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紓壓
共找到
462
筆 文章
-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個性不急躁、冷靜磨出來 張上淳排好先後順序就能處理壓力
每周在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中,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面對記者四面八方的問題,從個案狀況、新病毒變異、出院標準,總是慢條斯理地、仔細回覆。而三、四月疫情最嚴峻時,指揮中心更開設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固定向民眾說明個案狀況和疫情趨勢。面對問題千奇百怪,做足功課才回答。談到面對各方發問的壓力,張上淳表示,不是怕講不出東西,而是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很多記者看到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會問,如果沒有背景資訊,就會有點為難。而且有些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光靠外媒的報導資訊不足,還必須去將原本的期刊論文找出來研究,才有辦法回答突如其來的問題。花這麼多時間準備資料,還要與指揮中心開會,張上淳還是台灣大學的副校長,這麼多業務在身上,哪有時間休息?張上淳說,多數時候十點回家,但回到家仍有很多訊息、聯絡事項不斷湧入。隔天會議也是很早開,通常七點半就得進辦公室處理事情。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透露,就算半夜12點打電話給張上淳請教防疫建議,張也都很有耐心地一一解惑。周志浩說:「張教授是來幫忙的,其實不用做到這樣,真的很感動。」排定事情先後順序,就能冷靜下來。不管再忙,張上淳都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紓壓方式之一。他說,會盡量每周留一天給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甚至出門走走。記者會上,張上淳講話溫溫、慢慢的,周邊的學生、助理也幾乎沒看過他發脾氣。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他都如何面對?張上淳自認個性不急躁,因此壓力處理還不錯,另一方面是歷經SARS、H1N1,再到現在新冠肺炎,已經累積許多經驗,所以一遇到狀況,能立刻調整步伐。加上當醫師時,解決病人的病症、向病人解釋,都需要耐心;臨床教學時,學生一批批來,必須一再重複指導,也造就張上淳不易發脾氣的性格。張上淳認為,很多事情一起來的時候,排定優先順序非常重要,釐清哪些會議必須先召集、哪些可以慢一點,當然情況緊急的時候就要多線同時作業,一旦做了適當安排並一一處理掉,就容易冷靜下來。身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後盾,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回顧這一年,有辛酸也有壓力,但擔子雖重,他還是說:「若下次不幸再遇到疫情,國家還需要我,我一定願意再出來。」只是他笑說,「希望不要再參加記者會了。」我的小心聲 心疼兒子被圍剿 起因都是「他」張上淳個性溫文,幾乎不動怒,但提到去年兒子因赴美被圍剿的事件,卻難得提高音量,為兒子抱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二月底宣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但張上淳的醫師兒子因三月四日赴美旅遊,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張上淳神隱,連續五天未出席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聲援:「張教授的兒子出國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張上淳表示,三月初時赴美並未被禁,甚至連旅遊警示一級都不是。當時的規定是第三級旅遊警示地區禁止前往,若有特例需經過衛福部同意才可;第一、二級旅遊警示地區,暫緩前往,除非所屬醫院同意;若出國地點不屬於這些警示地區,則依各醫院人事規定。依據台大醫院統計,三月初到中旬,出國的醫護人員超過40人。張上淳表示,這些人都不會被指責,「兒子被指責就是因為我的關係啊!」當時張上淳除了無奈,也覺得沮喪,「許多傳言也參雜許多假訊息。有人說我兒子爽去滑雪,但他提早回來,根本沒有去。」家人顯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受到傷害和攻擊,張上淳覺得過意不去。面對不合理的攻擊,他說習慣自己忍受,調適的方式是讓自己沉靜,暫時離開這個環境(記者會),慢慢把心情平靜下來。「我不要當召集人就好了。」張上淳也曾萌生退意。在指揮中心和行政院慰留下,徵詢許多長輩意見後,他才再度「復出」,繼續專業地為民眾解說。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堵疫情、顧食安、漲健保 陳時中面對不可能的任務直球對決
每天打開電視,比明星曝光率還高的「防疫戰將」一字排開。站在防疫的第一線,他們如何在壓力鍋中保持恆定?2021年開年,元氣周報請到6位防疫戰將,分享各自紓壓的小祕密。2020年的最後一天,下午2時40分,衛福部長陳時中步履穩健地走向平時發布疫情訊息的講台,宣布健保費率從4.69%調升至5.17%,今年一月一日生效。本報去年五月專訪陳時中,他便首次透露,抗疫之外,他要挑戰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就是調漲健保費率。2020年最後一天,陳時中完成了這項挑戰。下決策快狠準,不疾不徐擋萬箭。過去一年,站在同樣的講台,陳時中大部分是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有時卻是必須回答進口萊豬管理的衛福部長,還曾經解釋自費醫材差額管理,如今又宣布健保費率調漲,重大民生政策幾乎一肩扛。雖然角色轉換自如,但他也說過自己身上箭靶很多,射向他的至少有疫情、食安、健保三支箭,非常巧,2020年最後一天三箭齊發。全世界都亂套的這一年,陳時中看來總是不急不徐,「脾氣很差的雙胞胎弟弟」也很少在記者會露面,但貼身幕僚觀察,陳時中並非不緊張,只是他面對問題,直球對決,決策速度很快。例如國內第二例被驗出英國變種病毒的案791,因是擴大篩檢被召回,陳時中一度有些擔憂他和家人同住,後來得知患者單獨檢疫,他明顯鬆了一口氣。對於元旦後要求檢疫以集中檢疫或防疫旅宿為原則,選擇居家檢疫須一人一戶且切結,主要是考量春節將至,如果全家圍爐,把隔離在房間的家人叫出來吃個飯是人之常情。但防疫時期必須避免所有破口,最好不要挑戰人性,乾脆要求居家檢疫一人一戶,相關決策提出後,三半小時拍版定案。武漢包機記者會落淚,成歷史鏡頭。去年武漢包機載國人回來,陳時中在隔天記者會落淚的一幕,將會是新冠抗疫的歷史鏡頭。他曾說,是因為他太累了,沒有能控制情緒。的確,迎接武漢滯台國人,為了找到合適成為集中檢疫所的場所就花了好一番功夫。班機回來當天,陳時中半夜二點半就在檢疫所等待,三點半抵達時非常混亂,狀況很多,例如分配房間後還有人要求換房間,「我的家人在三樓,可不可以換到和我一樣在一樓?」當時民眾不清楚隔離檢疫不能出房門,家人是否同一層樓並沒有差別。陳時中想,大家應很想知道狀況,於是他決定早上就開記者會,晚上檢疫結果出爐,又開一次記者會,奔波多時的他忍不住流下眼淚,是擔心國人健康,也是壓力過大的真情流露。2020一整年,後來射向陳時中的箭更犀利,他受訪時曾說:「箭箭要害!」在沒有疫情的去年年初,傳說高層有意讓陳時中缷下衛福部長,當時承受喪母之痛的他,應該沒有想到,迎接他的是如此驚濤駭浪的一年。雖然有萊豬拖累,陳時中的知名度在內各閣首長中依然名列前茅,但他寵辱不驚,僅淡淡的說:「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很高興。」2020最後一天三箭齊發,他說:「最近真的是很累,能安然度過就阿彌陀佛。」許多事情都要花點時間想,為未來做準備。部長愛說笑 等小三粉絲長大 選總統才有希望自己從當了衛福部長,就沒有時間運動了。之前他固定打高爾夫球,自謙沒有打得很好,但會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掌管衛福部後,時間就不是自己的,朋友為了和他打球,曾苦心安排行程,第一次本來就要出發了, 總統來電說要開會。他總在最後一刻無法成行,如此兩次之後, 覺得對朋友不好意思,便婉拒邀約了。如今成為全民的阿中部長,經常有人邀約陳時中參加餐敘活動,但他發現去了通常就是「阿中很忙」,先是致詞,接下來可能有頒獎,還會被安排上台高歌,也要負責喝酒,最後大家會要求和他拍照,然後會熱情的跟他說:「我岳母是您的粉絲。」或是「我兒子很喜歡您!」阿中部長請大家不要害羞,下次可以直接告白。陳時中也說,其實他的粉絲最主要的年齡層是小三和小四的小學生,收到的卡片中最多都來自他們,小朋友還會在卡片上寫「絕對會聽指揮中心的話。」陳時中認為,如果他想選總統,最好的時機應是八年之後,那時這些小三和小四的支持者應該十八歲了,有投票權,他應該非常有希望當選。
-
2021-01-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獨處是最佳的充電時間!5 種你該嘗試的「獨處方式」
「孤獨殺死人。」我們可能都聽過這句話,研究顯示缺乏與他人交流、聯繫,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焦慮症、阿茲海默症等風險。但「獨處」和「孤獨」並不一樣,獨處是在保持與人的正向的連結之餘,擁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步調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間,從活動中你會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需求,對自信的發展很有幫助。獨處對於內向特質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內向者在與人社交時會觸發大腦過度活躍的反應,因此精力比外向者更容易耗損,而獨處是他們最佳的充電時間。而以下五個活動特別適合獨處進行:1. 一個人用餐吃飯對很多人來說除了是例行公事,也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但一個人用餐有不一樣的樂趣,吃美食是很觸動感官的活動,食物的造型刺激視覺、食物的香氣刺激嗅覺、食物的滋味刺激味覺,在獨處用餐時,你能專注在這些感官上,對於熱愛美食的人來說,是非常滿足的一件事。2. 一個人看電影看電影是一個很容易遷就他人的活動,你想看的電影,未必剛好也是你朋友想看的,即使兩人去了影院,可能因為朋友要拿爆米花、問劇情等因素,讓你無法專注在電影上。一個人看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你可以完全進入電影的世界,彷彿穿越到另一個時空一樣。如果你想看的電影剛好比較冷門,比較難找到同好和你一起看,一個人觀影也很不錯!3. 一個人欣賞喜歡的樂團表演和看電影一樣,如果你喜歡的是小眾樂團,要找到同好和你一起參與會比較困難,難免需要遷就,一個人去欣賞喜歡的樂團表演,其實並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台下都是和你有相同興趣的人,說不定還會因此交到新朋友呢!4. 一個人旅行安排一個可以親近大自然的旅行,除了有效紓壓,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美國體驗式教育協會》(AEE)的研究指出,一個人接近大自然,對於釐清自己的目標、強化與他人關係是有幫助的,此外,一個人旅行是件具有挑戰性的事,因此從過程中你也可以獲得成就感和自信。5. 一個人學習新事物在科技進步的時代,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除了報名現場課程,網路上也有不少線上課程、教學影片可利用,無論你想學煮菜、理財、寫程式、繪畫、剪輯、塔羅牌,你可以完全按造自己的喜好安排,自主地學習新事物能刺激大腦回饋系統,讓你感到由衷地開心和滿足。參考資料:1.《Verywell Mind》:Things To Do By Yourself2.《BuzzFeed》:15 Things To Do Alone If You Ever Get The Chanc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獨處是最佳的充電時間】5 種你該嘗試的「獨處方式」:除了紓解工作壓力,還能更有自信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2-17 癌症.癌友加油站
推廣癌篩卻發現自己罹癌 郭瑩璱出書助癌友療癒
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今天發表國內第一本圖文結合音樂及花藝創作的新書「寧靜的手作時光」,自曝16年前承辦乳癌防治宣導時,卻意外發現自己也罹患早期乳癌,所幸術後已痊癒,治療期間她藉由手作花藝及音樂創作紓壓,相關的創作集結成冊,期待能鼓勵癌友走出生命低谷。郭瑩璱發表新書,過去常共同到偏鄉推廣乳癌篩檢的高醫大附設醫院前院長侯明鋒及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兩位「革命夥伴」都特別出席。侯明鋒說,當年郭瑩璱任原高雄縣衛生局癌症防治承辦人,幫婦女朋友做癌症篩檢。她不只具護理行政長才,也懂花藝及歌曲創作,過去他當小港醫院院長時,還邀她去教導醫護人員花藝創作。張宏泰則說,郭瑩璱一直以照顧市民健康為職志,過去長期與她共同推動乳癌篩檢,即見識到她的細心及熱忱。郭瑩璱說,16年前她推廣乳癌篩檢,也篩出自己罹患早期乳癌,進而接受治療,深知箇中辛苦,期待這本結合音樂與花藝的創作,能為病友帶來鼓舞力量。她說,寧靜的手作時光」自2015年開始彙集、拍下自己創作的永生花作品,分享手作花藝,也探索生命成長,適合各年齡層,在欣賞花藝與文章的同時,透過QR Code掃描,也能聆聽她的歌聲與音樂,是多重的心靈饗宴。
-
2020-12-15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腹瀉、腸胃炎吃益生菌會好嗎?研究懶人包解答
益生菌吃進腸道,在腸道增殖,由腸道排出,想當然地和腸胃道疾病最有關係。先談談便祕與腹瀉,然後較詳細地談困難梭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急性腸胃炎、腸躁症。這裡將暫且跳過功能性腸胃疾病、發炎性腸道等疾病。 便祕與腹瀉:益生菌可預防腹瀉 便祕,最多人關心,卻最不容易得出定論。副乾酪乳桿菌NTU101015和植物乳桿菌PS128,都在便祕大鼠模式中表現出改善便祕的效果。人體臨床試驗效果很不一致,澳洲伍倫貢大學的菲芮拉(Ferreira)教授,2019年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論文,下了個批判性的標題「低水準的統合分析誤導民眾」,他們的結論是:沒辦法判斷益生菌對便祕有沒有效。澳洲墨爾本大學索斯威爾(Southwell)教授2020年論文的建議比較中肯:「益生菌可以增加孩童排便次數,但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不足」。其實我也一再強調,便祕改善靠的是基本功夫,不能只靠益生菌,要同時注意飲食、運動及紓壓。 益生菌對腹瀉的預防效果就很清楚了,請注意是「預防」!不是治療!特別是急性腹瀉,如果有發燒嘔吐,請立刻找醫生!2020年在荷蘭養護之家做的研究,就顯示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誘發的腹瀉,建議應該推廣,該研究做的益生菌是荷蘭Winclove公司含九株菌株的EcologicRAAD產品。益生菌預防腹瀉的機制,不只是間接維護腸道菌相平衡,有些特定菌株還會影響腸道電解質的平衡,直接改善腹瀉。 旅行者腹瀉原因較複雜,多半還是病菌、病毒感染,益生菌預防效果就不如抗生素腹瀉清楚。國際旅行醫藥學會2017年發布的指南,認為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益生菌的效果;2019年華盛頓大學麥可法蘭(McFarland)教授做的統合分析,也認為難以確定;但2018年韓國濟州大學裴(Bae)教授的統合分析結論,卻是有顯著效果。 亞洲乳酸菌聯盟每年在亞洲不同國家召開大會,2013年在印度,台灣照例派出數十位產學專家參加,聲勢浩大,葡萄王公司和生合公司都派員參加,帶了很多益生菌產品給大家無限暢飲,大家大量吃,一路平安。我跟好友渡邊博士、學生秀慧博士,在會後去印度北邊的錫金拜訪,益生菌吃完了,沒兩天就開始腹瀉!由經驗論事,我真心覺得益生菌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 急性腸胃炎:又痛又拉,照四季輪番攻擊 急性腸胃炎在許多國家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印度,幾乎每十名兒童就有一名死於感染性腸炎所引發的嚴重腹瀉。在夏天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之細菌性感染為主;冬天則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之病毒性感染為主。至於在3~6月流行的腸病毒,確實是住在腸道,可是卻會將毒素釋放出去,引起和流感相似的呼吸道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加拿大兒科急診研究組織的腸胃炎研究小組,於2014年啟動一項美加跨國合作的四年臨床試驗,探討益生菌對門診腸胃炎的輔助治療效果。2018年底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將美國及加拿大的結果分別發表論文,美國團隊在十個兒科急診收了因急性腸胃炎來急診的943位病童,加拿大則是在6個兒科急診收了886位病童,將病童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吃5天的安慰劑,或鼠李醣乳桿菌LGG(美國研究)、鼠李醣乳桿菌R0011及瑞士乳桿菌R0052(加拿大研究),然後觀察1個月的病情進展。 結果兩邊的結論都是:吃5天的益生菌,對急性腸胃炎病情並無明顯效果。雖然論文中有討論各種可能性,但無效就是無效。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案,發表在超一流的醫學期刊,當然受到注目,所以我說明得較詳細。 同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請了哈佛大學的拉蒙特(LaMont)教授寫了一篇評論,他說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益生菌研究結果,證明益生菌對各種形式的急性、慢性腹瀉治療或預防確實有效,但是這項無效的研究,還是有其參考價值;而且LGG或R0011/R0052無效,不能斷言別的菌株就無效。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的奎格利(Quigley)教授就指出:美加這項研究,在腹瀉發生50小時以後,才開始益生菌介入,太慢了,應該越早越好。 2017年,美國與印度的團隊合作,在印度收了4556位新生兒,做了60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的新生兒,敗血症及呼吸道感染都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學術地位完全不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收案人數更是美加案的3倍。所以我認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兩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但離蓋棺論定還差太遠。有許多高水準期刊論文討論益生菌,非常能夠帶動益生菌的深度研究。不過老實說,在台灣幾個月大的新生兒得了急性腸胃炎,還真沒有醫生敢於建議輔助使用益生菌,甚至我也只敢建議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再開始逐漸補充益生菌。不過,如果是在印度這種嬰兒腹瀉死亡率超高的地區,益生菌絕對是救命的選擇。 腸躁症:益生菌功效因人而異 在《腸命百歲2》中,我說益生菌對腸躁症的功效早就被證實了。好友兼研究夥伴台北榮總的盧俊良醫師,在最近的論文就整理出19項益生菌對腸躁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盧醫師和我們最近發表一篇植物乳桿菌PS128對腸躁症老鼠的研究論文,動物試驗的價值雖然遠遠比不上臨床試驗,但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人體試驗無法探討的生理機制,例如我們就發現PS128可以調控大腦內部與痛覺相關的基因表現等。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萊爾(Layer)教授,在《刺胳針》系列期刊發表一項大型隨機雙盲臨床案,募集443位腸躁症患者,服用8週經加熱殺菌的「失活」(註3)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失活菌組有34%受測者達到症狀改善30%,安慰劑組是19%的受試者達到30%改善,統計上是顯著有效,而且沒有任何較顯著的副作用。這項研究能發表在《刺胳針》系列期刊,是因為人數夠多,而且用的是雙歧桿菌的死菌,還有就是統計上結果夠顯著。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即使如此,也只有34%的人達到症狀改善30%。那麼著名的期刊論文說有效,為什麼我吃了卻沒效?我只能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效果不同也許是因為腸道菌相不同,或腸躁症病因不同,或精神壓力狀況不同,太多可能性,臨床試驗太難做了,尤其是腸躁症的試驗更是難做。 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早在2011年,米蘭大學團隊就完成了一項122人、吃4週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相當好,不過當時做的是活菌型。 另一株針對腸躁症更有名的菌是嬰兒雙歧桿菌35624,愛爾蘭科克大學的貴格立(Quigley)教授在2005年就發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非常好,稱得上一炮而紅。2006年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讓362位腸躁症女性吃嬰兒雙歧桿菌35624或安慰劑4週,腸躁症狀也是顯著改善。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林格.庫卡(Ringel-Kulka)教授募集275位有腹脹腹痛問題、但還不到腸躁症的亞健康受測者,吃一個月嬰兒雙歧桿菌35624後,結果卻是沒顯著效果。「健康人」或「亞健康人」的臨床試驗真的不好表現出效益,只可惜益生菌產品若要以食品上市,就被要求要在健康人身上看到某些效果。 無論如何,嬰兒雙歧桿菌35624目前以AlignR品名在美加販售,以AlflorexR品名在歐洲販售,已經是有臨床數據支持的知名益生菌。(本文出處/摘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現代人必學的功課 世界各國的紓壓之道
適度壓力是成長的動力,過度壓力則會帶來各種健康問題。當工作壓力成為日常,如何紓壓是現代人必學的功課。Health.com訪問世界各國、各行各業人士,分享他們如何從壓力中找到解放的方式,有趣的是,這些紓壓方式和各國的文化傳統有密切關係。法國人「當我卸下一整天的工作壓力返家後,我會進行一個儀式﹘﹘喝些開胃酒,搭配腰果和鷹嘴豆泥,然後準備做飯。」—化妝品牌CEO Ingrid Jackel你可以這樣做葡萄酒是一種放鬆劑,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個儀式性的動作,切開工作的混亂與居家的舒適感。不管是洗臉、和家人玩個小遊戲、聊天,都可以是達成放鬆目的的儀式。愛爾蘭「在寒冷的月份,還是要到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這使我的大腦煥發活力。」—部落客Phoebe Holmes,40歲你可以這樣做外出輕快散步。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一組人騎腳踏車30分鐘,一組人靜靜坐著,在這之後給他們看令人不安的照片,前者明顯比後者較不感到焦慮害怕。運動不僅可以減輕焦慮,還可以讓你在遇到痛苦的時候,維持情緒鎮定。外出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陽光,有利正向情緒。土耳其「土耳其語Keyif的意思,就是找一個時刻完全放鬆做自己,享受愉悅的事物。當我聽音樂或伸展筋骨的時候,我有了Keyif的感受。」—非營利計畫協調員Asli avusoglu,42歲你可以這樣做分散大腦的注意力,緊張的想法通常來自「可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的假設。專注於積極的事物,可以幫助消除負面想法,不妨在筆記本上寫下生活中的好事清單。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在忙碌的工作之後,會到俄式桑拿浴放鬆,坐在極端的高溫中出汗,是一種拯救靈魂的奇蹟發明。」—作家Amanda Lynn Hinson,35歲你可以這樣做沖個澡,把身體弄暖,短短幾分鐘就可以消除緊張感。耶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從熱水澡中獲得溫暖的感覺,可以觸發大腦和身體情緒溫暖的反應,從而提振心情。泰國人「泰式按摩是一門科學,身心療效已獲證實。對肘部和膝蓋施加壓力,身體的壓力因此釋放。」—大學講師Pam Sangsingkeo,39歲你可以這樣做揉捏頸項部位,刺激壓力受體會釋放一種天然的抗憂鬱血清素,如果能讓伴侶為你服務更好。瑞典「在瑞典,我們喜歡短暫休息一下,和朋友喝個咖啡(瑞典話中稱為Fika),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許多公司,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進行Fika的時間。」—電視製作公司經理Sarah Melin,42歲你可以這樣做用手機設定休息的鬧鈴,鈴聲響起找個同伴到茶水間煮杯咖啡。麻省理工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在工作日進行社交的人,比埋頭苦幹的人有更好的生產力。印度「每天早上我會做笑聲鍛鍊﹘﹘微笑、揮手並跳躍。我做得愈多,就感覺愈有活力。」—健康計畫主持人Rashmi Vyas Aparajit你可以這樣做牛津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收縮的腹部肌肉會觸發讓人感覺愉悅的腦內啡大量分泌。甚至只是短暫的捧腹大笑,都能使人平靜。不妨看一點會讓你發笑的電視節目。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2-09 新聞.長期照護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社工師籲多愛自己一些
奇美醫學中心配合長照政策開辦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盼能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荷及壓力,社工師發現許多個案接受輔導後變得開朗許多,建議照顧者適時求助,多愛自己一些。78歲的個案「阿慧阿姨」今天帶著患有失智症的90歲老伴回到奇美醫學中心向服務團隊成員致謝,她說,先生年輕時非常疼愛她,家庭日常生活和樂,但罹患失智症後性情轉變,有時會對她不理不睬,情緒失控時還會出言謾罵。她說,4年多來看著先生失智狀況惡化,照顧先生之餘還要面對先生個性轉變的悲傷感,有時會感到心力交瘁,今年3月開始參加紓壓、照顧技巧訓練、輕旅行等活動,心情開朗許多,還可接觸很多新事物。奇美醫學中心家庭照顧者服務計畫社工師林宛俞表示,阿姨有時會帶先生一起參加活動與課程,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們會協助關心先生的狀況,形成相互支持的環境,讓阿姨的照顧工作可以喘口氣。林宛俞表示,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間約13.6小時,日積月累出現肌肉筋骨痠痛、失眠等影響健康狀況,還有與其他家人關係、社交關係、經濟狀況及憂鬱等問題。她說,奇美醫學中心今年辦理30場家庭照顧者紓壓活動、4場紓壓輕旅行,安排製作粉彩指繪陶瓷杯墊、溏心蛋製作、玩色畫布鐘等活動,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起完成作品時,往往都會和其他人開心互動。林宛俞表示,照顧者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自己的家人由自己照顧最好,但常會忽略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導致自己身體也變差,進而無法繼續照顧,衍生更多問題,建議照顧者在長期照顧過程中也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好好吃、好好睡、要運動,壓力大時要適時求助,善用外部資源。
-
2020-12-09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90歲失智丈夫心累 奇美醫讓78歲的她喘口氣
奇美醫學中心今年3月開始服務台南市永康區的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服務計畫社工師林宛兪今天分享案例,並邀請當事人78歲婦人阿慧、與她照顧的90歲失智先生現身說法。約4年多前阿慧先生失智,時常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沒有印象,當阿慧再次提醒時便會否認,讓阿慧常常對照顧工作感到疲憊。她表示,先生年輕的時候非常疼愛她,每年她過生日時,不管先生身在何處,一定會託人送蛋糕及禮物給她,日常生活也與她相敬如賓。但罹患失智症後性情轉變,個性變得與先前差異甚遠,不僅會謾罵有時還會不理不睬,看著失智狀況持續惡化,讓阿慧感到心力交瘁,也感慨人生無常。不過自3月起開始參加紓壓活動、照顧技巧訓練、家庭照顧者輕旅行等活動,透過紓壓及輕旅行活動放鬆身心,舒緩因長久以來照顧所產生的緊繃情緒。阿慧表示,很喜歡照顧技巧訓練的課程,可以學習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技巧、預防腰痠背痛及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等,且能將自己平時所遇到的照顧問題提出來詢問老師,請老師協助解惑,在照顧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將照顧工作做得更遊刃有餘。只要與先生一同參加活動,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們都會特別照顧關心,讓她可以輕鬆一些,無須時時刻刻注意先生的狀況,並能盡情的參與活動;有些照顧者更會自願協助照顧她先生,形成一個互助、相互支持的環境,讓她得以休息喘口氣。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照顧者的照顧歷程平均約9.9年,每天平均照顧時間13.6小時,日積月累出現肌肉筋骨痠痛、疲憊、失眠、及影響健康狀況,與其他家人關係、社交關係、經濟狀況及憂鬱等問題。奇美醫學中心服務方案提供心理協談、電話關懷、家庭訪視及紓壓活動等,鼓勵家庭照顧者走出家庭,分享照顧經驗,減少照顧負荷及壓力,降低社會悲劇。林宛兪表示,今年辦紓壓活動30場、紓壓輕旅行4場;安排粉彩指繪陶瓷杯墊、蝶谷巴特遮陽帽、溏心蛋製作等,參與者上課過程都很投入,每次作品完成都很開心。奇美居家服務中心督導高金盆表示,照顧者總有迷思,認為家人自己照顧得最好,不放心讓外人照顧,常會忽略自己狀況,最後自己身體也變差,無法繼續照顧,衍生更多問題。建議也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每日活動表,降低照顧標準,不要因為被照顧者的狀況變差而產生罪惡感,保持身心健康,善用外部資源,鼓勵照顧者自我檢測照顧負荷,壓力大時要適時求助。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3 科別.新陳代謝
紓壓猛嗑鍋 關節腫大 痛風發作
50歲許先生為房屋仲介,由於近期房地產正夯,工作量暴增,加上時序進入冬季,與朋友相約吃鍋暖身,成了舒緩工作壓力的最佳方式,日前右腳大拇趾產生劇痛、關節腫大,根本無法穿鞋,赴醫檢查確診為「痛風石」所致,經手術治療後,才能重新穿鞋,也嚇得他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嗑鍋。許先生有痛風家族史,加上飲食沒控制、缺乏運動,年輕時就經常痛風發作,只要吃藥就能緩解症狀,但隨著年紀增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痛風發作頻率日益頻繁,右腳大拇趾甚至長出結晶石,不但影響外觀,也導致行走困難、穿不下鞋,令他苦不堪言。痛風石是高尿酸造成的結晶現象,容易發生在痛風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痛風石可能出現在皮下、關節、軟骨、耳朵、內臟器官等處,從皮膚表層可看到顆粒物突起,摸起來堅硬如石頭,若沒有接受治療,可能造成關節和內臟器官損害,若不慎磨破皮膚,更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根據臨床經驗發現,有痛風石的患者,如果等到關節變形、腫脹至皮膚破皮才決定開刀治療時,手術中容易破壞表面皮膚的血液循環,造成術後關節周圍皮膚壞死、關節暴露,影響傷口癒合,嚴重時可能面臨截肢,因此會建議在痛風石初期結晶階段,已影響到關節活動,且無法透過藥物溶解時,應尋求開刀治療。對於痛風石初期結晶階段的患者,建議可採用旋轉刮刀清除痛風石,也就是使用高速水震動來震碎結石,手術時間短、傷口小,能降低皮膚組織破壞的機會。如果痛風石既大且硬,則必須以傳統手術治療,但因容易破壞皮膚表面血液循環、骨頭、韌帶及肌肉組織,因此恢復的時間長,也較難癒合。痛風是全身的代謝性疾病,且痛風石手術治標不治本,術後若沒有調整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多喝水,並搭配長期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仍有可能再次引起結晶堆積關節,而需要再次動刀,不可不慎。
-
2020-12-02 養生.聰明飲食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上班、上課時間漫長、壓力緊張,時常不定時吃飯,或是在短時間內狼吞虎嚥、 嗑光便當,又加上喜愛喝咖啡、吃甜食?你也有這些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嗎?小心很容易就患有胃潰瘍;然而,吃也痛、不吃也痛,胃潰瘍患者到底該怎麼吃才好?胃潰瘍推測是受幽門桿菌感染 嚴重恐致胃癌引起胃潰瘍的主因,過去醫學上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所導致,營養師程涵宇表 示,目前專家們則是偏向以幽門桿菌感染為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患有胃潰瘍的患者,半數以上都可在胃裡發現幽門桿菌的感染,若沒有適當治療,情況輕微可能僅是胃部慢性發炎,嚴重的話,會導致腸胃道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甚至是胃癌的發生。至於症狀表現,胃潰瘍最直接的不適,就是上腹部的燒灼痛、悶痛,而且通常發生在空腹時,有些人在吃飽後會稍微緩解,但若疼痛持續超過一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急性期、慢性期飲食法不同 持續到無症狀急性胃潰瘍與慢性胃潰瘍,兩者治療方式不同,飲食守則也各自不相同。程涵宇說,胃潰瘍急性期飲食因患者劇烈疼痛,合併有胃黏膜發炎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的產生,甚至可能有局部糜爛出血的現象,這時候應以禁食為佳,目的是為了減少胃酸的分泌;等到症狀減輕後,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攝取米湯或稀飯,一次大約2~3匙即可,絕對不能吃 到有飽足感。此外,可視情況攝取纖維結構細緻的蔬菜,例如冬瓜、沒有梗的葉菜類,並煮到 軟爛,較好消化,必要時可補充營養劑。至於胃潰瘍慢性期飲食,當急性期症狀緩解後,這時不會再有劇烈的疼痛,胃穿孔或出血的症狀也明顯得到緩解,可能伴隨偶爾的上腹部痛,或者進食時胃會痛,這時候可以攝取的食物就比較多了,但大前提仍然是不能吃到飽,並且要選擇好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攝取稀飯或白飯:視個人情況 將一碗稀飯分多餐攝取,但不建議吃難消化的全穀類食物,除非是打成糙米漿、五穀漿等。●適量攝取蔬菜:蔬菜的挑選仍然以纖維細緻的為主,可加上花椰菜、去皮南瓜、 地瓜等,烹調方式一樣煮到軟爛好消化,帶粗梗的不好消化的葉菜類先避免,例如空心菜、牛蒡等。●適量攝取水果:可攝取甜度低、好消化的水果,例如香蕉、木瓜、去皮水蜜桃等;同時避免太甜、難消化的水果,例如 西瓜、葡萄、番茄、火龍果、柚子等。至於這些飲食方式要維持多久?程涵宇說,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各 不相同,但大前提是維持到胃部沒有疼痛感為止,且日常保養一樣要避免任何刺激性飲食,例如忌菸酒、咖啡因、酸辣、甜 食、暴飲暴食等習慣,同時維持每餐6~7分飽為佳。 胃潰瘍年輕化 平日應該這樣吃程涵宇建議,胃功能較為敏感者, 除了早睡早起外,飲食方面應定時定量,每餐約7~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胃的負擔、不抽菸、少喝酒、少甜食,因為甜食會引發胃酸分泌,此外,多蔬菜、適量水果,蔬菜應咀嚼爛一些再吞下肚;太甜水果應適量。最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習慣,並找到紓壓的方法,尤其人處在緊張壓力的情緒下,特別容易分泌胃酸,應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高纖維食物適量吃 別拒絕酸口的水果除了遵照日常正確飲食法,胃潰瘍患者對於保養胃部方法,總有一些困惑,怕胃 二度受傷,不敢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導致便秘、痔瘡等症狀上身;或是擔心口感酸酸的水果很傷胃,但其實,若是拒絕攝取,恐怕會因為營養攝取不均而使得身體 亮紅燈。因為高纖維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為了避免胃腸道受到刺激,建議少量攝取,並要充分咀嚼到爛再吞下;若真的喜歡吃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將食物的體積 縮小後再攝取,比如將燕麥打成燕麥奶、 糙米飯打成糙米漿等作法,可避免胃酸分泌過多。此外,很多人以為,胃功能不好就應拒絕檸檬、奇異果等酸類的食物,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空腹喝檸檬汁雖然會刺激胃,引起胃的不舒服,但若稀釋為檸檬水(建議以檸檬與水的比例為1:10),研究顯示,並不會造成胃潰瘍,也不會影響 康復,若不喜歡檸檬水的味道,也可柳丁汁以1:1的比例稀釋,但若合併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則柑橘類水果皆不適合。 保護胃 山藥比秋葵適合黏黏滑滑的秋葵因富含黏液蛋白,這 種黏液蛋白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對腸胃壁 具有保護的作用,可幫助修復胃黏膜、降低胃酸的產生,適量攝取有助胃潰瘍的緩 解,這種果膠類食物除了秋葵外,也很推 薦山藥。不過,要提醒的是,秋葵表面綠綠的皮,因膳食纖維含量較高,一定要煮得軟爛些再進食,山藥則是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再者,花椰菜也是不錯的選擇,曾有研究指出,因花椰菜含有一種異硫氰酸鹽的成分,在小鼠體內發現具有穩定對抗幽門桿菌的能力,建議攝取時,應烹調至軟爛較為合適。 空腹喝芥花油不能治療胃潰瘍 喝牛奶易產生脹氣油脂雖然具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也是營養素中消化速率最慢的,所以,空腹喝 芥花油,會讓食物滯留在胃部,反而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加重胃潰瘍的 症狀;因此,建議胃潰瘍患者,飲食方面還是以少油為主,任何多餘的油脂都不利於胃部修復。早期會建議胃潰瘍病患喝牛奶,原因是牛奶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油脂,具 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後來發現,其鈣質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如此就不利於潰瘍組織的修復,而且因為牛奶屬於容易產氣的食物,使得胃脹氣的可能性增加。延伸閱讀: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胃痛多吃胃藥可顧胃? 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改善症狀具備5觀念才對胃好
-
2020-12-01 失智.失智專題
好評推薦/失智者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30日)辦理《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記者會,本片根據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衛生福利部吳希文簡任技正、輕度失智者白婉芝、動畫導演Amber、曹書睿、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主任兼所長、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鄭又升職能治療師、董懿萱職能治療師與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皆到場呼籲預約不失智的未來。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目前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民眾需提升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弭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視和偏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明,目前我國預估有28-30萬人罹患失智症,多數是留在社區。一般人會覺得失智症很可怕,為了讓大家更正向的面對失智症。罹患失智症不是只能臥床在家,也可以像《等你等我等你》主角白婉芝一樣,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很不簡單、很快樂,希望藉著該片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鼓勵失智者走出來,多參與社區活動,和公益活動。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然無法根治,約有超過7成的失智個案屬輕度及極輕度,透過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飲食、腦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互動,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而且從歐美國家的研究,失智症的盛行率可以藉此下降,所以呼籲國人要及早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影片主角白婉芝看完影片感動表示「我常常跟我的朋友說,如果有一天我認不得身邊的朋友,請不要忘記我!」她提到自己2013年母親失智確診,到2015年自己也開始出現一些失智症狀,走錯房間、手抖、與朋友盧,剛開始認為自己可能太累、營養不良,但還是去找醫師,醫師確診為失智症。「我以前的記憶力很好,我告訴自己絕對不可能會失智。」後來,經過多位醫師的確診之後,白婉芝把自己封閉了半年多,害怕焦慮自己回不到過去的記憶。然而,失智無聲無息的找上門,真的只能與失智共舞,她開始看資料、查文獻,參與失智症講座,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白婉芝表示「還好有長照2.0的資源,透過居家服務、機構照顧來幫忙照顧媽媽。」她也藉此呼籲社會大眾,若有失智的症狀,就應該去醫院做檢查,特別是失智症照顧者「照顧好自己,適時運用資源,才不會像自己把健康也賠進去。」照顧失智母親九年,身兼主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林書煒看完本片與聽完白老師的分享,也深有同感,呼籲大家不要像她,以前家人因為不了解智症,而錯失媽媽的黃金治療時間。身兼家庭照顧者同時也是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兼所長黃秀梨呼應,自己照顧父親多年的經驗,會和家人輪替,帶著父親去小時候的地方懷舊,或是去他喜歡的海邊,透過引導,家人間也有改變與成長,學到新的學習和收獲。家庭照顧者因照顧壓力且較無喘息時間,普遍憂鬱程度也較高,鼓勵應透過家人間分工合作與輪替,減緩照顧壓力與負擔。老老照顧的社會已經來臨,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主要家庭照顧者與65歲以上需照顧老人同住比率占91.68%,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7.8年,有22.6%之主要家庭照顧者表示過去一個月的健康狀況不好,有42.86%主要家庭照顧者曾在照顧期間發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肌肉筋骨痠痛、失眠、高血壓等症狀,有27.29%主要家庭照顧者,則表示照顧後社交關係變不好。所以失智友善社區很重要,讓長者與家庭照顧者可以在社區繼續活下去。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表示,由於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次特別邀請照顧者一同參與團體,透過運動、飲食、認知活動、人際互動、紓壓、外出等各種主題,並訂定執行屬於自己的健康計畫,失智者與照顧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增進彼此不同面向的熟悉度,共同關注自己的健康。團體過程中,讓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想法,彼此互相學習,行動計畫也越做越扎實,甚至培養了固定的習慣,感情變得活絡,大家在這個團體越來越自在,生活參與也變得更有動力,還會主動相約要再一起出遊或是去對方家裡延續感情,課程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及舒緩照顧者壓力。參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的家庭照顧者岳朝霖現身說明,父母都罹患失智症,自己在照顧進行式的路上,剛開始一團亂,不知所措,只能問題來了就做,但也不知道對不對。曾經在半夜一個人推兩張輪椅帶著爸媽掛急診,累到自己在半夜不自覺流下眼淚,很感謝參與課程後,生活有了改變,增加這些專業知識,發現原來失智症還是有希望,事情是可以有依據準備的,也藉此學習把以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更懂得照顧家人。母親也從悲觀內向的個性,變得比較放得開,心情上也有所調適有所成長。《等你等我等你》片長約六分多鐘,並由藝人謝金燕特別跨刀公益配音,盼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邀請民眾共同關心失智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第8梯次即日起開放報名,詳情請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方網站。《等你等我等你》動畫搶先看
-
2020-11-30 科別.精神.身心
房間亂不等於囤物症!醫師:高嘉瑜房間可看出一件事
●囤物症指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因為匱乏感,患者藉由囤物釋放焦慮、不安●房間凌亂未必是囤物症,可能與壓力過大有關「嘉瑜的房間」近來引發熱議,屋內衣物堆積如山、枕頭泛黃,立委高嘉瑜則自稱有「囤物症」。但是,專家指出,囤物症是強迫症的一種,通常會反覆囤積相同物品,以高嘉瑜的房間照片來看,應不屬於囤物症,但確實看出壓力大,需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女性通常為男性三倍三總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物症(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其定義為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根據研究,囤物症有相當比率的患者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通常為男性的三倍。而高嘉瑜自稱有「囤物症」,被認為只是「懶惰」與「邋遢」,這之間該如何區分?楊聰財表示,重點在於是否造成主客觀的生活障礙。以集郵為例,蒐集郵票也是一種累積蒐集的習慣,但若把郵票整理乾淨,且財力足以負荷,都不構成生活障礙。無意義一直蒐集東西而囤物症患者可能會無意義的一直蒐集東西,同一種物品蒐集數十件,甚至沒有開箱,也無法「斷捨離」,診間常見患者一直囤物,造成居家環境、公衛危害,或影響家人居住空間,這都是造成生活障礙。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林萃芬也表示,囤物症和房間很亂是兩回事,囤物症會反覆囤積物品,通常是購買或是撿拾相同東西,把房間塞爆,但所有東西都不能扔,常見的是撿拾各種塑膠袋。腦部前額葉等功能失調楊聰財指出,囤物症與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因此需要藥物調整血清素,使腦部系統運作更加穩定。囤物症患者有相當比率伴有情緒障礙。林萃芬表示,有些患者因為匱乏感,需要藉由「囤物」釋放焦慮、不安,減少對匱乏的恐懼。患者不一定是貧窮者林萃芬說,囤物症患者不一定都是「貧窮者」,只是心理上有匱乏感。她曾遇過一位媽媽,手上有五間房,卻到處撿拾物品,把所有房子塞滿,因為到處都是蟑螂、發臭,被女兒帶來治療。林萃芬也說,從高嘉瑜房間堆滿東西的狀況看來,不像是囤物症。但她提醒,從房間凌亂程度來看,還是可以看出高嘉瑜壓力過大,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應該尋求紓壓管道。楊聰財則表示,若懷疑有囤物症,可尋求醫療協助,透過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改善。家人也必須一起協助,幫忙列清單,盤點哪些東西不要再囤積了,逐次減少,幫助患者漸漸脫離囤物深淵。同場加映嘉瑜的枕頭 專家:非過渡的客體高嘉瑜房間除了堆滿衣物,泛黃的枕頭也引起關注。高聲稱已使用十年,捨不得丟。林萃芬表示,許多人都有爛爛髒髒的娃娃或小被子,從小用到現在、捨不得丟,而這類物品通常被稱做「過渡的客體」。林萃芬解釋,過渡的客體在小孩子成長發展中,通常是為了轉移對媽媽的依戀,而將情感依附在玩偶或被子上,並將這些物品擬人化來陪伴自己。久而久之,便需要撫摸或是聞上面的味道,才能獲得安全感、入睡。林萃芬說,許多小孩都有「過渡的客體」,不需要因此而就診。林萃芬指出,高嘉瑜的枕頭並非從小使用,不太像是「過渡的客體」。
-
2020-11-30 新聞.長期照護
女性長照病床常供不應求 醫師:愛護自己從放空做起
國人平均餘命的女性高於男性,平均健康年齡都到72歲,女性不健康年齡因此比男性還長,衛福部彰化醫院團隊今天到彰化縣溪湖鎮公所分享健康「撇步」,除了女性更年期前後的保養,也要保持樂活、慢活、少飽的生活習慣,為健康晚年扎根。溪湖鎮公所是「女人當家」,鎮長黃瑞珠帶領團隊規畫多場女性紓壓課程,日前是組合多肉植物盆栽,今天舉辦健康講座,200多名民眾參加。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中醫科主任馮天祥、長照醫學部部護理長郭倍均,分別說明高齡化慢性疾病、更年期婦女保養和公部門可利用長照資源。曾孔彥表示,國人男性平均餘命78歲,女性平均餘命83歲,國人平均健康年齡72歲,若從數據推測,男性晚年不健康生活約6年,女性長達11年,再從長照機構的男性、女性床數需求量,女性床數往往供不應求,可看出推估女性晚年不健康時間較長。「除了糖尿病、大腸癌、痛風有家族遺傳,目前台灣高齡人口面對最大的不健康威脅是失智等慢性疾病。」曾孔彥說,家族遺傳疾病、心血管疾病都可經由高端醫學儀器檢出,失智等慢性病卻不易經由儀器提早檢測,預防方法就是時不時放空,保持愉快心情,生活步調輕鬆,健康飲食別吃太飽。更年期婦女容易失眠,中醫科主任馮天祥當場傳授穴位按摩,每天兩次按摩三陰交、太衝、神門、內關、湧泉、血海,按摩每個穴位2至3分鐘。聽眾上台當「模特兒」,馮天祥一一指出穴道的正確位置,用力按壓後,會有痠痛感,「位置就對了」。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22 養生.運動天地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走路、跑步、游泳、瑜伽?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高衝擊還是低衝擊運動?專家認為,選擇運動前,思考自己要的運動目標很重要,然後對照自身條件,就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運動。以下是專家歸納出各種鍛鍊的優缺點。走路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與新陳代謝、增加創造力、睡眠品質、延壽優點:簡單、方便、有效。在相關研究中,步行者的壽命更長,睡眠品質更好,比起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研究也顯示,步行能增加創造力、增強記憶力。只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缺點:如果沒有配合飲食控制,步行不太可能讓你減重。提醒:根據2018年的研究,輕快地步行指每分鐘至少100步,建議使用手機APP協助計算,如果低於100步,請加快腳步。游泳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加耐力、關節健康、加強上身肌力、改善情緒優點: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壓力,並支撐沉重的乳房,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游泳比跑步更理想。游泳對於降低血壓效果不錯,也能增強肩膀、核心背部肌群。缺點:游泳比其他運動更能增加食欲,因為它不會增加體溫(運動時體溫增加愈多,愈不會有飢餓感)。跑步如果你的目標是:強壯心臟、更好的新陳代謝、更結實的骨骼、瘦身、愉悅的心情優點:因為是劇烈運動,不必花太多時間,每天15分鐘甚至5分鐘就有效果。它簡單、技術含量低且功能強大,對於減肥也有助益。缺點:每年至少有50%的跑者受傷,尤其是新手。如果膝關節因過去受傷或關節炎而不適,請換另一種運動,跑步可能加劇關節病變。重量訓練如果你的目標是:肌力、瘦身、健康代謝、加強骨骼優點: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還可以控制血糖,減少腰部脂肪,並在訓練後燃燒更多卡路里。新研究顯示,進行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憂鬱,也可以增強大腦,刺激健康的新腦細胞生成。缺點:重訓對強化骨骼確實有益處,但每周須至少進行三次,持續一年才有效果。另外,重訓不當很可能受傷,尤其是背部,因此剛開始時,找健身教練協助是必要的,得先花上一筆錢。彼拉提斯 瑜伽如果你的目標是:柔軟度、平衡性、核心力量、上身力量、減輕背痛、鎮定優點:這兩項運動都強調緩慢、精確的姿勢以及呼吸控制,彼拉提斯通常還會針對腹部核心和背部肌肉訓練。研究顯示,彼拉提斯和瑜伽都可以減輕背部疼痛,增加手臂和肩膀的力量。還可以紓壓,並增強下半身柔軟度。缺點:這兩者不是有氧運動,2016年一項針對瑜伽的研究,歸結出這類體位運動的效果大致與走路相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耐力、代謝健康、不花太多時間優點: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在跑步機、飛輪或墊子上反覆快速地劇烈運動,並穿插一點較簡單的動作。間隔時間可能短至20秒,完整的HIIT鍛鍊通常持續不到30分鐘,因此非常省時。研究顯示,對提高耐力、控制血糖和燃燒脂肪有效。缺點:既然是高強度運動,可能會有點難受,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還好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這類訓練一開始需要由專業協助進行。單車如果你的目標是:關節健康、耐力、腿部力量、增強免疫力優點:從事單車運動,關節不需承重,對膝蓋、背部或臀部痠痛的人很適合。它還能增強大腿肌肉和臀肌、增強耐力。一項針對老年單車騎士的研究顯示,單車運動能使肌肉和免疫系統維持在年輕狀態好幾年。缺點:不須負重,所以無利於預防骨鬆。如果騎單車上班兼運動,可能吸入空氣汙染物。另外,騎車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也需要增添各種配備。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1-19 新聞.長期照護
大學畢業就得照顧失智嬤 她靠據點找到工作兼照顧方式
超高齡化社會讓台灣的照顧模式日趨年輕化,年僅24歲的子晴,大學畢業後必須照顧89歲的失智阿嬤,面對無止盡的照顧路程,除了身心俱疲,對於未來也感到徬徨,雖使用長照2.0減輕照顧負擔,但心理上的照顧壓力仍難以抒發,直到接觸支持性團體才獲得紓解。子晴參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的「聰明照顧者徵求活動」,獲得首獎。她提到,因為透過心理協談確認她能兼顧照顧及在家工作,重要的是有人陪伴,有了勇氣繼續走下去。家總從2017年起,舉辦「聰明照顧者徵求活動」,今年參賽者平均年齡為54歲,65歲以上占3成3,其中女性願意出來投稿的比例高,占7成5,其餘為男性,參賽者的平均照顧時間為9.6年,而一半以上的參賽者必須兼顧照顧與工作。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照顧對於勞動家庭來說,不僅需要減輕照顧負擔,還需要的是穩定工作,政府推動長照多年,但仍有一大部分的民眾不使用,根據調查,不使用長照有七大原因「不知道、不會用、不想用、不敢用、不能用、不夠用、不好用」。陳景寧表示,「不知道、不會用」的民眾,大多是誤以為長照只提供給經濟弱勢者,或覺得申請流程太複雜;「不想用、不敢用」,多是背負著親友的壓力,認為照顧不得假他人之手,導致不使用;「不能用、不夠用、不好用」則是長照制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陳景寧表示,照顧的議題非常複雜,且每一個個案都非常個別化,今年「聰明照顧者」獲獎的第一名與第三名,年紀都僅有20多歲,與過去常見的老老照顧相當不同,這群年輕的照顧者,不僅要面對照顧壓力,剛出社會的就業未來,也會讓他們備受壓力。此時,支持性的團體介入就非常重要,目前衛福部於全台設置105處家庭照顧者關懷據點,就是希望能協助照顧者,降低照顧事件對家庭或個人的衝擊,關懷據點的人員將會不只會協助紓壓,也能幫助針對每個家庭的需求,給予建議。陳景寧表示,像是年輕照顧者如何兼顧就業與照顧,又或是避免照顧離職的事件發生,協助連結各種資源,目前家庭照顧據點每年會接到3000多件高負荷個案,高負荷個案指一人照顧二人以上、老老照顧、照顧失智或是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案件則是約有數萬件。家總理事長郭慈安表示,別讓照顧壓垮自己,今年參賽的照顧者,有年輕人也有男性照顧者,顯示愈來愈多民眾都會面對到照顧壓力,呼籲民眾只要有需要盡可能加入支持性團體,使用心理協談,幫助自己度過照顧上的困境與難關。
-
2020-11-15 性愛.性福教戰
重訓練肌肌會變小GG?專家:做一件事可能造成萎縮
「怎麼每個健美先生的GG都那麼小?」轉台時,剛好看到運動頻道節目,小雲轉頭看著最近至健身房勤練重訓、正在客廳角落舉啞鈴的老公褲襠,突然有種不妙的感覺,心想「原本就不大的,再這樣練下去,那還得了!」體型肌肉變壯碩,視覺上陰莖會變小。許多重訓有成的男性常習慣穿著背心或打赤膊,展示傲人肌肉,或常以手機自拍胸大肌、肱二頭肌、腹肌、人魚線或是粗壯的大腿,甚至對著鏡子來一張背部斜方肌。不過,脫光衣服後,小老弟就顯得有些不長進。健身真會影響男人的生殖器大小嗎?義大大昌醫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表示,最近幾年,國內掀起重訓風氣,許多男性投入健身、重訓,配合高蛋白飲食,希望肌肉能夠一瞑大一吋,但練大了肌肉,陰莖睪丸卻維持現況,從視覺角度來看,確實縮水了。 補充過量男性荷爾蒙,生殖器萎縮、提高不孕率。王起杰強調,如果只是練練重訓,補充高蛋白,身材變壯碩,小老弟有些不稱頭,沒跟著長大,這還沒關係。就怕為了在短時間內增肌,補充過量男性荷爾蒙,這就可能讓陰莖及蛋蛋萎縮。王起杰說,曾收治過好幾個健美選手,一進診間,直言想使用男性荷爾蒙,口服或貼片劑型都可以,希望讓肌肉變大,消除脂肪,但這種取巧方式卻有許多後遺症,恐造成生殖器萎縮,甚至提高不孕機率。一般來說,男性荷爾蒙是用來治療男性更年期,或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等症狀,在治療前,必須先抽血檢驗荷爾蒙濃度,如低於一定標準,才會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愛運動的男人,愛愛頻率比較高。如果男性荷爾蒙正常甚至偏高,還使用男性荷爾蒙製劑,蛋蛋就會開始偷懶,產生依賴性,減少分泌男性荷爾蒙,以致逐漸萎縮,最後製精能力也變差,提高不孕比率。王起杰說,這說明了為何許多健美先生比賽時,全身僅著一條小小三角褲,體型是黝黑的「大巨巨」,但褲檔裡的內容物卻嚴重縮水,與滿身肌肉相較,確實不成比例。不過,小雲先別緊張,如果另一半只是勤練重訓,多吃高蛋白飲食,GG是不會變小的,而小雲還可能因此受惠。男性如果養成運動習慣,持續有效運動,睪丸分泌較多男性荷爾蒙,提高性欲,研究顯示,男性荷爾蒙與性衝動成正比,所以愛運動的男人愛愛頻率比較高。達到333有效運動,能提高性愛品質。做哪些運動,才能提高性欲?答案是「有效運動」,王起杰表示,只要達到「333」原則,就能增加荷爾蒙分泌,一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且心跳要超過每分鐘130下,所以重訓、打球、跑步、有氧運動,除了維持體能,還能提高性愛品質。至於瑜伽,因無法提高心跳,而難以促進荷爾蒙分泌,增加性欲。不過,練習瑜伽,能夠讓身體更柔軟,在性愛過程中,嘗試許多高難度動作,也有助於增加性愛愉悅度。如何維持男性荷爾蒙?1. 持續有效運動,達到一定的心跳。2. 避免熬夜,生活作息正常。3. 適時紓壓。4. 適量攝取牡蠣、蝦子、蛤蜊等貝殼類海鮮。5. 減少高熱量的飲食。6. 規律用藥,控制三高疾病。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不只玩玩拍拍 深入文化的發現之旅
來自德國百年藥廠在台分公司百靈佳殷格翰的三百多名員工,在四天的行程中深入織羅部落體驗九條路線,從走步道、泛舟、學畫、練森林瑜伽,到品嘗原住民饗宴……一路探索部落文化動人的故事。旅程結束之後,聽聽他們怎麼說。沈文君-野生畫家從小就不會畫畫,沒想到有一天,我這樣快手幾分鐘就畫完的塗鴨,會受到老師的讚賞。程于菱-野生畫家老師一句:「誰說頭髮一定要是黑的?」完全打中了我,我得到自由,越畫也就越順手。徐瑞璟-野生畫家受到老師自畫像的啟發,我開始放開來畫,大筆顏料塗下去,竟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邱裕文-森林瑜伽我是毛毛蟲走路的路隊帶頭人,一邊注意自己的步伐,感覺到帶領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蔡維汎-森林瑜伽閉起眼睛,聽聽樹的聲音,感覺到風輕輕吹過樹葉的聲音,這種經驗太美妙!黃楚珺-瓦拉米步道我的體力很差,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又感動又難忘。雨中走過瓦拉米,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信心。廖雅郁-部落廚房從菜的名字就可以一窺阿美族對食物的態度,男人菜、女人菜、老人菜,完全跟生活、功能結合。歐淑琦-部落廚房阿美族的菜有一種自然原始的味道,幾天吃下來,身體開始回歸自然,五感都打開了。陳進益-部落廚房瞭解食物在阿美族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後,當食材變成料理,味道真的不一樣。部落探索之旅行程● 玉里環鎮單車行:沿著台193至197線探訪原鄉,單車騎乘約70公里。●奇美水上絲路-Tatadok:達達鹿旅程晃蕩在群山環抱的秀姑巒溪中。●古道文學-瓦拉米步道:藉由沙力浪的詩集作品,認識歷史過往。● 我也是一個野生畫家:跟著活躍於國際藝壇的藝術家阿美族優席夫學畫。● 森林瑜伽:森林療癒的五感體驗,在森林裡做瑜伽,深呼吸、伸展。● 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認識食物、人與土地間的倫理關係。● 富源森林遊樂區:在全台最大樟樹林區,透過療育陪伴師指導紓壓。● 玉里小鎮行旅:玉里舊稱「璞石閣」,適合想聽聽在地故事者。● 織羅米86食農小旅行:參與特色作物「葛鬱金」部落農事體驗主題。
-
2020-11-03 養生.抗老養生
吳明珠分享獨門中醫駐顏術 這樣吃這樣生活保有好體態好膚色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2期有高知名度與高曝光率的中醫師吳明珠,於螢光幕前總是樂於分享女性養身之道,她自己也始終力行生活中醫,維持著好體態及好膚色,絲毫看不出已逾耳順之年。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下,她到底是如何保養的? 螢光幕前,總是光鮮亮麗、用專業與經歷分享中醫養生的道理,吳明珠從醫以來,是許多明星藝人的御用中醫師,像是吳淡如、李祖寧的求子之路,都有她的陪伴支持,最後都順利求子成功;卻很少人知道,這位漢方女中醫雖出身草藥世家,但年幼時,並不熱愛中醫。草藥世家,從小接觸中草藥父親是早年傳統的中草藥醫師,因擅於研究草藥,過去住鄉下老家時,就經常上山採藥回家,而吳明珠身為家中老大又是女孩,且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這些整理、淘洗曝曬藥材等工作,自然就落在她的頭上。回憶那段往事,她笑說:「當時家中經常滿是泥土,上學時身上又會伴隨中草藥味,所以,雖然從小接觸藥材,但真的不是很喜歡。」甚至曾一度認為中醫一點都不科學。從小,吳明珠就有一付熱心腸,她形容自己是「健談又雞婆」,很喜歡和別人接觸、聊天,也很樂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好比在國中階段,就曾有一位要好同學的姊姊,因為有子宮肌瘤的毛病,每個月到了月經週期都很痛苦,經常是哭著喊痛;於是,同學要求吳明珠能不能給點草藥,讓姊姊不會那麼辛苦。吳明珠解釋,父親有些藥草原本就能解決女性子宮肌瘤的問題,但每種藥草都有份量、濃度與使用方法。「我因為長期觀察爸爸的用藥方式,知道怎麼用,就私下拿了些給同學,並教導她姊姊要如何吃。」在連續吃了10天,同學姊姊再去讓西醫回診檢查後,原本4公分肌瘤竟然就消失了,也因為這件事,建立起她對中草藥初步的信心與興趣。從西醫轉中醫,累積經驗生信心舊有傳統觀念常是「傳子不傳女」,尤其是家境不算寬裕的,都難擺脫「女生隨便讀就好」,多數父母並不要求女生的學歷;甚至如果想讀書,就一定要唸公立學校,自立自強。但吳明珠知道,讀書很重要,自己也有強烈的學習心,於是靠著幫忙家事換取學費,在學業上也奮發向上,讓成績一路超前,如願考上省立護專(今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但讓她真正喜歡上中醫,是在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際。那時,吳明珠發現自己胸部有兩、三顆類似彈珠大小的硬塊,每到月經週期就特別嚴重並疼痛,在月經結束後也不會消失。當時念護專的她,特地去找乳房外科檢查,確定是乳房纖維瘤,雖不嚴重,卻很難不予理會。「西醫的解決方式就是開刀,但開刀會留下難看的疤痕,我就想利用中醫學理自行針灸,意外發現乳房纖維瘤有意義性的變小了。」也因為這樣,再度燃起她對中醫的信心與興趣。 護專唸完後,她透過插班考取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更考取中醫師特考,在實習完拿到執照後,便在醫院擔任中醫師,就此打下中西醫的學理基礎。之後,為了加強專業,又赴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博士,返台後開設吳明珠中醫診所,因為專業與藥方獨到,講解病情時口條清晰,在看診之餘,經常接受電視台通告、平面與電子媒體採訪,出書著作,因而迅速打開知名度。體認女性的韌性,最難能可貴成為中醫師後,吳明珠對於調養身體、改善過敏體質、調理增高轉骨、改善青春期生長遲緩問題,以及針灸減肥、中醫減重等專業特別有興趣,更專長於女性不孕症,也幫助不少女性朋友一圓成為母親的期盼。 從中醫的觀點看婦女困擾,她認為許多不好處理的子宮肌瘤、不孕症等都能透過中醫中藥或針灸等方法,得到解決。也因為病患多為女性,從醫多年,對於女性韌性的偉大很有感觸。就好比曾遇過一對不孕10年的夫妻,求診西醫做過多次試管嬰兒都未果,來找她調理時,先生原本還不情不願、不願配合,認為都是女方的問題,是吳明珠說服並要求夫妻一起調理後,才成功產下一女,「原本她們夫妻感情不好,但經過共同調理又成功懷孕生子後,先生變得疼愛女兒,也體恤老婆的辛苦,讓感情回溫,更加和睦。」還有一例是名重度肌無力的女性,為了想生孩子,曾連續流產3次,都因為孕程期間子宮無力導致胎兒落下,過去都是依照西醫採用懸吊方式,卻沒有成功。求診吳明珠後,先是用中藥調養了8個月,才讓媽媽進行試管嬰兒植入胚胎,但在懷孕4個月開始,母體就因為經常性宮縮而需要臥床安胎,「當時我讓她邊在醫院臥床安胎、邊用中醫調養身體,中西醫並用,最後總算成功順產,但過程很驚險。」吳明珠回憶說,很多女性遇到接連流產3次,多數都已放棄,但她看到這名病患的女性韌性,深受感動,於是更積極地想方設法幫助夫妻倆人,助人成功受孕並順產,也能感受到幸福。 在看到這麼多女性努力的調養身體,只想一圓生子夢,吳明珠特別有感觸,她建議女性朋友,若想要以中醫調養身體,至少需要3個月的療程,體質才能勉強及格,尤其,想要求子的女性朋友,心情放鬆也很重要,若能得到先生鼓勵、家人支持,更能圓滿達成。  早餐是一天活力來源吳明珠曾在《吳明珠教你養好脾,35歲就像25歲》一書中指出,早上要吃得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得少,是很正確的養生飲食觀念。因為早上起床後,五臟六腑都要活動,必須要脾來運化水穀以生氣血,若能有健康又營養的早餐,脾才能有血可以運送。她自己也很重視早餐,且吃得相當豐盛。採訪拍照當天,桌上擺滿她最常吃的早餐與點心,包括早餐如在冬天喝雞湯來暖胃,夏天愛吃蜂蜜優格,居間也會吃些簡單的三明治或傳統小燒餅加上水煮蛋,內容多樣且多變化。她指出,雞湯準備雖然麻煩,但對冬天暖胃相當有幫助,一般在冬天時,早餐的雞湯內會再加入枸杞、洋蔘等藥材,也會固定放入芝麻黑豆粉、阿膠粉、杏仁粉,「黑五類可補腎氣、顧肺、養血。」而若是夏天不想喝湯時,也會將黑五類加在豆漿、牛奶之中。吳明珠說,夏天吃優格能整腸、也能提升體內好菌,再加上蜂蜜,還能獲得蜂蜜的酵素,增加體內代謝循環的運作順暢。尤其,「早餐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特別是一定要熱食,千萬不要喝冷的飲料,否則會澆熄脾氣,並落下病根。」在餐與餐之間的點心,則是一盒水果餐盒,餐盒中有五顏六色的水果,都是當季盛產的如奇異果、水梨、芭樂、蘋果。「每天我都會準備一盒帶去診所,如果有節目錄影,也會在空檔當作零嘴吃,以滿足天天五蔬果的原則。」而100%巧克力與綜合堅果,更是在女性更年期後,對降低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來源。行醫這麼多年,錄影、採訪邀約不斷,工作忙碌的她,始終維持規律作息,在固定時間就寢,飲食雖然沒有特別的限制,卻有吃消夜的習慣。「我很講究吃,也愛吃,更不排斥美食,但都會有所斟酌。」而吃宵夜是為了更好睡,雖然對腸胃不好,卻是改不了的習慣,不過她並不鼓勵民眾這樣的嘗試。看中醫古書紓壓,活動手腳養身操平日閒暇之餘,喜好閱讀的吳明珠,總是拿本古醫書,搭配爵士樂、養身茶,找一處靜謐場所,仔細研究書中的醫案,偶爾會拿出筆記做記錄,作為日後看診時的參考依據,這樣的習慣維持多年不墜。 假日時她也會跟著先生去近郊健走、爬爬小山,偶爾在興致來時,會跳跳肚皮舞、讓自己的身體扭動,「但我的肚皮舞不標準啦,只是隨便擺動身體罷了!」吳明珠笑說,更年期到了,更需要多活動筋骨,保持身體關節的活力,所以在看診中間的空檔,就會起身活動一下,做做甩手操、甩腿操,「雖然沒辦法達到馬王堆所出土的古籍中所建議的一天甩1000下,但至少能做到100下也足夠了。」她提醒,年長者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強求;凡事也一樣,認真去做、耐心執行,慢慢調養身心,才是養生的真正意義。延伸閱讀: 從火鍋讀懂人體奧義?中醫師輕鬆教你知道養生之道 秋天皮膚乾又癢 中醫師5招教你緩解
-
2020-10-24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喜歡走古道 邊爬邊聊很紓壓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從醫近30年,工作上以「利他」角度保持成就感,工作之餘常騎腳踏車運動,假日去爬山。他強調,運動會歷經痛苦,能提醒自己飲食要正常,家人的支持對他來說也很重要。黃璟隆說,醫師工作忙且緊湊,一周上班五天半,休息一天半,常在開會時吃飯,他沒有特別忌口或一定得吃的食物,注重均衡就好。看到甜點或炸物,就會聯想「吃下去要多運動15分鐘」,因此就會少吃,笑說這是「運動的好處」,不過,如果辦公室大家一起吃同樂,他也不會太排斥。下班後,他不喜歡再聚餐,會盡量早點回家或去運動,平常晚上有空時,會沿著基隆河騎腳踏車,一次一小時,可以在路上觀察不同的景色變化;假日時,則會和太太或三五好友去爬山,雙北及基隆百條以上的步道都走遍了,現在爬山要拓展到桃園及新竹。「我們已經走到依照天氣選擇步道,大太陽哪條比較不曬,或下雨天哪條有石梯不易滑。」黃璟隆尤其喜歡走古道,像是淡蘭古道,可以在路上尋找先人的遺跡,有一番情趣,爬山不僅親近山林紓壓,與親朋好友聊天心情也很愉快。醫師工作壓力不小,黃璟隆跨領域的業務也很多,「這一切要感謝家人的支持,理解他在做的事,而自己也要適當規畫時間和家人好好相處。」他笑說,每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興趣,像他最近才發現對音樂會有興趣,保持開放接觸,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收穫。
-
2020-10-23 養生.樂活人生
悠遊卡前老董開啟田園退休生活: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
人生上半場征戰世界,到了下半場,舞台漸次讓位給年輕人,留給自己的時間終於變多。他們靠「自處力」開啟人生潛能,為行事曆裡的空白格重添色彩,過放膽熟齡新生活!從台北轉運站搭上往宜蘭的巴士,經過雪山隧道,約一小時車程到了宜蘭市中心轉運站,再換搭計程車到永美路三段路口,這裡是礁溪、壯圍與宜蘭市區三地的交界,往裡走約莫百公尺距離的路邊,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屋舍,這裡正是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林向愷下一個三十年的居所。 從台北溫州街台大教授住宿處到宜蘭壯圍自家農舍,林向愷夫妻倆為了退休居所整整準備了五年時間。 「我一定要在台灣買一塊地!」身為外省二代的他,有一股濃濃的落地生根思想,退休成了加速推力。夫妻倆在二○一四年時,一眼看中此三地交會處、約四百坪土地,找設計師設計藍圖、自己監工,終於在一九年一月「落地生根」,開啟田園退休生活。 坐在被CD、黑膠唱片與書籍包圍的客廳,前面是一組古董級的真空管音響,玻璃窗外則是他與太太徐光蓉從溫州街宿舍搬移過來或新種植的花草樹木,林向愷坐在客廳沙發上眺望遠處的雪山山脈,這位經濟學領域專家,也曾任職於公部門與各路人馬打交道,這時,宛如坐鎮在自己一方天地的國王,悠然自得。 「看得到高速公路表示交通便利,但恰好又遠離市區帶著一份安靜。位在宜蘭、壯圍與礁溪交界處,買東西也方便。」林向愷解釋當初選中此地的理由。 這裡住屋的格局與陳設,都與夫妻倆過去的興趣息息相關。年輕時,林向愷就喜歡園藝生活,種樹養花對他們來說,在過去是怡情養性,現在滿目林園成了每日勞動力來源,也是少了規律工作生活後,退休的日常生活重心。 職場繁華已落幕 卸下光環、轉換心境 樂觀迎向第二人生 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林向愷,客廳擺放CD的牆面上,從浪漫樂派、古典音樂、現代樂派到巴洛克樂派依次排列,且在每層樓都放有一台真空管音響;為了讓樂音原味真實地流瀉,窗戶還加厚兩層,不讓外面一絲嘈雜影響聽覺享受。更遑論,他還喜愛泡茶、抽菸斗與做菜的興趣了。走上二樓,滿面都是藏書與一套音響外,中間有一張泡茶桌,正是他與夫人品茗、聊天之處。愛好收藏菸斗的他,還想慢慢雕刻出自己專屬之物。 至於閱讀呢?「我只看我想看的書,最近讀的書是因為疫情,太太介紹的《鼠疫》。」林向愷說,迥異於一般人的習慣,自己看書很務實,因為寫專欄需要自我觀點,所以會找需要的主題閱讀,「腦筋不轉動,很容易加速衰老。」為了讓腦袋不閒置,林向愷還接了定期專欄,約束自己與社會不脫節。 相較於過去每天被事情填滿的生活,現在自己分配時間的彈性變大了,這也是一種學問。「充實,但要不一樣。」他解釋,自己與太太會有共同話題,像是早上在花園看到一隻鳥,在餐桌上與太太分享,太太就上網找相關資料,彼此有話題,便不會面面相覷。 從生活作息來看,林向愷的退休生活井然有序,興趣、勞動、工作⋯⋯一樣一樣服服貼貼地安置在他的時間表裡。但外人看不到的,是退休生活心境的轉變,這部分,林向愷認為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調整。 「退休那天,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他提醒。 林向愷以自己當年出任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到卸任為例,花了一年時間才調整心態。「太太當時說,(退職後)我只剩下一張嘴。」對許多曾有過豐功偉業的男性而言,要開始過著沒有名片的日子,還真是一件難事,但也因為有過去的經驗,對他來說,從搬到宜蘭之後,就決定放下。 他引用熟悉日文的母親曾說過的一句話:「退休的男人就像秋天掃不掉的落葉,又溼又髒。」不想成為那樣的景況,他除了調整心態外,也真正與未來三十年生活招手,積極行動著。 獨處不等於寂寞 懂得找樂子 學習安放情緒與心靈對話 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生活,不僅是住處的改變,還包括習慣與內心世界的調整。從林向愷居住處到宜蘭市中心車程約二十分鐘,僅有全聯與家樂福可逛;離住家最近的超商也要走二十分鐘,最近的鄰居遠在二百公尺外。 「外出交通要進行規畫」,這是過去生活在台北的他無法想像的。出門前先開好單子,把該領的郵件、該辦的事一次辦好,也許下次出門是幾天之後。他也「戒掉」逛百貨公司的習慣,「在台北最喜歡逛百貨公司、買東西紓壓,一星期至少要逛兩次。」但在鄉下哪來的百貨公司,所以改去往返要四十分鐘的便利商店。 即使夫妻倆一起過著退休生活,但自己獨處的時間仍然很長。林向愷說,「要懂得自己找樂子」、「時間多了,跟自己常對話也是一種樂趣」。就像許多退休專家所說,退休無非就是找回「自處力」,從原本四處征戰的喧譁世界,逐漸退出鎂光燈後,剩下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是名關注老後退休的專家,在她破百萬冊的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中,就開宗明義指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對多數人來說,出生、就學、工作,多數時間活在人群裡,直到退休,時間變多了,才赫然發現獨處的時間好長。 「若一個人一生重心僅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當這兩根大柱移開,老年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空虛與寂寞,慢慢對一名老人削骨蝕肉,終於墜入毫無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老年黑淵。」《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簡媜提醒。 然而「自處」,不是強迫自己進入個人獨處狀態就能慢慢習慣,如果沒有好好與自己對話,多數人反而是感到不安、恐懼的。 拿回人生發球權 視退休為禮物 別沉溺手機與日夜追劇中 諮商心理師莊博安表示,人們要面對的,從來都不只是自處的寂寞,而是無法找到與外界的連結,所以才會產生恐懼;當洞悉這層意思時,那麼自處就不再那麼困難,反而如前述所提,會在自處中抽絲剝繭得到一股清明。只是,如果能夠,可以怎麼準備呢?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吳佳璇給予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即使十分鐘也行。「靜下來寫一下今天的想法、日記或靜坐都好。」寫下來就是與自己對話,有時候負面情緒會透過一筆一畫慢慢梳理出源頭,慢慢整合紛亂的思緒。吳佳璇更建議,如果真的寫不出來,可從條列式寫出感恩的對象或事情做起,並保持正面思惟。 目前正在「練習退休」的富士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廖學茂也分享,工作四十年遇到的挫折不斷,創業時還曾面臨年虧兩千萬元的壓力,但就是靠著正面思考度過難關,「一直喊累,或覺得老年過不好,那只會愈來愈糟。」他提醒。 其次,即使退休也要讓作息正常。不論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盡量讓時間固定,如此一來,才可能將勞動力、體力或腦力,甚至自處時間安排妥當,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林向愷更提醒,要遠離手機與日夜追劇。他認為,退休是人生下半場的禮物,好不容易自己拿回時間的發球權,但若沉溺於片段、娛樂資訊裡,不僅影響睡眠也浪費時間。 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在其著作《孤獨,是一種能力》中,亦有相同見解。他指出,自處可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整合與潛能的發揮。 飲食生活作家韓良憶自剖,從自處閱讀與欣賞藝術中得到快樂,而這些事情多半是她獨處時完成的。「閱讀可以讓思緒愈來愈清晰,欣賞藝術也是一種思考。」這也成為她寫作的養分。 最後,則是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個人居住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嘗試做起,看自己是否能自在與自己相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 生活,是自己的,尤其是人生後半場,就算是加油聲,也可以來自自己的內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退休後,別讓另一半成了「濡濕落葉」!善用這招,找回往日戀愛時的親密感.昔生死與共,今相敬如「冰」變室友!夫妻避免走上外遇路,應該重溫如何好好愛.忍一忍就過了,中年後何必離婚?分手也是生命禮物,放生對方,才能放自己自由
-
2020-10-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旅遊泡泡 陳時中:除帛琉其他國家暫不考慮
台灣擬開放帛琉旅遊泡泡,衛福部長陳時中昨於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說,理想模式將採團進團出,包車、包餐廳模式進行。但除了帛琉,其他如澳洲、日本等國是否也有成立旅遊泡泡可能性,陳時中今表態,希望促成台帛旅遊泡泡,但其他國家還不在開放之列。陳時中昨天說,樂見透過旅遊泡泡解放台灣因疫情悶太久憂鬱的心靈,幫助大家紓壓,但相關細節一定要有完整防疫計畫,包括踩線團的規畫、國人若在帛琉確診應如何治療等,細項都需討論完才能進行。今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聯席會中,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質詢時詢問旅遊泡泡開放事宜,表示之前也說要和日本、澳洲、韓國等成立旅遊泡泡,目前進度為何。陳時中則表示,目前和帛琉洽談旅遊泡泡,兩國也正在合作推動防疫措施。但因為全球疫情仍然嚴峻,與其他國家建立旅遊泡泡,目前沒有考慮。
-
2020-10-12 養生.運動天地
新北推10條家山步道 劉克襄邀請從家出發看山
新北市推出「從家出發,走一座家山旅行」家山步道導覽手冊,特別在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規劃10條綠廊散策路線,找來生態旅遊作家劉克襄邀大家來趟家山小旅行。新北市政府今天舉行「微笑山線10條散策路線」記者會,邀請劉克襄代言,邀請大家來趟家山小旅行。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家山就是離家最近的淺山,大家可以穿著輕便輕鬆自在運動一下,輕易達到身心舒暢效果。劉克襄表示,新北市約有80%的地方都是淺山,只要搭捷運、公車、火車就可以接近它,甚至騎單車、走路就能到達,隨時開始一趟新的遊程,上班族可能一個月、甚至一整年都沒有踩上泥土路,剛好藉著爬山親近大地,親近原始自然,進而消除平日的疲憊,紓壓療癒自我。劉克襄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一般人以為家山就是一座山、幾條步道,然後山下的農村很友善,社區改造很精彩,但是他的「大家山」的論述是台北盆地周遭有很多家山,山不一定是登山口,可能是傳統市場,傳統市場會跟家山做一個很緊密的連結。他表示,樹林、三峽等地的傳統市場,都是爬山前可以去逛逛和互動的地方,譬如雙溪運用在地的食材的小吃攤特色就跟樹林不一樣。鼓勵大家利用家山跟傳統市場做連結,讓這樣的旅行更加精彩。新北市政府觀旅局表示,今年推廣「新北微笑山線」,特別在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規劃10條綠廊散策路線,邀請大家看山,也遇見在地人親、土親的美好。「微笑山線10條散策路線」旅遊小冊子13日起可於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公所,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轄管旅遊服務中心及新北市政府1樓服務台發送,限量4000冊,送完為止。
-
2020-10-12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秋天易感傷 SMILE好療鬱
秋季來臨天氣轉涼、夜晚也拉長,秋風蕭瑟卻易讓人憂鬱,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這類「季節性情感疾患」好發在秋冬,人易受情緒起伏變化,從心理影響生理導致生病,建議民眾用「SMILE」口訣,常保愉快、維持健康。草屯療養院指出,季節性情感疾患為情緒障礙一種,屬心理問題,易誤解成「心情不好」,患者未必及時意識或治療,若「心情不好」時間太長,且失眠或體重變化,最後「憂鬱症」上身。心理科主任黃裕達建議民眾可透過「SMILE」口訣促進心理健康,首字母「S」代表Sleep,養成良好作息,避免熬夜,讓自己睡得好,減輕疲憊感。「M」為Mobile指多嘗試放鬆、按摩、打坐、唱歌等釋放壓力活動,或藉規律運動增加血清素濃度,使心情愉悅;「I」是Interact,適時找親朋好友傾吐心聲,透過讓心靈獲得紓壓,聆聽他人良好建議與幫助。「L」是Love,也是Laugh,以正向態度與信念,保持微笑關心他人;「E」的Eat是吃得健康,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說,平時多關心自己也留意他人,有情緒問題可撥打免費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尋求助專業醫療協助。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用藥須依患者狀況 保留生機
近年來,國內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與其他癌友相較,醫師擬定治療策略用藥更為複雜,須依照患者身心情況決定用藥,例如,仍想生兒育女者,就需避免使用放療或是部分化療藥物,以免損及卵巢功能。若必須使用某些藥物,就必須會診生殖醫學科醫師,透過凍卵、凍胚胎,以保留一線生機。年輕乳癌病友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有人一想到孩子還小,就哭到不行,有人則是擔心切除乳房之後,是否遭另一半嫌棄,因為性生活而影響婚姻。因此,術後必須考慮乳房重建,如果因化療而嚴重掉髮,也應該尋求協助,透過假髮等其他方式,來提高自信。憂鬱是百病之源,建議年輕乳癌病友,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更要維持規律生活,健康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尋找最佳紓壓方式,建議參加病友團體,透過病友們的經驗分享,一起走過人生最低潮。(諮詢╱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
-
2020-10-07 科別.心臟血管
長期睡前吃這樣東西 竟急性心肌梗塞
76歲的陳伯伯雖有遺傳性三高,但謹遵醫囑,規律用藥、三餐定時,日行五千步,唯一的壞習慣就是長期睡前愛吃一塊蛋糕,以便紓壓入睡,近期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就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表示,睡前兩小時前要盡量避免甜食,以免造成心血管阻塞或血管血栓。陳玠宇說,不少台灣民眾愛在睡前吃甜食,甚至吃鹽酥雞、雞排等,但要遠離三高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好避免在睡前兩小時吃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如果真的覺得有點餓,可以牛奶、豆漿替代,不僅油脂、糖分較低,也較容易有飽足感。夜間因新陳代謝減弱,長期食用甜食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而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會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缺血性心臟病。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據文獻統計,仍約有一成患者接受藥物和手術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稱為「頑固性心絞痛」 ,或有些病患因年紀太大或已裝多根支架,不適合開刀,陳玠宇說,心臟震波治療提供病人另種選擇。心臟震波治療可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將休眠狀況的心臟細胞喚醒,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身上,可作為藥物和手術外的輔助治療。
-
2020-10-03 失智.名人專家
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逾10年 唐從聖學到三堂課
藝人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三堂課。第一堂創意課 窮則變,變則通唐從聖演技精湛,作品得獎連連,這些功力不僅僅靠著一齣齣戲劇、舞台劇磨練而來,長達15年照顧失智雙親的歷程,更打開了唐從聖的腦袋。例如,他兩年前成功的把輕度失智症的媽媽「騙」到了沖繩,一個多小時飛行轉換任意門,來到講日本話、飄散著三味琴音樂、日本料理懷舊氣味的場景,旁邊還有兒孫陪伴,讓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媽媽重返兒時時光。哪裡知道這過程當中,唐從聖考慮了多少失智症長者的不便之處,例如兩個小時內必定得上廁所、氣候冷熱、飛行時間以及環境對媽媽情緒的影響等等,一一剔除了擁擠的熱點東京、過冷的北海道,才誕生了一次他口中「完美,又完成一次不可能的任務」。有了沖繩旅行的成功經驗,他和全家老小兩個月前,還挑戰了一趟阿里山之旅。這次他找專業導遊規畫,景點、拍照點必備,阿里山上溫度低,住宿要有電梯、暖氣,食物要找適合老小吃的;太平雲梯天空步道走吊橋,媽媽、小孩懼高,改成到老街吃冰、逛逛,在媽媽體能有限的情況下,走逛神木群達標,而觀日出雲海困難度太高,唐從聖說沒關係,家人錄製影片帶回民宿播給媽媽看。唐從聖認為,很多人看到失智症就慌了,但有一部分要怪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包括責任分攤的方法、從外面找資源的方法、照顧者紓壓的方法,所有方法都盡力了,再來談痛苦。而他從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最多的是,「窮則變,變則通,運用想像力,改善你和病患的關係,也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第二堂珍惜課 好的時刻無多,彌足珍貴「和失智症賽跑,敵人是時間。」失智症者在輕度階段,好的時間多,壞的時間少,要珍惜好的時間。唐從聖罹患失智症的父親5年前過世,談到父親在中度失智階段,反而脫去職業軍人的嚴肅外表,天外飛來幾筆的冷笑話經常笑倒整屋子的人,這些場面至今仍讓唐從聖難掩嘴角笑意。唐從聖打小在台南眷村長大,他是老么,自然博得父親多一點疼愛,當爸爸開始有失智症狀時,家人還彼此質疑不可能,抗拒得很,但爸爸變得講話不得體,生活亂了套,出現尿失禁,進一步就醫確診時,已經來到中度失智症,之後又經歷三次中風,身體每下愈況,當時唐從聖出走原經紀公司創業,火鍋店才起步,百廢待舉。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他常想「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得失智症?為什麼不是你爸、他爸?」當知道失智症無法痊癒,唐從聖又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怎麼和這個失智症爸爸相處?」他試圖去找父親的好有什麼不一樣?「我找到了,我找到一個會講笑話的爸爸」。唐從聖回想父親和家人乘車時,望著窗外的公車問:「為什麼馬路上都是公車,沒有母車?啊,因為母車在家洗衣服、帶孩子。原來爸爸把公車擬人化了,這是爸爸沒有失智症之前不可能說的話。」「我問爸爸今天開不開心呀?他回我,醫院沒有床位,我沒辦法開心(開心臟)。」接著我和爸爸都做了一個笑話好冷的表情,「我要不要謝謝失智症!謝謝上帝,我失去了一個軍令如山的爸爸,換到一個幽默風趣的爸爸。」「失智症對爸爸是好還壞?我想想是好事,因為不快樂的事情記得少,快樂的事情記得多,孩子們都陪伴著他。」遺憾的是,當時為了父親的身體,有些食物常擋著不讓他吃,現在想想真後悔,「想吃就吃,想喝就讓他喝吧!」和失智症搏鬥真的累,患者累,照顧的人壓力更大,唐從聖說,每次照顧得很鬱悶、煎熬時,難免心想這時間還要熬多久,兄弟姊妹的照顧分工磨合了5年,也彼此嗆聲過「誰專業,誰負責」這類的氣話。但當有一天照顧壓力解除之時,也代表著爸媽走了,一想到這,我們寧可24小時當中,就算只有1小時的時間,能彼此關心、享受失智冷笑話,都是彌足珍貴。他還在療傷止痛,從照顧雙親的點滴,唐從聖構思描述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終有一天希望能介紹失智爸爸讓大家看見。第三堂科技課 預防失智要三動,科技來幫忙唐從聖跨域表演、創業,身分多元,最近他又多了科技公司公關長的頭銜,為樂齡智造公司的預防失智訓練設備推廣代言。初次跨足科技產業,唐從聖說,因為照顧父母的關係,他熟悉失智症,但對財務報表、科技專有名詞不熟,「我就規規矩矩當菜鳥,做足功課,簡報給公司主管聽。」這位公關長已經帶著團隊向企業、政府部門做簡報,和社福團隊做資源連結,今年還和桃園市政府合作在八個關懷據點設置SODA樂活訓練機和課程,長輩接受度很高。唐從聖笑說,原本有些長輩坐著輪椅、無精打采,玩起打地鼠的訓練遊戲時突然忙碌起來,動手又動腦,感覺自己也對社會做了貢獻。事實上,唐從聖的母親也身體力行,透過三動成功延緩失智病程,半年以來她居家使用SODA樂活訓練機,透過訓練數據上傳雲端,讓職能治療師解讀變化,發現母親在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曲線都有提升,讓他更願意向家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推廣。>>唐從聖樂齡智造看更多報導:《橘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