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3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流汗
共找到
607
筆 文章
-
-
2021-02-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發熱衣清洗最忌4動作! 保暖效果秒降...你也這樣做嗎?
寒流一波接一波,暖暖包、發熱衣、羽絨外套成為禦寒搶手商品,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使用暖暖包、發熱衣時,必須格外謹慎,前者可能燙傷皮膚,後者則容易引發溼癢等困擾。非人人適合穿發熱衣 這些人要注意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最近診間中的發熱衣搔癢個案明顯增加,以中老年人居多,因為怕冷,穿上發熱衣,一走動或是運動,身體冒汗,無法排出溼氣,引發溼疹。黃毓惠表示,不少患者撩起衣服,前胸後背長出一大片溼疹,有些人症狀嚴重,還冒出毛囊炎,搔癢難耐,一抓就破皮,滲出組織液,確實不好受。「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發熱衣」黃毓惠強調,發熱衣重點就是保暖,為求貼身,一般選購小一點尺寸,但流汗後容易悶在衣服內,又溼又熱,因此,原本就容易長溼疹的人就不適合穿這類內衣。此外,好發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或容易長出痘痘人也不適合穿發熱衣,建議選擇純棉的貼身內衣,並採取「洋蔥式」穿法,加上毛衣、外套,1層1層地添加衣服。清洗發熱衣 4方式有損保溫效果不同於純棉內衣,發熱衣材質為特殊纖維,結構特殊,可以鎖住身體散發的水蒸氣,進而轉為熱能,因此,一般建議溫度低於10度時使用,才能避免出汗。此外,應該留意清洗方式,以免損及保溫效果,注意事項如下:1.不可用過熱的水清洗、浸泡。2.避免過度搓揉。3.不能丟烘衣機,應自然風乾。4.洗衣時,應避免加入漂白水或是衣物柔軟精。發熱衣屬於特殊加工的內衣,大部分為化學纖維,市售價格相當大,黃毓惠建議,挑選時,最好觀察含棉成分,比率越高越好,如果穿後容易積汗、起疹子,就不要再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內褲總是黃黃的?熱水會破壞材質? 洗錯堆滿菌!快避開這些NG清洗動作
-
2021-02-01 科別.兒科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唉呀~寶貝的身體怎麼那麼燙啊?」發燒的孩子病懨懨的躺在病床,還真是急慌了爸比媽咪的心。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發燒,就怕頭腦也會跟著燒壞,變成智能不足,所以都急著退燒,但這其實是對發燒症狀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高燒不會燒壞腦 體溫過高是常見小兒發燒主因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通常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或先天性感染等真正影響腦部的感染疾病時,才會導致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 了。通常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燒?盧英仁說明,一旦人體因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發炎反應製造出的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造成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若是上升過於異常就是發燒。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小兒發燒,多半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 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且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此種原因的發生,多半是太過保護孩子的爸媽,即便在炎熱的環境下,總是怕孩子著涼,依然給予多重衣服或包裹得很緊等。幼兒發燒的反應 這些情況別大意倘若當時幼兒體溫並未達到正常的體溫標準,就會感覺很冷、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身體熱量,並讓四肢 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等症狀,因此,出現體溫升高卻手腳冰冷的迥異現象。盧英仁特別提醒,新生兒、小於3個月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疫缺損病童等發燒幼童,爸比媽咪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尤其若高燒超過41℃、發燒合併紫斑症狀的話,也要盡快帶給醫師診治。 幼兒發燒別驚慌 發燒照護4招倘若幼兒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而是衣服穿太多或中暑之類的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至於是身體發炎反應而引起的發燒,盧英仁建議,若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的不舒服感時,就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爸比媽咪面對三更半夜時,幼兒突然的發燒不要驚慌,最好是先用溫度計(肛溫較佳)量一下體溫並記錄,才能送醫後,協助醫師判定症狀。若是安撫後,孩子比較能夠安穩入睡,就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倘若孩子仍持續吵鬧不安,爸比媽咪可依照下述醫師建議的步驟處理,待天亮立即就醫診治:第1招、補充水分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喝水。盧英仁指出,尤其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會因水分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由此可知,發燒需要多補充水分。此外,退燒後的人體流汗會散發體內多餘熱量,並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所以更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第2招、輕微發燒可躺冰枕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方式來幫助退燒。值得提醒的是,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傳統老一輩使用酒精來擦澡的方式,並不適合作為退燒用途,以免產生不當的副作用。第3招、勿穿著厚重衣物發燒幼兒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不用特別添加衣服,以免流汗太多反而更易脫水。此外,穿著的衣服應減少,才可幫助散熱,有出汗的話,可以用毛巾擦拭乾淨,以免幼兒著涼造成病情更加惡化 第4招、視情況給常備藥當小兒輕微發燒(體溫>38.5℃)時, 有非常嚴重的不舒服,那就先給予口服退燒藥 (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發燒仍然持續,可讓孩子洗溫水澡;若是服藥後1小時, 仍然沒有流汗或退燒情形,則可加強給予栓劑。小於5歲的嬰幼兒發燒常伴隨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尤其是最常發生於6個月∼5歲的小孩。若是發燒溫度超過 38.5℃,並在24小時內發生熱痙攣,且每次抽搐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一般都是良性的;本身若是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則應在發燒初期就服用退燒藥,並立刻就醫。盧英仁表示,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的效果一 樣,只差吸收速度不同;小朋友不建議打退燒針來退燒,因為曾有小朋友打退燒針導致過敏性休克而致死的案例。正確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溫度傳統習慣以「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體溫計量出來的體溫比較正確,而測量的方法則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又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由於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及血管收縮的影響而偏低,所以,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發燒的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盧英仁建議,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肛溫。延伸閱讀: ·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1-01-3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養生祕訣/閒來拍火車紓壓 再忙也要閱讀沉澱
去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感染科出身的盧進德承擔的責任更為繁重,但不管工作再忙,他仍維持每周三天運動的好習慣,且都在清晨五點半與球友相揪打網球。盧進德在醫學院求學時,就是網球健將,但踏上職場後,為了兼顧工作、家庭,熱愛的網球運動放一旁,直到年屆不惑,孩子長大不再需要陪伴,才有時間再踏入喜愛的球場,至今超過十年之久。每周有三天,盧進德都會起個大早,五點半準時出現在網球場,四名球友在矩形球場內切磋、流汗,固定運動一小時,是他維持好體力的撇步,「打球十年來,體力更好,不會失眠,工作效率大為提升。」盧進德說,雖然醫院工作多,當院長還有各種不同的壓力,要保持運動,需要更大的「毅力」,但不能太寵自己,「不可以因為累,就不去運動,這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年紀大了,糖尿病風險會漸漸增加,為了身體好,糖還是少碰為妙。」盧進德強調,他不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點,落實「減糖」飲食控制。盧進德總是笑臉迎人,同仁私下形容他是「好相處」的院長,但換下白袍後,他會拿起相機「追火車」,這不僅是他的紓壓方法,他並會將追逐拍下的火車照,打印在手機的外殼蓋、悠遊卡上,就連名片也是刻意設計成台鐵車票形式,是「百分百的鐵道迷」。講話溫文儒雅的盧進德,也熱愛閱讀,從年輕到現在,家中藏書已超過三千本,每天會固定留時間給書本。他說,醫療工作雖然忙,但再忙也要留半小時、一小時給自己,閱讀時一個人靜靜坐著,也是留給自己好好沉澱的時間,「那是一天中最紓壓的一刻。」
-
2021-01-29 養生.抗老養生
10年偏頭痛,靠運動不藥而癒!70歲的他透露:這樣才能越活越青春
工信董事長陳煌銘40多歲起就深受偏頭痛所苦,直到運動才解決困擾,自此養成健身習慣。喜愛旅遊和攝影的他,每年都會給自己旅行清單,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轉而去爬台灣最高峰——玉山。70多歲的他,還在風雨中挑戰雪山攻頂。 陳煌銘是在美國深造時養成跑步的習慣,回台投入職場,卻因沒時間運動,身體出了狀況。最苦惱的是「偏頭痛」,「每個月痛一次,到醫院打針、吃藥就好了。」為了解病因,他去做電腦斷層、照腦波都沒問題,「醫生說是微血管問題。」 他曾去練外丹功、氣功,都沒得到改善。大約26年前,開始慢跑、到健身房做重訓、騎飛輪,徹底解決了偏頭痛,尤其是「騎飛輪」,透過大量流汗,全身的毛細孔打開,打通了氣血。他笑道:「可能是阻塞,氣血通了,就好了。」 10年偏頭痛,運動後不藥而癒 長達10年的偏頭痛因運動痊癒,他開始養成健身習慣。「只要中午有空,我就會到健身房報到。」他強調,運動前必須做好暖身,如拉筋、鬆馳等,才不會有運動傷害。 「上完課後,去沖個澡、進烤箱,這樣全身的循環就會很好。」騎飛輪10多年,他坦言自己「上癮了」,「不去,身體就覺得怪怪的。」 另外,他也發現,運動能讓人留住青春,「青春雖然沒有辦法追回,但可以維持。」他笑道:「有運動的人,年紀都看不出來。」 「人都會有想懶散的時候,讓你有活力就在一念之間。」他強調,運動對每個人都有必要,只有多動,才能保持健康、遠離疾病。 旅行,是他一輩子的志業 旅行,向來是陳煌銘的興趣,「我的夢想是環遊世界!」這個興趣在他年輕時就展現。留學時他選擇就讀紐約州立大學,原因竟是看到一篇英國報導,「我看到這所學校很美,隔壁就是多倫多,有全世界第3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 近幾年,他開始全球走透透,「每一年我都會安排旅行計劃。」2013年起走訪了西藏、蒙古國、尼泊爾、馬爾地夫、瑞士、印度、斯里蘭卡、加拿大、美國等,他說:「到處走一走,心胸都會比較寬闊。」 ▲2019年赴瑞士10多天,還去挑戰冰川健行。 ▲旅遊的沿途美景,讓他一輩子難忘。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2019年赴瑞士,選擇健行10多天。行前,為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適應高山,走樓梯健身。這趟旅行,徒步瑞士山區,沿途看見許多美景,「那裡的山,綾線很美,行走到一段路,還有掛著鈴噹的牛,在山谷裡吃草,景色相當優美。」 2013年他騎單車環島,2019年去爬雪山。回憶攻頂那一天,遇到刮大風、下大雨,「大家都說山還在,下回再上去,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上來,再怎樣都要攻頂。」一行有28人,僅有4人攻頂,他是其中一位。 ▲2019年爬雪山,遇到刮大風下大雨,一行28人僅4人攻頂,陳煌銘是其中一位。 疫情無法出國,揪友登玉山 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也沒停下腳步,7月和朋友去登玉山。當他登上海拔3952公尺,俯視群山,「那一刻覺得整個台灣在我腳下,真的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留在台灣,他發現家鄉的山非常壯闊美麗,「台灣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我深深感覺,我們不會輸給瑞士,應該好好運用這個難得的觀光資源。」他有感而發的說。 陳煌銘能動能靜,且興趣廣泛。年輕時學習攝影,添購許多厲害的攝影器材,在自家洗手間做了一間暗房、沖洗照片。因對構圖相當有研究,出國旅行時,沿途用手機及攝影機拍攝不少美景。 一圓兒時夢想,從頭學樂器 4年多前,他決定去學習樂器。他坦言,是為了補足童年的不足,「小時候家裡很窮,哪裡有可能學樂器?」因此,他對會樂器的人,抱以無限羨慕的神情。多年前,台灣流行學習薩克斯風,他也拜師學藝。 「薩克斯風很好學,但它很重,搬運麻煩,每一次安裝就要測試。加上,它的聲音很大,一吹鄰居、老婆就不高興。」為了敦親睦鄰、和老婆和平相處,最近轉而學習洞蕭。 「小時候聽到隔壁鄰居在吹洞蕭,它的樂聲真的讓人很感動,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吹。」他說,學習吹奏樂器有個優點,「可以練習腹部和胸部,對身體很好。」 今年70多歲的陳煌銘,對生命有很多感悟,他說:「人生給你90歲,一個人只有3萬多天,讀書、生小孩就去掉1/3,創業再去掉1/3;人真的不要去想過去、未來,要想現在,忘齡樂活。」現在的他,開心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越活越青春。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別人看不見的成長,都在獨處時!傾聽自己,釐清什麼該放下、什麼該繼續提起前進.50歲後累積感恩時光!15個值得收藏的金句,讓人生過得更輕鬆、被幸福感填滿.嫁個好老公就能得到一切?精神科醫師9句話告訴你,依附男人等於慢性自殺!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寒流過後回暖真舒適!醫曝:當心溫差變化反而要人命
一波波寒流襲台,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台中市67歲劉姓男子從事營建,戒菸十多年,有運動習慣,飲食養生不知何故去年三月罹急性胰臟炎,才發現有糖尿病,去年底在寒流過後回暖時,突然半夜胸悶、冒冷汗驚醒,家人警覺上網查,懷疑中風,立馬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發現心跳、血壓變慢,狀況危急,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患者在接受兩次心導管手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內康復出院。中國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說,天氣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但兩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其實「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劉姓患者發病時間是在耶誕節與跨年的兩波寒流之間,經驗上在這樣的溫度變化期反而更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陳科維指出,心臟疾病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寒流一波波來襲,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年長者,應注意冷熱變化大,尤其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保暖,睡前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是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如果有發生前胸難以定位的疼痛或不適,合併有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現象,必須立即就醫。他提醒,一般民眾做好頭頸部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應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後,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內等。
-
2021-01-20 科別.泌尿腎臟
男人遇3種情況包皮非割不可 這個季節最適合手術
周先生因包皮過長,龜頭清潔不易導致經常發炎,甚至在和另一半親密性行為之後,常令伴侶陰道感染細菌,因此也影響了性生活,令他相當困擾。他雖然想要割掉過長的包皮,但又害怕手術的疼痛,在醫師建議下做了包皮槍手術割除多餘包皮,終於擺脫長期以來的困擾。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若包皮過長或包莖,的確容易使得龜頭不易清潔,進而引起發炎,而長期的包莖狀況,嚴重甚至會引發陰莖癌;另外,包皮和龜頭沒有清洗乾淨,也容易使性伴侶陰道感染細菌或病毒,這些都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性行為時也可能因為包皮過長,性交時會有疼痛感,因此,會建議割包皮來避免這些困擾。張宏江指出,有3種狀況發生時,就需要做割包皮手術。第1種狀況是完全性的包莖,使得龜頭完全無法露出來;第2種情況是包皮過長,雖然可以將包皮往下退,卻容易藏汙納垢洗不乾淨;最後1種狀況就是包皮龜頭長期發炎,導致包皮結痂並攣縮,當陰莖勃起時,包皮會形成1個緊縮環,導致影響性生活。至於冬季這個冷冷的季節,適合做割包皮手術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割完包皮後,男性第1個要面對的就是洗澡問題,但傷口碰到水若沒有處理好,容易導致發炎;在炎熱的夏天若忍著不洗澡,再加上流汗後私密處不能每天沐浴,不僅不衛生外也會感到不適,但在秋冬季節,天氣比較涼爽,流汗的機會相對少了許多,相較之下,秋冬的確是比較適合包皮手術後護理的季節。張宏江說明,過去傳統割包皮手術需要30至60分鐘的時間,不僅手術時間長,出血量也會比較多,傷口也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來癒合,疼痛程度也較高,術後的照護也得多費點心思。反之,包皮槍手術僅需5至15分鐘,手術時間短外,也大幅降低了疼痛程度和出血量。另外,包皮槍為1次性使用,因此不會有消毒不完全的疑慮,切口也更加平整,割除的同時釘上縫合釘1次完成,有助於止血與傷口癒合,更重要的是吻合器尺寸齊全,適合各種年紀的患者與不同尺寸的陰莖來使用。而在護理上也很簡單,術後1、2天,即可打開包紮傷口的彈性繃帶,以生理食鹽水來清洗傷口,如果會陰部有髒汙,可同時以大量生理食鹽水清洗,再用無菌紗布擦乾;之後在手術傷口處抹上抗生素軟膏,以紗布纏繞2圈,最外層以彈性自黏繃帶固定。一般約5至7天後就不須包紮,只需在傷口處塗抹抗生素軟膏或優碘即可;此外,縫合釘約3個星期後會自行脫落,如期間縫合釘半脫落或有浮起狀況時,可以自行取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發熱衣輕薄又抗寒!但4類人穿了恐搔癢起疹
秋冬季節變換,天氣忽冷忽熱,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1件可抵禦低溫,有家長怕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著涼,為孩子穿上發熱衣,結果細嫩的皮膚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提醒,發熱衣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而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發熱衣,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來保暖。 發熱衣主要靠「吸溼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溼又熱。李孟穗建議有以下狀況的民眾,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 ▸狀況1:新陳代謝快 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若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門診就曾有民眾穿著發熱衣去爬山,結果全身起汗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也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 ▸狀況2:痘痘肌 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 ▸狀況3:異位性皮膚炎 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 ▸狀況4:冬季癢 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溼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 李孟穗說,台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可以很方便脫除。 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家長要留意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需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延伸閱讀: 全台急凍!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絕大多數都用錯!暖暖包握在手裡太浪費 專家曝發熱「正確位置」
-
2021-01-16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林曜祥年開500、600台刀!靠這兩種運動紓壓
林曜祥是國內耳鼻喉頭頸外科與音聲重建專家,每年至少開500、600台刀。忙碌醫療生涯中,球類運動及爬山是他紓壓的最愛,有時起個大早,整裝後立即就近到觀音山高爾夫球場快速衝一圈,注入滿滿的能量展開新的一天。「我在家待不住,能動的都喜歡。」林曜祥說,乒乓球、羽毛球、壘球、高爾夫球等各式球類運動都有涉獵,平日也喜歡爬爬小山,高雄近郊的小山幾乎都曾有他的足跡。過去也曾嚮往攀登百岳,可惜時間太有限。「我的運動選項很隨興,但對於紓解壓力頗有助益。」有時早晨起床後,會利用時間爬爬附近的小山或帶著球具到高爾夫球場快速衝一圈,流汗活絡身體筋骨後,沖個澡再去上班,讓人神采奕奕。雖然已年逾60歲,林曜祥依舊維持年輕體態。熱愛運動的他,在院內還組壘球隊,與科部同仁利用每周五的晚間揮棒較量。他說,小時候在南部長大,壘球是兒時就玩的運動,現在組壘球隊,同仁及其家屬都可以參與,隊員已增至20、30人,人多時還分場打,運動之餘更能聯絡感情。前陣子為了滑壘搶分,林曜祥不小心傷了手,暫時處於「禁賽」狀態,他笑說,「現在身體的動作,有時趕不上腦袋。」不過壘球隊現在幾乎成為高榮的招牌社團,每周三LINE群組就開始呼朋引伴,期待每周的球聚。
-
2021-01-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發熱衣洗錯一次「保暖度大降70%」4大洗滌地雷曝光
近來寒流接連報到,各地低溫達10度以下,相關禦寒用品也因此大賣,其中發熱衣、發熱褲也掀起潮流,因為只要薄薄一件就可以有保暖效果,但因為發熱衣有特殊加工,洗滌上也與一般衣服不同,有許多眉角,甚至可能洗錯一次,保暖度馬上降低七成。發熱衣的原理是來自於特殊的纖維結構,能鎖住身體散發的水蒸氣轉為熱能,但是如果用錯的方式,像是過熱的水以及過度搓揉,可能會導致它失去原本功效,因此有四種洗滌方式相當重要。第一,不要用熱水洗,熱水會破壞發熱衣材質,甚至可能變形,建議先參考衣服上清洗標示。第二,不能丟烘衣機,在台灣潮濕天氣,民眾喜好用烘衣機讓衣服更快變乾,但是發熱衣如果丟進烘衣機,恐怕會破壞其保暖性,建議還是採用自然風乾。第三,不宜過度搓揉,發熱衣屬於特殊材質,如果大力搓洗會將纖維、塗層破壞。最後一點,不使用特殊洗潔精,像是漂白水或是衣物柔軟精,這些都有可能破壞發熱衣本身結構,如果想要讓發熱衣壽命持久,建議還是用一般的洗衣精或是洗衣粉比較好。另外發熱衣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穿,皮膚科醫生也提醒,發熱衣為保暖,大多會貼緊肌膚,流汗後容易悶在衣服內,又濕又熱,因此建議在攝氏10度以下低溫穿著。有異位性皮膚炎、痘痘肌或乾肌膚質的人不太適合,建議改採「洋蔥式」穿法保暖。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09 新聞.健康知識+
全台急凍!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不少人皮膚卻開始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熱衣吸濕放熱 非人人適合穿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因此,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4種情況不適合著發熱衣 應另尋其他保暖方式李孟穗建議,有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等狀況者,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 1、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2、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3、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4、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李孟穗說,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 機車族禦寒 防風外套比發熱衣有效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穿雪靴不穿襪 易致長甲癬或足癬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若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李孟穗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 延伸閱讀: 愈晚愈濕冷!低溫恐致心臟瞬間引爆 使用保暖物漏「1細節」危險急飆 冬季皮膚乾癢抓到破皮流血! 常做「4行為」小心癢爆...你中了嗎?
-
2021-01-01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要吃什麼?吃鐵劑還不夠,5大補血食材助改善
講到貧血,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女生才會貧血。」或者是認為,這是不太嚴重的毛病,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貧血嗎?在醫學上,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數目(Red blood cell, RBC)、血色素(Hemoglobin, Hb)或平均血球容積(corpuscular volume, MCV)數值在正常值以下,一般大多以血色素Hb為初步評估標準,成年男性血色素低於12.0g∕dL、女性血色素低於11.0 g∕dL可稱為貧血。 輕度貧血日常無明顯表現 疲倦、失眠、掉髮都是常見症狀 中醫師辛重毅表示,一般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疲倦、失眠、掉髮、臉色蒼白或萎黃、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舌頭顏色淡且少血色、指甲顏色淡、眼睛下結膜比一般人蒼白等現象。 此外,貧血狀況嚴重時,也可能出現舌頭疼痛、舌頭發炎等狀況,有部分血液疾病患者會合併有肝脾腫大,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出現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 但大部分輕度貧血患者,平日並不會有明顯症狀,有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作息出現的些微改變,例如過去可以一下子爬3、5層樓,最近突然爬1、2層樓就會喘需要休息;或者走路走快一點時就會頭暈或喘促;或者蹲低站起等大幅度改變身體動作,會造成短暫的頭暈目眩等狀況。 女性、老人易產生缺鐵性貧血 中老年人應提防癌可能 中醫師莊雅惠指出,以較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來說,女性在青春正盛的歲月裡,每個月都因「好朋友」來訪而失血,所以特別容易發生這種貧血;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老化,造血與脾胃功能衰退,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貧血問題。 不過,中老年人在發現有貧血時,最好先鑑別診斷是否有大腸癌、胃癌造成出血的可能,以免延誤了治療。 治療貧血 依3種體質對症下藥 莊雅惠指出,中醫講求全人醫學,而人體血液的生成與心、肝、脾、腎都有關,所以治療「貧血」也要從整體來考量。一般來說,「貧血」患者常見的體質有以下幾種: 1、氣血虛弱:人體的血氣調和必須互為助力,才能到達全身各處完成供應養分並帶離廢物的作用。而有氣虛、血虛的人,氣血循環能力不佳,有些是先天體質本來就較虛弱,加上曾經生過重病,或是長時間過度疲勞累積所致,這類型的人體力較差,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或暗沈、指甲顏色偏白且易斷裂、容易健忘,女性也容易乳房發育不良、月經量少或提早停經等。 2、脾胃虛弱:「脾胃者,氣血之母也」,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顧得好,吸收能力強,才能產生足夠的氣血;相反地,如果脾胃虛弱,進而無法好好吸收能夠用於製造血液的營養成分,則人體的氣血就會匱乏,造成貧血病症。這類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嗝氣、腹脹、噁心嘔吐、大便較軟或腹瀉等症狀。 3、陰虛燥熱:體內滋潤身體器官的津液不足,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產生燥熱的體質狀態。患者經常覺得身體發熱,容易有面部潮紅、口乾舌燥、手足心熱、急躁易怒、睡眠差且多夢、夜間流汗、大便乾硬、小便量少,女性月經提前、色澤鮮紅、量少或閉經、陰部乾燥、搔癢等症狀。 改善貧血症狀 6大類食物要多吃 人的血氣要足,才能有好氣色、好活力,對於鐵質缺乏引起的貧血,可以利用中醫「藥食同源」的原理,以吃得巧、吃得好來補血。可改善貧血的營養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蛋白質:紅血球的構成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有雞、牛、豬、羊、魚等肉類,以及蛋、奶及其製品、豆類及其製品等。 ◎鐵: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含鐵量高的食物有動物肝臟、羊肉或牛肉等紅肉類,以及芝麻、桑椹、桂圓、黑棗、葡萄乾、胡蘿蔔、髮菜、金針、蓮藕、全穀類、紅糖、深綠色蔬菜等。 ◎維生素B12及B6、葉酸:骨髓母細胞的紅芽球在合成、分裂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12及葉酸,才能順利製造出健康的紅血球;維生素B6則是生成血紅素所必要的酵素,也是紅血球造血時不可或缺的物質。 這些營養素可以經由廣泛攝取牛肝、豬肝、豬心等動物內臟,以及鮭魚、沙丁魚罐頭、牡蠣、奶類,和燕麥、核桃、柳橙、蘆筍、菠菜中取得。◎維生素C:人體吃下的鐵質,約僅1~2成可被腸道吸收,而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腸道對鐵質的吸收;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芭樂、奇異果、草莓、荷蘭芹、花椰菜、高麗菜、油菜、青椒等。 用餐不要喝茶、咖啡 避免抑制鐵質吸收此外,飲食上還要注重均衡原則,且用餐時不要喝茶或咖啡,以免其中的鞣酸及多酚類物質抑制了鐵質的吸收;每天的蛋白質來源,最好有一半以上是容易為人體吸收且含有較多必需胺基酸的動物性蛋白質;葉酸是水溶性,不耐長時間加熱、儲存及加工,所以食物在烹煮時,盡量避免採取久燉或慢熬的方式,同時也要避免酗酒,以免造成葉酸缺乏。 傳統中藥材補血 詢問專業中醫後再使用此外,傳統中藥材中有助於補血、活血及行血的非常多,例如當歸、阿膠、熟地黃、雞血藤、白芍、何首烏、枸杞子、川芎;而黃耆、黨參、甘草等補氣藥,可以增強補血的效果;至於常用的補血方劑,則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等,有需要的人建議在諮詢中醫師後使用。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1-01 科別.皮膚
寒流來襲發熱衣夯 醫師:這4種人可能愈穿愈癢
寒流發威,全台有感,不少人套上發熱衣、褲禦寒。但皮膚科醫師提醒,發熱衣可保暖,但不是人人都合適,較適合在攝氏10度以下低溫穿著,且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痘痘肌或乾性膚質的人不太適合,建議改採「洋蔥式」穿法來保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說,發熱衣為保溫,大多緊貼肌膚,流汗後汗易悶在衣服內,又濕又熱,上述族群可能出現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她指出,門診裡就曾有患者穿著發熱衣爬山,全身起汗疹;穿發熱褲若溫度太高,易長股癬、念珠菌,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有家長擔心孩子入夜後踢被子,幫孩子穿上發熱衣,細嫩皮膚卻冒出一堆疹子,癢得難受。李孟穗說,新陳代謝快、易流汗的小朋友及年輕人,若在非冷天裡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另外,痘痘肌患者也不太合適。李孟穗指出,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痘痘還麻煩,往往要花上數周至數個月治療。至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但皮膚敏感,溫度調控也較慢,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抓得更利害。許多老人家易有冬季癢,穿上發熱衣也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很容易刺癢不舒服。醫師建議,這類患者還要勤擦保濕乳液,緩解皮膚乾燥的問題。台灣冬天該怎麼穿?李孟穗建議採「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可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的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再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很方便可以脫除。而機車族的禦寒之道,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很容易流汗的小朋友,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反易因皮膚溫度太高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
2020-12-28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泡溫泉去寒?心內科醫警告忘記1小動作當心血栓
許多人都感受到濃濃寒意來到,再加上東北部一直都在下雨,在溼冷的天氣下,溫泉就是很舒服的去寒方式。泡在熱熱的泉水裡,身體感覺到溫暖放鬆,然而,幾乎每年都有因泡溫泉眩暈或昏厥跌倒民眾,也有發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拴塞案例,因此慢性病患如果想要泡溫泉,一定要做好身體評估才能去。冷熱交替易暈眩 高血壓患者應警惕身體狀況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當溫泉池在戶外,脫下衣服前往浴池路途中,當皮膚接觸到冷空氣血管會立刻收縮,血壓就會跟著上升,如果原本就有高血壓,也沒有把病況控制好,這時就有機會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危險;郭志東提醒,發現自己接觸到冷空氣,有胸悶或頭暈等症狀,就不要勉強自己。郭志東持續說明,泡溫泉時熱水高溫會讓血管擴張,就像水管加大口徑,血液灌流量下降,會讓血壓跟著降低;當心臟力量不足,沒有辦法把足夠血液打到腦部,就很容易發生暈眩,眼睛的血液量不足,也會突然眼前一黑,臨床上都有人因此就醫,如果不小心重心不穩摔倒,撞倒頭導致腦出血更可能有死亡風險。泡溫泉時間最好在10分鐘左右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郭志東也說,身體在高溫環境不斷流汗,但泡溫泉時不容易察覺,在水池裡身體水份漸漸變少,血液也就越來越濃稠,形成血栓機會也就開始增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栓塞機會跟著上升;郭志東建議,泡溫泉時間最好在10分鐘左右,起身後最好補充水份300c.c.至500c.c.,補充流失水份。郭志東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泡溫泉要特別小心,溫泉水難免會有微生物,當皮膚有細小傷口,或泡溫泉時皮膚出現輕微破損,如果免疫能力不佳,就有可能發生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有胸悶、胸痛、心口痛、頭暈等狀況,最好不要泡溫泉,以免意外狀況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 但7種情況還是先打消念頭吧 天冷泡湯身心舒暢! 皮膚科醫師分析對身體的4好處
-
2020-1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重訓增肌75歲前都有機會!看影片自學?專家提醒一事
30多歲、在藥廠工作的王怡心最近練起重訓,因為70幾歲父親因病住院,臥床一個月,原本雙腿粗壯,後來竟變成「鳥仔腳」,肌肉萎縮,必須倚賴輪椅。王怡心說,之前總認為只要流汗、有動就好,在健身房只上瑜伽、拳擊有氧等團課,看到父親行動不便,深感肌力、腿力的重要,為此,花了近五萬元購買30堂一對一的重訓課程。投入重訓者愈來愈多,中壯年比率最高。愈來愈多人投入健身重訓,尤其是中年族群,世界健身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至十月新會員資料,40至50歲占了兩成二,成長幅度位居各年齡之冠,而在這群中壯年會員裡,兩成四參加重訓課程,比率之高,在各年齡層也名列第一。世界健身資深教練ANDY表示,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年輕男性才想練重訓,練出胸肌、腹肌,讓外型加分。近年來,中壯年重訓人口明顯增加,許多人是因健診報告滿是紅字,或看到年邁父母因肌肉萎縮,行動不便,心生警惕,才加入健身房。56歲牙科醫師鄭銘鎮指出,執業23年,幫患者治療牙齒時,總需彎腰低頭,日子一久,頸椎腰椎都出問題。40歲時,自覺再這樣下去,不用到退休,人可能就先垮了,為此,積極騎單車、踩飛輪、練重訓。他說,練重訓肌力增強,腹部核心更穩定,身型挺拔,年輕許多,原本頸椎腰椎退化異常,慢慢獲得改善緩解。62歲孟先生也有同感,練重訓兩三年的他說,「才練半年,就有感覺」,學會控制核心肌群及下肢力量,打高爾夫懂得利用後背旋轉力道,不再只靠肩膀使力。練肌力好處多,降低疾病風險,減少晚年臥床機率。「養肌、鍛鍊肌力,可是好處多多。」聯新國際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吳易澄說,肌力是人體活動的重要元素,如果能維持一定肌力、肌肉量,就能延緩老化,降低罹患骨鬆、失智及三高慢性疾病等風險。另可保護關節組織,減少退化所引起的疼痛。如果肌力不足,甚至罹患肌少症,晚年勢必悲慘,恐需長期臥床,拖累家人。不過,練重訓、阻力運動,過程無趣又累人,不少人嘗試幾次後意興闌珊。吳易澄建議,初學者應該找人陪,一起運動,另由專業運動教練從旁指導,告知如何以正確姿勢操作器材,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提醒初學者看影片自學 常見運動傷害UFC Gym教練Patrick指出,許多人觀看網路影片自學健身,只能學習外觀姿勢,卻無法掌握到運動時,肌肉該如何發力,以及如何調整呼吸節奏,很容易就造成運動傷害。如有教練在旁協助指導,就能降低學員運動傷害風險,有人在旁督促,也能激發動力。ANDY舉例,原本駝背的人積極練胸,但缺乏專業教練指導,可能讓駝背更嚴重。此外,許多人不瞭解自身生理狀況,貿然投入運動,可能引發後遺症,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就不適合打拳擊有氧,應先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藉此保護關節組織,否則關節炎將更為嚴重。吳易澄指出,隨著重訓的人口增加,近幾年,復健科門診中的下背痛患者明顯增加,大都是練習下肢阻力運動時,姿勢不對,引發疼痛,「初學者確實有必要請教練從旁協助。」至於重訓頻率,吳易澄表示,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引,建議每周重訓二至三次,每次一小時。吳易澄指出,如果能夠持之以恆,配合飲食,就能逐漸提高肌肉比率,等到練出胸肌、腹肌等線條,相信就有滿滿成就感,樂在其中。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避免老衰無力 75歲前都有機會
30多歲、在藥廠工作的王怡心最近練起重訓,因為70幾歲父親因病住院,臥床一個月,原本雙腿粗壯,後來竟變成「鳥仔腳」,肌肉萎縮,必須倚賴輪椅。王怡心說,之前總認為只要流汗、有動就好,在健身房只上瑜伽、拳擊有氧等團課,看到父親行動不便,深感肌力、腿力的重要,為此,花了近五萬元購買30堂一對一的重訓課程。愈來愈多人投入健身重訓,尤其是中年族群,世界健身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至十月新會員資料,40至50歲占了兩成二,成長幅度位居各年齡之冠,而在這群中壯年會員裡,兩成四參加重訓課程,比率之高,在各年齡層也名列第一。世界健身資深教練ANDY表示,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年輕男性才想練重訓,練出胸肌、腹肌,讓外型加分。近年來,中壯年重訓人口明顯增加,許多人是因健診報告滿是紅字,或看到年邁父母因肌肉萎縮,行動不便,心生警惕,才加入健身房。56歲牙科醫師鄭銘鎮指出,執業23年,幫患者治療牙齒時,總需彎腰低頭,日子一久,頸椎腰椎都出問題。40歲時,自覺再這樣下去,不用到退休,人可能就先垮了,為此,積極騎單車、踩飛輪、練重訓。他說,練重訓肌力增強,腹部核心更穩定,身型挺拔,年輕許多,原本頸椎腰椎退化異常,慢慢獲得改善緩解。62歲孟先生也有同感,練重訓兩三年的他說,「才練半年,就有感覺」,學會控制核心肌群及下肢力量,打高爾夫懂得利用後背旋轉力道,不再只靠肩膀使力。「養肌、鍛鍊肌力,可是好處多多。」聯新國際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吳易澄說,肌力是人體活動的重要元素,如果能維持一定肌力、肌肉量,就能延緩老化,降低罹患骨鬆、失智及三高慢性疾病等風險。另可保護關節組織,減少退化所引起的疼痛。如果肌力不足,甚至罹患肌少症,晚年勢必悲慘,恐需長期臥床,拖累家人。不過,練重訓、阻力運動,過程無趣又累人,不少人嘗試幾次後意興闌珊。吳易澄建議,初學者應該找人陪,一起運動,另由專業運動教練從旁指導,告知如何以正確姿勢操作器材,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提醒初學者 看影片自學當心運動傷害UFC Gym教練Patrick指出,許多人觀看網路影片自學健身,只能學習外觀姿勢,卻無法掌握到運動時,肌肉該如何發力,以及如何調整呼吸節奏,很容易就造成運動傷害。如有教練在旁協助指導,就能降低學員運動傷害風險,有人在旁督促,也能激發動力。ANDY舉例,原本駝背的人積極練胸,但缺乏專業教練指導,可能讓駝背更嚴重。此外,許多人不瞭解自身生理狀況,貿然投入運動,可能引發後遺症,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就不適合打拳擊有氧,應先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藉此保護關節組織,否則關節炎將更為嚴重。吳易澄指出,隨著重訓的人口增加,近幾年,復健科門診中的下背痛患者明顯增加,大都是練習下肢阻力運動時,姿勢不對,引發疼痛,「初學者確實有必要請教練從旁協助。」至於重訓頻率,吳易澄表示,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引,建議每周重訓二至三次,每次一小時。吳易澄指出,如果能夠持之以恆,配合飲食,就能逐漸提高肌肉比率,等到練出胸肌、腹肌等線條,相信就有滿滿成就感,樂在其中。▌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8 養生.健康瘦身
超有效率「冬季減重攻略」 做到這5點不節食也能瘦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大家都喜歡擠進薑母鴨、羊肉爐店,來替自己進補取暖,但一不小心可能會吃進過多的油脂與熱量,養出肥滋滋的『小肚腩』或『腰間肉』。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因為冬天消耗的能量比夏天高,若能掌握一些小撇步,也能在冬天維持更好的體態。在這裡,要先回頭認識一下我們的身體,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意味著在任何環境下,我們的身體都會努力維持著一定的體溫(體溫過高會造成身體細胞受損死亡、體溫過低會影響體內正常的生理代謝作用),因此當冬天季節來臨,室內外溫度降低,我們的身體要維持一定的體溫,需要更多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秋冬季節胃口食慾大開的原因。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自帶》恆溫系統,是幫助冬天減重的好幫手?這時候就一定要認識『基礎代謝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基礎代謝率是指在人體在最安靜穩定的情況下(例如:睡覺),維持生命及生理機能(例如:呼吸、血液循環、維持體溫、細胞新陳代謝…等)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前面有提到,冬天季節溫度降低,若外在環境導致體溫下降1度,人體為了維持恆定的體溫,我們的基礎代謝率會自動上升13~14%(氣溫低時,BMR上升;熱帶地區的人BMR較低),這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這時候,我們忍住口腹之慾,並精準控制攝取的食物總熱量,為了維持體溫,自然消耗人體隨身的「能量庫存」,這也是為什麼冬天實行減重,效果比炎熱夏季更好的原因。正確善用基礎代謝率,減重事半功倍如何得知基礎代謝率是多少呢?可以藉由Harris–Benedict equation來計算:Male:66+(13.7×體重Kg)+(5×身高cm)-(6.8×年齡y)Female:655+(9.6×體重Kg)+(1.8×身高cm)-(4.7×年齡y)以小東(Male)為例,體重68公斤、身高175公分、年齡32歲,計算出的基礎代謝率為:1655大卡。但本計算方式若遇上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相同,但體組成不同(高肌肉或高脂肪組成)的人,此數據需要另外評估。因此若想知道身體真正的基礎代謝率及體組成,建議可進行「體組成分析儀」的測量,更可清楚知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身體年齡、骨質量及脂肪、水分、肌肉、內臟脂肪比例…,對減重計畫更有助益。提升基礎代謝率五撇步除了依靠《自帶》的恆溫系統,幫助秋冬減重外,亦可藉由下列五撇步,促進基礎代謝率,讓減重計畫飛起來。●你還可以看更多:善用反向儲蓄減重法達到瘦身目標(點我)撇步一:每周運動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達到「有點喘,但不至於喘不過氣」及「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心跳速度即可。撇步二:不可惡性節食減重,每日飲食攝取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率,或許一開始體重下降,但身體會以為遇到飢荒,從而降低基礎代謝率。撇步三: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很重要,所以講3次!長期不吃早餐除了影響基礎代謝率外,甚至可能變成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撇步四:加強肌肉訓練並攝取優質蛋白質,肌肉比率越高,基礎代謝率會增加,有助於消耗熱量,而攝取優質蛋白質,除了可增加肌肉率外,還可修復運動過程中損傷的肌肉纖維。撇步五:攝取充足水分,有助於身體新陳代謝,若是遇到夏天或是工作大量流汗後,除了要多補充水分外,別忘記攝取適量電解質。 註:腎功能正常情況下充足水分計算小公式~體重(Kg)×30毫升(c.c)=每日建議水分攝取量若能掌握以上5個冬季減重秘訣,即使不節食也能健康甩肉,在過年前打造出完美的體態!
-
2020-12-15 科別.精神.身心
熱水泡澡越熱越能放鬆身心?醫:超過42度有反效果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剛剛好的不努力》,作者井上智介】請抱持輕鬆心情嘗試這些方法,你會看到改變。如果有其他覺得不錯的方法,也請盡量去試。放鬆心靈的妙方首先,第一項是有關於洗澡。對你來說,洗澡這件事是否已變成「只是盡義務」的習慣呢?是不是「因為沒時間」、「因為嫌麻煩」,所以沒有使用浴缸泡澡,只用淋浴匆匆解決呢?妥善利用洗澡,不僅可以清潔頭髮及身體的汙垢,還能舒緩緊繃的身心,有助於放鬆心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我也是一位「溫泉療法醫師」,即對於採行溫泉療法的人提供醫療指導的醫師,此外針對日常的沐浴,也能從醫學面給予指導,進而對身心有所助益。身為溫泉療法醫師,我想要告訴大家,如何百分之兩百活用沐浴來恢復精神。就如同先前已經提過,人類具備包括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就是當你在努力時發揮作用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神經。換言之,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沐浴啟動副交感神經。這件事也與夜間的睡眠品質息息相關。經過長時間的加班,搭乘擠滿人的電車搖搖晃晃地回家,在回到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交感神經依然活躍,身心都持續處在緊張、興奮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酣然入睡。為了抑制亢奮的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不妨積極的活用洗澡。首先,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浴缸內放熱水,並確實地將身體浸泡其中。只靠淋浴也能夠去除汙垢和多餘皮脂,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藉由泡澡來提高身體的深部體溫,光靠淋浴並無法做到這件事。浸泡在熱水中讓體溫升高,促進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血液循環變好,就能夠順暢地運送體內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此外,還可排出身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及疲勞物質,提高新陳代謝,能夠讓你有種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感覺。除了因為某些疾病無法泡澡的情況,請不要做半身浴,而是確實泡到肩膀的高度。當你泡在海水裡或進入游泳池的時候,應該有過感覺身體變輕的經驗,泡澡時也會有一樣的感覺。在浮力的作用之下,可以舒緩平常因為重力而緊繃的關節和肌肉,對於讓許多現代人苦惱的肩膀僵硬也有很好的效果。關鍵在「深部體溫」接下來說明熱水溫度和泡澡的時間長度。首先,泡澡時的熱水溫度並沒有特別規定。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溫度就OK。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很多人覺得41度左右是「舒適的」溫度,所以一開始先將這個溫度當成參考基準,再以0.5度為單位試著微調水溫。但是,要避免水溫超過42度。一旦水溫過高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會讓身體變得有精神。其次是泡澡的時間長度,為了讓身體的深部體溫能夠確實升高,大約浸泡十分鐘左右,最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在泡澡時,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請不要忍耐,起身離開浴缸吧。雖說「浸泡約十分鐘左右」,但是不必連續浸泡十分鐘,你可以分成兩至三次,合計起來約十分鐘也行。如果長時間泡在浴缸裡會大量流汗,身體會比你想像中更容易脫水。此外,當深部體溫升高時,血管會擴張,血壓容易下降。平常站起身就會頭暈目眩的人,在離開浴缸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洗完澡後,請盡可能讓身體保持暖呼呼的狀態。雖說覺得熱,但不要因此就開電風扇或冷氣,讓身體快速降溫,這樣會使得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壓大幅起伏波動。確實擦乾身體之後,請用浴巾包覆身體,不讓熱氣流失。然後,在洗完澡後身體要保持溫暖,讓血液循環全身,靜靜的休息約十五分鐘。因為身體會有脫水傾向,所以不要忘記補充水分。睡前九十分鐘,一夜好眠關鍵我們已知自然的睡眠是在深部體溫慢慢下降的過程中誘發睡意。當你覺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是否也曾感覺到身體很暖和?那是因為四肢血管的血液流動使身體散熱,讓深部體溫下降。泡澡之後身體的深部體溫會比平常升高約1度,要讓升高的1度回到平時的深部體溫,大約需要九十分鐘。因此將就寢時間設定在泡澡之後約九十分鐘,可說是進入夢鄉效率最好的時間。這九十分鐘就是準備入睡的時間。這個時候請盡量避免像是看電腦或滑手機之類會讓大腦清醒的行為,稍微降低照明亮度,享受閱讀或聽聽音樂等,待在能夠讓自己放鬆的環境中度過睡前時光。不過,我想也很難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天實踐所有的方法,不妨先在休假日試著逐項挑戰看看吧。POINT安然熟睡的訣竅就是①用41度的水溫泡澡十分鐘;②泡澡之後讓身體保持溫暖十五分鐘;③洗完澡後九十分鐘再上床睡覺。
-
2020-12-1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前後大不同!醫師教你慢性腎臟病應該怎麼吃才對
王阿姨(化名)最近的尿量變少,經常感到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僅剩不到40%,醫師叮囑:「接下來要好好注意,不然後來會洗腎啊。」得知腎功能變差的消息後,王阿姨的家人紛紛開始出主意,有人認為要進補,有人認為要限制飲食。究竟慢性腎臟病患應該怎麼吃?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提到,飲食控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很重要,飲食上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以免讓腎臟負擔過大。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之外,若能攝取到足夠豐富的營養,可讓患者更有體力。建議患者攝取營養時可把握五大指標,包含低電解質、低磷鈉鉀、適量蛋白、低GI,若能添加Omgea-3也會更好。隨著時代持續進步,市面上已有多款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可供病患選擇,若患者無法從日常飲食獲取夠營養來源,或是擔心蛋白質攝取過量而無所適從,可考慮搭配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有助增加患者體力,且使用方便性高。挑選時建議可選用經醫學實證、食藥署核准且多位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鼓勵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讓自己能更有體力面對腎病。洗腎前、洗腎後,營養方針不一樣對慢性腎病變的患者而言,洗腎前或洗腎後要採取的飲食策略並不同,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攝取量。「吃進蛋白質後,身體會產生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解釋:「因此對於腎功能不好,但還未到洗腎程度的患者來說,應限制每天蛋白質的攝取量,才不會讓腎臟負擔太大。」 然而,當患者開始接受洗腎後,身體產生的含氮廢物可藉由洗腎排出體外。甚至洗腎的過程還會促使更多的蛋白質流失。因此,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不僅不需要限制蛋白質飲食,還需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在一般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公克,慢性腎臟病患的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0.6-0.8公克;洗腎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2公克。用減法哲學保養腎臟 護腎尚安心「要保養腎臟,飲食上確實需要減法哲學,」陳永昌教授傳授心法:「先減掉各種太鹹的東西,減掉草藥和止痛藥,並減掉各種沾醬佐料。如果目前體重過重,肉類攝取就從四隻腳動物減成吃兩隻腳的。」陳永昌教授表示,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在慢性腎病變的初期,建議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檢查腎功能與電解質,並讓醫師評估營養狀態。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後,三個月以內就需要回診一次。到了腎病變第五期時,則每個月都得回診監測腎功能。回診時腎臟科醫師會幫忙注意營養、貧血、腎功能、電解質等,但不一定每次都會開藥,陳永昌教授說,「我們會讓患者理解,其實醫師不多開藥,是為了他好。」營養不足是腎臟大敵 營養補充不可少!陳永昌教授分享,隨著衛教觀念普及,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被告知要採取低蛋白飲食,也決定認真地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不過在看到各種複雜的蛋白質計算方式後,腎友們可能會想:「既然蛋白質吃太多不好,那乾脆不要吃好了,這樣就不用計算的頭昏腦脹,腎臟也完全沒有負擔吧。」陳永昌教授提醒,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尤其是一些「必需胺基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飲食才能攝取到。因此當蛋白質限制過頭,或食量太少時,患者每天吃的熱量與蛋白質都不夠,將會導致一連串問題。陳永昌教授指出,「營養不良可能導致白蛋白下降、抵抗力變差、貧血等。這些問題對腎臟而言皆是大大扣分。」一旦患者抵抗力變差,會更容易感染生病、感染。甚至加速腎臟病的病程。蛋白質熱量耗損恐增死亡率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慢性腎病變患者會面臨「蛋白質熱量耗損」問題,患者容易感到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陳永昌教授說明,蛋白質熱量耗損牽涉複雜的生理變化,會間接或直接改變蛋白質代謝和熱量平衡。無論腎友們本身是不敢吃,或因為厭食而不想吃,當吃進的熱量和蛋白質過低,身體就會開始消耗原本體內的東西,靠著分解肌肉蛋白來獲取足夠胺基酸。如此一來,腎友們不只是肌肉和脂肪會減少,而且體內分解肌肉蛋白產生的含氮廢物,依舊會造成腎臟的負擔。陳永昌教授提醒,腎友們需特別留意,不能為了低蛋白飲食而完全不敢吃蛋白質,否則當攝取的蛋白質與熱量過低,恐會帶來反效果。蛋白質熱量耗損會影響生活品質,使住院率、死亡率上升,蛋白質熱量耗損是慢性腎臟病患之重要預後指標。 盲目亂補最傷腎! 營養補充把握五大指標既然吃多了不對,吃少也不行,腎病患者常陷入兩難:「到底要吃什麼?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至於看到患者日益消瘦、虛弱的家屬常反射性地想起補品、燉湯,或去買朋友、鄰居推薦的藥材,想替患者補身體。「真的不要吃那些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瓶瓶罐罐啊!」陳永昌教授呼籲,可選擇有商譽、經醫學實證且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患專用營養補充品,品質還是比較有保證。畢竟,街坊鄰居介紹的食品、補品、藥材,往往並不是腎臟專用營養品,可能含有過量電解質,甚至含有重金屬或傷害腎臟的成分。如果腎病變患者食慾真的不好,或不知道該怎麼補充營養,可以適量使用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來填補營養缺口,並遵守五大指標來增加體力,包含低磷鈉鉀、低電解質、低GI、適當蛋白、添加Omge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蛋白質,低升糖指數(低GI)可盡量減少患者血糖波動,同時符合低磷、低鈉、低鉀等低電解質的需求,品質、安全比較有保障。且臨床試驗證實,以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補充熱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居家生活保護腎臟之道陳永昌教授補充,隨著季節變化,腎友們一定要注意兩件事,「夏天怕脫水,冬天怕感染。」慢性腎病變患者在夏天,如果流汗比較多,體液流失後身體呈脫水狀態,容易影響腎功能。在冬天,患者很容易感冒,甚至感染流行性感冒、演變成肺炎,一旦有感染,腎功能就會兵敗如山倒。陳永昌教授回憶,「曾經遇過幫忙照顧孫兒女的長輩們,被幼稚園的小孩傳染感冒後,腎功能就急速變差。」也提醒腎友們務必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有需要的話,便要規則服藥物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問題,以延緩腎功能惡化。參考資料1. 2015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國家衛生研究院原文: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老化徵兆,竟從「口水」看得出來!不想老後臥床,日本牙醫師:你一定要知道的「蛋白質公式」
我們將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身體的血肉,用來製造能量、活動身體。甚至連腦內傳導物質、荷爾蒙、酵素等在人體運作上舉足輕重的物質,也都能從食物當中製造生成。飲食絕對是左右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用更慎重的心態看待「吃」這件事,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該吃什麼、食物會如何被吸收」的問題。讓細胞機能大提升的關鍵營養素為什麼要補充營養呢?從營養療法的基本角度,就是為了讓身體能正常產生ATP。ATP被視為引起所有身體反應所需能量來源的物質。在產生ATP的反應作用中,必須要有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以及許多作為輔酶的礦物質,才能順利進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與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不如直接補充有助於提升ATP生成的牛磺酸。但從實際層面來看,牛磺酸其實無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身體吸收,還是必須從前驅物質的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來攝取。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多攝取血基質鐵。最早在生命誕生時,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低,當時,鐵質以二價鐵(Fe2+)的形式存在。生物雖然利用二價鐵進行演化,但不久後氧氣濃度變高,生物體內也開始增加不易吸收的三價鐵(Fe3+)。對人類來說,這便是缺乏鐵質的開端。爭奪鐵質的戰爭時常在我們的體內展開。一些與人類共生的細菌或酵母,會附著在三價鐵與高親和性的小分子上,透過發生鐵離子還原酶來吸收鐵質而生存,瓜分體內僅存的鐵含量。鐵質擔當著將肺部吸收的氧氣運送至全身的角色,為人體產生能量。我們吃進去的鐵質,會在十二指腸、迴腸被吸收,並轉化成鐵蛋白或血鐵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並在人體需要時會迅速轉換並釋放。成人需要的存鐵量為1,000mg,每1ng/ml的鐵蛋白會需要8mg的鐵質,所以理論上需要125ng/ml的鐵蛋白,但一般而言,只要達到100ng/ml就會被判斷為正常值。1997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處於缺乏鐵質的狀態。再回溯到1982年,在當時全世界50億人口中,至少有5億人有缺鐵問題。也就是說,缺鐵的情況,在短短15年內以驚人速度成長了4倍。但弔詭的是,即便缺少鐵質已經是世界共同的困境,還是鮮少有人重視相關議題。甚至在這個「全球性貧血」的狀況下,健康檢查時被診斷出「貧血」的人,依然被歸類為罕見症狀。之所以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鐵質參與太多的體內生理作用,導致缺鐵後出現的症狀過於龐雜且看似不相干,很難被聯想到是「缺鐵」的緣故。在解毒飲食法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是最重要的3大基本營養素。無法單靠食物補足的一日所需量,更需要仰賴保健食品補強。當我們習慣營養療法之後,就會漸漸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素,也能夠按照自身情況,攝取維生素D或EPA、鋅等來調節生理機能。營養素夠不夠,問身體就知道營養素左右了我們人體的運作,因此當缺乏某種物質時,便會以各種不同的症狀顯現出來,必須從各方角度去推敲,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舉例來說,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之一是法瑯質流失、牙本質外露。以前的治療方式,就是以樹脂等填充物填補磨耗的洞口。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因為患者的牙本質並非在一夕之間突然外露,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因為某個契機開始對冷的東西感到敏感痠痛,日漸磨損所致。而這個契機合理推測,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變化,也就是和營養素有關。營養素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必須從各個層面仔細推敲,即便同一個症狀,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發。例如,敏感性牙齒有可能是因為菸鹼酸不足,至於判斷是否為菸鹼酸不足,可以從患者是否有脂肪肝做初步判斷。反過來說,由於缺乏菸鹼酸的人,有可能會出現手腳麻痺、走路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看到患者走進診間的姿勢沒有異常,我就會推斷也許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敏感性牙齒,例如缺乏維生素D和蛋白質。維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僵硬、不自然的狀況,是在治療老化衰弱等症狀時備受注目的營養素。我們時常在幫走路一跛一跛的高齡者進行血液檢查時,發現他們的維生素D濃度低於30ng/ml。而且只要多服用維生素D之後,就變得能夠正常走路。之前有一個以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選手為對象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顯示,攝取維生素D的選手,遠比沒攝取的選手更不容易受傷。可以輕易從口腔環境中推斷出的營養素狀態,還有蛋白質蛋白質缺乏會反應在唾液量上。一般牙醫診療時,會讓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藉此來測定唾液量。但此時出現的是在咀嚼狀態、活動時分泌的唾液,對整體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的還是靜止狀態時分泌的唾液,此時的量與質都是為了維持口腔內恆常性的重要性存在。唾液就如同海綿,隨著咀嚼肌的動作擠出而產生唾液。自己在測試時的時候,可以將嘴唇翻起約1分鐘左右,看看分泌出多少唾液。如果分泌量很少,就有可能是因缺乏蛋白質造成身體脫水的情況。蛋白質缺乏會造成肌肉活動性下降,結果上,不僅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還可能發展成肌少症、老化、運動障礙症候群,最後導致臥床不起。若缺乏蛋白質,不僅會出現脫水現象,肌肉也會被分解。這是藉由分解肌肉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維持血糖值來保護大腦的機制。如果缺乏運動還是持續變瘦的話,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雖然現在運動的風氣越來越盛行,也經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勤勞上地區健康中心運動的光景。但其實,若運動前不先攝取蛋白質(氨基酸)的話,就無法長肌肉,再怎麼訓練也是白忙一場。再加上,運動需要比平常多消耗2倍左右的蛋白質,若在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運動,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氧化。如果帶著因缺乏蛋白質引發的肌肉痠痛去運動,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再加上流汗會造成鐵和鋅的流失,若是來不及補充,就會引發關節疼痛,變得更容易受傷。在缺乏蛋白質的狀態下,比起運動,先從輕鬆外出散步開始做起吧,還能一邊進行日光浴一邊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經常在沒有階梯的地方絆倒,或是手腳常常撞到桌子、椅子的人,有可能不只是注意力缺乏,而是脊髓小腦萎縮症,由小腦的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嚴重的情況,走路會如同酩酊大醉一般搖搖晃晃,說話口齒不清。每當遇到這樣的患者時,我都會在問診時聽到他們說:「我每天都吃麵包」、「我很喜歡吃義大利麵」等回答。麩質雖然也是蛋白質的一種,但攝取過量會阻礙大腦的神經傳導,也會對甲狀腺功能造成影響。有些人明明沒有運動習慣,卻會關節痠痛。關節痠痛大多是因為缺乏膠原蛋白或硫酸軟骨素等軟骨組織成分造成。這些物質都是由蛋白質與鐵質組成。而且缺乏硫酸軟骨素也會關係到視網膜的結合,因此有可能導致飛蚊症。我如果在問診的時候,發現患者有嘴巴合不起來或張開會痛等疑似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問題時,也會建議他們多攝取蛋白質和鐵質。我的母親也是,之前連站起來都很辛苦,但在攝取蛋白質與鐵質後短短2個月後,已經可以長時間跪坐。攝取構成人體6成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入口的「口腔」整理乾淨之後,接下來準備進入重頭戲,開始實踐解毒飲食法!說到營養療法,就不能不提到以下3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以合成ATP(三磷酸腺苷),使細胞發揮功能的提供在體內活動時所需的能量。而血基質鐵,則是在體內產生出能量,驅使細胞運作時必要的營養素。根據研究,如果把人體乾燥,將水分都排除之後,我們的身體有6成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蛋白質會形成細胞膜、細胞骨架,不僅可以製造骨骼、肌肉、皮膚,還能運輸氧氣、營養素至全身,成為酵素及激素的材料來調節代謝、成為抗體,起到人體防禦的效用。在正常的運作機制之外,若是體內有發炎症狀,也會因為蛋白質不斷被異化代謝,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肌肉疲勞造成的氧化也是,必須攝取更多蛋白質來應付異化作用。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eios(最重要的物質)」,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營養素。蛋白質攝取不足時,不僅容易造成骨頭或肌肉衰退,皮膚、毛髮、指甲也會變得粗糙,血管弱化、內臟功能下降引起代謝異常,還容易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過攝取營養素改善身體,最應該先嘗試的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的代謝回歸正常之後,體內就會產生ATP,使細胞發揮功能,所有體內組織獲得改善。蛋白質所需攝取量(g)/日體重(kg)1〜1.5倍(最大2倍)/日基本上建議每天攝取跟體重(kg)相當分量的蛋白質(g),但這是指一般標準的狀態。蛋白質沒有辦法在體內儲存起來,必須攝取足量才能發揮效用,但因為每個人的蛋白質所需量差異很大,相差1成到4成都有可能,尤其是處於成長期與懷孕哺乳期階段的人,或是高齡者,更是需要大量蛋白質。不過,雖然現在沒有數據顯示蛋白質過量會帶來負面影響,即使增量,還是控制在體重(kg)的1到1.5倍之內,最大不要超過2倍。蛋白質可以藉由肉類、魚類、雞蛋來攝取,分解成胺基酸後提供身體使用。但要小心有些人吃太多雞蛋會出現過敏症狀。此外還以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豆是植物性蛋白質,但有些胺基酸的種類只存在肉類、魚類之中,我們的體內常用的胺基酸有20種,它們要集合起來才能讓身體維持運作,因此還是建議多方攝取植物、動物性蛋白質,才能補足完善的營養素。書籍介紹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請看護、開刀,20萬瞬間消失...43歲女業務的長照心聲: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 就能更勇敢走過來
-
2020-12-0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40歲後,小心身上開始有「老人味」!女中醫傳授:從體內除臭,你該知道的4件事
體味重自己卻聞不到,這是老人味嗎?重點提示1. 體味重、體臭的男女,都是濕熱體質的濕熱人。2. 濕熱人自己聞不到自己的體味,身旁的人卻會哇哇叫。3. 排汗、大小便通暢、還有調整飲食,體臭才會消。小夏的男友身高183公分,打起籃球來虎虎生風,帥得讓圍觀女生們看著他就歡聲尖叫。但是打完球的汗臭味,卻讓小夏感到受不了,因為汗味加上體味,實在有夠臭。體味是一件奇妙的事,自己聞不到,別人卻哇哇叫。50 +以後要注意,老人味漸漸明顯年輕人有體味,但老人家更有「老人味」,老人味來自於一種成分「2-壬烯醛(2-Nonenal)」。從40 歲開始,我們的皮膚因為開始老化,會分泌較多的2- 壬烯醛,而且與年紀成正比。而且隨著更年期以後荷爾蒙的改變,更會加速這種化學作用,所以50+老人味就會更加明顯。由於人年老後新陳代謝也逐漸變得緩慢,老人味就愈來愈重了。體味重通常是因「濕熱體質」中醫稱為「濕熱體質」的人們,身上的味道就是比別人重三分,原因何在?因為「濕」,所以多汗;因為「熱」,所以散發出來。濕熱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留下體味,房間、廁所、辦公室,連同搭一台電梯的人都可以嗅出來。「濕熱人」不分男女,頭皮容易出油,所以頭髮油耗味重,脖子腋下出汗多,嘴裡也可能會有口氣或口臭,連大小便也比較有味道。喜歡冷飲、喜歡冷氣,但是不愛清淡的食物和湯湯水水熱食。濕熱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帶給別人的氣味困擾,但是洗澡和噴香水也無法改善,這要怎麼辦才好呢?醫女跟你說,單單常洗澡和勤洗衣服是不夠的,濕熱體質的人會有體臭,就需要從內調理,從體內去除濕排熱,體味才會減。不管是老人味或是體味,都可以經由適當地排汗、排便、調整飲食,帶來改善的契機。一、加強排汗皮膚的汗腺是很強大的排泄器官,可以將體內的廢物經由毛孔排除,更能發散異味。但是濕熱人也說了,我明明就每天流汗流不停,還需要加強排汗?消極的自體流汗不夠,更要積極地去進行排汗,像是中藥泡澡、泡腳,定期讓自己身體的汗腺加大力道,毛孔開合而排出惱人的味道。二、大小便通暢濕熱人要注意,儘量讓自己不便祕,也不可以憋尿。喜歡喝冷水的濕熱人,其實很容易便祕,常常要兩三天後才願意一次排出,又多又臭。冷水對腸胃蠕動沒幫助,反而是多喝溫水,可以讓你的大腸和膀胱都開心,對便便、尿尿順暢,都有幫助。三、飲食調整徹底能讓你改變體質脫離體臭的,就是調整飲食內容,這一點最重要。溼熱人常常是自己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體質偏差,食量大、口味重、喜炸物、嗜冰冷,或者愛吃人工添加物的零嘴、精緻的甜點汽水等,會讓身體負擔變大,廢物變多,於是身體忙著排廢和出臭汗。所以飲食上自制,慎選乾淨、健康、原始食材的食物,濕熱體質也是會變好的。含鎂的食物如無花果、冬瓜、玉米、紅薯、杏仁、海藻、海帶、豆類等,能讓惱人的體味改善。還有綠豆清熱,紅豆、黑豆皆利水消腫,都是隨手可得的消除體味食材。酵素豐富的水果也可以改善體味,像是木瓜、蘋果、鳳梨、檸檬等皆有改善體味的奇效,怕鳳梨刮胃?那麼飲用鳳梨汁也很讚。古代宮廷裡的妃子服用杏仁茶、杏仁露、喝茉莉花茶來香體。醫女也建議了兩個中藥內用方,祝你早日脫離體味的煩惱。四、使用香水或是花露水平常可以適量噴點香水來改善體味。泡澡或沐浴後,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天然花露水來潔淨皮膚和頭皮,讓身體清香。延伸保養:香草花露水藿香3g,荊芥穗3g,迷迭香3g,蒼朮3g,薰衣草3g,以上藥材一起用熱水500c.c.浸泡30分鐘以上,再過濾藥草取汁使用,這是身體的化妝水。沐浴後,用花露水潑在全身皮膚和頭皮上,之後直接擦拭乾不需再沖洗。醫女的食療藥膳香體茶材料:石斛12g,梔子花6g,茉莉6g,500c.c.熱水作法:1.中藥材稍微沖洗,加入500c.c.熱水沖泡。2.溫涼後即可當做茶飲。3.喝完後還可回沖熱水繼續喝,第二泡的浸泡時間越久,味道越濃。※一天一服即可延伸保養:香豆水【材料】紅豆、綠豆、黑豆各30g,1,000c.c.熱水【作法】1.三種豆類均洗淨,加入1,000c.c.熱水煮滾。 2.豆皮不要煮至破,溫涼後即可飲用。醫女的保健穴位有體味困擾的人,記得要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讓汗腺通暢、毛孔開合正常,異味自然容易散去。可以多運動加強自主排汗,以及按摩以下穴位。勞宮穴【取穴】位於手掌心,中指尖點按掌心處即是。【點按】用拇指重按穴位,或是用拇指食指隔手掌對按。曲池穴【取穴】肘橫紋外側與肱骨(最接近肘橫紋的骨節)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極泉穴【取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跳動處。【撥筋】用四個手指從腋下撥到乳房處。膻中穴【取穴】身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書籍介紹逆齡食養:讓妳減齡15歲的全中醫調養祕密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作者簡介現代醫女 杜丞蕓來自台灣,現居於美國,專精內婦兒科,提倡自然醫學養生,食療藥膳、中藥外用、美容美體等,都可以用全天然的草藥和瑜伽滋潤身心靈。是美國執照中醫師、經絡瑜伽師及藥膳專家。台灣大學法學士、城鄉所碩士,美國中西大學東方醫學碩士,曾赴中國上海中醫大博士班進修。在美國創辦了「藥上堂中醫診所」、「杜仲月子養生餐」、和「藥上堂養生中藥」專賣鋪、以及「琉璃瑜伽學苑」和「杜草藥鋪」網站商店。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杜醫師:Facebook-現代醫女杜丞蕓Youtube-現代醫女杜丞蕓Instagram-iamdrduh著作:《 女人專屬-最溫柔的節氣養生:藥膳、香氛、身體療癒》2016《全時美人-12經絡舒活養生帖》2018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
日常生活繁忙,不少人生活過得比較隨興較少整理家裡或房間,有些人習慣隨處堆放,也有些人則或許是受到囤物症的影響大量囤積物品,有些人甚至打算等到過年大掃除再一次整理。而這樣的習慣即便堆放整齊,也都影響著生活空間及品質以及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物品堆放清潔不易,易生有害物質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家中、房間物品堆放不僅雜亂影響情緒及生活品質,也會影響健康。像是不良的收納或囤物習慣,都很有可能讓家中、房間的環境容易累積灰塵,也伴隨著細菌、黴菌、塵螨等,物品堆放空間整理不易,也就更容易滋長。 以民眾常常堆放的衣物來說,家中各種家具都常見被用來當衣架,包括椅子、沙發、椅背、飛輪等等,這些隨意堆放的衣物在悶熱的環境當中就很容易培養出大量的塵螨,通常不用一週的時間,整個空間恐怕就已成為塵螨的「活動中心」。塵螨極為細小,容易對人體造成過敏,包括了眼過敏、鼻過敏、皮膚過敏等,且不僅是本體,塵螨的排泄物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也可能無意中吃下空氣中漂浮的塵螨,對健康造成影響。且長期呼吸道過敏,容易引起慢性發炎,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下,罹患癌症也不無可能。 氣候潮溼又不打掃,長期居住恐有致癌疑慮 另一方面,台灣的氣候也相當容易讓各種物品發霉,不論是衣物、枕頭、床單、衣櫃等都有發霉的可能,其中又以動物製成的物品更為容易,如皮製品、羽絨製品等。且在空間未妥善整理的情況下發霉的情況也不容易被發現,更有助於滋長。雖這些物品不會被吃下肚,不會有吃下致癌物黃麴毒素的問題,但發霉的空間可不只侷限於物品上,當物品發霉,恐怕也代表著空氣中散布著黴菌孢子,長時間待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也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長期也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而這樣的空間若也有放置食物的話,食物也會發霉,就會有吃下前述提到的黃麴毒素的風險,黃麴毒素在各種研究當中都明確被列為致癌物質,最常被提到的就是肝癌,民眾不容忽視。 6招改善生活空間,身體健康更有保障 為了不讓生活空間影響身體健康,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平常就應整理好空間,除了定期打掃以外,物品、衣物也應妥善收納,並且應定期清洗,特別是有流汗的衣物就別再繼續穿。而平時也應注意房間的溼度,做好除溼工作,打開一般冷氣機的除溼系統即可。而若情況允許,也建議應定期開啟空氣清淨機,清除空氣中可能存在的黴菌孢子及塵螨。 招名威教授也提醒,許多人囤放物品也可能是有囤物症的情況,此為一種強迫症,最大的特徵就是會不斷囤放物品,並且影響到生活空間。如有這樣情況的民眾,可檢視自己囤放的原因為何,並且調適心情,必要的話可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幫助。從調整心理狀態及環境空間開始著手進行,便有利改善生活空間及居住品質,有助健康生活。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3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夭壽喔!拿工業澱粉來做粉圓、板條……」、「標榜純天然發酵麵包,竟然摻加了人工香料提味!」、「怎麼拿有毒溶劑來擦餐盒、紙杯呢?」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人觸目驚心,許多民眾不禁要問:「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自保?如何顧好腎氣,抵抗外來的毒害呢?」腎臟功能不佳 體內廢物無法處理恐致「尿毒症」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腎臟與肝、腸、肺及皮膚同為人體5大排毒器官。血液經由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濾出「原尿」,但是,之中依然含有部分漏掉的有用成分,如葡萄糖、鈉、鉀等,因此,再借助腎小管吸收其中的有用成分後,才把含有廢物的尿液經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因此,若腎臟功能不佳,體內的廢物堆積在血液中無法處理,便會造成所謂的「尿毒症」,就必須借助外在的過濾技術,也就是洗腎來救命了。中醫補足「腎氣」 保護人體臟腑系統功能健全有別於西醫的腎臟,中醫認定的「腎」則是需要補氣、調養的。中醫師卓資彬表示,現行市面上充斥添加人工色素、香精、防腐劑、膨鬆劑、保鮮劑及抗氧化劑等的加工食品,以及遭到農藥污染的蔬菜、水果及重金屬污染的五穀雜糧、水產海鮮,甚至基因改造食品等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一般人若能補足「腎氣」,使相關的臟腑系統功能健全,則人體的保護作用當然也會提升。 身體8個徵兆 判斷是不是累積太多毒素如何知道該排毒了呢?可以從以下的症狀來判斷自己是不是累積太多的毒素在體內,是否該好好調養身子,力行排毒了。1.口腔內有黏膩感,並出現白粉狀的舌苔。2.尿液有混濁的現象。3.常有慢性便祕及下痢的狀況。4.經常性的胃痛或是嘔酸水。5.皮膚經常出疹子、長痘子。6.罹患牙周病。7.經常放臭屁,並且有強烈的口臭及體臭等現象。8.雖然飲食清淡,沒有太多油膩、高脂食物,但是排出的糞便感覺沉甸甸的。 飲食補足腎氣 提升排毒力但若無法得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安不安全的狀況之下,該怎麼辦?卓資彬指出,其實可以透過平日飲食來補充腎氣,讓吃進去的毒素通通排出體外,例如是腎陽虛者,平時可多吃些溫補腎陽的食物,如胡桃仁及韭菜、腎陰虛者,則宜滋補腎陰,可經常搭配食用芝麻、黑豆、枸杞子、桑椹及牛奶倘,若腎陰虛嚴重需填精補髓者,則可以食用何首烏、阿膠、海參、淡菜、豬或羊的脊髓、肉蓯蓉、鹿茸及枸杞子等補益食品;當人體腎氣充盈,抗病排毒的能力也自然跟著提升。此外,在日常飲食中避免食入過多對腎臟具刺激性的食品、飲料或調味劑,如酒及各種含酒精飲料、辛辣的調味品、油炸燻烤及太鹹的食物等;可以多喝茶水,以及經常搭配食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紅豆)、玉米鬚、薏仁等,以稀釋尿液,沖淡毒素或是吃山藥、黑豆、黑芝麻、枸杞等益腎食物,以及清淡、新鮮、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牛奶、豆腐、蜂蜜等食物。提升抵抗力 情緒穩定、良好生活習慣皆可排毒 除了外來的毒素之外,中醫師莊雅惠也提醒,「腎」喜歡陰陽平衡,不喜過冷或過熱,因此,寒、熱毒均易入侵,都需加以防範。而驚嚇恐慌是情緒失調的內生毒素,固此,若要保護「腎」,維持情緒穩定、學會處變不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起居方面,應注意天氣變化及保暖,避免房事過度致勞累、熬夜,或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同時維持規律的運動以鍛練身體,像打太極拳、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都有助於強健體質以及提升抵抗力,如此將是最好的護「腎」排毒之道。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1-2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高嘉瑜流口水枕頭泛黃 中醫:常吃生冷又疲累耗損脾氣
立法委員高嘉瑜的閨房曝光引起熱議,包括枕頭用10年,滿布汗漬和口水漬;彰化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師李佳穎今天表示,成人睡覺流口水代表「脾虛」,疲累或常吃生冷食物所引起,應多吃補氣食物,多休息、少操煩,可很快獲得改善。高嘉瑜的房間話題延燒到出國考察採購,甚至扯出政治追殺,倍受外界關注和好奇。對於衣服亂成一團、泛黃枕頭,她都加以解釋,例如枕頭因睡覺流汗和流口水而出現塊狀斑漬。二基中醫師李佳穎說,兒童肌肉發育不成熟,睡覺會流口水,成人除非趴睡壓迫肌肉,否則不應流口水;中醫理論指出,口水跟脾臟有關,脾虛者易流口水,造成脾虛的原因包括吃太多生冷食物、操勞疲累、消化不良、思慮過多導致「脾氣」耗損。李佳穎說,脾虛的病人臉色易臘黃、精神差、講話中氣不足,若先從飲食調理著手,少吃屬性涼冷的食物,例如瓜類、梨子、柿子等,多吃山藥、蓮藕、粟子、香菇或米飯根莖類主食,如果女性怕吃太多澱粉發胖,可喝山藥排骨湯、四神湯、蓮子湯。易流口水的人想進一步治療,可請中醫師診斷,開給香砂六君子湯,要是出現舌苔較厚、腹脹、易腹瀉等症狀,可飲用理中湯。李佳穎表示,最重要的是多休息、不要思慮過多,少吃生冷食物;通常從飲食上著手,不難改善流口水症狀。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預防勝於治療  後天危險因素可避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可以抗老還能預防癌症 研究證實可降低這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時出現這些症狀 應立即停止、嚴重快就醫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王英偉提醒,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
2020-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不想運動?雖然對於許多疾病而言,運動是最好的療法,但是我們不願意運動流汗的藉口林林總總,幾乎可以寫滿偵探小說家蘇.葛拉夫頓(Sue Grafton)作品全集那麼多的書本中。雖然我們的藉口可能非常荒謬可笑(我今天上班時帶了一大盒甜甜圈爬上樓梯)或是合情合理(我昨天跑步時有條狗咬傷了我的大拇趾),不過我們從事的運動量只有我們需要的一小部分,這點幾乎無庸置疑。原因很明顯,運動會造成痠痛,讓人不舒服,渾身發臭。既然有時間,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慘,而不是端著巧克力馬丁尼,看一集《杯子蛋糕戰爭》(Cupcake Wars)?的確,運動不如家務那般一定得去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驕縱自己的程度已經到了連按遙控器都覺得太辛苦,所以還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讓串流播放下一集的《樂享美妙旅程》(Diners,Drive-Ins and Dives)。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能夠輕鬆進行,因此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人覺得要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已經詳盡列出運動的種種好處:讓力量增強、使人精力充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憂鬱、減輕體重,以及降低許多和過重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率。研究也指出運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增進學習與記憶能力,減緩心智老化。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起身去運動呢?基因或許能夠成為部分解答。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遺傳組成會影響我們想去運動或是寧願休息。有些人天生的基因所打造出來的身體,便不適合從事某些類型的運動。澳洲雪梨大學的凱薩琳.諾斯(Kathryn North)所領導的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表現和ACTN3這個基因有關。ACTN3蛋白質位於能夠快速收縮以產生高速度運動的肌肉纖維中。短跑選手和健力選手含有許多這種蛋白質。而有些人含有一種突變,會停止製造這種蛋白質,這些人比較適合耐力運動。所以你喜歡短跑或是長跑,舉重或是有氧運動,原因可能在於構成肌肉的基因有所不同。專業運動員無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些人的確具備了由基因帶來的天賦。有些遺傳造成的好處非常明顯,例如籃球選手往往高到需要注意飛得太低的飛機。不過有的時候遺傳優勢比較隱晦。奧林匹克運動會巨星艾羅.曼泰羅塔(Eero Mantyranta)越野滑雪時顯得輕鬆自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高強度賽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的理由了。他的紅血球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receptor)發生了突變,讓他體內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數量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比起同場較量的選手,能夠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極需氧氣的肌肉。這個例子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和這類的人比賽,你認為公平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那麼你應該允許服用紅血球生成素好讓自己的紅血球讀數提高,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Armstrong)便承認自己用過這種激素。有些人更喜歡運動的原因在於,耗費體力之後,腦部感覺到的報酬比較多。牽涉到腦中多巴胺報酬系統的基因變異,可能和某些人的身體活動多寡有關。如果在運動後能夠得到報酬,那麼就會更傾向去運動。如果你上健身房沒有感覺到報酬,就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從事運動。任何加菲貓的粉絲都知道,人類不是唯一會懶得動的動物。密蘇里大學的法蘭克.鮑斯(Frank Booth)注意到他實驗室有些大鼠更勤於在籠子裡的轉輪中運動,而有些就如同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避開自行車那樣避開轉輪。他的團隊篩選了對於運動喜惡不同的大鼠,進而培育出喜歡運動的大鼠和厭惡運動的大鼠,比較兩者之間腦部基因表現的差異。有些差異支持兩者多巴胺報償其系統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感受到報償,而有些人沒有。吃垃圾食物會大幅減少從事運動的動力,這是垃圾食物對於健康的另一項致命打擊。研究指出,西方飲食和懶惰與憂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頂尖的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結論是,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懶惰或是缺乏自律,而是因為垃圾食物改變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以大鼠進行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餵大鼠不健康的食物不只會讓牠們發胖,也會降低牠們進行有報償任務的動力。科學家也調查了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間微生物相的差異,另外許多差異模式也出現在健康飲食者和不健康飲食者之間。二○一七年,愛爾蘭科克郡的農業與食品發展部(TeagascFood Research Centre)的電腦生物學家歐拉.歐蘇利文(Orla O’Sullivan)比較了英式橄欖球男性運動員和四體不動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相。在男性運動員中,微生物相不僅更多樣化,而且有許多有益健康的艾克曼菌。除此之外,運動員的肌肉雖然飽受折磨,但是發炎的情況卻比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相更有助於健康。規律從事運動的人所具備的微生物種類會製造丁酸,這種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發炎功效。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European University)的瑪麗亞.德.馬.拉羅薩.培瑞茲(Mariadel Mar Larrosa Perez)也在二○一七年發現到,從事中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小時)的女性,身上的微生物相比不運動的女性活躍許多。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艾克曼菌之類的益菌數量增加。
-
2020-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含量前10名的水果是這些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過雖然蘋果營養豐富,但和人體免疫息息相關的營養素「維生素C」其實在眾多水果當中蘋果不是最多的。李婉萍營養師也笑說,若要以水果攝取維生素C,芭樂吃一顆的話,蘋果恐怕得吃上16顆之多。 究竟維生素C對於人體免疫力有多重要?感冒的時候補充維生素C真的有辦法改善感冒嗎?哪些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維生素C助強化抵抗力,平時應均衡攝取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維生素C對人體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其中一項最知名的作用就是有助於人體免疫力維持在正常值。維生素C可正常的增加白血球數量以及抗體濃度和活性,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病毒,強化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因此平常飲食就維持均衡並適量攝取維生素C的民眾通常抵抗力也較強。 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人體各種營養合成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像是民眾最常聽到的膠原蛋白,也需要仰賴維生素C合成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光補充膠原蛋白是不夠的。營養師呼籲平時應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並適量補充維生素C,如此更有助於身體健康發展。 適量攝取維生素C 這些族群更要注意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一般民眾平時應留意維生素C攝取,部分族群更應特別注意,如偏食者、常吃速食或加工食品者、壓力較大者、減肥者、容易牙齦出血者、容易感冒者等。 偏食者或減肥者往往容易營養不均,當中自然也包括了維生素C。而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食物上,常吃速食、加工食品者自然容易忽略。另一方面,人體在面對壓力時會用到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消耗的正是維生素C,且壓力越大消耗越大,因此壓力大的也要留意維生素C攝取。而維生素C也會影響到牙齦及皮膚的凝血狀況,因此常常牙齦容易出血者也要注意是否有維生素C缺乏的情況。至於容易感冒者平常就更應留意攝取,讓維生素C參與體內的免疫反應,以增強抵抗力。 除此之外,從事勞力工作、常激烈運動者,或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民眾是更要注意維生素C攝取的族群。因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流汗會加速其流失速度。抽菸每根會消耗體內約25毫克的維生素C,酒精則會妨礙維生素C的吸收,應多加留意。 感冒補充維生素C有助好轉?營養師:因人而異 許多人在感冒的時候會多攝取維生素C,盼感冒能盡早康復,不過這樣做法有時效果差強人意,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但對於使感冒好轉是沒有幫助的。 對此李婉萍營養師認為,雖然維生素C確實平常就該適量攝取,感冒時才補充也確實對有些人未起明顯作用,不過這必代表感冒時補充維生素C對每個人都是沒有效果的。李婉萍營養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感冒時還是可以嘗試看看,或許真能縮短感冒病程,但要留意的是勿以食物或營養品當藥吃,如若真的感冒、生病身體不適,還是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維生素C前10名排行 營養師:飲食均衡最健康 說到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相信不少人第一個直接想到的就是奇異果,不過奇異果在排行中卻不是第一名。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若以同樣以100g的水果作比較,第一名的是紅心芭樂,其維生素C含量高達約214.4mg。排名第二的是釋迦,約有99mg。而黃金奇異果排名第3,約有90.1mg。其後,泰國芭樂約有81mg,草莓約有69.2mg,木瓜約有58.3mg,柳丁約有56.8mg,白柚約有54.5mg,荔枝約有52.3mg,楊桃則為44.3mg。而未在前十名排行榜中的蘋果,則僅有2.9mg。民眾若想補充維生素C可從中作參考。 不過即便這些食物維生素C豐富,但對健康而言絕對不是僅有攝取維生素C就好,提醒民眾飲食應多元攝取,才是健康的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吃芭樂對血糖有益?維生素C高出橘子4倍,控血糖如何吃水果才安全? .吃水果不飆血糖!芭樂等水果升糖係數低,懂吃水果血糖才不會亂飆!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還是瘦不下來嗎? 中醫師教你「生理週期減肥法」 掌握黃金4週期輕鬆瘦!
月經來潮,總是讓女人苦不堪言,殊不知,從中醫觀點來看,善用月經週期的特點,調整飲食與運動策略,不但可有效減重,更可藉以調整虛弱體質,讓自己精氣神百倍。月經週期減重法,可將女性生理週期劃分為4階段:中醫師羅珮琳表示,所謂「月經週期減重法」,是依據女性的生理週期循環及體內荷爾蒙高低變化,來決定減重計畫的安排,如何進行階段性的飲食、運動、調理等,使減重效果倍增。第一期:行經期(瘦身停滯期)時間:月經來潮的1至7天生理狀況:子宮內膜開始剝落、經血及內膜從陰道排出,因體內黃體素的濃度未完全消退,通常會有下腹悶痛及水腫的情況,也較容易有情緒不穩、容易飢餓、想吃甜食的狀況發生。中醫認為,月經排血期間稱為「瀉」,這時子宮應將經血排淨,如瘀血未排淨恐會影響代謝,使身體經常出現水腫狀態,體重不易下降。飲食計畫:以消除水腫為主要目標,多吃活血、消腫、幫助子宮收縮的食材,如黑豆、紅豆、生薑、紅鳳菜等。※瘦身茶飲 紅豆水※材料:紅豆100克、水1000c.c.。 作法:紅豆用清水洗淨,無須浸泡。水煮滾後,將紅豆放入,待再度沸騰後關火,蓋上鍋蓋悶20至30分鐘。濾掉紅豆後,將紅豆水當水喝。注意,紅豆不煮破才有效,而剩下的紅豆粒可另外煮成紅豆湯與家人分享,不浪費。 3.功效:紅豆作用與中藥的赤小豆類似,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運動計畫:行經期第1至3天,因經血量大,需要充足的休息;第4至7天,體力略為恢復後,可兩天做一次運動,每天散步或騎單車30分鐘,也可在睡前做伸展運動。第二期:月經結束期(減重黃金期)時間:月經來後的第7天至第14天生理狀況:月經結束後,卵巢濾泡處於發育階段,身體荷爾蒙分泌旺盛,身體代謝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是減重的黃金期。中醫認為,經過行經期的「瀉」之後,子宮應要開始「藏」,這時,最需要做的是「調血補氣」為進入下個月經週期做準備。建議調養以「養陰補血」為主,若保養得宜,可讓身體狀況處於代謝旺盛狀況,有助減重。飲食計畫:因經血排出後,血海空虛,可多吃補血、補鐵的食材,如牡蠣、豬肝、牛肉、海帶、菠菜、櫻桃、葡萄乾等。可多喝水,幫助提升新陳代謝速度,尤其是在餐前30分鐘飲用,可幫助腸胃蠕動助排便,並可抑制食慾。建議可減少每日固定攝取的熱量,減重效果會加倍。※瘦身茶飲 決明子普洱茶※材料:決明子3克、普洱茶3克、水1000c.c.。 作法:水煮滾後,加入決明子、普洱茶,煮10分鐘。將茶渣濾出即可飲用。 3.功效:決明子具有清肝名目、降壓降脂的功效,還可幫助排便;普洱茶經過發酵後,產生具有分解脂肪的酵素。運動計畫:加強運動強度,維持1周3次的運動頻率,每次持續1小時。而這1小時內,必須進行10分鐘暖身運動,防止運動傷害→15分鐘無氧運動,強化肌肉→30分鐘有氧運動,消耗熱量和脂肪→5分鐘舒展拉筋與按摩,減少蘿蔔腿機會。第三期:排卵後期(瘦身快速期時間:月經來潮後的第14天到第21天生理狀況:排卵後,體內荷爾蒙開始出現變化,黃體素濃度緩慢上升,而雌激素在排卵前達到高峰。由於荷爾蒙作用,子宮內膜持續增厚,出現輕微水腫及便秘的情況。中醫認為,排卵期基礎體溫由低轉高,相對於人體陰陽變化是由陰轉為陽,若能著重「補陽」,提高身體能量,便能使代謝機能維持高點。飲食計畫:排卵後期適合多吃補陽食材,如韭菜、大蒜、青蔥、洋蔥、黑豆、羊肉、鱔魚、牡蠣、紅蘿蔔、栗子等。※瘦身茶飲 杜仲葉茶※材料:杜仲葉3克、枸杞子3克、水1000c.c.。 作法:水煮滾後,放入杜仲葉、枸杞子煮10分鐘。將茶渣濾出,可當成一日茶水飲用。 功效:杜仲葉具有強精壯骨、代謝脂肪的功效;枸杞子是補肝腎、明目的常用中藥材,也能降低血糖、抗脂肪肝等。運動計畫:持續上週的運動模式,可多搭配1至2次的游泳,或可做做SPA、蒸氣室、烤箱之類,有助於加強流汗,幫助體內水分排除。第四期:月經前期(瘦身緩慢期)時間:月經週期的第21天至第28天生理狀況:體內荷爾蒙持續變化,黃體素濃度高導致體內水分滯留產生水腫,同時使腸胃蠕動變慢造成便秘,加上不斷波動的荷爾蒙牽動身體的自律神經,會特別感到煩躁、想吃東西。飲食計畫:以抑制食慾為主。多吃高纖低熱量的食材,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紫菜、燕麥、菇類、青菜、豆腐等,可增加飽足感又不攝取太多熱量。※瘦身茶飲 黑木耳露※材料:乾燥黑木耳1兩、紅棗10顆、枸杞子10克、生甘草10克、老薑片2至3片。 作法:將黑木耳泡開洗淨、去蒂頭,用果汁機打碎至小顆粒狀。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用水蓋過食材,置於電鍋內,外鍋加2杯水烹煮。煮好後,撈起薑片和甘草,即完成。食用時,可依據喜好加水稀釋或加入黑糖,當作每日點心。 功效:黑木耳富含胺基酸、膳食纖維、鐵、鈣等,非常適合女性。其還具降血脂、降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等功效,加上熱量極低,是減重好食材。運動計畫:仍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至月經前期時,下腹會較腫脹,可多做強化腹部、下背部等核心肌群的運動,如瑜伽、皮拉提斯等。有小腿水腫問題者,可在睡前做抬腿+腳板上抬、下壓的動作,進行5至10分鐘,利用小腿肌肉收縮如幫浦般將下肢多餘水分擠壓回心臟,改善水腫情況。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璽悅中醫診所中醫師 羅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