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名人.楊志良
搜尋
照護
共找到
4097
筆 文章
-
-
2020-04-13 科別.呼吸胸腔
肺不好染疫風險高!專家提醒:這4件事你做了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有肺部慢性病的患者為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肺阻塞患者照著做,以避免疫情傷害: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有效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2、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以降低肺部發炎症狀。3、適當肺部復健運動: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4、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疫情期間,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且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延伸閱讀: 4原因都會讓肺變菜瓜布 你中標了嗎? 冠狀病毒會在物體表面殘留多久? 一張圖告訴你生存時間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費設計援歐口罩貼紙 台義夫妻檔千里傳愛心
媒體近日大幅報導台灣援贈的口罩等防疫物資陸續運抵歐洲,各國紛致謝。細看出貨箱上的宣傳貼紙,會發現有兩個「愛心」主題設計十分相似:它們都出自一對台義藝術家夫妻。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目前確診病例已逼近170萬,已有超過10萬人死亡。在口罩產能穩定提升的情況下,台灣自4月初迄今已啟動2波防疫援外行動,第一波包括援贈義大利等共11個疫情嚴峻歐洲國家700萬片口罩,近日已陸續送達。義大利駐台代表處3月發起「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Italy-Taiwan:healthy together)倡議,主題標誌由兩顆相依偎的鮮紅愛心構成,並使用義大利及中華民國(台灣)國旗的白、綠、紅、藍共4色。眼尖的人或許已發現,媒體報導照片中運抵法蘭克福機場的口罩包裝紙箱上,也有類似的標誌,只不過標語已是「台灣與歐洲,團結更強大」(Taiwan-Europe#Stronger Together),而替代兩顆鮮紅愛心的,則是化為心形的歐盟和中華民國(台灣)旗幟,主題色因此也改為白、黃、紅、藍4色。事實上,這兩個設計都出自朱耀紅和旅台約14年的朱米傑(Stefano Misesti)台義藝術家夫妻檔。兩人創作型態多元,橫跨插畫、商業設計、牆面彩繪等,也從事兒童美術教學,長年往返台義,在兩地都曾舉辦展覽。朱耀紅10日晚間接受中央社電訪時說,一開始,台灣的疫情較義大利嚴重,當時她和朱米傑的義國親友紛紛關心,是否需寄送口罩等防疫物資來台,助他們度難關;沒想到,大約一個月後,情勢逆轉,歐洲疫情迅速擴大,變成她和朱米傑詢問在義親友,是否需要物資支援。朱耀紅回憶,約3週前,義大利駐台代表紀大為(Davide Giglio)詢問朱米傑,是否可為「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倡議設計標誌,並希望能盡快完成。朱耀紅說,據她了解,當時台灣的外交部已有意願向義大利援贈防疫物資,但她出於謹慎一直保密,直到媒體開始報導。儘管任務急迫,且作品後來也在一天內搞定,但過程中,朱耀紅和朱米傑仍細細發想、在構圖上多所琢磨。朱耀紅說,兩人回想疫情分別在台灣和義大利爆發以來,兩地人民彼此關心,因此決定以兩顆彷彿鮮活跳動卻又緊靠的愛心作為主視覺。朱耀紅說,後來紀大為情商兩人為台灣援贈歐盟口罩的行動也設計一個標誌,兩人二話不說就答應。設計後來也獲外交部和歐盟相關單位同意,因此兩顆愛心能容納的地理範圍就更大了,擴及整個歐盟。「這兩個案子,我們完全沒拿設計費」,朱耀紅說。她認為,捐物資或許是不少人行有餘力就能做的事,但以設計專業參與援助行動卻是難得機會,「我們很高興能盡一己之力」。除了口罩,台灣民眾近日還向義大利捐贈護目鏡、氣管導管及抽痰包等醫療物資;在台照護貧弱超過50年的天主教靈醫會義大利神父呂若瑟(Fr. GiuseppeDidone)日前為遭疫情肆虐的故鄉求援募款,不到一週,自台灣各界湧入的善款即近新台幣1.5億元。對於台灣民眾熱情協助義大利,朱耀紅坦承,她很意外,畢竟整體而言,兩國關係稱不上特別密切。不過,她說,身為有多年旅外經驗的人,她樂見台灣對其他國家伸出援手、展現良善力量。她認為相關行動有助擺脫「一個中國」陰影。朱耀紅說,當台灣的形象不僅是需要幫助,更是助人者時,台灣人就會更有自信,各國輿論對台灣的支持也會增強,形成正向循環。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
出發前,張曼娟問「我們要去哪裡?」輕微失智的母親答:「去醫院,決定自己要怎麼走。」張曼娟和父母期待這天很久了,他們老早打了電話去醫院預約時段,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間約好後,老人家不時提醒張曼娟別忘記這件事,當天一早,父母親穿戴得整齊漂亮,3人歡喜到了醫院。「預立醫療決定書」是在2019年初「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給予末期病人的醫療保障,確保簽署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選擇與決定醫療方式。為了確保簽署者及親人都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當事人在簽署前,必須帶著2名二親等內的親屬一起諮商,簽署時也需要2個見證人。張曼娟一家3口一起諮商、互為見證人,完成了人生大事。「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在這生死大事上可以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如是說。生離與死別是人間最難受的,許多人諮商時,談到生死交關時刻要急救或是放手,都會不捨地流下眼淚。「我們沒有,沒有傷心」。張曼娟形容整個過程像是辦喜事,她心裡漾起「圓滿」的感覺:「當年爸媽迎接我來這個世界,現在他們又幫我簽了這個」,張曼娟把此當成父母送給她的禮物。其實,在好幾年前,張曼娟和父母都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先是張曼娟與工作夥伴互為見證簽署,而後將簽署書帶回家放在餐桌上,什麼話也沒說。父親看完後開心地說:「這個太好了!我們必須要簽」,因為父親有幾位插管或臥床的朋友,每次父親探視他們回來就痛哭,不只一次跟張曼娟說:「如果我有天發生這樣的事,我絕對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躺在那裡,比死還難過。」因此,病主法立法前,張曼娟和父親就很關注,立法後雖然沒有馬上行動,倒是有些朋友先去簽了,張曼娟還會拿著決定書,和父母一條條討論,對於自己或家人在生命末期需要做醫療決定、期待什麼醫療行為,3人很有共識。張曼娟不僅和父母討論「怎麼走?」也聊死後期望在什麼儀式下「被送走」,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跟彼此約定好,死後要用簡單的儀式,不需要告別式,希望是樹葬。能夠如此「日常」的討論死亡,張曼娟說,她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很深,相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因此對死亡毫無畏懼。若是摯愛過世,張曼娟也會非常悲傷, 但卻不會悔恨,「我每次和摯愛的人相處,我覺得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認真去愛、瀟灑離開,這是張曼娟面對生死的態度。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張曼娟成為照顧者邁入第5年,父親思覺失調、母親失智、雙親因年老身體功能陸續退化,她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如今的篤定安心,在公開場合、在個人粉絲專頁,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們」的傾訴者、相知者。這些都是她一路走來,跨越無數照顧的「艱難時刻」後,終於找到稍微平衡自我與照顧的姿態。一開始都自己來 負面想法上身初為照顧者時,張曼娟1天的生活是這樣的:7點起床到市場買菜、煮午餐;8點幫母親洗頭洗澡,安頓兩老吃飯,有時要上網幫父母掛號、陪父母跑醫院;下午,父母託給外籍看護,她開始工作,演講、上通告、小學堂事務等等;一直到晚上9點後,父母睡了,她才有時間讀書寫作。夜裡,父母親不時醒來,張曼娟也跟著起床,常常一夜5、6次,然後天就亮了,「我經人體實驗證明,只要超過1周睡眠這樣中斷,你後來都無法睡覺,嚴重失眠、不想吃東西、內分泌亂七八糟」,張曼娟苦笑,連續2、3周後,她覺得被徹底摧毀。張曼娟陪父母看精神科,明明是陪病的角色,醫師卻語重心長對她說:「妳要把自己照顧好喔!」因為醫師看過太多帶長輩來看診,半年後卻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例子。那時,張曼娟的確覺得自己有憂鬱症,動不動就流淚,很多負面想法,「我不知道撐不撐得下去?」「也許我先走了,再看看事情會怎麼發展?」負面的情緒與精神科醫師的關心同時出現,她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不行,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有時是去咖啡廳好好吃頓早餐、有時和朋友聊聊天、有時給自己一個小旅行。四面八方支援網 我知道我不孤單所幸與照顧者重擔同時到來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與協助,形成支援網,幫助張曼娟度過照顧風暴,讓她沒有手足支援的這類 「獨力」照顧者,不那麼孤單。父親倒下後,相識40多年的老鄰居天天來陪父親聊天,原本沒那麼熟的同社區的伯伯也每天主動來敲門,「要不要出去散步?」而張曼娟幾個多年的好朋友,總是說「我都在,有需要隨時找我」。還有,後來她找到的第2個外籍看護阿妮中文流利,跟父母親溝通良好,在家裡甚至像個小女兒,很多時候爸爸不聽張曼娟的話,阿妮撒個嬌,爸爸只好乖乖聽話「喔,好」。張曼娟的父親最終從被照顧者成為張曼娟的幫手。最糟時連路都無法走,但生病5年後,如今可以拄著拐杖趴趴走。張曼娟歸功於父親「革命軍人」的性格,不願意被打倒的意志,讓他復健時無比堅持,自己的狀況改善後,也拖著另一半一起散步、曬太陽,延緩了母親的惡化,「我非常感謝他,雖然我成為照顧者是因為父親,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我的幫手」。跨越一個個照顧的艱難時刻,相較於5年前,現在的張曼娟,比較懂得照顧自己、鼓勵自己,然後驕傲的說出:「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我是張曼娟!」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cH97iM
-
2020-04-11 癌症.肺癌
多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了解。癌症起源於細胞的變異,肺癌細胞不像正常細胞那般依照正常週期成長、死亡,而會形成腫塊,侵犯鄰近組織,甚至經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根據細胞的樣貌,我們把肺癌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小細胞肺癌」,另一種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比較少,約八成五的患者罹患的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裡面又包含了肺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我們先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部分討論。 發現肺癌之後,醫師會先替患者安排適合的檢查,確定癌症分期。癌症分期代表著目前癌細胞進展的程度,我們需要根據電腦斷層、支氣管鏡等各種檢查,評估腫瘤(Tumor)的大小和侵犯位置,了解淋巴結(Nodes)受影響的程度,並找出癌症是否轉移(Metastasis)到其他器官。我們取這三項指標的英文字第一個字母,合稱為「TNM分期」,將腫瘤侵襲的程度分成四期,第一期為初期局部侵犯,第四期為轉移的癌症。了解患者癌症處於哪一時期,再合併考量個人身體狀況後,醫師才能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依據肺癌第三期屬於「局部廣泛性」肺癌,這時癌細胞尚未轉移到全身各處,但腫瘤本身可能比較大、或侵犯胸壁;或是癌細胞侵襲到超出原始腫瘤肺臟之外的淋巴結。以下幾種狀況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癌第三期:1. 淋巴結侵犯屬於N0或N1,代表淋巴結侵犯尚未超出原本腫瘤生長處的肺臟,但腫瘤狀況較嚴重,像是腫瘤較大,於同側肺臟有次發的腫瘤形成,或腫瘤已經侵犯胸壁、支氣管、或縱膈腔。2. 淋巴結侵犯屬於N2。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同惻肺臟的淋巴結,或是侵犯氣管下方的淋巴結。3. 淋巴結侵犯屬於N3。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對惻肺臟的淋巴結,或已經是侵犯到鎖骨附近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了。肺癌第三期一般來說,治療癌症的方式可以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包括了「手術」和「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可以切除癌症組織,移除可能受癌症侵襲或已有癌症的淋巴結。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擊潰癌症細胞,通常簡稱為電療。「全身性治療」有大家常聽到的「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是靠藥物影響癌細胞的生命週期,讓癌細胞無法複製增多,簡稱為化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癌症治療方式。「免疫治療」則會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標靶治療」能避免癌細胞取得營養或增生訊號,藉此影響癌細胞的存活。面對第三期肺癌,通常不會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醫師可能會建議同時進行兩種治療,或是安排一系列的治療過程。肺癌第三期的治療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肺癌第三期對照表如果沒有縱膈腔淋巴結的侵犯,也就是屬於IIIA的肺癌第三期,可以先進行手術切除肺癌腫瘤與淋巴結,再視檢體邊緣是否有癌細胞,輔以同步化療加電療,或單用化學治療。手術前可能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進行。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或腫瘤狀況不適合手術的時候,考慮先用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十二個月的免疫治療。如果已經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屬於IIIB或IIIC,主要就得先做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免疫治療。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肺癌第三期的治療流程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免疫治療,已被運用到多種癌症,也可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私人部隊」,只要發現不屬於自己身體的細菌、病毒、或細胞,都會活化免疫系統加以攻擊。但是有部分癌細胞卻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就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的偽裝來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癌細胞為什麼可以不斷增生,擴張勢力範圍,又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癌細胞透過增加表面的PDL1並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這樣一來就能關閉免疫系統,癌細胞因此不受T細胞攻擊死亡。PD就是programmed death的縮寫,L代表Ligand配體,所以癌細胞表面的PD-L1就像個啟動剎車的開關,當癌細胞表面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就像啟動T細胞的剎車,T細胞就放過了癌細胞。當科學家找到這個讓癌細胞存活的狡猾機制後,當然就能加以反制啦。免疫治療的藥物可以是先去找癌細胞的PD-L1,或是去找T細胞的PD-1,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讓癌細胞無法啟動剎車、矇騙T細胞,身體免疫系統辨認出癌細胞後,便能發動攻擊殺死癌細胞。簡單來說,癌細胞有躲避被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的能力,而免疫治療就是破解癌細胞躲藏的方式,讓免疫系統認出並攻擊癌細胞。目前免疫治療的藥物需要靠靜脈輸液導入體內,以目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的病人來說,同步放化療結束後,若無立即的病情改變,患者約每兩星期注射一次,一次注射六十分鐘,共使用一年,能延長之前治療帶來的效果。大部分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是覺得很疲憊很累,即使睡眠充足還是不見改善。並且可能出現咳嗽加劇、皮疹、皮炎、噁心、腹瀉、食慾下降、便秘感。偶爾會出現肌肉和骨頭疼痛。肺癌第三期-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另外,孕婦或哺乳者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否則會傷到小寶寶。接受癌症第三期的治療過程可能比較辛苦,但在更多元療法的幫助下,目前的治療成效已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患者記得要按時回診檢查並作影像追蹤,大約在治療後的前三年,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之間回診,並做一次胸腔的電腦斷層。平常除了注意肺癌發展的情形之外,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也得多加留心。若想要施打流感、皮蛇(帶狀皰疹)、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當然,患者還要定期找牙醫洗牙和檢查口腔,並注意其他種類的癌症篩檢。肺癌第三期治療後的追蹤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喝足量的水,萬一治療後食慾太差或體重過輕,可以找營養師調整飲食。患者要避免喝太多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務必戒菸」,戒菸真的很難,但為了肺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請務必戒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提升治療的效果呢。原文:
-
2020-04-11 科別.眼部
眼藥水滴眼球上竟是錯的!導致損傷和發炎...藥師公開5大NG使用法
幾乎每個人都有使用眼藥水的經驗,但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用法可能暗藏危機,微笑本周想與大家分享使用眼藥水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必知的重要觀念 一、眼用製劑正確的使用方式不管是醫師開立治療眼疾的消炎藥水、長期使用的白內障/青光眼/近視藥水、或是可以自行在藥局藥妝店買到的舒緩疲勞的眼藥水,都必須依照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發揮藥品的效用;反之,錯誤的使用方法,不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加劇本來的眼疾。正確點眼藥水的步驟:(1) 用肥皂清洗雙手或消毒(極為重要!)。(2) 檢查藥水是否過期、開封後是否超過1個月,若有以上情況請勿使用。(3) 若眼藥水為懸浮液,須先搖晃藥瓶10下左右。(4) 頭部盡量向上仰或採用平躺姿勢,眼睛朝上方看。(5) 用手指拉開下眼皮,或以拇指及食指捏住下眼皮,將下眼皮往外拉。(6) 將一滴藥水滴入下眼瞼和眼白之間。(7) 閉眼2分鐘,並且用手指按住眼框靠近鼻子處,避免藥水流入鼻淚管而減少藥效、造成苦味,切勿用力閉眼或眨眼。若是使用眼藥膏,前面4個步驟皆相同,之後擠出1米粒大小的藥膏,塗進下眼瞼內側,輕輕閉眼、轉動眼球,使藥膏能均勻分布。另外,使用2種以上不同的眼藥水時,須間隔至少5分鐘。若同時使用眼藥水、眼藥膏時,應先點眼藥水,接著才是藥膏。二、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或許看完上述的正確使用方式,不少民眾會覺內容極其八股,但一半以上的民眾不是這樣使用的,以下微笑列舉重要觀念,你有做到嗎?洗手消毒,超重要不管點眼藥水或眼藥膏時,大多需要用手下拉眼皮或將眼睛撐開,但如果沒有把雙手洗淨或消毒,沾黏在手上的病菌可能藉機跑到眼睛裡!大家試想,平常角膜炎、結膜炎大多是因為眼睛有異物感搓揉而惡化,如果使用眼藥水/藥膏前,不徹底清淨雙手,肯定會大大增加眼睛感染風險。所以,第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一定要洗手消毒!眼藥水滴口勿接觸眼睛根據統計,將近5成的青光眼患者使用眼藥水時,有瞄準困難的問題,甚至會將眼藥水瓶口貼近眼睛使用。事實上這麼動作非常危險,一方面眼藥水瓶口可能刮傷眼球或眼睛黏膜,二來瓶口接觸眼睛或黏膜時,細菌有可能因此跑到藥水瓶身中,導致整瓶藥水受到污染。所以就算點不準,也絕對不能將眼藥水瓶口接觸眼睛。眼藥水別直接滴眼球上很多人習慣將眼藥水滴在眼中間,也就是眼球上。這樣的操作是不對的!因藥液刺激角膜會使眨眼次數增加,藥液反而易外流降低療效。同時,藥物直接接觸角膜,也會給角膜帶來更多的藥物性損傷。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將眼藥水滴在結膜囊處(輕輕扒開下眼瞼) ,並非眼球上,滴完後,閉眼2分鐘並且輕輕按壓內眼角。眼藥水開封後1個月,勿再用不少家庭都會常備一瓶眼藥水,當眼睛有所不適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拿來就用,甚至3C依賴族群,隨身包包都少不了舒緩疲勞的眼藥水,但不少民眾分不清楚「開瓶後的保存期限」和「開瓶前的保質期限」之間的區別。眼藥水未開封前,在適當儲放環境下,都可以保存至瓶身標示的有效期限;但是開封後1個月,就建議直接丟棄,勿再使用。開封過的眼藥水與空氣接觸後,除了原有成分可能漸漸失效或變質外,更可能被污染,尤其在臺灣氣溫及濕度偏高的環境,甚至瓶內可能滋養細菌,所以微笑呼籲民眾,眼藥水開封後1個月,請勿再使用。建議開封後,立即標註開瓶時間,以免藥水擺到都忘了時效。眼藥水,不必冰眼藥水的保存也是一大學問,除非藥品有特別標註開封後需冷藏,不然一般藥開開封後,請保存於陰暗室溫(25℃以下)即可。倘若室溫過高,則可以將其放置在冰箱冷藏保存(懸浮液眼藥水則不適用),但必須旋緊瓶蓋,否則其內水份會蒸散(因為一般冰箱濕度較低)。再者,部分民眾將眼藥水存放於冰箱,是因為使用時會有冰冰涼涼的感覺。這裡,微笑要釐清一個重要觀念,眼藥水滴入眼睛的冰涼感,對於眼睛反而是一種刺激,甚至有可能引起發炎,所以千萬別隨便將眼藥水放在冰箱。三、 眼藥水輔助器:安全又方便許多民眾到眼科診所就診時,會要求醫師自費多買幾瓶眼藥水,一經詢問緣由才發現,原來不少民眾點藥時,面臨不少困境,例如不易瞄準到眼睛下方結膜囊處、手部顫抖、擠壓瓶身有困難、無法控制滴液等等,必須仰賴親人代為施點。以上因素皆會大大降低民眾用藥的順從性,甚至降低藥品的治療效果,事實上國內外有各式的「眼藥水輔助器」,可以輕易改善上述用藥狀況。本文獲「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原文:眼藥水怎麼點?原來大家都用錯了延伸閱讀:把按摩的錢省下來~每天練習「魚式」,改善背痛、駝背...幫自己整脊!●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告別人生舞臺/器官配對要成功 靠2絕對因素+9相對因素
2020年2月7日,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狹窄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心臟功能恢復不良,置放葉克膜及右冠狀動脈支架,但因心臟功能遲未恢復,於2月13日裝置心室輔助器,並符合台灣心臟移植等候機會。但2月下旬及3月初,先後發生腦梗塞與腦出血,造成腦壓上升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仍因持續性腦壓過高,家屬同意尊嚴善終,於3月22日晚上22時22分撤除維生系統,曾經翩然起舞國標舞女王從此告別人生舞臺,享年44歲。 劉真等候心臟移植期間,曾有報導影射藉由名人外力關説介入影響大愛捐贈器官移植排序,導致社會民眾對於器官等候配對的方式有所疑慮。但我國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已建置運作15年,在台灣等心臟移植的病人皆需符合相關等候條件,並依照疾病嚴重度排序等候。而台灣腦死或心死的大愛捐贈者需登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藉由電腦系統自動進行排序,將捐贈者與等候者的資料進行配對,多年來移植醫院皆兢兢業業依照專家制訂器官分配原則,同儕醫院間彼此同時監督登錄系統分配結果,不因外在因素而進行人為操作,努力用最公平公正的方式善用每位捐贈者大愛珍貴器官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需考慮二項絕對因素:第一項:血型必須相同或相容絕對因素,器官捐贈者與等候移植者之ABO血型一致。或器官捐贈者血型O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型、B型或AB型。若器官捐贈者血型A型或B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B型。第二項:絕對因素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若器官捐贈者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HIV(+))」器官也僅能分配經書面同意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等候移植者。除此絕對因素之外,同樣的心臟等候移植,另需考慮的有以下九項相對因素:第一項:疾病「等級1」優先於其他等級等候移植者。若以劉真等候最具急迫性的心臟等候為例 :心臟移植等候依疾病嚴重度分級,分為1A等級,定義是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包含 : 體外膜氧合器 (ECMO)、心室輔助器 (VAD)、主動脈氣球幫浦 (IABP) 、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以台灣當時的等候心臟移植人數約有200位,劉真即是屬於最嚴重的等級1A等級,統計約有15位。而媒體影射名人靠關說將順位提前,這些都是錯誤的立場及觀點!以訛傳訛不實報導會造成大愛器官捐贈者家屬質疑當初決策是否正確的二度傷害,也對許多殷切期盼的命懸一線等候者並不公平,更忽視台灣努力建置的器官分配制度及嚴重悖離醫療倫理原則,對當事人及家屬也完全幫不上任何忙!台灣的器官捐贈環境是需要友善正面的報導及能量挹注。 1A等級之後是1B等級,定義是病人依賴強心劑維持且住院中、或嚴重心律不整、無法施行冠狀動脈繞道術,有不穩定心絞痛,無法脫離 NTG 靜脈注射者、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VAD)後穩定出院達30天以上,且期間未因該儀器之問題再住院者。若未符合等級 1A 或 1B 條件之心臟移植等候者皆為2等級。心臟移植還有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暫時性不穩定因素而不適合心臟移植者,例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已經過了黃金等候移植的等級7,台灣心臟捐贈來源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謹慎分配,故依照疾病嚴重度優先分配:1A > 1B > 2 > 7 。第二項:血型,血型相同優先於血型相容等候移植者。若捐贈者是O型,則O型的等候者有優先權。第三項:捐贈者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且核心抗體陽性」優先分配予「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體陽性或核心抗體陽性」等候移植者。第四項:器官捐贈者「有C型肝炎(Anti-HCV(+))」優先分配予「有C型肝炎且尚未治癒」等候移植者。第五項:等候移植者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第六項:等候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器官捐贈者優先。第七項:執行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醫院。第八項: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等候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第九項: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等候順序依上列項次順序比較。 生命的驟世,媒體追蹤報導,民眾萬般不捨,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友同樣有與時間賽跑的困境,等候中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但少了媒體的光環,他們只是獨自凋零…。臺灣的等候器官移植者眾,大愛捐贈器官者遠遠不及需求,早期認為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但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07年「器官捐贈概念意向調查」指出,如果家人已簽署器捐同意書,一般民眾中則有78%的受訪者支持家人的決定。醫護人員中有91.9%的受訪者支持家人捐贈器官。但是,如果家人未曾討論過器官捐贈或表示意願,一般民眾則為41.4%,醫護人員中僅剩53.7%仍會幫家人做器官捐贈決定,顯示器官捐贈明示意願表達為考量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的重要因素。 統計也顯示醫療臨床現場每天與生死拔河的醫護人員中,79.3%的醫護人員有器官捐贈意願,25.3%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面臨生命無常時,能將自己的大愛遺留人間,或許是醫護人員曾親眼見證腦死病患透過器官捐贈給予另一條新生命,也思考過通往天堂的門票,是不是一張器官捐贈卡的論述。佛教經典《無量義經》佛陀提到:「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大捨的布施,也是透徹一切的大愛!約翰福音 12:24:「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器官捐贈是在思考尊嚴善終病人自主權利的生死議題,若我們愛我們的家人,不要把困難交給家人承擔。不管對於器官捐贈的決定為何? 家人之間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2020-04-10 科別.耳鼻喉
小心致命深頸部感染 患者命危嘉義長庚團隊及時搶救
60歲劉姓患者有糖尿病史,一周前患小感冒合併喉嚨痛症狀,這兩天突然頸部腫大疼痛,伴隨發燒畏寒,呼吸困難,家人急忙帶他到嘉義長庚急診,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深頸部感染」,深頸部蓄積大量膿液,醫師此時發出病危通知,並告知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接受緊急「頸部膿瘍切開引流手術」後,手術當天晚上,患者頸部腫脹和呼吸困難已大幅改善,再經過一周的傷口照護與抗生素治療後,平安康復出院。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指出,深頸部感染是危險致命疾病,常見原因包括齒源性感染(齲齒、牙周病、根尖囊腫等)、上呼吸道感染、食道異物損傷等因素,使細菌感染並入侵深頸部筋膜間隙,造成頸部發炎腫脹及化膿,情況嚴重者會壓迫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另,深頸部感染有時會侵犯腦部、脊椎、縱膈腔等鄰近器官,或感染擴散全身而引發敗血症。根據文獻指出,深頸部感染範圍一旦擴散至縱膈腔內,再加上病人本身罹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相關疾病時,死亡率可高達50%。及早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疾病的機會。張耕閤醫師、蔡明劭醫師、中醫科楊曜旭醫師,與健康資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團隊,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與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進行研究,目前已發表5篇深頸部感染研究在SCI高品質國際學術期刊(Laryngoscope, Scientific Reports等),研究成果為全世界的醫師提供深頸部感染治療的重要參考,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學研究實力,日前獲得美國聯合通訊社(AP)等知名國際媒體報導。研究團隊提醒民眾,若有頸部疼痛腫大、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疑似深頸部感染的症狀,切勿拖延,盡速就醫檢查治療。
-
2020-04-09 癌症.抗癌新知
醫病天地/人工血管照護 應防撞、避提重
林先生在病房內不停地來回踱步,神情透露擔憂某些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王麗凱跟他聊一會兒,明白他煩惱出院回家後,人工血管留置照護的問題。王麗凱表示,化學治療藥物大多採用靜脈注射,選擇裝置人工血管可免除找尋周邊血管的煩惱,減少血管刺激衍生硬化及壞死等不良反應,還有可重複注射,安全性比周邊血管注射來的好,化療結束,導管仍可繼續留置2至3年,甚至10年。「我不是專業,覺得術後傷口的照護很困難…」、「放置管路的位子一直讓我覺得有異物,睡覺常要調整姿勢」,王麗凱表示,罹癌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源,身上置入導管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要避免人工血管直接受到撞擊,植入裝置的手臂勿過度運動如360°旋轉、外展及提重物不超過3公斤。若長時間未使用人工血管,每個月需回門診以抗凝劑沖洗以預防管路栓塞。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只要接受醫療人員指示,生活起居其實跟一般人並無不同,保持心情的愉悅,還是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王麗凱說,人工血管裝置部位以胸部鎖骨下靜脈最常見,為減少感染風險必須在開刀房進行,手術當天可進食,另外會安排照胸部 X光片,以確保人工血管位置。傷口未癒合前需每天換藥並注意傷口是否有紅、腫、熱、痛、分泌物或發燒,如果發現注射處有壓痛且伴隨發燒,應立即移除敷料檢查注射部位是否異常,有異常需盡速就醫。
-
2020-04-08 新聞.杏林.診間
「他們一心守護,值得您一信守護」寫下相遇的美好經驗 記錄護助故事
從每個人的出生到臨終,從過去的921地震、SARS、八仙塵爆,到現在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護理師們常都是最接近病人的醫療人員。衛福部邀請國人都來寫封信給你記憶中的護理人員,一起記錄那段美好的「護助」故事。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是為了特別紀念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200年誕辰。為響應世衛日主題,衛福部發起「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響應,將2020年訂為台灣「護助」年,從「護信」開啟社會對話,讓我們一起守護台灣,幫助世界。護理總是與人生的重要階段環環相扣,陪伴每個人的左右,從岀生、年老、疾病到安寧,常都有護理人員的陪伴,而每一次的病護故事,都是獨特的。所以,蔡淑鳳說,她邀請民眾參與「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寫下生命中曾與護理師相遇的美好經驗,用一段簡單的話,向護理台灣隊致意,藉著動人的故事的串接,在此世界防疫時刻,全民來記錄台灣護理的印象。蔡淑鳳說,讓我們的支持,成為醫護人員最堅實的後盾,也讓台灣護理被世界看見。寫封信寄給台灣南丁格爾活動昨日推出,一個下午衛福部照護司就收到近七千封的「護助」加油打氣信件。我們節錄刊出以下3封信,向護理人員致意:●面對未知恐懼的第一線,卻沒有任何撤退的主張,回想每一次發生災難時,你們那跟病人一起度過的日子,只能說,身為醫護人員的你們實在很偉大,因為我找不到任何形容詞來形容你們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大愛。─來自宜蘭縣的謝謝你們●妳們猶如背著武器守在台灣前線的溫柔戰士,扛著重任成了我們希望之光。台灣有一道堅強、柔韌、責任的醫療防禦線,是妳們從北到南攜手搭建。未來,能拿下口罩讓彼此看見微笑,都是你們辛苦功勞。─來自台南市的心●謝謝你們站在防疫的第一線,除了任勞任怨,還必須冒著染疫的極大風險,守護住台灣的健康。感謝所有的護士人員,你們是永遠的南丁格爾、觀音菩薩。─來自桃園市的Fay※活動網址:https://taiwancanhelp.com.tw/
-
2020-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想要謝謝為疫情辛苦的護理師 這件事你一定做得到
從每個人的出生到臨終,從過去的921地震、SARS、八仙塵爆,到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護理師們常都是最接近病人的醫療人員。衛福部邀請國人都來寫封信給你記憶中的護理人員,一起記錄那段美好的「護助」故事。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是為了特別紀念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200年誕辰。響應世衛日主題,衛福部發起「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響應,將2020年訂為台灣「護助」年,從「護信」開啟社會對話,讓我們一起守護台灣,幫助世界。護理總是與人生的重要階段環環相扣,陪伴每個人的左右,從岀生、年老、疾病到安寧,常都有護理人員的陪伴,而每一次的病護故事,都是獨特的。蔡淑鳳說,她邀請民眾參與「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寫下生命中曾與護理師相遇的美好經驗,用一段簡單的話,向護理台灣隊致意,藉著動人的故事的串接,在此世界防疫時刻,全民來記錄台灣護理的印象。蔡淑鳳說,讓我們的支持,成為醫護人員最堅實的後盾,也讓台灣護理被世界看見。寫封信寄給台灣南丁格爾活動昨日推出,一個下午衛福部照護司就收到近七千封的「護助」加油打氣信件。我們節錄以下3封信,向護理人員致意:•面對未知恐懼的第一線,卻沒有任何撤退的主張,回想每一次發生災難時,你們那跟病人一起度過的日子,只能說,身為醫護人員的你們實在很偉大,因為我找不到任何形容詞來形容你們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大愛。─來自宜蘭縣的謝謝你們•妳們猶如背著武器守在台灣前線的溫柔戰士,扛著重任成了我們希望之光。台灣有一道堅強、柔韌、責任的醫療防禦線,是妳們從北到南攜手搭建。未來,能拿下口罩讓彼此看見微笑,都是你們辛苦功勞。─來自台南市的心•謝謝你們站在防疫的第一線,除了任勞任怨,還必須冒著染疫的極大風險,守護住台灣的健康。感謝所有的護士人員,你們是永遠的南丁格爾、觀音菩薩。 ─來自桃園市的Fay•「世衛日.護助年」,讓我們寫封信寄給台灣南丁格爾活動,歡迎上網:https://taiwancanhelp.com.tw/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擔心染疫不就醫 腦中風錯失黃金3小時救援時間右側全癱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患有三高及心律不整,平時規律服藥也能自理生活,但上月上午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麻,中午吃飯時右手無法拿筷,家人見狀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仍無改善,送急診後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但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現仍右側全癱,讓醫師大嘆「遺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說,老婦從當天早上10許右腿痠麻,到晚上近9時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3小時,不能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僅能施以傳統中風照護及治療方式。現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並依賴鼻胃管餵食。她說,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栓塞住血管,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是因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溢出血管,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而其中又有高達7成的腦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黃紫英指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增加復原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在6小時內啟動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來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但這名老婦到院時為時已晚,故僅能使用傳統通血路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並打通血管,而拯救腦組織免於缺血壞死的傷害。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就應立即撥打119送往急診。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更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原機會。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出遊潮恐成防疫破口 台大公衛:應極大化社交距離
詹長權:北市很多咖啡廳太擠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呼籲,應該要極大化社交距離,像是長照機構、據點應該設定2公尺間距,交通工具、戶外聚會設定1公尺間距,台北市很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應該及早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新冠肺炎疫情。詹長權說,今早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是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認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顯現人類對這個新型病毒所知有限,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以全國動員方式檢疫,且要保護醫院長照機構、醫護人員,例如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主動檢測醫護、照護人員。詹長權說,主動檢測感染還包括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尤其當不明本土感染發生時,更要對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檢測。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跨階級英相也住院 詹長權: 籲極大化社交距離
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一定要落實才有效,尤其許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卻沒調整餐桌、座位距離,地方政府應主動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第七周的「抗covid-19說明會」,詹長權說,今天早上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後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的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會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以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人類對此新型病毒所知有限,其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詹長權說,目前最重要是系統性理解及處理疫情,透過邊境管制、早期發現個案、檢疫等措施避免傳染。部分地區都在做局部或全面移動限制,像是英國、美國都有stay home指令,歐洲某些城市更實施大規模封城。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保護醫院、長照機構的醫護人員,應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服務,並主動檢測醫護及照護人員。詹長權說,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也應主動檢測,還包括當發生本土不明感染個案時,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跟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由於清明連假不可預期的人潮聚集,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社會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特別是連鎖擁擠咖啡廳,現在很多有規模的餐廳已開始調整餐桌、座位,但台北都會區等地還有很多中型咖啡廳,市政府應該特別關心這塊。現在若要拉大社交距離,應以至少2公尺間距規定長照機構、據點長者起居,以及室內空間活動總人數;另以至少一公尺間距規定交通工具、戶外聚會的活動總人數。詹長權也指出,應該重新檢討戶外、戶內聚會總人數,目前恐怕有點太寬鬆,假如本土傳染數量偏離預估值,應有強烈手段調整上學、上班、通勤、開會、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符合總人數上限,想辦法在同個時間內減少人數,減少傳染機會,另要提前規畫個別縣市及全國全面停班、停課的配套措施。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當病患進入癌症末期 誰來做安寧療護的決定?
日本知名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工作長達四十年的砂田知昭,正計畫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料迎面而來的,竟是胃癌末期噩耗。他寫下十項待辦事項,陪孫女玩、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妳等,由兒女一項一項幫父親完成。影片中的砂田知昭,態度正面、從容,規畫著如何無憾「終活」,但這卻不是安寧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常見場景。父母生命最終章的規畫,該由誰主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現實卻是萬般複雜且困難重重。希望他活著 卻不知他活得辛苦許多末期病患身體虛弱,甚至意識不清,難以表達對醫療處置的想法,常要靠家人代為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就算父母神智清醒,也可能陷入「兒女希望父母活著,卻不知道他們活得很辛苦」。「若父母有意識,當然要看父母的想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孫文榮說,很多急救治療,往往不是出自病人意願,反倒是因孩子有社會負擔,甚至顧忌旁人說法,要求急救治療。子女的關懷點不見得和病人相同,整個家庭應相互討論、溝通。安寧療護 不等同放棄等死孫文榮說,一位罹患胸腺癌的老師,因腫瘤包住主動脈,無法手術,只能化療。他不只吐得厲害,手指頭痛得無法忍受,讓他直言想砍掉,孫文榮直言,化療的痛苦,不是子女完全看得到或可以分擔,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病人自主,當然是這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吳森棋說,身體是病人的,有知情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儘管國內推動安寧療護多年,但孫榮文坦言,仍有家屬無法接受或存在誤解,就有家屬以「斷水斷電,自生自滅」來形容,以為安寧等同放棄、等死,什麼也不做。控制症狀 讓患者身心舒適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即便如此,吳森棋說,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仍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吳森棋說,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全國安寧病房約有七、八百床,經常處在滿床狀態。很多子女無法接受安寧療護,擔心父母進了安寧病房,自此沒機會再活著踏出病房,只能等死。吳森棋說,很多人都誤解,以為安寧病房是住到過世的地方,但「安寧病房還是急性病房」,在疼痛控制和症狀穩定後,就可以出院返家,不是一路住到往生。有許多人不解,病人明明在末期狀態,卻無法持續在醫院中治療。但在醫師眼裡,醫院能雖讓家屬安心,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患者的地點,吳森棋說,大部分的末期病人都想回家。害怕病情變化大末期病人想回家 家人多怕怕雖然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人增多,孫文榮坦言,仍有許多家屬擔心沒辦法照顧、處理,不敢接病人回家,即使長輩希望回到自家熟悉的環境,也因不想增加家人負擔,無法如願。實際上,想回家的人比現況更多。由於末期病人的狀態不像一般慢性病人,出院後疾病變化較大,也因狀況較一般病人複雜,需要提早準備,以因應各種可能。孫文榮說,這時,安寧療護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在硬體上給予建議,如是否要製氧機、電動床等,還包括餵食、清潔等身體照顧,呼吸困難、疼痛、發燒等症狀控制和病情變化如何因應,患者瀕臨死亡、往生時該如何處理,以及病人往生後的家屬悲傷輔導等。他說,隨時隨地能找到照護團隊,往往也能讓家屬更為安心。
共
13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