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節氣
共找到
263
筆 文章
-
-
2020-10-09 養生.樂活人生
當無常變日常、3度和至親死別…韓良憶領悟要為「一個人老後」作準備
作家韓良憶的父母和姐姐,在這10多年來相繼離世,讓她感覺到生命無常。荷蘭籍先生又年長她10歲,兩人沒有小孩,她坦言:「我勢必要面對一個人的老後。」於是,她結交年輕的朋友、尋覓未來居住的養老院、寫好遺囑,她強調:「我不要拖累別人。」歷經親人的死別,她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了,「我比較活在當下。」而在父母走後,她也轉變寫作方向,以「日常」為主題,「我寫飲食、季節,因我們擁的是日常,它多麼珍貴,怎麼可以不好好面對每一天?」 她出生在一個幸福家庭。父親做砂石生意、母親是老師,「他經常帶我們去餐廳吃飯,他很會吃,一邊指著菜說它如何好吃、如何做。」再加上有個很會做菜的外婆,她和姐姐韓良露在耳濡目染下,對吃也頗有研究。 婚前就簽協議書、遺囑 韓良憶的英文很好,為持續練習英文,1998年透過網路,認識在大學任教的荷蘭籍老公,「我們很談得來,一次相約見面後發現彼此很適合,討論是否可以從筆友變成遠距離交往的情侶。」 當時,她從事翻譯和寫作工作,時間自由,「交往時一年飛到荷蘭3次,一次待1個月。」飛行生活疲累,她想安定下來,兩人討論結婚。 「面對婚姻,我很實際,我們是熟男熟女,先寫協議書、財產的分配和遺囑。她說明:「雖然我不想要離婚,但人生很難講,有些事先講清楚比較好。」 「結婚是找個談得來,價值觀不要差太大,能相處的伴侶。」就這樣,韓良憶在荷蘭住了10多年。2013年先生退休後,他們搬回台灣定居,回到人親土親的家鄉,她繼續寫作、主持廣播節目等工作。 喪母之痛多年難以走出 兒時的韓良憶是個胖妹,在校曾被霸凌。因此,她認為,人生很難求得十全十美,但自己的成長過程也算平順,直到40歲那年母親被檢查出罹患癌症、忽然過世,讓她對生命有許多感悟。 「這是我第一次碰到很強烈的生離死別,尤其是她走得很突然。」當時她旅居荷蘭,聽到母親罹癌的消息後,立刻返台照顧,「醫生說她還有半年生命。」沒想到,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母親就這樣走了,「那時我完全不能接受。」 「那是我生命中最憂傷的時候。」她落寞道,「那是2003年,那年發生的SARS已經夠讓人傷心,又遇這件事。」她花很長時間才走出喪母之痛,「最近我想,可能是她的靈魂不想要受苦,才這麼快走。」 連父親也來不及說再見 然而,女兒心中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母親好好告別,「我沒有在她臨終時,在她耳邊說什麼;她的走讓我學會告別,我要彌補!」 2011年夏天,高齡87歲的父親心臟病發作,她再度返台、陪在父親身邊。「當時醫生說,父親可以再支撐半年到1年。」沒想到,隔年元月在例行檢查當天出了狀況,他也走了。 她依然沒能好好告別,「這是我一直覺得很可惜的事。」後來,一位親戚告訴她,父親「連尿都尿不出來、要導尿,走路很困難。」親戚轉述父親的話:「如果活成這樣,那不如不要活了。」 聽到這番話,她知道這是父親的選擇,「我釋懷了。」 姐姐早逝讓她了解無常 姐姐韓良露的過世卻讓她難以接受,「她真的太早走了,才56歲!」當時她已經回台定居,姐姐生病時每天陪伴,「我知道她已經準備好,接受自己的狀況,只是對先生不好意思,無法陪伴他走未來的人生。」 3度和親人的死別,韓良憶學會接受人生無常,「母親過世時,我知道人生無常,但沒有接受;爸爸走了,是因為他不想活了,我好像可以接受,但不太確定;姐姐的走,我了解無常,因此,更接受日常。」 於是,她的書寫更貼近生活,像最近出版的新書《好吃不過家常菜》,依照台灣農諺做料理,像1月是大白菜的季節,就做大白菜料理,「夏天有很多瓜,我就寫瓜,也寫麻辣豆腐,吃辣開胃、還可以去濕、流汗。」 她強調:「這些都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節氣養生,我只是依照時令去吃而已,這是一種自然之道。」她引用美國料理大師費雪的話說:「既然活著就要吃,還要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 身為作家,韓良憶認為自己在社會上不是功成名就的人,「為什麼人要分成魯蛇和贏家,人生不應該分輸贏。」年逾50,她很滿意現在的自己和生活,「我們要先愛自己,自己快樂,身邊的人才會快樂!」 (協力場地/TAKE FIVE五方食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孤獨離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想要的方式告別.離死亡越近,愛得就越深!50後的2種浪漫:越是接近終點,越是讓人奮不顧身.心理健康,才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養心的6原則,讓第二人生不怒不憂,悠活過日
-
2020-10-08 養生.抗老養生
寒露後氣溫降空氣乾,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早餐多吃溫熱食物
今天(8日)是寒露,在廿四節氣排第十七,是冷熱交替的節氣。過了今天,告別酷暑,養生保健要重新調整了。中醫師陳明和說,寒露後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後,天氣漸漸涼起來,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 注意肺臟、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寒露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稍不留意極易致傷風寒,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此季節最要注意的是肺臟、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復發。老人及幼童應安排好日常生活起居,開始穿長袖衣褲,以避寒露節氣的外感邪氣,就能預防節氣所致疾病。陳明和說,熱冷交替,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衰,陰氣漸生,人體也會感應自然界變化出現特有病機:祛寒濕或寒燥之邪侵犯肺胃臟腑。當身體感受到初秋涼風加上雨露的濕邪,則易因「寒濕」侵襲肺胃,引起頭痛頭重、全身痠痛、咳嗽有痰而清、胃脹悶、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候,宜用祛風散寒濕的薑蔥湯來祛寒濕。秋末轉燥,不宜熱補唯愈近秋末,寒氣愈重,濕邪減而燥邪增,寒濕轉成「寒燥」侵肺胃,會有頭痛畏寒、咽乾、鼻燥肌膚乾燥,咳嗽無痰,或痰黏咳不出,甚至用力咳而有血絲,氣逆喘息而口乾渴,胃脹悶,大便乾結等症候,則不可再食生薑、蔥、蒜頭類,需改以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麥門冬、玄參、桔梗等滋陰潤肺燥的藥物來治療。唯芝麻不可過量,以免更化燥傷陰造成聲啞及乾咳不已。另一方面,早餐多吃溫熱食物,最好喝熱粥,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及黃精粥等。因粳米、糯米均可健脾胃、補中氣。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多吃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楊玲玲也說,台灣不像大陸中原地區四季分明,秋分時節即已有寒意。因此,寒露後不宜熱補。可用山藥燉枸杞及排骨等,山藥本身含有多醣類,有益身體。若在寒露即用羊肉爐等熱補,恐怕身體也受不了。【報導/記者張耀懋;諮詢/中醫師陳明和;出處/2008-10-08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0-04 養生.營養食譜
好好用青草舖
朋友寄來一大箱的有機檸檬,一半分給很會做檸檬蜜餞的手作達人,另一半被我皮肉分離後,做成不同的加工。肉的部分,直接投入玻璃罐中,倒入陳年米醋和有機砂糖。檸檬、米醋和糖的比例是1:1:2,這配方是檸檬果農吳文旭給我的,我喝過他家超級好喝的陳年檸檬醋,期待可以依法泡製出他的成功。有機檸檬皮化成粉青草藥提供貼心的磨粉服務,也附帶烘乾服務。比起處理檸檬皮,上述動作只是迷你小菜一碟。因著在國外買過不便宜的有機檸檬皮,讓我不畏麻煩的,硬是要親自動手製作新鮮檸檬皮。動手才知道剝檸檬皮、又要盡量避開貼在皮肉之間的白膜並不簡單。我試過手拿水果小刀,以削蘋果皮的姿勢下手,也用過鋒利的削皮刀,和檸檬皮剉刀,好不容易在千刀萬剮工程之後,解決了24顆中型的青檸檬。24跟年度節氣有關,勉強算是吉祥關鍵字,此時收手尚可接受。剩下還沒剝皮的二十來顆,直接切半投進陳年檸檬醋的罐子裡,別再讓它們受折磨。至於那些差點要了我幾根手指的珍貴檸檬皮,則被我帶去朋友的農場,用她自製的蔬果烘烤箱,以52度中溫烘烤。20個小時過後,檸檬皮大約縮小了一半,顏色也從青綠轉變成淺綠帶黃,摸起來是乾中帶軟,還不乾脆。我才正高興著「第一次做檸檬皮就上手」,卻發現無論是強力蔬果機或是廚房料理機,都無法打出粗細一致的檸檬粉,這時我的朋友說了:「街上的青草藥店有磨粉機,可以代客磨粉,很好用喔!」我常經過那家青草店,卻從來沒有進去的念頭,總覺得草藥是莫測高深的大學問,不懂亂吃會不會怎樣。孰不知青草藥店除了賣民間傳統藥草,也有日常應用的中藥,並且還提供貼心的磨粉服務,要粗要細可以隨顧客要求。因為顧客送去磨粉的原料,不一定都是乾燥透徹的,所以店裡也附帶著烘乾服務。老闆瞧看我帶去的烘乾檸檬皮,很篤定的說:「還不夠乾不能磨,要再烘一兩個小時,晚點再來拿。」再度看到我的檸檬皮時,它們已經變成像奶粉一樣細的檸檬粉末。乾燥再磨粉之後,24顆檸檬皮的重量已不到200克,事實證明排水最能減重。檸檬皮粉聞起來有股淡淡檸檬塔的奶香味,勾起我想要立即烤一盤檸檬餅乾的念頭。想來檸檬皮雖化成了灰,檸檬魂魄也不會消散。陳年檸檬醋檸檬、米醋和糖的比例是1:1:2十三香煮出餐廳菜餚比五香多了八種香料,可使用在燉、滷料理中。有了這次百元初體驗,隔天我再度出現在好好用的青草店,拿出「十三香」的比例配方交給老闆,老闆還是老話一句「磨多細?等下再來拿。」十三香比五香多了八種香料,使用在燉、滷料理中,可以煮出接近餐廳菜餚般的香味。我請老闆配的是王培仁老師的配方,如果使用不磨粉的乾料,可以依自己喜好變化,調出最適合的比例後,再磨粉方便使用。有了青草店做後盾,我陸續把院子裡的紫蘇、九層塔烘乾,用手抓碎後準備連同之前在印尼店裡搬回的乾料,一起拿去磨粉,天涼之後在家裡烤些香料麵包和果乾點心,這樣的好日子真叫我由衷感謝大街上好好用的青草店啊。十三香新鮮薑片 120g八角 15g花椒 8g山奈 25g草果 3粒丁香 20粒小茴香 10g肉桂 3g陳皮 4g甘草 10g桂枝 10g白豆蔻 3g月桂葉 4片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哪個季節的茶最好?專家教你分辨不同季節的茶個性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窮究台灣茶:如何選購、享受台灣茶》,作者池上麻由子】茶的個性四季皆異日照時間或降雨量、氣溫或濕度的變化隨著四季更迭,持續影響各種生物的生長。古時中國的農民曆為掌握季節的變換,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茶是農作物之一,栽培也遵循農民曆。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幾乎全年都能種茶,但季節的變化使茶產生差異。例如採茶季節的雨量過多,茶味會變淡,因為寒冷導致生長緩慢,茶味就會變濃,季節或天候造就茶的個性。就算是廣受好評的春茶,早春茶與晚春茶的香氣與滋味還是不太一樣。想品嘗美味的茶,了解季節與茶的個性很重要。春茶台灣農曆中,最初在田中灌水的季節(二月初至五月初)稱為頭水,在這段期間採的茶就是春茶。春茶俗稱頭水茶,相當於日本的一番茶。春茶是一年之中收成量最多的茶,人們在這段期間脫去厚重冬衣,讓皮膚更加透氣、充滿精氣。春茶的特徵是香氣清新,喝起來順口甘甜。平地的一般春茶多是在三月底至四月初採收,四月中旬左右上市販售。年輕的健康茶樹在這個季節四十五∼五十天就能採茶,所以五月中旬至下旬仍可採收春茶。不過這時候的茶是晚春茶,香氣弱且苦味強,具有夏茶的特徵。若是降霜期長的高山,採茶則是每年一∼三次,收成量也有限,這點必須留意。高山的春茶在立夏(五月上旬)之後,從海拔低的產地依序採收。待凍頂山和阿里山採收完後,終於輪到梨山的春茶採收期。五月下旬至六月買到的梨山春茶才會是真貨。夏茶立夏過後,小滿到芒種這段期間採收的茶稱為頭水夏,夏至之後採收的夏茶稱為二水夏。氣溫高、日照時間長的夏季,茶芽生長速度極快,因此立夏至處暑的三個月內就能採兩次茶。夏茶的茶葉色深,葉體薄且硬。氣溫上升,紫外線會變強, 所以茶的香氣或鮮味弱,澀味或苦味增加。除了東方美人茶2等特殊茶外,夏茶通常是製成廉價的業務用茶或當作罐裝飲料的原料。一般夏茶的價格是春茶的一半,低價賣出用於加工之外, 有些茶農不採茶,連同樹枝一起剪下當成茶樹的肥料。這是保護茶樹延長壽命的方法。在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上採收的高山夏茶也有採與不採的情況。但高山夏茶可以賣到茶舖,一般夏茶則無法。成本高於平地茶的高山茶不適合廉價的加工。若是沒有標明採茶季節的高山茶,可能是夏茶或秋茶,或是兩者的混茶。撇開價格的問題,無法成為高級茶的夏茶並非毫無價值。盛夏時節攝取苦味強的食物有益健康,能夠消除體內暑氣。自古以來,中國人為了養生保健,飲食上會留意陰陽調和。在中醫的觀點,溫性(陽)或涼性(陰)與食材的顏色或味道有關,茶也不外乎如此,寒色系的茶偏苦,屬涼性;暖色系的茶甘甜,屬溫性。秋茶介於春茶、冬茶與夏茶之間的秋茶,苦甜適中。經過了春夏的採茶後,儲存在秋茶內的營養物質已經減少。因此秋茶的新芽大小不一,味道顯得平淡。不過,秋茶也和春茶一樣,依採茶季節會產生不同的個性。九月上旬至下旬採收的早秋茶,香氣弱且殘留澀味。儘管秋天已是十月底,在台灣仍持續著夏季的暑氣,所以茶也保有夏茶的個性。霜降(十月下旬)之後採收的晚秋茶,香氣與鮮味成分慢慢增加變得美味。隨著東北季風南下氣溫下降,茶葉生長趨緩, 成為滋味濃厚的茶。梨山等高山茶因為夏茶的採收期短,不同於春茶較晚採收, 秋茶的採收時期會提前。大概九月中旬至下旬就能買到梨山的秋茶。冬茶茶葉接觸到寒氣後,葉體增厚,儲存大量的成分。冬茶3 是在立冬前後開始採收,隨著天氣變寒冷,真正美味的時節是在十二月左右。台灣位處亞熱帶,因此高山以外的地區幾乎全年都能採茶,冬茶之中又以正月至農曆新年採收的冬片最為甘甜芳醇、少刺激。冬片是冬茶採收後的初萌嫩芽。由於茶樹年輕,在海拔過高的產地無法採收。每年的氣候會左右冬片的收獲有無,在珍貴的冬茶之中不到百分之五,猶如至寶。台灣茶饕總會尋找冬片,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時期的茶柔軟甘甜。高山茶的冬茶是在十一月中旬至下旬上市。但採收前遇到降霜就無法製茶,所以每年沒有固定的採收季節和產量。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團圓更健康 譚敦慈籲以野餐取代戶外燒碳烤肉
中秋連假在即,不少家庭也為烤肉活動做足準備,不過護理師譚敦慈呼籲,與其在戶外燒炭烤肉,不如以野餐代替,同樣有過節氣氛之外,更兼顧空氣品質與全家呼吸道健康。為了讓大家都能健康過中秋節,譚敦慈在粉絲專業分享毒物實驗室團隊10點建議:1、以野餐取代烤肉。2、以瓦斯爐或電爐取代木碳,使用木碳需將碳燒紅無煙再烤。3、使用瓦斯爐、碳火都必需注意安全,尤其是小孩避免燒燙傷。4、生、熟食分開,而且注意餐具也要分生、熟食使用。所有食材務必烤到全熟,每年中秋後都有吃不熟食物中毒案例。5、由於紅色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等含亞硝酸鹽,建議先水煮再烤才可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產生。另外含亞硝酸鹽的紅色加工肉品和含胺類的海鮮如秋刀魚、魷魚不要一起吃,因為也會增加亞硝胺的產生,吃紅色加工肉品後可以吃芭樂有助解毒。6、雞翅、雞腿先煮過或先用微波爐加熱至8分熟再烤,以避免烤焦或內部無法烤熟,烤焦部分不要吃。7、腎臟病人不要用鋁箔紙,正常人鋁箔紙勿使用酸性調味料如番茄醬、檸檬等,以免鋁溶出。8、烤肉食材應該多蔬菜搭配適量蛋白質及水果。9、使用重覆使用的烤肉用具及餐具,不僅環保更健康,若使用竹籤先煮沸再使用。10、請務必在通風良好的戶外烤肉,以免一氧化碳中毒。若是選擇野餐取代烤肉,譚敦慈也提出食譜供大家參考:食譜1:豬里肌切片以梨子泥或鳳梨泥,醬油膏略醃然後以平底鍋抹油煎熟。食譜2:不鏽鋼鍋或鐵鍋鋪上鋁箔紙鋪上鹽,將蝦子洗淨去腸泥鋪在鹽上開火烤熟即可。食譜3:蝦子以洋蔥、啤酒、檸檬汁略醃30分鐘,煮熟或烤熟皆可。食譜4:蛋白與鹽拌勻厚厚塗抹在一整隻魚身上,置於烤箱烤熟即可。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
隨著環保、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團倡議中秋節別再烤肉。但在平淡又苦悶的生活中,佳節烤肉團聚,已成為潤滑生活的必備儀式。在儀式感與健康之間,仍可透過一些撇步趨吉避凶,既可滋潤生活也能守住健康。秋分已過,中秋將至,身體開始要適應節氣的變化。由夏入秋是養生保健的關卡,我們也請來中西醫為你的健康把關。烤肉帶來的健康危害,近年國內外研究結果愈來愈明確。當油脂遇上高溫易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蛋白質遇上高溫則會產生異環胺(HA)、澱粉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三類物質皆是動物實驗顯示具致癌風險的物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徐上富表示,避免烤肉時吸入過多的煙,最好將烤肉架設置在戶外通風處、半露台,烤肉當天若沒有風,建議戶外接多支電風扇增加風的流動。若不怕烤肉時掃興,也可以在等待烤肉時,配戴口罩,避免吸入有害的煙。方冠傑說,每年中秋節過後都會出現大量腸胃道不適的患者,多與吃到不潔或不熟的食物有關。碳火的溫度較難控制,若整塊生肉直接下去烤,常常會發生外皮烤焦,裡頭仍滲漏血水的情況,加上處理食材時,常會生熟食交叉汙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弧菌等感染的案例比比皆是。顏宗海提醒,食材的準備最好依照每個人的食量做評估,烤肉食材多放在常溫,不建議沒有烤完再放回冰箱內,最好當天吃完,食材新鮮才能吃得健康。中秋佳節是難得的年度家庭聚會,烤肉偶一為之也希望能烤得盡興,不過健康烤才能沒有負擔。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季節轉換情緒易波動孳生憾事 精神科醫師籲適度求助
國內接連三天發生多起自殺案,輕生個案包括情侶檔、警員等,不禁令人憂心節氣轉換、初秋蕭瑟,容易讓人引發淡淡愁緒,發生自戕遺憾。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洪琪發表示,有文獻研究,天氣轉換確實會讓躁症或鬱症相對活躍,但不是絕對原因,民眾如發現親友處於心情低谷,應多陪伴傾聽,並及時媒合社會資源介入,或可減少憾事。洪琪發說,有些論文提到季節交替時,不管躁症或鬱症都比較容易發生,此外溫度與濕度對心理的起伏也不無關聯,但整體而言,個案會走上絕路,與本身的的生活背景較相關。因此民眾平日發現周遭親友有情緒低落情形,應多寄予關心,建議心情跌落谷底的民眾,也要適時求醫或求助,天無絕人之路,有些時候媒合社會資源介入,就能幫忙度過難關。洪琪發也建議,對久病或經濟弱勢等高風險族群,需多陪伴傾聽。如果個案能適時求醫,院方可協助媒合一些社會資源,或教導些放鬆技巧,協助紓緩情緒,若是高風險家庭,尤其需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危,避免因為大人的情緒演成虐待或疏忽事件,「懂得適時求助,尋求社會資源介入,就能減少發生致命的傷害」。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4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易感冒、過敏 順應節氣養肺5要點
●秋天易傷風感冒,常出現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秋養肺,多吃白色食物,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防秋燥,多喝水、多運動時序入秋,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候乾燥,日夜溫差逐漸變大,是容易傷風感冒的「多事之秋」,也易「秋燥」上身,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等問題。中醫師認為,秋天是最適合養肺的季節,應順應節氣變化「滋陰潤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今年立秋是8月7日,所謂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天氣逐漸變涼,蟲鳴鳥叫逐漸變少,表示秋季開始。秋燥 易鼻乾、咳嗽、氣喘秋季的主氣是「燥」,秋天的燥熱之氣容易傷肺,影響人體的肺部等相關器官組織,如氣管、支氣管、鼻咽喉,以及與肺相互表裡的大腸。這些器官組織易與外界接觸,若太過乾燥,就易出現鼻乾、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會有大便過乾、皮膚乾裂等問題。吳建東說,秋季有「初秋」與「深秋」的差異,今年秋分是9月22日,中醫以節氣「秋分」的前後區分為「溫燥」與「涼燥」。溫燥時太陽仍猛烈,體質偏溫熱的民眾會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等;涼燥時已偏秋冬季轉換,中秋過後陰氣漸長,氣溫變涼,是肺部及脾胃疾病的多發時期。多吃山藥、杏仁等白色食物秋天是萬物收成的季節,人體陰陽代謝會出現「陽消陰長」,容易感冒、過敏疾病發生,此時該如何調養身體?吳建東指出,「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但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由於秋燥傷肺,建議多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皮膚乾燥者,可考慮使用保水乳液,避免皮膚乾裂。日攝水分 成年人體重乘30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秋天仍熱,民眾應攝取足夠水分,一日攝取水分約為成年人體重乘以30,例如70公斤成年人,一日至少應攝取2100㏄水分。又因季節轉換易感冒,飲食宜清淡,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柚子、柑橘類水果,也能幫助維持免疫力,提升抗氧化力。
-
2020-09-21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少憋尿只是第一步!預防膀胱炎2動作絕不能忽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50歲的吳女士(化名),本身患有糖尿病,之前有急性膀胱炎病史。病人主訴,因為工作忙碌常憋尿,就醫前一周,就開始有小便灼熱、頻尿、急尿感,因症狀不嚴重,並未就醫。 直到就醫前晚,不僅急尿、疼痛持續,吳女士開始覺得左側腰痛且有發燒狀況,緊急就醫急診,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合併左側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經由尿液與血液細菌培養發現,還合併菌血症,大大延長療程與住院時間。婦女急性膀胱炎佔比例最多 未治療恐致腎臟感染節氣雖已進入立秋,但秋老虎威力仍驚人!連日高溫不斷,使得泌尿道感染病患也多了起來,其中,又以婦女急性膀胱炎所佔比例最多。病患通常感到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嚴重一點的甚至出現厲害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表示,若未適當治療,病菌可能上行導致腎臟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他坦言,最近就收治了幾位因為急性膀胱炎引發腎臟感染的個案。膀胱炎症狀明顯 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要當心從致病原因來看,急性膀胱炎是上行性感染,其途徑是由會陰部、肛門附近的細菌污染尿道口,進入尿道後,再往上進入膀胱引發感染。然而,並非只要細菌進入膀胱就一定會引發感染,發病與否和宿主的抵抗能力、病菌毒性,以及細菌在膀胱內存留時間和繁殖數量有關。柯明中進一步說明,膀胱炎診斷並不困難,症狀包括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只要經過尿液檢驗、細菌培養,通常不難找出致病菌。治療上,初次感染者約用藥1~3天即可,若是多次反覆感染則須用藥7~10天。衛生習慣不佳會增加膀胱發炎機會 3撇步防復發會陰部衛生不佳、排尿習慣不良等原因,都會增加膀胱發炎風險,且千萬別小看膀胱炎,可能會賠上腎臟健康。柯明中提醒,衛生教育、生活習慣改變及適當治療,即可有效預防膀胱炎復發。他特別提出幾項預防小秘訣供民眾參考。1. 多喝水少憋尿不只是炎熱的夏季需要多喝水,邁入秋季的高溫更嚇人!每天都應「多喝水、少憋尿」,避免細菌存留膀胱繁殖到足以引發感染的量。建議每天喝足2000~3000c.c.的水量,並勤跑廁所排尿,可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炎。2. 穿著透氣內著柯明中呼籲,炎熱夏季請穿著透氣、吸汗的內褲,以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減少細菌繁殖機會。生理期期間,應勤於更換衛生棉墊。3. 注意下身清潔務必注意尿道口、陰道口,以及肛門附近的衛生習慣。大小便的擦拭應由前向後,以免肛門附近的細菌被帶到尿道口。柯明中提醒,若遇到頑固的泌尿道、膀胱反覆感染,則應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是否有其他尿路結構,抑或是功能上問題,造成膀胱排空不順、尿液鬱積的情形,再針對原因加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 柯明中 )延伸閱讀: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秋老虎發威,暑氣未消! 中醫師揭立秋後一定要做的5件事
-
2020-09-19 新聞.食安拉警報
南投衛生局抽驗中秋食品 烤肉醬、豆干3件添加物違規
中秋節月餅、烤肉應景食品多,南投縣衛生局為確保食品安全,執行中秋複合式專案稽查,針對南投縣中秋月餅、餡料食品製造業、烤肉組合包製造業及應景餐飲業稽查共計12家,抽驗98件應景食品,結果發現1件烤肉醬調味品檢出防腐劑及2件五香豆干及四分干檢出過氧化氫與規定不符。違規產品立即下架,移送來源縣市衛生局依違反食安法裁罰。南投縣衛生局表示,中秋節是重要傳統節慶,親朋好友團聚,吃月餅及烤肉已成中秋節慶祝方式,食物和食材種類相當多樣。衛生局配合食品藥物管理署執行「中秋複合式專案」,針對縣內中秋月餅、餡料食品製造業、烤肉組合包製造業及應景餐飲業稽查共計12家,稽查食品業者及餐飲業者製作過程、使用原料及環境衛生。另抽驗月餅、餡料、調味醬及水產加工食品等販售業者共86家計98件應景食品,檢驗衛生標準、防腐劑、重金屬、甜味劑、過氧化氫及亞硝酸鹽等項目,除烤肉醬查出防腐劑、豆干檢出過氧化氫與規定不符。衛生局稽查糕餅製造及餐飲業者稽查,食品業者登錄、產品責任險投保、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實施情形及產品標示,而網際網路訂購產品者,查核「以通訊交易方式訂定之食品或餐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並未發現不符合規定。衛生局也提醒民眾,中秋節氣溫依舊濕熱,包括烤肉等食材務必做好冷藏,避免變質腐敗,同時注意飲食衛生及食材儘速食用完畢,如發現有異味、腐敗及變質情形避免食用,民眾若有任何食品衛生問題,可洽衛生局食品科查詢,專線049-2231994。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入秋白露!每天這樣動,保持體態還能防寒冬
時序來到秋日,老祖先的節氣智慧搭配動一動身體,就能夠保持體態與健康!「健康橘」社團整理健身專家達人的運動建議,打造每個節氣適合的運動貼圖,歡迎讀者加入會員後,下載節氣圖卡喔!九月 秋日養生儲蓄身體能量掌握秋季養生,關鍵在於白露與秋分時節,日夜溫差大,夜晚氣溫下降速度快,水氣凝結成晶瑩剔透的白色露珠,故稱白露。想要儲存抵禦寒冬的能量,從秋天就要開始保養!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建議,熟齡族若覺得肩頸腰部等部位單純麻、痛,可透過熱療、電療等方式改善,或做伸展運動來保健,如肩頸不適時就旋轉頸、胸,腰部痠痛則扭扭腰,應持之以恆外、每個部位應持續1分鐘以上,才有伸展效果。八月 季節溫度變化 掌握養生契機時序進入立秋,是炎熱轉涼的交接期,要多注溫度與濕度上的差異變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受秋燥影響,容易脾氣爆躁、心緒不佳,若想多得心靜恬然,可好好按摩與伸展身體,瑜珈運動正適宜。慢老教主作家黃惠如建議,每天早上10 分鐘,練習完瑜伽體位,以「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平板式(或稱棒式)強化核心」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一整天。7月 以平常心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暑,炎熱的意思。節氣進入小暑、大暑期間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因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只要掌握「春夏養陽」原則,心靜下來就能自我養護。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要練腹肌,平日可找點空檔練習仰臥起坐,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踩腳踏車般轉動,入睡前躺在床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最簡單的就是走路縮小腹、隨時縮小腹,不僅練到腹肌,還能修飾體態!」節氣動一動 貼圖免費下載加入「橘世代會員」登入就送「10-12月節氣動一動」貼圖!一年12步驟跟著做,還可以參加抽獎喔!立即加入>>>https://bit.ly/3aAXCJ1熟齡精選「慢運動」↘↘↘。「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養肺潤燥,中醫師建議吃這些適度進補
今天(9/7)適逢農曆24節氣的「白露」,正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秋燥容易傷肺,易出現唇乾、鼻乾,皮膚也開始乾裂,不妨多吃養肺潤燥的食物,且這時候起,就要留意保暖。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因為天氣轉涼,夜晚水氣遇冷凝結成露,一天比一天凝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說,因為露水,柚子過了白露後會更甜。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楊素卿說,秋燥耗人津液,容易覺得嘴唇、鼻腔乾燥,糞便易乾結,皮膚也開始乾裂,有些人話講得多一點,就開始「酷酷嗽」,可以多吃百合蓮子湯,潤肺清燥、止咳化痰。由於燥邪會影響肺臟,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提醒,還要特別提防肺部、鼻腔及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想養肺潤燥,張家蓓建議,可以食用西洋參、杏仁、川貝等中藥材,緩解秋燥,山藥有助於潤肺、健脾胃,銀杏(即白果)入肺,能止咳、平喘,可入菜做成銀杏雞丁。雖然入夜後已可感到絲絲涼意,但白天陽光依舊炙熱,楊素卿說,最好避免大量流汗,以免傷了陽氣,還會覺得口乾舌燥。不只如此,因為夏天很多人喜歡吃冰解暑,傷了胃裡的陽氣,天熱也會影響睡眠,秋天適度進補,可以儲備能量過冬。另外,按中醫觀點,白露也是最適邁入青春期學童服用轉骨方,調整體質的時候。中醫師解釋,主要是因為夏天太熱,傳統轉骨藥物偏燥熱,易口乾舌燥,秋天時節調養體質,正好可以準備過冬,但還是要看孩童體質而定,若氣血充足,睡眠、營養及運動都足夠,不見得要吃轉骨方。秋天萬物凋零,楊素卿說,老人家容易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也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藥膳食療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 【報導/記者陳惠惠;諮詢/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8-22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酷熱溫差大 飲食忌辛辣、顧肺管
處暑酷熱「毒如虎」今天(8/22)是24節氣的「處暑」,「處」有止的意思,指暑氣到此打住,它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前有「立秋」,理應感受到秋意,但在台灣,即使處暑仍火傘高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俗語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處暑中午雖然炎熱,但早晚較涼,晝夜溫差大。習慣晚上吹冷氣睡覺的人,不妨關掉冷氣,開窗讓空氣流通。更記得要蓋被子,不要著涼了;出門最好帶一件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飲食首重「顧肺管」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藥材的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適合一般體質者補身。秋天有燥邪,會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皮膚乾癢等症狀,多喝水恐難以改善,不妨藉由日常飲食「顧肺管」。忌吃辛辣、煎炸食物,或韭菜、蒜、蔥、薑、八角、茴香,易加重秋燥。可泡「生津潤喉茶」,將楊桃、甘蔗頭、葡萄乾和冰糖入鍋後,加兩碗水熬煮,有助生津潤喉、止咳化痰。【報導/記者施靜茹;諮詢/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8-20 橘世代.好學橘
鬼月旅遊注意!別選邊間房、鞋子不要放整齊,這些禁忌有道理
昨日8月19日同時也是農曆七月一日,民間習俗鬼月禁忌不少,不結婚、不入厝,甚至不少人也不去旅遊。不過最近政府有安心旅遊補助,加上年底疫情可能再起,大家都想搶著這兩個月旅遊散心。農曆七月到底能不能旅遊?彰師大教授教授胡瀚平說,農曆七月也是一年節氣中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夏季要進入秋季的時節,古人所謂「多事之秋」,不要不信禁忌,凡事還是要多小心。農曆七月禁忌 學者專家這麼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系副教授林茂賢說,七月的禁忌包括不結婚、不買房子、不入厝、不開幕等。若以科學思維來看,因為農曆七月多在夏天,夏天心浮氣躁,最好不要做重大決定。易經專家胡瀚平則說,立秋是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立秋即預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秋,殺氣重,兵象,且人遭逢萬物多凋零蕭颯之氣。胡瀚平說,農曆7月15是民間的鬼節,也是道教的中元節,還有後來佛教的盂蘭盆節,道僧俗三節合一,道教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中元節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一定要注意少染陰邪之事。尤其是7月14日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這天的子夜時分,相傳若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奇觀,所以這夜最好不要深夜外出,更不要到荒野偏僻之處。胡瀚平說,京房易卦氣圖中立秋後是陰氣漸長,怪事多,所以在農曆七月的確要盡量避免深夜出門。鬼月真要出遊 這些事情不要做不少人農曆七月不出遊,若真要去旅遊,訂房時不要住邊間,鞋子不要整齊擺放,以免好兄弟算出人數。最好不要去海邊或溪邊玩,以免抓交替;晚上不要吹口哨,晚上也不要拍照,以免拍到怪東西。每個人頭上和兩肩共有三把火,不要隨便拍人肩膀,把火熄了,會讓好兄弟找上;路上的錢、紅包等東西都不要亂撿,以免撿到「壞東西」。林茂賢說,旅遊時住旅館飯店,進房門敲個門,其實也是一種對環境的尊重和尋求心安。若真的不安,床頭放聖經或道教的符、佛經都可。民俗中也有農曆7月在室內不能開傘以免藏好兄弟,晚上也不要晾衣服,路上不要亂撿奇怪的東西。不要拍別人肩頭其實不限於七月,林茂賢說,平常也是如此,除了三把火的傳說,其實主要是不要讓人因拍了肩頭受到驚嚇。而7月只要注意安全,人和鬼在不同空間,七月仍可出遊,否則如果七月什麼都不能做,不是太綁手綁腳了嗎?胡瀚平說,住旅館不要住邊間若以科學的思維看來,邊間經常是最裡面比較冷清的房間,有時是最靠近外面的房間,比較容易「被侵入」,就連孔子都說「敬鬼神而遠之」,農曆7月對禁忌不要故意冒犯,不要出口詆毀鬼神,更不要在這時去裝神弄鬼嚇唬人。鹿港每年七月 都會放水燈、辦普度法會旅遊勝地彰化縣鹿港鎮保留許多傳統民俗,鹿港古蹟地藏王廟每年農曆7月13日到15日都會舉辦「放水燈」及普度法會。13日會在福鹿溪口點燈度水靈上岸,祭江、祭水靈,燃放蓮花水燈普召度冥眾生到地藏王廟參與福宴、聽經、禮懺;15日擴大普度,舉行放燄口、收庵儀式。普度是農曆7月重要民俗,今年還傳出與疫情相關的故事。鹿港地藏王廟總幹事林慧娟說,一名陸配在武漢認識丈夫嫁到台灣,去年開始中國疫情嚴峻,原本丈夫已訂好機票,準備在春節前飛到武漢,這名陸配擔心下到廟裡請示神明,結果「博無杯」最終沒回去,也讓夫妻倆免於深陷疫情恐懼中。但在春節過後,陸配在武漢的姊姊、姊夫生病被安排住進方艙醫院治療,她無法到中國探望,相當心急。到地藏王廟「博杯」請神明賜給家人平安,獲得3個聖杯,最後家人果真康復出院。因姊姊、姊夫在當地的市場賣雞鴨,為感謝神明保佑,她決定以金紙20箱來超度「武漢動物靈」,讓家人保平安。西螺福興宮封鐘 以示尊重除禁忌婚嫁出殯,入夜後勿吹口哨,也少播放簫、胡琴等悲淒之音,晚間少出門,勿晾衣,走過墳區最好口唸「阿彌陀佛」,在郊外內急時,再急也需先向好兄弟打聲招呼。此外,在家拜地基主或好兄弟,燒金時金桶最好置於屋外,民俗人士謝明峰表示,俗語雖說「無禁無忌呷百二」,有些人鬼月不在乎禁忌,但一些生活小細節,如果知道有所禁忌,也不要太鐵齒,該避免則避免,否則個人無忌諱,但旁人會覺得不舒服,例如不能吹口哨,或張口說鬼閉口說魔,別人聽了也會有被煞到的感覺,所以七月的行為舉止,要更謹慎,最好要能更尊重別人。提到尊重,就連西螺福興宮太平媽,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一天,一定舉行「封鐘」儀式,好讓到凡間出遊的好兄弟得以寧靜,福興宮董事長楊文鐘表示,為避免七月鳴鐘擊鼓驚擾或驚嚇到好兄弟,即在七月一日前一天下午進行封鐘鼓,讓好兄弟們享受平靜的時光。【延伸閱讀】吃粽子有禁忌!營養師:尿酸高的人不宜吃「北部粽」
-
2020-08-18 新聞.長期照護
慈濟清水日照中心成立 81歲阿嬤到長照據點重拾笑容
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清水日照中心」今天在慈濟清水靜思堂開幕,發表「電子聯絡簿」app應用程式,透過專用手機軟體E化守護升級,讓散居各地的家人透過此軟體,隨時可知道長輩活動與健康情形。清水日照中心是台中市清水區第一個日照 中心 ,是慈濟基金會成立的第二個日照中心,靜思精舍法師今天也參加開幕儀式,台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立委楊瓊瓔與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南松等人到場祝福。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召集人林碧玉表示,清水是證嚴法師出生的地方,清水日間照顧中心就在清水靜思堂,清水區五權路267-2號,希望就近照顧有需要的社區長輩,讓家屬安心,回饋故鄉。林碧玉說,長輩生活化照顧最重要,應用復健技巧,促進肌耐力,心靈上學習證嚴法師的法,讓長輩心中有愛,也有未來生命的價值與依歸對象,像81歲的何林美,5年前喪夫,走不出來,到慈濟長照據點接受服務,才揮別憂鬱,他的兒子看到媽媽重拾笑容,放下心中重擔。今天的開幕儀式發表首次運用在慈濟長照機構的「電子聯絡簿」app,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副召集人莊淑婷表示,電子聯絡簿每天更新長輩相關飲食、午睡、活動及心跳、血壓等健康指數,方便記錄,利於長期統計,歸納出整體變化,所有子女不論散居何處都可以下載加入,共同關心長輩健康,讓老人家得到即時問候。電子聯絡簿應用程式不必擔心紙本丟失、損壞,可貼心提供照服員與家屬雙方意見溝通註記,增進照顧品質,可望成為家人與家人、慈濟日間照顧中心與長輩家人溝通的橋樑。莊淑婷人說,除了「電子聯絡簿」App,清水日照中心各項課程設計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理念,除了以慈濟人文涵養長者大愛情懷,結合四季節氣及地方產業特色,貼近老人家生命軌跡,讓他們遠離失智,還安排園藝種植蔬菜活動,透過動手參與活絡筋骨,重拾田園樂趣。
-
2020-07-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風吞嚥困難 研究證實中醫介入治療能加速改善
麻豆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黃書澐今天發表中醫介入中風治療成功案例。她說,國外最新研究顯示,中風病患若有中醫介入以針灸治療,不但恢復狀況更好,也較少疼痛與心理憂鬱;台灣研究也發現,針灸3周後改善效果就很明顯。麻豆新樓醫院近來投入設置完整住院中醫西醫與復健體系,尤其中醫治療早期介入,能讓讓中風的復原更全面。腦血管疾病長期占據國人10大死因的第2至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即使存活,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中風後失能是成人殘障主因之一,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沈重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健保執行中醫腦中風住院專案計畫多年,研究發現,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組相對於僅作常規治療組,中醫介入組在六周時巴氏量表評分更高,尤其是在平面行走、上下樓梯以及移位的改善幅度最為明顯。另外有國外研究顯示針灸搭配復健治療,相較於僅執行復健治療,針灸組的吞嚥功能改善更快且更好。黃書澐指出,在麻新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長期合作,已有大量成功治療案例,收到受信任。她舉以下兩個案例說明。陳姓患者尚未39歲出血性中風,2月時手術已一個月仍昏迷不醒,她以四神聰與困難的透針方法,由太衝透刺湧泉穴,治療三次後意識恢復,「家人告訴我們他還對女友說了我愛你呢」,搭配中藥繼續治療後在護理之家復健即將回家,可以拿著拐杖行走也能自己吃飯了,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改善。黃書澐說,另有高齡90歲阿嬤,中風後僅能透過鼻胃管進食,在看中醫前已練習許久,仍無法成功吞嚥,還會偷偷沾蜂蜜水在口腔,稍微滿足無法由口進食的遺憾。她認為阿嬤的認知功能相當好,若能移除鼻胃管對生活品質將大有助益,因此量身訂做了「穴位組合」,搭配百會、語言區頭皮針、廉泉與照海穴針灸治療,連續三周後,阿嬤很開心的說,「我今天可以吃粥了!」中醫科同仁都為她高興,持續治療後阿嬤現在三餐都能由口進食,身心狀況都顯著進步。黃書澐指出,頭皮針能夠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也能夠促進側枝循環的重建。體針則是需要配合診察,透過體質辨識量身打造合適的配穴;主要是以調節氣機與局部肌力刺激回復為主。她說,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有顯著的好處,較早的介入對於復原能更有幫助。麻豆新樓醫院已加入「住院中」與「出院後」的健保專案腦中風計畫,為病人的恢復提供更好的治療機會,即使在住院中也可以會診中醫,患者康復更快更完整。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蔬菜部位更有利排毒 醫解4大族群這樣吃最養生
再生診所院長黃鼎殷醫師在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無法排汗、宿便、皮膚疾病、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問題,主要就是因為4大類型的毒素累積所造成,常見排毒的方式則可透過腳泡熱水、優化飲食、飲用黑咖啡、橄欖油等方式進行,關於4大毒素及改善方法可參考《 4大毒素問題,4招在家自己改善 》一文。在優化飲食方面,黃鼎殷醫師則更進一步指出,蔬菜營養的攝取,其實可以因應不同的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蔬菜部位不同,主要營養也不同黃鼎殷醫師表示,蔬菜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素相當多,不過每種部位的主要營養成分不盡相同,可因應不同的情況、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例如常見花椰菜、地瓜葉、高麗菜、大白菜等葉部植物,就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葉紅素、葉綠素等抗氧化物;而青椒、小黃瓜、茄子、玉米筍等莖部植物的營養,通常粗纖維較多,但植化素則較少;至於地瓜、南瓜、山藥、洋蔥等根部植物,因為根部是植物儲存養分之處,澱粉和蛋白質則較高;而薏仁、黃豆、綠豆、黑豆等種子植物則含有最豐富的全營養。不同族群可攝取不同蔬菜部位營養黃鼎殷醫師舉例,像是常需應酬加班者,菸酒不離身,或者平常就容易上火的民眾,在攝取蔬菜營養時就可以多著重在葉和莖。上火一詞是從中醫而來,中醫所說的上火概念等同於西醫所說的自由基,葉部蔬菜類的食物就有不少能降自由基的營養素;而常有宿便情況者,也容易有上火的情況,莖因為粗纖維較多,有利清除腸道宿便,可視為腸道中的掃把,因此對於降火也相當有幫助。相反的,身體常見比較容易虛寒的民眾,例如不少婦女常會出現貧血、手腳冰冷的情況,或是正在積極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就可以多考慮從植物的根和種子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表示,像是山藥、牛蒡等植物的根部都是相當補腎的食材,且雖然內涵不少澱粉,但其為優質的澱粉,不易形成血糖飆升;而種子中所富含的植物油,在未經過70度高溫處理的情況下,是非常健康對人體相當有利的養分,正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可適度的多加攝取。當季蔬果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了在蔬菜營養攝取上,可因應自己的體質從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也表示,當季的蔬果通常營養價值都相當高,可依照不同的節氣,選擇當季盛產的水果從中攝取營養,如此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且建議在清洗乾淨後,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此之外,也可以將當季的蔬果以蔬果汁的方式打成汁攝取營養,當然也建議將蔬果及富含營養的果皮一起打成汁,如此營養更加豐富。像近日夏至,火龍果和苦瓜就非常適合放在一起打成汁,其對於降火氣、潤腸極具有助益;而茄子和番茄也非常適合放在一起製成果汁,有利於潤腸、清除宿便。而兩者皆因放進水果,具有天然的果糖,除了健康養生外,口感也相當不錯。(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26度還是28度?冷氣要吹得舒適 內行人:關鍵非溫度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大暑」,意味著氣溫達到酷熱高峰。對多數人來說,不吹冷氣很難度過夏天,但冷氣到底該怎麼吹,也是一門學問。有網友就上網詢問大家冷氣都設定幾度,引起熱烈討論,原來體感舒適與否,並非只靠冷氣顯示的溫度數字。一名PTT網友在「WomenTalk」看板發問,他表示很多人都提倡冷氣開26度剛好,但他本身覺得一開始吹26度不夠涼,所以會先設24度,等涼了才提高到26度。不過聽說有人會開29、30度,讓他非常驚訝,「那是暖氣吧?」,所以想問大家都開幾度。網友們對此問題熱烈回應,首先是26度派,「白天定26度,就算久吹,也不會覺得不適」、「26~27,我要救北極熊」、「有試過27,但又有點熱,所以固定26了」、「26不開風扇或27開風扇」。但許多人覺得26度太冷,因此聲量很快被27、28度派壓過,「臥室27度睡覺不用開電扇」、「27~28很舒服的溫度」、「變頻設28+電風扇,溫度計25~27之間跳動」、「白天27、晚上睡覺時28」、「睡前29~30,睡後27~28+電扇」、「27+電風扇,冷氣的位置有設好真的不用開太強」、「28,晚上睡覺前開半小時後轉送風,可以睡到早上」、「看你室內大小以及冷氣噸位,條件都足夠的情況下,其實28度就非常足夠了」。此外也有一派指出,想要冷氣吹得舒服,其實不是靠溫度,「真正舒服的關鍵不是低溫而是濕度低」、「除濕26,扇葉要動冷房效果才會好」、「26會熱應該是濕度太高」。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怎麼養生?中醫:寒涼瓜果消暑生津,多加這個平衡寒性
在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許多疾病都是跟著節氣走,順著節氣改變做出身體上不同的預防及調理,正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養生之道。即將到來的「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大約在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是一年中天氣最酷熱的時刻。老人小孩氣血不足者 慎防中暑面對這樣炎熱的「大暑」節氣,有可能會出現甚麼樣的疾病?究竟又該如何養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表示,由於氣候和濕氣的關係,大暑由於氣溫高,最要小心提防「中暑」,其中又以老人家、小孩,以及氣血不足的人最需要注意。因為流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但氣血不足的人容易流不出汗,年紀大的人則是體表毛細孔控制能力比較差,兩者都較難藉由流汗調節體溫;至於小朋友則是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太成熟,加上新陳代謝較快,因此必須要多補充水分,最好每15分鐘到半小時就喝一次水。其他像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流汗過多、活動太喘會加重心臟負荷、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較不敏感,對外界溫度反應不靈敏、孕婦新陳代謝比較快,本身心跳體溫都比依般人來得高……,這些人都要在大暑的節氣裡特別注意,小心散熱的問題,以防中暑。然而不只太陽高掛時要注意,有時濕度太重,也會導致流汗蒸發速度受影響,散熱也會比較慢,尤其在午後雷陣雨要下不下的時候相當悶熱,這時也要特別小心中暑。多吃清涼消暑氣食物及多補充水分至於「大暑」的養生,楊佩鈺指出,主要是在飲食上多注意,可以多吃一些清涼消暑氣的食物,許多當季的瓜果類像是:絲瓜、黃瓜、冬瓜、西瓜,清涼解毒的綠豆也十分適合,有清暑生津的功效。不過,就如同一般常聽到的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在吃這些寒涼的食物或綠豆湯等涼品的同時,不妨聽從老祖宗的智慧,平時的菜餚多加些熱性的薑或紫蘇來平衡寒性。不過對於已經中暑的人來說,因為會有腸胃道的症狀,就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要注意的是,寒涼的食物雖包括冰品,但在中醫的角度來說,十分不建議在大熱天吃冰,因為正在流汗的時候,冰品會讓毛細孔瞬間關起來,導致汗流不乾淨,久了會造成人體不舒服、容易起皮膚濕疹,且吃太多冰品也會對腸胃道造成傷害,恐造成腹痛、腹瀉的症狀。楊佩鈺提醒大家,大暑節氣嚴防中暑發生,最好不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在大太陽下活動,事實上只要是高於體溫的溫度,就不適宜戶外活動,否則即使流汗也散不掉熱;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成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cc以上;室內冷氣溫度也不要開太低,否則冷熱交替也容易感冒或中暑。若是已經中暑,中醫的刮痧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強迫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加強體表散熱機制,不過刮痧不要太常刮,也建議最好找合格的中醫醫療院所較保險。若是一直反覆中暑,可能就屬於本身氣血較虛的體質,最好以中醫調理身體。
-
2020-07-06 養生.抗老養生
小暑過後一天比一天熱 把握芒果盛產大快朵頤
節氣有大小暑之分,國曆7月6或7或8日進入小暑,天氣逐漸炎熱,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此時梅雨季已經結束,適合晾曬衣物、書籍,除去梅雨期濕氣;「小暑吃芒果」,時值芒果盛產,愛吃芒果的人,要趁此時期好好大快朵頤一番。針對節氣民間有許多俗諺形容非常貼切,恰巧反映農村的生活作息。小暑不要太熱,大暑才炎熱,當年農作物才會有好收成。因天氣漸漸炎熱,第二期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所謂「小暑小禾黃」,這是因氣候炎熱需程序漸進,若突然太酷熱,作物便無法成長收成,俗諺有「小暑之中逢酷,五穀不結少田禾」。進入小暑的六月天,海域四周常有低氣壓形成,經常有鋒面雷雨,颱風也說來就來。因梅雨期幾乎已結束,相傳古代皇帝會選在六月初六曝曬龍袍,因此有「六月六,曝龍袍」之說;民間也會選這個時候將家中衣服、棉被拿出來好好清洗、曝曬陽光,晾曬書籍、圖畫除去梅雨季累積留下的濕氣。小暑過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炎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逐漸進入大暑。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小心熱衰竭、熱中暑! 做好5點讓戶外運動避免熱傷害
近年地球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見飆破36°C的高溫警報!尤其2020「小暑」節氣為7月6日,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在這高溫悶熱的天氣運動,若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恐怕會增加與熱相關疾病風險。面對炎熱的夏天,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戶外運動要做好5點自我保護措施:一、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因此,活動前一定要先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尤其在參加運動比賽前,至少要花一周的時間,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準備。二、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三、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前,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四、少量多次的補水法: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之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五、規律有節制的運動:了解自己的極限,以自己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的體能負荷。熱衰竭與熱中暑之差異及徵兆熱衰竭:因長時間運動或在酷熱環境下運動,大量流汗導致脫水,會出現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會導致熱衰竭。熱中暑:因從事費力運動,身體產熱能力顯著超出自身的散熱能力,出現口渴、發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甚至昏迷等症狀。若發生熱衰竭或熱中暑之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悶熱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搧風等)、意識清醒者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吃粽不發胖!營養師傳授3招甩油吃好粽
端午節粽飄香,不吃顆粽子哪有過節氣氛?營養師提醒,粽子是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吃的過頭,小心體重悄悄激增。建議學會3個吃粽甩油絕招,才能在享用美味粽子的同時減少熱量負擔。營養師陳扆洵指出,豐富餡料遇上吸油糯米,讓每顆粽的熱量500大卡起跳。以北部粽為例,炒過的鹹蛋黃、三層肉、香菇,餡料熱量不低,加上油飯口感來自大火與油炒過的糯米,澱粉吸附油脂下肚,再用「蒸熟」的手法,讓原先等於一碗飯的熱量瞬間翻倍。南部粽使用生糯米,放入粽葉後再加上炒好的餡料,覆蓋上米飯後再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熱量較低些。但要小心,別攝取太多油脂類的花生(或花生粉),以及添加過多沾醬。客家粄粽因為使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的米團製作,看不到米粒;內餡使用蝦米、蘿蔔乾、香菇、肉等,加入醬油、胡椒等調料拌炒製成。要小心別使用加工製品,如素肉、素火腿等替代肉,做成素粽,恐會攝取過多鈉含量,造成水腫。過節吃粽卻不想發胖,該可以怎麼做呢?陳扆洵建議,學會吃粽甩油3個招式,讓你享用粽子的同時也不擔心吃入過多熱量,對身體造成負擔。甩油必學1:自製多穀、高纖餡料,熱量減半助腸胃蠕動粽子是澱粉、油脂和肉組成,缺乏纖維質。陳扆洵建議,自己包粽子時,不妨將糯米減半,改加入小米、燕麥、藜麥、糙米等全榖雜糧類替代;餡料也可試著用纖維質豐富的筍絲、杏鮑菇、胡蘿蔔絲等替代;也可以嘗試用蒟蒻米降低澱粉攝取量與整體熱量。如此一來,可以提升粽子內的膳食纖維數倍,促進腸胃蠕動,也能一掃粽子難消化的壞印象。甩油必學2:甜鹼粽要適量,減少沾醬使用,小心隱藏熱量甜粽與鹼粽單一顆的熱量雖然較鹹粽少,但是每100公克仍有100~200大卡的熱量(不含沾醬、糖漿),若再是加上大量的砂糖、蜂蜜等精緻糖,攝取大多隱藏熱量,體重恐怕Hold不住。陳扆洵提醒,就算是吃相對安全的甜粽與鹼粽,也應設下「每日攝取量」,並扣除部分正餐的飯量,才能維持熱量不爆表。甩油必學3:先喝湯、吃菜,再吃粽子,才能減少身體負擔陳扆洵說,吃粽子前30分鐘,先吃點奇異果、鳳梨、木瓜等能幫助消化的水果,之後,再把握減重飲食順序:先喝湯,再吃蔬菜,先增加飽足感,最後再吃澱粉粽子,就能享受美食又不增加體重哦~陳扆洵呼籲,患有消化道潰瘍、逆流性食道炎、膽結石、腸胃道消化不易、三高慢性病患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或是消化較慢的長輩,儘量在日間吃粽子,晚餐之後則盡量避免,食用份量上要控制,細嚼慢嚥、淺嚐即止。
-
2020-06-25 橘世代.愛吃橘
端午餐桌!吃粽配杯酒,冷酒釀盛夏
愛吃橘頻道,邀請美食記者蕭涵,分享平凡人的不平凡體驗。本名當藝名,藝名當本名,從平凡生活中學會走跳人生,從街邊小吃、巷弄館子到米其林餐廳,被寵壞了舌尖,愛吃又愛分享,不挑食但強調感覺。喜歡盲走日本街頭,享受潮流南韓氛圍,偶爾來點東南亞豔陽,朝著一月一國的藍圖邁進。夏至,對一個女汗子來說是不討喜的節氣,回家走在小區騎樓,心心念繫的總是冷氣機吹出的那一抹清涼。唯獨有個例外,那就是端午前後,走了上萬遍的一條路,莫名吸引我探頭往那戶人家的車庫裡看,年邁的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包著粽子,小孫子玩著粽繩吵著要放風箏,總是讓我忘記背後,早已被燜熱天氣濕了一片的黏膩感,駐足不前只因為節日想起了在南端的父母,總帶點傷感允許自己小小惆悵。身為南部土生土長的孩子,總是被台北粽子店裡五花八門的名詞弄得難以下手,尤其那花生粽更像挽仙桃般難尋覓,只能邊吞口水,用記憶去回味那一抿就化開的水煮花生,交織著軟爛的糯米,淋上不稠不稀的油膏,啊!別忘了再灑點花生粉,一顆就足以療癒疲勞的心。不過,這幾年不知怎麼了,可能到了少了稚氣、多了成熟的年紀,默默覺得花生粽太孩子氣?半推半就地讓自己去嘗試大人味,跟著身邊朋友吃起潮州粽,一球糯米和一塊肉的組合,果然,我就是喜歡1+1=2的味道。視覺兼味覺的木枡喝法你知道他們還怎麼吃嗎?不是我熟悉的味噌湯,而是用木枡,盛著一杯清透清酒,說是米加米,才能把祖先傳下來的米食文化吃得淋漓盡致。這酒還得在飲酒人面前倒,最考驗也最講究的是在木枡中放個玻璃杯,再將日本酒從玻璃杯中倒入,使其溢出杯子但不能停止,待玻璃杯外的木枡也滿時留著玻璃杯使其呈現著表面張力,說才能代表熱情招待。這環節總是讓我心跳漏一拍,不自覺就想靠到酒杯旁大吸一口,心中大喊可不能浪費食物啊。端午五子文化說起了台灣的過節文化,總是脫離不了餐桌。在外遊子不管身在何處,都會安排時間回家和家人一起過。雖然不比中秋團圓、過年圍爐來的熱鬧,但端午有不可取代的排場,那就是老一輩口中的端午五子:粽子、豆子、茄子、李子、桃子。每一樣都有其典故,像是(食菜豆食至老老,食茄人較會超騰)等。但傳統的玩意現代人總覺得有距離,反而會重視,什麼比較好吃,怎麼搭才對味,吃飽已不是問題,吃的更精進才叫對得起自己。像是粽子,通常是以竹葉包著生糯米或炒熟的糯米飯,再包裹著滷肉、香菇、鹹蛋黃等配料而成。本身就充滿著粽葉香氣,再加上糯米和料的氣味。如果這時配著一杯純米 山廢生酛日本酒(冷酒)的話,口中會充滿著米的香氣,而酒中山廢系獨有的乳酸感,會把粽子內油脂膩口的不適降到最低。更可以藉由冷酒讓盛夏的暑氣全消。冷酒純飲盛夏消暑而端午應景的菜豆和茄子,要怎麼搭配才能讓它可以更有風味呢?以往傳統的台灣家庭在端午節料理這二樣時,都會選擇用燙的,在沾上醬料食用,風味多為食材本身的清甜,這時可以搭上純米大吟釀等級的冷酒,更能帶出蔬果本身的甜味。而純米大吟釀的單純香氣,絕對不會發生搶戲、打架。找到一支適合自己的純米大吟釀,或許也可以當作飯後大夥小憩片刻談天說地最佳飲品。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愛吃精選延伸閱讀↘↘↘】。低溫烹調你也會/肉食控必看!軟嫩多汁白滷牛腱心。宅在家做韓食/歐巴主廚神還原韓劇韓綜美食:炸醬麵、糖餅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3 橘世代.愛吃橘
「家裡製滴雞精」不難!步驟寫給你,電鍋就能解決
進入後疫情時期,我們能做些甚麼?不妨趁此時休養生息,增強身體免疫力。剛出版新書「食樂」的美食作家喻碧芳推薦2道簡單方便又養生的居家料理,就連近年非常流行的滴雞精,也能自己在家做!喻碧芳說,滴雞精保留了雞隻精華,含大量人體必需胺基酸,是適合孕婦、病患、體質虛弱者的營養補給,自己做滴雞精也不難,利用電鍋就可以簡單完成。●自製滴雞精份量:2~3人份材料:土雞1隻(1500g)、水600cc(量米杯9杯)做法:1. 將整隻土雞洗淨瀝乾後(或用乾淨棉布拭乾),從腹部下刀剖開。2. 將剖好的雞背部朝上,以大刀拍扁或拍裂(剁切成大塊亦可)。3. 電鍋底部放一個蒸架或是兩支竹筷子,將內鍋放於蒸架上。4. 另取一個有孔洞的蒸盤,上置拍好的土雞並鋪平,整個放在內鍋上。5. 外鍋加水200cc,蓋上鍋蓋,按下開關蒸製,待開關跳起來後,間隔20分鐘,外鍋再次加水200cc,再按下開關。此動作總共需重複3次。6. 萃取好的滴雞精會滴流到內鍋,而蒸盤上的雞隻,可以撕成雞絲另外加蔬菜拌炒,或是直接食用,味道也頗佳。中醫常說「蜆」是極好的養肝食材,對於需要恢復體力、操勞過度的人有很好的助益。喻碧芳說,尤其宜蘭、花蓮特產的「黃金蜆」,更因為營養價值高而成為台灣之寶;用黃金蜆搭配粒粒蒜頭來燉雞湯,不僅讓人恢復元氣,也非常好喝。●黃金蜆蒜頭雞湯 份量:4人份材料:黃金蜆600g、大蒜20瓣、竹薑1塊(20g)、九層塔1大把(150g)、仿土雞腿1200g、水1500cc調味料:米酒15cc做法:1. 黃金蜆放入調理盆內,加冷水(份量外)淹過食材,讓其吐沙後洗淨備用。2. 將大蒜一一剝去外皮,切除蒂頭;竹薑洗淨拍扁後切片;九層塔洗淨瀝乾,備用。3. 仿土雞腿切成小塊,放入滾水鍋汆燙約3分鐘撈起。另取一個深鍋,把雞塊和大蒜放入、加水。4. 做法3續煮大約30分鐘後,放入吐過沙的黃金蜆,以大火煮至開殼即可。5. 做法4倒入米酒、九層塔,續煮約5分鐘後熄火即可。這道湯品喝起來非常可口,完全不需要加鹽調味,自然呈現鮮美風味!本文摘自《食樂:120℃低溫、減醣、低碳、排毒減敏的安心料理,吃對食物,健康、美味又快樂!》,日日幸福 2020/03/11出版【延伸閱讀↘↘↘】。換季最容易感冒!中醫:跟著節氣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在家吃飯/「燉補」好簡單!3道素燉補電鍋一指完成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熱到昏迷 醫籲留意多步驟來防中暑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夏至,不過連日烈陽肆虐的確讓人吃不消。日前花蓮就有一名李姓男子,中午在整修鐵皮屋屋頂時疑似中暑陷入昏迷,所幸夥伴發現後立刻打119求救,李男經緊急送醫後已無大礙。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最近高溫,因此中暑或不適民眾增。若民眾或勞工工作一定得在外長時間,衣物請穿淡色、透氣款為主,每15分鐘至少喝200cc水分、若感冒或使用抑制排汗藥物者應避免在烈陽下工作。而在雇主部分,也應給予新手1-2周熱適應期,提供飲水與遮蔭休息場所等。朱柏齡說,炎炎夏日,戶外工作的勞工朋友得慎防中暑,他說,「水分、休息、遮蔭」是預防中暑三大重點,一旦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體溫升高等就是熱傷害症狀,應該趕緊休息及喝水。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也提供勞工預防中暑注意事項、雇主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朱柏齡說,勞工在外工作時,應穿著淡色、質輕、寬鬆透氣之衣服,每15分鐘喝200至250水分,勿飲酒或含咖啡因飲料,應依照氣溫調整引水量及休息頻率,若有感冒、腹瀉或身體不適,或服用抑制排汗藥物時,應避免在高溫下工作。他說,雇主應提供勞工遮蔭休息場所、或有冷氣之休息室,並提供足夠之飲水,新手上工應給予1至2周熱適應期,並提供教育訓練,使勞工了解熱傷害常見症狀及處置;而據近期研究指出,在炎熱環境連續工作數日時,身體散熱能力將逐日減退,故須給予勞工更持時間休息。朱柏齡說,夏季本就高溫、高濕,濕度高的環境會讓人體不易散熱,若民眾睡眠不足、腹瀉、吃抑制排汗藥物等,都是中暑高危險群。也可參考人體實際感受的氣溫,即是「熱指數」,其換算公式為:室外溫度(°C)+室外相對濕度(%) ×0.1=熱指數。如當氣溫高達35℃,而濕度達60%時,換算出的「熱指數」就會高達41℃,超過人體中暑的數值(測量肛溫40℃以上)。故建議民眾外出時應適時遮蔭,夏天無論白天或晚上,都要定時補充水分。
-
2020-06-05 養生.抗老養生
節氣養生/「芒種」開始變熱 涼性瓜果節制吃、清熱喝這四種飲品
6月5日是廿四節氣裡的「芒種」,夏季當令水果盡出,中醫提醒,體質虛寒的人,吃涼性瓜果要節制,熱性的荔枝,吃多了易升心肝之火,都要注意。芒種,之前有「小滿」,之後為「夏至」,是指黃河流域的稻麥已吐穗結實,長出細芒,同時也宣告天氣開始變熱。俗諺說:「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意指如果芒種日下雨,就會連著下到五月;「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指的是台灣南部的芒果,在芒種後上市;「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則是,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預兆。西瓜、芒果、鳳梨、和荔枝都是當令的水果,甜又多汁,但「凡瓜皆涼」,體質虛寒者,吃太多瓜類水果如西瓜或香瓜,晚上可能會腹瀉,最好還是淺嘗即止。至於紅通通、熟透透的芒果,和肥嫩甜蜜的荔枝,台灣民眾都知道它們屬熱性水果,吃了易上火。從中醫來看,荔枝、龍眼吃多了,會增加心肝之火,症狀是眼眥(眼屎)變多、容易睡不著或嘴巴苦乾,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更不能多吃甜分這麼高的水果。而大啖芒果,則可能皮膚發癢,產生皮膚過敏,有異位性皮膚炎者要節制口欲。冷天易感冒,夏天則因為從冷氣房出來,一下子接觸熱空氣,產生風熱型感冒,患者症狀不是怕冷,而是頭暈,或鼻子感覺不適,而需要飲用中藥方劑。熱會讓人產生濕氣,濕熱就得清熱,才能利濕,如果不是虛寒體質的人,可喝椰子汁、苦茶、青草茶、檸檬汁,但一樣需視身體狀況適可而止。「芒種」清熱茶飲★玉竹湯材料:玉竹適量作法:將材料加水大火煮成湯,並依口味酌加冰糖。功效:玉竹性甘,微寒,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中醫常用來緩解乾咳少痰、津少口渴、陽虛感冒。一般玉竹常和沙參一起燉肉。★菊花青草茶材料:菊花、紅棗、沙參、紫蘇、薄荷、冰糖適量、仙草乾、白扁豆等藥材,放入藥袋作法:將材料以大火加水煮後,取出藥袋,加適量冰糖即可飲用。功效:生津止渴、清熱退火。(資料來源/施淙銘中醫師、製表/記者施靜茹)
-
2020-05-28 養生.樂活人生
腸癌體會無毒食材難尋!劉天和創「天和鮮物」 :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
【編註】劉天和日前於東部旅行時,心臟突感不適,急救無效,近日家屬低調辦理後事。天和鮮物粉絲團已於5/27貼出董事長劉天和辭世的消息。>>相關新聞 攝影當天,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露齒、瞇眼,笑著面對鏡頭,活動力十足,完全看不出曾經罹患大腸癌的低落情緒。但談起那段抗癌的辛酸史,採訪過程中他眉頭緊皺,聲聲道出治療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折磨,以及如何從科技業轉戰專職養殖魚場,開啟人生第二個創業路。即將年滿70歲的劉天和,同時擁有好幾種身分,不但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專司半導體製程系統規劃與設計製造、是全亞洲第一家經FM認證製程排氣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新科技農夫,曾於2015年代表澎湖縣獲選當年度十大神農,被譽為「科技神農」;更是提供有機友善食材第一品牌展售網「天和鮮物」的負責人。 做事業,要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在這些身分的背後,劉天和細述一路走來的心情,「從創業開始,我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賺錢雖然是要讓家人與員工有更好的生活;但從罹癌之後,我只想做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的事情。」劉天和克勤克儉、實在打拚的個性,就像早期臺灣傳統產業的創業家一樣,他也承認自己的事業心強,創業時,適逢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年代,當時只要認真打拚,與他同輩的,經濟能力應該都不錯,「但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健康在賺錢。」他直言,那時是憑著年輕力壯,過著天天加班、喝酒抽菸的日子,是直到一次健康檢查發現大腸癌後,才對生命與健康改觀。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罹患了大腸癌,曾經前後八次進出手術房,最後切除所有大腸,以小腸取代;三年多來出入醫院、常看健康及管理書籍的日子,讓他下定決心要養殖健康魚,讓所有人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劉天和坦言,如果沒有罹癌,自己不會接觸食材、養殖業,「就是因為自己病了,才了解到健康的重要!」他說自己的個性講求追根究柢、徹底解決,一開始的治療選擇,就是以手術切掉有問題的大腸,且前前後後共進出手術房八次,直到將大腸全部切除。治療過程難熬,誓言養出健康無毒的魚切掉大腸後,必須在腹部下方裝置人工肛門,他形容那段日子簡直是種折磨。比方說,他曾在出差時開車,在解開汽車安全帶時,不小心拉扯,排泄物灑得全身都是;也曾經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廁所沒有坐式馬桶,不小心弄髒衣服與地板,「那時真的非常狼狽。」劉天和說,後來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再進行小腸接大腸手術,但這項手術又容易讓消化液溢出,導致肛門潰爛,飲食上也得特別留意,「不過,兩相比較,總是比之前狼狽模樣好得多。」過去辛苦賺錢,並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大病之後,他陸續出入醫院達三年,在這段休養期間,空閒時就閱讀健康及管理的書籍,吸收資訊,也因為切除大腸之後,很多食物無法消化,必須選擇比較軟且健康的食物,醫師建議魚肉軟又好消化,喜歡吃魚的他卻發現,要找到健康無毒的來源有困難,因此興起了自己養魚的念頭。要食療不要醫療,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從科技營造工程轉行到農漁業,劉天和在澎湖投入龐大的資金來養海鱺,想做就要做到的個性,以短短兩年的時間,便養殖出臺灣第一條有身分證的健康魚「天和珍鱺」;除了養出健康魚之外,他也擴及到陸地,開始有其他農畜產及蔬食的種植。接著更進一步跨入通路,把產地延伸到餐桌,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健康真食物的美妙。經營有機農業十多年來,劉天和體認現代人想要健康養生,有一半的關鍵要素就在於飲食,「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但健康是要付出代價的。」對現代人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是失智、中風、心血管疾病、癌症與糖尿病,這些都和飲食健康息息相關,但時下多數的飲食型態,卻充滿著人工化學添加物、防腐劑與色素等,甚至可能吃進太多的脂肪,缺乏膳食纖維、Omega3與抗氧化物,「奇怪的是,即使大家都懂得要健康、要養生,卻又少有人願意花錢吃真食物。」而他會跨足天和鮮物,便是想提供現代人,能有一次購足安心食材的場域,位於台北華山旗艦店除了有機超市、烘培坊、果汁吧、十大神農安心食材體驗區,好食料理區等,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打造營養美味的餐點,讓民眾能輕鬆享受健康的真食物。運動當吃補,天天健行兩萬步經歷一場腸癌的震撼教育之後,劉天和對自己的健康要求,顯得積極。大病之前幾乎是應酬滿檔,屬夜貓子人生;現在則是以爬山為主、路跑為輔,還被老婆與媳婦笑稱是個運動瘋子,他笑說確實是如此,運動量大到令人瞠目結舌。採訪當中,他秀出手機,螢幕上記錄著每天的步行步數,幾乎天天超過兩萬步、攀爬的階梯有時可達195層樓、235層樓。現在劉天和每天晚上八點多就寢,清晨三點左右起床,天還沒亮就去爬山,下小雨時仍舊撐傘前行。若沒有登山行程,上班前,也會先在居家附近跑步1.5小時,天候不佳下大雨時,就會到捷運站上下樓梯當成運動;傍晚下班後,再儘量抽空爬1小時的虎山,而星期例假日一定會花3個小時爬山。「現在早上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他強調運動的重要,不僅能有排毒的功效,也可增加肺活量,而運動的習慣,則是在身體出問題後,就一直維持到現在。歷經大病一場,現在他對人生的想法是,「每個人最終都得一死,但死要死得快活,不能有拖累折磨,千萬不能讓自己有罹患中風、洗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老去才是重點。」三餐自己煮,順應節氣挑食材既然講究健康食材,劉天和居家或外出的生活飲食,也一樣順應自然。以三餐中的早餐來說,一定會有簡單的燕麥搭配牛奶,「牛奶可補充鈣質、蛋白質,燕麥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天再簡單搭配一顆蛋、一盤青菜、三樣水果,就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他強調,居家所選擇的蔬果種類,也是順應時節,講求當令、當季,才最新鮮;但因為自己的腸胃問題,在選擇上,則做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少吃寒性的蔬果如瓜類、橘子等。如今事業版圖橫跨臺灣北中南東,以及東南亞及中國,偶爾出差旅遊是不可或缺的行程,遠行時,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內容?劉天和說,旅遊的選擇,他是以自由行為主,大部分的休閒活動是到民宿或度假飯店休憩,於是會自己帶米煮稀飯,並且到當地買青菜回來自己煮,甚至會預先用玻璃罐準備醬菜類,要讓自己仍保有放鬆的時光。活得有尊嚴,珍惜當下、善待自己當提及壓力時,劉天和坦言,新事業並不如預期賺錢,甚至是個長期賠本的事業,但只要經濟許可,他仍會堅持下去。過去一直是由科技本業支撐新事業的盈虧,但現在美中貿易戰混沌未明,半導體產業影響不小,因此,在經營上考慮開始縮編,但他表示自己並不後悔,「沒有人強迫我做,是我自己要跳進來的,因此得自作自受。」他說,比起經營,人事管理的複雜度更令人無力,尤其工業範疇與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需要的是熱情,但現在主動、積極、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是他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最後,劉天和嘆口氣說,現代人多處於三明治世代,生活都很辛苦,「無論如何,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子孫,且要珍惜當下、善待自己。」而若要活得有尊嚴,最重要的三樣功課,就是吃對食物、規律生活、努力運動,否則一旦得了失智或慢性病,再多的財產也沒有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3期)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年年有餘!多吃魚一夜好眠
-
2020-05-19 橘世代.好學橘
「藥性像人性」 在城市裡配帖中藥草,更知身體感知
城市越進步,人們離土地似乎越遙遠;但是知識越精深,人們對歷史記憶傳承的認同就更深厚。來到醫食場域,常作為民眾日常調理用的青草及中藥都是草藥的一部分,然而中醫藥與青草學都各自專業且脈絡深遠。當社會變得更加進步,我們如何藉由中醫及青草學視點了解醫藥食補的古老智慧,感知身體所發出的訊號,開始日常健康保養。回望台北藥草場域說到青草店,一般人腦海中可能浮現的是紅藍楷字的傳統招牌和倒掛的青草束。現今位在西昌街上的老濟安,倒掛的青草仍在,持續散發著引領人們走入的清香。在台北,傳統的中藥與青草行業早已脫胎成當代面貌,等著一代代的人們來親近發掘。老濟安舊址位於龍山寺旁的青草巷,第三代店主王柏諺是土生土長的萬華人,從小看著父執輩經營青草店,除了耳濡目染習得如何了解客人需求並搭配青草配方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跟著父親上山採藥的情境。「新店、三峽等潮溼的山區經常會有很多青草。此外,早期在田埂旁也能採到火炭母草、紅田烏等,青草藥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數人認不得,也不清楚使用方式。」他回想起家庭出遊時的情境,父親每每看到野外的青草,就會唸一次它的名稱與作用,王柏諺說:「類似地區出現的青草就那幾種,聽到根本都會背了!」不同於王柏諺對於青草的兒時記憶,意一堂中醫診所院長江錦輝與中藥材的淵源則是另一個故事。雖然常因新穎的店內裝修獲得新世代的關注,但擁有40多年歷史的意一堂卻是1984年醫藥分業後台北市僅存的中醫診所兼中藥行,而江錦輝恰巧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中藥買賣盛況。江錦輝國中畢業後就到台北求學,由於許多中藥材與台灣的地緣關係較薄弱,他回憶當時中藥原料多屬中國大陸進口,而迪化街是台北中藥材最大集散地,因此聚集了許多中醫藥產業。此外,早年中藥技藝尚未體制化,技術多不外傳,生意上如果需要人手,往往會找熟識的親友幫忙。江錦輝說道:「中草藥材種類、產地廣大,藥材的一個剖面不同就很難辨認出來,不同地域出產的中藥藥性各有所異,還是要對症下藥,診療與配藥又是不同的專業領域了。」江錦輝強調,越靠近自己生活場域的中、草藥,雖藥性不一定最強,卻的確越容易貼近使用者的頻率。迭代更替的醫食樣貌問起當初是如何學習與投入中醫、草藥產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你就會了!」江錦輝與王柏諺雖屬不同世代,卻異口同聲地為中、草藥技藝傳承方式下了相同的結論。「藥性就像人的個性,你要長期跟它在一起,才會熟悉。」江錦輝分享中醫學習的細微體驗,王柏諺則提到煮膏藥的技藝現在已經漸漸失傳,在西昌街煮一鍋膏藥會臭到龍山寺的場景已不復見。其實草藥一直都存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許多人不了解何時以及如何選用,因此他才會決定投入青草造冊與文化分享的行動,試著將青草知識標準化,以便傳承。從過去到現在,青草行業歷經不少轉變。過去青草會當作跌打損傷、化瘀清血的外用膏藥,或者調製成日常氣血養身,或是清涼退火的飲料,甚至還有民眾拿著宮廟的帖子來抓藥,當年的萬華青草巷熱鬧非凡,王柏諺認為,青草店是早年庶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五、六○年代的時候,青草還是用來治病比較多,六、七○年代的勞工階級才把青草當作退火的飲料。」他認為,過去大多數人都會用青草來調理身體,直到七○年代「藥事法」頒布後,青草的印象才逐漸被認知為飲料,現在選用青草的人更少了,隨著傳統青草鋪越來越低調,近代台北的空間體驗以及資訊交流方式也逐漸變化,主動邀請人們親近青草文化,藉此摸索現代人的身體所需與合適的配方,是當前的一大功課。江錦輝則從中醫在台北的歷史脈絡分享了截然不同的中藥發展軌跡,「上一代剛好遇上科學概念輸入台灣,造成許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非科學、不入流,時下反而有更多年輕人選擇中醫。」他表示,現今越來越多台北的年輕人關注歷史脈絡與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現代人更願意多方嘗試生酮飲食等不同的保健理論,造成了中醫藥的回春現象。他也補充道,人體自有循環,不妨回溯病徵,進而從身體調理著手。台北的藥草與醫食經驗談到何時應用藥、何時可用食補調理,江錦輝說,如果症狀屬於立即性的、會對人體造成危險時,就一定要盡快去看醫生;但如果屬於慢性症狀或是有輕微、緩和的不適感,就可以嘗試從食補下手,例如豬肝湯、當歸枸杞等,就是許多人選擇的食補方案。而針對現代人常見的精神不振、睡眠品質不佳、女性問題等文明病,在中醫藥方面,可以看診後依照中醫師的處方,服用珍珠粉、金銀花、夜交藤、酸藤等調養氣血,此外,淡竹葉、地骨皮、知母、仙楂及藿香等也是常使用於安神的藥材。而在青草藥方面,王柏諺表示,魚腥草就是常用於日常呼吸道保養的青草;而常見的腸胃不適、肩頸痠痛等症狀,則可用艾草、刺蔥、紫茉莉花頭、含殼草等青草沖泡調養。由於台北人長期處於高壓、快食、難眠等狀態,問到都市人應如何感知自己的日常身體狀況時,兩人最後下了結論說,「人要應四時,對應各種節氣的蔬菜水果對人體最好,平常選用原料單純的飲食對健康很重要。」王柏諺和江錦輝都表示,與其執著區分何時尋求醫藥、何時以中草藥食補,倒不如養成正確的保健習慣。原以為會是深奧的專業領域,然而本質原理其實很純粹,或許,返璞歸真才是醫者與大地要共同教導我們的事。本文摘自《台北畫刊》,2018年04月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外面買不到的甜點味 德國爺奶帶出家門做給你吃!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橘世代.愛吃橘
換季最容易感冒!中醫:跟著節氣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
換季最容易生病!免疫力稍差的人更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險群。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影響,除了勤洗手之外,透過日常飲食加強自身免疫力才是對抗病毒的王道。春夏交際,該如何養生呢?《黃帝內經》提到「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出身自醫生世家的彭溫雅中醫師,要教大家透過簡單的食療,增強人體免疫力。吃對料理,免疫提升中醫師彭溫雅開門見山地表示:「免疫力在中醫的說法其實就是所謂的『正氣』。」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談到養生法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出當人體的正氣足夠時,病毒、細菌等外在的邪氣就不會侵犯,也不容易生病、感冒;若體內正氣不足,邪氣便可能乘虛而入。她接著說,正氣的這個「氣」,是由气字部首加上一個「米」字,即是指米飯、五穀雜糧,中醫講求透過脾胃的調養來改善身體、補足正氣。以現代醫學的理解來看,免疫力過強或過弱都會生病,因此,如何讓免疫力處於平衡的狀態以維持健康,就是面對這波疫情的重點所在。中醫著重透過食療、食補來增加身體的養分與正氣,以提升整體免疫力,彭溫雅建議可以挑選某些有特定功效的食材,例如蔥、薑、蒜等辛香料,不僅可以增添食物風味、促進食慾,還能消炎、殺菌,對健康有益。最近熱烈討論的印度料理,常見以咖哩入菜,而咖哩中的薑黃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裡面還有肉桂、小茴香、荳蔻、辣椒等辛香料,可以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斟酌使用,如果常感冒、腸胃功能不佳,可以茴香搭配烤羊肉;如果是氣虛的體質,容易感到疲勞、腰痠背痛,可以多吃肉桂,有溫宮暖胃及補腎之效。春夏之交,食綠紅蔬菜在中醫理論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講求陰陽的平衡。著有多本節氣養生書的彭溫雅提到,春天恰好是陰陽轉換的季節,會有「春睏」情況產生,容易感到疲倦、昏昏欲睡,這是人體在適應季節的變化,此時較適合從事和緩的活動。《黃帝內經》有一段關於春季養生的話:「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彭溫雅建議,每天睡醒伸個懶腰之後,可以雙手虎口對虎口互敲三分鐘,刺激合谷穴(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間)這是大腸經交會的穴位,可幫助身體排毒,因為毒素若未排出身體,降低了免疫力,便會導致生病。此外,春季是一年之始,萬事從頭開始,她也建議可以握拳敲擊百會穴(由雙耳往上延伸至頭頂中央)三分鐘,能有效提神醒腦。春天是萬物生發的時節,《黃帝內經》提到養生的重點為「慎酸增甘」,因為酸味食物會讓肌肉收緊,少食為妙,應該吃一些甘甜的食物,像是栗子、山藥、馬鈴薯等來養肝。對應中醫的五行養生理論,春天走肝經,五行屬木,食療重點是疏肝理氣、避免肝鬱,要多休息,莫因過勞而爆肝,且適合多吃綠色的食物,如花椰菜、高麗菜、毛豆、芭樂等,都是幫助養肝的好選擇。在春、夏之交,則是可以多吃點綠色、紅色的食物,例如包含彩椒的生菜沙拉當早餐就很合適。時序進入立夏之後,夏天走的是心經,五行屬火,應該多吃紅色的食物,如番茄、紅棗、辣椒等,以收養心、補心之效。另外,可以做些較激烈的運動,增加心肺活力的同時,也能磨鍊心志。何首烏山藥雞湯烏骨雞富含蛋白質,山藥提供優質澱粉來源,不必擔心發胖又有飽足感,特別適合年紀較大、欲提升免疫力的族群。這道料理很適合當晚餐食用,也可另加一些蔬菜烹煮。補氣免疫魚湯鱸魚肉質白嫩細緻,味道鮮美無腥味,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胺基酸等元素,能夠促進營養的吸收,並增強體質。這一帖是針對一般體質補氣、提升免疫力而設計。防疫茶這帖防疫茶所採用的數款中藥材,皆為走「上行」作用的藥材,主要針對頭部、上呼吸道來作調理。建議一週喝一至兩次,可以提升自體免疫力、預防流行性感冒。※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精選愛吃延伸閱讀↘↘↘】。在家吃飯/「燉補」好簡單!3道素燉補電鍋一指完成。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