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8 名人.許金川
搜尋
科技
共找到
2096
筆 文章
-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化血色素僅代表平均值 糖尿病患採葡萄糖監測血糖成趨勢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每10人有1位糖友,若未做好血糖控制,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糖尿病患除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控管,葡萄糖監測更是關鍵,過去傳統血糖監測一日需多次扎手指,造成病患疼痛、難以落實,無法掌握血糖波動全貌,近年「連續葡萄糖監測」成為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除了觀察糖化血色素(A1C)指標,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數據也必須注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台灣較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好發原因多與遺傳有關,也包括肥胖、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產生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足部病變等併發症,而過去傳統血糖監測,因頻繁扎針導致成效不彰,也難掌握血糖變化全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糖友過去皆透過糖化血色素(A1C)來監測血糖,但僅代表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單看糖化血色素也不夠,目前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國際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指標,不僅能看到糖化血色素的全貌,還可以監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情形。王治元表示,TIR數值越高,代表患者葡萄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實證,TIR每增加10%,A1C約降低0.8%。反之,若TIR減少10%,微量蛋白尿發生率會增加40%、視網膜病變更達64%。第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說,過去總憂心運動時發生低血糖,後來改用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一度血糖偏低,幸好APP即時提醒,馬上停下來吃東西,免於低血糖發生。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說,透過科技介入,可自動監測14天血糖變化,糖友不必如此辛苦,能享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3-01-11 失智.大腦健康
對哪些人最有效?關於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該知道的事
備受期待的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在2023年1月6日獲得FDA的批准,這為受這種毀滅性疾病影響的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希望。它是針對澱粉樣蛋白β的單株抗體,學術名是Lecanemab,而商品名是Leqembi。這款藥物是由日本的Eisai(衛采)公司和美國的Biogen(百健)公司共同研發,一個患者治療所需的花費預計將會是每年26500美元。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款藥並非治癒方法,但這款每2周靜脈注射一次的藥物,在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中顯示,對減緩早期疾病表現出適度的積極作用。這款藥是繼Eisai和Biogen共同研發的Aducanumab後美國批准的第二種藥物,旨在攻擊被認為是該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大腦中稱為澱粉樣斑塊的積聚。以下為《元氣網》整理關於Lecanemab你該知道的事。Q. FDA的加速批准Lecanemab意味著什麼?A:在Lecanemab在減緩早期疾病進展方面顯示出積極的試驗結果後,FDA加速批准了Lecanemab。FDA可以加速批准那些治療嚴重疾病和滿足未獲滿足的醫療需求的藥物,同時繼續在更大規模的試驗中研究藥物。而有了FDA的批准,也意味著醫師現在可以開藥,但許多患者可能無法自費負擔每年26500美元的治療費用,Eisai執行長Ivan Cheung估計大多數人可能需要至少服用三年。Q. 新藥Lecanemab有哪些潛在益處?A:與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在臨床試驗中服用Lecanemab的人經過18個月的治療後,在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症狀方面的下降減少27%。除此之外,它還減少了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這是一種在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積累的黏性蛋白質,被認為是該疾病的標誌。Q. 對Lecanemab副作用的擔憂A:該藥物引起了安全問題,因為它與某些嚴重的不良事件有關,包括腦腫脹和出血。在試驗中,接受該藥物治療的患者中有14%出現了包括腦腫脹和出血在內的副作用,而安慰劑組中這一比例約為11%。據報導,科學家將臨床試驗期間的三例死亡與Lecanemab聯繫起來,但尚不清楚是否是它導致了死亡。 Q. 哪些人能從這款藥物中獲益最多?A:Lecanemab是一種治療大腦中含有澱粉樣蛋白的早期阿茲海默病患者的藥物,這意味著患有其他類型失智症患者,或處於阿茲海默症晚期的病患不太可能通過這種藥物得到改善。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目前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已和過往的目標不太一樣,現在鼓勵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將病程停留在輕度的時間延長。Q. 該如何取得新藥Lecanemab使用資格?A:通常,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將針對澱粉樣蛋白(包括Lecanemab)的新型阿茲海默症治療的覆蓋範圍限制在僅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該單位主要負責辦理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之相關業務,對於是否給付這款新藥正在研擬中,目前患者必須等到FDA對Lecanemab發出完全批准才有機會由醫療保險給付治療費用。王培寧指出,通常一款新藥要進入台灣,要先待藥商於全世界分批投入人體試驗後,並經過我國食藥署審查,最快預計明年,甚至後年才正式投入使用,但「健保是否給付」,也還是一項難題。Q. 目前有新藥Lecanemab的替代品嗎? A:FDA曾加速批准Eisai和Biogen在2021年生產另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Aduhelm(aducanemab),但此舉引起爭議,因為該藥物的有效性受到廣泛質疑。此後,它基本上被撤出市場。 自2003年以來,Aduhelm是第一款獲批准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另外,美國的Eli Lilly(禮來)公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Donanemab的實驗性治療目前正處於後期試驗階段,預計今年會有結果。【參考資料】.WebMD:What to Know About Newly Approved Alzheimer's Drug.NBC News:A new Alzheimer’s drug will cost $26,500 a year. Who will be able to get it?.TIME:Why It’s Hard to Get the New Alzheimer’s Drug Lecanemab.The Wall Street Journal:New Alzheimer’s Drug Leqembi Will Be Out of Reach for Most Patients.Eli Lilly has spent year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search of an effective Alzheimer’s drug. But success is not all or nothing for the stock.元氣網:1年治療費用約2.65萬美元 教授解析FDA批准阿茲海默新藥詳情.元氣網:美FDA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 專家曝適用於哪些人身上
-
2023-01-10 養生.聰明飲食
低蛋白和擬斷食讓人健康長壽?教授曝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方法
讀者Gordon Liao在2022-12-27在蛋白質多吃只是浪費嗎的回應欄留言:您好,林教授。看了很多篇您的文章,非常感謝您的健康知識宣導。在這想請問您對Valter Longo提倡的低蛋白飲食和擬斷食有什麼看法?1. Longo推崇魚素低蛋白飲食,他的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癌細胞的增長。他在網站上也有提到飲食方針跟主流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滿大的差異。「If you are below the age of 65, keep protein intake low (0.31 to 0.36 grams per pound of body weight). 」2.Longo在「長壽健康飲食法」(The Longevity Diet)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也建議每人都要定期進行擬斷食(mimicking diet)。看了他的書籍以及The Blue Zones書中提到的長壽人口飲食,結論都指向魚素低蛋白飲食(蛋白質佔總熱量15%)能讓我們更健康及長壽。難道主流的高蛋白飲食長期下來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發表在《科技新報》的〈中年人採低蛋白飲食,癌症死亡率較低〉。很奇怪的是,它的更新日期(2018-2-4)竟然比發表日期(2018-2-5)早了一天。不管如何,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14-3-4發表的論文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低蛋白質攝入量與 65 歲及以下人群中 IGF-1、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有關,但與老年人口無關)。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分成三部分:(1)人群,(2)小鼠,和(3)細胞。小鼠和細胞的實驗並沒有臨床意義,所以我就不多談了。人群的實驗是用問卷調查,叫張三李四回答在過去24小時內吃了什麼食物,然後就根據這樣的回答來下斷論張三李四平常每天攝取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這樣的人群調查數據是否可靠,我想就留給您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了。至於所謂的「擬斷食飲食」,指的就是在所謂的「斷食」期間採行低熱量飲食。也就是說,只是少吃,而不是真的「斷」,所以才會叫做「擬斷」。至於「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指的其實是一篇2022-8-23發表的論文Fasting renders immunotherapy effective against low-immunogenic breast cancer while reducing side effects(斷食使免疫療法對低免疫原性乳癌有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但是,這項研究其實是用細胞和小鼠模型來做實驗,而不是用「病患」。如果您是長期關注我這個網站,應該會知道我曾發表過非常多有關「飲食與健康」的文章(數百篇),而這些文章裡面有很多是在批判各種自吹自擂的飲食法,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全肉食、全素食、無麩質、斷食等等。例如,請看高醣飲食最健康,最長壽,生物學家30年實驗揭秘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有關「飲食與健康」我唯一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我當然知道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樣的建議是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放諸四海永遠錯不了的飲食方法。不過,如果您還是不滿意,那我就只好搬出美國農業部發表的Dietary_Guidelines_for_Americans_2020-2025(給美國人的飲食指南2020-2025)。它建議成年人攝取的熱量應該是10%–35%來自蛋白質,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而20%–35%來自脂肪。從這個建議就可看出,每一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在蛋白質方面,更是同時涵蓋了低蛋白和高蛋白。那,為什麼一個由數百位健康飲食專家所撰寫的飲食指南會給出這麼一個籠統的建議?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生體質,有不同的健康情況,有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的偏好,等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有好幾位讀者還是來追問「均衡飲食」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只好請他們參考香港衛生署的飲食建議。原文: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
-
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研究稱中國研發VV116比Paxlovid更安全?教授這麼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前天(2022-12-28)發表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VV116 對比Nirmatrelvir–Ritonavir用於 Covid-19 的口服治療)。這是一項三期臨床試驗。VV116是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Remdesivir),而Nirmatrelvir–Ritonavir則是目前首選的新冠藥物,也就是輝瑞的Paxlovid。所以這項研究就是要看VV116是否能勝過Paxlovid,而它的結論是:「在有進展風險的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成人患者中,VV116 在持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不劣於 nirmatrelvir-ritonavir,且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在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這篇文章裡有說,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而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和藥物(例如Nirmatrelvir),促使其排出體外。在同時服用Ritonavir的情況下,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可以增加大約8倍。也就是說,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Nirmatrelvir能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nirmatrelvir-ritonavir來說,VV116的安全性問題較少。VV116主要是由中國的五家學術機構和兩家公司共同研發。五家學術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烏醫藥科技城、臨港實驗室。兩家公司是:旺山旺水生物醫藥公司和君實生物科學公司。第一篇有關VV116的論文是2021-9-28發表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針對 SARS-CoV-2 的口服瑞德西韋衍生物 VV116 的設計和開發)。我在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這篇文章有說,瑞德西韋是美國的吉利德公司原本為了治療伊波拉病毒而研發出來的藥,但後來放棄。它在2020年1月被用來試驗性地治療美國第一位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它是靜脈點滴針劑,而療程是5到10天,所以對病患而言是相當不方便。從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VV116是口服藥,但嚴格來說,VV116並不是瑞德西韋的衍生物。事實上,論文裡面有清清楚楚地說,VV116是GS-441524的衍生物。GS-441524也是吉利德公司研發出來的藥,但一直沒有商業化,所以到目前都還只是用GS-441524來作為代號。GS-441524是口服藥,而瑞德西韋則是靜脈點滴藥。事實上吉利德公司是先研發出GS-441524(2009年獲得專利),然後才將它修改成瑞德西韋(2017年獲得專利)。那,為什麼吉利德公司會捨棄較方便的GS-441524,而選擇較麻煩的瑞德西韋來商業化?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由於GS-441524的專利技術有許多別家公司研發的先例,所以可能會經不起這些公司的挑戰而賺不了錢。請看GS-441524 for COVID19 not pursued by GILEAD(吉利德不追求用GS-441524來治療COVID19 )。第二,因為GS-441524的專利會比瑞德西韋的專利早8年失效,所以GS-441524的賺錢期限也就會比瑞德西韋少了8年。請看How China beat US pharma giant Gilead in the race to create a covid antiviral pill(中國如何在創造一個抗新冠病毒藥的競賽中擊敗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那,也許您會問,中國的VV116就不怕被吉利德挑戰嗎?答案是,吉利德可能會挑戰,但成功的機會不大。這是因為,中國團隊是將GS-441524通過一個叫做deuteration(氘化)的步驟而衍生出VV116,而這個步驟就可繞過GS-441524的專利。(註:氘2H是氫1H的同位素)有關deuteration,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euterated drugs; where are we now?(氘化藥物; 我們現在在哪裡?)裡面的一段話:「碳-氘鍵比碳-氫要強得多。所以,在藥物分子中用氘來替代氫可以導致藥物生物學效應的有益變化,例如通過降低藥物代謝速率從而減少給藥頻率。這種替代還可以通過減少有毒代謝物的形成而具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吉利德是在今年一月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個名叫GS-5245 的口服新冠肺炎藥。但直至目前這項研究還只是在一期試驗,遠遠落後已經完成三期試驗的VV116。原文: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吉利德錯失良機
-
2023-01-01 養生.聰明飲食
說食依舊/酸菜白肉鍋妙在「酸脂交融」 好在「和而不同」
今年冷得晚又常陰晴不定,早上出門穿大外套,中午脫到只剩單衣,傍晚又急凍,乍暖還寒時候,最宜吃火鍋,尤其是酸菜白肉鍋。酸菜白肉鍋要用圓嘟嘟的炭爐銅鍋烹煮才對味,沸騰的湯汁、繚繞的蒸氣,與沉穩的銅鍋、鍋裡的酸菜、白肉、肉丸子、蛋餃、凍豆腐,和一桌等著下箸的朋友,圍成了一個散放暖流的同心圓,在這個圓圈裡,暖嘴、暖胃更暖心,讓人加倍幸福的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酸菜白肉鍋源自中國東北,據傳關外遊牧民族行軍打戰時,因時間緊迫,肉類不便燉煮,把肉直接切片放入滾水中,迅速可食,「涮」肉逐漸流傳。多數食家認為這種「戰鬥火鍋」源自元朝忽必烈,不過飲食文化研究者鞭神老師則主張是女真族在與蒙古軍隊打戰時而創,到底是蒙古族或女真族或無可考,但源自「戰鬥民族」應可信。美食家朱振藩則認為涮肉之法要遠推到千年前的宋朝,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記載了他有次到福建武夷山訪友,雪天抓到兔子,友人燒水,各自以筷子夾肉片放進涮熟,憑喜好蘸醬而食,有「團團熱鬧的樂趣」。林洪後來憶此情景,寫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詩句,形容肉片涮入滾湧水中變色之景,還把這種吃法雅名「撥霞供」。不過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卻列了「戒火鍋」一章,他認為圍爐吃火鍋除了「對客喧騰,已屬可厭」,更質疑各種菜品有不同火候,瞬息難差,「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何哉」?兩代食家各有所好,關鍵可能仍在吃的氣氛和烹調是否得當吧。單用水或高湯去涮肉,吃多了過於油膩,中國北方的醃大白菜富含乳酸,切絲加入湯中,如民國食家唐魯孫說「除了鮮而不膩之外,因為酸菜既開胃,又能且消化」,更符健康取向。酸菜白肉鍋吃法也有講究,美食家梁幼祥說,有些懂吃的老先生,鍋裡會只先有酸白菜,涮完了肉,倒杯高粱,再來處理丸子、鴨血、粉絲等雜料,「更有學問的是會叫一碗雞凍一塊入鍋,雞凍的鮮溶到湯中,把湯又帶到了另一個境界」。傳統醃大白菜靠天然發酵,坊間也有些速成品,以醋、酒、菜葉子等加速時程,如果你吃的酸菜白肉鍋很酸嗆,就要小心了,這種破壞酸菜甘順,甚至奪其肉味的鍋,少吃為妙。我第一次吃到酸菜白肉鍋是考上大學那一年,系主任鄭貞銘在台北市松江路餐廳(店名已忘)請新鮮人吃這道鍋,當時年少懵懂,只記得鄭老師說他都會留下報紙上的榜單,請新生吃飯並一一點名認識。身為國民黨高幹的鄭老師隨時代演進有不同評價,但我一直記得那頓飯展現的用心和情誼。畢業後到台中跑新聞時,一名祖籍大陸東北的同事中秋夜上街採訪烤肉風光,在街頭遇到自烹酸菜白肉鍋的男子,好奇一聊,對方請他品嘗,竟是同事兒時的純正家鄉味,積極鼓勵對方開店,還大力幫忙介紹友人和官員光顧,果然一炮而紅。這名老闆後來請同事自行開店,承諾提供祕製酸白菜,聽說後來老闆為了子女迅速展店,逐漸顧不上對同事的承諾,友情,也就酸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風雪人生,雪泥鴻爪,最好相忘於江湖。日前寒夜,與一群資深媒體人相約一甲子歷史的台電勵進餐廳吃酸菜白肉鍋,炭火激得湯汁大滾,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我們豪邁倒入酸菜、凍豆腐,大口涮肉、吃肉、乾杯,遙想「台灣科技產業之父」孫運璿當年在此大啖情景,撫今追昔,頗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嘆。酸菜白肉鍋,妙在「酸脂交融」,好在「和而不同」,有人就有火,有火就有鍋,鍋中有江湖,誰主浮沉。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飲食才是養生根本之道 桃園市長張善政每天早餐固定吃這樣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新任桃園市長張善政在68歲這年迎來翻轉市政的挑戰。儘管公務繁忙,他依然嚮往務農生活,大口呼吸新鮮的芬多精,成為他保持活力的養生祕訣。大學參加登山社,熱愛自然早啟蒙。張善政曾任職宏碁、Google等科技公司,10年前他轉身投入政治,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科技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最近再選上桃園市長。人生經歷豐富的他,臉上卻沒留下太多歲月的痕跡。張善政熱愛務農眾人皆知,其實他很早就接觸大自然。他回憶讀大學時曾加入登山社,登頂過程雖然艱辛,有次還因為穿了不合腳的鞋子,走著走著,把腳都給磨破了,但當高山美麗的風景映入眼簾,揮灑的汗水一切都值得。張善政說,自己在國外求學時每周都會固定運動,也和同學們相約到球館打球,等到回宿舍後再洗個熱水澡,簡直暢快無比。只是回到台灣工作後,每天的工作忙碌,漸漸無法維持運動習慣。勞動能強健身體,也能沉思與自己對話。2009年,張善政任職宏碁公司時,每天工作忙碌、壓力大,有天他終於驚覺自己需要一個維持健康的運動方式,於是找了一個自己專屬的運動──種樹、割草。張善政說,他在東部找了一塊地,在田園中勞動,像是種樹、種芭樂、種芭蕉等,平日工作再忙,到了周末都會撥出時間,搭火車回到花蓮動一動、割草一整天都不覺得累。「現代人坐辦公室,很少走動,不知不覺之間就很容易變胖,所以我覺得要活就要動。」張善政表示,在行政院工作的歲月,不論公務多麼沉重,都會在周末撥出時間,到花蓮的田地裡勞作,在汗水與勞作中,也能靜下來沉思、與自己對話,好多在台北想不到解方的問題,一到田裡就能解決。三隻浪犬變家人,寵物友善政策更有感。張善政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而下田耕作、徜徉在綠色芬多精中,是他從年輕到現在一貫的嗜好。他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並維持習慣,讓自己更健康。而務農的過程偶爾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張善政提到,自己有天在東部田地旁發現三隻被遺棄的流浪狗,當下他立即帶著牠們看獸醫。從那天開始,家裡就多了三個可愛的小成員。張善政說,許多人將毛小孩視為家人,競選桃園市長的過程中,他提出了許多寵物友善的政策。現在這三隻毛小孩在開闊的東部自由自在,張善政說等到一切安頓好,或許可以考慮把牠們接過來,重溫溫馨的家庭生活。飲食有節度早餐不碰澱粉 少調味料就是養生桃園市長張善政擔任行政院長時,曾經在備詢台上被立委問到「早餐到底吃什麼?」這個答案經過六年依然如一,就是「牛奶配水果」,而且絕對不含澱粉。張善政三餐清淡,身材纖瘦的他早餐一定會吃。打開餐盒,不是水果和牛奶,就是搭配豆漿。張善政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最重要,但特別的是他的早餐絕不吃澱粉,這個習慣維持多年,另外包括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過中午後他也都盡量少碰,一切都是為了健康,「要喝就喝溫開水。」談到飲食習慣,張善政說他吃的食物,油、調味料放得少,如此一來對身體的負擔也減少許多。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源自母親的烹飪習慣。他從小跟著母親一起吃飯,口味不重,但該有的營養素一樣都不會少,尤其清蒸魚更是他與母親記憶的連結。張善政說,雖然自己偶爾仍會攝取一些維他命和保健食品,但他認為從每天的飲食著手,才是養生的根本之道,「在兼顧各項營養的同時,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我的養生方法。」張善政小檔案● 年齡:68歲● 興趣:種樹、割草下田勞作● 最喜歡的運動:登山、打球、務農●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養生方法。
-
2022-12-29 焦點.健康知識+
明年3月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最多省16萬元減輕就醫負擔
健保署宣布,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近千人受惠,預計最快明年3月1日公告實施,依手術類別不同,每人最多省下16萬多元手術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在有限預算下選擇較有價值的新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部分病人確實對達文西手術有需求,醫師可藉由達文西機械手臂輔佐執行精準切除、修復和縫合,降低手術風險,未來民眾選擇「肝部分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手術,比照健保腹腔鏡手術項目申報,僅需負擔達文西手術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給付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指出,上述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多數以治療惡性腫瘤為主,預計約有930名國人受惠,其中使用最多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為700人,其次是「Whipple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約140人、「肝部分切除術」約58人。陳依婕表示,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中,每年可幫民眾省下近8400萬元,舉例來說,國人最常使用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約可省下9萬7564元;肝葉切除術及肺葉切除術則省下6萬到15萬元不等;最昂貴的手術為「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幽門保留式」 ,則可省下16萬783元。但民眾仍須自付醫材費,約10萬至25萬元。陳依婕說,自2021年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灣胰臟醫學會等多個醫學會陸續向健保署建議,包括肝、肺、胰臟、直腸、十二指腸等重要器官的達文西手術,技術已相對成熟,且經醫療科技評估(HTA)具安全及療效實證,實證資料亦顯示有助於減少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所以醫療服務共同擬訂會議最後討論一致通過,同意手術費比照胸(腹)腔鏡手術項目,由健保給付,民眾將僅需負擔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署也強調,為維護達文西手術執行品質,訂定執行醫師之專科別限制、要求醫師須經訓練並由特定學會認證後方可執行達文西手術。將規範醫療院所執行17項達文西手術,應於申報費用後2個月內上傳術後14天內是否發生不良事件、術中出血量等手術及療效資料,以利後續臨床實證追蹤評估。延伸閱讀:‧該選擇達文西手術嗎? 你必須知道的達文西優勢與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 讓口腔、咽喉癌也能「病從口出」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患者50歲以上占88.6% 血液透析占91.8%、腹膜透析僅6.8%
健保統計,台灣每年新增2到3萬名初期慢性腎臟病(CKD)病人,截至去年底已有45萬人,這些初期CKD患者每年有數千人會進展到末期CKD,截至去年底累計已有10萬人。這10萬人的病程再往前走,只剩腎臟移植和長期洗腎(透析)兩條路,但礙於國內捐贈風氣不盛,絕大多數人都得洗腎,現已有9.6萬人長期洗腎,平均每人每年的健保醫療費是74萬元。透析盛行率世界最高,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就開始。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因為台灣有世界最高的透析盛行率,政府很早就決定要以國家的力量做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當時的國健局就跟醫學會合作,比照糖尿病整合照護,設立臨床流程、治療目標、訓練衛教師、營養師;2007年起健保也加入,推動「末期腎臟病前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獎勵團隊照顧快步入透析的病人。15年努力至今,腎病分期3B、4、5期的病人,已有高達七成都被納入。2011年起,政府與醫學院決定將照護的力量更往前延伸,推出「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讓1期到3A期的病人也接受跨專業團隊照護,達到延緩惡化等目的。不論是國衛院腎病年報或各醫院自行發表的研究,都顯示這套獨創制度能有效提升照護品質,國家的慢性腎病臨床照顧守則、健康促進機構的標準作業流程也建立起來了。採用腹膜透析者,一年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去年共有9.6萬人長期透析,其中53%是男性,47%是女性,高達88.6%是50歲以上,所有慢性腎臟病患(包括已透析和尚未透析者),一年門診醫療費用約是552億點,占健保8,000億總額7%。黃尚志說,透析病人數眾多,與人口老化等多重複雜因素有關。去年這些長期透析病人當中,血液透析約占91.8%(8.8萬人),門診血液透析一次就給付約3,912點,一年申報醫令量1,056萬次,413億點,費用驚人。腹膜透析的醫療費用低於血液透析,但僅6.8%病人採用(6,550人)。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病人每年平均住院次數是0.4次,近5年呈現下降趨勢,腹膜透析病人一年透析期間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照顧品質良好。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六都人數最多。黃尚志表示,血液透析是1963年台大開始推,腹膜透析是1984年高醫、北榮、台大開始推,前者早了20年,所以相關資源比較多,病人也已較熟悉。不過近年有在改變,觀念比較開放、醫療資源比較豐富的北部地區,選擇腹膜透析的比率有時到二成,但南部觀念較保守,大約只有8%。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4.6萬人),其次依序是區域醫院(2.4萬人)、地區醫院(2萬人)、醫學中心(1.3萬人)。在六都透析的病人最多,新北、台北、台中、高雄一年都有超過1萬人透析,台南和桃園也將近1萬人,但病人不見得居住當地,會跨區就醫。黃尚志表示,在偏鄉,多數病人不敢在家腹膜透析,寧願每周坐三次車到城鎮裡的院所,由醫療人員幫忙做血液透析。慢性腎病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黃尚志每個月都會到屏東大武衛生所支援,大武鄉只有三、四十個透析病人,以一個人每月要透析13次來計算,大武鄉每個月透析只有500人次,若非政府補助,是做不起來的。因為一間透析診所每個月至少要800人次才做得起來。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的藥費以透析製劑為大宗,改善透析病人貧血問題的紅血球生成素、糖尿病等三高用藥,也是榜上有名,這也顯示透析病人的照護重點是多重共病,需跨科團隊整合照顧。黃尚志表示,慢性腎病的簡稱是CKD,這三字也正好揭示心血管疾病(C)、慢性腎病(K)、糖尿病(D)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CKD就是這三大類共病的交集之所在。台灣腎臟移植機會少,受疫情影響今年恐少於300人。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有90%,平均每人每年的醫療費用才36萬點,但案件量卻很少。黃尚志表示,臨床醫師都希望更多病人有機會在接受透析前先做腎臟移植,但在亞洲國家,或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較強烈,台灣移植數也不夠多。往年最多一年400人做腎臟移植,今年受疫情衝擊,到年底很可能不會超過300人,未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透析科主任姜至剛表示,現在有許多創新科技有助於輔助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醫界將繼續努力精進照護模式,希望能提高人的病識感、加強健康識能和自我照顧能力,幫助病人了解,被診斷腎病或洗腎不是世界末日,醫療團隊會與每個人同在,陪伴大家走出與病和平共存的好日子。【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2-25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智能客服I Can!升級 最新統計3成8民眾都問這題
衛福部健保署「健保智能客服 I Can!」即日起升級服務。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智能客服上線初期,就遭遇新冠疫情,當時諮詢專線進線數爆增,但在智能客服加入服務後,不僅紓緩客服人員負荷,也打破服務時間限制,24小時不間斷即時服務。如今為讓使用者查詢服務時能更快速,讓服務不再只是問答互動,更加入多項實用功能。健保署24小時「健保智能客服」線上服務,讓民眾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Facebook粉絲頁及健保快易通APP等各管道進行健保諮詢服務,自109年4月上線至今,總共回答158萬1661個問題。依健保署最新統計,今年1至8月統計,民眾最常詢問新冠疫情相關問題占38%,凸顯健保署力助防疫,讓疫情期間就醫問題、口罩、疫苗接種紀錄及快篩等業務,皆能透過智能客服即時獲得答案;除疫情之外,民眾最常提出的問題種類是,健保卡問題占28%、加退保問題及保險費問題各占15%,而整體滿意度高達82.5%,顯示健保智能客服的服務是受到肯定的。李伯璋說,改版後智能客服功能面向,會充分利用大數據及數位科技,在查詢即時數據、定位導航、個人化服務及語音輔助各方面均有突破,過去智能客服主要使用管道以健保署全球資訊網為主,因應使用者習慣改變,版面流程設計更加適用於直式畫面,讓使用者體驗大為提升。智能客服將整合為四大區塊,第一區「大家都在問」列舉了健保熱門問題,讓提問不再迷路;第二區「個人化服務」可查詢投保紀錄、未繳保費、變更通訊地址,也可確認健保費減免資格及區間;第三區「即時查詢」透過串接數據資料庫,能查詢快篩即時數據,搭配定位能尋找臨近的醫療院所,更能幫您直接導航至目的地;其中「健保臨櫃業務等候查詢」讓有臨櫃辦理健保業務需求的您,能參考等候時間再決定要不要出發,取號後也能查詢叫號進度,讓時間運用有更多的彈性。為了讓大家能更深入了解全民健保,第四區特別設置為「健保樂讀」專區,其中精選了健保相關讀物,陪大家一起讀書。為歡慶健保智能客服推出全新改版,健保署再推出特別企畫「健保知識小挑戰」,考驗對台灣健保政策了解多少,完成10題測驗,可贏得榮譽徽章。 李伯璋說,未來健保署將利用大數據分析,更加了解民眾關心的健保議題及常見問答,持續精進服務流程,提升健保服務品質及效能。健保智能客服就在健保署網站的首頁,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 https://gov.tw/K5Z )。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癌症治療隨著新科技跳躍式進展,不只帶給患者治癒的可能,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權威都預警,當癌症慢病化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已不只是腸胃不適、掉髮等藥物毒性,有愈來愈多病人面臨「財務毒性」,高額治療費用或健保給付落差,使他們用不起藥,甚至得賣車賣房來尋求生機。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台灣收案300位癌友,就有兩成自費破一百萬元以上,當給付喊卡,他們必須在籌錢買藥或放棄原先的治療做選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癌症下的財務之毒」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因財務毒性所延伸出的各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健保逐年入不敷出,癌症新藥即使納入給付,也常限縮給付對象,多數患者常得自掏腰包才能使用新藥。例如某乳癌用藥在日本和歐洲的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後存活期延長約兩年以上,且兼顧生活品質。但台灣健保給付期限縮至一年半,期限一到,患者如想繼續用藥,只能籌錢或不得不改以其他療法。多發性骨髓瘤存活長 費用從十萬破千萬許多新型療法為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帶來希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過去只有兩大類藥物,全部治療費用不到十萬元。而現在有多種治療組合,一位病人一輩子可能會花上一千五百萬元,對存活良好的病人,帶來了財務考驗。他說,每年增約四百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標靶藥物引進後免除骨髓移植,存活期從二至五年,到「活到廿年都不稀奇」,續命條件是每月藥費七萬五千元,推估廿年健保總給付恐破一千八百多萬元。相比每年增約兩百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健保僅給付用藥二年,之後患者須自費每月十五萬元,罹病人數僅有一半,卻沒有健保眷顧,花費足足是兩倍,實屬「不公不義的給付」。為減少健保財務支出,應以行政命令對於專利保護到期的藥物,以20%~50%的價格給付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打破現行85%的保護價格,再以此節省下來的費用,作為增加新藥的預算。肺癌慢病化 每三週藥費支出八萬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之初,肺癌治療選項有限且末期患者存活中位數只有六個月,花費自然不高。新藥問世使患者存活率大幅延長,續命的藥費每三周要七到八萬元,荷包深淺左右活命的長短。癌症治療近二十年突飛猛進,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以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為例,目前經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許多病人存活超過三至五年,但往往仍須長期使用昂貴抗癌藥物。每年新增需治療肺癌病人已超過一萬人,如用免疫治療,每人每年要一百多萬元。現實是大部分末期癌症病人都逐漸慢性化,「肺癌真的不敢去提」。楊志新在意的是給付決策的透明度,健保究竟基於什麼原則決定給付?病人自費的藥物及技術是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疾病控制時間?還是真的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甚至治療率?這些都必須充分讓病人清楚,否則徒然助長自費亂象,有違社會公義。「財務毒性」不只是個人層面,少了健保給付,醫界得靠自費增加營收,精密儀器設備成了攬客招牌,造就醫療院所「軍備競賽」。譚傳德直言,達文西機械手臂適用於深部微創手術,不料卻也被用在表淺的乳癌手術;重粒子治療在日本屬失敗收場,但台灣仍有醫學中心搶著引進,「機械買了再來談效果,這樣的順序完全顛倒」。GDP佔比提高 為財務毒性解方如何解決「財務毒性」,王正旭認為,國家投入醫療的GDP占比要提高。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也說,台灣健康照護支出在GDP占比始終維持於百分之六上下,和鄰近的韓國的百分之八相形見絀,更別提日本早超過百分之十的水準。台灣在近期多個權威學術期刊上,在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的評比也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社會需要改變觀念,提高對健康照護支出不只是消費,也是對健康及國家人力資源的投資。延伸閱讀>>>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癌友帳單故事】醫療進步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像融合致癌蛋白質非小細胞肺癌,經標靶治療,病人存活率在五十個月後,就能持續延長。她從醫療經濟學文獻角度來看,科技進展、社會經濟成長、高齡化、及保險擴散,會使民眾更注重健康及醫療照護,這是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原因。放眼國際,社會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愈重視健康,自然而來帶動醫療照護費用在GDP的占比,就像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不應視健康照護費用成長為負面的事。財務毒性小檔案癌症化療伴隨著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近年「財務毒性」被形容成另一項副作用,指高額治療費帶給病人及醫療保險制度的傷害。根據美國二○一六年研究,有百分之一點七癌症存活者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記者邱書昱)延伸閱讀: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
2022-12-1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建立健康城市 真正救健保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有次魏文王問他:「聽說你們兄弟三人行醫,誰的醫術最好,誰的最差?」扁鵲想也沒有想就回答:「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醫術次之,我的醫術最差。」魏文王覺得很奇怪,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卻是扁鵲的名聲最大呢?扁鵲兄弟救人的啟示扁鵲說:「大哥在病人發病前,就將病根鏟除。病人甚至不知道大哥治好了他,當然不會對別人讚揚大哥。二哥能在病人發病初期就看出病癥來,所以患者就認為二哥醫術一般般,只能治療一些小病症。我治療的那些病人,病症危重,我必須用各種方法才能將他們治好。人們看到我這麼努力,就認為我的醫術高超。」魏文王聽後深有感觸。健保面臨困境,全世界醫療管理科技以美國最為先進,DRG(論病計酬)、RBRVS(依資源耗用相對價格表)、大數據精準醫療等,都是美國領先,人均醫療支出11千多美金。國人多指責健保浪費,但包括自費跟健保在內,人均醫療支出不過2千美金,幾乎所有健康指標,台灣都優於美國。美國醫院管理跟醫療科技世界第一,費用也是第一,但民眾享受的健康水準是歐美國家倒數第一,甚至不如古巴。提升醫院管理水準可提升效率、減少浪費,但無法救健保,也不能提升國人健康水準,如扁鵲之言,只是耗用大量醫療資源補救而已。2011年元月5日晚間,「二代健保法」通過,國民黨立委立即舉行記者會慶功,邀請本人居中而坐,本人板著臉孔不發一語,回到衛生署立即宣布辭去署長一職。因為當時通過的是「他們的」健保法,不是近百位專家學者花費近十年共同研議,也是本人一再努力主張的二代健保。台灣只有全民「醫」保兩者有兩點不同,一是前者未採「家戶總所得」,而是論口計收保費,違反全民健保精神而不利家庭。另一項令人沮喪的是,未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給付中。也就是台灣只有全民醫保,而沒有全民健保,此乃本人生平一大憾事。政務官未能落實重大法案,雖然兩位長官一再慰留,當然應該掛冠而去。醫療對國民健康只是「補破網」,要如何救健保?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所說,建立健康城市。由縣市長主持,將所有局處納入,訂定指標,每年考核。例如每年有多少家庭暴力?有多少兒童受虐?有多少青少年自殺?有多少違章建築、違章工廠發生火災導致死亡?有多少食物中毒?多少癌症病人?結婚對數、生育人數、人口遷出與遷入、各種犯罪人數、地方財政等。很快就可以得到各別縣市與全國比較數據,也可以跟前一年度比較,每年公告。應速規畫健康城市方案多數項目進步,就是施政優良;連續衰退,縣市長局處長就該下台,甚至縣市長重新改選;如果年年進步,就是幸福健康城市。民眾生活安康樂利,不必發獎金,必然勇於結婚成家立業,人口遷入者眾,移出者少,工商產業必然發達。依照上述這些指標,蔡英文及民進黨政府幾乎樣樣不及格,近日地方縣市長就要新就任或續任,為縣市民福祉,請立即召開如何建立健康城市的方案,具體落實,則國人是幸。
-
2022-12-14 醫療.心臟血管
北醫破解動脈硬化如何形成登頂尖期刊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這招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及全球死亡頭號殺手,動脈粥狀硬化則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科學家對動脈硬化症如何形成,仍所知甚少。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團隊,成功發現動脈硬化症重要的診斷與治療新穎分子標靶—紐蛋白(vinculin),破解動脈硬化形成之謎。臨床醫學證據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好發於血管彎曲或分歧處附近,此區域血液流動特別複雜,所產生的擾流與剪力,被認為是參與調節血管壁發炎與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裘正健團隊與中研院、台大、三總、中國醫藥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出紐蛋白,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受國際高度矚目,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裘正健說,紐蛋白是一種細胞骨架蛋白兼粘著斑組成蛋白,它的絲氨酸(serine)721位置在動脈粥狀硬化易感區域的血管內皮中,會被紊亂的血液擾流及剪力高度磷酸化,進而誘導紐蛋白成為具閉合構象的無活性形式,造成血管內皮VE-鈣粘蛋白(VE-cadherin)連接的破壞,從而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和病灶內巨噬細胞的浸潤,最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形成。團隊進一步分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標本,結果顯示血管內皮紐蛋白絲氨酸721磷酸化是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關鍵臨床病理生物標誌物,而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亦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進程極有價值的標誌物。研究也發現血管內皮及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是臨床評估及治療早期動脈硬化的極重要關鍵分子靶點,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至於如何防止動脈硬化,裘正健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運動。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疫後新思維 醫療加速數位化智慧化
新冠疫情即將滿3年,疫情改變醫療現場與民眾就醫行為,醫療機構面對後疫情時代挑戰,「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聚焦智慧醫院、醫療韌性,病人安全等討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數位化醫務創新管理是未來趨勢。本次大會副總統賴清德特別致賀電強調,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管理,應該是科技跨域整合、創新策略應用,提升數位醫療,進而優化臨床服務。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期間不只醫護辛苦,後勤準備盔甲、糧草及工具的醫務管理人員是幕後功臣,疫情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學習,成為醫療進步的契機。石崇良表示,疫情經過清零、與病毒共存,現在邁入最後復元階段。疫情嚴峻時,避免病毒威脅,醫療院所必須在無法直接接觸的情況下照顧病人,進而發展視訊看診等智慧醫療。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成以上人口逾65歲,伴隨少子女化,人力短缺是未來最大挑戰,智慧化、數位化的醫療服務將是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關鍵。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醫院評鑑雖於疫情期間暫停,但對醫院評鑑的種種要求與標準,國內醫院並未因疫情忙碌而鬆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翁文能指出,為緩解台灣面臨高齡社會及醫療資源不足與不均,智慧醫療跨領域整合應用已成趨勢,期待醫療與科技產業合作,並透過醫務管理創造台灣醫療產業新價值。
-
2022-12-12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藥師專業價值 開拓台灣外交空間
2022亞洲藥學會年會上個月落幕,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近百位藥師以「台灣」名義參加,並將接棒明年度主辦亞洲藥學會年會,成功向亞洲各國展現台灣藥界的團結與價值。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心宗旨之一為「不分區域每個人都應享有更好的健康」,經歷新冠肺炎風暴,各國清楚意識到,某區域的健康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將迅速成為全人類的健康危機,唯有跨種族、跨國界、跨醫事人員攜手合作,方能尋求諸多醫藥健康、公共衛生問題的根本解方。疫後新出發,在明年年會中,藥師全聯會將承襲WHO精神,以「藥師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發揮專業,協助強化健康衛生系統的韌性,提升醫藥健康照護覆蓋率」為縱軸,貫穿各項國際醫藥重要議題,分享台灣也吸取他國的寶貴經驗。藥師在疫情中五大角色回顧藥師在此波疫情中有五大角色,一是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大數據,進行有效率、有組織性的防疫;二是面對全球衛生危機,如何快速動員公、私部門及醫藥單位,引導政府及民間攜手合作,提供、管理必備的醫藥物資;三是台灣社區藥局在疫情中,運用既有優勢為國民布建強韌的防疫網絡。四是藥師公會全聯會深化並精進藥事照護的策略與成效,彰顯藥事照護在疫情中的價值;五是高齡社會浪潮中,如藥師如何介入公共衛生領域並施展專業。上述五項角色,除了思考如何精進,也展望未來,描繪藥師更清晰的發展藍圖,證實藥師在後疫情時代有能力,也必須扮演更積極捍衛人類健康的角色。台灣防疫經驗提高聲譽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一向困難重重,近年台灣成功防疫,逐步提高國際聲譽,擴展國際參與的空間。此時是站穩國際藥界的好時機,盼吸收他國經驗,成就更優質、更普及、更公平的國人用藥環境。今年台灣藥界在亞洲藥學年會上主動出擊,必須綿延持續,期盼藥界、醫界、護理界及其餘醫事人員團體攜手合作,強化國家醫療健康的韌性。個人今年獲頒「石館獎」,這是為了紀念石館守三教授,由日本藥劑師會於1986年起向亞洲藥學會捐獻成立的獎項。石館守三擔任日本藥劑師會會長,任內制定「藥劑師綱領」,亞洲藥學年會每兩年頒發一次「石館獎」,表彰在醫院藥學、藥學研究、製藥工程、藥學教育、社區藥局有貢獻的亞洲藥師。民眾應更信任藥師專業獲獎是個人的榮耀,也是對台灣藥界的肯定。疫情歷經兩年多,終於等到戶外可脫下口罩,在今年年會上,自我藥療、自我健康負責、分級醫療是全世界共識,疫情過後,呼籲民眾持續信任藥師專業,小小症狀到社區藥局,給予藥師服務的機會,也把健保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患。
-
2022-12-12 醫療.感染科
疫苗財源如何補足?莊競程:中央做起避免城鄉差距成公衛破口
「免疫負債」成時下熱門議題,公費疫苗打好打滿之外,對於保護力更佳的疫苗推陳出新,政府是否有足夠財力購足?對此,立法委員莊競程認為,疫苗施打政策應該由中央起頭、補足,畢竟地方財力有限,如此造成疫苗施打城鄉差距,也會是公衛的破口,同時面臨少子化之際,兒童疫苗等相關議題更該納入思考,建議設立行政院層級的專責單位,以利跨部會的溝通、財源統籌分配,才會是上策。莊競程表示,遠比成年人,「免疫負債」議題更擔心發生於嬰幼兒族群,疫情期間戴緊口罩的情況,小朋友們無法訓練自身免疫系統,因此接種疫苗更顯重要。與此同時,隨著醫療科技研發出新款保護力更好的疫苗,但相對的一劑的費用可能動輒上千元,他認為,面對朝向少子化的未來,國家更要補助疫苗費用「這筆經費不能省。」他說,現在年輕人不生,以後台灣就沒有人,為此,政府該以更高層級去整合各部會的兒童相關資源,現在台灣的少子化相關基金高達一千億元,不過都散落在各部會,萬一非專業單位,怎麼編列預算會是問題,且各部會位階相當,橫向溝通同樣面臨考驗,財源散落在各處就無法達到有效統整。他舉例,在日本就有專責的兒童政府單位,處理包含受虐、預防等作業,這能作為台灣學習的典範,同時納入疫苗、兒童醫院的建置、早療服務等網絡,財源的部分也相信由行政院層級為首,還能從稅收開源「中央統籌來做、地方執行,大家都能平等享受一樣待遇。」而常規疫苗的財源議題,他也有感,現在最大的來源為菸品健康福利捐,不過,對於專家們建議企業指定捐款的選項並非不可行,但涉及到修法等程序,好比當初為了培植運動產業,對於營利事業捐贈運動業和賽事進行修法,並以提高企業抵稅額當作誘因。談到兒童醫療議題,勢必會延伸出醫院的建置及兒科醫師的缺額問題,莊競程說,目前僅有國立等級的只有台大兒童醫院,也不是國家等級,而且兒科醫師又是台灣醫療困境的「五大皆空」之一,然而在少子化浪潮下,兒童醫療、健康預防需要投資,只能繼續建議政府提高醫師投入兒科的吸引力。至於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定期定期監測國人在各年齡層及區域的血清抗體盛行率,籲建立「本土血清流行病學資料」。他說,必須要有針對哪些族群的流行病監控、預防,要做哪些準備?怎麼推動?以及對於台灣公衛有什麼目標,這樣的資料庫才有意義。另一方面,台灣在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於長照體系,他認為,現行健保都放在後端的照護,然而,台灣長輩的臥床率高達七年,醫療成本支出過高,屆時經費恐破兆元,因此建議把經費放在前期的預防,提供友善環境運動環境、日間場域等,這有賴於中央、地方一起攜手合作。
-
2022-12-12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關於「一個人的老後」,朱全斌並非天生如此,他從八年前妻子韓良露去世那一刻開始學習。朱全斌覺得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我的生命喜悅是值得努力的,悟道永遠不嫌遲。對現階段來說,幸福不是找到人生伴侶,是達到心靈的自由,一個人也能活得好。有次聚會朱全斌不經意說了句:「我晚年不知道會怎麼樣?」在場有許多已經成年成家的學生說:「斌斌怎麼會擔心這個?我們會排班來你家啊。」的確沒什麼好擔心的,朱全斌想。無子、喪偶、退休、獨居、男性,朱全斌擁有許多成為「悲苦獨居老人」的條件,但他的現況卻是把「生日」過成「生月」,生日那個月每天都有朋友來聚會,朋友年齡跨距從廿五歲到八十歲。他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朱全斌並非天生如此,關於「一個人的老後」,他從八年前妻子韓良露去世那一刻開始學習。他和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他們並不避諱死亡,會談論怎麼老如何死;卻沒想過人生的劇本竟是自己獨自生活。夫妻倆總是一起分擔家務,所以韓良露離世後,朱全斌的生活自理沒問題,反而是情感上的依賴太深,許多親朋好友擔心他會因此想不開。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看過很多年長女性豐富、精彩、自主的生活,但他這一輩男性,從小被教導君子遠庖廚、一輩子被媽媽太太照顧,他身旁平輩同學中,許多人聚會時盡說喪氣話,覺得人生到盡頭已無其他可能;臉書貼文只能貼年輕時照片,因為現在生活乏善可陳;聽到太太想去旅行會緊張的問:「那我怎麼辦?」這幾年,他的確活出一個男性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的典範。有些是因為天性使然,他天生好奇,使得生活裡隨時有事可學,例如他好奇最新科技,各種線上支付推出就嘗試,載具、街口支付、linepay,用得比某些學生還自如。有些是刻意安排,例如每周兩次的教練課練肌力,一開始咬著牙練習,後來身體狀況佳、體態變好到旁人都讚美,運動變成很有動機的事。也有更多是生命焠鍊後的智慧,他愈來愈懂順應天命隨遇而安,對人遇事都保持正向心念,更重要的是,他願意花時了解自己,至今仍常常因為對自己有更深的理解而感到喜悅,「我們的社會都專注於年輕人要自我探索,但我們一生到老還不認識自己。」朱全斌覺得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我的生命喜悅是值得努力的,悟道永遠不嫌遲。對現階段的朱全斌來說,幸福不是找到人生伴侶,是達到心靈的自由,一個人也能活得好。 ●朱全斌小檔案年齡:68歲職稱:2020年自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休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8 醫療.精神.身心
年輕男瘋狂網購到欠債 購物癖上身
網路購物隨科技發展愈加便捷,許多人在家輕鬆購物。20多歲陳先生大學畢業4年,偶爾打零工無正職,近年因新冠疫情常賦閒在家,日常生活除起居飲食外,多半在房內滑手機、看電視,更常用手機購物,貨物凌亂堆在房內,不僅把積蓄耗盡還欠債,個案媽媽擔心情況失控,到精神科門診求助。醫師認為,這是罹患了「購物癖」。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若民眾買的東西不一定真的需要、甚至要購物消費「才會感到快樂」、買完後常常覺得後悔等,且影響日常生活造成財務問題,可能有「購物癖」購物成癮的徵兆。陳家駒表示,「購物癖」是一種強迫性購物的心理行為失當障礙,也稱為強迫性購買症、購物成癮、購物狂,概念上泛稱為「非理性購物」。會引起「購物癖」的原因,分別為消費購物者、商品質量價格、消費購物環境不良影響等三大因素。陳家駒說,當消費者與商品價值的關係扭曲失衡,消費者本身定力、心態狀況不佳,無法辨識商品價值與價格是否相符,加上網路購物、推銷誘惑,信用卡、線上支付的便利,即使無法看到實際物品,仍忍不住要購買,輕易取得商品,形成非理性消費模式,使消費者宛如「成癮」,沉溺於消費誘惑陷阱,造成錢財損失,生活失常、困難、萎靡不振,個人剩餘價值不斷被剝削掏空,更可能沉淪犯罪。購物成癮常見6大特點:花錢時沒想過自己有多少錢、買入的東西不一定真的需要、買的東西都沒用過、重複買同樣的東西、要購物消費才會感覺快樂,覺得不買不行、購物後經常覺得後悔等。當發現自己有這些特點,且已影響日常生活造成財務問題時,可能有購物成癮的徵兆。陳家駒表示,購物成癮可透過行為成癮治療、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包括建立理性消費行為、管理財務計畫、謹慎認真理財、練習管控欲望、抗拒壓力誘惑,並遠離不良購買環境。建議應盡量實體消費,了解自己消費動機,不使用信用卡或預借,避免超過自己付款能力。堅持「需要的消費」而非想要,學習辨識商家商品真假虛實,價格、價值是否合理,認清誘惑及詐騙陷阱。有時購物成癮也伴隨著憂鬱、焦慮、強迫等同時發生,陳家駒提醒,除了接受醫師治療外,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適時紓壓,學習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都有助於改善成癮的情況。
-
2022-12-07 醫聲.Podcast
🎧|發現罹癌,戰勝存活期平均5個月魔咒!國衛院專家甩掉過去常吃三種食物
一場晚期癌症的衝擊,讓國衛院專家林峯輝驚覺過去飲食、生活習慣是多麼殘害自己的身體,同時他也深刻體會癌症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重要性。「我以前喜歡吃鹹酥雞、泡麵,還喜歡喝酒,以為自己身體健康,是『天公囝仔』,沒想到一健檢,就得『大獎』!」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台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林峯輝去年8月接受健檢發現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若不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剩5個月,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也只有9個月,他咬著牙接受一次次化療,也拋棄過去不健康生活習慣,目前逐漸走出癌症幽谷的他,深深體會癌症檢測、癌症預防的重要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智慧醫材導入,檢測結果更精準林峯輝投身教育、學術研究逾三十年,曾專研運用「免疫聚合脢連鎖反應方法、套組」檢測早期鼻咽癌,對於癌症檢測、診斷科技、智慧醫材發展趨勢有深刻的觀察。他分析,癌細胞檢測科技包羅萬象,目前已可透過奈米科技放大癌細胞DNA訊號,代表少許癌細胞也能偵測。另外,林峯輝指出,隨著智慧醫材的創新發明,癌症診斷更趨於精準,像國衛院團隊在MRI(電腦核磁共振攝影)判讀導入智慧醫療軟體、癌症影像學診斷與智慧醫療的結合等,都有創新表現,同時也讓診斷更精確,也更有效率。台灣的智慧醫材研發若能以產業鏈模式進一步串聯、整合,或可發揮更大效益。公私合作,智慧醫材研發更添動力近年來,國衛院參與、執行跨部會「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並於110年1月15日成立「精準醫療合作聯盟」,也就是運用公私合作聯盟模式,邀請產業界共同參與精準醫療合作計畫,期待更聚焦癌症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科技的優化與精進。林峯輝認為,台灣民眾帶有多樣化基因,是基因寶庫,藉由精準醫療合作聯盟的連結與更多優質智慧醫材的導入,可推進癌症檢測、風險評估進展,而智慧醫材的設計,因參考的基因庫資料夠多,且更全方位,精準程度也可更提升。「大家要Stay away from cancer inducer(遠離癌症誘發因子)!」談到癌症預防議題,林峯輝語重心長強調,除了基因因素,想預防癌症,飲食、生活與環境因素環環相扣,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抽菸、喝酒、熬夜、不運動等,都會導致罹癌風險上升,因此根本之道在調整生活習慣,由於治療、精準診斷科技的進步,即使罹癌,也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同時他也期盼更多優質企業加入精準醫療合作聯盟,攜手為提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打拼、努力。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林峯輝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工所終身特聘教授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合聘教授學歷: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博士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碩士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學士經歷: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工組主任國科會醫工學門召集人台灣大學醫工所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
-
2022-12-05 醫聲.Podcast
🎧|「搖滾醫師」李健逢致力次世代基因定序研究:自己的國人自己救!
基因治癌時代來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驅動的精準醫療蔚為風潮。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長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李健逢表示,透過基因檢測釐清致癌的基因突變位點、建置本土基因資料庫,可讓癌友有更多機會取得標靶治療等新療法,「自己的國人自己救!」國衛院「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整合基因檢測產業、國內外製藥界以及臨床試驗平台,透過一條龍的縝密計畫,從檢測工具銜接治療藥物或臨床試驗機會,讓癌友、產業界均受惠。李健逢說,透過蒐集患者接受新式檢測、治療取得的生物資料,在學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國衛院已建置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並將設立癌症主題的精準醫療資料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內部分基因變異 國外少見不同族群面臨的基因突變型態截然不同。李健逢指出,本土基因資料建檔目的,是想了解這片土地、這個族群,不同基因變異所占的比例,以成為未來藥物開發的方向。國內部分基因變異國外相對少見,如肺癌EGFR等,基因資料庫可幫助製藥產業研發適合國人的新藥、新治療方式,亦可作為國外新藥引進時的投資報酬率評估基礎。「基因檢測獲得的資料,理論上是公共財、由國人共同擁有。」李健逢認為,在保障基因資料取用的安全性,以及研究、開發新藥救治癌症患者之間,應取得平衡;在利害關係人均能接受、符合國家規範的前提下,生物資料應被合理的釋出,用於新藥、新治療與新適應症的開發,才能發揮其最大意義。去除個資 保障資料安全性有醫師擔心,境外藥商若取得國人的基因資料,或許會造成國安危機。李健逢則說,國衛院、科技部執行的生物資料庫相關計畫,取得的生物資料原始檔均依法上傳至國家高速網路運算中心,並已去除個資,無法辨識出單一個體;醫研、產業界有資料運算需求時,也需透過國網中心平台進行運算,只能帶走運算後的結果,原始資料須留置國網中心,生物資料隱密性與安全性皆受保障。李健逢指出,NGS是有別於傳統方法學的一系列檢測技術,能夠一次檢測數百萬條基因序列,三天內便可取得檢測結果,幫助患者迅速銜接到治療。他形容,NGS就像街景車,可瞬間捕捉完整街景;傳統基因檢測一次只能檢測約300個鹼基,像是拿著相機一張、一張拍照,並且經過後製剪輯才能夠釐清某地的地貌。NGS要價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李健逢直言,在健保財務困窘,NGS納保需考量財務衝擊,是否全癌別納保,或僅給付現有標靶治療較多的癌別,尚待討論。透過蒐集更多真實世界資料,亦有助日後NGS納保時,決定納入的癌別以及基因數量。參與計畫 患者有機會獲NGS除了自費使用或藉商業保險協助支付,目前患者取得NGS檢測、並獲得標靶藥物治療的機會之一,是參與國衛院的「精準醫療合作計畫」。李健逢說,癌友只要到與「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合作的逾20家醫療院所就醫,便有機會透過參與相關精準醫療計畫獲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的機會。在「元氣醫聲」專訪尾聲,李健逢向主持人透露,在大學時期曾參與樂團,擔任電吉他手,可說是位「搖滾醫師」。醫師、樂手的雙重身份,與日前風靡全台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不謀而合。李健逢表示,自己也是此劇粉絲,已看到第二季。該劇中一位男童接受器官移植救命的劇情一經播出,韓國民眾簽署器官捐贈意願者也跟著上升。李健逢十分認同藉由影劇宣導醫療觀念,並表示國衛院研究人員戮力研究,為促進民眾健康想方設法,若藉由媒體傳播讓國人了解努力成果、在醫藥科技上的新突破,將能增進民眾認同感,也讓民眾了解能夠如何獲得醫藥資源,「讓大家的健康獲得更好的規劃。」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李健逢小檔案現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奇美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部 部長奇美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奇美醫院臨床病理科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
-
2022-12-03 醫聲.領袖開講
理事長講堂/健保入不敷出,為何要從醫管及公衛著手改善?洪子仁解答
「健保改革已迫在眉梢。」新任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健保上路已27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健保總額經常入不敷出,醫務管理更顯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接任理事長兩大工作重點,一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觀念,並推動「醫務管理師」立法。新冠疫情期間,洪子仁經常針對疫情趨勢提供分析與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感染而恐慌。今年7月15日,洪子仁接任醫務管理學會第九屆理事長,為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理事長。同時具有醫管及公衛專業,洪子仁思考結合兩者,期待兩者相輔相成,讓醫療環境更健全,民眾更健康,達到雙贏。 投資健康,政府、個人及醫療機構都有責任「首先期盼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是成本和品質的拉鋸戰,過去廿多年來,健康醫療支出等面向多限縮在成本思考,不斷藉由調降藥價、犧牲醫護人員薪資及血汗,換取醫療品質,但醫護待遇差,醫療環境將持續惡化,缺乏願景,未來健康醫療產業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因此必須轉換觀念,請大家思考「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及健保已步入新時代,必須從成本出發扭轉為投資概念,政府為民眾投資健康,讓國家保有生產力,提高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個人投資健康,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健檢、適當運動、接種疫苗則可延長平均餘命;醫療機構投資健康,醫療品質才能持續提升。洪子仁發現,近十年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平均每年約2%,但我只有1.2%,如此韓國平均餘命超過我國約兩歲,便是韓國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超越我的成果。根據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等學者及相關研究也發現,國內慢性病等醫療照顧有品質惡化趨勢。「這是警訊。」洪子仁說,OECD醫藥衛生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平均約12%,台灣僅6.7%,低於日本、韓國的8到9%,全國約400家醫院、2萬2000家診所及70多萬醫事人員,已無法用這麼少的資源,維持健保及醫療品質的高滿意度。推動「醫務管理師」 讓醫院經營更專業 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度,每年掌控八千多億元預算,健保署善盡責任,經過雲端藥歷、影像及稽查積欠健保費等,發揮守門員角色,但即使努力守門,健保收入已不足以支應新藥、新科技,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納入給付約需七百多天,他認為,如今健保運作已走到極致。「健保法已到了必須徹底翻修的時候。」洪子仁說,如健保費率6%的上限已不符需求,政府應思考進行修法,打開上限天花板,或採用稅收預算彌補健保不足。近3年來新冠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堅守防疫第一線,後方則有醫務支援人員的努力,如規畫設置專責病房、疫苗施打流程、建構視訊診療、備妥防疫物資等。目前政府已完成「公衛師」立法,洪子仁期盼任內推動及完成「醫務管理師」立法,經由國家考試認證,讓醫院經營更加專業 。洪子仁認為,科技及數位轉型已是醫務管理不可或缺,例如由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提升醫療精準度,在醫院管理方面,新光醫院明年起將全面推動手機結帳,病人出院時可在病床邊先由手機結帳,再到護理站領取診斷書及收據,即可出院,未來期盼推廣至每家醫院,優化民眾就醫經驗。洪子仁說,醫管及公衛可說是一對兄弟,公衛透過預防保健、施打疫苗,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視運動及營養,並遠離菸品、檳榔及酒精,促進群體健康;醫管則在公衛概念下,以協助醫療人員、醫院場域進行良好管理,兩者相輔相成,民眾愈來愈健康,愈少用到醫療資源,醫療費用可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國內除了醫學相關學系,公共衛生學會及醫務管理學會分別為兩大學會,目前公衛學會理事長、高醫大校長楊俊毓是洪子仁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公衛學系的導師。卅年後老師及學生分居兩大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因緣際會,將一同為國內公衛及醫管努力,成就佳話。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12月9日、10日登場「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即將於12月9日、10日登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期盼藉由研討會,以更宏觀的願景關注數位科技,這將是醫務管理發展的重要基礎。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與台灣醫院協會共同舉辦,今年主軸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洪子仁強調數位管理的重要,他在新光醫院的辦公室,就透過視覺化儀表板隨時掌握病房、急診待床數等資訊,因應現代醫療快速、應變即時的特性。研討會內容包括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主講「從價值創造思維探討台灣醫療服務之投入與產出」,以及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主講「健保財務永續發展之道」,其他還有「視覺化儀表板於護理臨床管理之運用」、「雲端醫療系統之應用與發展」、「後疫新時代醫院經營管理」等主題。洪子仁說,預期吸引1000人次共襄盛舉,本屆廣邀醫療業及科技業的重要領袖、高階主管、醫院同仁,以及各醫藥衛生大專院校,包括醫管、公衛、醫療資訊等,更邀約相關各級政府單位,期望藉由與會者間的經驗交流及腦力激盪。內容包括專題演講、論壇對談、醫院應用實務分享及分場學術徵文口頭發表暨線上海報發表等。洪子仁也預告,明年研討會主題為「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疫情期間,醫護人員身心被強力擠壓,如何迅速恢復彈性,這是未來必須關注的議題。●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https://youconf.at/tche2022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癌症治療、預測 新技術進步更精準
為期四天的醫療科技展,多家醫療院展現特色,新光醫院展示癌症治療技術,透過呼吸調控技術,可精準照射腫瘤;國泰醫院展出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治療、北醫附設醫院發表健康平台,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就可以預測肺癌等四種疾病。國泰醫院 冷凍微針治肺癌國泰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冷凍微針消融術是針對肺癌的微侵入治療,透過皮膚扎針,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導引至腫瘤,低溫破壞腫瘤。目前肺癌主流治療仍以胸腔鏡手術為主,但對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者,可降低手術風險。國泰自2016年開始執行,已累積近130名案例。北醫LDCT 1次可測4種病北醫附醫「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台」,透過AI輔助,從單一組3D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就可預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四種疾病。北醫大副校長暨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準確率可達九成,並可產出符合國際標準健康報告。新光醫院 發展VR醫療新光醫院與HTC Medical VR團隊合作導入VR工作坊,應用於新冠肺炎加護病房團隊整合訓練,身歷情境的VR讓醫護更快進入狀況。在癌症治療方面,新光打造癌症個人化智慧系統資訊,在肝癌及攝護腺癌的高精準放射手術,加上腫瘤內注射免疫療法,顯示台灣癌症治療技術持續進步。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 智慧醫療邁大步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許多醫療院所發展智慧醫療並展示成果,花蓮慈濟醫院基於照顧鄰里精神,整合數位資源打造無圍牆醫院,照顧花東居民;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發表AI智慧眼鏡與床墊等臨床應用,說明智慧醫院不只是願景,已經上線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起至12月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展示醫療串聯資通訊、生醫等力量,跨界推動健康產業,希望打造全球數位醫療轉型生態圈。總統蔡英文昨天出席致詞表示,為擴展台灣醫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前台美簽署科技協議,其中一項便是生醫領域加強合作,並且結合資通訊技術推動精準醫療。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專案」,院長林欣榮表示,花東地區幅員廣大,希望藉由資訊科技力量,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花蓮慈濟副院長陳星助舉例,花蓮縣秀林鄉是全台面積最大鄉鎮,透過AI與醫療資料串接,整合當地居民C肝、糖尿病與中風等數據,可精準掌握呈現在地狀況,進一步提供當地居民所需要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過去醫療巡迴車到偏鄉服務時,往往因為不清楚各區居民健康概況,醫療資源可能準備不足。現在安排巡迴醫療時,先透過AI整合資料,能更清楚各區居民需要,尤其是篩檢時,避免護理師在村落中來來回回好多趟,卻只是為了找同一戶的不同居民,省下非常多時間。北市關渡實踐智慧願景關渡醫院長期致力銀髮照護醫療領域,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AI與醫療科技結合,透過雲端資料連結生活資料紀錄,甚至能精準預測民眾在五年內心肌梗塞的機會,或透過活動狀態變化評估失智、失能的風險程度,據此提供更精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關渡醫院也展示智慧床墊的臨床運用,床墊內設計有30個壓力感測點,只要病患一起身,提示燈就會亮起,向護理人員或陪伴家屬、照護員提醒,即時前去協助長者,避免長者容易在下床時跌倒的風險。AI也能蒐集使用者睡眠狀況數據,例如翻身次數等,經演算法預測未來健康狀況。台大VR滑板訓練平衡台大醫院則於現場展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可選擇各種生活情境,透過虛擬實境護目鏡和跑步機或滑板來給予使用者感覺回饋,可加強平衡訓練,不只能幫助病人,也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和失能。長庚發展眼振篩檢眩暈長庚醫院今年規畫特色醫療、智慧醫院、創新研發及公益榮耀四大主題區,展出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成果,並利用AI技術開發出感測眼振的專利模型,未來有望作為急性眩暈的一線篩檢。馬偕推腦出血預測工具馬偕醫院展示自發性腦出血的預測工具,利用AI分析病人急診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預測預後,找出最有利的治療及照護模式;馬偕副院長陳治平則透過微米孔矽晶片技術與人造抗體結合,以數位訊號辨識細菌,提升診斷。
-
2022-12-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本土劇男神罹十二指腸腫瘤!急動刀「肚開4洞」 醫:腹腔鏡傷口小成趨勢
臺灣本土劇男神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眾多八點檔作品,近日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網紅妻子Vivian透過經紀公司低調證實他是動腸胃手術。40歲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戲說台灣》、《親戚不計較》、《家和萬事興》、《甘味人生》、《生生世世》等戲劇作品,近日才剛殺青公視《牛車來去》,卻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他也於今(1)日中午,在社群平台上報平安,PO出虛弱躺床的術後照,透露自己是無意間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身上長了腫瘤,並做了腹腔鏡手術。「終於有時間去把身體裡不知道是好是壞的東西給處理掉!」潘逸安今說自己無意間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長了腫瘤,而因為長的部位比較特殊,是在十二指腸裡,「其實說起來也有點幸運,那個位置基本上胃鏡、大腸鏡都不太會去照到,醫生很用心 有往深處檢查,才發現了它的存在!」而腫瘤的體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再加上十二指腸腸道很窄,就算是良性的腫瘤,未來也有可能長大變成惡性或,長大就塞住腸道。無法用簡單的內視鏡切除,因此最終還是開刀了。潘逸安說好險現在的醫療技術發達, 選擇「腹腔鏡」會減少許多疼痛(腹腔鏡肚子有4個洞的小傷口)。術後須禁食禁水4天,他整天都在昏睡中,「就讓自己徹底好好休息一下順便減肥,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最後,潘逸安也感謝醫師跟麻醉醫師沒讓自己多受苦,也感謝家人的照顧,並喊話「朋友們,待我再次滿血回歸吧!」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成趨勢隨著手術醫療器材的升級,加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處理腹內病灶,只需開個小傷口,運用器械切除,既美觀且出血量少,相當受歡迎。不過醫師提醒,若遭遇緊急狀況,比如腹內大量出血、生命垂危的重症病人,比起使用器械操作,應開較大的傷口讓雙手能進去壓迫止血,能更及時救治。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傳統腹腔手術需要剖腹,傷口大小約15到20公分,要開得夠大才能將雙手伸進去執行手術,把病灶或發炎組織切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只需要在肚子上劃開小傷口建立幾個通道在腹腔內灌氣實施氣腹術,再透過具有保護功能的套管,把手術器械以及攝影機置入腹腔內,藉由攝影傳輸的影像,外科醫師在體外同步進行手術。每個打洞的傷口約1公分到2公分就能處理,因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是傷口較小、出血量較少,恢復較快,使得住院天數也較短,對病人來說也比較美觀。腹腔鏡手術費有健保給付黃醫師表示,腹腔鏡手術費本身是有健保給付,自費的項目主要來自醫材,比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器等,這些器械可以通過發電,或者用金屬的高頻率產生熱能,讓手術止血的時間大大縮短,這一類的醫材,健保就不給付。潘逸安也用自身經歷提醒大家,30歲後就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腫瘤,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
2022-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懶人包/12月上路新制一次看!戶外口罩解禁、北市禁塑膠杯 犯這交通規定最重罰2萬4千元
12月1日起取消戶外全程佩戴口罩,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除了多項防疫鬆綁新制分批實施外,也有攸關民生、交通、環保等新政策上路。聯合新聞網整理一系列12月新制,帶你一篇掌握哪些事情需要多加留意,以免不小心違規傷荷包。●防疫鬆綁一、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室內符合6條件也免戴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不過,民眾外出時若處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以下六大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1. 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2.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3.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4.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5. 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6.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除了上述條件外,一些會讓人「霧煞煞」的情境,例如:在戶外車站等車、露營帳篷內、社區型大樓中庭等是否需戴口罩,詳細QA解答看這裡。二、12月1日起兩類人免費領五劑快篩試劑 第八輪實名制一次最多可買30劑長者、幼兒又可再免費領快篩啦!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12月1日第六輪0至6歲學齡前幼兒(2016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與第四輪65歲以上長者(1957年(含)以前出生),可以免費領取一份共五劑快篩試劑,且免費領取的份數不會計算入實名制購買資格。同時,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也從12月1日起實施第八輪,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一份五劑,購買份數至多可購買六份共30劑,可分次購買,也可代替購買,售價仍為每份500元。三、12月2日起開放5~11歲兒童接種追加劑 滿5歲、未滿6歲「提供單價BNT」12歲以下兒童也可以接種追加劑疫苗了。12月2日起,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擴及提供滿6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滿5歲、未滿6歲的兒童則可接種BNT單價疫苗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建議,滿5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間隔為與最後一劑基礎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四、12月10日起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加上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在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五、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 每名住院病人一次最多兩名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但符合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相關規定、探病者條件看這裡。●交通相關一、12月1日起買台鐵票 新增9種行動支付付款為加強旅客購票付款多元性及便利性,台鐵局宣布12月1日起,於全台各電腦售票車站售票窗口新增「街口支付、一卡通MONEY、歐付寶、Pi拍錢包、LINE Pay、悠遊付、橘子支付、愛金卡icash Pay及全支付」9家行動(條碼)支付服務,全台191個車站、436個電腦售票窗口上線使用。更多詳情可上台鐵管網查詢。二、12月1日起快速公路散落物不再免費處理 比照國道3000元起跳國道、快速公路散落物事故時有所聞,除會塞車,也容易導致二次事故發生。繼國道取消免處理費,交通部公路總局也修訂「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12月1日起全台十五條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也將收費,每車道、每30分鐘收費3千元,逾30分鐘加收3千元,若影響一個以上車道,也將加倍收費,上限2萬4千元,盼藉此提醒用路人把車上貨品繫好再上路。三、12月1日起4縣市科技執法擴大辦理台北市北市警局自2019年起開始推動科技執法設備取締違規停車,統計至今年10月各處設備取締違停計1840件,相較測試期間平均每月18741件,減少約90%。有鑒於榮總醫院周邊就診民眾、計程車常違規停車,導致交通壅塞及影響救護車通行,為有效遏止車輛違規停車影響交通順暢與救護動線,已規劃建置「違規停車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正式啟用,更多關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固定式科技執法設備設置地點一覽表」及公告可上台北市政府官網查詢。新北市新北市目前有7處區間測速執法路段,新北市警察局統計,實施迄今違規及事故最高下降8成,防制成效良好。警察局另分析易有超速相關肇因事故路段,將在台2線85.8K至87.5K龍洞隧道路段設置區間測速,及16處路口設置科技執法,12月正式啟用。高雄市高雄市新設16處路口科技執法或固定式測照設備,包括8處多向式違規監測系統,以及8處固定式取締闖紅燈或超速照相固定桿設備,12月1日起正式上線執法。雲林縣雲林縣今年獲中央統籌分配款補助2475萬元,在斗六、斗南、虎尾、土庫、西螺及麥寮等6鄉鎮,新設9處路口多功能交通違規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起正式執法,欲知相關地點看這裡。四、12月1日起北市YouBike 2.0新增滿站增時功能 還車15分鐘內免費民眾租借YouBike時,若遇無位可還,除了在原地等待之外,也可以到附近站位歸還,但是移動或等待時間仍須付款。台北市交通局為避免額外新增費用造成使用者困擾,決定在YouBike 2.0 App新增「滿站增時」功能,可以獲得15分鐘免費延長時間,以利至鄰近站點還車或於現場等候車位釋出。五、12月3日起北市YouBike 1.0退場 跨縣市騎錯車要付350元據北市交通局統計,YouBike 2.0系統已於今年10月提前達成全市1200站擴建目標,YouBike 1.0系統將於12月3日0時起停止營運,屆時北市YouBike 1.0自行車皆無法再借出。交通局說,從新北等外縣市赴台北市的民眾須騎乘2.0才能還車,不小心騎錯可能須繳調度費350元。台北市政府運輸管理科長廖苑伶表示,屆時雖無法再借車,但需給民眾還車的緩衝時間,因此12月3日至12月6日,1.0空車柱可還車;12月7日至12月9日,雙北邊境使用率高的30個站點如南港、關渡等還可以還車。不過自12月10日起,YouBike 1.0在台北市將無站可還,騎錯需負擔350元跨縣市調度費。●民生方面一、12月1日起台北市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生物可分解PLA杯也不行北市環保局表示,因應國際趨勢,落實減塑,12月1日起,北市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環保局表示,為使「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政策順利執行,今年6月、8月、11月中旬逐店宣導,目前9成以上列管業者均已備貨完成,今天可依法配合實施。飲料業者也須符合環保署規定材質如紙杯作為替代,違反者將依法處1200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限期改善卻未完成者,可按日連續處罰。二、12月1日起「這4種」台灣貴重木及其製品將管制出口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為避免珍貴林木資源遭盜伐後出口,從12月1日起,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牛樟等4種台灣特有貴重木原木、木材、雕刻品及藝品將管制出口。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依貿易法第11條規定公告,國人如輸出或攜出上述4種貴重木的原木、木材,以及單一次輸出或攜帶出境同一貨品號列內總重量超過5公斤的雕刻品或藝品,均應取得國產材識別標章(TAP、CAS、QR Code),並事前向海關申報及檢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意文件。另外,未滿5公斤的雕刻品、藝品得免檢附同意文件,但仍應事前向海關申報。有關公告所涉及的貨品號列範圍,詳見經濟部111年11月18日公告。三、12月15日起太魯閣布洛灣吊橋調整參觀時段 中午將開放遊客登橋攬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知名景點布洛灣吊橋,目前每天上、下午各開放一場次,依承載量上限排隊入場。為提升吊橋參訪遊客量,也讓遊客行程安排更加彈性,太管處決定12月15日起,中午也開放登橋參觀,屆時布洛灣吊橋將從每天上午8時30分,一直開放到下午4時30分,最慢必須在下午4時前入場。四、12月19日盤中零股交易撮合時間縮短為1分鐘金管會宣布,為提升盤中零股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將於12月19日起縮短盤中零股交易撮合間隔時間,由原本的3分鐘改為1分鐘。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29 醫聲.疫苗世代
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流感、RSV蠢動 六都憂迎重症潮
在「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評比上,六都不分軒輊,對入冬後呼吸道傳染疾病,六都衛生局均感憂心,擔心爆發大規模流感疫情,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肆虐。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穩定的財政來源才能維持疫苗永續,建議可納入健保,編列專案經費,或以美國商保為例,採部分負擔方式,提高民眾疫苗的可近性。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也有同感,她指出,最近幾個月來,轄區內類流感通報數字顯示,不管是門診、急診,流感患者人數都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顯示流感病毒蠢蠢欲動。新冠疫情 打亂疫苗接種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則擔心傳播速度更快速、具有氣溶膠傳播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可能在明年初引爆另一波疫情,但眼前則需正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帶來的威脅。在疫苗接種上,各縣市安排公費疫苗優先順序,仍以中央為準則,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依照時程,帶狀皰疹疫苗排第一順位,即將以公費施打特定族群,但新冠疫情打亂了排序。財源有限 補助面臨取捨此外,財源有限,各縣市疫苗補助對象也面臨選擇,以桃市為例,口服輪狀疫苗優先提供中低收入戶的幼兒施打,避免重症造成家庭經濟負擔。至於尚無疫苗可預防的疾病,令不少縣市頭痛,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南部縣市好發屈公病、登革熱等病媒蚊相關病症,醫療端必須加強通報,落實「TOCC」機制,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等資訊。打造城市防護力,不單只靠疫苗支撐,還需倚賴醫療應變力、公共衛生延伸觸角,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病毒侵襲社區時,考驗醫療量能調配,必須掌握全市急救責任醫院及第一線的負荷量能,並依照在地城市的城鄉差距特性,才能有效減害。桃園高雄 境外移入添挑戰至於桃園市、高雄市,還得面對國際機場、海港等境外移入的挑戰。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國門開放後,桃園機場不只是迎來旅客,也會是新型、跨國傳染病入台的第一站,為此,衛生局密切與北區管制中心溝通,隨時接收中央觀測的任何疫情資訊。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有別於空港,國際型海港腹地大、商船人員繁雜,更具挑戰,必須出動科技、AI大數據進行防堵。面對疫情與流感夾擊,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說,台北市首度在社區設站以及校園接種服務採用電子意願書簽署,事前徵詢民眾意願,以減少紙本整理及人供比對輸入;此外針對長者、幼兒不同族群分別寄送明信卡、簡訊催種方式,提升打氣。
-
2022-11-28 醫聲.罕見疾病
SMA藥物治療大進展 病人看得到吃不到
「我們是一群有意識的植物人…我們要有選擇藥物治療的權利」,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患者李怡潔自嘲地說。當一個疾病出現治療新藥時,病人及家屬理應要非常高興,但台灣SMA的病人卻不是如此,原因在於藥物看得到吃不到,讓病人及醫師都備受煎熬。李怡潔說,SMA的藥物研發是醫療科技上很大的進展,即早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阻止疾病惡化,國外很多研究認為,若能在SMA疾病發病前接受治療,病患的運動功能有機會像正常孩童一樣的發展,這已經顛覆傳統治療上的想像。何況現今還出現一次性創新療法-基因治療,SMA病童僅需要一次的治療,就能補充缺失的SMN1基因,這樣的新科技當然振奮人心,病童和家屬多一個治療選擇,命運可能就此翻轉。以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為例,目前台灣有三個藥物上市,有健保給付的只有一個,但條件嚴苛,幾乎九成的患者都無法獲得治療給付。李怡潔認為SMA要在6個月內確診且要發病,才有資格使用的新藥,即使病患要自費使用也受限,健保制度扼殺了患者選擇治療的權利,病患在健保內也無換藥的機會。曾經是前食藥局長(現為食藥署)、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教授康照洲說,當年政府為了照顧罕病患者,依健保總額的一定比例撥款給罕病專款專用,預算也有逐年增加情形,很多設計確實是有照顧到患者,但隨著醫療科技的大幅進步,也開始出現問題,需要利用科學證據,讓病人有機會用到新藥的機會。由於新藥研發愈來愈快愈來愈貴,以癌症新藥為例,藥物經濟學的範疇就會去估算每延長病人一年的存活年,相較於現有治療,健保需要多支出的費用;這種方法用於罕見疾病,就必需考量不同的估算基礎,SMA創新療法,雖然乍看一次性的治療費用相當昂貴,但病童不用終身打針也能獲得的長久健康效益,國外也有許多已發表的學術文獻都支持這樣的估算。創新療法是當前罕病治療的新趨勢,相較於歐美國家,部份國家包括韓國、日本、澳洲已全面給付SMA創新治療用藥,例如非常重視藥物經濟效益的澳洲也是如此。康照洲教授說,以SMA的創新治療為例,「這個藥物早在5年前就已經在國際上使用,也知道費用並不便宜,當時就應該想到因應之道,而且創新治療也絕非罕病專利,很多疾病治療也朝這個方向研發,雖然現在健保已開始討論是否該有不同型態的給付方式,但等到修法完成恐怕也要等到4、5年之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藥物的研發期已從10年進展到5年,現在1-2年就有以新技術研發的新藥或新醫材誕生,這些發展都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李怡潔提到,目前全球已有17種以上SMA的新藥研發,而且是朝治癒的可能性前進,但台灣患者都不見得用到新藥,真得令人沮喪。康照洲指出,台灣是全世界很早就訂立罕病專法的國家,罕見疾病也從以前沒藥醫,到現在有藥可醫。國外多篇文獻皆顯示以上的創新治療,副作用小且不同病患在接受治療後亦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未來創新治療也會在各個不同治療領域持續出現,台灣醫療緊追著歐美腳步,所以在創新治療發展上當然要與國際同步,才能造福更多病童。
-
2022-11-28 焦點.健康知識+
有SNQ國家認證標章的產品就是有品質保障?教授揭一關鍵問題
讀者伯樂前天(2022-11-25)在鍺項圈鈦扯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 但是這類的產品層出不窮 可是這樣的產品還有國家SNQ 的背書 那是否有這樣的SNQ也跟小綠人一樣是沒有公信力的?像是這家公司出的這樣的能量毯被」首先要搞懂的是,「SNQ國家品質標章」並不是「國家」授予的,而是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發的。至於「小綠人」,那就真的是「國家」授予的。它的正式名稱是「健康食品認證標章」,是由衛福部頒發的。有關「小綠人」的公信力,請看立法院2015-6-9發布的新聞稿小綠人掛保證 健康食品真「健康」? 以及我在今年八月發表的靈芝能抗癌、調節血糖、調節血壓嗎。至於「SNQ國家品質標章」,它的網頁的第一段是:【因應全球化,「SNQ國家品質標章」(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以SNQ此一簡單易懂之英文縮寫打入品牌市場。字面同時可解讀為「Safety and Quality」,如此一來,SNQ其專業且優質形象成為品牌規格和行銷工具,並深植民眾心中,轉為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註:請注意「SNQ其專業且優質形象成為品牌規格和行銷工具」這句話。也就是說,頒發SNQ標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廠商用它來做行銷。)我接下來看到網頁裡說:「SNQ審查項目包括生物科技類、醫療保健器材類、化妝品類、營養保健食品類、藥品類、中草藥品類、醫療院所類、護理照護服務類等。SNQ標章機制堅持效期只有一年,所有產品/服務年年都必須重新被審查,才能維持標章資格!SNQ審查機制嚴格,例如藥品類除了看療效、安全,還要看它的經濟效益,以及對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便利性;在保健與健康食品類除了看配方設計,原料、成品、半成品製成管控,到上市後對消費者的保護接列入審查範圍,才能讓消費者安心。」從這兩段話就可看出,SNQ標章的有效期是僅為一年。也就是說,產品廣告所宣稱的「獲得國家SNQ認證」可能是「過去式」。如果用英文來表示,那就是was approved,或was certified。當然,只要SNQ真的是有助行銷,廠商肯定是會樂意花錢年年更新。再來,更重要的是,SNQ所認證的只不過是「安全」與「品質」,而與「功能」或「功效」毫不相干。例如那個所謂的「鈦鍺能量產品」所聲稱的「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中含氧量,達到消除疲勞,提升自癒能力」,當然不會是在SNQ的認證範疇內。但是,請注意,由於SNQ並沒有認證後的監管機制,所以如果廠商拿著SNQ標章來聲稱「功能」或「功效」,消費者當然也就只能憑自己的判斷力來拒絕相信。也就是說,SNQ本身也許是可以信賴的,但是它卻很容易被拿來做為欺騙大眾的行銷工具。很不幸的是,我稍微看了一下網頁下面所列舉的一大堆獲得SNQ認證的保健品,真的是慘不忍睹,儼然是個XX集團博覽會(公開聲稱功效的比比皆是)。像這類產品,是絕對拿不到美國FDA的認證。不過,想開點吧。畢竟,這些產品是既能創造就業,又可增加稅收,所以,消費者花點錢買來品嚐穿戴,也算是樂捐行善吧。反正至少是有安全跟品質的保障,吃了肚子既不會痛,戴著皮膚也不會癢,不是嗎?相關科學論文:2020年:Trust me? Consumer trust in expert information on food product labels(相信我? 消費者對食品標籤上專家信息的信任)原文:國家SNQ標章:認什麼證
-
2022-11-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參加臨床試驗皆是白老鼠?若吃到沒療效的藥或安慰劑該怎麼辦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物的研發及療程的規劃革新也變得更加快速,各種「傳統」療法、「新型」療法、「輔助」療法、「另類」療法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這些療法,是否真的對於疾病有功效呢?退一步說,是否至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相信無論是病友自行就診或陪家人回診時,或多或少都聽過「臨床試驗」四個字吧!臨床試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能通過臨床試驗的藥物,基本上至少都在「安全性」與「療效」兩點經過嚴格的審查,這篇文章則會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介紹。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藥物的研發程序,以及臨床試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個藥物的最一開始,通常會由醫學院、醫學中心、藥廠等研究機構提出雛形,這時怎麼吃、吃多少、要吃多久暫時還不在考慮範圍內,研究者更在乎的是,藥物成分發揮效用的原理,成分影響體內訊息傳導的路徑,跟其他同療效成分相比的差異,這些成分的代謝方式與體內殘留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會馬上就想從人身上得到,而是會先透過動物實驗來評估。舉例來說,某個成分進入實驗老鼠體內後,每隻都在三個小時內立即死亡,不管我們自認對這成份背後的機制如何的熟悉,恐怕都有許多調整的空間。直到安全性、副作用、毒性、藥效、穩定性等特性都確認之後,才會被申請成為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進行下一步的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通過後的專利申請、量化生產等程序。接著來聊聊臨床試驗的設計方式吧!設計與審查由誰負責?他們足夠代表我們病友的權益嗎?負責審查的機構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與各國的食藥署(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前者會由地方衛生局或是醫院負責籌組,由律師、病友等「非醫藥相關」的人士組成,主旨在探討一切與醫療倫理相關的議題,包含收集資料的方法、研究對象的挑選、預計效益及成本等等,通過審查才能正式進行收案及藥物的測試。後者則是政府機關的一部分,在台灣隸屬於衛生福利部,負責生產及進口藥品、疫苗、生物醫藥製劑等,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特別在藥物管理方面,食藥署會負責建立審查制度並進行審查,並在以安全為前提之下,盡量簡化流程,為國民把關藥物安全。進入臨床試驗之後,大致可以分成四期,以下分期詳述。第一期的目的是「確認安全性」,先不求有功效,至少不能有壞處。在抗癌藥物研發的情況中,尤其會優先從用過所有治療選項,已經無計可施的末期病患當中詢問意願。醫師及藥商會告知病友可能的利益及風險,確定對象的意願、並知情同意之後,從低劑量開始慢慢給予至高劑量,密切觀察病人的狀況。從這樣的程序來評估人體所能接受的最大及安全劑量,並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產生。收集完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整理成報告,審核通過後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此期的目的則是「確認有效性」,確定沒有壞處之後,當然要進一步確定此藥物有好處。這期會徵求30-100位受試者,藉由比較「服用此藥物的組別」與」「未服用此藥物的對照組」是否在疾病治療的效果上有顯著差異,來決定此藥物是否真的有療效。根據2010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的統計,僅34%的藥物能夠通過這個階段,是研發過程當中失敗率最高的。到了第三期,通過的條件變得更加嚴苛,不只要顯著的比未服用藥物者有療效,還要顯著的比同款藥物或是治療相同疾病的其他藥物好,來了解這個藥物是不是具有量化生產的效益。不過,當一個藥物效果超群,而且臨床上有相當迫切的需求時,也有機會在做完第二期臨床試驗之後,跳過第三期臨床試驗,直接上市開始使用,資料後續再補齊即可,比如許多防止COVID-19傳染的疫苗,就是透過這樣的模式,在短短一兩年內,快速研發、進行臨床實驗、上市,防治了嚴重傳染病的蔓延。最後則是第四期臨床試驗,又稱之為上市後研究期,會在藥物上市之後持續追蹤使用的病患,觀察是否有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的產生,以及若為需要長期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在時間尺度拉長的狀況下,出現原本沒觀察到的副作用。介紹完臨床試驗的過程,各位讀者對臨床試驗更認識了嗎?接著我們來了解看看參與臨床試驗的利弊得失吧!益處包含可以增加治療機會,對於某些目前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參與臨床試驗或許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另外,臨床試驗通常會有經費補助,因此經濟能力較無法負擔的病患,也能藉此獲得低廉而優質的藥物治療。風險則包含參與雙盲試驗會遇到的狀況,雙盲試驗指的是醫生在分配藥物給病人時,醫生不知道病人吃的是藥物或安慰劑(對照組),同時病人也不會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試驗藥物。因此若被分到對照組,病情可能不會有改善。不過現在相當多臨床試驗已經開放跨組治療,也就是試驗過程中,如果發現沒有療效,就會適時給予確定有效的藥物、換到試驗藥物組別,以免病患個人的治療時機受到延誤。除此以外,加入不同期別的實驗,比較用的對照組不同,也會影響到檢驗的項目與頻率,對於生活的影響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決定參與臨床試驗之前,病患必須考慮過,並與醫生一起討論的事項。最後澄清一些網路常見謠言,其實參與臨床試驗並不會「成為實驗的白老鼠」;相反的,每個臨床試驗都經過相當嚴謹的設計,確保沒有醫療倫理問題,病患的安全也時時受到嚴密觀察,如此才能通過審查、開始收案。如果成功的話,無論對醫師或是病人及其家屬,無疑都是件好消息,一方面可以增加治療選擇、未來也能造福不幸罹同樣疾患的病友。而失敗頂多是沒有效用,很少有增加副作用或是使病情惡化的案例發生。即使是第一期試驗,也多半是嘗試過所有治療選項依舊無效的病人,更不會有「成為白老鼠」的疑慮。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每種基因突變或異常的蛋白質表現,幾乎都可以設計特定的藥物對應,然而這些藥物要成功上市、使用,必須經過證據力足夠的臨床試驗。因此如果您符合資格,也嘗試過許多種治療選項,依舊不盡如意,或是無力負擔昂貴的自費藥物時,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看看加入臨床試驗,給這些藥物與自己一個機會哦!參考資料:1. DiMasi JA, Feldman L, Seckler A, Wilson A. Trends in risks associated with new drug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 for investigational drugs.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Mar;87(3):272-7. doi: 10.1038/clpt.2009.295. Epub 2010 Feb 3. PMID: 20130567.【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吳教恩醫師】參加臨床試驗都是白老鼠?醫闢謠:人體試驗均經嚴格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