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照顧者
共找到
1239
筆 文章
-
-
2019-12-15 該看哪科.兒科
國健署警告 3種錯誤睡法寶寶猝死風險增
有些父母會讓寶寶趴睡或用嬰兒枕來顧頭型,恐增寶寶猝死風險。國健署近日發文警告,除勿用嬰兒枕,也應避免寶寶和他人同床,以及睡在沙發、父母身上等床以外的地方。國內外時常傳出嬰兒因不當睡眠環境釀成猝死意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保健闢謠」專區發文指出,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嬰兒猝死症候群是造成美國嬰兒死因的第3名,每年約有1900件案例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此外,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民國105年刊登一項研究顯示,趴睡相較於仰睡,導致嬰兒猝死的風險較高,另像是與他人同床共眠、太軟的床面(例如沙發)、不適當的被褥或物品堆積等,都會增加猝死風險。嬰兒猝死問題不只發生在國外,國內相同問題也年年上演。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自97年起,嬰兒猝死症候群位居嬰兒前10大死因之列,近5年平均每1萬名嬰兒就有1到2人因窒息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106年更有多達23件案例。為此,台灣兒科醫學會曾建議「1歲以下的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並提供安全的睡眠環境,避免寶寶因無力移除覆蓋其口鼻的障礙物而窒息。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目前嬰兒枕對於防側翻、顧頭型等功能都沒有實證依據,反而可能讓嬰兒在臉朝下時翻不回來,大大增加窒息猝死的機率,而且寶寶的頭跟肩部幾乎同寬,平躺時背部和後腦勺在同一平面上,也不會睡得不舒服,父母千萬別多此一舉使用嬰兒枕。王英偉也強調,1歲以下嬰兒不管是與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都應「同室不同床」,使用毛巾被或毛毯保暖時,應裹至寶寶的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或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嬰兒睡衣。此外,嬰兒床的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有鬆軟的物品,例如枕頭、填充玩具等,因寶寶無法像較大的孩童或成人一樣,可以將掩蓋口鼻的外物移除,也不要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的身上。
-
2019-12-15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全人照顧 專家盼論人計酬
全台約有80萬名長照人口,其中僅有13萬人使用長照2.0服務,其餘則以仰賴家庭照顧為最大宗。專家表示,長照2.0目前的困境是並未以社區整體照顧為主,加上支付方式以計次、計項、論量計酬模式,導致服務單位搶重症失能個案,以求獲得高給付,反而忽略全人服務,建議下階段長照嘗試以論人計酬模式,達到全人照顧。文化大學社福系教授陳正芬表示,可以用牙醫照顧患者方式來比喻論人計酬模式,患者來到診間,牙醫師就必須要照料患者全口的健康,從衛教如何刷牙到治療蛀牙等,長照也應該如此。但目前提供照顧服務的單位卻是希望搶到「好」的資源,以接重度失能患者為主,相較之下,恢復情況較好、失能級數愈低的患者恐怕得不到較好的照顧,這就是目前長照的亂象。陳正芬說,政府倡議「健康老化」,若照顧服務能讓長輩復能,卻沒給予更多的協助,反而鼓勵長輩仰賴長照資源,讓健康老化的宗旨愈來愈遠,不樂見類似情形發生。她以「十分鐘照顧圈」的實驗經驗,建議採全人服務的方式,讓照顧可以論人計酬,而不是論量計酬,後續可以找尋可行的區域試辦,嘗試是否有機會讓服務可以更加全面。對此,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健康老化是一目標,當初採論件、論項計酬等,是因為當初照服員不願接重症,才會以此作為鼓勵。她支持失能民眾應該得到全人的照顧,不過,支付方式動輒得咎,仍需要後續討論。
-
2019-12-1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腦部健檢/自爆有巴金森基因 張善政:精準醫療預防疾病
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張善政昨天表示,醫藥產業需與資通訊科技(ICT)結合,才能幫助精準醫療發展。他曾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家族失智症基因,篩檢發現基因序列無失智風險,卻有巴金森氏症之虞,他強調,注重預防、維持健康即可降低觸發風險,「這就是精準醫療的優勢。」中壢天晟醫院昨天舉辦「科技與醫療的對話」座談,邀請張善政出席。他指出,精準醫療、智慧醫療、以及基因檢測等,均與大數據和電腦科技脫離不了關係,AI甚至可取代人力進行影像判讀,這是未來醫療發展趨勢。張善政分享,他母親失智,二年前過世,加上舅舅也疑似失智症,讓他擔憂是否具失智症基因。於是他進行基因檢測,經過三個月判讀後,顯示他的基因序列無失智症變異,卻有其他基因變異。專家判讀,認為這基因變異和巴金森氏症相關。張善政坦言,他一聽到消息時相當緊張,但專家告訴他,文獻顯示只要身體沒有暴露在惡劣環境下,好好照顧健康,基本上是可以預防巴金森氏症的。張善政說,這讓他體會到,無論什麼疾病,幾乎都是發病後才到醫院看診,可見預防疾病相當重要。座談尾聲,張善政與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等人熱烈互動。張善政也關注長照議題,他強調,全人照顧不能被醫療或社福兩端切開看,而外界對長照印象多為辛苦行業,但其實很多工作是可導入ICT進行改善。以心跳脈搏為例,只要有穿戴裝置,自動上傳雲端,節省測量與紙本抄錄時間,出現異常也能透過手機或平板自動通知醫療院所、個案或家屬。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張育美說,她提出大健康4.0,以醫療和長照建構大健康互聯網,提供智慧化的醫養服務,「努力把長照做到好」,希望照顧更多長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19-12-12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安排假日法 國民兩黨冷處理
家人突然倒下,手足無措的家人,必須立即籌措出時間、金錢面對一切,根據統計,台灣約有13萬人因照顧離職,民團倡議給予照顧者30天6成薪的長照安排假,只是至今近一年,政府卻仍無消無息,民團向各政黨請益回應,國民兩黨統統冷處理,僅第三勢力支持,衛福部長照司表示,部的態度也是支持長照安排假,但勞資協商仍需要由勞動部協助。五年前,台北市產總理事長鄭雅慧的媽媽車禍受傷,一直都是SOHO族的妹妹協助照顧,後續爸爸因黃斑部病變失明,妹妹得同時照顧兩人,上個月底,媽媽狀況急轉直下,突然昏迷被送進加護病房,妹妹無力同時照顧兩老,她必須協助分擔照顧工作,已經連續兩周上班時,帶著爸爸趴趴走,她說「自己工作相對彈性,若是一般上班族,根本不可能讓爸爸跟進跟出」。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根據勞動部推估,1153萬勞動人口中,有231萬人的工作,因為要照顧失智、失能、身障家人而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勞動人口中,每年約有17.8萬人必須要減少上班工時、請假或是彈性調整假期,不過有些人則沒這麼幸運,約有13.3萬人,會因為照顧而被迫離職。陳景寧說,日本每年約有10萬人因介護離職,但台灣的人口約是日本的五分之一,因照顧而離職者卻比日本還多,顯示我國的長照配套制度並不完善。婦女新知協會、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倡議的長照安排假,是只要家中有失能、失智、身障者,資方應提供30天長照安排假,另有150天無給薪的彈性請假。陳景寧說,該制度曾被譏諷「假給太多」,她強調,只要有過照顧經驗者都知道,家人倒下的第一個月都是最慌亂的時刻,且部分家庭並沒有足夠的存款下,根本無法應付瞬間出現的醫藥費,因此資方給予六成的薪資,才能防堵該家庭從此失去支撐,之後家人臨時需要看病或是看護、外勞等有臨時狀況,也能即時請假處理,這項規畫才能讓長照制度更加完整。婦女新知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曾昭媛說,育兒都有育嬰留停薪津貼制度,勞動部目前可直接透過就業保險提高1%作為支出,就能讓勞工朋友在最混亂的時候,獲得幫助。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衛福部的立場也不希望勞工因為照顧而離職,但是長照安排假涉及勞工需要長期請假的問題,必須要與資方協商,今年已針對此事,勞動部召開了兩次會議,衛福部也在照顧上給予建議,希望能有長照安排假,不過後續仍需要由勞動部與資方討論,是否有機會能讓勞工有長照安排假。
-
2019-12-11 養生.抗老養生
上了年紀吃軟食物是理所當然?這樣練口腔肌肉防老後失能
身體要多動,已經不是新知識;但一般人往往忽略,如果「口腔」少動,會引發什麼?醫學上有「廢用症候群」(disuse syndrome)之稱,描述因不活動而導致身體多重系統惡化。引發的原因不只是骨骼、肌肉的退化,牙醫師提醒,廢用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口腔周圍肌肉退化開始!台北市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表示,廢用症候群患者多半攝取的營養和社會參與不足,症狀雖然涵蓋全身,但「口腔照護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包含吞嚥、說話、美觀等功能,尤其是咀嚼能力,如果牙口不佳,就會直接影響進食和溝通的意願。黃明裕常利用休假時間,前往偏鄉義診,又有「俠醫」之稱,多年前開始推動到宅醫療,每週都到中高齡長輩家中協助看牙,就發現不少因口腔功能退化,陸續影響全身健康的案例。40歲後牙周病罹患率增,多咀嚼防失智「我今年58歲,也會覺得牙齦有點痠,因為牙齦萎縮,牙根露出來。」黃明裕認為,牙齒狀態會顯露年齡,即使身為牙醫,也會面臨牙齦萎縮等正常老化現象。他觀察40歲以後的患者,「牙周病」罹患率會增高,由於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多半因為過去對口腔清潔不注重,尤其年長者的眼睛或手部肌肉功能較弱,很難做到徹底清潔。黃明裕強調,「50歲後要開始訓練跟吞嚥咀嚼有關的肌肉」,如果牙齒顧得好,但是周邊肌肉無力也不行,如咀嚼肌、頰肌、口輪肌、舌下肌肉群和上縮咽肌等,都會慢慢退化。他形容,「就像年輕跑百米、跑馬拉松都沒問題,老了就沒辦法,但可以延緩症狀。」訓練口腔肌肉的方法在於「多咀嚼」,牽涉到骨頭、關節、舌下肌群,另一方面,咀嚼可以刺激大腦「G細胞」,增進認知功能,進一步預防失智。他說,日本人提倡「一口飯咀嚼30下」不無道理,過程中釋放一種組織胺,使得中樞產生飽足感,不至於吃下過量食物。缺一顆牙改變平衡,牙口好才能長壽當口腔照顧不良,如蛀牙或牙周疾病,嚴重時必須拔牙,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缺牙」問題,咬合不良影響到咀嚼和吞嚥,「這是日積月累而來的,愈早注重口腔清潔衛生,就能避免這些問題,能夠不要拔牙、留住牙齒最好。」他說。很多人以為「牙齒有那麼多顆,少1、2顆沒關係」,黃明裕指出,只要缺1顆牙,整個咀嚼功能就會受影響,咬合是兩側顎關節平衡,當單側咬久了,會影響顳顎關節,會愈掉愈多顆,使得牙齒排列跟著移動。他提出個案佐證,目前收治3位超過100歲以上的患者,共通點是幾乎沒有缺牙,「老先生牙齒都很好,牙口好,才有辦法長壽,高齡健康從口腔開始。」用鼻胃管也得刷牙,當心口水分泌不足黃明裕提醒,當年紀增長,唾液腺功能也會退化,引起「乾口」的問題,會讓細菌容易孳生,破壞牙齒和牙周。許多患者口水分泌不足,他評估主要原因並非「老化」,而是服用很多失智、精神、高血壓藥物等,副作用就是「抑制口水分泌」,引起乾口,加上嘴巴又不常動,容易孳生細菌,引來蛀牙、牙周病問題。即使患者使用鼻胃管,口腔還是會產生大量細菌,和正常人一樣要清潔,因此,他耳提面命提醒照顧者,要讓患者「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也要幫患者「刷牙」,而不是用棉花擦拭就好了。黃明裕強調,「咀嚼」和清潔同等重要!咀嚼時可以讓唾液腺接收到訊息,刺激口水分泌。由於吃進醣類澱粉等食物,經過口腔細菌分解,產生酸性物質,造成齲齒,口水就是很好的中和劑,可以抑制細菌,讓酸蝕的作用緩解。口腔肌肉運動,練習發音「ㄆ、ㄊ、ㄎ」黃明裕分析進食的過程,就是口腔各種組織的協作結果。首先口唇要能閉合,吞嚥時舌頭要頂住上顎,另外,舌根上方的軟顎,吞嚥的時候要能遮住鼻腔,讓整個口腔密閉,也就是3要素缺一不可:嘴巴能閉、舌頭能頂、軟顎能上提。他說明,要讓口腔內部肌肉更靈活運動,可運用來自日本的「健口操」,多練習發3個氣音:ㄆ、ㄊ、ㄎ,分別訓練不同部位:「ㄆ」是口唇,「ㄊ」是舌頭,「ㄎ」是軟顎。另外,別認為長輩吃「軟質」或「流質」食物是理所當然,反而不利咀嚼和吞嚥的機會,平時需「有意識」地練習,如多吃堅果類等具有咬勁的食物,維持咀嚼肌的適當機能。刷牙掌握「輕、慢、弧度小」,避免傷害牙根要維持牙齒和牙周健康,也得搭配「正確」清潔方法。黃明裕指出,刷牙重點並非愈用力愈乾淨,最好使用軟毛牙刷,力道「要輕,要慢,弧度要小」。許多人牙齦萎縮,露出來的牙根為牙骨質,較為脆弱,不像牙冠是堅硬的牙釉質,如果太用力刷牙就很容易讓牙根損傷。他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先漱口或喝水,緩衝酸鹼值後再刷牙;每半年定期做口腔健康檢查,畢竟牙口問題,預防遠勝於治療,也是維持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原文:最被忽略的運動!醫師:50後這樣練口腔肌肉,預防老後失能
-
2019-12-09 性愛.性病防治
病毒無所不在 寶寶長菜花
一名數月大的寶寶臀部冒出小肉芽,就醫檢查竟然是菜花,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HPV無所不在」,約有一至兩成民眾口水被驗出HPV病毒,應該就是嬰兒長菜花的原因。李秉穎表示,絕大部分感染HPV的患者,感染途徑來自性行為;但仍可能出現接觸傳染個案,例如公共場所門把、泳池、公共浴池、運動中心等場所,均潛藏感染風險。國外研究發現,約一至兩成的成年人口水中被驗出HIV,許多寶寶罹患濕疹、尿布疹等皮膚疾病,柔嫩的皮膚因此破皮;如接觸照顧者帶有病毒的口水,就可能被感染。台北醫學大學婦產部婦科主任陳菁徽表示,歐美國家早已將HPV視為性傳染病的一種,門診HPV陽性患者在得知篩檢報告時反應幾乎一致,認為另一半又沒偷吃,看起來乾淨沒病,應不具感染風險。不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女性只要有過性經驗,一生中感染HPV機率超過八成,男性感染風險更高,超過九成機率感染到HPV。陳菁徽說,要了解另一半的性史有難度,想生活在沒有HPV的純淨環境避免遭感染更難,因為HPV能在外界環境存活三至五天,只要皮膚或黏膜出現傷口,就可能遭受感染。「HPV嚴重危及健康」。李秉穎說,約5%的癌症係由HPV感染造成,除了眾所周知的子宮頸癌,還包括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再加上棘手的菜花,就是感染學界所說的「六癌一病」,因此男性也有必要接種HPV疫苗,來遠離HPV致病威脅。「愈了解HPV,就愈覺得恐怖」。陳菁徽指出,不論男女都可能感染HPV,為此,不僅自己接種疫苗,她也鼓勵另一半打疫苗,「老公或許不懂男生為何要打子宮頸癌疫苗,但他知道我是為他好。」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
伊甸基金會推出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許多民眾對這個既可換照顧、又可做公益的方案感到好奇,記者訪談伊甸基金會,為民眾提出的14大疑惑解惑。Q1:和銀行最大的不同?A:伊甸的方案叫「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和銀行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必須在簽約時,就將房子捐贈給伊甸,伊甸會依當事人需求提供照顧及關懷服務,包括身後的禮儀、形式。Q2:簽約內容是可視當事人需求議定的嗎?A:是,可視當事人需要,與其簽訂「照顧服務內容」,建議當事人最好事前理出個人需求清單。Q3:為何要在生前就要完成捐贈?A:因財產捐贈涉及繼承,所以須在生前就完成捐贈,避免繼承人會出面要求「特留分」(為避免遺產獨留給某子女,法律會強制被繼承人必須保留一小部分財產給每個法定繼承人)。Q4:我捐贈我的房子,只能照顧我自己嗎?A:不一定。捐贈房子後,照顧的對象除了自己,另也有配偶或血親親屬的選擇。Q5:捐贈的贈與稅誰負擔?房屋過戶的費用誰付?A:捐贈房屋者。移轉登記稅費由申請者負擔,簽約公證費則由伊甸負擔。Q6:受照顧者有什麼條件嗎?A:必須是獨居台灣且無人照顧者,而且要設籍並實際居住滿6個月以上,也無受監護宣告者。另有年齡的限制如下:1.年滿65歲以上一般民眾2.年滿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3.年滿5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Q7:每個月撥付的生活費怎麼算?有沒有最低金額?A:伊甸會以「房屋鑑價金額」,扣除「相關費用」後,再除以參照當期政府公布最新的「國民生命表」得到的受照顧者的「平均餘命」,試算出每個月撥付生活費金額。並無每月應撥付最低金額的規定。Q8:什麼是「相關費用」?有哪些項目會扣款?A:每月生活費試算中,扣除的「相關費用」包含:1.不動產移轉的稅負:依不動產條件而有不同2.關懷經理人費用:每月約1300~1400元(視物價波動微調)3.身後事處理費用:依受照顧者指示辦理以現有個案為例,受照顧者75歲,房屋鑑價為490萬,扣掉不動產移轉稅負約10萬元,贈與稅0元,關懷經理費為1365元,月領30998元。但未來個案每月領取金額,會與現有個案不同。個案是否居住在捐贈標的,都會是未來審議時,決定每月金額的計算因素。Q9:若住了一段時間,房子需要整修,費用誰負擔?A:在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後,若捐贈的房子有修繕之需求,伊甸可在通知受照顧者後修繕,該筆修繕費用由受照顧者負擔。Q10:安老期間身體退化需要看護,伊甸會如何處理?A:伊甸會視當事人的體況與需要,媒合所需服務,受照顧者必須支用領取到的生活費,負擔所採購的服務費用。如須辦理入住機構或申請照顧人員,關懷經理人會協助辦理,並對服務品質做督導。Q11:如果後來想住養老村,或是必須到養護中心接受更全面照顧,房子怎麼辦?A:照顧者離開捐贈房屋超過半年以上,或同意不再繼續居住,房子的使用權將回歸伊甸,伊甸會將房子出租、出售或做為愛心棧等活化使用。Q12:屋齡有什麼限制嗎?A:屋齡無限制,但請專業人士為房屋鑑價時,屋齡是影響房產價值的因素之一。但地區有限制,目前僅限台灣本島可申請。Q13:房屋價值很低,也可申請嗎?有無門檻限制?A:房屋價值愈低,每月生活費金額也愈低,申請者應優先考慮是否能滿足生活所需,如符合中低收入戶資格,建議申請社會福利的補助資源為優先。若房屋已經抵押,或是產權不是單獨持有,都無法申請。Q14:如果我有興趣,要如何詢問?A:可透過電話洽詢:02-2230-6670分機3203徵求「以房養老」疑惑,我來解 !以房養老政策開辦4年,專家觀察,台灣的文化對此政策存在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你也曾想過用房子「安老」,但對以房養老政策存有擔心與困惑嗎?我們將在日後的《橘世代周報》中,針對提問訪談專家及達人,推出實用系列報導。來信請寄:dotty.chang@udngroup.com。-*-【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
76歲的木阿姨(化名)現住桃園,女兒長期居住在國外,107年2月,木阿姨和伊甸基金會簽約「以房養老」,將名下的房子捐贈伊甸,而伊甸承諾照顧她直到身故。目前木阿姨每月除會收到依房屋鑑價撥付的生活費外,還會有8次訪視、就醫陪伴。推動「以房養老」的政大退休教授張金鶚之前受訪時曾直言,他心中最理想就是這種「社會照護」方案,並指這一方案是台灣獨特的在地文化,衍生出的獨有方案。可換晚年服務 甚至做公益目前國內的以房養老方案都由銀行提供,伊甸是唯一非銀行單位。伊甸的以房養老,重點在於養老的選項不僅是「拿房子抵押換生活零用金」,還可以換取晚年的服務和照顧,甚至做公益。伊甸基金會推這個服務源於民國92年,一位72歲的郭老先生找上伊甸,沒有子女的他,希望將房子捐贈給伊甸,但要求在他身故前,保有房子使用權,當他生活無法自理時,由伊甸照顧。就醫請看護 伊甸人員陪同伊甸接受了捐贈,照顧陪伴郭老先生8年,其間伊甸除了定期面訪和電訪,郭老先生需要就醫住院、請看護,或一度轉住養老院,都由伊甸人員陪同。郭老先生辭世後,伊甸把老先生捐贈位於南海路的房子,轉做愛心棧,提供偏遠地區重症病患北上就醫時的住宿。在台灣還沒有開始推行以房養老政策時,伊甸基金會因為和郭老先生的這段故事,成為早期推動以房養老政策的倡議者之一。作為一個傳統社福組織,不以獲利為目的也不熟悉房產,伊甸基金會內部對於「要不要做以房養老?想要提供高齡社會什麼不同服務?」經過許多討論與溝通。10月 以房養老服務啟動了郭老先生的案例事隔多年後,伊甸在去年接下木阿姨的服務案,並在今年10月,通過「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正式啟動伊甸的以房養老服務。伊甸的方案 並非人人適合伊甸推出的以房養老方案也並非人人適合,基金會「陳光紀念基金」處長彭舒凡解釋,在貧窮線下的老人家,通常不會有不動產,即便有,房屋價值也不一定適合申請以房養老,這樣的老人家,比較適合其他社會福利補助的照顧。伊甸公益型的以房養老,最適合「窮得只剩下房子」、手邊沒有多餘的錢,但是年邁後身體需要照顧的這群人。「我們期待做出跟銀行不一樣的以房養老」,彭舒凡說,很多老人家在生命的終點時,希望的不僅是溫飽有房住,更是熟悉的環境、信任的陪伴,這就是伊甸可提供不同於銀行的養老服務。專家提醒申辦留意5件事1.受照顧者要負擔房屋捐贈的贈與稅。2.居住期間若房子需整修,費用由受照顧者負擔。3.銀行抵押型以房養老每月給付有最低額保障,伊甸沒有。4.安養期間若因故住進養護中心,費用由受照顧者每月零用金支付。5.伊甸方案規定受照顧者離開捐贈房半年以上,使用權將回歸伊甸,房子可能移做他用,為免發生住進養護中心超過半年無法返回續住狀況,建議在簽約前先和伊甸談妥條件。什麼樣的人適合伊甸提出的以房養老?1.無子女繼承房產(或子女無意繼承房產者)2.重視陪伴照顧與長照服務更甚於大筆現金可支用3.希望房產可以在身故後作為公益使用-*-【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共
4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