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水腫
共找到
1071
筆 文章
-
-
2021-12-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
痠痛、生病、手腳冰冷全是因為體內氣血不暢、毒素堆積所造成,而「腳底穴位」,集中了全身臟腑組織對應的反射區,也是打通氣血、讓堆積的毒素能徹底排出的重要開關!編按: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若有感到疼痛,或是發現有硬硬的腫塊,所對應到的就是你身上器官變得虛弱的信號。只要按對與臟器連接的位置,就能輕鬆排出潛藏的毒素,改善不適症狀,不需要特殊工具,只要按壓穴位10次,一天10分鐘,就能養出超強抗病力!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那就是「腳底穴道」。刺激穴道後為什麼能改善身體狀況呢?所謂穴道,指的是位於骨頭附近,末梢神經集中的部分。只要刺激位於皮膚深處的穴道,就會透過末梢神經傳達至與那個穴道相對應的臟器,因此能達到活化該臟器的功能。此外,藉由刺激穴道,能夠促使腳部血液與淋巴液的肌肉幫浦作用效能提高,也能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地將堆積在體內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推除。再加上,Matty式腳底按摩一開始會先刺激與解毒息息相關的腎臟與膀胱對應的穴道,在那之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刺激相對應的穴道。若腎臟或膀胱的功能變弱,即使好不容易刺激了穴道,也很難將不必要的老廢物給排出體外。但若事先刺激腎臟與膀胱的穴道,就能以尿液的方式將它快速的排出體外。實際上,在我按壓這些穴道或進行按摩後,透過尿液來達到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量,比一般狀況下的排出量還要提升許多的實驗數據。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身體狀況的高度效果。除此之外,用這個方式也能有效改善水腫、促進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所以也有打造身體曲線的效果。請務必利用按壓腳底穴道,維持健康與保持美麗吧!超級排毒藉由按壓所有的解毒器官來瘦身!總是瘦不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代謝產物堆積在體內所致。這裡,就要用這個「超級排毒」來刺激身體與解毒相關的所有器官的對應穴道,打造成為易瘦的身體。此按摩會將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完全排出,也能達到健康與美肌效果。按壓順序左腳開始: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❹小腸 ❺左腳的橫結腸 ❻降結腸 ❼乙狀結腸 ❽肛門 ❾輸尿管 ❿直腸接著換右腳: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❸肝臟 ❹小腸 ⓫上行結腸 ⓬右腳的橫結腸 ❾輸尿管 ❿直腸從左腳開始進行按壓!❶大腦:由上往下刺激腳的大拇趾趾腹位於腳底大拇趾趾腹的就是大腦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將大拇趾以縱向分成4個區塊,各區塊重複按壓10次。❷腦下垂體:大拇趾趾腹中央按壓到底為止位於腳趾拇趾趾腹正中央的就是腦下垂體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外側對準穴道, 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左腳時,做完步驟❷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❹❸肝臟(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位於右腳小趾的延長線上,腳趾根部的骨頭下方,手指拇指指腹對準的範圍就是肝臟的穴道。將此處縱向分成2個區塊,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處對準穴道,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上往下滑動。❹小腸:用2根手指的第2關節按壓著滑動將腳底按照長度分成約4等分,從上面數來第3個區塊,以中趾為延長線分成一半,位於外側的就是小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與中指第2關節,對準穴道往腳跟方向按壓著滑動至腳跟前方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⓫❺橫結腸(按壓左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內側往外側按壓著滑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左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內側往外側滑動至小趾根部的骨頭下方。❻降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從步驟5橫結腸的穴道右端開始,至腳跟硬的部分上方,手指自然停止的位置為止,就是降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5的按壓方式,由上按壓著往下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❼乙狀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6降結腸的穴道下端開始,至內側腳踝下方的膀胱穴道前方為止的區塊就是乙狀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6的按壓方式,由外側按壓著往內側滑動。❽肛門(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垂直按壓到底為止位於步驟7最後抵達的乙狀結腸穴道左端的就是肛門的穴道。此處沿用步驟7的手勢,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❾輸尿管: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從膀胱穴道的上方開始,至內側腳踝的後方凹陷處為止的範圍就是尿道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❿直腸:從內側腳踝開始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至腳踝上方10公分處從內側腳踝上方開始到上方10公分處為止是直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至此,左腳按摩結束後,再換右腳按照步驟❶〜❹、⓫⓬、❾❿順序進行按摩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從這裡開始!⓫上行結腸(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右腳的小趾延長線上,從腳跟的上方開始往腳趾方向前進,到手指自然停止位置的範圍就是上行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由下按壓著往上滑動。⓬橫結腸(按壓右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11上行結腸穴道的上方開始,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為止的範圍,就是橫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並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外側往內側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 最後在右腳進行步驟❾❿解毒小建議依照吃飯時的姿勢與水分的攝取方式來左右是否不易變胖在吃飯時,稍微用一點技巧,就能讓自己不易變胖。首先就是姿勢。若用往前頃的姿勢吃飯,就會壓迫到肚子(胃),讓消化變得不良,胃消化的食物停留在為中,導致變胖。吃飯時,要將肚子伸直。此外,若在吃飯時攝取過多水分,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吃飯時儘量不要攝取水分,若要攝取的話,建議在飯前或飯後再飲用。書籍介紹腳底按摩 身體排毒地圖 :一目了然的反射區對症按壓圖典,治痠解痛、修復臟器,從頭到腳改善所有不適與常見病症!作者:Matty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8/26作者簡介Matty:腳底按摩師。在台灣學習腳底按摩,有20年以上經歷。以台式腳底按摩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國的腳底護理方法,發展出獨特的「Matty式腳底按摩」,可以快速而有效解決現代人常有的腳底問題。讓許多人認識腳底的奧祕,也經常傳授各種在家就可以做的健康小祕訣,深受日本眾多女明星及演藝人員的信賴。經常各種透過演講與課程,面對面教授各種可以幫自己按摩腳底和腳底護理的方法。著有《Matty式足穴10分鐘解毒按摩》《看DVD學Matty式足穴解毒按摩》等。延伸閱讀: 孤獨死指南》妹妹獨自一人在家中過世...呂秋遠:決定「獨居一輩子」該做的10個準備
-
2021-12-03 該看哪科.眼部
腎臟疾病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眼底檢查不止看眼睛,更與這幾種全身疾病有關
「太空出差三人組」返回地球後,身體狀態需要密切關注,其中一項體檢就是眼底檢查。那麼,眼底檢查是檢查什麼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眼底?眼底,是指眼球內後部的組織包括視網膜、黃斑、脈絡膜和視神經等區域。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紅色明亮且具有光澤。眼底照相得到的眼底圖像,能夠將視網膜區的眼底放大30~50倍。通過連續拍攝眼底不同區域,可直觀地觀察到眼底的變化,從而降低漏診、誤診的概率,讓眼底問題無處可逃。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眼科CT」的檢查方式——OCT掃描(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這項檢查比醫生肉眼觀察要準確得多且快速無創,無任何不適。通過對眼睛的斷層掃描可以清晰顯示眼底血管的狀態,並及時發現相關疾病,如黃斑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等。必要時,醫生也會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裂隙燈、眼底血管造影等。眼底檢查 全身疾病的「報警器」眼底,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部位。而這些血管則可反映出人體血液迴圈的健康與否,同時可以觀察到身體許多疾病留下的「蛛絲馬跡」。眼底檢查可以檢查出兩大類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包括如黃斑部位病變、視網膜脫落、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等。高度近視的人群也可以檢查出視網膜是否產生了病變。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貧血、腎臟疾病、白血病。.糖尿病:視網膜中分佈著無數細微的血管,若檢查時觀察到眼底滲出黃色液體或血液,這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種眼病,叫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虹膜表面有一些細小的新生血管,瞳孔緣更易見。.貧血:貧血人群的眼底視網膜上動靜脈血管會變細,眼底顏色變淡,可見形態大小、邊界不清的灰白色棉花或絨毛狀斑塊。若貧血嚴重則可見視網膜脈絡膜出血。.腎臟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眼底會因血壓改變引起突然性的短暫眩暈、視物不清、視網膜出血以及視網膜內形成其他物質等。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視網膜上的動脈呈銅絲狀或銀絲狀、視網膜出血等。兩者眼底的病變多由高血壓導致,與腎炎本身無關。.白血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或視網膜前出血,有些出血斑中心可見白色點,這是白血病患者眼底較為常見的情況。若出血點位於黃斑處,會造成視力減退。白血病也常表現為眼底靜脈血管擴張、迂曲和血管顏色變暗,並有微血管瘤形成和毛細血管閉塞,以及視網膜深層點狀出血等變化。另外,多發性硬化症、結節病,某些血液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均會引起眼底病變。醫生通過觀察眼底的狀態可從細微變化中發現許多問題,從而可以對身體進行專項檢查。及早預防,治療全身性的疾病。我們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好習慣,正常情況下,至少每年檢查1次。如您符合以下一項或幾項,建議立即去正規醫院進行眼底照相和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OCT)等規範的眼底檢查:1.年齡>50歲2.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3.高度近視(>600度)且視力發生變化日常7招護眼除了要保持定期檢查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也不能鬆懈。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2.日常飲食營養均衡,攝入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限制油脂攝入量,少用或不用糖類點心、甜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能食品。少吃醬菜等醃制食品。3.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4.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用眼過度,長時間看電視或手機時應每隔20分鐘眺望遠處。眼睛疲勞時可閉目養神。看書時應保持30釐米的距離,不在強光、弱光下看書。5.預防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及其他不良視覺刺激,可在戶外活動時使用遮光用品:如遮陽傘、遮陽帽、醫用遮光眼鏡。6.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突然用力。7.養成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的意識,視力異常或下降時,及時就診。
-
2021-12-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下肢肌肉不足發生機率高 醫師教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長期久站久坐,恐靜脈曲張上身●女性下肢肌肉較不足,發生機率高●情況嚴重,須手術治療搭配穿彈性襪長時間坐著或久站,雙腳容易腫脹、痠痛,大多數人不會在意,但隨著時間愈長,小心腿部血管可能凸起變成蜘蛛網,形成「靜脈曲張」。若是靜脈曲張放任不管變嚴重,還有致命的危險,不可不防。常見文明病 2~3成民眾會有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謝松育提醒,及早發現靜脈曲張,可以透過改變姿勢、多運動的方式,恢復血液循環,但如果情況嚴重,建議可透過手術治療及穿彈性壓力襪,來解決此困擾。靜脈曲張又稱浮腳筋、小腿蚯蚓、小腿蜘蛛網。謝松育表示,常見好發於下肢部位,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約20至30%的民眾一生中會遇到此疾病困擾。靜脈曲張形成原因,謝松育指出,主要因為工作或習慣問題,下肢長期久站或用力所致。人體靜脈若要回流,須透過三種方式,包括微血管血液回流的血壓、肌肉收縮,以及靜脈內眾多的瓣膜回收血液才得以進行,而下肢的靜脈血液回流,又以後兩者為重。孕婦、高齡、肥胖 高危險群謝松育說,肌肉收縮可透過訓練維持功能,但靜脈內瓣膜無法訓練,因此久站久坐或過度用力者,靜脈瓣膜功能會漸漸失效,導致血液長期堆積在下肢表淺靜脈中,無法順利回收,血液不斷擠壓靜脈導致血管曲張,形成一條條「蚯蚓」或整片「蜘蛛網」。常出現靜脈曲張的職業類別,包括教師、空服員、廚師、櫃姐、外科醫師、警察、銷售員等,此外,肥胖者、懷孕婦女、高齡長者等也是靜脈曲張高危險群,而女性下肢肌肉相較男性不足,發生機率稍高。靜脈曲張嚴重程度,分為C0至C6級,謝松育指出,C2期腿部會出現明顯的靜脈曲張,C3期久站下肢會水腫、痠麻,多半到這兩期的患者會疼痛不適、無法忍耐,因而求助醫師。若拖到C4、C5、C6期,下肢容易出血、靜脈潰瘍,皮膚增厚宛如象皮,靜脈凝滯程度相當嚴重。初期治療可改善 別拖到嚴重若是在靜脈曲張初期,謝松育表示,可先透過保守療法,包括健走運動、改變姿勢,或是穿戴彈性壓力襪,增加靜脈血液回流。不過,若進展到下肢水腫,或是容易摩擦出血、難以癒合的潰瘍、慢性纖維化等,可經醫師評估透過手術治療,術後搭配穿彈性壓力襪,讓腿部恢復平坦美觀。
-
2021-11-30 該看哪科.婦科
腎移植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36歲女順利自然生產
36歲張姓女子3年前發現排尿減少及水腫,就醫診斷為不明原因腎功能異常,一年內竟快速進展到腎衰竭,需要定期洗腎。直到2019年到台大醫院接受丈夫的腎臟移植成功。之後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腎功能穩定;今年4月,張發現懷孕,雖然期待新生命到來,卻擔心自己接受腎臟移植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是否適合繼續懷孕,於是於妊娠10周到新竹台大分院婦產科就診。新竹台大分院移植團隊召集人蔡孟昆教授指出,產檢時,透過超音波看見3公分大的胎兒在張女的肚子裡拳打腳踢,健康狀況良好。另一方面,產檢醫師也檢視目前張服用的抗排斥藥物已是適合懷孕的用藥。張終於放下心中大石,繼續由腎臟移植團隊及婦產部林明緯醫師照護。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孕期過程,張女在新竹台大分院接受完整的產科照護,羊膜穿刺、羊水基因晶片分析、高層次胎兒超音波等產前篩檢,皆顯示胎兒發育良好。妊娠34周,11月23日凌晨張女發現大量羊水滲漏及下腹悶痛,在家人陪同下趕至新竹台大急診。當下血壓上升、蛋白尿等子癲前症狀況。由於早期破水合併子癲前症,與醫師討論後張決定自然生產,所幸於當日早上8點順利娩出2550公克男嬰,新生兒哭聲宏亮,但由於早產早期破水,因此讓新生兒住院施打抗生素。產後張血壓迅速恢復正常,新生兒在小兒科團隊的照護下也於一周後順利出院。林明緯說明,腎臟移植的孕婦屬於高危險妊娠,好發子癲前症及早產情形,因此建議有此狀況的孕婦需至有完善移植和婦幼醫療團隊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張女於妊娠14周起開始服用阿斯匹靈進行子癲前症預防,孕期過程也密切監控血壓及蛋白尿等狀況。雖然張提早於34周分娩,但在新竹台大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母子均安,有驚無險度過孕期波折。林明緯解釋,服用抗排斥藥並非不能懷孕,但是需於懷孕前先調整對胎兒相對安全的藥物。此外,孕期會造成免疫系統不穩定,因此懷孕前建議先諮詢移植團隊是否適合懷孕,然後待藥物調整至胎兒安全的種類後再行懷孕。而且孕期需要定期監測是否有器官排斥的現象,並且調整免疫抑制藥物。這方面有賴於腎臟移植團隊與產科團隊的密切溝通與配合。為提升大新竹地區婦、兒科醫療照護品質,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將於今年12月底正式開幕啟用婦幼醫學中心,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及建置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並網羅堅強的醫師陣容,屆時將提供更完善的婦幼醫療服務。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8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慢性蕁麻疹多與食物無關 醫師教你避開生活4大雷區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中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食物引起,因此在飲食上特別忌口。當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經常被告誡應避免哪些食物,從24種不能吃的清單,增加到36種、再到下一間醫院,甚至被高知有高達48種不能吃,無法真正解決困境,讓患者很是苦惱。慢性蕁麻疹為自體免疫疾病 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理事長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43到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到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3大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 即為慢性蕁麻疹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到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到49歲的女性。目前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且這類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避開生活4大雷區 謹記口訣台大皮膚部卓雍哲醫師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4大雷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的食物。再來要避免未清洗換季衣物便直接穿,也要注意勿因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急性、慢性蕁麻疹有什麼不同? 醫曝「日常刺激因子」:你可能不自知 ·全身發癢、出現紅疹恐是蕁麻疹上身! 醫揪「致病因」:95%人都發生過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巧克藥師:約20%新冠患者症狀出現皮膚紅疹?
你知道新冠肺炎症狀也可能出現在皮膚嗎?根據美國與英國的皮膚醫學刊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可能會有「新冠皮疹」,讓患者可以觀察到自己的皮疹,且出現的時間較長,能輔助新冠病毒診斷率,減少傳播風險。皮疹雖然只能作為輔助診斷,但卻可作為民眾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曾有接觸史,再加上身上出現「不明紅疹」,並合併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就須馬上就醫。輕症者,例如有手腳指凍瘡樣病灶,則須通知14-21天內接觸的人。延伸閱讀: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以下為幾種可能是新冠皮疹的症狀:【蕁麻疹】膨起的紅疹通常持續五天左右。若排除皮膚病史、且無因食物引起過敏,卻又常出異常的蕁麻疹(Urticaria)及上呼吸道症狀,就須特別警覺!【水泡】小顆的、大多同一時期出現的水泡(Vesicular),並分布在軀幹或四肢。水泡病灶通常出現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疾病的早期。【網狀青斑】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大約6%患者是這種病灶,呈現暗紅色或紫色的網狀斑紋,且可能在四肢或臀部。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多是「老人」,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幾乎100%都要住院,且預後較差。要注意和一般正常人(例如年輕女性或小孩)生理性的大理石狀皮斑(cutis marmorata)做區分。【瘀斑】皮膚上出現瘀斑(Petechial),會有一顆顆紅紅紫色的瘀點。【麻疹樣】麻疹樣(Morbilliform)大多在軀幹。和麻疹的紅疹很像、也和其他的病毒疹很像(例如 HIV或登革熱),也像藥物引起的疹子,因此叫麻疹樣。【腳趾凍瘡樣】肢端缺血(Acral ischemia)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會有紅色或紫色的疹子,有時趾頭會水腫,也可能有水泡。通常會痛。一般持續14天左右。大約20%患者是凍瘡樣病灶。比較特別的就是這種紅疹,通常患者是小孩或年輕人、且發生在疾病的尾聲。網路上有大量的照片,在GOOGLE圖片輸入關鍵字-新冠腳趾(Covidtoes)就會出現很多參考照片。-----[同場加映]:我疑似有新冠肺炎紅疹怎麼辦?※有其他症狀(發燒、乾咳、腹、咽喉痛)+皮膚紅----->急診(並告知高度風險)※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可能接觸史----->急診※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有接觸史----->自主居家隔離,觀察是否有其他症狀※無其他症狀+凍瘡樣趾----->自主居家隔離,通知可能接觸過的人參考資料:1.‘COVID Toes': Mysterious Skin Condition Could be Linked to Coronavirus, Derms Say2.Manalo, I. F., Smith, M. K., Cheeley, J., & Jacobs, R. (2020). A dermatologic manifestation of COVID-19: Transient livedo reticular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83(2).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0.04.018本文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24 新聞.健康知識+
蜂螫恐過敏性休克 登山帶腎上腺素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過敏性休克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登山、健行可能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蕭雅文指出,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施打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可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救命。
-
2021-11-24 新聞.元氣新聞
陳文茜生「怪病」常昏倒!免疫系統攻擊腦部,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
陳文茜自從2019年罹患肺腺癌開刀治療後,健康狀態一直不是很穩定,最近兩個月更莫名奇妙昏倒了三次,10月底在家中暈倒幸而被愛犬「西西里島」救了一命。昨(22日)她又於臉書發文,自己生了「怪病」,「免疫系統突然持續攻擊我的腦部」,她形容自己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忘記許多人的名字,包括ATM的密碼、使用方法。今天(23日)天氣開始變冷,北部又濕又冷,陳文茜昨(22日)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發文提到,她早就超前部署先「逃難」至台中,因為自從前年下半年以來,「我一直生著怪病」,她形容自己症狀如心臟衰竭的病人,全身水腫、喘、心跳快⋯⋯有時候只要人動個幾分鐘,即心律不整:有時候卻又如健康之人。她找遍各科名醫檢查,終於得到二個小結論:第一,我身體幾乎沒有可體松,所以會一直昏倒、以及平常疲倦不已。第二,我的過敏反應是正常人的五倍,它解釋為什麼我在甲醛超標的情況下,血管會破裂,還有對許多藥物休克式過敏,如果打疫苗時會休克⋯⋯但通常沒有可體松的人都是人瑞級,腦下垂體萎縮:或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而陳文茜的腦下垂體正常,腦部沒有腫瘤,並且因為她從小到大都知道美國仙丹(類固醇)用久了會送人八仙過海上西天,因此除非急性發作必須急救,很少使用。最後醫師給了她答案:「我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人瑞,但原因不是保養有方,而是這回茜少女的免疫系統,突然持續攻擊我的腦部。」聰明如陳文茜說,「我終於成為笨瓜了,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忘記許多人的名字,包括ATM的密碼、使用方法。」因為這個病,也讓她提早偶爾體驗了人到老了,體力智力都衰退時,生命多麼不堪又脆弱。現在的陳文茜每天靠一顆白色小丸子,避免「人萎」,她說自己終於充分同理了解很多上年紀的男人,「靠一顆藍色小丸子勉強撐起雄鷲鷲狀態的心情⋯⋯」。因為中年陽萎,代表生命的衰敗,一切的殞落,過了六十歲的男人,他們或許因此活得更捨得,更有智慧:或者進入焦慮危機意識,開始了中年危機之途,求名求利求年輕女子肉體⋯⋯「他們不是好色,而是面對生命危機的逃避。可憐啊!」
-
2021-11-23 新聞.健康知識+
山林解禁上山最怕蜂螫 遇過敏性休克兩招保命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光桃園市的緊急救護(捕蜂捉蛇)工作大隊在2020年就接獲近萬件的蜂蛇案件通報,更曾經發生工作大隊和專業捕蜂人員,因蜂螫引起過敏性休克,而導致OHCA及急救不治的意外事件。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如果沒有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病患可能會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等。她說,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的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蕭雅文表示,除了登山、健行可能因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過去,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接種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或是捕蜂搜救工作人員較難攜帶過去須以空針抽取的藥劑,而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可以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方便放入急救隨身包中,隨身攜帶。蕭雅文提醒,目前並無法預測哪些人被蜂螫等蚊蟲叮咬後,會引發過敏性休克。但若是曾經發生過敏性反應的人,下次再被叮咬,再次引發過敏性反應的時間會更短、症狀會更嚴重,需要特別留意;上山前,可先至門診向醫師諮詢,請醫師開立相關藥物帶上山使用。而如果在外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出現皮膚起紅疹伴隨有嘔吐、頭暈、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症狀,就可能疑似過敏性休克,應盡快讓同伴躺下成最舒服的姿勢,打電話向119求救、告知可能是過敏性休克,並盡快施打腎上腺素。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養生主補腎!中醫教你按摩穴位益氣活血、抵抗寒冷
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不衰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中醫五臟中「腎」這個臟腑掌管人體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和腦等部分的功能,腎氣不足會出現容易疲累、四肢無力、牙齒鬆脫、髮白、骨鬆等症狀,女性也容易發生月經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少、經期短等體虛表現,下頜長痘、痤瘡、水腫、頻尿也可能是腎氣不足或腎的排毒不足所引起的。黑色入腎 益氣活血還能抵抗寒冷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對應於五色中的「黑色」,所以黑色食物對於腎有滋補修護的作用,陳建宏建議,可以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內含豐富鈣質又可助排便、治鬚髮早白;桑椹補益肝腎,滋陰補血;黑棗補虛補血、補脾胃;黑豆補腎,補而不躁,利水,消腫;黑木耳活血化瘀、通經脈。除了黑色食物,也可吃一點溫補的食物來補充熱量,特別是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趁此時候吃些溫性食材,像是麻油、薑、紅棗、桂圓、堅果、核桃等來暖和身體。陳建宏介紹2道用黑色食物入菜,適合補腎的粥品:1.黑芝麻粥黑芝麻與米飯一起熬煮,黑芝麻所含油脂補可讓幫助排便順暢,同時它還具有補腎、滋補、烏髮、通便、解毒等功效。本料理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功效。2.核桃仁粥核桃仁與米飯一起熬煮,核桃仁具有補腎、溫肺、潤腸作用,對於腰膝痠軟、大便秘結有良好功效。本料理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功效。早睡晚起 按摩穴位解決夜尿、手腳冰冷《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可以在早上8、9點太陽出來後再至屋外吸收陽氣,建議可從事太極拳、八段錦或走路等溫和運動。腎氣不足的人容易有畏寒、夜尿等問題,冬天從暖被中起身,也容易發生血管急速收縮、跌倒等意外。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容易畏寒的人,可於睡前溫水泡腳或穿襪子保暖;夜尿頻繁的人則建議晚餐後少喝水,睡前2小時更要避免飲水,同時可透過穴位按摩來舒緩。1.太溪穴位置:腳踝內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適用:腎虛、腎炎、腰背痠痛、足底痛、夜尿。2.關元穴位置:肚臍正下方4指幅寬處。適用:下腹部虛寒、腰痠、手腳冰冷、腹瀉、頻尿、月經不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9 該看哪科.皮膚
金魚眼、香腸嘴、風疹症狀反覆6周以上 恐為慢性蕁麻疹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屬於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醫師提醒,蕁麻疹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出現類似「金魚眼」、「香腸嘴」、「風疹塊」症狀超過六周,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民眾應儘速就醫、穩定用藥治療,有機會可控制病情。一名男性蕁麻疹患者,因全身「癢」到受不了,長年不分季節都睡在大理石地板上,女兒一度認為爸爸「犯了瘋病」,直到治療後,症狀控制,才終於能好好睡覺。另外一位女病患尼姑,看診時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導致三年來只吃蔬菜配白飯,壓抑至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指出,蕁麻疹是自體免疫相關疾病,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有致命危險。黃毓惠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至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至49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大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說,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至2.32倍,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至2.70倍,特別冬季,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情可能惡化。朱家瑜指出,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推出更新診治共識三面向,協助基層醫師有效診治慢性蕁麻疹。包括「診斷」包括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黃毓惠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國中開始發病,進入醫學系後,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同時需要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讓病情失控,「癢」到完全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多數患者誤以為用藥後可「立即見效」,其實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黃毓惠表示,臨床上許多病人不願吃藥,有些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她說,目前臨床多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不需過於擔心副作用。近日又看見民眾誤信偏方,網購鹿胎盤、牛樟芝等來吃,她提醒千萬不要亂服藥,有人亂吃藥導致紅疹面積更大,情況更糟,應遵從醫囑正確服藥。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患者可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醫師做最適當的治療方針,而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患者可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來改善症狀。他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四大雷區,患者可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
2021-11-18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淋巴水腫成「象腿」 靜脈吻合術引流消腫
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但當病患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淋巴循環系統遭受破壞,淋巴液無法順利回流造成淋巴水腫,會產生俗稱的「象腿」。高雄長庚整形外科副主任楊家森表示,過去得將肢體腫脹的部分切除,現在可透過超顯微手術引流方式,消除腫脹。70歲唐女士,20多年前因乳癌手術開刀,造成左上臂淋巴水腫,一直沒有處理。但手臂的腫脹讓她工作不方便,天氣變化時會腫痛、長時間睡不好,也常發燒、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後來特地從台東至高雄長庚醫治,今年3月接受超顯微手術,至今半年恢復良好,淋巴水腫大幅改善外,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獲得改善。楊家森表示,全世界平均每30人就有1人罹患淋巴水腫,除先天性因素外,後天則常見於接受過淋巴廓清術的病人,如癌症病人。因手術切除淋巴結或經放射線治療後,會造成淋巴途徑破壞,引發淋巴回流受阻進而產生淋巴水腫,像乳癌患者容易上肢水腫、腹腔癌症患者則易下肢水腫。淋巴水腫因為淋巴液無法回流,容易對免疫系統造成壓力,也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楊家森說,之前有許多病人幾乎一個月發生一次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發炎、發燒,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一周,因此建議病患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過去治療淋巴水腫,須將腫脹部位筋膜以上的組織切除再植皮,僅留下有功用的肌肉部分,不僅傷害大也不美觀;現在使用超顯微手術靜脈吻合術(LVA)則是治療淋巴水腫有效的術式。楊家森表示,靜脈吻合術是將淋巴管分離後再與鄰近的小靜脈吻合,等於是找一條替代道路重新讓淋巴液回流至靜脈系統。靜脈吻合術術後幾乎不疼痛,隔日即可下床,住院約3至4天,具有傷口小、對病人傷害小及恢復時間快的優點。但因為淋巴管非常細小,僅有0.03至0.08公分,因此醫師必須使用高倍顯微鏡進行,手術時間約需6至8小時。楊家森表示,淋巴水腫就像一般水腫,抬高肢體時水腫會消退,但久了之後會愈來愈緊繃。因此過去若曾接受癌症手術、電療、化療等,且發生肢體腫脹的患者,應及早至整形外科進行評估是否為淋巴水腫。
-
2021-11-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為什麼新冠疫苗要打2劑? 7大QA一次了解
國內疫苗涵蓋率逐日提升,根據指揮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第一劑涵蓋率76.06%,第二劑為41.3%。不少民眾疑惑,什麼是疫苗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又為什麼新冠疫苗(COVID-19疫苗)要打兩劑?疾病管制署整理相關QA,希望幫民眾解惑。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6479例確診,分別為1835例境外移入,1萬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施打COVID-19疫苗後,仍需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什麼是疫苗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是施打疫苗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由免疫球蛋白E(IgE)造成的第一型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臉部潮紅、全身紅疹、血管性水腫、聲音改變、咽喉腫脹、哮喘、心跳加快,甚至可能呼吸困難、血壓降低、休克及意識改變等。●什麼是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立即性過敏反應中最嚴重者為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為突然開始且症狀快速進展的全身性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血壓降低、休克及意識改變等,可能導致休克及死亡。●如果發生立即性嚴重過敏反應,應如何處理?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極低,但為能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建議休息及觀察30分鐘。若有嚴重過敏反應的症狀,由醫療人員快速識別、評估生命徵象,並給予腎上腺素。●接種第一劑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還可以打第二劑嗎?若接種第一劑COVID-19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第二劑可經醫師評估後考慮接種不同製程的疫苗。●接種COVID-19疫苗為什麼需要打兩劑?接種第一劑疫苗後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但這些反應可能無法持續太久,故有些種類疫苗需要在適當時機接種第二劑,讓人體再次啟動免疫反應,以加強與延長疫苗保護力。●COVID-19疫苗兩劑須間隔多久?需接種兩劑的COVID-19疫苗,兩劑接種間隔時間需依照臨床試驗資料及仿單建議為主,提早接種或延後接種都可能影響疫苗保護力。●接種COVID-19疫苗後與其他非COVID-19疫苗要間隔多久?目前尚無資料顯示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對免疫原性與安全性的影響。為避免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時無法釐清歸因,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7天。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2021-11-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肝」靠自力救濟不是殘劑
老友相見。老張:「X兄,好久不見,你臉上皮膚怎麼變得那麼光滑亮麗?」老王:「是用了面膜,一陣子了。」老張:「怎麼那麼捨得花錢買面膜?」老王:「唉呀!都是用老婆用剩的殘劑啦!」年紀大了,有人皮膚細膩,光澤煥發,有人皮膚皺褶滿臉。這中間差別在於是否有保養。皮膚最大的敵人是陽光及脫水,因此常曬太陽會色素沉澱,脫水則會讓皮膚起皺褶。不僅皮膚,身體各器官也都有保養之道。皮膚在表面,好壞一望即知,但內臟器官好壞,外表就不容易看得出來,如果看得出來,大概都是五臟六腑敗壞之時了。例如腎臟病末期,身體許多廢物無法排泄,皮膚因此失去光澤,同時皮膚癢或有抓痕,皮膚乾燥,下肢水腫,因為貧血,臉色蒼白。心臟不好,稍一動就氣喘如牛,血液不易回流,下肢水腫。肺不好,咳嗽喘氣,中氣不足,一副病態。肝不好,早期中期都看不出來,等到皮膚變黃,小便變茶色,可能就是猛爆性肝炎或肝硬化末期,如果加上形容枯槁,就是肝癌末期,兩眉緊縮,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像新版台幣100元上面的國父遺像一樣,那時再求醫就來不及了。臉部保養,靠老婆殘劑,肝臟保養靠自力救濟,不要大吃大喝,要不菸不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不要得B、C肝,如此一來,肝自然好,臉色氣色也會好。如果是男生,就是具備了暖男的基本要件,進可攻,退可守,信心強,做事也順利,就是人生必勝一族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醫師詳解告訴你
因腎臟問題來腎臟科就診的患者中,大多已有數種慢性疾病並服用多種藥物,他們不但擔心腎臟衰退,也煩惱藥越吃越多是否會造成身體負擔,在這篇文章裡,將會簡單介紹腎臟科醫師較常開立的幾種藥物。如果腎臟病尚在早期階段,醫師可能只會囑咐患者調整飲食、轉介營養師、積極控制三高等等,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逐漸需要服用下述各類藥物,所以一旦有腎臟病,依據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方法。【延伸閱讀】>>為何林杰樑需終身洗腎?一表看懂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控制三高的藥物三高就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不但是腎臟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很多研究已顯示,控制血糖及血壓,有助於延緩腎功能衰退,而在醫學上,慢性腎臟病患者等同於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用較嚴格的標準控制血脂。所以初次腎臟科門診時,醫師會檢視患者的三高狀況,予以適當的醫囑及建議。延緩腎能惡化的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及第二型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這類藥物在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尿蛋白並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是這類藥物會使血壓降低,在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也有引發高血鉀及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所以醫師必須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開立相關處方。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 抑制劑新型降血糖藥,又稱排糖藥,這類藥物會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排糖藥在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蛋白尿患者,已證實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日後需接受長期透析(洗腎)的風險,有些研究顯示排糖藥對非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及酮酸血症的風險,使用上也有腎功能的限制,目前健保僅給付腎絲球廓清率30-45 ml/min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已證實可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有些研究顯示,較之單純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衰退可能效果更佳,目前健保僅給付腎臟病第五期的患者使用,而且此類藥物需搭配低蛋白飲食才能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治療貧血的藥物腎臟是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其製造分泌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減少,而腎衰竭累積的尿毒素亦會使紅血球壽命縮短,故隨著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之後,患者會逐漸出現貧血的現象。腎臟科醫師會定期檢測患者的貧血狀況、血中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濃度等,並予以適當補充。鐵質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口服鐵劑主要副作用為便祕、腸胃不適及黑色糞便(鐵質顏色),無法耐受者可改用靜脈注射鐵劑,每月一次或兩次給予,惟初次注射時要注意是否有過敏的現象。對於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合併嚴重貧血者,健保有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可以皮下或靜脈注射,門診病人主要使用皮下注射,頻率依劑型及貧血程度、由每週三次至每月一次不等,來院或居家自行注射。控制鉀的藥物鉀散見於各種食物,蔬菜水果尤其含有豐富的鉀,腎臟是排除鉀的主要器官,隨著腎功能衰退,可能會出現高血鉀的現象,血鉀過高會導致肌肉無力,嚴重時可引發心律不整而有生命危險。控制血鉀除了調整飲食,有時還需要服用降鉀藥物,陽離子交換樹脂為常用口服降鉀藥物,粉狀,泡水服用,於腸胃道中吸附鉀離子而達到降低血鉀的效果,需和其他藥物間隔至少3小時服用。環狀利尿劑可促進鉀從尿中排出,但是利尿劑中有一種保鉀型利尿劑,反而會減少尿鉀排除,就不適合血鉀高的患者服用。控制鈣、磷的藥物磷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慢性血磷過高,會導致肌肉、神經、皮膚及骨骼病變。當腎臟病進入第四期之後,會逐漸出現血鈣下降、血磷上升及骨骼病變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開立維他命D、鈣片或磷結合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氫氧化鋁等,磷結合劑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降低血磷濃度。控制代謝性酸血症的藥物隨著腎功能衰退產生的酸血症不僅影響營養狀態,也和預後息息相關。已有不少研究顯示,矯正酸血症有助於改善營養狀況及延緩腎功衰退,所以醫師會定期檢測並開立如碳酸氫鈉(口服鹼)等藥物,須注意碳酸氫鈉有鈉的成分,在嚴重高血壓、水腫及心臟衰竭患者須謹慎使用。利尿劑腎臟退化、排除水分的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水腫、喘,甚至肺水腫及心臟衰竭的狀況,在飲食上除了限制水分及鹽分的攝取,醫師還會依據患者的需要開立利尿劑,利尿劑有許多種類,不當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及脫水現象,避免擅自增減劑量。其他Pentoxifylline (小型研究有助於降低尿蛋白及延緩腎功能退化)及克裡美淨(Kremezin, AST-120),於腸道中吸附尿毒素,減緩尿毒症狀等等。
-
2021-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神秘穴位大公開!天天按摩有效消除下半身水腫
在乎下半身水腫的民眾,都知道可以敲打膽經做保養,但是正確穴位與按摩方式,你真的知道嗎?影片將會教學,如何找出正確穴位以及看電視都能做的按摩方式,快點繼續看下去!「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提到,膽經中最重要的穴位是「風市穴」,如果人體內的痰濕堆積在此,會影響膽經的排毒功能,還會引起臀部與大腿肥胖,造成下半身水腫的身材!而膽經的正確位置就是雙手自然垂放在大腿兩側,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風市穴,按摩方式則以雙手握拳,一腳抬起時,用拳頭敲打,每天60下,就能有效改善下半身水腫!更多健康資訊請到「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開啟通知,讓我們陪你一起變健康!影片授權: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YT頻道: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原始影片: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09 癌症.肺癌
老菸槍罹最難纏肺癌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腫瘤幾乎消失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因不易治癒且預後差,有「最難纏肺癌」的恐怖稱號。台中62歲男子菸齡40多年,因咳嗽、呼吸喘、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就醫,發現右下肺有一顆約六公分腫瘤,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癌轉移到骨頭以及腦部,為擴散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積極抗癌,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至今一年半,全身腫瘤消失不見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劉旭崇說明,肺癌四大病理分類為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特性為惡性度高、增生快、具有神經內分泌的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的病人無法手術切除,病患即使接受化療或放療反應率高但易復發及抗藥,是很難對付的癌症。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在過去30年間都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況。以往擴散期的治療,僅能接受化療,即使積極治療病患往往預後還不是很理想。2019年國際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免疫療法應用於小細胞肺癌,擴散期病患若接受化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預後較佳,約五成病患存活超過一年,這一新的治療選擇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劉旭崇說明,患者配合接受此合併治療,一兩個療程後,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均改善很多,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亦繼續接受免疫治療,至今持續超過一年半,後續追蹤發現全身腫瘤幾乎全消失,達臨床上完全緩解的狀態。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色,抽菸關聯性高、診斷時通常已經有遠端轉移而且無法手術切除、癌細胞增生快速以及復發的機會很高、預後差。近年免疫治療開啟了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和化學治療併用更能加強治療效果,顯著延長病患存活期。建議民眾不抽菸、立即戒菸,才能預防小細胞肺癌。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耐斯總裁死於急性肌梗塞 醫師提醒:控制動脈粥狀硬化
日前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死於急性心肌梗塞,家人來不及叫救護車,天氣變化大,如何預防隱形殺手「心肌梗塞」受關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系重症醫療科主治醫師曾宥翔說,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結果(極小部份不是),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藝人戎祥、海角七號茂伯林宗仁、親民黨前副秘書長立委劉文雄、國史館前館長謝炎憲、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也因心肌梗塞過世;2020年全台10大死因,心臟疾病佔第二位,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是死亡主因。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併發症之一。冠狀動脈為三條供應心臟肌肉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逐漸惡化,血管管腔逐漸狹窄阻礙血流供應,引發心肌缺血症狀,即為心絞痛。當誘發因子使動脈硬化斑塊剝落,會促進血管產生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導致心肌缺血壞死,這個情形稱為心肌梗塞。心絞痛症狀持續超過20分鐘或強度嚴重,需高度懷疑心肌梗塞,要立即急診避免致命;五成病患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前沒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五成病人會在到醫院前心跳停止,大部分併發惡性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臟衰竭引發肺水腫。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過度肥胖減重,規律運動、停止靜態生活型態都可改善動脈硬化。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有較多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入冬多注意保暖,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適當補充水分蔬果纖維質,不要過勞或熬夜,保持運動習慣等,都可減少心肌梗塞發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28 新聞.元氣新聞
馬偕雙胞胎早產 相隔12天出生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有早產徵兆,需即刻生產,但為增加另一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生出雙胞胎姊妹。在醫療團隊細心照顧下,姊妹花於九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說,30多歲的鄭太太因上一胎有早產經驗,這次懷雙胞胎更謹慎,在14周便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住院安胎,3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12天後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23周出生的姊姊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姊妹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雙胞胎竟差12天出生 馬偕醫院救回巴掌仙子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而至台北馬偕醫院住院安胎。但因子宮頸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與產婦及家屬討論後,希望增加另一個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產出雙胞胎姊妹。姐妹花在團隊細心照顧下,9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表示,30多歲的鄭太太體質不易受孕,上一胎就有早產經驗,因此這次懷上雙胞胎更加謹慎,並在14周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在懷孕23周時仍因腹痛出血而住院安胎,三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陳宜雍表示,通常37周以前生產就算早產,而周數越小,存活率越低;雖然現在新生兒照護技術越趨良善,早產兒存活率大為提升,但仍以24周當作一個界線,以避免發育不全造成的併發症。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大寶的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經過12天的住院安胎,可惜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陳宜雍表示,原本也想讓妹妹採自然產方式產出,但因鄭太太陰道大出血,因此只好剖腹。陳宜雍也表示,胞胎間隔生產的個案不多,以馬偕為例,一年約一至二個,過去曾有相差八周的案例。不過因為會將胎盤留在子宮內,可能有感染疑慮,因此會給予抗生素等藥物;若持續有子宮收縮或出血情形,則需住院安胎。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23周出生的姐姐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持續插管使用呼吸器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姐妹花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陳宜雍也提醒,產婦若有流產史或高危險妊娠條件,如:高齡、疾病史、妊娠糖尿等,須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醫療計畫並了解每個孕程可能的風險,即時轉診到設備齊全的醫療院所,以保障高危險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與健康。
-
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不可大意 4種人最容易洗腎
腰痛起來時,除了閃到腰,許多人也會擔心是否是腎臟出問題,甚至擔心是否可能需要洗腎,不少人會前往腎臟科檢查。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等結構性原因有關,但若出現相關症狀還是得要留意腎臟疾病的可能。 腰痛3大類型。腎臟病少見,但不可大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診間不乏腰痛前來腎臟科就診的民眾,不過多數檢查發現是和肌肉拉傷有關,也就是常聽到的閃到腰,又或者是骨骼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腰痛可分成三大類型,包括和骨骼、肌肉、神經有關的結構性疼痛;與發炎、疾病、免疫疾病有關的發炎性疼痛,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以及臟器性疼痛,包括了民眾常聽說、常會擔心的腎臟問題。當中以結構性和發炎性最為常見,臟器性雖然較為少見,但一樣不可大意。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留意相關合併症狀。 腎盂腎炎:顏宗海醫師表示,腎臟疾病繁多,與腰痛有關的較常見包括了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臟腫瘤等。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腎臟屬於上泌尿道,下泌尿道受到感染若嚴重,就會侵襲到腎臟,因此此問題也較常見出現在女性族群身上。也因泌尿道感染,患者常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出現血尿。 腎結石: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族群,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因飲食不當、飲水不足等原因,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當中,久而久之形成結石,最常見的結石為草酸鈣結石,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包括了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若合併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 腎臟癌:至於腎臟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不過通常較常出現在年長族群身上,致病的原因如多數癌症,與遺傳、菸酒、肥胖、疾病有關。因是癌症的關係,腎臟癌除了腰痛、血尿等泌尿道症狀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常見與癌症有關的症狀,如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容易貧血等症狀,若轉移到他處,則也會出現相關症狀,如骨轉移出現骨痛。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有關,但若出現這些不尋常的症狀,萬不可輕忽認為只是閃到腰或其他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而延誤就醫。 4種人最容易洗腎!早檢查、遵照醫囑最重要 說到腎臟疾病,不論是因為腰痛而懷疑,又或者已經過檢查確診,民眾往往最擔心的就是洗腎。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上述3種與腰痛有關的腎臟疾病,僅有嚴重的腎結石所造成的雙側腎水腫才有可能進入到洗腎這個階段。常見引起洗腎的原因並不會造成腰痛,根據衛生主管機管統計資料相關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疾病,其中又以糖尿病最為大宗。 顏宗海醫師表示,這些疾病雖有所不同,但會走到洗腎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未妥善治療或控制原有的疾病。例如許多民眾日常出現疼痛就吃止痛藥而不就醫治療,又或者就醫治療後因各種聽來的迷思而不吃藥、自行停藥,包括認為吃藥傷身體、吃久了變藥罐子、藥吃多了會傷腎,或是聽信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親朋好友介紹的民俗療法,這些都可能導致延誤治療、疾病不受控制、惡化等,最終導致洗腎,舉例來說,這些情況就常見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提醒民眾,不論是否發現的症狀為腰痛,任何疾病都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找出原因後也要確實的接受治療,以避免惡化或出現合併症。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成女性恐罹患靜脈曲張不自知 專家揭8個常見症狀
許多需要久站的工作者,像是專櫃銷售員或開刀房醫事人員,或是久坐上班族,常常在辦公桌前一坐就1、2個小時,會有小腿腫脹僵硬的不舒服感,等到經年累月才發現,小腿上浮起形狀怪異的青筋,就醫才確診是靜脈曲張,如果未妥善處置和保養,嚴重者皮膚恐出現潰瘍,傷口無法癒合,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幅下降。久站久坐下肢血流難回心臟 靜脈曲張女性盛行率30%恩主公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雲媛表示,人在站立或久坐時,下肢靜脈血液無時無刻都在對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內有瓣膜阻止血液回流,但是站太久或坐太久時不利血液循環,靜脈血液累積在下肢流回心臟困難,久而久之下肢靜脈血管壁擴張,讓瓣膜逐漸失去原有作用,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張雲媛接著說,按照性別劃分靜脈曲張盛行率,女性約25%至30%,男性約10%至20%,風險因子包含女性、多次懷孕生產史、家族史、年紀、久站、久坐等;常見症狀包含,下肢靜脈鼓脹扭曲、蜘蛛絲狀、腫脹感、疼痛、抽筋、小腿前側與腳踝色素沉澱、皮膚慢性傷口、流血等。嚴重恐會潰瘍傷口難癒合 規律運動與抬腿有助保養靜脈張雲媛說明,靜脈曲張可分成6個階段,由無症狀到可以看見蜘蛛絲網狀靜脈、再來曲張變形、水腫,接著發生色素沉澱與皮膚病變,潰瘍傷口從可癒合轉變成難癒合,想要阻止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可先採用保守性治療,也就是保養小腿靜脈,養成規律有氧運動、抬腿,必要時養成穿壓力彈力襪的習慣。張雲媛解釋,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強化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將雙腿抬高則是利用地心引力讓血液流回心臟,在搭長途車或飛機時,可以扭動腳踝關節,如果預計可能會久站,在前一天可以準備好壓力彈性襪,放在明天要穿的衣服旁,起床換穿衣服時就不容易忘記,另外如果能維持理想體重最好。積極治療可截斷淺層曲張靜脈 傷口小恢復快病症有效消除張雲媛強調,下肢靜脈分為深層與淺層,絕大部分血液都藉由深層靜脈回流心臟,相較之下血液從淺層靜脈上流量少非常多,但靜脈曲張多在淺層出現,可以利用手術將曲張淺層靜脈閉合或抽取,就能大幅度減少不適症狀,手術方式包含雷射、熱射頻、靜脈膠、局部靜脈抽取等。張雲媛接著說,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手術,會在鼠蹊部與患部兩端,打小口放入導管手術,局部靜脈抽取手術則是在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孔,處理發生曲張靜脈,靜脈內雷射閉合手術也是用小孔,將雷射光源導入靜脈內,讓靜脈緊縮阻止不讓血液流入,手術後靜脈能恢復平坦,傷口小恢復也很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