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牛奶
共找到
1443
筆 文章
-
-
2021-07-12 養生.營養食譜
保鮮盒+微波爐 做出無負擔冰淇淋
雖然很想毎天盡情享受冰淇淋,但如果天天吃含有滿滿鮮奶油的市售冰淇淋,令人擔心熱量攝取超標。「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每天都能放心吃的冰淇淋,那就太棒了!」從這個念頭出發,作者研製了做法簡單的自製冰淇淋食譜,不僅對健康無負擔,而且只需要一般的保鮮盒和微波爐就可以輕鬆製作。●抹茶冰淇淋 MACCHA ICE CREAM食材(3~4人份):牛奶300ml、蛋黃2個、甜菜糖60g、抹茶粉5g(1大匙)作法:1.將甜菜糖和抹茶粉加入保鮮盒中,充分混合之後再加入雞蛋,攪拌均勻。2.將牛奶分次慢慢倒入1中,攪拌至均質乳化狀態。將保鮮盒蓋上盒蓋,放入微波爐加熱1分鐘,取出之後以打蛋器攪拌均勻。逐次加熱10秒、取出攪拌均勻,反覆此動作一直到原料液變得稍微濃稠為止。3.以濾網將2過濾至另一個保鮮盒中,浸入冰水盆中降溫冷卻。4.將3蓋上盒蓋,放入冰箱冷凍3~4小時,待原料液初步結凍凝固之後,從冷凍庫中取出,以湯匙將全體均勻刨碎。反覆此步驟2~3次,冰淇淋冷凍完成。●木瓜冰淇淋 PAPAYA ICE CREAM食材(3~4人份):豆奶100ml、嫩豆腐(無需去水,以廚房紙巾輕輕拭乾即可)50g、太白胡麻油(或是玄米油)30ml(2大匙)、甜菜糖60g、玉米粉4g、木瓜200g、檸檬汁1小匙食材A:木瓜80g、甜菜糖15g、香草豆莢(改用少許香草油也可以)少量1.將A的木瓜去皮、去種籽,切成邊長1~2cm的方形小丁,將剩下的A食材加入保鮮盒中(香草豆莢剖開成兩瓣,取出中間的香草籽,將豆莢和香草籽都加入),混合均勻,蓋上盒蓋,放入微波爐加熱1分鐘,取出保鮮盒,仔細攪拌均勻。持續分次加熱、攪拌均勻,直到甜菜糖完全溶解為止,取出香草豆莢,靜置冷卻。2.另外再拿一個保鮮盒,加入甜菜糖和玉米粉,混合均勻,接著加入嫩豆腐,以打蛋器搗碎並攪拌至綿密泥狀。3.將豆奶、太白胡麻油(或是玄米油)加入2中,充分攪拌均勻。4.將3蓋上盒蓋,放入微波爐加熱1分鐘,取出保鮮盒,以打蛋器攪拌均勻。接著逐次加熱10秒、取出攪拌均勻,反覆此動作數次一直到甜菜糖完全溶解為止。5.將4浸入冰水盆中降溫冷卻,之後加入以叉子搗碎完成的木瓜果泥和檸檬汁,充分攪拌均勻。6.將5蓋上盒蓋,放入冰箱冷凍3~4小時,待原料液初步結凍凝固之後,從冷凍庫中取出,以湯匙將全體均勻刨碎。反覆此步驟2~3次,冰淇淋冷凍完成。7.最後再加入1,混合均勻即完成。●巧克力香蕉冰淇淋 CHOCOLATE BANANA ICE CREAM食材(2~3人份):熟透香蕉1又1/2根(150g)、豆奶70ml、無糖可可粉6g(1大匙)、太白胡麻油或玄米油1大匙、楓糖漿1又2/3大匙作法:1.將香蕉和可可粉放入保鮮盒中,以叉子搗碎香蕉並攪拌均勻。2.將豆奶、太白胡麻油(或是玄米油)、楓糖漿加入1中,仔細攪拌混合均勻。3.將2蓋上盒蓋,放入冰箱冷凍3~4小時,待原料液初步結凍凝固之後,從冷凍庫中取出,以湯匙將全體均勻刨碎。反覆此步驟2~3次,冰淇淋冷凍完成。不需要特殊器具只要把食材放入保鮮盒內、攪拌混合,再以微波爐加熱。不使用白砂糖選用甜菜糖、蜂蜜或楓糖漿增添甜蜜滋味。這些天然甜味劑的熱量也不算低,但一般認為它們比白砂糖具更高營養價值。
-
2021-07-10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不只吃巧克力能紓解! 這「9種食物」也具相同效果
許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會吃巧克力來舒壓,現在伯明翰大學有個新的研究表示,巧克力不但可以舒緩壓力,對於心臟健康也有好處喔! 黃烷醇 助保護心血管系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Catarina Rendeiro 博士表示,研究人員發現,在備感壓力時,大量的「黃烷醇」可能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黃烷醇是種天然植物化學成分,可以在各種蔬菜和水果中找到,常見在可可豆、葡萄、茶葉當中。許多研究認為黃烷醇能改善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認知功能。 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棒 可能沒有作用根據這個研究,可可豆含有特別大量的黃烷醇,在精神壓力大時可提供保護作用。研究中讓參與者在執行可能引起精神壓力的任務前90分鐘,讓他們喝下含有高濃度黃烷醇的可可飲料。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在喝了可可飲料之後,心血管的功能變得更好。當然,關鍵是黃烷醇濃度很高,意味著吃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棒,可能沒有作用。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指出,黃烷醇存在於各種食物當中,可以透過飲食,盡量達到每天理想的攝取量。Catarina Rendeiro 博士解釋,我們的發現對日常飲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可以透過食用各種富含黃烷醇的食物來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尤其是蘋果、黑葡萄、黑莓、櫻桃、覆盆子、梨子、豆類、綠茶和未加工的可可等食物。這對於受到精神壓力的人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送巧克力傳情? 小心吃進一堆負擔!專家曝「1種人」下場超慘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 骨科醫師教你正確飲食方法
不小心骨折了,這時候除了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到底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肯定地說:「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事實上,骨折後不只要補鈣!李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骨折恢復期,正確固定與復健李醫師表示,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很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固定得好,後續的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的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並促進骨頭的癒合。通常骨折後的1-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於重塑的新陳代謝期,此時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但適當溫和的運動,則有助於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食藥署提醒民眾:如發生骨折等外傷情況,應尋求正當的醫療管道治療與復健,莫聽信偏方、民俗療法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補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別忘了,均衡飲食與正確的固定、復健,才是骨折後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喝大骨湯補鈣有用嗎? 醫師教你正確的「補骨」方法
「醫師,我骨折了,還可以吃香蕉嗎?」臨床上,經常聽到病患有類似疑問,像是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的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為大家解惑。 李佳龍醫師表示: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骨折術後,減少易脹氣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醫師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嚐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大骨湯補鈣有限,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醫師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珍珠粉、鱸魚精等營養補充品前,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必要食用,並確認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最後食藥署叮嚀:骨折病患不只要補鈣,更要多曬太陽,有助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不僅能提升人體對鈣的利用,還可強化骨密度,幫助您補鈣更全面。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醫療人員?疫苗序位獸醫仍「被消失」 公會喊太誇張
台灣目前到貨的採購疫苗加上美、日捐贈的疫苗至今已超過700萬劑,但至今「獸醫」仍不被認為是第一線醫療人員,被排除在疫苗施打名單之外;獸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在國外獸醫為第一類施打對象,等同於一般接觸病患高風險的醫療人員,但國內卻是疫苗局外人,大喊「太誇張」。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初步造冊統計,國內獸醫師約4800人;在美國,醫療人員列為第一類疫苗施打對象,並括號含獸醫,在國外已有犬貓染疫情況,飼主帶小孩看診,因為病毒是會變的,而獸醫與飼主在動物診療過程中,密閉空間相處至少30至60分鐘,國外認為獸醫高風險,但在台灣卻不被認為是醫療人員,透過各種方式提醒、爭取仍未果,覺得「太誇張」。譚大倫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獸醫也協助接受安置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的毛小孩,卻沒有因此被當作醫療人員,且至今,沒有得到政府各種防護設備的幫忙,比如防護衣、護目鏡、手套等等,頂多獸醫師看診僅有口罩,有些醫師會穿手術的無菌衣,但這是穿安心的,並無法阻絕病毒,但在國外,疫情當下,獸醫師看診時的防護,和一般醫療人員一樣,是全套穿好的。黃姓基層獸醫師日前也在臉書發文,新冠肺炎凸顯了獸醫師的悲哀,獸醫師在美國在歐洲在很多國家,都被納入「必要醫護人員」,甚至到最後還被要求,協助加入抬人類屍體、幫忙加入施打人類疫苗,但台灣獸醫師在施打疫苗序位完全「被消失」,竟然連排驗光師後面、到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都沒資格,「是在哈囉?」他表示,全球有近1000種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冠肺炎中間宿主保毒者是蝙蝠、穿山甲及蛇 。所有邊境、國內任何有動物場域,畜牧場、肉品市場、動物醫院,以及國人食用肉品奶品蛋品安全、野生動物救傷保育第一線等,獸醫師都扮演重要相關人畜共通傳染病疾病監測前哨站,獸醫師不是必要醫護防疫人員是什麼?獸醫師不是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是什麼?他說,確診者的犬貓生病要看小動物醫師,是誰要來照顧誰要來承擔染疫風險;經濟動物獸醫師要不要去牧場診斷看病?民眾以為上班開會桌上那個便當菜裡面、餐桌上吃下肚的安全的雞鴨豬牛羊魚蝦肉是哪裡來的?喝的被獸醫把關過的牛奶、羊奶,與每天吃的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是哪裡來的? 在台灣,這一切都被認為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這名獸醫也說,口蹄疫、非洲豬瘟、狂犬病、禽流感、牛結節疹發生的時候,獸醫就是醫護防疫人員,但新冠肺炎發生時,獸醫就被消失了,獸醫在台灣長期以來,就是被滿滿的忽視、漠視與歧視,全世界就台灣沒把獸醫師排到第一類,是國際笑話一則。
-
2021-07-08 養生.健康瘦身
疫情焦慮有人體重狂跌 有人宅在家猛吃追劇體重暴增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近2個月,彰化醫院衛教中心發現,不少民眾因對疫情焦慮、耽心收入不穩定等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但也有民眾因宅在家減少運動、猛吃追劇等,體重直線上升,建議民眾要保持飲食均衡及運動習慣,透過適當的活動及飲食,也能讓心情放輕鬆,減少焦慮感。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中心最近打電話關心各類慢性病患者是否有定期服藥,提醒慢性病的藥物不能中斷,也順便關心詢問疫情期間病患身心狀況,個管師也發現病患的體重呈現兩極化的M型曲線,有人明顯體重增加,有人卻體重減輕,體重增加及減少各佔4成,不變者2成。彰化醫院個管師邱小佳說,電訪關心的慢性病患約4成的人體重減輕,原因是在焦慮緊張的疫情下食慾不振,且戴口罩工作悶熱更無食慾,加上工作收入減少、放無薪假、失業等因素,不少人這段期間,體重減少2至3公斤。邱小佳說,不過也有4成的受訪者約增重3至4公斤,他們多是因居家辦公、宅在家不外出,生活作習改變後追劇、久坐不動、猛吃零食等造成體重直線上升。彰化醫院營養師凃君蓓說,短時間內體重變化大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失衡造成,也可能是沒有運動或受心情影響,建議體重增加者要減少高熱量及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譬如餅乾、糕點、含糖飲料、各式炸物、肥肉、加工肉品、零食等都應少吃。而想增進食慾者可調整餐點烹調方式、食物質地、用餐環境,凃君蓓建議,點心可選擇少量堅果、牛奶、豆漿、蒸蛋、豆花等,最好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製品、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等6大類食物。凃君蓓說,攝取水分也很重要,體重每1公斤1天要喝30至35毫升的水,每週至少應運動150分鐘,建議可以改做居家運動,透過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有氧運動及肌耐力訓練影片增加運動量,都有助於放鬆心情。
-
2021-07-04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減輕焦慮 一夜好眠神經衰弱的飲食療方
新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已屆退休年齡的患者張女士,最近在門診中頻頻向我訴苦她最近經常莫名的緊張且記憶力衰退,容易失眠。「每天確診人數這麼多,死亡率這麼高!我都擔心死了。」她說出了心中最大的隱憂!「你不必上班,也毫無經濟上的負擔。可以躲在家裡,絕對沒有感染的風險。」我半開玩笑地跟她建議。精神衰弱往往來自於心靈層面過度的焦慮。宅在家裡,為自己與家人準備營養、健康的防疫餐點,應該是治療精神衰弱的最佳處方。鯖魚&牡蠣彩蔬和風炊飯(4人份)Omega-3不飽和脂肪能保護腦部、心血管,也有穩定神經對抗慢性發炎的功能。Omega-3含量第一名的魚類就是價廉物美的鯖魚,它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魚種。且含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B、A及E,唯一缺乏的是維生素C,這道料理特別加入維生素C高含量的紅、黃彩椒。糙米不僅富含維生素B群,也同時含有胺基酸及玄米多酚,有助舒緩情緒、改善失眠。食材:挪威薄鹽鯖魚3份、牡蠣150克、糙米300克、紅黃彩椒各1顆、毛豆仁150克(先氽燙)、香菇40克、薑絲、昆布高湯300cc、清酒1大匙、味醂1大匙、醬油1大匙(可減半)作法:1. 鯖魚清洗並擦乾,切小塊去刺,以中小火煎至金黃先夾出備用。2. 利用鍋中的油,開中小火繼續將香菇炒香,並加入昆布高湯、清酒、味醂及醬油。待湯汁稍滾放入牡蠣及薑絲,煮到牡蠣熟後撈出備用。3. 電鍋中先放入糙米再將做法1的鯖魚及切塊紅黃椒鋪上,接著倒入做法2香菇和風醬汁(必須確認至少有300至350cc),就可以開始烹煮。4. 煮好後放入毛豆仁稍微攪拌,並放入牡蠣再稍微悶一下,即可裝盤上桌。●牡蠣可用太白粉攪拌並清洗,烹煮前要用紙巾吸掉多餘的水分。雞排&紅黃綠蔬歐姆蛋披薩(4人份)腦細胞35%由蛋白質構成,蛋白質是大腦神經細胞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基礎。緩解神經衰弱症狀,當然要選擇優質蛋白質食材。雞腿肉和雞蛋皆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尤其雞蛋中還含有大量的卵磷脂,有利於腦細胞之間的聯繫。食材:地瓜2條、雞腿肉2支、雞蛋5個、小番茄10粒、熟玉米100克、秋葵4支、綠櫛瓜1條、舞菇100克、羅勒一小把、帕瑪森起司適量作法:1. 地瓜削皮切薄片,雞腿肉表面抹少許鹽,雞蛋5個拌勻加少許鹽及黑胡椒,小番茄對半切,秋葵先氽燙後再切,綠櫛瓜切片。2. 開小火,將雞皮朝向鍋面並逼出油脂,煎成兩面金黃取出切塊備用。接著利用鍋中油先煎櫛瓜,熟後取出。繼續煎炒地瓜至變色並平鋪於鍋底。3. 倒入蛋汁,將雞腿肉與蔬菜排上。蓋上鍋蓋悶5~8分鐘,中間蛋液表面變色就可以熄火。4. 最後放上九層塔、黑胡椒及帕瑪森起司。繽紛水果&香蕉鮮奶冰淇淋(8人份)使用口感較甜的無乳糖鮮乳,加上水果本身的甜度,就可減少使用游離糖數量。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及鎂,B6有助提升注意力並調節情緒,而鎂微量元素可幫助大腦放鬆神經,有助改善睡眠。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具有安眠效果的色胺酸,鈣也有緩解神經衰弱的功能。食材:無乳糖鮮乳1200毫升、吉利丁4片10克水果醬:黃綠奇異果各1粒、草莓10粒、香蕉2條、芒果1粒、藍莓150克、白砂糖(或代糖)4大匙作法:1. 吉利丁片放入冰水中泡軟。2. 開小火將牛奶溫熱(不要煮沸),放入吉利丁充分攪拌並冷卻。接著均分為兩部分(各600cc),一份放入香蕉並以果汁機攪打為泥狀。3. 放入冷凍庫約5~6小時,未完全結凍狀態,以攪拌器攪拌至有氣泡產生。接著再放入冷凍庫,重複步驟2~3次後能呈現冰淇淋綿密細滑的感覺。4. 水果醬做法︰將奇異果、芒果、草莓都切小塊,且個別放入密封袋內,並加入一大匙砂糖(芒果夠甜就不用加)。用手隔著密封袋直接抓碎水果,放入冰箱冷凍庫保存。5.將作法3的香蕉鮮奶冰淇淋及鮮奶冰淇淋與作法4的各式水果醬,微解凍後混合搭配就可以做出多種吃法。●糖尿病患者或有血糖疑慮者,建議用代糖(例如甜菊糖)取代。
-
2021-07-04 該看哪科.一般內科
在家打赤膊最涼爽?醫:當心更容易燥熱、中暑
有些人不待在冷氣房無法度過夏天,也有些人為了省電堅持不開冷氣而悶到中暑。醫師提醒,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不佳,要特別小心家中空氣不對流而發生室內中暑。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陳曾基指出,輕微中暑時身體會感覺悶熱、呼吸變快、頭暈、無法排汗;中度可能會有血壓低、噁心、嘔吐;重度則可能休克甚至全身功能停止。由於身體中樞調節系統失衡,要趕快移至陰涼處、冷氣房休息。中醫師黃小茹指出,如果長輩為了省電不吹冷氣,過度流汗、身體水分減少,導致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血栓,若原本有心血管疾病或心律不整的人,恐會導致心肌梗塞。不開冷氣要開風扇,依窗戶位置擺放,增加對流。陳曾基建議,為避免耗電,家中可改裝變頻冷氣,將溫度設在28度,或使用循環扇及直立風扇。他提醒,一般小型手持風扇風力太小,完全無法達到降溫作用。平常除了多喝水,也可以使用濕毛巾多擦拭身體降溫,西曬的窗戶建議裝厚窗簾,避免曝曬。黃小茹建議,不開冷氣的情況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濕度會增加,容易讓人感到煩悶。若家中有兩個對角線的窗戶最理想,將兩個窗戶打開,即形成自然的通風道,對流通風的效率最高。但如果房間只有一個窗戶,建議使用風扇促進對流,最有效的方法是將風扇對窗戶吹,讓空氣進入房間。若無窗空間,建議打開房間門並放置風扇,以使空氣流到房間外面。居家服「純棉、亞麻」材質是首選,竹節棉更佳。室內穿著必須有「吸濕」與「透氣」兩個特點。黃小茹指出,居家服可選擇天然纖維的純棉與亞麻,「竹節棉」的特殊織法會比一般純棉更薄透,「棉麻混紡」兼具透氣與美觀。剪裁以寬鬆為主,避免緊身的款式。另外不建議打赤膊,當外界溫度高過體表,身體會停止散熱,反而更容易燥熱、中暑。居家降溫可用當令水果涼補,但不宜過量。至於如何利用夏季飲食讓身體降溫?除了務必多補充白開水,黃小茹建議,夏天當令蔬果富含維生素C、花青素、植化素,以中醫角度而言是偏涼的營養素,屬於「涼補」的好食材,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增強身體抵抗力。夏季水果富含汁液,除了補充營養更補充水分,桃子、李子、梨子、蓮霧、葡萄、西瓜、火龍果,都是適合現在食用的水果;蔬菜則可選擇絲瓜、苦瓜、菠菜、小白菜、芹菜、芥藍、莧菜等深綠色蔬菜與瓜類。另外,黃小茹也推薦在家DIY簡易美味的涼補料理,例如綠豆薏仁湯、百合蓮子銀耳湯、涼拌小黃瓜。但她也提醒,年紀較大或腸胃功能不佳的人,晚上不宜吃太多寒涼食物,以免腹瀉或消化不良。另外,生理期的女性也不建議涼補。吃冰品要小口慢慢品嘗,中午至傍晚時間最佳。有人天氣一熱,就往冰箱翻找冰品飲料吃。黃小茹指出,在中醫的角度,當人體有發炎反應時,其實是適合吃冰的,尤其在發高燒、咽喉炎、口腔黏膜破損的時候。而吃冰的最佳時機,是人體機能最旺盛,也就是人體陽氣最充足的時候:中午至傍晚之前。盡量與午餐相隔半小時以上,不要空腹吃冰,因為冰涼的食物易刺激腸胃,腸胃機能不佳的人容易引起胃痛或腹瀉,吃冰的時候建議「慢慢品嘗」,減緩低溫對血管的影響,能避免血管收縮引發的頭痛。她建議,如果早晨想要來一杯冰牛奶或優格,可以先喝一小杯溫開水再飲用,或將冷飲退冰後再飲用,也可搭配其他的溫熱食物一起食用。中暑還是染疫?體溫高先開冷氣 15分鐘再量一次發現家中長輩體溫升高,是中暑還是染疫?陳曾基說,門診常見民眾剛從戶外走到室內時,因為室外氣溫高、太陽直射皮膚,體溫很容易超出38度,這時會建議民眾在陰涼處先等10~15分鐘,再量體溫。同樣道理,中暑除了病懨懨、無食欲等現象,也可能有體溫升高情形,在開冷氣或電扇降溫後,如果過了10~15分鐘都沒降溫,就建議盡快送醫檢查。陳曾基提醒,除了中暑,老年人也可能會因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腸胃道發炎等狀況而體溫上升,他建議在症狀出現後,至醫院進行快篩較安全。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蟲蟲營養價值高!研究:麵包蟲蛋白質媲美牛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昆蟲蛋白是近年新興的蛋白質選擇,根據2021年5月21日發佈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黃粉蟲蛋白和牛奶蛋白對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相當。全球人口不斷攀升,根據《世界人口展望》在2019年時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在2050年,全球人口預估將突破百億大關,而其中動物性蛋白出現供需不對等的情況。面對全球人口的攀升及消費者對蛋白質需求的增加,科學家正尋找更多替代蛋白的來源。說到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源,你可能會想到肉類、牛奶,或是近年很夯的大豆、豌豆等蛋白質。但你可曾想過,昆蟲所提供的蛋白質可能和牛奶的實力相當?黃粉蟲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媲美牛奶蛋白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於2021年5月21日發布的研究,為了了解黃粉蟲(俗稱麵包蟲)所提供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如何,研究團隊將其與牛奶蛋白(含20%乳清蛋白、80%酪蛋白)對比,針對試驗者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影響進行比較。而研究結果表明,黃粉蟲蛋白在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與牛奶蛋白相當。且研究也表示,黃粉蟲蛋白包含了9種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在先前德國基森大學對於黃粉蟲的研究也指出,黃粉蟲能有效降低膽固醇。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也顯現出了黃粉蟲蛋白在蛋白質市場中的高替代性與競爭力。消費者對於環境永續意識上升 昆蟲蛋白成新興選擇隨著環保、環境永續等意識上升,現在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多時候會去思考產品背後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環境的「永續性」也會成為考量因素之一。動物性蛋白雖為良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但其中為人詬病的就是飼養禽畜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飼養面積大等種種問題。面對此問題,除了植物蛋白,昆蟲蛋白也成為市場上熱門的新選擇。養殖黃粉蟲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遠比牛隻飼養少了14倍,也因此黃粉蟲成為同時可減少環境破壞,又能生產出高產量蛋白質的新選擇。。 2021年初通過歐洲食品安全局許可 可合法添加於食品在2021年1月,歐洲食品安全局(ESFA)已經通過黃粉蟲的安全許可,未來將可合法添加於食品製程中,也將能代替傳統動物性蛋白來源。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根據市場調查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統計,在2019 年時全球食用昆蟲市場規模來到了 1.12 億美元,而到2026 年,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15 億美元。儘管昆蟲蛋白優勢多 但消費者接受度仍為挑戰不過,即使研究顯示昆蟲蛋白的營養價值高,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2017 年的研究中指出,即使將昆蟲經過加工、冷凍乾燥或將其混合到食物中,研究結果表示,只有一半的消費者願意嘗試昆蟲蛋白。由此可知,儘管昆蟲蛋白具有許多好處與優勢,但最終產品也要消費者買單才有用,而消費者對於昆蟲蛋白的接受程度也是現今食品業者最需要克服的挑戰。延伸閱讀▶昆蟲蛋白新成員來了!麵包蟲通過歐洲安全評估、被證實可降低60%膽固醇▶來份昆蟲奶油吐司吧!未來,昆蟲油脂可能會是奶油的替代品!▶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Insects are a viable protein source for human consumption: from insect protein digestion to postprandial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vivo in human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27 養生.營養食譜
自製速食店人氣早餐 起司豬肉堡+薯餅
英式瑪芬(English Muffin)是種英國麵包,通常會切開兩半煎烤,當成早餐吃。速食店的人氣早餐豬肉起司堡就是用它做成,另外煎得香酥的薯餅也是營養美味兼具,事實上作法都不難喔!豬肉起司堡英式瑪芬材料(此分量可做4個):高筋麵粉200克、酵母粉4克、無鹽奶油10克、水(或牛奶)約120克、糖、鹽、全蛋1顆、粗玉米粉作法:1. 除了無鹽奶油和玉米粉,把其他材料加入盆中揉成團。續加入無鹽奶油揉勻,蓋上保鮮膜發酵約1.5小時。2. 麵團取出,桌上撒些麵粉續揉,分成4小團裹圓,蓋上保鮮膜再發酵半小時。3. 把小麵團略壓扁兩面沾上粗玉米粉,排放入平底鍋中。4. 開小火、鍋邊略加幾滴水蓋上鍋蓋悶煎,兩面各煎約五分鐘至微黃即可。豬肉漢堡材料:豬絞肉、洋蔥、糖、鹽、粗黑胡椒粉、乾燥的百里香葉末作法:1. 洋蔥切碎丁加入其他材料攪拌均勻。2. 續加入少許太白粉(或麵粉)將肉餡拿起往盆中摔打增加彈性。3. 將肉餡分小塊整圓,入鍋中中火煎到兩面金黃即可。組合:英式瑪芬從中間剖開將內面再下鍋乾煎一下,放上起司片、豬肉漢堡和煎熟的蛋就是營養美味的豬肉起司堡了。註:1. 如果怕麵包口感太乾可以抹上些許沙拉醬。2. 豬肉起司堡的蛋是用圓形模具煎出來的,有一點厚度,也可用錫箔紙折成長條後捲起,用釘書機固定,在圈內部抹點油,就可以煎出又厚又圓的蛋。薯餅材料:馬鈴薯、太白粉調味料:糖、鹽、黑胡椒粉作法:1. 馬鈴薯去皮切小丁,入電鍋蒸熟或加水煮熟。2. 趁熱加入糖、鹽、黑胡椒粉和太白粉(麵粉亦可)拌勻。3. 取少許馬鈴薯泥壓成橢圓餅狀,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即可,食用時沾番茄醬更美味。註:1. 馬鈴薯可一部份搗泥一部份保持顆粒狀,吃起來較有口感。2. 塑形馬鈴薯餅時,手上可抹少許油防沾黏。
-
2021-06-25 養生.營養食譜
爸媽們撐著點!譚敦慈教你避免孩童躁動小訣竅
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後,全台自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原定6月28日警戒期滿,然而各地又有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宣布,三級警戒三度延長至7月12日,讓許多家長直呼崩潰。護理師譚敦慈鼓勵父母,由於不能外出增加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千萬別在憤怒的當下宣洩情緒。她也提醒,家戶內除了盡量不要共食之外,盥洗用具最好也各別置放,減少彼此傳染的風險。另外,她也建議可以親子一起做麵包,創造屬於疫情時的小確幸。以下是譚敦慈的建議:警戒延長,爸媽們撐著點疫情是一時家人是長遠氣頭上不要罵人,氣頭上很容易說傷人的話,生氣時先獨處讓自己冷靜一下儘量不要提供含糖、含咖啡因及含人工色素(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這些易引起孩童躁動的食品炎夏在廚房很辛苦,儘量ㄧ次完成工作,可以ㄧ次多煮些冰涼也好吃的食物如白煮蛋、雞胸肉或ㄧ些青菜如過貓、韭菜、竹筍、茭白筍、蘆筍、黃豆芽放冰箱保存,這樣不用每次都要煮(仍建議3天內吃完)而且有時泡麵也可以加白煮蛋、青菜讓營養均衡,也可以外帶、外送1-2道主菜搭配自己煮的飯、青菜,不僅可以減少備餐壓力也可以支持餐飲業。家戶感染風險較高吃飯分餐不要共餐,按照份量每人一盤,不要面對面坐吃飯,可以坐同一側減少吃飯時的飛沫,水杯、餐具不要共用,餐具用完自己清洗放洗碗機或烘碗機牙刷分開放,不要一個杯子全家牙刷插一起,牙膏最好也不要共用廁所最好能分開使用,浴室放酒精上廁所前後都要噴一下馬桶少油、少糖、少鹽的牛角麵包食譜材料:中筋麵粉200g、糖15g、鹽2g、乾酵母3g、全蛋1個、牛奶80g、橄欖油10g作法1.糖、牛奶、酵母拌勻,加入塩、全蛋、橄欖油拌勻。2.加入中筋麵粉拌成糰,此時可以多揉一些時間,再把麵糰蓋上濕布,讓麵筋擴展及發酵。3.麵糰放置約30分鐘,即可分割成每個50g的小麵糰,再搓成長條形。4.放置約3分鐘,用桿麵棍桿成三角形,並且由寬的一端捲向窄的一端,即成牛角狀。5.捲好的牛角放置約5分鐘,即可入烤箱。6.烤箱預熱上火180度、下火150度,烤約20分鐘,著色即可出炉。烤箱如果沒有上下火,就設定180度。
-
2021-06-24 養生.聰明飲食
黑巧克力、全榖雜糧…10大快樂食物 幫助防疫紓壓
本土疫情三級警戒,許多人防疫居家上班上課,一個多月下來,不少人悶壞了,產生緊張及焦慮感,導致情緒失調。聯安診所營養師林宜槿建議,在疫情期間,可多攝取「10大紓壓快樂食物」,能夠幫助減緩這些焦慮及壓力。1.黃豆製品製造血清素重要的原料是「色胺酸」,黃豆富含色胺酸,可多攝取無糖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有助於血清素製造。2.乳製品牛奶、起司、乳酪、優格等富含色胺酸及鈣質,鈣能強健骨骼,也具有放鬆神經及肌肉效果。3.雞蛋雞蛋富含色胺酸,還含有大量的膽鹼,有保護大腦、幫助訊息傳遞的作用。4.全榖雜糧胰島素是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的重要關鍵,可選擇「低升醣指數」的全榖雜糧類,如地瓜、馬鈴薯、糙米、藜麥等,能幫助胰島素分泌。5.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道健康,正常分泌血清素。6.堅果堅果含有鋅、鎂、鉀、錳等礦物質,合成血清素需要「鋅與鎂」,成人建議每餐攝取1茶匙的堅果。7.牡蠣牡蠣的鋅含量高,男性每日鋅攝取量建議15毫克,女性為12毫克,幫助血清素生成外,也能提升免疫系統運作。8.芭樂人體在處於高壓的狀態下會耗損大量的維生素C,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及情緒低落。芭樂維生素C含量高,紅心芭樂含量最多。9.深海魚類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天然的抗憂鬱物質,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像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建議每日可以攝取1至2餐。10.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原料主要由可可豆製成,可可富含許多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苯乙胺。建議每日可攝取20至30克的黑巧克力。
-
2021-06-23 新聞.元氣新聞
立陶宛捐贈AZ疫苗給台灣 義美回贈「1貨櫃小泡芙」表謝意
立陶宛宣布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消息一曝光引發熱烈討論,網友也掀起「報恩」討論潮,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決定,將回贈1個20呎貨櫃,共1800箱、2.16萬盒的義美小泡芙給立陶宛,表達台灣民間謝意。人口不到300萬人的立陶宛將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消息傳出,讓台灣民眾大感暖心,並開始熱烈討論各種「報恩」的方法。義美透露,此次立陶宛贈送疫苗給台灣的提案議員,其中有一位曾到訪義美食品工廠參觀,非常喜歡義美的小泡芙等各種產品,這是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決定回贈小泡芙產品給立陶宛的主因。義美表示,將贈送立陶宛1個20呎貨櫃的小泡芙產品,包括牛奶、巧克力、布丁、草莓與黑可可等各種口味,共1800箱、2萬1600盒,目前還在安排貨櫃等相關出口等事宜。
-
2021-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半年後死亡率增 醫師:新冠重症者易有後遺症
國外研究經驗/確診半年後死亡率增 重症者易有後遺症國外經驗顯示,新冠肺炎確診者在發病一個月到半年不等,可能出現肺部纖維化、嗅味覺失靈、心臟疾病等後遺症,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問題。醫師提醒,重症患者特別是長者,預後出現後遺症機率高,生活照護上仍要特別小心。國際期刊《Nature》近期一篇美國研究,學者針對7.3萬名新冠肺炎輕中度患者、1.4萬名重症患者進行分析,與未感染新冠的健康人比,新冠患者康復6個月內死亡風險上升59%,有些國家推行「新冠康復者門診」、「新冠康復者隨訪研究」,長期追蹤抗戰。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指出,整體來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80%輕症、15%重症,產生後遺症的人大約佔10%,重症、曾插管治療的病人,比輕症患者容易有後遺症。崔可忠提到,確診新冠肺炎常見後遺症包括胸悶喘、疲勞、頭痛、嗅味覺喪失,也有部分出現關節疼痛、腎臟或血脂、血糖代謝問題,以及血栓、中風、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悸等心血管疾病。也有人注意力不集中、睡不好、憂鬱,或因曾住加護病房或插管,瀕臨死亡而產生創傷症候群,第一時間可能很難發現,但長久恐成精神疾病。崔可忠表示,台灣因近期才爆發社區感染,尚未有足夠資料推斷新冠肺炎與後遺症因果關係。若參考國外案例來看,確診者面臨後遺症,也許和過往病史有關,像是老人家有慢性病,因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惡化,他建議重症患者康復後仍要追蹤健康狀況。中醫舒緩建議/改良清冠一號 可解腹瀉者困擾新冠肺炎除了西醫治療,透過中醫也可緩解不適。開業中醫師郭哲彰去年因緣際會下,曾協助200多位美國紐約當地民眾視訊看診,觀察確診者預後出現嗅味覺問題、身體及沿著臀部的環跳穴特別痠痛等問題,判斷因疫情在冬季蔓延,身體寒氣特別重,因此多給予傷寒方藥物。郭哲彰表示,確診者因肺部受損、講話虛弱,咳嗽帶白痰,也給予加沙參、麥門冬、茯苓、白芨等補氣藥物。郭哲彰表示,台灣常見的「清冠一號」,內含黃芩、魚腥草等,具有清熱、解肺熱功效。而有些確診者容易拉肚子,代表他脾胃溼氣過重,若未解則會低燒不斷,因此可將清冠一號做改良,增加藿香、茯苓等祛濕,若風寒較深,可加重麻黃、桂枝,即為清肺排毒湯。一名60歲男性確診者因肺部纖維化,出院仍須戴氧氣罩,在西醫來看的確是不可逆傷害,但可透過中藥補氣調理。郭哲彰開立生脈飲藥方,內含人參、麥冬、五味子,幫助氣血活絡,補充元氣,並輔以丹參,該名病人從走路都會喘,服藥兩個月明顯改善,現在也不需戴氧氣罩。郭哲彰提及,有些重症患者形容,肺彷彿充滿許多碎玻璃,容易喘、支氣管充滿黏液感。除了中藥緩解,也可透過穴位按摩疏通,提升肺部吸氧。穴位按摩位於手掌大拇指下方的「魚際穴」可解肺熱,或輕敲「雲門穴」、「中府穴」,以及位於背部的「肺俞穴」,以手握空杯姿拍敲,也可拿小棍棒輔助。開肺通鼻式先以左手按住左鼻孔,以右鼻孔吸氣,同時右手比讚、從肺臟位置往上延伸,並順時針畫一圈,三次後換邊,左右各做三回合,藉此帶動肺氣循環。西醫飲食建議/多攝取優質蛋白質 修復身體能量新冠肺炎預後調養,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吳家瑜表示,因確診者肺部受損容易喘,進食容易嗆到,建議攝取質地柔軟的原形食物,避免加工食品、油炸物。吳家瑜表示,患者若沒有特殊疾病,可透過高蛋白飲食,增加每日攝取能量。正常人每公斤體重可攝取1.1克蛋白質,建議患者可攝取每公斤1.2至1.5克蛋白質,讓身體擁有更好修復能量,雞蛋、豆漿、牛奶、海鮮、魚肉等都是優良蛋白質來源。若食欲差,吳家瑜建議少量多餐,餐間可將牛奶加芝麻粉當做點心,有充足熱量且為好的油脂攝取。但她提醒,若患者有肥胖問題,仍要以每日攝取總熱量為原則,將高蛋白、蔬菜、水果搭配少量多餐規畫,避免恢復期攝取過多熱量,造成更大負擔。確診者出現嗅味覺失靈狀況,甚至吃東西會有金屬怪味,吳家瑜建議將食物放涼,或將食物用塑膠餐具盛裝、進食;若食物吃起來無味,也可增加些許香料調味。若咳嗽情況嚴重,她建議一天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30至40cc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平衡。
-
2021-06-14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通膨時代要來臨了嗎?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哪些食物變貴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造成全球大流行,雖然英國從2021年5月起開始逐漸解封、美國也預計在7月4日前可以達到70%疫苗施打率,世界疫情看似逐漸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卻迎來整體食物可能通貨膨脹的時刻。你在超市或網購囤貨的餅乾、即沖咖啡與飲料,這些疫情下的救命仙丹,很有可能最快在2021年底就會變貴。囤貨效應、運輸阻斷!食材原物料10年來最貴「現在的物價上漲可不是開玩笑的,而且沒有和緩的跡象!」聯合國資深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追蹤植物油、玉米、小麥、肉、乳製品等農作物綜合來看物價來到15年最高!其中植物油售價來到10年最高、玉米2020年售價也翻倍、大豆則貴了8成。據英國《金融時報》2021年5月26日觀測美國期貨市場交易現況,咖啡、牛奶、糖、小麥與燕麥等常見食物,相比2019年,2021年總體物價已成長28%!疫情爆發初期,各國政府囤貨更造成糖價飆升35.9%、小麥大漲 31.2% 。歐盟執委會統計,奶油國際出口價2020年也暴漲超過3分之1,咖啡豆因貨運受阻斷、成長超過51.7%,創下4年來新高!其他常見食品如鮮奶也變貴了11.9%、燕麥漲了27.2%。數個通膨因子同時引爆、食品廠皮得繃緊了除了原物料價格大漲,疫情間包裝與運輸成本上升,再加上食品公司研發永續的生產方式、轉型做線上銷售,這些都增加了生產成本。雀巢、可口可樂、聯合利華、通用磨坊等食品大廠相繼於2021年4月起宣告,因為不敵疫情下眾多原物料成本攀升,只得漲價!最快2021年下半年或2022年消費者就會有感,從綠巨人玉米粒、可樂、雪碧、Kitkat巧克力到立頓紅茶包,這些日常食品,都可能變貴。量販店吃不消!消費者也得負擔多位經濟學家分析,全球各大食品公司紛紛預告漲價,代表整個食品業的物價浮動已勢不可逆。康尼格拉食品執行長大衛·馬伯格(David Marberger)表示,當整個產業都同時漲價,業者比較不需擔憂顧客會被競爭者搶走,因此對於漲價的可能性更高,消費者也只能接受,而這正是當前的情況。此外,疫情期間零食、冷凍食品需求提升,大過於供給,因此成為漲價的第一選擇,部分產品已經變貴,市場預估接下來就輪到其他食物了。此外,零售通路因相互競爭激烈,本來的利潤微薄到只有2%,通常不隨便漲價,卻也無法吸收此次食品業的物價大地震。經濟學家預測,隨著疫情解封,消費者返回餐廳,購買包裝食品的機會將較疫情期間減少。通路此刻唯有配合食品廠提升產品售價,這兩個產業才撐得下去。隨著全球疫情看似逐漸稍緩,為食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以及消費端的經濟衝擊,恐怕才正要展開。延伸閱讀▶疫情當頭,餐飲科技如何以「創新」盡一己之力?▶如何合理漲價,打造商家與消費者都合意的價格?▶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參考資料▶As inflation rages, food and beverage manufacturers pass higher costs on to consumers▶What the soaring cost of breakfast may signal for global food price infl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1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 醫師教你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
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人類擁有絕佳的適應能力,這是我們優勢存在於地球的主要原因,但我們不可自恃而驕,應隨時讓自己保持在彈性的良好狀態。十二經絡越平衡,適應天候、生理變化就越強大,承受任何急性感染症的能力必然越好。我們千萬不要測試自己人體健康的底線,將身、心、靈繃到極限或放得太鬆都不好,大家都下決心去實踐,做自己最好的家庭醫師,才能達到長壽、健康、快活的目標。我們可以從十二經絡檢測報告中的缺失,單項一一局部處理,再利用整合醫學全面調理,身體無病無痛當然十二經絡暢行無阻,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自然常保健康。一五一頁的圖是典型咳嗽病人報告,其實也是大多數中老年人的檢測報告,這都是台灣的大環境和生活飲食習慣造成的。在局部經絡調理方面,我們可以從飲食作藥食同源,以及改善生活作息同時著手。接下來,就針對①肺虛、②脾虛、③心火旺、④腎虛、⑤心包經壓迫、⑥肝火旺等六大方向逐一說明。肺虛:有氣無力、面色白、容易感冒經絡調理這麼做!手太陰肺經:寅時(早上三點至五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臉色紅潤精氣神足,肺朝百脈,調理全身氣血輸送與臟腑機能,氧氣輸送充足,自然精力充沛,五點後天亮了,開始一天的健康生活,所以一定建議大家每天早睡早起有精神。絕大多數人是肺虛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補肺氣,在食補的部分,我最喜歡的就是燉一鍋四神湯,是我的首選,是「佐君之謂臣」的中藥,雖無治主病之力,但能溫脾健胃,有扶正體弱勞累者之功效,一星期燉一鍋,這是食補第一輪,先開脾胃再說。如果是吃素的讀者可以加新鮮山藥、紅蘿蔔、酪梨或豆干丁取代葷料,還可多加入一點蓮子、蓮藕,能養心安神、潤肺養胃、補脾益腎,而白木耳可以滋潤肺部,放入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肺清火加通便潤腸,尤其百合也能潤肺止咳,山藥則有助於改善肺虛咳嗽。我們可以隨意增減這一類食材增加食慾和新鮮感,葷素皆宜,吃得營養且容易消化,腸胃健康又能補到肺氣,這才是重點。生活起居這樣改!一定要保持胸廓開展的健康姿勢,不要縮胸、低頭、鵝頸、背駝駝的,隨時提腰、挺胸、雙肩往後廓胸,這樣子可以輕鬆自在呼吸,即便咳嗽也能輕易咳痰。常常做伸展、深呼吸、雙手畫大畫圓,養成戶外運動的習慣,走路、跑步、騎腳踏車都好。打開至少能夠清除PM2.5 等級的空氣清淨機,可以過濾九十九%病毒細菌、黴菌與塵蟎、灰塵,窗戶微開確保空氣流通換氣。夏天開冷氣時要注意濾網清洗和黴菌的問題,而關機時要確實送風十五分鐘以上。建議買冷暖氣機,每隔兩個星期就做一次開暖氣的動作;尤其,夏天一關機就開暖氣十分鐘做清洗動作,讓冷氣機內的加熱管將冷凝管上面的水分完全蒸發,避免黴菌滋生。下雨潮濕天,濕氣太高常超過八十%,甚至達到九十五%,此時則須打開除濕機,尤其更衣室等密閉空間更需要,既降低濕氣也避免房間長黴菌,而維持在五十至七十%是人體最好最舒適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脾虛:宿便黏膩、身體易肥胖、氣血循環不好經絡調理這麼做!足太陰脾經:巳時(九點至十一點)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乃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早上吃得營養、吃得好,消化自然好,體力就一定好。大部分病人的胃經都還算保持正常,也就是說多數病人還是可以正常吃喝,並沒有明顯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問題,可是報告卻有脾虛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脾虛就是指氣血津液收藏不足或是散布不足,雖然仍能好好進食和消化食物,只是食物的精氣無法收藏在脾,也無法好好輸送全身利用,就是吸收不好,那該怎麼辦呢?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就是吃錯了食物比例。中醫書上都有講,脾虛的人濕氣重,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濕氣重,自然氣血不順,脾氣堵塞難以統合運化。濕病與肺、脾、腎三臟關係最大,身體的水分代謝必須透過肺的通調水道、脾的運化轉輸,以及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共同協調完成。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脾虛以後,肺氣也會不足,肺主氣,當然開始氣虛且氣血不足,自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又難治癒;而脾虛的原因在我臨床觀察中,都是長期在傳統米食文化傳承下,吃了太多澱粉類食物,比例可能會高達六十至七十%以上造成的最終結果。生活起居這樣改!很多病人都告訴我,他很少吃飯,事實上早餐經常都是一杯燕麥片(加牛奶)或是一個饅頭、一個三明治,很簡單吃得很少;午餐就吃一碗麵或是一個便當;晚上在家裡吃飯(白米、黑米、糙米、五穀米)煮三菜一湯,可是配菜卻經常會用到南瓜、芋頭、地瓜、蓮子、蓮藕、玉米、馬鈴薯等做一兩道菜。大家發現了嗎?一天三餐都在吃澱粉,比例可能還不只七十%呢!這個還算比較健康的,起碼吃不多不會太嚴重,卻是大多數人的飲食問題。我是不建議這種以澱粉為主成分的飲食,既便挑選優質五穀雜糧,澱粉;攝取仍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實在太多了。這樣吃的人,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氣色一般般,只是小腹微凸,體力也可以,但就好像有些不足之處。如果是大魚大肉、大口吃飯、大碗喝酒來者不拒,那可就不得了,不僅僅是澱粉吃太多而已,葷素蛋白質與油脂都太多,這種生活方式一定是最嚴重。可以這麼說,這樣的人一定容易發炎或體重過重,也容易消化系統出問題,就是脾虛了。我們吃的油,就是要供應全身生理需求和燃燒產生熱量,油脂萬一吃太多,肝膽胰負荷不良,一般就是以排泄掉居多。但是蛋白質呢?吃多了用不掉就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燃燒不完就是存起來變成脂肪,跟澱粉一樣,那是因為都吃太多了。千萬記得,現代人幾乎都吃太多了,也就是攝取太多熱量了。其實我們吃的每一口飯都有可能是多吃的,這麼多的熱量用不完,最後就會變成我們的身體脂肪。運動量又不夠,體重多半過重,淋巴循環當然不好,氣血當然不順,濕氣堆積難以排除,當然脾虛濕氣重。最後!千萬別忘了,這種過食的飲食方式,可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實際生活,不僅僅是咳嗽病人而已,是大多數報告皆是如此,尤其中老年人更是明顯脾虛濕熱,這就是真正原因。我始終推廣的是三大營養素(蛋白質、澱粉、油脂)三分天下的觀念,這才是最佳的飲食比例羅醫師的醫方小講堂做對三件事,改善脾虛體質!1.減少所有的澱粉食物我都跟病人這麼說,請減少三分之二澱粉攝取量,所有三白食物種類一律忘記它的存在,攝取三倍的青菜,用好油、健康的鹽,再加各種葷素蛋白質,做個好吃的料理。蔬菜纖維質很高可以加好油料理,美味且不會餓到肚子的,養成七八分飽,反而會幫助消化。通常執行一個月後,我的病人都會告訴我,羅醫師我減了二公斤了,精神、體力、臉色變好,身體舒服多了。我就會相對回饋告訴他們的血糖、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等數值也都降低了。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濕氣降低,腸胃健康免疫力又好,當然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2.補充各種益生菌利用益生菌和酵素再強化腸胃消化系統,脾經前是大腸經和胃經、脾經後是心經和小腸經,這明白的解釋著腸胃健康了,居中的脾當然容易健康,道理很簡單,但需要持續不懈。※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兒童IBD及早治療 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關鍵的致病因子,至今不明,僅知道基因缺陷、飲食、吸菸或壓力以及腸道免疫系統失衡,又或是腸道共生菌引起的發炎反應。除了成人患者,不乏有兒童罹病,多發生在10到19歲,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愈小罹患IBD對生命威脅風險更高於成人,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延誤診斷時間更長,兒童確診多重症。吳嘉峯說,兒童IBD患者延遲診斷的時間比成人IBD更長,幼兒沒有明確的言語表達能力,即使腹痛也沒辦法說明。若發生在幼兒時期,糞便都是稀便,家長不容易區分是否為一般急性腹瀉,除非嚴重血便,腸阻塞或急性腹膜炎,才可能被懷疑,因此症狀相對嚴重,病程也比成人長,影響層面更大。因腸道發炎無法吸收,也讓兒童IBD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D與B群等。研究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可達20%以上。進入成長期,兒童患者骨齡比實際年紀小,大多也長不高,另外是家長擔心孩子喝牛奶或是多吃,腹瀉會更嚴重,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更加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輕症可利用飲食控制,中度需用藥,但選擇有限。吳嘉峯表示,以克隆氏症而言,在嬰幼兒時期輕症就被發現的話,可以採取全配方奶的飲食,或是部分固體食物搭配配方奶,研究顯示,該方式在輕度的兒童克隆氏症病患也能達到治療效果。若發炎程度在中度以上,則需要投以與成人相同的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劑量會低於成人。效果佳的生物製劑對兒童有使用限制,由於兒童臨床試驗非主流,也導致兒童IBD患者在生物製劑的選擇比成人少很多。團隊照顧兼顧營養、心理,規律服藥助穩定成長。兒童IBD看似在照顧與治療上困難重重,但吳嘉峯說,近年各家醫院都在推展「多專科照護團隊照顧」,大多都有專業營養師介入,直接幫忙家長選擇最適合孩子的飲食方式。同時,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兒童IBD患者會有情緒問題,也都會搭配心智科醫師協助。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都相當憂心,吳嘉峯說,只要積極搭配治療,一定可以擁有和一般人一樣的人生。他記得自己第一位診斷兒童IBD的案例,這位男童才4個月就出現腸道疾病,腹瀉、血便,直到接近一歲才被確診,體重只有5公斤,是同年齡的一半。家長很配合按照醫囑配合治療,投以免疫抑制劑,固定服藥,每三個月固定回診、兩年做一次大腸鏡,現在已經是高中生,IBD並沒有嚴重影響他的成長與生活。切除腸子別怕手術、造口 穩定控制 人生還是彩色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趙德馨表示,IBD的手術以小腸、大腸等切除術為主,主要是針對不同部位出現腸阻塞、潰爛而執行切除術。不過切除腸道最擔心出現短腸症,指的是小腸長度只剩下120公分以下且沒有大腸,或是小腸剩下50公分但有完整大腸。趙德馨表示,短腸症會影響腸道蠕動也會影響吸收,需要定期給營養支持與藥物治療,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維生素,如鋅、鈉、鎂等等。臨床上盡可能保留腸子避免短腸症發生。被診斷需要手術的患者最常問到,是不是開刀就一定會有造口?趙德馨表示,不是動手術一定會有造口,但腸道發炎得非常嚴重,造口能暫時降低腸道發炎的頻率,維持乾淨,只要腸道恢復到目標值,造口就可以關回去。不過患者對於造口極為恐慌,寧願忍痛也不願開刀,曾有位20多歲就診斷克隆氏症的患者,聽到術後可能會有肛門造口,拒絕治療三年,直到腹部脹得跟鼓一樣才開刀。一開始他僅需要做單純的氣球擴張術,但因為拖延治療,造口開了,且開的時間也比預期得長。趙德馨表示,造口不是世界末日,現在照顧造口的經驗也愈來愈豐富,從敷料到清潔方式,都有專業造口師可以協助教學,同時只要跟著醫師的步伐走,就算有造口也能去游泳,也能跟正常人相同。
-
2021-06-1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75歲以上如何預約接種AZ疫苗? 各縣市相關措施一次看!
社區內設置接種站 方便年長者接種疫苗端午連假過後,日本捐贈的124 萬劑AZ疫苗將要開打,第1到第6類的對象通通都可以打,第7類則需要造冊備准。有鑑於一到六類恐無法達到100%接種,且有許多民眾認為65歲-75歲這段族群沒有被納入;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說,若施打率不高,就是會往下開,65歲以上長者是下一波重點。莊人祥表示,6月15日起會開放年長者至社區診所接種,針對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策略,基本上會沿用流感疫苗的方式,由各地方衛生所在轄區內廣設接種站,由里長在社區內設站,安排長者進行施打,另外6月15日起也能在診所接種疫苗,指揮中心近日內也會公告能夠施打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單,方便民眾預約。「75歲以上長者」施打資格開放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施打,只要為民國3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或具原住民身分之證明文件且為民國4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均符合接種資格。同時,75歲以上長者,不限其居住地或戶籍地,均可就近完成接種作業。各縣市長者施打疫苗的相關措施台北市柯文哲說,明早8時開放網路預約,85歲以上長者網預約太辛苦,請兒孫輩幫阿公輸入,北市有28家醫院、診所135家和12家聯醫門診部健康中心,原則上可以預約盡量預約,有數位落差的,會透過里幹事、鄰長送通知單送到每一戶信箱,哪一里去哪一家醫院去打,有對應時段。今晚就會準備好,最慢明天請里幹事去發。新北市📣【重要通知】新北市獲中央分配的8.3萬劑AZ疫苗即將於下周二(6/15)開放施打!〓施打對象〓1⃣ 85歲以上長者2⃣ 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3⃣ 洗腎患者4⃣ 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新北市民政局 規劃分區、分里、分時段方式,在各 #區公所官網 公布詳細接種時間和地點。長輩的施打求穩、不求快,分批接種可大幅降低群聚風險,區公所會派 #接種大巴 接送長輩前往醫院,有需求的民眾也可撥打新北市4大計程車隊專線,將有 #接種小黃 優先派車(自費)。🔺皇冠大車隊:4128-333/手機5510🔺台灣大車隊:4058-8888/手機55688🔺大都會衛星車隊:4499-178/手機55178🔺大豐衛星車隊:2918-3000/手機55100若市民朋友家中有85歲以上長輩,請協助他們查詢疫苗接種資訊,針對獨居及需要協助的長者,區公所會派員主動聯繫。市府團隊能理解大家想趕快打疫苗的心情,也會努力爭取更多數量,請市民朋友耐心等候,我們會努力讓大家都可以打得到。#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我的新北市🔴新北市COVID-19疫苗施打規劃🔴🔺施打對象▪️ #第一階段 (6/12-6/17接種)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5歲以上長者;#洗腎患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二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居家式及社區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0-8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三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75-80歲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接種地點▪️ 第一至第三類人員: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 長照社福機構及洗腎患者:長照社福機構▪️ 7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中、大型接種站🔺施打方式▪️ 第一至第三類:線上預約(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及造冊▪️ 長照社福機構、洗腎患者:轄區衛生所安排200隊 #機動接種隊,入機構施打▪️ 75歲以上長者:分區、分里、分時段輪流接種( 可至https://reurl.cc/0jXKa6 查詢);保留部分合約院所線上預約名額(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台中市台中市75歲以上長輩逾13萬人,由里長造冊及通知,可按排程到快打站接種,不用預約,如有行動不便者市府會安排到府施打。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非台中市籍的長者可以選擇跟合作醫療院所預約,但市府的快打站依名冊施打,只限定台中市籍。台南市從6月15日起施打,免預約、免排隊,全數皆由區公所里幹事進行個別通知,以在地合約診所與衛生所為主要施打地點,無須預約。首波15日到20日會以85歲以上(民國25年12月31前出生)、75歲以上(民國35年12月31日前出生)領有重大傷病卡或具原住民身分的長者為優先,第二波則為75歲以上以及6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長者,接種日期待下波公布。高雄市高齡長輩接種時程分3波 免預約、免排隊,一定打得到接獲通知單的長者依通知書順序前往接種,不用預約;若沒接到通知書,或戶籍在外縣市但居住在高雄的長者,可直接聯繫區公所。第一波施打6月15日到17日,對象為87歲以上長者(民國2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第二波施打6月18日到22日,對象為80到86歲長者(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第三波施打暫定6月23日起,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對象為75歲到79歲長者(民國31年1月1日至35年12月31日出生)宜蘭市15日起各鄉鎮村里幹事會主動對符合施打資格長者(88歲以上),發送「施打疫苗通知單」到家戶;至於88歲以下長者,待後續疫苗再配發時,逐次降低施打對象年齡。基隆市基隆市75歲以上長者有2萬3700多人,市府擴大設立27個施打站。透過里鄰及區的系統來通知施打,不需要預約;以年紀較大者優先、再打次高年齡層,預計5天左右可完成作業。桃園市全市設置25個接種站,下周一前里長會送達通知書,民眾依記載時段帶著通知單、健保卡及身分證到場施打,免排隊、免預約;若沒有戶籍,里長里幹事簽名就可以就近接種。對81歲以上長者分3天分齡施打,15日施打88歲以上長者、16日施打84歲以上長者,17日施打81歲以上長者。若有錯過者,17日會安排2個時段補接種。施打完81歲以上長者後,會對75歲以上長者逐步施打。新竹市新竹市75歲以上長輩打疫苗免預約 通知單今、明發送設6個疫苗接種站,2.4萬名長輩先打。安排80歲以上長者與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避免群聚,將造冊發「COVID-19疫苗接種通知書」,請長者依通知書上的施打站地點、時間,憑身分證、健保卡、通知書、意願書前來接種疫苗。若戶籍不在竹市、但有居住事實,請聯繫鄰里長由公所協助造冊;若有需要,可免費預約計程車或復康巴士前往。苗栗縣縣府規劃40場接種站,符合施打資格的民眾需先至所屬鄉鎮市的Google表單進行預約,不過縣府12日上午發出「緊急通告」表示,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告所有接種需於15日開始,所以暫緩報名。彰化縣彰化75歲以上長者將以「萬人快打」 方式預約施打,為了避免群聚,都不採現場報名,為避免特權,也都以電話預約留下紀錄。6月11日至13日上午8時至12時開放預約,民眾可致電27家衛生所,每通電話限預約2人,必須為配偶或直系親屬。另彰化縣25家醫院及58家診所等合約院所,可採電話或網站預約,不限彰化縣籍。南投縣第六類提供75歲以上、原住民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撥配量為1萬1304劑,衛生局已依比例,將疫苗分配至全縣49家各鄉鎮市衛生所、醫院及合約診所提供接種服務,南投縣訂於6月15日上午9時起,由各接種服務機構同步開放電話接種預約,6月16日上午9時開始提供疫苗接種服務。雲林縣雲林縣針對高齡長者接種策略,是依戶政系統造冊,行政區規劃接種場次後,由鄉鎮市公所村里幹事通知民眾,民眾依通知單前往接種,獨居或行動不便者村里幹事會協助接種。接種順序分3梯次,第1梯次為85歲以上,約1萬7503人;第2梯次為80至84歲,約2萬104人;第3梯次為75至79歲,約2萬2060人。嘉義縣嘉義縣優先提供85歲以上高齡長者接種,透過戶政系統資料,由村里長逐一進行調查,再由衛生所通知接種,民眾可至轄內4家醫院、18鄉鎮市衛生所、43家合約診所,除阿里山鄉、大埔鄉在衛生所接種外,規劃16鄉鎮市社區擴大接種站。屏東縣屏東縣獲撥2.9萬劑AZ疫苗,全縣48處中大型注射地點同步啟動,接到村里長或村里幹事通知施打時間及地點後可前往接種,不用預約。長者依年齡級距通知施打,第一批是年滿85歲以上優先;75歲以上、未滿85歲的長者,則依後續中央疫苗撥補數量,公佈施打的年齡級距。花蓮縣花蓮擇定5處接種點,6月15日花蓮縣第二類至第五類相關人員開始施打疫苗,75歲以上長者及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開放疫苗預約接種,後續依疫情指揮中心公告時間及配發疫苗數量,依序通知民眾施打,13鄉鎮市衛生所會以電話預約方式受理,或採網路預約。台東縣8000劑AZ疫苗到位,縣府目前正規畫討論相關施打期程及方式,預計下午3點半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目前已委請各鄉鎮市長及村里長們協助,針對縣內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進行調查,先造冊掌握施打意願。澎湖縣澎湖獲配發12300劑疫苗,規劃16日開打採預約、分流,第6類75歲以上長者,衛生局已發函各鄉市公所協請村里辦公室造冊,屆時請長者持健保卡至社區接種站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也可用電話向衛生所、部立澎湖醫院預約,由院所依序通知安排注射。金門縣金門獲配1萬1200劑AZ疫苗,7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長者採電話掛號「預約制」,金門醫院則可使用網路掛號預約。疫苗接種合約院所包含社區大型接種站、金門醫院院本部及烈嶼院區、5鄉鎮衛生所、傅仰賢診所、陳水湖診所、吾家內心情診所。疫苗接種QAQ1: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效果是一樣的嗎?目前核准使用的COVID-19疫苗,均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查其效果與安全性符合標準,可以有效預防COVID-19有症狀感染、重症或死亡。Q2:接種COVID-19疫苗前有什麼注意事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以避免疾病本身的症狀與疫苗不良反應相互混淆。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Q3: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這些副作用,請盡速就醫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無恙後再離開。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釐清病因、給予適當治療。◎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4:2劑疫苗的接種間隔要多久?以目前台灣到貨的疫苗而言,AZ疫苗2劑接種須間隔8週以上(指揮中心標準為10~12週)。Q5:對雞蛋或牛奶過敏,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目前COVID-19疫苗並未含雞蛋或牛奶的成份,故對雞蛋或牛奶過敏者,並非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Q6:有過敏體質,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自己的過敏史,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接種後也應在醫院休息30分鐘,以確保安全。Q7: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我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Q8:接種COVID-19疫苗後,我仍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嗎?疫苗保護力並非100%,且目前接種疫苗的人數仍為少數。故在疫苗涵蓋率仍不高的情況下,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保護易感族群,建議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1-06-10 養生.健康瘦身
防疫在家減重怎麼吃?義大醫院專家建議:蛋白餐為主
民眾為防疫選擇宅在家上班,飲食多點外賣,容易產生肥胖問題,高雄義大大昌醫院纖體健康中心主任宋天洲建議,一周飲食控制可以蛋白餐為主,盡量降低澱粉,並列出一周多樣化飲食菜單,確保吃的健康、飽,瘦身又能增加免疫力。宋天洲表示,民眾想成功減重,飲食約占七成、運動占三成,現在人人以外食為主,如何選擇對的食物非常重要,因人體除了骨頭皆靠胺基酸支撐,要維持身體機能,強調蛋白質攝取。宋天洲建議,一周飲食菜單周一至周三全蛋白餐、周四至周五增加水果餐,周六周日家人都聚在一起,可增加少量澱粉等,蛋白質及澱粉攝取盡量放在早餐及午餐,晚餐以簡單的蛋白質及蔬菜為主,每天飲食多樣化減少膩感,一天熱量約可控制在1000多大卡,一個月約可減重2公斤,連糖尿病患者都可參考。舉例來說,周一早餐吃顆荷包蛋、無糖優格及咖啡,午餐吃一份皮蛋豆腐及一隻去皮滷雞腿,點心喝杯牛奶,晚餐吃一塊舒肥雞胸肉、沖泡海帶芽湯及炒蔬菜,餐餐都吃得飽,且食材都是超商就能買到,減少到菜市場補貨可能產生的群聚風險。宋天洲表示,當想吃精緻一點,也可選擇地瓜、水果搭配牛肉及沙拉,再加上無酒精紅酒,其實搭配起來也很豐盛,另外,雞胸肉、無糖豆漿、低指牛乳、蒟蒻寒天、非油炸泡麵等低熱量高飽足感食材,都是在家健康減重可選擇的優秀食材。宋天洲說,防疫期間人體需要足夠熱量,因此各式各樣食材都要盡量攝取,免疫系統才會好,不建議以節食方式減肥,不僅破壞免疫力,身體也會變得不健康。
-
2021-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好好在家/放下手中泡麵 防疫這樣健康吃
「防疫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已經是民眾在疫情期間重要的民生議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暨營養師趙函穎表示,許多民眾搶購的泡麵、餅乾,往往都會有高油、高醣的風險,而在疫情期間,反而更需注重營養均衡、補充維他命A、C、D、鈣、鋅等營養成分,增強身體免疫力。而不受網友們歡迎的「冷凍三色豆」,含有優質澱粉、纖維質且耐保存,其實是值得選擇的防疫食材。趙函穎指出,防疫在家時,可以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例如紅蘿蔔、南瓜等黃色、紅色的蔬菜,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維他命C」則能幫助合成免疫球蛋白,包括奇異果、蘋果、蕃茄等各式蔬果,都是優質的攝取來源;另外民眾每天最好也要曬曬15~20分鐘的陽光,有助於自體產生「維生素D」,亦可從蘑菇、蛋黃、鮭魚、黑木耳等食材中獲取,也可多食用海鮮、蛤蜊等食材補充「鋅」。另外「鈣」則可以從小魚干、黑芝麻、起司、牛奶等食材攝取,均有助於加快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想緩解焦慮感 吃堅果、綠葉菜另外,許多民眾容易因疫情產生焦慮感,趙函穎也建議,除了「鈣」有助於舒緩情緒外,「鎂」也有穩定身心的功效,可透過堅果類、綠色葉菜、礦物水攝取。至於食用可可含量75%以上的黑巧克力、豆漿、香蕉等食物,可以獲取「色胺酸」,有助分泌令大腦開心、穩定情緒的「血清素」,也有助於緩解不安感。不少民眾與學童,因為居家防疫而生活作息大亂,甚至熬夜追劇,趙函穎也指出,其實仍然要維持規律飲食,並遵循「少油、少醣、高纖、高鈣」的標準。以早餐為例,建議可食用黑芝麻豆漿、水煮蛋等優良蛋白質,搭配上地瓜、全麥吐司、玉米等優良澱粉與纖維質,亦可適量補充水果、蔬果汁。午餐、晚餐則要避免油炸食物,可改以烤、煮、滷等調理手法替代,而且最好「蔬菜比肉多」,還可多攝取彩椒、玉米筍、南瓜、黑木耳等多彩蔬菜。例如黑木耳的纖維豐富,也有助於解便秘,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維持好心情。外食族這樣吃 也能蔬菜比肉多趙函穎也表示,外食族除了便當,小火鍋、滷味、鹽水雞也都可達到「蔬菜比肉多」的目的,也可減少調味料、降低負擔。若是嘴饞,一般市售的洋芋片、餅乾還有含糖飲料,多會有高油高醣的隱憂,建議可改吃毛豆、堅果、起司、自製水果水等零嘴替代。若是孩童在家想吃零食,也可改自行製作果凍、布丁、氣炸鍋雞塊、水果冰塊等零食,除了增進親子互動,負擔也相對較少。居家防疫用餐,一大重點就是食材保存。趙函穎指出,相較於葉菜類,地瓜、南瓜、綠豆等全穀雜糧根莖類食物,相對耐放;另外肉片、魚片也可透過冷凍保存,增加保存期限。若想品嘗綠色蔬菜,冬瓜、絲瓜、櫛瓜等蔬菜,還有乾香菇、乾紫菜、乾木耳等乾貨,也具有易保存的優點。趙函穎也表示,許多人不喜歡冷凍蔬菜的口感,但是仍具有營養性。網友不喜歡的「冷凍三色豆」,其實都是好的食物組成,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成分,仍可是補充營養的來源。運動+電話聊天 有助身心健康趙函穎呼籲,除了控制飲食之外,許多民眾在家容易一邊吃零食配含糖飲料,或是追劇搭配外送炸物,都容易造成發胖。屯積的各種零食,也容易讓小朋友在家時,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因此除了飲食均衡、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外,搭配適當的室內運動、與親友多用電話聊天、多補充水分,也都有助於防疫期間的身心健康。
-
2021-06-09 養生.抗老養生
要長壽也要健康!謹記8大飲食建議4項運動要訣
老化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既定事實,銀髮族要如何活得健康自在,提早規劃才是上策。由於現今醫藥的發達,百歲人瑞不再遙不可及,因此除了長壽,如何健康地活著更重要。 A. 銀髮族在飲食上的調整 1. 適當的熱量攝取隨著年紀的增加,基礎代謝率會下降。原則上,中老年人每日熱量供應以理想體重每公斤30大卡為宜,以35大卡為限。若體重過重,則每日應減少300大卡;如果體重過輕,則每日可增加300大卡,不過每日飲食中的總熱量攝取不宜低於1,200大卡。 2. 足夠的鈣質攝取65歲以上男性及停經後婦女,每日應攝取約1,000~1,500毫克的鈣質,以預防骨質疏鬆症。飲食的鈣優於鈣補充劑,若選擇市售鈣片來補充,每日則以一顆(含鈣量約500毫克)為宜,剩下的該攝取量還是藉由食物攝取比較好。建議每天可飲用兩杯低脂牛奶以加強鈣質的攝取;若有乳糖不耐症,則可以用優酪乳代替,乳糖含量較低,而其中所含的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含咖啡因的食物容易讓鈣質流失,應要避免或減少。 3. 用辛香料代替調味料老年人每日的鹽量攝取應在6克以下,若想為料理增加味道,可用天然食物,例如蔥、薑、大蒜、花椒、番茄、檸檬等食材來幫助調味,以減少鹽和其他高鈉調味品的使用。4. 多吃含鋅、銅之食物以增加免疫力可食用含鋅、銅的食物能增進免疫力,平時適量攝取含鋅的食物,除了促進食慾外,還能提升免疫力。鋅含量較多的食物有牡蠣、雞蛋等,含銅較多的食物則有海鮮、堅果類等。5.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高齡族群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供應修補組織的需要,與產生足夠的免疫球蛋白。 盡量選擇優質的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魚類等食物攝取,尤其魚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質地軟、容易咀嚼的魚類,較適合老年人。6. 適量的油脂攝取油脂的攝取量宜降低,尤其是透過高溫油炸而產生的油脂,會影響前列腺素與自由基的產生,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力降低。在烹調時,多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少用動物油(如:奶油、椰油、牛油、豬油等)。原則上,每日所需的油脂量從炒菜中所使用的油中攝取就足夠了,因此其他含油脂類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皮及油炸物等,應盡可能減少食用。容易被忽視的油脂,例如瓜子、芝麻、堅果類等,也要避免在短時間內大量食用而造成熱量攝取過多。7. 富含纖維的蔬果 可幫助腸胃蠕動每日應攝取20~35公克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腸胃道蠕動,還能預防便祕,並減少醣類與脂肪的快速吸收。可以多吃生鮮蔬果,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的黃綠色蔬菜,避免食用燒烤、醃製和含亞硝酸鹽類的食品(如香腸)。另外,適度地攝取天然的發酵食物,例如泡菜、納豆、味噌、米醋等也是不錯的,天然的發酵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益菌能抑制腸道中的有害菌,維持腸道細菌平衡、減少毒素產生。8. 細嚼慢嚥用餐時留意吃的順序: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再吃不易消化的魚、肉蛋白質類,才不會吸收過多熱量脂肪。另外,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可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吃得太快易導致肥胖、消化不良、腸胃炎。最後,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 B. 銀髮族規律與適當的活動 規率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活動與協調能力,幫助體重控制,還能調適壓力、抒解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並提升免疫力。1. 運動的頻率,每週約為三至五次,每次30分鐘,以達到稍微流汗、有點喘但仍可順暢講話之運動為主。2. 從事的運動應考量個人體能因素,部分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力較為衰退,或是平衡和協調度較差,運動時不宜從事速度過快或碰撞身體的運動,以免跌倒或骨折。太極拳、跳舞和登梯等活動可以改善平衡,達到預防跌倒的目的。 3. 在從事運動時,以安全為第一考量,要注意光線是否充足,因為老年人的視力較差,所以需要充足的光線以彌補其不足。還要避免在不平或濕滑的平面上運動以減少跌倒的危險。4. 運動內容應循序漸進,不可逞強。年紀愈大,在運動時的適應時間需要愈長。因此,運動強度、時間、頻率等都要慢慢增加。運動過程中若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應立即休息或降低運動量,一切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銀髮族的養生保健之道包含飲食習慣的調整及適度的運動,不失能還要有活力,方能確保身心都健康。
-
2021-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將至居家健康吃 國健署:網購粽子5妙招
端午節將至,全國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至6月28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表示,餐飲一律改為外帶。為讓大家能健康居家過端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粽子線上聰明購小撇步、分享吃粽小技巧。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市售粽子種類琳瑯滿目,較常見的有北部粽、南部粽、粿粽和甜口味粽子等,其中「北部粽」將糯米經過油的拌炒,加入較多油蔥,用油量較高;甜口味粽子則以豆沙餡最為常見,因會額外加不同量的糖及油,而有不同熱量差異。為了健康吃粽子,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營養攝取不均,羅素英提醒,民眾選購時要留意,吃1顆內含蛋黃、豬肉的傳統粽子,需要做3小時的家事(如掃地、拖地等),才能消耗600大卡的熱量,並要照著「我的餐盤」口訣吃,就可以吃粽不增重。疫情下需減少不必要外出,為方便民眾線上選購粽子,國健署提供以下5個妙招:●第1招:享用不過量粽子份量越大,相對熱量會越高,羅素英建議,可選擇「中」或「小」份量的粽子。並儘量作為正餐享用,不要當成點心食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第2招:看清營養標示與成分「裡面是包什麼肉?瘦肉還是肥肉?」、「五穀米還是糯米?」羅素英表示,選購粽子時應該留意其中的成分組成,她說明,餡料可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豆製品、菇類、栗子或瘦肉類,取代高油脂的三層肉或五花肉,減少油脂、熱量攝取。大多數粽子都是以糯米製作,如果想要增加纖維攝取量,可以選購五榖米或糙米等製作的粽子。●第3招:少沾料少負擔羅素英透露,「單純吃,其實比較吃得到粽子的風味」,一般吃粽經常搭配醬料,如辣椒醬、甜辣醬、醬油膏等,鈉含量均較高,建議以不沾醬為佳或限量使用。吃鹼粽時,為了增加風味,常會沾砂糖、果糖或蜂蜜等,容易讓添加糖的攝取超過每日總熱量10%之建議。羅素英提醒,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食用時應更加注意。●第4招:正餐要配蔬果、餐間配牛奶堅果若將粽子作為正餐,食用時記得減量餐點中的主食、肉類及油脂類,並搭配超過半碗的蔬菜和拳頭大的水果,可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又能增加飽足感。根據「我的餐盤」六大類營養原則,餐間可喝牛奶、搭配少量堅果當點心,才能補足一日所需的營養。●第5招: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羅素英說,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容易發生胃酸過多、腹脹氣等消化不良的情形,「食用時應細嚼慢嚥,適量攝取」,並且善用調整食材搭配的技巧,不要每餐吃粽子,可換不同主食,才能攝取均衡營養。她並提醒,疫情下過端午節,除要攝取均衡營養,建議每日也要從事居家運動,增加抵抗力,才能抵禦病毒侵襲。
-
2021-06-07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如何吃粽? 營養師推薦補骨健康粽
端午節即將到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和黎姵吟推薦補骨健康粽,教大家把補骨食材加入粽子裡,讓應景的端午節吃粽子的同時,也能健康補骨。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顯示,50 歲以上女性每2位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男性則是每5位也有1位,貯存「骨本」刻不容緩。因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特別提供預防骨鬆四大飲食策略。策略一 : 補鈣根據台灣報告顯示,超過9成國人有鈣質攝取不足問題。衛福部建議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相當3杯250cc的全脂牛奶。「高鈣食物」:牛奶、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豆腐、豆干、深綠色蔬菜等。策略二 : 補鎂人體內鎂約有70%存在於骨骼中,與鈣同樣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衛福部建議成人男性需攝取 320 毫克,女性 380 毫克。「高鎂食物」:全穀類、深綠色蔬菜、香蕉、杏仁、鱈魚、海洋深層水或礦泉水等。策略三 : 適量磷依營養調查結果,國人磷攝取量已足夠身體所需,無需特別補充。「含磷食物」:全穀類、堅果類、蛋黃、豆類、紫菜、牛奶等。慢性腎臟病患應依營養師指示減少食用。策略四 :充足維生素 D3維生素 D3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每天日照15分鐘,可獲得80-90%的維生素D,或可由食物中攝取。「含 D3 食物」:鮪魚、鮭魚、蛋黃、乳製品、起司、菇類、苜蓿芽等。黃琳惠和黎姵吟營養師也為端午節設計「補骨健康粽」,利用豆腐及糯米粉,搭配補骨食材內餡,製作有Q彈外皮的鹹粽以及甜粽。《補鈣健康粽》以下食材為6份,每顆100g、180大卡,鹹粽:含鈣量約140mg/甜粽:含鈣量約190mg●材料:(一)豆腐漿外皮糯米粉130 g、玉米粉15 g、去皮馬鈴薯50 g、板豆腐150 g、大豆沙拉油約1.5匙、水250 g、紅麴1克(可換成咖哩粉、菠菜粉或是抹茶粉)、粽葉6葉、粽繩3條(二)內餡1.鹹粽-瘦絞肉50 g、豆干丁40g、乾香菇2 g、紅蔥頭2 g、蝦米1 g、沙拉油約3匙、醬油、胡椒粉2.甜粽-芝麻餡:黑芝麻粉60g、無鹽奶油30g、糖20g●做法:(一)豆腐漿外皮1.粽葉前一天先洗淨,食材秤好後,將馬鈴薯去皮蒸熟後加入豆腐壓泥備用。2.糯米粉與水混合,加入上述備用食材攪勻即可,依喜好加入天然染色粉揉勻備存。(二)內餡1.鹹粽-乾香菇泡軟,蝦米泡水與紅蔥頭皆切細丁,入鍋中炒香後與瘦絞肉一同拌炒,加入少許胡椒粉、醬油提味炒熟。2.甜粽-全部食材拌勻分小團,並放冷藏10~20分鐘讓它更固體。(三)粽子1.取豆腐漿外皮包入內餡搓成球狀後塗抹沙拉油,填入粽葉中。2.以一般綁粽法開始包粽,入蒸籠或電鍋蒸約15~20分鐘即可。除了飲食,運動也是強化骨骼的重要一環,從事負重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平衡訓練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每個人的運動計畫及強度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態及心肺能力等,與專業醫師討論,不宜勉強進行。
-
2021-06-06 養生.人生智慧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灌食用的鼻胃管,是醫療現場最常見,卻也經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知名作家瓊瑤就曾因為先生是否要插鼻胃管,和繼子女發生衝突。插鼻胃管,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不懼談生死,才有機會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理想的抉擇。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一位醫師親自的鼻胃管「被插」體驗 最大心得「能經口進食真好」「我跟護理師朋友聊到瓊瑤的新聞,想說插個鼻胃管,有那麼嚴重嗎?」陳乾原說起這場「鼻胃管實驗」的起心動念。對醫護人員來說,插鼻胃管可說是非常入門的照顧技巧。只要用點潤滑液,就能將塑膠管插入患者鼻腔進入胃部,即便是醫護學生也能輕易完成。不過,教科書多著墨於鼻胃管的適應症,很少描述患者的實際感受。某次應邀演講插管議題,他決定先親身體驗一回。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學生大多是用假人試插鼻胃管。醫師親自「被插管」,可說是罕見的經驗。陳乾原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陳乾原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生命的抉擇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在於你想怎麼活?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做或不做某種醫療處置,往往都是兩難的抉擇。例如,你是否願意放棄享受美食的滋味,換取多活幾年的營養?是否能承受可能全身水腫的風險,施打點滴以避免脫水?若獲得氧氣的代價是無法言語,你能夠接受嗎?無論意志多強、醫療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在其描寫自身罹癌經歷、探討生死議題的知名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就曾形容,這些抉擇的核心並非「要生或要死」。而是,「怎麼活才是真正的活?」。任何選擇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陳乾原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不插鼻胃管,該怎麼陪患者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陳乾原指出,如果醫護團隊評估當事人還有部分吞嚥功能,家屬可以試著將食材煮軟、切小塊,讓患者慢慢吞下。他有位90多歲的失智患者,除了兒子以外,已不認得其他親人。家屬考慮後決定不裝鼻胃管,而是少量餵食爺爺喜歡的食物。最後,爺爺在家安詳過世,沒有受到太多折磨。「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陳乾原說。他也指出,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像是他最近有個患者,一位103歲的失智奶奶,因為吃不下、吞不下,孫子強烈要求送醫插鼻胃管。然而,在鼻胃管灌食1、2天後,奶奶就自行拔掉鼻胃管,不肯繼續灌食。護理師指導家屬改用空針少量餵食,至今已8、9個月,奶奶也還平安無事。「時間還沒到不會走,時間到了留也留不住。」陳乾原說。如何擁有理想的告別? 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從事居家醫療這幾年來,陳乾原觀察,愈來愈多民眾能認同善終的理念,開始思索臨終階段醫療積極介入的必要性。而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上路,醫療體系也從過往「醫師說了算」,逐漸賦予患者更多自行選擇的空間。他以自家親戚為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的四叔,因為嗆咳、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若在過往,醫師無論如何都會插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醫療處置。但四嬸表明,不要插管、不要急救,急診醫師便僅安排X光檢查。後來,他在前往檢查的途中過世,走得乾脆俐落。根據統計,《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2年以來,實際上預立醫療決定的人不到2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大眾或許能認同善終理念,但仍欠缺實際行動。陳乾原認為,鼻胃管可以是開啟討論很好的媒介。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若無法自行進食,是否願意插鼻胃管?以此做為起點,逐步深入生死議題,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做出符合家人心意的決定。當然,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吃對,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運動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睡好和微笑,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其中,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陳乾原說。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原文: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
2021-06-06 養生.聰明飲食
抵抗病毒入侵 營養師建議補充7大營養素增強防疫力
面對疫情持續升溫,增強免疫力是抗疫的關鍵。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侯沂錚指出,日常飲食應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7大免疫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及良好的作息,由內而外全面提升個人免疫力的質與量,抵禦新冠病毒的入侵。為避免染疫或是居家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對抗病毒,人體攝取足夠的營養相當重要。侯沂錚表示,不論是一般人、體弱老年人或有三高問題的人,都應該增強免疫力,才能抵抗病毒與細菌的感染,並且有助排毒。如何攝取7大免疫營養要素,以增強免疫系統鞏固防疫?侯沂錚逐一說明如下。1.抗體原料蛋白質蛋白質為人體必須營養素,研究顯示,若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影響抗體產生,增加感染風險。不妨多攝取富含優良蛋白質食物,例如蛋、牛奶、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維持腸黏膜防禦能力,幫助對抗發炎反應。建議每天可吃一顆蛋、一天兩杯240㏄牛奶,或每餐攝取一掌心的豆類。2.吃好油抗發炎好的脂肪能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有助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可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類,例如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每餐建議攝取一茶匙。3.膳食纖維養好菌膳食纖維為腸道益菌的糧食,能有效強化免疫系統。除蔬菜、水果外,糙米、燕麥、藜麥等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也富含膳食纖維,建議每日主食攝取的澱粉中,三分之一為全穀雜糧類。每天更應吃3份蔬菜、2份水果。4.維生素A降低感染風險維生素A參與呼吸道及腸道免疫相關黏液層的合成,與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相關,富含維生素A食物,包括蛋、胡蘿蔔、菠菜、南瓜、地瓜、花椰菜等深綠色或橘黃色蔬菜。5.維生素D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可幫助調節免疫系統。藉由適當日曬可自行合成,飲食來源則包括蛋、奶、日曬過的菇菌類及維生素強化食品。6.維生素C抗發炎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減少自由基的形成,減少細胞組成的損傷。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木瓜、奇異果、葡萄柚等。7.維生素E抗氧化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能力,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血管硬化或栓塞,可自植物油、堅果類及全穀類、深綠色蔬菜中攝取。
-
2021-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食物! 營養師分析常見「5款奶類營養價值」
依照衛福部建議,每日都必須攝取1.5-2杯乳製品、每日鈣攝取量要達到1000mg,但國健署營養調查竟發現,高達8-9成的人每天吃不到一份奶類、而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居然高達99.8%,小心出現「蜂窩式骨頭」危機! 預防骨質疏鬆 補充鈣質這樣做要預防骨質疏鬆可以怎麼做呢?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每天可攝取1.5-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起司替代,但若全素者不喝牛奶,則可以選擇多攝取豆干、傳統豆腐,等鈣質高的豆製品。此外,不要拿不是同類別的食物自己互相替換,飲食上應少吃高糖、高鹹等,多運動支撐骨骼健康,才能避免骨質疏鬆。 燕麥奶無法取代奶 詳細成分一次看 然而,飲食界近來掀起一股植物系風潮,對於有乳糖不耐症或者素食者會以燕麥奶取代奶,不過,喝燕麥奶就是有喝到「奶」了嗎?高敏敏強調,雖然燕麥奶一樣有奶字,但營養組成可完全不一樣。高敏敏指出,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類食物,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所以應該叫全穀雜糧類;而牛奶名副其實屬於乳製品,蛋白質跟鈣質含量都高;豆漿則屬於蛋白質類,跟吃肉、吃豆腐一樣意思,都同屬於豆魚蛋肉類。 高敏敏也分析常見「奶類飲品」營養成分: 全脂鮮奶類別:乳品類蛋白質:7.8g碳水:12g脂肪:9g鈣質:260mg豆漿(無糖)類別:豆魚蛋肉類蛋白質:9g碳水:1.8g脂肪:4.8g鈣質:35mg 燕麥奶(無糖)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3.5G碳水:26.75g脂肪:0.43g 米奶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1.5g碳水:34.3g脂肪:1.3g鈣質:10mg 榛果奶類別: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蛋白質:1.25g碳水:9.5g脂肪:5.5g(以上為每杯約250ml之數值) 延伸閱讀: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 ·燕麥奶不含乳糖、高纖低脂! 營養師曝「致肥陷阱」:小心不知覺變胖
-
2021-06-04 養生.抗老養生
養生年輕化,但你用對方法嗎?12項年輕人的養生謬誤
都以為養生是老年人的話題,沒想到,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養生大軍。據人民日報近日關注消費趨勢報導,線上購買家用醫療器械的客戶群體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90後”“95後”。2019年第四季度,某電商平臺上的枸杞銷量提升了355%,相當比例購買者是“90後”。“養生”已經成為不少年輕群體的生活方式。養生年輕化的背後,是年輕一代對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視。但年輕人,你的養生方式對了嗎?下面這些保健誤區,你有中招嗎?感冒了喝薑絲可樂?可樂是高糖飲料,喝多了容易導致齲齒、肥胖和高血糖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骨質疏鬆,它的裡邊並沒有可緩解感冒的營養物質。即使很多人感覺姜絲可樂確實對緩解感冒起作用,也是其中薑肉的功勞,因為薑屬於熱性,可以驅寒,對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作用。因此,與其喝薑絲可樂,還不如把薑去皮後,直接用水煮薑茶喝,對於風寒感冒還是有一些緩解作用的,若是風熱感冒,不僅不能緩解,或許還會加重,所以不能亂喝薑茶治感冒。補充維生素可以吃蔬菜乾?大多數蔬果如果直接晾曬的話,可能會在其還沒有完全變乾之前,往往就先壞掉了。因此,我們現在能買到的蔬果乾,大多是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過的,而且這種蔬果乾吃起來的口感往往是既甜(尤其是果脯等)又鹹,而且一咬還脆脆的。瞭解其加工就會發現,在製作蔬果乾的過程中,一般都會將蔬果過油或者油炸。而且配料表中也會標注有麥芽糖、食用油等成分。此外,還要留意鈉的含量,如果是高糖、高油、高鈉的蔬果乾,就放棄吧,遠不如直接吃果蔬更健康。吃飽喝足就有利健康?俗話說“三分饑寒保平安”,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飽食終日又缺乏運動,則會造成能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八分飽才有利於健康。 一日兩餐能減肥?有些女性為了身材苗條,每天只吃兩頓飯,認為這樣能減肥。其實,恰恰相反,一日兩餐的人更容量發胖。喝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許多人不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覺得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牛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且喝牛奶還有助於減少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但是,不能空腹喝牛奶,因為空腹喝牛奶不利於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空腹狀態下胃酸過高,乳酸菌很難存活,降低了牛奶的保健作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是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飼養多年的老母雞含有過多的雞油,其肌肉彈力纖維減少,結締組織老化,雞肉粗韌,久煮難爛,不易胃腸消化吸收。飼養一年的雞,無論煮、燉皆宜,容易煮爛變酥,肉質鮮嫩可口。多吃醋有好處?醋不僅能增進食欲,還能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有利於胃腸對維生素C的吸收,且在降血壓、預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於是有人認為吃醋有諸多好處而過量食醋,甚至乾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過量,會灼傷食道、腐蝕胃粘膜、還會軟化骨質,加重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口香糖能健齒?有些廣告說口香糖能健齒,所以許多人吃了口香糖就不漱口,結果口香糖的糖分就會在口腔中發酵產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另外,口香糖中含有硫化物、防老化劑、增塑劑等添加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健康不利。阿司匹靈能抗癌?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阿司匹靈除了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外,還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近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阿司匹靈能預防癌症,一夜間這粒小藥片儼然成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萬能藥”。然而,很多人並不瞭解過量服用阿司匹靈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專家指出,阿司匹靈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長期過量服用有可能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補鈣越多越管用?全民補鈣日漸成時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異。特別是兒童,如果補鈣過量,可能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噁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就是營養品?很多人把維生素當成保健營養品,殊不知服用維生素也要因人而異。如:感冒病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6,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以補充由於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可適當補充一些。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定量的,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三高就是老年病?很多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年多發病,與年輕人沒有關係。實際上,基於國內外的研究,高血壓與年齡無關,而與幾個主要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超重、肥胖、吸煙、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體力活動減少,合理膳食、健康生活的行為比例降低,促進了高血壓的低齡化。此外,生活快節奏、工作壓力、環境壓力等也與高血壓有一定關係。建議人們飲食清淡,主動進行體力活動和身心放鬆。
-
2021-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忍1歲童看確診嬤插管 護理師變保母溫暖陪伴餵牛奶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有名1歲童與外婆一起確診病住在同一個病房裡,但幾天後1歲童達到解隔標準可以回家,外婆卻出現快樂缺氧徵兆必須插管,台北慈濟醫院的護理師擔心1歲童嚇壞,當起保母餵1歲童牛奶,畫面曝光後令人感動。台北慈濟醫院今在臉書粉絲團分享一張護理師餵牛奶照片,並且指出本土疫情爆發,在緊張、忙碌的氛圍裡,看見世上最溫暖的風景。而院內的護理師拍下這張有愛又動人的畫面。台北慈濟醫院指出,1歲童雖能解除隔離,但外婆卻要插管,1歲童的媽媽還在來醫院接孩子的路上,護理師擔心插管畫面嚇壞1歲童,趕緊帶出病房並在護理站當起保母餵牛奶。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6大營養素解憂食材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是防疫中的優等生,但從5月中之後,本土確診案例不斷湧現,全台從5月19日也開始進入疫情的第三級警戒。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紛紛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將感染風險降低, 宅在家、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宅在家、疫情爆發,令人焦慮感提升不過,無法外出的日子一久,難免令人焦慮感提升,如果又是因為疫情需要自我隔離、減少出門的話,壓力很大該怎麼辦才好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從每天的飲食下手,有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潘富子師進一步說明,飲食不只關係到生理機能健康,同時也對情緒和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若平時因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使得合成血清素的原料缺少,則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功能、荷爾蒙代謝。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是負責掌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多多攝取有助合成血清素的原料及具神經修護功能的營養素相當重要。6大營養素幫助調節情緒,不焦慮潘富子表示,有幾種營養素,民眾可以多多攝取幫助調節情緒,如: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1.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色胺酸則可以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中來獲得,蛋白質在體內會被分解為色胺酸,有助調節情緒、減輕焦慮。例如:魚類、肉類、蛋、牛奶、黃豆等。2.鈣:鈣質在大多數人觀念裡與人體肌肉骨骼連結,但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易怒、失眠等。潘富子營養師提醒 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鈣質攝取高達九成以上普遍不足。國健署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 1000 毫克,高鈣食物則有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3.鎂:鎂的作用除了能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也有幫助穩定心律、血糖的功效,並能協助骨骼建構與礦化等。不過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必需由食物來攝取。黑巧克力、香蕉、深綠色蔬菜、堅果、小麥胚芽等食材皆含有豐富的鎂。4.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中的B1、B6 和B12皆與腦部神經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糙米、薯類、豆類、玉米、瘦肉、牛奶、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攝取較多的精緻澱粉(麵包、米飯、麵食)、蔬菜攝取較少,也容易缺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5.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協助強健肌肉骨骼外,近期研究也發現與免疫和神經系統調節等功能有關;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除了透過日曬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生成外,也可從鯖魚、鮭魚、乾香菇(日曬)、雞蛋等天然食物或含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獲得維生素D。6.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許多好處,其中對大腦有抗發炎、維護腦部健康等功能,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預防憂鬱的效果。中小型魚類(鯖魚、秋刀魚等)、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攝取營養素之外,也要多運動最後潘富子師提醒,在家遠距工作與平日在公司靜態的工作型態會減少許多身體活動,居家防疫也別忘了伸展筋骨適時運動。人體在運動時能穩定神經系統,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等快樂激素,能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攝取好食物也要記得控制飲食份量顧及身材,避免日後發生肥胖的另類災情。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