男子BMI已達33(屬於中度肥胖),來到門診接受睡眠檢查,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已達53,屬於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說,患者先接受上呼吸道檢查,沒有上呼吸道肥厚問題,因此建議該患者積極減重並控制過敏,避免肥胖造成未來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減重10公斤後,缺氧指數也下修到47,雖然離標準仍有距離,但已讓睡眠品質獲得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選擇有哪些?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指出,常見使用呼吸器治療,但會有額外管線在體外,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接受;或是施行懸壅垂顎咽整型手術(UPPP),也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尤其會考量太胖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因此建議先減重再手術。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有效藥物可解決,服用助眠藥物會使得呼吸道肌肉更鬆弛,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反而睡不好。尹丹桂表示,有時因為鼻過敏鼻塞會使用鼻塞劑或抗組織胺,或是肌肉痠痛使用助眠效果的肌肉鬆弛藥物,亦或是喝酒讓肌肉放鬆等,都容易引起睡眠呼吸中止。建議民眾求診要回歸問題本身,例如身心科解決焦慮睡眠問題等。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7招●睡前不要做激烈活動,不要看書及電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床上不做睡眠以外的任何活動。●維他命B6和鉀離子多的食物有助睡眠,例如鮭魚、鮪魚、香蕉。●養成運動習慣,避免肥胖。●厚窗簾阻絕光線,有助入睡。●側睡睡姿,較不會引起呼吸道阻塞。●睡前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想看更多→元氣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病人易中風,那些方式可預防?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時,可選擇「這手術」改善!
據統計,全國約20多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不規則跳動,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其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少吃刺激食物,不抽菸、少喝酒,如果有相關病史民眾應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心房顫動的病人是中風的高風險族群,那些方式可減低中風風險?82歲王伯伯2年前發現心房顫動後,開始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服藥後,王伯伯偶爾會發生血尿,因而自行將藥物減量。血尿情況雖有所改善,就在某天清晨他的左側肢體發生行動不便,就醫後診斷出缺血性中風而住院。經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施行左心耳封堵手術,預防下次中風的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心房顫動為異常的心臟電氣傳導,導致心房快速且不規則跳動,容易導致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容易產生血栓而增加腦中風風險,三高患者、肥胖者是好發族群,最常見是發生在高齡族群。避免誘發腦中風,患者須服用抗凝血劑藥物控制,如果肝腎功能不佳、胃潰瘍或80歲以上者,服藥後可能導致體內異常出血,必須調整藥物。不能服藥者,則需要手術治療。什麼是左心耳封堵手術?手術的優點有哪些?黃奭毓說,心臟於左、右心房各有一個囊袋狀突起的小空腔結構,稱為心耳,每個人心耳形狀都不相同,有的像雞翅,有的像花椰菜等形狀,心耳內有皺摺,罹患心房顫動後,當血液流至左心耳時,因不易流出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後,流至腦部或其他器官,就有機會造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據統計,9成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人,其血栓來自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是什麼術式?黃奭毓解釋手術將導管從鼠蹊處的大腿內側股靜脈放入,以微創方式打開一個直徑約1.5公分的穿刺傷口,並經專用導管將特殊設計的封堵器植入左心房,就像瓶塞一樣把左心耳開口封閉,之後的封堵器會與心臟結構相連成一道屏障,避免血液凝結成血栓,有效降低中風機率約50%,如果再配合服藥控制,中風機率降低90%。研究顯示,對於不適合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接受此手術能有效預防中風和減低死亡率;對於服用抗凝血藥產生副作用的患者,接受手術後即可視狀況停止使用抗凝血藥,不僅可減少藥物副作用患者身體容易發生出血的問題,也不會應為停藥增加發生中風機率,患者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左心耳封堵手術有風險嗎?健保有給付嗎?左心耳封堵手術時程短,但手術仍有風險,黃奭毓解釋如少數左心耳構造特殊的患者不適合,且進行該項手術時需全身麻醉,若不適合全身麻醉患者將無法施行此項手術,因此,左心耳封堵術無法完全取代抗凝血藥物。心房顫動常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黃奭毓提醒民眾最好定期檢視自己的脈搏、心跳狀況,發現異常就得迅速就醫。心房顫動患者平常飲食應清淡,少吃刺激食物,不要吃得太油膩或太鹹,多吃蔬果,更要避免過度勞累,情緒不要太激動,不熬夜,血壓要好好控制,按照醫囑用藥,才能維持心臟正常機能,心跳頻率才不會失控。衛福部健保署針對已服用抗凝血藥物,仍出現中風患者,和服藥後體內出現異常出血而無法服藥患者,進行左心耳封堵術的手術費用會由健保給付,讓患者接受更好治療。如何預防心房顫動?●減重與體重控制●戒菸、適度飲酒、減少咖啡因攝取●減少鹽分、油炸物攝取●少吃刺激食物●多吃魚●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規律的體能活動●壓力管理●不熬夜●早睡早起(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心房顫動)
-
2024-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洗完澡踏出浴室少一動作,男頭痛欲裂竟中風!冬天洗熱水澡遵循5步驟
天氣冷,洗個熱水澡最舒服了。不過有醫師分享,這幾天一名案例在洗完澡走出浴室時,腳踩冰地板瞬間頭暴痛、右半側手腳無力、口齒也不清,緊急送醫發現他已腦中風。醫師提醒,剛洗完澡應先穿上拖鞋再出浴室,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外面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洗完澡熱身體接觸冷底板 頭痛欲裂竟中風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德遠分享一案例。前幾天寒流報到,一名平常沒量血壓習慣的30多歲男子在家泡熱水澡,洗完澡後他穿著單薄的衣服直接走出浴室,光著腳直接踩在冰冰的地板上,他突然感到頭痛到快炸掉,坐下休息一會後,又發現自己右手與右腳都無力,前來幫忙的家人發現他連講話也講不清楚,趕緊將他送急診。經檢查男子血壓已飆破200毫米汞柱,醫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醫師指出,男子直接赤腳踩冰地板,刺激血管收縮,才因此造成腦中風。要避免心腦血管急性爆發,首要避免讓自己處於溫差大的環境。如同早上起床應在床邊先坐一會,別一下子從溫暖的被窩下床;洗完澡從熱烘烘的浴室出來,也應先穿上襪子或拖鞋,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體溫忽冷忽熱「非常要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體溫忽冷忽熱,真的是「非常要命」,不只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須格外注意,一般人也不能輕忽。冬天洗熱水澡,身體溫度瞬間出現劇烈變化,從冷到熱,血管因此擴張,對健康民眾而言,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但對於血管彈性不佳、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引起低血壓,離開浴室後若又遇上冷空氣,血管急速收縮,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趙君傑建議,無論泡澡或沖澡,都不要一直沖洗心臟以上部位,如頭部、胸口等,常有人感覺到沖熱水澡時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都是血管擴張後症狀,並且沖澡和泡湯時間都不宜過久。反之如果剛從室外回到室內時,也不要馬上衝進浴室洗熱水澡,這也可能讓血管負荷過大。建議可以坐下來先喝一杯溫熱水,同時浴室先放熱水,讓浴室變得暖和,身體也逐漸回暖,此時再進浴室洗澡。冬天洗熱水澡5步驟第1步:開熱水1到2分鐘,暖浴室第2步:入浴前,喝杯溫開水暖身第3步:先用熱水沖洗四肢第4步:怕冷可用熱水連續沖洗背、頸部第5步:再清洗身體(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政道;製表/記者陳雨鑫)冬天洗熱水澡4注意1.所在環境避免溫差過大,不管是從熱進入冷,或從冷進入熱,都要先適應。2.洗頭前先洗澡暖身,勿直接用水沖頭,以免溫差太大。3.沖澡和泡湯時間不宜過久。4.泡澡、泡湯的溫度不要一下子降太快,以免血管適應不及。【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7 醫療.心臟血管
爬樓梯就有效!研究教你這樣走就能降低2種致命心臟病風險
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助益,但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撥出時間運動,不過有新研究表明,每天至少爬五層樓梯可以降低兩種致命心臟病的風險。一項發表在《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每天爬五層以上的樓梯,可以將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降低20%。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連同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是全球主要的死因。冠狀動脈疾病是指心臟動脈中黏性斑塊的積聚,缺血性中風則是指血栓堵塞腦部動脈。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人們每天爬了多少樓梯與患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45萬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並且根據家族史、遺傳風險因素以及高血壓和吸菸史等既定風險因素,計算參與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另外,也調查了參與者的生活習慣和爬樓梯的頻率。研究的隨訪時間中位數為12.5年。研究發現,每天爬更多樓梯尤其可以降低那些不易受心血管疾病影響的人的患病風險。然而,更易受影響的人群患心臟病風險可以透過每天爬樓梯來「有效抵消」。該研究通訊作者Lu Qi表示,短時間的高強度爬樓梯是改善心肺健康和血脂狀況的一種省時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達到當前身體活動建議的人來說。Qi指出,樓梯是公共場所提供的低成本活動方式,可以讓人們每天增加運動量。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從未報告爬樓梯的人相比,在研究期間停止每天爬樓梯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整體而言,研究發現突顯了爬樓梯作為一種一般大眾預防動脈鈣化性心血管疾病措施的潛在優勢。為什麼爬樓梯對心臟有益?心臟病專家Vignesh Raghunath告訴《Verywell》,定期爬樓梯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這是一種能增加心率的體育活動。當你透過爬樓梯、跑步或騎自行車等體力活動提高心率時,有助於增強心肌並使其更有效地向全身泵送血液和氧氣。Raghunath表示,透過體力活動提高心率也有助於調節和降低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濃度,這些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雖然該項研究表明每天爬樓梯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但專家表示,這還不足以說明爬樓梯將成為心臟健康的預防措施。美國心臟協會John A. Osborne醫學博士告訴《Verywell》,該篇研究顯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相關性,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明因果關係。雖然研究發現每天定期爬五層樓梯與降低某些心臟病的風險有關,但Raghunat表示,生活方式和飲食等其他因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增進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Life's Essential 8可能是一個有用的起點。這些準則包括:.每週至少從事150分鐘的體能活動。.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包含大量天然食品、水果、蔬菜和堅果種子等。.戒菸。.每晚睡7至9小時。.管理你的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和血壓。【資料來源】.Walking more than five flights of stairs a day can cut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20%, study says.Take the Stairs to Reduce Your Heart Disease Risk: Study.Here's How Many Stairs You Should Climb a Day for a Healthy Heart
-
2023-10-07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放大鏡【腦中風】搶救腦中風!健保署兩大政策擴大健保給付
為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之黃金治療關鍵時間,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延長至4.5小時。健保署6日再發公告,將於112年11月1日起放寬取栓手術給付條件,黃金治療時間自8小時延長至24小時。腦中風被稱為「急、重、難」的疾病,台灣每年有3至5萬多人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接近六成,若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發生腦中風,影響的不只是個人,更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國家長照資源的量能。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表示,健保署分別於今年8月、9月召開的藥物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及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終於修訂「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由3小時內延長至4.5小時注射,預估一年新增1600人受惠,預算約6900萬點。腦中風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包含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因腦血管堵塞形成的缺血性中風就占了八成,是國人最常見的腦中風,然而不論是哪一種腦中風,搶救關鍵都在於時間,呼籲民眾若發生症狀要速辨識,快打119送到可以治療腦中風的醫院。【延伸閱讀】哪些症狀發生可能是腦中風?救命關鍵一次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0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最愛問/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
教官小叮嚀 林豐俊╱馬公消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Q:澎湖縣一名長期臥床的老人家,照服員到家中協助基本日常照顧和餵食時,發現長輩半側肢體無力,詢問身體狀況答不出來,口齒不清無法理解在說什麼,立刻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經生命徵象評估,確認並非低血糖導致,執行「辛辛那提測試」發現測試項目異常,懷疑是急性腦中風,趕緊送醫急救。離島民眾就醫不易,發生急重症怎麼辦?A:受限於地理條件,澎湖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發生急難或重大疾病,只能後送到台灣就醫。衛福部澎湖醫院和三總澎湖分院是在地的急救責任醫院,皆位於澎湖本島上,其他七美、望安離島及北海島嶼的民眾,要多花上舟車勞頓的時間,「離島送離島」才得以就醫。在地人說:「住在離島,生病還得看老天爺臉色」,澎湖離島多,島上居民平時以衛生所為主要醫療院所,澎湖人練就一身看天吃飯的堅毅精神,連病痛也很能忍,所以救護人員常在收到通報趕到現場,看到病患狀況其實都已經相當危急,預後通常不會太好,甚至還有離島居民身體不舒服,自己開漁船到澎湖本島就醫的案例。當急性中風症狀發生後,建議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有更好的預後,搶救急性中風的關鍵就是「速辨識、快送醫」。提醒民眾,在澎湖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除了第一時間警覺,辨識出可能中風,也要立即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能同步與醫院聯繫,提早通報醫院啟動中風治療小組,雙方串連不中斷,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一名孕婦去澎湖旅遊時,突然發生急性中風,送醫後由空中緊急醫療轉診至高雄長庚醫院治療,現恢復良好且順利產下女嬰。」奇美醫院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衛福部澎湖醫院神經內科支援醫師李佳維說,在澎湖本島發生急性中風等急重症,除了緊急會診,可能需要空中緊急醫療送到台灣,其他小島衛生所若遇此狀況,則請海巡隊派船或交通船接回本島,視病情後送至台灣治療,即所謂「離島送離島」陸海空協力即時救援。腦血管疾病 第四大死因澎湖除了本島外,外圍環繞18個有人島嶼,但年輕人外移嚴重,65歲以上長者比率近兩成,逼近超高齡社會,更是各離島中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李佳維表示,曾有一位長輩發生急性中風就醫,但太太失智無法溝通,能做決定的子女又都在台灣,因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李佳維說,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其中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因腦血管堵塞形成的缺血性中風占八成,搶救關鍵在於第一時間的辨識跟送醫時間。急性中風是進行式的病程變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就有190萬個腦細胞因缺氧而死亡,身體也會出現不同病況。救治要快 熟記辨識口訣不論你在就醫便利的都市,或是離島偏鄉等地區,急性中風的救治重點都是「快」,李佳維提醒,民眾要熟記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千萬不要以為眼歪嘴斜、手腳突然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只是暫時疲累。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控制三高,戒菸、不過度飲酒,避免急性中風及其他慢性病共病的發生。【李佳維醫師部落格】神經科醫師聊中風臨床經驗【延伸閱讀】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增至4.5小時!10/1起健保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3-09-26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增至4.5小時!10/1起健保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
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且可能發生在自己或周遭的人身上,就曾有一名消防員在38歲時發生腦中風,他表示「當時飯粒黏在臉上卻不知道,口水也不自主流下來,甚至公文上一個字都看不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趕緊就醫。」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更是全台死亡率的第四名,而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近6成,影響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國家長照資源的量能。>>【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為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之黃金治療關鍵時間,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新增1600人受惠,預算約6900萬點。腦中風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包含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腦缺血,以及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缺血性中風為腦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狹窄,或因心等其他部位血管內血栓,進而形成腦血管栓塞,造成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說,台灣腦中風學會經參考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為把握腦部再灌流的黃金時間,向健保署提出放寬給付規定,健保署分別於今年8月、9月召開的藥物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及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修訂「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由「3小時內」注射延長至「4.5小時內」注射,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失能程度,促進身體復原。劉林義指出,中風後部分病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或需輪椅代步,嚴重者終生臥床需他人照護,造成病人與家屬極大的經濟負擔及照護壓力,倘若在腦中風初期及早介入治療,可大幅改善預後,減少病人失能造成的家庭壓力及增進渠等回歸社會機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3-09-09 醫療.腦部.神經
名嘴彭華幹國道心絞痛上演驚魂記!「一症狀」頻繁出現,才發現問題不在心臟而是腦部
名嘴彭華幹於節目中分享自己在國道上發生心絞痛的驚險過程,有心絞痛及三高病史的彭華幹表示,他原本一直以為自己是心臟問題,但後來有一陣子經常暈眩,送醫檢查卻查不出病因,繞了好幾圈才發現問題不在心臟,而是「左腦主動脈血管狹窄」。彭華幹國道上突然心絞痛 身邊沒藥物只有一瓶水日前彭華幹在節目《健康點點名》描述,當時自己一個人開車前往錄影,車在國道上時卻突然一陣心臟絞痛,當時他開始冒冷汗,勉強用最後一點力氣停到路肩,但身邊沒有任何藥物,只有一瓶水,他當下只能先把水灌完,所幸在10多分鐘後症狀就緩解了。頻繁暈眩 才查出問題不在心臟而在左腦主動脈另在今年初,彭華幹表示有天起床後感到暈眩,連牙刷都握不住無法刷牙,接連一個星期,情況時好時壞。後來又有天晚上,他從床上坐起時整個人在暈,暈到他沒辦法站、坐、躺,於是老婆趕緊將他送醫,但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科醫師等多科醫師都沒看出問題,醫師說不是梅尼爾氏症、也不是心臟疾病,最後沒事只能先出院。後來經介紹一耳鼻喉科診所,才終於查出他是左腦主動脈血管狹窄。彭華幹自述有心絞痛及三高病史,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心臟問題,沒想到在暈眩問題一直出現後,繞了很多圈才發現有根動脈末稍血管不良,但不是在心臟,而是在左腦主動脈。顱內血管狹窄當心缺血性中風現任聯新國際醫院影像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啟仁曾受訪指出,根據實證研究,東方人罹患顱內血管狹窄的比例是西方人的3倍,除了生活習慣與飲食等因素,也與東方人體質有關。顱內血管狹窄的高風險因素還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以及年紀大。更值得留意的是,顱內血管狹窄是腦中風(缺血性中風)的直接風險因子。動脈粥狀硬化是導致血管狹窄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因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造成腦部血流流通不良或阻塞,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肪過高、尿酸過高和抽菸有關,血管內壁增生、肥厚,最終造成腦血管狹窄和阻塞。建議民眾應及早檢查與因應。近年來國內腦血管疾病更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醫師建議45歲以上至少做1次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如無異常,也要每2至3年追蹤一次。或以超音波進行頸動脈檢查,頭頸動脈檢查後如果發現狹窄程度低於50%,則可以服用抗血小板方式來治療;如果狹窄程度大於70%,建議除了吃藥,還需要支架置放治療,以避免大中風的發生。如何發現自己有腦血管狹窄症狀:經常頭暈、突然眼睛黑矇看不到、複視、突然口齒不清、手腳無力麻木、手腳不協調、表情不對稱危險因子:三高、抽菸、喝酒、肥胖、家族史、年長。預防檢查:頸動脈超音波、腦血管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檢查。【資料來源】.節目《健康點點名》YouTube.元氣網疾病百科.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7-31 焦點.用藥停看聽
潛在危險恐超過益處!研究:低劑量阿司匹林增4成腦出血風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3-07-26)發表Low-Dose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and Intracerebral Bleeding in Healthy Older People(低劑量阿司匹林與健康老年人中風和腦出血的風險)。這篇論文共有16名作者,分別隸屬於澳洲和美國的各大院校。第一作者是澳洲Monash大學的Geoffrey Cloud。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已以低劑量(75-100 毫克/天)用於預防心血管事件。儘管最近出現了一些不利的發現,但它仍然廣泛用於中風的一級和二級預防。其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傾向增加。老年人的臨床特徵之一是對出血的固有敏感性增加,而這可能是與小血管脆弱性增加有關。此外,老年人由於跌倒和其他事故而更容易遭受嚴重和輕微的創傷。總之,這些結果可能會改變抗血小板藥物的風險和益處的平衡,特別是在一級預防中將此種藥物給予低風險的人。Aspirin in Reducing Events in the Elderly (ASPREE,阿司匹林減少老年人事件)試驗是規模最大的低劑量阿司匹林隨機對照試驗,重點研究該療法在老年組中的風險和益處的平衡。除了規模大之外, ASPREE 研究設計包括由獨立專家小組對中風和出血事件進行獨立裁決。因此,它非常適合評估初級預防環境中低劑量阿司匹林的風險和益處的平衡。在本研究中,我們提供了一份關於試驗中位隨訪 4.7 年期間首次中風和出血事件發生率的綜合報告。研究對象這項分析是在澳洲和美國的社區居民中進行的,參與者是沒有心血管疾病症狀的老年人。招募於 2010 年至 2014 年期間進行,共招募到 19114 名老年人(10782 名女性;中位年齡74歲 [71.6-77.7] ),其中9525 人服用阿司匹林(每日 100 毫克腸溶衣錠),9589 人服用安慰劑。參與者的隨訪期是平均4.7年 (3.6-5.7) 。分析是在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完成。研究方法中風和出血事件是預定的次要終點。這些類別中的可疑事件由至少 2 名專家委員會成員獨立裁決。裁決有患者常規醫院護理記錄副本的支持;其中包括關鍵調查的結果,例如大腦和血管成像研究以及心臟病學測試的報告。分歧由第三位成員裁決並達成共識。使用修訂後的 Org 10172 急性中風治療 (TOAST) 標準試驗,報告了 4 個缺血性中風亞組。顱內出血根據影像學確定的位置(即基底神經節、腦葉、腦幹或其他)或蛛網膜下腔、硬膜下或硬膜外進行報告。這種出血必須導致住院、長期住院、手術或死亡。描述性統計以頻率和百分比表示。 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用於意向治療分析,以評估阿司匹林對首次缺血性卒中、顱內出血和顱內出血亞型的時間的影響。結果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阿司匹林組比安慰劑組減少11%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阿司匹林組比安慰劑組增加33%顱內出血的發生率:阿司匹林組比安慰劑組增加45%結論在這項針對老年人的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中,阿司匹林在預防中風或任何傳統中風病因亞型方面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益處。然而,阿司匹林顯著增加顱內出血的總體風險。這些數據支持 USPSTF 的建議,即不應將低劑量阿司匹林用於健康老年人的一級預防。註:有關USPSTF 的建議,請看我在2021-10-13發表的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新建議。最後一段是:「不建議 60 歲或以上的人開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是,本工作隊的建議不適用於已經服用阿司匹林治療先前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人;他們應該繼續這樣做,除非他們的醫生告知他們不要。」我也在2018-9-17發表阿司匹林,腦出血/癌症/死亡皆增,其中有三篇研究論文的結論,分別是:(1)阿司匹林的使用並未延長5年內無殘障的生存期,(2)使用阿司匹林的長者死亡率較高,而主要歸因於與癌症相關的死亡,(3)使用阿司匹林的長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顯著降低,但大出血的風險則顯著增加。原文:低劑量阿司匹林增加腦出血風險4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醫療.心臟血管
運動有益健康也可能帶來危害 研究揭一類人運動恐增中風風險
【本文重點】一項研究指出,對於患有頸動脈狹窄的人來說,劇烈運動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研究人員發現,中度頸動脈阻塞的人在運動的高心率情況下可能增加斑塊破裂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因此,他們建議有動脈阻塞問題的人應該考慮定期進行頸動脈檢查,並遵守適當的運動計劃。此外,由於頸動脈狹窄可能在沒有症狀之前發展,因此患者有必要定期檢查以確保自身健康。--by ChatGPT一般認為運動是好事,對大多數人的身體健康有益,不過根據發表在《流體物理學》(Physics of Fluids)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心率增加可能會導致頸動脈狹窄患者中風,頸動脈狹窄是一種使動脈變窄或阻塞的疾病。因此研究表明,進行劇烈運動的人應該考慮定期檢查頸動脈健康狀況。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模擬動脈狹窄三個階段的頸動脈血流。其中包括無堵塞、30%輕度堵塞和50%中度堵塞。研究小組隨後比較不同心率對動脈模型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運動改善了非阻塞頸動脈模型的狀況。然而,在中度阻塞的動脈中,模擬運動期間心率升高的情形會增加斑塊破裂的機會,理論上這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此外,心率升高可能會導致動脈進一步狹窄。》看更多缺血性中風原因研究作者表示,心率升高會大大增加動脈狹窄區域的所承受的作用力,這可能會導致該區域破裂,從而將斑塊碎片流向大腦中的血管。有動脈阻塞問題該避免運動嗎?雖然該項研究以模型計算,但研究人員提醒,由於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動脈粥狀硬化,因此從事劇烈運動的人應該考慮定期進行頸動脈檢查。此外,他們建議有中度至重度頸動脈阻塞或有中風病史的人應遵守設計好的運動計劃,以減少首次或隨後發生中風的機會。該研究作者之一、印度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副教授Somnath Roy告訴《Healthline》,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建議,不過定期體檢和選擇較輕的運動模式對這些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很重要。Roy補充,健康的人運動可以預防動脈血管退化,而輕度運動或適度增加心率對於中度頸動脈狹窄的人也可能有好處。輕度運動包括步行、瑜伽和太極拳等活動。為什麼動脈粥狀硬化危害大?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內壁上斑塊的堆積,導致動脈變窄。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動脈,包括頸部的頸動脈。如果積聚造成部分或完全阻塞,流向動脈供血的身體區域的血流就會減少或切斷,從而導致心髒病發作、中風或組織死亡。此外,斑塊碎片可能會從阻塞區域掙脫出來並穿過血液,導致體內血栓或大腦缺血性中風。然而,患有頸動脈粥狀硬化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因為在阻塞嚴重之前,它可能不會引起症狀。【資料來源】.Exercise Could Be Risky for People with Partial Artery Blockage.Intense Exercise Could Raise Stroke Risk for People With Blocked Arteries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
腦中風(Stroke)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的措手不及,甚至被當成「只是太累」直到倒下的那一刻。為什麼會腦中風?「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出現「缺血」或「出血」的狀況,當腦部血流不穩定,就會出現急性局部功能喪失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腦部沒辦法正常運作」,因此會造成肢體僵硬、說話不清楚等功能上的障礙。 缺血性中風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出現狹窄、堵塞,通常是因為頸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而造成,血管會隨著硬化程度提升逐漸越變越窄,當整個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除了通往腦部的血管狹窄造成堵塞之外,還有一個會造成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是心臟或頸動脈管壁上掉落血栓、或是硬化的碎片,順著血流流到腦部,直接堵塞腦血管。 出血性中風腦部血管因為高血壓、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問題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造成中風的高危險因子1.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2. 攝取太多紅肉、高油食物。3. 缺乏運動習慣。4. 有抽菸喝酒的習慣。5. 習慣性熬夜。4大中風前兆怎麼看?加上「法令紋」變化更清晰腦中風最可怕的就是讓人無聲無息的倒下,不過在腦部完全缺氧之前,還是可以透過一些腦中風的徵兆來把握黃金救援時機。腦中風學會提出「臨微不亂」及FAST的四字口訣,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覺得「只是太累」,一定要趕快就醫。 臨(Arm):臨時手腳軟,主要會是單側手腳無力或是舉不起來。 微(Face):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 不(Speech):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 亂(Time):別亂快送醫,記下發作時間打119。在臨床上常用的腦中風症狀判斷還有「看法令紋」,由於腦中風通常會影響臉部的下半部神經,因此法令紋可能會顯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比較不明顯、一邊比較深,這時候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中風前兆。除了法令紋之外,額頭上的抬頭紋、眼角的魚尾紋因為都是臉的上半部,跟顏面神經比較相關,所以不能作為中風的判斷標準。除了法令紋之外,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舌頭、嘴唇是不是變得比較難施力。懷疑自己腦中風的緊急措施 冷靜、別慌張,先找一個不會讓自己跌倒的姿勢坐下或躺下。 撥打119,跟救護車說明自己疑似腦中風,發作的時間為何。腦中風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從腦血管塞住後起算3小時,通常出現輕微症狀時,就代表腦血管已經塞住,硬撐到昏倒時,早就已經黃金治療時間,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出現疑似症狀,就千萬別掉以輕心,趕快撥打119送醫。而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撥打119送醫的原因是,並非每所醫院都有治療腦中風的藥物、藥物存量也不一定足夠,因此透過119來調配醫院,才能馬上獲得所需的治療。延伸閱讀:腦中風三大前兆,出現一種要馬上就醫!蟬聯台灣第四大死因,腦中風搶救要跟時間賽跑除此之外,在等待救護車前來時,可以先找一個讓自己不會跌倒受傷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避免因為跌倒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同時也記得不要自行服用藥物,由於缺血性中風跟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吃錯藥可能會加重病情。延伸閱讀:難道是中風?經常手麻、腳麻的人一定要看!這是4種疾病的前兆中風會好嗎?復健黃金期是多久?腦中風代表腦部因為缺氧造成腦細胞受損,必須透過復健讓腦神經重新連結、活化。不過復健之路漫長,在過程中也會感覺無力、疼痛,常常讓人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不過中風的黃金復健期是中風後6個月~1年之內,如果前期越認真復健,之後恢復的機率就越大。有幾點可以成為復健的努力方向: 要多多使用患側:雖然患側可能完全不聽使喚,或是緩慢、容易跌倒,但還是要多多使用。因為這等於是讓大腦對患側下指令,神經也會慢慢活化起來。 按摩患側增加血液循環:增加血液循環可以讓患側的肌肉、皮膚保持健康,有助於活動。 相信自己一定好得起來:腦神經必須透過不斷刺激而再生,因此保持信心持續復健是最關鍵的因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來,根據統計,只要在1年內積極復健,還是能恢復到能自理生活的程度。除了復健之外,中風後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顱外磁刺激術等新興手術方式,幫助刺激神經再生,可以縮短再生時間、增加恢復的程度。在復健之餘,也要注意避免二次中風的可能,除了改變上述的中風危險因子,也可以多吃一些幫助清理血管的食物,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延伸閱讀: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參考資料】健保署:中風奇美醫院:認識腦中風【延伸閱讀】 貼藥布也沒用...「肩痛」原來要按腋下!睡前按30秒,促淋巴流動助排毒
-
2023-05-04 醫療.腦部.神經
33歲男星驚傳腦中風!身體突半邊麻痺 腦中風年齡層下降,每47分鐘就有1人死亡
33歲南韓演員崔晳鎮(최석진)是音樂劇的熟面孔,原定上個月30日演出音樂劇《海賊》,演出當天突然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被診斷出「腦中風(腦梗塞)」,劇團因而發出公告表示,崔晳鎮因將全面退出演出,消息曝光引發熱議!根據噓新聞報導,音樂劇《海賊》官方製作組1日發出公告,內容提到崔晳鎮因被診斷出有腦中風症狀,所以將中途退出演出,並表示未來他所參與的場次將會更換演員,部分場次也受到影響臨時取消。此外,崔晳鎮也發文向粉絲們道歉,表示演出當天上午突發現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腦中風,他便第一時間通知公司,對於佔用觀眾寶貴時間深表歉意,「真的非常抱歉,也謝謝你們,我會盡快恢復健康,再以健康樣貌與各位見面」。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肥胖、三高,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而腦中風不只是年長者人的專利,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藝人余天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臺灣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醫師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風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後續頻繁的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性及梗塞性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缺血性腦中風須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劉偉修指出,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栓造成,醫療上目前有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可儘早排除血栓。‧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若突然劇烈頭痛,小心是動脈瘤破裂!」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有劇烈頭痛,死亡率高達五成,是除了心肌梗塞外容易猝死的疾病之一。 梗塞性(缺血性) 出血性特性血管被堵塞血管破裂: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眼歪、嘴斜、手腳無力、意識不清、劇烈頭痛(動脈瘤破裂)治療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重點:排除血栓.一般血管破裂:程度輕微可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或意識昏迷則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治療5關卡:解除水腦症→手術止血→腦腫→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感染風險判別腦中風F.A.S.T口訣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等後遺症,因此若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爭取治療時間。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治療計畫,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讓中風患者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更美好。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1.「F」就是FACE-臉歪: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2.「A」就是ARM-手軟: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大舌頭:說一句話,觀察說話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預防腦中風把握6原則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衛福部國健署也指出,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只要把握以下原則,就能夠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
-
2023-04-10 焦點.健康知識+
一天「3個時間點」喝水防中風!中風4大高危險群預防保健法
中風意指因腦血管阻塞或出血,血液供應中斷,導致腦部缺乏氧氣及養分,進一步使局部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的現象。西醫將中風分為以下2種,缺血性中風表示當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出現狹窄、堵塞,血管會隨著硬化程度提升逐漸越變越窄,當整個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另外一個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的可能是,心臟或頸動脈管壁上掉落血栓、或是硬化的碎片,順著血流流到腦部,直接堵塞腦血管。出血性中風則為腦部血管因為高血壓、動脈瘤等問題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依腦部血管出血原因可分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動靜脈畸型。中醫則認為中風發生的原因,是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勞累、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內風夾痰火,上擾清竅,致腦絡阻遏,竅閉神匿。中醫將中風危險群分為以下4大類:中風4大危險群1.氣虛血瘀型:族群:平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症狀:時常感到疲勞、頭暈、心悸、面色萎黃氣色不好、走路時步態不穩,手指握物無力預防保健法:按摩手上的合谷穴,腳上的足三里穴。也可用丹參、黃耆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藉以達到補氣活血,通經活絡之功效。2.肝腸上亢型:族群:平時有高血壓的患者症狀:感到頭痛頭脹,而且伴隨有眼皮不自主顫動、眼睛紅赤,口乾口苦,手腳麻木,心煩失眠。預防保健法:按摩頭上的百會穴,以及腳上的陽陵泉穴。也可用天麻、決明子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以達到平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效。3.痰濁阻絡型:族群: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的患者症狀:時常感到頭部重著感、頭暈、胸悶心悸、手腳關節活動不靈活。預防保健法:按摩頸部風池穴、腳上的三陰交穴,藉以達到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4.肝腎陰虛型:族群:平時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症狀:時常感到頭暈,頭痛,耳鳴兩眼視力模糊,視物不明、臉部烘熱、兩顴骨紅、手足心熱,伴隨手指麻木心情煩躁、睡眠品質差、腰膝酸軟等症狀。預防保健法:按摩腳上的太衝穴。也可以用天麻、枸杞子、杜仲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藉以達到滋陰降火,柔肝滋胃,育陰潛陽之功效。一天「3杯水」預防中風中醫師楊素卿曾接受採訪表示,想要防止中風的發生,要先預防身體的血液過於黏稠。因此一天之中有3杯水一定要喝,包括分別要在「早上剛起床」、「睡覺前」以及「半夜喝」。剛起床時不要急著起身,先躺半分鐘,把頭搖一搖,確定沒有頭暈再起身。坐起來時花半分鐘動一動。接著再讓雙腳下垂放床邊,等半分鐘才能起身走動。中醫也能治療中風?傳統中醫將中風的治療分為2個階段——急性期與恢復期,2個時期針對不同的型態,有不同的治療:1.急性期(1)肝陽上亢,風火上擾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半身麻木、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口乾口苦、心煩易怒、大便乾硬、舌質紅、脈弦。治療法:天麻鉤藤飲加減(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半身麻木、舌質黯淡、舌苔白膩、脈弦滑。治療法: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3)痰熱壅滯,風痰上擾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半身麻木、腹脹便秘、大便乾硬、痰多、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治療法:溫膽湯加減 2.恢復期(1)陰虛陽亢,脈絡瘀阻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半身麻木僵硬、頭暈頭痛、耳鳴、舌紅、舌苔少、脈數。治療法:知柏地黃湯加減(2)氣虛血瘀,脈絡瘀阻 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半身麻木僵硬、舌紫暗有瘀斑、舌苔白、脈弱。治療法:補陽還五湯加減除了進行內服藥調理之外,針灸也是有效果的治療方法,透過對經絡的刺激,達到調節人體氣血陰陽的效果,若能及早介入,對於中風病人的恢復將有不錯的療效。參考資料高醫醫訊:中醫對於腦中風之預防與保健臺中榮民總醫院:腦中風的中醫治療【延伸閱讀】 很多癌症都是在50歲被發現!30、40、50、60歲,健康檢查最該注意的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7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中西醫能合療嗎?中醫建議送醫前考慮放血「2部位」
腦中風患者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署統計,110年逾41萬人因腦中風就醫,初次中風病人在中風一個月後失能比率達61.2%。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中醫部主任何宗融表示,急性中風病患送醫前,若先放血,預後較好,最好的位置是「耳垂」、「十指指尖或兩側井穴」,若家人急性中風,務必趕緊撥打119,送醫期間可慮進行放血的動作。缺血性中風若先放血 病況恐惡化不過,「放血」在西醫觀點中並非標準療法。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劉一宏提醒,對於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急救,會優先判斷是「缺血性(阻塞性)」或「出血性」中風,要經過電腦斷層判斷才能夠決定是否施打血栓溶解劑,若缺血性中風,放血恐讓血壓快速下降,腦部血流供應不足,病況更加惡化,不建議自行施作放血。何宗融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對預後影響甚鉅。放血會讓大腦對血管下答「收縮」指令,因此可減少失血範圍。為進一步了解老祖宗的智慧,花蓮慈濟已收集各種放血位置資料,將分析不同位置放血的成效,計畫未來完成研究報告,提供民眾參考。前台北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放血並非中風的標準治療方法,中醫對腦中風患者放血後的觀察,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僅特殊狀況可為緊急處置僅有非常特殊狀況的栓塞型中風,放血可能成為緊急處置的方式之一。賴基銘說明,「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是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導致紅血球數量超出正常值600萬個,飆到800萬以上,紅血球過多的情形下也會導致血栓,這時緊急處理就會採取「放血」的方式;這類急性腦中風患者發作時通常「臉部通紅」不難判斷。根據健保署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中,追蹤百萬名腦中風病患,西醫治療後,中醫介入治療,如中藥、針灸、推拿後,腦中風情形、整體功能狀態、日常生活活動與工具性日常功能等項目,皆有明顯的改善,再發生率、死亡率等也都有下降趨勢。劉一宏也說,中醫後續介入,對病患預後確實有正向幫助。【延伸資訊】.疾病百科/ 出血性腦中風.疾病百科/ 缺血性腦中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醫療.腦部.神經
A型的人容易中風?無症狀腦中風很危險,6大原則預防
【本文重點】一項研究表明,A 型血的人患早發性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 16%,這是一種由腦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血小板、內皮細胞、凝血因子等可形成血塊有關。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控制高血壓和減輕壓力可能有助於預防中風。此外,無症狀的中風也可能發生,因此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應提高警惕。--by ChatGPT血型A型的人容易中風?國外研究顯示,血型可能是發生「早發性中風」的風險因子之一,統計發現,血型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的風險較其他血型高出16%。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連立明表示,中風與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有關,但成因很多,除了先天遺傳基因,更要注意生活習慣調整,避免中風。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缺血型中風是腦內血管阻塞所導致的中風,又稱為「腦梗塞」。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一項發布在「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針對1萬7千名中風病人與逾六十萬名未曾中風過的健康者進行研究,發現60歲以前就得到缺血性中風的「早發性中風」族群,與血型似乎有所關聯。年輕中風多為遺傳 後天因素觸發研究發現,罹患早發性中風的人多為 A 型血,O 型血罹早發性中風機率低,調整性別和其他因素後,發現A型血罹患早發性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出16%,O 型血則比其他血型低12%。推測早發性中風與染色體上決定血型的區域存在關聯性,研究者表示,目前仍不知道為何A型血風險較高,可能與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及凝血因子有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形成血栓。「臨床上,中風患者仍以老年人居多,與人口老化有關,但年輕的中風患者也不少。」連立明指出,年輕的中風患者大多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但後天因素更不可輕忽,包括三高、抽菸、生活壓力大、心律不整病史等,先天因素與後天影響相加,引發中風。但若年紀輕輕就中風,可能影響功能與生活品質,對人生影響甚鉅。無症狀腦中風 將來更易嚴重中風有時患者中風卻都不自知,被稱為「無症狀腦中風」。連立明表示,經過腦部影像分析,60歲以下不知道自己中風的患者約6%,60歲以上10%,80歲以上則達20%,無症狀腦中風患者未來出現有症狀中風的機率,將比一般人上升2至4倍。「無症狀中風就像是一台電腦中毒了一樣。」連立明比喻,電腦中毒了不一定都會當機,只是小小的病毒,照樣可以開機,而無症狀中風患者,隨年紀增長,生活習慣又不好的狀況下,將來出現嚴重症狀中風的風險就會比其他人來得高。連立明提醒,家中親人若曾經中風,自身就應該警覺,有遺傳病史要特別小心,如果年紀輕輕就常血壓偏高,建議每一、兩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跟醫師好好討論如何控制血壓等危險因子。先天性中風風險,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大。連立明表示,有些年輕患者20歲有高血壓,出現中風危險因子,但年齡、基因是無法控制的因素,建議應維持運動習慣、戒菸、避免重口味飲食、正常睡眠、降低生活壓力等能控制的因素著手改善,避免中風早早登門拜訪。預防中風把握6大原則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血壓
-
2023-02-26 醫療.腦部.神經
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
教官小叮嚀Q:一名休假在家的消防局督察員,吃完午餐突然覺得單側手腳發麻無力,以為是工作勤務忙碌所致,自行休息一個多小時後,身體不適仍無改善,該怎麼處理呢?A: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一是忽略疾病徵兆,以為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發麻無力、說話不清楚等症狀是太過疲勞,休息一下即可,等到驚覺不對勁才就醫,很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上述督察員在發生症狀的一個多小時後趕緊到院治療,所幸還在可以接受藥物治療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另一個常見錯誤行為是迷信民俗療法,廖振翔分享最常見的扎針放血,不僅會導致血壓上升,還會延誤就醫、傷口感染。廖振翔呼籲,有任何不適發生時,都要注意一個關鍵:是否為「突然」發生,如果前一刻人還好好的沒事,下一刻卻異常喪失手腳或語言功能,都建議立即撥打119,切勿輕忽任何微小症狀。一波波寒流來襲,氣象局多次發布低溫特報,消防隊報案電話頻繁響起。畫面轉到報案的一戶人家,救護員在現場評估患者可能是急性中風,迅速按下電子紀錄表的通報鈕,急診室醫護人員同時間收到通知,數分鐘後,疑似中風患者送達急診,腦中風治療小組啟動、神經科醫師趕往急診室,腦部檢查室也嚴陣以待。消防局、衛生局、醫院三方聯手,打通治療綠色通道。台中市專責救護隊隊員廖振翔表示,為了讓中風患者到院後能有更多治療時間,目前大台中已經完成緊急救護到院前通報系統的建置,並積極與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聯手,從院前預警通報,串聯到院後的中風急救綠色通道。2022年已有6家醫院加入系統連線追蹤,預計2023年第二階段要串聯台中市共21家醫院,努力為市民的中風治療打造另類就醫路平專案。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說,腦中風治療刻不容緩,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有賴民眾及早發現、立刻「撥打119」求救,由救護車在第一時間送往能夠救治腦中風的醫院,消防局會同步院前通報醫院端,啟動緊急救護SOP,加速診斷與處置流程。把握靜脈血栓溶解劑黃金治療期,愈早送醫愈有機會。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請來神經科醫師分享腦中風急救辨識及治療知識。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大約75-80%屬缺血性中風,主因是腦血管阻塞,造成血流不足,使得腦部組織缺氧而壞死,目前治療方式有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和動脈血栓移除術。其中,靜脈血栓溶解劑有3-4.5小時的黃金治療期,黃虹瑜表示,愈早送醫、愈有機會將塞住的血管打通,降低腦中風的症狀及失能後遺症。加強急性腦中風徵兆的危機意識,把握黃金救治期。除了到院前後救治搶時間外,民眾對疾病的辨識與反應是縮短送醫時間最重要的環節,廖振翔說,腦中風是一種病程變化快速的疾病,應牢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掌握關鍵辨別三步驟,若有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發麻無力、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即使症狀輕微,仍應立即撥打119。院前「救護通報」加上到院「綠色通道」,不僅能獲得完善醫療照護服務,亦能降低中風的危害程度。預防中風的意識也非常重要!根據統計,有三高慢性病的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而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的機率更是高出5倍。黃虹瑜提醒,有三高的中風高風險族群應該每天量血壓,並控制在120-140mmHg之間,定期追蹤慢性病數值,以及注意是否出現心房顫動,避免生活不良習慣,例如:抽菸、喝酒、熬夜等,日常飲食減少攝取油、鹽、糖,遠離中風失能的威脅。
-
2022-12-24 養生.聰明飲食
聖誕節、新年將至!年末狂歡必喝紅酒,適量飲用有3益處
又來到一年的尾聲,年末這幾天周圍總是充斥著歡樂的氣氛,聖誕節、新年接連到來,朋友的聚餐也是一攤接著一攤。聚餐狂歡除了各種美食,也常搭配各種如汽水、可樂…等甜甜的碳酸飲料,除了這些常見的碳酸飲料,今年你是否想換個口味了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這個年末聚餐必備的高級飲品-紅酒! 紅酒是怎麼做的?在台灣雖然比較少人有喝紅酒的習慣,但大家應該對於紅酒一定不陌生。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或是較為高級的聚會就可以看到紅酒的身影,而懂得品嚐紅酒的人也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社經地位象徵。那麼,你知道紅酒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呢?我們可以將紅酒的製作簡單分為五個階段:1.收成葡萄:紅酒是以葡萄釀造而成,這個階段要採收最健康、最高品質的葡萄2.揀選及榨汁:將採收的葡萄連皮一起碾碎並榨成葡萄汁3.發酵:是釀成紅酒非常重要的步驟,也是由葡萄汁轉換成酒的過程,需要加入酵母來幫助發酵。 4.熟成:發酵完成後就會把酒放入不鏽鋼或木桶中成熟,熟成時間的長短以及不同的桶子可以決定紅酒的顏色、香味、風味、及尾韻等等。5.澄清、過濾、裝瓶:將沉澱物過濾掉並將釀造完成的酒分裝到瓶子內。紅酒的製作是一門高深的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會影響到最後成品的風味與口感,因此好的紅酒也代表著品味與高尚的展現。 紅酒對身體的益處提到紅酒對身體的益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幾年前曾轟動一時的「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這是在說明儘管法國人的飲食習慣中攝取了相對較多的飽和脂肪,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比其他國家還要低。探究其原因發現這與法國人喝紅酒的習慣有關。 紅酒也稱為紅葡萄酒,屬於葡萄酒的一種,與白葡萄酒不同的是,紅酒釀造時是連皮一起發酵,而白葡萄酒是先將果皮去掉後再將葡萄汁進行發酵,因此在色澤上兩者就有差異。而由於紅酒是帶皮發酵,因此能夠保留更多的植化素與多酚類,例如:白藜蘆醇、單寧酸、花青素、黃酮醇、兒茶素等等,因而紅酒相較於白酒有更高的營養價值。 經研究顯示適量飲用紅酒有下列益處:• 抗氧化紅酒內富含許多抗氧化物,包括多酚類、類黃酮、植化素等等,能夠中和自由基以減少體內的氧化壓力,進而達到抗氧化、延緩老化的效果。• 保護心血管抗氧化本身就能保護心血管,而在紅酒內的眾多抗氧化物中,最主要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廣泛存在於葡萄皮與種子中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白藜蘆醇能夠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我們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氧化、降低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對於冠心病(CHD)、缺血性中風等等都有預防的效果。• 幫助葡萄糖、脂質代謝有研究顯示紅酒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進而能預防第二型糖尿病。而也有研究統計出適量飲酒的人與一般人相比有更多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我們俗稱好的膽固醇),因此對於健康人而言,適量飲用紅酒對於部分慢性疾病有預防的效果。 營養師碎碎念:飲酒二三事看完今天的介紹後,今年聖誕節是否也想開一瓶紅酒來嚐嚐了呢?雖然紅酒對於人體的好處多多,但都是在「適量飲用」的情況下。而國健署建議適量飲酒的原則是「男性每日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每日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 1個酒精當量就是15公克的酒精,若簡易換算成我們常見的酒種則如下:1個酒精當量=15公克酒精=啤酒 ( 4% )375 cc=水果酒(10%)150 cc=白蘭地(40%)40 cc=高粱酒(53%)30 cc=葡萄酒(12%)120 cc*換算公式:酒的 cc數 × 酒精百分比 × 0.785(酒精密度)酒精在人體內是透過肝臟來代謝,當喝得越多時代謝的速度就會越慢,言下之意就是酒精的毒性會在身體累積越久的時間,對身體的傷害也越大,也才會有「喝酒傷肝」的理論出現。因此在這邊Evelyn還是要提醒大家記得「理性飲酒」,偶爾小酌一兩杯沒問題,千萬不要一時貪戀「酒國英雄」的稱號而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健康喔!在這個有滿滿聚會的年末,你也可以試著告別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改用適量紅酒點綴歡樂的氣氛,同時對身體還能有益處喔~讓我們互敬一杯,一起為2022年慢慢畫下一個句點、並迎接美好的2022年吧!《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也會陪伴您繼續度過未來的健康每一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26 醫療.心臟血管
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降壞膽固醇防心梗,降1單位少22%風險
心肌梗塞和不穩定心絞痛風險,「壞膽固醇」被視為重中之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提醒,壞膽固醇對人體危害不容小覷,降低壞膽固醇可減少風險,如何降低是重要課題。 心肌梗塞常見風險因子,醫:降壞膽固醇是重要課題! 陳玠宇醫師指出,常被提及的心血管風險因子可如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之後。家族史,尤其是早發性,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除此之外也包括抽菸、缺乏運動、飲食不佳等,引起的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現代人因飲食西化,以及高糖、高油等精緻飲食,心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膽固醇是風險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危險因子調控、嚴格控制是重中之重。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降1單位可減少22%風險! 研究:降1mmol/L可減少22%風險!陳玠宇醫師表示,根據文獻,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mmol/L(約38.6 mg/dL的LDL-C),可減少約22%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 各疾病建議數值:台灣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也建議,所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冠心症患者,需將LDL-C降到基本70 mg/dL以下。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再發心肌梗塞、多條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或周邊動脈阻塞者,更應考慮將其嚴格控制在55 mg/dL以下。 其他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頸動脈狹窄之缺血性中風、暫時性腦缺血患者,皆建議將LDL-C降至70 mg/dL以下。冠狀動脈、頸動脈、周邊動脈疾病三者合併兩者以上,則應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而針對膽固醇異常,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基礎LDL-C過高超過190 mg/dL者等高風險族群,建議應直接將LDL-C降到最少100 mg/dL以下。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醫指4大關鍵缺一不可! 陳玠宇醫師也建議,若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至少3個月非藥物控制調整,如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等,經調整LDL-C仍大於115mg/dL、有兩個危險因子以上,或是130 mg/dL、有一個危險因子,或者160 mg/dL、無危險因子,都建議開始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 他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抽血檢查成績大大不及格。 陳玠宇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6歲男性案例,三年發生兩次心肌梗塞。該案例三年前因胸痛、冒冷汗送至急診,診斷為「下壁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後就回一命。 正當案例以為已經遠離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近日又再度因胸痛發作送至急診,診斷發現為「非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且比三年前更加嚴重,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 案例不解,3年前心肌梗塞後就已規律服用藥物,並定期追蹤,為何又會再次發生、且更加嚴重。經抽血檢查發現膽固醇數值大大不及格,總膽固醇196 mg/dL、三酸甘油酯135 mg/dL、高密度膽固醇35 mg/dL、低密度膽固醇134 mg/dL。 膽固醇對健康傷害非立即性,日久恐釀重大危害不可小覷! 陳玠宇醫師提醒,膽固醇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雖然不是立即性的,但長年累月下血管提早老化、硬化、狹窄,就會使得相關併發症出現,甚至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死亡等。膽固醇及相關風險因子控制相當重要,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可單靠藥物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各方面都應時時關注。 《延伸閱讀》 .海鮮也要注意膽固醇?10種海鮮比一比,營養師指需注意關鍵!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04 醫療.牙科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 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牙齒數目不僅可能與壽命長短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風險更是明顯提高。醫師呼籲,做好口腔保健,養「牙也能存健康。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30日於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 養牙存健康!自然牙與多種疾病死亡風險相關 早年曾有研究發現,74歲還有全口自然牙的人,活到100歲的機會相對高;反之,若是65歲以前就缺牙5顆以上,不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以及糖尿病風險增加,預期餘命也會因此受限。近年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每掉一顆牙,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等風險就會提升約1.5%;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需多提防可能引發的心血管危機。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蕭仰嶔指出,口腔健康不僅影響咀嚼、營養、說話、社交,更可說是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石。過去已知牙周病患者相對於口腔健康者比較容易引起心內膜炎或心肌炎,增加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骨質疏鬆的罹病風險,且與糖尿病更是互相影響。至於缺牙對健康的影響?70歲以上擁有20顆牙齒的老人,5年的死亡率比不到20顆者少了2.5%。 各年齡層口腔困擾不一樣!齲齒、牙周病、缺牙你中哪一個?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達成國民在80歲時,至少保有20顆自然牙,不過,我國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0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蕭仰嶔理事長指出,造成國人需要拔牙的兩大主因是牙周病及蛀牙問題。根據統計,到2020年為止,我國12歲學童的恆齒齲齒經驗指數平均值2.01顆,雖較2012年的2.5顆下降,但仍比全球平均值的1.67顆高出些許。此外,國人有超過8成(80.48%)成年人罹患牙周病。也因此,希望透過這次園遊會活動,指導民眾預防不同年齡層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 清除牙菌斑、防心血管疾病!「護齒3寶」缺一不可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口醫委員會主委盧威利指出,不管任何年齡層,維護口腔健康第一步就是落實「潔牙」基本功,然後,再因應牙齒健康狀況不同,搭配不同工具。例如,當孩童年齡成長到可以自己使用牙線時,潔牙時除了牙刷,還應該搭配牙線使用;一旦牙周有狀況,必要時還需要搭配牙間刷。 沖牙器、牙籤都不可取代牙線!牙刷3個月應定期更換 近年不少人使用沖牙機,以為沖牙機沖出很多食物殘渣,牙齒就乾淨了,甚至有牙周病患者以為只要有沖牙機,就不需要定期洗牙,直到後來發現牙周依然流血,才知道牙周炎還是很嚴重。 盧威利牙醫師表示,沖牙機可做為潔牙輔助工具,但是,如果牙菌斑沒有去除,蛀牙和牙周病的風險就無法降低,而且,過度依賴沖牙機,使用觀念錯誤,也可能讓牙齒狀況越用越糟。這是因為牙菌斑是造成齲齒和牙周病的禍首,只靠沖水並無法將牙菌斑沖下來,一定要經過摩擦,藉由物理性力量,才能把牙菌斑徹底清除。也就是說,想要刷掉牙菌斑,要靠牙刷、牙線和牙間刷,才能辦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調查發現,成年國人使用牙籤的比例,跟牙線、牙線棒差不多,佔全體13%左右。盧威利牙醫師表示,台灣市面上的牙籤只能去除夾在齒縫的食物,並不具備清潔牙齒鄰接面的功能,而且容易刺傷牙齦,並不推薦使用。 牙刷是必要的潔牙工具,適時更換也很重要!一旦刷毛外岔,牙刷的潔牙力就會大幅下降,且還可能因為刷牙時施力不當而導致外岔的刷毛刺激牙齦造成牙齦流血等問題,此時就應該更換牙刷。即便刷毛狀態還可以,也建議三個月應該更換新牙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呼籲民眾護「齒」保健康,選對潔牙工具,餐後、睡前落實潔牙,每半年看一次牙醫,就有機會保留越多自然牙,健康自然跟著來! 《延伸閱讀》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未加工紅肉不會增中風風險?最新研究揭飲食對疾病關聯程度
對喜愛吃牛排的你,這可能是一個好消息。一項回顧型研究指出,吃未加工的紅肉,並不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幾十年來,各項相關研究不斷告訴我們,食用大量脂肪含量高的牛肉和豬肉,會增加心臟病風險。近期有科學家分析過去180多個相關研究,發現並沒有證據顯示兩者存在關聯。另外,也只有「微弱的證據」顯示食用未加工紅肉會導致腸癌、乳癌和二型糖尿病。所謂未加工的肉品指的是未經包裝、烹調、裝罐或改變其自然狀態者;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臘腸等,經過煙熏、醃製、乾燥等程序,以提高其香氣或保存期限。研究人員檢視世界各地、針對飲食對疾病影響的180項研究,使用簡單星級評分來配對每個證據的強度。一顆星代表可能沒有關聯,五顆星代表該行為導致疾病的機率增加85%以上。研究中發現,吸菸與肺癌之間存在非常有力的關聯證據--風險增加106%;而吃大量未加工紅肉與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中風類型)的關聯則僅有一顆星;不吃蔬菜與冠心病的關聯則是兩顆星。研究人員表示,隨著越來越多證據可使用,評級也可能發生變化,但高星級評分不太可能改變,因為已有強力證據顯示該疾病與飲食的關聯性。主要研究作者、華盛頓大學的Christopher Murray博士說,希望這項研究能為消費者消除困惑,在飲食、運動和其他影響健康的活動上,做出明智的抉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醫學(Journal Nature Medicine)》雜誌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腦中風治療特色院所
患者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各科團隊串聯 24小時搶救腦中風根據110年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腦中風門診人數達10,215人,住院2,747人,皆為全台最高。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於2006年成立,結合急診、神內、神外、放射科、復健科等團隊,24小時都有具高技術門檻的「動脈取栓術」人力,搶救患者性命,同時整合後續復健、長照安置,也是因此讓後續患者回門診及住診量高居全台第一的原因。張庭瑜表示,治療腦中風分秒必爭,且牽涉到的科別並非僅有「神經內科」,長庚醫院很早就意識到腦中風治療需要串連各科,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例如,患者從急診入院後,若評估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從患者進入醫院到施打,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至於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即時取出腦部動脈血栓,時間則掌握在患者出現腦中風後的6到24小時內,依個別病況執行,串連各科醫師,讓醫院全日全年不間斷都能執行動脈取栓術。張庭瑜表示,急性期過後,腦中風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復健,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成為後續失能的原因之一。復健過程中,會特別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肢體痙攣,並給予客製化的處理,即時注射肉毒桿菌改善肢體痙攣,避免失能。動脈取栓術No.1/台大醫院動脈取栓手術 醫師經驗值很重要110年台大醫院執行「動脈取栓手術」126件,是醫學中心第一。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健保107年給付動脈取栓術,近兩、三年案件數較多,已逐漸超過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部分病人光靠藥物不容易溶掉血栓,必須直接利用動脈取栓術移除血栓。不過,並不是每家醫院或醫師都能進行動脈取栓術,也不是靠一家醫院就能成功救人。鄭建興表示,緊急醫療網絡要順暢運作,將病人及時送達有能力處理的醫院,這是第一關。送到醫院急診後,多快能把血栓取出,就是第二關。台大的流程是啟動神經內科值班醫師評估,同時安排影像檢查。約10到15分鐘做完斷層掃描,若判斷可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就立刻打,如果血管阻塞程度較嚴重,就要啟動其他治療。台大醫院動脈取栓在血管攝影室進行,負責醫師必須經過多年訓練,才能獨立為病人治療,通常經驗愈豐富的醫師愈容易成功。台大醫院除收治119送來的病人,還有其他醫院的轉診病人,個案數多,醫師累積經驗也較快。腦中風治療需搶時間,每個醫院都會訂定目標值。一般來說,到院到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目標是60分鐘內;動脈取栓通常在90至120分鐘內完成。區域醫院住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三線治療腦中風 新北人力最充足健保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新北市雙和醫院住診1,290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陳龍分析,治療中風最關鍵在搶救「黃金時間」,雙和醫院與消防局合作,能在患者到院10分鐘內安排斷層掃描,院內有三台機器與九名專業人員同時提供三線治療,是新北人力最充足的醫院。陳龍指出,雙和醫院去年治療缺血性中風800多人、出血性中風300多人,總數超過1000人,這還不包含自行就醫的人數。目前健保急性中風治療適應症條件為,靜脈血栓處置要在發病3小時內;而機械取栓就是以導管方式將病患腦血管中的血栓取出,分前腦循環8小時、後腦循環24小時。調查發現,僅三成中風患者是搭救護車到院。陳龍提醒,腦中風搶救時效很重要,院方積極宣導腦中風識能,並與消防局合作,只要院方接獲通知有中風患者將到院,院方便會及早安排斷層掃描準備,病患能在到院10分鐘內診察,加快治療效率。陳龍表示,雙和醫院能在同一時間提供三線治療,SOP也相當完整。且醫院人力充足,甚至有能力協助診治新北、桃園等醫療院所的腦中風病患,提供北台灣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地區醫院門診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可做動脈取栓 總院遠距會診助搶救根據健保數據統計,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以門診3,481人、住診564人,名列地區醫院第一名。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君襄說,員基是彰化地區唯一可做動脈取栓治療的地區醫院,並利用遠距會診,與彰基總院團隊合作搶救病患。林君襄說,員基雖是地區醫院,但可以做到類醫學中心治療,掌握六小時搶救黃金治療期,神經團隊可以做靜脈溶栓、顱內動脈取栓等治療,也有血管攝影室。病人在照完電腦斷層後,可經由遠距AI判斷,員基和彰基醫療團隊判讀病人腦部可施救範圍,決定治療方式。員基醫療團隊也很重視後期照護,做個案追蹤。林君襄說,為了預防再次中風,患者通常得長期服藥,一般得吃抗血小板藥,而心律不整的病患再次中風的機率是五到八倍,需要長期吃抗凝血劑。個管師會定期電訪,依病患需求也提供送藥服務,藥師到宅時,會檢視患者有沒有確實吃藥,並給予用藥衛教。對於部分搶救成功的中風病患,可能因失能等情況必須送安養院或一般復健醫院,員基醫療團隊也會與合作機構和醫院配合,協助病患復健、用藥、營養諮詢等,以改善失能狀況。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
急性腦中風常突然發生,令人措手不及,依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腦中風就醫患者高達41萬7千多人。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說,急性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兩者占整體腦中風比率各為二成及八成。俗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一個人腦中風的衝擊將讓整個家庭破碎,李俊泰說,期盼政府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以預防中風、降低死亡率,甚至還能降低失智、失能機會。出血性中風治療,視出血範圍決定手術或觀察。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說,急性腦中風致病原因,因中風類型而不同,出血性中風多是因為高血壓控制不住,導致腦內血管破裂,其他原因還包括先天血管畸形、凝血功能異常等;缺血性中風則是因為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大多與三高、心房顫動、吸菸等相關。其中高血壓同時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密切關聯,需特別留意。「搶快」是腦中風治療最重要的一環,必須掌握黃金治療時間。李俊泰說,大腦為固定體積,內含腦組織、血液、腦脊髓液等,出血性中風為腦組織被血塊占據而擠壓,患者抵達醫院後,需要緊急會診神經內、外科醫師評估病情,若出血範圍大須經手術取出血塊,或進行引流治療替大腦減壓;若出血範圍不大,可以住院觀察、控制血壓,病情有機會好轉,不需手術治療。至於缺血性中風治療,需要於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健保署於2004年納入健保給付。缺血性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鄭建興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是盡速打通阻塞的血管,現在治療方式多元,醫師可依患者病情選擇不同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治療的時間愈快愈好,但不限定只在3小時內,可延長到中風發生後6至8小時,甚至到12小時,仍可能有機會治療。每個人發生腦中風的病況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腦中風發生的那一瞬間,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李俊泰說,靜脈血栓溶解劑不是仙丹妙藥,在施打前還是須經電腦斷層等檢查小心評估,或是依醫師建議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病患到院時間超過3小時,影響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健保署統計,目前急診腦中風後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為5.25%。李俊泰說,2006年進行全國腦中風登錄時,當時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僅1.5%,如今提升至5.25%,但對比醫學中心施打率約10至15%仍有成長空間,原因為需符合在中風後3小時內施打的條件,使施打率上升速度較緩慢。現在正在推動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時間從3小時放寬至4.5小時,也可以獲得健保給付,讓施打率有機會拉高。鄭建興說,依台大醫院統計,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約接近10%,高於5.25%,但只占1/10的缺血性中風病人,主因多是患者到醫院時間太慢或症狀較輕微,不適合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約四成會留下各種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依健保署統計,腦中風患者人數以六都較高,李俊泰說,約10年前,終其一生,每6個人會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六都中風人數較多,主因是人口數多。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降低失能風險 及早辨識 送醫提升溶栓施打率為防範腦中風,李俊泰指出,務必建立中風風險控管概念,經專業醫師評估得知風險。可仿效糖尿病防治網,由神經科醫師進行整合,李俊泰說,目前已向衛福部提出腦中風防治照顧計畫,期盼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如放寬基層診所進行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等健保給付檢查項目,以利及早發現潛在腦中風患者,並重視偏鄉、離島中風防治,讓中風醫療在地化。鄭建興指出,急性中風要能啟動治療,首先病人要有病識感,警覺可能是中風立即撥打119,消防隊急救人員第一時間辨識送醫,則有機會獲得好的治療。台灣尚有一些偏鄉,醫療資源較缺乏,如何提升偏遠地區中風患者緊急救護系統,是全國應關注的議題。李俊泰說,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立即撥打119送醫。近兩年也到全國消防隊為急救隊員提供中風辨識課程,加強進行腦中風宣導,讓病人能快速送到可處置中風的醫院,大幅提升急性中風處置能力。現在雖有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說是用盡「洪荒之力」,最好是避免中風,找出高危險群,早期給予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劑等藥物,以預防中風造成的死亡與失能。
-
2022-09-22 醫療.腦部.神經
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
二次中風是患者及家屬心中不定時炸彈,專家提醒,中風後再度中風的後遺症可能更嚴重,然而,面對臥床或失語病患,無法以常見的「微笑、舉手、說你好」來察覺,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指出,針對中風患者,照顧者可以透過眼神、血壓突然升高等作為指標,最明顯的就是前後兩天患者身體情形的改變,一有不對勁,應立即就醫。再中風難察覺 增失能危險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平台數據,腦梗塞住院的患者,32%曾經有過中風的病史;健保署在110年資料顯示,阻塞型腦中風住院病人,在六個月內再次中風比率約達7%。每次的中風都是獨立事件,受傷程度也會有嚴重、輕微之分,就像是發生車禍的嚴重程度都不同,但不管如何,每次的中風對於身體都是一次傷害。「中風的症狀各有不同,家屬不見得容易察覺。」連立明說,最常見的症狀是同側手腳麻、沒力,也有病患是講話不順、語言障礙、反應遲鈍等。從門診中觀察,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或家屬通常警覺性高,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回診,擔心二次中風會有更嚴重的後遺症或深陷失能風險。血壓異常應警覺 盡速就醫已臥床或無法言語表達病痛的民眾,若二次中風,需要照顧者透過平常的觀察,像是眼神、舉手等細節來體察。連立明說,曾有一位長期照顧患有失語症弟弟的大姊,來到門診就直說弟弟不對勁,經進一步診斷果然中風;也有家屬是透過每天量測血壓,察覺患者當天血壓過高而就診。他提醒,患者只要昨天和今天身體相比有異狀,就要趕快就醫。導致中風的八種危險因子,心房顫動居冠,其他分別是血壓異常、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異常、吸菸史、糖尿病史、體重異常及運動不足等。連立明表示,預防中風就要剔除危險因子,要多運動,從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做起,抽菸、飲酒過量更是引發中風的導火線,因此「曾中風患者把菸給戒了,未來中風機會可以下降三成。」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連立明也說,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這得靠心電圖來檢測,而血壓的控制標準也從140/90mmHg下修到130/80mmHg。他強調,「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控制好危險因子,更要持續服藥。連立明說,「曾有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吃藥二到三年後,自己覺得可以停藥,沒想到二、三個禮拜就跑回來急診。」中風患者的用藥原則、治療,都是要和醫師密切討論,遵從醫囑用藥,這是避免走向二次中風的方法。家人有中風病史或擔心二次中風者,腦中風學會與udn元氣網、WaCare健康平台共同於9月27日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系列線上課程,第三堂進階課程設計更聚焦二次中風的症狀察覺與照護、分享實際個案,將邀請連立明擔任座長,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分享專業資訊。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顧者與居服員的進階課👉課程免費報名連結點這裡👈時間:9月27日(二)19:30至20:30座長:• 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主講:• 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
2022-08-31 醫療.腦部.神經
高溫流汗暗藏心血管危機 醫提醒高血脂族群脫水恐致中風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高血脂病人脫水恐致中風 長輩或有心血管病史者要多補水 光只有天氣冷或熱,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溫度的極端變化才是關鍵,花蓮慈濟神經內科羅彥宇主任笑稱,「否則赤道國家跟南北極應該最多人中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氣溫驟升或驟降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或血壓變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夏天容易流汗、體內水分變少,脫水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變得濃稠,若本身合併高血脂等風險因素就會導致血管堵塞,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如果血管本身狀態好,理論上輕微脫水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但當脫水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缺血性中風風險就會提高」。 林浚仁醫師也提醒,天氣熱對65歲以上老人家影響更大,家中長輩在高溫環境要多補充水分,原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應嚴防中暑,並管理中風風險。 70歲男疑脫水致暫時性腦缺血 醫:出現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 林浚仁醫師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70歲男性高血脂病人,他長期有頸動脈狹窄問題,某個夏日午後到田裡種菜,結果回家就發現左手拿東西會掉,吃飯還摔破碗,半個小時後又恢復正常。「應該是他身體脫水,人體水分過度流失、腦血管血流變濃稠,誘發了暫時性缺血。雖然後續症狀有復原,但暫時性腦缺血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之一,最好能當成一次腦中風發作來謹慎看待。」林浚仁醫師建議,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應主動告知醫師,確認是否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目前阿斯匹靈是臨床最常用來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不過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若在治療期間感到消化道不適,胃脹不舒服,可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更換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其他治療選擇。 高血脂患者應從源頭避免中風 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羅彥宇主任表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年齡越高發生中風的機會就越高;另一種則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就是高血脂中被認為是影響腦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就應該積極用藥控制,才能從源頭避免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 曾有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性可降低1-1.5%,羅彥宇醫師指出,如果民眾以口服藥治療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數值,或是對副作用不耐受,可與醫師討論能否改用降膽固醇針劑治療,「其實針劑算近年很大的突破,之前遇過幾個血管狀況非常差的病人,合併使用口服藥和降膽固醇針劑後,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mg/dL左右,若民眾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可將數值盡量降低,對心血管和腦血管的保護力更好」。 《延伸閱讀》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5 養生.聰明飲食
遵循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 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跟著降
正所謂病從口入,中風也是吃出來的。康寧醫院營養失陳詩婷說,愛吃重鹹、油炸物、含糖飲料攝取過多,都會加重中風的風險,特別是平時有吃消夜習慣的人,以及喜愛泡麵、加工品、零食、甜食的人。衛福部建議,每人一天鈉攝取量2400毫克,相當於6克鹽,但目前台灣成人每日鹽攝取量平均9~11克,超過建議量的一倍;要知道「鈉在哪,水就跟到哪」,一旦鹽分攝取過多,身體會本能累積水分來平衡滲透壓,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台灣人吃太鹹,增加心臟負擔再來是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譬如動物油、油炸物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成明顯的正相關;食用過多的話,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內壁增厚、彈性降低,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大腦較容易出現血栓,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會大幅提升。這是因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機率,而肥胖、糖尿病易引發中風。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攝取:減少動物性脂肪如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方法也儘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跟炒。減少精製糖攝取:攝取過多糖類,會使得體內的三酸甘油酯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平時應少吃甜食,避免過胖,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吃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的好處。另外,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延伸閱讀: 。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術後觀察中,旁人出現3狀況,FAST口訣念起來,把握黃金3小時把傷害降到最低 。腦中風幾乎0前兆!醫列「8大奪命因子」 中3項極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