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發炎反應
共找到
765
筆 文章
-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氧化壓力失衡 恐增肺損傷風險
國衛院追蹤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有些奈米工廠作業員僅戴活性碳口罩,防護力不足,應戴N95口罩。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今天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都很熟悉,奈米微粒則是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如果進到體內,容易堆積在下呼吸道、細小的支氣管,引起後續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奈米粒子因體積極微小而產生新的物理特性,被廣泛運用在生活各項用品當中,從電子產品到醫療保健產品、食品、紡織品、運動裝備、衛浴產品、家用產品等。在運用奈米技術或材料的作業過程中,常會產生大量奈米微粒,大部分工廠為保護工作者,會以封閉操作和加濕作業來大幅降低空氣中奈米微粒的濃度。過去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沒有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衛院團隊在4年間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的各項生理數值,其中以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重複5次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也觀察到支氣管有發炎指標,可能肺部有受損,但還沒有到疾病程度。在追縱期間內的統計結果顯示,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都沒有明顯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在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說,儘管目前研究還看不出奈米微粒與疾病的關聯,但已觀察到氧化壓力和相關生物標記,環境因子導致的疾病發生通常經年累月,後續還會與國外合作,繼續追蹤致病可能性。吳威德說,應特別需要重視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尤其到工廠觀察時,很多工作員配戴的是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此外,應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保護措施。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別急著積極治療治足底筋膜炎 釐清原因為首要
近年全民興起慢跑及步行熱潮,這些看似輕鬆的運動,對足部衝擊性非常高。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門診診斷足底筋膜炎時,可藉由觸診尋找腳底痛點。桃園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鐘表示,據其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影像超音波是確定診斷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可釐清足底筋膜是否增厚、鈣化或周邊有無水腫現象。談及足底筋膜炎治療,多數人腦中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但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說,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首要任務並非積極治療,第一時間應評估、分類成因,如足型天生問題或穿鞋、鞋型出狀況,對準原因改善,甚至毋須治療即痊癒。拉扯型患者● 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 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活化細胞。據鄭融觀察,患者多是忍痛好幾個月或年,影響生活才到診間求助,狀況多較嚴重。首先需觀察患者走路過程,小腿阿基里斯腱或腓腸肌腱緊繃,造成踝關節的背屈活動範圍,腳掌恐過度下折,導致足底筋膜拉扯;足弓塌陷也會使得腳掌拉長,同樣會讓足底筋膜長期拉扯。鄭融說,面對拉扯型患者,通常會建議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經評估也可至治療所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但他強調上述治療目的並非止痛,而是增加細胞通透性,讓細胞變活躍、代謝速度加快,促進組織癒合。天生結構瑕疵者● 以貼布將足底脂肪集中到足跟托高,降低壓迫。部分患者是因天生足部結構瑕疵,足部重量分配不均。該類患者隨年齡增加,足底脂肪逐漸擴散,需透過貼布將足底脂肪「掃一掃」,集中到足跟托高,彷彿踩到肉墊,降低壓迫,過程約需貼二至三周,但有些人痊癒後足底脂肪仍會越來越鬆散,就需仰賴足墊分散壓迫。保守療效不佳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針對少數保守療法反應較差者,蔡文鐘表示,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個星期,仍然疼痛嚴重,可考慮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據其多年經驗及研究發現,盲目注射無法精準打到發炎處,局部類固醇注射應盡可能以影像超音波引導的注射,其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日後復發率。除類固醇降低發炎程度,蔡文鐘表示,頑固型足底筋膜炎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加速癒合。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目前醫療指引已不建議注射類固醇,因為雖然消炎止痛立竿見影,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定會復發。害怕打針的患者● 體外震波治療,增加再生能力,修補組織。● 裝有心臟節律器者,不建議使用。針對害怕打針的患者,蔡文鐘建議可考慮自費做體外震波治療,迅速阻斷局部疼痛神經纖維,達到止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局部慢性發炎組織的血管新生,而達成組織修補的作用,對足底筋膜炎有80%以上的療效。但裝心臟節律器者,避免震波干擾儀器,不建議使用。鄭融解釋,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拖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體外震波治療其實是給予患部有限破壞,引發身體第二次發炎反應,增加再生能力,「慢性發炎處彷彿死水,透過有限破壞刺激,可讓讓身體再次察覺發炎處。」因此患者本身癒合能力不能太差。不得不開刀的患者● 頑固型發炎患者,僅占一成。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術後還是可能復發。足底筋膜炎患者多達九成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症狀,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長時間足底筋膜炎,嚴重發炎反應恐會產生鈣化現象,以X光照足部側面,會看到如刺的牽扯性骨贅生,造成民眾誤認為足底筋膜炎是「腳底長骨刺」。釋高上強調,骨刺本身只是病徵,足底筋膜炎問題並非因腳底被骨刺刺到導致,不會因去除該骨刺,足底筋膜炎就痊癒。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釋高上也指出,為避免足型垮掉,或切除過多筋膜使足弓塌陷,足底筋膜切除術並非將痛點切除,而切開筋膜使其放鬆。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對於手術治療存有迷思,他強調手術不能完全解決足底筋膜炎問題,一定要從天生結構或後天生活習慣根本問題改善,不然可能會再復發。撐足弓 非萬能急性發炎期 千萬別用鞋墊鄭融強調,鞋墊雖是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之一,但急性發炎期千萬不可使用鞋墊。他解釋,鞋墊為撐起足弓,多會設計凸起處,但在急性期,鞋墊凸起只會擠壓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受損,在門診中常見很多人越墊越慘,他呼籲不能盲目追求撐足弓,建議急性期患者使用足跟墊片。
-
2020-09-19 新聞.科普好健康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抗癌不再一味消滅,走向與癌共存
對抗癌症的新策略已露出一道曙光,一場顛覆觀念的癌症治療革命正進行中,「免疫療法」的重現與「腫瘤微環境」的觀念促成這個改變。衛福部健保署已同意第一代免疫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2018年9月公告開放特定癌症病人自體免疫細胞療法,宣示進入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時代。營造增強免疫療法環境在癌症免疫治療日趨重要之際,營造有利於增強免疫療法的腫瘤微環境,成為首要之務。其實中醫在治療癌症早已提出增強免疫力與腫瘤微環境的觀念。中醫治療癌症的策略 : 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化痰祛濕、養心安神、以毒攻毒等。其中「扶正祛邪」就是扶正氣、清熱解毒就是抑制腫瘤發炎反應,都是促進免疫作用;活血化瘀是去血栓,修復正常血管,打通血路讓免疫細胞浸潤、化痰祛濕是清除代謝廢物,這些都是改善微環境。所以免疫療法是中西醫癌症治療的最佳共通語言。免疫系統正常 癌症不易生要正確理解癌症,不能只端看癌症細胞本身而已,還得考慮癌細胞周圍的其他細胞,包含基質細胞、血管、還有免疫細胞,以及與各種信號分子一起組成了「腫瘤微環境」。而中醫的「種子與土壤」、「全人治療」、「與癌共存」理論,與目前西醫根據個人生物標記(體質)進行免疫療法的觀點不謀而合。癌症與腫瘤微環境的關係猶如種子與土壤,所以讓腫瘤微環境中的各種狀態保持平衡,讓免疫系統維持在較正常的狀態,癌症就不易在如此土壤中生長。癌症中醫整合治療興起古代中醫典籍依證病合辨,歸納體質,都是朝著建立人體良好的整體環境與體質而努力;19世紀末,英國Stephen Paget醫師提出「種子與土壤理論」,主張腫瘤轉移不僅是腫瘤細胞(種子)的隨意出擊,同時也需要轉移器官具備適當的生長環境(土壤),而且是癌細胞的主動出擊。一百多年後,發表於《自然》雜誌的文章證實了這項假說,也就是說,在腫瘤微環境平衡調和情況下,癌症得以利用免疫系統來控制。由於中醫本來就是持人體整體觀,隨著21世紀的顯學,系統整體論 (系統生物學、大數據)的興起,取代還原論(化約論),開始興起以中醫整合治療癌症。符合人體自然原則較能成功在免疫療法開啟癌症治療革命史的新頁下,利用免疫系統來治療、控制癌症,不再一味追求消滅癌症,是正確的大方向,符合人體自然原則,較有機會成功。西方醫學界正如火如荼地,在研究免疫系統運作、腫瘤微環境機制、免疫治療與其他療法的合併治療等。東方醫學的免疫療法研究,所謂正氣、陰陽調和,也慢慢能以科學語言來解釋;另中藥本身的邏輯就是複方、藥物組合治療。若能輔以數千年中醫藥的臨床人體試驗優勢,共同為促進病人生活品質盡最大的努力,可趨近「與癌症共存」之慢性病的願景。
-
2020-09-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疲憊吃不下別輕忽 身體發炎恐延誤救命
據統計,超過半數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憊等症狀,很多癌友卻不以為意。醫師提醒,這些症狀恐是身體發炎警訊,置之不理可能拖累治療成效。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一項癌友臨床調查,200名接受調查的癌友中,有7成癌友體力下降,另有5成癌友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倦等症狀,其實都和身體的發炎反應有關。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失控的發炎反應會導致癌症發生,確診後若持續處於發炎狀態,會導致癌友出現全身性負面影響,如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肝功能下降等,甚至可能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影響治療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麒洹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多數癌友即便出現上述發炎症狀也不以為意,有人甚至誤信迷思,認為以低醣飲食就能餓死癌細胞,都會導致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機率,拖累治療成效及存活率。不過,即便知道身體發炎會影響治療,多數癌友仍很難透過症狀掌握自身狀況,這時不妨透過「炎值」計算,搭配6大臨床症狀自我檢測來管理發炎問題。王照元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時,都會檢驗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者相除若大於3,就代表身體有發炎現象,數值愈高代表發炎症狀愈嚴重,恐影響平均存活期,炎值低的患者有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者僅剩1成。6大檢測標準包括食慾不振、體力下降、體重下降、感到沮喪、有疲倦感以及炎值大於3,癌友若符合3種以上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應盡快和醫師、營養師討論營養介入。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林奕岑表示,很多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卻忽略對熱量、營養組成需求與一般民眾不同,建議謹記「5好」口訣,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及魚油,打造最佳抗癌體質。林奕岑強調,熱量和蛋白質可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治療所需的體力和抵抗力,魚油則是因含有EPA脂肪酸,有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
-
2020-09-1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吃糖就憂鬱?不止體重變輕,戒糖後身體6變化
在被客戶刁難的日子,被家人朋友氣瘋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要去找塊甜滋滋的蛋糕,或喝杯青蛙黑蛋奶才能壓壓驚呢?吃甜甜好開心似乎是人之常情,你也是只要心情不好,就想吃個甜食獲取療癒嗎?然而,現在大家都在喊「戒糖」,似乎戒糖才能控制體重。然而,你是否會擔心萬一不能吃到甜食,會不會變成太過憂鬱?究竟戒糖之後,身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自然界的糖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糖。水果吃起來甜甜地,就是裡面存有糖分;番薯飯在嘴裡嚼一嚼,會甜,因為裡面有天然的糖;再看看成分無調整的鮮奶裡,每100克的鮮奶就有4.8公克的糖分。沒錯,水果、蔬菜、穀物、牛奶等天然食物裡都有糖。不過,這大概不是我們戒糖的重點,大家先不要擔心一旦戒糖,是不是連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了,其實只要是原型食物,同時就還有礦物質、維生素、與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烹調方式簡單點,別加太多調味,都可以繼續適量的攝取。所以,我們這裡要說的戒糖,是要請大家從「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做起。先戒掉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哪些食物是有添加的精緻糖呢?其實除了天然的蔬果、牛奶、穀物之外,如果你吃到會甜的東西,常常都是額外添加精緻糖做成的。不管是手上拿著的大杯珍奶、飲料、調味的牛奶、可樂、冰糖滷味、各類醬汁、冰淇淋、糖果、餅乾、各類麵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額外添加的糖份,這就是我們需要戒掉的。無論廣告告訴你這是用黑糖、蜂蜜、楓糖漿、玉米糖漿、還是蔗糖,這些額外添加的糖份都會豐富食物的風味,但同時也是增加熱量,卻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請記得,這些添加糖即使含有一些礦物質或維生素,含量也是少之又少,請不要以為用黑糖、蜂蜜就是很健康。每當我們吃進甜食,糖分會促使腦內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暫時性讓人覺得舒服愉快,然而這時身體又需要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和情緒就在攝取甜食之中一下飆高,一下陡降,分泌不穩定。不僅如此,這些糖分是不帶有其他營養素的「空熱量」,在攪亂內分泌後,還會轉成脂肪存在體內。所以,添加了精緻糖的甜食就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還是種成癮物質,讓你有種來得快、去得快的愉悅感,而這眼前的快樂持續不了多久,下次又想再來一點、多來一點,需求量愈來愈高。 假使我們現在對甜食已經開始成癮,覺得大杯飲料全糖都不夠甜的話,就要非常小心啊。我們曾討論過「戒糖的方式」,這次,就來說說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剛戒糖時戒糖後,你大概會想得到,剛開始會有點痛苦的。原本點綠茶時至少要半糖,現在變成不加糖,可能有點喝不下。畢竟我們對糖的需要是種成癮,那想要戒糖時,就跟想要戒斷任何其他對酒精、毒品成癮一般,變得很焦躁不安。戒糖者會說,剛開始點無糖的飲料後,腦袋瓜像被蒙上一層薄霧,更容易覺得疲憊不堪、頭痛,內心有說不出來的焦躁感呢。然而,請堅持下去,戒糖的好處即將出現腦袋更清晰很多人會想,要吃一點甜的,血糖充足了,腦筋應該會比較好吧!不過,攝取過多的糖分其實會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讓頭腦難以形成新的記憶,進而認知功能。戒糖之後,反而會讓頭腦裡正常分泌化學物質,讓思緒更清晰。皮膚變好過個幾天,戒糖者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皮膚變好了!畢竟當加工糖份愈多,身體就需要加強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的濃度高峰愈多,愈容易引起皮膚發炎反應,導致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受傷分解,皮膚就難保水嫩Q彈。而且當糖分攝取太多,體內糖化終產物愈多,也會破壞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所以很愛吃甜甜時,比較容易長皺紋,或有酒糟性皮膚炎、青春痘等問題,而這些狀況在戒糖後會獲得改善。睡得更好有些戒糖者會明確發現自己睡的比較好,或說能睡的比較深。根據研究,精緻加工糖會影響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慢波睡眠期是我們睡覺時的深度睡眠期,這段時間沒睡好,精神就比較差,意識鈍鈍的,比較沒辦法清醒過來,白天學習到的知識、記憶都更難存好放在腦袋裡。而快速動眼期屬於我們夜間作夢的階段。擺脫糖分的影響後,戒糖者半夜突然醒來的次數會變少,睡眠時比較不會那麼淺眠,整體來說都能增進睡眠品質。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剛開始想要戒糖的人,許多都是為了要減輕體重,畢竟這些多餘的糖分屬於「空熱量」,會轉成脂肪存入體內。因此常常吃太多糖,還會增高血壓與血中壞膽固醇的濃度。而開始戒糖後,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體重會降低,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降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根據研究,每天熱量來源中,糖分占了2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每天糖份佔熱量10%人的兩倍。牙齒更健康口腔內有糖份時,細菌就容易滋長。就算每天有好好刷牙,假使隨時來一杯可樂或珍珠奶茶,就會讓口腔成為細菌生長的好場所,就很難維持口腔衛生。所以,看到這裡,我們的建議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額外添加精製糖」的分量,無論是麵包烘焙品、醬料、糖飲等含糖的食物,最好是適可而止,不吃也沒關係。一般飲食建議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攝取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更明確,希望女性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在25克以內,男性在37克以下。然而,統計上看起來成人攝取的糖量常常超標兩、三倍以上。剛開始大家可能對「添加糖有幾克」是沒什麼概念的,而這時就要多多讀食物的成分標示。當食物標示上面有寫到「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都是指添加糖份。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含糖量小於5克的食物。精緻糖的陷阱如果認真看食物成分你會發現一罐330cc的可樂,總糖份就是35克。一天喝一瓶就接近添加糖超標了。而許多人認為很健康的乳酸菌飲料,糖份比例也極高,每100毫升常含有15克左右的糖,千萬不要以為上面寫著零脂肪或幫助消化就是健康飲品。 另外,一杯大杯700cc的珍珠奶茶,就算你很客氣的點了微糖版本,總糖量也是將近40克,全糖的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是超過60克的糖。為了健康著想,這些都是少碰為妙。更多減糖技巧,請看「七招減糖大作戰」。想要健康飲食,就要注意自己每次做出的選擇,不要養成喜歡重口味的壞習慣,才能常保健康。原文:
-
2020-09-11 科別.新陳代謝
放任痛風不管反覆發作 這種疾病會跟著來!
你知道嗎?放著痛風不去治療,會提高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就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最近身體檢查顯示腎絲球過濾率58 mL/min/1.73m²,被告知恐怕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男性自述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但是這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1個月就有2、3次關節腫痛,但他沒有就醫,僅在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也並未做持續預防的治療,痛風反反覆覆發作。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檢查發現,他的血液檢測尿酸值為 9.3 (正常值2.6-7.2 mg/dl),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於是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1個月後痛風未再發作,血液尿酸值為4.8 (2.6-7.2 mg/dl),腎絲球過濾率63 mL/min/1.73m²。何一成指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所引起的病變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小心腎臟損傷!何一成指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可能有2個原因,尿酸沉澱在腎臟組職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何一成進一步說明,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此外,尿酸鈉鹽結晶會沈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痛風反覆發作,腎功能可能出問題治療方面,初期的治療目標為紓解急性痛風的症狀,急性痛風的處方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腎功能不佳者不適用,另外還有秋水仙素、類固醇。若血中尿酸值仍高,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有腎結石不適用尿酸排泄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可能會使急性發作的症狀更加惡化,用藥宜在急性發作症狀緩解之後的一到兩週之後才開始。一般而言,痛風患者要有兩次以上的發作才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但如果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也會考慮用藥。最後,何一成提醒,痛風發作是由於尿酸鹽晶體沉積於關節腔內所引起的關節發炎腫痛,造成身體很大的不適,尿酸鹽晶體也可能沉積於腎臟、造成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腎衰竭。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勿過多食用含普林食物,每日喝足量水分,並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不僅減少了發作的痛苦,也保護了珍貴的腎功能。延伸閱讀: 愛吃海鮮易致痛風? 醫師說最大原因是「這些」 店都打烊了還不走?吃霸王餐?原來是這個原因走不動  
-
2020-09-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亂吃止痛藥 小心腎損傷
一名60多歲男性,沒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關節腫痛又自行吃藥解痛,健檢時,被告知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檢查發現,血液檢測尿酸值超標,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醫師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一個月後患者痛風未再發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若自行吃止痛藥,很可能會添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何一成表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當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尿酸的排泄受阻,使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就容易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發急性或慢性的關節腫脹疼痛與變形,演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他說,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會突然感到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周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含普林食物,每日多喝水,少攝取酒精,並就醫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來減少發作的痛苦,保護腎功能。
-
2020-09-10 科別.眼部
乾眼症、過敏性結膜炎 療法不同
時序漸入秋季,氣溫變化大,不少人出現眼睛乾澀、發癢、紅腫等不適,可能是乾眼症或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症狀類似,但治療方式不盡相同。聯新國際醫院眼科主任張文瑞表示,乾眼症一年四季都有,秋冬天氣乾燥會較明顯,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暖氣房濕度低、看手機、電腦而減少眨眼頻次,都可能造成眼球無法獲得淚液濕潤而乾澀。過敏性結膜炎主要是接觸到過敏原引發過敏反應,可分季節性與常年性。季節性的過敏原與四季更迭有關,如花粉;常年性的過敏原以塵蟎、灰塵最常見。過敏性結膜炎與乾眼症都是眼表面的疾病,大多不至於造成視力損害。張文瑞指出,乾眼症與過敏性結膜炎在症狀上有些類似,眼睛皆感覺乾澀發癢。治療上以症狀緩解為主;針對過敏反應,會開立抗組織胺藥物,必要時以類固醇藥物治療。人工淚液對乾眼症有效,對過敏性結膜炎也有一些效果,因為可以沖淡眼表面的過敏原。張文瑞提醒,眼睛癢也可能是兩者合併發生。熱敷對乾眼症有幫助,對過敏性結膜炎卻適得其反,恐加重癢與發炎反應。民眾如不確定,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
-
2020-09-1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年輕人超危險,出現5大症狀須警惕
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發燒、腹瀉只是腸胃炎? 加上6表現恐是「克隆氏症」 男大生尿尿漂菜渣 竟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惹禍
-
2020-09-09 醫療.自體免疫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60多歲林伯伯40多年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當時治療資源不足,延誤治療,如今他脊椎僵硬如竹竿,備受眼睛、腸胃道反覆發炎等共病折磨,因僵直性脊椎炎家族遺傳性高,20歲的兒子也確診,林伯伯到診間苦苦哀求醫師,願意自掏腰包,選擇自費療程,就是不要兒子步上後塵。林伯伯是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近年接手印象最深的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疾病一直進展,不僅脊椎沾黏非常嚴重,腰椎到頸椎完全無法彎曲,甚至整個髖關節都爛掉,再加上共病纏身,如腸胃道出血住院,幾乎無法工作。早上起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是僵直性脊椎炎臨床典型表現,另也會有一些患者會出現下肢疼痛,如髖關節、膝關節,肌腱附著點也會發炎,使阿基里斯腱或腳後跟疼痛,產生足底筋膜炎,但胡宗慶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能出現眼睛、腸胃道、皮膚,甚至心血管疾病等問題。胡宗慶說,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容易引發全身系統性病變,其中以眼睛反覆發炎共病「虹彩炎」最常見,風險較一般人多出30倍以上,血管持續處於發炎狀況,甚至連心血管疾病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共病機率多達2.2倍、高血壓2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常受下腸胃道潰瘍,研究發現,腸胃道發炎風險為9.3倍;糖尿病則為1.4倍,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目前沒有證實和胰臟有關聯,但患者罹病率確實較高,強調控制好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炎因子,就可有效減少共病發生。過去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藥物治療僅限於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近年生物製劑能控制僵直性發炎因子,更有歐洲研究證實,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接受生物製劑,驗血報告顯示患者發炎指數降低、眼睛內的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意味著發炎反應降低,眼睛不再反覆發炎。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逐漸進步,生物製劑有機會讓疾病緩解,阻止疾病繼續進展、避免發展成共病。林伯伯深刻體會僵直性脊椎炎所帶來的痛苦,林伯伯更願意自費生物製劑治療兒子,如今林伯伯的兒子即使發病,但仍可像正常人生活、工作、運動,也不受共病折磨。胡宗慶醫師●現職: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專長: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學歷:高雄醫學院後醫學系●經歷:灣橋榮院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總醫師
-
2020-09-0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約等於每7個人之中就有1位老年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8月發表「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0年將開始進入死亡數超過出生數的「人口負成長時代」,預估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長者。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目前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董氏基金會表示,國人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長命並不一定好命!50歲過後腦力下滑 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明,年過50歲後,大腦約以每年0.2至0.3%的速率萎縮,60至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變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飲食品質不佳 大腦更容易早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營養師引述2018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的研究指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久坐不運動與肥胖 都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劉建良主任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導致45至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1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劉建良主任指出,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飲食吃不好 靠膠囊補充也沒效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都有正向的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魚類中的n-3脂肪酸。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受整體飲食內容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許惠玉建議,每日在6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的同時也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可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特色。吃好又睡好 大腦才凍齡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有助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睡眠與大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2018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還有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7至8小時,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並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外,也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50歲前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國人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吃動睡3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每個人都要肌膚完美無瑕,但人生難免有些跌跌撞撞,甚至可能留下疤痕。此時不少民眾會選購矽膠凝膠來減少疤痕的產生,但市售矽膠凝膠分「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到底如何選擇?矽膠產品迷思大解析 一、市售矽膠凝膠,有什麼差別研究顯示矽膠能避免角質層水分經皮膚蒸發,進而恢復肌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另外更提供疤痕一個封閉的環境,以達「軟化、撫平、淡化」疤痕的效果,這概念與傷口生長的「濕潤療法」理論雷同。臨床上矽膠凝膠幫助提供肌膚一層保護屏障、減少大量水分散失、預防及減緩疤痕增生及淡化疤痕的功效【1】。市售矽膠凝膠成分區分為「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直鏈型矽膠凝聚力強且堅固,故質地較為黏稠;環狀型矽膠延展性較高,清爽不黏膩,揮發性佳,故易乾。所以針對比較可能產生蟹足腫的疤痕,可以選用凝聚力較佳的直鏈型矽膠凝膠;若處理疤痕較淺或皮膚較薄的位置,可以考慮延展性較高的環狀矽膠。 另一方面,並非含有Silicone成分的凝膠就具有除疤作用喔!最主要必須看silicone gel乾掉後,是否能形成一個有效厚度的防水薄膜,達到密閉透氣防水保濕的效果。微笑建議民眾挑選具有「醫材許可證字號」的矽膠產品,在除疤的效力上較為明確。二、新一代直鏈矽膠揮發快,易乾以往由於直鏈矽膠凝聚力強,且揮發性較慢,所以民眾接受度偏低,但從實證角度來看,目前矽膠凝膠預防疤痕增生的文獻大多為直鏈矽膠的臨床實證,也廣為醫學中心採用。另一方面,目前新一代的直鏈矽膠所添加的揮發物質比例較高,改善以往不易乾的問題,正確使用情況下,塗抹後3分鐘即形成薄薄的保護膜,化妝時也不會卡妝。如果塗抹後,發現怎麼過了3分鐘,卻還沒有乾,那代表使用量過多,塗太厚重了,建議塗抹薄薄一層即可。三、矽膠凝膠及貼片的迷思大家可能覺得矽膠貼片黏的比較牢,比較能夠產生壓附力,但事實上預防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壓力療法」,其壓力需達24-30毫米汞柱的壓力,矽膠貼片根本無法產生這種程度的壓附力,所以這個觀念是不切實際的【2】。甚至有研究評估矽膠凝膠及矽膠貼片用於治療肥後性疤痕,蟹足腫及雷射後淡疤效果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矽膠凝膠後不論在疤痕大小、發紅、發癢、不適感皆相較於使用矽膠貼片較有明顯改善,且矽膠凝膠使用耐受性也較矽膠貼片高【3】。不過微笑要補充一下,並不是說矽膠凝膠效果矽膠貼片好,選擇上最大的差別,還是看患者使用的耐受性(是否過敏等等)以及疤痕的位置(例如臉上或位於關節彎曲處,就比較不建議使用貼片)。四、疤痕處理黃金原則從組織學的觀點來看,是否會形成疤痕與傷口癒合的過程有關。傷口的癒合3個時期:(1)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當傷口出現後的幾秒鐘內,發炎反應就開始啟動。許多白血球,血小板聚集至傷口處,主要的作用是止血並抵禦因表皮破損後傷口部位所帶來的病菌。(2)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傷口形成後的第2天開始,纖維母細胞開始合成許多膠原蛋白(collagen)並開始堆積在傷口的底部成為以後的真皮層。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堆積修復後,表皮細胞才開從傷口周圍向中央增生,傷口才會癒合。(3)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增生期所增生的膠原蛋白排列是非常凌亂的,所以此時期的疤痕外觀較為肥厚,摸起來硬硬的,看起來紅紅的。傷口形成第3周後,原本排列凌亂的膠原蛋白開始慢慢會重新代謝並重新排列整齊,整個過程約需3-6個月。由上述的傷口癒合機轉來看,真皮層膠原蛋白修復的程度,排列整齊與否,決定了一個傷口癒合後的疤痕明顯與否。所以矽膠除疤凝膠使用的黃金時期約是「傷口產生後7-10天,表面癒合且無組織滲出液」!並且建議連續使用至少3-6個月,使重塑期真皮層膠原蛋白排列整,減少疤痕的形成。1.Evolution of Silicone Therap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car Management. Aesth Plast Surg (2008) 32:82–92 2.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Aug;110(2):560-71.3.The Efficacy of Topical Silicone Gel Elastomer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Keloid Scars, and Post-Laser Exfoliation Erythema. Aesth.Plast.Surg.31:495-500,2007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矽膠產品的迷思?大解析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8-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治療新契機 細胞治療現曙光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莫不期待疫苗問世。但是除了疫苗和抗體外,北醫大研發長黃彥華表示,間質幹細胞(MSC)因有很好的免疫調控力,能明顯降低肺纖化的後遺症,因此成為疫苗之外備受關注的一項抗疫重點,針對胸腔疾病的細胞治療研究也躍升至前三名。黃彥華今於北醫大舉辦的「2020國際綜合醫療高峰論壇」中指出,之前細胞治療研究重點多以癌症為主,並反映老化需求,第二、三名則分別為骨關節和神經系統疾病。然而回顧今年的研究,胸腔類疾病一舉躍上第三名,顯示細胞治療是治療新冠肺炎的契機。她說,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策略,疫苗仍是首要策略,接著便是幹細胞和抗體的交錯使用,歐美的策略選擇抗體多於幹細胞,亞洲則是幹細胞多於抗體。黃彥華表示,中國大陸在急性肺損傷、肺浸潤和肺纖維化病人住院後,給予幹細胞治療,效果看起來不錯。而全球針對新冠肺炎或是急性肺部損傷的幹細胞研究,有51個臨床試驗案正在進行,都是來自脂肪、骨髓等組織來的異體幹細胞,因此預期後新冠肺炎時代,異體幹細胞的市場會成為主流。與疫苗和抗體直接阻斷、攻擊病毒不同,幹細胞治療的功用在於免疫調控,降低肺部發炎反應,減緩肺部纖維化的機會。但黃彥華表示,幹細胞治療的介入時機以及應用於重症病人的效果,仍有待臨床試驗結果,但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病人不多,因此台灣的研究主要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人為主。而細胞治療除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外,義大醫院院長、北醫大校友總會總會長杜元坤也將細胞治療用於其所發展的「杜氏刀法」上,過去針對脊椎損傷病患透過「神經繞道顯微手術」雖有七成的病患症狀可獲改善。但從一系列動物試驗發現,若從鼻腔幹細胞萃取出外泌體,作用在修補的神經部位,則可讓原本斷裂的神經再長回來,恢復功能。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疲倦頭痛可能是身體發炎警訊 營養師籲改變飲食習慣
現代人生活忙碌,生活緊張易造成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洪凱婷提醒,這些都是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警訊,降低身體慢性發炎反應,可從飲食方面著手。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反應時,許多人會吃止痛藥來舒緩症狀,但治標不治本,洪凱婷說,在飲食方面可以嚴守6大要點,包括少碰手搖飲、勿食用反式脂肪食品、勿過量飲酒、少食用精緻榖物、 勿以市售果汁,取代新鮮水果、攝取含Omega-3脂肪酸食物。洪凱婷指出,市售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糖,攝取過量的糖會使身體發炎指數升高,進而造成身體發胖,據衛福部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天總熱量的10%,以60公斤的男性為例,一天總熱量需求1800大卡,換算糖量不可超過45g,一杯700CC全糖的珍珠奶茶就超過了攝取上限。反式脂肪已被研究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洪凱婷點名,早餐店的麵包、吐司會添加烤酥油、瑪琪琳,油條、燒餅、乳酪餅、炸薯條、爆米花、餅乾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在選購時應注意食品上的營養標示。洪凱婷說,成年女性每天以1個酒精當量為限,相當於啤酒375CC或白蘭地40cc;成年男性每天以2個酒精當量為限,適量飲酒有益身體健康,過量飲酒易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少食用精緻榖物,如白麵條、白米飯、白吐司、白麵包、玉米穀片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洪凱婷建議,可選擇未精緻全穀雜糧類,如糙米、紫米、燕麥紅豆、綠豆、地瓜等高纖全穀雜糧類,不僅吃進更多的營養且有效保護健康。另外,洪凱婷表示,市售果汁含糖量高,不可以此取代新鮮水果,更要攝取含Omega-3 脂肪酸食物,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生蠔、淡菜;植物性食物有亞麻籽、核桃等都是最佳來源。
-
2020-08-26 科別.皮膚
手掌腳掌長滿水泡確診罕見掌蹠膿皰症 9大危險因子易釀病
40多歲陳小姐多年來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多次就醫,找不出病因,只能服用類固醇以及A酸等藥物,由於腳底腳趾長滿水泡,潰瘍化膿,又癢又痛,嚴重時無法穿上鞋襪,至皮膚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掌蹠膿皰症」。與乾癬類似 基因表現不同「掌蹠膿皰症」(Palmoplanatar Pustulosis,PPP)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成因不明,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長久以來,被視為乾癬的一種類型,3%至4%乾癬患者會併發「掌蹠膿皰症」。近年研究發現,掌蹠膿皰症與乾癬在基因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掌蹠膿皰症獨立出來為另一種疾病,患者手掌腳掌表皮出現水泡、膿皰,反覆發作,以致皮膚發紅、增厚、搔癢、脫屑,據病人自訴,「痛起來宛如火燒般」。研究逾六成有抽菸習慣台大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份掌蹠膿皰症臨床研究報告,分析1994至2019年間66名掌蹠膿皰症病患,發病年齡中位數為44歲,女性占59%、男性42%,整體來說,62%有抽菸習慣。除抽菸之外,掌蹠膿皰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過度日曬、扁桃腺發炎、牙科感染、鼻竇炎、壓力、鞋襪摩擦,以及皮膚與含鎳飾品接觸等。進一步觀察病灶,起初症狀僅為針頭般的細小水泡,局部發癢,病程發展迅速,沒多久水泡就大如圖釘,且為連續性病灶,變成一大片水泡、膿包,又癢又痛。症狀類似濕疹 易被誤診從外表看來,掌蹠膿皰症症狀類似於濕疹、汗皰疹、黴菌感染(香港腳),因此很容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反覆發作,病灶愈來愈嚴重,傷口化膿,湯湯水水,手指、手掌布滿水泡,除了影響外觀,不方便工作,有時連手指敲打電腦鍵盤,都有困難。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系統性,局部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和照光治療為主,全身系統性治療則使用口服A酸與施打生物製劑。臨床顯示,照光治療效果有限,使用A酸皮膚則會愈來愈薄。至於塗抹類固醇藥膏,可抑制發炎,容易結痂,且有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容易併發水牛肩、月亮臉。傳統藥物治療 效果有限掌蹠膿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以致容易反覆發作,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產生記憶細胞。如果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病情平穩,但需持續用藥,每月兩、三萬元藥費,經濟負擔不小。提醒民眾,如果手掌、腳底反覆出現水泡,且發紅化膿,異常疼痛,務必提高警覺。一旦合併不明原因關節炎,則需積極就醫找出病因,若確診為掌蹠膿皰症,需耐心接受治療,且一定要戒菸,遠離菸害。
-
2020-08-26 科別.皮膚
獨木舟戲水雙腿曬成紫芋 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
夏日出遊,從事水上活動要小心。45歲陳先生,日前與家人安排熱門的獨木舟戲水之旅,但未防曬、穿輕便上衣短褲就上場,沒想到,一趟4小時獨木舟之旅,雙腿嚴重曬傷,皮膚起水泡,還出現「紫芋」色,嚇得趕緊就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該名患者未作任何防曬措施,從上午8點划到中午12點,過程中也忽略刺痛感、不知曬傷,隔天又參加步道行程,由於沒有休息,加上褲子不斷摩擦雙腳,曬傷部位受損更嚴重,就醫時下肢腫脹、疼痛不已,腿部布滿大小水泡。經治療後,患者腿部曬傷發炎狀況改善許多,建議恢復期要多抬腳、多休息,不要讓雙腳皮膚受外力摩擦,以免水泡發炎惡化。黃季怡說,皮膚過度接觸紫外線,容易曬傷,產生紅腫、刺痛及發熱症狀,曬傷範圍若達真皮層,皮膚發炎反應會更嚴重,出現水泡、滲出液,甚至脫水。當曬後皮膚出現刺痛感,即是曬傷的警訊,當下可以流動冷水沖或濕敷患部降溫,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降低曝曬的傷害。曬後恢復期也很重要,黃季怡指出,曬後治療首要鎮定舒緩,如果有水泡或傷口,必須就醫治療;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蛋白質,可幫助傷口癒合。曬傷後的10至14天是恢復期,此時皮膚還很脆弱,盡量讓患部休息,不要外出曝曬,注意衣著材質,不要摩擦皮膚,避免傷口再度感染。此外,黃季怡強調,防曬措施一定要確實,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分,才能降低曬傷的發生。
-
2020-08-25 科別.皮膚
夏日獨木舟之旅 熟男雙腿竟曬爆成「紫芋」
夏日出遊水上活動時要小心。45歲陳先生,日前把握暑假尾聲,與家人安排熱門的獨木舟戲水之旅,但未防曬、僅穿輕便上衣短褲就上場,沒想到一趟4小時獨木舟之旅下來,雙腿嚴重曬傷、起水泡,呈現「紫芋」般顏色,嚇得趕緊就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收治該男子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患者就醫時表示從上午8點划到中午12點,一時大意未作任何防曬措施,過程中也忽略刺痛感、不知已曬傷,隔天又參加步道行程,由於沒有休息加上褲子不斷摩擦雙腳,曬傷部位受損更嚴重,就醫時下肢腫脹、疼痛不已,腿部佈滿大小水泡。所幸患者經治療後,腿部曬傷發炎狀況改善許多,已叮囑該男恢復期要多抬腳休息,不要讓雙腳皮膚受外力磨擦,以免水泡發炎惡化。黃季怡說,曬傷是由於皮膚過度接觸紫外線,產生紅腫、刺痛及發熱的症狀,曬傷範圍若達真皮層,皮膚發炎反應會更嚴重,出現水泡、滲出液,甚至有脫水的危機。當曬後皮膚出現刺痛感,即是曬傷的警訊,當下可以流動冷水沖或溼敷患部降溫,並補充水份及電解質,讓曝曬的傷害降低。而曬後恢復期也很重要,她說過去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又趕緊回診。她說,曬後治療首要鎮定舒緩,如果有水泡或傷口須就醫治療,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曬傷後的10至14天是恢復期,此時皮膚還很脆弱,盡量讓患部休息,不要外出曝曬,注意衣著材質,不要磨擦皮膚,避免傷口再度感染。此外,她表示,防曬措施一定要確實,臨床上以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近9成的人水果吃不夠!3大變化直接反映在身體
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於109年2月進一步調查國人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發現僅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水果攝取量與自覺有活力,呈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有5大主因 多數依賴家裡準備本次調查也詢問少吃水果的原因,無論從攝取頻率或份量來看,原因都相似,其中主要原因: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外食沒有提供水果。此外,同時也發現,家庭受照顧者(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的角色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水果量攝取愈少 與負面情緒產生呈正相關然而,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許書華說明,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許書華指出,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但維生素C不耐高溫,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可從水果補充。挑選水果有3大關鍵 CP值、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要注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為提升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營養密度是飲食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3、高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8-13 科別.眼部
日本眼藥水超好用? 醫師說毋湯!眼睛乾澀真正該注意的是這些事
現代人長時間工作、使用3C產品,常感覺眼睛乾澀,許多人自行購買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或到日本購買眼藥水。但醫師提醒,眼睛乾澀的原因很多,選錯眼藥水反而弄巧成拙。眼睛乾澀 不等於乾眼症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眼睛過敏、用眼時間長、眨眼次數少等原因,都會造成眼睛出現乾澀感。雖然眼睛乾澀不等於乾眼症,但當眼睛乾澀時間過久,可能引起發炎,進而造成乾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眼科主治醫師蔡景耀表示,約七、八成民眾自覺有乾眼症,過去乾眼症好發於較乾燥的冬天,最近夏天患者也愈來愈多,主因是待在冷氣房裡太久。生活習慣不佳 淚液品質差蔡景耀說,淚液成分除了水,還有油脂和黏液,更年期婦女常因淚水分泌少而易有乾眼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患者,則因覆蓋在淚水表面的油脂減少,使淚水揮發快而眼睛乾澀;有人生活習慣不佳,如抽菸、熬夜,導致淚液品質差,滋潤效果不佳而出現乾眼症。蔡景耀建議,透過檢測來辨別眼睛乾澀的程度和成因,才能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藥水來舒緩眼睛乾澀。許多民眾未因眼睛乾澀而就醫,自行點眼藥水,最常見的是生理食鹽水。生理食鹽水可沖洗眼睛分泌物及異物,雖然對乾眼症有些許功效,但生理食鹽水「只是水」,無法將水分「鎖在」眼睛上,因此乾澀時使用,成效不大。此外持續沖洗眼睛,則可能破壞淚水結構、洗去油脂層,反使眼睛水分更易蒸發。擅自用成藥 反而忽略警訊民眾常到日本藥妝店購買的眼藥水,鄭聖甫表示,這些藥水常添加不同成分,有些添加維他命B12,好讓眼睛放鬆;有些則添加血管收縮劑,讓原本又乾又紅的眼睛變得不紅。日本眼藥水屬於成藥,可以自行購買,但有症狀就擅自使用這些眼藥水,不但沒有解決眼睛乾澀問題,反而忽略一些警訊,例如眼睛紅可能是遭受感染等,而未及時就醫。人工淚液則依據淚液成分,不僅能補水、還能補油,讓水分更容易依附在眼睛上,不輕易流失,具保濕效果;且根據眼睛乾澀程度,除了液體型態,還有凝膠或是藥膏可以選擇。鄭聖甫表示,乾眼症必須長期治療,但有些人工淚液含防腐劑,一天至多只能點4次,避免防腐劑堆積,反造成更嚴重的眼睛發炎反應。嚴重的乾眼症患者,若一天需點多次人工淚液,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產品。多喝水 減少熬夜及抽菸許多人配戴隱形眼鏡,蔡景耀提醒,最好6至8小時便摘下,若下班後仍需配戴,則建議換第二副日拋隱形眼鏡,或選擇周拋或月拋型隱形眼鏡。日拋隱形眼鏡吸水性高,長時間配戴會和眼睛搶水分,且容易變形,不僅影響視力矯正效果,也容易造成乾眼症。長時間感到眼睛乾澀,蔡景耀建議,可先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是否過度用眼,部分藥物也可能導致乾眼症;若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最好擺放一杯水增加濕氣,多喝水、減少熬夜及抽菸,更是重要。若仍未改善,勿隨意亂點眼藥水,最好前往眼科檢查評估。
-
2020-08-13 科別.眼部
狂掃日本藥妝店眼藥水 眼科名醫:毋湯喔!
現代人長時間工作、使用3C產品,常感覺眼睛乾澀,許多人自行購買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或專程到日本購買眼藥水使用。但醫師提醒,眼睛乾澀的原因很多,選錯眼藥水反而弄巧成拙。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有人過敏、有人用眼時間長,眨眼次數少,許多原因造成眼睛有乾澀感。雖然眼睛乾澀不等於乾眼症,但當眼睛乾澀時間過久,可能引起發炎,進而造成乾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眼科主治醫師蔡景耀則表示,約七、八成民眾自覺有乾眼症,過去乾眼症好發較乾燥的冬天,最近夏天患者也越來越多,主因是長久待在冷氣房裡,太過乾躁,也可能是出外吹風,但空氣品質不好引發眼睛乾澀。蔡景耀說,淚液成分除了水,還有油脂和黏液。而淚水分泌少而導致的乾眼症患者,常見更年期婦女。若因覆蓋在淚水表面的油脂減少,使淚水揮發快而眼睛乾澀,常見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患者;還人則是生活習慣不佳,如抽菸、熬夜,導致淚液品質差,滋潤效果不佳而出現乾眼症。蔡景耀建議,可透過檢測來辨別眼睛乾澀的程度和成因,才能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藥水來舒緩眼睛乾澀。許多民眾沒有馬上因為眼睛乾澀而就醫,自行點眼藥水,最常見的是生理食鹽水。生理食鹽水可沖洗眼睛分泌物及異物,雖然對乾眼症有些許功效,但生理食鹽水「就只是水」,無法將水分「鎖在」眼睛上,因此乾澀時使用,成效不大。持續沖洗眼睛,可能破壞淚水結構、洗去油脂層,反使眼睛水分更易蒸發。至於民眾常到日本藥妝店購買的眼藥水,鄭聖甫表示,這些藥水常添加不同成分,有些添加維他命B12,好讓眼睛放鬆;有些則添加血管收縮劑,讓原本又乾又紅的眼睛變得不紅。雖然這些屬於成藥,可以自行購買,但鄭聖甫提醒,每當有症狀就擅自使用這些眼藥水,不但沒有解決眼睛乾澀真正的問題,反而會忽略一些警訊,例如眼睛紅可能是遭受感染等,而未及時就醫。人工淚液則依據淚液成分,不僅能補水、還能補油,讓水分更容易依附在眼睛上,不輕易流失,具保濕效果;且根據眼睛乾澀程度除了液體型態,還有凝膠或是藥膏可以選擇。鄭聖甫表示,乾眼症必須長期治療,但有些人工淚液含防腐劑,一天至多只能點四次,避免防腐劑堆積,反造成更嚴重的眼睛發炎反應。嚴重的乾眼症患者,若一天需點多次人工淚液,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產品。現在許多人配戴隱形眼鏡,蔡景耀提醒,最好六至八小時便摘下,若下班後仍需配戴,則建議換第二副日拋隱形眼鏡,或選擇周拋或月拋型隱形眼鏡。他說明,日拋隱形眼鏡吸水性高,長時間配戴會和眼睛搶水分,且容易變形,不僅影響視力矯正效果,也容易造成乾眼症。長時間感到眼睛乾澀,蔡景耀建議,可先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是否過度用眼,部分藥物也可能導致乾眼症;若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最好擺放一杯水增加濕氣,多喝水、減少熬夜及抽菸,更是重要。若仍未改善,勿隨意亂點眼藥水,最好前往眼科檢查評估。
-
2020-08-11 科別.骨科.復健
上班打電腦下班抱小孩 工程師網球肘乾針治好
台中市40歲的新手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抱小孩,因為姿勢不正確,使前臂外側痠痛,漸漸延伸至手肘產生劇烈疼痛,每當小孩討抱,也只得忍痛拒絕,後來透過乾針治療,症狀才大幅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長周立偉說,患者是一名工程師,每天使用電腦超過10小時,手臂本來就有痠軟疼痛的問題,加上抱孩子姿勢不正確,使症狀更加惡化,手肘經常產生劇烈疼痛,確診為網球肘。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好發於長期使用電腦者、打高爾夫球、反覆搬東西、鎖螺絲的工人、勾著菜籃的主婦等,以這名患者的狀況來說,因長期使用電腦、抱小孩,導致過度使用手腕伸展肌,造成此肌肉靠近手肘的肌腱發炎,若沒有對症下藥,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他說,治療網球肘的方式包括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低能量雷射等,有時會合併使用止痛藥或注射類固醇,但因該患者的症狀長達3個月沒有改善,決定採取乾針治療。他透過醫師徒手診斷出正確的病發肌肉,再以細針精準刺到激痛點,產生肌肉跳躍,藉以關閉疼痛點,停止肌肉筋膜發炎反應,使肌筋膜系統自主排列修復,即可改善疼痛,因過程中不加任何藥物,故名為乾針。周立偉說,某些特殊部位的肌肉,如頸部、手臂的小肌肉群,或是胸背肌肉群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因不易以徒手方式精確定位,且治療過程中可能有氣胸出血之虞,為安全起見,會搭配高頻率的軟組織超音波,觀察針刺的深度與範圍,避免傷害附近神經血管及深層臟器,也能藉此監測局部組織血流量的變化,以確定療效。他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過度負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否則網球肘仍有可能找上門,建議民眾若疼痛狀況超過一周,就應赴醫檢查,以加速症狀恢復。
-
2020-08-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油不發胖!Omega3與Omega6怎麼吃?醫師教正確比例助身體抗慢性發炎
選擇正確油脂 助抗發炎不發胖養生觀念抬頭,民眾聞油色變。事實上,油脂屬六大營養素之一,對身體細胞具重要角色。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林曉凌醫師表示,細胞是脂肪酸的結構,人體中包括神經系統、荷爾蒙的製造與合成,都需要好的脂肪酸才能作用。雖然大眾逐漸瞭解,「飽和脂肪」最好勿攝取過量,但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為將植物油製作以應用於各項用途,出現了反式脂肪。醫師提醒,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更不健康,民眾應該更加注意。林曉凌說明,坊間多有植物性油脂較健康的觀念,常見的油脂種類如大豆油、花生油為主,多以Omega6為主的必需脂肪酸,如果長期單一攝取,容易造成Omega3攝取量相對不足。Omega3跟Omega6的平衡攝取,其實跟人體的發炎反應有重要關聯,如果Omega6攝取過多將會導致前列腺素2引起發炎反應,醫師建議可多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及營養品,讓攝取平衡至少維持在30:1以下,甚至最好接近1:1,有利於增加抗發炎作用。烹調方式不同 也會影響油脂選擇林曉凌指出,油脂對身體健不健康,與烹調方式也有很大關係。如果習慣使用高溫烹調,應選擇相對穩定的油品,另外,並非所有飽和脂肪都對健康有害,像植物性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不適合用於高溫烹調,且分為很多不同種類,如「初榨椰子油」可以直接用於料理、當果醬塗抹或是加入飲料,從中萃取出的MCT(中鍵脂肪酸),除了分子較小容易吸收,也會用於某一些疾病的輔助治療。平常該如何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來源?林曉凌解釋,除了常聽到的EPA、DHA,ALA亞麻油酸也是一個攝取來源,可以從亞麻仁籽油、堅果油、紫蘇籽油或是黑種草籽油,都是可選擇的種類,惟這些油品無法使用在高溫烹調下,可採用涼拌的方式食用,或料理烹煮後加在湯裡,有些也可以直接適量攝取。脂肪酸特性大不同 有效降低免疫反應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必需脂肪酸是Omega3與Omega6,主要是從食物攝取,而Omega9則是可以從其他的脂肪酸來進行轉換與合成,民眾也因此較少注意。林曉凌說明,Omega9是一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常見於葵花籽油或是亞麻仁籽油當中,對降低免疫反應有很大的幫助,Omega3、Omega6及Omega9對細胞各有不同用途,平均攝取且避免使用單一油品,會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搶藥失利、指引納地塞米松替代 專家:給民眾錯誤觀念
新冠肺炎有效藥物「瑞德西韋」全球都在搶,但我國搶藥失利,指揮中心昨天確定將替代用藥「地塞米松」納入治療指引。然而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直批,兩者完全不可相提並論,「指揮中心是在給民眾錯誤觀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地塞米松」為一款治療感染症造成嚴重肺炎的老藥,據國際臨床研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有顯著療效,使用在需帶呼吸器維生患者可降低約四成致死率、其他需供氧的重症病例身上,也可有效降低約兩成死亡率。但對於指揮中心欲將「地塞米松」作為「瑞德西韋」的替代用藥,蘇益仁直言,兩種藥物的作用機轉完全不同,瑞德西韋直接抑制病毒複製,避免後續引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成為嚴重肺炎;地塞米松則是當病毒入侵,抑制免疫細胞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避免肺部進一步纖維化。然而地塞米松使用上有很大的風險,因其抑制免疫力的同時,恐無法對抗病毒,反強化病毒複製,延長病程。目前國內的瑞德西韋存貨為臨床試驗輸入,加上七月時藥廠向總公司爭取輸入,目前僅剩328劑、可供54人使用。蘇益仁表示,防止疫情最好的「武器」是疫苗,接下來便是抗病毒藥物,現在僅剩54人分完全不夠,若出現大量重症患者則可能癱瘓醫療體系。當務之急仍是必須在國際間盡力取得藥物,且至少應有千人分才行。
-
2020-08-02 新聞.健康知識+
熱水澡和冷水澡哪個對健康比較好?研究實測結果揭曉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休息的藝術》,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泡澡真是萬靈藥如果說了這麼多,還是不足以說服你泡一個長長的澡可能有益身心健康,那麼試試下面這份發表在雜誌上,就只是簡單題名為《溫度》(Temperature)的研究如何?研究人員表示,男性泡澡一小時,燃燒的卡路里等同於散步半小時。這句論述聽起來似乎太美好了,實在難以置信,但請記住,水溫必須始終保持在攝氏四十度,所以要是你想在家裡試試這一招,就得不斷補充浴缸中的熱水。實驗結果倒是挺顯著的:參加實驗的男性身上配戴的葡萄糖檢測儀顯示,他們泡澡時能量消耗比率提升八○%。這麼一來,有沒有其他研究主張乾脆放棄運動,只要泡澡就好?真可惜,沒有。同一批受試男性騎乘健身車燃燒的卡路里更多,所以若從健身運動的角度來看,研究人員單單只是建議,泡熱水澡可視為新陳代謝失調族群的補救藥方,因為他們已經無計可施。即使如此,熱水澡所提供的強大力量著實讓人印象深刻。有人建議,熱水澡或許有益你的心臟功能。最近有項研究詢問日本銀髮族一星期泡幾次澡,答案從零到嚇死人的二十四次都有!簡直和古羅馬人旗鼓相當了。不過重點是:那些一星期泡澡超過五次的族群(我覺得這是平均水準),多半有一顆強壯的心臟,而且循環系統也比較健康。但務必當心泡澡時間不可過熱、過長。奧地利哲學家路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喜歡自己的浴缸裝滿滾燙的熱水,還到處吹噓自己可以承受高溫。拿這一點說嘴實在有點奇怪,畢竟毫不讓人意外,這恐怕不是一個好點子。在熱愛泡澡成痴的東京,法醫辦公室曾提出報告,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短短兩年間就有三千二百八十九例與沐浴相關的突然死亡案件,數量多得嚇人。大部分死者超過六十歲,而且都是發生在冬季。幾乎一半的案例顯示與心臟問題有關,四分之一則與酒醉有關;但是讓人擔憂的反而是,三分之一的案件無從解釋。在眾多可能性之中,有一項是泡熱水澡的時候溫度太高了。如果把這份「日本泡澡大屠殺」數據,和其他個案研究一併考量—二○○六年,韓國有一名男性糖尿病患者泡澡三小時結果中暑,併發多重器官功能衰竭;四年後類似的案例也發生在中國,一名患者泡完溫泉後死亡;一九八五年,阿拉斯加有一群人使用被污染的浴池泡澡,導致毛囊發炎—你可能會覺得泡澡終究不是那麼理想的休息之道,或者無法提供你尋覓的理想休息類型。不過,幸好泡澡引發的死亡事件很罕見。儘管如此,要是你擔心過熱問題,要不要試試看沖一場冷水澡? 這是故意搞矛盾嗎?最近冰水游泳可說是大行其道,有很多人按讚浸泡在冰水中好處多多,說是可以讓你頭腦清醒、精神百倍,還可以提振精神。我有幾名朋友住在蘇格蘭東部福斯灣(Firth of Forth)的小鎮,一直試圖說服我在元旦那天一起下海游泳,他們說這是當地傳統,而且非常「刺激」。聽他們說完後我暗忖,這真是有夠痛苦的慶祝法,所以我說,謝謝你們的好意啦,我有自己的傳統養生妙招,可以搞定跨年夜狂飲的後果:一整天賴在床上就好。事實證明,科學站在我這一邊。長期以來,熱水浴和冷水浴對健康有何影響,一直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多數研究都聚焦頂尖運動員,以便找出比賽後最佳的肌肉恢復之道。不過在此我很開心向各位報告,證據顯示,冷水浴的好處相對附之闕如。英國網球明星安迪.穆瑞(Andy Murray)對大家發誓,每次他打完球賽都要沖澡、進食、按摩,然後坐在八度至十度的冷水柱下方八分鐘。他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奧運女子七項全能金牌得主潔西卡.安妮絲—希爾(Jessica Ennis- Hill)為了肌肉恢復,也曾站在裝滿冰塊的大垃圾箱裡。穆瑞和安妮絲-希爾相信,降低體溫、血流與肌肉組織的發炎症狀,可以加速運動後的體能恢復,所以將身體浸泡在冰水裡;這就像是為了減輕肌肉拉傷後產生的疼痛和腫脹,於是在大腿中夾一袋冷凍豌豆。如果是偶爾受傷,這種做法效果很好,但是專業運動員和業餘運動控同樣都希望鍛煉肌肉,所以這時如果嘗試壓抑發炎症狀,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倘若血流減速,有可能會在疲勞或受損後拖累肌肉自我重建的能力。雖然有些專業人士經常噗通一聲就跳入冰水浴池,但這種做法的隨機對照研究,卻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少。一支來自澳洲、挪威和日本的團隊想比較冰水浴和一般許多運動員常做的溫和暖身運動,由於這場研究太複雜了,廣召大量受試者參加實在太不切實際,最終只能選擇九名活躍的男性參加。他們分別在不同日子進入實驗室,開始實做一連串複雜的弓箭步、蹲馬步、冰水浴、慢騎單車、血液檢查甚至大腿組織切片檢查。測試結果顯示,如你所期,運動後肌肉中的發炎反應標記增加了,但是沖冰水浴完全沒有改變發炎程度的效用,也無助肌肉休息和恢復。這道結論對我很管用,我絕對不沖冰水浴、不洗冷水澡,也不在元旦那天跳下福斯灣冰泳。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千萬別胖肚子!醫師提醒:瘦小腹 水果一定要限量
「醫師,我的小腹很大,好像懷胎數月,該怎麼辦?」這是不少中年男性的困擾。健康診所醫師郭彥良表示,多食豆製品,以無糖豆漿取代牛奶,調整腸胃功能,輔以代謝所需的營養調整。最重要的是每日快走30分鐘,需要禁的食物並不多,有心實行,三個月必能看到明顯效果。郭彥良說,身上的脂肪,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成因與生理意義,如果要甩掉它們,必定要先瞭解它們的成因。不要亂減肥,如果什麼都不懂,記得,三餐規律、避甜食,水果勿過量攝取,加上運動就對了!三餐規律 好過不當節食、吃代餐「胖千萬別胖肚子!」郭彥良提到,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無法完全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例如肌肉較多的男性,可能BMI較高,但腹部卻沒有肥胖。腰圍則能反映腹部脂肪的多寡、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罹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精確來說,腰圍不要超過身高的一半,例如170公分高的人,腰圍要少於85(170÷2)公分,否則,罹患慢性病的機會大增。郭彥良提醒想減肥的人,不要不當節食,也不要用代餐,否則復胖更可怕。三餐規律最重要,偶爾犯戒沒關係,但一周不要超過三次,隔天加倍奉還即可。遠離高糖、高油 減少內臟脂肪他說,避免暴飲暴食、作息紊亂,多運動之外,更要減少內臟脂肪的堆積。內臟脂肪過高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內臟脂肪釋放出的游離脂肪酸,像是容易引起發炎的「花生油四烯酸」和脂肪細胞本身分泌的介白素-1、介白素-6等發炎物質,都會加速身體的發炎反應。避免高糖分、高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減少內臟脂肪的堆積,才可以讓自己不變成容易發胖的體質。吃太多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通常也壓縮了蔬菜攝取,而蔬菜中的抗氧化營養素正是用來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改善易胖體質的利器。蔬菜中的非水溶性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加速腸胃蠕動,使排便順暢,縮短毒素通過腸道的時間。低熱量減肥 瘦得快復胖也快一個女性拳頭大的水果含有15公克的醣類,吃過量仍然會發胖,也會影響血糖或讓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偏高,所以還是建議限量攝取。蔬菜醣分低、熱量低,有飽足感,則是可多加利用的食材。利用低熱量減肥瘦身,一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方式,因為降低熱量攝取可以瘦得很快,但同時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瘦肌肉組織快速流失,反而因為代謝率下降,在恢復正常飲食後,很容易就胖回來。相反的,吃足夠的蛋白質與其他溫熱性質的食物,是相對安全有效的方式,特別是有些人必須經常應酬,飲食或熱量很難控制時,就可以一餐高蔬菜比例飲食,來改善容易發胖的體質。把握減重7原則 要瘦不難郭彥良認為,靠著一些簡單的生理數據,就可以設計出一個適合個別體質的簡單減重方式,按部就班的實行,半年減重10%,又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其實相當容易。減重基本原則,首先養成習慣:1. 早上起床喝300~500cc開水,早餐盡量早點吃,吃什麼都好,但建議不要吃水果。2. 每天進食三次,即早中晚三餐。盡量定時,量以吃飽為主。3. 晚餐後可吃一點水果,但絕對不要多吃。4. 零食不要碰,甜食對代謝干擾太大,也盡可能避免。如果非要吃零食,可於正餐前後半小時內吃。5. 黑咖啡與茶可以喝,含糖市售飲料絕對禁止。6.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建議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小時5-6公里左右,就是比平常走路快一點。如不方便出門,室內踏步加上伸展操即可。7.睡眠盡量充足,最晚於11-12點間就寢。禁忌比較多尋求中醫減肥 嚴守低鹽禁加工食品很多人為減肥,尋求中醫師的幫忙,中醫大部分的判斷是體內的「濕氣」引起下半身肥胖,針對「脾濕水腫」型的體質,中醫治療上以「健脾利濕」為主,選用薏仁、茯苓、豬苓、白朮、桂枝、甘草等藥材加減,還要求嚴格遵守低鹽分飲食,以免水分滯留在體內,不只做菜時添加鹽分須減少,也不要添加辣椒醬、沙茶醬、甜麵醬、豆瓣醬、番茄醬等醬料。此外,還要禁食許多加工食品,如乳酪、各式醃漬品、醬菜、榨菜、煙熏火腿、香腸、豆腐乳、魚肉鬆、魚丸、肉丸、麵線等都應該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