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清熱
共找到
329
筆 文章
-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咳嗽咳不停 兩個簡易食譜助止咳潤肺
小愛一進診間就說:「醫師,我上個月確診,可是到目前就剩下咳嗽沒有痊癒,喉嚨搔癢,不定時想要咳嗽,只有早上起來一點點白痰,其餘也都沒有痰或喉嚨痛,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我舒緩?」不管是長新冠還是感染當下,很多人最難受的症狀就是咳嗽了!《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提到:「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乃乾,四肢滿,肢節皆痛。」描述的其實跟新冠肺炎的病程很接近,從我們的咽喉入侵,出現呼吸道症狀,咽癢咳嗽喉痛有痰,進而全身四肢緊繃痠痛感。而康復後仍有慢性咳嗽,在中醫的概念裡,代表身體仍有「熱邪」未完全清除,且同時伴有氣虛陰虛症狀。若已經沒有嚴重喉嚨腫痛,我們常會使用藥物「銀翹散、桑菊飲、或沙參麥冬湯」去滋陰清熱。但如果要從平常的飲食調養來緩解咳嗽呢?千瑞醫師建議民眾可以諮詢中醫師從生活中取材,當喉嚨已經不痛且沒有痰時,例如百合、山藥、銀耳、梨子、西洋參、沙參、玉竹、麥門冬等,這些都是很棒的潤肺食材。提供兩個潤肺食譜。潤肺食譜.百合蓮子銀耳湯:將百合、蓮子、銀耳洗乾淨,放入鍋中同煮,可依個人喜好酌加紅棗、枸杞、冰糖來調味。.冰糖燉梨:將水梨或雪梨洗淨後,橫切上方頭部,放入碗中,挖空中間果核,將冰糖撒入果肉中,放入電鍋蒸煮半小時,梨子會自然出水,梨汁連同果肉一起食用。穴位按摩又或者,千瑞醫師跟大家分享兩個肺經穴位,少商穴及魚際穴。.少商穴:不少確診者會出現喉嚨痛,可按壓「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外側,距離指甲角旁0.1寸處,以指甲尖掐按30秒,放鬆一下再繼續按,按壓穴位時會有微微痠脹痛,可以緩解喉嚨疼痛的症狀,或是喉嚨緊繃感。.魚際穴:咽喉搔癢或咳嗽,可以多按壓「魚際穴」。攤開手掌,掌心靠近拇指處有一塊豐隆肌肉形似魚腹,稱大魚際(肌),此處肌肉色較白,與手背肌色有差異,而拇指根部與手腕連線中點(第一掌骨中點),就是魚際穴。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滎主身熱」,五行屬火,用於清肺熱、止咳喘,如果平素容易口乾舌燥民眾也可以多多按摩此穴。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隨著Omicron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本土確診人數增加,康復後仍留有不適症狀的人數也跟著增長。36歲的吳小姐在5月初感染了Omicron病毒,現在已經陽轉陰康復,但仍會乾咳、胸悶與頭痛,持續了將近兩週,吃普拿疼與止咳藥仍不見好轉,生活與工作方面都大受影響。確診後身體不適 肺熱脾寒所致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廖唯宇醫師表示,不少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一至兩週後身體仍有不適,大多有咳嗽、胸悶與喘、頭痛,乏力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的特性在中醫來看主要是肺熱脾寒,而中醫的「熱」在西醫指的是發炎,因此病人在罹病當下可能有明顯的喉嚨痛、咳嗽黃痰,且生病期間熱久傷陰、久咳傷氣,病人在康復後大多會轉為陰虛、氣虛的體質,肺陰虛便容易造成乾咳氣喘、胸悶,而頭痛則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還在。養陰潤肺 中醫調理有效治療應對肺陰虛的狀況,廖唯宇表示,治療以養陰潤肺為主,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通常會開立含有連翹、薄荷、桑葉、菊花等中藥材的桑菊飲,能幫助病人清熱、益氣、緩解乾咳的症狀,而病人也可以透過按摩風池穴、大椎穴,緩解頭痛。後遺症「腦霧」 輔以針灸改善症狀至於近期另一個被大家討論的後遺症「腦霧」,研究期刊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損害腦神經細胞,造成病人常有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疲乏等症狀,也可以透過石菖蒲、鬱金等等的中藥,輔以針灸,幫助生活回到正軌。(推薦閱讀:記性越來越差? 營養師激推「10樣超級食物」救腦霧、防健忘)身體不適快就醫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為上策儘管確診後有三個月的「無敵星星」,但染疫康復後多數人仍會因後遺症而感到身體不適,廖唯宇提醒,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若需服用中藥調理,建議透過合格的中醫師開立,並多休息、避免吃冰、熬夜、炸辣等重口味食物,不讓發炎傾向加重,加速體力恢復健康。延伸閱讀: ·確診康復小心再感染! 醫急籲「做1事」降風險 ·Omicron害腦霧!腦霧有哪些症狀?會好嗎? 專家揭「4大警訊、改善方法」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舒緩喉嚨痛與咳嗽、補充體力 營養師盤點蜂蜜7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文∕陳大樂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能調和百藥;中東以及歐洲各地,更視蜂蜜為「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人類食用蜂蜜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遠從古埃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形文字等,都曾出現養蜂等關於蜂蜜的記載。東方人熟知的《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等好處。現代科學則證實,蜂蜜除了美味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效果,就連其他蜂產品,如花粉、蜂王乳、蜂膠等,也都具有特定的保健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若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分析蜂蜜,我們可以發現蜂蜜絕大多數為碳水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為單醣類的葡萄糖和果糖,這類單醣因為極易被人體吸收,能立即轉換成為能量,可以增進體力和消除疲勞,但也因極易吸收,本身有血糖不穩、肥胖問題的人,不建議多吃。其中,賦予蜂蜜療效的是微量的維生素、巨量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以及抗氧化物質及酵素。特別是蜂蜜獨特的酵素,如澱粉酶、轉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脂酶、葡萄糖氧化酶、酯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蜂蜜含有微量的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類等,則有助對抗自由基的形成。❶改善便秘便秘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根據調查顯示,台灣30至49歲的上班族中,有近一半的人受便秘所苦,尤其是職業性質需要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人,更是經常便秘。陳詩婷說,便秘的人不妨可在開水裡加點蜂蜜,早晨空腹喝,因為蜂蜜具有助潤滑腸道的作用,能柔軟乾硬的糞便。不過別忘了,要緩解便秘最關鍵的手段,仍是每天補充充足的水分(體重X30c.c.)、蔬菜水果吃足、養成運動習慣、進食時間固定,尤其是每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幫助腸道潤滑,才能有效幫助排便。❷舒緩喉嚨痛與咳嗽中醫認為,蜂蜜因為有殺菌及潤肺止咳的作用,譬如夜晚時容易乾咳,或是平時覺得喉嚨乾癢,想咳嗽時,適量喝點蜂蜜水,有助滋潤呼吸道。不過,這好像與一般認為甜食容易生痰的認知有矛盾,因為蜂蜜也是甜食的一種。陳詩婷解釋,蜂蜜止咳的功效,是針對沒有痰的乾咳,也就是喉頭因為乾燥、缺乏滋潤所造成的咽喉刺激、乾癢所導致的咳嗽。此時質地溫潤的蜂蜜,就可以發揮止咳潤肺的作用;但假使是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了。❸促進睡眠蜂蜜因為含有多種維生素B群、鈣質、鎂、鉀、磷等,這些微量營養物質具有安定神經、幫助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適量喝一點蜂蜜,的確能幫助放鬆身心,達到舒眠的作用。不過,陳詩婷建議不要在睡前喝,因為蜂蜜本身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糖本身就比較利尿,特別是容易頻尿、夜尿,或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人,睡前喝了一杯蜂蜜水,也許會加重夜尿的頻率。此外,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平時飲食應該避免酒精、含咖啡因食物、奶油、辛辣類等食物。❹養顏美容蜂蜜本身具有滋潤的作用,拿取新鮮蜂蜜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以讓皮膚更加保水、富有彈性等好處,尤其是秋冬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可以用少許蜂蜜調和水後塗於皮膚,防止乾裂;另外,若想要皮膚白皙,可用蜂蜜水加牛奶或奶粉一起調和,敷在肌膚上。❺提高免疫力作用蜂蜜含有寡糖,寡糖本身就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因此被認為有整腸、提高免疫力(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的好處。此外,蜂蜜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素、黃酮醇與黃烷醇等營養素,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整體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❻抗菌、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將蜂蜜塗抹在傷口上,有助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這是因為蜜蜂會製造特定蛋白質「防禦素-1」(defensin-1),在採集蜂蜜過程中,會連同唾液一起進入蜂蜜裡,防禦素-1本身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再加上蜂蜜本身有高滲透壓、低pH值、低水活性的特性,有助抑制細菌的生長。❼快速補充體力蜂蜜含有豐富的單醣類,因為分子很小,容易讓人體吸收,特別是幼兒患有腸胃炎、腹瀉等狀況時(1歲以下嬰兒避免食用蜂蜜),可代替市售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幫助他們免於脫水。另外,長時間劇烈運動下來,容易有肌肉損傷的問題,導致運動表現下降。此時適當補充蜂蜜水,因為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再加上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延伸閱讀: 。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 行家揭「正確方式」:多數人都錯了 。吃不完的蜂蜜如何保存? 食藥署曝「1動作」恐變質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5-30 該看哪科.中醫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新冠病毒不斷有變異珠出現(Alpha、Beta、Delta到最近的Omicron),其間台灣經歷了2次Outbreak(2021年5月台北萬華獅子會及2022年4月基隆小吃店暨警察群聚、中和公寓、台中婚宴等),今(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延燒爆發及確診病患(輕症)快速增加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快速應對及準備接下來醫療就診環境的改變。防疫三防線,牢牢固守健康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緊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第一道防線「口罩」一定要帶好帶滿,把病原體隔壁在外,不要侵入體內,第二道防線「疫苗」一定要盡快接重,讓身體早點認識病原體,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三道防線「藥物」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所幸近日多數確診個案都是輕症,並且確診病患及65歲以上年長者快篩陽性就可公費給予「清冠一號」中藥或抗病毒藥輝瑞的Paxlovid(帕克洛維)及默克的Molnupiravir (莫納皮拉韋)等的西藥。中醫辨證論治,依體質對症下藥,不需一昧追求清冠一號資深中醫師翁清松教授建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也不用一直追求防疫聖品「清冠一號」,因為中醫的強項就是「辨證論治」,很多病人跟本不必使用到像「清冠一號」這麼苦寒的藥,如「金銀花」、「板藍根」是必用的,咽喉痛用「銀翹散」,發燒全身酸痛可用「柴葛解肌湯」或「柴胡清肝湯」,腸胃問題用「藿香正氣散」,乾咳用「麥門冬湯」,咳痰用「止嗽散」,喘咳用「麻杏石甘湯」,心跳太快用「炙甘草湯」,血氧太低用「生脈散」,臨症加減,一定可以減輕症狀並且陽轉陰,回歸正常日常生活。常備中藥材煮成茶飲,在家亦能減緩不適根據確診病患描述,這波Omicron感染症狀多變化,初起喉嚨痛(如刀割)、肌肉酸痛、流鼻水,中期發燒、畏寒、味覺改變、容易疲勞,後期乾咳、咳嗽不止、氣喘虛弱及胸悶等,開始服用藥物後最先改善的症狀是肌肉酸痛、發燒及疲勞感,最後及最難消失的症狀是咳嗽,甚至有病患形容這次咳嗽「咳到甚至懷疑人生」。這時我們可以用幾味中藥材簡單煮成茶水改善症狀。例如:.「百合」:有鎮咳祛痰、鎮靜安眠、滋陰潤肺功效.「麥門冬」:有養陰、清熱、潤燥,改善燥咳痰粘,咽乾鼻燥,等功效.「紅棗」:有養血安神,補中益氣,改善倦怠乏力,調和營衛功效.「黃耆」:有補氣(肺氣、脾氣),增強身體表層的「衛氣」的作用,「補氣固表」,類似一道對抗病毒的堅固城牆,增強身體的防禦力,預防二次感冒。怕中藥味道的人可以在飲用前加一點「蜂蜜」或「麻油」。.「蜂蜜」:有潤喉、止咳效果,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改善兒童的咳嗽頻率和咳嗽嚴重程度。.「麻油」:有潤喉、滋潤喉嚨黏膜及增加纖毛運動作用,具有保護嗓子及改善支氣管炎的作用。最後,目前新冠肺炎輕症病患還是佔97%的現在,如果被感染確診,請不要過度恐懼和緊張,一定要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目前藥物陸續到位中,記住「黑暗過後會是晨曦,才能展翅高飛出國旅遊」。
-
2022-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依患者症狀給感冒藥 效果也很好
國內開發的新冠肺炎治療中藥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表示,即使藥物不夠,仍然可以依照患者的症狀不同,依照中醫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加以調理,效果相當不錯。台南市一名已施打兩劑新冠肺炎疫苗的14歲女學生,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非常不舒服,期間未服用西藥。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視訊門診,家屬原本希望醫師能夠開立清冠1號,但目前藥物不足,中醫部醫師劉家蓁依照女學生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劉家蓁表示,類似新冠肺炎這種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的疾病,中醫稱作「時行感冒」;若以急性熱病為主,表現發病急劇、病情險惡、傳染力強、能引起大流行,又稱作「瘟疫」。依照中醫觀點,由於氣候不同以及人體素質差異,雖然感染同樣病毒但表現出的症狀還是稍有不同,而有風熱、風寒、濕熱等不同表現。劉家蓁表示,如這名女學生是常見染疫後輕症的表現,且屬於風熱類型,故使用祛風清熱藥物,酌量搭配止咳藥物,例如桑葉、薄荷、連翹、黃芩、杏仁等。若患者體質偏向風寒,治療方針則改變,會用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若偏向濕熱,會酌加利濕藥物,如滑石、木通等。劉家蓁表示,不少確診者會出現喉嚨痛,可按壓少商穴,位於雙手拇指節側,外側指甲角旁1分處,以指甲或指腹掐按30秒,放鬆一下再繼續按,按壓穴位時會有微微痠脹感,可以緩解喉嚨疼痛的症狀。她表示,台灣疫情高達9成輕症,在急於回歸日常生活且清冠一號藥物供不應求狀況下,經由中醫師依個人體質病症開立的處方,也能幫助病人緩解病症不適。此外,確診後遺症常見有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呼吸費力、頭痛、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也能透過中醫協助調理,讓身體機能恢復。民眾也可善用衛福部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增加跨科看診便利性,透過中西醫整合協助早日康復。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治新冠有療效和中西醫系統不同有關?中醫師這麼說
我在大前天(2022-5-24)發表清冠一號,療效?科學證據?。隔天,潘建志醫師在臉書發表請正視清冠一號療效證據不足,其中有引用我這篇文章。不久後東森新聞的採訪主任高政義先生在臉書用簡訊問我是否可以接受採訪。到了晚上10點半左右,一位名叫Emma的記者就用視訊採訪了我大約12分鐘。隔天,也就是昨天,我在YouTube看到東森新聞發表的影片獨家》清冠一號沒實證療效?陳時中:系統不同,其中有一小段是我的採訪。所謂「系統不同」,指的是中醫系統跟西醫系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雖然西醫系統認為清冠一號沒有療效,但中醫系統卻認為清冠一號是有療效。事實上,我在一年多前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清冠一號的文章裡就有引用一位中醫師。我的文章是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而我引用的文章是治癒新冠旅美名中醫:「清冠一號」效果有限 若誤用反加重病情。我把這位中醫師文章裡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台灣目前陷入病情恐慌之中,…開始大力推展台灣中醫團隊提出的「清冠一號」,報章媒體也大幅度宣傳,說是台灣的創舉,拯救世界的特效藥。真的如此嗎?根據台灣中醫團隊的解說,以魚腥草和板藍根對抗新冠病毒,為「清冠一號」的主力。我相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這不是中醫的理論及思維,中醫治病從來就不是利用什麽中藥材來對抗病毒,而是設法改變身體内部平衡狀態。「清冠一號」是參考(中國的)「連花清瘟」而來,……和「連花清瘟」大同小異。據中國大陸多個醫學團隊的研究分析後結論,「連花清瘟」不能減少輕症轉重症的機率,大多數的情況下,「連花清瘟」也不能加速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所需要的時間,而同樣的問題也會隨著「清冠一號」的廣泛使用而浮現出來。雖然對肺家輕微發熱的病人而言,「清冠一號」或許可以幫忙緩解症狀,然而,對於肺家嚴重發熱、肺寒或寒熱夾雜、肺部積液等等的病人而言,不但效果不彰,許多情況下可能反而加重病情。目前已經有海外確診華人自行購買「清冠一號」服用,病情反而加劇,緊急聯絡診所求助。瘟疫肆虐下,人命關天,我們應該讓數據説話,應該讓有大量臨床成功治愈病例的醫生説話,而不是看到病毒感染發熱就清熱解毒,也不是抓著極少數的病例來無限放大。蘋果新聞網也在兩個禮拜前發表瘋搶清冠一號|中醫師不樂見:多人用後腹瀉 沒染疫當補吃「免疫出問題」。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黃澤宏說,……清冠一號是由10味清熱解毒藥方組成,但每人體質不同,其未必適合所有確診者,…「對一般人來說太寒」,硬要用,不但影響正常免疫系統運作,也會過度刺激腸胃,且即便是天然草本,毒性、副作用較低,仍會增加肝、腎臟代謝負擔,所以未確診者若只是想增強抵抗力,不宜用此藥。台灣中醫藥教育學會理事長黃建榮也坦言,以他個人專業,「清冠一號不是中醫師首選」,畢竟該藥是Alpha變異株時期開發的藥方,現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症狀不全相同,用同樣藥方來治療不合理,且許多人用後發生腹瀉,還是要依個人體質來調整藥方為佳,非常多藥方也有治療新冠肺炎效果。對於坊間許多健康人搶購清冠一號,希望吃了防感染,黃建榮則強調,「清冠一號不是保健方」,沒染疫也吃是不正確的觀念。擁有中醫和西醫執照的邱豑慶醫生昨天發表清冠一號到底可不可以當成預防用藥?。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中醫同行,有的礙於大佬壓力,只敢私下勸告自己的病人,西醫同業,出來講話的又怕被說你『目中無人、歧視中醫。』我中西醫師,那乾脆我來得罪人好了。反正你們大家最常講的笑話,不就是『西醫治病、中醫治本、中西合治、製成標本』?(註:應該是『西醫治標』)我們先從事實來看,真的有一種藥物,可以『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嗎?甚至說,沒病的人要吃預防的話,就多加點水,把濃度稀釋薄一點就好?談任何毒性,不講劑量的都是流氓。論任何治療,不問診斷的都是文盲!我是不知道這些老師輩的老中醫們,還記不記得當初在中醫系的課堂上,怎麼樣教育我們,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啦。現在同一票老人,忘記當初怎麼教學生的了?不管輕症重症,不管有病沒病,通通都來吃清冠一號?這是七龍珠裡的仙豆?還是如來神掌的大還丹?原文:清冠一號:療效,系統不同
-
2022-05-29 養生.運動健身
確診不要慌!6招加速康復
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家人朋友都確診了,確診後該如何減緩症狀,想必是許多人的困擾。今天就讓中醫師「77老大」告訴你6招確診必學速救法,加速康復,重回正常生活!確診恢復建議一:正常飲食、少量多餐。77老大表示飲食方面不要碰烤、炸、辣、菸、酒這類容易讓身體發炎的東西,蛋白質的攝取跟平常一樣即可,無須補充過量。可以把難消化的白飯換成米加薏仁煮成米湯,能夠清熱利濕、補脾胃之氣,以及多補充保濕補水、潤肺的食物,減少後遺症發生的機會。確診恢復建議二:清冠一號。清冠一號對於感染後的輕症以及無症狀患者是個很好的選擇,能夠阻止病毒入侵複製、調控身體發炎反應、減少痊癒後的後遺症。另外,除了清冠一號外,也有許多清熱抗毒的中藥材,如板藍根、連翹、荊芥、金銀花等,確診後可以申請公費中醫視訊看診,再讓中醫師幫你調配即可!確診恢復建議中還有多喝水、放鬆心情、穴道按摩以及運動曬太陽,詳細內容都在影片中,快打開看看吧!一起不焦慮,有效減緩確診後遺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健康度過疫情!原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6QIMqam3077老大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zkK0-g8S8Z_t8ZjUmpAlA77老大FB:https://www.facebook.com/77%E8%80%81%E5%A4%A7-26898144027085377老大IG:https://www.instagram.com/basil_77777延伸閱讀清冠一號使用以及匡列、確診懶人包一次報你知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8 養生.抗老養生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空氣太過潮濕,魚都能從門口游進來,游過房間的半空中,再從窗戶游出去。」這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句子。最近梅雨不停,可能很多人也覺得空氣中充滿濕氣,可以養魚。環境潮濕,而端午將至,時序入夏,又到了體內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元氣網為您整理對抗內外潮濕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舒爽一夏。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何時容易產生濕氣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濕氣致病三階段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關節痠痛。●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除濕怎麼做?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除濕NG行為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如何排濕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寒濕體質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累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體質●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以綠豆湯、冬瓜茶或冬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若不確定自己體質偏寒還是偏熱●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飲食調整袪濕★茶飲袪濕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排濕方法大補貼:中醫師吳正一指出,排濕除了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出。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穴位按摩:手部、腹部、腳及頭部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運動排濕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泡腳: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面Story)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研究證實金銀花、板藍根有助對抗新冠病毒感染!中醫師教防疫料理這樣入菜最適當
隨著疫情擴散,每日都是破萬的確診數,民眾似乎不像疫情剛爆發時的害怕,但是隨著周遭親朋好友不斷地宣告中獎,大家的擔心恐懼還是會提升。面對這樣的狀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若想要維持正常生活,醫書寫「正氣存內,邪不可侵」,體內正氣充沛,則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入侵,有哪些中醫藥膳茶飲可以增加抵抗力來面對新冠肺炎呢? 五月初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說明中藥材「金銀花」能誘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新冠病毒、腸病毒及登革病毒的感染,減緩病況症狀不適感,同時搭配黃耆還能防止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纖維化。以中醫角度而言,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可清熱解毒,的確可用於新冠病毒引起的咽喉腫痛。但是金銀花本身偏寒性,不建議長期單一使用,尤其體質偏寒、或常拉肚子、或手腳冰冷、或子宮虛寒者,更是要多加提醒注意。因此,可以酌加溫性藥材例如當歸來平衡藥性,或顧脾胃藥材例如白朮來強化胃腸功能。 金銀花元氣雞湯 • 材料:金銀花3錢、當歸3錢、白术3錢、紅棗1.5錢、枸杞1.5錢、桑葉1.5錢、甘草1錢、雞腿600克 • 作法:雞腿600克放入18克的鹽(3%),醃至少8個小時,雞腿洗淨三遍。紅棗洗淨去核,帶核的棗子性燥,所以去核備用。取一湯鍋,加入上述藥材,去核紅棗、枸杞,開大火滾後。加入雞腿放入電鍋40-50分鐘,調味完成。 若民眾不方便至中藥行抓藥,也可以詢問中醫診所是否有推出類似的燉包,便於在家調理烹煮。 但是,縱然這波新冠疫情幾乎輕症或無症狀,生理健康影響不大,但心理層面的壓力仍不斷上升。例如不知道何時自己會被感染、擔心居隔期間的家庭收入、或甜蜜的負擔(防疫在家與小孩朝夕相處),種種情況可能出現情緒容易波動,有時低落,有時急躁易怒,甚至脅肋疼痛、呼吸不暢、筋骨緊繃感。這些其實都是肝氣不舒或肝氣鬱結的情況,我們可以酌加一些疏肝理氣藥物例如柴胡、香附進行調節,又或是活血通經藥物例如丹參、刺五加等等,讓整個身體解壓放鬆來面對疫情的變動。 另外,中醫希望「治未病」,也就是預防醫學的概念,希望民眾不要生病也就是避免染疫。在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中,就有提到金銀花及板藍根具實驗證據可對抗新冠病毒。而一般民間常見的西洋參、黃耆,由於可以補氣生津、益衛固表,都很適合做為茶飲使用。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每個人體質不同,切勿人云亦云,還是需要由專業醫師診脈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身的處方。 養生茶1 • 材料:板藍根3錢、菊花2錢、金銀花2錢、水500毫升 • 作法:板藍根、金銀花、菊花稍微清洗後,放入鍋中加水煎煮5分鐘,加蓋悶泡5分鐘後可飲用。 養生茶2 • 材料:西洋參3錢、黃耆1錢、水500毫升 • 作法:西洋參、黃耆稍微清洗後,放入鍋中加水煎煮5分鐘,加蓋悶泡5分鐘後可飲用。
-
2022-05-11 養生.聰明飲食
綠豆清熱解毒,可緩解花生堅果造成的過敏?顏宗海:無稽之談,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儘速就醫
有些民眾在吃完花生、堅果後,身體會出現過敏反應,網路上卻有網友建議這些人,平常可以多吃綠豆製品,減少對花生、堅果等食物過敏。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此為無稽之談,曾食物過敏者應該牢記自己不可吃哪些食物,以免影響健康。許多人都有過食物過敏經驗,吃了某些東西,全身冒出大片蕁麻疹,極少部分會出現過敏性休克,顏宗海指出,魚、蝦、貝類…等海鮮是國人最常過敏食物,而堅果、花生則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過敏原,台灣極為少見。但不管是哪一種食物,如果食用後通常短短幾分鐘就會出現類似身體發癢、泛出紅疹…等症狀,如民眾遇到時應特別注意,往後避免食用。綠豆無法緩解過敏 網路謠言切勿相信民眾如不慎遇到食物過敏狀況該怎麼辦?顏宗海指出,若身體只是發癢、紅疹,建議先擦止癢藥膏,多喝水,但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喘、急促等嚴重過敏情形,就務必儘速至大型醫院急診就醫。針對網傳「綠豆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之言論,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輕易相信謠言,延誤治療。對於某些人來說,食用含綠豆成分的製品,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且綠豆為食品而非藥品,目前也並無治療花生、堅果過敏之科學證據。提醒民眾注意飲食 食物、藥物過敏都需小心此外,顏宗海也強調,除了食物之外,藥物過敏也相當常見,一旦引發,症狀更為強烈。對於某些藥物過敏的民眾,在就醫時,務必主動提醒醫師,讓醫師開立其他可替代的藥物。由於過敏原因複雜,民眾若有食物過敏病史,需要耐心找出過敏原並且避免接觸,平時應適當運動、健康飲食及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遠離過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夏後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中醫建議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
天氣潮濕又悶熱,已能感受到夏天的腳步。中醫師賴睿昕指出,時序進入「立夏」後,也象徵進入夏季,但是今年梅雨比較慢來,所以今年是個潮濕悶熱的立夏,這時立夏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立夏時節飲食上如果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容易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立夏時期如遇梅雨季節遲來 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問題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熱邪,留在體內,導致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上油以及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這時因為低下的免疫力就很容易被新冠肺炎所侵襲。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而綠豆薏芢湯有消暑祛濕的效果,可以多多食用,有助於去除身體的濕熱。賴睿昕解釋,立夏時期如果碰上梅雨季節遲來很容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現問題,通常人會變得口渴,喝水也常常不容易解渴,身體容易水腫,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就覺得小腿變脹,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 改善食慾不振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以上都是立夏節氣常常出現的症狀,這時太甜的熱性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不宜多吃,特別是當明顯感到環境濕氣帶來的不適時。而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也不宜無限量食用。建議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若想改善食慾不振的狀態,賴睿昕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如菜湯、魚湯、肉湯等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促進食慾,吃飯時可以搭配一些涼的粥類如綠豆薏仁湯、絲瓜湯等一起吃,既可以補充鈉、鉀等電解質和水分,又能增加食慾。立夏養生推薦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立夏養生食療可以推薦蓮藕杏鮑菇湯安神潤肺養胃,可以有效的促進食慾,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賴睿昕進一步說明,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也可自製蓮藕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蓮藕煮熟(或蒸熟),再加水、冰糖,用打果汁機打成汁即可馬上喝了。【養生食補】自製蓮藕汁▸材料:蓮藕、冰糖▸快鍋做法(用電鍋蒸熟亦可):(1)蓮藕連皮洗淨、切段(連皮一起吃)。(2)置入鍋內,加水蓋過蓮藕。(3)蓋上快鍋蓋,中大火加熱到快鍋指示器上升到第2條紅線,轉小火煮30分後關火。(4)快鍋洩壓完成,取出蓮藕,就有煮的軟綿不爛的蓮藕了。(5)煮好的蓮藕塊冰在冰箱,想喝熱的蓮藕汁,就可以用熱水和冰糖一起下去打果汁機打,馬上就有1杯溫熱的蓮藕汁了。
-
2022-05-03 養生.抗老養生
名中醫的四季養生法:秋白、冬黑、春綠、夏紅...這樣吃提高免疫力少生病
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按照四季調養,可根治過敏《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如果能依照四季的型態,以食療藥膳的方式保養,再搭配規律的作息,所謂「衣爛從小補,病淺從中醫」,便能夠提高免疫力、平衡體質,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春天萬物萌發,須補脾肺對於有些經常反覆生病、免疫力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兒童,中醫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呢?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北部較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外,中南部全年皆溫暖舒適,氣候多屬夏秋類型。且因四面環海,高濕度也衍生一些問題,如塵蟎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而95%的人對塵蟎過敏,導致國內過敏兒的比例居高不下。春季陽光明媚,萬物萌發,欣欣向榮,小兒在此季節,亦是生機蓬勃,身體功能活動量增加。每年2月初為「立春」,標示著春季的開始,然剛過嚴冬,有一句俗諺說「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就是形容春天乍暖還寒、變化多端的氣候,像後母的心一樣令人難以捉摸預測。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此時可以配製一些平補脾肺的中藥,如荷葉、薄荷、佛手、藿香、紫蘇等,能預防感冒、祛濕醒腦、調整消化道機能等。食療方面,春季對應的臟腑屬「肝」、味「酸」、色「青」,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補多了,反而會讓肝氣太旺,影響其他臟腑。青綠色的蔬果如菠菜、芹菜、花椰菜、黃瓜、奇異果、檸檬等;肝經也與眼睛有關,可以多放鬆以舒緩眼睛乾癢。春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荷葉2錢、薄荷1錢、佛手1錢、藿香2錢、紫蘇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夏季暑熱,須清熱降火《理虛元鑒》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夏季炎炎酷暑,以前好像吹電風扇就稍能緩解,現代氣候變遷,冷氣已是家家必備,不少孩子因夜眠吹冷氣,反而晨起時過敏更嚴重。建議自動設定冷氣,在預計起床前一小時關閉,才不會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加重症狀。夏天炎熱,戶外活動多,也是容易中暑的季節。有的孩子不習慣喝水,若一時出汗過多(或不出汗),導致頭暈眼花、忽然昏倒,在中醫稱為「耗損心氣」,不可不慎。相反的,人們常貪涼而傷身,如嗜吃水梨、西瓜、綠豆湯、青草茶等具清熱降火功效的食物或茶飲。生冷瓜果、冰涼飲品皆宜小嘗去暑,但不可多吃,以免寒涼傷氣陰,加重過敏等不適。請以桑葉、菊花、薄荷、麥門冬、葛根等中藥,幫助生津止咳,預防中暑,為夏季適合飲用的清爽涼茶。食療方面,夏季對應的臟腑屬「心」、味「苦」、色「赤」,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小朋友通常怕苦,則可選擇如冬瓜、蓮子、愛玉、仙草、薏仁等清暑利濕的食材。除了瓜類,夏天也是水果的旺季,建議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 的水果如鳳梨、葡萄、芭樂等,對於皮膚的保養有不錯的效果。夏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桑葉1錢、菊花2錢、薄荷1錢、麥門冬2錢、葛根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秋季濕度高,宜重潤肺止咳入秋後暑氣逐漸趨緩,颱風及午後雷陣雨減少,熱對流不像夏天般頻繁,也讓空氣中濕度明顯降低。然而乾熱的天氣一樣令人難受,秋季在五行中對應金,「金」代表鐵器、兵刃刀劍的收斂肅殺之氣,像老虎一樣凶猛,故又有秋老虎之稱。秋季對應的臟腑屬「肺」、味「辛」、色「白」,氣管不好的人,此時容易咽乾不適,宜多攝取含水分、平潤的食物,如梨、百合、玉竹、荸薺,或是帶有膠質、質地黏稠的食物,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海參、海蜇皮等。喜歡園藝的朋友都知道,果樹施基肥最佳的時間是秋季(9月中下旬∼10月上旬),若錯過了就建議在第二年的春天,泥土解凍後及時施肥。其實,中醫轉骨的道理,和果樹施肥的概念相當接近。秋收以冬藏,藏陽好過冬,以待來年陽氣能升發的更漂亮。春天轉骨則是順著陽氣升發的「勢」,多給些肥料推一把,夏天枝葉就愈見茂密了。秋季適合使用的中藥材可選用如沙參、紫蘇葉、蘆根、枇杷葉、杏仁、桑葉等,幫助化痰、潤肺止咳,也可以健胃整腸、預防季節性感冒。秋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沙參2錢、紫蘇葉1錢、蘆根2錢、枇杷葉1錢、杏仁2錢、桑葉1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800毫升(約4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冬季陽氣收藏,可適時溫補秋風瑟瑟後迎來寒冷的冬天,台灣東北部尤其能感受這樣的變化。冬季人體的陽氣收藏,適量吃些溫補的藥膳,可以提振元氣、促進循環、溫暖增熱,所以「防寒養腎」是冬季的養生原則。但要注意如果本身屬於燥熱體質,就要選用平補的食材,或是在溫補食材中,加入一些性味偏涼的佐味,如白蘿蔔、大白菜、空心菜、蘆筍、絲瓜、苦瓜等。藥材方面可以選用如參鬚、何首烏、乾薑、桂圓等,能補氣提神、溫胃散寒、益心脾補心血。食材部分可以選色「黑」的,如黑芝麻、黑豆、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參等,有助入「腎」經滋養身體,提高免疫力。冬季保養.茶飲處方 材料:參鬚1錢、何首烏1錢、乾薑1錢、桂圓2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600毫升(約3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由於一般人對於中藥的藥性並不熟悉,因此可以請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加以調配。另外要提醒的是,若遇感冒發燒,或有特殊情況時,暫時不要食用藥膳和茶飲!佐味的部分可加入適量的蜂蜜(一歲以上)、冰糖或麥芽糖來提味。書籍介紹書名:名中醫的兒科診療法:經絡推拿與食養調理作者:孫茂峰, 王宏銘, 張絜閔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4作者簡介孫茂峰 中醫師國內知名的針灸權威名家,針灸醫術精湛,專治小兒腦性麻痺、肌肉關節疼痛及腦中風後遺症,更醫治了無數的癌症病患,以一手迅速而精準的「頭皮針」,成為許許多多中風、腦麻症患者的最後希望,在中醫中藥針灸診治疑難雜病,享譽國內外,不僅讓西醫領域的名醫佩服,連台灣各邦交國大使、總理等,也都曾慕名前來求診。西元2001年榮獲聯合國世界和平基金會頒贈的世界名醫獎。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 教授/顧問醫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副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第八屆理事長王宏銘 中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針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張絜閔 中西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台北醫學大學 生藥學研究所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
-
2022-04-2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勃起功能障礙影響房事,傳宗接代拉警報!中醫:陽痿早洩調理分5大類型,多吃這些食物助改善
男歡女愛的最高境界,就是雙方都能達到高潮,但如果小弟弟無法順利進入且持久度不足,就相當煞風景了!許多男性往往為了重振雄風,又礙於男人的面子難以啟齒,而選擇民間偏方或胡亂服用壯陽藥酒或藥物等,到頭來還可能傷身;中醫在治療陽痿早洩,認為應該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達到治本的效果。勃起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房事」 連傳宗接代也拉警報根據1項跨國研究統計顯示,40至70歲的男性,約有一半人數有不舉的困擾,多數沒有及早就醫改善,不但影響婚姻生活和家庭美滿,甚至傳宗接代也成了問題。楊永榮中醫師曾收治1名30歲的張先生,結婚5年,太太還未生育,近年來因為事業不如意壓力大,加上操勞過渡,近2年來每遇行房時,總是心有餘而力不從心,剛開始還能進得去,而小弟弟很快就微軟不堅硬,平時食慾不佳,每天覺得頭暈目眩,身心疲憊,記憶力差,容易作夢,常自覺腰酸腹脹,經常腹瀉。進一步診脈後發現脈象沈細無力,診斷為思慮傷脾、心脾兩虛型陽萎,適合調補心脾,滋腎興陽,以加味歸脾湯加巴戟天、淫羊藿、仙茅,配服蛤蚧三鞭丸,開處方調理30天後。經過1個月後複診,頭暈心悸、腹瀉、食慾不佳獲得改善,陽萎症狀也改善很多,再調理2個月後已恢復正常性生活,不久之後太太就順利懷孕。陽痿早洩成因多 中醫調理分5大類型陽痿早洩常令男人感到自卑、工作生活中缺乏自信,而陽痿發生的成因包括抽菸、飲酒過量、熬夜、缺乏運動、手淫過度、營養失調、性荷爾蒙不足、亂服成藥與壯陽藥物以及糖尿病等;而中醫理論認為造成陽痿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情緒壓力、煩惱過度而磨損心脾,導致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氣虛無力引起。楊永榮強調,中醫治療陽痿對症治療可細分5大類型:1.命門火衰型:男性生殖器萎軟不硬且不舉,精水清冷稀少,臉色蒼白,精神委靡,腰膝酸軟,四肢冰冷無力,容易滑精早洩,夜間頻尿,頭昏耳孔鳴,整日感覺無精打採,畏寒怕冷,整天嗜睡。舌淡苔白,脈象沈細無力。治療需溫腎扶陽,採用壯陽起萎丸治療。2.思慮傷脾型:人若用腦過多操煩過度,不僅會影響食慾,日久還會傷腎氣,小弟弟雖可勃起,但萎軟不堅硬,精神易疲勞,夜晚睡不安寧。舌淡脈沈細,需要補益心脾。治療以歸脾湯加巴戢天、淫羊藿、蛇床子、仙茅、葫蘆巴 、沙苑蒺藜等藥治之。3.肝氣鬱結型:肝氣鬱結會引起性冷感或小弟弟舉而不堅,經常心情鬱卒,煩躁易怒,怒氣傷肝,胸悶不適,食慾減退。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以加味柴胡疏肝湯配服五十味起陽丹治療。4.陰精虧損型:少年遺精夢洩沒有好好治療,造成陰精虧損引起小弟弟不舉,或有時舉而不堅,經常出現頭暈耳鳴,失眠盜汗,腰膝酸軟,時常精液自遺,排便不正常,有時乾燥便秘,小便混濁泔黃。舌紅少苔,脈細數。以龍牡固腎湯治療。5.濕熱下注型:多數是曾因腎臟發炎、膀胱炎、尿道炎服用很多藥物,引起小弟弟萎軟不舉,性冷感沒有性慾,陰囊潮濕脹痛,有時會有異味奇癢難受,尿道口不斷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有時兼有精液流出,小便黃赤,下肢酸軟無力。舌紅苔膩,脈弦滑。宜清熱利濕養精益腎,以瀉肝固腎湯治療。中醫搭配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 改善不舉多管齊下楊永榮提醒,陽痿經中藥調理後能獲得改善,但患者平日仍應避免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少菸酒,多運動,此外,飲食少油膩,應限制咖啡、甜食、乳製品,多食用優質蛋白質,以及牡蠣、蛋、瘦肉等含鋅食物。另外,有研究指出,藍莓、草莓、黑莓、黑醋栗、櫻桃、葡萄、蘋果等富含類黃酮(flavanoids)和花青素,猶如天然的威而剛,也有助改善不舉的困擾。
-
2022-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不敢打疫苗怕染疫!恩主公研發 中醫茶「正冠飲」適合6至18歲
全台新冠疫情升溫,兒童防疫成為關注焦點,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外,維持運動習慣及中醫茶飲都有助調節免疫力。針對近期的Omicron輕症特性,恩主公醫院中醫部研發出適合大人及兒童飲用的「防冠平安飲」及「正冠飲」兩款中醫茶飲,期盼能扶正祛邪、展開防疫新生活。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長張晉賢說,為兒童調配的「正冠飲」,適用於6至18歲的孩童,是從玉屏風散改良而來,是一個補益方劑,作為益氣固表,易感風邪常用的藥方,正冠飲還添加了連翹、薄荷及紅棗,除了可清熱解毒、幫助調節免疫力外,也顧及到孩童口味。調配給成人喝的防冠平安飲,是針對近期的Omicron輕症特性,特別挑選具有抗病毒性的中藥加以改良,額外添加薄荷、甘草與紅棗。張晉賢提醒,防冠平安飲和正冠飲兩款茶包皆以熱水沖泡,一周可以飲用兩次,一次一包。張晉賢表示,中醫講求陰陽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體的正氣充足,致病的邪氣就無從下手,因此有良好的免疫力,是預防染疫關鍵。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分為「動、靜」兩種,動態是應保持良好運動習慣,可以做八段錦、太極拳、柔性體操等運動;靜態方式是有充足睡眠、規律飲食及中醫茶飲,都能調節身體的免疫力。不少民眾擔心中藥材的食品安全問題,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表示,中醫部使用的皆是無重金屬、農藥殘留的安心中藥材,更有溯源管理,請民眾安心使用。如果有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應以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範處理,使用中藥須由合格中醫師看診及開立處方。●更多防疫資訊請看「居家隔離大補帖」: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19/6232326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陽明交大開發中藥淨冠方 可防新冠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的中藥「淨冠方」,被證實可透過蒸氣給藥法或服用方式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減輕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作為接種疫苗後輔助及減毒防護。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表示,該藥物屬於處方用藥,未來可供機組員、醫護人員等前線高風險人員服用,減少病毒感染機會。「淨冠方」是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五款草藥所組成,許中華說,此藥方具有清熱解毒、清肺火、瘴癘之氣、治腸胃作用,可達到病毒弱化等減毒效果。篩檢站、加護病房、負壓病房等醫護人員,屬於高危險族群,如有類感冒症狀,建議一天可服用一至二帖藥方,每五至七天為一個療程,症狀改善後,可以減少用量,一天服用半帖。陽明交大傳统醫藥研究所教授傳淑玲、藥理所副教授兵岳忻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餵食淨冠方的小鼠於兩天後,體內與新冠病毒結合細胞受體的ACE2與TMPRSS2表現量降低,有效的阻斷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研究成果更登上了著名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副教授林東毅指出,這帖藥方除了服用外,也可以遵循中醫蒸氣法模式,讓鼻腔吸收,藥材迅速進入鼻腔和肺部,進而改善感冒症狀,實驗結果發現,肺臓細胞上與病毒結合的ACE2蛋白受體表現量降低,有效減少新冠病毒於體內複製。傳淑玲表示,目前該藥物為處方用藥,必須經過中醫師開立,其弱化及減毒效果過去台灣尚未大規模時,曾提供給超過千名的前線醫護自願服用,一方面作為自保,也作為症狀改善之用。當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服藥一周後,喉嚨痛、咳嗽及頭痛症狀可獲得明顯改善,且服用後無不適副作用,更有八成六受訪者願意作為防疫用途。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指出,「淨冠方」被證實可以降低病毒感染,後續將循AZ疫苗模式公益授權,未來希望找到適合廠商合作,讓更多需要民眾能夠服用。
-
2022-04-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可阻斷新冠感染!陽明交大開發「淨冠方」讓高危族服用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淨冠方」中藥包,被證實透過蒸汽法或服用方式,能夠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表示,該藥物屬於處方用藥,未來可供機組員、醫護人員等前線高風險人員服用,減少病毒感染機會。許中華說,「淨冠方」是依據2003年SARS抗疫經驗、臨床心得所製作,成分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五款草藥所組成的,可清熱解毒、清肺火、瘴癘之氣、治腸胃,可達到病毒弱化等減毒效果,適合感染風險高者使用。舉凡篩檢站、加護病房、負壓病房醫護等高危險對象,建議一天服用一至二包,約每五至七天可服用一次,症狀有改善可以變成半包。「若初期服用的早,趁病毒還沒有跑到體內,可以越早病毒將排出去,達到『衛氣營血』功效。」陽明交大傳统醫藥研究所教授傳淑玲、藥理所副教授兵岳忻等人所组成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餵食淨冠方的小鼠於兩天後,體內負責與冠狀病毒結合细胞受體的ACE2與TMPRSS2表現量著降低,有效阻斷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研究成果更登上著名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副教授林東毅指出,這帖藥方除了服用外,也可以遵循中醫蒸汽法模式,讓鼻腔吸收,讓藥材迅速進入鼻腔和肺部,進而改善感冒症狀,實驗結果也發現肺臓細胞上與病毒結合的ACE2蛋白受體表現量著降低,有效減少新冠病毒於體內複製。傳淑玲表示,目前該藥物為處方用藥,必須經過中醫師開立,其弱化及減毒效果過去台灣尚未大規模時,曾提供給超過千名的前線護自願服用,當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服藥一周後,喉嚨痛、咳嗽及頭痛症狀可獲得明顯改善,且服用後無不適副作用,更有八成六願意作為防疫用途。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指出,「淨冠方」被證實可以降低感染病毒感染,更能作為接種疫苗後輔助及減毒防護,後續將循AZ疫苗模式公益授權,未來希望找到適合廠商合作,讓更多需要民眾能夠服用。
-
2022-04-09 該看哪科.中醫
6旬翁尿路頑石出不來 求助中醫吃藥協助排出
65歲的郭先生日前左側腎結石復發,因先前已做2次體外震波碎石術,表達不想再做手術。慈濟醫院中醫科考量郭先生的體質容易反覆發作,開立去濕熱、鹼化尿液的中藥,服用一段時間後,郭先生在一次如廁中,發現米粒大的小石頭跟著尿液排出身體,暫解隱患。郭先生有糖尿病和三次腎結石病史,因排尿疼痛、血尿就醫,發現左腎結石復發,但他不想再做手術,因此到中醫科求助。中醫科醫師呂秉勳指出,尿路結石好發於男性,以20至49歲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2比1。大部分尿酸結石的成因不明,可能是飲食不節傷脾敗腎,在中醫的觀點膏粱厚味會導致濕熱積聚,使身體發炎。常見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飲食習慣為少喝水、多糖、嗜吃高嘌呤的肉類患者,因為這類飲食習慣會使尿量減少,尿液酸化,加速尿路結石產生。腎結石的主要表現為血尿、腰痠痛、腹痛伴隨噁心嘔吐,嚴重者會出現發燒、寒顫等,當病人到中醫診間求診,醫師會先詢問病史,並以「敲擊腰際」做測試,若出現典型「敲擊痛」或具相關病史、飲食習慣,便會建議病人先到泌尿科做鑑別診斷。若確診為腎結石,除了西醫既有治療,也可以透過中藥合療,加速石頭排出。呂秉勳指出,中西醫的治療機轉不同,西醫除了體外震波碎石術,也會開立放鬆膀胱使解尿順暢的藥物來促進代謝,而中醫常用藥物包括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化石草等,此類藥材被實驗證明可有效鹼化尿液、促進石頭排出,抗氧化、抗發炎,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呂秉勳提醒,不是所有結石都能透過中藥排出,但在取得石頭分析報告前醫師無法確定石頭的類型,所以建議民眾中西合療,平日採蔬食飲食、多喝水,唯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抑制石頭生成,免受結石之苦。
-
2022-04-07 該看哪科.中醫
春天老是感覺睡不飽?中醫教改善及預防春困5良方
春寒料峭,天氣多變、多雨,許多人老是感覺睡不飽、身體很重、頭暈、疲累、想睡,恐是「春困」上身。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春天常下雨、濕氣重,人體易遭濕氣侵犯,脾胃不好、肝火旺,容易出現「濕困」亦即「春困」現象,建議多吃綠色蔬果、多運動、睡眠充足,按壓穴位調理,可去濕健脾又養肝。在春暖花開的春天,不少人會有「春困」現象,甚至發生便祕、軟便等腸胃問題。吳明珠指出,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常下雨、飲食重口味,人的脾胃及血液循環易受影響,濕氣很重,若脾經的陽氣不足,就無法代謝體內蓄積的濕氣,尤其老年人的脾胃較虛弱、循環差、大腦供氧量不足,就容易出現怕冷、易累、頭昏、嗜睡等春困症狀。中醫講究時令養生,吳明珠說,春天對應臟腑是「肝」,肝在五行中對應「木」,木是所謂的肝經,肝藏血、主疏泄,與情緒、內分泌、緊張、焦慮有關,因此,春天宜養肝,可以改善春困的不適症狀。預防改善春困五良方一、多吃綠色蔬食春天易肝火上升,常有血壓高、暈眩、口乾舌燥、口苦等狀況發生,此時必須清肝、疏肝理氣,補肝血肝氣。飲食宜清淡,多吃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芹菜等,更推薦吃蔥、薑、蒜等辛香料,可去濕除穢氣,幫助血液循環;少吃太油膩及辛辣食物如麻辣鍋,因飲食太燥熱,肝臟代謝就會不好。二、晚上11點前就寢養肝,睡眠充足最重要,應養成早睡早起習慣,有好的睡眠品質,每天晚上最好11點前入睡,睡足六至八小時,中醫理論,晚上11點到翌日凌晨1點血液走膽經、1點至3點是走肝經,此時要讓肝好好休息,才能讓肝臟代謝修復力好,就不會因缺氧而嗜睡。尤其肝「開竅於目」,如果隔天起床眼睛痠澀,代表肝血不足,就需要多睡一會。三、戶外踏青賞花春天要「養陽」,宜盡量到郊外踏青、爬山或賞花,活動筋骨,幫助肝經運行、血液循環,有利精神放鬆,消除視覺疲勞,呼吸新鮮空氣,也能產生愉快的心情。四、多運動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的注意力、專注力最集中,可以做伸展操或快走運動,疏經活血,幫助排掉體內的廢氣、吸收氧氣,讓大腦興奮起來而不昏沉。五、按壓三穴位,保肝安神太衝穴:肝經的起始穴,位於腳背大拇指和第二拇指骨中凹陷處,可以在泡腳時順便按壓。具疏理肝氣、清熱明目、舒緩情緒、助眠等功效。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及兩耳連線的交會處,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效果。印堂穴:位於額頭兩眉頭之間,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作用。
-
2022-04-02 養生.聰明飲食
想戒咖啡因有哪些無咖啡因飲料可選擇?網友熱議10大「無咖啡因茶飲」好喝又養生
台灣人愛喝茶,但其成分當中的咖啡因含量總是令人在意,不少人擔心喝茶後會影響睡眠品質,而對孕婦而言也需注意咖啡因攝取量超標影響胎兒發育,因此不少民眾更偏好市面上的「無咖啡因茶飲」。喜歡喝茶但又想避免攝取咖啡因的話,還有哪些選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的推薦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無咖啡因茶飲」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無咖啡因茶飲有哪些。「冬瓜茶」與「麥茶」夏天必喝 女性都推這些好喝又養生觀察網友熱議的無咖啡因茶飲,可發現以「冬瓜茶」討論度高居聲量第1名,其中不少網友點名「冬瓜茶」和「麥茶」是夏天的必備飲料,能消暑解渴之餘也沒有咖啡因負擔,留言如「甜的就喝冬瓜茶」、「夏天放1罐冰霸杯裝麥茶在冰箱喝好爽」等,也有網友推薦可以在家自製來控制飲料甜度,兼顧健康同時還可以省錢。而「青草茶」和「苦茶」等有助清熱退火的茶飲也同樣受到民眾關注,在討論區上可發現網友最關注兩款茶飲的「降火功效」與「口味」,並且不時互相分享在地的推薦店家與品項評價;此外「玫瑰花茶」、「薑茶」與「紅棗茶」等熱泡茶則在討論區上廣受女性好評,不少網友表示喝完後養生效果顯著,也能改善體質,如玫瑰花茶就被網友譽為「最強消脂茶」,其玫瑰花果的獨特香氣與美顏功效深受女性喜愛。另一方面,網友推薦「國寶茶」與紅茶或普洱茶味道相似,喝起來有茶的回甘卻又不含咖啡因,網友紛紛留言「國寶茶我喝過,蠻好喝的!」、「之前朋友也有喝過也覺得不錯!味道不會到太苦澀」、「睡不著又想喝茶的時候好像可以買來喝喝看」等;而在果茶類中則以「蜜桃果茶」與「草莓果茶」兩款口味上榜,網友給予高評價「蜜桃味道直接療癒」、「草莓果茶很推,果肉很多口感不錯」等,推薦果茶的愛好者不容錯過。市面上販售的茶飲種類繁多,往往令人在購買時目不暇給,若身為茶飲愛好者的您近期有控制咖啡因攝取量需求,不妨參考以上網友的推薦來選購,另外購買時也別忘了細心檢查成分標示,才能喝的更安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3-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感冒喉嚨痛不用看醫生?一圖看感冒三階段飲食 舒緩不適症狀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延燒,足跡遍佈台灣。不少民眾會因為擔心疫情,認為感冒沒有大事就少去醫院。一名網友提到,家中長輩最近出現感冒症狀喉嚨不適,不過眼看疫情未平息,長輩因而提出「感冒看醫生不如在家休息,去醫院只是增加染疫風險」。所以,感冒真的不用看醫生嗎?看醫生也只是開藥舒緩症狀,只要多休息就好?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副院長李明勇醫師表示,感冒通常指的是輕微症狀,如果幸運是被致病力較弱的病毒感染,輕微的症狀也許過幾天就好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比較強的病毒,例如流感和新冠病毒,就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因此為了釐清楚未來病況發展,或是避免原先身體狀況較不好的患者病況惡化,例如免疫不全、年紀較大等,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李明勇醫師提醒,「感冒不用看醫生」的前提是這些症狀的原因真的「只是感冒」,但一般民眾無法自行確認病因,因此就醫的重要性就在於確認病況避免更嚴重的狀況產生。另外,因最近本土疫情較為嚴峻,許多長輩擔心進出醫院會增加染疫風險,所以害怕去醫院不想就醫。針對這樣的現象,李醫師表示對於免疫力較差的長輩,打疫苗可以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另外透過健康的飲食、食療輔助例如枇杷膏、薑茶等等,以及規律的運動都可以增加抵抗力。此外,透過增加外在保護,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如果以上自我保護的行為都有確實做到,民眾不需要對於去醫院有過多的恐懼,延誤就醫更是因小失大。出現感冒症狀勿拖延,當心小病釀大病李醫師分享,曾經有一名中年的男性病人,因為認為自己的症狀只是小感冒,所以到藥局購買成藥,認為多休息就會好轉。沒想到病情並未好轉,甚至演變成高燒,在發燒的第六天才就醫,緊急照X光才發現肺部已呈現白色,經檢查過後才確認男子是流感病毒,所幸病人最後痊癒出院。李醫師說道,若個案病人提早就醫並使用相應藥物及早治療,就不至於小病釀成大病了。因此,民眾若出現感冒症狀,輕微病況時可選擇在家休息觀察,但若是出現嚴重症狀例如喘、悶、胸痛等,務必還是要就醫,尤其出現持續發燒時更是切勿拖延。感冒三階段飲食小妙招 多攝取水份是關鍵! 提醒民眾有感冒症狀要儘早去就醫,除了藥物治療外,感冒期間透過飲食改善喉嚨不適,也頗有幫助。例如枇杷膏、川貝燉梨等,都是在台灣常見的食療方式。李醫師解釋道其中的原因就是──幫助病人多攝取水分,稀釋痰液。除了需要增加水分的攝取,透過均衡的飲食亦可增加病人的營養,增強抵抗力。但是關於食物的建議吃法,李醫師也提醒針對不同階段食用能更有效。例如感冒剛開始發作,感覺畏寒的階段,可以飲用薑湯讓身體發熱;感冒的中晚期可以食用川貝燉梨。川貝燉梨相較薑湯,對現代人而言或許是相對較複雜的料理,但其實烹煮過程很簡單!只要善用台灣民眾兩個熟悉的好朋友「枇杷膏」以及「電鍋」,非常簡單即可完成!且枇杷膏中有川貝、陳皮、桔梗、金銀花等植化營養素,川貝本身就是大家熟悉具備潤肺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藥材;陳皮和桔梗幫助舒利肺氣、理氣健脾;金銀花則幫助清熱解毒、消炎,對於感冒中晚期的症狀能夠幫助緩解。李醫師建議,適時的攝取對於感冒症狀有效改善的食物,幫助潤喉並搭配熱水一起飲用,掌握最重要的攝取水份、充分休息以及均衡營養,就能讓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2-03-20 性愛.性福教戰
自律神經失調影響性生活? 男子新婚不久性趣「歸零」
老公天天喊累性趣缺缺,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張小姐與高科技工程師老公透過相親結婚,婚後發現老公每天下班倦容滿面,即使補眠精神也不見好轉。更糟糕的是,老公碰她的次數,新婚不到半年就「歸零」。為了挽救自己的性福,張小姐拉著老公就醫檢查,發現老公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影響性生活。後來接受中醫治療,同時調理體質,老公元氣逐漸恢復,張小姐也重拾性福生活。自律神經影響可體松濃度 進而導致性功能障礙中醫師楊永榮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正常運作,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疲倦或失眠。起初身體器官、功能可能未明顯受影響,但久而久之調節能力愈差,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甲狀腺異常、免疫力下降,甚至導致性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功能退化的男性,因交感神經功能弱,易出現過勞、疲倦、想睡的感覺,若抽血檢查發現可體松濃度偏低,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的問題。可松體能刺激交感神經功能,濃度偏低將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下降,也會使睪固酮偏低,進一步影響性功能和性欲。中西醫治陽痿大不同 中醫調理從根本著手西醫針對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陽萎,除了透過行為、藥物及心理治療等適當調整之外,大多另外施予口服壯陽藥物,或局部注射前列腺素等方式來改善,但治標不治本且效果有限,難以長久維持。中醫醫治不舉之症經驗老到,依據臨床歸納,陽萎起碼有血虛、氣虛、腎陽虛損、溼熱下注、血瘀外傷、肝氣鬱結等,6種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時要詳細辯證論治,才能達到較理想治療效果。楊永榮舉例說明,血瘀或外傷引起陽萎要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至於肝氣鬱結引起之陽萎以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通氣行血,使全身血流可以順利流向陰莖海綿體。楊永榮進一步補充,血虛引起的陽萎就要用補血、活血的藥方以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液的流通量。氣虛腎陽虛損引起陽萎就要以補氣壯陽補腎法,使陰莖可以達到充血功能。溼熱下注引起陽萎就需要先以清熱除溼法,疏通陰莖內海綿體內之溼氣,然後再養精益腎。學習腹式呼吸和冥想 幫助紓壓改善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也治本且安全性高,又能同步調理身體。張小姐的老公,透過中醫治療陽痿,初期約1星期就可看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議男性房事感覺力不從心時,就應該盡早治療,切勿拖到症狀嚴重才求醫,除了耗費治療的時間也增加治療上的難度。楊永榮提醒,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必須及早對症治療,以免影響全身健康。患者飲食可多攝取蓮子、核桃、黃豆類製品,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選擇快走、慢跑或氣功,幫助消耗引發緊張的腎上腺素,增加腦內啡和血清素。運動流汗也有助調節自律神經。患者也可選擇腹式呼吸和冥想,啟動副交感神經,也幫助紓壓及心情放鬆,也能有效改善症狀。★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3-13 該看哪科.中醫
為何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中醫教養肝穴道按摩
中醫所說的肝,和西醫有什麼不一樣?西醫中所稱的「肝」是指「肝臟」這個器官,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主要功能為新陳代謝、儲存、轉化、分泌、解毒等。中醫所指涉的「肝」範圍較廣,與經脈關係密切。中醫觀點認為肝是「將軍之官」,不單純只是分泌、解毒的功用,還指揮著其他臟器,和人的情緒、氣血循環與流動有關。Q 為什麼中醫會強調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春節過後,時序正式進入春天,正是萬物蓬勃發展之時。在中醫來說,春季與五臟中的肝相應,這時候也是「養肝」的最佳時節。中醫以五行思想為基礎,可把時序分為四季甚至五季,意即春(二至四月)、夏(四至六月)、長夏(七、八月)、秋(九至十一月)和冬(十二、一月);對應的五臟為肝、心、肺、脾、腎;對應的五行為木、火、金、土、水;對應的五色則為青、赤、黃、白、黑。從中醫觀點來看,身體變化隨著季節變化而走,養生觀念也是對應的。《黃帝內經》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陳潮宗說,春天萬物勃發,是草木生長之時,且「木曰曲直」,其意念是向橫、向上,因此在肝的養生觀念上,應以「疏肝」為主,不可壓抑成長。而依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春天養肝的重點也有別於「冬天的『藏』」,應該趁春暖花開的時期,多到戶外散步、踏青、春遊等,一方面感受春天氣息,有助增加身體活力,也對應肝氣與情緒的關係,讓心情保持平和。Q 常熬夜的人,肝臟一定容易出問題嗎?肝經從大腳趾經腳背,沿著腳踝到小腿、大腿、鼠蹊、腹側,經肝臟、膽囊,分支到肺以及到口、眼、頭頂。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膽、肝經休息的時間,若時常熬夜,便會影響排毒和自我修復的功能。Q 肝有問題的人,就中醫來看,有沒有徵兆可循?「肝不好」是指肝經氣的循環出了問題,最常見是皮膚變黃、上火、冒痘痘、口乾舌燥等,主要是因為肝氣鬱結的氣太旺盛,也就是常說的「肝火旺」;而肝氣也和情緒有關,若肝氣鬱結形成「肝鬱」,就會造成情緒起伏較大、胸悶、失眠等問題。Q 肝火旺、冒痘痘的人,可以吃哪類降火藥材?養肝食物,依據五臟、五行、五色的搭配,最直覺便是多吃當季的「綠色」蔬果,例如花椰菜、菠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屬性平和可天天食用,也不容易有上火問題。而若有肝火旺、冒痘痘的問題,則可服用如龍膽瀉肝湯等降火的中藥來改善。不過,楊宗翰提醒,由於降火的藥材對身體太寒的人來說不適宜,因此一定要有醫師診斷,佐以其他調和的藥材服用,千萬不可自己隨便買來吃。養肝穴道按摩平時可按摩肝經上的穴道,例如太衝、三陰交等,每天按摩10分鐘,約50至100下,調節身體機能,作為春天養肝的保健。三陰交位置:位於踝關節內側上方約三寸(約四指寬)處。《針灸甲乙經》寫道「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功效: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有助於養血養氣、補肝血。太衝穴位置:第一、二腳趾骨交接處。《針灸甲乙經》寫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有助於緩解失眠、頭痛、咽喉氣梗、神經衰弱等。
-
2022-03-05 養生.抗老養生
「驚蟄」必知5保健關鍵! 養生以「肝」為先,宜多吃清淡食物
今天(5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動物昆蟲在入冬後就會蟄伏冬眠,直到這天大地轉暖、春雷乍響,萬物方才甦醒,「驚蟄」即意味著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蟄伏冬眠中的動物。驚蟄雖然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可同時也是一個疾病多發的季節。此時,陽氣如驚雷欲出,環境卻春寒料峭,陰陽鬥爭最易削弱正氣而致病,或誘發痼疾,故歷代養生家很注重驚蟄養生。飲食養生之品以輔助人體陰陽交替,實現陽長陰藏,陰平陽秘,對一年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乍暖還寒,春捂秋凍俗話說:「三月的天,娃娃的臉。」驚蟄節氣處於乍暖還寒之際,是全年氣溫回升較快的節氣,日照時數明顯增加。但因為冷暖空氣交替,氣溫波動較大,同時早晚溫差也大。古人根據這一氣候特點總結出了春季的養生原則,即是「春捂秋凍」。所謂「春捂」,就是到了春日不要急著脫去厚外套衣。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經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再加上春季細菌、病毒盛行,使得人體很容易受風邪侵襲而致病。乍暖還寒最應保暖,應根據天氣變化,適時、適度增減衣物,適當“春捂”。對於老年人和其他抵抗能力較弱的人群,須謹防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驚蟄養生做好五件事一、養生以「肝」為先,多吃清淡食物肝與四時之春相應,春季養生重點在於養肝護肝。中醫認為,肝屬木,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調情志、養肝血是養肝護肝的重點。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以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驚蟄時節飲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此時可多食用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等;多食用新鮮蔬菜,如菠菜、芹菜、萵筍、香椿、茼蒿等。飲食少酸澀、油膩、辛辣、刺激,忌酒及傷肝食物,如醃、熏的食物,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二、天氣明顯變暖,預防「春燥」應及時補充人體水分,多飲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甘蔗、蓮藕、銀耳等。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因梨性寒味甘,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且富含果酸、鐵質、維生素等,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但素體脾胃虛寒的人不可過量食用。另外,驚蟄時的天氣會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和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三、預防季節性傳染病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麻疹、水痘、流感、流腦等傳染性疾病易於流行。應注意科學的飲食和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盡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區域長期逗留。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飲食調養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四、防範蛇蟲出沒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平地一聲雷」喚醒冬眠中的蛇蟲,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及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現代居家也應做好打掃清理工作。驚蟄過後,人們在戶外活動時應加強自我保護,防範蛇蟲侵害。五、運動舒經活絡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正是萬物萌生,草長花開的好時光,也是開展體育鍛鍊,強身健體的黃金季節。體育鍛鍊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暖身),運動時也要注意時間和強度,調節好自身節奏,循序漸進。散步、慢跑、太極拳等均是很好的活動方式,可增強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在氣候適宜的日子,跟家人朋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香菜」就是要在春天吃!祛風解毒還健胃,中醫師教這樣吃促進血液循環
春季主養肝,護脾胃也不可忽視中醫養生講究順時而養,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春季屬木與肝相應,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者肝氣鬱結,會導致肝臟受損。而且肝氣旺盛,肝木剋脾土,對於脾胃,很容易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必須照顧肝、脾胃,特別是在飲食上應該少酸增甘,多吃一些有利發寒散邪的甘味食物,以及扶助陽氣的食物。比如枸杞粥、山藥紅棗糯米粥、蓮子木耳羹等。而且,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微生物會迅速繁殖,細菌在一定情況下會大量滋生,如果這個時候不注意個人衛生、食用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將很容易導致身體脾胃「承受不住」。首先,要經常洗手,防治細菌進入腸胃。不吃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其次,還要講究食物的衛生,有效阻隔病菌。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吃剩下的食物應該及時儲存在冰箱內,而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食用之前必須要加熱,以熱透為原則。儘量少食用易帶致病菌的食物,比如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如果想要食用,一定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等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食用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醋和蒜,以產生殺菌的作用。除了日常注意個人衛生,辨證調理,針對不同體質採取不同類型的飲食方法:肝鬱脾虛型:推薦湯品(個人用量):選用麥芽二十克、茯苓十五克、白朮十五克、新鮮薄荷十五克,豬瘦肉一百五十克。豬瘦肉清洗乾淨,先汆燙去腥,然後將麥芽、茯苓、白朮放入煲內,煲四十五分鐘,再放入新鮮薄荷煲十分鐘,即可食用。此湯品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還能夠益氣健脾。脾胃虛寒型:推薦湯品:黨參十五克、白朮十五克、生薑三片、胡椒粉三克,豬肚半個,清洗乾淨,然後將所有食材都放入到煲內,煲一小時即可食用。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飲用此湯的時候,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春季多吃香菜,激發脾功能春天肝火比較旺盛,再加上春雨綿綿濕氣入侵,所以,多吃一些香菜能夠祛風解毒、芳香健胃,如果把香菜和豆腐搭配一起食用,效果會更好。香菜辛溫含芫荽油,可用作發疹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香菜可消穀,補虛,治五臟。」香菜的莖葉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味,所以才被民間俗稱「香菜」。也有叫作芫荽、鹽荽、胡荽、漫天星等。中醫認為,香菜性溫味辛,具有發表透疹、健胃的功效,可用於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食滯胃痛等病症。根據現代研究發現,香菜之所以香,主要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和揮發性香味物質。由於香菜辛溫,含有芫荽油,能夠解毒透疹、疏散風寒,促進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所以也經常被作為發疹的藥物。比如小孩如果出疹痘,可以用香菜做成香菜酒擦皮膚,或者是水煎香菜趁熱熏鼻,可以加速疹痘發出,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已經出疹痘,就應該立即停止使用香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芫」字為「魚毒也」,「荽」字為「香口也」。所以香菜還可以放在魚和肉當中進行調味,還具有去毒的作用。但是,香菜一般是作為調料,不可多食。由於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者久食,都會耗氣、損精神,從而引發或加重氣虛。平素自汗、乏力、倦怠、很容易感冒的氣虛的人,更應該少吃一些香菜。產後、病後初癒的患者也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虛,這個時候,也應該避免吃香菜。除此之外,香菜還有溫熱、發瘡的作用,因此,狐臭、口臭、胃潰瘍、腳氣、瘡瘍患者都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下面為大家推薦一道食譜:香菜豆腐羹材料:香菜兩百克,嫩豆腐一到兩塊,雞蛋一個,太白粉、食鹽、香油適量。做法:1.剁碎豆腐,香菜洗淨切成末,雞蛋打散、薑切成末,太白粉加水調成汁。2.鍋燒開水,放入豆腐、薑末,再放入雞蛋,水燒開之後放入香菜末、食鹽,攪拌煮一會兒再倒入調好的太白粉汁。3.邊煮邊攪拌,直到羹有些稠的時候再淋上少許香油即可。此湯能夠清熱祛濕、發表透疹、健胃。春季養脾,切記少吃酸多吃甜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在春季應該多吃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比如小麥、紅棗、豆豉、花生、蔥、香菜等,並儘量少吃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到脾胃。調養脾胃要多吃甜食少吃酸食春季肝氣很旺,自然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中醫就認為:「當春之時,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通常而言,為了能夠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多吃甜食少吃酸食來調養脾胃。主要是因為吃多了酸味的食物,會讓肝功能偏亢,因此在春季飲食調養最好是選擇甘溫之物,忌酸澀。春季也是多風的季節,蜂蜜則是最為理想的保健品。蜂蜜性平、味甘,有滋養、潤燥、解毒、通便等功效。春季每天早上喝上一杯蜂蜜水,不僅可以潤腸通便,清除體內毒素,還能有效預防感冒。除此之外,還應該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菠菜等,這樣可以補充因為冬季新鮮蔬菜較少,維生素攝取不足的缺憾。增強抵抗力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春季氣溫變化比較大,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快、活力強,有很多病毒性傳染病在這一季節都處於高發期,比如流感、水痘、急性腮腺炎等,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柑橘、紅棗等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抗病毒的功效。另外,春季還需要注意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春時節,氣候其實依舊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以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組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因此,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在春季日常飲食當中,除了穀類製品,還應該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是可以及時地有效補充能量。此外,在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一些優質的蛋白質食品,比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胺酸,能夠增強人體耐寒力。還有,春季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益氣養陽要多吃大蒜、蔥和韭菜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陽的食品,比如胡蘿蔔、薺菜、芹菜、菠菜、香椿、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於疏通肝氣、健脾和胃也有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大蒜、蔥和韭菜也都是春季應該多吃的食物。特別是韭菜,又叫起陽草,雖然四季常青,但是在春天食用最好,具有溫中助陽的功效,而且韭菜當中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和豐富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達到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大蒜也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欲、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的功效,加上其性溫,也是可以補充人體陽氣,而且還有很強的殺菌力,對於細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季也應該多吃些。另外,蔥也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多吃不僅能夠補陽散寒,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書籍介紹書名:養好脾胃不生病:從運動、飲食、穴道入手,直接又簡單的健運脾胃養命法作者:王淼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9/30作者簡介/王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專業。曾先後跟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佘繼林主任醫師,及老中醫王煥祿主任醫師學習,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著有《防癌怎麼吃,抗癌怎麼養》《很簡單實用的經絡調理方法》《五行無色潤五臟》《中華傳世老偏方治病一本通》《醫生不外傳的養腎秘籍》《祛除濕熱,一身輕鬆》《脊椎好,病就少:正脊知識、自我檢測、改善NG姿勢,終結腰酸背痛自救書》(世茂出版)《養肝就是養壽》等作品。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
2022-02-08 養生.聰明飲食
清年菜不是有熱就好!營養師教3招避免細菌孳生、營養素流失
過完年,但年菜吃不完,只好將剩菜一再加熱直到吃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強調,菜餚復熱可不是「有熱」就好,一定要確保復熱時食物的中心溫度達65℃以上,以避免細菌孳生,更建議要煮到水沸,如果太忙碌,最好的方式是用電鍋蒸到開關跳起,才可以上桌。葉菜類宜當餐吃完許多民眾為了讓年味「更豐盛」,年菜常常準備超量,冰箱塞買各式食材。等到新年假期過完,又得面對「清冰箱」的困境。黃淑惠表示,年菜最好當餐吃完,但沒辦法還是會剩下作為隔夜菜的話,由於葉菜類一旦復熱,不僅容易煮爛,當中的植化素、維生素都會流失,因此最好先把「葉菜類」吃完。至於「根莖類」,例如菜頭、南瓜等,因本身切割面不大,且營養素不像葉菜類容易因為反覆烹煮而大量流失,因此可冷藏後,再復熱食用,最好在兩天內吃完。有些家庭的年菜一定有全雞,代表全家團圓,但常常得吃上一個禮拜才吃得完。黃淑惠表示,吃不完的肉類最好「分門別類」冷藏或冷凍,才可保存久一些。以吃不完的全雞為例,可先依照雞胸、雞骨頭等不同部位拆解,依據每天要吃的量放到夾鏈袋中,確定隔天就要吃的分量放冷藏、過幾天才要吃的分量放到冷凍,才不會整塊肉重複復熱、冷藏,反而容易孳生細菌。另外,就算食物保存在冰箱中,細菌還是可能持續孳生,因此菜餚重新加熱食用時,一定要復熱完全。黃淑惠說,許多民眾常覺得「菜熱了就好」,但這樣並不能殺死細菌。建議湯類復熱,一定要煮到滾,若是工作忙碌則可使用電鍋,開關按下先去做事,等跳起即可食用;而有些原本煎烤的菜餚不適合使用電鍋、煮水方式復熱,建議可用微波爐以600W加熱至少一分鐘至一分半鐘即可。羹湯類加菜降鹹度不過,過年時常吃的羹湯類,不斷復熱後鹹度會增加,恐造成鈉攝取過高。黃淑惠建議,除了一定要加水重新煮過外,可添加容易出水的葉菜類,例如高麗菜、茼蒿、菇類,不僅可以降低鹹度,也能增加營養素,吃得更健康。開業中醫師楊宗翰表示,羹湯類視口味也可適時添加山藥、薏仁等,可以修復胃粘膜,調整已經吃好多天年菜的脾胃。從中醫觀點來看,楊宗翰指出,蔥、薑、蒜等容易發汗的食材,除了具有開脾胃的功效外,也能達到殺菌的效果,因此若同一道菜要一直重複吃時,可視口味多添加一些蔥、薑、蒜一起復熱。例如吃不完的雞肉,便可剝絲,加入蒜頭一起拌炒。吃了多天重口味的年菜,腸胃難免不適且有上火狀況。楊宗翰推薦,可補充山楂茶、烏梅汁等茶飲,並可在這些茶飲中添加菊花、薄荷,一方面可去油膩,另一方面則可清熱降火。年菜吃不完 復熱有撇步●復熱完全,不能「有熱就好」●湯類添加易出水葉菜、山藥復熱●「舊菜新炒」加入蔥、薑、蒜
-
2022-02-06 該看哪科.眼部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在科技時代,舉凡網購、追劇、看新聞、傳訊息,日日與電子產品為伍,視力也隨之惡化,在新一年中,掌握幾項護眼好習慣,從中醫、西醫、營養師角度三管齊下,好好呵護「靈魂之窗」。熱敷雙眼 促進眼周循環王孟祺/眼科診所院長推薦理由:現代人使用3C時間長、頻率高,眼睛容易乾澀疲勞,使用手機或電腦,每半小時要中斷休息,眺望遠方;平時也盡量多眨眼,幫眼睛進行熱敷,促進眼周血液循環,降低眼疲勞。此外,女性朋友切記,眼妝盡量少化濃妝,尤其畫內眼線,一旦眨眼易使化學物質掉入,造成眼睛發炎或瞼板腺阻塞,引起乾眼症。若有接眼睫毛習慣的人,也要隔一段時間讓眼皮休息。配戴隱性眼鏡者,務必驗光、驗度數,才能選擇適合的鏡片,每日配戴時間以十小時為限,避免使用角膜變色片,防止眼睛缺氧,平時也要注重眼睛保溼。若屬於危險職業,如木工、鐵工或割草人員,一定要配戴護目鏡,避免光束照射或化學物質、鐵屑、木屑噴濺,導致眼睛受到外力或強光傷害。日常生活保持睡眠充足與均衡飲食,減少抽菸,攝取EPA、DHA、Omega-3等護眼食物,最重要的是多運動,血液循環好,才能讓眼球獲得足夠營養,避免代謝性疾病。護眼飲食 天天一綠一紅蔡正亮/營養師推薦理由:我今年34歲,從小到大左、右眼裸視均為1.2。除了先天體質,最重要的是自幼維持良好習慣,延緩視力退化。鼓勵民眾多吃顏色豐富的蔬果,能攝取七色蔬果飲食最好,若七色太困難,則推薦「一綠一紅」蔬果,例如,吃「綠色奇異果」加「胡(紅)蘿蔔炒蛋」,物美價廉也容易採買,四季都吃得到。綠色奇異果有豐富抗氧化維生素C,而「胡蘿蔔炒蛋」更是家常菜首選,胡蘿蔔跟蛋花的比例以7:3最佳,胡蘿蔔需要煮熟,胡蘿蔔素才會釋放出來,被人體吸收。或者在吃完油膩大餐,現打100%、不加水稀釋的胡蘿蔔原汁,也是很棒的選擇。除飲食習慣外,不管使用手機、電腦,至少距離一個手臂的長度,亮度不宜超過60%的螢幕光度,避免眼睛視網膜吸收過多的有害藍光。客廳或書房的日光燈、檯燈,可選擇暖色系燈光而非白晝光,避免視覺疲勞,用眼後記得眺望遠方,放鬆眼部肌肉。有人選擇服用「葉黃素、玉米黃素」保健食品,但僅對退化型、老年化的黃斑部病變或白內障有改善作用。每天按壓 眼周六大穴位郭大維/中醫師推薦理由:中醫治療乾眼症可以濃縮成六字訣:「養好肝,眼不乾。」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內經》肝受血而能視,因此治療乾眼症離不開「肝」。在調理上大致可分為肝火旺、肝陰虛兩大體質。如果是肝火旺,會使用清熱瀉火的藥物;如果是肝陰虛,則會使用滋陰明目的藥物。臨床上除了辨證論治、對症下藥,也會搭配針灸改善症狀。此外,透過按摩眼周的六大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睛疲勞。護眼穴道按摩包含: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集中在眼周六區域。建議按摩時可以在每個穴位按壓三到五下,感受到痠脹就可以。而除了按摩,日常中也可以透過護眼茶飲幫助改善乾眼症。養眼茶飲:使用菊花3錢、枸杞1.5錢、決明子1.5錢、桑葉1錢,加入500c.c.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濾渣後即可飲用。菊花治眼睛乾澀;枸杞能補益精氣,滋補肝;決明子能清肝明目;桑葉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能清肝明目。不管休假在家還是上班日,都可以喝上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