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發炎反應
共找到
765
筆 文章
-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40歲後每增1歲,腎功能就衰退1%!9個危險因子常被忽略
腎臟的好壞,與全身代謝的順暢很有關聯,有人形容它是人體最大的淨水廠,是代謝廢物、調節水分與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器官,但多數人容易忽略它,往往是拖到有明顯症狀時才發現,這時腎臟多半已經衰敗得很嚴重了。腎臟雖然耐操,卻不愛抱怨,即使腎功能已經降到正常的一半時,仍然能發揮正常作用,而我們並不知道它已經受傷。等到腎臟的功能持續惡化到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0%時,才較容易出現包括噁心、水腫、高血壓、倦怠無力、抽筋等症狀,一旦造成更嚴重的尿毒症時,就有很高的機率必須進入洗腎一途。腎臟會隨年紀增長老化 影響因素與9件事有關如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腎臟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大約在40歲之後,每增加一歲,腎功能會下降1%,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如果年輕時腎臟是100分,到了80歲時,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40分了。影響腎功能好壞的因素多且複雜,盧國城歸納9大危險因子:1、年齡增長、器官老化器官老化是自然現象,但會加速腎臟老化的原因,多半是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各種慢性發炎反應,包括生活習慣不好、接觸過多毒性物質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等,都會造成腎臟血管內皮損傷及小血管的硬化,讓腎功能衰退。腎功能衰退後,又加重慢性疾病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又加速退化。2、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腎臟病的種類中,因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腎病變是國內常見的一群,尤其是「三高」族,因容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腎臟的損傷。盧國城說,高血壓與腎臟病互為因果關係,腎臟動脈受到高血壓的影響,會令血管變厚、變硬,導致管徑變小,腎絲球因為缺血而萎縮,腎功能就出現異常。反過來說,若罹患腎盂腎炎、腎腫瘤、腎絲球腎炎等疾病時,也會引起高血壓。3、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少人喜歡把吃藥當作吃補,再加上習慣自行到藥房購買非經藥師開立的止痛劑或抗生素,甚至是一些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一旦長期服用,或誤食有馬兜鈴酸、重金屬等成分的藥品,因具有腎毒性,就會造成腎臟的傷害。4、飲食生活失衡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選擇吃大餐來紓壓,但暴飲暴食或外食族未顧及營養的均衡,長期缺乏蔬菜、水果的營養,又難以拒絕大魚大肉的飲食型態,就會吃進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造成腎臟的負擔。5、水喝太少水喝太少,就無法讓腎臟有效排出體內的毒素,當其累積在腎臟,當然會造成腎臟的傷害。6、習慣性憋尿憋尿時,膀胱尿液會上流,這時腎臟到輸尿管間的輸送不暢通,就會有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因為經常性反覆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對腎臟是一大傷害;再者,憋尿後神經變得興奮,血壓上升,對腎臟功能也有傷害。7、菸酒過度抽菸喝酒都是腎臟病的推手,有統計指出,20%的腎臟病患天天抽菸,而酒精的熱量高,會造成腎臟負擔,更不利於腎臟排泄尿酸。8、體重過重肥胖的人慢性疾病也多,因此容易引起腎臟病變,而腰圍超過標準者,也要特別小心,可能會因為水分滯留對腎臟造成負擔,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9、心理壓力大人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與可體松,讓胰島素下降,血中含糖量增加,長期下來,胰島素的調控變差,糖尿病就有機會上身,也因而影響腎臟健康。延伸閱讀: 尿有泡泡超過15分鐘就不妙! 當心是腎臟在喊救命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07-26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 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 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6 醫療.自體免疫
減緩關節疼痛問題 營養師分享5類最糟糕和最佳食物
關節炎聽起來是一種病症,實際上關節疾病有一百多種原因,不僅止是老年人的疾病。在美國,有超過5千萬的成年人和30萬個孩子患有各種關節炎,例如炎症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傳染性關節炎(如C型肝炎)、變性關節炎(如骨關節炎)或代謝性關節炎(如痛風)。當關節疼痛時,就診請醫師協助是首要。但營養學家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食物的選擇,減緩某些關節疼痛問題,以下是5種對關節炎最糟糕和最佳的食物:讓關節炎惡化的食物1. 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粉和糖之類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可能有助糖化終產物(AGEs)生成 ,這種產物已被證實會加劇發炎反應。研究還顯示,精緻糖和麵粉(藏在許多含糖早餐穀物和零食中)也對腸道微生物叢有重要影響,會加重炎症。2. 含糖飲料含糖飲料中的高度加工糖,與慢性發炎有很大關係。尤其是汽水,會增加女性的關節炎症狀。根據《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每天喝350毫升的汽水,會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63%。3. Omega-6脂肪酸限制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和葡萄籽油的攝取,它們的Omega-6脂肪酸比例比其他油高。營養學家解釋,Omega-6會使血壓升高,觸發免疫反應,並加劇炎症。4. 加工肉品加工肉(包括培根、香腸和其他熟食肉類加工品)的糖化終產物含量更高。另外,有些食品往往鈉含量更高,導致水分滯留體內,導致關節腫脹。5. 披薩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數據,美國典型飲食中鈉的主要來源之一「披薩」,也可能導致關節發炎。精緻碳水化物製成的餅皮,上面撒了各種加工香腸,等於一口氣就吃進兩種對關節炎不利的食物。對關節炎有利的食物1. 綠花椰菜綠花椰菜富含維生素C和K以及蘿蔔硫素。蘿蔔硫素被認為可以減緩骨關節炎的症狀和惡化。此外,綠花椰菜也是蔬菜中鈣含量的佼佼者,減緩發炎之外,也能讓骨質更強壯。2. 櫻桃色彩繽紛的蔬果多含高量植化素和抗氧化劑,與減少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櫻桃是首選,含豐富的花青素和抗氧化劑,可改善血液循環並減輕疼痛。關節炎基金會說,一般來說,顏色愈鮮豔,抗氧化成分愈多。3. 抹茶所有綠茶都有抗氧化效果,動物研究顯示,其所含兒茶素可對抗細胞損傷,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嚴重性。4. Omega-3根據關節炎基金會的說法,每周吃兩次或多次富含Omega-3的魚類,可以保護心臟同時減少發炎。例如鮭魚、鯡魚、沙丁魚或鯖魚。5. 薑黃近年來的超級食物薑黃,對關節炎患者同樣有利。營養學家說,將薑黃素與脂肪和黑胡椒粉混合使用,可減少炎症性關節炎疼痛。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07-23 科別.皮膚
曬傷冰敷、塗蘆薈緩解! 脫皮時這2件事千萬別做
在河濱公園盡情恣意的痛快騎著U Bike;籃球框架下,三對三鬥牛激烈對尬中;戴上耳機聽著音樂,沉浸在與自己體力及耐力的比拼,享受路跑抵達終點線的那股激情;穿著清涼的比基尼、海灘褲在沙灘上盡情踏浪、玩著沙灘排球,各式活動繽紛登場。但一整天下來,卻發現手臂、背部被太陽曬得紅紅一塊,大面積曬傷了! 曬傷部位多為身體較突出位置 長期保護部位也較易曬傷 皮膚科醫師表示,通常容易曬傷的部位都是身體較突出的位置,像是鼻子、臉頰、頸部、背部,或是一般人較不會注意到的耳朵。另外,若平時上班穿著有袖衣服,假日戶外活動則選擇無袖背心等衣著,長期有保護的部位如肩膀、大腿、上臂等,頓時曝露在陽光之下,就容易比手背等長期接受紫外線照射的部位更容易曬傷,因此這些部位都應該要做好防曬措施。 曬傷初期會出現灼熱、發癢 冰敷、擦蘆薈有助修復肌膚 一般曬傷的症狀多發生在曝曬陽光後的6~12小時,起初會因為血管擴張而有灼熱、刺痛的感覺,這屬於身體的物理反應,接著紫外線會引起皮膚深層的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例如皮膚發癢等症狀。 皮膚科醫師建議,使用手帕或毛巾包覆冰塊冰敷,或用成分單純、完全不含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絲瓜水或是活泉水,先在冰箱冷藏後,再取出來倒在化妝棉上濕敷曬傷部位5~10分鐘,次數不限,可藉此緩和皮膚發紅、發炎的狀況。 冰敷曬傷部位後,接著塗抹保濕凝膠或是乳液,最好能夠使用添加玻尿酸、尿囊素等吸水性佳的保濕成分,以提升表皮含水度,或使用含甘草、燕麥、蘆薈等成分的保養品,能夠幫助鎮定、修復發炎的肌膚組織。 曬傷24小時候會開始脫皮 刻意撕除、美白恐致色素沉澱 在曝曬陽光後24小時,身體代謝的脫皮現象則會開始發生,但切記不要刻意將破皮撕除,應等待破皮自行慢慢脫落,在脫落之前則要注意保濕,千萬不要急著美白或去角質,必須等到脫皮完全脫落之後,再使用成分溫和的美白乳液,例如維生素C、傳明酸等,以減緩色素沉澱的現象發生。 此外,若曬傷的範圍深達真皮層,引起的發炎反應會更嚴重,皮膚上將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嚴重的話,還可能有滲出液,此時不要自行處理,因為在處理過程中,若是不慎造成破皮或是水泡破裂,將會導致細菌侵入皮膚,很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預防曬傷 擦防曬乳+物理性遮蔽才徹底 要預防大面積曬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防曬要做得徹底。皮膚科醫師提醒,防曬不只是擦上防曬乳液,而嘴唇則可以擦上有防曬作用的護唇膏,並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衣服或外套、袖套、戴帽子、太陽眼鏡、撐陽傘等,以遮蔽陽光照射,防曬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夏季肌膚保養懶人包! 6個必備基礎觀念看這篇就對了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
2020-07-20 科別.骨科.復健
午休習慣趴睡?當心「這病」上門 久了還可能肌肉萎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劉同學對武俠小說十分著迷,經常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沉浸在刀光劍影的世界,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日前突然感覺除了手肘到前臂的位置又麻又痛之外,無名指及小指也無力,就醫診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這些常見動作都會讓麻筋受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何宇淳指出,許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麻筋」的遊戲,同學們會以手指互彈手肘的內側,只要撞擊到正確位置,就可以讓整隻手瞬間又麻又痛又無力。何宇淳說明,所謂麻筋指的是手肘內側的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等靈活度,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症候群」、「尺神經麻痺」。何宇淳指出,致病原因包括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以及長期姿勢不良,都可以壓迫尺神經,導致其發炎,其中以姿勢不良最為常見,例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如果維持固定姿勢不動,就可能讓麻筋受傷。▲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症狀輕微以物理治療為主 傷及神經則必須手術治療在治療方面,初步確診以超音波影像檢查為主,可清楚觀察到神經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另可透過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最後再以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如果症狀輕微,只需要物理治療,透過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是急性發炎,則需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緩解疼痛,且神經受損嚴重時,就必須考慮手術減壓治療。目前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為治療趨勢,何宇淳表示,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分為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藉此有效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就能大幅降低手術治療的機率。上肢麻痛、無力不以為意 嚴重恐致肌肉萎縮何宇淳提醒,一旦出現上肢麻痛且無力、無法上舉時,就應就醫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如果神經受傷發炎,必須盡速治療,否則時間拖得越久,就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肌肉萎縮等後遺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狗狗6歲等同人類幾歲? 最新研究:相當人類60歲 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研究:不影響健康
家庭照顧者的健康並不會因為壓力而受到影響!家庭照顧者常會面臨龐大且慢性的壓力,而一般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影響照顧者的健康。但近期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透過觀察照顧者的發炎性生物指標後發現,家庭照顧者在9年內的健康變化,與常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找到了239位年齡大於或等於45歲的家庭照顧者進行實驗,同時也找了一組對照組進行比對。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自陳報告均類似。研究團隊在實驗組的受試者還未成為家庭照顧者之前,先抽取兩組受試者的血液,9年後,再次對受試者進行訪問並取得其血液與尿液樣本。接著,研究團隊針對受試者6種發炎性生物指標(與孤單、憂鬱症、免疫力受抑制、癌症與死亡率增高相關)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發現,9年的期間內,實驗組與對照組受試者,其發炎性生物指標的變化並沒有太大的差別。6種指標中只有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的變化在兩組之間有稍稍的差距,而這是家庭照顧的慢性壓力所導致的些微全身性發炎反應,並不需要太擔心。根據《每日科學》報導,過去社會總認為成為失能家庭成員的照顧者會有健康上的影響,這不只會讓照顧者卻步,也會讓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產生罪惡感。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的目的,便是讓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14 科別.消化系統
把止痛藥當萬靈丹 偏鄉腸胃道穿孔病例特高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疼痛症狀,不少人直接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偏鄉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成了藥局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院李安琪說,偏鄉民眾不少人把止痛藥當成萬靈丹,但它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肝腎負擔,該院長者腸胃道穿孔就診和手術頻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它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減緩發炎反應效果,但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外,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與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可以手術和復健治療,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還有一些緩解多個症狀的綜合感冒製劑,也含NSAIDs和會讓人成癮的咖啡因;李安琪說,恆春旅遊醫院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例高於都會區,主要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糖漿,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出現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需常注意自己的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容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形成胃潰瘍,如果還持續服用,就可能造成胃出血及胃穿孔,皆為腹部急症,也會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時都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植物油比較健康?醫提醒留意3大地雷,烹調溫度尤其重要
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如何用油吃得安心很重要林曉凌醫師表示,油脂是人體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之一,對於細胞健康而言相當重要,像是細胞膜的結構就是由脂肪酸所組成,而神經系統、荷爾蒙的製造合成等各種身體機能運作也都非常需要優質的脂肪酸,由此可見從飲食中攝取好的油脂對於健康而言非常重要。植物油比較健康?醫:小心看不見的地雷藏在植物油加工食品的隱形陷阱:反式脂肪酸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都認識到多以植物油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健康,而以動物油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有礙心血管,因此不少人認為飲食應盡量避免動物油,以植物油為主。對此林曉凌醫師表示,以動物油為主的飽和脂肪酸雖然確實應盡量避免,但從植物性食物等來源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的同時,也要留意可能還是容易攝取到對身體更糟的「反式脂肪酸」。其原因在於為了讓植物性的飽和脂肪酸能夠順利製成加工食品,在加工過程當中有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如人工奶油,其比飽和脂肪酸還要來得更加對身體不利,因此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也應要留意。多從植物油攝取,容易出現營養失衡另外,養成並維持良好的免疫力,Omega-3、Omega-6兩者佔了很重要的腳色,主要從食物中攝取,這兩種營養素對人體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若要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兩種營養都應保持平衡。然而注重植物油攝取的民眾常會忽略平衡這點,像是大豆油等植物油多以Omega-6為主,減少動物油相對Omega-3攝取量也會減少很多,就容易有失衡的情況,對健康也不利。因此林曉凌醫師也建議,在攝取植物油的同時,也應注意油脂的來源以及攝取得到的營養,若想避免從動物性脂肪攝取Omega-3,建議可從亞麻仁籽油、紫蘇籽油等植物油中攝取,以利取得平衡。至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Omega-9則可從葵花子油中攝取,在亞麻仁籽油也可以攝取得到,且對於抗發炎也有不錯的效果,不過它也可從其他的脂肪酸轉換,也因此相對較少被提到。留意3大重點,植物油吃得更健康林曉凌醫師表示想要吃得健康,除了應注意Omega-3、Omega-6、Omega-9的平衡,以及留意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與植物性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取捨外,烹調的方式、溫度也相當重要。習慣高溫烹調的民眾,選用油品時建議可使用較為穩定的油品,例如椰子油。要特別注意的是,椰子油在市場上也會有不同的種類,如初榨的椰子油常見可直接料理,或以塗抹在麵包等食物上的方式食用,不過現代技術從椰子油當中萃取出MCT中鍊脂肪酸,其分子較小容易吸收但不耐高溫,因此就不能以高溫的方式進行烹調,最高溫就到40度,應多加留意。而前述所提到的亞麻仁籽油、紫蘇籽油等Omega-3植物性用油的來源,就不宜用高溫的方式進行烹調,建議以涼拌、烹調後加入的方式融入食物當中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3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肺部移植/肺阻塞喘、咳、痰 常被誤認感冒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逾一成以上罹病,病程早期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醫師提醒,「咳、痰、喘」是肺阻塞常見早期症狀,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多數患者30、40歲發病吸菸者、吸二手菸者、長期暴露汽機車廢氣、吸入懸浮微粒或以木柴生火民眾,都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泡間隔被破壞,小呼吸道也會因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余忠仁表示,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至12%。感冒就醫無改善就要檢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有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喘、咳、痰,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20、30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說,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也建議就醫評估。定期打疫苗避免急性惡化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1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飽受肺阻塞所苦 醫界推估40歲以上1成罹病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疾病走到末期,目前正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醫界推估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超過一成的人罹病,但在病程早期卻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延遲治療。在台灣,肺阻塞每年帶走約6000人的生命。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部的肺泡間隔被破壞將造成肺氣腫,而小呼吸道也會因為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小呼吸道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余忠仁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12%。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的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會有氣喘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咳、痰、喘的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二三十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提到,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亦須就醫接受評估。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出版的《肺阻塞知多少手冊》中提供一分鐘簡易問卷(如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發展「1分鐘358」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這些工具自我檢視罹病風險。所謂登階測試包含三指標,指標一是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者,就屬高風險族群,這群人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指標二是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者,屬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指標三是1分鐘內能登階50階以上者,這群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低風險族群。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別人有1、2種好菌,它卻有10幾種!神奇的「克菲爾」可以在家DIY
2020年6月中旬,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則有關發酵食物的健康類新聞,報導中稱;隨著發酵類食物有益身體的健康知識愈來愈普及後,美國本土也開始上架銷售高加索人的傳統發酵食物---克菲爾發酵乳(Kefir)【註1】,但由於克菲爾發酵乳的尖銳味道(產生乳酸所以微酸、產生碳酸所以有氣泡、產生乙醇所以有些微酒味)可能並不符合一般人的大眾口味,因此廠商擔心銷售不佳,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愛好者竟然迅速增加,例如:美國樂購(Tesco)公司內部報告指出,2018年底上市後到2020年2月的18個月中,銷售額已經快速成長了400%。克菲爾發酵乳是一種益生菌食品,最早起源於北高加索山區,又由於當地的傳統部落居民都相當長壽,因此他們每天都飲用的克菲爾發酵乳,其健康神奇功效早就聲名遠播。而真正最古老的克菲爾菌叢到底包含哪些有益的細菌,現代人已經無法百分之一百掌握,但最常被報導的菌種有克菲爾乳酸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脂鏈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乾酪乳酸菌 (Lactobacillus casei)、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馬克斯克魯維酵母菌(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以及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十幾種。正因為有這麼多種類的益生菌存在,所以使得克菲爾發酵乳有著許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克菲爾菌叢除了可以用來製作乳製品(牛奶或羊奶)外,也可以用來製作非乳製品(麵包)的發酵食物。如果是乳製品,因為有冷藏,所以含有非常豐富的“好”細菌,科學家認為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降低疾病風險並減輕體重。如果用來製作麵包,則是將克菲爾菌運用在烘焙製作上,有助於分解麵筋讓麵包更柔軟,並且能把酵母發酵過程中的酸性平衡,可以避免食用後產生不適的困擾。純天然的克菲爾菌麵包當然不用添加人工香料,自然散發特有的迷人香氣,聽說是麵包持續煥發青春生命力的秘密武器。現在,我們可以在超市買到普通的酸奶或優格,它們也是一種發酵乳食品,但通常只含有1~2種好菌,例如: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乾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乳酸菌的一種)、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比菲德氏菌)等。但是克菲爾菌叢則是含有12種或更多種類的好菌,比起一般酸奶中僅添加典型的一種或兩種細菌來說,相差很大,潘老師讀了新聞報導後,特別想在台灣購買克菲爾發酵乳來嚐嚐,可惜沒有買到,因此只好在家自己動手做,聽說現在西方國家的手作圈中,Kefir很熱門喔!上面提到克菲爾發酵乳有氣泡口感(fizzy),原因是菌叢中含有可以製造碳酸的酵母菌,類似蘇打水。愛爾蘭共和國科克市食品研究中心(Teagasc)的微生物學家柯特教授(Paul Cotter)提到,正是這種微生物的多樣性,才可以使克菲爾優於一般酸奶等更簡單的發酵乳食品。柯特教授去年發表在《營養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指出,食用克菲爾與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膽固醇水平和健康血壓有著密切相關性。同時,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製備克菲爾發酵乳期間形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可以減少促成心臟病發作的凝血反應,並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早期傳統部落是將所謂的克菲爾Grains(翻譯成菌叢或菌粒),首先添加到牛奶中,因為特殊菌叢存在grains裡面,當多種益菌啟動發酵完成後,就會產生克菲爾發酵乳,將其過濾後剩下來的小顆粒,就是被活化後的菌粒(菌叢),看起來像粘糊糊的小花椰菜花(用清水沖一下會看得更清楚),這就是真正古老原始的產品。但科特教授說,許多人已經不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很難批量生產。現今擴大規模的一種流行方法是使用少量的克菲爾菌粉來製造所謂今天的克菲爾發酵乳,潘老師就是只能買到這種菌粉,沒有買到所謂的克菲爾菌粒。科特教授補充說:在這種情況下製造的克菲爾發酵乳,它們與喝益生菌酸奶非常類似,只是口感不同而已。但大家可以到俄羅斯的市面上找到優質的克菲爾產品,因為它的標籤會說它是用實際的克菲爾菌叢製成的。另外,英國德比郡的營養師邦德(Helen Bond)也提醒消費者,有些市售的克菲爾產品中,不能免俗地添加了大量的糖、調味劑、和果泥,這也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和影響口腔健康,當然也會減少益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大家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購買。發酵乳製品的歷史從1300年到今天2020年,歷經七百多年,源遠流長,其製作技術由先人一代傳一代,一直傳承到今天,開枝散葉,連食品種類也成多樣化,各民族作法也不盡相同。又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也了解到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發酵食物中各種不同菌種的功能。在寫這篇文章時,除了學習新知外,也讓潘老師對食物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多樣性感到驚奇,在歷史長河中,許多飲食文化不但未曾淹沒,反倒經由人類的交流,經過數千年後更加發揚光大,發酵乳種類繁多,真的是《學,然後知不足》。【註1】克菲爾(Kefir)相傳是源於土耳其語(Keif),大意是good feeling或feeling good,也就是享用此飲品後會感受到的美妙經驗。目前網路上敘述的克非爾至少有兩種型態,Water Kefir (水克非爾)及Milk Kefir(奶克非爾),兩者都含有乳酸菌和酵母菌。奶克非爾是用鮮奶(牛奶或羊奶)等動物奶中的乳糖來培養菌叢的,似鬆軟的白乾酪 (cottage cheese),黏黏滑滑的發酵乳。水克非爾是以甘蔗(cane sugar)、棕櫚糖(palm sugar)、麥芽糖(maltose)、楓樹糖漿(maple syrup)等植物糖來培養菌叢的,類似蘇打水(soda water)。兩者酒精都只含微量,甚至有的可低至0.05%。克非爾經發酵後含豐富維生素B1、 B6、和B12。水克非爾是全素食(vegan),或者是不想食用奶類食品的選項。
-
2020-07-07 科別.牙科
長期口臭 口腔健康亮紅燈
如果長期有口臭,口腔健康恐已亮紅燈。人的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腸胃道都充滿細菌,這些細菌跟人體共生,容易產生牙周病或蛀牙,其他如糖尿病、肝腎病變、鼻竇炎也可能引起口臭。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常務監事賴弘明表示,口腔內最少有700種細菌,數量高達數百億隻,不同人的口腔各有菌相,細菌到了其他人口中,也不一定能夠存活,但如果人長期有口臭,就要警覺,可能是口腔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黄茂栓指出,口腔異味的來源有很多,最單純的是有食物殘渣沒有清潔乾淨,也可能是蛀牙沒有填補,窩洞裡藏汙納垢,或是牙周病的牙齦發炎。若是口中有固定式假牙,每個牙弓的清潔沒有到位,假牙縫就易藏汙納垢,也會有異味產生。另外,糖尿病或腎病變沒有控制好,新陳代謝不正常,某些代謝廢物過多,也會引起口臭;鼻竇炎等上呼吸道的發炎, 有細菌及發炎反應分泌物,也會引起口臭。賴弘明說,唾液腺正常分泌唾液,可以一直潤洗口腔,讓細菌濃度不會太高,但如果嘴巴比較乾,口臭就會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人早上起來,口臭會比較明顯,但講話、吞嚥之後,口臭就消失了。如果有服用抗組織胺,副作用會影響到唾液分泌較少,乾眼症、口乾症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做過口腔放射治療,也會影響唾腺功能,使唾液變少。黄茂栓表示,有口臭,漱口水或口氣清新噴霧只是暫時遮蓋味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建議先找牙科醫師確認有無蛀牙或牙周疾病、牙齒或假牙清潔方式是否正確,或是可能有其他疾病,再對症治療改善。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平板手肘麻痛 小心罹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到醫院求診,經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導入治療,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電子書 手臂麻又痛 原來是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而到醫院求診,經過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除了理學檢查外,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的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的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有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的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7-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第一名你可能每天都在吃!新十大慢性過敏食物出爐
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出爐,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其他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若對這些食物過敏的人,就要避免吃下肚,以免「病從口入」,引起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37歲的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常莫名腹瀉、脹氣,還曾在開車時憋不住突然「挫賽」,令他相當困擾。經由過敏原檢測發現,對35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統計2019年1282筆慢性過敏檢測數據,國人新十大食物過敏原,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若依性別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身體釋放發炎物質 嚴重可能休克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和蛋黃位居過敏原前兩名,原因是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胃道微菌體不健全,會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經由腸胃道黏膜間隙滲入腸道組織,引發過敏連鎖反應。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葉國偉表示,過敏原會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引發過敏症狀,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皮膚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長期過敏 破壞腸道黏膜功能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等惡性循環。鄭乃源表示,可記錄自己吃過的食物,找出自己可能的食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降低接觸的頻率。葉國偉則表示,民眾可以透過抽血和食物誘發實驗來確診對哪些過敏原過敏。一旦確診對某些過敏原過敏時,要注意過敏食物的標示,盡量避免食用;若擔心不小心誤食過敏食物引發急性嚴重休克,也可以請醫師開立隨身攜帶的腎上腺素筆針,以免產生急劇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過敏原可能不同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則表示,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透過過敏原檢測後可測出對不同食物分屬輕、中、重度的過敏等級。輕度代表反應弱,可照常食用,但最好每四天吃一次就好;中度建議先停止食用三個月;重度過敏,則建議至少停用六個月,再檢測看看是否仍屬重度過敏,才可酌量食用。徐景宜說,除了避開容易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也可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改善腸道狀況,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做飲食輪替計畫,例如對小麥過敏可壽司、地瓜取代主食;對蛋白或蛋黃過敏,則可以雞肉、黃豆類製品等取代蛋白質,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7-02 科別.婦科
3大常見女性泌尿道問題,專家提供預防解方
部分女性朋友都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除了頻尿、漏尿外,嚴重時反覆感染,還會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協助整理以下3大常見女性朋友泌尿道問題,由聯青整合醫學診所家醫科顏佐樺醫師來為您解惑,並提供生活習慣調理的方法,讓您遠離泌尿道感染煩惱。1.有嚴重頻尿或漏尿問題,該怎麼辦?「尿失禁」,即俗稱的漏尿,男女性都有可能發生的症狀,但相較男性而言,因女性尿道較短,產生感染機率更高,另外,尿道構造變化(如分娩、手術過後等)、尿道/膀胱感染、壓力、情緒、更年期、年齡等因素,都是導致尿失禁的可能原因。顏佐樺醫師解釋,要解決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找出潛在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臨床上,年輕女性若因尿道感染而導致漏尿,這狀況可透過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經由確診再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但若是更年期的婦女,則要考量荷爾蒙變化問題。」他說明,若是尿道構造變化所引起,就需進一步做其他相關的檢查,才能從根本協助治療。2.更年期、停經婦女更容易發生頻尿、漏尿等狀況?顏佐樺醫師分析,更年期後,支撐膀胱的肌肉力量減弱,尿道和膀胱會逐漸失去彈性,導致尿液貯存功能變弱,而變得頻尿,另外,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後,尿道口不易閉合,所以一旦發生咳嗽、大笑或是打噴嚏時,容易造成不自主漏尿的情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有漏尿或頻尿的狀況,可先排除如尿道感染、發炎、過敏等因素,若經檢測,確診為更年期因素,可透過口服或局部荷爾蒙治療來緩解症狀。3.尿道感染若反覆復發,難以治癒?顏佐樺醫師表示,還是要先了解尿道感染的根本原因,提供適合的藥物治療外,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有效的紓緩症狀的方法,其中「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GR-1 )和羅伊氏乳桿菌(L. reuteri),此兩菌種已研究證實可以治療或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他說明,尿道黏膜本身就有許多菌叢,因此可透過攝取益生菌,協助提高免疫能力,減少復發機率。顏佐樺醫師補充,如精緻加工、重口味、過甜等食品,容易引發體內發炎反應,而造成感染,所以日常飲食應該留意、減少攝取。他特別提醒,在診間診療時,常遇到許多民眾,為預防尿道感染,而大量攝取蔓越莓汁,但市售果汁常含糖量過高,這些都是造成尿道感染的隱藏陷阱。「女性朋友平時應補足水分,避免憋尿,更無需使用太刺激的私密處清潔劑,臨床上,常見因陰道感染而造成尿道交叉感染,所以個人的衛生護理習慣也很重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自覺有疑似感染的症狀,可以先找專科醫師協助,若一年內復發超過2次、用藥後仍未改善,則可建議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或抽血相關檢查,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求醫,徒增治療困難,早期發現問題,才能讓擺脫惱人的泌尿煩惱。 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青診所顏佐樺醫師 ★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消炎藥 使用謹記3原則
許多民眾會拿著「抗生素」到社區藥局,說要買「消炎藥」來抗發炎。事實上,「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藥師提醒,抗生素為處方藥品,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行,千萬不可自行購買。社區藥師鄭文柏說,在社區藥局常看到民眾拿著兩三顆沒有吃完的「抗生素」來,說要買「消炎藥」。推測可能是因為抗生素將細菌殺死後,讓紅腫痛熱的症狀減輕,而讓民眾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消炎藥鎮熱消腫 抗生素則是殺死細菌藥師公會全聯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邱議權表示,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正常的破壞與再造過程。當人體組織受到傷害時,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增加大量的白血球、組織胺、血流量,就像大批「轟炸機」飛過來開始作戰,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發炎反應除了受到外來細菌感染引發外,也可能因為過敏、拉傷、挫傷等引起,邱議權說,當發炎太過劇烈,就需要消炎藥來鎮熱、消腫、止痛;不過,抗生素並不是用來消炎,而是用來「殺死細菌」的,因此兩者的作用不同。消炎止痛藥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等藥物,有口服、也有外用藥,常用於頭痛、肌肉痠痛、經痛、牙痛時。但口服類固醇屬於處方用藥,僅有少數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為指示用藥,可在社區藥局買到,不過須經藥師指導使用。另外,肌肉痠痛貼布也是常見的外用消炎止痛藥。避免抗藥性 抗生素記得按時服藥至於抗生素則為醫師處方藥,不能隨便到社區藥局購買,有口服、也有針劑及外用藥。邱議權表示,通常有細菌感染疑慮,例如牙科手術有傷口,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而為了避免後續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會再加開消炎藥。抗生素的療程短則三天、有時也會長達一個月,但為避免產生抗藥性,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把療程全部走完。邱議權強調,使用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外,也會一併將腸道內的正常菌種殺死,破壞了腸道菌種平衡,因此常會引起腹瀉。但即使如此,也不建議因此而擅自停用藥物,最好和醫師討論,看是否可調整用藥或適時補充益生菌,也可多食用一些纖維類物質加以改善。抗生素分為第一線和第二、三線的用藥。鄭文柏說,若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有效時,就盡量使用,而不必使用後線的抗生素,以免產生抗藥性。隨便停藥 恐造成抗藥性細菌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未感染而濫用抗生素、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抗生素的種類繁多,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程度和細菌種類來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和劑量。因此民眾要謹記「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和「不隨便停藥」,否則不但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
2020-06-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小五生上課「漏便」 原來是食物過敏惹的禍!
11歲的鄭小弟,常莫名腹瀉、脹氣,更曾在上課時憋不住突然「挫賽」,而被同學嘲笑。就醫檢查經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公布2019年1200多筆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醫師提醒可做過敏原檢測,避開過敏食物,以免「病從口入」!聯安診所發佈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後續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長期居於排行榜前三名,而蛋黃則首次出現在前三大過敏原裡,值得注意。另外,常見在排行榜前五名的牛奶過敏原,這次退居到第八名,推測與許多民眾開始對牛奶有戒心、少喝有關。若再以性別來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排行,前三名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成年女性排行前三名依序為蛋白、蜂蜜、花生。若單獨針對兒童來分析,前三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鄭乃源說,許多民眾深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等腸胃道功能失衡所苦而前來診所就診,且從診所2019年的健檢數據發現,每四人就有一人選做無痛腸胃鏡,但有八成受檢者的腸胃鏡檢查卻無太大異常。再根據過敏原檢查後發現,才發現患者對許多食物有過敏反應,而造成腸胃道不適。以鄭小弟為例,接受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其中對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花生及葡萄柚有中重度過敏;而他的「腸道黏膜發炎指數–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數值則飆高到2617μg/mL,超過正常值1.2倍。鄭乃源表示,這類免疫球蛋白原本是保護型的抗體,但當腸道中過敏原過多時,免疫球蛋白便會增加,產生發炎反應;數值飆高也顯示鄭小弟腸道處於嚴重發炎狀態,導致常常腹瀉和忍不住便意的問題。因此,治療上首先須避開蛋、黃豆、小麥等常吃的中重度過敏原,並適時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以修復腸道黏膜,調整三個月後,發炎指數下降,腹瀉、脹氣等腸胃問題都改善許多。鄭乃源說,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因此建議應定期做過敏原檢測,避開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攝取營養,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轉重症? 清大快篩試片2分鐘就知道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哪些會轉為重症?清華大學醫工所教授鄭兆珉研發出全球第一個可供臨床使用的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只要將患者的血清滴入,2分鐘就可辨別即將發生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鄭兆珉說,台灣率先研發出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可幫助醫護及早為重症病患提供治療,並在大流行時更有效地分配呼吸器等醫療資源,成功救助更多病患。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由清大與國內的三總醫院合作研發,目前已完成原型試片,正與義大利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進行臨床實驗。為更快提供第一線醫護使用,目前已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申請,一旦通過就可上市。鄭兆珉說,要知道患者是否會轉為重症,病患血液中的一種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濃度是關鍵。當病毒侵入時,人體會先派出免疫系統來抵抗病毒,當病毒太強大,免疫細胞無法抵抗時就會崩潰,並產生大量激素。國內外許多臨床數據顯示,許多新冠重症患者就死於體內發生的「細胞激素風暴」。與鄭兆珉團隊合作研發快篩試片的三軍總醫院醫師、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王永志表示,輕症患者血液中的IL-6激素濃度通常在每毫升10皮克以下,超過100皮克就是警訊,顯示有嚴重發炎反應,有些重症患者的濃度甚至超過正常值千倍以上。鄭兆珉示範使用滴管將含高濃度IL-6的血清滴入只有一根手指大小的白色試片,不到2分鐘,試片上就出現2條明顯的紅線,代表患者體內開始有嚴重的發炎反應,即將轉為重症。如試片只出現1條紅線,則代表還在輕症狀態。有了重症快篩試片,可讓重症病患及早點使用呼吸器,IL-6濃度極高病患也可考慮使用抗IL-6製劑,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鄭兆珉說,他2年前就開始研究IL-6快篩試片,當時絕沒想到會爆發新冠肺炎,量測IL-6主要是研發子宮內膜病變的快篩試片,滴入的是陰道分泌物而非血液。除可看出會不會發展為重症的定性測量,這套快篩試劑還包括一個如面紙盒大小的可攜式定量分析儀,只要將試片放入,就可準確測知IL-6的濃度,並顯示在手機上,讓臨床診斷更精準。試片與分析儀未來將由與清大共同研發、產學合作的兩家新創公司--健康新體驗、神光晶片量產。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拯救新冠肺炎重症婦 抑制發炎生物立功
細胞激素風暴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夢魘,北榮今天分享一名重症婦的康復經驗,使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逆轉嚴重肺發炎反應,讓插管、裝葉克膜的病人可成功返家。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一旦失控造成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害到自身無辜的細胞,導致組織器官受損,即所謂的「細胞激素風暴」,嚴重可能致命。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分享,今年3月收治一名病況嚴重的新冠肺炎確診老太太,從他院轉來,當時病況很糟,插管且必須用葉克膜。經過數度開會討論,決定用抗細胞激素風暴、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試試看。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廖顯宗則說,當時病人狀況很差,除了呼吸器、葉克膜,也給了強效、廣效抗生素和升壓劑,但反應不佳。經過討論認為,可能是一次感染後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影響心肺和血壓,決定用專門對抗發炎疾病的生物製劑治療。廖顯宗說,病人使用之後,原本整片發白的肺部X光顯著改善,且後續也成功卸除呼吸器和葉克膜,順利康復。北榮是在4月初時給病人使用此生物製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也將此藥物列入新版治療指引。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用藥之一;蔡長祐表示,過去臨床也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中一部分病人會有肺部發炎,後續的發炎反應可能造成組織嚴重破壞。使用此生物製劑抑制過度的發炎反應,有助降低重症風險。釀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病毒不斷持續複製時,被感染的細胞會持續產生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6等多種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傳令兵,幫忙呼叫免疫細胞打擊敵人,但若細胞激素分泌太多,招引太多免疫細胞,反而讓身體無法承受。今年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發給3名研究細胞激素的國際學者,其中得主岸本忠三發現介白素-6是調節抗體產量的細胞激素,證明介白素-6和許多發炎性疾病的成因有關。岸本忠三也在感言中提到,細胞激素的相關研究可望成為治療武漢肺炎的新希望。根據指揮中心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七版,小規模觀察性研究顯示,患者接受作用於介白素-6生物製劑後發炎指標(CRP)明顯下降,但僅約3成臨床改善。
-
2020-06-25 科別.皮膚
什麼是身上長釘子?粉瘤與疔瘡都不要自己擠,以免細菌長驅直入
皮膚科門診,如果看到患者面帶愁容,走路姿勢有點奇怪,或是請患者坐下時猶豫再三、坐姿有點歪歪扭扭的,通常就是在大腿內側、屁股附近,長了壓了會痛的東西,因為很痛,讓人覺得芒刺在背,造成姿勢改變;有時候,老一輩的患者會直接用閩南語跟我說:「我長釘子了!」這當然不是真的身上長了釘子,而是這種痛感,就像一根釘子釘在皮膚上一樣難受,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兩種病因:粉瘤或是疔瘡。這兩種疾病,急性期治療方式大同小異,然而病程卻大相逕庭,一起來看看有甚麼不同吧!粉瘤是良性囊腫,容易復發粉瘤的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名字叫Epidermal Cyst,名字中有個「瘤」字,就表示它是屬於增生性的疾病,大多數增生性的疾病,要根治都需要手術切除。我常常這樣跟患者解釋甚麼是粉瘤:我們把粉瘤想像成一顆水球,但是水球裡面裝的不是水,是白色的角質,這些角質,是水球的壁分泌出來的,角質分泌越來越多,水球就越來越脹大,所以原先在皮膚下面小小米粒大的東西,經年累月之後,就慢慢長大,長成一顆花生米大,甚至變成一顆乒乓球大小。 這顆水球埋在皮膚裡面,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相安無事,然而一旦水球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容易受到擠壓而破裂,水球破裂之後,包在裡面的角質外漏,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反應在臨床症狀上,外觀上看起來變的紅紅的、摸起來熱熱的,同時壓了會痛,或是不壓也會隱隱作痛。由於粉瘤是增生性的疾病,如果沒有移除它,它就一直都在,只要它還存在一天,就有發炎的可能,因此粉瘤發炎會常常在同一個部位反覆發生。疔瘡是毛囊感染,可以痊癒如果單一個毛囊受到感染,我們叫它毛囊炎(Folliculitis);如果是好幾個相鄰的毛囊都一起被感染,我們叫它疔瘡(Furuncle);如果這好幾個毛囊的感染已經擴及到鄰近的皮下組織,我們叫它癤或是癰(Carbuncle);如果感染深到皮下脂肪、大到一定的範圍,我們叫它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疔瘡的感染來源,最常源自於細菌,尤其以正常皮膚就會有的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大宗,因此只要把細菌殺死了,疔瘡就可以痊癒,不會反覆發生。粉瘤、疔瘡千萬不要自己擠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外用抗生素為主,同時做好傷口照護,不論是粉瘤或是疔瘡,都可以在一周內得到大幅度的緩解。 然而,我常常遇到患者,在疾病初期一直想要把粉瘤或疔瘡的內容物擠出來,不管是用手指掐、還是特意去買偏方來「吊出」內容物,這其實都會讓發炎惡化,千萬不要這樣做! 粉瘤會發炎是因為水球壁破掉了讓內容物外漏,引起發炎反應,用力去擠只會讓內容物更往皮膚深層擴散,讓發炎反應更深、更廣、更惡化;疔瘡初期不一定會有膿產生,硬要擠,可能會把原本已經被白血球包圍好的細菌往外推擠,引發鄰近部位感染,也有可能因為擠壓的過程製造了新的傷口,讓皮膚門戶大開,細菌長驅直入。切開排膿須由專業的醫師執行針對發炎厲害、內容物已經液化成膿的粉瘤或疔瘡,直接切開病灶、排出這些膿液,確實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切開排膿的重點,不在排膿,在於切開,妥善消毒之後,在粉瘤或疔瘡上面切開一個乾淨的切口,切口的深度要夠,才能讓底下的膿液順利排出人體,不會擴散到旁邊,這才是有效的治療。因此切開排膿,請找皮膚科醫師或外科醫師,使用無菌器械、妥善消毒過後執行,合格醫師使用的刀片或針頭,是ㄧ次性使用過後就丟棄,並不會重複使用,所以請不要以為在家裡,用火烤一下縫衣針、或是美工刀,就可以有一樣的結果,消毒不當,往往會讓感染變得更複雜、更難治療。根治粉瘤的方法剛剛提到,粉瘤是增生性的囊腫,如果包住粉瘤的水球壁不清除,粉瘤就一直都在;通常一顆體積不大、完整包覆的粉瘤,不用積極處理,可以學著跟它和平相處;然而如果粉瘤的體積越來越大,或者長在容易摩擦、受壓迫的部位,像是大腿內側、腋下、背部、屁股這些地方,往往粉瘤就會反覆發炎,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反覆發炎的粉瘤,我就會建議患者做手術切除,然而手術的時機很重要,正在發炎的粉瘤,不建議動刀,因為發炎時期正常組織與粉瘤組織夾雜在一起,不容易辨認清楚,不但動刀的範圍會變大、傷口容易出血、粉瘤更不容易拿乾淨,因此,醫師會等到粉瘤發炎好了、不會痛了,恢復成原來的大小,最好是摸的出明顯的邊界時,再行手術。還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情形發炎的粉瘤、疔瘡雖然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然而不是所有會痛的都只是粉瘤或是疔瘡這麼單純,有ㄧ些特別容易復發、很難控制的發炎,要考慮其他潛在的原因,像是長在嘴周,要小心可能是牙周發炎後形成的膿瘍;長在肛門附近,要小心可能是肛門廔管的皮膚開口;長在腋下、腹股溝,要注意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的初期表現。皮膚突然出現會痛的病灶,屬於急性皮膚病,請儘快就醫,不要拖延,早期治療可以讓病程縮短,也可以降低永久性疤痕產生的機會。原文:
-
2020-06-25 科別.消化系統
榮總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失智症風險較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罹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在內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罹患這些疾病患者的兩倍以上。法新社報導,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消化道」(Gut)的榮總團隊研究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患者罹患各種失智症的年紀,較非發炎性腸道疾病者大約早了7年。儘管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成因不明,許多研究指向和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腸道廣泛性持續發生發炎反應。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陳牧宏領導的研究團隊,蒐集分析1742名在1998年至2011年間被診斷罹患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的45歲以上患者資料。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患者進行長達16年的追蹤,且跟1萬7420名在性別、年齡、醫療便利性、收入和其他健康問題等因素相當、但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這段觀察期間,有5.5%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在內等失智症,非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對照組僅有1.5%。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年齡較對照組平均早了7年。研究人員將可能的混淆因素納入考量後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對照組的兩倍以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是高出6倍,男女患者皆然。但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觀察型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失智症的因果關係只能推論而無法驗證。同時有其他研究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與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有關。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生酮飲食怎麼吃?5個QA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執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法越來越紅,近年不少人為了瘦身嘗試生酮飲食。但是吃法正確嗎?一直努力減肥的玲玲,最近從姊妹淘那邊知道生酮飲食,一向不輕易相信非正規方式的她,努力在網路上尋找資料,幾天之後還是對這個似懂非懂,只知道主要是以降低或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對她來說就是拒絕麩質飲食法的一種,在自己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帶著疑問去問營養師,希望能夠得到比較專業的答案。聽完玲玲疑問的營養師,笑笑的對她說:「生酮飲食雖然很多人推薦使用,但這算是一種偏食方式,有優點也有缺點,並非全然只有好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行!」追根究柢的玲玲又問這種方式的原理,於是營養師拉了張椅子,讓她坐下來慢慢聽。※只要知道多少量,沒有東西不能吃,包括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簡單來說就是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醣);適當的蛋白質的一種飲食法。起初是發現對於癲癇患者的症狀改善而出現的一種飲食法。並且因為網路上有眾多因為生酮飲食而減肥成功案例,不少人把生酮飲食與減肥聯想再一起。是否每個人都可以吃生酮?生酮前該做哪些功課呢?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呢?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的真面目到底是甚麼呢?其實沒甚麼神秘的,重點就是幾乎不吃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澱粉、水果、糖等)為手段,分為「飢餓型生酮」與「營養型生酮」,前者是透過身體攝取極低熱量,強迫性代謝脂肪產生酮體,後者不強調大幅降低熱量吸收,主要透過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提高脂肪攝取,強迫脂肪代謝產生酮體,這種飲食方式才會被稱為「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幾乎斷絕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也限制許多食物攝取,如:米飯麵食(高精緻澱粉)、水果(含果糖、蔗糖)、牛奶(含乳糖)等,這樣飲食方式會造成微量營養素不足的問題,還會發生血糖降低,身體為了維持足夠的血糖和能量,在生酮初期肝臟與肌肉會釋放肝醣,更釋放水分至血液中有利尿脫水的效果。身體要提供甘油以作為糖質新生的原料,就會開始大量分解脂肪,肝糖能在肝臟與腎臟製造血糖,分解出來的脂肪酸在細胞氧化產生能量。正常生理狀態下,脂肪酸要完全氧化產生能量,要由糖類代謝而來「碳骨架」協助。可是生酮飲食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碳骨架讓脂肪酸完全氧化,於是產生脂肪代謝時的副產品酮體,這就是是生酮飲食的名稱來源。生酮飲食的優點1. 生酮幫助治療癲癇禁食這類療法原先就是以治療癲癇為目的,近代醫學研究發現飢餓過程產生酮體,在腦部中促進GABA的合成,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在酮體的刺激後,增加GABA能減少腦部不正常放電,減少癲癇發病機會。2. 生酮飲食能有效幫助減肥因為可以有效代謝脂肪,成為許多人採取這方式的主要目的。醫學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確實能幫助減重,速率也比傳統的減低熱量飲食為高,不過該方式初期反應為脫水,並非期待的脂肪代謝,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研究來源:生酮飲食長期對於肥胖患者的影響3. 調節血糖生酮飲食法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禁食血糖等健康指數,根據2005年研究,以沒有服用降血糖藥物與注射胰島素糖尿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歷經4個月的生酮飲食後,糖化血色素降低1.2%、禁食血糖比原先減少16.6%。生酮飲食的缺點與副作用1. 酮酸中毒因為酮體是酸性物質,該飲食法會造成酮酸中毒的傳言,其實一直沒有停過。不過經研究發現正常人採用生酮飲食,升高的酮酸並不會影響血液pH值,會造成酮酸中毒的風險並不高。2. 血脂問題由於斷絕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雖然三酸甘油酯指數有可能會降低,但攝取大量油脂且要攝取奶油、豬油或椰子油等含有高飽和性脂肪酸的油脂,這時低密度脂蛋白會有增加的現象,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 心臟問題從事生同飲食法的人,出現沒有心肌梗塞的疾病史,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問題。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心肌缺乏肝醣的能量有關,生酮飲食法的水果、全穀雜糧與蔬菜量受到限制,讓抗氧化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攝取量減少,直接影響心臟的功能。你適合執行生酮飲食嗎?Q1:你對食材『營養成分』了解嗎?Ans:『醣、脂肪、蛋白質之間的比例』是生酮飲食最主要的一環,在還不了解前建議不要輕易嘗試Q2:你可以克制『糖跟醣』的誘惑嗎?Ans:雖然有『代糖』可以替代,但如果無法克制自己去吃甜食,還是很容易誤踩地雷。Q3:你可以勤勞自備三餐嗎?Ans:就如同剛剛說到,生酮是要去計算份量、熱量的。外食族除非選擇一些有品牌的營養餐盒,要不然是較困難去落實生酮飲食的。Q4:你是否有些特殊疾病呢?Ans:依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之機轉及臨床應用有提到,有先天性代謝缺陷,進而會影響到脂肪酸運輸或氧化的病患,是絕對不可執行生酮飲食的。Q5:你是否做足了功課?Ans:生酮飲食是一種完全改變熱量來源的一種飲食法,所以身體在初期勢必會有一些不適應症的產生,這些是要去克服或是去了解的。諮詢專業營養師或是熟識你身體狀況的醫師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以上五題,都充分瞭解了那就可以開始嘗試執行生酮飲食了,就讓我們進入Step.2。執行生酮飲食前的準備 你的熱量該如何分配?首先,你必須知道你每天該吃多少熱量,不知道的話可以參考TDEE網路計算機(好像每篇都會提到TDEE,沒辦法因為控制飲食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熱量囉)例如:你一天的熱量是1800大卡,那就需攝取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5~45公克。大家不妨可以試著去算算看。食物種類你都搞清楚了嗎?主食類: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米、麵、冬粉、麵包外。地瓜、南瓜、芋頭、山藥、菱角…這些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所以這些都是生酮飲食要盡量避免的。豆魚肉蛋類:看上面比例就知道,生酮飲食其實還是有在控制蛋白質的量,根據國健署-食物代換表,一分的豆魚肉蛋類蛋白質大約7公克,如果一天1800大卡約只能吃13~16份蛋白質。蔬菜:那5~10%的醣熱量基本上都可由蔬菜類取得喔(提醒大家:小番茄是水果、大番茄是蔬菜唷)水果:水果含有果糖、蔗糖就跟主食類一樣,要盡量避免或透過精算去攝取喔。脂肪:生酮飲食大部分的能量來源都由脂肪提供,而且因為是主要的飲食來源,所以需要攝取多種不一樣的油脂,才能平衡每種油脂的特點喔(這等下會好好介紹)。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1. 看懂營養標示不管是醬油、胡椒、醬汁…調味料,根據法規都是需要有完整營養標示。在挑選時,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糖』這兩項的量是很重要的,但也必須說因為在法規上有制定,如果每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及糖量小於0.5公克,是可以註記為0的,所以還可以用成分中是否有添加『糖』或是『○○澱粉』去判斷唷!但也再次提醒,只要妳的碳水化合物量控制得當,還是可以吃少許的水果、主食喔!!!2. 了解油脂的種類及特性油脂大部分是由脂肪酸合成,而脂肪酸又可以分為SFA飽和脂肪酸、UFA不飽和脂肪酸[P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ω-6)、M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ω-3:足夠的ω-3脂肪酸對於大腦記憶力及學習能力使有益的,大家眾所皆知的EPA、DHA都是ω-3的一種,所以除了一些堅果種子類富含ω-3外,深海魚類也有喔。ω-6:與ω-3相似的一種脂肪酸。但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過多的ω-6是會增加慢性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在一些植物油中ω-6都是明顯高於ω-3的。包含:花生油、紅花油…等。ω-9:為非必需脂肪酸,有研究證明是有益於心血管的預防保健。最常見於:酪梨、苦茶油、橄欖油 營養師會建議我們攝取的油脂ω-6:ω-3的比例是1:1~4:1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在市售單品油好較少有這樣子的比例,所以執行生酮飲食時,才會需要攝取多種的油脂來達到這樣的平衡。一篇311位7~12歲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攝取較多比例的PUFA是有較高的除脂體重,及較低的內臟脂肪及體脂。進一步分析ω-6、ω-3比例發現,較高的ω-6:ω-3比例與是更有利於降低腹部脂肪的。資料來源:Cardel M, Lemas DJ, Jackson KH et al. Higher Intake of PUFA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Total and Visceral Adiposity and Higher Lean Mass in a Racially Diverse Sample of Children. J Nutr. 2015 Sep;145(9):2146-52.3. 椰子油、MCT oil又是什麼?中鏈脂肪酸,與上述的脂肪酸不同的地方在碳鏈較短。在小腸吸收時因為碳鏈較短,代謝路線不同於以往的長鏈脂肪酸,是經由肝門靜脈直接運送到肝臟產生酮體當作能量使用,所以能夠快速的當作產生能量,重點是代謝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三酸甘油脂。營養師的簡易生酮飲食菜單以1800大卡為例,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22.5~45公克去設計。生酮飲食是否會影響運動表現很多人都會擔心,如果成功進入生酮飲食世界減肥了,那會不會也把自己身體的力量減掉,導致運動表現越來越差。網路上面其實有很多實測影片,在執行生酮飲食後會有一段時間身體會感到不適,大多是因為改變飲食所產生的不適症。2014年研究中發現,給予越野自行車運動員生酮飲食後觀察運動員的體能表現中發現:1.長期高脂飲食再訓練期間,其實是對有氧耐力型運動員有利的(推測是因為減少體重、並減少運動後肌肉傷害)。2.但須要注意的是,較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影響執行高強度工作的能力。另一篇有關生酮飲食與身體表現的文章中也提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仍然可以保有身體的最大肌力,但須注意的就是酮適應症問題、礦物質營養及蛋白質的攝取量的限制,最後作者也不約而同的提到:生酮飲食導致的肌肉肝糖不足會限制無氧運動的運動表現喔。執行生酮飲食小叮嚀大家都認為生酮飲食只要完全『戒醣』就可以,其實是錯的。因為在生酮飲食中是要足夠的蔬菜,搭配適量的豆魚肉蛋及大量且多種的油脂,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方式有許多隱藏性的風險,採行之前強烈建議找專業人士,像是醫師、營養師以血糖、血脂、疾病史等資料評估健康狀況,沒有確認之前切忌貿然採行生酮飲食!開始生酮飲食後,初期會有水分排出現象,體內電解質也會被排出,容易有出現疲倦、頭痛等情況,經過適應期後這些問題隨之消失。最後警告,這種飲食法用酮體取代葡萄糖,減重效果的確明顯,不過回復正常飲食後,復胖機會也頗高,不要超過個半個月比較安全。這邊也要呼籲各位朋友執行生酮飲食時,需要喝足夠的水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且千萬不要在還沒了解生同飲食透徹前就隨意嘗試生酮,要做任何飲食調整前,都需要諮詢相關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再去執行才會安全又有效喔!※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請點此
-
2020-06-1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煮絲瓜加薑絲 冬夏放法不同效用也不同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絲瓜有九成五都是水,是水分含量非常高的食物,跟水果裡的西瓜不相上下,只比冬瓜少。因此,有便秘困擾的人可以多食用,不只可以預防便秘,還有助於解便。【記者陳惠惠 吳雨潔╱報導,出處/2008-04-14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俗名「菜瓜」的絲瓜,是餐桌上的常客,雖然它真正盛產的季節是夏季,幾乎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它的蹤影。在許多人眼裡,絲瓜可是好處多多,不只能拿來吃,洗刷碗盤靠菜瓜布,連切斷藤蔓流出的絲瓜水,都可拿來當天然化妝水。預防便秘 體寒勿多食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絲瓜有九成五都是水,是水分含量非常高的食物,跟水果裡的西瓜不相上下,只比冬瓜少。因此,有便秘困擾的人可以多食用,不只可以預防便秘,還有助於解便。國外研究發現,絲瓜裡含有一些植物性化學物質,像是「芹菜素」(這是譯名,千萬別誤以為跟芹菜有關,猛吃芹菜)及「檞皮素」。芹菜素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也就是中醫所謂的清熱、降火氣,而檞皮素,則有助於血管通暢,跟中醫的行血脈、通血路功效非常接近。也就是說,近來西方營養學的研究結果,跟傳統中醫看法不謀而合。也因為絲瓜含水量豐富,非常柔軟,對咀嚼功能較差的老人家來說,是非常好的纖維來源,搭配同樣具有清熱、利尿功效的蛤蜊清蒸、煮湯,更有加乘效果。若煮成絲瓜糙米粥,膳食纖維會更為豐富,來一盤 絲瓜炒蛋,在攝取纖維質的同時,也能補充蛋白質。若硬要挑絲瓜有什麼缺點,就是絲瓜性較寒,手腳冰冷、容易腹瀉的人不宜多吃,至於腎衰竭患者,最好先汆燙,去除絲瓜裡的鉀後再食用。經前胸脹 可緩解不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絲瓜老化後的絲狀纖維不只可做為洗刷用的菜瓜布,還可拿來做中藥材,就是所謂的「絲瓜絡」,外觀跟菜瓜布差不多,只是老化程度沒那麼嚴重。絲瓜絡熬水或煮排骨湯後飲用,有通絡的功效,女性月經來前若覺得胸部腫脹不適,可用來緩解不適,對哺乳婦女的乳腺炎也有助益。要記得的是,絲瓜絡難以消化,千萬別吃,只要喝湯即可。另外,從中醫觀點來看,絲瓜還有清熱、利尿跟消水腫的作用,但因為它性微寒,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吃太多。也因為如此,很多人在烹煮絲瓜時會放點薑絲,順道提味,但薑絲的放法冬天跟夏天也略有不同,夏天吃絲瓜若為了清熱,可以先放薑絲再加絲瓜,若是冬天,可以等起鍋前再放薑絲,可以降低絲瓜的寒性。絲瓜的品種瘦長型澎湖絲瓜:外表有明顯的十個皺褶,切開後,不帶籽的綠色瓜肉較甜,白色纖維部份少,較受喜愛。短胖型台灣絲瓜:白色纖維較多較粗。挑選與保存兩種絲瓜都應挑選外觀頭尾平均者。澎湖絲瓜還須注意皺褶的間隔是否勻稱,越均勻代表肉質越甜。絲瓜買回家後,不削皮可保存一周左右,可用報紙包起,放入冰箱,以免水分流失。而放冰箱的時間越久,纖維會逐漸老化,容易失去軟嫩與香甜的味道。切絲瓜刀法切開絲瓜的處理步驟會影響口感,必須切除絲瓜內部的白色纖維,也就是帶籽的部份。過多纖維,吃起來較粗糙、感覺比較老。常見絲瓜烹調方式是與蛤蜊清炒、海鮮清蒸、煮湯、煮麵線,或調酥炸粉包裹後油炸。
-
2020-06-14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誘因百百種 蟑螂也是其中之一?杜絕過敏原超前部署看這裡
氣喘是種遺傳性過敏病,屬於多重基因遺傳,造成呼吸道障壁層缺損與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容易因受到各種誘發因素的刺激,引起氣喘發作症狀,如喘鳴聲、久咳不癒(容易發作於清晨、黃昏、半夜時)、胸悶等,若未正確控制常導致症狀反覆性發作,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及遠離誘發因素,才能減少氣喘發作機會。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介紹以下各種會引發氣喘的誘發因素及預防方法。Allergen 1:家塵家中平面桌上不常用的小物或書籍都盡量收到抽屜或有門的櫥窗、避免放置錦旗或懸掛吊飾、打掃環境時需戴上口罩(清掃方向由上至下,由較乾淨環境到最髒環境),忌用雞毛毯子,洗紗窗時先以水噴溼再刷洗,打掃完必須洗澡,以降低對皮膚過敏反應。Allergen 2:塵螨1.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可改以薄紗、直立式百葉窗、塑膠遮板代替。2.不可使用浴巾被、毛毯、羊毛被、羽絨被或厚重棉被、如需使用需以防塵被套罩住,或改用涼被、太空被、春秋被或睡袋(皆為化學纖維可水洗)、蠶絲被。3.房間的彈簧床、草蓆、塌塌米、椰絲墊、海棉墊須移除,如需使用需以防塵套包覆,或改睡木板床、氣墊床、水床、或是韻律操用的塑膠拼墊。4.去除地毯、布製家俱、絨毛娃娃或布娃娃。5.建議使用水枕、綠豆殼或茶葉枕,如需使用其他枕頭需以防塵套包裹。6.因塵螨腳上有吸盤,需每1至2周以55度熱水浸泡外蓋寢具(被單、床罩、枕頭套等)1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中清洗,才能洗掉塵螨。7.有使用防塵套者,清洗一般被單、床罩、枕頭套時,需以吸塵器或溼布擦掉防塵套上的灰塵及塵璊,1年至少清洗2至3次。8.因塵螨的最佳生長溼度為75至80%,在相對溼度50%以下無法生長,故可使用除溼機將室內溼度控制於60%以下,以減緩塵螨增加的數量。Allergen 3:寵物家中不養貓、狗、鳥等有毛寵物。移除寵物後,必須先用吸塵器吸過屋內牆面、窗簾、家具罩子及清洗整理所有表面。若是堅持養寵物則須採取下列管控方法:1.移除室內所有地毯,換油氈或木質的地板。2寵物1周得清洗2次,寵物襯墊也得一併清洗。3將寵物養在室外,不宜進入客廳及臥房。4接觸寵物後洗手,接觸寵物的衣物盡量不穿出室外,以免散布過敏原。Allergen 4:黴菌1.居家環境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溼度維持50%,可減少黴菌繁殖的機會。2.在溼度過高的季節使用除溼機時,要緊閉窗戶,除溼機的水要定期清除,或連接至固定的排水孔。3.空氣清淨機的高效濾網及空調可濾去黴菌菌孢,但要注意若出現黴菌,要用稀釋過的漂白水來清洗機器內部。4.經常打掃牆壁及天花板,在粉刷漆料中加入防黴成分。5.窗戶上水氣的凝結也會導致窗框潮溼及黴菌滋生,需經常擦乾窗戶水氣。 6.室內植物的數目別太多,要經常修剪及清理落葉。7.避免發泡塑膠或海綿類等容易發霉的抱枕及寢具。8靴子及鞋子在收藏前應先烘乾,儲藏室可放置化學乾燥劑來避免黴菌滋生。9煮菜時或沐浴後使用風扇或是打開窗戶來移除溼氣,並使用橡膠掃把來移除浴室隔板、浴缸及磁磚上的水滴,並定期清潔浴室。10黴菌也可以在冰箱中生存,尤其是門上的密封墊,必須經常清潔及清空自動除霜的水槽,儘速移除長黴菌變質的食物。11汽車內的空調系統也可能會滋生黴菌,可定期使用除黴或防黴噴劑清洗。Allergen 5:蟑螂1.晚上就寢前應將廚房、浴室、水槽、盥洗盆的排水孔予以密蓋,排水管線應設置存水彎,防止蟑螂沿排水管逆行而上。2.所有的食物應妥為儲藏,清理垃圾、廚餘需密封包起來。3.不堆積雜物,落實家中清潔,廚房、家俱、牆壁經常擦拭洗滌,以減少蟑螂生存繁殖的條件。4.滅蟑噴劑及煙霧式藥劑容易造成過敏,建議採用滅蟑餌劑,放至在蟑螂容易出沒的管線、轉角、隙縫附近。Allergen 6:室內外空氣汙染包括粉筆灰、抽菸與二手菸、家用噴霧劑(如芳香劑、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及會釋放異氰的裝潢材料、用瓦斯木材煤油煮飯、交通廢氣、工業煙霧、霾害沙塵暴、燒香燒金子等。應避免在家中抽菸、燒蚊香、噴殺蟲劑,烹調也盡量低油煙,並使用抽油煙機降低煙害,裝潢完的房子需通風等無味道再入住,打掃及騎乘機車時戴口罩。Allergen 7:花粉會造成過敏的花粉通常是風媒花,若對花粉過敏患者需於高花粉季節中保持門窗緊閉,使用空氣清淨機,並減少到郊外。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病,需要長期控制才能降低呼吸道發炎及氣喘惡化機會,避免影響肺功能或造成肺纖維化的合併症。想長期控制氣喘不難,只要與醫師配合做好個人氣喘藥物規則治療、誘發因素預防、預防感染、規律運動,即可達到良好的控制,遠離疾病的威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底」最容易有5健康問題! 醫師解析發寒真相
體溫是評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依據,當體溫一升高,可能代表體內已經出現發炎反應,但是如果體溫過低,一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本身因為陽氣不足,長期處於寒涼的狀態,進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及中醫師廖千慧兩位醫師的說法,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很容易感冒、經常鼻子過敏、頭痛,而且容易發胖,至於女性經常有內分泌的問題、男性則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因為體溫低、代謝變差而出現三高疾病、中風,或者是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1、血循變慢,體重飆升 人體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12%,身體的基礎代謝變差之後,就容易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身體一旦感覺寒冷,體內的血管為了不讓體溫持續下降,便會呈現收縮變細的狀態,但卻會造成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變得更差。 當血液循環持續不良後,血液將無法將體內的糖分與脂肪等能量來源,順利運送到全身各個細胞,身體所需的酵素、養分、白血球、抗體等物質,就無法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自然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當這些物質儲存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肥胖。 2、代謝變差,三高上身 如果新陳代謝好、生活習慣佳,吃下肚的脂肪以及糖分等物質,就容易被分解代謝掉,但是虛寒體質的人體溫偏低,這些物質無法被燃燒殆盡,只能留存在體內,時間久了,累積多了,就會導致三高狀態的發生;當三高症狀無法緩解,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引發中風、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免疫力降,腫瘤細胞旺盛 有研究指出,當體溫上升1℃,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加5~6倍,相反地,當體溫下降1℃,免疫力則會降低約30%。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指白血球的活動力,當人體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不僅會發燒,身體也會呈現高燒的實熱狀態。這也就是說,當發燒時,就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對抗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但是,如果身體溫度降低了,血液循環變差,體內隨著血液運行的白血球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對抗細菌或病毒的防禦力也會跟著降低;不但容易感冒,也可能因為無力抵禦體內的壞細胞分子,而讓腫瘤細胞活動變得更旺盛。 4、內臟功能效率低,泌尿、皮膚出問題 體寒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連帶的會讓身體細胞與內臟的活動力下降;不但無法將身體所需的物資完整運送到各個部位,就連體內的老舊物質、毒素也無法排出體外,就會使得細胞與內臟功能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如果是腹部以下的體溫過低,大腸的運作就會變弱,因而造成便秘;女性則是卵巢、子宮的血流變差,運作效率不彰,進而影響體內雌激素、黃體激素的分泌狀況,最終導致月經不順、不孕症等,甚至還會有流產的情形發生。再者,從男性的角度來看,一旦影響腎臟、膀胱的功能,就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泌尿以及生育功能。 另一方面,因為體內的老舊廢物無法排出體外,這些毒物就會轉而釋放在血液中,表現在皮膚上,就會以長痘痘、黑斑、雀斑、乾燥、凍瘡、裂傷等皮膚問題,或者讓原本就有的皮膚問題更加惡化。 5、情緒不穩定 如果下半身的溫度過低,則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就會容易蓄積在上半身,如果遇到氣的運行紊亂時,容易出現臉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等症狀。 尤其,秋冬季節原本就是好發季節性憂鬱的時候,體寒的人容易有心慌的感覺,一些與「氣」相關的疾病,例如倦怠、食慾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相對的,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