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醫療.中醫
搜尋
生活習慣
共找到
1682
筆 文章
-
-
2024-08-09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酒不吃檳榔也可能得口腔癌!非典型口腔癌4風險
過去認為抽菸、喝酒、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比率較高,但衛福部口腔司統計,不具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攀升,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此類稱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比率由民國99年至106年間的12.46%,成長到107年至110年的15.46%。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趨近1:1,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中。王正旭指出,現今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但也須提醒具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務必留意口腔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對徵兆意識不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不具菸酒、檳榔史,因此逾7成不曾意識到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是口腔癌症狀,確診時多是晚期。即便如此,非典型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典型口腔癌患者高。病友黃先生因夜間磨牙問題,自行購買矽膠牙套配戴,但因尺寸不合,睡覺時經常有摩擦感,之後發生潰瘍,擦了2個月口內膏未痊癒,至口腔外科切片,確診為舌癌第二期,建議病友如有磨牙問題,應至醫療院所訂製合乎尺寸的牙套,以免罹癌。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表示,近期收治多名女性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多具生活型態高壓、睡眠不足等情況,學界認為可能是壓力因素導致不良基因表現,但尚未找出致病的基因區段。非典型口腔癌4大風險情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李明志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有4大風險情境,包括:1.蛀牙或牙周病等口腔衛生不良者2.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者3.口腔反覆潰瘍者4.常吃太燙食物者呼籲風險族群應該主動就醫篩檢,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及牙科洗牙、塗氟等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精進口腔癌全人照護計畫,自宣導、教育、篩檢至後續整合照護。
-
2024-08-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新研究指阿斯匹靈可降大腸癌風險 但一類人預防成效較顯著
大腸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全美光是2023年有超過5萬2500人死於大腸癌,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罹患率,尤其對於高風險群的效果更加顯著。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8月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針對10萬7655人的體重、酒精攝取量、飲食習慣、吸煙與否以及運動量,再配合每周服用兩種或以上阿斯匹靈或每周服用六種以上低劑量阿斯匹靈,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罹患大腸癌風險減少18%,尤其對於抽菸或體重超標者,罹癌風險率明顯減少逾25%。報告主要作者、麻州布萊根總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胃腸科醫師西卡維(Daniel Sikavi)指出:「研究顯示阿斯匹靈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高危險群罹癌風險。」並強調:「相較之下,生活習慣較健康的人原本罹癌風險就低,他們服用阿斯匹靈也會降低罹癌率,只是沒有那麼明顯。」雖然服用阿斯匹靈與降低大腸癌罹癌風險的關聯尚未釐清,但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霍林斯癌症中心(Hollings Cancer Center)主任杜波依斯(Raymond DuBois)對於每周服用兩顆阿斯匹靈防癌的作法直言:「對於減肥或戒菸都有困難的人,這是一種簡單選項,可以幫助高風險族群降低罹癌率。」不過波士頓醫療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直腸外科主任戴維斯(Jennifer Davids)有不同主張,強調阿斯匹靈並非防癌萬靈丹,也非從此將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拋諸腦後:「服用阿斯匹靈不足以取代所有罹癌因子,因為靠著健康生活習慣全面降低罹癌風險仍有其必要。」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深副總安南齊亞塔(Christina Annunziata)也提醒國人保持正常體重、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並減少飲酒,擁有健康生活才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的不二法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6 失智.大腦健康
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取而代之多吃2類食物助維持大腦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愛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風險,但多吃堅果和豆類可以預防失智症。紅肉吃太多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於7月31日在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四分之一份加工過的紅肉——如熱狗、午餐肉和培根,因加工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影響,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加工紅肉吃多恐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Healthline》訪問精神科醫師Sham Singh指出,香腸和培根等食物含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導致膽固醇斑塊在動脈中積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並損害流向大腦的血液,血流量的減少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腦細胞輸送,從而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紅肉不但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更與全身的血管損傷和炎症有關,包括大腦。慢性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失智。紅肉經過高溫燒烤,無論燒烤、油炸,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形成大量的異環胺(HCA)及和多環芳烴(PAH)等致癌物。這兩類物質會破壞DNA而致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些化合物也會在體內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症,包括大腦,氧化應激會導致細胞損傷並加速衰老過程,這與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則有可能逆轉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的影響。堅果和豆類可以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在堅果和豆類中發現的營養物質可以保護大腦健康,《Healthline》訪問營養師Varsha Khatri指出,用堅果和豆類代替加工紅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堅果和豆類中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改善心臟和血管健康,更含有多酚等重要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而健康的脂肪,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維持大腦中健康的細胞膜。為了獲得多吃堅果和豆類的好處,Vashtri建議逐步在你的膳食中加入更多的這些食物,例如:.用豆子代替食譜中的紅肉.想吃零食時就吃吃堅果.加入更多植物性膳食預防失智,最晚40歲就要開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預防失智愈早開始愈好,最晚在40歲過後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以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曾受訪指出,可藉由運動、腦動、互動等「三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劉秀枝建議可透過郊山健行、走路、遠離空污。飲食方面要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參考資料】.《Healthline》Red Meat Raises Dementia Risk, but Nuts and Beans May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台灣失智症協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4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畢業半世紀 醫師群英會
有位定居美國還在執業的醫學院同學近日返台,一位同學大手筆請吃高檔海鮮晚宴,15位同學及眷屬共28位熱鬧出席。1973年從醫學院畢業的我們,邁入第51年,好像一晃眼半個世紀就過了。在場的同學都已76歲,但除了3位完全退休外,12位同學大都還在自己診所看診或在大醫院兼診甚至開刀,有的還另闢事業第二春如創立生技公司或經營農場。一位婦產科同學說,他第一個接生的孩子已50歲,而最年輕的是幾天前才生下呢。還有位內科同學精力充沛,不僅平常看診,當天還遠至嘉義做公益演講,題目是「生活習慣好,健康沒煩惱」,再趕回台北參加這場晚宴。不常碰面的嫂夫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常是:「妳都沒有老」、「妳一點都沒變」或「妳愈來愈漂亮了」,大家相視而笑,明知是美麗、善意的謊言,但那天有位聰慧的嫂夫人說:「這些好話有『治療』效果,而且不用掛號或付費喔!」席間,每位同學輪流站起來講幾分鐘,分享近況或感言,逸趣橫生。大家的雙親都已往生,孩子們事業各有成就,孫輩也都聰明可愛,但沒有人炫耀。當同學發表感言時,他或她的另一半專注的、微笑地聆聽,而且深情款款地看著他或她,一幅幅好美的畫面,看得我目不轉睛。我們的年代,當醫師娘很不容易,醫師不論是開診所或在教學醫院任職,需全力投入醫療,醫師娘常扛起家務、理財、親子教育,以及照顧公婆等重任,有位嫂夫人還到婦產科診所親切招呼病人,讓病家心情放鬆。如果夫妻兩人都是醫師,那更是彼此尊重,避免在專業上比較或競爭。因此每次看到同學們,夫妻經過多年磨合,彼此珍惜,很有默契,不僅替他們高興,也打從心裡敬重他們。兩位開業的同學在這次聚會中不約而同提到,隨著年紀愈大,經驗愈多,看診其實是一種享受。因為在聊天中瞭解患者的病痛,加以治療,而且還記得病人及其家人或親戚的名字,讓病家感到窩心,對醫師有信心且信賴,行醫果然也是一門藝術。聊到當年同堂上課的124位同學,已有17位(13.7%)往生,大家都強調健康與活力最重要,且趁著身子還硬朗(有位還是乒乓球高手)時出外同遊,所以現場開始計畫明年同學會來趟日本賞櫻行。當年我們就讀的台北醫學院篳路藍縷,設備、師資都欠缺,在「沒人管、沒人疼」的氛圍下,同學們自強、互助、凝聚力強,練就一身韌性,因此在每個科別都有優異表現。我想,如果剛進入醫學院時也有研究者對我們做問卷調查,並長期追蹤,也許也能像長達86年的「哈佛成人發展追蹤研究」,證實:正向的人際關係,包括與伴侶、家人、朋友與工作夥伴的互動,是健康、幸福與長壽的重要因素。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4-08-04 焦點.元氣新聞
老人虐待事件增3成,精神暴力最多!逾半為子女、姻親施暴
台灣面臨高齡化、少子女化夾擊,家庭人口數下降,照顧壓力上升,導致老人虐待事件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五年老人保護通報數成長近三成,施暴者以兒女、媳婦等直系親屬為主,比率達半數以上,施暴方式以精神暴力最多。專家指出,老虐事件增加,與人口結構改變、照顧負荷提升有關,老虐事件多發生於家內,長者受傳統文化影響,不易向外求援,是老人保護一大阻礙。一○八年老人保護通報案量為一萬七三七三件,到了一一二年已增至二萬二五四○件,成長率高達三成;以最新的一一二年通報老人保護案件數分析,施暴者以兒女、媳婦等直系血(姻)親卑親屬占比最高,占百分之五十五;案件類型以精神暴力占比最高,達百分之四十。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台灣平均家戶人口數僅剩下二點五二人,照顧人力不如過去充裕,照顧長者壓力極大,家庭內部支持系統不足,國家介入不夠,再加上世代落差,子女觀念與傳統孝道不同,易導致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關係緊張,增加老虐事件發生機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者失能後被迫遷居與子女同住,因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不適應,容易導致衝突,且老人虐待不像兒虐,可由學校、安親班等從業人員察覺,多在家內不敢對外張揚,也會因受暴而畏懼至社區活動,讓老虐情況更難被發現。屏科大社工系教授趙善如發現去年老人虐待案件「非首次通報」比率達百分之四十四。此數字反映,長者在遭遇家暴並被通報後,常基於家醜不願外揚,憂心子女被貼標籤等理由拒絕服務,但一段時間後施暴情形又會再次發生,政府應鼓勵長者遇暴力侵害時,應積極接受服務,才有助降低再度受虐機會。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衛福部辦理老人保護性社工職能訓練,觀察到家庭成員因照顧負荷對長者施暴時,協助連結資源;長照居服員也應增加老人虐待辨識能力,若發現長者抱怨家人冷言冷語、精神虐待等狀況,即通報進入老虐體系,「雙方敏感度都要提升」。申請長照卻沒使用 專家:恐是老虐警訊老人虐待比率攀升,衛福部分析近年十三件涉及照顧議題之重大老人虐待事件,結果發現,百分之八十五案家曾申請長照服務,但其中僅三件實際使用長照服務,其中最大原因是家庭成員對於財務安排、資源使用等沒有共識。專家表示,針對申請長照卻未使用的案家,政府應視為警訊追蹤。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趙善如表示,長者申請長照資源卻不使用的原因有三,一是案家非低收入戶,須支付較高的長照自付額,經濟問題成門檻;二是主要照顧者,非家庭中的照顧決策者;三是老老照顧時,伴侶自認可負責照顧,不願放手讓他人幫忙。趙善如表示,三種原因都可能增加照顧的壓力,當被照顧者提出需求,卻遭照顧者擋下,種種因素都可能成為施暴的導火線,政府應追蹤並建置訪視機制,了解被照顧者的需求,而非由照顧者單方面決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社工訪視遠水救不了近火,建議照顧者每天測量心情溫度計,尋求替手協助;被照顧者也應改變傳統孝道觀念,表達感謝,關係和諧才能降低受暴風險。
-
2024-08-03 活動.精彩回顧
想讓老後的生活更便利嗎? 高齡健康博覽會提供新解方
第一屆高齡健康博覽會今(2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盛大開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也共襄盛舉,位於一樓B1125a的攤位,推出豐富的熟齡健康活動,與亞培及桂冠營養研究室共同舉辦「熟齡樂生活健康新觀點講座」,上午由樂齡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光,主講「讓老後生活更便利的智慧科技」主題,讓熟齡族透過科技輔具,降低被照顧的需求,達到「自立、自理、自主」的目標,現場民眾參與踴躍。 面對明年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張慶光總經理提出,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透過適合的輔具,如:輔聽器、防手震湯匙、陪步光學器等,改善生活不便,也有能安撫長輩情緒的療癒系產品,如電子孫子、電子寵物,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達到「自立、自理、自主」,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講座最後開放民眾提問,有人好奇該如何知道哪些科技生活輔具適合自己?民眾可至樂齡網門市體驗,實際感受商品為生活帶來的改善。 元氣網長期關注健康議題,從慢性疾病到癌症,所有醫療資訊、醫療相關報導,及健康活動講座等等,針對年長者容易出現的「肌少症」,現場有「扭瓶蓋肌力大挑戰」,還能獲得肌少症預防QA秘笈,還有「健康長壽指數問卷」,透過檢視日常生活習慣,評估未來免於失能、失智與死亡的機會,這項指數可及時反映個人健康長壽的機會。想要擁有高品質的老後生活,儲存行動力要趁早!明、後兩天的講座,特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主治醫師彭莉甯、桂冠營養研究室營養師吳宜倩,以及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林鈺祥,從補充營養增肌力、練出好肌力兩大面向,歡迎您一起到場聆聽,健康生活的新觀點。活動時間到8月4日下午5點為止,歡迎民眾報名講座,有機會於現場獲得豐富好禮。
-
2024-08-02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
「為什麼要用藥、用飲食控制血糖?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一名年約三十多歲的糖尿病病患以為自己年輕,就不好好控制血糖,原本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內,卻常飆升到10%以上,平均血糖值皆在400、500 mg/dL,比起正常隨機血糖值要在200 mg/dL以下,差距甚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因而對這位糖尿病病患發出嚴肅提醒,黃振國說,今年所啟動的大家醫計畫,就是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像這樣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控制病情、管理自身健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事實上,身體血糖多由胰島素調控,而胰島素由胰臟胰島細胞所分泌,黃振國分析,這位中壯年病患的胰島功能已退化到老人程度,可能如他父母或阿公、阿嬤一樣,所幸經過勸戒,終於願意改變生活習慣、規律用藥,力求反敗為勝、逆轉頹勢。黃振國指出,像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強調定期追蹤、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隨著年齡老化,疾病保養、照顧越顯重要,若五十歲出現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從此好好保養、照顧,到了六十多歲,較不會有嚴重併發症,身體便呈現健康老化趨勢,反之,身體衰老就會加速,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快速走下坡,因此疾病的管理、控制,與病患的未來人生息息相關,隨著大家醫計畫的擴展,全台慢性病個案管理也將進一步深入基層、社區,讓病患擁有更多在地資源的支持。大家醫計畫啟動,慢性病患可就近得照護今年是健保署「大家醫計畫」啟動元年,目前全台已有六千多位醫師加入計畫,這計畫的目的之一就是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照護整合至一位主責家醫科醫師,「以病人為中心」進行疾病追蹤、治療、預防保健,並強化醫病關係,透過「健康守門員」角色,守護民眾健康。過去,黃振國也曾照顧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二十多年,從中壯年照顧到樂齡階段,而這位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有一次因病開刀,主刀醫師看到她血糖正常,且沒有嚴重併發症,再對照病史,不禁感到驚訝,由此可知,只要慢性病好好控制,即使年齡增長,身體依然可維持健康、正常機能。此外,隨著大家醫計畫啟動,在家醫科醫師的把關下,病患重複領藥、用藥的機會也會大為減少。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病患因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別看診,導致一天用藥數量達二十多種,甚至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還開了類似藥物處方箋,這不僅導致病患用藥順從性不理想,有時「挑藥吃」,造成浪費,更可能增加「不同藥物交互作用」、「同種類藥物劑量過多引發副作用」等風險,若家醫科醫師幫忙檢視病患用藥,就能有效改善這樣的情況。找尋適合「健康守門員」,可以有三管道!民眾若想知道居家附近有哪些診所加入大家醫計畫,或想多了解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診所等訊息,可在健保署網站、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網站查詢,在各地健康中心,也會公布執行疫苗注射、成人健檢診所名單,也可納入參考。「家醫科是講求全人、全程、全家的照護。」黃振國在基隆基層醫療深耕多年,他說,在從醫的歲月中,許多病患是從小看到步入中年,有時還會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診,對於這樣的信任與託付,他十分感動,過往也曾幫助罕病患者、癌症患者注射藥物,病患可減少舟車勞頓、頻繁往返大醫院、長時間候診之苦,他也和病患家人建立深厚友誼,期待民眾多運用大家醫計畫與居家附近家醫科診所資源,並為自己的健康、未來而努力。【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黃振國小檔案現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黃振國診所負責醫師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新北市雙溪鄉衛生所暨群體醫療中心主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社區醫學實務課程指導老師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王柏云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蔡怡真、王柏云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2024-08-02 醫療.皮膚
腳底脫皮、長水泡是香港腳?中醫曝足癬分4型,有2型不會癢難發現!1體質是好發族群
香港腳可分水泡型、糜爛型、角質化型與脫皮型4種型態,水泡型、糜爛型會搔癢無比,但角質化型與脫皮型的香港腳,幾乎完全不癢,最容易被民眾所忽略。中醫師周大翔表示,香港腳與脾胃機能失調有關,體內濕氣及濕熱難以代謝,加上台灣又處潮濕環境,久而久之形成濕熱性體質,香港腳就容易發作。脾胃失衡、環境潮濕 香港腳罹病率提升香港腳又稱為足癬,主要因皮膚感染到黴菌所引發,病發時腳趾周圍開始出現脫皮的症狀,且腳底會漸漸產生水泡,脫皮及水泡組織液,加上溼熱的環境會滋生黴菌反覆刺激皮膚,容易造成局部紅腫及味道加重。周大翔說明,「足癬」雖然症狀表現在皮膚,卻與內在臟腑失衡及環境誘發息息相關,其病位在脾胃,誘發因素為飲食習慣不良造成機能失調,進而體內濕氣及溼熱無法有效代謝。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溼熱環境下,大大增加香港腳的罹病機率,民眾受外在因素影響,久而久之轉化成為濕熱之邪醞釀體內,身體形成容易產生皮膚病的「濕熱性體質」,在內濕及外濕夾擊下最終形成足癬。中醫治療香港腳 內外兼施改善濕熱體質中醫治療足癬採內外兼施,周大翔解釋,內治法處理「濕熱體質」,又分為「濕重於熱」、及「熱重於濕」2個類型,常用中藥包括白朮、蒼朮、茯苓、薏苡仁、藿香、黃柏、蒲公英、蛇床子、土茯苓、苦蔘等藥物,會根據體質濕多還是熱多給予處方用藥。外治法則透過清熱解毒及部分具有殺菌殺蟲效果中藥製成外洗藥方,透過足浴方式改善腳部皮膚環境。中醫草本外用藥洗方▸藥材:苦參、地膚子、蛇床子、土茯苓各30g,黃柏、蒼朮、藿香、蒲公英、金銀花20g。▸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2000c.c.水以小火煎20分鐘後去渣取汁,放溫熱後浸泡患足約20至30分鐘,每日1次,搭配內服藥物治療即可加速治癒恢復。日常祛濕薏苡仁荷葉湯▸藥材:大薏仁40g,荷葉2片。▸做法:放入2000c.c.水以小火煎30分鐘煮成薏苡仁水,放入荷葉2片悶約15分鐘,放涼即可飲用,薏苡仁具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效果,作為日常保健可以幫助體內濕氣排除。濕熱體質是造成香港腳的因素之一,控制飲食、改善生活習慣很重要!周大翔提醒,民眾在飲食上要避免烤炸、辣、酒、花生等加重濕熱證的飲食,生活習慣方面,要注意穿鞋習慣,盡可能避免與別人共用鞋子,至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公共場所可自備拖鞋,並定期沖洗拖鞋,避免感染機會。周大翔強調,在潮濕悶熱的日子保持足部乾燥及清潔也很重要,日間穿上純棉吸汗的襪子,鞋子要通風透氣,保持鞋內乾燥,洗澡時將雙腳清洗好,洗澡後要及時擦乾足部、趾縫等部位,一旦患有香港腳應避免襪子跟其他衣物同時洗,避免交叉污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醫療.心臟血管
多喝水有助降低血壓嗎?專家告訴你脫水如何影響血壓高低變化
一般都知道水佔人體重量近60%,因此水的飲用量會顯著影響許多身體功能,包括體溫調節、消化,甚至心臟健康。但是,喝水會影響血壓高低嗎?脫水和血壓有什麼關係?當身體流失的液體多於攝取時就會發生脫水。專家指出,當你脫水時你的血液容量會減少,此時會導致血壓下降。然而,當身體試圖調節時,它會釋放某些可以收縮血管並導致血壓升高的荷爾蒙,這意味著脫水可能會導致低血壓和高血壓。201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缺水可能會影響血壓調節,但需要更多數據來證實這一點。2023年另一項研究則表明,隨著白開水攝取量的增加,高血壓風險呈下降趨勢。一天該喝多少水?事實上,每天應該喝的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不過,若是從事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因水分大量流失,補充量則應增為2倍。雖然水是保持水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且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但某些飲品也可能有助於血壓穩定。.甜菜根汁:甜菜根中的膳食硝酸鹽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降低血壓。.富含鉀的果汁:含鉀果汁有助腎臟排鈉,並能改善整體血管健康,讓血液流動更順暢。.低脂牛奶:提供鈣、鉀和鎂,這三種營養素已被證明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壓。降低血壓的其他方法喝水只是可能影響血壓的因素之一。專家建議,除了保持充足的水分狀態外,以下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健康的血壓產生正面影響。.保持健康的體重。.規律運動。.減少鈉攝取量。.限制飲酒。.管理壓力。.攝取富含鉀、鎂和纖維的食物。另外,旨在控制高血壓的飲食法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對於試圖控制心臟健康的人來說可能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得舒飲食是什麼?得舒飲食怎麼吃?不該吃什麼?】這種飲食提倡攝取已知有助於調節血壓的營養素,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和低脂乳製品,以及富含鉀、鈣和鎂的其他食物,這些食物對血壓至關重要管理。此外,這種飲食建議減少鈉、甜食和紅肉的攝取,所有這些都與血壓升高有關。【資料來源】.Does Drinking Water Lower Blood Pressure? What Experts Want You to Know.Cleveland Clinics: Can Certain Drinks 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國內肝癌多肇因B肝、C肝 定期追蹤避免肝纖維化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分布,肝癌若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因此,肝癌高風險族群不能依賴症狀,必須透過定期篩檢和追蹤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肝癌。C肝即使治癒,肝臟已受損,仍須定期追蹤。許耀峻說,後期肝癌可能出現腹水、黃疸(眼白變黃、茶色尿),或疼痛(因腫瘤大到壓迫肝臟表面或刺激到腹膜上的神經);有些人也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虛弱、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等。衛福部訂定2025年根除C型肝炎的國家目標,這是因為C肝的抗病毒治療安全有效,口服療程只需要8至12周、治療成功率幾乎100%,只要有病毒就應該清除。但許耀峻提醒,即使患者經過治療已清除病毒,但由於長期發炎容易累積傷害,肝臟若已發生纖維化或肝硬化,C型肝炎患者在感染痊癒後仍需定期追蹤。脂肪肝、過量飲酒、自體免疫肝炎或膽管炎等,也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許耀峻表示,不管任何原因,肝臟慢性發炎時間久便容易結疤,傷疤累積,就是肝臟纖維化,最終可能導致癌變,一旦發現慢性肝炎就要定期追蹤。病毒量高須用藥控制,有肝癌病史需密切追蹤。許耀峻說,肝硬化病人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檢驗胎兒蛋白或其他癌症標記(例如PIVKA-II),以及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其中以超音波最方便,是第一線篩檢工具。若沒有肝硬化等重度情況,一般建議是每半年追蹤,不過每個人病況不同,還是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至於B型肝炎,一直都是國人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許耀峻提到,B型肝炎的治療比較複雜,目前尚無法使用藥物清除感染,但現有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緩解病毒血症,並且改善發炎與纖維化情形。因此若病毒量高、肝臟慢性發炎,或肝臟已顯著纖維化的患者,應該要用藥物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此外,一親等如果有肝癌病史,肝癌風險會比沒有家族病史者多出2至4倍,他提醒這類民眾更需留意,特別是40歲過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抽菸、酗酒、熬夜、脂肪肝,都是肝癌潛在威脅。飲食習慣方面,許耀峻指出,抽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應戒除。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不論是B、C、D型肝炎病毒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例如共用針頭、牙刷、刮鬍刀、不安全性行為等途徑,所以必須避免上述行為。熬夜可能影響身體機能,例如容易出現新陳代謝問題,後續對於脂肪肝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等,也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許耀峻特別強調,病人睡眠要充足,否則新陳代謝效率不佳、免疫系統不好,對脂肪肝的患者而言,狀況可能會加劇;對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來說,則可能不利於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脂肪肝的盛行率很高,過重或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許耀峻表示,不是每一個脂肪肝都會演變為肝硬化或長出肝癌,但肝臟若因此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便顯著增加。此外,有些人看起來不胖卻有脂肪肝,和基因(例如PNPLA3)多型性有關;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也會影響。有無脂肪肝?自我觀察兩大指標:BMI和腰圍。脂肪肝的形成,一般來說還是與體重密切相關。許耀峻說,自己是否過重,可以透過幾個指標觀察,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其中之一,但BMI和每個人的骨架、身體組成等有關,未必完全準確;另外,還可以檢視自己的腰圍,腰圍和中心型肥胖相關,如果女生超過80公分、男生超過90公分,就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含量也是一個指標,不過需要透過特殊儀器,例如雙能X光吸收測定、磁振造影(MRI)等。對於一般民眾,還是建議觀察自己的BMI和腰圍數字,避免過重或肥胖。肝癌檢查追蹤方式.45歲-79歲民眾,終身可有一次免費B肝、C肝篩檢,一旦發現B肝、C肝、肝硬化隨即進入追蹤程序。.B肝、C肝患者應每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肝硬化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每個人病況不同,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我有脂肪肝 有辦法改善嗎?許耀峻指出,脂肪肝是可逆的,研究數據顯示,減低10%的體重,就能顯著改善脂肪肝,甚至「從有到無」。建議飲食要避免手搖飲、糕點等果糖攝取,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也要留意;運動相當重要,建議至少每周3次、1次至少30分鐘,重點是要養成規律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7 性愛.性福教戰
研究曝「手機電磁波」恐影響性能力!2類危險因子讓精液品質每年下降1%,10妙招助改善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研究陸續有研究指出,男性精液品質正在逐年下降。台灣北部地區在2001至2010年的研究調查發現,精子濃度每年下降約1%,這一趨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下修精液品質標準的趨勢一致,恐導致未來不孕問題的惡化。塑化劑的危害:如何保護男性生育力?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精液品質下降,包括年齡、基因、生活習慣及心理社會壓力等。其中,環境毒物與環境荷爾蒙被認為是重要的危險因子。這些荷爾蒙干擾物質會影響生物體內的正常荷爾蒙機制,進而影響生殖及發育。塑化劑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環境荷爾蒙,經常添加於塑膠產品、黏著劑、塗料及油墨中,甚至應用於化妝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研究證實,塑化劑會透過抑制睪固酮生成,影響男性睪丸功能,導致精液品質下降。這一現象在美國、瑞典、東歐、日本、印度及中國等國家的研究中均有發現。塑化劑暴露來源廣泛,主要與個人的生活型態有關。飲食是主要的暴露途徑,尤其是塑膠包材或容器在加熱或食物油脂含量高時,會釋出大量塑化劑。此外,建築材料及家具中的塑化劑也會隨著使用時間和室內溫濕度的增加而釋放到環境中。雖然人體自然代謝的功能,能夠將大部分塑化劑在24至48小時內排出體外,但仍需避免持續大量暴露。改善男性生育力!5個減少塑化劑暴露的小妙招想要改善男性生育力,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減少塑化劑暴露.自行攜帶環保餐具,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塑膠袋及保鮮膜加熱食物.多吃天然未加工食物,避免吃零食、宵夜及甜點.勤洗手,避免因手接觸室內灰塵而食入塑化劑.使用無香料、天然成分及安全包裝的個人衛生用品及保養品.室內裝修選環保或綠建材,保持空氣流通,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均衡飲食,低脂少油炸,多吃富含維他命及纖維的蔬果.多喝白開水,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排除廢物.正常三餐,細嚼慢嚥.定期保持運動習慣,以增加新陳代謝能力,加速身體對塑化劑的代謝.維持充足睡眠時間,放鬆心情避免長時間精神壓力過大,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手機電磁波對男性生育力的影響除了塑化劑外,手機電磁波也被認為可能影響男性生育力。手機電磁波主要屬於非游離輻射,能量較低,但長時間暴露可能透過加熱效應及增加細胞內自由基與活性氧化物,對睪丸的造精細胞產生影響。雖然目前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手機電磁波對男性生育能力有顯著影響,但建議減少過度使用手機,不要邊充電邊使用手機,盡量不要將手機放在褲子口袋裡或掛在皮帶上。改善生育力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及科技產品的使用。透過減少塑化劑暴露、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及合理使用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30公分女生更容易高潮?專家解惑:小弟弟至少須達「X公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6 醫療.消化系統
3年暴肥38公斤養出「鮪魚肚」!醫教4招逆轉脂肪肝
「小心肝」的健康警訊,千萬不可輕忽!一名竹科工程師有代謝性脂肪肝、肥胖問題,長期忽視未理會,35歲就罹患了糖尿病。研究顯示,若繼續放任肝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肝癌,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比正常人高出2倍。夜班高壓工作 暴肥導致高血壓、脂肪肝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這名工程師的BMI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患者因工作需輪值夜班,作息紊亂、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他不菸不酒,但抽屜裡零食餅乾很多,有時會吃下一整盒蘇打餅乾充當一餐。在長期高壓工作環境下,他3年體重暴增38公斤,從78公斤、小腹微凸的身材變成116公斤的「鮪魚肚」。儘管早已診斷出有高血壓與脂肪肝,卻置之不理。直到最近朋友相約聯誼,發現自己頻「坐冷板凳」,才驚覺需要減重。他經由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GPT超過40U/L,顯示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都超標,連糖化血色素也高達6.9,確診糖尿病。魏士航指出,這名患者是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患者三餐不正常,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工作壓力增加了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促成脂肪肝生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也與脂肪肝形成有關。4招逆轉脂肪肝魏士航說,這名患者經採用「211餐盤飲食」控制、多運動,並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成功減重20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1,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也消退。脂肪肝是一種生活習慣病,魏士航提出4招逆轉對策:1.吃的恰當:採用「211餐盤飲食法」,減少碳水化物攝取,避免酒精和過多的果糖,適量補充益生菌。2.適度紓壓:要遠離壓力源,嘗試冥想、正念或呼吸法練習。3.睡眠充足: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睡前大量運動與進食。4.規律運動:增加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生成與細胞損傷。響應728「世界肝炎日」,魏士航提醒,肝病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是肝病晚期,僅剩3至6個月的壽命。特別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不僅面臨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2倍,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33%,真的不可輕忽。什麼是「211餐盤」?「211餐盤」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2:1:1。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看詳細】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
-
2024-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0歲後身體老化容易痔瘡上身 想減輕症狀謹記2不2要原則
時隔八年,再度有強颱登陸,部分民眾可能得居家上班。醫師提醒,有痔瘡問題的患者應避免久坐,以免症狀惡化。疫情後居家遠距工作模式出現 ,讓上班變得更便利,卻也因為久坐,為「有痔青年」帶來隱憂。一名20歲出頭年輕男子,近3、4個月排便後馬桶滿是血漬,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檢查後確認是痔瘡所致。因為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少走動,痔瘡快速惡化,只好接受內外痔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指出,痔瘡為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原因有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及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若想減輕症狀,王偉說,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要調整,包含不要久坐久站,避免肛門壓力上升,每坐一小時就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每天更要攝取1.5至2公升水分且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祕。痔瘡常見有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等症狀。依嚴重程度分為4級,痔瘡未突出肛門為第1級,排便後痔瘡突出肛門、自動縮回為第2級,若需外力協助推回為第3級,王偉說,這名男子症狀已是第4級,痔瘡突出肛門,完全無法推回。若痔瘡有疼痛、出血等急性症狀,王偉建議,以溫水坐浴緩解症狀,肛門患部完整浸泡溫水,每次10分鐘,1天可重複多次,坐浴後以紙巾或毛巾吸乾,避免多餘擦拭造成刺激不適。若症狀未改善,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選擇適合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外用藥物、橡皮筋結紮術、微創HET冷凝手術、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內外痔全切除手術。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更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王偉表示,不少患者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就較為侷限,其實,隨著痔瘡手術的進步,術後不適和恢復期已大幅縮短,民眾無須諱疾忌醫。「二不二要」原則二不: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肛門壓力易上升,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二要: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的水分,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醫療.消化系統
颱風天居家上班別久坐!4招避免痔瘡惡化
颱風凱米襲台,部分民眾可能得居家上班。醫師提醒,有痔瘡問題的患者注意「不久坐」等4原則,避免症狀惡化。痔瘡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痔瘡為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原因有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及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4招避免痔瘡惡化王偉表示,若想減輕症狀,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需要調整,包含:1.不要久坐久站,避免肛門壓力上升,建議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2.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3.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水分。4.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王偉觀察到近年興起的居家遠距工作模式,雖然讓上班變得更加便利,卻也為「有痔青年」帶來隱憂。他近期收治1名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子,從事設計工作,時常一坐就超過10小時,因長達3、4個月排便後馬桶血跡斑斑,再加上飽受下半身疼痛困擾,求醫檢查才發現是痔瘡所致。痔瘡有哪些症狀?痔瘡常見症狀,有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依嚴重程度可分為4級,痔瘡未突出肛門為第1級,排便後痔瘡突出肛門、自動縮回為第2級,若需外力協助推回為第3級,王偉說,這名年輕男子的症狀已是第4級,痔瘡突出肛門,完全無法推回。若痔瘡有疼痛、出血等急性症狀,建議溫水坐浴緩解症狀,肛門患部完整浸泡溫水,每次10分鐘,1天可重複多次,坐浴後以紙巾或毛巾吸乾,避免多餘擦拭造成刺激不適。王偉提醒,若症狀未見改善,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千萬別害羞不敢就醫,建議及早評估,以利選擇適合治療。
-
2024-07-20 焦點.元氣新聞
熊本長者長壽卻不太健康!台積電當推手,深化台日交流,打造健康長壽社區
台積電日本熊本廠今年2月24日開幕,象徵台日友好,不但是台積電疫情後首座完工準備量產的新廠,也是日本振興半導體事業的關鍵。如今台日合作更加深化,在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促成下,強強聯手,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過去10年間持續推動,並在關渡醫院實踐的「健康長壽智慧宜居社區」模式,將於日本熊本長期落地推動。7月17日,在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帶領下,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前往台積電熊本廠所在的菊陽町,與熊本大學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共同交流討論。陳亮恭在關渡以「健康長壽宜居社區」為目標推動「關渡學」,並介紹關渡醫院的「TIGER」社區導入經驗、與台積電合作的模式,如何在共同價值下,結合數位科技應用,推動健康長壽社區。熊本長者 長壽卻不太健康熊本大學教授山縣和也指出,相較於日本全國,熊本長者較為長壽,卻不太健康,男性不健康餘命9.7年,而女性12.6年,需要長照的高齡民眾達20%,需要有類似台灣「TIGER」計畫的社區介入,有效縮短不健康餘命。陳亮恭表示,日本邁入高齡社會腳步在我之前,台灣在高齡醫學領域的研究量能與日本有一段落差,但北榮與陽明交大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日本推崇與肯定,也很願意導入台灣的研究成果。而台積電協助相關研究成果於社區落地,結合企業、學研單位與社區,讓三方都發揮彼此專長及影響力,這也是日本更想了解並學習的重點。在地長者沙龍 創社會連結張淑芬與林奇宏、陳亮恭於18日上午參訪台積電熊本廠所在的菊陽町運動中心,這裡每月定期舉辦社區長者沙龍,共有28位平均84歲的長者定期參與,社工與長者緊密交流,若長者缺席,便由志工到家裡探訪,創造彼此往來的社會連結。張淑芬最感驚訝的是,參與沙龍的長者雖然年過80,但人人看來都不到60歲。她特別致贈價值近600萬日幣,台灣製造的3組手持式超音波設備給菊陽町的長者,此為華碩在台生產產品,可讓醫師在長者家中執行肝膽、血管、甲狀腺等檢查,透過雲端將數據傳回醫院,即時診斷。熊本大學校長小川久雄表示,感謝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關心菊陽町年長居民的健康,長壽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更是生活習慣的累積,讓年輕世代活得健康也是重要課題。熊本大學除了在半導體研發方面的努力,早在2018年5月成立健康長壽代謝調節中心,希望未來與菊陽町、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陽明交大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台日攜手 拚高齡醫學發展此次在熊本大學任教與就讀的台灣師生也一起參與,除了語言優勢可銜接台日合作,也希望台積電於熊本設廠,不僅止於晶片生產,更能連結台日雙方在半導體科技、高齡醫學合作,也強化台灣師生協助台積電與社區共融共好,為科技發展帶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菊陽町長吉本孝壽表示,由於台積電進駐,菊陽町居民人數快速上升,移入人口較為年輕,但整體社區高齡照護及結合半導體產業發展,讓菊陽町成為日本最宜居的社區,更是重大挑戰,期待在產業帶動下,同時提升居民健康長壽,台積電與熊本大學的合作能真實改變社區,從而改變日本的未來。對於「台灣健康長壽社區模式」即將隨台積電的腳步在日本熊本落地,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台灣的亮點不只有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產業,醫療軟實力也是亮點。陳亮恭此行出發至日本前,曾向陳威明報告,他深表肯定,向陳亮恭說:「Just do it」。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還是肚子痛?胃鏡、超音波...要做哪種檢查?醫師公開3大胃部檢查與治療方法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8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胃癌是胃長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以勤指出,胃癌大部份都是與後天飲食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許多人搞不清楚胃痛和肚子痛的差異,其實從痛的位置就能大致區分疾病的種類,一般胃痛的位置都是在上腹部,也就是肋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胃痛的表現方式也有很多變化,例如空腹痛或是飽痛就可以在診斷時做為重要參考依據。長期胃發炎,是否會進展為胃癌?「胃癌四部曲」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分化不良」,最後以每年6%的機率發生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長期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等慢性致炎物質造成慢性胃發炎,甚至胃也會因長期發炎而慢慢萎縮,出現「萎縮性胃炎」(不可逆的改變)的情況。 *急性胃發炎:有明確的原因引起,若無再接觸致病原因的狀況下,通常一個禮拜胃粘膜就會自己修復;慢性胃發炎:急性胃發炎若兩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內持續發生,就可能演變為慢性發炎或萎縮性發炎。 腸化生:胃萎縮後,小腸粘膜會跑進胃裡,稱為「腸化生」,而這也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病變。 分化不良:若出現腸化生,再加上分化不良的狀況,如細胞已經有異常的增生,其形狀和排列結構有明顯的改變。此時每年的胃癌發生率為六%。 雖說腸胃病變分為四部曲,但並非一定要經過這四步驟才會演變為胃癌,「瀰漫型胃癌」就是特例。瀰漫型胃癌好發在年輕人身上,與遺傳有關,較著名的案例是拿破崙。一旦發現家中有這類型、年輕型的胃癌,患者一、二等親就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會不會引發胃癌風險?不會,因胃癌主要是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只是十二指腸的潰瘍,有九成機會找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比較要注意的是,十二指腸潰瘍若反覆潰瘍,就容易造成胃出口的阻塞,進而引發消化嚴重不良、體重減輕的狀況。 胃部檢查與治療胃部的檢查包含許多層面, 非侵入性檢查方式:抽血、吹氣、糞便抗原篩檢,但這些方法僅能知道有無幽門螺旋桿菌威脅,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內視鏡(胃鏡):可以檢查出慢性發炎、癌前病變等情況,同時也能採樣 超音波檢查:除了胃,需要檢查膽道等他處時會一併使用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採抗生素治療為主,有四合一治療與三合一治療等治療方式。不管是四合一、三合一的抗生素治療,吃個一到兩週後,接著吃胃藥兩到三個月來鞏固治療,藥物治療結束後再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若無細菌侵襲,就是治療結束。 四合一治療:三種抗生素加一種胃藥,一週治癒機率為九成 傳統三合一治療:兩週治癒率才能提高到八成近九成但是未來還是可能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要衛生習慣不良,接觸的細菌量多、當下免疫力不佳,就可能再次感染。 【延伸閱讀】常肚子痛、消化不良...是「胃潰瘍」還是「胃癌」?用「1關鍵」判斷,出現這症狀就該做胃鏡檢查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17 醫療.腦部.神經
20多歲男不菸不酒竟被診斷「年輕型腦出血」! 醫曝:與這3生活習慣有關
台中1名20多歲男性上班族原有頭痛宿疾,以為工作壓力大,直到1個月前突左側嘴角、舌頭發麻、左眼視力模糊,就醫發現是硬腦膜下出血,被診斷為「年輕型腦出血」;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廖本立說,這名患者不菸不酒、沒有三高、頭部也未受撞擊,病因不明,可能與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缺乏睡眠有關,這名患者經顱骨開孔減壓手術,住院10天就康復出院。廖本立說,這位男病患曾因頭痛看過門診,開立止痛藥後返家休息,後因病情加劇,左側嘴角、舌頭及左手發麻送急診,經腦部斷層檢查,發現硬腦膜下出血,且有伴隨左眼看不清症狀,建議住院治療。3生活習慣恐導致年輕型腦出血廖本立說明,從腦部斷層影像判斷,男患者硬腦膜下出血聚積在大腦旁邊,呈現半月形,依據出血時間點,出血位置在右腦半球,造成腦部壓迫,會交叉影響到對側神經區,造成左側嘴角、左手麻木,甚至左眼看不清。男病患經接受顱骨開孔減壓手術,引流出出血的血水,再放置引流管,患者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恢復情形良好就出院返家,住院治療共10天。廖本立強調,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經查這名年輕患者沒有三高病史,頭部也未曾受過撞擊,研判極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飲食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加上壓力大、久坐少活動,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引發中風的高風險。廖本立呼籲,年輕人若不小心跌倒導致輕微碰撞頭部也不可輕忽,不要以為腦出血不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如突然頭痛加劇,且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才能把握最好的治療機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6 醫療.皮膚
「汗皰疹」和飲食也有關?醫師告誡注意3大類食物,過度食用、接觸恐致中毒!
夏天到了,皮膚癢、起疹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到底是蚊蟲叮咬、濕疹還是汗皰疹?癢起來,千萬別抓、自行亂擦藥,以免引起更多的發炎反應,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若經簡單處理後,還是無改善,建議就醫診斷為佳。到底皮膚癢該怎麼辦?有哪些NG行為不能做?就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皮膚科張宜菁醫師為大家解惑。皮膚科門診在夏天最常接觸的問題有「痘痘」、「汗皰疹」和「汗疹」。其中,汗疹和汗皰疹並非相同的診斷。汗皰疹正式學名為「急性反覆發作性水泡型手部濕疹」,雖然較容易發生在「汗多者」身上,但成因與汗沒有太大關連。汗皰疹是身體的免疫機轉導致,通常長在手/腳指側面,或手/腳心,有時也會以脫皮做為表現,因此常被誤會成一般濕疹、香港腳。汗皰疹的高風險族群 過敏體質 有抽菸習慣 接觸、食物含鈷鎳鉻等金屬成分 壓力 氣溫鈷鎳鉻等物不只容易誘發汗皰疹,雖一般民眾不須擔心,但過度、過量接觸還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的情況。鎳:造幣工廠、飾品工廠工人及操作員,長期在重金屬的暴露下,就可能造成鎳中毒。症狀輕則過敏,重則導致肺水腫、肝病變、中毒、呼吸困難、嘔吐、視線模糊等。鈷:磁鐵、牙材、骨材工廠作業員。過量恐致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是肺纖維化、心臟衰竭等。鉻:雖屬於人體不能沒有的稀有金屬,但過量還是會造成組織發炎、肝腎傷害等。*類固醇通常是使用強效劑型、及大面積擦拭,才可能造成月亮臉、水牛肩等問題,若遵循醫囑用藥,一般使用的類固醇不太有機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Q:避免汗皰疹復發要注意?正因汗皰疹與體質有關,因此建議若需要接觸清潔劑時戴手套、使用PH值中性洗皂洗手,以及有塗抹保濕乳霜的習慣。平時也要注意,若接觸某種物品、飲食時發作,未來就要保持警覺。Q:汗皰疹和帶狀皰疹有關聯嗎?汗皰疹為免疫疾病,與氣溫、壓力,接觸某些物品有關,不會傳染。單純皰疹為「HSV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可能透過接觸傳染(如直接接觸到患者、患者皰疹的體液等),需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帶狀皰疹是體內的「水痘病毒」造成,帶狀皰疹不會傳染,但水痘病毒會經由飛沫、接觸傳染。需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延伸閱讀】腳好癢,是「汗皰疹」還是「香港腳」?差在哪?醫師提醒:不想腳癢,就要避開「4大生活習慣+3體質」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為何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愈減愈重壞在3大生活習慣
據國健署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50.3%,難怪168斷食、低熱量減重、使用瘦瘦筆等減肥法盛行,只是不少人開始減重後,常會有「愈減愈重」,或朋友也用同樣的減肥法為何自己就是瘦不下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減重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生活習慣」是否正確。一位因減重失利的肥胖男子曾向李佩芬求助,他哀怨地說:「我整個月都在吃水煮餐,雞肉去皮,也多吃纖維,但體重完全沒有下降,調整食物熱量根本沒用。」一度想放棄減重這條路。仔細詢問該名男子的飲食時間,發現他幾乎都是消夜時間吃水煮餐,放假時更晚吃也更晚睡,甚至有一、兩次假日,忘了自己在減重吃了幾次油炸物。李佩芬強調,減重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每一個人肥胖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人晚睡晚吃、有些人愛喝含糖飲、有些人愛吃油炸物等。她觀察減重門診的患者,前3大的減重壞習慣,分別為晚吃晚睡、吃過油蛋白質、用熱量概念隨意替換飲食。1.晚吃晚睡 腹部有游泳圈人類的新陳代謝時間大多固定,晚間11點後尚未入睡,人體的「瘦素」分泌會開始減少,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大腦會釋放出「我好餓」的訊號,身體對食物的需求量大增,胰島素阻抗會使血糖浮動,此時吸收到的熱量變成脂肪後,容易囤積在腹部及臀部。李佩芬說,如果觀察一個人,腹部有明顯的游泳圈,可高度懷疑是「晚睡族」。改善「晚睡」這件事,為減重帶來的效果驚人。李佩芬說,曾有位50多歲開餐廳的老闆娘,每天都沒有按時吃晚餐,得等到關店回到家才吃晚餐,通常已是晚上10點多,入睡時大多已是凌晨1點到2點,經建議後,老闆娘改在晚間5點到6點間抽空吃飯,並調整12點以前入睡,才短短兩周,她的體脂肪就少了3.5公斤,且肌肉量上升。2.吃過油蛋白質 減重卡關坊間鼓吹增肌減脂就得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但往往都會挑到「過油的蛋白質」,如牛腩或是帶皮雞肉等,也有些人喜歡吃水煮蛋,李佩芬說,水煮蛋的脂肪量,約占整顆蛋的60%,最大宗的油脂來源為蛋黃,還有人為了攝取蛋白質,天天喝一杯拿鐵,牛奶的油脂量也很高。先前有一位35歲的女性,戒掉拿鐵後,兩周也掉了1.4公斤的脂肪。3.用熱量概念 亂替換飲食常有民眾會「亂替換飲食」,因為中午喝了一杯珍奶,或下午吃了一塊蛋糕,晚餐就不吃澱粉只吃菜,以為中午攝取過多的熱量,晚上可以用減少澱粉替代。李佩芬說,每一餐都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如果中午多吃了一塊蛋糕,晚餐還是要吃澱粉,但應減少攝取「油質」食物,建議晚餐可改為低脂餐,但纖維則須提高。李佩芬說,民眾若在減重的路上卡關,建議可以先自我檢測,是否有錯誤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也建議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讓減重可事半功倍,增加減重路上的信心及成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6 焦點.元氣新聞
每月平均加班13.4小時 ! AI世代資訊爆量「腦過勞、心好累」? 你需要腦補「肌肽」關鍵營養
全民瘋AI!生活在人工智慧、步調快速的時代,年輕人必須多學兩把刷子,將來才能和AI爭天下,中壯世代也必須時時更新數位技能,才能追上時代!根據勞動部最新調查顯示,近一年有延長工時的勞工占41.2%,平均每月延長工時為13.4小時,每日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體力透支、眼睛和腦袋高速運轉,忙到無法好好吃飯和睡覺,感覺力不從心,當心身體已經在抗議了!當你每天早上起床感到疲累,經常頭痛,容易忘東忘西、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憂鬱、敏感易怒……等且持續6個月以上,這表示你可能太疲累,瀕臨超載當機了。如何從根本調理體質、抗疲勞,讓自己在AI時代思慮清晰、維持專注力和舒適的生活節奏?就讓倪曼婷營養師教你用簡單、有效率的方式,為自己補充關鍵營養-肌肽!疲勞程度中等以上者,超過9成都有身體不舒服的現象倪曼婷表示,診間很多民眾大量使用3C,加上長期久坐、活動量低,導致體力下滑,產生疲累感,若再搭配高壓力、長時數的工作環境,或家有小孩需要照顧,更容易感到身心俱疲,不只影響工作表現,也會導致生活品質變差。根據2022年勞動環境安全衛生認知調查報告顯示,疲勞程度與身體不舒服情況呈現正相關,疲勞程度中等以上的受訪者,過去一年身體曾發生不舒服情況的占比超過93.7%。若短期內無法改變這樣的生活型態,又該補充什麼營養來提振精神、減輕疲勞感?倪曼婷認為除了常聽聞的「支鏈胺基酸」以外,「肌肽」(Carnosine)也是近期被認為具有降低疲勞、提升體力,進而維持思緒清晰、是補充專注力和續航力的重要營養。什麼是肌肽?好處有哪些?肌肽(Carnosine)的學名是β-丙氨醯-L-組氨酸(β-alanyl-L-histidine),由兩種胺基酸組成。人類和動物體內都有肌肽,有科學家研究候鳥遷徙行為,發現候鳥之所以能維持長時間的專注力和體力飛越半個地球,其關鍵物質就在於體內的肌肽,當肌肽含量增加,具有降低疲勞效果。肌肽存在於肌肉組織當中,也存在於大腦中,隨著年齡增長,肌肽會逐漸流失,需要額外補充,目前已證實肌肽具有消除疲勞、維持體力和思緒清晰等功效。也有研究顯示,肌肽對於動物和細胞可以活化腦神經元,有助於維持認知、防止神經性退化疾病。[註1]如何補充肌肽?掌握三大關鍵!【肌肽補充關鍵1】肌肽可以從日常飲食中補充嗎?倪曼婷說,食物中多數肉類皆含有肌肽,只是含量多寡不同,其中「雞肉」的肌肽含量相對較高,但光吃雞肉、喝雞湯,可能會因肌肽濃度不夠、吸收效率不佳,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透過專業科學製成的雞精,嚴選雞隻並歷經高溫高壓烹煮,從中萃取出身體易吸收、高濃度的小分子,提升肌肽吸收效率。【肌肽補充關鍵2】哪些族群需要補充肌肽?肌肽適合各式族群補充,在無特殊疾病的前提下,學生、上班族、勞碌的媽媽、年長者等皆可透過肌肽幫助維持好體力,帶動腦力和專注力,應對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環境,也有助改善忘東忘西、緩解焦慮程度。【肌肽補充關鍵3】什麼時候補充肌肽效果較好?倪曼婷建議可於早上或精神不濟時飲用雞精效果最佳,很多前來諮詢的民眾表示在規律喝雞精後,精神及活力有感增加,操勞一整天也不容易累。比起市售提神飲料,雞精沒有額外添加化學物質,更適合長期飲用,天天補充。AI族必學!補充黃金關鍵營養-肌肽AI世代每天面對海量資訊待解讀,精力消耗得特別快,對於營養的需求也更加提升!倪曼婷建議,挑選通過衛福部核准具有「抗疲勞功效健康食品認證」的雞精,一次補充支鏈胺基酸、肌肽等關鍵營養,並搭配正確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富含Omega-3的堅果、鮭魚,或抗氧化食物如:藍莓、番茄,同時維持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從根本調理體質,讓大腦及身心保持健康狀態,才能重拾工作動力與生活熱情![註1] The Potential of Carnosine in Brain-Related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就是少吃?營養師整理蔡依林減重方式曝「1關鍵」
43歲天后蔡依林日前被中國大陸網友捕捉,現身江蘇街頭,穿著黑色緊身上衣,姣好身材一覽無遺。開業營養師徐子雅表示,匯整蔡依林過去受訪談及的瘦身方式,歸納出一套控糖密技,除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外,最關鍵之處即是「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蔡依林瘦身3招徐子雅歸納出蔡依林瘦身方式共有三招:1.少吃糖、少油、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2.愛喝水,每天至少喝2800ml的水、3.飲食清淡但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澱粉。「糖分是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最大兇手,可說『百害無一利』。」徐子雅表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容易讓皮膚衰老,更會加速細胞老化;在油脂攝取方面,建議把握「少壞油、吃好油」原則,選擇富含Omega-3的魚油、苦茶油或橄欖油,具促進身體代謝、改善皮膚粗糙減少自由基等效果,亦可幫助身體抗發炎、延緩老化。減肥吃愈少愈好?許多民眾認為減肥就是吃愈少愈好,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提醒,均衡飲食才是減重原則,完全不吃、只吃單一食物都不是好方法,例如過去流行只吃蘋果的減肥方式,不僅無助減重,反而會讓身體產生預防機制,進入節能模式,短期看來體重雖下降,長久以來卻會因身體營養素不足、荷爾蒙失調,導致生活習慣恢復後,體重瞬間回彈。李唐越表示,臨床上常遇到個案減重時,僅注重控制熱量多寡,卻忘記攝取營養黃金比率的重要性,建議民眾在採取減重措施前,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意見,如要採取網傳韓星IU的極低熱量減肥餐等方式,更要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執行,不可貿然嘗試,否則會陷入反覆復胖的惡性循環。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2 養生.抗老養生
只有覺得自己老,才是真的老了!百歲人瑞保持年輕秘訣:每周工作50小時,愛吃6種食物
新澤西州的百歲人瑞瑪莉亞姆·陶德(Mariam Todd)每周工作六天,她透露了維持健康與活力的六種食物,以及為確保長壽而戒掉的習慣。只有覺得自己老,才是真的老了!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陶德以她的例子,證明「只有覺得自己老了,才是真的老了」的道理。陶德分享了幾個關鍵的生活方式,她說,正是這些習慣讓她能夠維持如此年輕的活力、每周工作50小時;陶德每周在父母於1929年創辦的家具店工作六天。陶德令人印象深刻的勤奮精神與看似活力無窮的秘訣是什麼?她說,關鍵在於堅持不懈的日常生活習慣,尤其是在食物與飲食方面。已當上曾祖母的陶德在接受電視節目「今日」(Today)訪問時,談到她對工作的熱愛。她說,自己對工作的執著遺傳自母親,她樂在工作,甚至拒絕稱它為「工作」。她說,當她喜歡正在做的事情時,不能說「我在工作」,如果這樣說,她會感到內疚。百歲人瑞保持年輕秘訣陶德表示,雖然她能理解人們為什麼想在60歲退休,但她無法想像待在家裡會有多「快樂」。即使到這個年紀,陶德仍然開車、買菜與做飯,與兒子生活在一起。她把這歸因於日常習慣,例如她吃的食物。陶德有三年沒有看過醫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全拜營養飲食所賜。她避免吃速食與油炸食品,也不太喝酒;相反地,大量攝取蔬菜,讓餐盤總是五顏六色。這位百歲人瑞最愛吃番茄、辣椒、小黃瓜、黃色櫛瓜與義大利青瓜;唯一會吃的醃漬食物是德國酸菜,且喜歡自己下廚。健康網站Healthline報導,陶德還愛用黑巧克力來犒賞自己;黑巧克力據稱可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促進大腦功能。陶德表示,她努力吃得好、睡得好、過得好;除了健康的飲食,還會與家人一起去泳池游泳,維持活力。她認為自己非常樂觀,「全歸功於漫長而幸福的一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2 醫療.新陳代謝
不健康指標5中3,就有「代謝症候群」!營養師教你如何改善
依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20至64歲民眾,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若是血壓、血糖、血脂偏高的「三高」,加上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的「二害」等5項中,只要符合其中3項,即有代謝症候群,未來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6倍。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唯有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擁抱健康人生。不健康指標5中3,就有「代謝症候群」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珮蓉表示,許多人看到自己的健檢數據血脂高、「滿江紅」就會面色凝重,其實只要做好飲食規畫,烹調時少油少鹽,飲料減少糖分攝取,並搭配適當的運動,把體重減少5%至10%就能有所改變,可以戰勝代謝症候群。42歲的吳小姐,常久坐又不愛運動,喜歡吃麵包等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某日突然發現自己爬樓梯會喘,健檢數據「滿江紅」,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與腰圍都超標,體重達64公斤,BMI也超過30,經由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飲食調整、快走等運動,終於擺脫代謝症候群。陪伴吳小姐遠離代謝症候群的醫師楊國君,和患者共同訂下「少吃肥肉、每天快走、飯後散步」等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積極落實與改變,患者在家能站就不坐,三餐均衡飲食,經定期追蹤,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都已改善,已經不再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吳小姐說,她還是會持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再次找上門。如何改善代謝症候群?楊國君提出「23456」口訣供民眾參考:.2計:血壓計和體重計.3戒:戒掉菸、酒、檳榔.4卡:登記卡、健保卡、悠遊卡、記錄卡路里.5蔬果:天天5蔬果,且蔬菜多於水果.6個月回診:半年回診一次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近2700家診所、超過4300名醫師加入計畫,收案逾21萬人,參與計畫的民眾都接受至少1項不健康生活習慣改善指導。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說,此計畫有助降低亞健康民眾的慢性病風險,有望改善健保財務,更是「健康台灣」重要關鍵,希望能達到3萬名醫師參與的目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1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開跑 邀您一起賺健康拿好禮
依據國民健康署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至64歲民眾,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判定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標準,包含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加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即有代謝症候群,未來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6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唯有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擁抱健康人生。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1年7月起,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為提升收案民眾的健康識能,鼓勵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與從事健康行為,國民健康署同步辦理「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針對有改善者,提供抽獎活動,同時透過分享如何身體力行健康生活習慣及戰勝代謝症候群的故事,以激勵更多人加入健康生活的行列。醫病共同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 遠離代謝症候群改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吸菸、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過量飲酒,可有效預防或延緩三高慢性病發生,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透過基層診所收案管理罹患代謝症候群或糖尿病前期的民眾,由醫療團隊評估其個人化慢性病風險因子及提供專業指導,與民眾共同研議可行做法及訂定達成目標,提高民眾參與及改善疾病成功率。至今已有近100%接受至少1項不健康生活習慣改善指導,追蹤管理至少3次(含)上者,超過7成改善至少1項異常指標,近2成改善已非代謝症候群(即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小於3項)。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所 幫助您重拾健康生活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診所可評估民眾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不健康生活習慣,提供飲食、運動、戒菸、體重控制等指導。現今的生活步調緊湊,忙碌於工作及家庭的吳小姐,偶然發現自己爬樓梯會喘,又加上本身具高血脂家族史,擔心之餘,主動做了健康檢查、發現報告有好多紅字,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與腰圍已超標,經由診所醫師建議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經過評估後,發現吳小姐的問題是常久坐又不愛運動、喜歡吃高油、高熱量的食物,針對這些問題,先教會她如何看食品的營養標示、選擇低油脂、低熱量的食物等飲食原則,醫病共同訂下少吃肥肉、每天快走、飯後散步等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積極落實與改變,在家能站就不坐,三餐均衡飲食,經定期追蹤,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都已改善,已經不再是代謝症候群,吳小姐表示還是會持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再次找上門。鼓勵報名參加「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 就有機會拿大獎戰勝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就是健康的生活習慣,為鼓勵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的民眾積極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即日起辦理「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只要是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的民眾,於今(113)年9月底前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0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的民眾,即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戰勝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更有機會獲得大獎(AI手機),歡迎民眾至「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網站進一步瞭解活動詳細訊息,一起戰勝代謝症候群,就從加入計畫的您開始。
-
2024-07-11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反而要少吃高麗菜 營養師:疼痛期別碰這些護胃食物
台灣胃食道逆流患者年年增!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8年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患者約48.7萬人、109年49.1萬人、110年50.9萬人、111年56.5萬人、112年57.3萬人,5年來增加近9萬病人,以50歲至69歲的中老年人為患病大宗。胃食道逆流與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振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林信吉指出,如果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沒有細嚼慢嚥,又喜歡吃刺激性、過甜、過酸、過辣等重口味食物,或是長期壓力大、抽菸、喝酒,喝茶、咖啡等,都會造成胃酸分泌較多,最終引起胃食道逆流。山藥、高麗菜 可以養胃書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有胃食道逆流病史的民眾,可選擇食用「養胃」的山藥或高麗菜,但處於疼痛期時則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其實「各個年齡層、職業都有遇到過」,林信吉說,因為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也是影響因子之一,甚至有病人是高中階段就出現,此時多半是學業壓力大所致。喉嚨卡卡的 非典型症狀林信吉說,近年因胃食道逆流求診的患者,的確有變多。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包括胃酸逆流俗稱「溢赤酸」,以及胸口灼熱的「火燒心」;非典型症狀,包括胸口不舒服、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或是覺得有痰、時常要清喉嚨。有時也會導致逆流性咽喉炎,患者會有聲音沙啞或慢性咳嗽症狀。治療上,最常使用減少胃酸的制酸劑,或透過胃乳或胃乳片輔助治療。健保署統計也顯示,胃食道逆流患者年齡分布,108至109年都是以50至59歲為大宗,自110年起,60至69歲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者,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林信吉解釋,部分高齡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導致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針對下食道擴約肌退化的胃食道逆流嚴重患者,林信吉表示,治療上就不是使用制酸劑或胃乳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但要先評估症狀,術前進行24小時酸鹼度測試,確認患者的症狀是否和胃食道逆流相關,才能接受手術。胃食道逆流「胃酸不是吃東西才有,到了該吃東西時卻沒有進食,胃酸就會影響到脆弱的胃壁黏膜,有些人會因為吃太多胃不舒服。」李婉萍說,胃食道逆流患者可依個人生活型態跟狀況進行飲食調整,不要暴飲暴食,定時定量最重要,少少的保久乳、茶葉蛋、地瓜等都可以吃,但不能不吃。咖啡因、甜食 避免攝取「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攝取甜食。」營養師林恩如指出,甜食會導致括約肌壓力下降、引起胃食道逆流,連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也要避免,如果希望白開水中有點味道,則可以選擇不含咖啡因的茶、水果茶、麥茶等,避免刺激性的飲料。若將胃食道逆流分為疼痛期、恢復期和預防期來看,李婉萍指出,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寡糖是好物質,但在胃酸很多或容易脹氣時,反而可能引起不舒服;山藥、地瓜等澱粉來源,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鮭魚、秋刀魚等油脂高的蛋白質來源,同樣會比較刺激,「不是護胃的東西都是吃到底」。緩解胃食道逆流3階段飲食建議疼痛期可選擇白飯、白麵條,軟爛的小白菜、絲瓜、冬瓜等蔬菜,蛋白質可選擇魚類,如鱸魚、黃魚等。恢復期可選擇軟飯、乾飯、稀飯等,可先吃蒸蛋等蛋白質,避免炒飯、燴飯等較油膩的飯類,蔬菜沒有限制,但建議少量進食。預防期採健康飲食原則,可吃紅藜麥、糙米、五穀米等高纖維的澱粉,或養胃的山藥、高麗菜等,有助降低後續胃食道逆流發生,青菜多攝取;謹記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的進食順序,如果喝湯,建議喝完10分鐘再吃正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8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近5年增加近9萬病人:一次了解成因、症狀、日常保健與飲食禁忌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民國108年診斷出約48.7萬人、109年約49.1萬人、110年約50.9萬人、111年約56.5萬人、112年約57.3萬人。患者的年齡分布,108至109年都是以50至59歲為大宗,到了110年起被60至69歲族群超車,不過40歲至69歲間的「3個十年」,均為病人數的前三名。為什麼會引起胃食道逆流?與喝咖啡、吃甜食有關嗎?「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這是民眾相當熟悉的廣告台詞,胃食道逆流與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振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林信吉指出,如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沒有細嚼慢嚥、喜歡刺激性、過甜、過酸、過辣等重口味食物,或長期抽菸、喝酒,喝茶、咖啡等,也都會造成胃酸分泌較多,最終引起胃食道逆流。部分高齡的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導致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自110年起,60至69歲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者,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胃食道逆流其實「各個年齡層、職業都有遇到過」,甚至有病人是高中階段就出現,此時多半是學業壓力大所致。年輕族群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也都是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因素之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進行治療?臨床上觀察,因為胃食道逆流求診的患者,的確有變多。病人的症狀往往時好時壞,許多病人在診所就醫仍未改善,後續才轉介到胃腸肝膽科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有二:1.俗稱「溢刺酸」的胃酸逆流。2.胸口灼熱的「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病人會因為這些症狀前往胸腔科或心臟科就診:●胸口不舒服●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容易覺得有痰、時常要清喉嚨。胃食道逆流有時也會導致逆流性咽喉炎,患者一開始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常見的症狀:●聲音沙啞●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治療上,最常見的還是用降胃酸的制酸劑,或透過胃乳或胃乳片輔助治療。65歲以上中老年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和中壯年可能些不同,林信吉解釋,有些高齡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造成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但在正常狀況下,沒有進食時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上,避免胃酸和食物逆流至食道。林信吉提醒針對下食道擴約肌退化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方面就不是使用制酸劑或胃乳等,一般手術要先評估症狀,術前進行24小時酸鹼度測試,確認病人的症狀是否和胃食道逆流是否相關。長期胃食道逆流會導致什麼問題?會引起癌症嗎?林信吉表示,胃食道逆流的時間一長,胃酸就會跑到氣管,引起類似氣喘的症狀;胃酸逆流到食道下端跟胃的交界處,食道就會反覆發炎,有機會演變成「巴瑞氏食道」,此為癌前病變,會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也有些個案,病人會合併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該如何進行日常保健?營養室建議要根據分期選擇適當的方式書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胃酸不是吃東西才有,到了該吃東西時卻沒有進食,胃酸就會影響到脆弱的胃壁黏膜,有些人會因為吃太多會不舒服,可依個人生活型態跟狀況調整,不要暴飲暴食,定時定量最重要,少少的保久乳、茶葉蛋、地瓜等都可以,但不能不吃。李婉萍提醒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寡糖是好的物質,但在胃酸很多或容易脹氣的時候,反而可能容易脹氣不舒服;山藥、地瓜等澱粉來源,也都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鮭魚、秋刀魚等油脂相對高的蛋白質來源,同樣會比較刺激,「不是護胃的東西都是吃到底」。胃食道逆流分為疼痛期、恢復期和預防期來看,李婉萍建議:●「疼痛期」的民眾,可選擇白飯、白麵條,軟爛的小白菜、絲瓜、冬瓜等蔬菜,蛋白質可選擇「瘦一點」的魚類,如鱸魚、黃魚等。●「恢復期」可以開始選擇軟飯、乾飯、稀飯等,並可先吃蒸蛋等蛋白質,並避免炒飯、燴飯等較油膩的飯類,蔬菜基本上沒有限制,不過還是建議少量進食,確認身體可適應再加量。●「預防期」的原則是健康飲食,紅藜麥、糙米、五穀米等高纖維的澱粉,或者被認為是養胃聖品的「山藥」等,有助降低後續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青菜則建議多攝取,同時也要謹記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的進食順序,如果要喝湯,建議喝完10分鐘再吃正餐,避免邊喝水或湯邊吃飯,容易影響消化。營養師林恩如提醒胃食道逆流病人要注意的飲食禁忌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避免再復發的,以下飲食禁忌須留心:1.用餐順序為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預防胃食道逆流;增加蔬菜可增加消化速度,讓胃裡的食物排空,避免堆積在胃裡進一步導致逆流;最後攝取全穀雜糧,如地瓜、糙米等高纖食物,都是不錯的選擇。2.便利商店購買餐點的話,雞胸肉、茶葉蛋等,都是可選擇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可以考慮地瓜、馬鈴薯、玉米等;三角飯糰屬於精緻白米飯,要再另外搭配蛋白質。3.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攝取甜食,這會導致括約肌壓力下降、引起胃食道逆流。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也建議避免,如果還是希望白開水中有點味道,則可以選擇不含咖啡因的茶、水果茶、麥茶等,避免刺激性的飲料。4.不少民眾有吃宵夜的習慣,胃消化食物需要時間,平躺就容易讓胃裡面的東西逆流,建議吃完後2至3小時再躺下。以一般上班族約晚間7至8時吃晚餐、11點就寢來看,要再消化掉宵夜,其實有點困難,正餐也建議定時定量,吃7分飽為宜,不然對胃的壓力很大。中醫師如何看待胃食道逆流?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說,「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觀點屬於「功能性問題」,舉凡噎嗝、嗝氣、噯氣、吞酸、火燒心,都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狀態,情緒緊張、壓力、睡眠品質不佳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在處理腸胃不只是關注在器官本身,而是全身性的循環、免疫都有看到,依據體質狀態區分,可能是《傷寒論》六病分類或是《金匱要略》雜病分群,選用適合的處方,會再搭配針刺與灸療。陳麒方表示,中醫使用的「瀉心湯」處方系列,包含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都是和胃食道逆流可能有相關的品項。臨床上會依據發病當下的體質狀態選用,體質較熱的患者,對應的是半夏瀉心湯、黃芩湯;體質較寒的則對應到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等。值得注意的是,食療用錯不止沒效果,反而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因為胃食道逆流不像水腫或火氣大,可以直接對應紅豆水和綠豆湯等產生的效果,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治,評估採取適合病人體質的方劑和療法。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