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痠痛貼布
共找到
23
筆 文章
-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藥用貼布、筋膜槍及低週波電療有什麼禁忌?專家詳解正確使用方式
累積一年的疲勞,在春節連假期間有沒有好好放鬆呢?市面上許多舒緩痠痛的產品,是否都適合你呢?專家提醒,痠痛貼布雖然可以舒緩肌肉痠痛,但不要貼超過6小時,避免皮膚過度刺激;筋膜槍可以按摩肌肉,但「敏感、脆弱部位」一定要避開;而低週波治療器則要選購合法的產品,否則漏電很容易造成電傷,且糖尿病患者使用上更要注意。痠痛貼布藥用貼布 久貼不會更有效痠痛貼布有很多種類,中藥成分、西藥成分或是不含藥物的肌內效貼布,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醫師楊宗翰表示,中醫領域的痠痛貼布有涼性、溫熱性兩種,若患部有熱痛狀況,會搭配薄荷成分的涼性貼布,幫助打開毛細孔舒緩疼痛;而要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消腫,解決慢性痠痛則會用溫熱性的貼布,通常有辣椒素、三七、乳香、沒藥,貼上後會有溫熱感。「不管涼性、溫熱性貼布都不要貼超過6小時。」楊宗翰指出,藥用貼布貼太久並不會更有效,更不要睡覺時貼,曾有患者貼了就睡,隔天出現一大片紅癢,建議皮膚敏感者先剪一小塊,貼在手臂、大腿內側皮膚敏感的部位30分鐘到1小時,若沒有過敏就可以白天貼。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元表示,藥用性痠痛貼布主要成分為非類固醇消炎藥、水楊酸甲酯、樟腦、薄荷腦及辣椒素等,皆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購買這類指示藥品前,應先諮詢藥師,切勿自行增加使用量及使用時間。皮膚有傷口、濕疹、潰瘍等部位應避免使用貼布。肌內效無藥物 使用時間不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肌內效貼布既非中醫也非西醫,主要是以物理性的方式舒緩肌肉,貼布的纖維織法會配合肌肉的走向,可搭配不同的貼法,達到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肌肉或強化肌肉軟組織的效果。由於沒有藥物成分,使用時間上並沒有限制,只要不脫落,可以貼一、兩天都沒問題。筋膜槍切勿使用在脆弱部位市面上筋膜槍琳瑯滿目,尤其健身族更是愛用筋膜槍來舒緩肌肉痠痛。簡文仁表示,筋膜槍就是震動按摩,徒手按不到的地方,筋膜槍就可以按摩到更深層的肌肉,但如果筋膜槍的頭是硬的,就不要用在骨頭、關節等處,容易受傷。簡文仁說,物理治療上,筋膜槍也能輔助治療,但通常不會直接接觸患者,會隔著治療師的手掌、手指,一來分散按摩強度,二來治療師也可以感受到機器強度,確認按摩的精準度。但切記要避開敏感部位,例如有大神經、大血管的脖子,以及腎臟這些脆弱的器官,瘀青部位也要避開,以免血管破裂加劇;同時,「骨質疏鬆症患者」也要注意使用,力道不要太大,很容易就會受傷。建議用在肌肉厚實處楊宗翰也建議,筋膜槍每次局部使用不超過5分鐘、間隔10分鐘,建議用在肌肉比較厚實地方,像是手臂、二頭肌、三頭肌、大腿、屁股等部位較為安全,關節、韌帶、膝蓋、手肘、手指等皮膚薄的部位,力道過多反而會讓局部發炎反應加重,曾有患者使用後反而手麻腳麻,適得其反。王德元提醒,筋膜槍並非醫療器材,因此「不得宣稱療效」,民眾選購時務必留心業者宣傳手法。低週波治療器單純肌肉、骨骼問題才可用王德元指出,「低週波治療器」屬於第二等級中等風險醫療器材。是透過「門閥控制理論」以電流刺激表皮神經,使其在傳遞到大腦前會通過並關閉一個稱為「門閥」的區域,讓傳導速度較慢的痛覺訊息傳遞受阻隔,因而感覺不到疼痛。簡文仁說,低週波治療器是利用電流,把本來的痛覺神經阻斷,把路徑取代成其他感受,欺騙大腦患部不痛了。雖然可以解決患部的疼痛,但由於是採用電流治療,一定要看過醫師,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確定是單純肌肉、骨骼問題,再選擇這類醫療器材自行緩解疼痛。糖友、裝心律調節器者不適用簡文仁提醒,糖尿病患者因為有周圍神經病變,對電離子蓄積不敏感,很容易導致電傷,不建議使用;此外,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患者也不能使用,會干擾到儀器運作;一般人使用也要避開胸部、脖子有大血管、神經的敏感部位。楊宗翰說,低週波治療器與中醫電針的概念雷同,透過針灸加上電流,能更深層進入肌肉患處,解決深層肌肉的疼痛問題,但同樣不適合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患者,孕婦或表皮有傷口的患者都不建議使用。簡文仁提醒,民眾選購時一定要認明醫療器材認證,且選擇品質穩定的廠牌,若買到不肖商家的產品,一旦漏電或電流過強,恐造成電傷。王德元也提醒,食藥署官網之藥物許可證資料庫查詢若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可撥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9 醫療.骨科.復健
落枕怎麼辦,幾天會恢復?如何快速舒緩脖子痛?醫師傳授4招自救法、3落枕穴道
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睡醒來時若感覺頸部不適,可能是「落枕」所致。注意囉~這可能是「過勞」的警訊!落枕舒緩穴道有哪些?要看什麼科?多久會好?以下為您介紹幾個簡單的落枕舒緩方法,幫助擺脫頸部不適。落枕是什麼?熱河診所說明,落枕的醫學名詞稱作「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落枕原因綜合整理衛福部南投醫院與西園醫院衛教資訊,落枕原因有很多,如下:.主要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係.包括太忙太累、緊張、壓力大等。.其他原因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睡眠姿勢不良等,這些原因都會使得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而造成肌肉攣縮。.只要季節轉換,例如秋冬肌肉保暖較差時,也較容易造成落枕。.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造成韌帶夾擠而發炎或是感冒引起的頸部周圍肌肉發炎,這些都通稱作落枕。落枕怎麼處理?如何快速舒緩?4招自救骨科陳鈺泓醫師曾於個人粉專說明落枕的快速復原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先冰敷再熱敷:最初48小時的急性期,由於肌肉還處於發炎狀態,可以先用冰敷舒緩疼痛,避免發炎反應擴散。之後轉用熱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修復。2.痠痛貼布/藥膏:這些跌打損傷藥膏多含有消炎成分,可以外敷使用減緩發炎。3.適度按摩:在擦消炎藥膏的同時,可以輕輕按摩疼痛處,舒緩周遭肌肉,能漸漸幫助痛感減輕,恢復脖子運動幅度。4.換枕頭:如果常常落枕,就該換一顆硬度、高低適合自己的枕頭。躺下時要能感受脖子自然放鬆,而且沒有懸空,脖子要能緊靠在枕頭上,達到完全支撐。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一落枕就請人按摩或自己甩動頸部看看會不會好,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很有可能會造成發炎更加嚴重或者傷及頸椎。若症狀輕微,不妨可以稍微活動,嘗試做一些頸部伸展動作。衛福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提出兩種伸展運動,來舒緩落枕患者的疼痛:將頭慢慢轉向不敢動的那邊,直到感到疼痛就停三到五秒,再嘗試轉更大的角度後,再停三到五秒,再慢慢地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將頭轉向疼痛另一側大約四十五度處,用手將頭輕輕地往斜下壓,拉到有點疼痛就停大約十秒,再慢慢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來舒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賴靜茹醫師以下介紹幾個落枕舒緩穴道:風池穴.位置:位於後頸部,顧名思義,凹陷如池,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同時又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處,深層為頭夾肌。.功效:急性期落枕,按壓此穴可以有效且迅速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疼痛不適。.圖解:外勞宮.位置:又稱為落枕穴、項強穴,位於食指與中指骨間,指關節後約1指寬處,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穴位。.功效:平常可以自我按壓此穴,也是頸部肌肉強直的常用穴。.圖解:外關.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中央、往手臂方向3指幅寬的地方。.功效:對於頸部發炎急性期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效果,搭配上述兩個穴位按壓治療,使療性更佳。.圖解: 落枕看什麼科?西園醫院指出,若落枕症狀持續超過3天,急救方法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治療,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 落枕的時候很痛,病患因為會擔心長骨刺或腫瘤,常會要求照X光來確定病因。事實上,復健科醫師可以輕鬆區分肌肉或是骨頭的問題,落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方式(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加上物理治療的各項儀器以及運動指導,就可以有效舒緩問題。落枕多久會好?落枕要多久才會好?西園醫院說明,一般來說,落枕的情況持續約1~2週,疼痛會漸漸獲得改善;若只是症狀較輕微的抽筋,3~5天也會自己好,平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注意的是,若是落枕超過3天仍沒好轉、疼痛加劇或越來越嚴重,小心就有可能是「慢性落枕」的徵兆,甚至可能是頸椎退化或其他疾病的警訊。此外,落枕亂按摩、推拿恐會使症狀更惡化,此時建議就醫檢查。參考資料:熱河診所、衛福部南投醫院、西園醫院、骨科陳鈺泓醫師、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4 醫療.骨科.復健
痛到無法起床…急性疼痛4原因 PRICE助舒緩髖關節痛
某一天,我一早醒來,竟然發現自己左側髖關節發炎,痛到無法起床。想辦法讓自己用中風病人的起床方式,先側躺,再用手將身體慢慢撐坐起來。舉步維艱的走到廁所後,再來不管是坐下馬桶或是站起來,更是痛到撕心裂肺。臨床推理 急性疼痛四因根據臨床推理,發現造成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疼痛,有以下4個因素:1.睡覺姿勢不良:我自從懷孕以後,養成喜歡左邊側躺的習慣,即使是仰臥的時候,身體也習慣性的偏向左邊,再加上髖關節發炎的前一天晚上睡的比較好,下肢整晚擺在類似弓箭步的姿勢,造成骨盆的錯位及軟體組織的拉傷。2.床墊可能太軟:我睡的乳膠床墊,雖然很舒服,但是對我骨盆的支撐度可能不太夠。3.骨盆擺位不良:最近心情放輕鬆,看影片時會坐在沙發裡,造成骨盆的擺位不良。4.久坐:最近在趕一個職業輔導評量報告,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太久,造成髖關節壓迫更嚴重。基於以上的臨床推理,根據急性疼痛「PRICE」處理原則,開始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床墊增硬度 捨棄坐沙發P是Protection保護也就是保護患處免於更進一步的傷害。我把可能過軟的乳膠床墊鋪上涼墊,增加床墊的硬度;晚上睡覺時,用絲襪綁住膝蓋和腳踝(不可太緊),膝蓋中間及腳踝下方各放一個小枕頭,讓下肢保持在較適當的位置。再者,捨棄坐沙發看電視的福利,堅持坐較高較穩固的椅子,避免臀部歪斜不穩。R是Rest休息剛受傷時,不要過度運動,適當休息並盡量起來走動,不要久坐,減少髖關節壓迫的時間。冰敷三天後 幾乎不痛了I是Ice冰敷用冰塊或痠痛貼布消腫。髖關節發炎的前二天睡覺前,我貼了兩塊痠痛貼布在痛處,以減緩發炎並止痛,雖然疼痛指數從原本的8到9分降為6到7分,但還是覺得痛,效果不大。於是當我是坐姿時,我會各放一塊冰敷墊在二側大腿下面的髖關節處,每次冰敷約半小時,一天冰敷4至5次。沒想到冰敷的第一天疼痛指數由6到7分降為3到4分,冰敷三天以後,幾乎已經不會疼痛了。肢體功能也恢復95%以上。C是Compression也就是壓迫患處,可用繃帶包紮或其他東西固定患處,可消腫並免於進一步受傷。但髖關節難以包紮,所以我沒有施行。E是Elevation抬高患處盡量把受傷的肢體高於心臟,避免水腫加劇。所以那幾天我盡可能靠右側躺,不要讓左側受到壓迫,影響左側髖關節的循環。以上的PRICE原則,處理了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劇痛問題,給大家做參考。如果依照PRICE原則處理後,疼痛仍無法減緩或有任何不適,強烈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免得耽誤病情。
-
2023-07-10 醫療.泌尿腎臟
他肌肉疼痛竟差點要洗腎 醫師曝3大警訊當心是橫紋肌溶解症
肌肉疼痛平時常見,但有時未必僅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若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得小心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可能傷及腎臟、甚至危及性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警訊症狀以及常見原因,提醒民眾留意。肌肉痠痛貼藥膏沒有用?小心是橫紋肌溶解症!什麼橫紋肌?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橫紋肌是包覆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功能是收縮並產生力量,包括四肢等處活動的肌肉。當受到各項因素影響,就有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肌肉組織逐漸溶解、崩壞。為什麼會發生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可包含先天的基因遺傳疾病和後天的因素,後天的致病原因包含了重訓、馬拉松等過度運動,高溫所造成的熱傷害,肌肉受到車禍、撞擊等嚴重創傷,低血鉀及低血磷所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以及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等。另外,病毒感染、電擊、缺血、惡性高燒等也都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3大警訊:顏宗海醫師指出,橫紋肌溶解症發生時,因肌肉開始受損,患部常見癱軟無力,視情況也容易出現疼痛,甚至劇烈疼痛,程度較輕時可能如運動傷害般的痠痛,嚴重時則可如持續性的抽筋一般,因此也常讓患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抽筋。也因為非一般單純的肌肉拉傷,橫紋肌溶解症持續進行,使用酸痛貼布等並不會有所改善。此外,也因為肌肉當中紅色的肌紅蛋白開始釋出、進入至血液,身體為了代謝,肌紅蛋白會經由腎臟排出,因此患者的尿液會開始變成深紅色、深褐色、有如可樂般的顏色。未改善恐腎衰竭、甚至致死:須注意的是,即便這些肌紅蛋白可從尿液代謝,卻也對腎臟具有腎毒性,若橫紋肌溶解症持續未改善,肌紅蛋白居高不下,接下來就有可能進入到腎衰竭,腎臟受損,尿液也將會開始減少。若再持續未改善,就可能發生高血鉀症、高血磷症,出現心律不整,進而危及生命安全。疾病進展時間視個人情況有所不同,通常是橫紋肌溶解症發生後半日至3日左右。他鐵腿幾日後痛到冒冷汗,經急診確診橫紋肌溶解症!日前一名案例,進行兩個小時的球賽,期間也有進行補水,返家後當日大腿開始出現肌肉痠痛,隔日開始雙腿前後左右不斷出現抽筋情況,並且癱軟無力難以行走,起初以為僅是一般運動傷害的「鐵腿」不以為意,僅買痠痛貼布、吃止痛藥。不過遲未見到有所改善。到了第三日,已經開始嚴重到連蹲坐馬桶時雙腳都劇烈疼痛,且痛倒在牆上冒冷汗。前往復健科診所檢查,經問診想起確實也出現了深紅色尿液,緊急轉診至急診,抽血檢查肌紅蛋白已超標,判定為橫紋肌溶解症。經兩日住院觀察及治療才恢復穩定。據醫師了解及推測,可能就是因為一次進行兩小時比賽,對平常僅競走運動的案例太過劇烈,當日又沒有補充到所需水量,因此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好在案例情況還算輕微,雖腎臟已有些受損,但還不至於洗腎,也未危及到性命,可待日後康復。橫紋肌溶解症針對原因治療,補充大量水分也是改善關鍵!顏宗海醫師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檢查過程一般會透過抽血、驗尿等了解肌紅蛋白數值。若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後續也可能視情況安排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律不整、X光檢查看有無出現心肺影響、以及超音波檢查看是否有腎臟受損。治療方面,醫師會針對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來治療,先將致病原因釐清並排除,一般會以大量的點滴補充生理食鹽水,並在治療期間臥床休養、鼓勵病患多喝水,並矯正電解質的異常,使電解質恢復平衡、增加排尿量來排出體內的肌紅蛋白。期間醫師也會要求患者紀錄尿量,觀察病人是否進入到腎衰竭狀態而少尿,若出現嚴重腎衰竭合併尿毒症的症狀,病人可能就會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顏宗海醫師提醒,當發現肌肉異常疼痛、無力,尿液又呈現深紅色時,就建議盡速前往腎臟科或急診進行檢查,以防橫紋肌溶解症,確保健康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顏宗海:小心高血鈉、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不好會有什麼症狀?泡泡尿、水腫是腎不好?6QA破解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腎臟病的症狀不一定明顯,健康檢查是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的最佳方法。泡泡尿和水腫並不一定代表腎功能不好,但若出現症狀應盡早就診,以免加速腎臟退化。反覆泌尿道感染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最常見的腎臟病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使用痠痛貼布不會嚴重傷害腎臟,但藥物使用應謹慎,需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中草藥如馬兜鈴酸成分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建議腎臟病患者找合格中醫取得藥物,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by ChatGPTQ:沒有明顯「泡水高貧倦」症狀,腎功能就沒問題?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症狀,分別代表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但有些人症狀並不明顯。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承叡表示,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最好的方法還是「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裡有腎臟病患,都屬高危險群,在健檢時透過尿液、血液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腎功能衰退。林承叡表示,腎臟病是無形殺手,早期腎臟病多半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常已進入中晚期,病人就診時若出現全身痠痛、水腫等症狀,幾乎已經快洗腎了。他說,有些人等到腎臟衰退到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精神不好、噁心嘔吐等狀況,可能先才去看腸胃科,等到胃鏡沒檢查出異狀後,才發現是腎臟衰退,已出現尿毒症。Q:尿尿出現泡泡、手腳容易水腫,就代表腎不好?民眾常會把泡泡尿當成腎不好的指標之一,但未必完全相關,尤其男性因站姿排尿或尿得太快,也可能導致泡沫產生。另外,水喝得太少,讓尿液濃度增加,也容易產生泡泡尿。雖然泡泡尿、水腫未必等於腎功能不好,但林承叡表示,出現症狀趕快就診,如果真有問題,可以及早治療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免去未來洗腎之路。Q:泌尿道反覆感染,最後可能演變成慢性腎臟病?林承叡解釋,泌尿道感染不一定會變成腎臟病,但是反覆感染確實會讓腎臟功能衰退,長期下來雖然有可能會演變成腎臟病,但是機會不高。引起腎臟病最常見的疾病仍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大約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再來則是高血壓,或因服用中草藥、止痛藥等藥物導致。Q:痠痛貼布會傷腎嗎?哪些藥物會有腎毒性?口服藥是腸道吸收,外用貼布是經皮吸收,相較之下外用貼布的藥劑不會那麼快就進入體循環,對腎臟的傷害較小,是腎臟病患者止痛的一個方法。林承叡表示,但若大量使用仍可能出現問題。他表示,止痛藥裡面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會對腎臟造成負擔,須謹慎使用。林承叡強調,一般民眾使用止痛藥或是痠痛貼布並沒有問題,但是腎臟病患要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不可大量使用。另外,做電腦斷層使用顯影劑,也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需請醫師事前評估。Q:吃止痛藥會傷腎嗎?林承叡表示,一般止痛藥如普拿疼等,腎臟病患者可以服用,但如果是「強力止痛藥」,或有些特別註明不傷胃的非類固醇止痛藥,還是會傷害腎臟。腎臟病患者如果出現肌肉痠痛、退化性關節炎等,可以尋求復健科、骨科開止痛藥,但是要注意追蹤腎臟功能是否衰退,若是腎臟功能減弱,就要調整藥劑。Q:哪些中草藥可能傷腎?如何避免?有些民眾有吃中草藥的習慣,林承叡表示,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容易讓身體發生腎病變,但是中藥種類百百種,建議腎臟病患者要找合格中醫看診拿藥,不要自己去中藥行抓藥,以降低腎臟病風險。他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有時候可能含有重金屬,也會傷害腎臟。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醫療.百病漫談
腋下痛別輕忽!醫曝6大可能原因:出現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腋下疼痛主要6大類原因!癌症、心肌梗塞也在其中。王威傑醫師表示,腋下疼痛原因繁多,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包括肌肉拉傷、淋巴腫大、皮膚疾病、良性腫瘤、神經疼痛、轉移疼痛。肌肉拉傷:肌肉纖維、韌帶過度伸展拉扯造成,如舉重拉扯到胸大肌、推丟時拉扯到喙肱肌,其他也包括韌帶。淋巴腫大:主要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惡性腫瘤等有關。感染可如愛滋病等性傳染病、新冠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核菌、貓抓熱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惡性腫瘤則如淋巴瘤,會越來越大,觸摸起來較有彈性;惡性腫瘤轉移的轉移癌則如乳癌轉移等,會較硬、越來越大、觸摸不易移動。兩種都容易出現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且通常是體積變大時才出現疼痛。皮膚疾病:如毛囊炎、接觸到清潔劑或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常見肥胖族群出現對磨疹而使得疼痛等。良性腫瘤:如脂肪瘤、皮下囊腫,通常比較不會痛,一般是腫瘤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有可能引起較明顯的疼痛。神經疼痛:如出現在腋下附近的帶狀皰疹,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等。雖說糖尿病的神經疼痛大多從周邊神經開始,不過腋下確實也有可能出現。轉移疼痛:轉移痛通常意味著該處附近的器官正出現問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更進一步延伸、轉移到腋下,包括了較少但確實也會引起轉移痛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較嚴重的心肌梗塞。腋下疼痛4種情況盡早檢查,胸悶痛、冒冷汗應即刻就醫!王威傑醫師表示,由前述可見,腋下疼痛也是有可能潛藏著危險或較嚴重的疾病,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淋巴腫大、超過兩周。以及不明體重減輕、盜汗、胃口不佳等虛弱症狀。或是腫塊越來越大、超過兩公分。另外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即便只是皮膚疾病所引起,也可能形成更進一步、更嚴重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也不宜久拖。上述這些情況都建議盡早檢查。至於轉移疼痛,若另也同時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此時就有較高的機率為心肌梗塞,為防誤判而發生悲劇,不論如何應即刻就醫。腋下疼痛檢查無異如何改善?醫:可用痠痛貼布或熱敷。在初步觀察症狀沒有異常,或是檢查確認排除疾病可能,王威傑醫師建議,若要排除腋下疼痛,也可透過痠痛貼布或熱敷進行改善,因為此情況往往較常見的是肌肉疼痛所引起,而這疼痛也可能因行動而疼痛持續、不只兩周,例如工人出現腋下疼痛就有可能超過兩周。不過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若自覺可能是因肌肉、韌帶等影響引起疼痛,也還是得留意是否有出現其他併發症等不尋常症狀,以免誤以為僅是肌肉痛,實則有較危險的疾病存在。《延伸閱讀》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
2023-05-10 焦點.健康知識+
錯用痠痛貼布恐燒燙傷?專家曝5招避雷法:每次使用別超過「這時間」
無論是腰痠背痛,還是運動造成的拉傷扭傷,生活上有關痠痛的疑難雜症,多數人會選擇痠痛貼布來緩解不適。外用貼布除了能有效舒緩局部不適,同時也具有較少全身性的副作用的優點。常見的不良反應大多為黏貼處起疹子、發紅、發癢等局部且較輕微的症狀;然而,少數特殊體質或使用不當的情形,可能會出現罕見但嚴重的皮膚過敏或灼傷的不良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在使用外用貼布期間,仍需謹慎觀察自身對藥品的反應。不當使用外用止痛藥品 造成燒燙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發布訊息指出,在1969年至2011年間,曾有43例使用外用止痛藥品(如痠痛貼布、藥膏)後,造成燒燙傷之案例,很多案例是在初次使用的24小時內,就發生嚴重燒燙傷或水泡。而在二~三度燒燙傷的狀況中,使用的產品大部分是含有濃度3%以上的薄荷醇(menthol)或濃度10%以上的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成分,少數則是含辣椒素的成分。磁力貼布 磁振造影檢查前必移除除了一般的痠痛貼布外,近年市面上流行的磁力貼布,在使用上也須特別注意。因為貼布材質含有金屬成分,故進行磁振造影檢查(MRI)之前必須移除,避免造成皮膚燒燙傷。據美國FDA的統計,燒燙傷是在磁振造影檢查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這是因為儀器在進行檢查時,會產生電磁效應及發出的射頻(Radiofrequency, RF)電波,進而產生熱,此時身上若有金屬物質,就容易造成燙傷;此外,部分特殊的外用貼布材質可能也含有金屬微粒,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民眾在檢查前應移除貼布,或諮詢相關專業人員。使用貼布應該注意5點1.黏貼處遠離熱源並避免使用繃帶加壓:避免與電毯、暖暖包等發熱的裝置同時使用,洗熱水澡、泡湯、蒸氣浴等應預先移除貼布,洗完後也勿立即貼上。2.避開傷口或黏膜黏貼:貼布的成分或材質可能會刺激脆弱的組織部位,導致皮膚過敏或是傷口感染。3.不貼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上的皮膚:對於有裝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的病人,則需注意貼布不宜貼在去顫器上的皮膚,避免發生燙傷的機會大增。4.磁振造影檢查前移除貼布5.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並告知自身及用藥狀況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選購非處方痠痛貼布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並告知自身及用藥狀況。使用上依指示並且避免大範圍或長時間使用,每次至多貼6小時,並避開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處黏貼。另外,提醒黏貼處避免使用繃帶加壓緊貼,也不宜靠近熱源。若黏貼處發生疼痛、腫脹或起水泡,應小心撕下貼布,儘速就醫。延伸閱讀:.痠痛貼布跟藥膏不是越多越好 想緩解痠痛,做好3步驟很重要.貼布也是藥!藥師:痠痛貼布、藥膏及口服止痛藥不能併用.痠痛貼布貼久效果好?超過這時間反而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9 養生.運動健身
緩解肩頸痠痛、有助骨盆正位 日常就能做到的2招簡易瑜珈伸展
久坐族必練的骨盆正位瑜伽「長時間加班,懷疑因為久坐造成左右兩邊的臀部一高一低,左邊下背部很痠,有時候會突然沒來由的痛起來,吃止痛藥都沒效……」日常生活不對稱的慣性動作與身體所累積的壓力,都有可能造成骨盆前傾、後傾、歪斜、緊繃或鬆弛,而骨盆正位可能改善許多身體的問題,例如:經痛、便秘、更年期不適等等。骨盆底是一組位於骨盆的關鍵深層肌肉,從前恥骨一直延伸到脊柱底部。盆底的形狀像一個盆,將所有盆腔器官(子宮、陰道、腸和膀胱)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支撐膀胱以在你排尿時提供控制。除了控制膀胱滲漏外,強壯的骨盆底肌肉還可以為你提供更強的腹肌核心力量、提高性敏感度和改善姿勢等等。除了這邊分享給大家的骨盆正位瑜伽伸展動作外,也非常推薦你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骨盆底強化的瑜伽姿勢來鍛鍊這些肌肉改善整體健康,例如:座椅式、橋式、蝗蟲式、英雄三。蜥蜴式1.四足跪姿,左腳大步跨到左手外側,腳掌一點小外八。2.右腳可以選擇腳趾尖點地或是腳背貼地,如果覺得右腿前側還有空間伸展,可以再往後退一小步。3.吐氣,慢慢將手肘貼往地板,如果覺得髖太緊,可以拿瑜伽磚支撐在手肘底下,或是維持在手掌撐地的高度。4.停留八∼十個呼吸,約二∼三分鐘。3C族緩解肩頸痠痛的自救練習「固定會去針灸,經常貼著痠痛貼布,但最近發作越來越頻繁,好像不能就這樣放著痠痛不管……」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高強度的生活,總是忙於各種活動,這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實在太過分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許多疼痛和疾病。你受傷了,你只是挺過去,而不讓它有機會痊癒。或許你太過努力,也習慣用強烈的意志力試圖撫平一切,讓我們一起在練習時對自己說:我允許自己放鬆、我允許自己放掉。背後祈禱式1.站立或是坐在瑜伽墊上,背部打直。雙手放置後背,嘗試手指碰觸合掌。2.吸氣,雙手合起,試著慢慢往上移動。3.停留三∼五個呼吸,再慢慢放下,重複三∼五次。注意不要駝背。簡單版:如動作1 無法合掌,可以① 互抱手肘,或②雙拳在背後互碰取代。兔子式1.跪坐在瑜伽墊上,雙手握住腳跟。2.保持呼吸並緩緩地圓背前彎,額頭靠近膝蓋,臀部離開腳跟,頭頂點地。3.吸氣時,臀部坐回腳跟,額頭貼地,回到嬰兒式休息。重複三∼五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外翻造成膝蓋劇痛 學3招拯救膝關節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常落枕恐怕頸部出問題!簡文仁教5招改善 「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落枕總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且困擾,民眾往往也拿它沒轍,只能慢慢等它好。對此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可先了解相關原因避免發生,發生時也可以透過4種方法幫助解除落枕。 為什麼會落枕?哪些人容易落枕?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民眾所稱的「落枕」一般而言指得是睡覺姿勢不良所發生的情況,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只有睡姿不佳才會發生,事實上原因不單僅限於此,其主要為脖子的肌肉群或軟組織,因拉傷、血循不佳、同一個不當姿勢維持過久等因素,形成痙攣、緊繃、發炎引起的疼痛,較嚴重也可能為小面關節錯位、滑脫,可想像類似於輕微脫臼的情況。 從上述來看,落枕的常見族群自然就不難理解,除了睡姿不良、枕頭沒有支撐頸部以外,也包如括低頭族、上班族等,容易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者;容易使得肌肉緊繃、壓力較大、疲憊者;血液循環不佳、未作足保暖的族群,如年長者;或是因為突發狀況,迅速擺出了不良姿勢而扭傷者,就像閃到腰一樣。日前就有民眾洗完頭擦頭髮的時候,為了看電腦通訊軟體所傳來的訊息,無意間快速地做出了有違正常人體姿勢的動作因而落枕。 落枕一個月來一次?太常落枕恐怕「有問題」!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落枕一般而言通常約一周內會逐漸好轉,約3~6個月發生1~2次為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天冷可能使得循環不佳,發生次數可能稍多一些。不過若是太常發生,一個月來一次、甚至超過一次,那麼可能就得需檢視,是否因為前述的落枕因素依舊存在,使得此傷不見好轉,又或者因為太常發生已經出現了關節錯位等結構問題。不論原因為何,都對頸部健康相當不利,應多加觀察並盡早排除風險,並從日常保養取得平衡藉此改善。 4招防落枕發生,脖子也要躺在枕頭上! 防範落枕最基本的就是睡覺時挑選好的枕頭,所謂好的枕頭不是高的枕頭、也不是低的枕頭,而是適合自己的枕頭,而睡覺時頸部也要躺於枕頭上,讓頸部有個支撐。工作之外也注意適度休息,放鬆肌肉,並且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天冷的時候也注意保暖,這些都可以有助避免落枕發生。而若是因上班等無法避免的因素,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5招改善落枕,「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解除落枕的方法,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是沒有當下完全治癒的方法,若情況較嚴重,有些患者是痛到每走一步都在痛的,就建議就醫檢查並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肌肉鬆弛劑幾個小時內便可改善。民眾可做的改善方式,可貼痠痛貼布、吹風機或熱水袋熱敷、按摩等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而「含羞草伸展」也有助改善。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說明,含羞草伸展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模仿含羞草一般,讓頭部以轉、偏、仰的方式,輪流緩緩的向患處反方向轉動、伸展,若轉到有疼痛感出現,就停在該處並視個人情況斟酌停留約10~20秒,以「得寸進尺」的方式,漸漸舒展開緊繃、發炎的肌肉,讓可轉動的空間逐漸擴大,雖無法直接完整的治療,但有助大幅縮減復原時間。落枕別「硬坳」,小心問題越坳越大!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如遇落枕,千萬不要試圖自行以「硬坳」的方式改善,雖然許多中醫診所會以這樣的復位治療協助患者,但此方法是需經由具有合格證照的專業人員或醫師執行,才能掌握拿捏的力道、速度、避免產生其他傷害,若自己執行,成功的機率相當少見,多的是讓情況加劇,或衍生其他問題,民眾務必留意。 《延伸閱讀》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一名年僅29歲的林小姐,時常感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閒暇之餘最喜歡安排按摩放鬆行程來舒緩不適。因Covid-19疫情關係,無法安排按摩行程,肩頸痠痛症狀比往常更加明顯,就算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不適,效果也很有限,直到就醫檢查發現,其頸椎第4、5、6節椎間盤竟已退化突出。在醫師為健檢結果說明時,得知林小姐平日白天上班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下班就躺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購物或是使用通訊軟體與親友連繫聊天;長期不當的姿勢造成頸椎壓迫、支撐重量加重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椎椎間盤突出 嚴重恐造成神經傷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解釋,脊椎的「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椎間盤可以使脊椎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協助維持脊椎的穩定度,並有避震的功能;椎間盤對脊柱有緩衝保護的作用。當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外力擠壓,可能會整體向外膨出或局部突出,或因外層纖維環破裂造成髓核的疝出,這就是椎間盤突出,持續進展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或脊髓導致進一步的神經傷害。 頸椎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早在2014年美國脊椎外科醫師Kenneth Hasraj就曾指出隨著3C電子商品使用率越來越普及,民眾開始出現有簡訊頸的現象(Text Neck)。長時間維持頸椎向下彎曲低頭使用手機會直接影響脊柱。若低頭15度去看手機螢幕,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若低頭彎曲到60度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沈彥君提及,若長期有上肢或肩膀疼痛、頸部痠痛、神經刺痛、肌肉麻木無力等症狀,務必就醫檢查釐清病因;椎間盤突出在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若持續因姿勢不良或其他傷害,進展至壓迫到脊髓神經,甚至可能造成無法行走、四肢肌肉萎縮、排泄困難等問題。 保持正確姿勢 延緩頸椎退化傷害 而愛滑手機、平板的3C族可要注意,長時間下來不只造成頸部肌肉疲勞、韌帶拉傷,同時也可能引起頸部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沈彥君建議,平時保持端正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頸部的過度劇烈動作,多留意自己的姿勢就可以延緩頸椎的退化傷害。 延伸閱讀: ·天天當低頭族小心頸椎間盤突出! 醫提「1忠告」:只滑10分鐘一樣GG ·看直線變彎曲、閱讀漏字? 小心黃斑部病變!醫曝「危險警訊」:睡前別滑手機了 
-
2021-10-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止痛藥會傷肝是真的嗎? 藥師提出4大建議教你如何正確使用止痛藥
吃止痛藥會傷肝,這是真的嗎?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如果過度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超過劑量,或與合併酒精,就可能傷肝,民眾服用止痛藥時,務必提高警覺,遵守醫師、藥師的建議使用量。張文靜表示,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2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均有不錯的止痛效果。張文靜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有消炎、止痛、退燒的作用;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則以止痛、退燒為主。臨床顯示,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藥,只要在建議使用量下服用,並不會危及肝臟功能,但若過量使用,例如,每日超過4000毫克,民眾本身罹患肝臟疾病,或併服酒精,就可能導致肝臟損傷,出現噁心、嘔吐、胃腸道不適、蒼白、出汗等症狀。此外,如果過量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則可能容易傷害腸胃與腎臟。如何正確使用止痛藥?食藥署提出4大建議:1.遵照醫囑服藥,不可因為服藥後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民眾自行購買止痛藥,應注意外盒與仿單標示上的有效期限、1天服用幾次、每次服用多少劑量、適合飯前或飯後服用等訊息,遵照指示服用,若有疑問應諮詢藥師。若是醫師處方藥物,應該遵照醫囑,不可因為服藥後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2.主動告知使用藥物,不要併用2種以上止痛藥,以免造成肝損害:同時服用多種藥物風險較大,可能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如果正在使用噴劑、軟膏、痠痛貼布,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例如,退燒藥、感冒藥常含有止痛藥成分,如同時服用,就可能導致劑量過量。3.服藥期間不喝酒!恐增加肝損傷的風險、腸胃副作用:止痛藥成分「乙醯氨酚」併用酒精,恐增加肝損傷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類止痛藥併用酒精,則可能增加腸胃副作用。建議,服用止痛藥應配白開水,且服藥期間不可飲酒。4.服藥不空腹!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出血: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甚至腸胃出血,建議與食物一起服用,或是飯後服用,保護腸胃健康。張文靜表示,如果1天吃8顆普拿疼,就會超過標準,別以為不可能過量,如果當天服用4顆普拿疼,又喝了4包伏冒熱飲,所攝取的乙醯胺酚就等於8顆普拿疼。許多民眾至復健科、神經內科看診,可能領到同樣成分的藥物,如果沒有藥師提醒,很可能就會過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避免「報復性健身」樂極生悲 治療師教4招減少傷害
疫情期間在家悶太久,一降級微解封,不少民眾即往健身中心跑,但高雄一名20多歲年輕人因一下子運動量過大,結果受傷。專業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久未運動,忽然運動過量,輕則會扭拉傷,嚴重會影響日後運動表現,為防範這類「報復性健身」可能引起的運動傷害,最好先做伸展運動,循序漸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組長徐佩萱表示,健身後常見的受傷類型有扭傷、拉傷、瘀青、挫傷及抽筋,若因姿勢不正確或負重過量,則會引起運動傷害。別以為貼貼痠痛貼布即可,若忽視不理,可能造成慢性運動傷害。她表示,要避免因健身而引發運動傷害,運動前可先做伸展運動,但運動類型不同,伸展運動的重點亦不同,例如接受重量訓練或騎腳踏車的人可著重腹部大肌肉部位的伸展,跑步的人可著重下肢肌肉伸展。其中「上肢」、「背部」及「下肢」等幾式伸展運動,可達到全面性的保護力。徐珮萱說,上肢伸展時,左手先往後擺,右手再伸向背部將左手手肘往內拉起,拉至有緊繃感後停10至15秒,重複做3到5次後換手做,以放鬆上背部及三頭肌。背部伸展運動則採跪姿趴地,雙手盡量往前伸,停頓10至15秒,重複3、5次,以伸展背部肌肉。下肢伸展運動則以手扶著牆壁、膝蓋後彎,將腿往後上方拉,直到大腿前側有緊繃感時,停頓10至15秒,重複3到5次。最後的弓箭步下肢伸展運動,兩腳呈弓箭步,手放在前腳膝蓋,往前蹲,停10至15秒後換邊。要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趾,避免膝蓋受傷。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1 新聞.健康知識+
痠痛貼布貼太多會傷肝腎? 沒嚇唬你!有這些使用習慣要注意
爬山、做家事,或在跑了一場馬拉松之後感覺身體不適,想用痠痛貼布或痠痛藥膏來舒緩肌肉嗎?但你知道痠痛貼布/藥膏是藥品嗎?而且痠痛貼布/藥膏也不是用愈多愈好。食藥署提醒,使用相關藥品之前,要先看懂緩解痠痛「停、看、聽」三步驟: 1、使用前「停」一停痠痛貼布/藥膏含有止痛成分,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每次使用一種貼布,不要併用多種,避免藥品交互作用,或因吸收過量產生副作用而增加肝腎負擔。使用前請注意自己的皮膚是否有紅疹或是皮疹、裂開、或是開放性傷口,一旦出現這些情形,應避免使用任何痠痛貼布及藥膏,以免過度刺激,造成症狀惡化或引發感染。2、「看」清楚藥品標示市售的痠痛貼布種類繁多,購買時要檢查包裝上是否有藥品許可證字號及效期,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了解藥品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重要警訊。 3、「聽」從醫師或藥師指示食藥署呼籲,為了健康著想,請不要購買、使用來路不明或未經許可的藥品。有關用藥的任何問題,可在就醫領藥或至藥局購買藥品時,諮詢醫師或藥師,萬一若症狀持續或惡化,則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全身痠痛,筋膜槍按摩有用嗎? 做錯會受傷!物理治療師教3個小動作緩解筋骨 痠痛貼布貼超過6小時是大忌! 藥師教你「這樣選」才能對症下藥
-
2020-10-31 新聞.健康知識+
痠痛貼布跟藥膏不是越多越好 想要緩解痠痛,做好這3步驟很重要!
爬山、做家事,或在跑了一場馬拉松之後感覺身體不適,想用痠痛貼布或痠痛藥膏來舒緩肌肉嗎?您知道痠痛貼布/藥膏是藥品嗎?您知道痠痛貼布/藥膏不是越多越好嗎?食藥署提醒,使用相關藥品之前,要先看懂緩解痠痛「停、看、聽」三步驟喔!1.使用前「停」一停痠痛貼布/藥膏含有止痛成分,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每次使用一種貼布,不要併用多種,避免藥品交互作用,或因吸收過量產生副作用而增加肝腎負擔。使用前請注意自己的皮膚是否有紅疹或是皮疹、裂開、或是開放性傷口?一旦出現上述情形,應避免使用任何痠痛貼布及藥膏,以免過度刺激,造成症狀惡化或引發感染。2.「看」清楚藥品標示市售的痠痛貼布種類繁多,購買時要檢查包裝上是否有藥品許可證字號及效期,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了解藥品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重要警訊。3.「聽」從醫師或藥師指示食藥署呼籲,為了您的健康,請不要購買、使用來路不明或未經許可的藥品。有關用藥的任何問題,可在就醫領藥或至藥局購買藥品時,諮詢醫師或藥師,萬一若症狀持續或惡化,則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姿勢不良、滑手機 小心「烏龜頸」上身!一把雨傘調整站坐姿,甩掉肩頸痠痛
52歲的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舒緩。烏龜頸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的外型特徵,嚴重恐會影響大腦供血,造成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五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酸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出現年齡層下降、女性病人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形成「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等情況。坐姿不良除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形。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並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賴博政也以中醫觀點提出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若運動結束後要盡快擦乾汗水,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放鬆,舒緩、放鬆肌群。此外,肩頸區域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還有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精選延伸閱讀↘↘↘。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久坐姿勢不良 致烏龜頸、頭暈
52歲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能舒緩。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嚴重恐影響大腦供血,導致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5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患者年齡層下降,女性也有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的「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坐姿不良除了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況。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方法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他以中醫觀點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運動後要盡快擦汗,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也要避免長時間以同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小時盡量起身活動,舒緩、放鬆肌群。另外,肩頸要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或是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
-
2020-07-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消炎藥 使用謹記3原則
許多民眾會拿著「抗生素」到社區藥局,說要買「消炎藥」來抗發炎。事實上,「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藥師提醒,抗生素為處方藥品,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行,千萬不可自行購買。社區藥師鄭文柏說,在社區藥局常看到民眾拿著兩三顆沒有吃完的「抗生素」來,說要買「消炎藥」。推測可能是因為抗生素將細菌殺死後,讓紅腫痛熱的症狀減輕,而讓民眾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消炎藥鎮熱消腫 抗生素則是殺死細菌藥師公會全聯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邱議權表示,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正常的破壞與再造過程。當人體組織受到傷害時,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增加大量的白血球、組織胺、血流量,就像大批「轟炸機」飛過來開始作戰,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發炎反應除了受到外來細菌感染引發外,也可能因為過敏、拉傷、挫傷等引起,邱議權說,當發炎太過劇烈,就需要消炎藥來鎮熱、消腫、止痛;不過,抗生素並不是用來消炎,而是用來「殺死細菌」的,因此兩者的作用不同。消炎止痛藥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等藥物,有口服、也有外用藥,常用於頭痛、肌肉痠痛、經痛、牙痛時。但口服類固醇屬於處方用藥,僅有少數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為指示用藥,可在社區藥局買到,不過須經藥師指導使用。另外,肌肉痠痛貼布也是常見的外用消炎止痛藥。避免抗藥性 抗生素記得按時服藥至於抗生素則為醫師處方藥,不能隨便到社區藥局購買,有口服、也有針劑及外用藥。邱議權表示,通常有細菌感染疑慮,例如牙科手術有傷口,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而為了避免後續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會再加開消炎藥。抗生素的療程短則三天、有時也會長達一個月,但為避免產生抗藥性,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把療程全部走完。邱議權強調,使用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外,也會一併將腸道內的正常菌種殺死,破壞了腸道菌種平衡,因此常會引起腹瀉。但即使如此,也不建議因此而擅自停用藥物,最好和醫師討論,看是否可調整用藥或適時補充益生菌,也可多食用一些纖維類物質加以改善。抗生素分為第一線和第二、三線的用藥。鄭文柏說,若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有效時,就盡量使用,而不必使用後線的抗生素,以免產生抗藥性。隨便停藥 恐造成抗藥性細菌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未感染而濫用抗生素、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抗生素的種類繁多,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程度和細菌種類來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和劑量。因此民眾要謹記「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和「不隨便停藥」,否則不但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
2020-05-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3大類 貼對才有效
現代人生活步調繁忙,衍生各種疼痛,不少人都有使用痠痛貼布經驗,中醫師提醒,痠痛貼布種類有很多,切勿亂貼,建議還是先請教專業人士為宜,否則恐淪為越貼越糟窘況。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痠痛貼布種類有很多,以中藥製成的痠痛貼布來說,大致上可分成溫熱性及寒涼性,因屬性不同而有各自相對應適應症。他指出,常見痠痛貼布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寒涼性貼布(如三黃膏、痠痛膏):主要成分為大黃、黃芩、黃柏等,具有降低發炎反應、消除局部水腫及止痛的作用。適合用於急性痠痛,例如因為扭挫傷而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發炎反應。溫熱性貼布(如太乙膏、麝香膏):主要成分為當歸、延胡索、乳香、沒藥、川七、薑黃、牛膝、桂枝、秦艽等,具有改善循環、加速炎性物質的代謝,適合用於慢性痠痛,例如軟組織或關節損傷緩解期,局部無明顯紅腫熱痛者。中性貼布(如金絲膏):主要成分為寒涼性及溫熱性藥物夾雜使用。因製劑關係,對於皮膚刺激性較低,適合用於皮膚容易過敏者。許益彰指出,痠痛貼布若有以下情形者應謹慎或禁止使用,例如,患處有紅腫、潰爛或感染時,不宜外貼藥布,頭面部尤其是接近眼、口、鼻位置,應盡量避免使用。另外,部分藥布含麝香、乳香、紅花等具有活血化瘀成分,孕婦應謹慎使用。若使用藥布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或自覺明顯搔癢感,表示對此藥過敏,應立即停止敷貼。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