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無症狀感染者
共找到
218
筆 文章
-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確診者成破口? 陳時中:若具高傳染力早爆發
對抗新冠肺炎如馬拉松式抗戰,我經歷二波攻擊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將著重在居家檢疫、隔離者,其中無症狀感染者備受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般確診者在最初感染、發病前後病毒量較高,而無症狀感染者若具高度傳染力,現在就會爆發大規模社區群聚。我國無症狀感染者目前多在確診案例匡列接觸者時被發現,如台師大確診案例的室友,以及昨天新增案例三八二,也因為他是案三七八的丈夫,因而採檢才被發現,兩人至今皆未出現症狀。目前我國所有的確診案例中,有廿一例為無症狀確診者,占百分之五點四。陳時中表示,各國面對無症狀感染者,最擔憂是否具高度傳染力,全球也正在積極探討,若能更瞭解無症狀感染者,防治策略就能更周全。但陳時中也說,我目前防疫表現算是成功,疫情延燒至今快三個月,若無症狀確診者具高度傳染性,社區群聚早就爆發,但目前尚未看到此跡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目前研究,無症狀確診者與出現症狀者相比,傳染力遠低於發病者,至少「打五折」。我國目前無症狀確診者,多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時被發現,這些患者與外界隔離十四天,降低傳播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國人不用太擔心無症狀的確診者,我國目前採檢四萬三千多件,其中至少半數以上是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但確診比率僅有百分之一點多,無症狀確診者的比率更低。黃玉成表示,現在最怕的是同時出現多起追不到感染源的社區感染,我國目前有四起未結案的社區感染,但仍屬「散發」型案例。他也說,防疫到了此時,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衛生清潔,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傳播的可能性。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傳染力會打五折 將關注21例無症狀患者傳染力
台師大出現二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成為我國第一所全面停課的大專院校,被傳染的室友案380,為無症狀患者,今天新增案例案382也為無症狀患者;截至目前為止總計有21例無症狀感染者,中央流行疫情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最擔憂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高度傳染力,目前台灣防疫仍算成功,才未爆發社區群聚。陳時中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中,最擔憂是否具有高度傳染力,目前已知患者出現症狀前後的病毒量比較高,不過,現在全世界都在探討這個問題,若是能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狀況知道得愈清楚,對防治策略就能愈能完全。陳時中表示,目前我們也會針對通報定義隨時調整,不過目前台灣的防疫應該是成功的,不然疫情延燒至今快三個月,無症狀若具有高度傳染性,社區群聚早就爆發,指揮中心會持續關注此議題,訂定更好的防疫措施。不過,近期有許多居家檢疫或是居家隔離者,後續出現無症狀陽性患者,是否會在解除隔離之前雙重確認,降低無症狀感染者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力低,通常會打個五折以下。經過這麼多天居家隔離或檢疫,根據研究會降低傳染風險。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常見「氣溶膠傳播」 哪些公共區域最危險?
在防疫前半場,我國表現優異,本土個案還是維持零星散發,但感染源不明案例持續增加,哪些場所潛藏最多病毒風險呢?感染科醫師認為,密閉空間內的塑膠表面風險最高,例如:捷運、公車、高鐵等座椅及手把,就相當危險,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指出,新冠病毒常見「氣溶膠(Aerosol)傳播」,病毒隨著患者所噴出的口水、鼻涕等懸浮液體中飄散出去,如果處於戶外,很快就被陽光給蒸發,但如果處於密閉空間,就可能附著於塑膠物體。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車、捷運、高鐵、台鐵等大眾捷運運輸工具車廂裡的座椅及手把,就屬於高風險場所,民眾搭乘時,最好不要亂摸,更不要用手碰觸口鼻。 不過,目前所有交通運輸業者都請人定時清潔消毒車廂,因此,民眾不用過於緊張,只要注意個人衛生,戴上口罩,正確洗手,應該就能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大賣場的手推車握把也是塑膠製品,許多消費者輪著使用,確實也是病毒傳播的可能媒介,崔可忠建議,隨身攜帶小瓶酒精,使用前先噴灑消毒,以確保安全。 再者,電梯屬於密閉室內空間,崔可忠建議,搭乘電梯時,應該戴上口罩,期間不要講話,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且雙手盡量少摸數字觸鍵,也不要觸及牆壁。 崔可忠指出,在確診個案中,無症狀感染者佔有一定比率,且具有傳播力,建議民眾,不管是上班、購物,只要外出,就應該戴上口罩,正確以肥皂洗手,或以使用酒精或乾洗手液來清潔雙手。★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一線裝備 診所每位醫師N95、 隔離衣每周都三份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採檢條件也不斷擴大,診所醫師是社區疫情防線的最重要把關者,但現在診所醫師遇到疑似病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診療,只要「問」就好了。也讓外界關心診所是否有有防護指引,以及N95口罩、隔離衣等防護物資是否足夠。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現行診所配發每位醫師每周三個N95口罩、三件隔離衣。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無症狀感染者約在4%到5%之間,第一線的防護裝備都有指引可參酌使用,至於侵入性治療如插管使用呼吸器等,則需要比較高規格裝備。莊人祥表示,診所配發每位醫師每周三個N95口罩、三件隔離衣。陳時中則回應目前門診量下降許多。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不敢收治疑似病例 李秉穎:應調整基層醫師防護規定
武漢解封,歐美疫情嚴峻,台灣清明連假人潮聚集,社區中如有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恐醞釀出下一波本土疫情。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最令人擔心的防疫破口就是沒有明顯感染源的患者,而防守戰線的最重要把關者就是第一線醫師。依現行規定,第一線醫師如果沒有隨時戴著N95,病人日後確診,就需隔離十四天,為此,許多基層醫師不敢收治疑似病例,建議調整現行適當防護規定,以免延誤感染者篩檢時機。基層缺防護 不敢收治疑似病例李秉穎分析,第一線醫師面臨多重壓力,首先,疫情當頭,民眾諱疾忌醫,病人銳減,收入也大幅減少,而政府紓困計畫對象令未列入第一線醫師。再者,連假後,採檢範圍擴大,只要符合旅遊史,罹患肺炎均須採檢,按照現行規定,接觸確診病患需要有高規格的防護,例如戴N95口罩。但醫師哪有那麼多N95口罩可戴,如有疑似病人就診,日後被確診,診療時未戴N95的醫師就會被隔離十四天。李秉穎說,過於嚴格的防護規定讓許多基層醫師心生畏懼,不敢收治疑似病例,而這些疑似病例全至大型醫院就醫,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建議適度放寬適當防護規定,比如允許外科口罩加上面罩,且診療過程不看喉嚨,這即視為適當防護,對第一線基層醫師來說,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武漢解封後 慎防中國疫情再現李秉穎觀察,國外的海歸潮正在消退,入境後嚴格的居家檢疫措施發揮了作用,近日來,境外移入病例正在減少。台灣本土案例幾乎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所引起的家戶群聚,儘管部分感染源不明個案仍找不到源頭,但數量遠低於日本、南韓;最重要的是,國人防疫教育落實,正確防疫意識持續提升,養成勤洗手習慣,「台灣不一定會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過,武漢封城解禁,以及中國各地方的無症狀者和輕症者眾多,確實令人憂心。李秉穎表示,中國確診數據令人存疑,以台灣為例,防範嚴密,但確診數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零;隨著封城令解除,中國疫情是否再現?這是全世界都密切觀察的。海歸潮趨緩 境外移入可望減少此外,歐美疫情也令人擔心,但觀察發現,歐美各國已經慢慢步入疫情趨緩的轉折點,如果好好控制,隨著海歸潮趨緩,台灣的歐美境外移入病例會愈來愈少。至於零星的感染源不明個案,李秉穎說,這是最令人擔心的破口,醫院、診所的第一線醫師應提高警覺。目前指揮中心已修改通報定義,如有肺炎,均需通報採檢,但部分診所缺乏X光設備,光靠聽診、觸診,很難診斷肺炎,建議基層醫師多加留意,如治療效果不好,就要立即轉診。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辰:別以為已經勝利了 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像力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3日指出,中國大陸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顯,但在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其傳播規律也缺乏想像力,所以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還要對疫情是否反復保持足夠警惕。他坦承,中國大陸至今打的是社會組織仗,而非科技仗。據「WHO知道」 騰訊微信,王辰在4月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武漢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研究中心成立會上指出,通過這次大疫,中華民族必須增長的智慧,就是對醫學科技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的抗疫戰,主要打的是社會組織的仗,而非科技仗。應該少一些說漂亮話的人,多一些目光冷靜、頭腦清醒、行動穩健迅捷的科學家。王辰表示,一些西方國家施行實質性的「群體免疫」策略,以犧牲年老體弱者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人群整體免疫水平的上升,疫情之後能夠放心打開國門。中國則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放棄一個患者,後期可能面臨被動局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國際交流和開放帶來不利影響。王辰強調,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的一個最重大的問題,就是必須把臨床和預防高度結合起來,這才是人間正道。世界上的經驗,社會發展的經驗都證實,概莫能外。重視什麼就把什麼獨立出來的管理體系,容易變成一種畫地為牢的局面,其結果就是獨木難支。大陸中央防疫領導小組已經明確提出,各地尤其是重點疫區,要通過核酸及血清抗體檢測進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王辰說,通過核酸檢測可以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通過抗體檢測可以反映人群的免疫水平;兩者結合可以對病毒規律和疫情走向有一個科學的評估,對於疫情防控有著深遠意義。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