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確診人數
共找到
753
筆 文章
-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917人求助長新冠門診 31歲至50歲占大宗
COVID-19染疫康復者恐出現疲倦、喘、關節痛等長新冠後遺症,但健保署去年12月開設整合門診至今,僅收案1917人,以31歲至50歲最多,呼籲染疫康復6個月內如身體不適可多利用。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超過2年,累計確診個案超過392萬人,染疫後是否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問題將是未來另一大考驗。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各國COVID-19追蹤研究報告顯示,約有30%至60%的染疫個案在康復60天內持續出現長新冠症狀,超過半數都出現疲倦症狀,另有部分出現喘、關節痛、胸痛、咳嗽、嗅味覺異常等症狀。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考量康復者可能同時出現多種併發症,搞不清楚到底該掛哪一科,也可能要在不同科別間掛號並往返各診間等候就醫,因此去年12月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只要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不適症狀,都可運用整合門診一站式看診,幫助染疫康復者儘早恢復正常生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指出,截至7月5日,染疫康復者計畫累計收案1917人,以41歲至50歲年齡層占21.5%最多,其次是31歲至41歲占約22%;其中1909人在門診看診、8人住院,相較之下,國內確診人數已逼近400萬人,就醫比例並不算高,可能和這波疫情中的染疫個案多為輕症有關。李伯璋強調,整合門診不僅讓染疫康復者免於在不同科別奔波、看診,也只要繳交一次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如有經濟困難也可經醫院社工評估,提供社會資源轉介或協助轉銜長期照顧服務。李伯璋說,目前全台共有106家醫院參與染疫康復者門住診計畫,由中央特別預算支應新台幣3到4億元經費,計畫預計實施至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為止,呼籲有需要的民眾多多利用。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疫情確診、死亡回升 入境PCR擬放寬
昨新冠疫情本土、死亡個案雙雙回升,單日本土確診三萬五九一四例,死亡個案一○三例;目前入境檢疫措施嚴格,需檢附搭機前二日的PCR陰性報告,專家建議逐步放寬,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取消自「低風險」國家來台者的PCR檢驗規定,但不會以快篩來代替檢驗。昨新增個案比前天增加一萬兩千多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周二數據都是每周較高的一天,但對比上周二,則減少八千多例。在分布上,僅台中、新北、高雄等三市超過四千例。台灣邊境檢疫措施偏嚴,入境旅客仍需檢附搭機前二日的PCR陰性報告,且須「三加四」入境隔離,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建議,將PCR檢驗改為快篩,甚至鬆綁至「○加七」。陳時中昨出席活動時說,將PCR檢驗改快篩的機會較低,但自低風險國家來台者則考慮取消PCR檢驗規定。莊人祥則在下午疫情記者會上解釋,「指揮官只是提一個大方向,目前配套都還在討論。」依照指揮中心現有定義,所謂「低風險」國家兩大條件為「近十四日平均確診病例數小於十」,或「十四日內每百萬人口平均確診數小於一」,觀念仍舊停留在「清零」時期,莊人祥說,將斟酌疫情數據來考量及調整定義。至於入境檢疫是否鬆綁到「○加七」?莊人祥強調,這須視八月疫情發展狀況才能決定,確診人數需要降到很低,加上暑假可能再現一小波BA.4、BA.5疫情,因此,不會大幅放寬入境檢疫措施。
-
2022-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46萬劑來了!莊人祥:明日上午抵台
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表示,莫德納兒童疫苗有45萬劑已上飛機,預計7月6日上午抵台。莊人祥說明,45萬劑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要先經過14天封緘檢驗,7月20日完成,應該是7月21日左右配送,暫訂如此,地方政府21日下午即可開打。Novavax疫苗的地方配送部分,莊人祥說,會把50萬劑量切成38萬先分下去,會將可施打劑次人數加起來,扣掉5月起確診人數,每個縣市大約配送13%,交給各縣市自行規劃接種。剩下12萬劑會交由中央調配支援,中央、地方加起來低於一定程度會叫額外的疫苗進來。Novavax疫苗12萬劑在中央,38萬劑在地方,確切六都的配送劑量有多少?莊人祥表示都還在商談,不方便先公布卻不跟六都說。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2萬例 增88死、2童MIS-C
昨新增三萬二五六七例本土個案、一九八例中重症個案、八十八例死亡,死亡創六月以來次低。昨新增兩例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其中七歲女童接種一劑疫苗仍染疫、重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女童接種、染疫時間相近,僅僅四天,尚未產生足夠保護力。台中單日確診人數連十八天位居全國最高,昨下降至第二名,莊人祥表示,個案分布上以新北市四六六六例最多,其次為台中市四四四八例、高雄市三八八六例、桃園市三二一二例、台南市二八九四例、台北市二七二二例。今年到七月二日,本土病例共有三八○萬八四○○例,中重症一萬六五三五名,其中六一○三人死亡。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一三五例中症、六十三例重症,其中兩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莊人祥表示,分別為五歲男童、七歲女童,男童治療後已出院、女童仍住院觀察中。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八十例,造成廿名幼兒死亡。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3萬2567例本土、88例死亡個案 新北重回確診最高縣市
國內新增3萬2567例本土個案、114例境外移入;本土個案下降約6.4%;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8例死亡,為6月以來死亡人數次低。而個案分布上,台中單日確診人數連18天全國最高後,終於下降至第二名。今日新增3萬2567例本土病例,為1萬5003例男性、1萬755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66例)、台中市(4,448例)、高雄市(3,886例)、桃園市(3,212例)、台南市(2,894例)、台北市(2,722例)、彰化縣(2,004例)、屏東縣(1,264例)、雲林縣(867例)、新竹縣(859例)、苗栗縣(789例)、新竹市(764例)、宜蘭縣(763例)、南投縣(680例)、嘉義縣(674例)、花蓮縣(477例)、基隆市(463例)、嘉義市(411例)、台東縣(347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8例)。今日新增8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5例具慢性病史、5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6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6月30日。今日新增1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65例男性、4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土耳其(2例)、越南、法國、加拿大、香港、泰國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87萬0528例確診,分別為1萬4913例境外移入、385萬55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956例死亡病例,其中6,9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17例、台北市902例、台中市643例、高雄市593例、桃園市557例、台南市443例、彰化縣355例、屏東縣285例、雲林縣179例、南投縣175例、基隆市173例、宜蘭縣152例、苗栗縣137例、嘉義縣126例、花蓮縣114例、新竹縣110例、嘉義市106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7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南投縣今天確診726例,累計確診人數5萬8194例,死亡人數新增4人,其中,80歲以上2人,60歲、70歲以上各1人,重症人數累計492人。草屯鎮58歲洪小姐說,6月初感染新冠肺炎,第1天覺得疲倦類似感冒,只是身體微發燒,疲倦感,喉嚨有痰乾乾卡卡,視訊後取藥先行服用醫師開立的症狀藥物,確診第2天劇烈咳嗽不止,咳到腹肌酸痛,喉嚨腫脹疼痛,不但無法吞口水,也無法進食,「感覺肺都要咳出來」。洪小姐第2天再次以手機視訊診療,醫師開立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服用後隔天,咳嗽明顯改善,且咳出非常濃稠的痰,頭痛、發燒、喉嚨腫脹大幅改善。草屯鎮用心生活診所院長何文光說,確診者除了以一般藥物緩解症狀,也可以考慮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倍拉維」和莫沙東「莫納皮拉韋」。倍拉維(Paxlovid),每天服用2次,每次3顆,需連續服用5天,須整顆吞服,不得咀嚼、分開或壓碎。莫納皮拉韋可以磨粉使用於無法吞服藥丸的管灌病人,常見的胃腸副作用,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臨床觀察,配合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發生胸悶、高燒、筋骨痠痛的機率大大地減少,除減少疾病療程,也大幅降低重症危險。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說,快篩陽性時,先依個人居住區域及意願,電話聯繫預約醫療院所視訊時間,先採視訊診療完成確診評估,再由診療院所線上通報法定傳染病系統;確診時您有任何症狀,均可跟醫師陳述,並依個別症狀開立藥物。若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應立即視訊診療院所,由醫師評估後開立抗病毒藥物使用。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倍拉維及莫納皮拉韋者皆有大幅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50至89%。
-
2022-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隨著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到底染疫康復期有多長、病毒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都是各位朋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又被稱為長期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65歲以下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有一種長期後遺症。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需符合以下3點:1.該症狀在確診後3個月內持續出現2.該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3.其他診斷無法解釋該症狀後遺症的高危險族群陳炯瑜醫師提醒自從疫情開始升溫、延燒到現在共存,如果本身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的朋友們,染疫後遺症狀況的機率也比較高,後續需要多花心思留意。畢竟Omicron屬於新的病毒,如果你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們,發現感到身體不適,常見喉嚨痛或是咳嗽等症況,請先完成快篩,且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針對已染疫的朋友,陳炯瑜醫師分享,由於配合目前政策染疫者皆需居家隔離,難免會產生作息混亂的狀況,因此若隔離期已滿,都可以盡量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每天10-30分鐘,增加維生素D之外,也能同時測試、訓練心肺功能和肌力。最後,如果對於健康狀態仍感到憂心的朋友,都可以先透過健檢,為身心來場全方位的檢測,從內到外徹底檢視,更確實地為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讓我們陪你一起走過這波長新冠復原之路!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2歲確診嬤在急診室等29小時 新北衛生局:無醫院拒收情形
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今舉辦記者會,一位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的92歲奶奶確診送醫,卻在亞東醫院急診病房等了29小時,且長照機構不清楚綠色通道醫院是土城醫院。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機構護理師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並無醫院拒收情形。奶奶的兒子陳爸爸表示,92歲媽媽本身有腎臟病及糖尿病,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但24日接到通知就說媽媽病危,以為是腎病造成,沒想到是確診,可是媽媽行動不便根本不可能外出,機構說全院只有媽媽確診,他質疑感染源從何而來、機構是否有隱瞞全院其他人的確診情況,希望能夠知道真相。民進黨團總召集人陳啟能表示,新北市從恩恩案至今以來,防疫議題很多疏失、缺失,除了眾所矚目除了恩恩案外,陳奶奶因為確診延誤送醫治療導致往生,機構的回應就像不斷推諉、不了解地方防疫政策,導致醫療悲劇。黨團副總召集人李倩萍表示,陳奶奶送醫當天,副市長劉和然說,新北病床數還有600多床,比例將近3成,但陳奶奶送到亞東醫院卻被告知沒有病床,等了29小時才住院,到底是講空話還是謊話,令人匪夷所思。黨團書記長廖宜琨說,市府應該確實掌握各間住宿型安養中心的確診人數,日前長照機構探望的政策修正為有條件探望,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分艙分流的動線及空間更應該要深入檢視,要以個案為借鏡,不要成為通案。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個案患有多重慢性病及癌症,家屬有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5月24日晚間出現病情變化,機構護理師先給予支持性醫療協助並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個案送抵收治醫院急診室,經急診醫師診療後,家屬再度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醫院隨即給予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並安排收入專責病房。衛生局經檢視送醫過程,機構進行快篩陽後,立即聯絡3家專責醫院,除第1家專責加護病房滿床,另兩家醫院皆可立即收治,並無醫院拒收情形,送抵醫院後採取支持性治療,並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社會局表示,5月24日晚間,該機構照服員發現90歲阿嬤體溫偏低、血糖過高和意識改變,「隨即快篩採檢爲陽性並緊急送醫救治」,社會局接獲通報後,要求機構立即全員快篩,加強環境清消,保持內部通風,並分艙分流照顧。該機構工作人員和住民經全員快篩後,均顯示為陰性。社會局表示,該機構從快篩到送醫,「均依照中央指引及相關SOP處理」,並於24小時內通報社會局及衛生局,並無隱匿或延遲送醫。
-
2022-07-01 焦點.食安拉警報
芒果輸澳門檢出新冠病毒?業者不解、認為難追查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台灣芒果檢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陽性,這批100公斤台灣芒果全數銷毀,農委會防檢局說,未收到澳門通報芒果不合格。農委會農糧署分署長羅正宗表示,中港澳三地,並未對芒果外銷有其他要求,但外銷業者為了減少芒果炭疽病的發生(芒果出現黑點),會自行進行溫湯處理。他說,以日韓為例,規定需要蒸熱處理芒果中心溫度需要達46度,外銷其他國家,包裝場也會溫湯(60度)處理,若經過這樣處理,要檢出新冠肺炎病毒應該「機會很少」。羅正宗表示,現在農友工作都非常謹慎小心,即便在田間工作也會戴口罩,加上在山區確診人數很少,要檢出新冠肺炎病毒表示不解。某中部貿易商表示,芒果外銷中國大陸並沒有強迫要先做處理,主要是為了減緩炭疽病發生,因此要外銷的業者都會自主先溫湯處理,對於芒果,台灣沒有直接出口到澳門,都是從香港轉過去的,中轉也會增加碰觸的風險,過程真的也很難追查。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例MIS-C重症 最小7月大
國內昨天新增三萬八八四六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確診人數比前一天下降百分之七點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估未來單日確診將維持在三萬例左右,周末恐降至二字頭,而國際流行的BA.4、BA.5變異株疫情,推估八、九月才可能在台灣流行。雖然病例數減少,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說最近一周新增病例數比上周下降超過百分之廿一,顯示疫情正穩定脫離高原區,但昨天單日死亡人數又升至一一八例,另新增中重症個案二九一例,其中有八例為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兒童重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七個月大男嬰。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前天才質疑,指揮中心公布全台僅十五名MIS-C兒童個案是嚴重低估,光台大就十五例,指揮中心昨天一口氣公布八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八案都由台大通報,其中四案在前天公布為中症,昨天改為重症,但並非病情轉危,而是列入重症計算;八人年齡介於七個月到十七歲,有六人已出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單日確診案例起伏不定,指揮中心解釋為周二、周三通報較多緣故,但仍應該繼續觀察是否確實在特定日子確診數較低,還是疫情其實未如原先想像的持續下降,畢竟前兩天確診人數回彈至四萬多例,要觀察是短暫還是持續現象。黃立民說,當數字反彈,須觀察哪些縣市增加最多?維持時間?是否人潮回升或防疫措施過鬆所致?同時也得考慮是BA.4、BA.5疫情是否已在國內蠢動。羅一鈞表示,目前本土案例仍是以流行BA.2變異株為主,雖不敢斷言「國內沒有BA.4、BA.5隱藏病例」,但目前並未造成疫情,顯示還有社區防火牆圍堵。他說,社區防火牆包括感染個案仍有自然免疫保護力或疫苗保護力,他分析BA.4、BA.5要大流行也是到八、九月以後。昨新增一八六例中症、一○五例重症,其中七月大男嬰未曾新冠肺炎確診,因出現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等症狀,至急診才經PCR檢驗陽性,Ct值卅三點一,研判非新冠肺炎急性感染,住院治療後已出院。針對未確診新冠就確診MIS-C,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很常見」。根據國外研究,測到新冠N抗體陽性、PCR陰性卻出現MIS-C者約六成,N抗體和PCR都陽性而出現MIS-C約三成四;N抗體和PCR都陰性,但為新冠密切接觸者,出現MIS-C約百分之五。不過,MIS-C發生率約萬分之二,黃種人又低一些,家長毋須過於擔心。
-
2022-06-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國內新增本土3萬8846例、境外移入個案96例;不過死亡個案又回升到百例,新增118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昨天下降7.8%,連新增人數最多的台中市都沒有超過六千例,未來單日確診應該都維持約三萬多例,周末可能隨通報數減少到兩萬多例。今日新增3萬8846例本土病例,為1萬8066例男性、2萬763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639例)、新北市(5,339例)、高雄市(4,924例)、桃園市(3,723例)、台南市(3,363例)、台北市(3,082例)、彰化縣(2,631例)、屏東縣(1,571例)、雲林縣(1,114例)、苗栗縣(942例)、南投縣(881例)、新竹縣(872例)、嘉義縣(809例)、新竹市(808例)、宜蘭縣(718例)、花蓮縣(666例)、基隆市(493例)、嘉義市(483例)、台東縣(467例)、澎湖縣(178例)、金門縣(129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11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2例男性、5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5例具慢性病史、7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6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4日至6月27日。今日新增9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8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例)、美國、新加坡及瑞士(各2例)、瓜地馬拉、挪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泰國、克羅埃西亞、印尼、德國及法國(各1例)移入,另7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76萬7283例確診,分別為1萬4618例境外移入、375萬26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651例死亡病例,其中6,6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74例、台北市884例、台中市596例、高雄市566例、桃園市547例、台南市406例、彰化縣330例、屏東縣263例、基隆市及雲林縣各170例、南投縣162例、宜蘭縣145例、苗栗縣128例、嘉義縣117例、花蓮縣109例、新竹縣103例、嘉義市99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本土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國內疫情似有好轉跡象,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陸續收到疑似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通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MIS-A,預期近期將陸續傳出相關案例,民眾應多留意。 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表示,MIS-C (Children)最早是在2020年4月由英國東南部兒科醫師發現,10天內有8位確診病童產生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疾病而定義;2個月以後,美、英兩國也陸續發現16位成人罹患類似疾病,因此定義為MIS-A (Adult)。 李建璋指出,與兒童相似的是,成人族群也是以非洲拉丁裔為主、通常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其中1/3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症狀,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 成人MIS-A死亡率高於兒童3倍 而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成人症狀更嚴重,約有一半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比兒童僅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李建璋說,目前MIS-A病例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紅疹、血液血小板降低或大幅上升,新陳代謝的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每個人都有不同組合,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雖然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了一個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就和疾病本身一樣複雜,也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思考許久後決定使用123法則歸納,也就是「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 ;.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簡單來看,民眾只要確診過後,有突發高燒狀況,就應該就醫檢查。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會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而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成人8大症狀需注意 而今天指揮中心公佈的兩案例,一位50多歲男性是在染疫11天出現器官衰竭情況,6月初已死亡;另一例則是染疫恢復後又出現肝、腎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但上述兩例都不符合典型臨床標準,需等待專家小組進一步確認。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定義,MIS-A病例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並大於38度。而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要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 羅一鈞說明,如果成年人確診3~8週內又再度出現發燒,且有神經系統病症如意識變化、手腳無力或發麻、抽搐,心臟方面症狀如胸痛、胸悶、心跳不規則,另外如皮疹、結膜發紅,及腹痛、嘔吐、腹瀉等類似兒童MIS-C症狀,都可以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MIS-A或其他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2112例、85人染疫歿 指揮中心:穩定下降
國內本土單日確診人數維持4萬多例,今天新增4萬2112例,較昨日略低。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92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85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三有穩定下降趨勢。今日新增4萬2112例本土病例,為1萬9909例男性、2萬218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117例)、新北市(5,747例)、高雄市(5,139例)、桃園市(4,040例)、台南市(3,910例)、台北市(3,314例)、彰化縣(2,794例)、屏東縣(1,770例)、雲林縣(1,154例)、苗栗縣(1,028例)、新竹縣(981例)、新竹市(895例)、南投縣(870例)、嘉義縣(847例)、宜蘭縣(812例)、花蓮縣(701例)、嘉義市(587例)、基隆市(540例)、台東縣(521例)、澎湖縣(198例)、金門縣(124例)、連江縣(23例)。今日新增8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3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1例具慢性病史、53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4日至6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9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1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德國(各4例)、越南(2例)、義大利(1例)移入,另8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3日至6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72萬8363例確診,分別為1萬4521例境外移入、371萬37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533例死亡病例,其中65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52例、台北市881例、台中市588例、高雄市543例、桃園市539例、台南市396例、彰化縣324例、屏東縣254例、基隆市168例、雲林縣165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4例、苗栗縣125例、嘉義縣113例、花蓮縣106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7例、台東縣87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國內疫情降溫,確診人數已破350萬,但長新冠成為康復者的難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容易喘的現象,尤其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提醒患者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確診後的「後遺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症狀定義為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指出,造成長新冠,2種情況最有可能,一是大量冠狀病毒在急性感染後繼續潛伏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肺臟、腸道、肝臟或大腦中,並繼續造成傷害。其次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引發了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組織與器官的損傷。此外,根據國際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一個長新冠症狀,又以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4種更為常見,並持續6個月之久。且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鄭世隆指出,雖然Omicron症及肺纖維化的比例不似Delta高,多為輕症患者,但許多年輕康復後卻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易喘等,多為細支氣管發炎,長期下來同樣影響肺功能,且追蹤報告顯示,許多康復者在隔離期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須等到隔離期滿後才慢慢浮現,因此更容易忽略就醫重要性,提醒患者若有上述症狀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下降沒這麼快 莊人祥估7月底單日才跌破萬例
昨新增四萬四三七九例本土個案、一○三例死亡,確診人數比前天又多一萬五千多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若和上周二確診人數比較,已降兩成,目前每周以減少八萬人的速度下降,速度沒有大家想得這麼快,也許要到七月底,單日案例才可能跌破萬例。專家預估,Omicron變異株亞型BA.4、BA.5很快就會進入社區。莊人祥說,目前國內感染主要以BA.2為主,參考其他國家經驗,如感染過BA.1、BA.2將具交叉保護力,目前已有七成民眾接種三劑疫苗,預期八月後可能出現一小波疫情。為降低BA.4、BA.5對社區的衝擊,莊人祥說,不會放寬口罩防疫策略,在七月底前都不會鬆綁;至於入境檢疫每周僅限兩萬五千人,將綜合國際疫情,並評估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等配套措施,至少需一周才有後續結果,最快要到七月上旬,才知是否可放寬入境人次。莊人祥說,今年一月以來,本土Omicron疫情致死率約萬分之十五,希望致死率可再降低一些,已加強診斷治療,希望降低致死率,讓死亡人數跟致死率愈低愈好。指揮中心統計,今年截至六月廿六日,通報染疫的住宿式長照機構達一五二四家,確診住民人數為三萬八五五五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一萬二○六人;住宿式服務機構中重症送醫三○八一人,其中九一三人死亡,送醫後致死率為百分之二點四,遠高於整體致死率。昨新增本土病例以台中市六三九七例最多,其次為高雄市五八一六例、新北市五六五三例、台南市四一四五例、桃園市三五二一例、彰化縣三四五二例、台北市三一一六例等。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南投1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引起衛警的一場虛驚。老婦人事後承認有離開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南投衛生局表示,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予以裁罰20萬至100萬,呼籲所有居家隔離(檢疫)者,務必遵守防疫規定,千萬不要跟自己荷包過不去。局長陳南松表示,南投縣今日公布確診人數999例,居家照護人數仍有4914例,雖然各項指標都顯示確診人數都下滑的趨勢,但不論是確診者或接觸者,在居家隔離期間應留在指定隔離處所,禁止外出,若有緊急就醫或取藥需求者,應主動與衛生局或警察局聯繫提出就醫需求申請,經同意後暫時解除電子圍籬,以利就醫。南投衛生局指出,確診居家隔離期間,若未依規定自行擅自外出,只要健保卡插卡時,就有警訊告知「新冠確診個案」;日前接到轄內健保藥局通報,1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因有感冒、流鼻水症狀,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立即通報衛生局。南投衛生局隨即會同公所及警政人員,前往老婦人居家隔離處所訪查,老婦人承認確實有離開居家隔離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全案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5條第1項,裁罰20萬至100萬,衛生局呼籲所有居家隔離者(檢疫)務必遵守防疫規定。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回升至4.4萬 莊人祥:較上周二下降二成
單日確診人數又回升,今天本土個案新增4萬4379例,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49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10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周二、周三都會比較高,但如果只看今天和上周二的確診人數比較,降低了21%,每個禮拜以約減少八萬人的速度下降。今日新增4萬4379例本土病例,2萬1130例男性,2萬3229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397例),高雄市(5,816例),新北市(5,653例),台南市(4,145例,桃園市(3,521例),彰化縣(3,452例),台北市(3,116例),屏東縣(2,053例),雲林縣(1,432例),苗栗縣(1,151例),嘉義縣(1,073例),新竹縣(1,069例),南投縣(999例),宜蘭縣(870例),新竹市(760例),花蓮縣(678例),嘉義市(647例),台東縣(553例),基隆市(491例),澎湖縣(241例),金門縣(240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0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6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6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英國(各4例)、土耳其(3例)、越南(2例)、新加坡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6日至6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8萬6338例確診,分別為1萬4429例境外移入、367萬18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448例死亡病例,其中6,4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45例、台北市878例、台中市573例、桃園市及高雄市各533例、台南市392例、彰化縣313例、屏東縣247例、基隆市167例、雲林縣159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2例、苗栗縣120例、嘉義縣111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6例、台東縣85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至3萬以下 本月首次死亡未破百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天新增二萬八四八九例,創近兩個月來新低,新增死亡九十一人也是本月首度低於一百,專家預估七月中旬單日確診人數可降至萬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民眾自覺做快篩、減少黑數。不過,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報告顯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占比首次超過五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兩個新亞型變異株進入台灣社區「已不遠矣」,會在社區中慢慢傳播,預估九月再掀一波疫情,建議盡速接種第四劑疫苗,且以對抗Omicron的次世代疫苗為主,希望政府盡快採購以便民眾接種。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以國際趨勢來看,BA.2疫情正在下降中,未來疫情被BA.4、BA.5取代的機會很高。BA.4、BA.5要變成國內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還需一段時間,或是規模不大。昨新增本土病例仍以中南部為主,以台中市四○○八例最多,其次是高雄市三八八八例、新北市三六七九例、桃園市二七七四例、台南市二五○三例、彰化縣二○二六例、台北市二○二五例等。自五月四日二萬八四二○例以來,首次掉回二字頭。九十一例死亡個案有八十六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九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五十一人年齡超過八十歲。最年輕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六月廿日出現發燒、咳嗽就醫,隔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但病情惡化,廿三日死於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無新增兒童、青少年等重症和死亡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六十九例,共廿人死亡。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五○八六例,五四九二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個案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八。另外,上周檢驗一二○例境外移入個案(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入境),六十一人感染新亞型變異株,五十三例BA.5、八例BA.4,累計已攔截一二六例感染變異株,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尚未發現新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情形。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單日確診人數近兩個月來新低!國內今天新增2萬8489例,是本土新冠肺炎疫情5月4日新增2萬8420例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另境外移入新增9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比前一天下降2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2萬8489例本土病例,為1萬3450例男性、1萬502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008例)、高雄市(3,888例)、新北市(3,679例)、桃園市(2,774例)、臺南市(2,503例)、彰化縣(2,026例)、臺北市(2,025例)、屏東縣(1,174例)、雲林縣(879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602例)、南投縣(590例)、宜蘭縣(485例)、花蓮縣(453例)、基隆市(372例)、嘉義市(349例)、臺東縣(276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76例)、連江縣(17例)。今日新增9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7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5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24日。今日新增9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4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韓國、泰國、土耳其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8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5日至6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4萬1921例確診,分別為1萬4379例境外移入、362萬7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345例死亡病例,其中6,33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8例、臺北市876例、臺中市561例、桃園市527例、高雄市522例、臺南市382例、彰化縣306例、屏東縣237例、基隆市166例、南投縣154例、雲林縣149例、宜蘭縣139例、苗栗縣119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101例、嘉義市88例、臺東縣85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台灣本土疫情自4月初爆發至今,Omicron確診人數突破340萬人,約占人口數14.6%,本波疫情最高點是5月27日的9萬4808例,6月起未再突破高峰,且緩步下降,死亡人數則在高點的14天後,即6月9日至11日,連續3天超過200位,之後未再出現200位以上,表示疫情已過高原區。台灣疫情 將於7月底趨緩觀察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經驗,韓國今年疫情自1月15日起大幅上升,3月17日到達頂峰,每百萬人口7千人染疫,直至5月31日回復爆發前水準,每百萬人口200人染疫,前後歷時4.5個月,台灣預估與韓國趨勢相近,預測疫情將於7月底、8月初趨緩,病例約單日6千至2萬例之間。台灣Omicron全人口死亡率目前為萬分之2.1,即全國2321萬民眾中,每萬人有2.1人因確診COVID-19死亡,與台灣疫情相近的紐西蘭,死亡率為萬分之2.6,南韓萬分之3.6,英國高達萬分之4.6。相同的病毒變異株流行,為何於不同國家造成死亡高低差異?計算方式不同 影響死亡率2019年底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通常首波較具規模的社區流行發生時,皆會造成易感及脆弱族群染疫甚至傷亡,像英國已來到第五波感染,易感及脆弱族群可能在前幾波就已不幸染疫或死亡,留下來的居民都是相對健康的群體,但今年Omicron疫情可算是台灣第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這可能是影響死亡率高低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探討COVID-19死亡率時必須了解,不同定義及計算方式也影響高低差異,各國對死亡率計算方式與定義不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數據,疫情期間解讀死亡率數據,一定要嚴肅看待。黑數未通報 死亡率就高估以該國家全人口估算死亡率,因人口數固定、母數大,平均後死亡率較低;若以通報確診Omicron人數進行計算,數值即偏高,這是因為部分真正在社區中感染的人數未通報,就是媒體所謂的「黑數」,未通報病例數愈多,就會造成COVID-19死亡率被高估的狀況。無論如何,現階段降低確診者重症與死亡率乃當務之急,建議「三大方向」:首要目標是持續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目前全台仍有61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未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以目前各國疫情趨勢了解,染疫對長者重症與死亡風險高,若長者疫苗覆蓋率能持續提升至與日韓相當的90%以上,可大幅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長照機構長者 增快篩密度其次是必須加強對長照機構監控,適度增加長照機構長者快篩密度,尤其快篩陰性但有症狀的長者,應接受PCR檢測早期找出確診者,盡早掌握長者是否染疫,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跟死亡。第三是盡速針對5歲以下嬰幼兒疫苗接種,美國FDA及CDC已通過5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透過嬰幼兒疫苗接種,一方面保護其避免重症,另一方面避免幼兒將病毒攜帶回家傳染。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本土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繼6月20日閃現三字頭後,睽違一周再度回到3萬多人。今天新增3萬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今日新增3萬9586例本土病例,為1萬8372例男性、2萬120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520例)、新北市(5,320例)、高雄市(5,309例)、桃園市(3,791例)、台南市(3,786例)、彰化縣(2,761例)、台北市(2,734例)、屏東縣(1,655例)、雲林縣(1,111例)、新竹縣(1,008例)、苗栗縣(906例)、南投縣(902例)、新竹市(837例)、宜蘭縣(786例)、嘉義縣(757例)、花蓮縣(587例)、嘉義市(548例)、基隆市(484例)、台東縣(396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6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1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及泰國(各2例)、德國(1例)移入,另5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1萬3345例確診,分別為1萬4287例境外移入、359萬90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254例死亡病例,其中6,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1例、台北市870例、台中市548例、桃園市525例、高雄市512例、台南市374例、彰化縣295例、屏東縣234例、基隆市165例、南投縣149例、宜蘭縣139例、雲林縣138例、苗栗縣119例、新竹縣100例、花蓮縣101例、嘉義縣97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2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依指揮中心統計,長照住宿機構住民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二,幾乎是一般民眾的十五點七倍,國民黨團批評,指揮中心於長照住宿機構防疫、給藥慢半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英國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為百分之五點五、香港為百分之六點九,對比來說台灣「不算高」。專家表示,國內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低於英國、香港,主因是國內確診人數低,應對比與台灣醫療可近性相似的紐西蘭、新加坡、南韓等對比較為精準。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如果要比對各國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應該要有相同的住民平均年齡、共病症等相同基準,但畢竟每個國家基準不同,可能無法做精準的比對,但若是以公共政策的初步角度,採用英國、香港還是可以互相對比。不過,李建璋說,國內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低於英國、香港,主因是國內確診人數低,也不如英國、香港疫情爆發時醫療量能崩塌,導致長照機構住民幾乎住不進醫院,因此不如對比與台灣醫療可近性相似的紐西蘭、新加坡、南韓等對比較為精準。前疾管局長施文儀說,如果要了解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應是比對5月5日實施全面快篩陽性給藥前後的致死率,才可以了解致死率的真實變化,如果致死率下降表示政策是對的,如果致死率沒有下降,代表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若是去對比英國、香港的數據,「如同是去比對海角天邊的數字,沒有意義。」面對外界質疑長照機構用藥晚,陳時中昨回擊,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是今年購得,去年不會有未來的藥可以給,在批評前應該先把資料查清楚。且國內抗病毒藥物使用「絕對沒有慢」,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已達7.67%,比美、日、港、韓、英等國都高,台灣上周起也針對長照機構發放公費快篩,要求每周兩次定期篩檢,以利及早揪出陽性個案、及早給藥。李建璋說,長照機構每周快篩2次政策應動態調整,如機構出現2至3名住民染疫群聚事件,此時快篩頻率應增加至每2天1次,甚至應擴大進行PCR檢測,約可以比快篩更早4至5天找出確診者,立即給予藥物治療,以降低致死率。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公布單日確診人數跌破五萬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疫情趨勢似乎是每周下降一萬例,但何時可以降到底部,還需觀察。衛福部ACIP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直言,何時會降至一萬例「很難說」。另有專家預估,七月底單日確診數可降至一萬例,甚至是數百至數千例間,但夏季到來國人防疫放鬆,以及三個月後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或BA.5流行,疫情可能再起。單日確診人數何時可降到一萬例?ACIP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昨直言「歹講」,原因是國內疫情曲線是丘陵,不是高山,上升及下降速度較慢,依國外經驗,有些國家疫情爆發後三至五個月才開始下降,但澳洲卻歷時快半年都還沒完全結束,台灣可能屬於疫情下降速度較慢國家,單日確診人數何時會降到一萬例,「我也不知道。」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單日本土確診人數逐漸減少,整體疫情確實呈下降趨勢,這段期間較不會受到部分較小因素影響,就讓確診人數大幅上升,「因趨勢往下,就是往下了,一直繼續往下走,這是篤定的。」施文儀說,未來疫情趨勢約三至四周後,也就是七月底,單日確診個案數應會降到一萬例,此時民眾防疫警戒心較為鬆懈,同時夏季天氣炎熱,民眾戴不住口罩,又常聚集在不通風的密閉場所吹冷氣,且出遊機會大增,提高染疫機會,單日確認人數又會開始起起伏伏,但除非有很大的因素造成疫情爆發,確診人數才會大幅上升,「這是經科學的統計,但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隨著疫情趨緩,單日確診人數減少,但不可能完全歸零,預估七月底左右,單日確診人數可能落在數百至數千例之間,這樣的情形會拖蠻長的,但應仍讓大家適度放鬆一下,隨著人的活動增加,疫情勢必會小幅上升,但這是正常現象。至於單日確診人數會降到多低?施文儀說,各國均未有相關統計數據,因此很難預估,只要新冠病毒持續存在,疫情就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三個月後,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或BA.5流行至一定程度,成為國內主流病毒株時,就會再掀起一波疫情。如何避免疫情再度爆發,何美鄉說,民眾要戴好口罩,年長者等脆弱族接種第四劑疫苗,並藉由指揮中心進行社區血清抗體調查,做好面對下一波疫情的挑戰。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目前2縣市確診率超過兩成 基隆市民確診率21%全國最高
基隆市今天新增新冠肺炎587例,今年累計確診個案7萬6549例,市民確診率21.18%,全國各縣市中最高,新北市民確診率20.19%居次。基隆市今天新增死亡5例,今年累計129例,致死率為1.68‰,全國縣市中排行第9。今年5月底基隆市設籍人口數為36萬1320人,以今年確診人數7萬6549例計算,市民確診率21.18%。新北市總人口397萬599人,累計80萬2304人確診,確診率20.19%。各縣市確診致死率部分,目前全國有7縣市致死率超過2‰,最高的是台東縣2.82‰,接著依序是嘉義市、南投縣、金門縣、嘉義縣、雲林縣和屏東縣。致死率在2‰到1.5‰間有6個縣市,依序為宜蘭縣、基隆市、花蓮縣、苗栗縣、彰化縣和台北市。致死率在1.5‰到1‰間有5個縣市,依序為新北市、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和桃園市。致死率在1‰以下的有4個縣市,依序為澎湖縣、新竹縣、新竹市和連江縣;連江縣尚無染疫死亡個案。基市府表示,今天新增587名確診個案中女性312人、男性275人。全市現有新冠肺炎專責病房198床,收治113人,尚有空床85床,空床率42.9%。基隆長庚醫院目前收治重症50名、中症17名、輕症29名。衛生福利部立基隆醫院收治重症1名、中症2名、輕症12名。三總基隆分院收治中症2名。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新冠疫情逐步趨緩,但每日確診人數仍維持在5萬多例,下降幅度不如外界想像快速,未來疫情發展是否還有變數。專家表示,疫情下降速度為緩降格式,不會如外界推測是直線型的迅速墜落,但近來北北基桃疫情趨緩,車流、人流、餐廳流增加,有可能再掀一波疫情,下周確診人數增減將是關鍵。依指揮中心近四周來統計,每周一本土確診個案都為當周人數最低點,如5月30日6萬0042例、6月6日5萬2992例、6月13日4萬5081例、6月20日3萬5596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由此推估,下周一本土確診人數應低於本周一的3萬5596例,如果真的如此,代表疫情逐漸趨緩,下降趨勢完全確立。至於本周確診人數,洪子仁說,昨日確診人數為5萬2213例,本周有機會降至4萬多例,就觀察此波疫情本土確診人數最高點為5月27日9萬4808例,死亡人數為6月9日、10日、11日3天各突破200人,但往後死亡人數就沒有再超過200人,而從確診人數最高點5月27日,到死亡人數破200例的第一天6月9日,期間為13天,如此看來,此波疫情的確診及死亡人數均已度過高點。洪子仁說,依南韓經驗,今年疫情期間為1月15日至5月31日,歷時約4.5個月,高峰為3月17日,當時每百萬人口染疫人數超過7000人,如今6月降至每百萬人口染疫約200人;紐西蘭也從疫情高峰3月6日每百萬人口染疫人數4000多人,目前已降至每百萬人口染疫約1200多人。洪子仁指出,台灣今年疫情從4月1日開始,若歷時與南韓相同約4.5個月,疫情將於8月15日告一段落,當5月疫情高峰時,每百萬人口確診人數為3000多人,6月疫情開始下降,至於會降至多少?若依紐西蘭數字推估,每天確診人數約介於2.5萬至3萬人之間。不過,洪子仁說,目前北北基桃疫情趨緩,車流、人流、餐廳流等社交活動相當頻繁,下周疫情可能會再出現一波小反彈,預估為此波疫情的回升波,但確診人數應不會超過此波疫情的高峰,而是否可以外出聚餐、旅遊,還是依個人自行評估風險而定。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Q1、解隔後快篩陰,病毒對身體就沒有影響了? 答: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已打過3劑疫苗者約99%會順利康復,但仍有1%的病人可能得到重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若未打疫苗者,約10%可能轉為中重症,2%具死亡風險,且可能會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快篩陰性是否就等於已恢復健康?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快篩陰性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給他人的程度,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仍可能持續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如:咽喉痛、一說話就咳嗽不止等;後遺症如:腦霧、心悸、神經系統影響等。 Q2、快篩陰後,清冠一號需要繼續吃嗎? 答:使用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對於一般輕症民眾都具顯著效果,但其實快篩陰性後,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清冠一號。 這是因為清冠一號有退燒、紓解肌肉痛、治療關節痛的作用,類似西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的作用;既然已經退燒了,且肌肉關節也不再酸痛,後續只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輔助藥方,將病毒在體內的濃度快速降到最低。「清熱解毒湯」包含:金銀花、倒地蜈蚣、黃連、黃柏等中藥,都是用來殺病毒、降低削弱病毒毒性的最佳藥物。 此外,新冠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咳嗽、喉嚨癢、一說話就咳個不停,是由於病毒從呼吸道侵入,對黏膜組織造成的傷害最大,需要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才會痊癒;建議可利用五味中藥:連翹、甘草、菊花、蒲公英、黃芩等,來繼續殺病毒,臨床實證上仍具有很強抗病毒的作用。 新冠病毒與體內的免疫系統作戰,會消耗很多人體身體的能量及水分津液,為了預防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此時應補充水分多的水果,例如水梨、西瓜、柑橘等,也可用運動飲料以1:1兌水飲用,亦是補充體內水分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且須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避免讓病毒滯留體內、傷害健康,充足的睡眠、少說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Q3、病毒仍會殘存體內28天,如何改善發炎反應、呼吸症狀? 答: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傷害,在確診者快篩陰性之後,仍會持續影響至少1個月,所以在快篩陰的28天以內,仍屬病毒的高峰期,約需1個月後體內病毒量才會逐漸降低;且在這段期間,人體肺功能是處於持續受損的狀態。 該如何修復呢?可用「聖肺愈喘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衰退現象。此藥方近年多用於治療氣喘疾病,但亦對肺功能衰退、走路容易氣喘吁吁、或患過敏性呼吸道疾病者有良好的療效。 「聖肺愈喘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麻黃、桂枝、柴胡、黃芩、荊芥、防風、甘草、生薑、桑枝、大棗等13味藥組成。其中的人蔘鬚、白朮、甘草、紅棗、陳皮,有培元固本、理氣養肺、補腎氣、開胸利膈的作用;麻黃、柴胡、桂枝、荊芥、防風、生薑、桑枝、黃芩則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全方可達到養陰補氣及解除風鬱的效果。 此外臨床上也證實,其藥方具有幫助呼吸順暢的功能,同時也藉由降低發炎細胞激素、提升抗發炎細胞激素,來達到降低肺臟發炎的效果,對於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有穩定療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2.html】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越來越多人出現失眠、疲倦、心悸、腦霧等「長新冠」症狀。日前有網友分享自己染疫康復後仍留下「腦霧」後遺症,開車回家路上突然忘了自己在哪?對周遭環境完全陌生,形容就像失智的感覺,直呼:「腦霧真的很可怕!」 這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她在5月初確診、17日出關,想不到相隔近4週仍有後遺症。日前她開車回家,在平日走慣的路線上卻瞬間「忘記自己在哪裡,周遭環境完全陌生!」 她放慢速度尋找路牌,看到路牌時整個人又突然恢復正常,彷彿上演「電視演的失智感覺」,而且聽到身邊蠻多人染疫後都有這種後遺症。 不少網友也回應有類似症狀,有人「北車走了4次還在原點繞,反應慢半拍不敢開高速公路」;有人則是打開電腦要處理文件,卻在電腦開機後「看著電腦螢幕發呆很久,想不起來要幹嘛」,只好再關機。 運動、飲食、睡眠3方面改善長新冠 據研究指出,確診者即使康復後,仍有逾7成5的人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口味或嗅覺改變、失眠、心悸、胸痛、頭暈和睡眠等生活困難,要改善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進行調整。 一般來說,染疫後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可能會維持數週,醫界多建議痊癒後至少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進行運動會較安全。可從每次2~3分鐘的輕運動開始,1天進行數次,再慢慢恢復強度,建議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不只能改善心肺功能,長期對各種健康問題都有幫助。 充足睡眠、避免壓力,能協助大腦與身體恢復機能,每天飲水2000cc也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但最好避免飲酒和抽菸。飲食方面則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等。 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指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所以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 如穀類、豆類、蛋、瘦肉、蜂蜜等食物的B群含量高,綠色蔬菜與堅果類含量也不少,可保持多樣化攝取的習慣,讓營養更均衡。●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