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流汗
共找到
604
筆 文章
-
-
2020-06-25 新聞.健康知識+
端午連假高溫炎熱! 「保幼3招」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
端午連假開始,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全臺大多地區為多雲到晴,高溫炎熱,適逢連假的出遊潮,國民健康署提醒家中有幼童的家長提高警覺,即使開車臨停片刻,絕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出現脫水、暈厥、中暑等熱傷害症狀,嚴重者甚至死亡。亦請隨時注意氣象局天氣預報,如處高溫炎熱時段,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保幼3招 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 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家長,夏日悶熱的天氣易使汽車內溫度快速升溫,經過30°C以上的高溫曝曬,緊閉車窗的車內溫度半小時內即可達到60°C的高溫,因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臨停或停車時,務必謹記保幼3招來避免幼童熱傷害:一、下車看後座: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幼童已不在車上。二、鑰匙保管好: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三、留意幼童行程,未到要聯繫:不論您的小孩是以乘坐娃娃車或其他接送方式,只要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請教師立刻通知,或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孩童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溫度」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需家長多加留意。 國健署提醒您,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並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運動不一定要滿身大汗、疲憊才有效! 身體超過負荷「暗號」要看懂
運動好處說不完,「多運動」幾乎變成現代人追求健康的口頭禪。不過,運動就是要流汗才算真的有運動嗎?運動後生無可戀,感覺自己的元氣都被掏空了,當心!有時候疲勞不僅是在運動中,運動後還會持續很久,這就成了一種折磨。國健署在保健闢謠專區指出,研究證據顯示,運動後疲勞與能量消耗有重要關聯,運動中需要肌肉收縮帶動身體動作,而肌肉必須得到持續的能量供應,才能運作,在一定強度與時間的運動後,體內血糖(葡萄糖)及身體中提供製造能量的主要原料肝醣(glycogen)會被大量消耗,使得能量供應不暇。所以,能量的過度消耗是造成運動後疲勞的重要原因。但是,運動強度、方式、運動後代謝產物的累積、運動當下狀態及運動環境的影響等,都可能是產生運動後疲勞之可能原因。不過,專家則認為,如果每次運動完的疲憊感會一直持續到隔天甚至更久,那便有可能是運動量超過了體力所能負荷,此時就應該適度減少運動量,等到未來體力隨著運動逐漸增加後,再試著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並小心不要運動過度,以免造成運動傷害。若預計運動強度較強或運動時間較久,可考慮於運動前(至少)1 小時進食,以補充適當的能量及水分,避免身體因運動過度消耗能量或是脫水。延伸閱讀: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快速減肥又怕胖回去?「減肥評估表」讓你瘦得快沒煩惱
減肥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去證明的一個事情,就像結婚前新人們的減肥大作戰中有提到;運動至少都要維持半年以上效果才是最好,而且這樣也讓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不容易中斷也能較不復胖。至於為什麼營養師、健身教練都希望各位能夠自己學會飲食控制跟運動?因為當你懂得怎麼吃,怎麼運動,就會自然而然的渲染到週遭的人,產生一種病毒式的擴散,讓越來越多人都知道營養跟運動的重要。成功的減肥2001年時,科學家Wing跟Hill就提出成功的減肥定義在:『人刻意的減重10%體重以上,並且至少保持一年以上』,因為這種程度減重效果,是可以顯著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或許減重體重的10%,不會使肥胖人群恢復到非肥胖狀態,但10%體重的差異已經被證實對健康的有顯著影響。資料來源:Wing RR, Hill JO. Successful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nu Rev Nutr. 2001;21:323-41.復胖原因復胖的原因其實很多,從生活、飲食到妳本身的生理機制都會有影響,多數人都是以過度節食的方式來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如此的執行減肥又不做運動來維持肌肉量,而造成初期是肌肉和脂肪會同時減少。當目的達成而停止節食時,減肥者的身體時常會有嚴重飢餓反應,使身體的脂肪增加,體重因而反彈。想要不復胖,就要克服以下幾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真的要開始減肥又擔心復胖,那就買一台厲害的體重機吧!能夠有檢測體脂率、肌肉量…等的功能更好,但要注意的是每台機器、不同時間點測出來都會有誤差,所以希望可以避免更換機器、固定同一個時間測量,長期看來數據的變化量會比較準確。其他需要克服的1. 持續的飲食計畫: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的減肥效果而做出飲食改變(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營養代餐…等),如果無法貫徹這樣飲食,當達成目標而立即回覆,就容易產生復胖的問題。2. Energy Gap:我們開始減肥時,我們身體會主動的想要把所有失去的吸收回來,甚至降低新陳代謝、刺激食慾,讓我們想要去吃更多的食物來補足缺口,這時可能會比正常飲食去吃下更多的熱量。3. 堅持一年:往往我們減肥到一定階段,可能會有停滯期(撞牆期),這時最常發生的事在沒有營養師、醫師或教練的協助下而無法堅持下去,最終導致復胖的問題。其實這時候換一種飲食法,換一種運動都是會有明顯效果的。4. 了解自己該吃多少:或許有人會說『每個人身體吸收率不同,所以不用精算熱量也能快減肥』,但是其實這都是建立在『你已經對自己及食物非常了解』有辦法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減肥菜單時,才能這樣的去減肥。快速減肥 打造不復胖的我藥物治療,多數人會接觸到的第一種減肥方式,目前兩種合法的藥物,機制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用藥物來控制,不少人會擔心是否會有副作用,而選擇另外的方式飲食及運動。營養師想說:單靠飲食或運動效果都有限,想要快速減肥一定要兩者並進。任何減肥的方式都請諮詢門診醫生或營養師喔。康健雜誌就曾轉述國泰醫院汐止分院簡志誠院長:每天都要喝柳橙汁的人,殊不知只要減掉這個習慣,一年就可以減下10公斤。不復胖的第一步,先調整飲食吧!減去多餘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增加多種營養素的吸收來維持身體運作,透過乾淨的食物跟全方位的營養素來達到減肥效果。以下問題可以自行評估一下,有幾點是你有的?是否知道一天該吃多少量?是否三餐主菜都是油炸類(炸排骨、雞腿)?是否會吃零食、宵夜(餅乾、含糖飲料、鹹酥雞)?是否有熬夜習慣?是否有運動習慣?是否有抽菸喝酒?Q:你覺得肥胖跟生活周遭的速食店、飲食習慣會有相關性嗎?A:一篇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生活周遭如果速食店密度增加,是會導致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較差的社會心理狀況;老年人肥胖風險也隨之增加。資料來源:Fuzhong Li, Ph.D., Peter Harmer, Ph.D., MPH, Bradley J. Cardinal, Ph.D., Mark Bosworth, M.S., andDeb Johnson-Shelton, Ph.D. Obe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Does the Density of Neighborhood Fast-Food Outlets Matter? Am J Health Promot. 2009; 23(3): 203–209.A:另一篇針對9-14歲小朋友的研究發現,習慣外食油炸食品的小朋友,伴隨著攝取了更多的熱量、更多的含糖飲料與反式脂肪。此外,也造成蔬菜、水果及低脂奶攝取量降低呢!資料來源:Taveras EM, Berkey CS, Rifas-Shiman SL, Ludwig DS, Rockett HR, Field AE, Colditz GA, Gillman MW. Association of consumption of fried food away from home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diet quality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05 Oct;116(4):e518-24.所以想要減肥,先從自己壞習慣的『斷、捨、離』開始做起:斷:斷掉那些好吃卻完全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含糖飲料、餅乾、油炸類食物)捨:捨棄宵夜、點心這些不良飲食習慣。離:離開原本的不健康生活,重新開始。不復胖第二步,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僅是讓我們流汗增加熱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養成我們不要一直久坐的習慣。為什麼要養成運動習慣呢?1. 肌肉:如果是做重量訓練,能夠有效的讓肌肉肥大,增加瘦肉組織2. 內分泌部分:● 胰島素:長期運動可以提升身體對胰島素敏感性,更能夠讓肌肉儲存更多的肝醣。● 生長激素:顧名思義主要是作用在我們人體細胞的促進生長,除了運動時會促進分泌外,在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所以小孩子真的要睡飽一點才會長高長壯~2005年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發表了一份整合33篇的研究,其中有6篇是在比較『飲食+運動』及『單靠飲食』之間的差異:發現飲食搭配運動比單靠飲食,體重多減輕20%(-13kg/-9.9kg)更發現同時介入飲食及運動1年後,體重可持續減輕20%(-6.7 kg/-4.5 kg)但研究中也發現:不管哪一種減肥法(飲食+運動或單靠飲食),一年後的復胖率更接近50%,甚至,運動及飲食共同介入減肥的效果也沒有更持久。資料來源:Curioni CC, Lourenço PM. Long-term weight loss after diet and exercise: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Obes (Lond). 2005 Oct;29(10):1168-74.減肥後不復胖的關鍵整理如果想要達到快速減肥又不復胖,飲食的調整、運動的習慣;堅持的決心都是必須的。飲食調整:都需要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飲食劇烈改變伴隨包括復胖、不適症…等的風險也較高。(生酮飲食就可能會有口臭、便祕、掉髮、尿酸高、酮疹…等的問題)。運動習慣:規律的重量訓練或是有氧運動都是能幫助我們減肥的,但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對於減肥的效果最好決心:如果下定決心要開始減肥,那至少持續一年!1年減少10%體重是一個標準,才可以認定是一次成功的減肥唷※本文經SuperFIT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6-22 科別.新陳代謝
肝發炎為何與甲狀腺疾病有關?醫師解析兩者關連
人體的甲狀腺位於脖子下緣、氣管及食道的前面,由左右兩葉構成,屬於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甲狀腺素)」,調節身體各項機能,包括影響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等,同時也與體溫調節及青少年骨骼發育息息相關。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維持平穩,身體就能獲得平衡,若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如果太少,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說,分泌過多與不及都會影響健康,而且都可能造成肝指數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者 約4成肝指數也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有7成的原因與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Graves' disease)」有關,也是身體製造太多自體免疫抗體引起。其他引發甲狀腺亢進的原因還有毒性甲狀腺結節(toxic nodular goiter)、亞急性甲狀腺發炎(subacute thyroiditis)、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或是攝取過多「碘」、接觸含碘顯影劑等。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增加、過動、心悸、容易流汗、情緒緊張、手腳發抖、眼睛突出等。美國一份醫院資料庫分析研究發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中,高達4成合併有部份肝指數異常,包括AST(又稱GOT)、ALT(又稱GPT)、γ-GT(麩胺轉酸酶)、ALP(鹼性磷酸酶)、膽紅素等。其異常上升絕大多數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內,有時還會伴隨黃疸症狀。另一方面,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常伴隨「高輸出性心衰竭」,也就是心跳過快,形同「幫浦一直打」,但打出去的血量反而不足,無法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且因心臟機能受損,導致肝臟血流也無法往心臟送,鬱積在肝內,造成「血流鬱積性肝病變」,這種人更容易有肝發炎,長期下去甚至會衍生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易合併肝發炎,目前尚不知確切原因,不過推測有以下幾項原因,包括:(1) 過多的甲狀腺素本身就對肝臟有毒性;(2) 甲狀腺毒症會加速肝糖和蛋白質的分解,引起肝細胞變性(degeneration);(3) 當甲狀腺素分泌過多,促使全身的新陳代謝速率加快,反而使停留在肝臟的血流變少,使得肝細胞缺氧、凋亡,導致氧化還原壓力增加,大量肝細胞受損、致使肝臟發炎。治療甲亢後 肝指數多半可恢復正常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的肝指數異常,大半在服用治療甲亢的藥物後,肝指數也會明顯下降,如果肝指數還是一直異常升高,可以再詳加檢查找出其他原因,也可以注意一下是否為治療甲亢藥物的肝毒性所引起。目前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口服藥物主要有methimazole以及propylthiouracil(PTU)兩種,藥物安全性高,不過有少於1%的患者服藥後會出現顆粒球低下、貧血和肝毒性等副作用,少數甚至會造成肝衰竭,而這是跟自身體質有關,難以預測,稱為特異體質(idiosyncratic)。若有嚴重副作用,通常在用藥後的前3個月就會出現,若很嚴重就應該換藥或停藥,必要時應改採放射性碘或開刀治療,這需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決定。甲狀腺機能低下者 較易罹患脂肪肝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甲狀腺機能低下」是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造成身體失調,較常見的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接受甲狀腺手術、放射性碘治療後等原因;也有可能是腦下垂體疾病造成促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其中,橋本氏甲狀腺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是因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會產生對抗甲狀腺的抗體,破壞自身甲狀腺組織,引起慢性甲狀腺炎,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出現髮膚乾粗、臉色蠟黃、畏寒、聲音低沉、便秘、活動力及反應變慢、嗜睡、全身無力、浮腫及體重增加等症狀。醫界研究亦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者,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為3成,較甲狀腺機能正常者高出1成左右。 脂肪肝需透過減重、飲食控制及運動才能消除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較易罹患脂肪肝,可能是與脂質及膽汁代謝異常有關。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所以容易有脂肪肝的問題。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易肥胖,也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甲狀腺機能減退,容易使膽汁鬱積,甚至引發肝炎。不過,肝臟組織學很少有纖維化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而肝發炎情形通常也會因此慢慢消失,恢復正常。但要消除脂肪肝,仍建議透過運動、節制飲食、減重才是最根本的方法。由於現在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甚高,建議若是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不妨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或許能夠從中找出端倪。自體免疫疾病 可能同時攻擊甲狀腺與肝臟還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不只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攻擊肝臟,造成肝發炎甚至肝硬化。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肇因於自身免疫系統錯亂,把身體器官當成攻擊對象,造成多處器官的病變。自體免疫性肝炎(AIH)就是其中一種,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抽血時發現肝指數異常,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粗糙甚至已經肝硬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自體免疫性肝炎,且3至4成的患者甲狀腺機能也有異常。自體免疫性肝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當肝指數異常,又排除病毒、酒精、藥物等原因後,可抽血檢測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或進行肝臟穿刺,加以釐清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炎。這類患者通常也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炎需用類固醇(steroid)及其他免疫抑制劑(azathioprine)去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它不要對肝細胞發動攻擊,減緩發炎情況,避免惡化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但若患者已進展至末期肝病,或出現其他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及肝衰竭現象,此時,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另外,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也被研究發現與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症(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有關,患者的膽管被自身免疫系統猛烈破壞,經膽管運送的膽汁聚積在肝臟內,使得肝組織受損,若不治療,最終也會走向肝硬化的後果。對於PBC患者而言,口服藥物UDCA(熊去氧膽酸)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夠改善肝臟發炎與纖維化,並降低膽汁淤積對肝臟造成的刺激與毒性,有助於延緩肝硬化的進行。【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90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2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太熱會「傷心」!身體出現8狀況都是心臟病前兆
今天是夏至!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也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者,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那麼,在炎炎夏日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並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一顆粽子下肚要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曝7款粽需要時間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泌尿道結石 男性罹患人數為女性2倍
泌尿道長了小石頭,一開始可能沒有感覺、相安無事,但當石頭從腎臟一路滑下來,掉到輸尿管,可能引起排尿不順、劇烈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發現結石怎麼辦?要不要處理?該找什麼層級的醫院處理?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穿越石頭陣,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醫準則。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的患者多達28萬餘人,雖近兩年人數比106年的29萬多人少,但都不算明顯驟降,我國主診斷為泌尿道結石患者,近三年無太大變化。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的19萬人遠多於女性的9萬人,多出兩倍以上。處置單純 區域醫院人最多健保大數據顯示,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總件數達89萬2223件,不論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基層院所,都是泌尿道結石患者就醫選擇項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與多數疾病相比,尿道結石疾病位置明確、處置方式簡單,且機器設備都不複雜,區域醫院就可以提供民眾完善照顧。李伯璋的論點,在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區域醫院門診件數最多,達39萬1061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地區醫院僅次區域醫院,門診件數為20萬7498件,第三為20萬4710件的醫學中心,最後是基層診所,為8萬8954件。李伯璋說,診所門診件數少,與泌尿專科醫師開設診所較少、設備不足有關,且診所僅能執行膀胱鏡取石術,連輸尿管鏡取石都需通過跨表申請,健保署審核才能執行。生活差異 南部醫院件數少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前10名的醫療機構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各占五間。北部醫院最多、共六間,中部三間次之,東部一間,南部醫院則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現,為醫學中心奇美醫院。前20名,南部醫院僅占四名。面對台灣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出現南北差異,李伯璋表示,泌尿道結石部分因素與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水分攝取是否充足是關鍵。結石患者南北差異,可能與都市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有關,北部多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南部除上班族外,也有不少勞工、農漁民等,坐冷氣房的民眾可能水分攝取不足或排尿次數不夠。至於為什麼男性泌尿道結石患者是女性的兩倍?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文州研判,可能與勞動工作者多為男性,一旦流汗多、攝取水分太少,就容易產生結石。另外,男性年紀一大,容易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餘尿會增加下泌尿道結石機會。檢查方式 X光足以診斷國內泌尿道結石檢查方法以腎臟、輸尿管、膀胱X光(KUB)最多,腎臟功能血液生化檢查次之、尿液檢查第三,腹部超音波、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較少。李伯璋說,當泌尿道結石有引發感染及腎臟功能問題之虞,才需多做檢驗。雖在美國泌尿道檢查黃金準則是使用電腦斷層,但其實X光就足以診斷。108年泌尿道結石治療處置及手術件數,以區域醫院的6萬7072件奪冠、地區醫院次之、醫學中心排第三,最後才是基層診所。李伯璋表示,區域醫院門診件數多,治療人數自然多,醫學中心也可能將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既不會占用醫學中心手術量、民眾也可盡快治療,無需忍痛排隊。治療新法 也會研擬納給付李伯璋也說,有關各級醫療院所對於泌尿道結石患者採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都尊重專業認定。被問及是否鼓勵診所可朝專科診所方向發展?李伯璋說,樂見基層診所就能給予民眾最好的照顧,也鼓勵民眾住家附近若有泌尿道專科診所,也可優先考慮就近治療。李伯璋提醒,若民眾有泌尿道結石疑似症狀,如背部痠痛或下腹不適,應盡速至家醫科或泌尿科鑑別診斷。如右腹疼痛除與盲腸炎有關,也可能是結石阻塞造成疼痛,若未及時處理,恐造成感染、發炎。應由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小石頭可多喝水排除、大石頭則需與醫師討論開刀方式,並改善生活習慣。泌尿道結石新治療方法不斷出現,李伯璋說,對病人好的東西,就會努力讓大家都有機會使用,「錢要花在刀口上。」其中逆行性腎臟內手術(RIRS),去年美國執行RIRS治療件數已超越體外震波碎石術、出現黃金交叉,健保署近期已接受這項在台灣自費需10萬元的新技術,納入健保給付申請。
-
2020-06-20 科別.皮膚
炎夏「該邊」爆癢?有這5習慣最容易中標
一對中年姐妹花走進診間,均未婚,姐妹倆住在一塊,互相有個照應,沒想到,卻雙雙得了胯下癢,兩人大腿內側搔癢不已,醫師進一步詢問,原來兩人衣物經常混在一起洗,又彼此會交換衣物穿,可能其中一人發生黴菌感染,而傳染給另一人,導致兩人都得了股癬。胯下癢又稱為「繡球風」、「搔檔」,在台灣,因為氣候濕熱,不論男女、都容易有胯下癢的問題,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表示,因為胯下癢到皮膚科診所求診的病患,每到夏天就爆增2成,若加上害羞而不敢求診的人,估計實際數據應該超出2成,求診者男女性都有,其中以中年男性居多。1、西裝筆挺的中年男性:中年男性大多為西裝筆挺、久坐辦公室的50~60歲上班族,另外,還有需要穿著光鮮亮麗的西裝、需要在大太陽底下勤跑客戶的業務員,求診時,經常是胯下、陰囊出現紅通通的一片,有的病患可能是股癬,有的可能是濕疹,必須要配合病史的詢問,這些人的體質大部分都比較容易流汗。 2、體型豐腴、上圍傲人的中年女性:女性則是體型比較偏胖,乳房比較豐滿,通常體型肥胖者,也比較容易流汗,像這樣的女性通常不只是胯下會癢,有時連乳房下緣都會有搔癢及紅疹。3、愛穿緊身衣物的時尚男女:夏天穿又緊又厚牛仔褲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特別是女性,建議可以穿透氣又排汗的裙子。4、制服族:有些特定族群有制服情結,喜歡看人穿制服,或是本身就很喜歡穿制服多數的學校、機關、團體也規定一定要穿制服。其實,多數制服的材質並不是很理想,衣料不見得會吸汗、排汗,尤其是褲裝,如果材質不是很好,不但容易皮膚過敏,也容易讓汗漬淤積在胯下皮膚表層上,黴菌、濕疹容易上身,胯下癢就伴隨而生了。5、潔癖族:不見得體型胖,但生性愛乾淨,尤其是在夏天容易流汗,總會感覺身體髒髒黏黏的,一天不洗個2、3次的澡,就覺得不自在。其實,一天洗多次澡,不一定會愈洗愈癢,就怕每洗一次澡,就使用清潔劑清潔全身,甚至用海綿刷洗全身,特別是感覺上很容易藏汙納垢的皺摺處,比如胯下,皮膚過度清潔,或是清潔劑殘留在皮膚表層,都很容易引發皮癢,造成刺激性皮膚炎;此外,還有人覺得皮膚癢就要洗熱水,反而因為皮膚變乾燥,而加劇搔癢的程度。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夏季長痱子又熱又癢? 今天開始做8件事搶救自己的皮膚
-
2020-06-20 科別.腦部.神經
說話不清、視力模糊 不能忽視的「小中風」症狀!
最近收治了一些中風患者,讓我想提醒大家,夏天天氣熱、容易流汗,記得要適當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另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是否有「小中風」的症狀!我印象很深刻,有位65歲的阿伯因為腦中風昏迷送醫,轉由醫學中心施以動脈取栓術,術後阿伯有恢復,意識也很清醒。我就問阿伯,中風前是否有一些症狀?阿伯說,中風前一周有出現幾次「頭暈、走路不穩、講話大舌頭」的現象,但他以為是身體太累、感冒,就去休息一下,的確症狀也消失了,完全沒想到跟之後的中風有關。我提醒阿伯,那些症狀都是「小中風」症狀。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如果遇到小中風的症狀,記得要立即就醫,可以降低未來得到「中風」的機率。那「小中風」跟「中風」到底差在哪裡呢?小中風又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症狀與中風類似,但時間短暫,通常只持續2-5分鐘,最久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因為症狀輕微且短暫,通常症狀結束後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恢復了而不會特別警覺,也常被誤認成身體太累或感冒症狀,而沒有即時就醫。小中風症狀有哪些?◆肢體麻痺無力 ◆走路不穩 ◆說話不清◆吞嚥困難 ◆視力模糊 ◆短暫失憶 ◆意識改變出現小中風症狀後,得到中風的風險評估是根據下面幾項綜合因子:A (Age) 年齡大小● 年齡大於 60歲給 1分● 年齡小於 60歲給 0分B (Blood Presure) 血壓● 血壓高於 140/90 mmHg給 1分● 血壓低於 140/90 mmHg給 0分C (Clinical features) 臨床症狀● 單側肢體無力,給 2分● 只有語言障礙,給 1分D (Diabetes) 糖尿病有無● 有糖尿病,給 1分● 沒糖尿病,給 0分D (Duration) 發作時間● 臨床症狀發生超過一小時,給 2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一小時,給 1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十分鐘,給 0分將上述的分數加總,可以預估48小時內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低風險族群:0-3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1%。⭐️中風險族群:4-5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4%。⭐️高風險族群:6-7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8%。如果分數大於4 分的病人,就建議要積極評估以及預防中風的發生。 如果能即時治療中風,是可以大幅降低後遺症的。當平時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健康出現細微的變化,記得要提高警覺,如果覺得不太放心,也建議立即就診諮詢醫師。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別自以為還年輕!中風型態有兩種,不同年紀不同風險
曾拿下金鐘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及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三金影帝」吳朋奉5月間因腦中風猝逝,引起國人關注夏天也會腦中風?台東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胡智銘說,民眾如有三高病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氣溫變化愈大,發生心血管與腦中風的機會確實就愈大。台灣四季變化不明顯,其實一年到頭都有人腦中風,他提醒三高患者平時除須控制好自己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定時吃藥、定期回診,冬天注意保暖,夏天要補充水分。他說,發生腦中風主因還是在患者未好好控管自己血壓、血糖及血脂,加上外部環境因素如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等都有增加中風風險。氣溫變化雖與梗塞性中風的發生率無明顯關係,但提醒有三高病史民眾,夏天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且從戶外炎熱環境進到室內,室內冷氣不宜開太強太冷,避免溫差過太,引發心血管與中風發生。他指出,中風型態有兩種,一是出血性中風,即腦部血管爆開,好發在60歲以下族群;另一是梗塞性中風,即腦部血管栓塞,好發在65歲以上族群,其中跟季節變化比較有關聯性的是出血性中風,尤其是冬天發生機率更高,至於梗寒性腦中風跟季節及氣溫變化的關係,並不是那麼明顯。胡智銘說,日本曾有研究指出,夏天腦部大血管、小血管梗塞中風的情形似乎有偏多情形,認為可能夏天酷暑,人容易流汗脫水,人體水分流失,補充不夠,血小板容易凝結,血液濃稠度上升,提高腦血管栓塞中風發生的機率。胡智銘說,要防止中風,就要把造成中風的因子控制住,導致中風危險因子很多,不論是出血性或梗塞性腦中風,唯一無法控制中風的因子是年齡,年齡愈大,中風風險愈高,雖然年齡,人無法控制,但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等。胡智銘表示,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好,中風年齡愈來愈低,曾有不到30歲年輕人本身有三高病史,但白天工作,晚上熬夜通宵在網咖打電動,連續好幾天不眠不休,最後爆發腦血管梗塞,倒在辦公室,命是救回來了,但半邊身體癱瘓,須長期以輪椅代步。他說,其實很多會中風患者,門診時一看就知道,會中風不意外,一是醫生開的藥不按時吃,不定期回診,再來是對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不關心,因門診時會發現有固定吃藥、回診及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但還中風的患者真的不多。【關於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9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也可能致心血管疾病 醫籲勿戴口罩運動
天氣真的好熱,花蓮富源今天上午11時30分更出現38.6度高溫。近日氣溫高溫炎熱,民眾除了要預防中暑,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突發。心臟內科醫師提醒,雖天冷對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夏天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民眾要小心血管阻塞、缺血性腦中風等風險外,也不建議民眾戴口罩運動、白天在戶外運動,避免喘不過氣、體內電解質流失而中暑。國民健康署表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據統計,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而夏天民眾曝曬在豔陽下,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夏天為何會引發心臟病?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夏天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容易流汗造成脫水,血液較容易凝集,且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導致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夏天血管舒張,血壓是否會較低?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冬天血管收縮,血壓較高,到夏天時血壓則回歸到正常,並不是降低;但夏天天熱,民眾若暴露在烈日下,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且因今年梅雨季極短,前幾周都是暴雨,和現在氣溫落差大,若民眾常進出冷氣房到戶外,體溫變異也可能造成心血管收縮。另外,近期天熱也有民眾搞出「烏龍」。吳彥雯說,因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國內在6月上旬大解封,但有些民眾仍過分警慎,連運動跑步時都戴上口罩,感到氣喘吁吁而就醫,表示喘不過氣、胸悶;但天熱又戴口罩運動,當然會喘不過氣,拿下口罩後問題自然解除,烏龍一場。黃瑞仁說,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時應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並多補充水分,以避免熱傷害或使病情加重。國健署也提出護心五招,包括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原因
受全球暖化效應影響,夏季氣溫愈來愈高,衛福部統計每年的6至7月是民眾因為熱傷害而就醫的高峰期。熱衰竭、熱中暑都屬於熱傷害,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尤其是慢性病患、體重過重者等8大高危險群,更要提高警覺。夏季氣溫飆高,常讓民眾大喊「熱浪」來襲! 事實上,台灣目前沒有明確的熱浪定義,但將每日最高溫攝氏35度以上的天數稱為「高溫日數」,近年來不僅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一年之中的高溫日數也愈來愈多。 當有太平洋高壓籠罩,颱風靠近或因西南風引起的「焚風效應」時,屢有高溫破紀錄的情形發生。 慎防中暑、熱衰竭!8大族群多注意 連續高溫對於戶外工作者可能會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而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也易引發健康衝擊,尤其是以下8大高危險族群,更要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 1. 65歲以上長者 2. 慢性病患 3.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4. 服用特定藥物者 5. 密閉空間工作者 6. 戶外工作者 7. 運動員 8. 嬰幼兒 盛夏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儘可能待在室內,並做好防曬工作,多補充水分及適度鹽分攝取,以及安排適度休息,以避免中暑。 萬一發生熱傷害,最重要的是了解傷害的嚴重程度,並牢記熱傷害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此外,熱衰竭、中暑的症狀不太一樣,兩者的常見症狀與處置方式如下: 頭暈頭痛恐是熱衰竭!牢記處理4步驟 若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此時會感到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虛弱無力、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40度),甚至肌肉痙攣、抽筋等。 若遇到可能熱衰竭之患者,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移除多餘衣物 2. 給予補充約1000c.c.水分及適量鹽分 3. 其次可使用冷水噴灑或利用風扇幫助降溫,並多休息 4. 若症狀沒有改善,需立即送醫 皮膚紅、沒流汗恐中暑!3步驟快急救 如果發現病人體溫飆高(超過39.5度)、皮膚紅熱,沒有排汗、沒有尿、少尿或血尿,脈搏快且強,呼吸急促或困難,甚至意識模糊,代表可能中暑,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環境,讓病人平躺、腳抬高,鬆開身上衣物 2. 快速降低病人體溫,方法包括: (1) 提供風扇 (2) 將冰袋放置於病人頸部、腋下、腹部、鼠蹊部 (3) 浸泡冷水 3. 若情況未迅速好轉,則要儘速送醫治療 不曬太陽也會中暑?常見6原因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曬太陽也有可能中暑!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提醒民眾注意: 1. 夜跑 2. 穿衣過多 3. 藥物導致排汗不良 4. 長時間處在通風不良的地方 5. 持續勞動 6. 上班族:辦公室內外溫差大,上班族平日若較少從事戶外活動,一旦到了較高溫環境,就容易因不適應而中暑。 炎炎夏日,提醒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增減衣物,並適度休息、補充水分,降低中暑、熱衰竭的機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17 科別.皮膚
紅腫脫屑癢、甚至睡不好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防?
天氣變熱,民眾有時會因流汗而皮膚癢,但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更是災難,一旦發作,身體常會出現紅腫過敏、流膿等症狀,搔癢難耐,甚至影響工作與生活。35歲的林先生從小就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身體多處出現紅腫、脫屑、紅斑等狀況,常會癢不停而搔抓破皮,雖有就醫也有擦藥,但控制時好時壞,且因長期服用類固醇而出現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症狀,讓他生活品質變差,並長年睡不好。大人小孩都會得 8成是輕症收治林先生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廖年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AD)是一種慢性皮膚炎症,無論是全球或台灣的患者皆逐年增加。根據2016年研究,全球約20%的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0年發表治療共識、北榮2010年研究顯示,近十年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也從4.1%增至6.7%。張廖年峰說,雖然大人小孩都會有異位性皮膚炎,但通常被視為兒童期疾病,據統計,60%患者在一歲前發病,90%在五歲前發病。有八成患者都是輕症,且多數患者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緩解。不過,也有約四分之一的成人是在成年後才發現有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包括基因、環境、免疫等因素,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絲聚蛋白(Filaggrin)缺損是患者較為重要的致病基因,其他像是免疫失調、皮膚屏障缺乏、食物過敏等,皆為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致病原因。食物過敏、吸菸 都是誘發因子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部位為手腳伸展側,如肘關節與膝關節前側;成人則是手腳內曲側,且更好發於臉部、手部和腳部,並出現紅腫、脫皮、脫屑、流組織液等。目前已知食物過敏和吸菸可能導致成人異位性皮膚炎發生,長期可能影響身、心、社會交際、經濟等,並出現憂鬱、焦慮、甚至鼻子過敏、氣喘、精神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作息規律、勤保濕 減少復發另外,異位性皮膚炎病程,以體表面積、病灶嚴重程度、皮膚發紅腫脹等,區分為輕、中、重度。治療時,也依嚴重程度而有不同治療方式,如同接力賽事一般。張廖年峰說,患者即使病情控制,也得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勤擦保濕、無香味為主的乳液,來抵抗外來環境的刺激物質,如出門、回家、洗完澡、睡覺前等各擦一次;另因患者皮膚較為脆弱,洗澡水溫勿過高、擦拭身體時應用毛巾壓乾再擦拭,才能提供皮膚屏障,達到減少疾病復發的作用。
-
2020-06-17 新聞.健康知識+
戶外活動慎防熱傷害 「防曬5招」讓你開心出遊!
近年夏季氣候高溫炎熱,有些地方白天最高氣溫高達36度!若在戶外悶熱環境活動長時間活動,且運動導致大量流汗後,如果忘記補充水分,即可能造成脫水。除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戶外活動應作好預防熱傷害保護措施,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注意防曬、於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增加休息次數、定時飲用白開水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預防熱傷害從頭到腳防曬5招國民健康署提醒運用5裝備預防熱傷害。1.寬邊帽或陽傘:利用可防紫外線之寬邊帽或陽傘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2.太陽眼鏡:選擇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並挑選可遮擋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且注意鏡片破碎的安全性。3.涼爽透氣之衣物:可考慮舒適的棉質衣服,或是能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服,且於運動後更換乾爽的衣服以維持良好的防護功能。4.擦防曬乳:外出前30分鐘建議使用防水且SPF30以上之防曬乳,並每2小時補充1次,可將防曬乳作為每天早晨保護的一部分;保存時應避免放置於過熱之處以免變質,若為敏感性肌膚可選擇標記有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之產品。5.尋找蔭涼處及補充水分:外出時盡可能行走於通風蔭涼處,如:樹蔭步道、騎樓或建築物下,避免太陽直曬,並自備水瓶定時喝水,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 國健署提醒多多運用防曬5招:「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在享受盛夏時光同時也能預防熱傷害。如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解封搶出遊 醫師提醒小心熱衰竭中暑上身
天氣炎熱,熱衰竭與中暑的病人也跟著多了起來,一名平常有三高疾病的50歲男子,最近覺得異常口渴、全身疲憊,醫師原本以為是三高問題,檢查才發現是大量流汗引發的熱衰竭,高血鈣與低血磷引發身體不適。這名病患最近前往台南安南醫院就醫,表示這幾天異常口渴、嘴巴很乾燥且全身疲憊,長期有三高問題,但都有規律服藥,工作方面需長時間在戶外監工,不過有注意多補充水分,但無論怎麼喝都無法解渴,且有時腳會抽筋。在診間檢查後,發現其沒發燒也沒低血壓,雲端藥歷顯示近期血糖也算穩定,不像是因高血糖所導致的口渴現象,由於天氣炎熱,家醫科醫師陳泓毓初步研判可能是熱衰竭,經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結果發現出現高血鈉及低血磷狀況,趕緊轉送急診治療。陳泓毓說,往年天氣炎熱之際,民眾會減少出遊,但今年情況不同,受到疫情解封影響,許多人安排7、8月酷暑之際出遊,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除預防夏季常見曬傷外,尚須注意兩個較嚴重且易忽略的疾病-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適當補充鹽分及水分,以致全身性的不舒服。陳泓毓指出,熱衰竭跟中暑雖成因類似但症狀不同。熱衰竭病人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且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的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跟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致體溫上升很高,核心體溫超過40.5℃,並伴隨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還會導致多器官衰竭跟昏迷情況。陳泓毓也提到熱衰竭及中暑的高危險群包含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等,以上這些族群在夏日應適時補充適量水分跟鹽分。如萬一真的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給予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0.1~0.2%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陳泓毓表示,嚴重中暑死亡率高達80%,民眾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記得要喝水及做好防曬,如此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排尿困難、頻夜尿一定是泌尿道感染?當心是腎臟惹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近日,藝人小甜甜因腎臟發炎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是腎結石卡在輸尿管處,引發了排尿困難、腎積水等問題。她坦言,一開始以為只是背痛,服用了止痛藥緩解,沒想到疼痛擴散到全身,出現高燒、嘔吐和血壓過低的症狀,眼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赴院急診。小甜甜是因為不適症狀就醫而發現腎臟結石,另外也有像45歲陳小姐一樣,經由體檢發現有左腎結石,雖然無發燒、腰痛症狀,但每天會夜尿2次,因而就醫。經檢查確認左腎有鹿角狀結石,充滿整個左側腎臟,由於結石很大,必須積極治療,否則長期必然影響腎功能。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夏季因結石求診的患者比冬季大約多2倍,其中有1成是腎臟鹿角狀結石。患者常會有血尿、腰痛、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經由健康檢查發現。他進一步指出,腎臟鹿角結石之所以會頻頻夜尿,是因為鹿角狀結石阻塞泌尿系統,造成尿路感染及夜尿次數增加。而當結石阻塞泌尿系統,引發腎臟感染,長期不處理,會使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殷約翰呼籲,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沒有影響日常生活,仍應積極治療,以免腎臟遭受不可逆的損傷。若已知有結石,發生腎絞痛、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殷約翰提到,腎結石治療上,小於2公分的結石,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碎石後看能否自然排出結石;超過2公分的結石,特別是鹿角狀腎結石,以往多數是以經皮腎造瘻取石術治療,在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取出結石,由於腎臟有傷口會出血,需住院3至5天。此外,另一個選擇為使用軟式腎臟鏡手術,將軟式腎臟鏡由尿道經膀胱、輸尿管,直接看見腎臟鹿角狀結石,用雷射將結石打碎取出,無傷口可降低腎臟出血的風險,只需住院觀察1天,多數人可一次治療完成。適用於腎臟鹿角狀結石,或體外震波無法打碎及打碎後無法排出的腎結石。他特別提醒,預防結石平時多喝水,特別是氣溫炎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避免憋尿。此外,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若曾經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夏季噴香水必學5個實用技巧 噴前一招讓香味更持久
夏天的氣溫偏高,讓人受不了狂流汗,想要遮掩身上的汗臭味,許多人都會噴香水。但噴了香水之後,夏天更容易讓香味消失,要如何讓香氣更持久呢?專業香水櫃姐教了5個實用的招式,能讓夏天裡的香水更持久。一、噴香水前先洗澡很多人都是在早上出門前,才會噴香水,但其實想讓香水更持久,可以在早上沖個澡,因為毛孔打開後,再噴上香水,可以讓香味在肌膚上留存較久的時間。二、先擦保濕產品再噴如果不喜歡早上洗澡,那麼再噴香水之前,可以在想要噴香水的部位,先擦上一些「無味道」的保濕產品,譬如説化妝水、乳液等,讓香味可以吸附在保濕產品上,能讓香味更持久。三、噴在正確的位置一般來說,香水要噴在有動脈的地方,譬如耳後、手腕內側等,但要記得噴完之後,不要再摩擦,讓香水自然在這些部位留下香味。四、香水的保存方法香水適當的保存,也能讓香味不會揮發,一定不能放在潮濕且高溫,或能曬到太陽的地方,譬如説浴室等,放在陰暗處的香水,能讓香味更維持。五、不要噴在衣服上很多人會喜歡把香水噴在衣服上,但其實香水有可能會傷害衣物的材質,且流汗後,也會沾到衣服上,當汗味與香味混合之後,那味道更是難聞啊。
-
2020-06-10 科別.泌尿腎臟
腰背痛、排尿難、頻夜尿… 專家說:不是泌尿道感染,而是這問題惹禍!
近日,藝人小甜甜因腎臟發炎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是腎結石卡在輸尿管處,引發了排尿困難、腎積水等問題。她坦言,一開始以為只是背痛,服用了止痛藥緩解,沒想到疼痛擴散到全身,出現高燒、嘔吐和血壓過低的症狀,眼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赴院急診。小甜甜是因為不適症狀就醫而發現腎臟結石,另外也有像45歲陳小姐一樣,經由體檢發現有左腎結石,雖然無發燒、腰痛症狀,但每天會夜尿2次,因而就醫。經檢查確認左腎有鹿角狀結石,充滿整個左側腎臟,由於結石很大,必須積極治療,否則長期必然影響腎功能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夏季因結石求診的患者比冬季大約多2倍,其中有1成是腎臟鹿角狀結石。患者常會有血尿、腰痛、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經由健康檢查發現。他進一步指出,腎臟鹿角結石之所以會頻頻夜尿,是因為鹿角狀結石阻塞泌尿系統,造成尿路感染及夜尿次數增加。而當結石阻塞泌尿系統,引發腎臟感染,長期不處理,會使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殷約翰呼籲,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沒有影響日常生活,仍應積極治療,以免腎臟遭受不可逆的損傷。若已知有結石,發生腎絞痛、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殷約翰提到,腎結石治療上,小於2公分的結石,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碎石後看能否自然排出結石;超過2公分的結石,特別是鹿角狀腎結石,以往多數是以經皮腎造瘻取石術治療,在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取出結石,由於腎臟有傷口會出血,需住院3至5天。此外,另一個選擇為使用軟式腎臟鏡手術,將軟式腎臟鏡由尿道經膀胱、輸尿管,直接看見腎臟鹿角狀結石,用雷射將結石打碎取出,無傷口可降低腎臟出血的風險,只需住院觀察1天,多數人可一次治療完成。適用於腎臟鹿角狀結石,或體外震波無法打碎及打碎後無法排出的腎結石。他特別提醒,預防結石平時多喝水,特別是氣溫炎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避免憋尿。此外,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若曾經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6-09 科別.泌尿腎臟
熱到高燒、頭暈 中暑差點洗腎
一名30多歲的男性鐵工人,日前在高溫悶熱環境工作,身體突然不適,大量流汗、皮膚溼冷,伴隨頭暈、頭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等症狀。2小時後竟發高燒、肌肉痠痛,無法工作,同事緊急送他到醫院,醫師確診為急性腎衰竭,幸好及時住院治療,3天後逐漸恢復健康,出院後返回工作崗位。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林盈光表示,一般大眾都以為熱衰竭比中暑嚴重,其實依照症狀區分,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引發中暑。熱衰竭的特色,包括大量流汗、皮膚濕冷、頭暈、嘔吐、噁心等症狀,若沒及時處理,就可能出現中暑才有的皮膚乾熱、肌肉痠痛、抽筋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橫紋肌溶解,甚至休克現象。林盈光指出,該名男子送到醫院時,已經出現意識不清、無法言語、皮膚乾熱、發高燒、無尿等中暑症狀,尿毒指數也達透析標準,急診室幫男子補充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外,還以冰毛巾擦拭全身,幫助男子降溫。由於男子無尿,導致尿毒堆積在體內而無法排出,因此被安排住院治療。林盈光說,還好當時及時送醫,急診也處理妥當,患者在住院期間持續補充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從無尿到慢慢排出接近血尿的深褐色尿液,最後恢復成淡黃色尿液,表示腎功能恢復正常,「再晚一點送來可能就要洗腎了」。林盈光建議,夏天在高溫環境工作的民眾,除了注意防曬、穿著寬鬆衣服,也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以適時補充冰水、以濕毛巾擦拭身體,還能幫助身體快速降溫。一旦嚴重脫水而導致熱衰竭或中暑,建議民眾邊降溫、邊送醫,才能盡速緩解症狀,找回健康。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運用軟式輸尿管鏡 腎結石手術無傷口
夏季高溫攀升,不少人因為因為流汗量增加、水分攝取不足,加上天熱飲食口味偏重,極易引發尿路結石。也有些患者是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為忙碌而沒時間補充水分,或以茶代水,也是結石好發族群。尿路結石常會產生急性腰痛、血尿等症狀,嚴重者還會併發尿路感染或敗血症,絕不可輕忽。其實大多數的尿路結石一開始是在腎臟內產生,當結石不大(2.5公分)且複雜的結石(鹿角狀結石),現今健保給付的手術處理方式「經皮腎造廔取石術」,手術須從後腰側在腎臟上鑽出1個直徑1公分左右的孔洞,可能會造成相當程度出血的危險性。隨著科技進步,也帶來醫療的改變,「軟式輸尿管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對於腎結石的患者,醫師可以利用軟式輸尿管鏡進行手術,利用其多方位高達270度轉向,可進入腎盂以及大多數的腎盞內進行手術,因為是經由尿道及輸尿管進入腎臟內,將腎臟結石粉碎,所以沒有傷口,術後恢復迅速、疼痛度大幅降低,通常術後一至二天即可出院。除了常見的碎石手術外,臨床上軟式輸尿管鏡還可運用在腫瘤診斷、切片、甚至是腫瘤雷射切除等手術,可說是病人的一大福音。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熱到非常不舒服?醫師:12個症狀都是身體受不了表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天氣又熱起來!加上迎接梅雨鋒面,全台又濕又熱。醫師提醒,民眾應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防止皮膚曬傷,更要留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預防熱傷害。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無法調解體溫來散熱,進而產生不適之症狀,統稱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高溫濕熱人體難以有效散熱,若在高溫下短時間劇烈運動或長時間暴露悶熱環境中,容易造成體液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便容易導致熱傷害,甚至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葉哲廷醫師說明,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大量流汗、倦怠、無力、頭暈、頭痛、喘、血壓降低、肌肉痙攣等,是熱傷害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如果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時,應盡速讓患者到陰涼、通風處休息,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症狀沒有改善,應趕緊送醫檢查治療。最後,葉哲廷醫師強調,在從事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時,應做好防曬措施,盡量穿著輕便、易散熱的衣物,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多留意身邊的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及幼童的狀況,適當安排休息,預防熱傷害的情形發生。(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3種熱傷害都會要人命! 炎炎烈日補水、通風最重要 
-
2020-06-0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發炎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失智原因是「炎症」、「營養不足」、「毒性物質」根據戴爾教授:阿茲海默症大概分為四型「1型(炎症性)」「2型(萎縮性)」「1.5型(糖毒性1型與2型的混合)」「3型(毒物性)」。在此重述造成阿茲海默症的3個原因:「炎症」「營養不足」「毒物性質」。總之,如果腦部發生炎症的同時,並陷入營養不足,再加上有毒物質蓄積時,腦部受到傷害,認知機能會持續不斷地變差。失智症由40歲開始!當失智症被診斷出時已是末期現在日本,失智症診斷以「是否需要照顧」為基準。即使有顯著認知機能退化,只要沒造成生活障礙,就不認定是失智症,而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雖然MCI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前一階段,事實上,因所有的症狀都已呈現,最好把它歸屬為「末期」失智症。當周圍的人都已感覺有出現症狀時,表示腦部的漏洞數目很多,且變大了。健忘是失智的開始單純的健忘不是疾病,和失智症不同。但我認為是認知機能退化的表徵!健忘最早大約從40歲開始。事實上,從40歲腦部逐漸開始出現漏洞,經過20~30年數目增加,漏洞漸漸擴大。過了60歲,症狀明顯出現時就有點太晚了。如果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話,建議從40歲起就要檢視生活習慣。如此這般你也會得失智症!每天的行動都是在腦部開漏洞得阿茲海默症是很容易的,其實,可以說很多日本人都正過著會得阿茲海默症的生活。早餐吃甜的丹麥麵包、沒刷牙就急著出門、通勤塞車充滿壓力、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午餐吃漢堡、為轉換心情抽根菸、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過這樣的生活是猛然將自己推向阿茲海默症一途。但完全不過這樣生活的人又太少了。日本失智症病人數目的增加不足為奇。「造成失智症的一日生活」【早上】早餐吃丹麥甜麵包等(血糖急速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性。)沒刷牙就趕出門上班(口腔內增加的壞細菌會攻擊腦部)通勤塞車滿腹心理壓力(增加的皮質醇會傷害腦部的海馬)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運動不足,加上照不到陽光、維生素D不足。)【中午】午餐吃漢堡(攝取含豐富Omega-6的飲食,加速炎症的發生。)因胃悶悶的就服胃藥(降低胃酸會阻礙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血糖值突然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晚上】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及糖化終產物,血糖值也會上升)晚上喝酒後一根菸(數百種化學物質侵入腦部)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無法熟睡,持續腦部的炎症)避開原因以預防飲食為目標盡可能避免會引起腦部炎症、萎縮及有毒物質的有害食品,盡可能積極攝取對神經有解毒及再生功能食品。因為無法完全避開有害食品,就積極攝取對腦部有幫助的食品吧。在此將介紹有助預防失智症的代表食品。我們暴露在重金屬、擾亂內分泌的物質、黴菌等種種有害物質中。這些每天都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有害物質不可能完全隔絕在外,太在意這些物質的話,壓力會累積!與其如此,不如積極攝取能支援身體將有害物質排泄的食品。有害物質可隨著汗、尿、便等一起排出體外。運動充分地流汗,整頓腸內環境是一個比什麼都好的排毒方式。躲在冷氣房內不流汗地生活著,因壓力傾向便祕的人,身體一直繼續有害物質的囤積。我建議馬上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活用有解毒作用的食品在每天的飲食中,放入可促進有害物質排泄的解毒作用食品。植物會製造出各式各樣保護身體免於有害物質傷害的物質。其中具預防失智症的有效成分,本書特別嚴選介紹的是戴爾博士所推薦有強效的食品。將這些食品盡可能放入每日的飲食內,對失智症預防有助益。香菜──最強的排毒蔬菜將囤積在腦部的重金屬排出在亞洲料理中幾乎都會出現。有種特別強烈的香味,喜歡或討厭的人壁壘分明。是一種非常好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水銀和鉛等重金屬的排泄作用。所以被稱為最強的排毒蔬菜。除了對沙門氏菌和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之外,也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也能消除胰島素抵抗性,具有種種健康效果。在動物實驗已確認對生殖器及腦部囤積的重金屬(鉛)有促進排出效果。也可以成為阿茲海默症預防的強力盟友。要積極攝取的食材代表。在日本也有溫室栽培,超市等整年都有販售。露天種植當季為3~6月。白花椰菜──生食可以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提到對健康有益的蔬菜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是青花椰菜。雖然白花椰菜讓人印象較模糊,其實,白花椰菜有不輸人的魅力。原本青花椰菜是由白花椰菜改良而來的。含有同樣的營養素,含有的量足與青花椰菜勢均力敵。但青花椰菜有苦味、發澀辣喉嚨,不加熱無法食用。維生素及酵素、植化素等都不耐熱,加熱調理時,營養素就減少了。相較之下,白花椰菜沒有這些缺點,直接就可以生食。可作成沙拉和泡菜食用,調理過程營養素損失少,可有效攝取營養素。加熱調理食用也可以,不過我們還是建議生食。酪梨──保護肝臟的麩胺基硫促進有害物質分解的麩胺基硫酪梨的魅力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麩胺基硫(Glutathione)。麩胺基硫是有3種胺基酸連結的物質,具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在體內也可以合成,抵抗活性氧來保護細胞。用於抗老化及注射來治療失智症,其擔負重要功能。食用酪梨即可攝取到麩胺基硫,酪梨含多量食物纖維及油脂,對改善便祕有很大效果。大便可以排泄體內的有害物質,逹到排毒作用。消除便祕,即是解毒效果的增加。此外,酪梨含防止老化及返老還童的維生素E,預防動脈硬化有幫助的油酸及豐富細胞原料的蛋白質,是營養的寶庫。書籍簡介書名:阿茲海默症革命:搶救失智的大腦作者:白澤卓二出版社:大樹林出版日期:2019/01/25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白澤卓二(Shirasawa Takuji)醫學博士。白澤抗老醫學研究所所長。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1958年,生於神奈川縣。1982年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老化基因體生物標記研究團隊領導,2007年到2015年擔任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加齡制御醫學講座教授。壽命遺傳基因及阿茲海默症等研究專家。活躍於電視、雜誌、書籍等媒體,以容易瞭解的健康解說受到大眾歡迎的專家學者。著作‧監修:《使身體重生的「酮體」飲食法》、《Dr.白澤的用生酮飲食讓孩子頭腦一天變好》、《阿茲海默症的真實與終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6-06 科別.骨科.復健
老是半夜腳抽筋痛醒? 日常做這7件事就可避免
31歲林小姐,常忘記蓋被子睡覺,有天凌晨想起床上廁所,不料小腿肚瞬間糾結,劇痛讓她立刻驚醒,但全身無法動彈,只得下床用爬行前進;之後整夜輾轉難眠,甚至到了中午,小腿仍隱隱作痛,就醫後,才知是靜脈曲張惹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般而言,多數抽筋都發生在流汗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常見於運動員和年輕人;但中年人或銀髮族出現夜間抽筋,原因則與年輕人大不相同。造成夜間小腿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懷孕、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長時間過度勞累、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紊亂、藥物作用等,然而,常常被忽略的夜間抽筋原因是靜脈曲張。劉殷佐指出,造成靜脈曲張的原因為,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靜脈因壓力過高失去彈性,造成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靜脈曲張若出現症狀卻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靜脈血栓,甚至致命肺栓塞,不可不慎!此外,下肢靜脈曲張除了會引起下肢反覆的腫脹痠痛抽筋外,還會造成小腿皮膚脂肪硬化、傷口難癒合潰爛,嚴重時恐怕需截肢。高危險族群為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於傳統市場工作者等。靜脈曲張剛發生時,症狀往往不明顯,多數人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或頻頻夜間抽筋,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甚至有人會用力「把腳扳回來」,結果問題沒解決,反倒拉傷肌肉更疼痛,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劉殷佐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但若評估為輕症患者,也可以先穿著彈性襪,看症狀是否緩解改善。若未能緩解,醫師會透過靜脈超音波,確認主幹靜脈有無發生逆流,以及確認阻塞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例如,口服或注射藥劑、微創射頻或雷射治療,或利用靜脈膠治療,將毀壞的靜脈重新修復,恢復下肢血液循環。劉殷佐呼籲,常抽筋的中高齡族群,平時要保持運動習慣,做好體重控制以減輕下半身負荷,同時多補充青菜水果及喝牛奶,若是長時間久坐或久站,可以動一動雙腿,睡覺時做好蓋被或穿襪子等保暖動作,都有助於防止抽筋。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腳抽筋是在長高? 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 缺鈣才會抽筋? 個性緊張、偏食都上榜!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嚴重恐致命!牢記「3要訣」守護健康
最近天氣開始變熱,6月將進入炎熱的夏季,任何人身處高溫環境都可能引發熱傷害的風險,應事先做好預防熱傷害的準備,才能安心度過漫長夏日。什麼是熱傷害?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其中以熱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超過30%,也就是說,100位發生熱中暑的人,至少會有30人死亡。預防熱傷害三要訣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共同守護健康。一、保持涼爽:(一)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二)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三)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可到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二、補充水分:(一)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二) 可吃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三)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三、提高警覺:(一)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二)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三)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以及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此外,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熱傷害的行動。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03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保衛站/睡前毛巾操 好眠到天亮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運動有助入睡、改善睡眠品質,提升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降低憂鬱、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好處,很多人睡前激烈運動,認為累一點比較好睡,結果適得其反,選擇睡前適合運動很重要。物理治療師黃佩安建議,首先運動強度中度較佳,過程感覺有點喘、但可以講話,運動類型可以走路、慢跑、瑜珈、太極、騎腳踏車。宅在家者可看健身影片跟著活動、或可試時下流行的影音遊戲機搭配健身環,每周3到4次、每次至少30分鐘,重點是要規律進行。運動時機也要注意,若接近睡前運動,建議以緩和拉筋伸展為主,因為運動會提升新陳代謝、增加腎上腺素分泌促進流汗,反而可能造成入睡困難。黃佩安建議睡前可下肢拉筋,毛巾固定於腳板,膝蓋伸直,雙手向後拉緊毛巾使腳板往上翹直到小腿後側感覺緊繃,停留15秒,做3次,想增加難度,同樣動作把腳抬離床面,上肢伸展將雙手置於腰後並抓緊毛巾,手肘伸直,雙手向上抬高至肩膀和後背感到緊繃,停留15秒,前後3次。衛福部嘉南療養院睡眠醫學團隊醫師李吉特表示,若運動持續3到4個月仍無法改善睡眠品質,就要尋求專業找出原因。近年院方整合中西醫、心理治療解決睡眠相關困擾,查詢電洽06-2795019轉1166。
-
2020-06-03 科別.新陳代謝
健康保衛站/手搖飲解暑 恐提升糖尿病機率
現代人喝手搖飲料已成習慣,加上夏日酷熱的天氣,讓手搖飲料成多數民眾解暑首選,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曉智提醒,手搖飲料雖能消暑,但大量攝取含糖飲料,恐會造成身體血糖與血脂異常升高,提升罹患糖尿病機率。屏東基督教醫院就曾遇過68歲婦人因非常喜歡喝麥香紅茶,盡管罹患糖尿病,仍無法割捨,家屬幾度想要制止她喝麥香紅茶,婦人威脅家人要自殺,經吳曉智協助,將飲料稀釋,逐漸改變婦人習慣,也改善她的血糖問題。吳曉智將數年的經驗累積成「糖友夏日飲品大作戰」飲食攻略,除了讓糖尿病患者在夏天時,仍可享受手搖飲料,也透過這種飲食攻略,讓一般民眾了解如何穩定血糖與血脂。吳曉智表示,夏天民眾選擇喝手搖飲料解暑的同時,忽視含糖飲料帶來的危機,反而造成身體負擔增加,甚至可能導致中暑,一旦血糖偏高,會影響三酸甘油酯等身體指數,是不容輕忽的健康殺手。她也指出,有民眾為了養生,選擇蔬果汁替代手搖飲料,但喝蔬果汁的同時,應避免過量,否則也會造成身體負擔。特別是檸檬汁過多易導致血糖上升,且胃較敏感的民眾可能出現胃部不適。她建議一般民眾每日所需的水分約為體重乘以30至35CC左右,若有運動習慣,或因工作大量流汗則需額外補充水分;若民眾對白開水感到乏味,可在開水中添加迷迭香、薄荷葉、檸檬片或甜菊葉等,增加水中香氣。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他用手指完成陳時中畫作 向抗疫英雄致敬
手指畫家匡乙在台南市學甲區打造「老塘湖藝術村」祕境,今年3月有感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做到流汗,嫌到流涎」,用手指作畫創作一幅「抗疫英雄」陳時中畫作,明天將利用陳時中來台南時呈送給他,向陳時中及防疫團隊致敬也加油打氣匡乙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台灣的防疫工作嚴正以待,衛福部長陳時中更是每天都站在第一線,召開記者會向國人同胞說明最新疫情資訊,勞心勞力為台灣守住疫情,因此讓他有了為衛福部長陳時中做一幅畫的衝動,為衛福部長陳時中加油打氣。匡乙以手指作畫出名,希望以陳時中畫作向台灣防疫團隊致敬,他說,台灣防疫能力全球有目共睹,不少外媒爭相報導我國疫情指揮中心的專業,也讓全世界知道有台灣這麼一個國家。趁明天上午陳時中走訪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將把畫作送去給陳時中。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將自由購 藥局:價高、貨難訂、實名制又被搶光
政府預計6月1日開放口罩國內外自由販售,除引起許多民眾開始向藥局詢問,想訂購給國外親友,也因先前傳出價格可能較實名制貴,導致藥局原本「滯銷」的實名制口罩,從每輪累積3000到5000片的情況,又變成每天賣光光;但多數口罩廠商仍在評估單價、出貨量,讓藥局無法訂購,導致沒藥局趕肯定6月1日民眾能否買到自由購口罩。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彥儒表示,最近政府宣布6月1日開放口罩自由買賣、可不限量寄送國外後,每天都有10到20人詢問何時能買到口罩,主要是希望買給海外的家人親友,還有民眾說出「有多少就買多少」,有的則會指定廠牌顏色或圖案。黃彥儒說,無奈的是,他和合作的口罩廠商聯繫,卻發現各家仍在評估觀望定價要多少?如何配貨?因此拒絕接訂單,只能先留下客人資料,確定有貨再通知;但他私下了解,過去每盒50片、3盒500元的親民價格,短期內恐怕回不去了,進貨成本恐怕落在每片5元到8元之間,售價將比實名制高。公會社區藥局主委王明媛表示,口罩6月1日解禁後,廠商仍有近一半產量要被徵用,實名制與自由購雙軌並行,據了解政府預計觀望到6月底,加上要出貨到國外,若以部分需營利的角度來看,短期內價格確實回不去,她側面了解進貨最低單價每片仍要4點多元,也因此,最近實名制口罩銷量,從滯銷5000片又回到每天賣光光的情況。王明媛說,她2月初曾跟廠商付款訂貨1萬片,貨到還沒到期,廠商也說6月會先處理徵用前訂單,最快6月1日下午、晚上能到貨,但能出貨多少不知道,至於開放後才來的訂單,就連價格也還沒釋出不給訂,6月訂購後,恐怕要延後到7、8月到貨,有廠商還限制每藥局最多1箱。王明媛表示,考量口罩開放初期供貨有限、價格高,她後續訂貨將會減少為3000到5000片,主要視客人需求下訂單;最近每天都有10通左右的來電想訂口罩,客人主要想寄給國外家人,也有擔心秋冬疫情預做準備,有人考量夏天流汗用量增加,也有家長想多買點幼童口罩,但都只能先留資料再等等。開業藥師沈采穎也說,政府宣布將開放口罩自由購後,每天都有一堆民眾詢問想訂購,但她詢問口罩廠商都表示因無法報價、不確定有多少貨能釋出,不接受訂單;最後只問到2家廠商願接訂單,但也說還沒收到政府公文,不知何時能出貨;因此6月1日民眾仍很難買到自由購口罩。沈采穎觀察,自由購口罩價格,平面口罩每片售價過去約4到5元,將漲到5到7元,立體口罩6到7元也將變成8到10元,口罩每盒售價也將從200元漲到250元到400元不等;她也認為國際間疫情尚未趨緩,口罩外銷需求、價格都會比國內高,政府仍應規範內外銷比例如6比4,否則自由購口罩,國人仍是看得到、買不到。
-
2020-05-26 科別.心臟血管
半夜腳抽筋不是缺鈣,竟是這問題導致!
31歲林小姐,常忘記蓋被子睡覺,有天凌晨想起床上廁所,不料小腿肚瞬間糾結,劇痛讓她立刻驚醒,但全身無法動彈,只得下床用爬行前進;之後整夜輾轉難眠,甚至到了中午,小腿仍隱隱作痛,就醫後,才知是靜脈曲張惹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般而言,多數抽筋都發生在流汗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常見於運動員和年輕人;但中年人或銀髮族出現夜間抽筋,原因則與年輕人大不相同。造成夜間小腿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懷孕、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長時間過度勞累、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紊亂、藥物作用等,然而,常常被忽略的夜間抽筋原因是靜脈曲張。劉殷佐指出,造成靜脈曲張的原因為,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靜脈因壓力過高失去彈性,造成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靜脈曲張若出現症狀卻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靜脈血栓,甚至致命肺栓塞,不可不慎!此外,下肢靜脈曲張除了會引起下肢反覆的腫脹痠痛抽筋外,還會造成小腿皮膚脂肪硬化、傷口難癒合潰爛,嚴重時恐怕需截肢。高危險族群為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於傳統市場工作者等。靜脈曲張剛發生時,症狀往往不明顯,多數人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或頻頻夜間抽筋,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甚至有人會用力「把腳扳回來」,結果問題沒解決,反倒拉傷肌肉更疼痛,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劉殷佐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但若評估為輕症患者,也可以先穿著彈性襪,看症狀是否緩解改善。若未能緩解,醫師會透過靜脈超音波,確認主幹靜脈有無發生逆流,以及確認阻塞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例如,口服或注射藥劑、微創射頻或雷射治療,或利用靜脈膠治療,將毀壞的靜脈重新修復,恢復下肢血液循環。劉殷佐呼籲,常抽筋的中高齡族群,平時要保持運動習慣,做好體重控制以減輕下半身負荷,同時多補充青菜水果及喝牛奶,若是長時間久坐或久站,可以動一動雙腿,睡覺時做好蓋被或穿襪子等保暖動作,都有助於防止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