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照顧者
共找到
1237
筆 文章
-
-
2024-10-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已額滿】2024國際失智論壇:日本齋藤正彥醫師、失智者及各領域專家分享真實經驗、最新趨勢!
2017-2025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摘要指出,全球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多1人。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數量也逐年增加,而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提醒著我們,早期診斷及介入的重要性。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嘉義縣衛生局、奇美食品、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將攜手合作舉辦「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此次論壇特別邀請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的東京都立松澤醫院齋藤正彥名譽院長,線上分享如何透過失智症母親齋藤玲子,來理解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及需求,並以醫師與兒子的雙重視角,讓每位照顧者、子女在面對父母失智時,都能同理、應對。論壇中,嘉義縣衛生局局長趙紋華將分享地方推動失智照護與資源整合的經驗;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與顧問曾清芳探討失智者的日常生活與家庭照顧計劃;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介紹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最新進展;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則會解析實用的財產安全策略。此外,論壇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友善室內環境設計諮詢、健腦遊戲及銀髮友善食品試吃等互動體驗。論壇結束後,還將抽出10本東京都立松澤醫院名譽院長齋藤正彥的著作《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贈送參與民眾,名額有限,歡迎免費報名參加。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時間:2024.11.30(六) 13:30(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已額滿)免費線上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4dementia-162
-
2024-10-23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7.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
「音樂之所以能夠充滿影響力,是因為音樂可以啟動失智者未受損的腦區。」音樂治療師賴香芸受邀擔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談到音樂治療是以人為本的非藥物處方箋,經由專業的音樂治療師設定目標,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引導來達成例如認知行為的促進、定向感的增進、情緒撫慰或是團體動力等預設的目的。主持人陳韻如分享一段真實故事,一名中度失智症者,每次的音樂治療都不願意配合,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不講話、也不理人,有一次課堂上大家一起唱《酒干倘賣無》,他卻忽然眼眶含淚,當賴香芸問大家想起什麼時,他第一次打開心房說出他好想念爸爸!以人為本的音樂治療賴香芸談到,吸引長輩的歌曲一定是跟他們的生命經歷相關,通常以懷舊老歌為主,但最重要的是,音樂治療師要能夠依照長輩的身心狀態調整課程內容,當長輩引發共鳴願意開口說話時,老師也要與之互動,而不是急著進行下一個教案,「音樂治療是以長輩為主,因此最珍貴的就是長輩們的回饋。」她曾遇過一名很容易情緒躁動的學員,其他老師都束手無策,賴香芸提議用音樂搭配按摩撫觸的方式來安撫,而她也成功地讓這名學員平靜下來,賴香芸的秘訣就是「讓他有安全感」,事前清楚告知活動內容,讓學員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同時觀察學員的反應,確定對方同意之後才開始進行,同樣的原則也可套用在失智症照顧關係裡,當失智症者情緒不穩時,必須提供安全感,藉由他熟悉的音樂以及肢體接觸來達到安撫的效果。清唱+撫觸可安撫失智症者「清唱是很好的方式。」賴香芸說,播放音樂其實是第二選擇,音樂是經過混合的聲音,對於受損的腦區來說比較無法應付,清唱則是最單純的聲音,同時演唱者還能夠自行調整節奏快慢,若是照顧者真的沒辦法清唱,可以選擇比較緩慢輕柔的音樂,但播放時一定要留在被照顧者的身邊陪伴,而不是音樂一播就走開去做其他事情,她建議可以握著被照顧者的手一起打節拍,就能逐漸緩解躁動的情緒,若是情況許可,最好是能夠陪伴被照顧者走一走,「可以牽著他的手,在他身上輕輕打節拍,然後跟著音樂一起唱,當唱到他熟悉的段落,可能就會跟著唱和。」很多時候照顧者會比較心急,覺得音樂治療活動時長輩都沒甚麼反應,賴香芸也提供許多專業建議,首先讓長輩充滿安全感,再者要尊重長輩當下的選擇,然後從互動中調整出最適合的照顧方式。許多長輩是屬於觀察型人格,他們並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在觀察這堂課或這次活動,然後才會參與進來。擔任音樂治療師多年的賴香芸,創立「中華民國音樂輔助身心照顧專業協會」,擔任理事長一職,致力音樂照顧的研究與培訓,不但照顧陪伴過許多失智症家庭,也培育過許多有志投入音樂療癒領域的專業人士,她於節目中分享許多寶貴經驗與建議,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七集《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本集重點:✎音樂治療如何觸動失智症者的心✎失智症者情緒躁動時,可以這麼做…✎為什麼清唱比播放音樂效果好✎照顧者以音樂緩和氣氛的做法✎別心急,長輩不是對音樂沒反應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ZVLXkg🎧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pveLel🎧KKBOX:https://reurl.cc/1bNeV9🎧Spotify:https://reurl.cc/Gp2e2p⭐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10-02 醫療.巴金森病
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
近日在長者圈燒起了超慢跑的風潮,慢節奏、低強度,甚至能輕鬆與朋友聊天的運動特色,吸引了許多高齡者嘗試。事實上,這個運動也非常適合以走不穩、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分享,一位63歲的陳小姐,是一名自我要求嚴格的職場女強人,三年前因顫抖、僵硬確診巴金森病,邱映倫卻發現她的病程惡化超乎預期地快速,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因不願被他人發現生病,她不僅提早離開工作崗位,更對身體失去信心,捨棄原本喜愛的爬山運動,足不出戶,情緒也出了問題。直到接觸超慢跑後,每日由家人陪伴運動,不僅體能變好、步伐變穩,情緒、睡眠、食慾都獲明顯的改善,走出身心遭到禁錮的陰影。巴金森病適合運動多 不同期別考量重點不一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依據症狀表現共分為五期。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邱映倫表示,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第一、二期的早期病友:可維持既有的運動習慣,並穿插可鍛鍊多個部位肌肉的運動。●第三、四期的中期病友:適合中低強度有氧運動,能透過鍛鍊核心力量,增加心肺功能、肌肉的柔韌性和強度,協助步態平穩。超慢跑速度慢 怕跌倒的中期巴金森病人可嘗試邱映倫分享,而時下流行的超慢跑因強度低、步伐小、速度非常慢,過程中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也正好非常適合巴金森病中期病友進行。上述的陳小姐經過醫師建議後,開始一天10分鐘的超慢跑,接著增加時間與頻率,漸漸達到一週五天、一天30分鐘,並將過程寫成日記,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短短半年後,她的動作障礙與情緒等皆有所改善,甚至開始出門採買,到公園散步,參加短期旅遊活動,家中氣氛也重新熱絡起來。減緩症狀惡化與副作用 運動與醫病溝通是關鍵「運動不是一個口號,是巴金森病友真的要付諸行動的事。」邱映倫舉例,當巴金森病進入中期,動作障礙症狀會更劇烈地影響生活,可能出現行走不平衡,經常容易跌倒,日常活動需輔具或他人協助等狀況;也易因治療時間久出現藥效波動,當藥物濃度過高將造成異動症,病友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不足時,病友又會忽然覺得動作變得很卡,像斷電一樣,干擾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這些困境常使許多病友不願再外出活動。因此,面對巴金森病症狀與副作用隨病程愈來愈複雜的狀況,病友除了需要紀錄用藥日記,於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藉由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改善不適症狀外。邱映倫表示,運動已被證實能協助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更是不可忽略,若有擔心跌倒等安全疑慮,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她也呼籲,日常家屬可和病友一起運動,讓病友不孤單,或是根據喜好,加上音樂或影片,讓運動過程不枯燥乏味,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幫助穩定病程發展。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10-01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電子咖啡券(20名)1.楊O雲2.王O喬3.許O姐4.鄭O文5.黃O暉6.陳O芳7.鄭O姿8.郭O渝9.簡0如10.詹O淳11.楊O宜12.房O林13.張O琳14.高O岑15.張O娟16.游O婷17.柯O雯18.馮O葶19.張O萍20.楊O琪【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0月1日(二)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10月4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失智者最好都待在家不要出門嗎?」、「失智者是否需要獲得同理與尊重?」相信你一定聽過失智症,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無論您是關心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顧者,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都邀您一同填寫「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看看自己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對失智者的理解有多深?並回頭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開始落實預防失智的生活型態。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8 失智.失智資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跨域討論失智照護 共創友善環境
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逾37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至86萬以上。根據《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顯示,全球參與者中超過四分之一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65%的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這種認知可能影響預防、早期診斷與支持的行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學術研討會,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在台灣,有超過2,700位民眾、專業人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調查,對於「社區中有足夠失智者支持服務」的認同比例達48.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為53.4%,一般民眾則為32.4%。然而,仍有超過50%的照顧者和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認為失智者遭到醫療或照護人員忽視,這顯示出對於失智症識能及友善實務專業訓練的重要性。約三成的台灣調查參與者認為「失智者具危險性」,而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當與他人見面時,我會隱瞞失智症」,此結果與國際平均相近。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22年,深知跨域合作在失智照護中的關鍵角色,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邀請醫界、法界、社福界等專家學者,以及交通、金融、賣場、職場及照護領域的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確保患者在醫療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獲得適當照護,並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必要的支持,幫助家庭提前規劃,做出重要決定,提升生活品質,期待失智家庭及各界參與交流!2024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 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日期:民國113年09月28日(六)上午08:40至下午4:50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1、201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合辦單位: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
-
2024-09-27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6. 旅人Talks:獨扛重擔圓滿孝道?三天內吃完一周的藥?26歲肩負照顧責任?從失智旅人看照顧怎麼伴!
失智症症狀複雜,涉及的面向多元,因此照顧者在每一個歷程皆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失智好好生活》最新一集Podcast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簡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從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中分析與討論失智症家庭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及我們可能忽略的角落與族群。3天吃完一周的藥 驚覺父親失智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發現家人失智的經驗,李先生的爸爸在三天內把一周的藥吃完,而且半夜睡不著持續一年多,吃藥也沒改善,後來發現爸爸認知與判斷力退化不少,就醫確診失智。因為爸爸有些許暴力傾向,如果不透過藥物控制,負責照顧的媽媽真的招架不了。本想白天將爸爸送日照中心,但考量費用,且跟妹妹難以溝通,目前只能由媽媽照顧。觀察興趣轉移注意力陳韻如分享,重複行為、晚上睡不著、性格丕變等都是照顧者的常見困擾,並分享專家的解方供照顧者參考。若重複行為沒有立即危險性,不要急著糾正,爭執對事件當下其實沒有實質幫助,建議先順著失智症者,但重複用藥要特別注意,照顧者不要一次給失智症者一大包藥,應該分量給藥,降低他們用藥過量的問題。情緒干擾和睡眠時間混亂的部分,可觀察失智症者的興趣,並於白天安排失智症者有興趣的活動,或用天然的人造光提醒失智症者日夜的區別。面對失智症者的攻擊行為,則可利用他感興趣的事物「轉移注意力」,不要一起陷入負面情緒中。不忍送安養院 一周4天回娘家照顧「自己照顧,還是要送安養院?」這是許多失智症家庭會內心糾結的難題,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的故事,林小姐不希望失智母親被哥哥送到安養院,於是沒和老公商量,即答應哥哥一周回娘家四天陪伴媽媽,她有2個哥哥和3個姊姊,雖然哥哥曾說會安排照顧時間,最後也淪為空話,雖然後來母親過世,但林小姐心裡沒有太多遺憾。照顧者陷孝道責任迷思失智症家屬容易陷入自己對孝道的期待,與親友關心的沉重迷思中,尤其當手足對照顧責任的分配不均時,照顧者容易心生不平,埋怨「為什麼是我照顧?」陳韻如也分享一段,從26歲開始接手照顧失智祖母的真實故事,照顧者常認為「我要參與其中」,如果自己不親自照顧會後悔,期待自己能圓滿照顧的責任,這樣的心態無對錯,只是照顧過程難免要自己消化不滿的情緒,適時紓壓、喘息。用愛與關懷應對失智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且有非常多的面貌。主持人Carrie最後分享,曾遇到男性民眾詢問,父親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但拒絕就醫的難題,當家人出現失智前兆時,不要直接說「你就是失智症」,會降低就醫意願,可以換個說法,如「你陪我去做健康檢查」等。陳韻如強調,雖然失智症者會遺忘,但用愛與關心持續守護失智症者,人的情感連結並不會消失。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六集《獨扛重擔圓滿孝道?三天內吃完一周的藥?26歲肩負照顧責任?從失智旅人看照顧怎麼伴!》本集重點:✎3天吃完一周的藥,才驚覺父親失智。✎不忍送安養院,一周4天回娘家照顧。✎26歲的照顧者是被遺忘的年輕照顧者?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nvX5jX🎧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XR3lYj🎧KKBOX: https://reurl.cc/MjDkmk🎧Spotify: https://reurl.cc/0dnxbY⭐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9-25 失智.非藥物治療
童年回憶大爆發!「嘉憶運動會」 長者超過70歲也能火力全開
「竹崎昇平、鹿草重寮、布袋龍江失智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29個失智據點共260位長者,齊聚一堂參加「嘉憶運動會」,個個精神抖擻、氣勢如虹!阿公阿嬤們競技場上毫不示弱,現場歡呼聲此起彼落,彷彿重回年輕時的巔峰,「戰鬥力」絕對不輸現代小夥子!為響應9月的國際失智症月,嘉義縣於24日在朴子體育館舉辦了這場專為失智長者設計的運動盛會。比賽項目包括法式滾球、射箭和方塊踏步,既能鍛鍊體力,又兼顧認知訓練。縣長翁章梁也特地親臨現場,頒發獎項,給予長者們滿滿的鼓勵!不僅如此,現場還展示了長輩們親手創作的復古童玩,讓人彷彿穿越回了那些美好的童年時光,每位長者笑逐顏開,直呼:「住在嘉義縣,真的幸福啊!」。翁章梁縣長表示,失智已成為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透過每年舉辦的「嘉憶運動會」和失智據點的專業課程,不僅幫助照顧者更好地了解失智症,也讓長者在據點中獲得身心的照顧,過得更健康、更快樂,讓老年生活充滿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也指出,失智症的照護是一項長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透過「嘉憶運動會」,不僅能培養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也促進各據點之間的互相學習與創新交流。而那些懷舊的兒時遊戲,更是喚醒了長者們珍貴的記憶和話題。嘉義縣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72%,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到112年,縣內的失智人口將達9,577人,確診率超過9成。為了延緩長者的失智和失能,嘉義縣設立了3個失智共照中心和29個失智據點,通過前端預防和後端醫療的無縫接軌,打造一個醫療與社區合作的優質照護系統,讓長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服務。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名人.林靜芸
從最幸福女人成動念謀殺親夫的照顧者 如何從沉重照護困境中尋找出口?
羅先生跟羅太太是出了名的恩愛夫妻,羅先生比太太年長六歲,兩人經常手牽緊緊,照相時羅先生必定摟著妻子。出門聚會兩人像是連體嬰一定同時出席。68歲時羅先生心肺功能退化,需人照顧。羅太太開始擔當重任,羅先生只吃太太現煮的餐食。羅太太每餐需要烹煮,還須陪看門診,提醒服藥、量血壓、記錄羅先生喝進排出的水分。幸好當時羅先生還能自己洗澡、如厠。羅太太偶而出門買菜、辦事,羅先生必定連環CALL她回家。這樣過了五、六年,羅先生的病況加重,除了心肺以外,腎臟和腦子也有狀況。他無法再自主行動;洗澡、如厠都需要他人幫助。問題是羅先生體重80公斤,羅太太才45公斤。先生一有狀況,瘦弱的太太常搬不動也移不動。羅先生常感嘆身體不聽使喚,也抱怨太太聽不懂使喚,心情愈來愈不好,脾氣愈來愈差。晚上羅太太需起床協助先生如厠,白天要作家事,身體疲累,精神疲乏,她覺得自己瀕臨崩潰。羅先生健康時,羅太太曾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人,這幾年沉重的照護工作讓她對人生絕望。每晚睡前她都告訴自己,不能再過這種日子,明天就在先生的飯裡加藥,兩個人一起結束算了。幸而羅太太沒有勇氣傷害丈夫,時間就這樣慢慢過去。有一天早上,羅太太看到手機中跳出同學群組的旅遊照片,她忽然很想去二二八和平公園,她想起過去在公園與丈夫約會的許多甜蜜畫面。出門前她一度很猶豫,在外面無法量測先生的水分,無法顧好他的血壓。但是長久累積的鬱卒,讓她無法多想,就衝動地推著輪椅上的先生坐上捷運,來到這個當年的「新公園」。公園還是老樣子,兩人慢慢安定下來。平常總皺眉閉緊雙唇的羅先生,凝視著滿身大汗的太太,難得開口說了句:「謝謝!」話沒說完,太太就流淚了。羅先生露出笑容伸手撫摸她的額頭、鼻子、嘴吧。這正是生病前的羅先生每天睡醒一定做的動作。羅太太淚流滿面,她告訴先生:「我知道很辛苦,但是你要勇敢!」羅先生牽緊太太的手,還像戀愛時候偷親了她一下。心中滿是委屈的羅太太,在公園吹風曬太陽,不知不覺地,委屈竟轉變成要好好照顧先生的鬥志。夫妻兩人在公園待了一上午。中午兩人還去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飽才回家。那晚,羅先生異乎尋常地合作,太太為他洗澡、上厠所、上床特別順利。之後羅太太又帶丈夫去了大安森林公園、中正紀念堂,甚至包車子去旅遊。如今羅先生繼續生病,羅太太還是照護者,但是兩個人不僅能溝通,且有感情,有歡樂,有期望,照護變得單純,羅太太心裡踏實,沒再想過要謀殺親夫。一般疾病治療後的照顧旨在恢復病人健康,基本上是延續醫療;長期照護重點則在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很多長照工作者包括親人,會忽略了這個主旨,迷失於翻身、量血壓、記錄尿量等生命健康維護,忽略陪伴,忽略歡樂。其實讓病人高興,自癒力能夠發揮,照護才能順利。而心中歡樂的病人給予照護者正面的回饋,絕對是照護者最大的安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照顧!政府補助當誘因,機構多收失智者
根據調查,台灣失智症患者約五成以上屬於輕中度失智,但失智是一種過程,輕度進展到中重度,將會需要更大量的照顧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的照顧,政府目前除了從日間照護開始協助布建更多資源以外,也將大幅鼓勵機構,設置失智專區,讓照顧者在資源上的使用,可以依照需求而轉介。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的布建,從失智據點,到社區式照顧的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住宿機構等,目前希望採取分階層的方式,讓失智病程處於不同階段的患者使用,如輕度失智的患者,先以居家照顧、社區資源的使用為主,早上可以送到日照中心,夜間的照顧則鼓勵照顧者學習運用智慧科技,如夜間如廁可在家安裝排泄輔具,或是AI監測系統確保輕度失智長者的安全性。失智患者的失智程度若發展到中度,如果家屬已經無力照顧,則建議轉介到機構,如團體家屋、住宿機構等,不再全仰賴日照資源。目前也規畫未來送到住宿機構失智專區的失智患者,失智程度應超過中度以上,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要在二分以上、長照評估須在四分以上,同時鼓勵機構收「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一位困難照顧失智症,每人多補助機構五千元,原本的設置失智症專區的補助不變。吳希文表示,失智症患者可預期未來會愈來愈多,機構所需的床位數也一定會增加,除了現行的獎勵措施,衛福部也已與內政部國土署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合作,未來規畫社會住宅時,至少要有部分的空間,是提供給團體家屋,或是社區式的失智資源進入,讓失智照顧資源布建更廣,讓有需要的照顧者,都能享有資源。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困境!75歲老人顧失智母,跌倒後同睡廁所
七十五歲的白婉芝,八年前確診失智症,當時的她已經照顧失智媽媽三年,廿四小時的照顧過程中,並沒有覺得疲憊。只有某一次,媽媽不小心失禁,將媽媽帶到廁所時,媽媽又跌坐在地,當時她無力將媽媽搬離廁所,無計可施之下,拿抹布將浴缸擦拭乾淨,搬一條棉被,讓媽媽睡在浴缸中,她也清出廁所的一處空間,就這樣跟著媽媽一起睡在廁所近一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社工主任陳俊佑說,失智是一個過程,衛福部今年初公布,今年台灣失智人口已突破卅萬人,其中輕中度失智占五成以上,經換算,其中約有十七萬多人屬於中重度失智。中重度失智患者,照顧難度高,多達九成的中重度失智患者,是由家屬自行照顧,機構對於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治的意願不高,照顧者一開始對外求助碰壁,後續再對外求助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通常得等到「已經生病」,或是真的撐不下去,才有可能再次向外求助。陳俊佑說,退休老師白婉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許多照顧者都認為自己可以照顧得很好,直到發現自己真的沒辦法,不管是體力不堪負荷,或是自己也生病了,才願意把媽媽交給專業的照顧團隊。二○一二年嘉義孝子案,也是同樣的狀況,當時四十五歲的江男,不堪長期獨立照顧失智的母親,用電線將媽媽勒死,伴屍長達五個小時,才告知家人並自首,當時他去投案時,他的姐姐抱著他說「我知道你累了」,二人聲淚俱下。陳俊佑說,現行長照資源確實集中在日照以及居家服務,夜間往往是失智症患者,反覆出現狀況的時候,當失智症進展到中度時,照顧難度最高,時而穩定、時而異常,有時會攻擊人、有時出現妄想幻覺,台灣的照顧者多是「獨自」照顧,該階段最容易照顧出病,他認為,失智照顧資源的布建應該要更符合照顧者的需求,降低照顧負擔,才能少一些長照悲歌。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35萬人!失智者常對時序混亂,國內卻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
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卅五萬人,衛福部預估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將超過四十七萬人;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患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病患深夜不寧 家屬疲於奔命「媽媽從日照中心回家後,又吵又鬧,某次深夜自己走到廚房開火,差一點釀成火災,自此後家人晚上都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條路不曉得還要走多久?」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目前有提供夜間照顧的單位多為機構式,如住宿機構、團體家屋,可臨時收托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並非每一家皆提供夜間臨托服務,且不像日照中心普及。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說,失智症患者的夜間照護需求一直很高,但在大缺工時代,不只是失智症夜間照顧出現「有床沒人顧」,連一般機構照顧失能長輩也都開不出照顧人力,失智照顧的要求也比一般失能照顧高,設置在住宿機構的「失智專區」為例,收三位失智長者,就需配置一名照服員,且依照要求機構至少要聘雇一名專任護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力。機構找照服員 薪資相對弱勢李梅英說,醫療院所現在都找不到護理師,更何況是機構,機構找照服員也在薪資上相對弱勢,政府在長照二點○的政策下,大幅提高居服員的薪資,月薪三點二萬元起跳,認真做五到六萬元跑不掉,且工時彈性,不用被綁在機構,大多數的照服員,會選擇投入居家,不願投入機構。不少雙北的機構在疫後掀起一波倒閉潮,現在不管是失智還是失能者,想要入住住宿機構難度都很高。團體家屋模式 類似24小時機構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月亮團體家屋副主任葉雅倫說,團家是廿四小時的機構,但強調社區式的生活照顧,僅收失智患者,以月亮團家為例,僅收七人,照顧比例也是三比一,三位失智長者需要配置一名照服員,且照服員必須是本國籍,因應廿四小時照顧加上人員輪班需求,至少要聘雇六點五人,每位入住長者收費最高四點八萬元,該價格只能讓團家收支平衡,如果人力成本再提高,恐怕很難撐下去。葉雅倫說,失智照顧家庭對於夜間照護的需求高,無論是住宿機構,或是團體家屋,長期都會有等待名單,月亮團家目前就有七人在等待,但通常團家的流動率不高,通常都會陪伴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補足住宿機構人力缺口,已啟動新南向計畫產學合作,召募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學生來台就讀兩年制長照系所的副學士學位,今年九月開始招生,預計二年後可以上線,同時也會修訂法源,打破僅能進用本國籍照服員規定。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
您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嗎?【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與你一起從心開始,有愛無距。我們知道,病友與其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對於抗癌經驗與結果具有重大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惠且相互影響的。而罹癌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共同的課題,不僅照護者努力陪伴著癌友接受治療,更多時候癌友也希望能繼續照顧家人。照顧者與癌友雙向守護彼此的身心健康,是與癌症對抗的路上重要的一環。為此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共同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在國際藥廠BeiGene百濟神州的支持下,由專業團隊透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方法與工具,開啟癌友與其照護者進行對話,訴說彼此需求與想法,以了解病友與照顧者在心理健康層面未被滿足的需求。本次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為優先,也歡迎淋巴癌病友參加(主辦單位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在這個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帶領你親身體驗這五個關鍵步驟,並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深刻理解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健康台灣 不能只做一半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等公共衛生挑戰,為了提升國民健康、延長健康壽命,並降低醫療支出,新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健康台灣」政策,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由賴總統親任召集人,委員會的成員則多為醫界大老。最近召開第一次委員會,由媒體公布的照片,背景看板寫著「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我想說的是,「健康台灣」若只有聽到醫界的聲音是不足的。雖然委員會強調會廣納建言,多元對話,但是以目前所定的目標及相關計畫,如:實現醫療平權、健保永續經營,長照3.0或慢性病防治等,多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由衛福部主導,而不是從更高的生活層次去思考如何建構一個真正的「樂齡幸福社會」。不生病,延長健康餘命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延長後,是否有幸福旳人生可以享受?若我們的社會仍充斥著年齡歧視,若年長者無法有意義的參與社會,或缺乏經濟安全與社會保障,那麼延長壽命是否有意義?「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這個口號很好,應該包含兩個目標:健康與幸福,但是兩個要同時推動,不能做一半,只重視健康而忽略幸福,人生沒有重心,也失去了盼望。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之前已對高齡社會來臨提出一個「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強調:「身心健康(Health)」環境的形成,如:施行預防檢測;建立無障礙空間、創造親老而安全的社會氛圍;降低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如:煙、酒等;各類照顧體系的建立及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等。「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管道的建立,如:終身學習系統的建立;肯定並促成年長者參與正式或非正式工作及義工活動;鼓勵年長者積極參與家庭活動;重塑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支援高齡者互動組織的活動需求等。「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Security)」,如: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老年消費者的保護;老年虐待行為的預防;確保退休財務無虞等。WHO的政策框架較目前「健康台灣」的計畫其實涵蓋層面更廣,若能落實執行,應該有助於達成建立「樂齡幸福社會」的另一目標。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名高齡長者多年前罹患肺癌末期,被宣告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度過餘生,他選擇從美國回到故鄉希臘,定居在伊卡利亞島(Ikaria)。結果他竟奇跡地多活30多年,以102歲高齡離世。在此期間他從未接受過化療、沒吃過藥,也沒尋求過任何治療法。據了解,這名長者離世前,身上沒有癌細胞,肺癌早已痊癒。有研究分析伊卡利亞島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更長,是因為伊卡利亞人常吃的食品大多未經加工,像是橄欖油、山羊奶和葡萄酒。不過當地人認為,「吃了什麼」並不完全是人們長壽的原因,重點是島上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不愁吃穿,還能跟親友們快樂地生活。或許就是島上的飲食與生活、社交習慣,對島民的健康產生了淺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很高興政府推動「健康台灣」政策,希望能扭轉因高齡化所帶來的長照困境,但是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多聽聽不同角度的聲音,讓「幸福台灣」成為全球高齡化的典範。
-
2024-09-01 ESG.健康與ESG
親善飲食原來可以很美味 有滋有味有尊嚴的介護食品
「能夠做親善飲食,是我們的privilege(榮幸)。」奇美食品董事長宋光夫說,多年前就從醫院端看見「介護食」以及「磷鉀友善」等親善飲食的需求,有些老人家常說沒胃口,其實是照顧者把食物打成泥,看了就沒有食欲,若能提升口感,就能找回吃的樂趣。磷鉀友善食品初期試吃推廣時,有一名因病長期控制飲食的民眾,一口吃下去,眼淚馬上掉下來,因為,麵包雖然不是高級大餐,卻是他許久沒有嚐到的滋味。不再只是打成泥!除了營養攝取,更顧及長輩感受。採訪奇美食品前,被通知當天將以他們的親善飲食作為午餐,但是當前菜「牧羊人派」端上桌時,卻完全無法做聯想,宋光夫笑著說,「這就是由介護食做成的餐點!」用湯匙往下切,很容易就將一整個派分成小塊,入口絲滑,帶著肉汁美味,原來是由介護食「紅燒獅子頭」口味做成。「我們十年前開始做介護食。」奇美食品總經理宋宗龍說,當時社會還沒有像現在高度討論高齡化議題,但是從醫院端已經看見長者的飲食需求。住院時有醫院供餐,但出院後如果家人沒時間處理,最常見的就是用果汁機把食物打成泥,導致失去食欲,「這是尊嚴問題,長輩即使牙口不好,還是想跟家人坐在飯桌前,吃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磷鉀友善食品,讓有需求的人也能吃麵包。宋宗龍說,研發初期只有一名營養師設計菜單,請廚師利用空檔試做,以五年時間磨練出基礎技術,之後擴大編制再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才成為今日看到的成果。目前介護食的品項超過二十種,皆是長輩熟悉的傳統台式口味,以原食材專業細化均質處理,做成慕絲般輕柔的布丁外觀。除了前菜品嘗到的紅燒獅子頭,接下來端出的鮮魚海鮮巧達湯內有介護食「玉米燴蛋」口味、野菇千層麵季節沙拉內有介護食「番茄燴蛋」口味,都讓人食指大動。主菜紅酒燉牛頰的牛肉經過專業軟化,湯匙壓下去很容易就能將肉壓碎分離,卻不影響牛肉風味。即將推出的紅酒燉牛肉等餐盒系列就是使用這種食物軟化技術,保留食物原型及口感。磷鉀友善食品也在這次菜單中,鮮蔬白醬法烤麵包是其中的明星商品。麵包中間挖空再填入白醬,一口咬下鬆軟香濃,但是每日磷鉀攝取量有限制的人,可以大啖麵包嗎?原來眼前食品是以無麩質米穀粉取代部分麵粉,根莖類蔬菜都過水處理,銷售包裝上清楚標示磷鉀含量,就是為了讓有需求的人安心食用。永續發展早就啟動,幸福職場照顧員工到老。近年ESG風潮席捲全球,奇美食品去年自主性完成永續報告書。宋宗龍表示,早在EGS這個名詞還沒出現前,奇美食品就已經在做永續發展,例如進行碳盤查、廢水養殖藻類,綠藻乾燥後做Biofuel(生物燃料),以及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合作捐贈食物等。目前公布在網站上的永續報告書盤點了公司實踐環境永續、幸福職場與社會關懷等作法,都是早就在做的事,尤其照顧員工更是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三十多年前,宋光夫接手當時營運不佳的奇美食品,創辦人許文龍只交代一件事,就是要把老員工照顧到退休,宋光夫不但做到了,更帶領員工打出一片天,「當年員工很多都已經當阿嬤了,當她們牽著小孫子的手,走進超商看到包子,可以很驕傲地說,那顆包子是阿嬤做的。」台灣水果果凍,獲頒十大高齡友善產品。今年八月在台灣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上,奇美食品的銀髮友善「IDDSI四級好吞嚥超嫩水果凍」獲得最佳十大高齡友善產品,食品類只有兩家,奇美食品就是其中之一。頒獎會場上,宋光夫由總統賴清德手上接過獎項,是十年來投入銀髮膳食的肯定,更是持續發展親善飲食的動力。這場介護食美味饗宴就由剛獲得大獎的水果凍收尾,目前有六種口味,都是百分之百使用台灣水果,湯匙輕鬆舀開,入口即化。記者想起有一次家庭聚餐,忘記戴假牙的父親只能望桌興嘆,若是改成在家裡辦一桌介護食饗宴,不用戴假牙也能跟家人共同品嘗美味,真是人生樂事。
-
2024-08-30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4. 打造失智居家友善環境 解決長者的空間方向障礙
「安居」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但有房就能安居嗎?現代獨居或老老同住的比例驚人,這代表家中沒有中壯年,遇到狀況沒有人照顧,其實房子像衣服,歲著年紀增長,大小和樣式也不再適合。你想像過後半輩子的家應該長什麼樣子嗎?你現在的家,適合老後居住嗎?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傳授如何透過居家空間改造,為失智長者建立安全又安心的居住環境。尤其台灣有80%以上的失智症者在家居住,65歲以上的長者更佔大多數,為他們的環境適當改造,除了協助失智長輩生活更獨立,也減輕照顧者負擔。居家改造前 先從當偵探觀察開始主持人陳韻如分享《失智100問》中照顧者在居家規劃遇到的困難,失智症者因為認知功能退化,無法確切的辨認空間而錯認,譬如失智症者說要睡覺,卻跑到廁所,也有幫失智奶奶整理房間,反而引起她的焦躁不安。陳韻如提到,讓長輩「安心」的環境很重要,尤其失智症隨著病程進展,會出現幻覺、遊走等行為,打造讓失智症者安心的友善環境至關重要。徐宛菱專案經理表示,每位失智症者的行為問題原因都不同,在進行居家改造前,她建議先從當「偵探」開始,觀察行為的發生是否有固定時間、發生頻率與是否在特定情境下,排除藥物影響和過去習慣後,找出問題根源與居住環境的關聯。空間識別障礙是失智症者常見的狀況,例如跑到廁所洗碗等,她表示「先別否定長輩的行為」,在安全允許範圍之內,可以讓事情自然的發生。如果遇到較困擾的情況,她表示可先觀察房間門是否很雷同,尤其是隱藏門設計,容易讓失智症者不易辨別。免花大錢小改造 讓失智症者更安心居家改造非得花大錢翻大修,環境的些微變化容易造成失智症者焦慮不安,尤其當失智症者發現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改變空間,通常會非常排斥,徐宛菱強調「要考量失智症者的自尊」,可以先從小空間著手,循序漸進地讓失智長者接受。例如老屋常見的花磚設計,容易造成失智長者的視線混淆,可以用顏料把花紋蓋掉,或用窗簾遮擋,都是經濟實惠的做法。當失智症長者出現半夜遊走行為時,不一定要把門換掉,可以在門口掛幅畫,盡可能把門隱藏起來,從居家空間做些微調整,觀察長者是否因為這些調整,減少失智症行為。長者的居家安全並非只要做到無障礙空間即可滿足,尤其失智病程伴隨視幻覺的產生,徐宛菱曾遇到個案是失智症奶奶,只要到下午時段奶奶就說家中有其他人,後來發現奶奶家的客廳太多反射玻璃,奶奶看到的人就是自己。她表示可以用霧面貼紙貼住玻璃,發揮小巧思降低玻璃的反射度,改善失智症者視幻覺的問題。小訣竅讓失智症者有生活期待失智症後期常伴隨平衡感不好、視力退化等症狀,容易導致跌倒問題,可以在長者常使用的臥室、浴室、床鋪旁,增設扶手、護欄,徐宛菱建議輔具的顏色盡量選對比色,方便長者辨別,如黃色、橘色有安定情緒的功能,黑色等深色系容易引發焦慮較不適合。另外,失智症者忘記自己在家煮飯,容易造成火災等居家安全疑慮,徐宛菱表示可以使用電鍋、電磁爐等非明火的電器設備,或安裝自動關瓦斯器,在安全條件下,不妨讓長者維持烹飪的技能,不會讓失智長者覺得自己被照顧,照顧到長者的自尊,同時減輕照顧負擔。為了提升失智症者的現實感,需要準備時鐘、月曆等,徐宛菱提醒許多長輩看不懂電子鐘,建議選擇長者看得懂的、習慣的物品,另外,可在日曆上標註特定日期,如拜拜、生日等,讓長輩對生活有期待感,保留生活自己的能力。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四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 讓長者安全又安心》。本集重點:✎你現在的家,適合老後居住嗎?✎居家改造前 先從當偵探觀察開始✎免花大錢小改造 讓失智症者更安心✎家有其他人 失智奶奶看到竟是......✎小訣竅讓失智症者有生活期待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Mjy64p🎧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eydGzx🎧KKBOX: https://reurl.cc/xv6paL🎧Spotify: https://reurl.cc/vv6pao⭐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8-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成為長照補手:醫院的營養師關注的不只是營養專業,家屬比我想像中堅強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一如往常的上午,我接到了來自出院準備服務的照會通知,然而這是一個特別的出院服務飲食衛教個案。照著既定的服務流程,我先上系統並查詢先前的紀錄,了解個案目前飲食狀態及出院適合的營養建議。統整這些照護資訊以後,我帶著出院飲食建議表單上了病房。一踏出電梯門時,迎面遇上的是出院服務組的學姐娟,她一見是我,連忙把我拉到旁邊小聲的告訴我說:「營養師這個病患是外籍配偶,照護者的後援幾乎沒有,主治醫師說病人中風的情況不樂觀,出院後建議安置到機構,但家屬拒絕,他想自己學照顧技巧,自行回家照護。」經由娟學姐對病人背景的介紹,我的腦中大致掌握病人的疾病輪廓以及後續照顧的規劃。當我踏進病房,見在病床旁陪伴病人的是一位看起來稚氣的年輕小女生,我禮貌性的問候和詢問後得知小女生是病人唯一的小孩。經由面對面的訪談中,對我而言,眼前的母女處境,不再是前一刻我僅用腦接收娟學姐口頭交班的資料。在訪視中,小女生告訴我他剛從專科畢業,目前家裡有2位家人,分別是躺在病床的媽媽及高齡正在接受長照服務的爺爺。我語帶心疼的問她:「回家後照顧媽媽沒有問題嗎?」她的回答讓我更不捨了,她說:「這不是第一次,以前我爸爸、我奶奶我都顧過,但現在他們都不在了,換成我顧媽媽。」當下,我微笑地望著眼前的女孩,但內心卻是震驚的,我聯想到的是這樣稚嫩的小孩如何擔起母親日後沉重的長照工作呢?照護的開銷和費用從哪裡來呢?他的人生才剛要開始啊!瞬間,我的腦中為病人和小女孩擔憂的好多想法竄流不停地跑來跑去。唉!有別以往,我這次出院飲食衛教是在一個充滿不捨與驚訝中完成。離開病房後,我帶著沉重的情緒回到辦公室,身為一位營養師我還能為這個家庭做什麼呢?但這股沉重感催逼著我去找出院準備服務的學姐交流女孩家中的情況,一起共商如何協助案家。述說過程我的眼淚不自覺的掉下來,以母親的角色來說,我不捨孩子的遭遇。雖然,我們不知道能為這個資源薄弱的家庭解決多少照顧問題,但當我再次走出營養室辦公室的門,邁出的步伐代表我跨了領域,嘗試為案家的需要連結我所陌生的資源和照護系統。我與娟姐盡力幫忙這個孩子照會社工、聯繫慈善團體等,同時,請他帶媽媽回醫院來持續復健。病人出院1個月後,在某日,娟姐跟我說孩子有問題想找我諮詢,於是我請他有空來諮詢門診。女孩一進門,我問她:「最近好嗎?」他簡單的說:「很好。」接續我問:「媽媽呢?」她說:「媽媽已經不再昏睡,可以自己睜開眼睛也可以吃粥了。」我進一步追問幾個問題評估她母親的營養狀況,再提供給她適當的建議,以及分享給她一些樣品。完成這些營養諮詢服務後,我開口誇讚她並跟她說辛苦了,她回答我說:「這是我媽媽,不辛苦,一點都不辛苦!」在我們的對談中得知孩子對於長照有興趣,也覺得有成就感,未來想當照服員幫助別人。於是我鼓勵他,若有天成為照服員可以用自己的經驗給予別人最好的照顧。最後我祝福她說:「孩子,你真的很棒!阿姨祝福你一切順利、平安。」孩子靦腆地回了聲:「謝謝。」孩子回應雖簡單,但從他對未來職涯規劃以及對母親悉心照顧的態度,讓我看到她的勇敢與堅強。而照顧者的成長與病人的進步,無疑的也釋放了我這個營養師的擔心與掛心。從協助此案家的過程中,讓我更深地體察到在快速老化和少子化社會裡,失能者的長照需求不是單一家庭以自己之力足以面對,若是發生在照顧功能薄弱的家庭中,長照的壓力與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此時,醫院的醫療照顧團隊在病人出院之前,能與案家同負一軛,主動敏於發掘和評估高風險家庭的長照需求,並協助連結與整合長照與社會資源,將能幫助案家發展出因應長照對生活造成壓力的能力。此外,見到病人和家屬出院後,因醫院照護團隊追蹤關懷,持續與案家取得照顧關係的連結,如同一雙補手可成為案家承擔長照任務的後盾,讓他們不致陷入孤軍奮鬥的窘境,更可貴的是,提供案家超越家庭危機及賦權機會,就如案家中年輕照顧者對照顧角色的認同,並選擇個人職涯發展的志業。這樣的結果對在高壓醫療環境中的醫療人員而言,何嘗不是一股滋養人心的動力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癌症.抗癌新知
親友「激勵式」慰問 癌友最感壓力
台灣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三一一點三人,二○二二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點一萬多人,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癌症罹病人口將會愈來愈多。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發布「癌友心情釋壓狀況調查」,抗癌過程中治療成效和花費是主要壓力來源,而親友間「激勵式」的慰問方式,如別想太多、放鬆就好等語,最容易造成癌友壓力。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團隊於線上進行不記名問券調查,三○一人為癌友、八十四人為癌友的親屬或照顧者;癌友對於被確診為癌症當下最明顯的情緒為「悲傷」、罹病過程中的心情最多是「焦慮」、影響心情的原因有三大項,身體狀況、治療過程以及經濟能力。對癌友而言,最容易造成壓力的話,第一名為「忽視當事人當下狀態」類,如不要想太多、沒事的、放鬆心情就好了;第二名是「加油、一味激勵」類,如加油、很快就好起來、沒問題的。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董事長方俊凱表示,調查中顯示,有四成的癌友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希望能獨處,或是偶爾有人陪,顯示癌友面對罹病過程中,最期待的是「真誠傾聽」與「陪伴」。如果告訴癌友未來一定正向、光明,但癌友眼前卻絲毫沒有看見這條路,會認為親友在講風涼話,安慰不成反而更憂鬱。方俊凱表示,可在患者狀況較好時,約出來吃飯,讓癌友在聊天過程中自己主動分享心情,傾聽的過程也千萬別說「不要這樣想」,可嘗試說「我知道很辛苦」、「如果我是你一定不會這麼勇敢」等,以同理的話語傾聽、陪伴。
-
2024-08-20 焦點.長期照護
農曆七月出現幻覺、看到鬼? 注意脫水造成「譫妄」,醫給照護4指引
正逢農曆七月,家中長輩不斷嚷嚷「看到鬼」,讓家屬及照顧者心生恐懼,尤其是當長輩對著空氣講話,心中更是一陣發毛,被認為是「中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表示,可以先釐清是因為夏天脫水引發的譫妄,還是失智精神行為症狀,不要直接反駁或斥責,可能讓溝通障礙更嚴重。譫妄為急性症狀 身體缺水、感染發燒都可能出現譫妄是一種急性症狀,當身體缺水、感染發燒、服用新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時,特別容易引起譫妄。陳亮宇說,長輩發生譫妄的機率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腦老化,或是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病等腦損傷,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譫妄。譫妄的誘因非常多,陳亮宇建議,家屬應先檢查患者本身就有的生理疾病,或是因環境照明導致日夜感覺失調錯亂。另外,老年人就算活動量很少,也容易有脫水情形,喝水不足或營養不良缺乏鉀、鈉,易產生幻覺、昏睡、意識改變等。如果感到極度口渴、顏色變深、頭暈不適,症狀超過24小時就該看醫生了。有些長輩因為腦神經退化,視力變模糊,會將掛起來的衣物誤認為是人影,或是把鏡子中反射的影像看成是別人,直呼「房間裡有人闖進來!」陳亮宇提到,視覺系統年老退化是自然的現象,照顧者不要正面反駁,順著話題詢問看到了什麼,安撫焦慮不安,避免讓長輩情緒變得激動。譫妄若情況持續 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如果情況持續,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視、聽幻覺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陳亮宇分享,患者常會述說看到已逝的親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們腦中過去的記憶,照顧者可以試著先帶長輩出門走走、轉移話題,暫時隔離會誘發行為異常的人事物。陳亮宇提醒,若發現長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異,建議立即就醫,早期診斷出失智症,可及早介入延緩病情惡化。長輩譫妄及失智照護4招1.改善生活的場域環境,讓長輩有安全感,房間擺設要明亮,不要直接看到鏡子。2.建立規律的作息,減少白天午睡的時間,避免日夜顛倒;另可增加平日活動。3.多喝水,身體脫水會造成譫妄;失智長輩因感知退化不知道口渴,不自覺陷入脫水狀態。4.多和長輩對話及相處,引導分享興趣、人生故事,給予溫暖的陪伴。【疾病百科】譫妄症
-
2024-08-20 失智.新手照顧
如何選擇和申請氣墊床 了解適用對象與常見問題
前幾天我在服務某位長輩時,外看突然主動向我訊問;「老師!氣墊床怎麼調?!」,這時才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拿到氣墊床的方式都相同,有些是向醫材行購置,有些則是用二手租借或贈送方式取得,不一定有機會了解到氣墊床的使用方式,加上機器上面多是中文書寫,很多外籍看護只聽得懂中文,卻"看"不懂中文啊!因次,這次就小小的與大家分享氣墊床常見的問題囉~ Q:擔心長輩躺久了會不舒服,用氣墊床會比較舒服嗎?因此,很多人會誤會使用氣墊床可以躺臥時的舒適,但其實氣墊床針對可自行或輕度協助下翻身坐起的長輩來說,有以下缺點:1.因管條內充滿流動性高的氣體,以致翻身坐起時,沒有穩定支撐的施力點,導致翻身坐起困難。2.需要24小時充氣洩氣,因此機器會產生低頻且細小的聲音,恐會不習慣。💡 氣墊床僅適用於長期臥床、無法自行翻身坐起的患者 Q:甚麼時候要用交替/定壓呢?氣墊床主要是藉由每個氣管"交替"充氣洩氣,以達到減壓效果,「定壓」模式則是將每根氣管充飽,使床墊穩定有利照顧者翻身或是穿衣護理等。因次,當我們每一次協助長輩更換尿布、擦澡或是相關照護後,一定要記得將定壓模式改回交替模式,導致氣墊床效果有限。 💡使用氣墊床就"不是"不用翻身,氣墊床僅延緩壓瘡發生!! Q:機器上的壓力數值代表甚麼意思呢? 由於氣墊床的作用是利用幫浦將氣體打進每一根氣囊內,並藉由電腦增測整個床墊的壓力值再挑整給予的通氣量,若壓力越大代表氣囊的飽度越高,然而並非飽度越高減壓效果越好的,與氣墊座相同,使用氣墊床也須盡量使患者與氣囊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且洩氣後仍不會使身體觸地,因此壓力數值大小的決定與使用者的重量壓相關,若體重越重,氣囊下沉越多,為避免減壓過程處地,則建議可調高設定壓力值,或是有些人會以患者體重作為壓力值參考,讓床墊可提供更有效的減壓效果。Q:氣墊床要用多久?由於壓瘡是皮膚某一位置因長時間壓迫導致傷口產生,因此若要有效減壓,除了我們常常聽到的黃金翻身表準"每2小時翻身一次",而氣墊床的目的則是提供更有效減壓,以利壓瘡照護或減少壓瘡風險,減少照顧者的照顧壓力,若家中長輩肌耐力不足且翻身困難,原則上多數時間多躺臥於床上,除了會建議「全天使用」外,且仍需注意1.氣墊床是否有充飽?(可見於機器上的低壓警示是否亮起)2.氣墊床是否交互充氣?(可見於機器上的是否為交替模式或定壓模式)Q:氣墊床申請方式?由於氣墊床為長照/身障輔具,因次若符合長照/身障身分者,且符合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中「身障身分+肢體癱瘓無法翻身且無法自行坐起者或於臥姿相關受壓處皮膚已有壓傷(褥瘡)者」可致電輔具中心/1966(長照專線),尋求輔具評估員的評估與建議,了解長輩現況是否有符合氣墊床使用需求。
-
2024-08-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3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
從預防的角度出發,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少子化影響,以及人口結構老化,你會擔心未來的照護資源不足嗎?應對這個挑戰,許多廠商也紛紛投入資源,開發智慧化的產品,希望透過科技的創新幫助年長者、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夠在有尊嚴和關懷的環境下安享晚年。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科技如何為年長者、失智症者以及照顧者提供解決方案。尤其AI跟智慧科技應用在長照、失智症的照護已是未來趨勢,透過日益越新的科技,減輕家屬和照顧者的壓力,提升年長者跟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科技療癒長者不孤獨主持人陳韻如分享2則將科技運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國際新聞,分別是澳洲療養院使用AI虛擬人陪伴失智症者,以及美國研究發現,透過VR可以誘發失智症者與照顧者間更深度的對話。陳韻如提到,「陪伴」是失智症照顧關係的重點,尤其「孤獨」又被稱為二十一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如何陪伴年長者就成為重要課題。張慶光總經理提到,少子化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通常沒時間好好陪伴家中的長輩,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方便探望年長者,許多長輩在家裡其實很孤單,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日本開發很多陪伴的療癒系產品,例如電子孫子,觸碰它會發出類似嬰兒講話的聲音,如果不碰它一段時間,它會主動發出聲音關心長者,就像有一位貼心的孫子在身旁,日本也將電子金孫應用在日本專門收容失智症長輩的中心,確實能幫助長輩情緒安撫的作用,適合需要陪伴的年長者。挑選長者輔具去標籤化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跟著退化,而退化是人體自然的現象,如:白頭髮、老花等,目前90%以上的退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來幫助生活不受影響。許多長輩因聽力退化,不願與旁人交談,長此以往下,削減大腦的認知功能。戴助聽器又讓長輩覺得自己「被標籤化」,張慶光總經理建議可以用輔聽器,它的大小跟手機一樣,不用一直戴著,想聽時才把輔聽器拿到耳邊。輔助商品大多是子女替父母購買,但長輩不一定會接受,張慶光總經理表示,多數長輩的生活年代較節省,捨不得子女花錢,但身體退化產生的需求騙不了人,可以直接帶長輩到門市體驗,實際感受商品為生活帶來的改善。他也提醒,幫長輩選購商品時,盡量「去標籤化」,譬如有些長輩不喜歡拿拐杖,改拿雨傘,但雨傘的支撐力不佳,反而增加受傷風險,他建議可以改用「藏杖傘」,有支撐效果及標準檢驗,給長輩使用更安心。從預防出發 提升長者自主生活能力除了身體自然老化,有些疾病引起的身體功能退化,造成基礎生活的困擾,如帕金森氏症導致患者手抖,無法自主進食,可以藉由防手震湯匙改善,湯匙安裝陀螺儀,即使長輩手抖,都能維持湯在平衡的狀態,讓長輩可以自行用餐。另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會有步態凍結的情況,就是走路時腳被困在地上,一種走路拖地的現象,也是造成跌倒的主因,可使用陪步光學器,藉由視覺提醒,讓病友有信心地踏出腳步,提高生活的自信心。目前的社會和政府強調照顧年長者,但眼看超高齡社會明年就來了,照護人力始終無法滿足需求,張慶光總經理認為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目標是長者不需要被照顧,或減少被照顧」,透過適合的輔具,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三集《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本集重點:✎國際透過科技陪伴失智長者✎療癒系產品安撫者長情緒✎子女該如何為長輩挑選輔助商品✎如何善用輔具維持長者自主生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Gpoj3W🎧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OrpMO7🎧KKBOX:https://reurl.cc/VMjz95🎧Spotify:https://reurl.cc/WNkxnD⭐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8-14 失智.失智專題
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多面向介入
對於被診斷患有失智症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人們如何與失智者一起在社會中好好共處。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大會上,許多國家的學者、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和方式,例如態度、政策與網絡、藝術和舞蹈等非藥物的介入方式,來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針對照顧者台灣和美國許多研究都顯示: 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比其他疾病的照顧者承受更巨大的照顧負擔。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的蘇建安醫師團隊從臨床的研究發現: 23.7% 的家庭照顧者患有憂鬱症,37.4% 的家庭照顧者感到焦慮。男性照顧者和女性同儕相比,表現出更明顯的焦慮、恥辱感和照顧負擔。所以,建議需要針對失智照顧者建立支持網絡,降低各方面的壓力源。剛好美國的Sherril Gelmon教授,在失智症公共政策的優先順序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所以提出以下的論點:1.以電話連繫,建立一站式服務的網絡 2.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地得到所需的資料 3.將現有的計畫和服務設在重要的地點 4.避免提供重複的活動 5.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 6.協助照顧者能快速找到他們需要的服務和支持 7.將資源連結和資訊盡量彙整 8.串聯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照顧者能彼此互相充能事實上,即使同一個國家,各社區在失智症照顧上難免存在一些差異。包括:醫療和服務輸送的不平等;偏見和誤解;傳統家庭是否存在合理的照顧結構;對失智症恥辱感的不同表現;可運用的資源等。舉例來說:男性的LGBTQ+的失智者,有時候會被醫療人員拒絕,因為這些專業人員,還存有病人也是愛滋病患者的疑慮。因此,當失智症被延遲就醫或越晚診斷時,累積照顧的壓力就會越大。 不論是Gelmon教授或大會上其他場次的演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 照顧者的教育一定要注重不同族群、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甚至於移民等的公平性,以及在性別、文化和語言的需求,這樣才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針對失智者香港社工協會的Chui博士,以他的觀察和訪問,歸納了16項對失智者正確的互動態度。指出: 1.不要用個人觀點去詮釋失智者的世界 2.聆聽多於批評失智者的心聲 3.失智者流失的是記憶,不是歷史 4.溝通的意義在於互動 5.要相信失智者對於感情和感知的能力 6.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用自己的觀感直接去評斷 7.行為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8.重複的行為,就是他們的思維被卡住的循環 9.過程才是評估的依據 10.有意義的活動才是生活 11.注意言語的友善 12.以對待成年人的方式才是尊重 13.身體的接觸有時更具有力量 14.以人為本的照顧才是關鍵 15.照顧素質和質量同樣重要 16.照顧重要的是態度不是速度。新加坡Ren Ci醫院成立於1994年,是社會福利機構。由於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失智者的內在靈魂更是一塊心靈的聖地.建立彼此的連結是一個重要訴求。因此,提醒大家,所提供的支持必須具有彈性,而且可以配合失智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再次點燃生命的火花(Re2ignite) 是一個多領域介入方法如照片一,以火花為生命哲學,結合失智者、家庭、專業人員和有創意的活動,採用社會處方簽的方法來量身定做,以滿足輕度、中度和後期的獨特需求及挑戰。由訓練有素的生命火花俱樂部協調員進行先決條件評估,以確定每個參與者的級別。然後向參與者推薦合適的計劃:重度為專業復健護理、中度為藝術治療、輕度為認知支持。針對照顧者他們也提供社會和心理教育課程,同時還包括往生後的床邊和彌撒紀念單元,以緬懷那些去世的夥伴。每個項目為期 10 週,並為照顧者和失智者提供一次郊遊放鬆。中國中國大陸福建省立醫院的Yan醫師團隊設計了60-90 分鐘,為期 16 週、24 節的活動(11 堂線上課程,13 堂實體課程)。包括: 整體認知功能,特定領域的認知(記憶、語言、執行功能、注意力和視覺空間能)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能力結果(生活品質、焦慮、憂鬱、孤獨、睡眠品質和體力活動)。內容如報紙與藝術創作、端午龍舟與扇子彩繪(如照片二、三),以及舞蹈結合歌唱的韻律認知。在介入前、後,即時和6個月後的評量。結果發現: 一般認知功能、特定認知功能領域(語言、記憶和執行功能)、焦慮、憂鬱、睡眠品質和孤獨感都有所改善。波蘭和美國「當下的故事」Stories in the moment是兩國合作的計畫,報告人Magda Kaczmarska小姐指出,這是以證據為基礎,以表現力為中心,將舞蹈、動作和講故事協調整合在一起的活動項目(如照片四)。該計劃將已經應用於對大腦健康有益的不同型態舞蹈,透過主持人的帶領,讓年長者和失智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即興舞蹈,伸展和實現有意義的溝通。這種形式的參與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性舞蹈故事(微型舞蹈表演),除了強調現有的溝通方式,同時提高口頭表達和具體展現的意識和實用性。這些都促進了能動性和彼此的聯繫,也建立新的歸屬空間。可以說是一種建立舞蹈、大腦健康及人際互動的具體方式(如照片五)。瑞典失智者基於家人、親戚、朋友或社區的幫助,來提升生活品質和創造美好,其中一種介入方法是舞蹈。研究顯示,舞蹈可以帶來幸福感、增加活力和生命能量。也會出現心理行為改善和壓力荷爾蒙減少等影響。舞蹈的主要生理效果包括增進平衡感、靈活性、力量和身體健康。這不僅僅是增加生活品質外,也能夠有尊嚴地變老。另外,也可以透過舞蹈來降低行動僵硬和孤獨感。在11分鐘的影片中https://www.demenscentrum.se/nyheter?nyhet=6214(需將網址複製到Youtube, 選第一個選項才可以打開),可以看到Brocknäs1太太和Stephenson先生,兩位老師就做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示範。他們鼓勵學員們即使坐在輪椅上,也可以讓手指、頭部和身體不同部位活絡起來,連帶讓歡樂的氣氛輝映在每個人的臉上。上述二個針對失智者的舞蹈帶動,都強調促進大腦活化的優點。中國的這個案例,以藝術介入為主,再加上其他領域的運用。每一屆國際大會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和失智者的介入報告都非常多元。以上資料,希望可以在國內政策福利中,進一步提供照顧者: 1.在短時間內找到所要的資訊、服務和支持 2.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尤其在醫院和居家的補充人力、照顧素質和經濟負擔的平衡上 3.整合國內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更多照顧者在科技的優勢中共同成長。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有設立社會支持中心,提供全國資源的整合和上班日的電話諮商等。請參考: 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Support.Tada2002.org.tw/Default.aspx從新加坡的報告中,可以了解,不同程度的失智,最好著眼不一樣的介入重點。台灣目前失智社區據點的服務項目,大都以輕度和中度的體適能為主,藝術、認知或其他課程為輔。未來我們需要先在師資和資源比較充足的據點,針對不同的失智退化,集中特定項目的運用次數、持續性與研究評量成效。然後複製,以逐漸提高整體效能。期待從上述國際大會的分享中,提供國內在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策略上,新的思維和可行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