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社工
共找到
502
筆 文章
-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之下 專家提醒:長輩沒有染病不等於健康
自五月起,家屬可有條件探視長照機構的長輩,疫情之下,長輩的心理健康的危害,更勝於生理,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陳永銘表示,心理衝擊不會在一時半刻顯露,輕則睡眠障礙,重則焦慮、憂鬱,國內未有詳細的研究,但政府必須正視。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與中華亞健康協會,今舉辦「從疫情談老年人健康的維護」座談會。陳永銘表示,長輩是染疫後致死的高風險群,但台灣疫情發展受到控制,相對於生理健康,應該要更關注在心理健康,尤其是相對弱勢的長者,如獨居、經濟弱勢、入住安養院等,受到的衝擊將比一般社區內長者大。陳永銘說,國外疫情嚴峻,不少養護中心已成疫情重災區,子女完全沒辦法訪視,最多僅能隔著一道玻璃,暫時一解相思之苦,沒有子女的長輩,在減少社交刺激以及疫情的心理壓力下,陸續出現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對於沒有子女的長輩,機構及政府協助格外重要,陳永銘建議,機構應該要增設更多課程,讓住在機構的長輩度過這段期間,而獨居在家的長輩,政府也應該加派社工多做關懷,避免漣漪效應。台北經營管理學院院長陳明璋表示,除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也應開始養成,台灣長者營養狀況差,牙口不佳導致鮮少吃肉,蛋白質補充不足,蛋類、牛奶也攝取不足,無論是因應新興傳染病或是其他各種的疾病,都建議均衡飲食、保持運動、多曬太陽、多喝水才能維持健康。
-
2020-05-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精神疾病與暴力: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最近媒體關於幾起思覺失調症病人的犯罪行為與法院裁判結果,引起了社會輿論關注,當中有許多互相矛盾之解讀;或有認為行為人藉由疾病脫罪(跟行為人之精神疾病症狀無關),或者認為這些行為人非常危險(似乎因為病情嚴重無法控制其行為),同時又要求對這些行為人重罰(似乎又認為病情不嚴重應負完全責任)。而可預見的是,不管案件的裁判結果如何,媒體所描劃出可怕的精神疾病病人的暴力行為,將繼續深植人心,對於思覺失調症之病人產生污名化之效果,將使得病人以及潛在之病人以罹患疾病與接受治療為恥,導致不願就醫的問題更加惡化,造成許多病人之症狀難以獲得良好之治療,反而提升病情不穩之風險,實非國家社會精神健康之福。殺人行為有多種風險因子,從個人、家庭、社區至社會層次之因素皆有,且經常同時運作,並非精神疾病單一因素即可促成殺人行為。日本法務省關於無差別殺人之研究發現,殺人者大多為男性,年齡較輕,家庭交友關係較為不佳,工作經濟與住居皆較不穩定。而且,大多數無前科。個性特徵則包括:敏感、自我批判、自卑、容易煩惱、想法偏頗……內心有許多不平、不滿與憤怒。精神病理學的部分,則包括:人格障礙(不一定是反社會)、人際疏離、暴力傾向、酒精或藥物濫用、曾遭罷凌或虐待等等。關於個案之報導與研究也發現,從開始有殺人風險之出現至殺人行為之發生,當中經過了許多階段,包括疾病之發生、治療之可能與過程、家庭之支持、經濟之壓力、遭遇挫折時之社會救助、殺人行為衝突情境時警察系統之資源等等,皆有社會安全網之支持或防護措施介入(預防或改善)之機會。可惜的是,社會輿論通常只關注個人的處罰,而在憤怒情緒宣洩之後,社會其實仍然處於同樣的風險境界,未來經歷類似加害人處境的其他人,在仍然無法獲得足夠良好支持防護之情況下,可能還是會成為另一個加害人。學術研究顯示,有精神病之人殺害陌生人之情況非常稀少,很難累積良好的實證資料,無法以個人條件或特質預測何人於何時可能產生殺人行為;而且,即使我們加強防治,讓有真正風險的人不會做出此種行為時,因為缺乏可供觀察的變化,其實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對於某人有此防治成功的效果;雖然我們無法釐清所有的導致殺人的因素,但是,所有可能的因素我們都要著力,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因此,要達至社會安全網之理想,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並不足夠,必須從個人至社會多層次之努力,涉及多部門(衛政、社政、司法、警察、經濟、媒體等等)之合作,真正投入人力、時間與經費資源,持續經營,在個人層次進行治療及關懷輔導,在社區層次以守門人系統察覺需要協助之人,以主動式社區照顧模式,結合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就業輔導人員、教師、警察及消防人員等,更為細緻地照顧到病人的身體心理健康、就學、就業、住居、家庭社會互動等的需求,以降低風險實現的結果。同時,政府也需要經由法律與政策之調整,努力創造出一種社會、經濟與文化架構,使得資源之取得與協助之提供更加便利(對於病人與支持者皆然),減少病人在不利或不平等架構下之污名化感受,讓病人有立身之地與發展之機會,同時結合多種專業、動態性地隨著時間經過進行調整,不以負面預防為首要目標,反而是將正面社會福利政策當作主要的努力方向,希望將來在足夠良好的社會福利政策下,或許已經有潛在的加害人受到協助而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同時達到降低這種少見的、但又對於社會穩定感傷害巨大的犯罪類型的可能。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區手記/當我忘了你…疫情下的失智老人們
在紐約市,共有50萬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其中包括25萬患者;而華人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比率,則占其中的6%至8%。「我們通常說,新冠並無歧視性,每個人都可能會感染,阿茲海默症同樣也沒有歧視性,也是每個人在變老時可能會面臨的症狀,希望大家對這個群體多一些理解與關愛。」阿茲海默症關愛服務(CaringKind)華人外展經理石蔚靜說。新冠肺炎疫情給這些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和照護者,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失智老人有些已連身邊的家人、親友都遺忘,但疫情之下,請不要忘記他們。沒見到家人 失智者辭世和關懷阿茲海默症的華人社工打電話時,她正處於已經調整好的悲傷之中,她告訴我,短短一周之內,已有三位失智老人或他們的家屬「去了」,還有幾個有感染風險的家屬,她不時給他們打電話,但電話的另一頭,卻始終無人接聽。第一位失智老人住在療養院。療養院從3月上旬起,就已經謝絕所有外客拜訪,電話也很難打通,像一個完全封閉、消息既模糊又滯後、誰都不知道裡面到底在發生什麼的、非常不祥的場所。4月初的一天,家屬接到療養院打來的電話,說老人發了高燒,已被送入醫院,醫院傳來消息,說老人確診新冠,為家屬安排了通話視頻。雖然失智老人的語言能力被剝奪得差不多了,認不得視頻另一端的女兒,但女兒能見到父親已屬難得,焦慮也輕了,向醫院約定翌日再讓父親與母親視頻。醫院同意了,很久未能見到丈夫的妻子也帶著期許;然而,還沒有等到視頻接通,老人就與世長辭。「太突然了。」全家人到現在也沒有緩和。環境的改變,對失智老人有很大的影響,失智者出現挑戰性行為的誘因之一便是環境:天氣、噪音、溫度、光線、搬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都可能扣下令失智者情緒失控的扳機,令他們變得更焦慮、緊張、害怕與恐懼。另一位女士的失智母親已有90歲高齡,也住在養老院裡,女士不時打電話問護理長母親的近況;護理長總說,還好,還好,上一周則說,她母親的檢測呈陰性,無礙,只是住處從三樓搬了六樓。當時,紐約州長葛謨(Andrew Cuomo)還沒有頒布新規,那些檢測呈陽的老人,仍可由醫院轉至養老院治療,於是,療養院二樓三樓的房間,都被臨時用作收治出院後的新冠老人。母親搬到了六樓,她非常地擔心,房間是全然陌生的環境,也沒有了三樓會說中文的護理員的陪伴,這會使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更糊塗、混淆;她打電話給另一位有失智老人住在療養院的家屬,卻發現這位家屬,竟然連老人已經搬住樓層的消息都不知情。放不下愛妻 八旬夫先走第二位老人80多歲了,與他失智的太太感情很好,他在每一次的分享會上總是感慨,「我沒有別的擔心,別的掛礙,只是怕我先走,沒辦法放下自己的太太」。疫情期間,他們有兩位護理員輪班照顧太太;一天,他們被告知其中的一位護理員得了新冠肺炎,不能來作工了,另一位護理員及老人夫婦,也需要自我隔離。老人開始咳嗽,喘不過氣。救護車過來,初步診斷他的病情,不建議他現在就去醫院;也因為不放心離開他的太太,老人便待在家。他的身體開始越來越弱,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心臟衰竭而辭世,護理員叫了急救車後,把老人生前最喜歡的帽子、圍巾、大衣都給一一他穿戴周整,這才姍姍等來了救護車。很少有人清楚,已經處於阿茲海默症晚期的太太,是否還能明白,摯愛著她的先生,已經永遠地離她去了。所幸留下的護理員,還在24小時地照顧她,在需要自我隔離的那個星期,她本可以為了安全撇下他們,但是她留下來了。為阿茲海默症群體提供服務的華人社工石蔚靜說,在正常情況下,老人應該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也許也不會去世;要好好感謝那位護工,不知道是什麼讓她能夠從那一刻撐下來,陪伴、照顧他們至今。症狀恐相似 麻痺照料者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有些與新冠症狀的表現相似,這也會麻痺照料者,使他們大意;而長者在失去了語言功能後,又無法有效地向外界求助或表達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感覺。第三位失智的華裔老人,胃口漸漸變得不好,東西也越吃越少;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本身就可能伴隨吞嚥功能的衰退,家人在起初,以為只是老人胃口不好,並未將之與新冠聯繫。待老人持續多天不願進食後,太太撥打了911;急救人員瞭解情況後,瞥見老人這又啜飲了兩口蘋果汁,便作出不建議他們現在就去醫院的判斷。三天後的凌晨12時,4月中旬,老人愈發孱弱,家人又打了急救電話,救護車在1時左右將老人送至醫院,夜裡3時,老人不治。在老人的死亡證明還未頒發的次日,尚在悲痛之中太太也倒下了,因新冠重症而送至加護病房(ICU),轉至普通病房後,至今仍未出院。美酒加咖啡 老歌添溫情死者各有各的倉促與悲情,生者也各有各的難題或者在難題中,仍然堅存的活力與愛。吳玉梅先生的症狀已達三至四級,也就是中晚期。在家照顧丈夫時,她喜歡播放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她一遍又一遍播放這首歌曲,讓丈夫以為自己就是歌裡那位一杯又一杯飲酒又貪酒的人,鄧麗君唱到第四遍「一杯再一杯」時,她對已進入角色的丈夫開玩笑:「哎喲,不能再喝了,要醉了,要醉了」,這時,大小便需人照料、已經不認得吳玉梅的丈夫會突然回神,搖頭笑道:「我沒醉,我沒醉」。也許,相比語言的退化,音樂是老天賜予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好的禮物,是門關上了之後的又一扇窗;阿茲海默症的培訓員詹梅桂說,長者在語言功能上,經歷會從早期的忘詞、詞不達意,直至晚期的不會說話。然而即使忘記了第二外語和母語,當熟悉的樂聲響起,患者似乎又回到過去美好的情境、回到年輕的充盈的生活當中,心情也變好了,「聽覺,也是五覺中最後才失去的」。美酒加咖啡,似乎打開了丈夫有限的語言匣子,他現在能從一數到五,唱一句「茉莉花」,認出麻將牌裡的紅中白板、二筒西風;「發財還不認識。」吳玉梅說。丈夫在失智前,最喜歡打麻將。吳玉梅打算等他認全了一整副牌,就和他打開放式的麻將,先把牌攤下來,像開卷考試一樣地打,希望有一天還能再把牌豎起來,像過去一樣、痛痛快快地打。其實,83歲的吳玉梅,病歷也厚厚一沓,做過九次手術,切過雙乳、膽囊、勁椎骨刺,有不鏽鋼的膝蓋和神經痲痺的手,但是她說:「病是病,我是我」,「還能夠活著,應該開開心」。照顧著晚期的丈夫,她也盡量和我說著趣事,笑聲也很長,彷彿過了死門,就應該珍惜,享受生的雀躍。喪失了智力 保留了情感彭美金的丈夫在患阿茲海默症之前,口條清楚,能言善道,喜歡每天看報紙,記憶力也特別出眾,在疫情期間,彭美金會每天為他讀新冠新聞,以至當護理員問丈夫,最近在發生什麼事時,失智的丈夫還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肺炎咯」。培訓員詹梅桂介紹,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長者,他們的生命像是在往回走,起初他們忘記五分鐘前發生的事,後來他們忘了昨天的事,後又失去了短期的記憶,最後,也許他們僅剩年輕的記憶和童年時發生的往事。家屬和護理員在照料阿茲海默症患者時,需要瞭解他們的個人成長史、生活史,為他們安排生活的慣例與喜好,使他們盡可能地去做一些自己熟悉的、喜歡的、有意義的活動,以保持心情的暢達,彭美金為丈夫讀報紙,也許也會有這個功效。我再一次給她打電話時,彭美金說了疫情期間為失智老人及其家庭帶來的額外的難題,也談到因為我先前寫的一篇文章,她收到了熱心讀者給她寄去的口罩,她向我致謝時。安靜的背景聲中,第一次出現了另外一個聲音,清晰的,孱弱的,他似乎在重複彭美金的感謝;我好奇,問這是誰在說話呢,那個聲音又再一次地爆發,這一次,我非常清晰地聽到了他口中那重複的語言。「是我的丈夫。」彭美金說,他說的是:「非常感謝」、「非常感謝」。「很多人認為,中晚期的患者喪失了智力,也沒有了情感。」詹梅桂告訴我,「然而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是在的,只是不會表達」。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難擋親情 安養院隔鐵門「探監」
隔著一道鐵門,養護機構住民阿嬤淚眼汪汪,與門的另一邊的兒子、孫女對望,而小孫子的小手穿過鐵門的縫洞,輕輕拉著老人家的手臂,安慰說「別哭,我們來看妳了」,一旁機構照護員則相當緊張,緊盯親子會客,就怕一個不小心,新冠病毒入侵安養機構。我國連續廿九日未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亮眼防疫成績背後,有著眾多無名英雄,安養機構裡的本國籍與外籍照服員、社工、護理人員均是。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照服組組長趙志宏說,日前疫情嚴峻期間,全面禁止訪客探視,對照服員來說,就是一大挑戰,儘管指揮中心建議透過視訊來維持互動,但對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住民來說,手機視訊難度極高,加上視力差、聽力不好,即使照服員在一旁協助,也很難安撫其躁動情緒。愛愛院社工組長謝蕙如說,少數失智長者見不到家屬,躁動不安,照服員需花許多時間陪伴安撫,如場面難以應付,機構想出兩全其美的會客方法,採「探監」模式,家屬在鐵門外面,住民在裡面,雙方都必須戴口罩,消毒雙手,隔著鐵門聊天、說說話。還須顧及外籍照顧服務員身心壓力,以愛愛院為例,最多可容納二三八名住民,印尼籍照顧服務員高達廿九人,日前機構全面禁止探視,照服員不得外出,整個機構宛如壓力鍋,陷入緊張狀態。護理長高麗閑說,全體照服員每天清潔環境兩次,每次需重新調製漂白水,擦拭長輩接觸過的物品、桌椅、扶手、地板、牆面,一次耗時一個小時,工作繁重,假日又不能外出,許多外籍照服員身心俱疲,抱怨不斷,機構必須給予關心及說明疫情狀況。此外,長輩如有就醫需求,「又是另一挑戰」,樂陶居經理蔡孟維說,照顧員須陪同就醫,為謹慎起見,長輩返回後,須隔離十四天,這段期間工作人員戴口罩與手套輪流為長輩送餐、量體溫等,還必須安撫老人家的情緒,工作量倍增。
-
2020-05-10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個管與社區銜接資源不足 精神病人復歸路仍艱辛
殺警案兇嫌罹患思覺失調症卻長期未回診治療,間接衍生害命悲劇,同時反映我國精神醫療照護網與社會安全網不夠綿密。我國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所列管個案約14萬人,然而全國僅配置99名計畫性的社區關懷訪視員,且社區中銜接支持病人復能或就業等資源不足,出院病人復歸社會之路仍顛簸。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精神疾病治療的理想目標是讓病人順利回歸社會,工作自立。不過,我國提供出院病人的相關資源匱乏,以執行個案管理的社區關懷訪視員為例,全國僅配置99名一年一聘的人力,其中多是畢業不久的社會新鮮人,工作幾年、感到沒保障就離職,使個管業務難完整延續。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表示,我國僅於22縣市各設置一間心理衛生中心,人口數於台灣相當的澳洲則設有1197間,並以更充分的人力進行細緻分工,舉例來說,針對風險程度不同個案規劃不同的個管人力比,風險由高至低規畫人力為1比4-6、1比8-10、1比25-30不等,因此能更適時適切地為病人串聯醫療或社會資源。方俊凱表示,有限人力僅能執行最低限度要求,往往見到病人沒有自傷傷人行為就結案,難以積極轉介職能治療或支持就業等資源。這部分看似能由醫院社工支援,但是主管機關並未有相關給付,醫院未必認為有義務要自掏腰包作公益。即使馬偕醫院設有自殺防治中心,並自行承接政府計畫開展支持就業方案與庇護工場等,「我們也怕政府經費斷炊,相關服務就沒了」。衛福部設有社區的住宿型復建機構(康復之家)與日間型復健機構(社區復健中心),作為出院病人復歸社會的中繼站。截至去年底,住宿型機構共有154家共計6650床,日間型機構則為68家,共計可服務3308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社區復健中心提供多元的生活與職能訓練,病人上完課即可返家,是相對理想的中繼站。不過,2011年起政府給付調整,針對康家支付每人每日508點,且業者有機會與病人加收住宿與餐點等相關費用,因此對經營者較具誘因,其服務量首度超越社區復健中心;社區復健中心給付則為每人每日480點,扣除房租與人事成本,相對無利可圖而使量能萎縮。相關給付應考慮再行調整,鼓勵增加社區復健中心服務量能。
-
2020-05-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撐不下去了...」12年前罹卵巢癌 痛苦使她一度拒絕化療
走過幽谷 體驗、認識生命將關懷傳遞度過恐慌、憂鬱,12年前罹患卵巢癌的黃小姐,如今已是超過10年的HOPE關懷志工,大家都稱她玉桂姐,找回生命的新方向,為了幫助更多癌友,進修生死學、再進修社工系,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讓更多人因為她的愛更堅強。在卵巢癌下驚慌 沒有人真正理解2005年,健康檢查發現兩側良性卵巢囊腫,即便工作忙,也不忘持續追蹤,兩年後(2007年)發現囊腫變大,醫師建議摘除,以免繼續擴大恐引發腹膜炎,玉桂姐利用端午連假的四天動了手術,醫師說腫瘤顏色粉紅、應該是良性的,還是需要送化驗。術後一週回診,進入診間就看到醫師桌上的病歷「優先處理」,心頭一震,聽到醫師說檢驗結果 是惡性卵巢癌,頓時「空掉」,出了診間淚就不停,老公開車載她回家的路上,思緒一片混亂、感覺回家的路特別漫長,當晚無法入眠,整晚搜尋卵巢癌的資料,想到哪些可能該處理的事情,也開始寫遺書。當時國二的兒子很單純的說,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她抱著高中女兒哭。打給最好的朋友哭訴自己確診,朋友鼓勵她要勇敢,玉桂姐立即回說「我不勇敢、我不勇敢」! 卵巢癌的資訊不多,她查過資料發現治癒率不高,看到卵巢癌被稱為是寧靜的殺手,更是恐慌、恐懼。自己到台大醫院門診,想近一步了解治療的方式,內心沉重、緊張、擔心又頭痛,聽完醫師說明治療方式,需做全摘除手術時,反而腹痛、更加不安。後來到榮總詢問第二意見,護理師看見她不安的情緒,分享自己父親罹患腸癌的經驗、安慰玉桂姐,讓她安心許多。決定開始治療,打電話告知七十歲的母親,母女倆在電話線上兩頭哭,「不要擔心,我會陪你走完整個療程的」,媽媽用堅定語氣鼓勵她。從雲林到台北來回需要8小時車程,南上台北陪著她手術、照顧她住院12天及每次化療,也都不缺席。憂鬱孤單 讓她一度拒絕化療玉桂姐說,化療第三次之後,感受的自己情緒的變化,弟弟妹妹來探視。只覺得很煩,老公孩子上班上學,更覺得孤單、不安,無法待在家。朋友帶他出去走走,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看到人潮,更感覺不開心。總是不自覺掉眼淚,曾經連三天都無法闔眼,而到了醫院,醫師只能專注在醫療,也無法安慰她紛亂的情緒,「我撐不下去了…..」,她決定不再化療,醫師、媽媽極力的勸說「已經走到一半了…」。當被轉到精神科的門診等候時,更難過明明自己生病前,是一個獨立、有工作能力的主管,兼顧家庭、工作,醫師直接判定她得了憂鬱症,開情緒調整的藥物,經歷這段也才了解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而是「心」也生病了,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救生圈,越是掙扎沉得越深。治療期間她注意力全放在化療上,無法做任何事,在年度日誌上過了一天、就畫掉一天日期,一直有收藏日誌習慣的他,不經意地丟掉那一年痛苦的日誌。對化療的恐懼,讓她在準備住院化療前兩天,就會感到擔心、害怕沒有食慾、但在媽媽的照顧、鼓勵下終於完成六次化療,加上認識一個乳癌病友,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並陪著她走過低潮,從成功案例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也因此治療結束後來到癌症希望基金會當關懷志工。認識生命、不再驚慌 助人成為進修的動力一開始在癌症陰影下,玉桂姐擔心死亡,「不知道人走了要去哪裡」?年紀還小的孩子該怎麼辦?在接觸宗教、靈性生活後,她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必然的」! 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怎麼生活,慢慢不再害怕。隔年、2008年,玉桂姐發現復發,這一次,因為經驗、信仰,讓她「對治療沒有這麼驚慌」,不想讓媽媽勞累奔波,特別請了看護協助,「生病之後,感受到人的欲望可以那麼簡單」,就像在醫院病房時,可以出去外面曬曬太陽,是如此的滿足。兩次治療的過程,從手術到化療都一樣,但她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更明白,年輕時只有工作、一直往外求,生病之後開始往內心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生計沒有影響下,她決定離職,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基金會當關懷志工,十年期間沒有間斷,對她來說,跟病友互動,也是跟自己對話,只想更積極的生活,想做就去做!2011年她決定去圓夢,完成過去沒有念大學的遺憾,攻讀財務金融學系。因為在關懷助人的過程,感到自己的不足,進修輔大生死學,又到文化大學社工學系,修滿學分完成實習時數,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再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助人工作上更有關懷的力道。生病之前事事求完美,她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好太太,一直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她來說,生病讓她體會到「要照顧別人必須先回到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把自己身體、心靈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家庭」。她肯定的說:「現在的我,生命更豐富、更完整,更有力量」! 「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1萬怎麼領…陳時中也說難算 民眾罵翻
行政院長蘇貞昌前天宣布擴大紓困對象,要讓無保工作者「即日起」領一萬元補助,全台各鄉鎮市區公所昨天湧入民眾搶辦,但因今天才開放申請,且手續與計算公式複雜,讓民眾及第一線公務員罵翻天。昨天衛福部長陳時中數度試算公式給記者看,連他都忍不住說「真的很難算」。民怨四起龔明鑫道歉面對各界抱怨,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昨天出面道歉。他說,院長周一宣布後,許多民眾覺得是很好的政策,就趕著去申請,但行政步調沒明確說明,要向大家表達歉意;雖然衛福部事前有跟地方公所溝通,但中央跟地方政府聯繫的確要加強,讓民眾感到不方便代表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這兩天會把前置作業做好。他說,紓困方案事實上非常單純,無加保工作者,可以直接證明有工作,即便無法提出具體證明,只要切結也可以;所得方面只要申請人提供身分證字號,會透過財政部財稅資料直接處理;存款部分,正考慮透過聯徵中心處理,目標是希望民眾拿出證明的比例愈低愈好。有人領一萬有人三萬根據衛福部社工司公布的試算表,未投保軍、公、教、農、勞保等社會保險,家戶每人每月生活費為所在縣市家戶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的一點五倍到兩倍間的「無保工作者」,可領一萬元,但若家戶每人每月生活費低於一點五倍者,除了領一萬元,申請人為家中經濟主要收入者可多領一萬元,若家有懷孕六個月以上或分娩兩個月內婦女、六歲以下孩子、在學學生、身心障礙者、罹患重症者,每符合一項條件加給五千元,最高只能領三萬元。不過,公式中不但要以一到四月的家戶所得為基準計算平均收入,還要計算存款,且每人可有十五萬元存款可免納入計算,因此計算複雜。各地最低生活費標準不一,台北市領得到兩萬五千元的個案,在金門縣可能因收入過高不符請領資格。要附收入、單據、存簿因為怕有弱勢民眾聽不懂、不敢領,陳時中昨天在記者室不斷親自計算並解說,但他邊算邊說:「真的很難算」。陳時中表示,希望擴大方案能幫助到收入、存款有困難的民眾,擔心有些民眾的工作有難言之隱,不敢請領,因此在收入和存款的認定上,都會從寬認定。有民眾到蘇貞昌臉書抱怨,「區長說明要附上什麼家戶平均收入、去年報稅單據、戶頭的簿子要刷到最新那天,跟院長說法有很大出入…」受理相關業務的公務員抱怨每當擴大紓困消息一出都導致業務停擺。
-
2020-05-0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快來申請 這張圖幫你算無保急難紓困金可領多少錢
衛福部加碼設置急難紓困金,具勞動力卻沒有投保軍、公、教、農、勞保等社會保險且符合條件者,五月六日起可至住家附近鄉鎮公所申請,每戶最低一萬元,最高三萬元,衛福部準備投入紓困金28億元,粗估35萬人受惠。紓困新制訊息發布後,各地區公所昨天湧入「求試算」的民眾,公所人員詢問電話也接到手軟,1957福利諮詢專線也被打爆,上衝到兩萬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特別試算,先請民眾釐清家戶總人數、一到四月的家戶總收入及總存款,再套用公式計算。申請者全家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費,不得超過當地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兩倍,可獲得一萬元救助,且家戶內每人存款十五萬元免納入計算,讓更多人可以獲得紓困。針對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費不超過當地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一點五者,還可以加權計算。 衛福部社工司長楊錦青表示,額外加權項目包含,申請者為家中經濟主要收入者,可加碼一萬元,另外,家庭中有懷孕滿六個月或分娩二個月內婦女、育有六歲以下幼兒、身心障礙者,符合一項就能多給五千元,原本基本的一萬元再加上加權後的金額,上限為三萬元。楊錦青解釋,此次申請條件,加入存款與收入,主要是望達到排富效果,通常老闆也屬於未加保勞保者,企業或是店面經營等,建議可申請企業紓困或是自營者紓困,此次的急難紓困金算是在各部會紓困金中最低的,盼能優先提供給真正弱勢,即時幫他們一把。陳時中表示,此次的以家戶為單位,並非指登記在戶口名簿的同戶籍人口,而是共同生活戶,由民眾自行據實申報,衛福部社工司科長蔡適如表示,政府雖未將共同生活戶列冊,但過去急難救助金發放時也是採共同生活戶,盼民眾據實申報。楊錦青表示,急難紓困金與其他部會的補助相斥,因此申請過其他紓困方案者,即使此次條件符合,也不適用本次急難紓困金的申請,不過,衛福部先前加發的生活補助適用對象不在此列,若有需求仍可申請。陳時中說,寧願多補助些人,也不要漏掉有需要補助的人。生活陷困審核標準表計算公式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宅在家少出門 家人間的生活距離怎調整?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為了減少傳染,衛福部一再呼籲國人「少出門、宅在家」。家庭成員原本有各自不同的固定生活型態,外出者上學、工作等,在家者料理三餐、整理家務等,原本相安無事,因為家人在家的時間多了,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如何作適當的調整,維持好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家人關係的調整宜注意:一、家人仍要保有各自的空間:生活空間包括物理和心理空間,家中空間使用要重新分配,例如大家都要用電腦時,該怎麼辦?考慮每位家人的需要,可能要分時段使用,如何靈活運用,有待家人溝通;心理空間則是每位家人都可保有不被打擾的時刻,有待開誠布公討論,家事也必須重新分工合作,輪流分擔打掃、採買物品等工作。二、彼此提醒和打氣:政府每天公布最新疫情,零確診時家人一起歡呼,疫情嚴峻時也不要洩氣,家人要一起共度難關,有家人不知如何方便的買到口罩,應該互相支援,家人必須出門時,提醒戴好口罩,保持必要社交距離、早去早回。三、培養家人共同興趣:家人一起玩桌遊、追劇、看勵志電影、做有氧運動等都是好事,父母親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瞭解青少年子女心中的最愛,父母先別搖頭、嘀咕,這是什麼東西啊,好好放下身段,成見擺一邊,沾上一些青春氣息,改造不一樣的生活樂趣。四、善用數位科技:家人共處的時間多了,父母親面對宅在家的子女總會多些叮嚀,聽在急欲擺脫父母管束的子女耳中,顯得有些刺耳,父母親要自我約束,可能的話,善用line之類的數位工具,適當提醒、關心即可,避免發生不愉快的衝突。危機就是轉機,家人最好每天留一點時間,彼此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聊一下,分享心情,從不同角度看疫情,這還真是一段家人難得共聚一堂的非常時期。
-
2020-04-30 新聞.生命智慧
老婆堅持放鼻胃管灌補品,老公2天後去世...一個病房裡的故事看「過度照護」為何錯了?
愛,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鼻胃管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我在安寧病房見到丁先生的時候,便知道他時日無多了,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不知道。正確來說,他們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家人處於否認狀態,丁先生也處於配合否認的狀態。所以雖然私下丁太太與2個女兒都說丁先生的後事,已有準備,只希望他能存著鬥志,多活一陣子,但因為丁先生的老媽媽還不知道兒子病重得快要走了,所以我們還是感到棘手。當病人家屬堅持放鼻胃管丁太太想為丁先生放鼻胃管。丁先生曾經私底下向居家護理師表示過,放鼻胃管在他僅存的生命中,是很痛苦而且無益的,他完全不想接受,但是如果太太一定要他放了,灌食才會安心,他會點頭答應。知道了病人的心意,也知道了鼻胃管在末期生命的百害而無一益,哪有不捍衛的道理。但現在的情境非常尷尬。看起來反對放鼻胃管的,只有安寧照護人員,因為在太太面前的丁先生是為了愛而臣服的。他既希望我們代言與堅持,卻不願拂逆太太的愛,也不忍扛下太太的哀傷。逐步失去吞嚥功能,進入輕微脫水狀態,其實是人生終末之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少受苦而啟動的機制。減少攝食,不但可以減輕器官衰竭之時的水分蓄積(如肢體水腫、腹水、胸水、痰液、喉頭分泌物),也減少腸胃道的負荷,使得嘔吐或是排泄量降低,而強行置入鼻胃管灌食,或是輸注大量的點滴,不只破壞了這個自然的平衡,甚至會因為灌進去的食物成為身體負擔,而引發腸胃道出血,有些人更會在臨終躁動的狀況下,無意識的拔除這些讓他不適的管路,而遭到家屬或是看護的手腳約束。「以丁先生的狀況,我們假設若身體的狀況,還能維持1個月。那麼,放了鼻胃管,也無法延長多少的時間,卻可能面臨更多受苦的併發症。」丁太太把我拉到病房外頭,語氣仍柔軟,但身體姿態、眼神,以及用詞遣字,顯然對我充滿了不諒解。「我先生從來都沒有跟我說過他不想放鼻胃管,他只是不了解鼻胃管的好處。」「我們從來沒有讓我先生知道,他的時間可能只剩1、2個月那麼短。現在,你竟然讓他知道了。」「知道時間會讓他失去鬥志的。他最捨不得我婆婆,這樣,他就不能為了她活下去了。」我向她道歉。但其實我並不真的需要道歉,我只是完全能體會她的心情與焦慮。我已經花了1小時在他們的病床邊,握住丁先生的手超過半小時。討論照護的時候,眼神沒有忽略過丁先生、丁太太或是女兒,並不時停下來詢問疼到說不出話來的丁先生,是否曲解了他的原意,是否還希望我們繼續,甚至所有選項的語調與遣詞,都是盡可能的柔軟與寬厚,以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作為每個建議的立場。我也坦白告訴他們,我為何如此心急。那些沒有準備的病人,沒有達成的心願,沒有說完的話,才是真正走得充滿遺憾與痛苦,而很顯然(雖然我們並不輕易吐露病人的預估存活時間),丁先生僅剩1、2週的生命了。丁太太理性上明白我們的出發點以及顧慮,但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堅持。她說,嗎啡勉強先接受一天,然後她會問到先生點頭說要放鼻胃管為止。愛的證明她認為這已經是尊重,而且先生是個自主性非常高的人,不會因為愛她就答應放鼻胃管。若是先生答應了,一定是自己也想要灌營養。心理師、社工師、醫師、護理師、志工,安寧病房團隊的每個成員鎮日穿梭在他的病房,促進家人共同談話,並交流感情,找時機偷偷確認病人真正的意思,探詢未完成的心願,以及病人面對死亡的準備程度。非常可惜的,如此努力了1週,當病人的疼痛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之時,甚至也讓病人最掛念的媽媽來到醫院陪伴他之後,益發虛弱的他,某日在太太又要求放鼻胃管之際,向我們說:「你們每天問我要不要放鼻胃管?要不要打止痛藥?我已經連自己的答案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接下來,他清楚地表示同意放鼻胃管,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堅持的了。如果,這是他離世之前能為太太做的最後一件事,那麼便承受吧!身體的虛弱並不影響末期病人意志的強度,但是當意志繳械的時候,我們為他所共同捍衛的堅持,忽然都變得毫無所依了。於是,他被放上了鼻胃管。這時,我相信我的痛苦勝過丁先生與丁太太。因為這是一個無效醫療,也可能會讓他承受更多我早有預期,也已告知的併發症。但病人將這條管子視為是愛的證明,主動同意我們置放。突然失去重力的彷彿是我。我以為我拉住了病人的手,但其實他一直拉住的是太太的手,而不是我的。那條鼻胃管置入之時,太太緊繃的臉龐,第一次和緩下來。反手打開病床旁邊的櫃子,一盒盒的營養食品與補品被搬上了檯面。灌了2瓶後,病人的腸胃完全無法吸收,通通被引流出來。隔日,果然開始出血,從鼻胃管中淌出濃黑的血液。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現在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緒了,只是對自己的心理反應,有預期與調適的訓練,也懂得某些受苦,有它無可被取代的意義:對個人的、對所愛的,那是一道道人生的刻痕。安寧照護者最深刻的學習,便是如何看著刻痕落在我們所關懷的病人和家屬身上,涔涔滲血,卻能跨越自己的不忍,而沒有轉頭離去,留下他們獨自面對。腸胃出血的隔日,病人又把媽媽請來醫院。清晨,母子叨絮了好久好久的時光。然後,病人向太太和女兒綻出笑顏,道謝。旋即陷入混亂的意識,然後昏睡,不到半天就過世了。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末期疾病的病人,幾乎都會出現惡病質的現象。身體會開始先行代謝蛋白質,也因此無論是否有補充營養,身體仍會持續消瘦,因此和使用嗎啡或是因嗜睡,無法進食,一點關係也沒有。此時,應注重讓病人吃得愉快。倘若補充太多的點滴,反而會讓病人僅剩的食欲,都被注入的熱量或營養取代,而更沒有進食的欲望,甚至會造成水量過多,肢體會水腫、腹水、胸水累積造成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喘等不適症狀。當然,也不需要額外使用補品,因為身體無法吸收,反而造成傷害或負擔。倘若希望在飲食上調整,或是配合傳統藥方的輔助,可以告訴治療的醫師,讓他們協助會診營養師與中醫師來建議與診視。延伸閱讀: 一支吹風機通氣血、治久咳!中醫師傳授「吹風機溫灸術」:持續吹5分鐘,還能改善經痛●書籍介紹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稚園孩童寫卡片向醫護致謝 「你們辛苦了,我愛你」
疫情發生到現在已屆滿100天,豐原醫院日前收到一群幼兒園小朋友送來的卡片,卡片上用注音符號寫下對醫師、護理師的祝福,還畫上可愛的圖案,讓醫護人員暖在心頭。豐原醫院社工師陳佳妤表示,疫情發生至今,覺得院內醫護同事很辛苦,便詢問自己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老師,能否讓班上小朋友畫幾張卡片送給醫護,沒想到學校響應熱烈。豐原醫院余姓護理師說,自己的小孩曾送卡片給他,在職場上卻從未收過別的孩子送的卡片,這次收到70多張幼兒園小朋友做的祝福卡片蠻感動的,也非常謝謝小朋友。幼兒園老師陳婉玉表示,告訴學生這次的疫情,醫生、護理師站在第一線辛苦防疫,因此要對醫護人員道謝,讓他們透過畫圖、寫注音符號,將心中的感謝之意送到醫護手中。有小朋友在卡片上畫上口罩、鬱金香、彩虹等圖案,並用注音符號寫下「謝謝醫生叔叔阿姨,你們辛苦了,我愛你」等字樣表達感謝,謝謝他們的守護,讓他們可以在這段防疫期間,不用害怕病毒。醫護人員看著一張張小卡片,心中滿滿感動,認為小朋友的卡片太可愛,並將70多張小卡片貼於醫院門診大門舞台設立留言加油站上,讓大家可以看見小朋友給的祝福,一起為防疫加油。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重創生計 衛福部連3月加發1500元弱勢補助
衛福部社工司今天宣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加強照顧弱勢,4至6月期間,每人每月將加發新台幣1500元生活補助金,受惠人數約87萬人,推估預算需40億元。有民間社團發起「救救台灣身障弱勢,免遭生計危機與疫情破口」連署,因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在台灣延燒以來,已有許多身障及弱勢者生活陷入困境。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今天下午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因應疫情加強照顧弱勢,行政院已核定「防疫期間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計畫」,衛福部已請縣市政府將4月的新台幣1500元生活補助加發金撥給民眾,預計4月至6月,約有87萬人受惠。補助計畫加發對象包括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低收入戶兒童生活補助、低收入戶就學生活補助(以未滿18歲兒少為限),以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加發補助金目前是依疫情發展調整,暫規劃發到6月,每人每月1500元。目前各縣市已經陸續發放,需要的預算推估達40億元。另外,直轄市、縣市政府也會主動檢核符合資格者,政府會主動匯款至民眾帳戶,存摺上則會註明「行政院加發補助」、「行政院補助」或「行政院發」字樣。至於部分符合加發資格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內的兒童及少年,因縣市政府沒有其帳戶資料,將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發函通知。請符合資格者,配合填具正確的匯款帳號,以利發給補助。
-
2020-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偏鄉孩童早療 防疫也不能暫停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許多活動被迫暫停,但偏鄉孩童的早期療育不能停,新北社會局指出,防疫期間照顧弱勢也不能停止,發展遲緩的孩童藉由早療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新北2部早療車仍持續進入偏鄉,協助偏鄉孩童。新北社會局長張錦麗說,新北目前通報在案發展遲緩的兒童計有1萬4598人,佔0到6歲的幼童比例6.6%,但偏鄉地區因為醫療、早療機構、特教資源缺乏,又因為交通因素,會降低家長帶兒童外出篩檢或療育的意願。張錦麗指出, 新北2部早療行動車去年由蘆洲福安宮及李福田捐贈後,開始投入早療行動服務,去年9月到現在為止,共篩檢80名孩童,其中有20名兒童有疑似發展遲緩,也立刻提供適切的早療協助。家住雙溪的「東東」母親,認為孩子專注力不足,得知早療行動車到貢寮服務時,特地帶著孩子騎車參加,「東東」母親說,怕孩子進入由幼兒園會跟不上,幸好經過早療車社工評估,不論是肢體動作、數字觀念、顏色配對都沒有問題。5歲的早產兒「小欣」有學習障礙,走路時會有一隻腳會稍微拖地,經社工評估後提供專業意見,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的特教資源,。小欣的母親也說,目前有接受復健課程,只要對發展有益,都會去諮詢並帶小欣參加。新北早療車委託伊甸基金會及唐氏症基金會服務,伊甸基金會社工督導劉芷伶說,行動車每次活動前後都會清潔消毒。社會局指出,活動都有提供酒精、漂白水、洗手皂、酒精濕紙巾等防疫小物,也希望家長能做好防疫,避免孩童感染。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和信治癌中心/婦癌團隊分工精細 院長參與卵巢癌案例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是國內少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雖然規模僅為區域醫院,但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表現優異,不輸給許多醫學中心。例如,在手術件數上,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在化療癌友人數上,則在全國醫院中,排名第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鍾奇峰表示,和信醫院相當重視婦癌,團隊分工精細,人員編制包括三名外科醫師、兩名化療內科醫師、一名放射科醫師,另外多名專責護理師、藥師、社工及個管師。更特別的是,院長黃達夫擔任婦癌團隊顧問,每周四早上參加醫療團隊早會,參與討論每一個卵巢癌病友的情況,針對用藥效果、如何避免復發等提供意見。鍾奇峰說,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腹膜轉移,由於上腹部接近肝臟,增加手術難度,目前建議先行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外科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日後復發機率相當高。鍾奇峰指出,通常直接告訴病友,如果在六個月內復發,則代表病情較難控制,換成其他化療藥物,治療成效恐也不盡理想。近幾年,標靶老藥「癌思停」被證實可延緩復發機率,一個月藥費約七至八萬,建議使用一年至一年半。近來又有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雖是卵巢癌治療的大突破,但費用驚人,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7 新聞.杏林.診間
甘惠忠神父逝世/台灣早療先驅 他是慢飛天使守護者
【2020/04/17編按】創辦天主教德蘭啟智中心、伯利恆社福基金會的甘惠忠神父,是第一位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外籍人士,自1963年來到台灣後奉獻逾50年,於4/16在美國去世,享年84歲。台灣早療先驅甘惠忠 慢飛天使守護者【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專訪】2014-09-23 77歲的神父甘惠忠,投入國內早期療育近半世紀,許多起步慢了些的遲緩兒,因他的奉獻而踏穩人生腳步,舞出生命的獨特。甘惠忠於民國52年來台傳教,一開始待在苗栗,看見許多遲緩兒被冠上「智障」、「白痴」等不雅稱呼,父母無法承受外界眼光,只能無奈將心頭肉整天關在家裡,不見天日。沒有治療、沒有復健、沒有教育,遲緩兒狀況只會愈來愈糟,成為父母一生難以言說的牽掛。許多爸媽在甘惠忠面前難過流淚,擔心自己死後,「我這個憨仔怎麼辦?」親身經歷 無私付出「我也有這樣的家人,我了解他們的心情。」甘惠忠的二妹出生不久後被診斷唐氏症,當時美國特殊教育也才正在發展,妹妹6歲時,想到公立小學申請就讀啟智班,前頭卻有3百多位遲緩兒等待入學,「看著妹妹的病和媽媽的心痛,我才想投入、關心遲緩兒早期治療。」為了提供更多幫助,甘惠忠在民國63年時返美進修特殊教育,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立刻返台。 民國65年,他在台灣最早登記立案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機構─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擔任主任,開啟一生奉獻早期療育的志業,並成立啟智協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關懷遭拒 再接再厲「人們的態度是最大的困難。」甘惠忠回憶,早年在街上遇見心智障礙兒,他到對方家敲門關懷,告知可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但總被拒於門外。一般人對心智障礙兒不友善,甚至父母都認為孩子「沒用啦」、「早點過世就算了」。「他們認為別人不該管他們的孩子,更不希望別人知道家裏有這樣的小孩。」甘惠忠了解這些父母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有問題」,當時他請社工到台南所有婦產科醫院,介紹瑞復能如何幫助心智障礙兒,「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因此來到這裡,一個都沒有。」 這讓甘惠忠感到挫折,一直到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朱曉慧上門尋求協助。朱曉惠每一年診斷出至少300名遲緩兒,除醫療協助,及早教育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幼童,許多家長願意聽取醫師建議,台灣的早療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融合教育 反對隔離 甘惠忠現為伯利恆基金會執行長,底下附設台南市北區嬰幼兒發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園。他不贊同與外界「隔離」的教養院模式,而是白天提供復健與教育,課後讓孩子返家享受溫情,更極力推動「融合教育」,讓0至6歲的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一起上課。 來到三個機構共用的小空間,連廚房都得做為臨時教室,甘惠忠原先在二樓的辦公起居室,也讓出來給工作人員使用,他對記者笑說:「我只剩一半睡覺的地方了,不能給你看。」甘惠忠捨棄原來舒適的空間,搬到較小的地方辦公。辦公室內,牆上、窗戶上的裝飾,都是他走訪各國蒐集的各式各樣的面具,他要讓小朋友看見世界各地不同的臉孔和奇妙。神父爺爺 愛心無限走在園中,每個人看到甘惠忠,總笑容滿面大聲說:「神父爺爺好!」大家搶著與他握手打招呼,年事已高的他雖行動不便,右耳失聰,卻還是吃力地蹲下身子,關心詢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他也陪著遲緩兒學習拼圖,指著一塊塊拼圖後面數字說,「你看,這就是他們學習的小訣竅。」在台灣待了半世紀,甘惠忠認為自己早已是台灣人,他不但會說閩南語、客家語,甚至連泰雅族語攏ㄟ通。孩子當寶 執著付出 「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甘惠忠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曾有位3歲女孩來到伯利恆,一開始眼神呆滯,連頭都不願意抬起來,接受早療幾年後,竟能進入小學普通班。當甘惠忠去學校探望時,小女孩倒杯水,用小小的雙手捧過來,輕輕說了聲謝謝。這是甘惠忠繼續堅持付出的動力,希望給孩子更多教育資源,「讓他們能夠抬起頭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聯、家樂福行動超市上路!服務偏鄉民眾揪甘心
超市量販業者再添新銷售通路服務!觀察到偏鄉地區居民對於購物的不便需求,全聯福利中心及家樂福除了持續展店、優化線上購物平台與外送機制,如今更推出「行動超市」服務,提供各種民生物資商品,從衛生紙、尿布等日用品到生鮮蔬果、冷凍食品等,甚至還提供商品預購服務,希望能服務較偏鄉地區的消費者,形成一種善的循環,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一股正能量。全聯表示,雖然目前展店數已突破1000家,其中更有85%的門市只有距離消費者開車約10分鐘距離,但為了照顧到較偏鄉地區年紀較大的老年人,或是不方便隨時出門採買的偏遠山上居民等,全聯去年即開始規畫「行動超市車」,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希望能服務偏鄉地區民眾。4月起正式推出的全聯「行動超市車」,目前在嘉義與花蓮各有一台車已啟動試營運,行駛動線與商品結構會隨著服務地區民眾需求隨時做調整。一旦有重大災害發生時,「行動超市車」還可支援物資,並提供補給如熱食、熱飲給救災人員。全聯「行動超市車」的車體為6.5噸三溫層(常溫、冷藏、冷凍),車廂為航太工業材質FRP+舒特龍打造,可確保商品品質在運送中保持新鮮,且設有GPS可與鄉里即時溝通到點時間,隨車配有一位司機與店員。車上販售商品約有300~400項,包含民生用品與餅乾、泡麵、飲料等乾貨,以及蔬菜、水果、魚肉、鮮乳、We Sweet甜點,和冷凍水餃、蔥抓餅等商品,同時提供商品預購服務,若現場商品販售完畢,消費者可先預購再於下次購買。同時,預購誌上的商品若有需求也可提供,如近期推出的母親節蛋糕。全聯表示,隨著「行動超市車」的上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結合全聯門市的急難救助服務,未來更能深入嘉義及花蓮偏鄉地區,若當地民眾有三個月內的急難事故,將可透過「行動超市車」隨車收件,再由駐地的專業社工主動聯繫協助;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心育苗計畫資助的嘉義偏鄉小學,未來也預計協助配送愛心早餐。家樂福則是透過線上購物發現許多訂購者來自偏遠山區,各店不時也會收到包含地區鄉鎮區公所與里長的邀約,因此決定今年走出賣場,以行動車隊的方式為偏鄉民眾提供服務。首支行動超市由家樂福土城店組成,今年1月22日起即已穿梭在烏來山區提供商品販售,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家分店組隊開出行動超市。每次行動超市車隊販售的主要項目包括:生鮮蔬果、烘焙、熟食便當(依分店)、米油配料、泡麵、零食、清潔用品、寢具(床套、床包、枕頭、棉被)、五金等商品販售,商品約400~500支(依各店出車容量為限,基本出車3~5台車)。部分像是宜蘭店則是採取線上LINE群組推薦商品的型式讓民眾可預先下單,行動超市車隊到達現場後再通知民眾取貨。為提供民眾更方便的購物,部分分店也將提供刷卡服務。 家樂福表示,由於每趟出車路程遙遠,行動超市車隊多集中在假日服務,依各店狀況每月1~2次。目前,已排定的分店行程包括:家樂福花蓮店(4月11日10:00~16:00在水源村多功能廣場)、家樂福宜蘭店(4月12日11:00在南山部落南山衛生室廣場、14:00在四季國小對面)、家樂福屏東店(4月19日10:00~16:00在新埤鄉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家樂福平鎮店(4月27日10:00~14:00在復興鄉角板山仁愛停車場旁廟口)、家樂福土城店(5月8日11:00~18:00 在烏來區環山路51號的消防隊停車場),接下來家樂福台北三民店、台東、台南新營及金門等店都陸續將組車隊到偏鄉地區服務。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長照禁探令加深老人孤獨感?視訊電話多管齊下防範
三月底,桃園市一家長照機構護理師確診新冠肺炎,各縣市提高警戒,紛紛下令護理之家、養護中心等住宿型長照機構,四月底前禁止家屬探視,改以視訊或電話聯繫。疫情嚴峻的當下,防疫為先,且老人屬於高風險群族,這些都是風險控管的一環,但是如何讓老人不因跟親友見面被受限,孤獨感引發心理健康危機,也值得重視。台北市私立愛愛院護理長高麗閑表示,現在鼓勵用視訊的方式,解決雙方思念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浮現,像是院內的陳太太,雖然能靠視訊與兒女互動,但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例如想要新的衣服,只能靠社工來跟外界聯繫,內部生活雖然如常,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護理師跟社工,以及家屬多方重視。預防長者因為減少與親人面對面的親密相處,而產生的孤寂感,愛愛院規畫每天固定的活動時間,不管是戶外簡易運動,還是老人家的自由聚會,皆是透過一些陪伴降低阿公阿嬤的孤獨。但是讓長者走出房間活動,也得「分艙分流」,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照協會理事長施定宏表示,如果能把原本200多人的群體,依老人家居住的樓層分為約20人一單位的活動,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桂田:決策盡早擴及社經倫理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中國航空旅客 與疫情正相關周桂田說,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跨國移動軌跡 有助防疫決策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面向 宜納多元領域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盪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化時代新風險!專家曝「各國疏忽1重點」:台灣也無法倖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周桂田表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這次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蕩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回報神父 83歲賣菜嬤捐8個口罩與一周所得800元
義籍神父感動眾人 捐款破千萬元義大利疫情嚴重,來台奉獻超過半世紀的義籍神父呂若瑟請求台灣人救救義大利。昨天捐款已破千萬元,連癌末病人、窮苦賣菜阿嬤都來捐款,讓社工人員感動掉淚,呂神父更哽咽感謝大家的愛心。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破一萬五千人,天主教台灣靈醫會會長呂若瑟神父日前跪聖堂,淚眼請求天主保佑,他還寫求救信拜託台灣人出手相助,感動許多台灣民眾捐款回報。目前已有三千多人次捐款、累計捐款總額逾千萬元。八十三歲阿嬤昨騎腳踏車、菜籃放著排隊買來的八個口罩與八張百元紙鈔來捐款,一問才知,她每天賣一把菜廿元,八百元是一星期賣菜所得,讓社工員不忍心收阿嬤的捐款。「我口罩夠啦!」阿嬤說,早年受過神父幫助,如今神父的家鄉有困難,換台灣人來幫忙,如果八個口罩不夠,她再去排隊買。許姓癌末患者由妻子推輪椅進來,他微抖的雙手拿著三千元要捐款。他妻子說,先生病重住院時,神父都會幫忙禱告,前幾天先生在報紙上看到神父跪在聖堂前求助,感到很不捨,希望盡棉薄之力。另名韓姓婦人拿存了許久的一萬六千五百元銅板,其他家人再加捐六千元,婦人說,全家人都曾在聖母醫院接受神父的照顧,家人認為應該要回饋。呂若瑟神父哽咽感謝大家的愛心。呂神父說,以前到台奉獻,沒想到這次因為疫情,換成台灣人幫助義大利,要代表家鄉向台灣朋友道謝。靈醫會募款將持續到十五日。
-
2020-04-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守住防疫前線 陳時中公開信感謝全國社工
4月2日社工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過「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給社工的公開信,向協助防疫的全國社工致敬,該篇文章逾2萬人按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社工的感謝,網友說「希望提高社工的薪資及福利,他們真的很辛苦」、「社工跟醫療是緊密的伙伴,只是工作內容不同,但都是關懷具同理」、「感謝守護台灣的每一位英雄」。黃姓網友說,她是在學校工作的社工師,社工每天在各種場域直接面對個案和家庭,也很需要戴口罩自保,但目前她們社工都是自備口罩,也聽說其他專業工作者都有中央提供口罩,感到羨慕,希望衛福部在感謝社工的同時,也能提供充足口罩給社工們。劉姓網友表示,防疫期間以來,他身為醫務社工,已經深深感受提供心理支持及服務的對象從病人、家屬,已經漸漸轉移到前線醫護人員了。看到自己的同事們在工作的高壓下睡覺做惡夢、怕家人染疫2個月以來不敢回家,心真的很酸,「但基於倫理我們要專業的接住我們的同事,我們都不希望同事變個案」。醫護也是人,請大家一同防疫,照顧好自己就是支持前線防疫人員。●全文如下:致社工夥伴 這次的疫情來得又快、又猛。每個人,無論是一般民眾、醫療人員,或我們自己,都在生理、心理、以及情緒面臨及承擔著不同的焦慮與壓力。 社工除了每天既有的繁重業務外,還參與醫療照護團隊,提供就醫病人及家屬社會需求照護和溝通等相關服務;在社區中關心及照顧民眾的身、心健康;整備人力和防疫物資;到宅或視訊訪視、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專線值班、依據感染管控政策調整專業服務等各項防疫工作。在此向勇敢且辛苦的各位表達最深的敬意! 感謝親愛的社工夥伴在這段防疫期間的辛苦與付出,讓我們彼此關懷與照護,在這段艱辛的過程中相互陪伴。衛生福利部與您一起走過這次的挑戰!
-
2020-03-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封城日記」作者郭晶:解封挑戰比封城巨大
因新冠肺炎封鎖的大陸武漢即將解封,剛出版「武漢封城日記」的作者郭晶,受訪時卻對這消息「無感」、「開心不起來」。身為社工的她,對解封後有更多憂慮:如何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何重拾人民失去的隱私權、如何紀念逝去的人…這些挑戰比「封城」巨大。一月廿三日,武漢宣布封城。郭晶的日記從那一天寫起,在微博發表創下一九一萬的點閱率、獲英國BBC等媒體轉載報導。該書廿七日由聯經出版,成為全球第一本記載武漢封城的書籍。生於河南的郭晶,去年十一月為了工作到武漢,沒多久便遇上封城。孤單讓不寫日記的她,在微博發了第一篇日記記錄心情,受到朋友熱情回饋,她開始撰寫「武漢封城日記」,「我想讓日記成為我和世界的一個連結,也想讓外界了解武漢人的真實生活」。「政府除了控制病毒,還應該將人們的恐懼考慮在內才是。」郭晶日記裡記載,武漢臨時封城、鼓勵人們舉報病人,舉報一個獎金一萬,「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人對人的信任不斷被消耗,恐慌卻被加強。」「家暴」是病毒之外另個陰影。人們被迫封鎖於家中,伴隨的是失業和破產的恐懼;壓力造成夫妻、情侶爭吵,孩子面對父母暴力。郭晶說,封城期間家暴案增加兩倍以上,這些陰影並非解封便能馬上消失。權力結構也隨封城改變。郭晶觀察,社區封鎖後,個人無法購買東西,超市只接物業管理者的單,「擁有物業的人擁有操縱居民的權力」。她擔心被貼標籤買不到物資,不敢仗義執言、不敢跟別人發生衝突,「強烈的無力感讓我感到疲憊」。郭晶從寫作和幫助別人中找到力量。她寫日記連結網友、發起「反家暴小疫苗」協助受暴者,「行動可以消除無力感,在行動中看到自己擁有幫助別人的力量,從中重新獲得掌控感和價值感。」身為社工,郭晶發現社會在隔離中「出現一種超乎尋常的連結」,許多組織透過網路連結,許多人帶著對死亡的恐懼去幫助別人。封鎖的不只是城市,還有人民的聲音。郭晶在微博的篇章被限制流量、微信常常發不出去,連轉成圖片都難如願。但在身心俱疲時刻,也是網路讓郭晶看到希望。
-
2020-03-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補償金申請懶人包/受隔離、檢疫者和照顧者,補償金申請詳細辦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因疫情受隔離或檢疫和其照顧者,即起可申請防疫補償金每日1000元;受隔離、檢疫者3月23日起受理申請,照顧者則31日起受理申請防疫補償;防疫補償金可於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日之次日起兩年內申請,民眾無須急於近期申辦。另外中央也將針對弱勢兒少老人身障者每月加發1500元,新北社會局指出,中央仍在規劃中,若定案後將即刻遵照執行。一、5類型申請對象:防疫補償對象分為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者、集中隔離者、集中檢疫者,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或檢疫者而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的家屬(其照顧者)。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副司長說明此類情形包含:失能等級第2級至第8級者之失能者、持有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國小學童或未滿12歲之兒童、就讀五專前3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所聘外籍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等5種情形。二、防疫補償申請條件: 蘇昭如副司長提醒,若受隔離或檢疫者未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實施防疫之措施者(如:應居家檢疫者卻到處趴趴走),就不能申請防疫補償。另外該期間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者,亦不得重複申請。指揮中心建議,如非必要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公共場所,民眾可多利用網路進行線上申辦,或可用郵寄或臨櫃方式,向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時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如有防疫補償相關疑問,可於每天上午8時至22時撥打免付費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洽詢。●民眾可線上、紙本郵寄或臨櫃等方式提出申請。申辦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三、申請應檢附資料:(一)受隔離或檢疫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受隔離或檢疫者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倘為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者,得檢附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109年3月17日後出境,返國後接受居家隔離或檢疫者,應檢附必要出國之相關文件、資料。7.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二)照顧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金融機構存簿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照顧經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者,檢附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之診斷證明書。7.受隔離或檢疫者因所聘僱之外籍家庭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檢附外籍家庭看護工聘僱許可函影本及醫師診斷證明書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之證明或切結書。8.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十二歲以上尚就讀國民小學之學童,檢附就學相關證明(如註冊收據等)。9.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就讀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或五專前三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檢附學生證正反面影本。10.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四、申請流程:五、居家檢疫/隔離 該怎麼做:六、居家問與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天(27日)記者會,仔細說明如何進行居家檢疫和隔離的問與答。延伸閱讀》防疫懶人包 預防方法、線上資源全掌握
-
2020-03-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優先? 工會控地方剝削社工墊錢送餐發口罩
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指出,高雄和部分縣市開始要求社工要投入居家檢疫民眾的送餐工作,錢還要社工先代墊,不但加重同仁經濟壓力,同時擠壓到原本就人力不足、高案量的弱勢家庭的服務。地方政府不但無視上述困境,甚至要求社工呈上送餐時與民眾的感人故事,以利地方政府提供媒體做宣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聞訊後表示,不贊成因為防疫影響原本工作或超時工作,不過現在很多團體工作時間都變長,社工也是為防疫盡一份己力。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表示,第一線社工本來就長期處於人力不足和高案量的狀況,如今還要協助送餐、發口罩,無疑是把許多弱勢家庭的服務推向邊緣,只因為原本要服務他們的社工,現在要花許多時間去送便當和口罩。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為疫情,現在包括媒體記者等很多團體,工作時間都變長,社工團體也是在防疫下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防疫工作而影響原本工作或超時,「我們都不贊成」,但如果有空暇、排得出班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投入相關防疫工作。
-
2020-03-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逾3000人已申請防疫補償 陳時中籲緩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因新冠肺炎(COVID-19)受隔離、檢疫者發給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已於3月23日起受理申請,而照顧者的防疫補償申請將於3月31日起開始受理,截至今中午已有3032位民眾透過各種管道提出申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由於最近居家檢疫人數大幅增加,地方已經相當忙碌,要特別提醒民眾,這是「兩年內都可以請領,不是一出關就要限期領」,呼籲請大家可以「緩辦」,以免增加地方基層的壓力。鑒於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如非必要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公共場所,民眾可多利用網路進行線上申辦。此外,防疫補償金可於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日之次日起2年內申請,民眾無須急於近期申辦。衛福部社工司司長楊錦青表示,有五類人可以申請,包括居家隔離或檢疫、集中隔離或檢疫,照顧以上四類人中不能自理者,每日可申請1000人。申請條件要求必須是未違反隔離或檢疫相關規定之當事人,違規者不能請領;另外如果當事人隔離期間領有薪資,也不能領。至於照顧者的申請條件,必須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當事人,而且他因此而無法從事工作者,但該期間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者,不得重複申請。另外,有關照顧生活不能自理者是指:照顧失能等級第2級至第8級者的失能者、持有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國小學童或未滿12歲的兒童、就讀五專前3年級的身心障礙者、所聘外籍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等5種情形。楊錦青表示,相關資格的檢符的資料嫁接和送繳證件的流程複雜,目前23日先開放當事人,31日開始受理照顧者。截至今中午3032位已透過各種管道提出申請,鄉鎮公所或社會處局都可以臨櫃辦理,同時也鼓勵所有符合資格者可以線上申請,指揮中心建議,民眾可採線上申辦以節省排隊等候時間,申請資訊詳如網址,或可用郵寄或臨櫃方式,向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時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如有防疫補償相關疑問,可於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10時撥打免付費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洽詢。
-
2020-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聯想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從今年初開始沸沸揚揚的武漢肺炎、疫情在1月23號武漢封城開始,益發顯得不可收拾。雖然每年秋天開始都會有流行性感冒,而身為醫務人員,為了照顧病人的需求,我們也都會習於接受疫苗的預防注射。從一開始叫做「不明、嚴重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心裡有譜;等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冠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就表示這是全新的,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樣,是大家過去從來沒有經驗的新型病毒感染。這次,不但我們還摸不清它的路數,所以沒有疫苗、不清楚什麼藥可用。中國的掩蓋疫情、「資訊不透明」始終一致;而WHO成了中國的附隨組織,完全無法讓人信賴,都得靠各國自己判斷!強烈的不信任、讓台灣提高警覺,做了正確的準備跟決擇!2003年4月24日,我們正在研究SARS究竟是何種疫症?晴天霹靂,傳來和平醫院封院的訊息!我服務於癌症醫院,病人的免疫力比較需要被保護,因此防疫團隊立即啟動,成員每天聚會一次、商討疫情與對策,直到8月31日疫情宣佈結束為止。我身為放診科的主管,發燒篩檢站的設立,人員的調派與組訓自然責無旁貸。在醫學院的時代我們對於細菌跟抗生素耳熟能詳,但是對濾過性病毒的疾病跟防治則是相對陌生;SARS讓我們吃盡苦頭!除了飛沫之外,接觸傳染是全新的概念。如何防護、避免污染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未雨綢繆,所有人員必須演練,光是穿著防護裝就得十五分鐘,進入負壓隔離室、發燒篩檢站的動線熟悉又要十五分鐘;只要錯了一步,就有可能讓防疫破功,後果就是讓自己跟伙伴被隔離,甚至罹病!因此每一位同事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SARS的鑑別症候是發燒、肺炎,因此發燒篩檢站成為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口,診斷確立必需靠X-ray。所幸半自動、數位化X-ray機剛開始普及,但是更換片匣還是必不可免的步驟;為了片匣的進出、更換,還是傷了不少腦筋!因此每個輪班得有兩位放射師搭配,同時為了減少人員消耗,每一位放射師得不吃不喝待在篩檢站工作半天。一向被認為是二線單位的放診科,此時成了防疫急先鋒。身為全部四十多位成員的主管,朝夕掛在心頭的事,除了隨時接收疫情最新的訊息外、還要牽掛著同事的安危,並且定期把感染控制的新知跟新規定,傳達給所有同仁;後者是相當重要且能穩定人心的必要功課!四個多月的期間,所有人員同心協力、共渡難關;最難得的是全部團隊安然而退;對同事宣佈任務結束後,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放下來,其中的激盪、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回想、心中依舊澎湃不已!退休不到一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這次疫情似乎更為嚴峻。醫院,除了原先的病人,還要兼顧防疫,這是全面的戰役,所謂的前線與後方,界線再次模糊!將心比心,我完全可以體會醫務人員的壓力,看到所有行政團隊及疫情管制中心的努力,我再次以身為醫業為傲!這期間,聽聞有被隔離者到處趴趴走、有醫護同業的孩子在校被排擠、有人拒送便當給醫療院所的同業;這些都是少數、一時的現象,我覺得原因是:大家忽略了「同理心」。如果社會大眾肯定這些「被隔離者」是為了疫情及早被控制而做的「自由限縮」,他們能「乖乖地待在檢疫所或家裡」是值得敬佩的,或許趴趴走的人會比較少!「主動自律」勝過「被動他律」,也讓人覺得情操提升,是應該被鼓勵的!醫務人員長期以來都忙於工作,極少主動提及這份工作的辛勞面,SARS發生時曾有學生家長到教育部、衛生署抗議:「我們送孩子學醫,不是為了冒險犯難的!」當時,也有很多醫學生主動到醫院繼續工作、學習;後來教育部醫學教育室還為此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出了專書。這份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社會大眾所簡化認為的「只有好的」,其實「也有很高的風險得承擔的」,只有疫情發生時,才會突顯這些事實!事實上,我們是訓練來承擔風險、保護社會安全的一支專業團隊;過去,由醫師、護理師概括承受,如今擴及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心理師、社工師,甚至還有正在研議中的「公衛師」……這次CDC要求的一線醫事人員在六月底前,若無重大必要暫時停止出國,也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犧牲,目的是為了保全醫護照顧能量,與個人權益無涉,它也是一種「博愛」!醫業真的很特別,平時要求倫理、道德,危難時必須自我限縮「自由、平等」,不說,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您說,這些人能不好好珍惜嗎?他們的家人能不尊重、愛惜嗎?防疫,是全民運動!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我已退休,如今能做的是:做為傳譯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及早讓社會回復安定、健全。
-
2020-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受隔離檢疫可領每日千元補償 即日起受理申請
衛福部今天公布防疫補償申辦網址等窗口及申請格式,即日起開放受隔離或檢疫者的防疫補償申請。民眾可線上、郵寄、臨櫃申請,截至3月18日起,可申請人數約4萬8000餘人。衛生福利部上午發布新聞稿,公布防疫補償申辦網址、申請書表格式、應備文件及受理窗口,並自即日起開放受隔離或檢疫者的防疫補償申請。防疫補償辦法已於今年3月10日發布,受隔離或檢疫者,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受隔離或檢疫者沒有違反隔離或檢疫相關規定,亦即沒有違反隔離或檢疫通知書所載明應遵行事項,且沒有領薪資或其他性質相同的補助者,可於隔離或檢疫期滿的次日起,申領防疫補償每日新台幣1000元。衛福部統計,截至3月18日,受隔離或檢疫人數約4萬8000餘人。民眾提出申請,須於線上或紙本填寫申請書並檢附金融機構存簿封面影本、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或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的切結書等相關證明文件。另有關照顧者的防疫補償,預計3月31日開放受理申請。應備文件及各縣市受理窗口,可逕至衛福部網站查詢。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說,居家檢疫通知書載明,依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規定,民眾應詳實填寫通知書,並配合居家檢疫措施。拒絕、規避、妨礙、填寫不實者或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將處以罰鍰,且不得申請防疫補償。另依今年3月1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自3月17日起,民眾於指揮中心發布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三級國家或地區後,非必要前往該國家或地區,也不得申領防疫補償。衛福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補償)專區網址:https://topics.mohw.gov.tw/COVID19/cp-4715-52167-205.html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隔離及檢疫期間防疫補償申辦系統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兒出國惹議 張上淳:返台後自主隔離父子沒接觸
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的從醫兒子出國惹議;張上淳今天說,他兒子出國時美國未列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後來因美國疫情變化提早返台,在返台飛行途中,美國才列入第二級警示區,抵台即自主在家隔離,沒踏出房子一步,也沒跟家人接觸。張上淳告訴中央社記者,網路傳言指他兒子會把病毒傳給他,他再傳給衛福部長,部長可能傳給其他人;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他完全沒跟兒子接觸。他強調,縱然外界對他兒子出國一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兒子回國後,並沒有跟家人接觸,也沒有離開房子,希望謠言不要繼續傳下去。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在2月訂定防疫期間醫院醫事人員和社工出國與相關補償規定,明訂列第三級旅遊疫情建議「警告」區者,禁止前往、第一二級則是報准後前往。未列入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的國家則不受限。日前有爆料指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有2名從醫的兒子,其中一人在3月4日出國,引起外界討論。張上淳說,對於他兒子的事情,有很多的流傳。他2名兒子,一人原訂3月14日出國,已經取消;另一人確實在3月4日出國,但當時美國疫情還好,僅零星個案,加上並未列入旅遊疫情建議第一至第三級國家,在當時的規定,他兒子出國並沒有違規。張上淳說,因兒子的輪休是早已排定,當時評估疫情還好,就照計畫走;但到美國後,得知當地疫情有新的變化,因此決定將原本超過2週的行程提早結束,在13日深夜搭機回台。台灣剛好在14日將美國3洲(華盛頓州、紐約州及加利福尼亞州)列入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回台必須自主健康管理。張上淳強調,兒子搭機全程戴口罩,15日清晨抵台,返家沒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回到單獨一人住的房子,也未與家人接觸。原本自主健康管理者還是可以戴口罩外出,但他跟兒子說,絕不可外出,兒子也以類似居家檢疫的模式自我管理,都沒有離開房門一步,目前健康並無異狀。
-
2020-03-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封城日記 中國社工寫出底層人物無奈恐慌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蔓延,全球首個封城的中國武漢真實紀錄日記集結成書並在台出版,仍在封城裡的郭晶透過社工視角,寫下封城裡人們恐慌、無奈的真實生活。2020年1月23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由於要防止疫情擴散,宣布所有公共運輸停止運行,隨後黃岡、鄂州、仙桃、赤壁等城市跟進,開始史無前例的「封城」。29歲的郭晶是中國的女權主義者、社工、「074法律諮詢熱線」發起人之一。原先住在廣州,2019年11月搬到武漢市。武漢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封城,她從封城開始天天寫日記,記錄在城裡的生活點滴,在微博的首發文章,閱讀次數就超過191萬次,轉發近5000次,700多則留言,有1萬多人按讚,並受到英國BBC及各大國際媒體廣泛報導。這些日記如今結合成「武漢封城日記」一書,在台灣將由聯經出版。郭晶以社會工作者獨特的眼光,在封城後有意識地持續書寫、思考、細膩的記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了城裡人們的恐慌、懼怕、焦慮和堅強。郭晶在序文中寫到,「因為我是一個社會工作者,而我剛好處於一個事件現場,記錄是我最基本的責任。現在回頭看,寫日記是我在封鎖中重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記成為我和別人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她提到,「大家擔心的遺忘究竟是什麼?是我們的社會不能因為這場疫情而有所改善,是下次發生類似的災難的時候依然沒有完備的防控體系,擔心依舊會有人要做無謂的犧牲」。聯經出版主編黃淑真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享,郭晶即便孤身在封鎖的城市中,仍想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她盡力關懷城市停止運作時仍需要工作的清潔工、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記錄周遭的變化」。黃淑真說,在台灣,即時新聞與資訊傳遞快速衝擊人們認知的現在,無法確知在一座封閉的城市裡,人們到底過著什麼生活。就在疫情不分國界、距離,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時,郭晶發出微小聲音,顯得彌足珍貴。此外,黃淑真說,正因郭晶是社工,原本關注到原本資源比較少的人,尤其在封城的過程中,被犧牲的可能是弱勢族群。日記中寫出了在對抗疫情中,底層小人物的無奈與生存迫切。尤其人被隔離的特殊心理變化,以及在封城的情況下,人與人間連結的重要性與溫暖,還有疫情蔓延時,人性對於未知病毒的恐慌是一致的。黃淑真表示,郭晶藉由發布日記,成為封城下人們互相扶持的連結點。受限物理上的距離,也更加劇人與人間的心靈交流。在這樣情況裡,人們在網路的連結下,有沒有力量去幫助他人。這也給在台灣的人,思考共同對抗疫情時,人們互助團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