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無症狀感染者
共找到
258
筆 文章
-
-
2021-07-0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自我防護篇: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提升免疫力吃什麼?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自我防護篇」詳細問答。Q: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居家防疫如何滴水不漏?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在居家防疫期間,如何保護自己與他人避免遭受病毒感染,就要做好六面向的防疫:確實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做好環境的清消及健康自主管理。而雖然目前幾乎所有民眾都已戴口罩,但仍可看到一些不正確的佩戴及使用行為,尤其使用過的口罩如何處理也是相當重要。Q:我何時需要居家快篩?有感冒症狀時怎麼辦?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若出現頭痛、發燒、咳嗽等症狀,不宜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應佩戴口罩儘速前往醫療院所就醫。家用快篩試劑適用疾病盛行率高的環境,如確診數較多的區域、確診者足跡熱區,或使用者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或是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若是症狀輕微的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快篩呈陽性,應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但若是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快篩呈陽性,要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使用過的快篩試劑及試劑棒要用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再接受一次快篩。若是兩次快篩都是陽性,就必須再做PCR篩檢才能確診。林詩萍提醒,居家快篩結果為陰性,也不代表安全無虞,也可能是偽陰性,務必要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採檢完的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Q:居家快篩,陰性、陽性處理流程?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快篩結果陽性:如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快篩結果陰性:.不代表安全無虞,亦可能有偽陰性或採檢時病毒量較低無法被偵測之可能.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Q:有些人有打疫苗有些人沒打,有打是否就不用戴口罩?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以美國情況來看,疫苗覆蓋率已較高,美國CDC指引建議戴口罩可適度鬆綁。不過現在的變種病毒,數據看來疫苗的保護效果似乎較低,因此是否完整接受疫苗接種就不需戴口罩,還有待觀察。且台灣目前疫苗普及率仍相對低,因此不管是打了或沒打的民眾,建議仍要遵守上述六項防疫規範。Q:防疫期間應攝取哪些營養素?吃哪些提升免疫力的飲食以對抗病毒威脅?台中榮總營養室主任謝惠敏:居家防疫期間,攝取對的營養素、吃對提升免疫的飲食相當重要,平時一定要多喝水,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也要補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10種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C、D、葉酸、B6、B12、鋅、鐵、銅、硒等。還有攝取Omega-3脂肪酸提升免疫力,多酚類、類黃酮改善內皮組織功能,膳食纖維可以跟益生菌協同作用保護腸胃。但提醒大家,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營養素或物質可以建構出身體防禦系統,一定要各種營養素一起攝取,因此飲食以多樣化蔬果為主,多吃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也可補充益生菌、優格或優酪乳等,都可以增強免疫力、抗病毒。Q:居家防疫如何維護身心健康?可做哪些運動?台中榮總復健科技師陳彥文:防疫期間不少慢性病患及一般人都無法外出運動,在缺乏運動下,可能慢性病控制不好或發胖,建議成年一天居家運動要超過30分鐘、兒童或青少年要超過1小時,最好在家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運動150分鐘,可以在家進行線上運動課程、體感遊戲、肌力平衡訓練,或是多做家事打掃,甚至走路爬樓梯、跳繩、跟著音樂跳舞等,都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強化身體的抵抗力,避免病毒入侵。而許多人在家防疫心理也產生很大的壓力,建議養成每日靜坐或深呼吸至少十分鐘,可紓解因疫情帶來的緊張情緒。
-
2021-07-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柯文哲:將請示被匡列者是否強制篩檢 不配合者依法開罰
環南市場爆出41人確診,後續送加強版防疫旅館,今天上午有5人出現發燒、喉嚨痛症狀送醫。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經過48小時只有5人出現症狀,代表無症狀感染者黑數相當多,他認為若被匡列判定必須篩檢,國民就要配合,會和中央請示是否可以強制篩檢,不配合者開罰3千到1萬5千元。柯文哲表示,環南市場造冊2800人,篩檢了2783人,有41例陽性,包括承銷商、員工、家屬和施工廠商,今天早上有5人出現症狀送醫治療。柯文哲說,現在大部分病例都是英國變種病毒株,若出現在年輕力壯的人身上,無症狀黑數就會很多,一旦匡列後,應該要出來篩檢。柯文哲舉例,之前診所醫生確診,匡列了200人,只有60多人願意出來,他認為應該要有強制力可以要求國民篩檢,還說北市府可以出計程車費、醫療費用,但配合篩檢是國民義務,「我們會跟中央請示,凡是被疾管科判定要做篩檢,你就有義務篩檢,不然要用《傳染病防治法》處以3千到1萬5千元的強硬手段。」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黑數怎解?專家:稱黑數不合理、只像感冒沒人在乎
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達4.7%,高於全球平均,許多專家推論可能是因確診人數作有大量黑數,分母遭低估導致致死率偏高。今在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稱「黑數」不太合理,畢竟疫情下無症狀者眾,算是冰山底下那一塊;他也指出,台灣陽性比率算是很高,每篩88人可以找到一個確診,放在全球資料來看,人數僅低於新加坡和紐澳。「感染一定有黑數,沒有做特別檢查的人就是所謂的黑數,」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重點還是要避免重症和死亡,「如果只是像感冒,黑數也沒人在乎,除非這是社區感染剛開始,要緊急防堵。」邱南昌表示,疫情爆發後,在乎的是感染後病情會嚴重的對象,萬一被「所謂黑數」感染,所以要盡量把這些容易重症者找出來、趕快打疫苗,高風險者感染而來的嚴重問題,就可以大幅避免。「不可能完全沒有黑數,但是透過完整的疫調,把密切接觸者都找、篩檢,就可以讓黑數減少。」陳建仁說,對於每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台灣都做了很好的疫調,每個確診者都去找到二、三十個密切接觸者,可能是有感染之虞的,透過居家隔離過程,避免把病毒繼續傳染給別人,如果隔離期間有症狀,也可以立刻去檢查。
-
2021-06-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試劑實測 10分就出爐
居家快篩試劑上市後詢問度高,本報記者實測居家快篩試劑使用流程,儘管居家快篩,不像核酸檢測需要直戳鼻咽「一根入魂」,但採檢過程仍需忍受不適,但想到自主採檢有助防疫和自主健康管理,記者還是「含淚」測試。先至超商購買居家快篩試劑,記者選擇第一眼看見的「福爾威創新冠病毒抗原快篩檢驗套組」。先看仿單,拆開包裝,採檢棒長約十五公分,尖端柔軟,刷頭大小如一般棉花棒,須放進鼻孔裡深入二點五公分,大約是食指戳進鼻孔到底的深度。採檢棒細如原子筆芯,材質又軟,輕輕往內一伸,很容易超過二點五公分。採檢棒戳鼻 眼淚流下來記者一度感受採檢棒刷頭直達眼窩,旋轉五下,鼻腔內部猶如在攪巧克力碎片的冰炫風,瞬間讓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下,此時嘴巴不得不張開協助換氣,抽出採檢棒時,又是一次刺激。另一位實測時,採檢棒在鼻孔中旋轉時雖不感覺痛,卻頭皮發麻,頭暈持續卅分鐘才舒緩。完成採檢後,採檢刷得放進萃取液中,同樣轉一轉,靜置一分鐘,再蓋上蓋子,滴進快篩卡匣。首次快篩初體驗的兩位記者,內心冒出「陽性該怎麼辦?」看著滴進卡匣的液體朝向試紙另一端奔跑,淺淺顏色一點一滴浮現,結果是「陰性」,讓人鬆了一口氣。輕症、無症狀者 難篩出來居家快篩從採檢到結果出爐,前後不到十分鐘,但記者採買的居家快篩試劑,Ct值廿以下才能被採檢出來,對多數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恐怕有偽陰性,民眾若有接觸史疑慮,不希望在外排隊篩檢,居家快篩是很好選擇,但建議即使完成採檢,仍需要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必要時還是得要去就醫。
-
2021-06-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實測 記者「含淚」測試 10分鐘就有結果
衛福部食藥署通過居家快篩試劑,上市後詢問度高,從一定要去醫療院所採驗到自己在家可測試,到底應該如何使用?本報記者實測居家快篩試劑使用流程,雖然居家快篩不像核酸檢測需要直戳鼻咽,採檢棒彷佛直入靈魂深處,但採檢過程仍需忍受不適,但想到採檢有助防疫和自主健康管理,還是「含淚」測試。 先至超商購買居家快篩試劑,超商店員指出,幾乎一上架就秒殺,有些藥局得先預購,一周後才有貨。店員還說,目前購買居家快篩試劑多為年輕人,有人似乎是「易受驚」體質,懷疑自身染疫卻又不敢去社區篩檢站採檢,深怕採檢棒頂到鼻咽,承受不住「一根入魂」。記者在超商選擇第一眼看見的「福爾威創新冠病毒抗原快篩檢驗套組」,回家後開始檢測。先看產品仿單,,拆開包裝,採檢棒長約十五公分,採檢棒尖端柔軟,刷頭大小如同一般棉花棒,必須放進鼻孔裡深入二點五公分,大約是食指戳進鼻孔到底的深度。採檢棒細如原子筆筆芯,材質又軟,輕輕往內一伸,很容易超過二點五公分的深度。記者一度感受採檢棒刷頭直達眼窩,旋轉五下,鼻腔內部猶如在攪巧克力碎片的冰炫風,瞬間刺激讓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下,此時嘴巴不得不張開協助換氣,抽出採檢棒時,又是一次刺激感。仿單說明,同一根採檢棒,還得放到另一個鼻孔再戳一次,兩處眼窩都被同一根採檢棒抵達,算是平衡兩邊留下的不適感,得吞好幾次口水才得以恢復正常。另一位實測時,雖然採檢棒在鼻孔中旋轉時不感覺痛,卻是頭皮發麻,後續頭暈持續卅分鐘才舒緩。完成採檢後,採檢刷得放進萃取液中,同樣轉一轉,靜置一分鐘,再蓋上蓋子,滴進快篩卡匣。首次快篩初體驗的兩位記者,看著滴進卡匣的液體朝向試紙另一端奔跑,經過T位時,顏色持續慘白,抵達C位時,淺淺的顏色一點一滴浮現,結果是「陰性」,讓人鬆了一口氣。採檢之前,不知結果,採檢液體滴上卡匣的瞬間,內心冒出「陽性該怎麼辦?」開始想是不是還得到醫院或社區採檢站再接受核一次「一根入魂」的採檢,才剛思索,採檢結果就已出爐,一條線,是陰性。居家快篩從採檢到結果出爐,前後不到十分鐘,但記者採買的居家快篩試劑,Ct值廿以下才能被採檢出來,對多數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恐怕有偽陰性,建議即使完成採檢,仍需要持續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包含每天定時量測體溫,紀錄排便、身體情況等。民眾若有接觸史疑慮,不希望在外排隊篩檢,居家快篩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劑約要價350元到400元,比較其他國家,台灣費用稍嫌昂貴,若能降低民眾負擔,提高自主篩檢意願,即時揪出無症狀感染者,應可協助阻斷疫情。
-
2021-06-25 名人.黃軒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醫: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有條件
在現今各國都爆發大流行,快速又精準找出COVID-19感染者是當前重要的工作,快篩工具可以有效、快速輔助降低社區傳播的盛行率。在許多國家,SARS-CoV-2檢測已經延伸到無症狀感染者,例如在學校、機場、療養院和工作場所。這導致大量需求實驗室要進行rRT-PCR測試。但rRT-PCR在即時檢測方面仍存在缺陷,因為它通常需要專業知識、昂貴試劑和專用設備,還有需要等的時間太久。因此,已經開始有了替代檢測方法,例如「快速抗原檢測」,可以快速、便宜、方便民眾自行操作,檢測自己鼻子是否有病毒的存在。然而抗原快篩工具,仍然必須要有其條件是可以做的,但有些條件是不鼓勵做的。哪裡是抗原快篩工具可以使用的地方?1.盛行率高的區域只有在COVID-19盛行率高的地方,才能執行快篩動作。2.什麼叫盛行率高呢?一般民眾只要知道,你住的社區如果被宣布為社區感染傳播第三、第四階段,那就是盛行率高的地方,這樣簡單明瞭吧?3.為什麼快篩工具只有在盛行率高的地區才較有功效?答案只有一個,當社區大傳播時,快篩工具的敏感度才會增加。如果盛行率只有1%,敏感度只有40-50%,偽陽性可能80%。如果盛行率上升20%,那敏感度可能已上增至70-80%,而偽陽性才下降到只剩下約15%而已。這樣的比喻,懂了嗎?國際期刊American Family Physian曾經以之前全球流行過的SARS的盛行率和偽陽性率來比較,一直告訴大家:低盛行率,高偽陽性。多低的盛行率呢?他們依之前的SARS盛行率不同,發現當盛行率開始為20%時,偽陽性率(14.5%)開始以二位數字上升。一直到了盛行率只有1%時,其偽陽性率已經是80.8%了。這是令人非常警覺的。所以,我們才在社區大傳播(盛行率高)發生嚴重擴散危機,才提出使用抗原快篩工具,可以有效、快速輔助降低社區傳播的盛行率。怎樣的抗原快篩是理想的診斷工具?依據WHO的建議,一個抗原快篩工具必須具備80%的敏感度和97%的特異性。(the predictive value of an Ag-RDT with the minimum recommended 80% sensitivity and 97% specificity)於是一堆的廠商都會告訴大家,產品幾乎都是>80%敏感度、特異性>97%。 不是人人如此的有症狀感染者或確診者,他們的抗原快篩工具,都是可以維持在80%敏感度,但不是人人如此的。下列二種人,可能很難快篩出來:1.無症狀感染者,他們的敏感度,各家廠商幾乎只有維持在「40-60%」左右。2.CT值太高者,抗原快篩工具也不易快篩出來。至於CT值多高呢?每家廠商的數據皆不同,但大部分都會告訴你,如果「CT值大於30」,是不利使用抗原快篩工具的。一些情況,WHO不建議適合做抗原快篩1.無症狀又無任何接觸史或足跡,你好好待在家休息,安全過於你跑出來社區,一堆人在排隊等待買快篩試劑。2.已經清零或只有零星個案的社區。3.你住的地方根本沒有符合生物檢測合格的檢驗室,你篩了也沒有人替你做進一步檢驗。4.出入境機場的檢驗通常都是PCR,所以不用抗原快篩工具,除非你的快篩工具是符合核酸檢測的條件。5.不建議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於捐血前或手術前的篩檢。快篩結果後可能的三狀況1.如果是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自行快篩結果為陽性,立即與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2.如果不是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盡速至鄰近社區採檢院所做進一步檢測,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3.如果你的快篩結果為陰性,亦不代表安全無虞,有可能偽陰性或採檢時病毒量較低無法被偵測,請依疾管署防疫規範持續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採檢完之快篩試劑與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不是大家都去做居家快篩根據食藥署的居家快篩指引,也只有以下幾類人適合使用居家快篩試劑:1.居住在確診人口數較多區域之居民2.與確診者有過接觸史或是足跡重疊3.曾前往人口眾多場所的民眾再次提醒如果你已出現COVID19 相關症狀,不宜再使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自行在家檢測,請你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且前往就醫時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資料來源:Episode #14 - COVID-19 - Tests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民眾使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指引」,供民眾居家自我篩檢有所依循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rapid antigen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atients evalu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preliminary report.Isothermal SARS-CoV-2 Diagnostics: Tools for Enabling Distributed Pandemic Testing as a Means of Supporting Safe ReopeningsPerformance of the BinaxNOW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ntigen Card test relative to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virus 2 (SARS-CoV-2)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RT-PCR) assay among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healthcare employee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三級警戒滿月/解封關鍵時間點快來了? 圖解三大指標性數據曲線變化
去年新冠疫情擴散全球,台灣曾因超前部署,獲封「防疫模範生」的美名,然而,自今年5月起,社區接連發生群聚、不明感染源個案,引爆新一波疫情,台灣5月11日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為防堵疫情,雙北率先於5月15日升為第三級疫情警戒,5月19日全國統一升三級。從過去這幾周數據來看,台灣連日確診數皆破百例,加上每日確診數一度「校正回歸」,擊潰許多民眾對防疫的信心。究竟全國三級後疫情變化趨勢如何?這波疫情何時會趨緩?「聯合新聞網」一次整理給讀者了解。⦾全台疫情變化:整體疫情呈下降趨勢 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台灣累計確診數變化Infogram台灣前期整體確診數發展平緩,以境外病例占比為最多,雖然5月初發生華航機師染疫案,但基本上疫情可控。然而,後來爆發宜蘭羅東遊藝場、獅子會、萬華茶藝館群聚事件等,每日境外病例和本土病例在18日當日發生交叉點,本土病例占確診總數比例漸多,呈現明顯的指數型成長。但從確診總數來看,只能看出疫情升溫,很難分辨升三級後疫情趨緩的關鍵點,不過可從每日新增確診數發現端倪。下圖呈現每日新增確診數的變化趨勢,包含境外個案、本土病例(包含每日調整校正回歸數)以及死亡病例。台灣每日新增確診數 (含校正回歸)Infogram從數據來看,疫情第一波高峰是5月15日到17日,第二波高峰是5月24到25日,而第二波高峰甚至比第一波還來得高,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母親節及大賣場群聚引爆的,接著三級警戒再延長,國內疫情有些微減緩,自6月13日起,本土單日確診數連續3天跌破200例,其中6月15日新增123例本土確診,是實施三級以來的最低。不過,每日新增死亡數部分不太樂觀,國內死亡率有明顯上升趨勢,6月11日死亡率飆破至3.08%,後來幾天死亡率更飆升至3.22%以上,目前最新死亡率已飆升至3.47%,高於全球致死率2.17%,迄今國內已有460人因染疫死亡,且以高齡族群居多,國內新冠死亡率仍壓不下來。⦾各縣市疫情變化:前期雙北疫情緊繃 後期苗栗成疫情重災區各縣市本土累計確診數變化Infogram5月起各縣市的確診數不斷攀升,確診數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新北市、台北市及苗栗縣,反之,確診數最少的縣市是澎湖、連江、金門,其中金門迄今維持零確診,成為全台最後淨土。當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後,各縣市的確診數排名只有微幅變化,不過6月4日出現疫情轉折點,苗栗縣爆發京元電子竹南廠群聚案,造成移工染疫情形不斷擴大,苗栗分別在6月6日、6月11日單日確診新增人數超越台北,成為疫情最嚴重的前三名縣市之一。⦾雙北疫情變化:雙北疫情退燒 未來仍嚴守防疫措施雙北確診數變化Infogram雙北淪為疫情重災區,北市各行政區5月9日至6月5日的累計確診數以萬華區最多,其次為文山區。新北市則以板橋、三重、中和、新莊區確診數偏高,這些區與北市萬華區地緣關聯性緊密,在生活圈同屬一個圓心,跟新北之間更是有多條橋樑連結,導致確診總數、足跡上升,產生輻射狀熱區。不過從整體數據來看,雙北在5月23日後新增確診數逐步下降,疫情似乎趨緩,但雙北首長曾數次表示不能鬆懈。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只要管制一放鬆,危機就會增加;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表示,雖然數據看起來下降,但還是有很多隱藏確診個案,不能單日確診數下降就鬆懈,並呼籲高風險熱區民眾廣篩,找出無症狀感染者。⦾RT值降至0.7 還得找出社區隱藏感染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R0值是「基本再生數」,在無任何免疫力的情況下,平均1個感染者會把病源傳染給多少人的數值,R0值越大代表傳染越難控制。疫情發生後就會用Rt值,也是「有效再生數」,用來估計某一個時間點有多少具傳染力病人,但這是模擬的數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Rt值最高峰落在5月13至15日,Rt值高達15,代表1明確診者平均可傳染給15人。但經過雙北升三級及全國提升到三級後,最新Rt值已下降到0.7,相較於過去公布的1.0有下降趨勢,只要低於1以後,就有反轉跡象。但Rt值也有可能被低估,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提醒,如果把所有確診者都找到,計算Rt值會較準確,但如果社區有隱藏病例,就有可能被低估。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認為,Rt值確實是評估疫情起伏的指標,但沒客觀的標準指出要降到多少才能解封三級,因此還得看整體疫情是否脫離三級警戒兩要件(單週出現3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1天確診10名以上感染源不明之本土案例)。⦾按疫情分級管制?各界看法不一由於國內連續3天單日新增個案低於200人,疫情朝著可控範圍前進,外界也格外關注疫情警戒到6月28日後,是否可以降至二級或分區管制,對此,各界看法看法不同。陳時中:疫情會變動不排除任何可能陳時中表示,近期疫情雖有趨緩,但6月28日解除三級警戒前,仍是隨時都有可能變化,針對是否要分區域降級,不排除任何可能性,需要再和專家在討論政策。柯文哲:建議三級撐到全面打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是否應該實施各縣市分級警戒,這個問題很難答,由於目前三級管制之下,疫情熱區已經撲滅了差不多,但擔心放開管制後,確診數又會回升,他建議三級維持到全面打疫苗為止。江守山:沒校正回歸樂觀看疫情、陳秀熙:未來兩周才是關鍵醫師江守山表示,指揮中心6月7日起不再公布校正回歸,代表校正回歸已減緩剩個位數,意味「塞車」已經結束,「沒校正回歸的數字才是真正疫情」,他預測6月28號應可以解封降級。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認為,若6月28後疫情趨緩,加上疫苗接種速度夠快,可以將3級警戒放寬2.5級,但前提是還得看這兩周疫情變化,也要觀察後續是否有小波群聚竄起,真正的疫情數字要到6月底才能揭曉。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居家快篩試劑 最快一周後抵台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縣市政府透過快篩找出許多無症狀感染者,一般民眾也有快篩需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將開放居家快篩,據悉,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三款居家快篩試劑,最快一周後抵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居家快篩指引已在簽核中,最快本周公布。食藥署核准的三款居家快篩試劑,一款為抗原試劑、兩款為核酸檢驗(PCR)試劑,分別為羅氏家用新冠病毒抗原自我檢測套組(鼻腔)、盧西拉家用確可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萊析樂家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抗原快篩原理為偵測病毒的蛋白質膜殼、PCR則是檢驗病毒基因片段,PCR靈敏度會比抗原高一些。高智雄提醒,民眾使用居家快篩需注意採檢方式,才能增加檢驗靈敏度。他表示,感染初期、病毒量不高時,使用抗原快篩恐不易偵測,建議民眾若使用抗原居家快篩試劑,可採多頻率檢測,一周檢測二到三次;PCR檢測試劑可一周測一次就好。高智雄也提醒,新冠病毒在鼻咽濃度較高,因此一般社區篩檢的檢驗方式都必須深入「鼻咽」採樣,目前食藥署核准的居家快篩試劑多為採「鼻腔」檢體,因此民眾一定要看清楚仿單的採樣方式。另外,快篩陽性預測值和地區盛行率有關,高智雄建議,在高風險區或經TOCC評估有相關旅遊史、接觸史的民眾才需要使用居家快篩試劑,以免偽陽性、偽陰性太高,影響防疫。一旦驗出陽性,一定要比照確診者方式居家隔離,不能只採自主健康管理,並盡快進一步採檢,以免成為防疫破口。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創新高、長者打不到疫苗 台大醫歸納保命3建議
今天是疫情自5月16日首度單日新增小於兩百例,但死亡人數仍日增26例,致死率再創高峰,達到3.7%。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案例數受控、死亡持續發生,這是目前台灣疫情兩大趨勢。長者苦等不到疫苗應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點建議,加上最近新引進的單株抗體藥物,也有助減少重症及死亡。李建璋指出,致死率持續上升,沒有到頂轉折向下的跡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致死率的分母「確診人數」因檢測量不足而低估了,若能努力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症年輕人,致死率可望下降。再者是確診者年齡偏高。李建璋表示,65歲以下染疫死亡率低於2%,但80歲以上染疫死亡率就高達15%到20%。全球平均5%死亡來自70歲以上老人,台灣死者有8%超過70歲,高於全球;不過,有些國家70歲長者佔比更高,致死率卻低於台灣。疫苗有限之下,全台灣有許多長者都還排不到,該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建議,第一,長者及其同住家人都要遵守防疫基本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第二,長者為了防疫雖然應該盡量不要出門,但慢性病必要的回診和領藥仍要照常,可多利用遠距視訊或電話問診。因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後期的死亡將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慢性病患,因疫情期間隱忍不就醫,導致病情惡化死亡。第三是救護車送醫時接受緊急醫療網的平均收治,不要堅持只能送到知名大醫院。李建璋表示,根據美國統計,越擁擠的醫院越不利於死亡率,相較於在佔床率僅五成的加護病房,同樣嚴重度的病人在佔床率高達七成五的加護病房,死亡率可以增加將近兩倍。希望病人能理解,平均調控收治量能,更有利於挽救性命。另外,中央近期引進的單株抗體療法,適用於長者及輕中症,也可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偏高 專家:恐有確診黑數
新冠肺炎疫情未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死亡個案新增廿六例,國內已累積四一一例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三點二,高於全球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一七。專家認為,台灣致死率高原因,包括篩檢數不符現狀,恐有確診黑數,讓致死率不精準,此外到院前猝死事件層出不窮,指揮中心僅歸因於隱形缺氧,恐未必真實。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梁立霖合作的研究團隊,去年透過跨國大數據,找尋預測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相關指標。吳俊穎表示,團隊分析一六九個國家、七十五億人口的大數據發現,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低的國家,通常檢測數較多、政府效能較好、人口結構較年輕、病床數較多或交通較不便利。吳俊穎表示,致死率是由確診死亡數除以該國總確診人數,藉此算出疾病致死機率有多少;而死亡率則是由死亡人數除以總人口數,若未全面篩檢情況下,無法確定多少人因感染死亡。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表示,日本去年疫情起初爆發時,起初PCR篩檢量有限、防疫旅館不多,刻意不檢查輕症,讓他們在家自主管理,結果導致致死率最高升到百分之六,直到日本第二波疫情出現,提高PCR量能後,開始大量檢測,找出許多年輕無症狀感染者,在確診數增加、同步稀釋掉致死率分母,讓致死率降到百分之一點七。林氏璧認為,台灣六十歲以上重症率逾三成,高於世界各國,原因出在很多確診分母數沒被檢驗出來,漏掉許多隱形傳播鏈,加上前一波社區感染,重症者病程尚未結束,每天死亡人數依舊維持十、廿例,若找出無症狀者速度沒有加快,致死率就會一樣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十一日,統計到院前死亡共卅九位,占死亡人數百分之十點五。林氏璧擔憂,台灣到院前死亡或猝死比率高於他國,雖然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認為是隱形缺氧造成,他認為可能無法斷定解釋,建議猝死、到院前死亡應解剖釐清死因,政策仍有改善空間。吳俊穎提醒,過去會建議針對熱區篩檢,其陽性率較有代表意義。政府近期將引進居家篩檢試劑,他提醒民眾,篩檢陰性不代表未來不會染疫,尚未施打疫苗前,仍要做好防疫千萬別大意。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新冠致死率飆升 專家揭背後原因「恐藏確診黑數」
新冠肺炎疫情未趨緩,全台確診人數達1274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死亡個案新增26例,國內已累積411例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3.2%,高於全球致死率2.17%。專家認為,台灣致死率高,原因包括篩檢數不符現狀,恐有確診黑數,讓致死率不精準,此外到院前猝死事件層出不窮,指揮中心僅歸因於隱形缺氧,恐未必能如此帶過。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梁立霖合作的研究團隊,去年透過跨國大數據,找尋預測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相關指標。吳俊穎表示,團隊分析169個國家、75億人口的大數據發現,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低的國家,通常檢測數較多、政府效能較好、人口結構較年輕、病床數較多或交通較不便利。吳俊穎表示,致死率是由確診死亡數除以該國總確診人數,藉此算出疾病致死機率有多少;而死亡率則是由死亡人數除以總人口數,若未全面篩檢情況下,無法確定多少人因感染死亡。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表示,日本去年疫情起初爆發時,起初PCR篩檢量有限、防疫旅館不多,刻意不檢查輕症,讓他們在家自主管理,這樣的結果導致致死率最高升到百分之六,直到日本第二波疫情出現,在提高PCR量能後,開始大量檢測,找出許多年輕無症狀感染者,在確診數增加後、同步稀釋掉致死率分母,讓致死率降到百分之一點七。林氏璧認為,台灣六十歲以上重症率餘三成,高於世界各國,原因出在很多確診分母數沒被檢驗出來,漏掉許多隱形傳播鍊,加上前一波社區感染,重症者病程尚未結束,每天死亡人數依舊維持十、二十例,若找出無症狀速度沒有加快,致死率就會一樣高。到院前死亡人數持續加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十一日,統計到院前死亡共有三十九位,佔死亡人數百分之十點五。林氏璧擔憂,台灣到院前死亡或猝死比例高於他國,雖然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認為是隱形缺氧造成,他認為可能無法斷定解釋,建議猝死、到院前死亡應解剖釐清死因,讓政策仍有改善空間。吳俊穎提醒,過去會建議針對熱區篩檢,其陽性率較有代表意義。而政府近期將引進居家篩檢試劑,他也提醒民眾,篩檢陰性不代表未來不會染疫,尚未施打疫苗前,仍要做好防疫千萬別大意。
-
2021-06-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今解盲 陳時中:國產疫苗 有不被國際認證風險
我國昨天新增二七四本土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廿五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比較平穩,但仍須多注意。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雖然本周確診人數下降,但民眾防疫作為略顯疲乏,預估三級警戒最快要等到七月中才有望解除。高端停牌 但保護力要等三期高端昨晚發布重訊,今天將暫停交易,依規畫時間對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實驗解盲,但外界最關注的保護力必須經過三期臨床實驗才能得知;由於政府高層頻頻宣示七月打得到國產疫苗,外界預期解盲成功機率極高。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昨在立法院質詢指出,歐盟成員國預計七月推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若施打國產疫苗,有沒有不被國際認證風險?陳時中坦言「當然有」,他說,國外疫苗接種人多,包括AZ、莫德納之後會被認可,國產疫苗「還需努力」。蔣萬安追問,民眾若有商務需求,學生需到國外求學,或民眾有健康因素等,能否自行選擇疫苗廠牌?陳時中表示,根據供需量和排序,可以選擇,預計在下一波預約系統開始後,「比較大量進來、開放較多人時就可以了」;但疫苗取得數量確實非操之在己,政府要盡很大的努力。新增25死 六人確診五天死亡這波本土疫情從五月十一日起迄今,已有一萬六七○人染疫,三二一人死亡。陳時中表示,「人潮有一點點浮動」,但不預測何時解除三級警戒。昨新增二七四例本土病例,一四二例男性、一三二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發病日介於五月十四日至六月八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一六二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六十三例,桃園市十五例,苗栗縣十二例,基隆市十例,雙北地區以外縣市共有四十九例,四十三例已知感染源,六例關聯不明。新增廿五例死亡個案中,男性廿例、女性五例,年齡介於五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六人於確診後五天內死亡。指揮中心分析本波本土疫情死亡個案,發現一成二屬於到院前死亡,包括多起在家猝死不幸個案。楊志良:年底三到五萬人確診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防疫困境在於「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隱藏在社區的感染者未能及時被篩出來,社區仍有許多無症狀感染者,加上疫苗短缺,預估年底至少三到五萬人確診,死亡人數破五百人以上。陳時中表示,已將快篩列入篩檢推動的重要方向,除了同意企業自行設快篩站,也規畫診所自費快篩,民眾未來也可在家快篩。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第二波疫情現形!全台都危險 專家籲快做3件事
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發病日資料,全國疫情高峰已不再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5月15日到17日,第二波高峰出現在5月24日且單日確診人數達549例,超越首波高峰。對照區域發病日資料,首波高峰主要由北市貢獻,次波高峰主要由新北市貢獻。面對疫情擴散不休,專家提出三件事要快做。首先,政府部門應盡快根據區域陽性率進行人流管制,再者全台各地都要預先做好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的規畫,不能再「追著疫情跑」了。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發病日距離確診通報日會有時間差,所以發病日的監測比較不即時,緊密監測小區的陽性率,有助更早掌握先機。一偵測到陽性率變高,就要趕快加強小區的三級管制措施,暫時封小區也可納入考量。李建璋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封鎖與中國武漢疫區邊境往來的少數國家,這是台灣防疫成功最關鍵第一步。現在將同樣的概念放在境內的疫情,也是一樣的,必須盡可能讓疫情嚴重區域的人留在當地,不要往其他區域移動。李建璋表示,像是美國等疫情嚴重國家,過去都曾經發生過群眾避難心理帶來疫情散播的先例,阻止不了人口及感染密集度高的人流往郊區,結果疫情擴散全境。希望台灣可以記取其他國家和自己的正反面經驗,好好進行人流管制。李建璋指出,很多實證資料已經揭示,無症狀感染比例高且變異株傳播力強。強烈呼籲北漂的遊子,如果希望保護自己的爸媽家人,請留在北部,不要返鄉。中南部及東部人口平均年齡教長,醫療資源相對較不豐富,一但發生疫情,死亡率恐不容小覷。關於疫情第二波再創新高、出現加劇和擴散之勢,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嘆了一口氣,他說,這個問題要去問指揮中心,「掌握監測資料並且超前部署,是疫情指揮中心的責任,」但是現在每天記者會只聽到報數字,都沒有關於未來的推估和因應,只是追著疫情跑,但怎樣都追不上。顏慕庸表示,傳染病的本質就是會擴散、經過一個潛伏期,先浮出冰山一角,然後就是一波接一波,難以收拾。當初在宜蘭、基隆、新北市,看到三個點都有疫情同時發生,就是冰山一角,代表整個社區都出了問題。現在雙北之外,包括苗栗等其他縣市也開始浮現越來越多疫情,也是警訊。顏慕庸表示,要在潛伏期就偵測、阻斷,需要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這些在現在還沒有疫情的縣市,都應該要提前規劃,等到疫情發生才去追,就來不及了,「不是哪裡出問題,就派王必勝去設前進指揮所。」顏慕庸提醒,種種正確的因應之道,SARS發生後將近二十年來,台灣不論民間官方,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都已經討論過,「現在就是實戰的時候。」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喊話連假別回老家 呂秋遠:勿讓端午變清明中元
端午連假將至,台鐵、台灣高鐵的連假車票熱賣,各界擔心致使疫情南北移動擴散。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不想讓端午節變成清明節、中元節的話,「趕快給我退票!」肉粽也可以在中秋節包,不差這一天,「而大家都很久沒有看到爸媽了,不是只有你,好嗎?」網友陳伶伶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表示,她是新北市護理之家重症區上班的護理師,疾呼「拜託、拜託,連假不要回家」,看到新聞報雙鐵端午節連假票賣出28.1萬張 ,「我真的很害怕,我拜託大家不要回鄉」。她娘家在彰化,疫情前她約一個月多回家一次,「我很想回家,因為疫情我也決定不回家了」。陳伶伶透露,她昨天上班,有阿嬤發燒、意識不清送急診。她下班回家也沒休息,還在討論住民病況,因為當時她還沒洗澡,不敢抱兒子,「看他差點撞到床架,差點撞到頭,我也不敢抱他。因為我不知道我身上有多少細菌病毒」,她洗澡後也不敢抱小孩,因為她還沒戴好口罩。她說,每每看著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增加,都會覺得很痛心,代表有多少家庭被疫情拆散,跟家人天人永隔了。因為疫情,想回家卻不敢回家,心繫彰化的父母,明明很近,但因為疫情又好遠好遠。疫情過後最想要做什麼事情,「我會說,我想帶小孩回去娘家吃飯。就這麼簡單平凡的一件事情,現在卻是我最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拜託大家不要回家,忍耐一下,不要在讓疫情人數在攀上更高峰,不要在讓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陳伶伶表示,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持續高峰,醫療資源及人力耗盡後的台灣會如何?如果你是無症狀感染者,對你而言沒事,對家中長輩而已可能致命,拜託不要心存僥倖,新聞上的都不是數字,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命,現在不相聚,以後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相聚,拜託大家不要在連假回鄉下。「你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台灣很多醫護人員在為你們負重前行」。網友鄭凱文留言表示,他是急診醫師,「拜託不要回老家或出門遊玩好嗎?」他透露,雖然和妻小同住,但他下班回家獨自睡客房,避免和家人接觸,在家也會把他活動範圍「全部清消一遍」,戴口罩回房獨自隔離,和兩個小孩和妻用Line視訊。他建議,如果思念老家的家人,盡量視訊就好,否則也可以打打電話,不要再加重台灣醫療的負擔了,「我們醫護真的很累很累」。網友張芸瑄留言表示,她是專責病房護理師,這一波傳染力很快,「你們知道每個病人擔心走不出醫院嗎?」不過,有網友質疑是政府開放雙鐵繼續賣車票,但多數網友表態挺醫護,決定端午連假不返鄉,「真的不要佛系防疫,因為佛系抵不過人性」、「忍住不回家+1」、「好想念媽媽包的肉粽,只能宅配了」。
-
2021-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長照醫院企業疫情不透明 專家:應有公版篩檢計畫
聯醫和平院區5月25日就發出求救信,指出院內員工確診,院方卻不告知同單位員工。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發出同樣呼聲,直指明明有同仁確診,醫護人心惶惶、多方詢問,院方不是避談,就是說要由指揮中心公布,逼得工會直得訴諸媒體。醫院的不透明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在5月就曾公開表示,除非是「比較特殊」的醫院員工感染事件,否則不再說明。6月起各縣市陸續爆發長照機構群聚,死傷慘重,媒體多次詢問整體現況,指揮中心的都僅提供最少資訊,並以同一套標準說詞回應說,中央消息有行政時間差,由地方自行公布即可。過去一年多,各國與台灣相關領域專家都曾大力提醒,長照機構與醫院是特殊場域,有最脆弱的超高風險族群、攸關醫療的量能和負荷,而且機構與醫院的疫情也會回過頭來加劇社區疫情。然而,針對上述兩大類指標性的事件,指揮中心卻僅掌握或僅願意公開極有限資訊,更別說如其他國家政府一樣,即時分析現況、提出具體的對策。對此,台大公衛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並未對資訊公開程度多做評論,但他提醒,公衛防疫措施或許在社區一定效果,但針對高風險的當長照機構和醫院,若發生小群聚,必須要更積極處理。特別是現在流行的是英國株,無症狀感染者多、傳播力又強,機構和醫院內的隱性傳染若未及時遏止,感染源在機構、醫院及社區之間移動,會導致嚴重後果,包括醫療量能折損、高死亡率。陳秀熙表示,針對出現小型群聚的機構或醫院,還有昨天爆發的代工廠本地員工及移工群聚,這些都已經不是除了快速做好接觸者調查、適當隔離,也要立刻啟動目標導向的快篩,才能夠避免小群聚演變為社區疫情大爆發。陳秀熙建議公部門應訂定出公版的檢測計畫,供不同產業企業修訂為適用的版本,並報請主管機關同意,政府甚至應考慮給予補助。事業單位有了準備好的檢測計畫,應讓員工知悉,當群聚出現時,該單位可立即啟動計畫,對員工資訊透明,才能即時遏阻疫情擴散。
-
2021-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兒染疫症狀似「川崎氏症」醫師籲長紅疹、發燒要小心
新冠肺炎疫情侵襲全台,雖然目前染疫個案仍以中老年病人為主,但有些嬰幼兒感染者的表現症狀很輕微,與感冒類似,或與「川崎氏症」極為相似,包括長疹子、口腔黏膜發紅、發燒腹瀉等,醫師呼籲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或有接觸史,很有可能就是新冠肺炎。台灣這波疫情擴及嬰幼兒及學生族群,最小的確診者才幾個月大,國際間也已發現變異病毒株的感染開始轉向年輕化。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吳淑娟醫師表示,大部分嬰幼兒為無症狀感染者,若為輕症,其臨床症狀不明顯,有些只是微燒、咳嗽、流鼻水或腸胃道不適,例如噁心、嘔吐、拉肚子等,和一般感冒相似,不易分辨。然而因為兒童病例累積且逐漸增加,目前醫界臨床發現,部分染疫嬰幼兒出現的症狀類似「川崎氏症」的病徵,包含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黏膜發紅、腹痛、腹瀉等,嚴重者甚至會如同川崎氏症,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吳淑娟呼籲,最近家長若發現小孩手腳身體有長疹子(小紅點)、發燒兩大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而且若與染疫者的活動史重疊或相關接觸史,就要高度懷疑是否受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同時也提醒家長,若懷疑孩子染疫需就醫時,請勿搭乘公共運輸;嬰幼兒若口罩戴不住,可讓寶寶坐在嬰兒推車,外罩透明嬰兒車雨衣,或是戴防護面罩、防護帽,這樣也可以達到阻隔環境飛沫或空氣傳染病原菌;到醫院務必告知醫護人員病況、活動史與接觸史,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
2021-06-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是怎樣保護人體? 醫師詳解給你聽
最近疫苗之亂沸沸揚揚,但是對多數不是醫療相關科系的人來說,對於疫苗的基本原理,並不是那麼清楚。如果用專業術語解釋,反而會更聽不懂。下面試著用簡單模型及淺顯語言,去解釋何謂疫苗的原理。模型當然會有和實際狀況不甚符合的情況,尚請專家學者進一步指教修正。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人體就好像是一個古代的國家,而病毒就像是從不同時空穿越而來的一輛坦克車。古代的國家沒有槍彈,要對付坦克車,只能靠人海戰術去包圍消耗它。當然,有的國家人多將廣,犧牲一些人,還是可以維持國家的和平(無症狀感染者);而有的國家原本人就不多,禁不起這樣子同歸於盡,終至國家岌岌可危(重症),甚至滅亡。但是,這個坦克還是有他的弱點的:每一輛坦克進出的門外面,有一個鑰匙孔;只要能夠打造出相符合的鑰匙,就能把門打開,進而入內殲滅敵人,不再需要靠人海戰術同歸於盡。製造鑰匙,原本都是依靠傳統手工方式(減毒的病毒 ),最近還加入了電腦製造(病毒載體疫苗與 mRNA 疫苗)。難是難在,如何根據坦克門上的鎖,去做好第一把鑰匙;只要能正確做好,讓各個國家再去複製鑰匙,便會容易許多。至於傳統手工方式(減毒的病毒 ),或者是電腦製造(病毒載體疫苗與 mRNA 疫苗)的方式,哪一種比較好呢?這當然得看實際作戰成果而定!有越多的國家拿到複製鑰匙後作戰成功,表示這種方式做出的鑰匙,成功開坦克門次數越高(感染保護力越好)。目前看起來,部份電腦製造(mRNA 疫苗)的方式, 實際作戰成果最好。相對地,有些時候,這些鑰匙,卻意外的把某些房屋的門也打開了!導致軍隊不分青紅皂白,去一般人民家中掃蕩,使得人民大量傷亡。這種狀況極為罕見卻很致命。目前看起來,極少部份電腦製造(病毒載體疫苗)的方式,有可能會造成這種狀況(血栓)。不過還好,大多數的鑰匙,都不會發生類似的狀況。而目前為止,用複製鑰匙去開門殲滅坦克,是最有效安全的方式。所以有機會拿到複製鑰匙的話,還是這樣做才能保證取勝。作者介紹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胡文龍著作:《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粉專: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業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出採買需要戴手套嗎?CDC建議2狀況務必戴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口罩戴好戴滿,成為每個人最重要的事。其實,除了口罩外,或許在外出、採買時,可考慮戴上手套,提升防疫力。然而,真的有需要戴手套嗎? 這2狀況下,務必戴手套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直言,對於一般人而言,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不需要配戴手套,但建議如果有以下需求時務必戴上手套,如打掃環境清潔、照顧生病的人時。 因擔心病毒可能入內,家中的打掃次數勢必增加。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建議,使用肥皂或清潔劑為家中進行打掃,有助於減少傢俱表面上的細菌數量,並降低感染的風險。 而除了平日例行性的打掃工作,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如果家中有人生病或確診新冠肺炎時,也要進行家中的清潔消毒,將家中殘留的病菌消滅,進而減少病菌的傳播。 何時打掃?如何打掃?都有規範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每天定期打掃,以及在訪客探訪之後,必須將高接觸地方徹底消毒清潔,包括門把、桌椅、遙控器、電燈開關等。但在疫情延燒之際,請減少任何群聚的可能性,非必要,應大大縮減人與人的各種接觸,或等疫情停歇後在見面。 若家中有確診接觸史者、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需進行一人一室居家隔離時,則應該戴手套更頻繁地清潔家中,在患者解除隔離後,也需戴著手套進行房間的清潔消毒。 醫療、照護人員建議戴手套 而有照顧生病者需求者,如醫療人員、長照機構、護理人員,或照護家中長輩者而言,也建議配戴手套,減少飛沫、體液、分泌物的接觸,以隔絕傳染途徑,降低染疫的可能性。 但隨著染病的人越多,居家隔離觀察人數不斷增加,戴手套確實也是提供多一層保護的方法。但要特別提醒,手套表面可能會沾附病毒或細菌,脫手套時應盡量避免碰觸前臂或手腕,脫下手套後,應直接丟入加蓋的垃圾桶中。 此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建議,就算已經戴手套避免病毒沾附的機會,脫掉手套後,仍應使用肥皂(清潔劑)與流動的清水徹底清潔雙手,才能真正有效降低病菌感染的風險。 若要戴手套防疫,應使用一次性、有防水效果的手套,建議使用一般醫療用手套為佳。使用手套應注意:戴手套前要洗手;每天更換手套,並徹底洗手;觸摸過病人後需脫除並更換。 還需注意,脫手套時,應一隻手拉住另一隻手套手腕處,往前拉出後,順勢將 手套由內往外翻,把沾附病菌的外層包住再丟棄。最後,記得遵循「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七字訣,好好將手洗乾淨。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
-
2021-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市長照老人群聚7死 何美鄉:614難解除三級
國內昨天總計增加三二七例本土個案、十三例死亡個案,本波本土社區感染已累積七五五一人、造成一二五人死亡。近日單日確診人數下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Rt值(有效再生數)雖持續往下降,但仍沒有放鬆跟樂觀的本錢;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也提醒,新一波家庭群聚感染仍在發酵,三級警戒恐無法在六月十四日解除。台北市政府昨證實,信義區一所老人養護機構爆發群聚感染,其中七名住民不幸死亡,平均年齡八十二歲。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機構住民幾乎都是「三管」老人,身上插著尿管、鼻胃管、氣切管,身體狀況較差,加上年紀大,以致死亡率偏高。全台四起長照機構感染據統計,全台至少發生四起長照機構感染事件,且六十歲以上確診者重症比例逐步上升,昨天已經達到百分之卅,且死亡率遠高於年輕感染者。目前計二二四例高齡患者使用呼吸器,專家提醒,老人及機構內感染事件千萬要提高警覺。Rt值下降不代表可放鬆陳時中昨天指出,Rt值往下降是過去十四天努力的成果,不代表現在可放鬆,並強調「沒有樂觀也沒有放鬆的本錢」,還要持續努力。何美鄉也表示,國人「自主封城」,達到一定的防疫效果,但預估到六月十四日仍無法恢復至二級,原因在於許多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住在家裡,釀成另一波家庭群聚感染,仍在發酵中。雖無法降級,但建議可稍微放寬一些限制,外出仍須戴口罩,但開放公園、運動場所。指揮中心公布新增二六二例本土個案、六十五例校正回歸,加上五例來自境外,共新增三三二例。陳時中表示,考慮不再公布校正回歸件數;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統計剩下六四三七筆資料,希望這一兩天可完成。昨天新增案例中,以新北市一六六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八十七例,桃園市廿三例,彰化縣十二例,台中市十例,基隆市八例,宜蘭縣五例,嘉義縣四例,花蓮、台東縣各三例,苗栗縣二例,台南、高雄市、澎湖及新竹縣各一例。其中十八例關聯不明。郭台銘遞件申請500萬劑新增十三例死亡個案,包括一例溺斃後四天才確診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案六九三二為六十多歲,有高血壓、糖尿病史,五月廿日因發燒至診所就醫,五月廿四日不幸溺斃,醫師覺得有異,主動採檢,五月廿八日確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向政府申請採購五百萬劑BNT疫苗昨遞件,國際佛光會今天將和藥商討論出貨時間和細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目前有四個機關團體提出正式公文申請,後續會全力協助。
-
2021-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60歲以上重症率達三成 醫:死亡遞延效應恐爆發
指揮中心宣布社區感染後短短三周本土案例已突破7000例,死亡人數從5月11日統計至今已達125例,重症比例與死亡人數息息相關。指揮中心今指出,全年齡層重症率從昨天的14.9%提高到16.3%,60歲以上重症比例從昨天的27.5%提高到30.2%。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從重症率來看疫情趨勢,仍在疫情爆發初期,別輕易以為Rt值下降,疏於篩檢與匡列,台灣這一波的隱形傳播鏈落在高齡者身上,必須更加注意。台灣重症率屢創新高,周百謙分析有三大原因,隱形傳播鏈仍在「長輩」間流傳、醫療量能不足、匡列隔離治療的速度太慢所致。國外染疫對象多為年輕人,年輕人免疫抵抗力佳,族群間感染力雖強,但仍以輕症或無症狀者為主;台灣此波社區感染以萬華為中心染疫者多為長輩,人際往來都是中高齡族群,本身免疫力差就容易增加重症機率,加上他相信無症狀或輕症的長輩仍在社區中潛伏,隱形傳播鏈還是很可能造成長輩繼續發生下一波的感染潮。第二是醫療量能不足,台灣這次醫療快速滿載,在家隔離或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的輕症轉為重症時,未能即時給予醫療,也是增加重症比例提高的原因之一。第三為篩檢仍以「症狀」分類,未以「Ct值」作為區分,周百謙表示,社區篩檢站或醫院篩檢仍以「有症狀」的優先,但這些有症狀的患者,很多Ct值都高於30,雖然是輕症但傳染力低;有些沒有症狀但Ct值卻低得嚇人的,如Ct值僅有10或20,都很可能快速變成重症,並增加國內的死亡率。他也建議,公布醫院收治患者時的Ct值,若收治一位Ct值高的患者,最後仍死亡,顯示台灣醫療量能有問題,應該要即時調整。他認為,指揮中心至今並未說明各縣市、各區域篩檢確診案例的Ct值平均數值,這項數值可以分析,該區域的篩檢是否有「超前部署」,確實及早篩出確診者,同時阻斷傳播鏈。目前雙北已經太過混亂,沒辦法看出趨勢,不過,中南部現在個案零星,可以從確診時的Ct值畫出熱區,廣設篩檢站,及早遏止傳播。周百謙表示,指揮中心目前公布Rt值的意義不大,僅能告知先前的疫情趨勢,並無法及時反應正在進行式,從指揮中心目前公布的重症率來看,反映到現在的死亡數僅是「剛開始」而已,疫情發展時間約三周,發病到重症約七天,若進入到插管,從臨床經驗來看,插管超過二周沒有拔管,後續脫離的機會就不大,接下來一周恐怕死亡案例還會再增加。周百謙表示,這次疫情死亡率肯定會很高,後續可觀察所有患者發病後28天死亡率,有沒有下降的趨勢,可判斷台灣是否有效「及早」抓出確診者,並妥善給予治療。
-
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採購政府簽約 何美鄉贊同、但需存在第三方簽約
企業、民間團體相繼表達有意協助採購國際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證實佛光會已與政府接洽,至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企業,對口統一為經濟部。但各界對於民間採購疫苗最後仍需由政府簽約一事,認為是「卡關」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在EUA限制下,現在由政府把關是正確作為,但她也認為屆時若出現政府簽約受阻,第三方單位簽約有存在的必要性。何美鄉表示,緊急授權使用(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的內涵是建立在緊急事件(如新冠肺炎),只有國家級的藥物管理單位,具有權利授與核發緊急授權使用。國家級的藥物管理單位如台灣的食藥署、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等。因此,緊急授權使用具有特定時空背景與使用對象等限制,所以取得EUA並不是一張正常的藥證,換言之,取得EUA藥證的疫苗或是藥物,只能在緊急情況才能使用。台灣疫情爆發,對於疫苗的需求大增,何美鄉表示「我也恨不得疫苗快點大量來台」。政府面對民間團體或是企業主動提出採購疫苗的意願,提出八大原則後續加註無論如何最後必須由政府簽約,引發對於政府「卡關」的疑慮,何美鄉認為,無論哪些企業或是民間團體採購的疫苗,由政府把關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她搜尋相關的資料,今年一月紐約州州長古莫(Andrew Cuomo)有意直接向輝瑞採買新冠疫苗,但美國白宮幕僚長克蘭(Ron Klain)回應,在緊急授權的體制下,各州不可以直接向原廠購買緊急授權的疫苗。莫德納與輝瑞原廠日前也拒絕直接販售新冠疫苗給德里地方政府,強調必須要中央,不能是地方。新加坡近期開放企業採購疫苗,僅針對WHO通過的疫苗,何美鄉表示,新加坡與台灣的國情不同,新加坡並沒有像台灣一樣有健保制度,能夠施打公費新冠疫苗的人數無法涵蓋全國,新加坡也是個移工社會,他認為開放企業採購疫苗施打,是為了讓企業將未能涵蓋到的移工接種率也一併提升。台灣已經宣布全民接種的新冠疫苗都將由政府出資協助國人接種,礙於優先施打順序,先前才會有部分需要自費。何美鄉說,她也非常期待疫苗大量抵台,盡早打到群體免疫的比例,否則長期關在家中,對於生理心理、經濟都有莫大的影響。台灣企業或民間團體積極洽購疫苗,但採購到的疫苗若有問題,國人的健康受到影響,後續是增加的是國內醫療資源負擔,站在國際上的立場多數都是對準中央政府,台灣也沒辦法避免循此模式。不過,台灣確實會面臨到國際地位的問題,因此第三方單位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政府協助接洽後,在簽約時出現問題,政府也許可以授權第三方代替簽約,像是郭台銘、佛光會都是很好的第三方單位。這些資源政府必須隨時備著。何美鄉表示,台灣目前的疫情看似受到國人「自主封城」的效力影響,疫情慢慢趨緩,她相信6月14日三級警戒期限抵達時,台灣雖然無法完全取消三級警戒,但可以稍微放寬一些限制,如戶外場所可以開放、健身房可以限制人數運動,但直到疫苗全面接種前,國人的生活狀態仍需要維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她預估會延續到年底。她說,6月14日無法取消三級警戒的原因是全台宣布三級警戒後,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返回家中,反而造成一波家庭群聚,這一波家庭群聚還在發酵,加上國內的醫療量能仍持續緊繃,家庭群聚感染量能持續下降、醫療量能能逐漸恢復,才能代表國人可以稍稍放鬆一些。
-
2021-06-01 名人.黃軒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的窩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年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發的地區,使他們非常地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疫情的大流行?A.為何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是COVID-19的窩?1.傳統菜市場,長期潛在病原體傳統菜市場傳播的病原體例如病毒、細菌,通常會在生鮮蔬果,或海鮮肉類存活。這些潛在的病原體,偶爾會傳播給人類,導致零星病例或小規模爆發,也有些人會有症狀生病,也會有無症狀的生病,甚至不會被發現的。這些病原體的基因,也會持續在菜市場存在,透過人類、家畜、海鮮,一些活體生物體內,共同相互傳播,但大部分病原體都會被切斷傳播鏈。少數病原體像是病毒,會通過基因重組機制,在有利的新環境下,做出適應環境壓力的突變。 由於基因重組分段,冠狀病毒(CoVs)中的重組,有其獨特的複製和突變的機制。COVID-19病毒可以在每10000個核苷酸下,就複製了一個新的基因序列。這樣的速度使這些RNA病毒特別快速適應宿主的變化,導致演化出帶有較高的傳染性或致病性的病毒,我們有時候也就會稱這些新的病原體為變種病毒或變異病毒。再加上傳統菜市場通常過度擁擠,人類與人類、人類和動物之間相互反覆接觸下,在這些有利條件下,病原體易撲向人類傳播。當「群聚感染」的人數大幅增加,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鏈「R0值大於1」時,就會大爆發傳染病的流行。When a large number of humans are infected, especially i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becomes effective with 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above unity ,a major outbreak will occur.2.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傳播力強日本研究人員,針對傳統菜市場內COVID-19傳播的研究發現,其COVID-19經傳統菜市場傳播給人的機率會比一般高出2-34倍,這顯示COVID-19一旦出現在傳統菜市場,傳播力是很強的。(We estimated that the reporting rate for the market-to-human route was 2–34 fold higher)3.無症狀感染為主日本研究人員認為,無症狀感染是COVID-19主要被忽略的感染原因。這些人都會再回到傳統菜市場繼續買菜,然後再傳給㰙販,如織網般一直不停擴散下去,直到大爆發或有確診病例被發現。4.不易去看醫生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於大部分(80%)都是輕症和無症狀的季節性病毒,也只有4%的病人會去尋找醫療服務,這更加難以提早發現這些流行病毒的存在。Another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s were asymptomatic by most symptom definitions, with only 4% of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a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episode seeking medical care for their symptoms (Shaman and Galanti, 2020)B. 如何減少傳統菜市場的傳播?a.法律單位社區傳播已經是第三階段,法律得採取傳統市場管制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傳統菜市場應强制採取防疫分流機制,如果攤商做不到防疫的法律規範,那就會勒令停業。b.㰙販單位1.人流和時間管制民眾到傳統菜市場採購,可依身分證號碼尾數分流進出。尾數奇數者:周三、五、日允上市場採買尾數偶數者:周二、四、六允上市場採買2.全民實聯制由於傳統菜市場常常會人滿為患,雖然有戴口罩但有時候也未保持社交距離,故進入菜市場得全民實聯制,以策日後有追蹤足跡可尋。C.個人防疫1.戴上囗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這些已經是個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必然要做的日常習慣,在病毒肆虐的時期,一個也不能少。2.寫下要買的菜防疫新生活,記得把逛大街的習慣暫時改掉。在未去菜市場之前,先寫下今天要買的菜,找到㰙位一次買足,買完東西即刻離開,莫再那邊閒聊了。3.宅配服務網路,也是有傳統菜市場,大家可以好好利用宅配服務。別忘了,缐上刷卡給付能減少和鈔票的直接接觸,然後不要叫外人送貨上門到你大樓門口啦。(網羅七家買菜網,方便在家買菜)4.離開菜市場時,酒精消毒雙手上完廁所我們得洗手,別忘了逛完傳統菜市場,也是要記得酒精消毒手後才可以回家喔,這樣才會有效減少COVID-19感染率,你的家人和社區才會安全。D.全民防疫行動由於疫情嚴重擴散,尤其是確診感染者幾乎都是有去過「傳統菜市場」、「大賣場」的足跡。任何民生銷售物資的地方,都已是COVID-19病毒的紅色警戒區域,故宜全民防疫行動(法律規範、㰙販單位、個人防疫) 才能脫離嚴重的疫情擴散。※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誰是無症狀感染者?MIT研究:對手機咳嗽就能精準判斷
新冠肺炎重點症狀「咳嗽」,與流感、一般感冒十分類似,一旦症狀出現時,恐難以分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一款App,人們只要對著手機咳嗽,就能初步判定自己是否染疫。麻省理工學院(MIT)去年發表的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並非毫無跡象可尋,他們的「咳嗽聲」與一般健康者,有著人耳無法分辨的差異。然而,只要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協助分析,就能進行判別。App使用簡便,準確度極高麻省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醫療與生物工程(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者透過大量的咳嗽聲樣本及說話聲錄音來訓練這款人工智慧模型。結果顯示,它能辨認出98.5%的新冠肺炎患者咳嗽聲,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的辨別能力,更是高達100%。研究團隊正在將此人工智慧模型整合成使用者友善的App,未來若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核准上架,將可以落實大規模應用在新冠肺炎的初步篩檢。不但無需任何費用,使用上也十分簡便、不具侵入性。民眾只要每天登入App,對著手機咳嗽,就可以立即得知自己是否可能已經染疫,並以此為據,判斷是否需要更近一步接受檢測。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布萊恩・蘇比拉那(Brian Subirana)解釋,若是每位進入教室、工廠或是餐廳的民眾,都事先透過這款App自我檢測,疫情的擴張就能大幅減緩,這也是這項檢測工具最有效的應用方式。最早用於診斷阿茲海默症事實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有研究團隊進行利用演算法,針對以手機錄製的咳嗽聲診斷肺炎、氣喘的研究。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則著手研發以分析咳嗽聲來偵測阿茲海默症病徵的人工智慧模型。除了眾所熟知的記憶減退外,也能偵測聲帶的退化、情緒低落等情形,更重要的是,能辨別肺部病變和呼吸表現的不同。研究者合併這三種不同面向的檢測,將其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診斷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研究團隊開始設想,可將此系統用於診斷新冠肺炎。蘇比那拉解釋,咳嗽和說話兩者都會受到聲帶和周圍器官影響,「也就是說,當你說話的時候,一部分的說話聲音就像是咳嗽,反之亦然。」平時透過說話所獲得的資訊,包括說話者的性別、母語,甚至是情緒狀態,人工智慧只要透過分析咳嗽聲就能得知。蘇比那拉於是開始嘗試找出新冠肺炎與阿茲海默症在咳嗽、發聲相關的病徵中的相似之處。「我們證明了新冠肺炎患者發聲的方式會改變,即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一樣。」研究團隊期望,這項初步篩檢技術如果能夠落實,並持續修正其精準度,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就能過去。資料來源:https://news.mit.edu/2020/covid-19-cough-cellphone-detection-1029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還有上千名確診者沒揪出!專家2數據曝潛在黑數
台灣目前醫療量能吃緊,加上篩檢量能塞車,目前推估的確診數每日落在三、四百上下,還有更多確診黑數在外流竄到處走!專家說明,目前根據數據回推確診母數,還有上千名黑數未被驗出,更多是無症狀、輕症患者,足跡還可能擴散至外縣市,不排除有下一波感染,甚至中高年齡者死亡後確診等情形出現。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所研究員周彥宏指出,要推估台灣目前的確診黑數有兩種方式,第一是以基本傳染數(R0值)來回推,目前國外數據R0值為3至5,並以高峰日五月十七日的回歸校正後的確診數為526人來算,若R0值5,等於病毒可一傳五人,總確診數應達兩千五百多人。「但台灣的疫情自五月十七日高峰發展到現在,確診人數三到四千人,明顯超過預估的兩千五百人,代表我們篩檢過程裡面,檢能量沒有將確診病率都篩檢出來,這些人就叫黑數。」周彥宏說明,由於這些人可能是輕症、無症狀患者,可能沒有病識感、擔心被限制出入,或者公共衛生,如戴口罩、社交距離沒做好,就可能持續感染下一波對象。第二種黑數計算方式,是透過重症確診者回推,他舉國外平均重症率為3%,台灣截至26日重症患者有378人,回推後國內至少有一萬兩千五百位確診者,「但目前台灣總計確診者僅六千多人,很明顯數據差了兩倍。」周彥宏指出,這些黑數沒有抓出來,也跟目前篩檢站量能有限有關係,加上足跡四處移動,仍有多點未知感染源在各縣市確診。他研判,目前每日確診數維持在三、四百,沒有下降,但也沒有指數型上揚,代表疫情並沒有到失控,卻也不見得已獲得緩解的趨勢,加上這一波疫情來的又快又急,過去疫情熱區集中在雙北,現在已經擴散至其他縣市,目前衛福部要盡快掌握確診者動向,並進行相關疫調,另外這些黑數也要提防有中高年齡者,在家中死亡後確診等情形發生。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感染者真的無症狀?一表了解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
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病毒量相同,無症狀感染者復原較快無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並非沒有受到新冠病毒侵害。美國醫療新聞網《網路醫師(WebMD)》的報導指出,研究者掃描了無症狀確診者的胸腔後發現,其中有許多毛玻璃狀的陰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這是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普遍看到的現象,這些陰影是肺臟受到感染的表徵。《自然》期刊說明,部分研究顯示無症狀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與有症狀的患者相當,然而無症狀者清除病毒的能力較佳,因此感染的時程相對較短。英國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傳染病研究員穆格・塞維克(Muge Cevik)解釋,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能較快的中和入侵的病毒,但並不代表他們身上的免疫反應比較強或耐受度較高,可持續較久的時間,證據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反而有更穩固、持久的中和抗體反應。根據國內研究顯示,事實上,在接觸的病毒後到發病前的這段時間,也就是症狀尚未出現時,是新冠肺炎最具傳染力的時期。加上身邊可能存在無症狀患者,防不勝防,因此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持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是有效自保的最佳解方。參考資料:.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what-we-need-to-understand-about-asymptomatic-carriers-if-were-going-to-beat-coronaviru.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811/asymptomatic-covid-silent-but-maybe-not-harmles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4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30/covid-19-asymptomatic-coronavirus-how-common-is-it-and-can-its-spread-be-contained.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31-4/01.PDF
-
2021-05-26 名人.黃軒
如何偵測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情惡化?重症醫曝關鍵
你如何偵測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在家或在檢疫中心病情突然變差了?近日來,台灣一直關心那些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在家或在檢疫中心突然病情變差了怎麼辦?由於大量的社區傳播,使得醫療體系崩潰邊緣,在國外早就有經驗了,實際上在國外很多COVID-19感染者,其實大部分(80%)都是輕症/無症狀感染。我們在沒有社區大爆炸時,是可以有效地隔離在醫院內,來進行大流行下的「圍堵行動」。一旦大爆社區傳播又不同了,這時不只是圍堵行動,而是要加入「減災行動」。減輕醫療負擔的壓力,這也就算是「減災行動」之一了。其中一個就是把之前這些確診病例,尤其是輕症/無症狀感染者,都一律放置在家裡面或檢疫中心隔離,這樣非醫護人員經過訓練後,也可以擔任偵測人員,留真的専業醫護人員在醫院現場搶救更危急的生命工作。我整理韓國和美國的各其中一個研究,其實在國外這樣的研究報告是很好的參考經驗。韓國檢疫中心經驗:輕症/無症狀偵測韓國在社區傳播大爆發之際成立檢疫中心,他們叫社區治療中心(Community Treatment Center,CTC),該機構旨在為醫院以外的地方,偵測隔離患者的症狀變化處理。此研究發現:1.有40.4%患者,使用單人套房、獨立浴室。2.有59.6%患者,使用一室多隔間的房,但各自獨立浴室;其中10.4%患者與家人同住,使用家庭型的隔開空間。 在韓國確診後,最快3天才入住檢疫中心。而確診COVID-19後,再入住檢疫中心,其中位天數為7(範圍3-14)天。這些人除了輕症COVID-19感染者(42.9%),入住檢疫中心時, 57.1%是無症狀感染者。韓國研究人員發現,這樣檢疫中心可以大幅度地減少醫護人員的暴露,住在檢疫中心的患者可以透過智慧手機應用程式(App)登記報告每日體溫,患者的配合度都維持80%以上。在這檢疫中心,偵測輕症/無症狀COVID-19感染者中,最終他們找到有2.3%的病人,之後因病情變化,需要被轉入醫院的。美國在家檢疫經驗:輕症/無症狀偵測克利夫蘭診所(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是世界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他們早在去年疫情大規模擴散在美國社區感染時,對於那些在家檢疫的確診患者,發予軟體設備(生命徵象例如 心跳、血氧濃度……等等偵測),在遠距離24小時和患者聯繫。在這次的研究中,他們共登記了1924名COVID-19患者,研究人員發現:1.60歲以上的患者佔25%。2.只有6.86%,發病當日確診就在家馬上被隔離。3.平均從發病到在家隔離,中位天數為8天。(哇!難怪美國會社區感染那麼久?)克利夫蘭診所主動監測這些在家中人的生命徵象變化,還有登記症狀變化。有10%的患者出現了一些令人注意的症狀(例如呼吸急促),需要升級到和醫生視訊會診。這些人大約在家隔離7-8天,才會有明顯症狀出現,而引起醫護人員的注意。最終,這些接受在家主動監測的患者中,有2%是需要轉入醫院治療的(這個和韓國類似)。研究期間,仍然有0.4%(9位)在家猝死的個案,研究人員認為這些人死因,可能和COVID-19併發症或原本慢性疾病併發症相關。研究人員認為,使用遠程設備在患者滿意度、轉入住醫院的機率和醫療費用方面,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因為移動手機與平台,會減少照顧者與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接觸。又可以獲得雙方溝通的需求,減輕了勞動負擔。大量使臨床培訓、非醫護人員,來評有效偵測這些病患,也擴大醫療服務範圍的關鍵。血氧偵測機(pulse oximeter)和COVID-19美國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家中使用血氧偵測機(pulse oximeter)的患者,在其主訴呼吸急促未明顯之前,早在幾天前,就會發現血氧飽和度下降,而能提早就轉入醫院治療。Patients with a pulse oximeter at home present with escalation a few days earlier due to declining oxygen saturation readings, prior to subjective complaint of shortness of breath. 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或正在等待檢測結果的時候,指尖血氧偵測機(pulse oximeter),就是監測血液含氧量方便快捷的工具。什麼是指尖血氧偵測機(pulse oximeter)? 監測血液中含氧量的簡單易用設備,只需幾秒鐘即可查看結果。 為何監測自身血氧含量如此重要?許多患有COVID-19輕症/無症狀的感染者,因為沒有任何明顯症狀,因而並不自知。COVID-19病毒侵犯可達肺部,降低您血氧含量。當血氧含量低於正常值並出現重症時,有時候患者只有感到疲勞、無力感而已(隱藏缺氧,31.9%)或明顯的呼吸急促(典型缺氧,68.1%),這些情況是很危險的。指尖血氧偵測機(pulse oximeter),隨時監測病人的血氧含量,當血氧含量一下滑,所有人知道要立刻就醫。血氧濃度的危險指標:1.血氧濃度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來?你該知道的10項防疫指南
全台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對所有人的日常造成深遠影響,當防疫成為生活新常態,該如何因應?元氣網整理了和新冠肺炎相關常見問題,希望能有助大家面對新冠挑戰。1、症狀/新冠、流感和感冒有何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約10%至30%是無症狀患者,但不少發病患者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的症狀很類似,沒有特異性,容易混淆而影響診斷。周百謙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方式,如果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就會在空氣散播時進入周遭人的鼻腔或口腔作暫時性的存留,初期會以上呼吸道的症狀為主,如鼻塞、流鼻水、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屬於輕症症狀,和感冒症狀相似。>>相關新聞2、確診/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相關新聞3、足跡/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相關新聞4、快篩/該做快篩嗎?全台社區篩檢、快篩站報你知!全國防疫警戒升為第3級後,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篩檢站目的是讓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的民眾及早採檢,確診後可盡速隔離,並非給無症狀或沒相關接觸史者「沒事驗看看」。各縣市政府對可接受篩檢民眾規定不同,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確認。若有相關需求之民眾,記得攜帶「身分證」和「健保卡」。>>相關新聞5、就醫/疫情期間不敢就醫?4步驟完成線上看診本土疫情升溫致許多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大醫院也紛紛宣佈降載、暫停非必要醫療導。而家裡有該去醫院複診的慢性病患,又擔心去醫院風險太高。對此,許多醫院推出了新冠因應措施,讓民眾在家就可以選擇「通訊診療」。健保署表示,適用通訊診療的對象,原為衛生局轉介後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但隨著防疫警戒升級,健保署宣佈將門診病人納入視訊診療對象之內,暫定至110年5月28日為止。>>相關新聞6、口罩/是否要戴2層口罩才有防護力?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相關新聞7、住家/開窗通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相關新聞8、外出/出門採買返家後該馬上洗澡?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相關新聞9、交通/搭乘大眾運輸、電梯該如何避免感染?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病毒的傳播會受空調的影響」,也就是說車廂中的病毒會透過中央空調來散播。「站在車門附近」的位置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當乘客擁擠地站在車門附近時,空調會難以自由流動,病毒會集中在人群上方。常見的密閉空間還有電梯,山川教授表示因為電梯裡的空間很平均,在理論上每位搭乘者的感染風險並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要去較高樓層,或是逗留時間較長的人,站在最裡面的位置會比較安全。>>相關新聞10、飲食/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相關新聞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安全?效果最差?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預防接種疫苗被視為可能力挽狂瀾的解方。台灣在3月22 日起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但打氣疲弱,與疫苗相關的負面訊息、擔憂罕見血栓副作用等,一直未曾停歇。截至5月9日,台灣手上逾30萬劑AZ疫苗,用掉9.2萬劑,還有20萬劑得跟即將到期的有效期限賽跑。「AZ太便宜、效果不好?」「很多國家都不打AZ,一定是不安全?」「打AZ會血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看到民眾一連串的疑惑,日前舉行記者會,詳解新冠疫苗10大迷思。迷思1: 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施打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仍受經濟衝擊;未來各國都完成疫苗接種、優先開放國門,台灣不可能繼續鎖國防疫。另外,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打了疫苗就有「群體免疫力」,自己就能不打了,實際上,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有7成以上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機會讓病毒漸漸消失;且群體免疫只能維持短時間,以麻疹疫苗為例,在台灣接種率達95%,但只要世界有麻疹疫情,台灣也一定會有個案。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長期流行病毒,一旦感染就有1至2成重症、2至4%死亡率,不打疫苗是冒風險。迷思2:打了新冠疫苗就代表不會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了?李秉穎:目前歐美核准的疫苗都能將近100%預防重症住院,但研究發現,疫苗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給他人。也因此,即使接種疫苗,仍應勤洗手、佩帶口罩、不碰眼鼻口,以降低感染風險。迷思3: 新冠疫苗為什麼要打兩劑?李秉穎:歐美目前核准的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因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接種第一劑疫苗事先幫免疫系統「上課」,讓免疫系統學會辨識病毒、學習對付的技能;打第二劑就像是「複習」,讓免疫反應蓋起高樓,依照時程打完2劑才有完整保護力。迷思4:病毒會變異,打了疫苗也會失效?李秉穎: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容易變異。歐美核准的疫苗對於某些變異病毒株仍具有一定保護力,但對某些變異病毒株,如南非株的保護效果確實變稍差。至於以後需不需要使用新的新冠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仍須更多研究結果。根據台灣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的經驗,腸病毒也常變異,但一支疫苗也可對抗。迷思5:AZ疫苗價格最親民,所以效果最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是因為AZ承諾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方式提供腺病毒載體疫苗。依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歐美目前核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同樣接近100%,歐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也顯示,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接種者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及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若以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4到6成來看,目前新冠疫苗,不管是腺病毒載體或mRNA疫苗,保護力早已超過標準。迷思6:多國限打AZ新冠肺炎疫苗?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黃玉成:限打的情形發生於歐盟部分國家,歐盟藥管局評估,雖疫苗可能導致罕見的血栓副作用,但仍評估AZ疫苗接種益處大於風險,仍建議接種。歐盟各國依據國情與疫情不同,調整AZ疫苗的施打政策。迷思7:新冠疫苗有可能造成血栓的不良事件,要不要打?黃玉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英國藥品暨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以及其他國家的最新數據,疫苗與血栓相關性似乎合理但尚未確認,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仍建議民眾繼續施打。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造成罕見腦靜脈血栓CVST的機率比施打新冠疫苗高,意即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嚴重危害更值得擔心。歐盟藥管局近日雖將血栓列為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效益,遠大於可能帶來的風險,建議繼續接種。台灣基於歐盟資訊建議:民眾接種前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同時現階段正在使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族群接種前後應停藥至少28天。迷思8:新冠疫苗研發與測試太倉促,所以並不安全?呂俊毅:疫苗或新藥研發過去費時10多年為常態,主要是依研發流程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床,每一期都要花費兩三年時間。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也花了4年多。新冠疫苗研發僅有一年不到,並不是把上述的研究流程跳掉,而是法規上的彈性解釋,把每個流程的時間壓縮並重疊,如動物實驗做到一半之後,若無問題就進行第一期臨床;第一期臨床做得差不多了就做第二階段等,沒有省掉任何一個步驟,也沒有放棄該有的科學要求。所有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都有經過嚴謹的審查及檢驗程序,目前採購的疫苗都經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品管理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才能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專案輸入許可。開放施打後,也持續追蹤接種者的身體狀況,以監測疫苗的安全性。有些人也會在意,為什麼AZ疫苗是韓國廠產的,甚至質疑韓國廠品質不佳?這是因為AZ先前並沒有做疫苗,而是委託全球各地的疫苗公司協助生產,在亞太生產國為韓國、印度、澳洲、泰國等,所委託的疫苗工廠都經過認證許可,韓國廠也屬世衛COVAX供應鏈一環,很多國家都有使用,都符合國際法規認證。迷思9: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呂俊毅: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是正常的,這也是疫苗發揮功用的訊號。常見副作用包含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發燒、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因此,打完疫苗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不必緊張,需要時找醫生諮詢或用藥即可緩解不舒服。常見於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只要在接種後發生都會需要通報,但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新冠疫苗統計資料,自3月22日疫苗開打至5月10日,疫苗接種約9.2萬劑,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438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410件、疑似嚴重過敏3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5件。迷思10:新冠疫苗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呂俊毅:目前歐美核准使用的疫苗成分,並未包含具活性的新冠病毒,這代表新冠肺炎疫苗並不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不過,疫苗接種需要2週才會產生免疫力,目前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才算完整接種,因此過程中也有可能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建議接種疫苗後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免感染。用疫苗預先建構台灣的免疫防火牆李秉穎說,國際及早完成疫苗覆蓋,有可能讓新冠病毒「傳不下去」,進而讓病毒消聲匿跡。儘管現在有變種病毒威脅,但以目前資料分析,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是「來自星星的你」(意即外星人),否則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呂俊毅說,台灣目前確實染疫風險很低,有些人會認為是不是台灣就先不要打疫苗?但此說法要成立有一個前提,就是感染率必須一直維持這麼低。假設有人可以保證,台灣感染率可以一直維持,那就可以不用打AZ,可以繼續等,等有沒有更安全的疫苗,「可是,誰能保證?」呂俊毅說,打新冠疫苗需要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若等到疫情爆發、因為風險增加才要打, 可能來不及。應該在疫情還沒來之前做好準備,透過施打疫苗建構免疫力。(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AZ疫苗又期待又怕?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