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橘世代.好心橘
搜尋
獨老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0-04-19 橘世代.健康橘
「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張曼娟總說:「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的她,陪伴父母的過程,也思考了自己的「無子老後」。張曼娟希望和好朋友住得近,自成一個社群。例如現在她有群朋友每個月聚會,分享發生的事、心情變化、好吃的、好玩的,「相濡以沫的感覺很棒。我幻想我們到老了還能這樣一起生活」。她想住在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空間小的房子內。為了讓父母有足夠空間,張曼娟目前住大坪數房子,但未來一個人住,「只要現在的一半大就好」。張曼娟曾經在香港生活,那時的屋子比較符合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20幾坪、有個中型客廳和餐廳,朋友來可以吃飯聊天,臥室簡約。位於交通便利的港邊、地鐵站附近。住家下就是商城,有超市、餐廳、滑冰場、電影院、書店,「如果靠近醫院就更好」。張曼娟笑說,想看電影有電影院、需要看書就去書店,外面風雨或豔陽都不用出門,朋友來去超市買食材下廚;然後,「一定要養貓」為了父母親,張曼娟這幾年養了2隻貓,「一見」和「一露」,雖然沒有孫子承歡膝下,但愛撒嬌、個性鮮明的貓咪,卻讓兩老情緒穩定,全家都更有幸福感了。無子老後是個「選擇」「我的朋友說:不要以為妳沒結婚沒小孩才會孤獨老,我們這些有結婚有小孩的也會『選擇』孤獨老」,不只一位朋友這樣告訴張曼娟:「我們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因此,面對「無子老後」的提問,張曼娟不憂不懼,「因為就算有子,也不一定有時間或精力來照顧我們」;年過半百、承擔照顧責任的張曼娟比誰都清楚,「家人」在情感的牽絆和關係的維繫,而非血緣。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7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進行式)、「高齡社會」(完成式)及「超高齡社會」。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且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0.7歲,其中男性77.5歲,女性84歲,雙創新高。另依「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列出2019年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排最後一名,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1.218個孩子。少子化導致人口分母縮小,壽命延長,分子不減,老年人口比率必然上升,兩者高度相關。據衛福部2018年9月編印的「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有配偶或同居者占66.09%,其他33.91%(喪偶29.32%、離婚或分居3.22%、未婚1.37%); 在有偶率低及老化衝擊下,失去家庭相互陪伴、支持及照顧功能的孤獨老人,當會日愈增加。下流老人 台灣也可能出現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2015年出版新書「下流老人」,描述由於年金制度即將崩壞、缺乏長期照護人力等原因,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身陷貧窮漩渦而無法自拔。部分養老院、照護中心、簡易旅舍等,以低價吸引「下流老人」入住,但提供的環境、膳食、服務品質都非常惡劣。有些商人甚至將「下流老人」請領的生活年金全部侵吞,2014年向日本國民生活中心告發的類似案例高達1454件。許多老人院和照護中心的衛生品質惡劣,照護人員霸凌老人,老人被迫寫遺囑轉移財產,還有老人院收了錢不久就惡性倒閉等,各種狀況層出不窮,這種現象未來在台灣也有可能出現。各級政府雖提出建立長照服務體系、居家照護、強化社區照顧據點等對策,但因孤獨所帶來的自閉、憂鬱、躁鬱,甚至失能、失智等身心官能症的困擾,還是難以避免。英國更因此在梅伊擔任首相時,新設「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 以因應此迫切問題。醫學進步和公衛普及,讓人類平均餘命在100年間,從50變成80,整整增加了30歲,有人稱其為「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d Kelly也發起「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 認為長壽已改變我們的生活視野,因此更應該持續成長、進化去思考人生第三幕,追尋內心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保障第三家庭 待共同努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成亮,更進一步以其服務都會社區基督教會及原住民部落的互助模式,認為台灣不婚、不生的現象,將導致第一家庭及第二家庭(夫妻及子女組成的家庭)不斷減少,將來社會運作一定要依賴血親、姻親之外的社區人士,或者職場上的好友互相支持,組成如家庭般的連結,因而倡議「第三家庭」,希望無依的老年人能互相提供有品質、品味的陪伴、照顧。而第三家庭的家人要用心學習認識自己、介紹自己,同時學會彼此傾聽、接納、肯定、欣賞,並接受必要的培力課程與活動,特別是提升人際、群我關係的品質與修練,俾一起攜手圓一路好走的美夢,讓自己能老身隨心、老伴貼心、老居安心;更重要者,如何立法保障及鼓勵第三家庭,則有待各界共同努力。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