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維他命D
共找到
189
筆 文章
-
-
2022-04-15 養生.聰明飲食
40後吃出穩定血壓!營養師教「5+5法則」降高血壓,這種肉別吃
國民健康署調查,4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38.3%,高血壓已不再是老人病,2022年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也將「高血壓」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不過除了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之外,營養師也提醒飲食方面可以謹記「得舒飲食法則」,輕鬆維持血壓穩定。 根據《健康力新聞網》報導,近期天氣變化大,許多高血壓患者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營養師雷小玲建議,飲食上可以考慮「得舒飲食」原則,利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搭配多種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達到降血壓的目的。 一、澱粉 每餐可選取「全穀雜糧類」食物,像是地瓜、五穀飯。 二、蔬菜水果 採取「5+5法則」,可以採用蔬菜5份、水果5份,也就是一天大概有2碗半的蔬菜份量,盡量食用「多顏色」,加上2個拳頭大的水果份量,適當補充蔬果,就能有效控制血壓。 三、肉類 減少紅肉,盡量食用「植物性蛋白和白肉」,像是雞肉、魚肉、海鮮可以取代豬肉、牛肉等。 四、乳製品 建議1天兩杯低脂牛奶,也可以選擇優酪乳、鮮乳等乳製品,其中的「鈣質」成份對血壓控制有幫助。 五、油脂 攝取原則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為優先,像是橄欖油或苦茶油,堅果也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含「鎂」較高的食物來吃,幫助血壓放鬆,也別忘了補充維他命D,可以透過曬太陽或食用香菇、黑木耳。 另外像「精氨酸」此類胺基酸,在研究報告中具有改善血管功能、增加血流量、幫助血管放鬆,適當攝取亦有助於降低血壓。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
-
2022-04-1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變天、沒碰過敏原也過敏!醫:很常見,2觀念助降過敏性鼻炎
每當變天的時候,許多過敏族群總是相當難熬,且有時候還會納悶明明沒有接觸到過敏原,光是氣候改變就開始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確實有較大宗的人口,會是在沒有接觸到任何過敏物質的情況下引起過敏,建議過敏族群可從內外控制,減少過敏性鼻炎發生機會。 過敏性鼻炎普及率高,醫指3大影響因素。 劉承信醫師表示,過敏相當普遍,台灣學齡前兒童約有10%有過敏性鼻炎,國小時期約每3個就有1個,盛行率很高。其實不只是台灣,美國、歐洲等各國主流研究都發現,孩童過敏人口皆約落在1/3左右,甚至更高一些,成年後因後天因素部分逐漸改善。而過敏性鼻炎也常會合併出現其他如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問題,不單只在過敏性鼻炎。 醫師更進一步表示,影響過敏的因素主要可略分3大類,包括基因遺傳、免疫系統、環境影響。父母若其中一人過敏,小孩約有3成機會過敏;兩人都過敏,則約有5成機會。而過敏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運作之下的反應,免疫系統較低落的族群也較容易出現過敏。至於環境影響範圍就相當廣泛,包括常聽到的灰塵、塵螨等過敏原,或是其他「無形的過敏原」。 變天、沒碰過敏原也過敏?醫:過敏可分3類型。 劉承信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主要可分成3大類型,一個就是「過敏性鼻炎」,也就是接觸到有形體的過敏物質所引起的過敏,常見如灰塵、塵螨、貓毛、狗毛、堅果、海鮮等。 另一種則是「非過敏性鼻炎」,非過敏卻又出現過敏,這聽起來或許很奇怪,但確實存在,且比率還不低,或許是為了避免民眾混淆,醫師普遍較少和民眾提到,不過於此也可初步了解,有助避免這無形的過敏原。 劉承信醫師解釋,「非過敏性鼻炎」與前者相反,可理解為「不是實體的過敏原,所引起的過敏反應」。舉例來說如溫度、濕度、運動、情緒變化、懷孕後期等荷爾蒙改變,也有人會因為飲食而引起過敏,但原因不在於吃到海鮮等實體過敏原,而是在於飲食這個行為,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在這類無形的變化刺激下產生反應、出現過敏,因此不論是吃甚麼都會鼻癢、流鼻水等。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若往民眾普遍知道的「天氣好壞也可能影響身心健康」方向想,也就不難理解。 劉承信醫師表示,其實台灣過敏人口約有3成就屬於非過敏性鼻炎,或是綜合兩者的混合型態,約佔44-87%,比例相當高。雖然過敏原因因人而異,但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只是天氣改變、沒接觸到過敏原,就出現過敏症狀的原因之一。但當然也有可能是天氣改變時,過敏原增加,確實碰到了,只是肉眼看不見。 2觀念助降過敏發生,醫:內外控制有助避免! 從上述可了解過敏從何而來,也就有助於避免過敏發生。劉承信醫師表示,基因無法改變,但外在的環境影響和內在的免疫系統是可控的。 醫師建議,有過敏問題的民眾,發生過敏時可觀察當時的情境,並盡量避免。例如在懷孕後期遇到氣候改變的時候和貓玩出現過敏,這情境就有3種可能的過敏原,包括荷爾蒙影響、貓毛、氣候,日後就可以再觀察,若後續和貓玩沒有再出現過敏,就可以多關注在其他的可能,以此類推。 平時也應定期清潔環境、用溫熱水清洗衣物、被單等,及控制濕度在人類適合的50-60%左右,並可考慮使用高效能空氣清淨機,這些都有助減少塵螨、灰塵等環境過敏原產生。 而免疫系統運作正常,也有助降低過敏發生率,因此除了上述環境控制外,也建議可以培養運動、飲食均衡,並可攝取有助防範過敏的食物及營養,例如蘋果、綠色蔬菜、葵花油、蜂蜜、番茄紅素、藻類、維他命C、維他命D、益生菌等。這些雖然不是藥物,無法立即改善,但有助培養出「抗過敏體質」,以長久來看是個良好的保養方式。 《延伸閱讀》 .過敏可以吃什麼舒緩?13種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大整理! .貓毛過敏怎麼辦?醫教4招逆轉:關鍵未必是貓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台中117歲人瑞髖關節手術成功 比英國記錄還多5歲
117歲的劉張美玉是台中市最高齡老人瑞,日前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疼痛難以步行,家屬心急如焚。經台中榮民總醫院評估,她年紀雖大,但心肺機能尚可,因此為她施行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3天就下床用助行器步行,開心的笑容寫在臉上。台中榮總今指出,目前全球紀錄中最高齡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是英國的Gladys Hooper,劉張美玉比比她還要大5歲。劉張美玉家人說,阿嬤骨折時告訴他們「腳斷掉了」,住院後體力一直往下掉,聽力也變差;感謝醫師手術40分鐘就好了,沒流什麼血,目前早晚各走1、20分鐘。能這樣,身體好是最主要原因,平常大家吃什麼她就吃什麼,至今身體檢查沒有紅字。另名家人也說,阿嬤以往活動力就強,常會溜出家門去,90幾歲還爬上荔枝樹去鋸樹枝,「我們都嚇死了!」。另外,劉張美玉2020年8月也曾在街頭走失,她在派出所說「自己是民國前7年,也就是清光緒31年生」讓警員嚇了一跳,但一查果然是人瑞。負責手術的骨科醫師石承民說,得知病患高齡117歲時,感到相當驚訝,但由於老奶奶跌倒前可以持拐杖走路,因此希望設法讓她重拾行走的能力。他說,手術和一般的髖關節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在手術時更掌握好麻醉,並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把斷裂的地方重建,過程中也得精準、熟練,避免有波折拖延了手術時間。他說,老年髖部骨折後之所以有高死亡率,主要是因為受傷後長期臥床,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等併發症,而活動力減少又導致心肺功能快速衰退,也是死亡的常見原因。很多家屬對高齡患者接受手術往往猶豫、保守,這也是很多醫師面對的難題,但是年齡不該是手術的禁忌,因此審慎的術前評估,以及耐心的溝通與關懷就相當重要。畢竟臨床上面對老年人骨折,不積極治療所帶來的風險與家屬後續照護上的難度有時候反而更高。副院長李政鴻指出,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症導致骨骼強度減退,並由於肌少症使的肌肉量下降,且肢體反應變得遲緩,造成老年人較易摔倒,且嚴重者經常出現骨折。根據文獻顯示,高齡髖關節骨折病患,若採非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即使採取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依然有19.7%至29%。有鑑於此,台中榮總由骨科部及高齡醫學中心組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團隊,提供6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折病人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從病患從進入急診開始,就由骨科、心臟內科以及麻醉團隊第一時間進行手術可行性評估,評估後由骨科團隊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由高齡醫學專科醫師整合照顧。在台中榮總整合治療團隊的照護下,截至110年的統計結果,整體住院死亡率由原本5.8%下降至1.9%,而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下降到11.6%,遠較國外文獻為低,成果卓越,相關醫療成果並發表在國際期刊。李政鴻說,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提醒家裡如果有長者需要照顧,要特別注意居家的安全,減少跌倒的機會。並且平時要鼓勵長輩多運動曬太陽,並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
-
2022-03-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1!醫授「泡水高貧倦」5字訣自我檢測,2項異常快就醫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1,推估全台約有170~200萬的慢性腎臟病人,卻有8至9成病友都沒發現自己腎臟健康出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可以「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自我檢測,一旦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院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韋辰指出,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往往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甚至嚴重到第5期的腎衰竭。 5字訣自我檢測,出現2項快就醫 他建議,民眾可以5字口訣自我檢測是否有腎臟病,如果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最好盡快到院檢查。 一、泡(小便起泡泡)二、水(皮膚水腫)三、高(高血壓)四、貧(貧血)五、倦(疲倦) 林韋辰說,在診間最常遇到病患問:「腰痛是不是腎虧?」其實,腎臟疼痛最常見於結石與感染,結石會有血尿症狀,而感染則是會出現發燒、頻尿、血尿等症狀。 但是造成「腰痛」常見的原因則是骨骼肌肉上的疾病,可能是下背疼痛、脊椎壓迫等,因此腰痛與腎臟病沒有直接相關。 另外,病人及家屬也常擔憂:「吃藥是不是很傷腎?」林韋辰表示,若是患有慢性病的病友,需提供相關訊息,以利醫師做藥物上的調整。 但腎臟病病人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反而對腎臟傷害更大,也提醒病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需尋求合格的醫師處方,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護腎檢查三三制,飲食、生活2方面自我照護 他也建議慢性病病友需定期做「護腎檢查三三制」,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病人,每3個月做三種護腎檢查,包含驗血、驗尿、量血壓,來好好維持腎臟功能。 而要保護腎臟,應該遵循「三高用藥按時吃」、「消炎止痛不亂吃」、「三補腎秘方勿輕信」、「定期檢查才安心」等4大原則。 另外,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戒菸、不酗酒、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上少鹽、少糖、少油炸、少加工食品、低蛋白飲食、適當水分等,能減少腎臟負擔,也讓慢性病更好控制,就算罹患慢性腎臟病,還是可以贏得健康人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晚上容易醒,白天又更想睡?小心已中睡眠4大陷阱
最近是不是覺得晚上容易醒,白天又更想睡?感覺自己變成一隻金魚,記憶力只剩十秒嗎?這可能是因為你長期缺乏優質睡眠,導致腦袋過勞的象徵。想讓思緒清晰?一定要先睡得好。擁有美好睡眠,先從生活型態檢視起。請留意以下「四大陷阱」。一不小心中招,別怪腦袋進水變成「金魚腦」:一號陷阱:睡前喝酒大家都說喝酒助眠,喝點小酒,頭昏昏好像蠻好睡的。不過睡前喝酒,很容易不小心越喝越多。身體處理酒精除了耗用大量水分,產生的乙酸也需要從腎臟排除,使身體脫水。宿醉頭痛就是極端脫水的象徵。此外,酒精也是一種純化過的精緻能量,應該被視為「糖」。長期喝酒會造成全身慢性發炎。神經系統受到脫水與慢性發炎夾攻,最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二號陷阱:愛喝飲料、咖啡大部分的飲料都含有咖啡因。咖啡因非常容易使腦子產生依賴,一旦養成使用習慣,就很不容易戒除。長久下來,咖啡因帶來的「幸福感」會讓神經受體越來越不敏感,於是咖啡越喝越大杯,人卻變得不容易快樂了。人若不快樂,睡眠品質就容易不好。此外,咖啡因的「幸福感」雖能夠抑制食慾,但這類飲品時常伴隨高果糖糖漿、磷酸鹽、人造脂肪等添加物。長期使用含咖啡因的飲品,等於同時承擔了攝取過量食品添加物的風險。三號陷阱:不曬太陽身體缺乏維他命D 容易造成鈣鎂流失。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高度依賴電解質平衡。身體裡的鈣鎂離子如果不夠,神經細胞就會無法正常運作,漸漸失去平衡的神經系統首先影響的就是睡眠。(關於鎂的文章請參考:【周則中醫師】忘東忘西、睡不好?當心身體不夠「鎂」!)另外,陽光能使身體調整日夜節律。所以,長期室內工作,容易讓人晨昏不分,腦袋昏昏沈沈。四號陷阱:隨便吃吃過一餐現代人忙碌,時常快速方便解決一餐,但能夠隨手取得的食物,大多都是加工食品。這類的食物就是製造出來滿足我們即時的口慾。試試在桌上放一包洋芋片,壓力一來你連那包怎麼被吃掉的都不知道,唯一不會被打開來吃的可能是主機旁邊那包綠色乖乖。營養素長期失衡會讓身體持續累積壓力,而慢性壓力是影響睡眠品質重要因素之一。天啊!怎麼全部中招?是不是覺得最近常常睡不飽、睡不好,腦袋裝水跑不動?不想一直當隻小金魚,該怎麼辦?跟各位分享周醫師自己的「好睡三寶」:第一寶:少飲品,多喝水咖啡因廣泛存在各種飲品中,所以能戒飲品最好。真的戒不了,就隨身攜帶水瓶吧! 第二寶:少加工,多蔬果也許我們都已經有吃保健食品,仍無法完全取代天然食物裡的巨量及微量元素。第三寶:曬太陽 ,多動動白天適度運動能幫助睡眠,記得同時曬曬太陽,為身體補元氣。關於太陽的文章請參考:【周則中醫師】缺乏日曬!小心健康閃黃燈!日夜節律與身體平衡的調整需要時間,要有耐心。睡眠好了,思緒自然條理分明。一起加油吧!(提醒您,良好的睡眠需要各種因素互相配合,如果遵循以上指示超過一個月仍有嚴重睡眠障礙的夥伴,請尋求專業協助。)【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周則中醫師】睡不好!當心腦袋進水成「金魚腦」】
-
2022-03-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熟齡族隱形殺手!「骨質疏鬆」 靠牆站就能檢測
俗話說:「人老骨頭脆」,意思指上了年紀後,骨質流失過多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稍微一個跌倒、外力撞擊、彎腰搬提重物,甚至打噴嚏就會引起骨折,全身劇烈疼痛。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顛峰,之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每年流失骨量0.5%至1%,應該趁年輕時存骨本,才能有效顧老本。季節交替之際,一名病患因咳嗽太用力導致胸痛,就醫發現竟是胸椎骨折!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門診案例,骨質疏鬆被喻為「熟齡族的隱形殺手」,平時並無特別明顯症狀,等到骨質流失出現背痛或骨折才知嚴重性。根據統計,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最常出現在髖部、脊椎和手腕,又以老年人髖部骨折最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骨質密度與年齡、性別相關,但年輕人若是生活習慣不佳、長期減重、缺乏運動等,小心成為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呢?Q1:骨質疏鬆的原因是什麼? A:年齡老化造成對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的活化減少,身體造骨能力下降,生長趕不上流失速度,使骨密度逐漸降低、結構變差。當骨質內的孔隙變大、骨骼密度變小,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容易有骨折的情形發生。Q2: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 A:50歲以上的女性。女性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分泌急遽減少,易加速骨質流失;雌激素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停經婦女罹患骨質疏鬆高出男性好幾倍。而歷經懷孕、哺乳過程的女性,大部分都會缺鈣,影響骨骼健康。Q3:怎麼預防骨質疏鬆保骨本? A:首先作息和飲食要正常,戒菸酒、多補充鈣質食物,最重要的是保持適度運動。護理師周珈汶說明,長期久坐不活動,骨質便會流失,出門運動順便日曬補充維他命D,促進身體鈣質的吸收。負重、肌力訓練可以改變骨質密度,快走、爬樓梯、慢跑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有症狀的患者,運動前先請醫師評估,避免運動傷害。Q4:如何從飲食下手,增加骨質密度? A:選擇高鈣的食物維持骨骼強健,例如:鮮奶、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注意低鹽低糖低脂原則,避免過多的鹽、糖和脂肪影響鈣質吸收。另可多攝取菇類、豆漿、鮭魚、雞蛋等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調節骨質的生成。Q5:還有哪些注意事項,避免嚴重骨折? A:搬提重物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長輩最好請年輕人代勞,減少脊柱的壓力。老年人常因跌倒造成骨折,導致臥床和死亡!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應重視居家環境安全,加裝扶手、止滑墊,降低跌倒風險。骨質疏鬆自我簡單篩檢 需要做什麼檢查?身高比年輕時的身高矮縮3公分以上,就要小心警訊。身體貼靠牆壁,若後腦勺與牆壁的距離達3公分以上,可能已出現骨質疏鬆,正常人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1公分。建議就醫照X光確認是否有骨折情形,或是做骨密度檢測,及早預防與治療。
-
2022-01-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她一彎腰開門突癱軟 醫揭「骨鬆幕後」:台灣女性4位就有1位中
66歲王太太一早打算煮菜,沒想到一彎腰用力開門,瞬間劇痛讓她當場癱軟,兩天後連睡覺翻身都痛不欲生,最後還是決定就醫,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惹禍。50歲以上台灣女性 每4位就有1位骨質疏鬆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每4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症,比率達25%,至於50歲以上男性也有超過10%遭受骨質疏鬆威脅,未來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更增加失能臥床的風險,死亡率也相對增加許多。(推薦閱讀:快去照鏡子!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 營養師授「補鈣、健骨吃法」) 治療骨質疏鬆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矯正科主任陳衍仁指出,治療壓迫性骨折初期會先以藥物止痛及使用背架固定,不過長期使用背架會使背部肌肉無力、萎縮,甚至導致骨質疏鬆惡化,因此骨折癒合後需將背架儘快拋開,並開始加強腹肌、背肌(核心肌群)肌力強化運動。此外,陳衍仁也建議,可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只要符合健保規範即可,另外補充適量維他命D跟鈣片也非常重要。(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防骨折惡化 手術治療可根治不過,若上述方式都無法協助骨折部位自然癒合或者持續惡化,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根治,目前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灌注骨水泥、植入椎體撐開器以及骨釘固定。(推薦閱讀: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陳衍仁提醒,長輩切莫因懼怕手術,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需要手術而排斥手術治療,導致日後活動力與活動量下降,最後演變成長期臥床,即便骨折癒合,體能狀況已無法恢復,如有狀況,及早治療才是最佳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0預兆? 醫曝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更年期、中年男當心了 ·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
2022-01-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精神病患比一般人缺乏 維生素D能治精神病?最新研究出爐
維他命 D 缺乏在精神病患者中比在一般人群中更常見,而動物實驗也發現較低維他命 D是與大腦變化有關聯性,所以有些專家就認為維他命 D 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而補充維他命 D 也許能改善精神病。為了要證明此一假設,目前已經有兩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發表在醫學期刊。第一篇論文是2017年發表的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zapin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服用氯氮平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維他命 D 補充劑: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在這項試驗裡,精神病患連續 8 週每週服用14000 IU的維他命 D 補充劑,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沒有任何益處。第二篇論文是前天(2021-12-28)發表的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Early Psychosis(維他命 D 補充劑對早期精神病患者症狀的影響)。這項來自英國的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隨機臨床試驗對 18 至 65 歲的成年人在首次出現功能性精神病的 3 年內進行了檢查。在試驗的一開始共有 2136 名患者接受了資格評估,然後在經過層層的篩選後,只有149名患者被確定符合資格。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8.1歲,其中89名是男性,60名是女性,84名是白人,65名是黑人或其他少數族裔。這些患者裡共有 106 名 (74.6%) 的維他命 D 濃度是低於20 ng/mL,而其中 58 名更是低於10 ng/mL。這些患者被隨機平均分配成兩組,實驗組是連續6個月每月一次服用 120000 IU 的維他命 D口服液,對照組則是服用安慰劑(甘油三酯)。口服是由研究人員施行給患者。結果是:1.實驗組患者的維他命D濃度大幅增加(平均16 ng/mL)2.在6 個月時,主要結局的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有意治療分析)在兩組之間沒有差異3.在3 個月和 6 個月時,次要結果分析也未觀察到差異4.Function symptom score(功能症狀評分)的整體評估也沒有顯著差異5.Function disability score(功能障礙評分)的整體評估也沒有顯著差異6.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score(卡爾加里憂鬱指數評分)也沒有顯著差異所以,這篇論文的總結是,在這項隨機臨床試驗中,未發現補充維他命 D 與 6 個月時的心理健康或代謝結果之間存在關聯。原文:維他命 D 治療精神病?最新研究出爐
-
2021-12-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出現駝矮痛要注意,骨密度低增骨鬆風險!醫師建議:保密防跌要活到老、走到老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三高一低是什麼?骨密度低增骨鬆風險! 台灣很多人都知道要遠離三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可是卻忽略了「一低」骨密度太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統計顯示,國人有70%女性骨鬆患者並未接受治療,男性患者未治療比例更高達九成。 台大醫院竹北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家宏指出,「骨密度較低的患者,一旦跌倒除了可能長期臥床、失能之外,有統計顯示,一年內死亡風險甚至可以高達兩成!」呼籲骨折高風險族群一定遵循醫囑,妥適治療! 林家宏指出,骨鬆患者未治療比例高、顯示國人對骨鬆意識仍然不足,很多人以為「大家老了都會骨鬆?」「骨鬆沒什麼!」但事實上骨鬆需要好好治療、才能避免五年、十年之後變成骨折。 出現駝矮痛要注意!DXA及早揪出骨鬆威脅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骨量也逐漸降低,除了停經後女性,高齡男性同樣也會有骨鬆風險。此外,不良生活習慣(抽菸、酗酒、不運動),以及內分泌疾病像是甲狀腺疾病、甚至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合併骨質疏鬆症,這些族群都需要掌握自己的骨密度。 一旦出現身高變矮超過四公分以上,越來越駝背、甚至連靠牆壁站時頭貼不到牆壁,或是持續無法緩解的下背疼痛等「駝、矮、痛」三大症狀時,「多數情況下,可能已經有脊椎壓迫性骨折、骨頭已經壓得塌掉了。」 也就是因為單純骨質疏鬆不會痛,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必須靠檢查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如何。臨床骨質疏鬆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檢測完成之後、醫師告訴你 T值是多少,骨密度大約情況,並依據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這種檢查是躺著做的檢查,如果平常有接受定量超音波檢查的人,發現骨密度有狀況,可以到醫院確定一下骨頭實際狀況。」 林家宏建議高危險族群,先經過第一次檢測、了解自己的骨密度之後,就可以依據的醫師建議、進行生活飲食調整,或是開始用藥治療。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保密防跌不可少 如果第一次檢查,骨密度沒有問題,建議兩、三年再檢查一次即可,期間如果有需要鈣質補充,不妨把握一天1200毫克鈣質,一半從飲食像是牛奶、小魚乾等,一半透過膳食補充品例如鈣片等適量補充即可。另外,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從綠色蔬菜水果攝取維他命C,都有助於讓鈣質的吸收利用。 特別要提醒的部分是,一旦T值小於負2.5,醫師建議應積極治療時,患者應遵照醫囑維持使用藥物的頻率、不自行停藥。目前骨鬆治療藥物多元,有針劑也有口服藥物,其中針劑藥物可半年施打一次、或一年施打一次,建議患者和跟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但千萬不要自己停藥,「因為有些藥物一旦自行隨意停藥、很可能導致骨質快速流失、後果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是預防跌倒,除了平常運動把增加肌肉力量、維持身體不容易跌倒之外,家裡的環境也很重要,充足的燈光、防滑設備、適當的位置加裝扶手。出外的時候鞋子也要挑選不容易滑倒的鞋底,另外如果會畏光的長輩出外戴上太陽眼鏡。「保密防跌」這樣就可以找到很健康的人生、活到老走到老!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002-PRO-2021-Dec 《延伸閱讀》 .當心骨折風險指標7中1!如何開源節流遠離骨折?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防疫更要防意外!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過敏可以吃什麼舒緩?13種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大整理!
文/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鼻子過敏超惱人,過敏症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最常見 在台灣有近三成的人飽受過敏及非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最主要的三大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另外還會合併有眼睛癢、黑眼圈、嗅覺降低、頭暈目眩、鼻涕倒流、呼吸困難等症狀。過敏性鼻炎也容易有共病如鼻竇炎、氣喘、中耳積水,也會帶來身體其他部分如眼睛、皮膚、氣管、睡眠、打呼、臉型發育甚至腸胃的影響。 鼻子過敏怎麼辦?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食療大整理 我實在的建議是從健康均衡的原型食物攝取。食療是日常維持身體健康的保健好方法,需要長期維持,並沒有快速的治療效果。 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 蘋果多酚食物來源:蘋果。一般蘋果一顆可能就有200-500mg的蘋果多酚,市售蘋果汁約39~136 mg/100ml臨床效果:每天攝取50mg或200mg蘋果多酚的果汁連續四週, 或是每天攝取500mg蘋果多酚持續12週,可以在花粉季節顯著的改善過敏症狀並且減少藥物使用。 葉綠素C食物來源:銅藻及部分藻類富含,天然食物攝取比較容易降解,多半都是人工製成的添加劑比較多臨床效果:每天攝取0.7mg連續12週,可以改善成人過敏症狀。 共軛亞麻油酸食物來源:天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乳汁和肉(羊肉、牛肉、乳製品),另外用葵花油、紅花籽油經氫化處理是保健補充品常見的製造方式。臨床效果:每天攝取3g連續12週,在花粉季節使用可以減少過敏症狀、減少藥物使用、降低發炎指數。 蜂蜜食物來源:蜂蜜臨床效果:雖然部分研究顯示沒有顯著效益,但更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相關研究有的是每天8g蜂蜜、每天1茶匙蜂蜜,最高甚至吃到1g/kg體重的劑量。 異槲皮素食物來源:秋葵、芒果、藥草如塔黃或釋迦的葉子、茶樹、垂管花。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 臨床效果:連續8週每日攝取100mg,可以減少過敏反應,但對於眼睛症狀的控制比鼻子的症狀更明顯。 甲基硫醯基甲烷食物來源:雞蛋、豆類、肉類、魚類、大蒜、洋蔥、蘆筍、甘藍,但肉類經料理後保存效果較佳。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臨床效果:每天可以使用到4g。多篇研究使用2.6g連續一個月或是3g連續兩週,對於季節性過敏、鼻塞與鼻部症狀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螺旋藻食物來源:最常見是鈍頂節螺藻,主要是內含胺基酸、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維他命、類胡蘿波素臨床效果:有研究說明天天使用2000mg達6個月,對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滿意度可以得到改善。 番茄萃取物食物來源:番茄。內容成分包含類胡蘿波素(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維他命、多酚(類黃酮、酚酸、單寧)臨床效果:有研究發現連續8週使用360mg,對屋內塵蟎過敏的病人可以改善鼻過敏症狀,增進生活品質。 維他命C食物來源:水果(芭樂、釋迦、龍眼、奇異果、草莓),蔬菜(甜椒、青花菜、芥蘭)都含有維他命C。 臨床效果:過敏患者容易產生活性氧物質,使得鼻黏膜產生發炎變化並弱化抗氧化的能力,最終更強化了過敏症狀。部分研究發現可以讓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症狀減少。 維他命D食物來源:曬太陽、魚類(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牛奶、 雞蛋(蛋黃)、菇類、肉類(鴨肉、豬肝) 臨床效果:研究顯示維他命D缺乏與過敏症狀很有關係,5個月的維他命D補充可以改善對花粉/草過敏的兒童之過敏症狀,而更多研究顯示對於維他命D缺乏的病人改善更明顯。 維他命E食物來源:各種油料種子和植物油中,在穀類、堅果類和綠葉蔬菜中都可以找到。 臨床效果:目前證據顯示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研究指出在過敏季節時每天使用800 mg,可以稍微降低鼻部症狀,然而並無法降低整體過敏日數,也不會因此就可以減少過敏藥物使用。 益生菌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過敏鼻炎體質調整快速重點整理,舒緩過敏症狀看這裡 重點一:吃什麼?認識過敏食療聖品與營養物天然食物包括番茄、蘋果、蔬果維他命、益生菌、藻類、雞蛋、秋葵、蜂蜜、紅花籽油都有幫助,營養補充品就看個人。均衡六大類營養、補充蔬果、健康生活,不用斤斤計較吃了多少毫克,就是最好的過敏食補。 重點二:吃多久?連續4-12週調整體質通常都是4-12週的連續使用才可以見到微薄的效果,不應該把食物當成治療,而是內化成每一天的健康飲食與健康生活當成根本,加上專業醫師的治療,才是最好的過敏控制。 重點三:多有效?鼻子過敏舒緩而非鼻子過敏根治抗過敏食物雖然只是輔助,卻是過敏控制的根本。多篇研究顯示有效果,但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保健食品的贊助影響。不要想用吃來治療過敏,而是用吃促進健康,控制過敏。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蕁麻疹怎麼辦?吃什麼都過敏?醫:恐怕另有原因,2招有助止癢!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被診斷出骨質疏鬆該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最新研究指出問題
讀者Shaun 2021-12-3在鈣:天然的?需要補充?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不好意思打擾您,最近家中長輩被診斷出骨質疏鬆(T score>-3),在骨質疏鬆學會的骨質疏鬆治療指引上有說到『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50 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 1200 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和維生素 D800 至 1000 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 IU)。』可以請您發表一下針對這點的看法嗎?謝謝!!」這位讀者所說的《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是有發表Calcium and Vitamin D are Essential for Bone Health(鈣和維他命 D 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雖然這份文件是有服用維他命D和鈣補充劑的建議,但是它卻也說:「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和幾乎所有其他肌肉骨骼領域的組織都提倡從食物來源攝取推薦的膳食鈣和維他命 D。當不可能從飲食來源獲得足夠量的鈣時,重要的是通過以鈣補充劑的形式來補充。」這位讀者所說的《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發表預防骨質疏鬆,而它是包含了六個項目(鈣、一般食物中鈣含量、維他命 D、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運動、防止跌倒)。在維他命D及鈣這兩個項目裡,雖然它是有建議服用補充劑,但是卻也提供了一份富含鈣的食物表格以及教導要如何從曬太陽和食物中攝取維他命D。也就是說,不管是《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還是《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都是認為只有在無法從食物或曬太陽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D或鈣時,才需要吃補充劑。事實上,《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還說了:「不主張不分青紅皂白地為廣大人群開具維他命 D 補充劑的處方。」,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還說了:「『最佳』維他命 D 攝入量沒有統一的定義,這就是為什麼維他命 D 的飲食建議只是大略的。」很不幸的是,很多人,包括醫生和制定健康指引的人,卻完全忽略了「從飲食攝取」這項建議,而只注重「從補充劑攝取」。事實上,根據一篇今年七月十五日發表的論文,絕大多數的相關指引,包括來自骨質疏鬆學會的,是問題重重。請看Assessment of the Methods Used to Develop Vitamin D and Calcium Recommend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one Health Guidelines(評估用於制定維他命 D 和鈣建議的方法- 骨健康指南的系統回顧)。這項研究從全世界蒐集了共733份為骨健康而制定的維他命 D 和鈣指南,去蕪存菁後留下47份做最後的分析。我把這篇論文的重點整理如下:世界衛生組織 (WHO) 有提供指南制定的標準,包括對現有證據進行系統審查並對建議的強度進行評級。指南制定的過程應該是透明的,包括管理利益衝突和為多個利益相關者量身定制,例如決策者、醫療保健提供者、患者和公眾。指南需要根據新出現的證據定期審查和更新。對於循證骨骼健康指南,目前尚不清楚維他命 D 和鈣建議的可變性在多大程度上與製定這些建議的方法有關。具體建議在不同國家的指南中有所不同,甚至在一個國家內的組織之間也有所不同。這是由於維他命 D 和鈣補充劑對骨礦物質密度和骨折的有效性存在相互矛盾的證據。此外,高劑量使用這些補充劑可能會導致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心血管疾病和腎結石。總體而言,這些指南的方法學質量很低,平均而言,WHO 指南制定的 25 項方法學標準中只有 10 項得到滿足。而且,在這些指南中,關於維他命 D 或鈣的每日攝入量建議差異很大。就維他命 D而言,37份指南 (佔79%) 提供了每天 200~600 IU 至 4000 IU 的每日攝入量建議。這些指南所建議的維他命 D攝取來源是:19份指南 (佔40%) 建議從膳食攝取,45份指南 (佔96%) 建議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以及12份指南 (佔26%) 建議從戶外陽光攝取。就鈣而言,35 份指南 (佔74%) 提供了每日推薦攝入量,而範圍是 600 至 1300 毫克。大多數指南(共34份,佔72%)建議從特定食物來源(例如乳製品)攝取。關於全食飲食的建議,只有8份指南(佔17%)建議採用營養均衡的飲食來維持骨骼健康或預防骨質疏鬆症。這些指南所做的建議,尤其是在維他命 D 方面,由於推薦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而且缺乏作為支持證據的系統評估,實在讓我們感到擔憂。此外,目前關於維他命 D 和鈣補充劑對骨礦物質密度和預防骨折的有效性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幾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估表明,補充維他命 D 對預防全骨折或髖部骨折或對骨礦物質密度沒有有益作用。2019 年發表的兩項大型試驗進行了超過 12 個月的隨訪,也發現補充維他命 D 對骨骼健康沒有影響。同樣,之前的評論也提出了關於補鈣對骨礦物質密度和預防骨折的有效性的問題。維他命 D 聯合鈣補充劑對減少非椎骨骨折的影響在系統評估中也不一致。此外,臨床試驗的系統評估也報告了不良事件,如高鈣血症和高鈣尿症、跌倒風險、心血管事件、胃腸道症狀和腎臟疾病。原文:補充維他命D和鈣?骨質疏鬆學會的建議能信嗎?
-
2021-1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醫師詳解告訴你
因腎臟問題來腎臟科就診的患者中,大多已有數種慢性疾病並服用多種藥物,他們不但擔心腎臟衰退,也煩惱藥越吃越多是否會造成身體負擔,在這篇文章裡,將會簡單介紹腎臟科醫師較常開立的幾種藥物。如果腎臟病尚在早期階段,醫師可能只會囑咐患者調整飲食、轉介營養師、積極控制三高等等,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逐漸需要服用下述各類藥物,所以一旦有腎臟病,依據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方法。【延伸閱讀】>>為何林杰樑需終身洗腎?一表看懂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控制三高的藥物三高就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不但是腎臟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很多研究已顯示,控制血糖及血壓,有助於延緩腎功能衰退,而在醫學上,慢性腎臟病患者等同於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用較嚴格的標準控制血脂。所以初次腎臟科門診時,醫師會檢視患者的三高狀況,予以適當的醫囑及建議。延緩腎能惡化的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及第二型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這類藥物在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尿蛋白並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是這類藥物會使血壓降低,在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也有引發高血鉀及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所以醫師必須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開立相關處方。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 抑制劑新型降血糖藥,又稱排糖藥,這類藥物會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排糖藥在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蛋白尿患者,已證實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日後需接受長期透析(洗腎)的風險,有些研究顯示排糖藥對非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及酮酸血症的風險,使用上也有腎功能的限制,目前健保僅給付腎絲球廓清率30-45 ml/min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已證實可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有些研究顯示,較之單純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衰退可能效果更佳,目前健保僅給付腎臟病第五期的患者使用,而且此類藥物需搭配低蛋白飲食才能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治療貧血的藥物腎臟是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其製造分泌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減少,而腎衰竭累積的尿毒素亦會使紅血球壽命縮短,故隨著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之後,患者會逐漸出現貧血的現象。腎臟科醫師會定期檢測患者的貧血狀況、血中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濃度等,並予以適當補充。鐵質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口服鐵劑主要副作用為便祕、腸胃不適及黑色糞便(鐵質顏色),無法耐受者可改用靜脈注射鐵劑,每月一次或兩次給予,惟初次注射時要注意是否有過敏的現象。對於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合併嚴重貧血者,健保有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可以皮下或靜脈注射,門診病人主要使用皮下注射,頻率依劑型及貧血程度、由每週三次至每月一次不等,來院或居家自行注射。控制鉀的藥物鉀散見於各種食物,蔬菜水果尤其含有豐富的鉀,腎臟是排除鉀的主要器官,隨著腎功能衰退,可能會出現高血鉀的現象,血鉀過高會導致肌肉無力,嚴重時可引發心律不整而有生命危險。控制血鉀除了調整飲食,有時還需要服用降鉀藥物,陽離子交換樹脂為常用口服降鉀藥物,粉狀,泡水服用,於腸胃道中吸附鉀離子而達到降低血鉀的效果,需和其他藥物間隔至少3小時服用。環狀利尿劑可促進鉀從尿中排出,但是利尿劑中有一種保鉀型利尿劑,反而會減少尿鉀排除,就不適合血鉀高的患者服用。控制鈣、磷的藥物磷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慢性血磷過高,會導致肌肉、神經、皮膚及骨骼病變。當腎臟病進入第四期之後,會逐漸出現血鈣下降、血磷上升及骨骼病變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開立維他命D、鈣片或磷結合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氫氧化鋁等,磷結合劑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降低血磷濃度。控制代謝性酸血症的藥物隨著腎功能衰退產生的酸血症不僅影響營養狀態,也和預後息息相關。已有不少研究顯示,矯正酸血症有助於改善營養狀況及延緩腎功衰退,所以醫師會定期檢測並開立如碳酸氫鈉(口服鹼)等藥物,須注意碳酸氫鈉有鈉的成分,在嚴重高血壓、水腫及心臟衰竭患者須謹慎使用。利尿劑腎臟退化、排除水分的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水腫、喘,甚至肺水腫及心臟衰竭的狀況,在飲食上除了限制水分及鹽分的攝取,醫師還會依據患者的需要開立利尿劑,利尿劑有許多種類,不當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及脫水現象,避免擅自增減劑量。其他Pentoxifylline (小型研究有助於降低尿蛋白及延緩腎功能退化)及克裡美淨(Kremezin, AST-120),於腸道中吸附尿毒素,減緩尿毒症狀等等。
-
2021-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腎結石風險?3篇研究揭關聯性
我在2021-10-7發表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服用脂質性維他命C,或靜脈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能治療癌症。不久後臉書朋友Peter Liao就回應:「謝謝教授分享和詳細的解釋。我們一般人要理解一篇論文都需要很多時間,教授每一次都從海量的文獻中找到真理,再次感謝。從教授文章中讓我想到以前看過一篇關於維生素C的研究報告,裡面說到,人體攝入超過1000毫克的維生素C後基本上吸收率剩一半,超過3000毫克後,基本上就不吸收,從尿液排出。 吃太多維生素片還可能增加結石的機會。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有關維他命C吸收和排出的問題,有一位名叫Alexander Michels的人有提供非常好的回答。這位博士是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研究員兼通訊官,而他的研究專長就是維他命 C 在體內的運轉。(註: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Linus Pauling本人是提倡吃高劑量維他命C。)Alexander Michels博士在2015-5-28在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網站發表Questions about Vitamin C(有關維他命C的問題)。我把他關於維他命C吸收和排出的論述整理和翻譯如下:1.維他命 C 可以在體內停留數週。血液中的維他命 C 水平是由腎臟通過稱為「腎臟重吸收」的機制來控制。該機制可防止維他命 C 從尿液中流失。服用大劑量的維他命C會使這個系統不堪重負,因此多餘的量會在幾個小時內從尿液中流失。2.將血漿維他命 C水平保持在腎臟設定的閾值以上沒有已知的優勢。3.雖然小劑量(低於 200 毫克)會被完全吸收,但一次大劑量(500 毫克或更多)只能被吸收一小部分。4.當血液中的維他命 C長時間處於高水平時,身體會試圖通過增加尿液中的排泄量來將它去除。因此,如果您全天服用多次大劑量(例如每兩小時),大部分將不會被吸收或會被迅速排出體外。關於過度補充維他命C是否會增加腎結石風險,美國的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國家腎臟基金會)在1997-9-22就已經發表Family History of Kidney Stones? Watch Those Megadoses of Vitamin C(腎結石的家族史? 注意那些大劑量的維他命 C)。它說:【已證實定期服用高劑量的維他命 C 補充劑(例如每天 500 毫克或更多)會增加某些人患腎結石的風險。 對於過去患有草酸鈣結石或有這些結石家族史的人尤其是如此。其原因可能是,在高劑量下,大量的維他命 C 在體內會轉化為草酸鹽。大量草酸鹽會出現在尿液中,在那裡它可以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結石。 國家腎臟基金會主席、醫學博士 Garabed Eknoyan 說:「有此問題風險的人不應服用超過推薦的每日維他命 C 攝入量(60 毫克)作為補充劑。」】有關維他命C補充劑會增加罹患腎結石風險的研究,請看下面這三篇論文:2003-3-1:Effect of vitamin C supplements on urinary oxalate and pH in calcium stone-forming patients(維他命C補充劑對鈣結石患者尿草酸鹽和pH值的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47名罹患草酸鈣腎結石的人和20名正常人,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尿草酸鹽排泄以及草酸鈣腎結石發生率。2013-3-11:Ascorbic Acid Supplements and Kidney Stone Incidence Among Men: A Prospective Study(抗壞血酸補充劑和男性腎結石發生率:一項前瞻性研究)。這項研究共調查2萬多名瑞典男性,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會增加腎結石發生率兩倍。2016-3:Total, Dietary, and Supplemental Vitamin C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Kidney Stones(維他命 C 的總攝入量、膳食攝入量和補充量以及發生腎結石的風險)。這項研究共調查16萬多名女性和4萬多名男性,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會顯著增加男性的腎結石發生率。後記:有位署名Hi Professor的讀者回應:「依據林教授標準,這標題有採櫻桃之嫌。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加腎結石風險,這句話暗示兩者有因果關係,因為所列舉的研究為觀察性質,所以只能代表有關連,不具因果關係。補充維他命C是否會直接提升腎結石風險,還有待驗證,所以標題要改成以下才適當:過度補充維他命C與腎結石風險上升有關」。我同意過度補充維他命C與腎結石風險上升,只是關聯性,但是,「採櫻桃」的形容則是錯誤的,因為我並沒有只挑對我有利的論文。請看我在4個月前發表的維他命D抗新冠?蘇啟成醫師的採櫻桃。原文: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加腎結石風險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涼關節痠 8招防疼痛
東北季風報到,天氣轉涼,身體似乎比氣象台還要準確,您的關節是否感到痠痛?小心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例如氣壓變化、日夜長短變化、生物時鐘改變,氣溫、濕度變化、季節性的過敏原出現等,都會造成慢性關節炎、氣喘、纖維肌痛症、偏頭痛症狀的嚴重度或頻率加劇。下雨前的氣壓降低,可能會使肌肉肌腱的張力改變,造成關節的負擔增加,溫度的降低則會讓關節內液體的潤滑效果變差,引起關節僵硬疼痛。天氣變壞會導致日常活動減少,無法出門運動、踏青,會使得關節更僵硬。而陰冷的天氣也可能讓情緒較為低落,讓關節疼痛感更加明顯。預防關節疼痛8招:1.保持身體活動:天氣不好仍要盡量在室內活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瑜伽操都是不錯的選擇。2.維他命攝取:適度補充維他命D、 E、 A、 K,可維持關節健康。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維持身體循環,同時讓關節能保有充足的潤滑。4.注意保暖:穿得暖和,可降低氣溫變低帶來的影響,泡熱水可讓關節周圍的組織變軟,進而改善關節僵硬疼痛。5.充足的睡眠:足夠的睡眠讓身體有機會放鬆修復,能避免關節不舒服的情況出現。6.按摩拉筋放鬆:很多關節痛的來源是緊繃的肌肉,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可降低疼痛,改善關節僵硬。7.復健治療:除物理儀器治療外,透過正確復健運動方法,可保護關節,改善關節功能,降低疼痛。8.適度使用藥物控制疼痛:若是疼痛難耐,在醫師的指示下,適當的使用止痛藥物也是必要的,藥物治療不僅有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9-2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76歲洗腎嬤術後解放狂吃 1年後手臂長出「乒乓球」嚇暈
77歲的張奶奶(化名)長期洗腎,3年前因長期副甲狀腺素亢進,且合併高血鈣,經過全副甲狀腺手術切除,以及部分副甲狀腺體自體移植至手前臂肌肉,但術後張奶奶飲食毫無節制,導致鈣磷嚴重失衡,1年後手前臂竟腫大如「乒乓球」,而張奶奶一年四季都著長袖,家人也未察覺異狀,是醫護團隊定期抽血檢查,才發現自體移植增生,若未即時手術處理,恐造成骨質變差、心血管易鈣化、免疫功能失調、肌肉流失等。醫師呼籲,副甲狀腺術後的病患,除了定期回診,最重要是規律飲食,避免腺體再增生。收治該名個案的部立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曹祐慈表示,洗腎患者容易誘發副甲狀腺亢進,考量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可進行副甲狀腺全切除,但仍希望保留部分副甲狀腺體維持生理功能,但又避免未來復發增生,因此透過自體移植手術,將一小塊腺體「種」在手臂上,未來復發時,可以找先前植入的部位進行手術,不需冒險傷害頸部及喉返神經的風險再開頸部手術。曹祐慈說,自體移植手術為健保給付,過去許多洗腎患者以為切除副甲狀腺得全數切除,認知不全下導致拒絕或延誤治療。他表示,副甲狀腺亢進病患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若增生過度且超過1公分大小,難以持續藥物控制,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若持續放任組織增生,恐會導致容易骨折、貧血、心血管鈣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他提醒患者,「別以為手術完就沒事,此案例要提醒,飲食調控很重要」。專科護理師游承諺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有骨頭痛、關節炎、皮膚癢、肌肉無力、轉移性軟組織鈣化、血管鈣化、心臟病變、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等,也有部分腎友是無症狀,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腎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他提醒,長期透析的患者經常忽略飲食鈣磷平衡及副甲狀腺疾患的重要性,故仍須做好鈣磷控制,千萬別大意。專科護理師張紫翎說,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透析患者,除了每月抽血報告查看鈣磷平衡,高血磷者須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磷食物,包括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奶類與乳製品,以及巧克力、即溶咖啡、碳酸飲料等,可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維他命D或擬鈣劑及降磷劑等藥物控制。曹祐慈提醒,腎友若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目前根據各國文獻,並無顯示確診新冠肺炎會直接造成腎臟衰竭,但會有間接影響,因新冠肺炎通常導致呼吸道系統,若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亦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最後影響腎臟功能等,建議腎友仍要完整接種疫苗。
-
2021-09-21 養生.聰明飲食
一般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吃蛋嗎?
Q:一般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吃蛋嗎?或是不吃蛋黃只吃蛋白可以嗎?A:一顆蛋的膽固醇含量約250毫克,過去飲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300毫克,一般人一天吃一顆蛋很OK。但膽固醇已經高的人,要盡量減少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由於蛋白不像蛋黃有膽固醇問題,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只吃蛋白。膽固醇是製造維他命D、膽汁和一些荷爾蒙的成分之一。人體70%至80%膽固醇是身體自行製造,只有20%至30%來自食物。多項研究發現,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七天吃7顆蛋以上,與每周幾乎不吃蛋比較發現,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中風,以及血脂濃度都沒有相關。高膽固醇的人真正該少吃的是飽和脂肪食物。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血液容易凝固,導致血管硬化、中風、心臟病等疾病,並促使肝臟產生膽固醇,造成壞膽固醇上升,其不良影響比過量進食膽固醇還大。高飽和脂肪食物:奶油、蛋糕、糕餅、椰子油、豬油、五花肉、培根、可頌等。諮詢╱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內分泌失調到底是什麼?真有所謂內分泌失調嗎?
昨天(2021-8-9)收到蔡明劼醫師的新書,早上到,下午就看完了。這麼積極,並不是因為我有肥胖的問題,而是一直很好奇蔡醫師是如何能用不節食、不斷醣、不生酮、不吃藥的方法來讓病患變瘦。我是在兩個月前接到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做推薦,而儘管我並沒有看到書稿,卻就毫無猶豫地答應了。原因有二:(1)蔡醫師曾為我的兩本新書做推薦(請看維他命D真相及偽科學檢驗站),(2)在跟蔡醫師的幾次學術交談中我認識到他的言論都是遵循科學證據的。如今,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很高興我做了正確的判斷 – 它的確是值得推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於許多養生迷思,例如生酮、斷食、無麩質、膽固醇、補充劑、有氧運動,做了基於科學的評論,所以,縱然不需要瘦身的人也會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的 Part 1是「內分泌的真相:觀念篇」,而一開頭的大標題是〈變胖,真的是內分泌「失調」惹得禍?〉。之所以會把「失調」加上引號,是因為蔡醫師發現有很多人會用「內分泌失調」來做為發胖、長青春痘的藉口,但他卻質疑是否真的有「內分泌失調」這回事。他說:【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所謂「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是哪裡來的,如果有人知道發明者是誰,麻煩告訴我一聲,我一定會好好教訓他……喔不對,是好好向他請教請教。】蔡醫師接下來說:【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在醫學的領域我們主要是討論各種疾病(disease)或疾患(disorder),會不會是有些人把「疾患」翻譯成「失調」了呢?這大概是唯一說的通的解釋了吧?】「失調」的英文是dysregulation,而「內分泌」的英文是endocrine,所以我就用“endocrine dysregulation”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共55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最早的一篇是在1972年用德文發表在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瑞士醫學周刊),而它的標題翻譯成英文是Endocrine dysregulation in obesity in childhood: reactions of growth hormone and cortisol to insulin induced hypoglycemia(兒童肥胖的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和皮質醇對胰島素誘導的低血糖的反應)。第一篇用英文寫的,而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是1981年發表的Influence of the LH-RH analogue buserelin on cyclic ovarian function and on endometrium. A new approach to fertility control?(LH-RH 類似物布舍瑞林對周期性卵巢功能和子宮內膜的影響。 一個控制生育的新方法?)。這篇論文的5位作者都是德國人,所以“endocrine dysregulation”似乎有點「德國製造」的味道。不管如何,因為蔡醫師懷疑是有人把「疾患」(disorder)翻譯成「失調」,所以我也用“endocrine disorde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一千多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isorder”的論文。由此可見,雖然“endocrine disorder”和“endocrine dysregulation”所指的是同樣的健康問題,但醫學界卻是較常用“endocrine disorder”。無論如何,就中文而言,「失調」聽起來的確是比「疾患」來得有氣質,所以,蔡醫師,您就體恤民意,開懷接納「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吧 – 縱然,如您所說,有時候它就只是一塊遮羞布。原文:蔡明劼醫師的瘦身新書:「內分泌失調」哪裡來的?
-
2021-07-29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帶狀皰疹常見又能讓人痛苦不堪 現有疫苗可打但要自費
帶狀皰疹常見、反覆發作更讓人苦不堪言,很多人不知道缺乏維他命D而免疫力低下可能致病、且帶狀皰疹已有疫苗可打了,不過類似新冠疫情、疫苗打了不保證不得病,但可大幅減少重症病情,不過要自費約4千到5千元。奇美醫學中心疼痛科今天發表「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技術合併營養治療、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成果;疼痛科主治醫師廖書緯說明難治案例:68歲謝先生去年帶狀皰疹因未即時有效治療又高齡,演變成慢性神經痛,不斷刺痛抽痛。經藥物治療無改善且發病超過半年,改用胸椎神經根「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療法,疼痛緩解,不料才過兩周又復發。經進一步診察發現患者嚴重維生素D缺乏、免疫力低下,先以高劑量維生素D滴劑治療,再第二次「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終於明顯減少疼痛, 經過三個月目前病況穩定,患者非常滿意。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每千人約5人罹患帶狀皰疹,大於60歲倍增至每百人就有一人、且有10%會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不但生活品質下降,醫療支出及負擔都大幅上升,部分病人更成門診常客,靠吃止痛藥度日。廖書緯表示,若藥物效果不彰,調整營養狀況並接受「高頻神經調控」有可能改善。這種治療技術由醫師以影像導引輔助,將電刺激針帶到目標神經旁,使用高頻電刺激產生電磁場來誘發神經調控,達到疼痛緩解,有低風險、低侵入性、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等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適合高齡病人。廖書緯認為預防很重要,年齡大於50歲且有多重慢性病,免疫功能不良的族群,可施打疫苗;英國大型臨床研究發現,打帶狀皰疹疫苗,罹患機率減少五成;即使仍罹患、發生皰疹後神經痛比例可少六成。若不幸發病首要防止長期神經痛:高齡、免疫功能不全、起疹前疼痛長於三天、急性期疼痛劇烈、疹子數量密集、有眼部的侵犯等,都是神經痛危險因子,需積極縮短病程並止痛。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宅在家防退化 長輩防疫當自強
疫情打亂長輩日常作息,除了活動量減少,無法出門的影響還包括無形的心理壓力,久了容易悶出病來。三軍總醫院日間照顧中心主任謝嘉娟表示,長者不出門首先活動力下降,接著易因肌肉流失導致退化疾病。一旦身體行動不方便,心情也跟著憂鬱、煩躁,身心相互影響,陷入惡性循環。謝嘉娟說因為缺乏運動,即使肚子不餓,三餐時間到了仍然進食,輕忽三高慢性病的控制,她建議定時應用血壓計、血糖機等監控數字。督促長輩運動,可鼓勵嘗試線上視訊軟體,邀親朋好友一起加入體驗線上運動樂趣。另外,睡眠時間也要固定,作息大亂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還有,別忘了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彌補宅在家日曬不足,預防熟齡最常見的骨質疏鬆問題。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補充維生素D能降新冠重症風險?欠缺明確科學證據
讀者Jin在2021-6-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今天看到元氣網「只打疫苗不夠!何美鄉:這種維生素能降新冠重症風險」的新聞,是否能請教授說明解惑呢?麻煩您了,感謝您。元氣網這篇文章其實就只是在轉述何美鄉在2021-6-21發表在臉書的文章。何美鄉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我現在來討論她這篇文章的重點。一、缺乏維生素D與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成正相關。討論一:有關「缺乏維生素D與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的研究幾乎全都是「觀察性」,也就是「非實驗性」。這種研究並不能證明「缺乏維生素D會增加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事實上,目前唯一的「實驗性」研究是在2021-6-1發表的Vitamin D and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in the COVID-19 Host Genetics Initiative: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劃中維他命D和COVID-19的易感性和嚴重性:孟德爾隨機化研究),而它的結論是:「我們沒有觀察到證據支持維他命D水平與COVID-19易感性、嚴重程度或住院之間存在關聯。因此,遺傳證據不支持補充維他命D作為防止COVID-19結果惡化的一種手段。」二、多於一半的機率,你的維生素D的血液值是低於30ng/mL,也就是不足的意思。討論二:所有鼓吹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人都是說大多數人維他命D不足,但問題是,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並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PSTF)是一個由很多醫療專家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專門提供關於各種醫療項目(如篩檢及治療)是否需要施行的建議,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2021-4-13發表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成人維他命D缺乏的篩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最新證據報告和系統評估),而其結論是:「沒有研究評估篩檢維他命D不足的直接利弊。」針對USPSTF的這份研究報告,美國醫學會期刊提供了兩篇編輯評論,而其中一篇的標題是Why USPSTF Still Finds 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為何USPSTF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不足的篩檢)。它指出,如何準確測量維他命D水平一直是一項挑戰。最常用的免疫測定法會大大高估或低估。另外,維他命D主要是以結合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環,因此只有10%到15%是處於生物利用狀態。然而當前的臨床測定卻不能區分結合狀態和生物利用狀態。還有,使用維他命D來作為骨骼健康狀況的標誌物,一直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種族之間的悖逆現象:非洲裔的美國婦女比同齡的白人婦女有較低的維他命D水平,但他們的骨質密度卻較高,而骨折率也較低。因此,在人口水平上很難定義什麼叫做維他命D不足。(註:有關此一悖逆現象,請看維他命D悖論)三、多種維生素(含維生素D在內),…若是缺乏了,就把它補滿補齊,…用以減低感染後罹患重症的風險。討論三:有關補充維他命D是否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目前有兩篇論文做了回顧性的分析。2021-5-19: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COVID-19 and disease severity: a meta-analysis(維他命D補充,COVID-19和疾病嚴重程度:薈萃分析)。結論:「儘管目前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維他命D在改善住院患者 COVID-19嚴重程度方面的潛在作用,但需要來自隨機對照試驗的更可靠的數據來證實其對死亡率的影響。」2021-5-28: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r serum vitamin D level and susceptibility to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VID-19 including clinical cour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維他命D補充劑或血清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的易感性之間的關聯,包括臨床病程、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系統評價)。結論:「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維他命D與新冠肺炎之間存在負相關。沒有確定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也沒有強有力的同行評審已發表證據表明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狀嚴重程度或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指南制定者應該承認,儘管人們越來越感興趣,但在新冠肺炎中補充維他命D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三點結論:1.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並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2.縱然是有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它會增加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3.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4小時,一位腎臟科醫師寄來電郵:林教授,關於Vit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 不吃也無害。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原文: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
-
2021-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抗新冠?教授:系統性回顧論文皆表明無效
從六月初就不斷有讀者來詢問關於一個維他命D抗新冠的影片,而我都是跟他們回覆:「我已經發表很多關於維他命D與新冠的文章,所以實在不想重複」。可是,問的人還是源源不斷,所以我就決定用這篇文章來做個了結。這個影片是發表於2021-6-4 ,標題是《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的關係|實證醫學的報告》,目前有40多萬個點擊,4千多個贊。而毫不意外的,這個影片被保健品商家在社交平台大量分享。這個影片是9分鐘長,內容是蘇啟成醫師用《實證醫學的報告》來說服大家要吃維他命D,說是可以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所謂的《實證醫學的報告》是10篇論文,所以普羅大眾看了當然是一愣一愣的,以為是鐵證如山。可是,我在2021-2-18就已經發表維他命D治新冠:不同疾病,相同答案,指出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編輯評論認為,維他命D之用於對抗新冠,就像用於對抗其他多種疾病一樣,都得不到確鑿科學證據的支持。我也在2020-7-17發表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指出英國國立衛生保健研究院的13位專家在審查了所有相關研究之後,發表一份長達58頁的報告,而它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那,為什麼蘇醫師提供的10篇所謂的《實證醫學的報告》,就偏偏說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呢?答案是,採櫻桃。Cherry-picking是英文成語,意思是只顯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卻不讓觀眾知道對他不利的證據。要知道,絕大多數的證據是說維他命D補充劑無法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蘇醫師卻偏偏就只挑那幾篇說是可以預防或治療的論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1-1-6發表Sorting Out Whether Vitamin D Deficiency Raises COVID-19 Risk(釐清維他命D缺乏是否會增加COVID-19風險)。它說,儘管維他命D抗新冠的研究都會被媒體大量報導,但有些證據卻是連氣味測試(smell test)都無法通過。這篇文章更進一步指出,有數十個正在進行的《維他命D抗新冠》的臨床研究幾乎都是有利益衝突的問題。例如一個由哈佛大學教授JoAnn Manson醫生主導的研究,就是拿了一家維他命D廠商和一家維他命D篩檢公司的錢。所以,這也就難怪實驗的結果都會是《缺乏維他命D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會比較差》。要知道,臨床試驗是要花大錢的,那,有誰會無緣無故地拿出幾百萬美元給你做實驗?不管如何,由於我最後一篇關於維他命D與新冠的文章是發表於今年2月18,所以今天就再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查最新的相關論文。再由於相關論文是非常多,所以我就將搜索設限在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回顧論文)。結果是,光是第一頁就幾乎全都是說維他命D無效的論文。尤其是一個月前(2021-5-24 )發表的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維他命D補充劑:活生生的系統評價),更是值得注意。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信譽卓著的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考科藍數據庫系統評價)。考科藍是獨立、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由超過3萬7千名志願者組成,目的是根據實證醫學來提供醫護專業人員、病人、醫療政策致訂者等人需要的資訊,以便於在醫療上的選擇。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7所德國醫學中心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所有相關隨機臨床試驗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補充維他命治療新冠肺炎的益處和危害。補充維他命D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性的證據非常不確定。此外,我們只發現了有限的安全信息,並且擔心這些結果的測量和記錄的一致性。」我們再來看一篇2021-5-28發表的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r serum vitamin D level and susceptibility to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VID-19 including clinical cour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v(維他命D補充劑或血清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的易感性之間的關聯,包括臨床病程、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 系統評價)。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4所英國醫學中心及一位來自伊朗大學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了449篇相關論文後,得到的結論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維他命D與新冠肺炎之間存在負相關。沒有確定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也沒有強有力的同行評審已發表證據表明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狀嚴重程度或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指南制定者應該承認,儘管人們越來越感興趣,但在新冠肺炎中補充維他命D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最後,我們來看一篇最新(2021-6-12)的論文Vitamin D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rapid evidence review(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快速證據審查)。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9所英國醫學中心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所有相關論文後,得到的結論是:「儘管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之間的關聯性,但它們大多是小規模和觀察性的,具有很高的偏倚風險、殘留混雜和反向因果關係。將維他命D的分子作用外推到補充維他命D導致維他命D增加的影響通常是沒有根據的。」補充:讀者Jin今天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今天看到元氣網「只打疫苗不夠!何美鄉:這種維生素能降新冠重症風險」的新聞,是否能請教授說明解惑呢?麻煩您了,感謝您。我的回答是:這種維他命,不管是ABCDEFG,都不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的隔天,加拿大McGill大學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發表一篇由Christopher Labos醫生撰寫的Does Vitamin D Protect Against COVID? Seems Not(維他命D可以預防新冠肺炎嗎? 似乎不行)。這篇文章的小標題是It would indeed be nice if simply giving people vitamins could prevent a pandemic. But we must acknowledge that it cannot(如果簡單地給人們提供維他命就可以預防大流行病,那的確是很好。 但我們必須承認它不能)。原文:維他命D抗新冠?蘇啟成醫師的採櫻桃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新冠肺炎必吃4種營養補充 快速提升免疫力!
提到身體免疫力,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腸道健康,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解釋小腸影響了人體超過70%的免疫系統,小腸的腸道狀況好壞,也影響了人體的免疫力,因此益生菌成為了提升免疫力的首要議題,益生菌能幫助腸道建立良好的菌叢,使腸道更健康,同時改善過敏、提升免疫的狀況。◎益生菌而挑選腸道益生菌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眾多,選擇腸道益生菌時最主要挑選菌數多、菌種少較優,一般而言一款益生菌可能有10幾種甚至20-30種菌種,若每種數量都不多,在身體經過胃酸膽鹼消化後最後很難在腸道定殖下來,因此與其大量複合的菌種,不如以種類少但數量多的主力菌種,幫助身體做特定的提升,反而比較好。 ◎維生素C與維生素D維生素C與維生素D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營養素,但其實他們對於這次的疫情預防是有幫助的,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說明國外已經陸續有針對維生素D與新冠肺炎的研究,研究中發現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對於降低新冠肺炎惡化的機率是有幫助的,同時也指出若缺乏維他命D,將可能增加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機率,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等,以及病毒或病菌感染疾病。而維生素C主要能幫助人體抗發炎與抗氧化,而且對於免疫力的維持有幫助,同時也能降低感冒的機率。因此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D是非常重要的。 ◎薑黃而另外要提到的就是薑黃,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指出薑黃是坊間許多人會用來保養肺部的營養素,其實薑黃中的薑黃素可以抑制特定酵素的活性,來降低發炎細胞產生的反應,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抗氧化,而其實在一些動物研究中,薑黃也有降低肺癌發生率的效果。薑黃素也有助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另外研究也指出薑黃對於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有幫助。所以在這次提升免疫、保養肺部的前提下,薑黃也是可選擇的食品。 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提醒民眾,營養補充品僅能幫助身體提高保護力,並非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仙丹,因此自身的保護與消毒還是要做好。同時營養補充品也並非購買就有效果,最終都得回歸到「記得吃」這件事情,如果沒有按時攝取,甚至買來都不吃,那買再多也不會有效果,只是買心安。另外,也提醒民眾不要誤信坊間偏方,若對於營養素補充或疫情相關的問題,建議可至藥局與藥師諮詢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陳俊凱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23 該看哪科.兒科
過敏兒揉眼、搓鼻恐引病毒 氣喘染疫重症率更高
過敏兒疫情要小心!發癢時不經意的地揉眼、搓鼻恐將病毒引上身。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孩童及青少年族群最常見的慢性病,是過敏性鼻炎及氣喘,雖然在全球新冠疫情中,他們較於成人、老人在感染率及嚴重性都較低,但若沒有控制過敏氣喘,染疫會增加重症的機會。防止孩子頻繁觸摸眼鼻,羅玉芳說,可規律使用抗過敏眼藥水減緩眼部不適;搓鼻的部分,類固醇鼻噴劑及第二代的抗組織胺都建議繼續使用,才能減少病毒侵入的機會。疫情所致許多民眾不敢回診,羅玉芳指出,氣喘治療勿因疫情就停藥,如果急性發作染疫,反而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會,建議患者繼續使用原來醫師開立的氣喘定量入劑等藥物,可運用線上看診、慢性處方簽多領一些藥。防疫宅在家過敏原如何阻隔?羅玉芳說,環境因素包含二手菸的殘留,以及冷氣濾網布滿灰塵等,上述兩者會使得呼吸道黏膜腫脹,引發過敏氣喘。過敏兒飲食需注意,羅玉芳表示,避免攝取油炸食物;可選擇優質蛋白質產生抗體,像是豆(毛豆、黃豆)魚蛋肉;維他命D、鋅則是抗感染,可吃牡蠣、蛤蜊;多酚部分,有藍莓、洋蔥與蔓越莓等,更重要的是蔬菜水果的攝取。●國際兒童過敏協會針對兒童過敏的治療原則:第一,過敏性鼻炎孩童原來用於治療鼻子過敏的類固醇鼻噴劑及第二代的抗組織胺都建議繼續使用,控制好過敏性鼻炎,減少呼吸道黏膜的腫脹、減少打噴嚏,可以減少被感染及傳播病菌的可能。第二,這些藥物並不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即使在孩子被感染新冠肺炎,也是必須要繼續使用的藥物。第三,常常同時存在的過敏性結膜炎,也要規律使用抗過敏眼藥水,減少孩子因為過敏發癢揉眼睛、搓鼻子,才能減少病毒侵入的機會。第四,氣喘孩童的治療不要因為疫情就醫不便就停藥,沒有控制好的氣喘孩童造成急性發作,反而增加新冠肺炎發展出重症的機會。繼續使用原來醫師開立的氣喘定量入劑等藥物。至於噴霧器治療或肺功能測試可能增加病毒的擴散,所以並不建議。
-
2021-06-13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我的外婆牙齒沒啥問題,但是不喜歡吃粗或硬的食物。家裡負責煮飯的人得花很多時間揀菜、挑掉老葉、粗莖,還是經常挨罵。原因不外是米飯沒有熟透,蔬菜不夠嫩等等。外婆挑剔到吃橘子,剝皮之後還須去掉瓤瓣上的纖維薄膜。我跟著外婆長大,喜歡外婆家的餐食,受她影響以為纖維不是好東西。沒想到回家跟母親同住之後,狀況完全相反。母親以節儉為原則,炒青菜當然整把下鍋。她喜歡有嚼勁,米飯總煮得粒粒分明,讓我每餐都吃得很痛苦。母親還常煮食牛蒡、芹菜、蒟蒻等等外婆完全不碰的食物。我一直以為母親是為了省錢,最近看了新陳代謝雜誌的文章,發現一代勝過一代,母親的作法才正確。故事必須從腸道菌說起;腸道菌已知對人類健康影響很大,最新資料顯示人類細胞約有15兆,身上微菌叢也大約是這個數目,基因組是人類的30倍,其中腸道菌佔大部分。腸道菌研究近年非常熱門,還進階到糞便移植。糞便藥丸在許多試驗中被嘗試用於治療肥胖、糖尿病、關節炎、癌症等等與慢性發炎相關的疾病。人類與腸道菌有密切共存關係。有些腸道菌能幫忙消化,例如萵苣及洋蔥的木葡聚醣須靠腸道菌消化。有些腸道菌則以人類無法消化的纖維作食物,可以釋出短鏈脂肪酸,調整免疫及抑制腫瘤生長,也能穩定腸黏膜。腸道菌已知能產生吲哚(Indole)等化學物,抑制發炎以及維持腸道壁完整,避免食物中的毒物、細菌直接進入血流,此類化學物在許多百歲人瑞身上含量較高,科學家推測與長壽有關。人類的腸道菌在出生之後三年的變化最大,之後相對穩定。我們平均有30%相同的菌種,菌種圖譜大致由核心菌種加上不同比率的歧異菌種,構成個人的特殊圖譜。中年(40歲左右)時,如果一個人健康的變老,細菌圖譜快速變異;反之不健康的人,菌種穩定或是慢速變化。也就是說人活愈久,腸道菌差異愈大,每個人的獨特性愈高。變化愈大的人健康愈好,壽命愈長,維他命D愈高,低密度膽固醇較低而且三酸甘油脂也較低,較少服藥。形諸於外,有很好的健康,走路較快,而且活力較好。健康的老人細菌圖譜變異較大,科學家的解釋是某些菌種,例如類細菌在健康老人的腸道變少,原因可能是類細菌的食物是人類無法消化的食物纖維。如果纖維不夠,類細菌會吃掉維持腸壁穩定的黏液。人類年輕時腸壁較厚,黏液較多,能夠容忍類細菌。年紀變大,腸壁變薄,黏液變少,類細菌如果維持原來的數目,會造成傷害。因而細菌圖譜差異愈大的人,表示腸道菌種適應老化的組織,身體愈健康,活力愈好。腸黏液是保護層,科學家呼籲為了確保腸道菌不吃腸黏液,重要的是供給足夠的高纖維飲食,包括穀類、豆類、堅果、種子、水果及蔬菜。由此項研究看來,飲食不僅餵飽肚子,還能改變腸道菌的成份。想要健康變老應該多吃不同種類的飲食纖維。
-
2021-06-03 名人.黃軒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診也大多是年長、具有慢性病者。為了早期發現重症病例得以早期治療,我們期待「不要等到變成重症了,需要呼吸器或葉克膜時才來治療」。或許目前的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Antibody Cocktail),目前在許多臨床試驗發現,有效降低30-70%的重症,而這真的燃起了重症病患的希望。只因為「重症太多了,死亡太持續增加⋯⋯」我們得快搶救⋯⋯我今天閱讀的資料中,簡單兩種的臨床試驗結果,分享一下,IF不足的,大家共同指教⋯⋯A.雞尾酒療法 REGN-COV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叫REGN-COV2,由兩種單株抗體組成(REGN10933 和 REGN10987)。其一來自 COVID-19痊癒患者血液中取得的B細胞基因,並經由基因工程方式複製產生抗體。另一種則從VelocImmune的基因改造小鼠取得。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改變SARS-CoV-2棘狀蛋白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使棘狀蛋白無法接合人類細胞受體(ACE2),藉此抑制變異病毒躲避治療和棘狀蛋白於人體擴散生長的能力。使用REGN-COV2治療,可減少病患鼻子與咽喉的病毒數量,從而減少病患看診次數。臨床實驗顯示,一旦重症入院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於是Regeneron也終止了重症患者的第二期、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結果。但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認為未使用呼吸器和很可能有惡化成重症的確診病患,皆可使用REGN-COV2治療。在重症之前使用:1.可有效控制感染2.減少後續就醫風險B.鷄尾酒療法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臨床試驗名叫BLAZE-1。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由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兩個單株抗體混合而成。臨床第III期試驗數據結果顯示,治療750多名高風險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可降低87%患者住院、死亡的風險。臨床第III期研究顯示,利用2800 mg的bamlanivimab和2800 mg的etesevimab治療,可以顯著降低70%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其實早在臨床第II期試驗已發現,如果單藥治療的bamlanivimab也可使顯著降低70%住院和急診就診的風險。但是此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例如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加州的B.1.427/B.1.429變種。所以目前雞尾酒療法,對大多數的變種病毒也有更好的中和作用。此類雞尾酒療法也改善了病毒量、症狀持續時間、新冠肺炎造成的住院治療,以及急診或死亡事件,計畫在2021年6月之前向美國FDA申請完全批准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C.整理一下 1.雞尾酒療法 ( REGN-COV2 , Casirivimab + Imdevimab ) 劑量:Casirivimab 1,200mg 和 Imdevimab 1,200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 2.雞尾酒療法 (Bamlanivimab +Etesevimab )劑量:Bamlanivimab 700 mg 和 Etesevimab 1,400 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美國FDA允許1.18 歲以上的成人或 12 歲以上且體重 40 公斤以上的兒童2.直接病毒檢測確診為 SARS-CoV-23.疾病嚴重度為輕度或中度4.有演變成住院或重症的風險因子(包括BMI35 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不全;65 歲以上;55 歲以上且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慢性肺病;12-17 歲且 BMI 為 85 百分位以上、或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或患有先天與後天性心臟病、或患有 神經發展疾患、或患有需每日藥物控制之慢性呼吸道疾患、或有醫療相關技術依賴之狀況,例如氣切、胃造口或正壓呼吸器等等5.排除住院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氧氣治療的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增加氧氣量的慢性氧氣治療病人雞尾酒療法代表人物為前美國總統Mr. Triumph川普除了REGN-COV2抗體療法外,其實同時使用治療晚期COVID-19患者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Gilead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鋅、維他命 D、啡莫替定(FAMOTIDINE)、Melatonin(退黑激素)和阿斯匹林。顯然COVID-19的治療需要多個的處方,同時下手才能有效改善,這真的就是大時代的「雞尾酒療法」。參考資料:Emerging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against SARS-CoV-2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Anti-SARS-CoV-2 Monoclonal AntibodiesA Study of LY3819253 (LY-CoV555) and LY3832479 (LY-CoV016) in Prevent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d Staff (BLAZE-2)※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女性荷爾蒙嗎? 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
根據統計,婦女約於45到52歲間,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的功能加速退化,月經週期及月經量開始不規律,直至最後一次月經後,持續一年無月經來潮的停經現象,此段停經前後的過渡期為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是婦女會經歷的自然生理過程,並不是一種疾病,但由於體內雌激素、黃體素濃度降低,導致有些婦女在更年期間,會有生理及心理上不適的症狀。更年期症候群知多少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卵巢中的濾泡數量透過排卵,以及卵巢機能下降的因素而逐漸減少。當濾泡數目低至無法排卵的階段,身體因荷爾蒙不足所引起的不適症狀,稱為更年期症候群。而每位女性卵巢內的濾泡總數不同,因此進入更年期的年齡及持續時間會有所差異。更年期症候群包含生理方面的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另外有虛弱、暈眩、頻尿、尿失禁、陰道乾澀、性交疼痛、肌肉骨骼痠痛及骨質流失等;心理方面則包含焦慮、煩躁、失眠、恐慌、心情低落、記憶力衰弱。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 荷爾蒙療法是目前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目的為改善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促進更年期生活品質。婦女發生更年期症侯群相關症狀時,可與家庭醫學科或婦科醫師討論,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去制定合適的照護策略。若不適症狀沒有達到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則較沒有額外補充荷爾蒙的必要。另外,有些族群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療法,包含曾有乳癌病史、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患者、不明原因陰道出血、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發生過血管栓塞事件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活動性肝病等,以上情況的婦女需由醫師評估用藥的必要。根據北美更年期學會提供的臨床治療建議,小於60歲或停經10年內且沒有禁忌症的婦女,較適合使用荷爾蒙改善血管舒張症狀,降低骨質流失風險;若達60歲以上或停經超過10年的女性,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風、血栓和失智的風險更大,用荷爾蒙藥品較不如前述族群有利。如何選擇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一般更年期婦女,適合混合型荷爾蒙療法,使用全身性雌激素時,需要併用足夠劑量及持續時間的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會。用藥的方式分為連續使用及週期使用,5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日連續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如同時含有兩種荷爾蒙成分的康樂娜錠(Covina)、維妮娜錠(Venina)等。未滿50歲的女性則建議週期使用。每個月服用21-28天的雌激素,其中連續12-14天搭配黃體素使用,接近一般女性月經週期的激素分泌,每個月會有規律的月經。黃體素成分的藥品包含普維拉錠(Provera)、得胎隆膜衣錠(Duphaston)、婦安蒙錠(Promone)。◎對於已移除子宮的女性,只需每日持續補充低劑量雌激素。若有明顯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可使用口服雌激素如伊使蒙膜衣錠(Estromon)、益斯得錠(Estrade)。◎對於只有局部更年期症狀,如萎縮性陰道炎、泌尿生殖症候群,使用局部吸收之雌激素陰道軟膏即可,如普力馬林陰道乳膏(Premarin)。如何去選擇補充荷爾蒙的種類及療程,最重要的是針對個人進行個別化考量,達到用藥的最大效益。醫師會根據藥品副作用、安全性及健康風險,並與病人共同討論來決定。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不少新聞報導提到使用荷爾蒙會提高乳癌的罹患率,使得很多更年期婦女,寧可忍受更年期症狀的強烈不適,也不願服用醫師開立的荷爾蒙藥品,甚至去尋求民間的偏方。此說法源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持續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罹患乳癌的風險有些許提高。但在後續研究中發現,合成黃體素可能為乳癌風險上升的原因,因此現今醫療較推薦使用天然黃體素。且在大多數研究中,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少於五年,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在使用荷爾蒙療法一段時間後,若更年期症狀獲得改善,可以由醫師評估減少劑量或停藥。根據歐美國家統計,乳癌發生率沒有因荷爾蒙療法使用率下降而降低,綜合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很多,醫師需評估每個人的罹癌風險,決定是否適合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透過研究推進及臨床應用的經驗,荷爾蒙療法提高乳癌風險的疑慮似乎能逐漸消除。服用荷爾蒙藥品有哪些副作用呢?服用荷爾蒙如同普遍藥品,可能有一些副作用的發生,常見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噁心嘔吐、乳房脹痛、體重改變等症狀。在開始治療的三到六個月內,約一到三成婦女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可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而逐漸適應,且症狀在停藥之後消失,如服藥後有強烈不適,建議回診尋求醫師評估。也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的婦女每六個月定期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繼續荷爾蒙補充,並依據醫師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乳癌、心臟病等相關評估。更年期婦女保健除了荷爾蒙補充之外,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避免抽菸、喝酒、熬夜,並規律的運動、均衡飲食,有效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等危險因子,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攝取充分鈣質,適量曬太陽則能幫助身體產生維他命 D,加強腸道吸收鈣質,增加骨質再造,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排尿時訓練收縮骨盆底肌肉,可改善頻尿及尿失禁。最後,保持樂觀的心情,進入更年期也能有更年輕的美麗新生活。參考資料:1. UpToDate醫藥學資料庫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3.台灣更年期醫學會-2019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