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5
筆 文章
-
-
2020-08-27 新聞.生命智慧
中年後接連送走父母兄姐,終學會面對死亡...廖玉蕙:人生苦短,你還要花時間冷戰?
約定的採訪時間一到,穿著年輕牛仔褲的廖玉蕙現身,輕輕走來,笑容堆了滿臉,眼睛彎彎的,說起話來字字珠璣,又幽默得十足親切。她是獲獎無數的散文作家、大學教授,回到家庭,是妻子、母親、婆婆,也是2個小孫女的阿嬤。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她一樣沒有少,平凡中卻品嘗出不凡的滋味。走過69個年頭,一個女性人生中可能經歷的各種角色,她幾乎全部包辦。問起在多種不同身分之間切換,哪一個角色的扮演相對困難,廖玉蕙認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一定要選一個的話,我會選擇『母親』。」 兒子反骨叛逆,挑戰傳統教養觀念 回想帶孩子的歷程,雖然有家人幫忙,廖玉蕙依然和其他職業婦女一樣,在職場和家庭兩頭燒。約40年前,丈夫出國進修,她一手牽著1歲多的兒子,肚裡還懷著女兒,一大早匆忙趕上班的情景,仍舊歷歷在目。 孩子漸長,她開始操煩兒女的課業和教養,和所有母親一樣求好心切。「那時候也在工作中衝刺,你看到他們慢條斯理就不順眼,比他們還著急,哈哈!」 她的女兒溫柔貼心,兒子卻是天生反骨,叛逆、頂嘴一樣也沒少。「比如我說,欸,你房間不用整理一下嗎?他回我,誰會看?我說我會看啊!」兒子立刻回敬:「那你把門關起來啊!我房間又不是要做展示館。」 「他反應比較快,當你說不過他,你就氣急敗壞,他邏輯又很好,來訓練我們的耐力!」一晃眼,幾十年光景過去,談笑間仍不時透露著為人母的甜蜜。 成年後,兒子喜歡跑夜店,廖玉蕙擔心深夜容易出事,腦中小劇場不斷幻想各種情節,「他會不會在停車場跟人家起爭執?然後倒在地上正在滴血?」 某夜,憂心忡忡等到凌晨3點,才等到兒子回家,他卻彷彿沒事似的,「那次我氣得不得了!但他還是沒改變啊!」冷靜之後自忖,「我幹嘛那麼崩潰啊?畢竟他也沒闖什麼禍。」 「就是常常在開放和封建之間游移擺盪,時而覺得自己要開放,時而又會受制於傳統的概念。」廖玉蕙成長於台中潭子鄉間,從小受到母親嚴厲管教,加上知識分子的養成,她還是有一套自己的原則。 「我維持整潔這一點,也有被媽媽影響。」有趣的是,她這幾年當了阿嬤,「現在又完全失守!」小孫女來家裡,袋子一轉,嘩一聲就把玩具全都倒出來,散落一地。「後來我就跟她們講,只要玩完有收乾淨就好了。」 年紀漸長,加上2個小孫女的「訓練」,廖玉蕙笑著承認,她的規矩已經寬鬆許多,「年紀大了,妳也不想花太多時間計較小事情。人啊!就是要『自私自利』,多為自己想。」 夫妻吵架拌嘴,不再浪費時間冷戰 回憶二、三十歲,剛進入婚姻時,容易為了小事對丈夫生氣,但好脾氣的先生,總是不明白女人心思。「以前吵架我就冷戰,後來發現根本沒『處罰』到他嘛!處罰到愛講話的自己啊!有時候不小心開口,想說,欸不對,我不是在跟他吵架嗎?」 「其實雙方有不同觀點,脾氣難免,但你要讓自己趕快從這個局面中出來。所以,『自私自利』是對的。」廖玉蕙笑著說。後來,夫妻倆約法三章,吵架後一定要互相道歉,其他的就不必計較太多。 尤其,年過半百之後,「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凋零,開始覺得人生苦短。離終點愈來愈近,你還要花無謂的時間去冷戰嗎?」 50歲後照護家人,與死亡直面相照 廖玉蕙是家中老么,41歲就送走父親,50歲時,母親和兄姊也已年邁。「他們慢慢地一個、一個過世,我是送走一個又一個。到了現在60幾歲,已經走掉了媽媽、大哥、四姊夫、二姊、三姊…幾乎是排著隊來,你會覺得,開始要跟死亡直面相照了。」 曾經,廖玉蕙很害怕死亡,但經過一次次照顧生病家人的淬鍊,她已能勇敢面對。曾經身為照顧者的她,也不認為肩上扛的是重擔,相反地,亦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愛。 「以前媽媽住台中時,會打電話跟我抱怨,或是說她哪裡又不舒服,我乾脆把她接上來台北,和我們一起住,你就不用懸著心,可以讓自己安心。」 母親住在台北的那一年,也是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年。儘管年老的母親仍像年輕時一樣挑剔、不易相處,但「我跟她說,媽,妳跟我住的這一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光。」 送走母親之後,她開始擔負守護家族的責任,照顧兩個接連罹癌的姊姊。「我二姊喜歡旅行,她抗癌的3年之內,我就帶她去了10幾次旅行,去宜蘭、日本、香港…國內外都有。」 美好的旅遊,對癌症病人來說卻是一路顛簸,嘔吐、內急總是突如其來,病魔時刻相伴。某次,一輪紅色落日映照下,一行人在陌生的鄉間道路焦急穿梭,只為了趕緊替姊姊找到廁所。 事後,姊姊強調,「我只是暈車不舒服,你們不要因為這樣,以後就不帶我出來。」廖玉蕙看著姊姊,語氣異常堅定,「姊,只要妳喜歡,就算妳在半途不幸過世,我都不會有罪惡感,我也不會內疚,因為我達到了妳想要的旅行!」 走過半百人生,反而愈活愈聰明 如今,回想這一切,「半百」確實是個關鍵時間點。「50歲之前,姊姊還健康,父母也都安在, 50歲後那些事才陸續、陸續地來。」還好,隨著時間推移,長進的不只有年齡,還有智慧與圓融。 現在的廖玉蕙,已能正面迎接人生最冷冽的風雨。「你知道那是不可逆的事情,所以坦然接受。」「也知道怎麼做對別人是好的,年輕時沒想得那麼周全,所以50歲後,覺得自己變得愈來愈聰明。」 照顧自己的小家庭,也守護著大家族。對家庭經營很有心得的她,日前將夫妻、親子、祖孫的相處日常與省思,集結為《家人相互靠近的練習》一書,期待透過自己的書寫,讓每個家庭彼此更加親近。 面對成年子女,母親憂慮絲毫不減 家,不只是避風港,更是一輩子的學習場域。如今,兒子來到不惑之年,女兒也已38歲,但母親的擔心,仍無處不在。「我女兒還沒有結婚,我就擔心她以後會不會孤單,也跟她說,妳有氣喘妳要注意喔!」擔憂之餘,她試著調適心情,「後來想想,很多優秀的人都沒有結婚,也沒問題啊!」 「那我兒子,他結婚生了2個小孩,難道我就不擔心了嗎?他們夫妻創業開餐廳,弄了一間四層樓的房子那麼大,花了好幾百萬裝潢,現在不景氣,會不會倒閉?房租會不會調漲?以後房東還要租給你嗎?」 不過,她同時學會換個角度思考,「他也沒做什麼不法或讓你丟臉的事,反而因為我自己很膽小,特別欣賞『冒險性』。看著他們夫妻每天都很努力在打拼,我也很感動。」 日子平凡美好,人生已無所畏懼 從教職退休後,廖玉蕙將生活安排得相當充實,化解了不少對子女的憂慮。寫作、演講、照顧孫女和親友是她的日常;她也替來信的網友評論文稿,甚至變身諮商師,以自己豐厚的生命經驗,解答網友千奇百怪的人生難題。 年近七旬的日子,簡單而美好,身體還算健康,只有些腰痛、肩頸痠痛的小毛病。廖玉蕙珍惜眼前的幸運,依舊笑口常開。她說,老,並非將至,而是「老已至」,但是,她並不害怕。 即便未來發生些什麼,「來吧!人生,就是接受所有。」●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想離婚的人變多了?一場疫情,竟引發婚姻危機...心理師6招化解衝突,相看不再兩相厭.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孩子回家總跟爸媽吵架?5個溝通習慣,親子感情變超好!
-
2020-08-27 橘世代.好學橘
退休重生!朱全斌:「生命的最後一段,我要讓它完全屬於我。」
【作者介紹:朱全斌-人生經驗過多種角色:電視製作人、紀錄片導演、編劇、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去年卸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一職,從職場退休,展開退休新人生。】記得大約在10年前,有一天在同事的退休送別會上,聽到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我終於可以做自己了。」是的,職場常常讓我們不能做自己,尤其對受僱於機構的上班族來說,他們工作的累,往往不在工作本身,而在於需要跟他人謀和。聰明才智固然重要,跟同事之間相處的情商更重要。上班讓我們感到不自由是因為內在自我經常受到了「組織我」的壓抑,每個職位都有相對應的工作規範與倫理,我們不一定都認同,但是都需要遵守。然而,人是慣性的動物,安穩的職位讓我們有如被豢養的動物,久而久之,那不受控的本性漸漸被馴服了,因而等到退休那一刻到來,可以完全自組織的藩籬脫離時,反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在身體還算健康的情況下,退休人士的生活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快快樂樂地開啟生命新的一頁,到處旅行、玩耍,或是投入自己的嗜好,跟老朋友、老同學恢復聯絡,經常聚會,或是忙著學習與發展新的興趣。很多剛退休的人都會經過這一段。另外一種則是對閒下來的狀態很不習慣,想要繼續擔負責任,或者保持生產力。他們也許會在原工作單位從全職改成兼職,或者試圖尋找一份新的工作。不少人會幫兒女帶孫子,或是去做義工,也有為了繼續有收入,而將精力投注在股票、理財等事務上。這兩種人代表著對人生持享樂或生產的基本態度差異。而實際上,有更多的人是在兩者之間擺盪。當他們還在工作時,總是期盼著假期的到來,而退休後不必再上班,餘生都可以用來度假了,卻又會捨不得放下工作。這有點像是鐘擺效應,君不見許多一退休就忙著玩樂的人,三、四年之後,也玩得有點乏了,又會想找個事做。會形成這樣的矛盾是因為在機構待久了,「組織我」成為我們對自我的主要認知,我們關心的事務、思考模式、價值觀甚至世界觀都受到它的影響,我們透過組織得到存在感,長期養成將組織看得比個人重要的習慣,組織內的表現、升遷、待遇與人際關係也成為念茲在茲的人生目標與動機,一旦卸下了職位,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還真的有些茫然呢。因此問題不在於選擇享樂或者繼續生產,畢竟,享樂或生產都只是外在的表象,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目的。退休後人生的時間越過越少,是否能掌控方向,好好把握這百分百屬於自己的日子,關鍵仍在於有沒有建立核心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符合他的價值觀,那他就是職場中的幸運人,因為這不只是一份謀生的工作,還是能讓他實踐自我,甚至可以發揮個人稟賦的天職。對這樣的人來說,退休也許只是轉換工作形態或場域而已,不會因失去職位就同時也失去存在感。例如企業家如果不只是為了牟利而工作,背後另有更高的利他動機,那只要是可以繼續幫助到別人,也一樣可以在非營利的領域中施展才能得到快樂;而像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以往也許只為出得起費用的客戶工作,現在則可投身公益,幫助那些經濟弱勢族群,得到的成就感說不定比以往更大。如果您沒有這麼幸運,知道自己的天份所在,卻大半生都為了生活而沒有勇敢去追尋夢想或栽培自己,那麼此時正是義無反顧該起步的時候了。許多人到了人生可以完全做自己的時刻卻裹足不前,乃是因為他們沒有放下功利心,仍然會用「是不是太晚了?」「不會成功了吧?」這樣的顧慮來否定自己,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退休生活最可貴的就是可以完全自在,不必再考慮他人的眼光或評價,自己過什麼樣的日子自己決定,除非是沒有天份,否則我相信去做能激發自己熱情的任何事都會是快樂的。我今年開始了我的退休生活,我發現自己心態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沒有了得失心,不再用目標管理主導我的生活。雖然我仍有想要完成的事,卻並不執著於它的進度與成果。我每天都問自己的內心,當天把時間做怎樣的分配可以令自己最開心?這是我生命的最後一段,我要讓它完全屬於我,同樣有玩樂也有生產,卻不必再受制於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進行,在心與價值觀的帶引下,得到自然的平衡。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富足的人生。本文摘自《安可人生》更多退休精選延伸閱讀↘↘↘。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區長退休轉當志工,12年來「照顧政府顧不到的人」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洗腎患者更要動!盤點3種運動項目
現代社會的運動風氣逐漸攀升,運動也已經成為許多醫學疾病的搭配處方之一。換句話說,吃藥並不是唯一解決病痛的方式,持續的運動,來增強身體的基礎基能,也是一種改善身體狀況的處方之一。然而,對於已經重症到必須天天到醫療中心報到的病人 — 洗腎病患來說,運動真的有用嗎?很多洗腎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夠脆弱了,為何還要再去運動,心理上也會覺得,運動是否加重了自己身體的負擔。但事實上,在許多現今的醫學臨床研究指出,洗腎者其實更加需要運動,那麼為何這些患者,明知益處多多,卻都還是不願意去運動呢?因為除了患者之外,他們的照護人,甚至是護理人員,都會認為腎臟病患不該運動,患者自己也缺乏動機,長期下來,將造成肌肉的退化,進一步影響到關節,產生疼痛感。不過一些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對於慢性腎臟病患來說,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包括提升病患的免疫力、減少體內發炎的機率和減緩細胞的死亡等。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久坐而造成肌肉萎縮的症狀產生。但請注意,此處指的運動,並不是那種非常劇烈的運動,而是透過規劃,安排一些適合的運動項目,來喚醒沉睡已久的肌肉和關節,讓洗腎者的肌肉,重新擁有啟動身體的力量。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大部分都還有能夠自理的能力,於此同時,若能夠先徵求醫師的意見,再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作協助,將會較能夠幫助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加強身體的機能,也可及早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質,提升其發洩管道。另一方面,對於中、末期的腎臟病患者來說,運動不只可以減緩心血管疾病、貧血問題,還能夠增強腎臟病患的心理素質。在中、末期時的腎臟病患,其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對於生命未知的恐懼,和日復一日必須洗腎的厭煩感,都可能使病患產生憂鬱,或對生命感到絕望,在這個時刻,無論對病患和家屬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一些臨床研究中,發現中、末期腎臟病患對於身體的鍛鍊,和運動的選擇,並不是非常清楚,也因為沒有全盤了解,減少了許多持之以恆的動力。在一些醫學研究中指出,可能適合中、末期腎臟病患進行的運動項目有:◎低強度的肌耐力訓練◎床上腳踏車測功器運動(在床上裝上器具,讓病患的雙腳模擬踩腳踏車的方式,躺在床上在空中踩腳踏車。)◎肢體伸展訓練以上運動都可以在有相關專業知識,並受過專門訓練的物理治療師的監督下執行。從1995年以來,德國約有200個洗腎中心,執行了所謂的運動計畫,結果發現,有些腎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能夠自理,且不再需要他人協助。這對於不論是患者,或是他的家屬、照護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3414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88110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25450/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7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都是攝護腺肥大惹的禍 「藥」怎麼治療專家告訴你
●夜尿:晚上睡覺時要起來小便●頻尿:小便次數增加(每天大於8次以上)●急尿:突然發生的尿急感,很難忍住,還沒到廁所就快要解出來了●餘尿感:明明才剛小便完,又有排尿感●排尿不順暢:等一段時間才解的出來,斷斷續續、涓涓細流、滴滴答答您或是您的家人有以上「男解」的排尿症狀嗎?造成生活種種設限不順暢嗎?男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攝護腺相關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排尿困難,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治療是必要的。以下帶大家認識什麼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什麼呢?攝護腺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泌尿器官,其位置在膀胱下方,包覆了一段尿道,其形狀和大小類似於胡桃,重量正常約20公克,功能是製造部分的精液,及控制尿流與射精的方向。攝護腺為什麼會肥大?在男性荷爾蒙的刺激下,細胞組織增生,攝護腺體積與日俱增,良性的增生實屬正常的老化現象。肥大的攝護腺會帶來什麼問題呢?最常見的就是排尿困難。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使尿道變窄,往上亦壓迫到膀胱,使膀胱儲尿功能降低。常見的症狀如:夜尿、頻尿、急尿、排尿後仍有餘尿感等不順暢,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出現以上排尿症狀該怎麼辦呢?攝護腺肥大帶來的排尿症狀雖然不會致命,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千萬不要隱忍不要拖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求助泌尿科門診,醫師會做詳細的問診,透過排尿症狀描述、肛門指診、安排抽血檢查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尿流速檢查、排尿後膀胱餘尿測量、超音波檢查等。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呢?良性攝護腺肥大,如果症狀輕微,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若病況較嚴重會以藥品或手術積極治療。以下針對藥品的部分做詳細的介紹。五種藥品治療:一、α交感神經阻斷劑◎此類藥品能放鬆攝護腺、尿道、膀胱頸等部位的平滑肌,降低對尿道的壓迫,使尿液順利排出,改善排尿困難。作用快且效果顯而易見,是攝護腺肥大男性第一首選用藥。但無法防止攝護腺繼續腫大,亦不能縮小攝護腺的體積。◎院內品項有Tamsulosin(替你舒坦持續釋放膠囊0.2毫克)、Silodosin(優列扶膜衣錠4毫克)、Doxazosin(可迅錠2毫克、可迅持續性藥效錠4毫克)。◎少數人用藥期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其中以Doxazosin發生率較高,建議睡前服藥,坐著或躺著要起身時,緩慢移動以降低頭暈跌倒的風險。服用Tamsulosin或Silodosin時,可能伴隨射精量減少,少數人會出現逆行性射精。二、5α還原酶抑制劑-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此類藥品能阻斷男性荷爾蒙的作用途徑,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進而改善排尿症狀及降低相關手術的可能性。需要使用一段時間(6~12個月),待攝護腺體積小到一定程度時,排尿症狀才能顯著有感改善,因此必須按時吃藥,耐心治療。◎院內品項有Dutasteride(適尿通軟膠囊0.5毫克)、Finasteride(快得膜衣錠5毫克)。◎服藥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少數人可能會產生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攝護腺也可能會因停藥而再度發生肥大。◎因有致畸胎風險,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應避免觸碰此類藥品。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此類藥品為赫赫有名的壯陽藥。研究發現,除了能改善勃起功能外,對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亦有療效,適合同時有攝護腺肥大及勃起障礙的男性使用。◎院內品項有Tadalafil(犀利士5毫克),此藥為自費藥品,健保無給付。◎若與前面介紹的α交感神經阻斷劑同時併用,可能會增加低血壓的風險,建議至少間隔四小時以上。如非必要,禁止與心血管藥品硝酸鹽類併用。四、抗乙醯膽鹼藥品◎此類藥品能抑制迫尿肌過度收縮、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Oxybutynin(歐舒緩釋錠5毫克)、Solifenacin(衛喜康膜衣錠5毫克)、Tolterodine(得舒妥持續性藥效膠囊4毫克)。◎常見副作用:口乾、視力模糊、便祕、腸胃不適、頭痛、認知功能損害等。五、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此類藥品能鬆弛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Mirabegron(貝坦利持續性藥效錠25毫克)。◎此藥可能會升高血壓,服藥期間建議定期量血壓,特別是高血壓病人。其他注意事項1.可能會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使用時要小心,如感冒藥(含去鼻充血劑pseudoephedrine)、過敏暈車藥(含抗組織胺劑)等,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請醫師權衡利弊,避免開立可能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2.不憋尿,也不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份,避免過度脹大膀胱造成其收縮力變差,而解不出尿來。3.睡前儘量不再攝取水分,以免經常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4.適度運動,調適壓力,放鬆心情,不熬夜或過度疲勞。5.減少菸酒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高纖食物、具抗氧化效果的茄紅素、南瓜子等。攝護腺肥大是男性晚年遲早要面對的課題,若出現相關排尿症狀,正視它、面對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遵照醫師及藥師指示按時服藥,「攝腺」問題,都能用藥「有解」的!
-
2020-08-26 養生.聰明飲食
蔬果保存期限太短怎麼辦?這項技術無需冷藏就能延長保質期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生產的食物中有3分之1遭到丟棄,每年大約有13億噸的食物浪費,並且每年全球糧食浪費更造成約94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改善食物浪費的現況,印度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型食品塗層以減少蔬果損失,無需冷藏即可將許多產品的保質期延長到3倍。食物是人們生活中不缺少的能量來源,人們在吃得飽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吃得精緻,因為飲食觀念的改變,導致大量的食物浪費產生,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生產的食物中有3分之1遭到丟棄,每年大約有13億噸的食物浪費,並且每年全球糧食浪費更造成約94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零售通路更是食物浪費的黑洞,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調查,2016年台灣通路業者即期食品量,估算台灣每年共約產生30,053公噸的糧食浪費。食藥署調查12,188間門市即期食品量,發現每年丟棄的生鮮蔬果類食品量大約為4,341公噸。該調查顯示有大量的食物浪費來自通路業者,不管是運送過程中造成食品損壞,抑或是商品過期而導致的食品浪費,人們浪費了相當大量的食物,但同時全世界卻有10億人口正在遭遇無糧可吃的困境。根據「英國廢棄物及資源行動計畫(Waste &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的研究顯示,如果把食品的保存期多延長一天,就可以減少多達20萬噸的家庭食物垃圾,而「生物防腐劑」的包裝開發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為改善糧食浪費困境,印度研發燕麥、小麥製成的新型塗層!為了改善糧食浪費的困境,印度的國家農業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所(簡稱NABI)開發了一種由燕麥和小麥製成的新型塗層,該塗層可用於各種水果,據說可以延長保存期限並以廉價有效的方式,幫助減少該國的蔬菜水果農業損失。因為印度的人口龐大,如果有效改善糧食浪費問題,將可對該國的糧食供給狀況帶來巨大幫助,對此NABI表示,因為印度的水果在採收後,缺乏妥善的保存方法,傳統的農場保存技術有微生物及有害生物侵擾等問題,並且加工方法不能有效解決該困境,這些因素都是造成印度蔬菜、水果浪費的主要原因。NABI研究人員使用小麥秸稈和麥麩製成的水性乳液塗料,將該塗料使用在新鮮水果的表面,將可有效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同時也減少長途運輸帶來的損害。該塗層也相當經濟實惠,每顆蘋果塗層的成本大約在0.0041美元~0.0068美元(約新台幣0.12元~0.2元),對所有農民來說這項延長食品保存的塗層技術,不僅經濟實惠更是減少了食物浪費問題。Apeel無味並且可食用,期望減少2000萬顆水果浪費!位於美國的Apeel Sciences也積極研發食用塗料,Apeel Sciences研發的食品塗層產品「Apeel」無味並且可食用,使用由植物來源的材料脂質和甘油脂製成,該種材料存在所有水果和蔬菜的果皮、種子和果肉中。Apeel塗料用於酪梨、柑橘等水果後,將可使保存期限延長1倍。並且還針對草莓、芒果、蘋果、香蕉、金橘、柑橘和蘆筍的塗料配方進行改進,無需冷藏即可將許多產品的保質期延長到3倍。根據Apeel Sciences估計,使用Apeel的美國零售商,在水果食品浪費上減少了50%,銷售額增長了5~10%。Apeel Sciences的創始人James Rogers表示:「廚餘是對於食品系統中每個人徵收的無形稅。」消除全球食物浪費每年可以釋放2.6萬億美元,使人們能夠為種植者、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和地球改善食物生態系統,並表示2020年有望因此拯救2000萬顆水果。研究顯示消費者認為天然防腐劑更安全!專注於生命科學和性能材料的跨國公司帝斯曼(Koninklijke DSM N.V.,DSM)對1,000多名消費者進行的研究顯示,消費者認為天然防腐劑與化學防腐劑一樣有效,不同的是天然防腐劑比化學防腐劑對健康有益處、更加安全,永續發展的同時且確保食品風味。延長保質期是減少全球糧食浪費的一大助力,透過生物防腐劑產品將使食品保持更長的新鮮時間,防止變質並減少食物浪費。但是,要減少糧食浪費除了科技的突破以外,人們的觀念也很重要,產生剩食時可以透過捐贈及重新分配,或是家庭主婦在購買食材時算好食材份量,及從小的教育著手,都可改變剩食狀況。延伸閱讀▶廚餘的100種可能!荷蘭開發出醜蔬果製作的天然代糖▶食物浪費大國日本,如何利用「食品回收法」減少食品廢棄物?▶動物吃蟲蟲飼料也能救地球!循環經濟的最佳體現!參考資料▶全球食物浪費達13億噸!佔全球4成人口的亞太區,你我行動將牽動全世界!▶Cheap, simple protection: India invents edible fruit coating to extend shelf life and overcome cold chain challenges▶Effect of arabinoxylan and β-glucan stearic acid ester coatings on post-harvest quality of apple (Royal Delicious)▶Apeel Sciences raises $250m to tackle global food waste▶Extending shelf life: It’s only natura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回應「天堂與地獄」——上帝、佛祖也瘋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一位長期定居國外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家人在病人瀕死之際,還試圖改變其宗教信仰的行為,而指出「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邀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回應,一位是篤信佛教,具有安寧緩和照護專長的背景,他認為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另一位是篤信基督教,具有神學學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他也舉例說明幾位偉大的神職人員並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宗教立場的不同不應當影響尊重病人的心靈需要。看到這篇文章心裡頗有感觸,因為文章中的場景,時不時就在臨床工作的日常中發生。記得曾經被會診去看一位乳癌的病人評估焦慮失眠的問題,因為她的床頭貼著一張小媽祖像,點滴架上也掛著一個護身符,隨口問起她的宗教信仰。她說她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不過從小就跟著媽媽拿香到廟裡拜拜,家中有祖先牌位與供奉土地公。媽祖像與護身符香包,就是媽媽幫她去廟裡求來,希望媽祖保佑治療順利的。結婚後,婆婆這邊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當年認識先生時,媽媽曾說那麼結婚後就沒辦法拜祖先了。不過病人的先生相當體貼,並沒有要求病人要去受洗;陪病人回娘家時,先生不拿香拜拜,娘家的媽媽也能體諒,所以一直相安無事,並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兩家的摩擦。可是說著說著,病人忽然抬頭看到牆上時鐘,她神色慌張的迅速把媽祖像與護身符收到抽屜,然後從抽屜把一本聖經放上床旁桌。我好奇問她怎麼了,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因為婆婆等一下要來看她,自從生病後,婆婆就希望她受洗成為基督徒,要她好好讀聖經,也常找教友來幫她禱告與介紹教義。我探詢她自己的想法,她說她知道媽媽跟婆婆都是好意,可是一個要她求媽祖保佑,一個要她信上帝,她實在很困擾。但是為了不得罪任何任人,所以她只好媽媽來的時候把神像護身符拿出來,而婆婆來的時候趕緊拿出聖經來。而她真正的想法是,目前的抗癌治療已經讓她體力很差,常常需要休息,實在沒有多餘的力氣去了解宗教的內容,更不用說要百分百變成虔誠的宗教徒了。此外,在緩和病房中也會遇到家人之間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於後事禮儀的安排,各自堅持立場而僵持不下。當病人本人意識還清楚的時候,緩和團隊會盡力協助家屬之間的溝通,讓病人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大多數的家人通常會尊重病人本人的意見,而不再堅持己見。但是還是有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所以曾遇過不同意見的家人各自舉辦法事以及追思會的狀況。當然在這過程當中,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畢竟大家會這麼堅持,都是基於我們對病人的愛,我們都希望病人可以得到最好的,不管是回到天家、跟媽祖去修行或是往生淨土。大家能夠彼此理解之後,就比較可以放下成見,尊重病人自己的選擇。此外在這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還會小心觀察與評估,特別是越堅持的家屬,是否正在經歷極大的哀傷,由於心理還沒辦法調適親人即將離去的事實,有些哀傷的家屬會急切的想幫病人做點事,而且堅持他的作法才是對的。能夠瞭解這堅持背後的哀痛,並給予這些家人心理支持,協助他們處理哀傷的情緒,是可以幫他們放下緊繃的情緒,而能有更大的彈性。就臨床的觀察,的確不少的病人在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時,會尋求宗教上的支持,與解答「為什麼是我」這個醫學上難以回答的難題,但是要能深入宗教與獲得堅定的信仰,卻不是一蹴可及的。特別是末期病人,精神與體力都相當有限,若是強迫病人短時間要接受某種宗教信仰,恐怕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協助病人獲得宗教的助力與祝福,恐怕反而使病人或是其他家人心生反感。或許想要盡一己之力的家屬,想要提供宗教上的建議時,需要有更多的尊重、理解與體諒,才能讓宗教的真正內涵幫助到正在受苦的病人。幸好在台灣,我觀察到各宗教之間普遍是理解與包容。許多由不同宗教組織所成立的醫院,都設有祈禱室與佛堂。各家醫院安寧病房團隊中,也同時看到佛教法師、牧師或是神父修女,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我覺得這個景象真的很美,這也符合醫療一直強調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
-
2020-08-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死後會呈現彎曲狀態?專家告訴你死後僵硬的原因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看懂元素週期表,掌握生命奧祕》,作者吉田隆嘉】幽靈姿勢是怎麼來的?那麼,可說是動物功能中樞的神經和肌肉又是如何利用納和鉀一起發揮作用的呢?神經具有一種稱為脈衝(impulse)的電興奮狀態,並可傳遞這訊息的作用。另一方面,肌肉收縮是身體活動的原動力。但是,僅透過產生電興奮狀態或收縮,並不能發揮神經和肌肉的功能。正因為一旦感到興奮,興奮就會立即消退,因此神經才能接著傳遞下一個訊息。如果始終保持興奮狀態,則無法獲得任何訊息,這只是浪費能量。如同電腦是利用1 和0 的組合來處理訊息,神經也是利用興奮的「ON/OFF」開關組合才能傳遞訊息。這就是神經機能的本質。肌肉的運作方式也是一樣。因為肌肉在收縮之後能恢復到原來狀態才能發揮功能,要是收縮後就維持著同一狀態的話,那麼人體就會固定在那個姿勢,無法轉換到另一個新動作。固定在一個動作的狀態就是痙攣。當然,痙攣是一種病理狀態,需要接受治療。但任何人一生都會有一次,全身所有肌肉保持收縮狀態的時候。那就是在剛死沒多久時。死亡後,當血液停止流動,肌肉便無法維持放鬆的狀態,因此會發生收縮。這就是所謂死後僵硬的真正原因。當死後發生僵硬,手腕和手肘也會跟著彎曲僵硬。手腕和手肘都有能讓關節彎曲以及伸展的肌肉,不過要論兩者哪一個比較強而有力,應該是彎曲肌肉會取得壓倒性勝利。人死後,一旦兩種肌肉同時發生僵硬,由於彎曲肌肉的力量較強大,所以手腕和手肘才會呈現彎曲。請試著彎曲兩手的手腕和手肘,這個動作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這就是幽靈姿勢。這動作來自於過去的人在死掉之後所發生的肢體僵硬,因此才會讓人聯想到幽靈。好像有點偏離話題了。當肌肉一直處於收縮狀態是發揮不了功能的,不管是神經還是肌肉,都必須要能夠自由切換「ON/OFF」開關,這樣才能發揮基本的運作。而它們的開關切換是憑藉著電位的正負決定的。不論是神經細胞或是肌肉細胞,細胞內側的電位平時都是負的,細胞外側的電位則是正的。而這就是處於「關」的狀態。當訊號傳來,細胞內側和外側的電位正負會暫時相反,而這就是「開」的狀態。這個時候肌肉會收縮,神經則會傳遞這個電刺激。肌肉和神經最終的功能雖然不同,但切換開關的過程以及基本運作方式卻完全相同。那麼當訊號傳來,肌肉和神經的細胞是如何讓細胞內側和外側的正負電位互換的呢?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鈉跟鉀了。
-
2020-08-26 橘世代.健康橘
健身的人為什麼都吃香蕉?盤點3大好處讓你更愛它
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開始健身之後,連帶的飲食習慣也改變,而在許多健身的人的菜單當中,香蕉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台灣曾經是著名的香蕉王國,要買到香蕉可說是超級容易。而現在連便利商店都趕上這股飲食熱潮,在店內販售單根的香蕉,雖然單價較高,但仍然有其市場。香蕉的熱量其實也不高,一根從90卡上下到120幾卡左右不等,究竟為何過往毫不起眼的量產水果,如今會變成健身族群眼中的補給必備良品呢?就讓小編來為你說明!含有豐富的鉀香蕉本身就含有豐富的鉀,可以提供大量的鉀予人體,而一根普通大小的香蕉所能夠提供鉀含量,大約是每日人體需鉀量的10% – 14%左右。鉀可以幫助人體維持血糖血壓,以及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此外,對運動者而言,若沒有補充足夠的鉀,很可能會在運動的時候痙攣,這是會影響運動員安全的喔!也曾經有研究指出,在做為樣本的230位女性受試者中,曾經經歷肌肉抽痛或痙攣者,普遍鉀含量較低。人們在健身時,會消耗掉一定的鉀元素,因此在運動之前先吃一根香蕉,是可以有效避免抽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根普通大小的香蕉,就含有27克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在人體的運行中,會分解或是轉換成葡萄糖,再經由胰島素轉換成肝醣,儲存在我們的身體中。如大家所知,當有需要時,身體會再次把肝醣拿出來,重新轉換為葡萄糖,而葡萄糖就像是人體的汽油,當身體有了足夠的能量,人體才能順利地啟動每個系統的運作。對健身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運動後,血液裡面含有足夠的葡萄糖能量,才可以好好的修復訓練過後受損的肌肉組織,刺激身體使用我們補充的高蛋白食品,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提供高度的飽足感對於正在健身路上,或是正要踏入健身世界的各位而言,有時候最困難的並不是起身去運動,而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你正在從每天宵夜零食持續不斷的生活,轉變為少油少鹽的健康人生中,想必要克服嘴饞的壞習慣,是最為困難的!此時香蕉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代替品了,除了它低脂低卡路里的特性之外,香蕉也是一種高纖維的水果。纖維質不但可以幫助消化,還有助於提供穩定的葡萄糖流,為人體提供固定的能量來源。香蕉的好處還不只如此,高纖維的食物可以使你的飽足感up up,不會再多去攝取其他的垃圾食物外,還能減少你日常生活中,對於糖類的攝取量,對於不吃糖就渾身不舒服的人來說,是很好的代替品喔!此外,香蕉還能夠幫助促進新陳代謝,改善你的體內循環,除了有助於健身成果之外,也能帶給你一個輕盈的人生喔!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吃得少就是養生? 營養師:吃的均衡才是真養身。每天跑步,你吃對了嗎? 專家:掌握關鍵4點才健康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6 橘世代.時尚橘
去哪捐?哪裡賣?善用「5方法」讓家中囤積物,找到適合的家
丟物,是為了讓它有適合的地方丟物的快樂,不僅於減量生活的負擔。以「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出發,我們不只是丟物,而是讓物品有適合它的下一個家。丟物的同時,能換來「分享」的加倍快樂。如果你也正在煩惱,堆積如山的無用物能何去何從,以下五個提案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空出家裡那堆滿雜物的角落吧:1.網路二手拍賣網路上的二手拍賣物流發展成熟,只要簡單的步驟,你就可以建立個人賣場,以較低的價格把二手但品質保存優良的物品轉售給需要的人。使用者較多的平台包括蝦皮拍賣、旋轉拍賣,或者是各大專院校的二手交流版,都能讓物品分享給適合的新主人。如果想要賣二手書,也可以使用讀冊平台。2.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整理東西行有餘力,可以直衝前線,把好物分享給人群!北部幾個有名的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包括:天母生活市集、四四南村跳蚤市場、公館跳蚤市場、板橋黃石二手市集、福和橋市場⋯⋯,都是熱門的擺攤地點。不同的市集有不同的選物風格,可以根據家中要二手拍賣的物品來尋覓適合自己的擺攤地點哦。3.實體二手書店 / 衣服店許多人在選擇舊物回收時,會考量實體二手店。看過的書要分享給更多人,可以參考 我要賣書-茉莉二手書店、林檎二手書室。讓美美的衣服有適合的地方再被賦予生命,如 la flea 拉福利,都是推薦的二手衣收購 / 捐贈處!4.政府管道 / 非營利機構政府各地設立的舊衣回收箱,或者是公私立圖書館、孤兒院都是能讓衣服、書籍、玩具再次被利用的管道。或者,也能尋找重視環保與回收再利用的非營利機構 / 社會企業,如:心怡舊衣回收、綠天使二手衣。5.選用有回收系統的品牌 / 物品想要減少丟物時的不捨,在購買時就要放心思!市面上愈來愈多企業推出瓶罐、紙袋回收機制,憑使用過後的包裝,再次購買時能獲得折扣。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再留著以為會拿來裝東西的無用瓶罐、紙袋,而是能心甘情願地讓他們進入綠色的循環。二手回收在各地風靡,除了以上盤點的二手管道,極簡不只是改造人類生活,同時也是讓地球回歸簡單的態度!本文摘自《女人迷》|女人迷精選延伸閱讀。心理學給「囤積者」的 3 心法:捨不得丟,不是你的錯!。療癒紓壓的「丟物術」:少一點,大腦更快樂。懶人打掃法:養成五個習慣,不用二次整理房間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6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道結石 無法手術考慮無創碎石
夏天泌尿道結石發生率高,66歲駱小姐過去曾因反覆血尿和泌尿道感染就醫,日前因高燒、敗血症休克,又進急診。經診斷後發現右腎結石合併複雜性尿路感染,經施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的無創手術後,將石頭粉碎後取出,術後一天順利出院。夏天喝水不足 結石可能上身健保資料庫研究,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七月至九月為高峰期。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至5倍。男女生比約3:1,最常發生在30至50歲。此外,熱帶、乾燥氣候、高溫乾燥環境工作如:廚師、機械操作員,都是泌尿道結石的高風險族群。結石常見症狀:腰痛、血尿一般結石很少造成疼痛,因此常被忽略,石頭往往都被養到很大後才會就醫。較小的腎結石如果掉到輸尿管,因結石移動時易刮傷泌尿道,會造成腰痛、血尿症狀;疼痛也會隨著石頭移動的位置而改變,較高位的結石,可能會以腰痠來表現,愈靠近膀胱的位置,則可能出現鼠蹊部或外生殖器的疼痛,或以頻尿來表現。如果結石阻塞尿路且合併感染,可能會出現發燒、發冷、惡心、嘔吐等症狀,容易引發後續腎功能受損或菌血症,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逾2公分結石 可採無創碎石傳統的治療方式,根據石頭位置及大小決定,由於較大的結石無法用體外震波消除,對於大於2公分的腎臟結石,以往只有「經皮腎造廔碎石取石」手術的選擇,但因腎臟是血液流動經過的地方,手術可能會導致嚴重出血等併發症,因此高齡、過度肥胖、合併多重慢性疾病或易出血體質患者都不適合此項手術。過去無法接受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的患者,建議可以選擇施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此手術是從患者尿道進入到輸尿管腎臟,再利用高功率雷射去碎石,可將大於2公分的結石磨成細砂,讓石頭隨著尿液自行排出。因手術無傷口,降低出血併發症,住院天數較短,術後疼痛感較低,患者滿意度與恢復也比較高。
-
2020-08-26 橘世代.健康橘
名醫在家當黏人老爸 張德明:面對分離,我澈底不知所措
《醫中有情》是張德明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隨著七月二十六日將屆,心情一直忐忑不安,愴然失落不斷襲上心頭,日復一日的嚴重。育三子,老大繼承衣缽,暫留身邊,早出晚歸,忙得如一尾窘龍,像極當年的自己。二、三兩子差五歲竟同時出國,一個家彷彿就這樣崩離了,就算練就一身箍桶神功,也絲毫使不上力。人生的路,奇幻迷離,匆匆歲月,不堪回首。一出生,家裡是四個人,然後是五個人,接著我認識了一個人,跳出來,和原來的那四個人說謝謝常連絡,我愛你們;再由兩個人,到三個人,到四個人,到五個人,以為就這樣天長地久,也一直緊密結合,形影不離。卻突然少了兩個人,他們又分別認識了一個人,揮揮手,謝謝再連絡,我愛你們。明明是輪迴,怎麼心情卻由喜悅到酸楚。這樣的路是幸福還是殘酷,是歡喜還是悲傷。悲欣交集、五味雜陳,不清不楚的不是滋味,卻無力回天。三個兒子都是琦的心頭肉,又何嘗不是我的。只是琦是摟抱著,我是凝望著,摟抱凝望都親情深重,懷裡眼裡都不忍釋手。情緒低落沉重,終究分離了,我竟茫然失據。我一直是剛毅堅強卻戀家黏人的爸爸,表現像硬漢,卻無時無刻把他們叼含著。帶著全家遊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有時像雄獅一樣剽悍,南征北討毫不膽怯,有時又像小貓一樣柔弱,磨蹭討抱痴情揪心。二三十年過去,恍如昨日,今天,我卻完全的不知所措。親愛的兒子們,人生常非順遂,遇到困難時,要沉靜下來,一開始,一定會有許多挫折,講不清理還亂,過去跟爸媽發發脾氣或嘔嘔氣,也許就解決了,現在只能自己面對。但無論怎麼做,要堅信人生都有出路。困苦時,要蹲下身子,養精蓄銳,勿喪了志氣,徐謀再起;惶惑時,要淨了心神,回到初衷,勿亂了方寸,冷靜應對。也許想想爸會怎麼做,媽會怎麼做,思慮清楚調整好,就勇往直前。要堅強、要勇敢,無畏無懼、無怨無悔。人生路很長,勿拘泥一事,局促不前,要高裡看、遠裡看、跳出來看、甩開來看,御繁為簡,專注速決。爸不能一直牽著你們,但會一如既往的深情凝望。路途縱然遙遠,但請相信,爸會望穿秋水的跟隨,爸媽其實一直都在身邊。爸爸充滿了不捨,無法置信你們的離去,在爸爸眼裡,即使你們已經這麼優秀,卻似永遠的羽翼未豐;但爸爸也明瞭,你們終將獨自探索世界,因為那裡有你們無垠的天空,有你們美麗的人生。請記得正直、勇敢、誠信、快樂,帶著爸媽全心的祝福和永遠的思念,健康悠然的翱翔天地。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出版【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26 科別.一般外科
惡性腫瘤有解!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新療法
惡性腫瘤奪走許多國人的性命,更是台灣去年十大死因之首,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中肺臟是腫瘤最常轉移的部位,儘管有開刀、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等多種治療方式,但過程中肺部腫瘤仍可能會不斷變大,難以根治。台大雲林分院引進胸腔鏡手術「冷凍多針微針治療」,可有效控制腫瘤,且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併發症產生的機率也降低。台大雲林分院外科部暨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黃培銘表示,根除性切除腫瘤是最能讓病患延長生命的治療方式,但卻不是人人都適用,能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的病患仍在少數,如腫瘤位置不理想、肺功能不足、年紀太大的病患,往往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腫瘤仍在,也很有可能變大。胸腔醫學中心醫師團隊日前順利完成深部轉移性腎細胞癌病患的治療手術,該名病患腫瘤接近血管,且位在困難切除的位置,但藉由胸腔鏡手術下的冷凍多針微針治療,成功達成腫瘤消融控制。黃培銘表示,胸腔鏡輔助操作冷凍微針治療,經由快速降溫到零下-180℃,使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再迅速升溫至50℃讓冰球破裂,達到腫瘤崩解效果,也可讓腫瘤血管結凍栓塞,使腫瘤因缺血而壞死;急速冷凍下除能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也能減少治療中的疼痛感及併發症產生,延長患者存活機率。
-
2020-08-26 科別.精神.身心
當身邊的人透露自殺想法時... 該如何協助
根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人死於自殺,自殺一直是心理衛生網絡的嚴峻挑戰,在相對保守的亞洲國家,自殺的討論更因為許多的忌諱相對隱晦。20年來,台灣自殺率一直高於全球平均,甚至在近年「逆勢上漲」。政府於2020年5月首部《自殺防治法》三讀通過,象徵台灣社會面對此一議題邁入新的階段。在自殺防治法中,將過去自殺防治相關統計分析資料、實證研究等落實,推動因地制宜之自殺防治策略。自殺防治策略其中包含有下列項目●推廣及辦理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訓練。●建置及改善自殺防治通報關懷訪視制度。●推動醫療機構病人自殺防治事項,進行監督及溝通輔導。●協助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平臺遵守自殺新聞報導原則,並建立自律機制。死亡的高風險族群分析過往自殺統計資料,不難發現其中高風險族群之特性:依據自殺死亡數據,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約是女性的兩倍,死亡率隨年齡層增高而上升;但以自殺企圖通報資料來看,女性自殺企圖者約是男性的兩倍,年齡層為35-39歲者占率較高,其中以情感與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及工作經濟因素為主要原因。相關高風險因子包含:嚴重身體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曾有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失業、獨居者、親人或自身目前或過去有嚴重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者,皆屬於自殺高危險群;而在短期的突發壓力事件中,與所愛或重要的人分開、面對生離死別、在經濟支柱、社會地位上遭到重大打擊,或面臨其他重要失落者,皆有其危險性。在此族群中,不乏許多高階主管與菁英分子,因應工作職責的加重、全球經濟競爭,許多主管級的個案,長期超時工作、睡眠不足,跨時區工作更是家常便飯,很多高階主管經常飛來飛去,忍受時差的影響在苦撐工作。因為所擔負的責任重大、內容繁瑣,加上許多個案的自我要求高,造成沉重的身心負荷而不自知。某些高知識分子或主管,會因為自尊心強、完美主義、不習慣開口求助或是習慣壓抑、忍受壓力,造成情緒及睡眠障礙悄悄上身而不自覺,直到身心無力再負荷,發現工作的效率下降,無法再承受肩頭上的職責,在自責的情緒下,容易萌生自我批判、無力感以及結束生命的想法。自殺的預防處置面對此類特殊群族,因為個案不容易透露內心的壓力與痛苦情緒,所以要仔細觀察生活樣態的改變,例如:睡眠的困擾、情緒波動變化較大、容易不耐煩和發脾氣、有意無意透露對人生的無奈和茫然、家庭關係的改變(親子關係疏離或衝突、與配偶互動減少改變)等蛛絲馬跡。許多個案也不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痛苦,因為職位高,也不容易找到傾吐的對象,往往會選擇自己忍耐或是藉由喝酒來紓解壓力,在預防的部分要建議在定期健康檢查時,加強情緒及壓力量表篩檢,才能有效發覺潛在的危險個案,除此之外,若發現周遭同事有情緒波動較顯著、反覆透露工作上的壓力或是身體不適時,也要特別留意,傾聽他們生活上或工作方面的困擾。若當事人情緒壓力在家庭親情或是同袍的支持下無法緩解時,還是建議接受專業精神科的治療,可以用藥物搭配心理諮商的方式,協助個案調整,去看見某些性格特質所帶來的影響。心理調適這條路,對當事人或身旁的人來說,是一條漫長的旅程,陪伴個案、理解與接納對方的狀態,才能與當事人在這條辛苦的路同行久一些。 如果你也想為自殺防治盡一分力,可以從簡單的問候、練習不帶批判的當個好聽眾、關心自殺議題、分享自殺相關資源開始,只要多關心一點,人人都可以是自殺守門員。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整天都想滑?美國習慣學權威教你擺脫「手機成癮症」
前言:生活中,43%的行動出自習慣,是被忽視的高效潛力!習慣科學領域權威溫蒂.伍德發現如果每件事都要思考、決策,不但沒效率,心智也難以負荷,只要掌握科學驗證的習慣養成4原則,不論學語言、減肥、儲蓄、戒菸……都可以善用習慣,讓改變毫不費力。這篇文章提供了戒斷手機癮的實用工具。你很可能在下班後還經常查看工作郵件,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一項調查發現,59%有公司電郵帳戶的美國上班族都是這樣。雖然這樣的工作安排很有彈性,但負面影響非常明顯,下班後頻繁的電子聯繫會造成更多壓力、情緒耗弱,以及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衝突。不只是工作不理想的人有壓力,主要壓力來源似乎和下了班還得待命,隨時讓上司、同事或顧客聯絡得上有關。需要某幾天長時間待命的工作,員工在那幾天早上特別焦慮與疲憊、心情不佳,甚至出現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激增的情況。就算你夠幸運,老闆從來沒有在週三晚上九點寄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一定還是跟別人一樣經常常滑手機,只不過,你是在看臉書或推特,或是玩最新的遊戲。光是看到來電顯示或聽到簡訊鈴聲,就足以奪走你的注意力,中斷你正在做的事情。還有感情方面的後遺症,「低頭冷落指數」成為感情問題的新指標,人們一直滑手機而無暇與另一半溝通,可想而知,兩人之間一定齟齬不斷,越來越疏遠。我們受苦,還波及與另一半的關係,滑手機成癮就像甘願戴上馬眼罩一樣,你錯失全世界,就為了去看你眼前的東西—你的手機。每當它震動、鈴響,每當你坐下來吃早餐、下車、進辦公室、進電梯、出電梯……你都要滑個幾下。要如何戒斷?當務之急是你得先注意到自己太常滑手機。這聽來也許明顯,但有效的習慣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習慣不讓你的意識發現它們在運作,你得先加以破解。你得自己覺醒。或者,說不定朋友、伴侶或同事也會告訴你:「嘿,你太誇張了,要不要把手機放下一會兒?」接下來就要實際應用工具了,要控制那些啟動和助長滑手機的環境提示,做法很簡單:移除讓你拿起手機的提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丟下手機,坐下來吃早餐、工作間去喝咖啡、吃甜甜圈都不要帶著手機。第一次很難做到,但除非你是急救醫務人員,否則沒有人會注意到有15分鐘找不到你。也許你每次出門都抓起三樣東西:鑰匙、皮夾和手機。其實只要帶上其中兩種東西,你就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對多數人來說,這個出門的慣例是很黏人的提示。我們喜歡帶齊裝備再出門,以因應各種可能的情況。不過,請想想在2004年以前是什麼樣子,你出門時都要帶上這三樣東西嗎?還是只有鑰匙和錢包?你安然度過了嗎?要擺脫手機的束縛,也許丟下手機這個方法太過簡單,還好,手機本身提供一大堆重新設定的功能,你隨時都可以增加阻力,讓手機使用更困難。靜音、關機,或是開啟勿擾模式,只接特定的人的電話。你也可以關閉通知,移除使用提示,防止刺激你想起那個壞念頭:「看手機」。另外還有很多方法,把手機放在有拉鍊的袋子裡,像是背包、公事包或皮包等等,讓你每次拿手機都得拉開拉鍊,把手伸進袋子裡。或者,你可以每次用完就把它關機,因此每次都得等待再度開機的過程,這小小的延遲對你的意識心智來說不算什麼,但卻增加了阻力,甚至還有一點挫折感(有沒有搞錯,指紋或臉部辨識又讀不出來了?)還有一個延遲和阻礙滑手機習慣的方法,就是刪除臉書或電子郵件應用程式,至少,你得打開網頁,一個字一個字地打上gmail.com 或facebook.com 才能進入,而不倚賴這些公司故意設計的無障礙應用程式。另外還有一種增加滑手機困難度的方法,是在既有的手機習慣疊上健康的新行為。即便你已經減少滑手機的次數,但你還是會去查看它,何不利用這項韌性十足(且必要)的習慣來建立另一個習慣—一個你自己選擇,而且能幫助你達成目標的習慣呢?要是你每次滑手機都要打電話問候某個家人,短暫地聯繫感情呢?來一段不需要任何理由,卻讓你感到快樂的對話。這麼做尤其能讓家中長輩開心,你也能維繫以往忽略的親情(諷刺的是,是社交媒體讓我們疏遠家人)。如果你真能保持這個新習慣,想拿出手機時就會三思,有時你真的不想與人交談,此時滑手機只會給你自己添麻煩。無論你選擇用什麼方式讓滑手機的代價更高,都要持之以恆,反覆進行之後,一開始的困難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舊習慣的代價繼續存在,新行為終將開始自動浮現腦海。除了破壞既有提示和增加阻力之外,你還可以讓其他行動相對容易。如果不看手機,有沒有其他能快速進行的事情可以取代它呢?我個人多次看過一項可行的替代方案,那就是戴手錶。你有多少次拿出手機只是為了看時間和日期,結果順便打開臉書……然後發現你有新郵件,又順便查看郵件……沒完沒了。不要再把手伸進口袋拿手機,抬起手腕就好,戴上你喜歡又想要炫耀的手錶。買一只色彩鮮豔的手錶、有計算機功能的手錶、有碼錶功能的手錶或老舊的機械錶(就是不要帶智慧型手錶,那是作弊)。這項替代行為能立刻降低你盯著手機的時間。最後,為不滑手機創造獎勵。我為不那麼常滑手機,想到一個非常好的獎勵。假設你到咖啡店坐下來,現在是下午時分,你從辦公室出來透透氣,當然,此時正適合拿出手機查看最新消息。但是,你已經把它關機,並放在有拉鍊的袋子裡,如果這時拿出手機,就得打電話給你姑姑,你因而成功地阻斷提示,並且施加約束力。不過,坐在那裡為了要不要拿出手機而天人交戰,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找一件很棒的事情來做,這件事已經激勵人類好幾個世紀,非常適合讓你的心智專心個幾分鐘,比專心更好的是,它還能擴展你的心智,填補幾處空白。現在做這件事,能讓你晚上與家人吃飯時有故事能夠分享與討論。它輕便又耐用,能豐富你整個自我—找一本好書來讀吧!本文摘自《習慣力》天下雜誌 2020/07/02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自制力高的人一定很壓抑?」 其實誤會大了!。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5 科別.心臟血管
移工患風濕性心臟病 睡覺胸悶喘氣還以為宿舍鬧鬼
來台工作2年的35歲越南移工阿新,日前出現容易疲累、睡覺到半夜會因胸悶喘不過氣的情形而驚醒,誤以為宿舍鬧鬼不乾淨,還到大甲鎮瀾宮參拜,症狀沒改善,直到咳痰有血到大甲光田醫院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遭致破壞,經手術置換人工瓣膜救命。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郭達智指出,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侵犯心臟造成,風濕熱是A群鏈球菌侵犯身體後引起一連串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出錯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身體的結締組織,多數會有發燒、關節疼痛、皮膚疹或腫塊等症狀,當免疫系統侵犯到心肺就會有胸悶、胸痛和心悸等等,若忽視持續惡化將演變成心臟衰竭危及性命。郭達智說明,風濕熱好發在5到15歲的孩童,台灣因為公衛進步已少有風濕熱個案,因風濕熱造成的風濕性心臟病就醫患者,以65歲以上的長輩為主,追蹤是他們在童年時環境不佳感染風濕熱後,免疫系統長期且慢性攻擊心臟到中、老年才發病。像阿新一樣的青壯年染風濕性心臟病者在台灣已少有,不過民眾仍要留意有上述症狀盡速就醫。「我很謝謝醫師們很快替我檢查出生病,我還以為房子不乾淨!」阿新說,他來台灣後睡眠品質漸差,大約自6月起胸部悶痛時,自認是胃病,去診所檢查胃鏡沒問題,也就未留心。後來他頻繁的在半夜會感覺到有人壓胸膛到喘不過氣而驚醒,很容易疲勞,擔憂是不是撞邪了,詢問室友有沒有感覺到鬼壓床,大夥都沒問題,只有他「有感應」,還去鎮瀾宮拜媽祖求平安符,無奈不適感都沒有改善,直到出現嚴重咳嗽、痰中帶血絲,才驚覺至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檢查。胸腔內科醫師潘信宏發現阿新有肺水腫、心臟肥大問題,治療肺部也同時會診心臟內科主任夏治平確診是風濕性心臟病,須手術。郭達智說,阿新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都因受免疫系統破壞而狹窄、鈣化、沾黏,無法正常有效開關讓血液流通,造成心臟肥大,經過手術置換瓣膜後胸悶不適感全消失,休養一陣子就能繼續上班了。阿新說,自己心臟生病擔心治療又憂心住院要請假,幸好醫師一直鼓勵支持,每一名照顧他的醫師們都很仔細,從一開始胸腔內科幫他看診發現心臟問題會診心臟內科,再由心臟外科手術,快速找到病灶治療,自己很幸運命被光田救回,在未遇到心臟衰竭昏倒、直接危及生命之前就已經手術康復。台灣工廠老闆也要他放心養病,治療後再回職場,還到醫院探視他並繼續簽訂工作合約留台,阿新很感動。
-
2020-08-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的「天堂與地獄」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一位長期定居國外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家人在病人瀕死之際,還試圖改變其宗教信仰的行為,而指出「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邀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回應,一位是篤信佛教,具有安寧緩和照護專長的背景,他認為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另一位是篤信基督教,具有神學學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他也舉例說明幾位偉大的神職人員並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宗教立場的不同不應當影響尊重病人的心靈需要。這一天,取得床位分配表之後,我照例請問護理長瑪莉露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她除了大略告訴我十三位病人的情況之外,特別囑咐我與240病房的85歲病人湯姆談談,問問他是否有領洗成為天主教徒的意願。這話有些不尋常,因為醫療團隊通常是不會去管這類事情的。我心中狐疑,正想發問,瑪莉露馬上為我解了謎:來自香港的湯姆是無神論者,而他夫人瑪格莉特卻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夫君的大腸癌已經四處擴散,最後只得入住安寧病房做疼痛處理時,瑪格莉特一方面不捨他即將離世,更著急的是他靈魂的何去何從。保守的瑪格莉特深信若是不信耶穌、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人,死後將不得永生。因此,她除了自己勸說之外,也發動教堂裡的神父、教友志工們一起開始「搶救湯姆靈魂」的努力。瑪莉露說湯姆曾經多次陪伴瑪格莉特參加教會活動,與堂區的神父有數面之緣,湯姆對他印象不錯。在湯姆入住病房的一個多星期中,神父來過一次,探訪時,也只關心他的狀況,不曾談到信仰、甚至受洗的問題。不過,那些熱心過頭的教友志工就不同了;他們不只三不五時就來病房,一開始談話,口口聲聲都離不開「不信主下地獄」、「領洗得永生」之類的陳腔濫調,惹得湯姆非常不耐煩,因此,告訴護理師,除了神父之外,他不希望那些教友再來。瑪莉露強調病人受不受洗,是他們的選擇,不過,若是病人受到類似「圍攻」或「逼迫」的干擾,將會影響他們的健康,醫療團隊就有出面干涉的責任了。她說她曾與略諳英語的湯姆詳談,知道「受洗」只是瑪格烈特一廂情願的想法,他本人毫無意願。不過,瑪莉露要我探訪他時,使用湯姆母語的廣東話,以確定她沒有誤會湯姆的本意。看了志工的訪談記事,我想起來上周我去他病房時,這位湯姆正在睡著。我有機會與房中的兩位自稱是湯姆侄子、侄女的中年男女談了不少話。他們說:「我叔叔在香港生意做得很成功。平時待人和氣,熱心公益。移民到溫哥華來之後,也都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慷慨捐助弱勢族群……」兩人說時,對叔叔平時的義行,聲調充滿敬佩,而對他的即將離世,臉上更是表現了滿滿的不捨。那天,我下班前再去240病房時,兩位中年人已經離去,而湯姆還在熟睡。想起他侄子、侄女的話,我不由得站在他床前,默默向他致敬、為他祝福。聽了瑪莉露的話,我匆匆做好訪談前的準備後,就先去看湯姆。240病房房門大開,湯姆正坐在床上吃早點。我先打了招呼、並自我介紹後,告訴他我上周來過兩次,不過他都在睡覺。聽我這麼說,湯姆放下拿著叉著最後一小塊煎蛋的叉子、準備放到嘴裡的手,一臉誠摯地直說:「實在失禮至極!」聽到此話,我除了心裡更敬佩他的禮貌周至外,趕忙連連搖手告訴他不需道歉,因為睡眠充足極其重要,尤其為病人來說,更是如此。同時,我請他先用早點,我稍後再來。不過,他把那小塊煎蛋放到嘴裡後,一邊兩手一攤地笑著說:「這不就吃完了?」一邊請我坐下來。我先把他的餐盤拿到小冰箱上頭,以便等下有工作人員前來收拾之後,就在他床邊坐了下來。不知道如何打開話匣,我先告訴他上星期曾經遇到陪伴在他病房的侄子、侄女。聽到我這麼說,湯姆開心地說:「他們是好孩子;常來看我、陪我,也常常安慰我太太,也幫她跑跑腿、處理些瑣事。」聽到他提到他夫人,我就順勢說我希望有機會認識她。湯姆笑著說:「說曹操,曹操到。看,她不就來了嗎?」我連忙轉身,往門外望去;只見有一位穿戴整齊的老婦人正和護理站的單位文書打招呼,交談著。待我再轉身面向湯姆時,我發現他的神色有些凝重。我還沒開口,他先嘆了一口氣,接著說:「我又得接受她的疲勞轟炸了。」他說這句話的末尾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聽見背後的腳步聲,原來湯姆的夫人已經走到病房門口。見她近來,我連忙起身,自我介紹。瑪格莉特雍容華貴,談吐文雅。稍嫌嚴肅的表情中,卻難掩她的焦急。我藉機請他們多聊聊之後,就離開240病房,心裡卻卻沒忘記瑪莉露交代我的「使命」。約莫一個鐘頭之後,當我經過湯姆的病房時,我注意到房門半掩,床簾拉上,裡面傳來瑪格莉特特意壓低、近乎哀求的聲音:「我是為你著想啊!耶穌說過:『除非信我,否則就不得永生……』;都說得這麼清楚了,你不該不信的。」我沒有「偷聽」的本意,但是因為「有任務在身」,我故意走得慢些,想聽聽湯姆如何回答。湯姆的回應,聽來心平氣和,謙虛含蓄,一如其人:「我知道妳為我好,但是我若只是為了討好妳而違背我的本意去信耶穌,即使受了洗,那應該也不算真的信仰;何況,我自問一生待人處事,但求心之所安;努力把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雖然不敢說有大功,卻也沒有大過。耶穌也是這麼教導追隨他的信徒的,不是嗎?」瑪格莉特還想說什麼,卻被湯姆打斷:「我想我已經盡力在生活中實踐了耶穌的教導;信不信他、有沒有受洗,大概不是那麼重要的。」湯姆的意向很清楚了,我沒有再繼續留下「偷聽」的必要。於是帶著更多對湯姆的崇敬,我輕輕地快步離開;也趁機把這情形報告給瑪麗露……培養靈性的成長,以便獲得身、心、靈各方面的整體健康,這是絕對必要的,信仰宗教卻只是增強靈性、陶冶品德的途徑之一,許多無神論者,也可以有非常高深的靈性修為。何況,無可諱言地,所有不同宗教都是人所創設,雖然幾乎毫無例外地,他們都說是受了神的啟示,有的宗教甚至把他們的教祖以神明看待。其實,只要他們的教義教人趨善避惡,讓信者得以利己利他,就是可信的宗教;每個人大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傾向、喜好,而選擇、追隨不同的信仰。雖然我離開追隨了將近三十年的天主教,而改信佛教後,在佛門裡的摸索也經歷了三十多載,我現在的想法卻又有了些許改變:畢竟,萬教歸宗,只要所持是正信、正道的信仰,宗教應該沒有所謂孰真孰偽之爭。重要的,信教貴在實踐、活出信仰:把教義所教,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不僅修練自己,也協助他人,愛護萬物,這才是信教的真諦。前些時候趁著回台之便,由一位德高望重、擔任神學教授的神父陪同,去探訪一位以前就熟識的退休神父。那位退休神父問明我已經不再進教堂後,連連苦笑著搖頭嘆息。離開那裏之後,那位教授神父對我說:「其實,我以前的想法也是如此;一直到研究了比較神學之後,才了解天主教並非是擁有真理的唯一宗教。」我聽了不禁對他更加敬重。可惜不是所有的天主教徒,甚至神父,都有如此深切的認識!如果軟硬兼施地強要別人加入自己的信仰,美其名曰「傳福音」、「救靈魂」,其實就是一種騷擾的行為;尤其對末期病人來說,更可能導致他們在瀕死之際,否定自己原來的信念、懷疑自己過去的價值。這不僅是種精神虐待,更是罪惡的做法。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呢! 我們能不戒甚?
-
2020-08-23 養生.樂活人生
生命的意義 會流動也會重生
從小就憧憬婚姻的芬芬,很早就結婚、生小孩,並住進先生家。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更乾脆地把工作辭掉,決定專心當家庭主婦。不過,先生不太負擔家務,家中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芬芬一人獨力完成,讓她感到心力交瘁。近幾年,夫妻倆變得愈來愈容易吵架。芬芬哀怨自己的生活只為家庭團團轉、毫無品質,老公卻覺得這本來就該是妻子的義務。吵吵鬧鬧經過多年,兩人最後還是走向離異。更糟的是,因為在法院情緒失控,芬芬還失去了孩子的撫養權。最後,芬芬不僅開始覺得過去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走下去。她常常想:「真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結婚以後都在為別人付出,也沒人感謝過我,我的人生真是一敗塗地。」我的夢想 離我越來越遠小學作文課,總會寫到這個題目:「我的夢想」。那時,還是孩子的我們,都能夠寫出很多很厲害的夢想,想當舞蹈家、太空人、總統、大老闆、做一個賢妻良母,或是當一個好爸爸。長大後,我們卻離夢想愈來愈遠。甚至還有人把夢想當成笑話來看。想當大老闆的人在商場上冒險犯難,但是做生意有賺有賠,還沒賺到大錢,就先虧損到籌不出下個月的房租費。想當好太太、好先生的人,對婚姻抱著美好的願景,卻發現對方終究不是完美的情人,太多複雜的事情,讓人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人生故事的劇本,經常與原本預期相差甚遠。當不滿意的成分愈來愈多,我們便會感到空虛、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開始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錯誤。與其遺憾 不如創造意義意義感,可以說是人最特別的一種渴望。就算生活過得衣食無缺,心靈上若找不到意義,一切就是不對勁。就像是心裡面內建了一個意義感的指標,達到了就會活得心安理得,達不到,就會連睡都睡不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古今中外,有多少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家在探索這個問題。存在心理治療師法蘭克(Viktor Frankl)曾經歷二次大戰的集中營,並反覆思索:為什麼人生充滿這麼可怕的苦難?從集中營倖存的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人會從當下的環境中,靠自己創造出意義。」現實與理想的不符,會讓我們不敢再相信,生命可以很美麗。然而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這次不妨走下去,探索更多人生的體驗,與其遺憾目前的人生不夠有意義,不如在現有的環境中,嘗試有哪些事情可以有意義。「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未來總會繼續面對新的得與失。當我們能夠細細去體驗,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也許各有意義。「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整理我的意義清單要讓生命變得夠有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展開行動。以下蒐集出許多人會感覺有意義的活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可以提供參考。□和朋友見面 □學習新知識 □做一件冒險的事□找到伴侶 □工作有成就 □多為自己一點□與家人相聚 □開始做運動 □吃一頓美食□拒絕不要的事情 □重新布置自己的家□紀念重要的過往嘗一口生命的滋味在一個安靜的夜晚,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你,獨自走進了酒吧。最近的生活總是一成不變,儘管被塞得滿滿的,卻好空洞。「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問調酒師。「讓我為你調一杯酒,道盡你的生命故事。告訴我,你曾為哪些事情用心付出?」調酒師說。讓我們一起回顧目前的生活,你的人生是由哪些重要的成分組成?例如家庭、感情、朋友、事業、興趣等,請盡量發想,並寫在下圖的空格上。寫完後,將花費你心力最多的事情,填上數字1,第二多的填上數字2,以此類推。EX:照顧未滿月的小孩 2EX:工作賺錢 1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陣玻璃敲擊聲後,你的調酒完成了。酒杯裡有你的青春、你的過往、血淚與汗水。調酒師將它遞給了你,還有很多想問你的問題。請在品嘗之餘,試想你會怎麼回答以下的問題:Q1:嘗一嘗,這杯特調是什麼風味?酸、甜、苦、辣,你會怎麼形容?Q2:這些味道分別來自哪些成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呢?Q3:想想為什麼你願意為了最重要的那部分花費這麼多的心血呢?Q4:有哪一個成分,是你覺得太多了,想要少一點?哪一個成分太少了,想變多?也許目前花費你最多心力的事情,並不是你現在真正想要的。也許你從沒發現,所有的努力,當初都有一股充滿熱忱的初衷。現在的你,還喜歡自己的這杯特調嗎?
-
2020-08-23 橘世代.時尚橘
李芳雯S曲線30年不變 笑靠「豬睡眠豬食量」養成
56歲女星李芳雯身材火辣,早期她代言內衣一炮而紅,還因此博得第一代內衣皇后稱號,出道30多年,她保養得宜,體重維持50~52公斤,更令人驚訝的是衣服仍穿S號,30年不變。關於保養,李芳雯笑稱,自己是「豬」的睡眠、「豬」的食量,不拍戲時,每天一定睡足10小時。曾經在戲殺青後,一口氣睡足12小時,她一天只吃一餐,但一餐的食量驚人,可以一口氣吃12 盤肉、牛排吃15盎司,「也就是說,我一天有2小時大吃,但其他22小時不會再吃任何東西。」且不管一餐在幾點吃,她盡量在晚上6點前完成,但她也強調,這是自己多年來的習慣,適合自己未必適合其他人,「有的人意志力不夠,做不到就不要做,為了減肥把自己弄得憂鬱、痛苦,反而達不到效果。」李芳雯有潔癖,曾因某次到南部拍戲,由於地處偏僻,上廁所不方便,她因此幾乎不喝水,結果導致有天晚上肚子痛到昏厥,經紀人半夜火速將她送去急診,發現竟是水喝太少造成的腎結石,從此她學乖了,每天喝2000cc的水,不喜歡太激烈的運動,於是她每天走1萬步,每年做健康檢查,當一個永遠性感火辣的美魔女。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不是健身狂一樣瘦-55歲伊莉莎白赫莉「溫和養生」47歲仍像剛出道-「珍珠港」女星,1天2杯凍住歲月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3 橘世代.好學橘
人生舞台從退休開始/設計下半場藍圖:安可職涯不是夢
歐盟針對全球性的人口老化,於2006年提出「活得愈久,做得愈久」的政策主張,鼓勵大家繼續工作。身處百年人生的長壽社會裡,首先要讓「退休」的概念「退休」,「退休」只是離開一份工作,而不是退出人生舞臺,從一份工作退休,是為了完成另一個自我實現。下半場人生設計,雖然有許多的不確定,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人人都要有繼續工作的規劃打算,這就是「安可職涯」(Encore Career)的概念。如何辨識自己是否進入安可職涯呢?如果你覺得「不想再過與生活賽跑的日子」,或是產生「難道這輩子就這樣嗎?」的想法,表示你該思考要有所改變了。案例分享:安可職涯不是夢繼續工作的必要,符合高齡人生的需求。研究顯示,年紀愈長,愈希望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渴望貢獻社會,這也是讓自己感到幸福最簡單的方式,艾瑞克森稱此為「提攜後輩的需求」。此外,從現實層面來說,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 安可職涯更是維持晚年生活的好方法。根據《安可職涯》作者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報導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有九百萬人於退休後加入職場,有三千一百萬人在尋找機會。跟安可職涯相關的組織如:The Transition Network、ReServe、Coming of Age、Encore.org,安可職涯(Encore.org)總裁馬克‧費德門(Marc Freedman)更設立了人生宗旨獎,目的是表揚六十歲以上處於安可職涯階段有顯著貢獻的人。推動樂齡學習十一年來,我遇見很多人因為樂齡開始了「安可人生」,他們原來在下半場人生轉彎處徘徊,透過樂齡學習,成功開創下半場人生的新舞臺。因為樂齡學習而重返大學校園追求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的大有人在。也有人接受樂齡學習培訓後,自己成為樂齡老師一圓為人師的夢想,光是我負責的輔導團五年內就培訓了七百七十三位樂齡老師;他們透過專業的教學訓練後,也能夠貢獻社區,指導樂齡族做吃的、用的,教他們運動健身,也帶領他們走出社區交流學習。還有人由於樂齡開始籌組非營利組織,擴大服務的範圍。這些都是安可職涯的成功案例。安可職涯重在「繼續工作」,但是不受限有酬勞的工作,至二○一九年,加入樂齡學習志工行列者有一萬一千六百五十二人。投入安可職涯繼續貢獻,需要經歷一些調適過程。我發現大多數人正如成人教育研究所說的具有「高自尊、低自信」的特質,他們的能力都非常好,有本事做出有品質的東西,只是當我要託付他們任務時,他們多半會先懷疑自己的能力,或是先預想一堆問題,有時候,都還沒有開始工作,自己就開始感受到壓力。我也發現能夠成功跨入安可職涯階段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更願意社會參與、更經常繼續學習,十年來,持續參加樂齡學習各種研習培訓,並且真的投入實作歷程的人,或是成功攻讀學位班的人,比零星參與訓練、偶爾投入協助的人,更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安可職涯。當然,也有很多人還在尋找出路,雖然他們都多才多藝、認同樂齡學習,但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安可職涯要做什麼。下面的方法,或許有助於跨出第一步。不只是做一份工作想要繼續工作,創造安可職涯,先要想清楚三件事。首先,建立「不只是做一份工作」的想法,可以先思考最近兩年想做的事情,不必想一輩子要做的事。 以我為例,最近兩年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活得久、活得好」的好課程一門一門開出來,例如:運動健康(特別是功能性體適能、強化肌力訓練)、營養飲食、生涯設計、人生美學等。我覺得這些課程能讓高齡人生變美麗,但是,目前卻找不到太多令我滿意的課程,如果我自己都不滿意現有課程,其他人也可能不會滿意,既然我們創造了樂齡學習,就有責任繼續深化、普及樂齡學習,這是我最想要花時間投入的事情。其次,結合「休閒」、「進修」、「旅行」三個概念來思考繼續工作的選擇,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不只是工作。我從二○○五年開始,每一年的出國都不是純休閒旅行、也不是純工作進修,而是結合兩者,我稱這樣的模式為旅遊學習,讓我的工作或休閒都別有收穫。所以,在我最想做的事情裡,其中一項即是透過開設好課程,帶領大家一起旅遊學習,一方面似乎是旅遊,但是,另一面其實是在學習,整合了參觀、交流、訪問的學習模式。很多朋友都對這樣的構想表示相當期待,也使我更有動機設計好課程。第三,想一想,做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對我來說,做什麼事讓我快樂呢? 答案一直都沒有改變:做有意義、有貢獻、有價值,能帶來改善與影響的事情, 就是最令我快樂的事情。你的安可職涯練習題輪到你了,請依序回答這三個問題吧!1.最近兩年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2.繼續工作的選擇能不能結合「休閒」、「進修」、「旅行」三個概念呢?3.做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呢?依然覺得開創安可職涯很困難嗎?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曾經在一次教學中引述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提到的概念,一個人在成長過程都承襲許多來自他人的人生腳本,若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改寫腳本,改變既有成見,排除不合宜的價值觀跟制約。同學們同意自己的確是受他人的人生腳本所影響,但是,不少人問我,改變很難、應該從哪裡開始?我的答案很簡單:從你真心想要的開始。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呢?試著把想到的點子都寫下來。例如:1.我想輔導別人。2.我想成為顧問。3.我不想一直待在辦公室。4.我喜歡發揮創意。5.我喜歡被小孩子包圍,但是,不喜歡教書。6.我喜歡與年長一些的人一起工作。你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工作特質來思考什麼是你想做的,以下是我的答案:1.工作使我有滿足感。2.我能自主規劃我的工作。3.工作使我能榮神益人。4.工作使我能跟一群有相同使命的人在一起。5.工作使我能發揮正面影響力。6.工作結果為我的生活帶來影響與改變。請試著整合上面的兩個練習,再問自己一次,有哪一件事情,我願意為它改變現有生活,我願意為它挪出時間與精力?下半場人生的工作設計要能夠持續,還有一些實際的因素需要納入考慮。你可以問自己,若要繼續工作,我重視的因素是什麼呢?請回答以下問題:1.你希望薪水是多少?2.這個工作需要什麼訓練?需要什麼學位?3.可以兼職嗎?工作時間有彈性嗎?起步,設計下半場人生綜合上面的練習,如果你已經找到想要的工作類型,就可以開始嘗試,不要再想太多了!安可職涯總是邊做邊修改。前輩告訴我們,只要開始行動,很多人事物就會陸續出現。設計下半場人生,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長,不用急,邊做邊學是很正常的。最後的建議,對於起步會有幫助:1.尋找在那個領域中活躍的人,去拜訪他,或閱讀跟他有關的報導。2.參加看看跟你想做的工作相關的活動。3.了解哪些單位比較會雇用年長的人去做你想要做的工作。4.如果你想要創立自己的組織,需要做什麼準備?5.有哪些已經在運作的計劃是你想加入的呢?本文摘自《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四塊玉文創 2020/07/10 出版精選延伸閱讀生命別全耗在工作上!記住「重要的事情只占20%」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2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病危受洗基督徒換肺重生 蔡易餘見證感恩台大醫
嘉義縣前立委蔡啟芳上個月嚴重肺阻塞病危,受洗成為基督徒,在台大醫院接受長達12小時換肺手術,手術隔天正好是他66歲生日,換肺重生的他,目前轉入普通病房復健,他兒子立委蔡易餘昨天與手術主治醫師徐紹勛對談器捐換肺,蔡易餘見證父親換肺重生,誠如他父親所說,「新生命是神賜予最大的恩典!」「電線桿那句話救了蔡啟芳!」前總統陳水扁貼臉書說,18日到台大醫院探視蔡啟芳,蔡因嚴重肺阻塞,7月11日緊急進行換肺手術,剛從ICU轉入普通病房才第4天,蔡一看到他,開口就說貼在電線桿的那句話「信耶穌得永生」救了他。7月10日當一切都那麼糟糕時,蔡受洗成為基督徒,經12小時手術,隔天7月12日剛好是他生日, 也是他重生的日子,這一切彷彿奇妙恩典,上帝神蹟降臨,如今蔡啟芳已經可以一次爬台大醫院15樓5趟,感謝台大醫師徐紹勛和醫護人員! 祝禱蔡啟芳早日康復,養好身體再為台灣打拚。蔡易餘昨天與主治醫師徐紹勛接受「植愛」雜誌專訪,談父親肺臟移植經歷,徐醫師告訴他有腦死器官捐贈者,比對適合移植肺臟,必須即刻決定是否同意接受手術,歷經12小時手術,誠如父親所述,7月1日在黃智鴻牧師見證下接受洗禮,新的生命是神賜予最大的恩典!蔡易餘表示,徐醫師認為器捐受贈者術後照顧外,希望大家更關心每個捐贈者家庭的悲傷治療,國內對器官捐贈還需要更多人文省思,可以好好來推動!徐醫師也因經歷他學妹曾醫師器官移植,希望透過他再次呼籲大家,「千萬不要酒駕!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
2020-08-22 橘世代.好學橘
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
律師鄭嘉欣曾經陪伴失智母親長達9年的時間,當年媽媽因為失智受到詐騙,讓一家人吃了不少苦頭,但也使鄭嘉欣後來運用自己的法律專長,有系統的整理失智症遇詐欺該如何透過法律保護自己?並且透過講座、課程、寫書,幫助許多家庭免於被詐騙。看好老本 小心熟人坑長輩高齡社會讓每個人愈來愈長壽,但長壽不等於健康,也不保證行為能力可以一直如常。鄭嘉欣觀察到,受詐騙的長輩中,行騙的不一定是完全陌生的詐騙集團,也有可能是認識的熟人。為了保障晚年財產,也為避免資產處理不當造成子女鬩牆,鄭嘉欣建議長輩們,上了年紀之後可以跟孩子聊聊你對你擁有的資產的擔心、想要如何分配,或許退休時是個好時機,也可以透過以下法律行為保障你的財產:1.將資產民事信託相較於請金融機構做商事信託,民事信託的費用低、操作靈活,可以委託給有信任感的親友。鄭嘉欣建議,跟子女做民事信託,讓子女成為信託人,另一個子女或是其他親人可以當監察人,並經過公證。這樣即便失去行為能力,因為資產的使用權在子女手上,詐騙集團無法行騙,而受信託子女也因為有契約關係,無法任意挪用你的資產。2.善用附負擔贈與若要將錢或是不動產贈與子女,建議採「附負擔贈與」,例如要把房子贈與給兒子,約定要讓你住到百年之後;給女兒800萬現金,要求女兒每個月提供5萬元以支付生活、醫療、安養機構費用。建議立下契約並經過公證,若任一方未遵守約定得撤銷贈與。3.借親友的名字買房或是投資,要寫下「借名登記」契約契約裡要寫明資金流向,約定好資產返還時間,並經公證人公證,避免資產被侵占。4.出資讓孩子買房時,將自己設立為第二順位抵押權當孩子要將房子變賣,或是拿房子增貸時,你會被通知,可以阻止不當的變賣或增貸。關愛傾聽 讓父母有安全感鄭嘉欣同時身為高齡父母的女兒,以及兩個青少女的母親,她意識到,老人家需要的,其實和孩子無異:經濟的自由、生活的安全感、被愛被關心、行動的自由,還有願景和夢想。但多數子女在照顧父母時,可能只能顧及吃飽穿暖、醫療照顧等基本需求,而許多詐騙又常常發生在長輩失智初期,家人不知道他因為受疾病影響性格大變,反而會變得沒有耐心、指責,甚至謾罵。如果此時有想要詐騙財產的「有心人」願意對長輩噓寒問暖,傾聽陪伴,就會讓長輩覺得眼前這位「有心人」才是真正愛他的人,不疑有他的把資產資料交出。「真正的葵花寶典,是你的愛和關懷。」鄭嘉欣強調,長輩願意讓你做財務重分配,而不會有相對剝奪感,是出於信任,這個信任源於親子間的愛與關懷、良性的溝通。面對詐騙猖獗,每個「家」都是有力量的,家人對長輩的愛與關心,會成為抵擋詐騙攻擊的第一道堡壘。【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律師教你3招 守護失智長輩財務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2 橘世代.健康橘
七夕情人的甜言蜜語 愛就在身邊
「如果我們想要愛,80歲也不算晚!」來自日本情愛文學作家渡邊淳一,他告訴我們面對愛情從來沒有年紀的保存期限。七夕情人節即將來臨,「橘世代」社群與「SPARK」優質高蛋白巧克力攜手推出「你的愛情故事/情人禮物」徵文活動,共有62位粉絲回覆,我們看到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有情人們,以行動表現日常幸福,如同牛奶巧克力一般帶來令人嚮往的自然甜蜜。阿嬤的寶貝孫女是阿嬤的小情人!晚上吃粽子很飽,阿嬤說吃不下蛋糕,Olivia說沒有蛋糕不能唱生日快樂歌,阿嬤說那買一個小蛋糕就好,於是我出門去,也真的買了一個一人份的切塊小蛋糕🍰,原本要選大一點,但Olivia說It’s too big,阿嬤說要小小的!回到家,我就被媽媽和我姊念了!連保母都笑我!「怎麼這麼小!」「你要買圓的啊!」(啊!你們自己說要小小的啊,我怎麼知道蛋糕要圓的)然後,就換我姊出發了,原以為她會帶一個至少大一點的圓形蛋糕回來,但當她開門🚪,看到她拿的提袋跟我一樣小,全家笑翻了,拿出來是一個圓形的芒果布丁,也是一人份而已,就讓她們祖孫共享吧!-Tzu Yi Hsu美滿全家福40年前考上大學的我,腦袋裡的導航,設定了三個目標:一是找到我愛的人,二是當媽媽生小孩,三是當國文老師。這張照片,昭告所有眷顧我的神祇們,三個目的地我已安全抵達。所以,當相機喀擦拍下那頓全家面對101大樓共享大餐的當下,就是最甜蜜的情人節禮物了。-鍾敏蓉獻上甜甜愛這是喜歡藝術的爸爸為了喜歡甜點的媽媽畫的畫。-黃一郎球場遇見愛7年前我與雅芬於Lamigo總冠軍賽相遇,當時她坐我身邊就覺得這女孩清新脫俗又大方,一定要認識她,從此後我倆就常常相約看球賽,對她好感也與日俱增,終於向她告白,現在她是我的女朋友,我們很簡單,興趣也相同,約會就往球場衝一起為rakuten(前Lamigo)加油,其實熱血簡單也是種幸福!-陳林竹愛就在身邊和老公愛情長跑23年,想破了頭一直在想什麼樣的文字可以代表我們之間,如果要說一段感情的維持,真心覺得是老公的真心呵護、疼惜,一直讓我擁有正向、樂觀的心情,在任何時刻中,我永遠都知道轉身後面就有人陪著我。初見面是在一個同學聚會匆匆一瞥,而後在校園中一直覺得這個笑起來很真誠的男孩相處起來很舒服,在壓力最大的高三,我們每天讀書相處,彼此照顧互相扶持,那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回憶了!上大學後的打工生活,永遠忘不了每個月底我們共吃一碗陽春麵,老公當時瘦到褲子都是鬆的(對比現在真的足足重了25公斤),出社會奮鬥我們在台北租房子,月底還是常常捉襟見肘,直到結婚買了房子,還是月底吃陽春麵,回想起來都太值得懷念了!28歲那年迎接了我們第一個寶貝,從此生活開始不同,孩子帶財是真的,生活雖然負擔有壓力,但還是時常感覺甜蜜蜜,到了第二個妹妹出生後,更加覺得自己生命更完整了,女人的幸福來自於男人真誠、用心的對待,感謝有你的陪伴成就我的美好,講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再說「老公!情人節快樂!我愛你。」-陳媛媛感情日日深懷念每次與妳觀看的夕陽西下,思念每次與妳快樂的外出遊玩,想念每次與妳短暫分離的寂寞,莫念每次與妳吵架冷戰的時刻,時間無情的流逝,但無損我們感情的增溫!-Stone Huang第一癡情男與外子相識,是因緣際會的巧合,當初純粹想藉書寫練文筆;經過3年的魚雁往返,他大學畢業後的分發單位,竟然與我就讀學校同縣市,原本說好不見面的筆友,變成相約聊天的好友。我是典型的雙子座,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有時聒噪,有時恬靜;遇到老實不多話的他,很多時候,都是靜靜的坐著,聽著七星潭的海浪聲。多年的文字溝通,他的個性我了然於心,以為他也懂我的,身邊有人作伴,無需太多言語。哪知道他把我的沉靜寡言,誤解為對他沒有好感,傷心之餘,以永遠等待的人為名,寫了文情並茂的書信到我喜歡的尋夢園訴苦;子夜時分,透過秦夢眾感性的嗓音,加上他點播的英文老歌,不知感動了多少純情少女心,主持人還封他「天下第一癡情男」的美名。幾年以後,他又大費周章的把這卷錄音帶轉成CD光碟,說是要永遠典藏這份愛的紀錄。不善言語的另一半,習慣用文字傳達對我的關愛。從婚前到現在,他寫給我的每一封書信卡片,我還一直珍藏著。有時,愛就是這麼簡單,一句貼心話語,一個關懷眼神,於我足矣;結髮26載,我要的只是彼此的相知相惜呀。-林怡礽陪伴小情人2020年七夕最棒的禮物就是爸爸媽媽都擁有了自己的小情人,一家四口可以彼此陪伴一起長大,平安健康就是最棒的禮物!-Ru Yin【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2 性愛.愛情診療室
不用去羨慕別人,妳也能過的很好!記得常問自己:結婚後的妳,過得好嗎?
當時戀愛,總覺得誰若用真心對我,我便拿命去珍惜,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期。但結婚後發現,能珍惜的只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與相愛的人好好生活,靜靜領悟生活,其實妳也知道,根本不用去討好任何人,就算妳瘦了,變好看了,妳什麼都好了,不愛妳的人還是不愛妳。即使妳再胖,再難看,再怎麼不好,愛妳的人永遠不會嫌棄妳。妳再優秀也會有人對妳不屑一顧,妳再不堪也會有人把妳視若生命。所以得意時不要得瑟, 落魄時不要墮落。結婚後的妳,過得好嗎?結婚後的這幾年,我怕了,因為年齡越大,離開的親人就越多,生命越無常。這幾年,我變了,學會了讓捨得的和捨不得的都隨緣了,這幾年,生活告訴我,以前想要的,雖然現在得到了,卻已經不再重要。這幾年,我醒了,對所有人好,對我好的人一定要對他們更好,沒有誰是理所當然一定要對誰好的。這幾年,我知道了,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能夠見人心。這幾年,我明白了,沒有誰會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妳,這幾年,我變了,所有的傷痛都倔強的自己扛,我變的頑強了,像一個仙人掌,隨便丟到哪都能活了。這幾年,我頓悟了,不再那麼偏執了,對有些堅持不再那麼執著了。這幾年,我也成熟了,好多看不慣的事情都能夠視而不見了。婚後的生活也告訴我,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陪你經歷所有。不用去羨慕別人,妳也能過的很好,自己的另一半一定有他的優點,好好欣賞他的優點,才能維持一段很好的關係,而時間如流水,逝去了歲月,領略了生活,頓悟了婚姻,甚至我們懂得人生。而結婚了,妳得到了什麼,會突然很迷茫。多了勞累,少了自由。多了責任的重擔,少了任性的資格,收拾一下自己容貌和心情,沒事多照一下鏡子,打扮好自己,妳已經豐富自己的人生,怎麼能讓容貌貧乏?記得常常問問自己,結婚後,過得還好嗎?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快壽命較短?醫師:心跳加快是疾病警訊,3種人高危險群
心跳快慢,也會影響壽命長短嗎?國內研究發現,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醫師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可能與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癌症有關,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心跳快慢與健康息息相關,早年就曾有醫學期刊指出,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哺乳類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 而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每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研究:心跳十年內持續上升,死亡率高出2倍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承駿日前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越快,死亡率是呈線性增加。 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群眾,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相同。 心跳加快是健康警訊,注意心臟病、糖尿病風險 魏丞駿表示,根據最近台灣本土的心衰竭調查,絕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快,即使有規律在門診追蹤的病患也是如此,反映出心跳是多數人忽視的生命徵象,而理想的心跳速率,是控制在每分鐘55-60下。 魏丞駿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應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不可輕忽。 心跳太快不利健康,3大高危險群應嚴格控制 若是慢性病患,心跳的變化與軌跡更重要。根據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快慢對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的病人影響最大,尤其是心臟衰竭病人,典型的症狀表現就是血壓低、心跳快。 醫師解釋,心臟的功能好比一個馬達,心臟衰竭就像馬達故障無力,每收縮一次只能送出少量血液,因此必須加快心跳次數以勉強補足心臟功能,造成心跳快的現象。 魏丞駿提醒,民眾應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改善心肺功能,除了每天監測自己的血壓外,更要注意心跳,尤其是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心跳大於每分鐘70下,死亡風險即開始增加,對心跳的控制必須更嚴格。
-
2020-08-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篩無症狀居檢 李秉穎:亂槍打鳥非精準篩檢
彰化縣衛生局篩檢上千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找到一名武漢肺炎確診者,宣稱精準篩檢;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說,篩很多人才找到一人不是精準,而是亂槍打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一名長居美國、回台探親的少年確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但少年並無症狀,且是在居家檢疫期間被彰化縣政府通報採檢才確診,是首例無症狀居家檢疫確診者,意外揪出彰化縣違反中央政策,廣泛篩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彰化縣政府則說明,執行此類篩檢是精準採檢,希望早一點發現個案並遏止傳染源。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中午受訪時指出,彰化宣稱「精準篩檢」是自創的名詞,弄一個名詞好像自己做得很好,篩了1000多人才篩到1個個案,「怎麼會是精準?」李秉穎表示,以指揮中心邊境防疫政策來看,篩有症狀的個案可以找到確診者,用最少個案找到最大的陽性率,這才是精準。以彰化的說法,他們針對入境10天的個案篩檢,雖然找到1例,但科學證據已經知道,10天後傳染性極低,這一例有沒有篩出來對社區影響不大。過去數個月,台灣陷入要不要入境普篩的路線之爭;李秉穎說,中央的政策建議是不要入境普篩,因除了耗費採檢成本,其他如醫護人力、防護裝備、交通等都是資源,但有人就想拚命證實普篩必要性,才會硬要篩。但結果也顯示,入境普篩沒有意義。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0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彰化有研究精神很好,但此事牽涉國家資源分配、控制與人民生命安全議題,必須查明。李秉穎說,普篩耗費許多資源,如果能把這些經費都拿來幫助台灣發展疫苗,可以發揮更大防疫效力。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癌症用藥給付的合理起跑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前言做為一個居住海外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社會、政治問題,例如選舉、黨派、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等,我的原則是「不予置評」,一來是我遠不是政治專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一個致命性的決定,受苦受罪的是身在海島的台灣同胞,而不是安全無慮卻隔洋搖旗吶喊的海外華僑。但是説到健保體系,特別是癌症用藥的健保給付決策,因為我的經驗與背景,令我不吐不快。我於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公費醫學系。在完成訓練及下鄉服務後、及全家於1995年移民美國之間,我多數時候就職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1995年底離開台灣時,健保實施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一直到2014年春天回台灣行醫前,對於健保的優缺點只有遙遠又模糊的印象。2014年至2016年在台灣工作的經驗,讓我對健保的缺點,及癌症病人所面對的難題,有了第一線的了解。有關如何改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討論的議題太多了。這裡只討論癌症用藥給付問題,希望幫助一般民眾對這個可能很切身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健保決策高層能聽見我的想法與建議。故事2015年初,在春節長假期間,我的一個彷彿活在鬼門關前的病人,在醫院及病人家屬合作努力之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算開始接受從海外引進免疫藥 Nivolumab(Opdiva)的治療。2014年的深秋,這位病人確診轉移性黑色素瘤;基於他的疾病嚴重性,以及我對黑色素瘤的最新臨床資訊分析,我們的治療計畫是合併兩個作用機制略有差異的免疫藥。當時即使在美國,Nivolumab也尚未上市;鑑於他的病等不得,我們決定先使用已經在台灣銷售的免疫藥 Ipilimumab,日後再加上 Nivolumab。在自費接受Ipilimumab(Yervoy)三劑之後,他的腫瘤繼續惡化,一個肝臟的腫瘤爆裂,造成嚴重的內出血。當他的兒子推著輪椅緊急送他來到醫院時,蒼白虛弱的他真的是一腳已經在鬼門關內了。這樣的狀況既無法開刀,也完全沒有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很幸運的是,他的因內出血嚴重鼓漲的肚子,行成一個「天然」的止血必需的壓力;他的生命跡象在幾天之後慢慢穩定下來,但是他的癌症是毫不留情地繼續惡化;他日夜嚴重地盜汗,完全沒有食慾,連從床上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當我們終於引進 Nivolumab時,深知這是最後一線希望,但是也無法預測他的病是否真的能出現轉機。一個月後,他總算平安出院,並且在四劑 Nivolumab治療之後證實癌症完全緩解。這兩個免疫藥在2016年我返美行醫前,健保並不給付,但是藥價比剛上市時降了不少。這位病人因為在剛上市時買藥,因此,費用不貲。我的記憶是Ipilimumab和 Nivolumab各四劑,他總共花了200+320萬台幣。他的身體狀況良好,完全恢復正常作息,不需要任何用藥,只是保持追蹤。他的疾病停留在完全緩解狀態大約四年左右。依照陳昭姿召集人文章所提的QALY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他花了130萬/年!Phew!還好,沒超出昭姿召集人文中所提的合理QALY 75 萬-180萬的價碼。去年春天,這位病人的黑色瘤復發了,但所幸只有肺臟裡少數幾個小腫瘤。在手術摘除腫瘤後,他的腫瘤科醫師給他兩個治療選項。選項一是先使用傳統化療,失敗後,就能申請健保給付免疫藥。第二個選項是不經過化療,自費使用免疫藥。這位病人越洋詢問我的意見。撇開健保的沉重財務負擔不言,這個黑色素瘤病人需要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免疫藥的規定,對癌症醫師而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第一,免疫藥不需要化療藥先「舖路」才能見效;相反的,黑色素瘤的臨床實驗顯示,化療用於免疫藥前比用在免疫藥失敗後的療效減了一半!第二,轉移性黑色素瘤常常病情進展快速,等到化療折騰之後,還有幾個病人能挨到使用健保免疫藥的機會呢?另外,健保給付的免疫藥使用條件第一項是——病人身體狀況良好,ECOG≦1(註一),也是不合理的。筆者在過去五年左右使用免疫藥的經驗,見證了多名病情沉痾、身體狀況不良(ECOG 肯定遠大於1)的病人,因為免疫藥的治療得到有生活品質、有意義的的「延命」(survival)。我的這位台灣病人如果同樣的嚴重內出血病況發生在健保通過給付免疫藥的今天,如果他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財力,他免不了是難逃癌症的浩劫,因為根據健保給付辦法與條件,他並不符資格使用能救他性命的免疫藥!台灣健保有如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快速通過免疫藥在許多癌症的使用,今天,美國的癌症治療醫療院所施打免疫藥,可説是家常便飯。但是,即便是美國以及許多富裕的國家,也都為了快速高漲的癌症用藥財務負擔而在努力尋求可行的解方。而台灣的病人,有如生在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以上的真實病例並不是在向健保抗議或陳情免疫藥的給付辦法及條件,而是藉此闡述許多健保癌症用藥給付標準的不盡合理之處。2014年,我初回台灣工作時,常常因為健保癌症用藥的給付辦法與條件,感到無盡的挫折,因為在我看來,健保給付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我向一位健保署高級官員詢問,健保給付是如何審核定案的呢?為什麼A藥健保給付癌症甲,而患癌症乙、癌症丙的病人卻要自掏腰包使用 A 藥?比方説carboplatin和taxol同樣是多數國家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的一線用藥,台灣的健保卻只給付卵巢癌,而不給付其他兩個婦科癌症使用這兩個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你得到的癌症是肺癌或乳癌,你有相當接近富裕國家的健保給付治療選項,但是如果你的癌症是這兩項之外,健保的選項是多有不足的。這樣的差異有如看著一群人吃含開胃菜、飯後甜點的套餐,另一群人卻只有填不飽肚皮的小餐包。對於一個治療各種不同癌症的醫師而言,我不要求健保給所有病人都有套餐的完全選項,但是至少要有透明、合理與公平的決策過程。這位健保署官員對我言之鑿鑿地保證,健保的決策過程絕對是沒有利益輸送或個人偏見的,但我一直覺得這個説辭是荒誕無稽的。我期望的藥物審核委員會醫師代表是學有專精,並且在開會前給予充分的時間仔細研讀所有相關資料,負責為病人發聲,而讓健保是否有能力負擔新藥的財務支出、及議價程序給其他的專業人員做考量。對健保署的建議Dr. Ezekiel Emanuel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時代推動醫療改革的重要幕僚。他除了是醫療制度的專家之外,也是我的同行——腫瘤科醫師。他最近寫了一本書「哪個國家有全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照顧?」(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 ) 得知台灣是他選擇除了美國之外的十個國家之一,我趕緊買來看;最先看的章節除了前言之外,就是立刻跳到台灣篇,看外國人眼中對台灣健保的評價。許多這本書討論的不同國家醫療體系優缺點,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容他日再談。在此,只提出書中簡短討論的台灣政府過度積極的藥品議價過程,雖然為財庫把關,卻也因此可能延遲新藥的引入,耽誤癌症病人用藥的契機;此外有關台灣癌症醫療成果,資料似乎是缺如的,但是台灣衛福部在2014年自評乳癌治療成效給了「A」,子宮頸癌則是「D」;Dr. Emanuel提出台灣癌症治療的困境也許是出於無法及時引進新藥,或是醫師看的病人太多影響照顧品質所致。感謝昭姿召集人對健保新藥審核決議過程,以及財務的艱巨難題,很誠實、客觀的敘述。 對於整體癌症用藥的健保決策,我有以下誠懇的請求與建議:1.不只是新藥或標靶藥需要花時間、人力研究審議,一般化療藥、健保給付的舊法規也要定期檢討是否公平?是否過時了?是否需要修訂?如前所述,參與審核的人員應該是給予充分時間研讀足夠資料的專家,而不是在他們繁忙的醫院業務之外,抽空參加的會議;當做成決議時,我希望有讓人心服口服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佐證這些決定。2.昭姿召集人指出新癌藥從藥商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730日,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等候的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我希望健保署不要自拍肩膀,自我感覺良好,而要檢視這個痛苦冗長的過程瓶頸在哪裡,想辦法改善,因為癌症病人沒有幾個月的「美國時間」可以等,更別提是兩、三年。3.一個讓病人能盡快使用新癌藥的途徑,是循恩慈用藥(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的管道。筆者比較美國FDA與台灣衛服部處理恩慈用藥的迫切性及效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FDA在三天之內完成審核作業,不到一週的時間藥廠已經把免費的藥寄到病人手上。相反的,台灣的恩慈用藥是在為病人取得自費進口新癌藥的許可,其作業流程卻是超過一個月以上;申請書像是掉入一個黑洞,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天日,雖然這些案子終究都是通過的,實在是沒有讓病人等那麼久的道理。4.改革藥廠提供病人昂貴自費藥的折扣方案。我在台灣工作期間觀察藥廠名義上像是在幫助病人,其實際動機則是可疑的。我猜想藥廠看準了台灣的社風民情是,不管家裡再怎麼窮,子女親友多數會想盡辦法擠出一些錢來買昂貴的自費藥。不管病人的家境如何,貧富無分,藥廠給的折扣是一樣的;平均説來,一年的用藥負擔在200萬台幣。為什麼是大約200萬?我猜藥廠也知道超過這個額度,很多人只好放棄治療,因為負擔不起,那麼,藥廠就一毛錢也賺不到了。反觀同樣的藥廠在先進國家往往有「輔助病人方案(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在審核病人財務狀況後,如果符合輔助標準,藥品是由藥廠完全免費提供的。建議健保署要求這些非常富有的藥廠提供類似歐美國家的「輔助病人方案」免費藥品,為台灣的中低收入戶爭取一點醫療平權。5.在 Dr. Emanuel 書裡討論的包括美國的11個國家醫療保險制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保險給付涵蓋諸如感冒或消炎止痛藥,所謂over-the-counter (便藥)藥品。一份2016年台灣藥品銷售排行前十名的名單,指出連續兩年的榜首是乳癌標靶藥「賀癌平」,24億2645萬元。根據昭姿召集人的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包含感冒)的診斷與治療,居然高達250億元!這真是錢沒有花在刀口上!期望健保署能對此一台灣現象做出有魄力的改革。對台灣病人的建議藥價(price)與藥的價質(value)是不一定成正比的。貴的藥有時候是完全沒有貴的道理。當面臨醫師建議自費購買昂貴新藥時,務必跟醫師討論以下的問題:1.這個藥的療效如何?包括腫瘤有效反應率(response rate)、持續反應期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2.有無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雖然我用了一個免疫藥的例子來説明我對健保給付辦法的批評與建議,我希望讀者不要誤解以為我在鼓勵免疫藥的使用。每個癌症、每個病人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背景;唯有跟你的醫師合作討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價質的治療選項。註一:ECOG 是一個簡單的病人行動能力(performance status)評量辦法。ECOG 0表示完全正常無所限制的行動能力。ECOG 1是除了無法做粗重工作之外,生活行動能力正常的狀況。ECOG 最高分5表示病人已經死亡。2-4則是不同程度的依賴他人照料及臥床時間。
-
2020-08-21 科別.精神.身心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鐘情...「瘋子的小孩」偏鄉教師文國士:我要走出家庭複製的悲劇
編按:文國士(國國老師)的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8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8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瘋子的小孩!」曾令他羞恥,「我會發病嗎?」是最大恐懼。但他翻寫了命運。他成為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老師。【第一次跟爸爸坦誠對話】心靈受創的2個孩子利用假期到玉里走一趟,這次沒見媽媽,只接我爸出來,多少有點偷約會的感覺。來了不知多少回,但這次心裡是帶著目的:多少年來第一次,我想和爸爸坦誠地談談過往。我想多認識他,也想聽他說說童年的我,因為我腦海裡和他有關的記憶真的好少,少到讓我覺得這個人好像從沒出現在我生命當中。同時,雖然覺得對他有點苛刻,但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親口聽他對我說:「國國,對不起,因為這場病,我缺席了你的人生。」我想,這樣的道歉會有助於我放下。從護理站望見他挺著圓滾滾的肚子,從遠方一跛一跛地緩緩走來。這是我從小來到大的地方,昏暗的光線、眩腦的藥水味,其他病友們想示好卻可能讓陌生人沒什麼好感的眼神……所有的人、事、物,我都從8歲看到現在,此刻卻第一次感到不自在。他憨厚而真誠地笑著,習慣性地摸摸那顆大平頭,十分有朝氣地對我說:「國國,我們出去會客吧!應聖娜會不會來?」畢竟只有在會客的時候,他可以稍稍離開那個牢籠,見見他深愛的老婆。「爸,今天就我們父子倆好好聊聊吧!30年來頭一遭喔!」我們同病相憐步出病房大門,我們各自點了支菸,他抽的是愜意,我抽的是焦慮。他那條數十年前跌斷的腿,帶我們落腳在一座方形建築物下,這裡是復健中心,一樓有郵局和麵包店,平日有一些病友幫忙打雜,但今天是假日,空無一人,有我正需要的寧靜。像每次一樣,話題由他主導,我向來就只是個聽眾,因為他從沒有真的想聽誰的意見過。無邊無際地瞎扯,扯的盡是他的妄想,最後我終於忍不住開口打斷他。「爸,我跟你說喔,我正在寫一本書耶!」「書?什麼書?」以書當開場,好像讓他滿感興趣的。「嗯,算是自傳吧。可以提到你嗎?你會不會覺得不太好?」「很好啊!有什麼不好的?」「因為你這場病啊,寫出來沒關係嗎?」「有什麼關係?我又沒做什麼昧著良心的事。而且讓大家多認識像我這樣的病人很好啊!我幫你整理一下,我得的是思覺失調症,這裡面呢又可以分成$@%^)@%……」他又開始像博物館導覽員那樣,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的病史。「爸,病史的部分先不用講,倒是說說你對我小時候的事,有什麼印象嗎?」我試著把話題帶到我的小時候,只是在這個人的記憶裡,童年的我好像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名小小配角。他漫不經心地想著,遲遲吐不出半個字。我不死心地問:「說說嘛!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他搖頭。等了幾分鐘之後,我再問一次,他也只是繼續搖頭。「我想不到。」難道對他來說,我就真的只是個跑龍套的……為什麼再怎麼旁敲側擊,他都想不起來?「那你有印象嗎?小時候你餵我吃檳榔,或是帶我去教會?」除了搖頭之外,他什麼話都說不出來。沒有印象,什麼印象都沒有。剛剛的歡樂氣氛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2個男人的沉默。許久之後,是他先劃破那沉默的。「我對你很內疚。」我們彼此對望,此生第一次讓彼此的靈魂相遇。這句我等了30年的告白,濕了我的眼眶。我費力撐大眼睛,咬著下唇,拒絕讓眼淚落下。「是應該啊,哈哈哈哈哈……你為什麼覺得內疚?」我選擇用打岔的方式沖淡自己的哀傷。「因為從你8歲到現在,我都沒有照顧過你。」一個自覺是個罪人的自白。「那你那時候都在幹麼呢?」「我在煩我的妄想啊!……」他開始自動播放我聽爛了的政治妄想。「爸!」他的眼神回到我身上。「那我8歲之前,你有照顧過我嗎?」我問出了口,但不大敢聽他的回答。「沒有。」「你那時候都在幹什麼呢?」我想我真的需要一些好理由。「我在煩我的妄想啊!……」他又繼續播放他的政治妄想。「爸!」眼神再度回到我身上。「那你們生我之前,考慮過自己有沒有能力照顧這個小孩嗎?」「沒有,沒有想過。」他摸摸大平頭,一臉歉意地說:「我們沒有想那麼多,就是想要有小孩……我太自私了。」「是啊,你們很自私。但還好奶奶他們很愛我,很照顧我。還好我很厲害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現在,哈哈哈哈哈!」我以笑聲包裝自己的失落和對他的不忍。看著這個男人,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這場對話。我突然想起,眼前這個為了自己未善盡父職而對我感到內疚的男人,其實跟我有相似的童年經驗吧!我們會不會都不知道父親在哪裡?在做些什麼?為什麼沒有陪在自己身旁?我想進入我爸爸的童年。「爸,你說你對我很內疚,那爺爺該對你感到內疚嗎?你小的時候,他照顧過你嗎?」他沉默了一會,接著開始細數心目中「偶像」的種種光彩:「他沒時間啊。他那時候很忙,是很&#%^#^#%^*#^……」在他心中,他的父親是無人可比的超級大電視製作人,是可以幫助他實現幻想的男人。「爸!」我試著打斷他的思緒。「你小的時候,爺爺照顧過你嗎?」他轉為沉默,然後說:「他帶我去過幾次很高級的法國餐廳。」我刻意放慢速度,溫柔地問:「我是問,他照顧過那個還未成年的你嗎?陪你聊天、送你上學、哄你睡覺之類的事。」「……我會照顧好自己啊!而且我還帶大我的弟弟、妹妹。我南一中的耶!李安還是我高中同班同學。我大學聯考英文考#%(*^#^#)……」「爸,我這樣問你好了:你覺得你感受過父愛嗎?」這可能是我這輩子問過最傷人的話了。「……一點點吧。」「爸,你,小時候的你,感受過父愛嗎?」過了好久好久,他低頭對著地板說:「沒有。」我在心裡跟他說:是啊,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你自幼是苦過來的。苦得懂事,苦得堅強,也苦得壓抑,最後苦得分裂啊!我知道你是飽讀詩書的高材生,還是子代父職的好長兄,但你看看你自己現在住在哪裡啊……你看看你泰半的人生是怎麼被吞噬掉的。這心坎裡的話,我不忍跟他說,也早就錯過跟他說這番話的時機了。如果有人溫柔而耐心地陪伴過他,如果有人曾帶著同理跟開放的心境牽引著他,如果有人健康地愛過這個男人……就算日子再苦,我想也不致如此。而他的沉默、他幼時的期待與失落,就不會壓垮他一世了。想到這裡,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跟他好像。我們同病相憐:我們的父親都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我們都未曾感受到父親的溫暖,未曾被自己的父親好好抱過、好好愛過。●回過神來,我繼續問:「爸,如果你現在有機會跟8歲的我說說話,你會說什麼?」「沒什麼想說的。我沒有時間想這些,我都在想我自己的妄想啊!」他再一次扯著他的妄想,但這次我沒辦法像平常那樣假裝聽他說話。看著父親,童年的國國在我心裡嚎啕大哭。我原本想,爸爸總有些什麼話想告訴我吧,或至少在陷入沉思後,跟我說他不知道怎麼說,或不曉得要說什麼。結果都不是。我們同病相憐:我們的父親都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我們都未曾感受到父親的溫暖,未曾被自己的父親好好抱過、好好愛過。他怎麼可以?我覺得自己被拒於千里之外。爸媽都沒愛過我我的內在小孩哭得凶,這是我近30年來,第一次因為未被父親重視過而掉淚。我問我自己,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看清「爸爸的世界裡沒有我」這個事實。答案簡單得可笑:因為我有一個讓我恐懼萬分的母親啊!不是爸爸沒傷過我,而是有個傷我更巨的「她」擋在前面,讓我未曾正視爸爸對我造成的傷害。長期以來,母親對我造成的傷害,讓我在心裡自動降低對父親的標準。我告訴自己至少爸爸這輩子沒傷害過我。我把他沒在肉體上侵犯過我,解釋成他愛我的證據,卻從沒正視「父親的缺席」造成的影響。我把一切的痛與恨都怪在媽媽身上,因此未曾對父親感到厭惡和噁心。當你有一位零分的母親,一分的父親就顯得珍貴。一路上,奶奶和其他家人們都愛著我,我也從好朋友身上感受到愛與支持。直到現在才恍然大悟──我父母都沒愛過我。我爸不會有話跟童年的國國說了,這對他而言再自然不過。他的回應裡有我爺爺的影子。就像爺爺早年因為事業而忽略了家庭,我爸也為了他的妄想而遺棄兒子。他自幼領受到的就是父親的缺席,我又怎麼能苛求他扮演一位稱職的父親。未曾領受過的,該怎麼給?很多人不都在和自己孩子的關係裡,複製了那段曾對他造成傷害的親子互動模式嗎?未曾領受過的愛,需要當事人很有意識地努力,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往往,在家庭裡我們看到的是相同的劇本,角色易位罷了。劇本不斷重演,因為曾經被傷害過的方式雖然讓人痛苦,卻也是許多人唯一懂得的方式。但這樣的悲劇,在我家會因我而止的。幾根菸的時間,讓我更清楚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以及從中我要帶走的人生課題是什麼。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我有機會和能力,走出不同的路爸爸伸手跟我要菸,他知道我每次來都會帶5包白長軟盒給他。我想鬧鬧他。「你沒菸抽,我為什麼要幫你買?」他的臉上露出一副「沒想過……但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的表情。他摸摸自己的大平頭,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你是我兒子啊!」我苦笑了一聲,在心裡跟自己說:但我們有身分,沒情分啊!我深吸一口氣,慢慢把氣吐完後,拿著要給他的菸,和他說了一段話。近30年來第一次的告白。「爸,我跟你說喔,這5包菸是我幫奶奶買給你的。我以後還是會幫她買菸給你。因為你是她兒子,她非常非常愛你,而我深深愛著她。我願意替她做任何她會做的事。但你要知道,是奶奶借我的手買給你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懂我的弦外之音,但這已經是我能對他最坦白的程度了。再多,就太傷人了。他慢慢地抽菸,享受著吞雲吐霧的暢快。我則在他的身影裡看見了自己的疊影。我爸和我,2個心靈受創的孩子。而我還有機會和能力,走出不同的路。書籍介紹書名: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作者:文國士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9作者簡介/文國士(國國老師)最愛pink(粉紅色),喜歡擁抱,不說「我」而老愛講「人家~」,頂個大光頭,大笑起來甚至有點三八。但是聊到陪伴弱勢家庭孩子,這份近乎信仰的理念,眼神變得嚴肅、深刻,有時他流淚、罵髒話(在心裡),更多時刻,他為了孩子微小的進步雀躍。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八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八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他由奶奶撫養長大,領低收入戶補助,住過育幼院,國中念了兩間學校。從高職重考上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他是教育組織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第二屆教師,「陳綢兒少家園」的生活輔導老師。從小受盡譏諷和辱罵:「那個肖仔的小孩!」而今他說:「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延伸閱讀: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
2020-08-21 橘世代.健康橘
不拖累女兒最精華的十年 于美人:「把我送機構,我反而可以好好地被照顧。」
于美人:「如果失智一定進照護機構!」于美人在節目《什麼道理?》上談長照議題,提到等自己老了失智了,一定到照護機構。她提到,你把一個孩子從小栽培,為的就是讓他以後能有更好的人生。「所以如果我在自己最後的十年,要綁住她最精華的十年,這是什麼意思?」對她而言,「養兒防老」沒有道理。她也呼籲所有的父母,別再情緒勒索孩子;沒有愛的孝順,只是一種枷鎖。我們都應該找到讓彼此更自由的方式。于美人日前在《什麼道理?》節目中與來賓討論長照話題。聊到「老了失智怎麼辦」、要不要兒女照顧?她卻毫不考慮地回答,「我一定自己進照護機構。」有人問她,如果都已經失智了,為什麼不讓女兒照顧自己呢?辛苦拉拔一個孩子長大,在你需要他的時候,他也應該要回饋於你。然而她卻困惑,「不需要呀,為什麼?我從小栽培她長大,為了就是讓她鴻圖大展。如果我現在在她最精華的時候綁住她,這是什麼意思?」她說,這件事,沒有道理。「我老的時候,這一照顧就是 10 年、20 年。我人生是最後的十年,剛好是她人生最精華的十年。」在華人家庭當中,經常存在著「養兒防老」的觀念。把一個孩子照顧成人,為得是哪一天老了、生病了,還有人可以照顧自己。但于美人今天提示了一件事是,如果我今天培養一個孩子,我花了那麼多心血,就是想看她能擁有更好的人生;那我在她正要起飛的時候,卻硬生生地拖累了她,那這一路的栽培又有什麼意思?「把我送機構,我反而可以好好地被照顧。」不做彼此拖累,也不是彼此冷淡。她所說的,是回歸到最原始的親人之愛。「你只要有空回來看我就可以了。」愛你的父母有很多方式,而你們可以找到屬於最符合現實層面到內心需求的那一個。親愛的爸媽,別把孝順變成情緒勒索于美人在六年前離婚,帶著女兒 Mina 走入單親家庭生活。回顧離婚第一年,她也經常和女兒起衝突。「我已經對妳夠好了,妳為什麼還是一直不高興?」母親非常焦慮,她既覺得自己已經為了這個家非常努力,為什麼孩子非但沒有感激,也完全不能體諒的意思?然而她後來發現,是她一直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離婚看似是大人的事,但小孩也是家中的一份子,「我忽略了她失落的進程表。」還沒辦法適應家庭變卦的女兒,需要家人們停下來,去嘗試傾聽彼此。於是,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大人不停地對孩子說「這是我對你好的方式呀」,或者要求孩子「照顧我是你回報我的方法」,都是單向地以愛之名,造成彼此難以呼吸的親情枷鎖。回到長照議題上,她呼籲所有的父母,不要用「孝不孝順」來霸凌這些孩子。「他們很辛苦,尤其現在一個家都只有一、兩個小孩。很多兒女都把這樣的負擔往自己身上扛。」互相理解,並且用更好的方式去愛,是每個家都要學習的事。「真正一個做父母的心是什麼? 是如果我走到那一天的時候,我求你,你加倍幸福,就是對我的報答。」我不把你綁在身上,你也不要把我綁在自己身上。用這樣的距離,我們反而能愛好彼此。她說,我是一個母親,這是我真心愛我的女兒,所以特別特別想告訴她的重要的事。本文摘自《女人迷》|女人迷精選延伸閱讀。避免無意識情緒勒索:「自我察覺」是父母都該練習的一堂課。母親的情緒勒索: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需要斷開臍帶。如何擺脫家人情緒勒索?真正的孝不是順從,而是溝通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1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
想要寫一本中年人的書,是從面對了生命中的變動開始的,這變動不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我輩中人,是首先浮起的意象。我們這些「中年」人;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中間」的人;思維和行為「不中不西」的人。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走過怎樣的路?又將往哪裡走去呢?「大人學」這兩年成為顯學,「大人味」成為一種審美觀、一種生活態度,然而,我輩中人夠格當一個大人嗎?我們具備了大人的品格與氣度嗎?《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精采試閱:找回遺失的自己五十歲之後,很多懸而未決的事都漸漸確定了,我知道自己將會在城市生活中「孤獨老」,而後也會「孤獨死」,但我並不懼怕孤獨,因此也不覺得這是一件悲慘的事。中年的我已經明白,人生難免一死,而在邁向終站之前,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致有太多遺憾,這才是重要的事。曾經,我也是不快樂的。當我努力符合別人期望,去扮演另一個人的時候;當我把別人當成生存目標,忘卻了自己需求的時候;當我太渴望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忽略了自己也有珍貴特質的時候。總而言之,當我不是我自己的時候,我就不快樂。一個人如果不能做自己,不管擁有多少別人羨慕的東西,不管爬到多高的地位,都不會快樂,因為那不屬於你,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於是,回首人生只感到空虛。「一個人想要『做自己』,就算傷害了別人也無所謂嗎?」每當我在臉書或是公開場合提到「做自己」,就會有人不以為然的質疑。我也覺得疑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洪水猛獸?忠於自己就一定會傷害別人嗎?為了不傷害別人,我們不能做自己,只好一輩子偽裝成另一個人,直到老後,壓抑的情緒一股腦爆發開來,憤怒、委屈、怨天尤人,成為一個可悲的老人。所謂「做自己」,就是不再為別人的期待而偽裝。但是,真正的自己,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做了真正的我,能得到別人的接納與喜愛嗎?有時不只是別人,就連我們自己,也會對自身產生期待,如果真正的我,不夠完美,不討人喜歡,又該如何?要接受真正的自己,也是需要勇氣的。同時得相信,真實的自己比偽裝的那個人更好,更有存在的價值,更加可貴,更值得愛。我們想要變得更好,為了讓自己更好,我們不會任性,不會蠻橫無理。我們會更有同理心,更能體貼別人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保持個性,能發揮生來就具足的才能與潛力。三十幾年前,我出版了第一本書《海水正藍》,封底有張作者黑白照,是燈影下的半張臉,似隱若現,這本書暢銷之後,讀者就有了一個既定印象,覺得我是個長髮披肩、穿著飄逸、感性又浪漫的女作家。二十幾年前我就剪短了頭髮,直到現在仍有讀者見到我時,露出驚異的表情:「妳不是長頭髮嗎?」不是,我不是長髮;我不再是年輕女作家;我甚至也不那麼浪漫。讀者會不會因為我不是長髮,就覺得我的演講不值得一聽?會不會因為我不如想像中浪漫,就覺得我的書不值得一讀?迄今,這樣的事還沒發生過。我的短髮已成為個人風格了,想飄逸就穿裙子,想帥氣就穿褲裝,對於做自己這件事,愈來愈有信心。當一個人決定做自己之後,做自己的時機就愈來愈多了。本文摘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 出版|張曼娟精選系列延伸閱讀。張曼娟: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5年照顧旅程:照顧者們先把自己照顧好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