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瑞典
共找到
236
筆 文章
-
-
2021-10-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熱銷!孕婦也適合服用嗎?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撲熱息痛(Paracetamol)屬於指示用藥(OTC),民眾可以在藥房輕易買到,是止痛與退燒的常用藥物。常見商品名稱為必理痛(香港)、普拿疼(台灣)、必理通(中國大陸)、斑納杜(新馬)以及泰諾(Tylenol;美國)。而由於乙醯胺酚這個化合物的專利早已經過期(非專利藥),任何廠商都能夠生產這個藥物(學名藥),目前大約有 600 多種不同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流通,它們除了成分一樣外,連止痛/退燒的效果也一樣,所以筆者首先提醒大家,大可不必單獨鍾情於某一品牌,更不必去排隊購買而造成缺貨。孕婦服用乙醯胺酚過多 對胎兒負面影響大?2021 年 9 月 23 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回顧:內分泌學》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綜合整理性的評論文章,主要作者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以及格拉斯崔魯普醫院(Rigshospitalet Glostrup;丹麥最大醫院) 頭痛中心的克里斯滕森教授(David Kristensen),他們回顧了1995年至2020年間發表有關乙醯胺酚在人類和動物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那些在婦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情況,得出了此藥可能會阻礙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且將數十項研究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自閉症、女孩語言延遲和智商下降連結起來,由於得到了91 位科學家的聯署支持,所以,他們敦促各地的衛生機構儘可能地將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和準媽媽們。但這樣重要的結論立即吹皺了一池春水,有些科學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立刻跳出來發言,認為這篇回顧論文的內容,不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樣的言論除了不必要外,更會增加孕婦的焦慮。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為此也特別撰寫專文,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爭論議題,筆者於是為文替讀者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另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都認為它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B級;註1),所以乙醯胺酚應該是孕婦鎮痛解熱的首選藥物。但這次瑞典的克里斯滕森教授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研究表明乙醯胺酚的廣泛使用與兒童認知、學習或行為障礙的人數上升有關。加上,乙醯胺酚可能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例如隱睾症、尿道下裂(當尿道開口不在陰莖尖端時)和睪丸癌。其他如性早熟、精子數量減少和生育能力下降也與乙醯胺酚有關。所以論文作者們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過多,像是服用的劑量愈高和較長的服用時間,都會增加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具體建議,應該告訴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何限制其使用次數和劑量。同時呼籲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審查目前所有的可用數據,以便給出最新的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根據藥盒上的推薦劑量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的,屬第一線的鎮痛解熱劑,除非不慎使用過高劑量,或同時飲酒,才有可能導致肝衰竭,若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只是服用劑量必須減少。乙醯胺酚除止痛和解熱的效果外,並無明顯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和另一個民眾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分別屬於不同種類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更要小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很多不同的成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相對於經痛、偏頭痛和關節炎方面,比起乙醯胺酚來得效果顯著些,大約60%的人在使用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常見副作用有腸胃不舒服或紅疹(藥物過敏),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另外,布洛芬可能會提高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肝衰竭的風險,也有可能會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的安全性未明(須小心),但在懷孕後期用藥有證據顯示有害,因此屬於不建議用藥(B/D級;註1),孕婦不要自行使用這類的止痛藥,雖然同樣是指示用藥,而乙醯胺酚則是相對安全許多。布洛芬專利權過期後,市面上出現多種商品名,例如布洛芬(Brufen)、芬必得(Fenbid)、安舒疼(Advil)、美林(Motrin)、諾羅芬(Nurofen)和Eve等等。乙醯胺酚仍是孕婦止痛退燒首選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乙醯胺酚是懷孕期間可以安全服用的,並將其描述為準媽媽們的「首選」止痛藥。大約一半的英國準媽媽報告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更高達 65%。衛生主管說,只有某些人需要特別小心,例如有肝臟或腎臟問題的患者以及服用癲癇藥物的患者。美國和歐盟的官方藥物管理單位表示(FDA & EMA),此研究未能證明乙醯胺酚有任何與胎兒出生缺陷有關的風險。愛丁堡大學胎兒醫學專家斯托克博士認為,這篇論文不會改變關於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建議。她說,該團隊在整合現有證據方面做得很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結論,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尤其是偶爾使用,應該不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乙醯胺酚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發燒,因此仍然是孕婦在需要時應使用的重要藥物。孕期任何用藥沒有絕對安全總而言之,無論懷孕與否,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必要隨意地服用藥物,或服用時間超過必要時間,甚至服用比需要更高的劑量。筆者要說的是,乙醯胺酚多年來一直被孕婦使用,也並未對發育中的嬰兒造成任何明顯的有害影響。因此,該藥物仍然被推薦為「孕婦止痛退燒的首選,但也絕不可能說任何藥物在懷孕期間使用絕對安全,所以,建議準媽媽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的乙醯胺酚,並且僅在她們需要服用的時間內使用。根據目前的證據,如果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並且長時間使用,才有可能對後代產生不良後果,偶爾或短期使用的風險則很小。若有任何擔憂,請諮詢妳的醫生。註1:A級:人體試驗已經證實,對胎兒是安全的藥物。這類藥物不多,維他命即屬此類。B級:沒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許多常用藥物即屬此類,例如乙醯胺酚(普拿疼成分)。C級: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人體試驗尚未進行。某些抗精神症狀藥物如 Lorazepam、Haloperidol即屬此類,在使用上就要小心諮詢。D級: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此類藥物對孕婦絕對有益,才可使用。例如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X級:動物或人體試驗均顯示會造成胎兒異常。這類藥物對孕婦是絕對禁忌。如治療青春痘藥物A酸(Isotretinoin)、沙利竇邁、降膽固醇藥物等。B/D:在懷孕前6個月內,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在妊娠最後3 個月有致畸胎危險性,禁止使用。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歐暫停年輕人打莫德納卻允許BNT? 專家指關鍵在此
考量心肌炎風險增加,歐洲多國陸續暫停年輕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建議改接種BNT疫苗。莫德納及BNT疫苗都是mRNA疫苗,為何各國對莫德納有疑慮,卻允許年輕人接種BNT?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劑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BNT是最早完成兒童青少年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也已通過美國緊急授權使用,而莫德納劑量是BNT的三倍以上,抗體生成性佳但副作用也較強。目前莫德納正在研究濃度比BNT還低的劑型,如果成功,可望重拾競爭力。外電報導,加拿大數據顯示莫德納疫苗在年輕族群身上引發心肌炎的風險,高於BNT疫苗。包括冰島、瑞典、芬蘭暫停30歲以下接種莫德納疫苗;丹麥則限制18歲以下不能打莫德納疫苗,挪威建議30歲以下打BNT疫苗。黃高彬表示,莫德納劑量是100微克,但BNT只有30微克,莫德納相對劑量較大,雖然有利於生成較高濃度的中和抗體、保護力佳,但也導致很多人第二劑接種後感覺「像被車撞」,時間長達四、五天;BNT疫苗第二劑不舒服的時間平均只有三天,感覺也沒有這麼強烈。黃高彬表示,為了解決的這個問題,莫德納疫苗正在研發25微克的新劑型,如果能夠證明用較低劑量就有同樣的防護力,到時候新一代的莫德納疫苗可能又會比現在的BNT疫苗更具優勢。黃高彬表示,社會大眾對於疫苗的評價,常常會隨著更多新資料的問世而起伏,很多原本好像被比下去的疫苗,隨著時間進展,或許又會有新的地位,比如第二代AZ疫苗已經證實對於難纏的Beta變異株有效,T細胞反應維持不減弱,可望成為未來對抗病毒變異的利器。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心肌炎風險高…瑞典、丹麥年輕人改打BNT 專家說話了
瑞典和丹麥宣布年輕民眾暫停接種莫德納新冠疫苗,因擔心接種莫德納可能發心肌炎副作用,並建議使用BNT疫苗取代莫德納。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兩種mRNA疫苗都發現在年輕人較容易出現心肌炎症狀,對於以BNT取代莫德納的決定,可能是丹麥和瑞典看到該國的數據,發現莫德納心肌炎發生率高而做出的考量,需再確認。瑞典衛生部門周三(6日)引用最新數據表示,接種莫德納疫苗引發心肌炎的風險升高,決定暫停30歲以下的民眾接種莫德納;丹麥也將停止18歲以下的族群接種莫德納。BNT即將開始校園接種前,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委員李秉穎便曾提醒,年輕族群施打BNT疫苗恐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副作用,若接種後28天內出現5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和暈厥,應盡速就醫。而呂俊毅表示,兩種mRNA疫苗都看到在年輕男性,容易發生心肌炎的狀況,但機轉究竟為何仍不清楚。而有些國家、地區,像是香港,便建議針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只打一劑。既然兩種mRNA疫苗都有致心肌炎副作用的疑慮,為何丹麥、瑞典卻反而建議年輕人可以BNT疫苗取代莫德納?呂俊毅則表示,可能是當地的接種數據呈現莫德納致心肌炎的風險大於BNT,而做出這樣的決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莫德納的劑量較高。因此還需要詳細了解該國的暫停施打原因和期間,才能作為我國的接種參考。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美2學者摘諾貝爾醫學獎 研究「感知受體」有助開發止痛藥
2021年諾貝爾醫學獎4日揭曉,由美國學者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和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同獲獎,因為他們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有助於研發新的止痛藥。負責給獎的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辭中說:「今年醫學獎得主的重大發現,讓我們了解冷、熱及力量如何啟動神經脈衝,讓我們感知並適應這個世界。相關知識已用來研究慢性疼痛等多種疾病的療法。」委員會說,兩位得主各自的突破性發現,帶動學界研究風潮,「讓我們對神經系統如何感覺冷、熱和機械刺激因素的知識突飛猛進」。朱里雅斯是舊金山加州大學教授,帕塔普蒂安則任教於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兩人將平分1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4萬元)獎金。朱里雅斯在2010年曾獲得第7屆「邵逸夫獎」,表彰他對人類皮膚感知疼痛、刺激和溫度以致產生疼痛、過敏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的開創性發現。早在2014年,他就曾被預測為諾貝爾獎獲獎熱門人選。朱里雅斯和帕塔普蒂安去年曾共同獲得著名的卡弗里神經科學獎。65歲、生於紐約的朱里雅斯利用辣椒中會引發灼燒感的分子辣椒素,辨別出皮膚裡那些神經受體對熱有反應。帕塔普蒂安的開創性研究,則是辨別出對觸覺有反應的神經受體。兩人都沒有出現在諾貝爾獎頒發前的各界預測名單中。全球仍籠罩於新冠疫情陰影下,外界原本推測醫學獎熱門得主是信使核醣核酸(mRNA)疫苗和免疫系統研究先驅。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秘書長普爾曼說,兩位得主接到通知得獎電話時都很意外,「都高興極了,而且語氣都非常驚訝,有點震驚」。帕塔普蒂安1967年在黎巴嫩出生,父母都是亞美尼亞人,年少時為了躲避戰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洛杉磯。他的著名研究是找出把作用在人類皮膚上的機械力轉化為電神經信號的細胞機制和相關基因。受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連續第二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打破迷思?新研究:「乳製品不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一項針對全球最大乳製品消費國家進行的新研究顯示,與攝入量相對較低的人相比,「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CNN報導,瑞典是世界上乳製品生產和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研究該國共計4150名60歲老人食用乳製品並測量血液中發現的特定脂肪酸,隨後追蹤這些人平均達16年,以觀察有多少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多少人死亡。在對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等進行統計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含量高、同時也是乳製品攝取量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在將瑞典的結果與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共計近4萬3000人的其他17項研究相結合後,該團隊隨後證實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馬克倫德(Matti Marklund)在聲明中表示「雖然研究結果可能部分受乳製品以外的因素影響,但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乳製品本身有任何危害,我們發現那些攝取量最高的人實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這些關係非常有趣,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全面影響」。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8-24 養生.心理學解密
不喜歡無意義的寒暄、沉默是種藝術⋯⋯也許你也有默默散發魅力的「芬蘭人性格」
「沉默比言不由衷的話更有益於社交。」——法國哲學家 米歇爾・德・蒙田「你最近過得怎麼樣?」「不錯啊,你呢?」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噓寒問暖有時彷彿成為了一種「例行公事」,總要先快速地彼此問候幾句,有些人為了保留自己的隱私,許多時候可能也會選擇用「我很好。」來輕輕地帶過。來回穿梭在聚會中的人潮,有時或許也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真的享受在與他人一來一往、淺淺的對話中。你知道嗎?世界上有那麼一個國家的人不喜歡寒暄、不習慣閒聊,並且以「沉默」為傲。「沉默是金,開口是銀。」——芬蘭俗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芬蘭人似乎總是一貫淡漠的神情,除非重要的時機或話題,否則即便是在咖啡廳、餐廳及排隊人潮中,也很少看到芬蘭人彼此閒聊的景象,就連芬蘭人在等公車時,也會站到公車亭的四周,保持令彼此都舒適的社交距離。然而芬蘭人並不是天生討厭和人相處,芬蘭人這樣直率中帶點冷漠的民族性格,其實可以從他們複雜的「語言文化」來更深入地了解。芬蘭的官方語言是芬蘭語和瑞典語,而他們在6、7歲時也會開始學習英語,因此大部分的芬蘭人在交談時,時常會需要在腦中轉換第二外語,這時他們可能會因爲擔心自己所表達的字句無法完整地被對方理解,便會選擇什麼也不多說,比起漫無目的地閒聊,芬蘭人更重視的是「有意義」的深度交談和人際關係。對話中的空白,反而耐人尋味在大部分的英語國家中,以「How are you?」來親切地問候人時,多數時候我們會收到「I’m fine. Thank you.」這樣簡潔的回覆,然而在芬蘭,當用「你好嗎?」的芬蘭語「Mitä kuuluu?」問候一個人時,通常則會期望得到一個「真實」的回答,被問候的人往往會開始分享自己的生活近況,包括發生了什麼新鮮事、最近過得怎麼樣。這種感覺就像是:「當我關心起你過得好不好,代表著我真的在乎你的生活、你的一切。」也因爲如此,在芬蘭流傳著一則有趣的笑話:「一個芬蘭男人非常愛他的女朋友,以至於他把這件事都告訴她了。」在深入認識一位芬蘭人以前,或許會因為對方有些冷漠的形象,而不知道是不是該繼續和他進一步交流。但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步調愈發緊湊、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芬蘭人的沉默就像爲對話撥慢了秒針,留下的「對話空白」,似乎讓人能夠更謹慎地思考言談背後帶有的意義,甚至是可能帶來的影響。而在和芬蘭人進一步認識且深度交流後,或許也會發現,正是芬蘭人的沉默,讓這段交流的意義變得更加特別且耐人尋味。當我們享受在對話中的安靜時刻,或許就能讓內心也跟著靜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獨特、珍貴。參考資料:1.《BBC Travel》:How the Finnish survive without small talk2.《University of Turku》:What’s Up With the Finnish Silence?3.《Nomad is Beautiful》:Finding Serenity and Silence in Finland※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爭吵時常脫口而出「你每次都⋯⋯」嗎?心理學家:全有全無式思考,正默默毒害著你們的愛情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不到2成爸請育嬰津貼 托盟籲育嬰假延至8歲、首月全薪
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解決少子化問題,今年7月起,育嬰留停津貼已從原先的6成薪提高至8成薪,請假單位也彈性放寬至不低於30日、雙親可共同請育嬰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召開記者會給予肯定,但也指出,這一波育嬰假修法仍搔不到癢處,建議應讓育嬰假申請時間延至小孩8歲,請假單位彈性以小時計算、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給付給足全薪。托育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2009年開辦至今,請領的性別比例仍懸殊,2020 年請領人數中,男性占 18.6%、女性 81.4%,反映出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大多由媽媽自行照顧。她說,台灣的爸爸不敢請育嬰假,也不允許有正當理由育嬰,因此托盟在父親節前夕呼籲,要讓爸爸當爸爸,期許「請育嬰假」成為「做爸爸」的標配,因為育兒正是爸爸的權利。托盟指出,現行育嬰假請領時間是子女滿3歲前,但當孩子送托保母、上幼兒園、甚至國小低年級就讀半天課,家長每天接送小孩用「衝」的、育兒時間用「擠」的、孩子一有突發狀況就必須「喬」假「喬」時間,顯示制度支持極為不足,因托盟提出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就業保險法」第11條,將家長請領育嬰假的時間修改為為子女滿8歲前,才能完整涵蓋幼兒所需照顧的年齡。其次,過去請領育嬰假以「6個月為原則」,7月雖放寬為「有需求者,可以不低於30日,且2次為限申請」,但仍是以「月」為單位,對雇主和員工仍然不夠彈性、友善。參考瑞典育嬰假制度,家長可分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連續請一段期間,也可分段請,因此,托盟提出修改就保法第19-2條,並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第2條增訂規定,讓家長可依實際需求選擇以「小時」、「半日」、「日」或「月」為請假單位,最小單位縮至以「小時」計算,可視需求組合多元的照顧安排,讓雙親共有整整一年的有薪育嬰假,讓假變得更好用,更容易做到分工照顧共同養育。此外,托盟也呼籲增修「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補助要點」,可謂「政府加碼,挺新手爸爸」條款,讓男性於配偶分娩後第1個月請領的育嬰假給付投保薪資的全薪,用以確立國家有責鼓勵並支持父親育兒,而女性請領的第1個月育嬰假也比照辦理,收養兒童家庭家長提出共同生活之證明,同樣適用。勞動部條平司副司長王金蓉回應,現行之所以限定滿3歲前可請最常2年的育嬰留停,主要考量是超過3歲的幼童,不管是公共或私立托育,托育率至少有6成以上;至於若育嬰留職停薪以小時為計算單位,恐怕會產生中小企業、微型企業人力調配問題,其他勞工可能必須加班負擔請假者的工時,而現行勞基法規定的其他假別,也已經可以小時計算請假。對於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全薪給付,勞動保勞動保險司專委吳品霏則說,因涉政府少子化政策資源分配及政府財政問題,將視少子女化政策實施成效後,再通盤評估。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今年可望開放2劑混打! 專家曝BNT抵台前有機會達共識
國內民眾目前多以第一劑接種AZ疫苗為主,期盼未來疫苗混打能夠開放莫徳納及BNT疫苗。由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日前已有針對混打事宜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也表示,台大醫院跟長庚醫院也都著手進行「AZ+莫德納」的混打實驗,最快也要三個月後才知道結果,並提供給國內施打政策作為參考。張上淳表示,台大醫院已著手進行混打實驗,國外也有AZ混BNT疫苗的資料出爐,專家小組也有看到「AZ+BNT」效果比「AZ+AZ」好,至於是否等同「AZ+莫德納」會更好,仍需要研究評估。至於瑞典有小規模實驗約80多名受試者施打「AZ+莫德納」,其中有50多名表現比「AZ+AZ」好,諮詢小組會議會再針對此報告在召開討稐混打事宜。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目前專家小組會議上周開會有針對混打進行意見討論,大致內容是因國際混打數據多為「AZ+BNT」,而無「AZ+莫德納」等資料,目前無法在國內開放施打。但是這周瑞典又出了新報告,後續也會在BNT疫苗抵台前,考量混打BNT的可能性。其中會內也有討論到BNT疫苗抵台是否憂先保留12歲至18歲民眾接種,之後才留給混打。他表示,他認為現再因BNT施打在12歲至18歲族群的數據來源不夠扎實,不應該為了力拚全人口都要施打到,就往18歲族群以下施打,還需要考量更多血栓等副作用,認為BNT若進來,現階段不應保留給年輕族群,另外包含民眾認為安全的莫徳納或AZ,也應該考量其風險,再來討論混打可能。另一委員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目前長庚醫院也已經進行「AZ+AZ」、「莫徳納+莫徳納」等臨床實驗,另外還有「AZ+莫徳納」等混打實驗,會先交由倫理委員會通過後,在交由衛福部審查,每一組收200名左右受試者進行實驗,最快也要三個月後結果才會出爐,並同台大醫院的混打報告一同交由決策小組參考。針對未來國人連三周都將施打AZ疫苗,還有專家認為,不該再苦苦等候莫徳納或BNT,只要先打AZ疫苗,未來間隔十周期滿後,仍有機會第二劑混打到BNT。對此,顏慕庸指出,「只要有疫苗可打就不要挑,無混是AZ、BNT或莫徳納,免於重症的死亡率都差不多,但病毒變異快速,未來很難說,能打就先打。專家小組也會參考國內及國外數據,提供決策建議,加快疫苗接種,若順利預計今年底前國人仍有開放混打。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試驗結果得等3個月 若過EUA不排除加做國產混打試驗
混打呼聲愈來愈高,加上國際研究的加持,不少專業人士、民眾紛紛喊出「我要混打」的口號。台大醫院近期也受到指揮中心委託,啟動AZ+莫德納混打臨床試驗,長庚醫院也跟進,但臨床試驗計畫現在還在院內的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核中,預計收200名受試者,預計最快3個月內完成臨床試驗;礙於全球疫苗分配不均,未來混打將成趨勢,長庚指出未來也不排除會加做AZ+國產疫苗的混打試驗,但前提是國產疫苗已通過國內的EUA審核,才有機會進行試驗。國際已有不少研究顯示AZ+BNT混打,免疫反應極佳。新英格蘭雜誌於7月15日刊登一篇瑞典的研究,AZ疫苗混打莫德納疫苗,相較於二劑都是AZ疫苗,混打組的棘蛋白抗體濃度比AA組(AZ+AZ)高出20多倍,中和抗體濃度也高出10倍,但副作用增加三成。由於國內尚未有BNT疫苗到貨,新英格蘭雜誌的研究,儼然是開放國內混打的強心針,不過指揮中心仍認為應先進行研究,再評估是否混打。台大醫院召募200名混打臨床試驗受試,2小時內就多達600人報名,最後得抽籤決定。長庚醫院也同步要進行200人的混打臨床試驗研究,不過計畫還在院內審核中,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應該快審過了」,審核通過後還是需要送交食藥署審查,才能啟動混打臨床試驗。邱政洵表示,長庚醫院早在疫苗開打後,就開始做疫苗的免疫性與安全性試驗,國內目前可以接種的疫苗,雖然是通過我國食藥署EUA,但是這些疫苗都是在國外進行臨床試驗,多數沒有台灣的受試者,依照經驗,無論是疫苗或是藥物,不同人種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副作用,因此,疫苗開打後,院內就啟動AZ+AZ、莫德納+莫德納的免疫性與安全性試驗,釐清副作用、抗體的產生等。後來混打呼聲愈來愈高,長庚醫院從原本的免疫性與安全性試驗,增加第三組「AZ+莫德納」混打試驗,一開始AZ+AZ組預計收400人、莫德納+莫德納200人,因混打試驗的加入,將原本AZ+AZ組的其中200人的名額,移到第三組。邱政洵說,由於AZ+莫德納沒有經過原藥廠臨床試驗,此舉算是「超適應症」,所以計畫的審核相對複雜,要先經過院內的IRB再送交食藥署審核。邱政洵表示,混打勢必是未來的趨勢,畢竟全球的疫苗分配不均,台灣疫苗分配量也是如此,混打的臨床試驗是一定要做的,未來如果國產疫苗通過國內的緊急授權,也不排除會做AZ+國產的混打臨床試驗,他強調,一定要是上市的疫苗才可能做類似混打的臨床試驗。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人偏愛莫德納、開不開放混打 指揮中心下午2時記者會
國內自7月13日進入三級延長適度鬆綁,迎來第一個假日,戶外人潮及車流增多。國人也關注疫苗施打進度,九至十類族群約94萬人將陸續進行接種,還有部分民眾未來期盼能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將於下午2時說明最新防疫作為,以及專家小組討論狀況。針對國人進行第三輪意願登記截至昨日下午5時,全國已有814萬人完成登記,另外單勾選默徳納的族群占五成一,同時登記AZ及莫德納者則占四成五,另外已累計有81萬人「改變心意」重新選擇AZ疫苗。國內偏愛莫德納疫苗,但未來四周都施打AZ疫苗,有專家指出,比起苦苦等待默德納,如果先選擇施打AZ,等到滿十周,差不多BNT疫苗到貨,第二劑還有機會混打BNT。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大醫院已著手進行混打實驗,國外也有AZ混BNT疫苗的資料出爐,專家小組也有看到「AZ+BNT」效果比「AZ+AZ」好,至於是否等同「AZ+莫德納」會更好,仍需要研究評估。至於瑞典有小規模實驗約80多名受試者施打「AZ+莫德納」,其中有50多人表現比「AZ+AZ」好,諮詢小組會議會再針對此報告在召開會議,討論混打事宜。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瑞典發表研究AZ+莫德納效果佳!前台大醫籲:讓醫護機組員可混打
疫苗到貨時機難以預先掌握,「混打」策略能增加接種彈性,台大醫院也正在進行院內小規模的AZ混打莫德納臨床試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說預計三個月後有結果。巧的是,瑞典今天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全球第一篇AZ混打莫德納研究報告,相較於兩劑AZ疫苗,混打組棘蛋白抗體濃度高出逾20倍,中和抗體濃度也提高10倍,但發燒、疲勞、頭痛等常見副作用也多出三成。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表示,台大醫院做完混打試驗,很可能會得到與瑞典類似的結果,但是台灣某些風險族群,是無法再等兩三個月了。孔祥琪分析,因為要防範Delta變異株,必須要盡快完整接種兩劑,只打一劑疫苗的人保護力會降為三成。台灣大約有五萬名會照顧確診者第一線醫護,國籍航空機組員也很多,這些人都是接觸Delta變異株風險最高的前線人員,大部分都打過一劑AZ,而且已經過了8周左右,卻還沒接種第二劑,相當令人擔心,他強調「第二劑繼續打AZ也很好,但重點是要趕快打,不能再等!」孔祥琪建議,一般民眾兩劑間隔10到12周是還好,現有的疫苗數量,沒有餘裕開放全民可混打的政策,但針對上述最高風險人員,應該要鼓勵他們間隔八周就趕緊接種第二劑,甚至應該容許他們可以選擇混打,才能盡快讓前線戰士對於Delta變異株有完整保護力。他認識許多前線人員都希望可以混打,願意多承受一點點副作用,去換取更顯著的免疫反應,進而保護自己以及他們所服務的乘客和病人。孔祥琪表示,雖然混打的證據以AZ混BNT為主,但德國和加拿大總理都混打了AZ和莫德納,就是因為BNT和莫德納都是mRNA疫苗,學理上很相近。最近指揮中心宣布,除了孕婦和醫護等高風險人員維持8周間隔,其他人打莫德納兩劑間隔可延長為10到12周,也不是因為有實證,延長接種間隔的實證研究大多針對BNT疫苗,只因為WHO認為莫德納也可以適用,台灣就跟著延長。「為什麼WHO說可以莫德納可以延長間隔,我們就採用,但為什麼全世界都知道mRNA疫苗混打的學理相近,台灣卻不能接受呢?」孔祥琪說,疫苗政策有時候是膽子的問題,有些很重要的事情,膽子可能需要大一點。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醫療從業者對新冠疫苗的警告?教授:嚇唬台灣民眾的謠言
昨天(2021-7-7)晚上兩位讀者分別在6點15分和9點9分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同一影片的真假。Corbin Shong說:「請問這影片所說的是真是假?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謝謝!」。曾詔婕說:「教授您好,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您以科學實證在說明醫學,最近很努力想說服家中長輩施打疫苗, 但現在長輩群組流傳的已經不是簡單的造謠圖,而是同樣用國外很多反疫苗的醫師影片來現身說法,長輩們深信不疑,讓人非常挫折…其中有些觀點一看就有問題,可是集合起來成一個影片就讓長輩們覺得很專業,可以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嗎?非常感謝您!」這個影片是在2021-6-18發表在Rumble平台,而標題是:全球醫生和醫療從業者對 Covid 疫苗的警告。但它其實只是把一個英文影片加入中文翻譯,而原始影片是在7個月前(2020-12-6)就已經發表了。7個月前,台灣根本就不關注新冠疫苗,但現在台灣則是天天都在熱炒新冠疫苗的議題。所以,選在這個時候發表這麼一個繁體中文版的影片來嚇唬台灣民眾,真的是用心良苦啊。發表這個中文版影片的組織是叫做thelastremnant。我知道The Last Remnant是一套電子遊戲的名稱,但是我查不出thelastremnant是什麼樣的組織。Rumble平台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給那些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的影片播放的網站。所以,凡是在Rumble平台發表的影片,幾乎都可以說是有問題,或是有爭議性的。當然,有很多人認為Rumble是在做好事,讓所有人都能隨意表達任何意見。例如在我這個網站的讀者群裡就有人認為YouTube和臉書是偏袒民主黨,所以會禁止偏向共和黨的言論。不管如何,這個原始英文影片的名稱其實就只是很簡單的Ask the Experts(問專家),而它在發表之後不久就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這個中文版的影片在下面有註解說:「影片訪問了將近30幾位醫生,疫苗學家,科學家,護士,博士,及專業醫療從業人員。他們解答了一般大家對疫苗存有的疑惑以及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疫苗對人類及人體的危害」。但是,其實,影片裡的所謂的專家是共有33位,而不是將近30幾位。這33位所謂的專家是透過視訊齊聚一堂,用所謂的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疫苗對人類的危害。帶頭的人是Andrew Kaufman。他是有醫生的文憑和執照(精神科),但他從事的行業卻是自然療法。他在他個人的網站發表The Big Virus Hoax(大病毒騙局),聲稱根本就沒有「病毒」這種東西,而「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都是政府創造出來的假象,目的是要控制人民的行動。(註:截至今日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加拿大McGill大學有設立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它在2020-9-24發表The Psychiatrist Who Calmly Denies Reality(冷靜否認現實的精神科醫生),而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Andrew Kaufman醫生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四處傳播,聲稱該病毒不存在。 現在,他在公開示威中帶領反口罩人士,並告訴數十萬 YouTube 用戶,他們所知道的關於醫學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第二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比利時的Hilde de Smet。她是一位自然療師,而跟Andrew Kaufman醫生一樣,她是完全沒有任何病毒學,免疫學,或流行病學的訓練或資歷。她聲稱新冠疫苗沒有經過動物試驗就直接用在人身上是非常危險,但事實上新冠疫苗都是有經過動物實驗,例如請看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的COVID-19 shot protects monkeys(新冠疫苗保護猴子)。第三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挪威的Nils Fosse。他聲稱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但事實上在2020年12月時,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造成將近160萬人死亡。第四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Elizabeth Evans。她聲稱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能阻止病毒傳播,但事實上早在2020年11月輝瑞疫苗就已經被證實保護力達到94%。第五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Mohammad Adil。他也認為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而由於他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而被吊銷執照12個月。第六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Vernon Colman。他認為整個所謂的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有關此人的怪異行徑,英國的獨立報曾在2011-10-22發表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第七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愛爾蘭的Dolores Cahill。她說維他命C,D,和鋅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所以什麼封城,居家防疫,社交距離,戴口罩,打疫苗等等,都是沒必要的。有關這位教授的一些新聞報導,請看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6-22)發表的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家學者。好了,我想其他26位專家就沒有必要繼續數落下去了。不過,為了能讓大家有個記錄,我把他們的名字及國家列表如下(讀者George在回應欄裡有提供那幾位美國專家的事蹟):Zac Cox – 英國牙醫和順勢療師Anna Forbes – 英國醫生Ralf ER Sundberg – 瑞典醫生Johan Denis – 比利時順勢療師Daniel Cullum – 美國脊椎按摩師Moritz von der Borch – 德國記者Anne Fierlafijn – 比利時醫生Tom Cowan – 美國醫生Kevin P Corbett – 英國退休護士Carrie Madej – 美國醫生Barre Lando – 美國醫生Kate Shemirani – 英國護士Sandy Lunoe – 挪威藥劑師Boris Dragin – 瑞典針灸師Piotr Rubas – 波蘭醫生Natalia Prego Cancelo – 西班牙醫生Rashid Buttar – 美國醫生Nour De San – 法國醫生kelly Brogan – 美國醫生Konstantin Pavlidis – 英國形而上學家Sherri Tenpenny – 美國醫生Senta Depuydt – 比利時記者Heiko Santelmann – 德國醫生Margareta Griesz-Brisson – 德國神經學家Mikael Nordfors – 瑞典醫生Elke F. de Klerk – 荷蘭醫生原文: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
-
2021-07-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學習5個趕走壞心情的行動
繁忙的生活,加上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長時間待在家,既不能跟朋友小酌放鬆,假日也無法出門散散心,讓我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中。VidaOrange編輯根據國外媒體Positivity Blog,為你整理了幾個快速轉換心情的方法,讓你在家也能透過幾個簡單的方式,掃去負面的情緒,找回樂觀自信的自己。1.做些簡單的運動過去曾有數個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腦內啡的分泌,讓你的壞心情和煩惱隨著汗水消失殆盡。運動不僅使我們更健康,也使我們更快樂,雖然現在沒辦法到戶外或是健身房運動,但只要做些簡單的居家運動,像是瑜珈、徒手訓練等,讓身體動起來,一樣可以達到掃去負面情緒的效果。2.回想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情TED 講者 A. J. 賈各布斯曾做過一個實驗,謝謝每個讓他順利喝到咖啡的人,而他也從過程中發現了「快樂的秘訣」。他分享:「感激可以改變我們的時間觀,讓時間慢下來,讓我們的煩躁感慢慢淡化。」,無論是謝謝家人朋友、謝謝手上的食物,還是謝謝你自己,都能讓你從負面的思考中跳脫出來,讓你的心情變得更加開朗。3.換個環境或空間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程度,因此,在心情不好時,換個環境也許可以幫助轉換心境。下次當你感到不開心時,可以適時地起身走動一下,到廚房、客廳等地方休息一下,或是稍微整理一下環境,讓你可以在更舒適的空間中工作,也許能提升你的工作品質與幸福感。4.轉念思考正向心理學權威索妮亞‧柳波莫斯基曾說過,那些充滿喜悅地期待、擅長從期待中獲得愉悅的人,更容易能感受到快樂的情緒。如果你陷入低潮時,或許可以試著切換成正向的角度思考,例如「盡力而為,不去擔心太多尚未發生的事」,或許能更快地幫助你從壞心情的困境中走出來。5.給自己一段下午茶時間如同瑞典人享受慢生活的Fika哲學,下午茶時間就像生活裡一顆滋味甜蜜且豐富的糖,除了能夠放鬆身心外,更是拓展自身眼界的好機會。無論是切一塊小蛋糕當點心、泡杯咖啡邊喝邊休息,或是吃一小碗冰淇淋,都能幫助你抽離煩躁的情緒,讓心情有喘息的空間,更有能量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希望透過以上介紹的5個方式,能幫助你更快地掃除負面的情緒,讓長時間待在家的時光也能變得幸福又美好。參考資料:《Positivity Blog》6 Ways to Quickly Change a Negative Mood into a Positive On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5個「趕走壞心情」的行動:學瑞典人Fika一下、感謝身邊的人事物
-
2021-06-24 養生.人生智慧
放鬆不用等週末!瑞典人讓上班日變快樂的秘密:盡情享受「Lillördag 小週六」
瑞典近期盛行一個帶有北歐悠閒感的單字「Lillördag」(想聽發音點這裡),中文有「小週六」(Little Saturday)的意思。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管理系的教授Rickard Grassman敘述,北歐國家這種小週六的文化可以回溯至勞動社會的歷史上,過去雇主會要求僕人在週六上班,而改在週間提供他們休假的機會,因而發展出「在平日休假」這樣的傳統。許多人在結束週末面對週一時,難免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似乎從一個高點墜落至情緒的谷底,加上冬天時的北歐國家黑夜來得特別早,早出晚歸的日常作息讓生活幾乎被昏天暗地的夜色籠罩。而隨著週二、週三度過,期待著週末來臨的愉悅感也讓情緒慢慢爬升到了一個如駝峰般的新高峰點,因此,在北美也有一個和「Lillördag」相似的概念,美國人稱它「駝峰日」(Hump Day)。想好好放鬆,不用等到週末圖片來源:Pexels「有時候,等待週末讓時間變得太漫長了。」——瑞典人 Harpo Adolfsson重視生活品質及個人心靈健康的瑞典人也發現,一週工作5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等待週末太漫長且煎熬了,因此慢慢地,有些人開始在禮拜三下班後,邀請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到家裡一起準備豐盛的一餐。佈滿溫馨燭光的餐桌前,在映著歡愉景象的玻璃酒杯中倒入一杯杯黑生啤酒,享用著自製的手工漢堡、煙燻鮭魚及馴鹿肉,有時也可能僅是簡單的炸物就十分滿足。有些餐廳及酒吧也會在這天特地延長營業時間,提供想與家人朋友歡度「小週六」的人們,一個彼此交流、打氣的好去處。小週六,是一種「儀式感」「你可以藉由一週裡達到較小的目標,來獲得動機,並且為此獎勵自己。」——斯德哥爾摩大學壓力研究所副教授 Constanze Leineweber瑞典人這樣的「小週六」傳統,是希望藉由在週間建立一項「提前放鬆」的儀式,就像是告訴自己:「現在可以放鬆一下,喝一杯酒了。」暫時地放下職場上的奔忙、不順遂,為生活及身心靈注入飽滿的養分,消耗了3天的精神也能在這天充飽電,重新面對週間繁忙的工作,而緊接著工作2天後,就能再次迎接美好、放鬆的週末。不論是與珍視的人們共度溫馨夜晚,或是一個人窩在家中沙發上,享受不被打擾的靜謐時光,瑞典人的「Lillördag小週六」文化讓我們看見另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只要願意,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你喜愛的樣子。參考資料:1.BBC Worklife:Lillördag: Sweden’s workers de-stress with ‘Little Saturday’2.The Local:Swedish word of the day: lillördag3.Inc:Steal the Swedish Secret of ‘Lillördag’ for a Happier Workweek4.Forge:The Swedish Idea of “Little Saturday” Will Get You Through the Workweek※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想好好放鬆,不用等到週末】瑞典人讓上班日變得快樂的秘密:盡情享受「Lillördag 小週六」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仁波切贈移民署測溫消毒一體機 盼防疫更周全
近日不少人民眾及團體,捐贈物資給醫護或警消人員,希望在抗疫工作上能盡一分心力,但在抗疫戰線中,移民署因必須與境外人士與外籍移工接觸,風險一點也不小。為使移民署人員及洽公民眾有更好、更周全的防疫效果,弘揚佛法的松柏仁波切(Khenpo Lama),主動捐贈150台自動紅外線測溫消毒一體機給移民署,移民署將規畫分配到北區大隊、中區大隊、南區大隊、國境大隊、訓練中心及異地辦公室等單位。移民署則感謝此項義舉,除了妥善運用之外,也將回贈感謝狀,感謝松柏仁波切共同為防疫而努力。這種全自動紅外線測溫消毒一體機,只要雙手接近,就能智能感知溫度,除了立即顯示體溫外,同時使用自動感應免清洗消毒酒精皂液器,確保洽公場所防疫安全與需求。松柏仁波切1998年發願傳播佛法,分別在台灣、馬來西亞、挪威、日本等地成立桑耶寺佛法學會,後來因緣際會被邀請到德國、英國、瑞典、丹麥、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弘揚佛法,足跡與弟子遍布世界。台灣這次疫情嚴峻,松柏仁波切希望能夠為台灣防疫工作盡些心力,因此捐贈測溫消毒一體機,希望守護第一線防疫同仁及洽公民眾的潔淨。
-
2021-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百元快篩在家自己篩!「台灣人在德國」,分享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國內本土群聚感染未見趨緩,而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已經歷了疫情大爆發、封城後解封,又封城又解封的歷程;看看國外應對疫情的方法,或許也可以當成我們的參考與借鏡。YouTube頻道《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的Sophia,自拍影片與外界分享,自己身處在疫情之下的德國生活日常,影片中談到快篩試劑普遍化的使用、疫苗護照、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等相關問題。 德國降低醫療負擔,人人可快篩 德國的一組快篩試劑的價格,大約是新台幣100元;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價格從原先一開始的新台幣300元,降至新台幣100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出現感冒症狀,或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受到感染而有不舒服者,就可以自己買來做簡單的快篩。 針對上班、上學者,德國政府也有規定,學校或是公司,每周一定要至少提供一次免費的快篩;原先德國疫情尚未解封時,有學校將學生分成A、B兩組,A組上週一、三、五,B組上週二、四,隔週再對調組別上課,所以有時候學生一周會上3天課,有時候則是上2天課,凡是輪到要上課的學生,當天要提早15分鐘到校,自己操作快篩,確定大家都是陰性了!才會開始上課。 會這樣大規模的,讓上班上課的人自己做快篩,是因為德國沒有那麼多的醫護人員,也能有效的減輕醫療的負擔;德國5月22日解封的時候當日確診人數還有7000多人,過了一周之後,單日確診數還是有5000多人,也就是說還是有快篩的必要性。 人人都有疫苗護照,7月數位上路 在德國每個人都有一張黃色的疫苗護照,從7月1日開始就有手機數位版的疫苗護照,上面會有QR code 只要一掃,就會知道你有沒有施打過疫苗,如果要在歐盟境內旅遊的話,就要在14天前,完成有國際認證的四種疫苗接種;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共同認可的四種疫苗就是: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AZ(AstraZeneca)、嬌生(Johnson & Johnson)。 為何會有需要至少施打疫苗14天過後的規定呢?因為,不論打一劑、或二劑的劑苗,都要經過兩個禮拜,才會正式產生免疫效果;也就是說,一切按照計畫時程進行的人,7月1號開始,就可以在歐盟27個國家境內自由地旅行了。 疫苗是否可以混打?德鼓勵混打 查詢到能夠接受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而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4月1號,德國的Robert Koch Institut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AZ,然後第二劑量打mRNA疫苗,也就是利用信使核醣核酸技術所做的(輝瑞、莫德納)疫苗,這樣混合施打的效果更好。 相關報導資料 .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混搭疫苗安全嗎? .Horizon- EU Research&Innovation magazine:混搭疫苗需要了解的五件事 .Dortmund大學:先打AZ疫苗,後打輝瑞有好處 Kreuzimpfung: Kombi von Astrazeneca und .RKI 的官網原文(德文) :AZ與其他mRNA疫苗混打更有效 不過,台灣所有官方發布的資料,目前都顯示不建議第二劑施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在衛福部的官網上也是這樣說。 至於最終個人要怎麼選擇,需要有賴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AZ血栓副作用疑慮,比生孩子低 施打AZ害怕有血栓的問題?發生血栓的機率機率畢竟只有10萬分之一甚至不到2;若以生小孩的風險為例子,每600至800個嬰兒就會有一個「唐氏症」;每100個嬰兒也會有2個至3個有先天性的缺陷,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這樣子就不生小孩。 每件事情都多少有它的風險,相較之下,打AZ疫苗的風險,已經是非常非常低了。 在今年的4月16號,德國總理梅克爾率先打了AZ疫苗,同時她也拜託德國人民趕快去打疫苗,「因為這個是唯一可以,克服這場疫情的唯一辦法」;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也打完兩劑的AZ疫苗;既然,英國和德國兩位國家的元首都毫不猶豫施打了,可見AZ疫苗並無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差。 德國的後疫情時代,往日難再現 德國雖然現在已經解封了,但是還是回不到從前的生活,比如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在餐廳「戶外」用餐,不需要有「陰性檢測證明」,可是如果要在餐廳「內用」的話,就必須到檢測站,拿到「陰性檢測證明」。 搭飛機的時候也是需要有陰性的檢測證明,但這個時候則要跑去檢測站做快篩,不可以自己在家做快篩,因為不可能自己給自己開證明。 傳染病爆發的年代,請顧好自己 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曾經爆發過很多次的傳染病,像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當時因為沒有疫苗,導致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7歲。 我們很幸運地生在這個科學進步、醫學發達的時代,這次的疫情爆發還不到一年,人類就發明了疫苗來對抗病毒,真的很感謝科學家,還有醫護人員的貢獻,作為普通人能有的貢獻,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珍惜生命。 (本文,已獲《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授權轉載改寫引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別把錢留到不能花的那天!吳淡如:擁有足夠的錢養老,不如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藉吃舒壓但也想保持健康?歐美封城一年來的借鏡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美多國因疫情爆發得早,封城與居家辦公已一年多,研究發現民眾更關注健康,卻也更容易用吃來調適情緒,甚至封城一個月就有超過3成法國人發福。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疫情籠罩全球,提升各國人民重審自己與地球的健康、加持永續消費趨勢。然而,病毒傳播搞得人心惶惶,社交機會被剝奪、國家經濟不穩、足不出門的新日常,也激發情緒性暴食!理性購物、感性進食?根據法國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2020年5月調查,法國自疫情爆發以來,26%消費者更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21%更在乎生產是否人道、19%也更受自然、永續的食物吸引。然而,自2020年3月17日法國封城以來,法國人反而更傾向吃高熱量、安撫人心的食物。根據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2021年1月2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吃了更多的零食,買了更多撫慰心靈的食物。在將飲食視為國家資產、文化遺產的法國,疫情更加劇理性消費、感性進食兩種衝突現象!近半數成人用吃舒壓!健康和罪惡食物的進食量同時增加研究發現,48%法國成人、48%英國人會用飲食解決情緒問題。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法國封城不到2個月,就有35%成人變胖、每人平均攝取熱量從1935大卡一天微幅成長到1942大卡,但運動量卻大大減少。有趣的是,這些法國人除了吃更多的糖果、加工肉、飲料與酒,也吃了更多的蔬果、豆類、以及魚和海鮮,因為同時也有意識到要保持健康。另一項研究指出,紐約封城,女性因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頻次明顯提升,男性則無顯著改變。研究者分析,女性可能更常用吃來緩解壓力。小孩進食解無聊、家長也給了更高自主性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同樣指出,小朋友在家對食物有更大的情緒反應、情緒性爆食,無聊時找點東西來吃更成疫情新常態。而且,在家工作的家長也助長這樣的行為,家長壓力倍增、默許孩子吃更多零食,包括習慣性用食物安撫小孩。在以往不允許小孩吃點心的法國有更明顯的改變,孩童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進食自主性!便利非重點、家庭自煮潮來襲此外,有48%的法國居民認為「便利性」在封城間沒那麼重要,且有83%民眾自煮時間變更長!法國、義大利家庭封城期間,家長花更多時間帶小孩煮飯,研發家族食譜,不僅可以消磨時間、促進與子女關係,還能吃得更健康,可說是疫情下照顧心情與身體的最佳解方!有趣的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發現,學歷越高的人,在家帶小孩做飯的時間越長。如果無暇做飯、或是害怕做出暗黑料理,也可以嘗試烘焙。美國疫情爆發一個月後,酵母銷售量成長647%。不管是義大利、土耳其還是瑞典,各國語言的「麵粉」、「麵團」網路熱搜度都達新高。而且,在疫情率先大爆發的義大利,「麵包」、「蛋糕」、「披薩」的搜尋聲量與確診案例成長數成明顯正比!諸多研究顯示,與家人一起做飯,或是嘗試烘焙等簡單、又療癒的飲食活動,可能比狂吃、吃補給品更能有效幫助大家度過疫情。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延伸閱讀▶宅在家卻不能開伙怎麼辦?叫餐飲外送,你要注意這些原則▶如何讓WFH不變成WTF?三餐這樣準備可以讓你好過一點▶「自煮管理」不擔心!國產生鮮供應不斷鏈,這些平台都可以幫你外送到家參考資料▶Child eating behaviors, parental feeding practices and food shopping motiv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 (How) did they change?▶Food choice motives and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diet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Changes in food intak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New York Cit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5-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三大電子票證記名這樣做 悠遊付還可同時綁定多張卡
防疫當前,抗疫人人有責!三大票證業者攜手合作,在週一上班日前呼籲民眾,搭乘大眾運具除了把口罩戴好戴滿,還要記得把手上的電子票證完成記名,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電子票證的記名相當簡單,只要在記名網頁上輸入外觀卡號及填寫個人資料,即可完成記名,也完全免費。目前雙北市已經進入防疫三級警戒,加上雙北市通勤多以捷運、公車為主,防疫指揮中心也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多使用電子票證,多多使用記名卡搭乘,就可以達到搭乘公共運輸的實聯制精神。包括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陳亭如、一卡通公司董事長李懷仁、愛金卡公司董事長黃瑞典也同心呼籲,請上班族上班前就把手中的悠遊卡/一卡通/icash2.0完成記名,電子票證記名即具有實名制的作用,可以查詢搭乘捷運、公車、YouBike等大眾運具的足跡,也可具體落實疫調追蹤。其中,如果手上有多張悠遊卡同時使用,建議可透過「悠遊付」獨家綁定悠遊卡的功能,讓綁定的悠遊卡等同於記名悠遊卡,一個悠遊付帳戶可以綁定至多20張悠遊卡,手機上即可查詢綁定悠遊卡的交易紀錄。若不慎遺失悠遊卡,也可保障卡中的餘額,持卡人權益完全受到保障。而三大電子票證業者也提醒民眾,上班族搭乘大眾運具時,別忘記隨時把口罩戴好,在車廂內、候車區也都禁止飲食,即使在戶外最好也是戴緊口罩,將自身防疫措施做好,共同幫助臺灣盡快走出緊張的疫情。悠遊卡記名網頁:https://lihi1.com/6dWIE一卡通記名網頁:https://ipass.pse.is/3f5mw4愛金卡記名網頁:https://pse.is/3etwwq
-
2021-05-07 養生.聰明飲食
英國國民小點「司康」到了台灣,為什麼從下午茶配角躍身專門店主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近年出現了許多司康專賣店,2020年更有業者推出司康中秋禮盒,2021年4月就連超商都賣起司康。這本是簡單小吃的英國小點在台灣越來越夯之外,更擁有自己的專賣店、數十種口味,也讓台灣多了認識奶油抹醬的機會。鬆圓的司康(Scone),源自16世紀的蘇格蘭,如今成為旅英必嚐的午茶小點。在傳統的三層英式下午茶中,它夾在上層蛋糕甜點和下層三明治鹹點中間,更是「cream tea」(簡易版下午茶,直譯「奶油茶」)的重磅主角。近年台灣不乏獨立咖啡廳、文青甜點店誕生,其中更有幾家司康專賣店在社群上累積高人氣追蹤,包括2014年創立的「悄悄好食」、發跡於台南的Merci Kitchen等網路名店。而繼2020年首次有多款司康中秋節禮盒問世,超雙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在2021年4月推出4項烘焙新品中也有司康,為國內首次有司康現身超商,可見這英國烘焙名品在台灣多年,從英式下午茶套組的要角之一,卻在近年越來越常見、且躍身主角。到底這源自於16世紀初的蘇格蘭小點,為何來到台灣得以百花齊放?司康鮮奶油特別濃?撇除名字,製法與脂肪含量就不同首先,獨自上陣沒氣勢的司康,為台灣帶來的新「鮮」奶油。在英國,司康上桌,鮮奶油與果醬勢必同步隨行。只不過,雖然中文同樣都叫「鮮奶油」,司康所用的鮮奶油與星冰樂上的捲捲白雲、蛋糕外層的純白棉衣(比較像是whipping cream)不大一樣。沾司康的奶油醬(clotted cream,又稱凝脂奶油、德文郡奶油)是一種濃郁的鮮奶油,脂肪含量55%以上。外觀類似塗抹貝果的奶油乳酪,但質地卻異常柔軟,主要產地來自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與德文郡。不同於用打發製成的鮮奶油,沾抹司康的奶油醬由牛奶經蒸汽或隔水加熱,或用烤箱低溫加熱12個小時之久,靜置後,將最上層浮出的乳脂來製成,如同「clotted」意指一坨、凝塊之意。奶油醬除了伴司康左右,在英國傳統上也會用在冰淇淋或燉飯、炒蛋,或是馬鈴薯泥等鹹食。只不過,在台灣它幾乎只會隨同司康出現,更讓為看似平凡的司康畫龍點睛。隨著大英帝國航行世界,長大又變鹹的司康司康進入台灣並非近兩年的事,只是現在現身於台灣的司康版本多,且以更精緻的姿態出現。台灣星巴克很早就推出的巨型三角司康源自美國,它不僅比傳統英式司康更大、扎實,也更硬。因為製成時使用更多鮮奶油,因此通常不另外搭配果醬與奶油。有時甚至會放葡萄乾、藍莓乾、巧克力豆等不同餡料。司康除了到美國變大之外,到了歐洲也從甜到鹹,一路展開。在司康發跡地蘇格蘭,就有拿來當早餐的馬鈴薯司康(tattie scone),只不過外型更接近美式軟鬆餅。來到曾受英國殖民的紐西蘭,同樣也看得見鹹口味的起司司康,甚至經常搭配培根、洋蔥添加味道。除此之外,澳洲也有台灣較少見的南瓜司康與炸司康(puftaloons)。台灣司康大盛開!專賣店,複雜口味通通來台灣的司康不似英國發源地搭配沾醬,而是自帶口味、包餡豐富,這也與國人吃麵包習慣包餡有關。台灣人不管吃厚片,還是吐司,奶酥與巧克力不同抹醬早已塗好。啃麵包裡面不管是日式紅豆,台式肉鬆、還是西式乾酪,餡也已經塞滿等待自己在口中化開。再來,其實司康到了台灣口感也已經過改良。目前擁有3家分店、官方粉絲團人數近3萬人的「悄悄好食」創辦人Cindy告訴《食力》,「台灣顧客更在乎(口感)乾不乾,基本上更偏好濕潤一點。而且,在美國吃的司康幾乎都是直接從冰箱帶著走吃,而台灣消費者也喜歡烤過後熱著吃。」不過,回歸到台灣百花齊放的口味,創新口味雖然吸睛,但是Cindy觀察到,其實最後會一直回來買司康的常客,大多喜歡簡單口味,以原味或是伯爵茶為主,再搭配鮮奶油。雖然國外司康也有不同種,但不管是在英國,還是歐美,司康鮮少有自己的專賣店,通常都是在麵包店、咖啡廳、或是英式下午茶不起眼的安全牌。台灣司康不僅坐擁自己的專賣店,更以數十種口味現身,從可可到芋頭、酒又到茶多種組合一碟碟司康排坐在櫥窗中之壯麗,可說是台灣另一種奇景。延伸閱讀▶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世界最佳餐廳NOMA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參考資料▶The Right Way to Eat a Scone, According to Queen Elizabeth II▶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SCONES & BRITISH SCON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29 養生.聰明飲食
過漁不是新鮮事?當養殖漁獲超越野生撈捕意味著什麼
長達數萬年,人類開採淡水和近岸的海洋魚類以及軟體動物,來餵養他們的家族、親戚和家眷。接著早期的文明誕生,西方文明是在羅馬帝國時達到顛峰,全都高度仰賴配給糧食,提供給數百名、有時數千名在公共工程中勞動、擔任官員,或是投入陸軍或海軍戰役的人。早在中世紀以前,人們便已重度開採世界的近岸水域,有時甚至到達過度捕撈的程度。人們的活動也導致自然環境變遷和棲地改變。古代的捕魚早已深深影響世界各地近岸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羅馬時期之後的發展甚至更加劇烈。羅馬統治在東西方錯綜複雜的瓦解過程,與商業捕魚的縮減同時發生;唯有歐洲北部例外,因為那裡的近岸尚有大量的鱈魚、鯡魚等其他魚類。多數的中世紀歐洲人都是採以穀物為主的飲食,比起魚更偏好肉──當時所有棲息在水裡的生物都被歸為魚類。魚是人們受制於飲食規定時的替代品,與保健、威望和懺悔有關,後者由基督教會嚴密界定。鮮魚價格昂貴,通常會保留給富人或自給自足的修道院社群。直到西元一一〇〇年左右,人們開始依賴當地漁獲為生,會食用鮮魚或簡易保存加工過的魚。到了一二〇〇年,由於禁吃肉的聖日天數增加,許多平民會吃經過乾燥、鹽漬或浸泡過濃鹽水的海魚,通常是在距離相當遙遠的地點加工完成。與此同時,貴族和富人偏愛鮮魚,尤其是一種通常飼養在池中的異國魚──鯉魚。除了社會環境的改變,歐洲的漁民也必須應對自然環境的變遷。中世紀暖期的數百年間,相對暖和的天氣導致人口成長和對魚類的依賴加深。到了十世紀,人們會捕魚販售給當地市場的消費者(這通常是家計型漁撈的一環),而捕魚社群靠著供應魚給增長中的城鎮來維生。三百年後,運魚貨車的網絡橫跨英格蘭南部,還有馬匹從諾曼第接力運送新鮮漁獲到巴黎。到了一三〇〇年,遙遠的內陸地區的人們開始大規模養殖鯉魚、梭子魚等其他魚種。過度捕撈、跨河的屏障建設等人為活動和環境變遷,全都導致在西歐部分地區的鮭魚洄游量減少。當人們的需求漸長,繁殖速度緩慢的鱘魚魚口卻銳減。人們的應對方式是加強開採外圍的漁場,尤其是捕撈鯡魚。大西洋和北海鯡魚複雜的產卵模式,讓漁民可以在近岸捕捉數千條魚。但是有個問題。鯡魚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會在幾小時內腐敗。不過,鯡魚漁業依舊迅速擴張,特別是在北海南部和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波羅的海沿岸。漁民會在海灘上鹽漬鯡魚(這個做法可以讓魚貨保存數月之久),再紮成一捆捆販售。到了十三世紀,鯡魚開採已經到達龐大的商業規模,尤其是在北海南部和瑞典南部斯堪尼亞外的波羅的海,人們在此捕撈近岸的產卵魚群。大量的漁獲被浸泡在密封桶的濃鹽水中,並運送到遙遠內陸,以標準化單位交易。一世紀後,荷蘭人在首度真正國際化的捕魚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到了一五二〇年,他們供應鯡魚給羅馬。這些發展和小冰期的開端同時發生;在鯡魚幼魚全年中對較寒冷的海水特別敏感之時,冰期的到來讓海水溫度下降。在波羅的海和北海被重度捕撈的鯡魚產量暴跌,於是漁民轉為捕撈其他魚種。這些似乎是永久性的轉變。現今波羅的海的鯡魚洄游量比一千年前少了兩成。鹽漬鯡魚不太受歡迎,於是漁民改為捕撈大西洋鱈;牠是一種白色的海魚,其魚肉可以輕鬆乾燥或鹽漬,並長時間保存。早在青銅器時代,人們便會捕捉這種魚,當時甚至成為羅弗敦群島的主食。被乾燥製成淡魚乾後,大西洋鱈成為海邊居民和奉行大齋期的虔誠信徒的珍貴配給食物。當地的需求開始永無止盡地增長,於是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行會商人抓住機會:他們擁有散貨船可以運送這些魚。人們從未停止搜尋鱈魚資源,促使英格蘭漁民在一四一二年抵達冰島水域。那裡的環境險惡駭人,但能夠賺取鉅額利潤。接著,到了一四九七年,漁民發現了紐芬蘭島的鱈魚漁場,在這裡用籃子就能直接從海面撈起魚。鱈魚產業在歐洲早已經是門國際性的生意,其觸角伸入遙遠的內陸,並觸及地中海的天主教國家。然而,紐芬蘭島和新英格蘭漁場讓鱈魚的開採成為龐大的商業事業。三角貿易將不列顛與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及新英格蘭的眾港口連結在一起,而如今鱈魚成為了這三角貿易的一部分。長期的利潤相當驚人,累積起來高過在美洲找到的所有黃金的收益總和。可是,就連在十八世紀這麼早的時期便已經出現過漁的跡象。鱈魚的平均大小開始縮水。令人震驚的是,前述這龐大的國際貿易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捕魚產業,但仰賴的卻是從中世紀以降,幾乎未曾改變的捕魚方法和設備。儘管如此,到了十九世紀,人們對北大西洋鱈魚漁場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破壞。當岸上需求增加,又更難尋獲魚時,人們開始更有效率地捕魚,發展出延繩釣,在大西洋的開放水域使用開放式的母子式漁船,並在近岸設置大型圍網。漁獲存量的消耗並未趨緩。從十四世紀起,漁民便開始使用拖網,是一種在海底拖行的加重漁網。但在人們發明了桁桿式拖網後,漁獲量更是飆升,因為木製桁桿會讓網口保持敞開。這種捕魚方法對海床的破壞極大。當人們在一八三〇和四〇年代運用蒸汽動力,接著在一世紀前採用以柴油為動力的拖網船,漁民開始可以在遙遠的外海待上更長的時間,邊工作邊冷凍他們的漁獲。到了一八九〇年代,蒸汽拖網船的漁獲量是帆船的八倍之多。柴油船卸下的漁獲量有時可以比蒸汽拖網船多出四成。當現代拖網和巾著網(最早於一八五〇年代使用的旋網類漁網)被發明出來後,捕魚便不再是機會主義式的活動,而成為了以工業規模高效率開採海洋的方法。這些發展逐漸在歐洲水域扎根,但當漁民採行古代的傳統策略(如果某座漁場資源耗盡,就移動到其他地方),技術便會傳遍各地。日本人於一八八二年採用巾著網來捕撈小型的表層魚類。到了一九三〇年代,法國人在外海操作加工船。當秘魯魚粉可做為動物飼料一事被大為廣傳,需求便激增。如今漁民在正式公司裡作業,有財力可以購買和維護船隻以及他們新穎的電子魚群探測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捕魚成為徹底工業化的產業,而日本領先全球。拖網船隊冒險遠航至南極大陸,在十五年內耗盡到那之前未經捕獵的區域,接著再度離去。現今,這個時代的氣候變遷威脅著已經承受嚴重壓力的漁場,而我們面對著在二〇五〇年將需要餵養超過九十億人口的挑戰。二〇一四年,人類所消耗的魚肉中,養殖魚的數量首次超越野外的漁獲量。世界漁場的現況之所以如此,現代的捕魚產業不應承擔所有責任。世界各地漁場的當前狀況是數千年來開採海洋所累積而成,假定魚是無窮無盡的資源更令情況惡化。今天,人口成長、技術革新和對利潤的無止盡追求掠奪了海洋潛在的海鮮,傷害幾乎已無可挽回。這一切都是最人性的特質所導致的結果──那就是人們在機會出現時,極致利用的能力。※ 本文摘自《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作者:布萊恩‧費根譯者:黃楷君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31《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書封。圖/八旗文化提供
-
2021-04-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的瘦不是真的瘦?醫師提醒,這器官胖起來恐會要你命!
肥胖在全球已是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有七項與肥胖有關。且許多研究顯示,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與肥胖脫不了干係。 老是吃不胖!但可能這器官已經發福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除了用肉眼從體型、體重數字或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還有一項潛藏於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是外型纖瘦都可能有的「脂肪肝」。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稱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一定很健康。 但在進行健診後,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自己已有輕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自恃吃不胖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有關。 醫師建議他,應立即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脂肪肝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時,容易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據調查,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脂肪肝發生的原因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酒精、饑餓及蛋白質營養不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基因遺傳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標為最常見的原因。 梁程超說,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早期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患有脂肪肝;進展至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明顯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者的死亡風險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而且並非肥胖者的專利,就算是天生瘦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不可不慎! 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的攝取,並培養運動習慣、積極控制體重。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 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是否有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有可疑陰影,再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
-
2021-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瑞典研究報告:台灣並未低報新冠肺炎死亡人數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醫藥流行病學暨生物統計學系的研究顯示,沒有證據顯示台灣有低報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人數情形。這篇「沒有證據顯示台灣2020年COVID-19死亡數顯著低報」的研究論文,由瑞典頂尖研究單位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博士生陳逸東(Enoch Yi-Tung Chen)與狄克曼教授(Paul Dickman)、薩克斯博士(MichaelSachs)共同執筆,並於3月24日刊登於台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JFMA)。研究結果顯示,沒有觀察到台灣2020年出現超額死亡人數,亦即沒有證據顯示當年全年的死亡數多於2015年至2019年的平均,因此間接證明台灣並沒有顯著低報COVID-19的死亡人數。論文也引用紐西蘭的例子做為參照,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紐西蘭政府實施嚴謹的防疫措施,因此2020年總死亡率還下降。台灣2020年的總死亡率也較往年下降。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陳逸東來自台灣,畢業於台大公衛系,在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取得流行病學碩士學位之後繼續深造。今年1月有台灣媒體報導:「別為了要讓COVID-19防疫成績好看,就忽略疫情可能已在社區流行,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的疫情實況,而疏於防範,置國人健康安全於高度風險中」。報導引起陳逸東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興趣。他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於導正視聽,因此特地投稿到台灣重要醫學期刊「台灣醫誌」。陳逸東也表示,若疫情在社區流行,但政府顯著低報COVID-19死亡人數,理當要觀察到超額死亡人數,因為出現如該篇報導所說:「疫情可能已在社區流行,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的疫情實況。」然而研究結果顯示,並沒有觀察到2020年台灣有超額死亡人數。
-
2021-04-10 養生.聰明飲食
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從2020年12月起,台灣肉桂捲起風潮,在社群聲量持續達新高。它與瑞典咖啡文化密不可分,在世界各地各有版本。最特別的是,以暖身香料為特色的「肉桂」能在台灣這個熱帶島嶼掀起風潮,跟它的特殊香氣有關。如果你沒聞過它微刺鼻的辛香氣,一定也聽過它如暴風雨般席捲全台社群與媒體報導的瑞典國民麵包「肉桂捲(Kanelbulle)」。台灣人從2020年底開始瘋狂迷戀肉桂捲,因網購瘋搶引起的肉桂捲風潮讓它登上Google Search網路熱搜排行榜。照理來說聖誕節一過,天氣回暖,就離開旺季。但肉桂卷聲勢在2021年3月持續迎來高峰。在2020年1月17日當周達到最高熱搜度(截至目前100),其次則是2月14日情人節(91),3月7日至14日兩週並列第3(81)。「肉桂捲」不僅在網路上創下近5年新高的搜尋量,更有消費者願意等上10天搶購集結5所烘焙名店、平均一顆要價360元的「Hyagge」肉桂捲禮盒,4月1日起全家便利商店也獨家開賣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師傅的「奶油乳酪肉桂捲」。這個以聖誕、秋季、暖心的「肉桂」味飄香刺鼻的北歐傳統糕點,到底有何魅力能席捲遠在亞太的海島國家?與「Fika咖啡小憩」密不可分的國民麵包肉桂捲源自瑞典,且在北歐、北美都相當普遍。公元前2000年,肉桂從埃及流入中國,被視為高級的香料,後來肉桂更經由斯里蘭卡傳進歐洲。1700年後,瑞典咖啡文化普及,紳士進入竄起的咖啡館,大聊政治、文學。19世紀中期,瑞典引進酵母、小麥,讓麵包價格下降,再加上用便利的烤箱取代爐火,讓邊飲咖啡邊喫麵包的飲食習慣逐漸養成。到了20世紀,浮誇的晚宴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咖啡派對」,也就是今日的「Fika(咖啡小休)」,意指與朋友喝咖啡、吃點甜點聊天的休憩片刻。約在1920年,坊間麵包店開始販售的肉桂捲,終成為瑞典人配咖啡的心頭好。1950年後,瑞典經濟起飛,原料價格降低,瑞典人開始在家裡烘焙肉桂捲,就此讓它成為瑞典國民麵包。宛如母親擁抱!瑞典甚至還制訂「肉桂捲日」肉桂捲在瑞典風行的盛況,甚至在1999年由酵母、麵粉、糖與奶油品牌集結的貿易集團「烘焙協會Hembakningsrådet」還將10月4日制訂為「肉桂捲日」,以喚起瑞典國人對這個傳統糕點的重視。根據牛津研究機構(The Oxford Research)指出,每年光是肉桂捲日那一天,就可為瑞典創造266個就業機會、創造3600萬歐元商機。當日瑞典全國麵包店可售出700萬顆肉桂捲,再加上自家烘焙出爐的200萬顆肉桂捲來算,以2020年瑞典約1千萬人口數平均下來,可以說將近每個瑞典人在肉桂捲日都吃了一顆肉桂捲。「肉桂捲不僅僅是塊麵包,它對我們瑞典人來說,象徵愛與關心。」瑞典烘焙協會成員Birgit Nilsson Bergström形容:「更貼切地說,它就像一個慈愛母親的擁抱。」肉桂捲傳散各國,各捲奇狀生於瑞典的肉桂捲,在歐美多國都有類似近親。英國19世紀前後出現的Chealsea Bun(切爾西麵包),除了內餡含有果乾、摻有檸檬皮提味,以及淋上滿滿糖漿,類似蝸牛的捲體與肉桂香氣,跟瑞典版大同小異。發展自德國漢堡、俗稱「被壓扁的牛角包」的Franzbrötchen,則是頂著法國可頌的外表,散發瑞典肉桂捲的味道。越過大西洋後的肉桂捲,差異之大可讓瑞典人稱奇。美式肉桂捲裹上一整層白糖霜,比傳統肉桂捲稍撒落的粗糖甜多了。除此之外,美式肉桂捲通常更蓬鬆、且直接捲成蝸牛狀,不像瑞典人偏好直接打結麵團塑型。美國人不僅也會把肉桂捲當早餐吃,還會效仿甜甜圈做法炸肉桂捲。肉桂的暖身魔性,再搭甜辣香氣出爐飄香從它的祖國瑞典,到周邊歐陸國度,又來到美洲,肉桂捲依據當地飲食文化不同捲出異貌,不奇怪。不同版本共通的靈魂材料「肉桂」,是十分暖身的辛香料,可拌入拿鐵、製成月亮牛奶、加進蛋奶酒暖身的它,與秋末、初雪、聖誕有密切關係。而肉桂捲能在氣候相較之下溫暖的台灣掀起風潮,除了線上搶購、打卡效應帶動社群趨勢,也跟肉桂的強烈甜辣香氣有關。研究發現肉桂能刺激情緒,光是聞到就使人集中注意力、減緩睡意與頭痛。在台灣,肉桂捲經常與剛出爐的麵包、咖啡劃上等號,與瑞典1920年捲起的肉桂咖啡文化無異處,因此在精品咖啡風行的現今台灣,吹起肉桂捲風潮想來也是有跡可循。各國飲食風氣文化都不同,肉桂捲不管是在寒冷的瑞典、還是相對濕熱的台灣,都因肉桂與咖啡的香氣伴佐擄獲人心。延伸閱讀▶天涼了,讓肉桂香氣溫暖療癒你的心——肉桂身世揭密▶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世界最佳餐廳NOMA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參考資料▶Cinnamon Bun Day: Six sticky facts about Sweden’s beloved bun▶The New Gastronome Sweet Sensation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可樂竟比橄欖油健康?法、德、西班牙等7國食品營養標籤引爆爭議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盟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食品營養價值,以減緩日益漸增的肥胖問題。日前歐洲多國,因為該如何標示而爭論不休,其中由法國提出、目前已有7國採用的Nutri-Score制度,就因把洋芋片、可樂評為比橄欖油、伊比利亞火腿更健康,引發民眾、業者不滿。從超市貨架拿下一包洋芋片,再配一瓶可樂,這兩項商品張貼的營養標示,根據法國最新的食品營養標示制度「Nutri-Score」看來,竟然比橄欖油、伊比利豬肉火腿健康?這到底怎麼回事?歐盟預計2022年實施食品營養標示新制,以解決肥胖問題2020年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Front-of-Pack Nutritional Labelling ,簡稱FOPNL)」,也就是在食品包裝的正面清楚標示營養價值,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以減緩歐洲日益漸增的過胖問題。歐盟表示預計在2022年底前,與聯合研究中心一起選出最合適的、能夠讓旗下成員國都能適用的食品營養標籤制度系統。其實從1980年代開始,歐洲便陸續有私人、公家單位設計各式食品營養標籤機制。瑞典食品機構在1989年提出的「The Keyhole(鑰匙孔)」,是第一個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全歐盟的營養標示。2000年芬蘭也推崇使用由非營利組織設計的「Heart Symbol」。而截至目前為止,由法國公共衛生組織設計、利用5個顏色劃分食物健康程度的標籤制度「Nutri-Score」受到最多國家採用。但是,2021年3月4日歐盟召開歐洲肥胖政策會議(European obesity policy conference)時,各國仍針對該採用哪種標示標準,再次爭論不休。其中受到多國採用的Nutri-Score引起諸多討論,因為在該項制度中,洋芋片標示竟然顯示比橄欖油健康。法國用5個顏色、由A到E簡化食品營養法國於2017年3月篩選出的Nutri-Score標籤制度,依據英國FSA(Food Standards Agency)營養成分析系統計算食品健康程度;把食品營養素分類為正面營養素、負面營養素。前者包括熱量(千焦耳)、總糖(克)、鈉(克)與飽和脂肪酸(克)等4種營養素。後者則指水果、蔬菜和堅果的佔比(%),纖維(克),蛋白質(克)。每100克或是100毫升食品飲料中,依據個別營養素的佔比與對應配分,正面營養素的總分扣掉負面營養素的總分,就可以知道該產品的最終評分。最後再把食品劃分為5個等級,營養價值最高的顯示為綠色的「A」、營養價值最差的為紅色的「E」。目前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以及瑞士等7國政府都鼓勵業者採用Nutri-Score標籤制度,且法國已經有約500家通路與品牌選用Nutri-Score系統,包括雀巢、家樂福企業等。但Nutri-Score尚未成為歐盟選定且在各國強制上路的系統,目前仍在各國自主性採用推行的階段。在Nutri-Score標準中,分數越低越健康。得分-15就是最健康的食物的A等級,40分則是最不健康的E級食品。乍聽之下,統計方式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得出來的結果卻好像跟實際有點矛盾。加工垃圾食物反而比天然食物得更高分?在這個健康分類中,橄欖油與含有高OMEGA-3的沙丁魚罐頭都屬於不健康的D類。但可口可樂、洋芋片、加工麵包卻都屬於B類健康食物。如果單就分級意義來解讀,也就是說可口可樂、洋芋片比橄欖油、沙丁魚還要健康。當Nutri-Score在歐盟各國間越來越普及,也讓越來越多人擔憂它的可信度。例如西班牙傳統的「地中海飲食」方式提倡多攝取橄欖油,但這向來被推崇的健康食品卻被歸類不健康,引起民眾不滿,也讓西班牙政府特許橄欖油不需採用Nutri-Score標示。而西班牙國寶「伊比利豬肉火腿」因為太多脂肪,所以被歸類為E、也就是最不健康的類別,同樣引起西班牙食品業者、畜農大不滿,要求政府乾脆改用其他標籤制度。用來比較同類型產品的營養價值則變得合理許多針對上述把不同類型產品相較、看似誇張的評比,Nutri-Score支持者表示,該食品標籤機制的用意其實是用來對比「同類型食品」,或是「同個食品不同品牌」的營養結構,若是刻意拿橄欖油與巧克力、火腿跟鮮奶等不同類型食品來相較,其實本質上就是不合理的作法。替代方案NutrInform「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多數反對的另一派提倡採用義大利農業部採用以電池剩餘電量為主視覺的NutrInform標籤系統,標示該食品的熱量、脂肪、飽和脂肪、糖、鹽等不同營養素各自在每人每日的建議攝入量占比多少。只不過標示更細的「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難懂。仍有270多位學者支持Nutri-Score制度:「唯一經過科學認證」2021年3月16日,270多位科學家以及20多名營養、肥胖、腫瘤學、內分泌科學者、專家已連署呼籲歐盟委員會儘速採用Nutri-Score。他們一致認為,這是目前歐洲唯一有多項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營養標籤制度。且提出多項研究指出,在食品包裝上看到Nutri-Score標籤的消費者,都紛紛做出更健康的消費選擇,讓它成為最被看好的標籤系統。食品標示玲琅滿目,從熱量、反式脂肪、蛋白質到各種維生素與添加劑。如果能一眼從包裝正面一秒看出食品多健康,想必很好。不過,與其爭論哪個標籤制度比較正確,不如說各國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不同,目前要想讓一個標示制度統一滿足歐盟旗下27國,還有許多爭議待解決。延伸閱讀▶「橄欖油有益健康」到底是科學研究成果,還是廣告詞?▶會變色的智能標籤 食品新鮮度看標籤就知道▶別讓營養混淆資訊拐了你!看見商品宣稱「天然」 還是要仔細讀營養標示參考資料▶IN SPAIN, A GOVERNMENTAL PUSH FOR NUTRI-SCORE BECOMES A NUTRITIONAL NUISANCE▶¿Por qué el semáforo nutricional Nutri-Score da una mala nota al aceite de oliva y al jamón ibérico?▶Il faut que l’Europe adopte « dès que possible » le logo Nutri-score, demandent 270 scientifiques▶EU: Nutrition labelling: 原始報告:「Report from the Comis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regarding the use of additional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nutrition declr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物資藥品進不來…北韓防疫太嚴格 各國外交官逃離
由於新冠疫情,北韓從去年2月初封鎖邊界以確保控制住國內疫情;但在海陸空交通工具都被限制的情況下,物資也難以進入北韓,導致外教人員苦不堪言。俄羅斯駐平壤大使館今天表示,各國外交人員紛紛逃離平壤,只剩9國大使駐留當地。俄羅斯駐平壤大使館發布的聲明說:「離開的人是有理由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前所未有的嚴格限制,包括藥品在內的基本物品出現最嚴重短缺,以及無法解決健康問題。」目前留在北韓的大使館人員只剩大約290人,英國、委內瑞拉、巴西、德國、義大利、奈及利亞、巴基斯坦、波蘭、捷克、瑞典、瑞士和法國已關閉大使館並離開當地,而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外國人員也都離開了北韓。據報導,「人權觀察組織」一名資深研究員表示,「從去年就有被告知,日常生活用品,像是肥皂、牙膏、電池和食物都缺乏。」此外,去年北韓進口食品和藥物的數量幾乎為零;而嚴重的水災也破壞了當地農產品,加劇糧食缺乏的問題。此外,俄羅斯外交部在早前也發布一段影片,其中8名俄羅斯外交官及家屬,包括一名3歲女童,利用手推車從北韓邊境的鐵路軌道,一路推回俄羅斯。當時俄國外交部表示,「俄羅斯不希望以此方式引起人們對北韓的關注,但俄羅斯對國民受到的嚴厲待遇感到非常不滿意」。北韓對抗疫情的封鎖措施,已經取消所有出入境的班機以及所有跨境列車,並對中國和鄰國俄羅斯實行嚴格的貿易限制。
-
2021-03-24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將在2021年4月26日熄燈,這家跨國居家用品店最知名的餐點就是全球每年銷售10億顆瑞典肉丸。不過,能榮登熱銷產品寶座的它,背後功臣其實是又酸又甜的越橘果醬,被網友批評是暗黑組合的它們,搭配起來鹹鹹甜甜,其實自古以來,就注定要在餐盤上相擁。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2021月3月14日宣布將在4月26日熄燈,這家唯一位處台北市中心的IKEA,除了逛傢俱、試躺沙發的美好回憶,最令人感到不捨的就是每逛必點、插了瑞典小旗子的肉丸了!但你知道為何IKEA的招牌瑞典肉丸要搭配越橘或蔓越莓果醬嗎?味道又甜又鹹、被網友批「暗黑料理」的肉丸搭果醬組合,其實在料理界,果醬搭肉,一點都不奇怪。台灣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IKEA第一間商場附設餐廳的店型於1958年開張,一開始只是為了讓逛街的人可以填飽肚子,但沒想到餐飲卻成為這家跨國居家用品企業的最大魅力之一。據路透社報導,全球IKEA總體營收2018年350億歐元,其中餐飲佔5%。台灣更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台灣分店有12%營收都來自餐飲,且有3分之1消費者專門去IKEA用餐!全球一年熱銷10億顆的IKEA瑞典肉丸IKEA在全球38國設有餐廳,針對各地飲食需求調整菜單,沙烏地阿拉伯有沙威瑪、法國有馬卡龍、加拿大有肉汁薯條(poutine)。印尼IKEA提供清真版肉丸、以色列據點的餐食則符合嚴格猶太潔食標準;不管區域性料理多麽變化,各地絕不缺席的就是瑞典肉丸。IKEA於80年代推出肉丸,如今就是IKEA最熱賣商品,全球一年銷售10億顆,比任何傢俱、日常用品都高。風靡全球的「瑞典肉丸」使許多人誤以為它源自這個北歐國家,更讓瑞典政府在2018年官方推特上澄清,其實這個名為瑞典肉丸的產品源自土耳其,是18世紀初期瑞典君王卡爾十二世(King Charles XII)從土耳其帶回來的食譜,只是IKEA更加深了「肉丸=瑞典」的印象!肉丸搭配越橘果醬,鹹甜組合看來好違和、口感卻不衝突第一次吃到瑞典肉丸的台灣人可能會注意到上面一坨紅紅的果醬,肉丸搭配果醬的神奇組合更讓網友驚呼是「暗黑料理」 但其實,這樣的組合並不罕見。在瑞典,越橘果醬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搭配肉類料理,例如燉牛肉、砂鍋肝菜(maksalaatikko)、炸鯡魚。 還有傳統菜餚,如土豆水餃(kroppkakor),瑞典餛飩(pitepalt)、馬鈴薯餅(raggmunk)、白菜捲(kåldomar)、血腸( mustamakkara ),以及類似豬血糕的黑布丁(blodpudding)。而為什麼果醬要特別搭肉呢?果醬搭肉不罕見,是西方自古以來留下的飲食傳統除了越橘果醬,在歐美還有不少果醬與肉的鹹甜組合,比如羊肉和薄荷醬(lamb and mint sauce)、豬肉搭蘋果醬(pork and apple sauce),其中美國感恩節更是必吃火雞搭配紅莓醬(turkey and craneberry sauce)。這些水果醬汁除了美觀、提升口感,能夠濕潤口感較乾的肉丸、較柴的火雞胸,還能蓋過羊與豬肉的腥味。這樣的吃法其實是早期獵人食用剛獵捕下的肉,搭配當季果醬,留下來的傳統。在還未有冷藏、罐頭技術的中世紀,會依據捕到的獵物、或宰殺的畜牲時,將時下手邊的成熟水果製成佐醬,直接搭配食用。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特定肉類與該果醬的搭配了。如今美國感恩節必出現的紅莓醬,同樣也是美國印地安人早期就在吃、用來挑染衣服的當地果物。而IKEA銷售的瑞典肉丸所搭配的越橘醬,是瑞典的原生水果,是以地緣食材衍生的吃法。果醬的酸與甜讓肉丸風味更加飽滿除了早期的飲食文化,酸甜果醬搭配上無過多調味的肉類,為什麼風味這麼調和呢?首先,當你吃到酸的東西時,氫離子就足以刺激味覺細胞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讓你對食物味道更敏感。第二,酸味可以刺激口腔分泌更多唾液,進而把化合物送到味蕾。因此越橘醬的「酸」不僅可以平衡菜餚、改變酸鹼值,同時也能大幅增加肉丸的層次。且肉的油脂需要酸來平衡,而鹹味則需要由甜帶出,讓風味更加的飽和。除此之外,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的舌頭上有部分甜味受體,只有在同時有鹽與糖的情況下才會開始活動,所以甜果醬更能帶出肉丸的鹹度!IKEA席捲全球的瑞典肉丸,背後的隱形冠軍非瑞典原生的越橘醬莫屬,果醬與肉的搭配在亞洲較少見,卻是歐美先人留下的時令智慧。少了越橘果醬,IKEA肉丸還能年賣10億顆嗎?我們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畢竟,他們離不開彼此。延伸閱讀▶「酸」比你想像中的重要!用對酸味,口感層次輕鬆加倍!▶最不務正業的家具行!IKEA在巴黎測試外送美食服務!▶德國人年吃掉8億份!國民美食「咖哩香腸」乘載歷史記憶參考資料▶IKEA Taiwan Posts Record High Food Share▶IKEA facts and figures that may surprise you▶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IKEA Meatballs▶The Science Behind Why Sweet & Salty Foods Taste So Goo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0 新聞.元氣新聞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出爐! 台灣排全球第24蟬聯東亞最佳
聯合國資助發表的年度「世界快樂報告」今天出爐,台灣一年來成功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排名從去年第25進步到第24名,為報告發表9年來最佳,蟬聯東亞最快樂國家。根據2021年版「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依2018至2020年調查綜合評分,台灣獲6584分,在149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24,持續保有東亞最快樂國家地位,中國則排在第84名。這份年度報告由聯合國資助的「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發表。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報告排名列表在台灣後面加註「中國的一省」(Province ofChina)。排名前8都是歐洲國家,依序為芬蘭、丹麥、瑞士、冰島、荷蘭、挪威、瑞典、盧森堡。排在台灣前面的還包括德國、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版報告中,台灣依2017至2019年調查獲得6455分,全球排名第25。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全球經濟與生活大亂,2021年版報告作者群表示,嘗試理解疫情對民眾身心健康的影響深具挑戰。他們發現,解釋各地染疫死亡率不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民眾互信及對政府的信心。報告作者之一、韓國開發研究院(KDI)教授王順(Shun Wang,音譯)說:「東亞經驗顯示,嚴厲的政府政策不僅有效控制疫情,也能減輕感染與日俱增對民眾幸福感產生的負面影響。」報告指出,與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日本相比,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率最低。這與台灣吸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經驗、防疫反應迅速、疫調扎實、旅客入境檢疫嚴格、個人防護裝備等資源分配得宜、政府訊息透明傳達、民眾自我防護意識高等因素相關。納入評分參考的因素還包括人口年齡、是否為島國、是否鄰近其他嚴重疫區。「世界快樂報告」2012年4月首度公布,主要參考蓋洛普(Gallup)全球民意調查。今天發表的是第9份報告,芬蘭以7842分居冠,連4年蟬聯全球最快樂國家。作者指出,芬蘭民眾互信高,在疫情期間有助維護彼此生活與生計。
-
2021-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芬蘭研究:10歲以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比例飆高
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Finnish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研究發現,與去年11月相比,今年2月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增加了250%。這個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確診率都比去年11月多了約80%,唯有80歲以上的長者確診率增加幅度較小,原因除了疫苗的施打,也跟年長者較年輕人更注重防疫有關。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除了在芬蘭有顯著升高以外,在瑞典、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類似趨勢。原因並不是十分明確,但赫爾辛基大學醫院(Helsinki University Hospital, HUS)感染科主任醫師雅爾民(Asko Järvinen)表示,具高度傳染性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0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在家中被父母傳染。根據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資料,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傳染力不高,染疫了通常只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期刊中也有研究指出,英國變種病毒株並沒有改變18歲以下兒童的輕症或無症狀情況。另一個使確診率飆高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幾週,芬蘭衛生主管機關鼓勵無症狀者也接受病毒檢測。目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落在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芬蘭日前因疫情告急而宣布3月封城,在傳染情形嚴重的15個區域實施關閉酒吧、餐廳、咖啡店、夜店等營業場所,7年級以下學生採遠距學習的措施,這個措施將延續到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