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物理治療
共找到
733
筆 文章
-
-
2021-01-16 科別.骨科.復健
頭痛醫頭很NG 這類頭痛問題出在脖子
頭痛時,別再頭痛醫頭了。一位30歲的男性,平時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作業,但最近只要長時間上班就會偏頭痛,且痛得受不了,甚至轉動頭部反而更痛,雖然他吃了止痛藥卻還是常常復發。為此,他趕緊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醫師這才告知他是頸因性頭痛,亦即姿勢不當引起肌肉緊繃所造成,除了透過物理治療改善之外,物理治療師林惠玲並示範三招運動,以緩解這類頭痛,並減少復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林惠玲物理治療師指出,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是因上頸椎疼痛皮節分布在頭部,而脖子筋膜與頭部相連,因此,只要脖子常處於壓力不當的位置,就會使肌肉緊繃,連帶頭部也會跟著痛起來。除了職業的因素之外,包括,學生或3C重度使用族群,都是好發族群。林惠玲物理治療師指出,這類患者若僅以服用止痛藥,只能治標不治本,常常容易反覆發作。長此以往,將因頭痛無法專心,影響工作與學業。至於如何做頸因性頭痛的鑑別診斷,林惠玲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為單側偏頭痛,會從脖子及肩頸開始延伸至頭部。會因頸部動作,如長期低頭、抬頭或不當姿勢而引發。會因為脖子的動作而使症狀改變。在脖子的疼痛處觸摸會有硬塊或條索。伴隨同側的肩頸和上臂僵硬或疼痛。屬於中等疼痛,不會到頭痛欲裂的程度,疼痛發作時間長短不定。對於這類患者的治療,林惠玲物理治療師建議,可接受儀器治療及徒手物理治療,尤其以徒手治療的效果最佳。此外,她並示範以下三招運動,以紓解及減少這類頭痛的發作,每式動作可以每天早、中、晚做三次。第一招【縮下巴運動】: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雙手合十置於下巴前方做輔助,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第二招【擴胸運動】:站立姿,雙手放頭後方,挺胸、雙手往後牽拉,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第三招【按摩枕骨下肌】:平躺,將小球置於枕骨下肌位置,可用手協助固定小球,給予壓迫,維持30秒。此區域較敏感,使用輕的力道至感覺微酸、微緊即可。
-
2021-01-15 科別.泌尿腎臟
1小時排尿4次!間質性膀胱炎女性患病較男性高出15倍
35歲陳小姐自我要求高,事事要求完美,在金融業工作多年有憋尿習慣,曾患細菌性膀胱炎;近年飽受頻尿、膀胱痠痛的困擾,1小時最多跑6趟廁所,夜間也不得好眠。年底的業績壓力更讓她的症狀變本加厲,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品質,讓她苦不堪言,遂就醫檢查發現為間質性膀胱炎。陳小姐就診後吃了抗生素約一年仍未改善,遂轉院就醫做功能性檢查,經過2至3個月的治療後,從1小時要跑廁所4至6次,到現在已可爬山2小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30到60歲的女性,臨床上女性患病機率較男性高出15至20倍,頻尿、尿急、夜尿、下腹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當恥骨上膀胱區痠疼難耐、脹痛長達三個月以上,合併有頻尿、急尿感與夜尿次數增多等情形,建議至泌尿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張雲筑說,間質性膀胱炎種種不適症狀來自於膀胱壁的慢性病變,包括黏膜層的損傷、組織中肥大細胞聚集、神經傳導途徑異常放大疼痛訊號。每當漲尿或憋尿時疼痛加倍,疼痛的位置在下腹部恥骨上方,排尿後疼痛會減輕,為緩解疼痛感只好常常跑廁所,但也相對帶來工作及生活上的不便。診斷部分,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需排除急性細菌性膀胱炎、尿路結石、膀胱腫瘤或膀胱過動症等泌尿道疾病,藉由系統性的問診與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依自身門診觀察來看,每10名患者有5人罹患細菌性膀胱炎,3人有結石等問題,2人有間質性膀胱炎,其餘可能是有漏尿等情況的患者。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確切的病生理機轉仍未明朗,研究顯示可能與長期身心壓力、焦慮,或本身有過敏、免疫方面疾病相關,患者應盡量維持身心的平衡,過度緊張擔憂反而加重病情。治療方面,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首先是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養成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或添加物過多的食品,減少咖啡因及酒精的攝取,調節身心壓力,並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張雲筑舉例,「膀胱水擴張」治療方法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以內視鏡檢查膀胱是否有傷口,並將傷口擴張誘發癒合。張雲筑表示,倘傷口明顯則以膀胱藥物灌注治療或物理治療。病況嚴重的患者因膀胱反覆發炎結疤而嚴重萎縮,需考慮手術治療。張雲筑提醒,菸酒、吃炸物、甜食、醃漬物等會讓交感身經系統更不穩定,應盡量避免,可生活中可藉瑜伽、打坐等活動調節壓力;臨床上部分案例起初認為是細菌性膀胱炎而服用抗生素,發現沒有效果後才發現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通常這樣過程就拖了2至3年。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使患者身心俱疲產生惡性循環的症狀,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若因膀胱不能忍受,1小時上3至5次廁所,綜合上述症狀超過三個月並排除器質性病灶後,便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建議及早就醫治。
-
2021-01-12 科別.骨科.復健
「踮腳尖」好處多!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遠離肌少症還能排濕氣
你想過「踮腳尖」這麼稀鬆平常的動作,在中西醫看來對身體都有不少好處嗎?我們踮腳尖時會收縮到組成小腿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避免水腫,且代謝變好,也就不容易累積脂肪,讓小腿更結實;踮腳尖也可順便緊縮下肢,讓腰腹臀跟著用力,比較不會產生虛胖。接下來就從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骨科醫師的角度,帶你了解踮腳尖的三大好處,以及如何正確的踮腳尖。踮腳尖幫助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十名至少有一名罹患肌少症,目前全國有近三十萬名患者,卻有八成的人渾然不知。適健復健科診所醫療副院長林宗慶,也是復健、疼痛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他在《RICH達人》151期中建議,40歲後要開始注意肌肉與骨骼的保養,剛開始可以每天快走十分鐘,搭配十分鐘其他肢體伸展或抬腳、踮腳尖、腳跟和深蹲運動,每天持之以恆,慢慢增加強度。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訓練肌力,遠離肌少症一、抬腳運動:屁股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腰背挺直,雙腳與肩同寬,抬高左小腿至膝蓋伸直,再換右腳,雙腳交替動作,做到雙腳有痠痛感為宜。二、踮腳尖運動:雙手扶椅背,雙腳腳尖踮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後方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三、踮腳跟運動:雙手扶椅背,腳跟著地,腳尖連同腳板往上抬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前側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長輩肌肉強度不夠,就容易發生跌倒憾事,如同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李庭蓁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網站分享的衛教文章〈銀髮族"不倒翁運動"〉提到,65歲以上老人在一年當中三分之一有跌倒經驗,80歲以上更高達一半,主要原因即是肌肉無力及平衡不佳。不過臨床研究顯示執行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活動功能等運動累計達五十小時,可有效地降低40%的跌倒機率。在「肌力運動」中可以嘗試踮腳跟/腳尖。雙腳打開站立,可輕扶椅子,踮腳跟/腳尖做到動作最大後維持三至五秒,重覆做十下。而「平衡運動」的部分,李庭蓁也提到可採取踮腳跟/腳尖,並按照不同能力選擇難度來練習:1.在原地做踮腳跟/腳尖的動作。2.合併踮腳跟/腳尖做原地踏步練習。3.若能夠很穩定地做到前2項,可嘗試維持在踮腳跟/腳尖時向前走或倒退走路。踮腳尖幫你排濕氣:加強循環,疏通經絡從中醫觀點看來,踮腳尖也有著不容小覷的養生魅力。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所長彭溫雅在其著作《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提到,早上起床可以試試踮起腳尖踩地板,往前走個十小步,回頭再走十小步,如此重複十分鐘,可以幫助身體消水腫。「這是因為小腿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適當的踮腳尖運動可以幫助小腿的肌肉收縮,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改善下肢循環。同時,踮腳尖走路不傷膝蓋,又可以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有助於維持健康體態,還能提臀瘦身。」當空氣濕度高,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濕氣滯留便容易讓人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也不清爽。「中醫認為,踮腳尖時小腿後方的肝經、腎經、脾經及膀胱經都會加強循環,有助於經絡的疏通,也可以改善末梢循環,在濕氣重的夏至時節還能幫助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在台灣,不管是梅雨季節或北部溼冷的冬春之際都造就了高濕度的環境,彭溫雅醫師提到的踮腳尖養生法,就可以簡單的幫身體排濕。強化下肢的肌力訓練,踮腳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曾於台大及國泰醫院骨科服務十餘年的醫師蔡凱宙在診所網站上介紹一種「跟尖不倒」運動,是針對下肢的肌力訓練,對於走路不穩的人來說可以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也能幫助增加小腿及下肢肌肉力量和消除下肢水腫。跟尖不倒怎麼做?1. 立正站好,踮起腳尖,接著再腳跟著地、腳尖翹起來。腳尖翹起來的時候,身體記住要保持平衡,如果平衡感不是很好可以扶著椅子做。2. 踮腳尖時吸飽氣,腳跟著地時「哈、哈、哈、哈、哈」吐氣。3. 不斷重複踮起腳尖、腳跟著地、腳尖翹起的動作,十下為一回,放鬆休息數秒再繼續做下一回。當腳跟往下蹬的時候,身體會有震動的感覺,要讓這股震動的力量一直延伸到下巴、頭頂。每天做一百下,便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蔡凱宙醫師解釋,其原理為踮腳尖時全身筋膜張力增加,拉起脊椎、抬頭挺胸,可加強全身肌肉力量;而腳跟著地時,震動的力量沿著骨架上傳到脊椎及頭部,可以增加骨細胞的水流,加強骨細胞活性,預防骨質疏鬆。 進階版的負重「踮腳尖」運動如果想嘗試更進階的踮腳尖動作,國際級武術教練李筱娟則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一招鍛鍊骨密度的運動:腳踩弓箭步,踮起一腳,再踮起另一腳,接著再輪流放下雙腳。如果覺得效果不夠強,可以抱著背包增加重量;或者是抱著小朋友放在前腳,反覆踮起、放下,再左右腳換邊進行。 適度的踮腳尖有益健康,所以想選擇輕鬆的保健入門運動,不妨從踮腳尖開始做吧!資料來源:適健復健科診所 守護社區長者 林宗慶 堅持運動 均衡飲食 拒絕肌少症銀髮族"不倒翁運動"跟尖不倒(預防骨質疏鬆)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1-01-10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
近年「重量訓練」成為風潮,不再只是猛男練肌肉的專利,中壯年、熟齡人士為了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骨骼健康,也紛紛加入重訓行列。但復健科醫師提醒,近來因重訓姿勢不對或訓練過度,造成下背痛、膝關節受傷的人愈來愈多。如何在增加肌力的同時,避免運動傷害、守住關節健康?重訓的運動傷害愈來愈常見,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奕廷提醒,運動前應了解自身的柔軟度、體能,最好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則呼籲,不要逞強做運動,否則運動傷害可能會跟一輩子。常見動作不對、暖身不夠,受傷未癒就運動。陳奕廷表示,造成運動傷害有兩大原因,要評估是跟肌肉的柔軟度有關係,還是本身做的動作不正確,重訓動作最常發生角度不對或暖身不夠的問題,長期下來易累積成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傷害,就是負荷重量太大導致肌肉拉傷,有些人休息幾天覺得不痛了,以為運動傷害已痊癒,繼續做重訓,但陳奕廷說,肌肉的傷害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在沒完全復原下,繼續運動只會造成肌肉骨骼更嚴重的傷害。陳奕廷指出,在重訓前,首先暖身要做足,重量要慢慢加上去,速度勿太快。一旦受傷,需要釐清受傷部位在哪裡、怎麼造成、需要多久時間復原,建議詢問物理治療師或復健師,在恢復期間可做哪些簡單的肌肉力量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肌肉退化。重訓課程需個人化,才能達到效果、避免傷害。「重訓初學者應向專業合格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諮詢。」陳奕廷說,因為重訓是處於負重的狀態,動作正不正確很重要,如果動作做錯、姿勢不對,很可能造成下背痛、膝關節疼痛等,應詢問專業意見,包括姿勢要如何調整、動作的確實、怎麼出力,再搭配呼吸,可預防運動傷害發生。陳奕廷表示,重訓沒有年齡限制,也有高齡長者做重訓,尤其現在常發現長輩肌肉嚴重老化,也就是「肌少症」,這是因為沒有讓肌肉活動,導致肌肉力量漸漸衰退,容易增加跌倒風險。醫院會依照年齡設計不同「菜單」的個人化重訓課程,讓年長者可維持現有的肌力,延緩肌肉失能,維持日常生活活動。健身教練慘痛教訓:年輕時舉過重,傷害難復原。健身房老闆、教練蕭江宗元以自身經歷為例子。他說,年輕時不聽前輩的建議,硬是舉過重的啞鈴、槓鈴,導致肩膀肌肉運動傷害,現在雙臂難以舉高,連接肩胛骨和手臂的韌帶更是受傷,必須開刀治療。他以自己血淋淋的慘痛經驗,提醒要練重訓的人,一定要花錢請教練,才能掌握方向,找對方法練出肌肉,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肌肉一旦受傷,非常難痊癒。蕭江宗元表示,肌肉就像機器一樣,需要花時間保養、活動,才能更靈活。而重訓是每個運動的基礎,乍看只是重複一樣的動作,但怎麼做非常重要,例如四肢應伸直,關節不鎖死,若負重快到極限就要放手,勿逞強。及早開始才能維持肌力,跟自己比,別跟別人比。蕭江宗元指出,教練會視每個人的體能程度,設計訓練強度、重量和休息時間,並設定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漸漸增加強度和重量,必要時也會在一旁輔助,讓受訓者更快練出肌肉。也會要求每個人拍下重訓前後的照片,除了提醒不要求快,也不要跟別人比,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練重訓,蕭江宗元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肌力流失會愈快,若想要擁有健康肌肉,建議盡快開始重訓。他遇過一位70歲的長輩,有駝背的問題,柔軟度不好,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才漸漸抬頭挺胸,非常辛苦。
-
2021-01-10 科別.骨科.復健
鍛鍊肌力讓膝關節勇健 簡文仁教你最有效的抗阻力運動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走路」不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更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為健康帶來多項好處。然而,看似簡單的走路運動,對許多行動力正在退化的中老年人卻是困難重重,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保護關節,絕對不能缺肌力。減輕膝蓋負擔、穩定關節,先強化股四頭肌。所謂關節,就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連結,如同上了齒輪的機器,齒輪跟齒輪之間若不穩定,就容易脫軌無法前進。簡文仁指出,想要行動自如,關節一定要靈活,然而,人體的關節與肌肉是互相連動的,靈活之外,關節還要穩定,這時候,肌肉就扮演相當重要的支撐力。「例如拮抗肌,這是一條讓關節彎起來又直回去的肌肉,可放鬆並伸展,也是維持骨架的主要肌肉。」此外,位於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是人體下肢最大也最有力的肌肉之一,簡文仁說,顧名思義,股四頭肌是由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所組成的大肌群,只要把股四頭肌力練強,就像是天然的護膝,走、跑、跳時都可以提供膝蓋一個相對緩衝、吸收衝擊力的作用。事實上,人體的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步減少,40歲後,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8%,70歲一過更加速到每十年減少15%,簡文仁因此建議,關節保護要及早,才能有效減輕老後的膝蓋負擔。鍛鍊下肢肌力,抗阻力運動最有效果,在家就能做。「透過對的運動,就能幫助肌力的建立。」簡文仁表示,下肢肌力的建立,只要掌握「對抗地心引力」這原則,就能達到養肌效果,因為肌肉一經抵抗就會收縮,為了對抗阻力所產生的「力」,就是肌力的來源。簡文仁特別推薦微蹲、抬腿這幾種簡易運動,很適合行動力正常的長輩,每天只要在家做個十幾分鐘,慢慢也能累積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與肌耐力,預防膝關節退化。不過,簡文仁提醒,肌力好,可以保護關節,但肌力訓練的過程所產生的阻力一旦過大,也可能加重關節的負擔,倘若膝蓋已經不舒服、功能明顯退化,建議改採水中運動或平躺在床上進行抬腿,抵消一部份地心引力的同時,可以不傷膝蓋,又能完成肌耐力的訓練。血液循環、神經系統都會影響關節健康。「健康是全方位的,血液循環好不好?神經系統穩不穩?都會影響肌肉的協調性。」對簡文仁來說,所謂關節的保護,「保」是指運動,「養」是指滋養,除了飲食均衡,透過食用保健品給予關節必要的營養素,也是健康的一部份。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營養逐漸流失,簡文仁建議適時補充軟骨素、II型膠原蛋白等關節所需營養,以及有助於肌肉生長的維生素D,另外人體內的咪唑胜肽化合物,是一種存在鮪魚或鰹魚等洄游魚類長游的活力來源,現在就有日本研究出相關保健食品,對肌耐力也有幫助。拉把椅子在家練肌力動作提供/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微蹲假裝自己準備坐一張椅子,讓膝蓋微彎,雙腳張開至與肩同寬,接下來讓屁股保持水平、往後頂出去,開始定格停留5至10秒,反覆進行5至10次,除了訓練到股四頭肌,對臀肌與背肌也有幫助。微蹲╱肌力較差者如果平衡感沒那麼好,可選一把穩固、重量夠的椅子,這時候雙手抓好,再慢慢將屁股上、下移動,反覆進行10至15次,此一動作也適合肌耐力較差的人。抬腿坐在椅子上,先吸氣將左腿向上平舉、腳背向上內勾,維持10至15秒後慢慢放下,再換右腿,反覆進行5至10次。當腿部平舉,就有利大腿肌力的訓練,腳背內勾則有助於帶動小腿肌肉。
-
2021-01-07 養生.運動天地
在家運動、走健康步道要穿鞋嗎?簡文仁:穿運動鞋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涼鞋、休閒鞋 不行嗎?運動過程中,雙腳必須承受相當的強度、衝擊以及反作用力,若沒有做好保護,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所以,運動時最好能穿專用運動鞋;如果不行,至少要選一雙具備好的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和韌性的鞋子,除了達到舒適性外,也能避免傷害發生。運動鞋保護足部 運動量、衝擊力少可不穿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運動鞋是運動時足部很重要的一個保護罩,尤其在戶外運動時,例如運動場上的運動,衝擊力都非常強,一定要有好的運動鞋,即便只是在室內跑跑跳跳,也要穿運動鞋。若在室內練習瑜伽,做些伸展動作,著力點、衝擊力不大,就不需要太講究,或 是在沙地、草地上走路,由於腳步幅度不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低;而在運動量、衝擊力都較少的情況下,不穿運動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走健康步道,最好還是要穿運動鞋,不建議赤腳進行。不穿運動鞋運動 意外風險增簡文仁提到,一定要穿運動鞋的原因,第一就是避免關節受傷,不穿運動鞋,容易因為衝擊力過大而增加關節的負擔,嚴重的話,甚至會受傷,所以不管跑或跳,都需要穿具有吸震效果的運動鞋,而若隨便穿雙涼鞋就去運動,很容易因為足部缺少包覆,稍微一碰撞就會扭傷,或是很容易被利物割傷,穿運動鞋能避免碰撞受傷。如果只穿拖鞋做運動,過程中會一直擔心鞋子脫落,而且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固定鞋子,穩固性差容易造成意外,如果「人鞋一體」就沒有這些顧慮;另外,運動時身體會扭轉,唯有韌性好的運動鞋,才能讓足部得到保護,一般的布鞋或工務鞋,韌性就很差,不適合運動的時候穿。挑選運動鞋 這些事項要特別留意運動鞋怎麼挑?簡文仁說,要有良好的吸震性,鞋後跟必須具有吸震力,才能保護腳踝,所以,挑選時按一按鞋後跟的硬度夠不夠,以判斷吸震的效果。拿起鞋子扭轉一下,看韌性是否足夠,運動時腳扭動幅度大,或要因應地面凹凸不平,所以,鞋子中間的韌性一定要夠;折一折鞋前的軟度是否足夠,鞋前如果太 硬,當腳尖要離地時,會覺得卡卡的,不管走路或是跑步,都很不順暢。另外,鞋子的楦頭要夠寬,讓腳趾頭能在鞋內很輕鬆的「跳舞」,才不會被綁死而影響運動進行。值得一提的是,太大的鞋穩固性不好,走路會有隨時要掉的感覺,但穿上鞋子也必須覺得不會綁腳才行;跑步運動時建議選擇有鞋帶的運動鞋,因為穩固性比較好,使用魔鬼氈也可以,但是要符合穩定性的概念。而鞋子底面面積如果比較小,穩固性就會比較差,現在很多鞋從鞋上緣到鞋底會越來越大,就是要讓穩定性更好;此外,重量輕的鞋,比較能夠「人鞋一體」,若很重,跑一趟路下來,會感到特別費力,加上透氣性好的鞋,即使穿一整天也不覺悶。運動前避免熬夜、確實熱身 運動中補充水分、勿過度進食運動前注意事項,簡文仁提醒,熱身至少要3~5分鐘,讓關節伸展開來,肌肉、神經準備好,熱身後,身體會有發熱的感覺,並避免運動前進食,但也不要餓肚子去運動,如果是參加慢跑,建議跑前1小時吃點東西。此外,跑步前、跑步中、跑步 後都要補充水分,但不能一次喝太多,以免半途尿急,大概50~100c.c.即可;最重要的是,運動前一天應避免熬夜,以免第二天體力、免疫力變差,影響運動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過勞、運動為什麼會遇上秒殺級「猝死」? 先天因素別輕忽!心臟內科醫曝「2高峰年齡」
-
2021-01-04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3C族防烏龜頸 謹記三原則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年顯示,88.2%的人會使用手機,18至39歲使用時間高達5小時,不只眼睛疲勞,更帶來肩頸痠痛的問題,其中像烏龜一樣脖子往前伸,駝背如龜殼,就是常見的文明病「烏龜頸」。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呂茜芸表示,長期「烏龜頸」不僅會造成肌肉間失衡,嚴重還會壓迫頸椎神經導致手麻,想要維持良好姿勢使用3C產品,只要遵守三大原則就沒問題。首先讓螢幕頂端略低於眼睛平視視線,與螢幕距離一個手臂長,使用時雙腳平放地面。即使姿勢正確,同一姿勢30分鐘仍要活動,搭配簡單的放鬆運動讓舒緩頭部。再來是解放緊繃的肌肉,雙手十指扣住放在頭後,緩慢做出頸部彎曲的動作,直到後方肌肉感到緊繃,維持在這個動作15至30秒,每次5回,一天兩次放鬆頸部後方肌肉。也可用手輕壓頭部側邊,緩慢做出頸部側彎動作,直到側邊肌肉緊繃,另一隻手抓椅子下緣固定,左、右邊各維持15至30秒,每次5回,一天兩次。3C族也要加強無力的肌肉,包括頸部前側肌肉,在躺姿的時候,雙膝微彎全身放鬆,用手輔助將下巴內收,眼睛的視線同時向下看向胸口,這動作維持15秒,每次10回,一天兩次。呂茜芸強調,以上運動出現頭暈、噁心等不舒服症狀,應立刻停止並就醫,若是出現手麻症狀有可能是神經壓迫。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患者別怕惡化不敢運動! 物理治療師:試試這3動作
63歲的陳太太登山不慎摔跤,雙手反射性撐地,右手不慎骨折,趕緊下山治療才發現是骨質疏鬆患者,原本熱愛運動的她,自此不敢做劇烈運動,最多飯後散散步就當作「有動」,再次檢查骨質密度不升反降。物理冶療師周昭如表示,避免骨質疏鬆惡化,運動是其中一項方式,但得做對運動,且避免使用到容易骨折的關節處,才有辦法做對運動,避免骨鬆持續惡化。骨鬆患者 最好選擇重訓骨質疏鬆患者的運動方式,最好選擇「重訓」,也就是阻力運動,不過不是要比照館長或是健身網紅,拿著幾十公斤重的啞鈴狂舉,有些動作是骨鬆患者做不得的,且重訓的姿勢也得因應疾病調整。周昭如表示,根據統計,骨鬆造成的骨折最容易出現在脊椎、髖部和手腕三處,其中脊椎以胸椎第七、第八及第六節發生骨折機率更高,因此前彎以及合併旋轉的動作,對於骨鬆患者是「最危險的動作」。以深蹲的姿勢為例,初學者很容易在深蹲時,上半身沒辦法維持一直線,骨鬆患者若要接觸深蹲,鍛鍊下肢的肌肉強度,只要姿勢一不正確,就可能導致胸椎骨折。因此骨鬆患者在接觸深蹲時,可以先坐在椅子上,將腰桿挺直,再做前傾動作,先感受一下,深蹲時,脊椎維持一直線的感覺,熟悉後再嘗試深蹲;又或是可以在深蹲時,手持直線棍棒,讓頭部到腰部都緊貼在直線棍棒上,做深蹲時也不怕脊椎走位,避免骨折的風險。可以維持脊椎呈現一直線後,再學習深蹲時,呼吸到後外側背部肋骨,可增進腹橫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跳舞瑜伽 轉腰易傷髖關節周昭如表示,很多骨鬆患者對於重訓都有個迷思,「那是屬於健康人而且是年輕人的運動」,因此會改嘗試跳舞、瑜伽等有氧運動,但這類運動很容易會有腰部旋轉的動作,這動作很可能一轉,髖關節就裂開;骨鬆患者得知自己有骨密度的問題時,最好先尋求專業,量身訂做課程,否則任何運動都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而踩到地雷。她建議骨鬆患者的最佳運動方式仍是重訓,重訓看似會增加骨骼的壓力,實際上是增加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配合度、協調度,重訓是沒有辦法增加骨質生長,但當肌肉變強壯,可以降低骨骼受力,反而是保護骨骼的方式。長期久坐 骨鬆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有許多骨鬆患者都是骨折後才發現骨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骨鬆危險因子,年齡超過50歲、女性、抽菸喝酒、曾有髖骨骨折病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類固醇或已服用3個月以上等都需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久坐的民眾,也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50歲以後的女性,每2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50歲後的男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呼籲可以定期篩檢,也建議平時就應該維持運動習慣,加強肌肉強度,一旦被診斷為骨鬆應隨時調整動作,避免受傷增加骨折的風險。
-
2020-12-31 新聞.健康知識+
保暖頭部頸部最重要!簡文仁教保暖操,手腳不再冷吱吱
● 保暖方 1:戴帽子、圍圍巾、多喝溫水● 保暖方 2:戴圍脖、穿襪子睡覺● 保暖方 3:動一動,手腳保暖操跨年夜最強寒流來襲,全台急凍,避免感冒著涼、擁有好氣血循環,今晚只要做好驅寒保暖準備,戴帽子、圍圍巾、多喝溫水、做一做手腳保暖操,穿襪子睡覺,就可以安心健康的跨年、迎接新的一年到來。身暖頭不暖容易落枕中醫師張家蓓表示,天冷時,除了四肢容易冰冷外,最怕身暖頭不暖而易落枕,一冷一熱血管收縮大而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尤其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建議穿襪子睡覺,腳暖了,身體也暖了,還有圍圍巾、戴帽子,讓頸部和頭部不受寒最為重要。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大家都會戴上口罩、勤洗手防疫,以致於感冒的人比往年減少、過敏族的過敏症狀也減輕很多,因此張家蓓提醒,今晚跨年寒冷,手腳及頭頸部務必要好好保暖,尤其頭頸部是身體最脆弱的部位,建議可以戴上圍脖、穿襪子睡覺。多喝溫開水補充水分天冷容易水分流失,張家蓓強調,要多喝溫開水補水,讓氣血循環變好。市售各式各樣的保暖產品,如暖暖包、發熱衣等,究竟保暖效果如何?她提醒在使用暖暖包時,要避免燙傷;發熱衣可以讓身體保暖,很適合在冬天穿,但建議應穿高領的發熱衣較為保暖。可做簡單手腳保暖操「很冷的時候,不要縮著,會愈縮愈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如果天氣很冷、手腳冰冷,建議可以做簡單的「5、4、3」手腳保暖操,每次只要花五分鐘做四個動作,分別是划手、磨腰、拍腿、搓腳等動作,可以讓手腳不再冷吱吱、身體暖呼呼。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2-22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後最好的工作!簡文仁: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
3C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現代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各種身體痠痛逐一浮現。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健康操」專欄,邀請專家以輕鬆方式傳授簡易的保健運動,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健康僺,跟著做、動一動,讓大家元氣滿滿、愈動愈年輕。自國泰醫院退休近三個月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期望銀髮退休族都能樂活安老,推薦兩式「退休操」運動,讓大家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我退休了!從工作了41年的國泰醫院退休,希望能搭上很多人的理想:人生6至26歲是學習成長、形塑人生;26至66歲是成家立業、回饋社會;66至86歲是樂活安老,享受人生的20、40、20三個階段。現在的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你我活到百歲的機會愈來愈高,如何樂活安享退休後的下半人生?健康老化至關重要。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有一位是退休樂活族。我退休後2個月內,有更多機會觀察各社區角落,驚訝地發現,有非常多的長者在不同的時段,不管早上、下午或晚上,在不同的場所爬山、繞公園、運動中心運動等,認真地做運動養生,更佩服的是,有些長者行動不便、舉步維艱,也一步一腳印踏實走著,這些人都是最棒的退休生活家。規律運動 退休族共識根據社會觀察,只要有超過3個退休族在一起,就可能談論養生方式,儘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論點與策略,甚至偏方,但持續規律做運動一定是最大的共識。退休後有台諺說:「顧身體就是在顧傢伙」,運動保健是最好的工作,把健康照顧好,省下看護費、醫藥費,少支出就是好收入,難怪有人開玩笑說:「退休後,只要能每天走來走去,也可以年收入百萬元。」就是這個道理。身心「三動」 安老樂活退休後,建議可以「三動」安老好樂活,就是腦動、身動、互動。雖然不必再為工作傷腦筋,但要常常動腦,學習、旅遊、藝術思考等,讓腦神經快速運作,加強連結以維持腦力,一個人偶爾放空也不錯,但不要整天放空;身動則是做運動,每天讓身體動起來以維持體力;互動是鼓勵大家融入社會,跟更多人有接觸互動,在互動中可找到歸屬感,孤獨是健康的大敵,盡量走入人群參與活動,做志工、聊八卦、練肖話都好,勝過一個人宅在家打瞌睡。在運動中,「維持下肢的肌力與靈活」是重要關鍵。下半身靈活有力,代表有行動力,能走能跑,方便到處旅遊、四處參與,它是樂活安老的保證。建議做以下兩個「退休操」運動,方便時就做一做,以維持健康的體能。一、開弓轉身回頭見1.雙腳打開成左弓右箭步站穩,右手握拳伸直,左手握拳曲肘在胸前向右上方成拉弓射箭狀。2.上半身轉頭轉身扭腰向左。換邊再做。功效:可以伸展並強化軀幹及四肢的肌力。二、踏高挺身向前推1.在身體能保持平衡下,將一腳踏在高點穩固處,雙手握拳在胸部兩側,身體挺直。2.發掌向前推,配合身體向前傾,壓迫髖膝踝關節。換邊再做。功效:可以練習平衡及加強下肢靈活度。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鞋帶孔真實用途「這樣綁」才能護腳 網:物理治療師也認同
鞋帶綁不緊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但你知道正確的繫鞋帶步驟嗎?國外有網友拍攝教學影片,並透露「球鞋上方2個鞋帶孔」的隱藏功能,許多人看完直呼「原來以前都綁錯」。原PO在PTT發文表示,「最近買了一雙新球鞋,但穿起來不夠服貼,感覺鬆鬆的,鞋帶也有點長,後來上網搜尋球鞋鞋帶,才發現原來可以這樣綁,我整個孤陋寡聞很久,這樣綁真的舒服很多」。影片中可見,左右兩邊的鞋帶「由外往內」穿進孔洞,但要注意不要完全穿入,兩邊要「各留一個小圈」,接著交叉穿入另個圓圈,最後只要將鞋帶拉緊,並打上蝴蝶結就完成。貼文一出,網友留言回應,「之前知道後照著綁,真的有差」、「我腳出問題去找物理治療師,他教我這綁法真的差很多」、「綁法有點醜,但保護腳比較重要」。
-
2020-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悄悄流失別輕忽 醫師教你保密防跌顧骨本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近年隨飲食型態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而因骨鬆症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而被當成正常老化,等到發現罹患,通常已是受傷時,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籲民眾應預防減緩。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正因骨鬆症早期沒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多不以為意,但當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致死,因此骨質疏鬆症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不能輕忽。而為讓民眾重視骨質疏鬆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除辦理健康識能宣導,今年更成立骨質疏鬆照護團隊,並辦理「骨質疏鬆運動班」,由該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診察,針對骨鬆患者設計復健課程,每週一次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上專業指導。柳表示,針對骨鬆患者設計負重運動、加強全身肌耐力及平衡訓練的課程,最後搭配伸展及柔軟度的牽拉來增加學員的身體靈活性,維持良好姿態,進而預防駝背及跌倒發生的風險,健康民眾則該學習維持骨骼健康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而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日常生活行為,像是戒菸、減少咖啡因飲品能減緩骨質流失,去除危險因子;且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小魚干、堅果等高含鈣量食品,維生素D3能促進鈣吸收,足量補充是顧骨本的根本之道。此外,多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而骨鬆患者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抗阻力訓練較為適合;停經後婦女及老年者則採用慢跑、太極拳、游泳等規律運動。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若知道已罹患骨鬆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婦女,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應定期追蹤骨質密度,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改善居家環境,慎防跌倒;若要從事不熟悉的高強度運動,經專業醫療諮詢後再進行為宜。
-
2020-12-06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上個月下旬,一位女網友出面指控某男精神科醫師,曾以心理治療為名,與她多次發生性行為,讓她度過了一段角色混淆,不知是病人還是女友的痛苦時光。她相信不只一人受害,故選擇站出來。爆炸性的發言,引出數則手法相近的指控,輿論一片譁然。以至於該醫師在衛生局與醫學會尚未完成相關調查程序前,任職醫院已火速批准辭呈。 評論排山倒海。有位不知名的網友吶喊:「教我以後怎麼相信精神科醫師?」實在令人揪心。無論是看診或是心理治療,建立健康、互信的醫病關係,不僅是成功治療的起手式,更是每趟驚滔駭浪心靈之旅的「定海神針」。我想起既是科普又如小說般好看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該書作者羅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資深心理諮商師,她在書中坦誠,心理師也會找心理師協助。先是受訓期間,坐上診療椅接受一定時數的分析,是取得資格的必要條件。即便開始執業,許多心理師還會去看自己的心理師。有時,去傾吐自己工作的情緒負擔,但也有去面對心裡不請自來內在魔鬼的時刻……治療者也有心魔?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或大或小,或新或舊。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相信協助病人為自己困境負起責任,了解自己可以(也必須)構築人生,就會促成改變。當人們陷入窘境,走進晤談室,讓治療者為病人捧起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看不到的角落。但病人何嘗不是治療者的鏡子?作者告訴我們,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正因為這是一門高度運用人與人心理連結,換成術語就是「移情」和「反移情」作用的行業,心理師也有自己的心理師,變得不足為奇。為了避免過往和未來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阻礙,心理治療和其他科醫療很不一樣,你可以讓親叔叔看糖尿病、青春痘,你也可以邀請自己的物理治療師組讀書會,但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就是不行,會違反「雙重關係」(dual relationship)的倫理原則。連跟病人一起打球都要避免,更何況變成男女朋友、上床?但治療者也是人,且鑑於過往斑斑血淚,美國心理學會明文規定,治療者不宜與接受自己治療的個案發展親密關係。就算情況特殊,至少要在終止治療兩年後,才能減少爭議。台灣輔導與諮商心理學會甚至強調,治療者必須證明此段關係非發展自治療關係,且不具剝削特質。無論是電影《危險關係》,還是國家戲劇院曾上演過的《心理醫生愛上我》,在在詮釋了診療室裡的張力與風雨。但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因為人是活在關係裡,透過與人連結而成長。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殺了我」翻版?防媳如防賊 婆婆竟「蛋畫記號」怕被偷
今年8月,一名36歲張姓女子由於不堪婆婆長期言語欺凌,在臉書留下遺言痛訴「我的婆婆殺了我」,最終走上絕路,引起社會一片譁然。近日就有一名人妻分享她的經歷,控訴曾遭到婆婆百般刁難,不僅言語欺負,甚至把家庭日用品畫上記號,簡直把人妻當成賊!一名人妻在臉書粉專「靠北婆婆2.0」投搞,表示婆婆的觀念相當古板,與丈夫結婚前本打算搬出去住,沒想到婆婆居然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最後夫妻倆只好妥協住了下來。沒想到從此之後,原PO每天飽受婆婆的冷言冷語,還在原PO準備物理治療考試時,到處跟人說「她是白癡、智能不足考不上,撿角…」,而原PO丈夫則表示,媽媽應該只是今天心情不好,要她別往心裡去。直到有一次,家裡有客人拜訪,連客人的爸爸媽媽也有來,結果婆婆卻在外人面前用客語說,「好羨慕你有個會賺錢的媳婦兒,我這個媳婦是白癡,考不到物理治療師執照,整天遊手好閒!」那時原PO聽不懂,只好不斷賣笑,直到客人用國語回應「妳不能這樣說妳的媳婦」,原PO這時才恍然大悟。不僅如此,從結婚第一天開始,婆婆就把她當成賊,把家裡大大小小的東西,如衛生紙、醬油、洗髮精,甚至冰箱裡的雞蛋、菜等等都「用奇異筆畫上記號」,原PO直呼自己又不是沒存款,這些日常用品也都自己備一份,「誰想用她的東西啊?」原PO坦言最後終於還是受不了婆婆的行為,婆婆嫌棄她生不出來,竟然還跟兒子說「如果她不能生,就早早離婚吧!」這句話簡直讓原PO氣炸,跟婆婆大吵了一架。好在,婆婆的百般刁難都被原PO丈夫看在眼裡,不但沒有因此離婚,反而徹底跟婆婆鬧翻,兩人搬家出走,也跟婆婆完全斷絕聯繫。至今已過了5年,兩個孩子也都平安長大,原PO坦言「很佩服當年的忍功,也謝謝當年的豬隊友,他終於長大不是媽寶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2-0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慢病好日子合作專欄作家
專家作家(依照姓名筆畫排序)1.職稱:瑜伽教練👉點我關注作家:Lemon L. Yoga粉絲團介紹:台灣最受矚目瑜伽新星導師,各大媒體採訪與封面人物,同時為作家/瑜珈老師/名人/企業講師。2.職稱:醫師👉點我關注作家:Dr.命粉絲團介紹:Dr.命是白色巨塔裡面的小齒輪Dr.meme,用迷因當作處方,解你的憂鬱;宣導醫療知識,護你的健康!3.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粉絲團介紹:立志於研究從藥物、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結合,達到將藥量降低甚至預防疾病不用藥的理想。4.職稱:物理治療師👉點我關注作家:Johnny游粉絲團介紹:簡單的觀念,實用小技巧,讓大家面對疾病也不慌張,跟隨游老師的腳步,克服病痛,迎接好棒棒生活。5.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營養食畫RD.Chiu粉絲團介紹:跟著Ariel營養師一起當個挑食達人,利用繪畫、白話的方式頗析最貼近生活的營養科學。6.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尼尼藥師粉絲團介紹:在尼尼藥師的粉絲專頁你能找到育兒、教養、伴侶關係經營、保健等內容,幫助你面對生活中的挑戰。7.職稱:中醫師👉點我關注作家:柴胡粉絲團介紹:合陀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醫師,以自家柴犬—柴胡為視角深入淺出介紹中醫知識。8.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莊昕悅營養師粉絲團介紹:用證據說實話的偵探營養師,以生動活潑圖文幫您解答營養之謎,有任何飲食問題找昕悅營養師就對了!9. 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斜槓營養師-林佩璇粉絲團介紹:一心只想把美食和營養結合,因為這才是我想成為的營養師!這裡有我的飲食日常、挑食策略等,歡迎來聊聊、打包帶回!10.職稱:護理師👉點我關注作家:噗妮聊護理「噗妮聊護理」是一個專訪護理人員的Podcast,邀請不同科別的護理師,分享工作或轉職經驗,也會聊聊護理校園、自我成長...等相關議題,分享多元面向的護理工作。11. 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藥師陳瑪波粉絲團介紹:Hi,我是Maple,ㄧ個喜歡營養的小藥師、藥事照護、營養保健、個人成長也熱愛食物,用生命在吃。【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30 科別.骨科.復健
苦練大肌肌莫忘平衡 小心夾擠症候群找上你
高雄一名25歲男子為練出健美肌肉線條,積極上健身房運動,有天要抬高右手拿物品時,肩膀竟痛到抬不起手,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因為未注意平衡肌肉的訓練,而引起「夾擠症候群」。物理治療師提醒,如果長期輕忽此症狀,易讓肌肉、肌腱鈣化,引起肩膀痛且容易復發,建議平時可多做三招運動,藉由訓練及放鬆特定肌群來緩解。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詹承偉表示,這名男子為了要練出身體前側好看的胸肌與腹肌,卻忽略身體後側肌肉也應平衡訓練,當右手臂往側上抬60至120度時,肱骨會往上抬,應連動的肩胛骨卻未有動作,在空間變小情況下,肩胛骨突壓到關節內組織,因而肩膀突然疼痛,也就是夾擠症候群。詹承偉表示,除了因訓練肌肉不平衡會引起夾擠症候群外,還有長期重複相同動作、一直使用特定肌群者,像是工地工人、扛瓦斯工;長期姿勢不良者,像是駝背、低頭族等,都是好發及易復發族群。若輕忽不處理,在長期發炎情況下,肌肉肌腱易鈣化,失去彈性,不僅動作不順暢,只要肌肉收縮,極易引起疼痛。在夾擠症候群的治療上,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止痛及放鬆治療,治療新趨勢則是建議接受體外震波治療,震波會作用在軟組織,可加速組織再生,消退發炎,止腫,避免復發。詹承偉示範三招規律運動來緩解夾擠症候群,第一招「旋轉肌袖訓練運動」,取一條彈力帶或有彈性的帶子,手臂自然垂兩側,手肘彎曲90度,腋下夾緊,雙手抓緊彈力帶,雙手肘往外旋轉,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旋轉肌袖,讓肱骨與肩胛骨配合協調,使手臂往上抬更順暢。第二招「夾背訓練運動」,面牆,雙手平貼牆上,做挺胸運動,手掌離開牆面,若有疼痛可降低手臂高度,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肩胛骨周邊肌群目的,避免肩胛骨被過緊肌肉帶離原位。第三招「胸小肌牽拉運動」,找個柱子,右手往側抬90度,扶於柱子上,腳弓箭步,往左旋轉,以放鬆右胸小肌,15至30秒為一下,三下為一組,一天2至3組。可避免胸小肌過緊,將肩胛骨帶離原位。
-
2020-11-30 養生.家庭婚姻
醫病天地/注意!動作不對稱 影響孩子成長
爸媽要注意了,孩子的身體發展從小就要特別留意,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汪玉珍指出,門診中有許多孩子動作及姿勢不對稱,嚴重者會影響往後的身體發展,提醒新手爸媽多加警惕。汪玉珍舉出曾遇過的案例,1歲3個月的小瑜正處於放手學走路的黃金時間,但她站起來卻搖搖晃晃,媽媽發現其頭跟身體都會彎向同一側,連在玩玩具的時候也都只使用單邊的手,總是要經旁人提醒才會用另外一隻手一起操作。不少家長未注意孩子在嬰兒時期的動作,進而使其養成不良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後的頭跟身體出現習慣歪一邊的狀況,汪玉珍強調,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體發展,千萬要留意。汪玉珍說,以小瑜的例子來說,眼見孩子都要起來走了,卻在站起後出現姿勢歪斜的狀況,長期下來不但沒改善,甚至出現雙側操作動作不對稱的狀況,爸媽在不得已下才跨出就醫這一步。經醫師與治療師詢問病人的發展史以及評估狀況後,初步認為小瑜應該是先天性斜頸的孩子,這時才開始積極介入治療。汪玉珍表示,多數家長認為,孩子都同一邊側睡不是什麼大問題,長大之後應該就會越來越好,加上近期疫情狀況讓就醫意願降低,她提醒爸媽,孩子的小動作及舉動都要特別留意,千萬不要延誤就醫時間。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眩暈健保大數據分析/女多梅尼爾氏症 男常見耳石脫落
受眩暈所苦的國人逐年微幅增加,從106年173萬多人增至108年175萬多人,確診年齡雖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但年輕族群的確診人數也不斷在增加。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族群,每跨一個年齡層,增加人數都是男性的2倍,而整體的數據攀升則與「老化社會」有關。30歲後女性壓力大,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眩暈的成因多元,耳鼻喉科治療的多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周邊型眩暈係指耳朵的前庭系統或神經、內耳迷路等問題所致,內耳則可以再細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發炎、前庭神經低下等,臨床大多統稱為「內耳不平衡」,表現方式以眩暈、步態不穩為主。林哲玄表示,眩暈本來就以女性為大宗,數據顯示,108年女性確診人數是男性的2倍,細看女性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20歲到29歲與30歲到39歲相比,人數相差4萬8956人。他表示,該階段的女性也是梅尼爾氏症的好發族群,原因是面臨人生各種壓力,工作上正值升為小主管,家庭上必須養育兒女等。男性的確診人數差距,則在40歲到49歲以後較為顯著。林哲玄表示,男性在40歲左右因眩暈就診,大多是耳石脫落,平均好發年齡就在40歲到60歲之間,男性動作較粗魯,原本就比女性容易發生意外,此時還額外加上老化等因素,也增加該年齡層出現眩暈的機率。症狀較輕微,中樞型眩暈常被忽略。依照108年診斷眩暈就診科別顯示,家醫科名列第一,其次依序為耳鼻喉科、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林哲玄表示,引起眩暈的疾病動輒十多種,多數都是內耳問題所致,優先選擇家醫科或是耳鼻喉科治療是建議的選擇,依照現在民眾就醫的習慣,眩暈引來的不適感,通常以住家周邊就近就診最為常見。雖然眩暈多以「周邊型眩暈」為大宗,但中樞型眩暈常被民眾忽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中樞型眩暈的患者,頭暈目眩的感受相對於周邊型眩暈不明顯,加上民眾對暈的認識,常常是貧血或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短暫性頭暈,也使中樞型眩暈患者就醫時間遠低於周邊型眩暈患者,分析這也是神經科排名較後面的原因。神經內科用藥量最高,投藥為釐清病因。眩暈常使用的藥物以止暈藥、內耳鬆弛劑等為主,健保資料庫顯示,眩暈常見藥物使用,以神經科為最大宗,其次為耳鼻喉科、內科、家醫科、急診醫學科等,用藥排名與民眾就醫以家醫科為主明顯不同。蔡睿蘋表示,並非神經內科愛投藥,而是神經內科面對的大多是中樞型眩暈的患者,為一一釐清是心血管疾病還是腦部疾病引起,會透過多種檢查確認,並先投以藥物緩解症狀,依照藥物效果釐清病因。不過,她認為有部分家醫科診所的醫師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申報時,恐以耳鼻喉科申報,讓數據結果失真。依照經驗,蔡睿蘋表示,止暈藥效果極佳,六到七成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有些患者經過診斷後,確認引發眩暈的疾病,不一定會開立止暈等藥物。耳石復位多在診所做,平衡訓練區域醫院最多。若是耳石脫落引起眩暈,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即可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執行耳石復位術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林哲玄表示,耳石復位的技術門檻不高,教育患者透過姿勢改變讓耳石復位,眩暈症狀即可緩解。前庭神經發炎會採取運動治療及平衡復健,林哲玄表示,前庭神經發炎好發於季節轉換期間,特別是秋轉冬、冬轉春,因此又被稱為「流行性眩暈症」。除投以抗發炎藥物,同時會協助做運動治療與平衡訓練。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執行眩暈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以區域醫院最多,其次為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基層診所。林哲玄分析,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需有基本器材及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此種疾病並非急症,才會出現以區域醫院為大宗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醫學中心,專門針對這類患者做運動及平衡治療。
-
2020-11-26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衝擊生活品質 「床邊復健」助病人回歸生活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口腔癌為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一名58歲工廠老闆日前被診斷左側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接受手術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術後因左臉頰處重建皮瓣區域大,只能以流質進食且口水溢流、說話不清,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及語言治療約半年,已能生活自理。該名病患轉到奇美復健部,經部長王鈺霖門診評估後,同時發現左肩術後活動受限、無法自己洗頭,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口腔癌病人可能面臨生活品質的衝擊,包括顏面部淋巴水腫、肩頸功能活動受限、張口困難、咀嚼吞嚥障礙、說話不清、疼痛、身體活動力下降及焦慮等問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黃芷嫣指出,奇美針對口腔癌術後的病人出院後由復健部介入治療,從今年1月起,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合併頸部淋巴廓清術及皮瓣重建病人,手術後7天開始提供床邊復健介入,透過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專業的訓練技巧,協助病人盡早移除氣切、安全下床活動及早期擬定促進安全吞嚥的策略。出院後,進一步針對肩頸活動度、口腔功能、咀嚼吞嚥及言語能力,安排相關的復健治療。黃芷嫣表示,不必再等到病人出現嚴重失能才來尋求協助,透過早期的復健評估及介入,協助病人克服治療衝擊,及早恢復身體功能,順利回歸生活。
-
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機器人幫助中風復健 長庚新技術登國際期刊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等因素,我國中風患者每年新增逾3萬人,中風患者手部精細動作的功能恢復緩慢,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研發「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患者只需穿戴著機械手,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能在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內,讓功能更快速恢復。目前該項新技術也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52歲簡小姐中風半邊癱瘓,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讓她一度相當沮喪。長庚醫院協助她使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靠著機器手幫助,簡小姐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小姐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表示,中風後患者五年內再度中風機率高達7成,而中風復健黃金期為半年到一年內,若能把握復健黃金期,對於未來的恢復幫助極大,原本無抓握能力、無法復健的患者,在機械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能再開始後續更多復健動作。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謝佳汝表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該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
2020-11-21 新聞.健康知識+
痠痛貼布貼太多會傷肝腎? 沒嚇唬你!有這些使用習慣要注意
爬山、做家事,或在跑了一場馬拉松之後感覺身體不適,想用痠痛貼布或痠痛藥膏來舒緩肌肉嗎?但你知道痠痛貼布/藥膏是藥品嗎?而且痠痛貼布/藥膏也不是用愈多愈好。食藥署提醒,使用相關藥品之前,要先看懂緩解痠痛「停、看、聽」三步驟: 1、使用前「停」一停痠痛貼布/藥膏含有止痛成分,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每次使用一種貼布,不要併用多種,避免藥品交互作用,或因吸收過量產生副作用而增加肝腎負擔。使用前請注意自己的皮膚是否有紅疹或是皮疹、裂開、或是開放性傷口,一旦出現這些情形,應避免使用任何痠痛貼布及藥膏,以免過度刺激,造成症狀惡化或引發感染。2、「看」清楚藥品標示市售的痠痛貼布種類繁多,購買時要檢查包裝上是否有藥品許可證字號及效期,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了解藥品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重要警訊。 3、「聽」從醫師或藥師指示食藥署呼籲,為了健康著想,請不要購買、使用來路不明或未經許可的藥品。有關用藥的任何問題,可在就醫領藥或至藥局購買藥品時,諮詢醫師或藥師,萬一若症狀持續或惡化,則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全身痠痛,筋膜槍按摩有用嗎? 做錯會受傷!物理治療師教3個小動作緩解筋骨 痠痛貼布貼超過6小時是大忌! 藥師教你「這樣選」才能對症下藥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
2020-1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失能需協助的判斷,以個案能否自己吃飯、洗澡、上廁所、移位、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功能作為主要評估工具;如何判斷失能需協助,需要哪些方面之協助?那些協助是衛生福利部長照2.0計畫可提供的長照服務?那些需要地方政府連結其他地方資源?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長照2.0計畫服務需求評估與管理的執行,主要由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簡稱照管中心) 」負責,照管中心的「照管專員」多由護理、職治等醫事專業或社工、或公衛背景人員擔任。新進照管專員須接受照管專員第一階段訓練共40小時計五天的專業訓練課程與實務實習,內容包括基本概念(長照導論、相關法令與規範、照顧管理的概念)、評估與計畫(包括長照個案問題評估與討論、服務模式、照顧管理的工作內容)、資源應用(包括服務品質評估與監測、家庭及社區資源發展),並須通過評量測驗與口試;並在資深照管專員與照專督導協助下,成為可獨立提供長照相關諮詢、個案評估、及複雜長照個案處理服務、並管理長照A單位與B單位照顧服務的專業人員。需要長照2.0服務的失能民眾,可與1966或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聯絡,若經「照管專員」初評,符合長照2.0計畫補助對象,則「照管專員」會與「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一起到個案家進行家訪評估;若是住院病人出院後需要長照服務,可透過出院準備服務連結長照2.0的資源;「照管專員」會依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居家的環境、家庭照顧的能力,判定失能等級,以及長照2.0計畫可補助的額度,再與「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師」,擬定個案的照顧計畫,再由「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師」協助連結與管理個案所需的各項長照B單位能提供的長照服務;以共同確保個案得到及時且適切的長照服務。然縣市政府除協助失能需長照服務者連結與補助長照服務外,亦負責開發長照資源、管理失能者權益保障、以及長照服務單位之照護品質。為確保長照服務人員的照顧品質,99年衛生署召開「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規劃」會議,本人建議可規劃三階段認證課程,獲當時衛生署採納,並列為長期照護服務之要件:第一階段認證課程(Level Ⅰ)包括長照領域需要學會的共同課程、第二階段認證課程(Level Ⅱ)回歸護理(32小時)、物理治療(32小時)、職能治療(32小時)、營養師(32小時)、醫師(16小時)、社工師(32小時)..等各專業在長照領域最常見的照護技巧課程;第三階段認證課程(Level III) 整合性照護(24小時) 分三天辦理,屬於繼續教育課程,強化一個多重問題失能個案如何藉由跨團隊合作讓個案被照顧得更好。三個階段的課程皆訂有課程名稱與時數要求,每個課程皆會有課程介紹、課程安排。level I已有線上學習平台,從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專業人員數位學習平台,可以看到level I的數位學習課程,包括溝通與協調、照顧管理概念、個案評估簡介、長期照顧政策與法規、獨居老人在宅照顧、跨專業案例討論重度失能長者在宅照護、長照需求與情境介紹、跨專業角色概念、長照之性別文化觀點、長照資源介紹與應用、長照發展理念與倫理等,個案評估簡介課程已有41萬餘人次點閱、其他課程也有20多萬至30多萬人次之點閱。level II課程委託醫師公會、藥師公會、營養師公會、護理師護士公會、聽力語言學會、物理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學會、輔導與諮商學會、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等各專業單位開課;109年7月起,執行復能服務之專業服務人員需於109年12月31日前完成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專業人員數位學習平台之復能實務專業服務基礎訓練8小時線上課程(不含個案討論與分享)及地方政府自辦之實體個案研討4小時,共2類12小時之課程,始得提供服務。level III課程委託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開課,108年在臺灣北中南東共辦理15梯次,3,300人完成訓練。A單位的個案管理員,由完成長照LEVEL 1課程,且有以下資格者擔任:1.具一年以上長照服務相關工作經驗之(1)師級以上醫事人員、社會工作師或(2)老照碩士及公衛相關科、系、所畢業生,或2.有二年以上長照相關工作經驗之(1)專科以上醫事人員相關科、系、所或公衛、醫管、社工、老照或長照相關科、系、所畢業生或(2)具社工師應考資格者或3.具三年以上長照服務工作經驗,(1)領有照顧服務員技術士證者、(2)高中(職)護理或老照相關科系畢業者、(3)領有專門職業證書者(如護士、藥劑生、職能治療生、物理治療生等),要接受縣市政府辦理個管人員初階訓練,包含:專業基礎訓練課程7小時與案例實作6小時,並在六年內要完成A單位個案管理員的進階課程30小時,訓練內容包括基本內涵(倫理議題、感染控制、人身安全)、個案管理(照顧會議的意義與方法、服務提供的監測與評估、社區工作方法)、資源運用與服務模式(失能身心障礙者需求與資源運用、長照輔具及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給支付基準暨相關資源說明)、特殊及新興議題(復能概念與演練、家庭照顧與高風險家庭處理機制)、案例實作類課程(多元案例實務演練)計五天的進階訓練課程,並須通過評量測驗與口試。長照2.0的服務,主要由長照B單位提供,包括居家照顧服務(協助洗澡、陪伴就醫…)、居家專業照顧(醫療、護理、復健、復能)、日間照護、失智日照、失智共照、交通接送、輔具、環境改造、喘息等項目之服務。B單位各類醫事專業人員接受該專業level II的課程;至於照顧服務員的培訓,需要有50小時的核心課程、8小時實作課程、2小時綜合討論與課程評量、與30小時的臨床實習,共計90小時的訓練,照顧服務員核心課程有長照服務願景與相關法律基本認識、照服員功能角色與服務內涵、照顧服務資源與團隊協同合作、臨終關懷級認識安寧照顧、家務處理協助技巧、性別平等、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24單元課程,自108年6月1日起,規定測驗成績須達80分且課程閱讀時數須達到建議學習時數;另外搭配特殊照顧需要額外特殊課程之訓練。109年3月13日起照顧服務員訓練增列保護性課程,包括家庭暴力、老人保護及身心障礙者保護工作概述(含相關政策與法律)。失能長照個案除長照服務需求,通常因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而有醫療需求,個案可能因疾病住院加重失能程度,如何讓住院醫療之出院準備、急性後期照護、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讓民眾、醫療院所、鄰里長、社區熱心人士,都知道失能時可聯絡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配合高齡老年人口增加去提升長照服務量能與效率,發展遠距照護智慧科技減少照顧負荷,皆是衛生福利部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
-
2020-11-15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跌倒率高 物理治療師兩招教你評估長輩跌倒風險
家中若有長輩的要注意了,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詹怡婷指出,老人具高跌倒風險,可用以下兩種方式評估跌倒風險因子,另外,更建議可陪伴老人在家進行登階運動,提升身體功能。詹怡婷表示,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曾做過「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提及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曾跌倒比例為六分之一,即每6名老人就有1名曾跌倒過,輕者皮肉受傷而重者可能會造成骨折或是腦部傷害,進而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老年人跌倒風險因子可以分成2類,詹怡婷解釋,「內在因子」因老化或疾病造成下肢肌肉無力、平衡能力不佳、感覺缺損、視力及聽力障礙,以及因失智造成認知功能衰退,容易忽視環境中的危害。另外一個外在因子,為藥物的使用,如抗精神病藥物、麻醉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焦慮藥、鎮定劑等,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暈眩、平衡失控等副作用,此外,不良環境,如地面不平與濕滑、光線不明亮、走道堆積雜物等,也會提高危險度。詹怡婷說,可利用2個簡易測驗判斷家中長輩是否屬於高跌倒風險,第一種方法為5次坐到站測試,先雙手抱胸坐在椅子上,以最快且安全的速度連續執行5次坐到站,計時所需時間。若為60至69歲則所需時間應小於11.4秒;70至79歲應小於12.6秒;80至89歲則需小於14.8秒。第二種方法則是開眼及閉眼單腳站立測試,以雙手叉腰或抱胸單腳站立,計時單腳站立時間,腳觸地、碰觸到支撐腳或手去扶旁邊物體即停止計時,最多至30秒。60至69歲開眼應站22.5 ± 8.6秒,閉眼為10.2 ± 8.6秒;70至79歳開眼為14.2 ± 9.3秒,閉眼是4.3 ± 3.0秒,若以上的2項測驗都不合格的話,代表有很高的跌倒風險。詹怡婷也建議2項運動可讓長輩在家練習,第一種是雙腳併攏站立、腳跟貼腳尖、直線站立或單腳站立,3種放手不扶物站立之平衡訓練,難度依序增加,可先從雙腳併攏站立嘗試。若已可穩定站立,則可藉由雙手擺動或舉高,增加身體擾動,或是可站在軟墊上,利用不穩的平面來提升難度。另一種練習方式則為登階運動,可利用家中階梯或是凳子,需固定於地板或放防滑墊,進行來回登階的運動,藉此增加心肺耐力、下肢肌力以及平衡能力,提升長者整體身體功能,降低跌倒風險,不過她提醒,這些運動皆需在家人陪同下執行,安全第一。
-
2020-11-13 科別.骨科.復健
全身痠痛,筋膜槍按摩有用嗎? 做錯會受傷!物理治療師教3個小動作緩解筋骨
一休假就想要躺在床上滑手機、玩電腦遊戲嗎?當心姿勢不良、身體痠痛來報到!姿勢不良痠痛恐成病 症狀嚴重、持續1週應至復健科就醫敏盛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許庭豪說明,有些人會半躺在椅子上,好像後背空著的「沙發馬鈴薯坐姿」、駝背、翹腳、使用3C產品時頸部彎曲過多,當這些姿勢不良持續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開始痠痛不適。若是暫時性痠痛可利用伸展放鬆緩解,長期姿勢不良則可能導致脊椎側彎、肌肉不平衡,甚至造成骨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若身體痠痛不適症狀變嚴重、或者持續1週以上時,建議到復健科就醫。 背脊矯正帶、筋膜按摩槍 放鬆肌肉用效果有限長期駝背會使胸部肌肉過緊、背部肌肉失調,有些人會用背脊矯正帶調整。許庭豪說明,背脊矯正帶能把身體拉回正確姿勢,但取下後若不注意維持,身體即會回復原狀;其實只要平時正面靠牆,手臂打開向外伸展,讓胸部肌肉放鬆,並且適當鍛鍊上背部肌肉維持肌力,即可改善駝背。然而,現今不少人會使用放鬆肌肉用的筋膜按摩槍放鬆身體,許庭豪提及,筋膜按摩,需要專業治療手法搭配拉筋、運動,才能達到最大功效,症狀未改善,還是要尋求專業協助。食藥署補充提醒,放鬆肌肉用筋膜按摩槍屬一般產品,非醫療器材,不得任意宣稱療效。 低週波治療器 3種人應向醫師諮詢在進行那麼低週波治療器該怎麼用?許庭豪指出,皮膚過敏、皮膚感知較差的糖尿病患等,使用前須先向醫師諮詢。使用時須避免強度太高,每次不超過30分鐘,若是電流頻繁刺激表皮神經,反而會使肌肉過度收縮,並易造成周邊肌肉或神經組織損傷。 日常保有3良好動作 遠離肌肉痠痛想要保有良好姿勢、遠離痠痛嗎?許庭豪分享日常3個小撇步:1.椅子過高、過低,坐得太淺或太深都容易造成姿勢不良,坐著時,膝蓋後方距離椅子約一個拳頭寬,椅子高度稍微高於膝蓋下方,可使用腰靠維持姿勢的端正。2.看螢幕時,螢幕與視線平齊,若是使用鍵盤或滑鼠,手肘要有支撐處。3.每30-60分鐘要起來走動、簡單伸展,避免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才不會讓肌肉的平衡狀態改變,造成痠痛與不適感。延伸閱讀: 坐按摩椅放鬆筋骨? 這2個時段特別危險 肩膀痠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五十肩會好嗎? 復健科醫師告訴你現行治療方式
-
2020-11-12 科別.骨科.復健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你是否也立下要好好健身,塑造與明星一般的美好身材,但在努力付諸行動前,小心別自己亂練,造成受傷可是得不償失。對此,快來看看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ACFAS,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提供幾項小技巧,讓你健身時避免腳部受傷。 漸進式訓練隨著訓練慢慢增加你的體力和鍛鍊時間,不要突然就進入高強度訓練,避免身體使用過度,造成壓力性骨折、或肌腱拉傷和扭傷,鍛煉前後伸展肌肉也有助於防止這類型的傷害。骨科醫師Brandi M. Johnson建議,若不慎扭傷,應及時就醫治療,否則恐造成慣性扭傷或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會演變長期持續的腳踝疼痛。 穿對鞋襪運動時,應穿著適合的運動鞋和運動襪。Johnson醫師指出,無法支撐足弓並為腳後跟提供緩衝的鞋子,會引起腳跟疼痛(足底筋膜炎)。若鞋子太小,也可能造成腳部神經瘤或神經組織增生,可能需要注射療法、藥物或物理治療。穿著棉襪或運動襪也可預防腳部起水泡,避免後續嚴重感染等問題。 動作技巧確實不適當的運動技巧可能造成腳部和腳踝的肌腱或韌帶受傷,Johnson醫師表示,姿勢不正確或健身器材使用不當,會導致腳部和腳踝的穩定性下降,造成關節扭傷和肌肉拉傷。 避免細菌感染汗水淋漓的鞋子、公共浴室、運動器材、游泳池都是黴菌、病毒和細菌的溫床,包含具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Johnson醫師提醒,最好不要在公共場所赤腳走路,穿著拖鞋會比較恰當,若皮膚有傷口,最好包紮起來,以免病菌侵入傷口。Johnson醫師說,只要運動時有任何不適或受傷,都可以請求醫師協助,以免病情惡化。 參考資料:Keep Your Feet Safe at the Gym in the New Year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買鞋還得看時間! 日夜差異大,注意這幾點才合腳 夾腳拖、高跟鞋、運動鞋...你的鞋子合腳嗎? 穿不對很傷腳!足病醫生傳授4穿鞋指南
-
2020-11-09 科別.骨科.復健
血友病患者長期全身痛睡不著 靠復健治療改善
一名趙姓血友病患者長期全身痛,睡覺會痛醒甚至睡不著,右手肘及右腳踝因為長期血腫侵蝕而角度嚴重受限,走路一跛一跛的,嚴重影響生活,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及復健科共同診治,透過 「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及「增生治療」,幫助病人舒緩疼痛、減少沾黏並促進恢復,疼痛及睡眠品質都獲得改善。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血友病患者往往因為怕出血而不敢多做運動,透過復健科「運動治療」來增加患者的肌力,不但可以減少出血次數,更能提供患者多元化的運動選擇,讓血友病患者大大提升生活品質。血友病患者可透過門診超音波檢查軟組織的健康狀況,也可透過增生治療,例如PRP 玻尿酸或是葡萄糖胺注射來促進組織修復,減少出血發炎情形。復健科治療師張佑萱指出,「徒手治療」是利用豐富的解剖學、生理學以及生物力學的概念,用「治療師的雙手」執行例如關節鬆動術、神經鬆動術、筋膜鬆弛術、淺層及深層按摩等手法,幫助病人舒緩疼痛、減少沾黏;而「運動治療」則需要控制運動強度、頻率與種類,因血友病患者長期疼痛造成的身體感覺及動作異常,可以透過不同的動作評估再重新訓練正確的發力方式,達到改善的效果。趙姓患者表示,經過拉筋、伸展、運動校正後,讓他原本的頭痛、上背痛、下背痛逐漸改善了許多,整個人的睡眠、精神也都漸漸的改善,現在只要平時維持正確的坐姿以及物理治療師教導的伸展訓練,就可以維持治療後的成果,「真的很開心。」
-
2020-11-06 科別.骨科.復健
翹腳、躺床滑手機小心痠痛上身! 物理治療師傳授3動作緩解
每到下班或放假時,總是想要躺在床上滑手機嗎?小心姿勢不良讓身體痠痛找上你。敏盛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許庭豪表示,有些人習慣會半躺在椅子上,好像後背空著的「沙發馬鈴薯坐姿」、駝背、翹腳、使用3C產品時頸部彎曲過多,當這些姿勢不良持續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開始痠痛不適。 暫時性痠痛 可用伸展運動放鬆緩解 暫時性痠痛可利用伸展運動來放鬆緩解,長期姿勢不良則可能導致脊椎側彎、肌肉不平衡,甚至造成骨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若身體痠痛不適症狀變嚴重、或者持續1周以上時,建議到復健科就醫。長期駝背會使胸部肌肉過緊、背部肌肉失調,有些人會使用背脊矯正帶調整姿勢,許庭豪說,背脊矯正帶能把身體拉回正確姿勢,但取下後若不注意維持,身體即會回復原狀,其實只要平時正面靠牆,手臂打開向外伸展,讓胸部肌肉放鬆,並且適當鍛鍊上背部肌肉維持肌力,即可改善駝背。 筋膜按摩、低周波治療器 諮詢醫師使用降傷害許庭豪說明,有效的筋膜按摩,需要專業治療手法搭配拉筋、運動,才能達到最大功效。如使用放鬆肌肉用筋膜按摩槍放鬆身體時,若症狀未改善,就要尋求專業協助。另外,食藥署提醒,放鬆肌肉用筋膜按摩槍屬一般產品,非醫療器材,不得任意宣稱療效。那麼低周波治療器該怎麼用?許庭豪指出,皮膚過敏、皮膚感知較差的糖尿病患等,使用前須先向醫師諮詢。使用時須避免強度太高,每次不超過30分鐘,若是電流頻繁刺激表皮神經,反而會使肌肉過度收縮,並易造成周邊肌肉或神經組織損傷。 遠離痠痛 3動作閒暇無事要常做此外,想要保有良好姿勢、遠離痠痛,只需依照以下3個小撇步輕鬆做,一點也不難:Step 1:椅子過高、過低,坐得太淺或太深都容易造成姿勢不良,坐著時,膝蓋後方距離椅子約一個拳頭寬,椅子高度稍微高於膝蓋下方,可使用腰靠維持姿勢的端正。Step 2:看螢幕時,螢幕與視線平齊,若是使用鍵盤或滑鼠,手肘要有支撐處。Step 3:每30至60分鐘要起來走動、簡單伸展,避免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才不會讓肌肉的平衡狀態改變,造成痠痛與不適感喔。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手指邊緣頻冒「肉刺」超煩! 你常做的5件事情都是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