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
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可由過敏原、運動,天氣改變、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所誘發。造成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及不同程度的呼氣流速限制,並會反覆發作。症狀及呼氣流速限制可隨時間改變嚴重度,可能自動消失或因治療而改善,氣喘可能有呼吸道過度反應之情形,也可能因治療而改善。
- 症狀: 咳嗽 呼吸聲音很大 呼吸急促 胸悶 呼吸困難 夜咳 喘鳴
- 併發症: 肺氣腫 氣胸 呼吸衰竭 猝死 肺水腫 慢性阻塞性肺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可由過敏原、運動,天氣改變、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所誘發。造成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及不同程度的呼氣流速限制,並會反覆發作。症狀及呼氣流速限制可隨時間改變嚴重度,可能自動消失或因治療而改善,氣喘可能有呼吸道過度反應之情形,也可能因治療而改善。
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
當患者感到極度焦慮、緊張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較容易出現吸氣、吐氣頻率過快的情形。過度換氣會造成體內二氧化碳不斷被帶出,血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出現頭暈、四肢麻木、全身無力、喘不過氣等呼吸性鹼中毒症狀,嚴重時會四肢痙攣、抽搐甚至昏倒。 急性過度換氣發作時,患者會喘不過氣甚至無法呼吸,有時嚴重時會想送急診,其實沒有生命危險。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能漸緩和,必要時才需送醫。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皮膚過敏疾病,與家族遺傳有關。最常在嬰兒期或兒童期就開始發病。主要特徵為病灶奇癢無比,尤其晚上睡覺時特別癢,睡眠品質不好進而影響白天的課業、工作。 嬰兒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症較集中在前額與頭皮,冬季雙頰或頸部會出現乾燥脫皮的現象,患部伴隨搔癢導致嬰孩哭鬧不安,不易入睡。之後,會慢慢轉移到四肢的屈側,如手肘窩、膝窩。而兒童型及成人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灶會轉到四肢的伸側。急性發作起來的搔抓可能使皮膚損傷帶有滲出液,長期下來造成該部位皮膚增厚、膚質變粗,顏色也變深,就像又粗又黑的象皮一般,儼然變成慢性溼疹的外觀。 通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同時還會帶有多個個人或家族性的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結膜炎等病史,也就是所謂的異位性體質。多數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況可望緩解,但也有些是在青春期過後或到成年期才發病,然而大抵皮膚狀況均屬敏感,易於發炎,為避免刺激與惡化,應積極把握住五大原則:避免皮膚乾燥、天氣熱、流汗、曬太陽、壓力大和焦慮。
胸腺腫瘤是很罕見的腫瘤,好發於前縱膈腔。胸腺腫瘤約占所有癌症發生率的0.2%-1.5%,台灣每年有將近150位新診斷個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63個案數(2009年資料)。胸腺腫瘤變異性很大,依據病理化驗上皮細胞的分化程度,可將之視為連續漸進的光譜:有臨床表現幾近於良性的胸腺瘤,乃至極端惡性的胸腺癌。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幾乎人人都有過類似經驗,當人體接觸到某些特定的小分子外來物,免疫系統會在體內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表現在外的就是打噴嚏、流鼻水、流眼淚等,大部分的過敏病都不至於危害性命,不過也有情況嚴重的,例如急性呼吸困難引發休克而死亡。如果長期反覆發病,也會對生活造成不小困擾。在台灣,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有: ●呼吸道過敏:包括過敏性鼻炎、花粉熱、氣喘等,症狀多涉及上呼吸道症候群。 ●眼睛過敏:過敏性結膜炎。 ●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溼疹、蕁麻疹。 ●食物過敏:吃進某類食物後不久,胃腸道開始出現不適,或引發急性蕁麻疹。 ●藥物過敏:外用或吞入某些藥物所引發的類感冒症狀。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過敏性結膜炎主要是由過敏原或刺激物引發過敏反應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在眼瞼與結膜,上面具有許多肥大細胞(Mast cell),當受到常見的過敏原例如:花粉、灰塵和黴菌,就會刺激肥大細胞上表面的免疫球蛋白E(IgE)引發後續一連串的免疫反應,會導致病人感受到眼睛搔癢難耐、眼瞼充血等過敏症狀。過敏性結膜炎主要可分為兩種大類型: 1.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這類型的過敏性結膜炎與季節性過敏有關,常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少見在秋季。主因是接觸大自然的花粉、花草或其他空氣傳播的過敏原,接觸後引起急性的過敏反應,導致眼睛癢,結膜和眼皮等處也會出現水腫,因此引起過敏性結膜炎,一般多在一天內緩解。 2.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常年型全年持續存在,主要由動物皮屑、灰塵和黴菌孢子等室內過敏原所引起,有時隱形眼鏡也會導致,這類的過敏原大多長久存在,經年累月的慢性刺激因而導致過敏性結膜炎。病人多半會眼睛癢和異物感,檢查多半會有結膜充血或水腫,嚴重時結膜也會出現乳突狀凸起等較為嚴重的發炎反應 另外三種眼科疾病也是免疫相關引起的結膜問題,引起的問題更為嚴重:異位性角膜結膜炎、春季性過敏性角結膜炎和巨乳突結膜炎就有可能傷害角膜,引起較為嚴重的後遺症。過敏性結膜炎一般可以使用冰敷、人工淚液沖出過敏原,藥物或發炎物質來緩解過敏症狀。最核心的問題,仍是避免接觸過敏原。 ★本文共同審稿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角膜科研究醫師 潘立岩
猝死指的是各種非預期性的突然死亡,排除中毒、自殺或意外等因素,死者生前看起來或許很健康,各項檢查也正常,但體內可能潛藏進行式的疾病或其他危險因子,在突然受外在刺激而惡化,造成短時間內死亡。發病時限說法不一,有些認為症狀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就稱為猝死,但多數定義是急性徵狀發作後一小時內就宣告不治。雖然猝死來得都很突然,不過在正式發作前,身體多少會透露一些警訊,諸如氣喘、呼吸急促、胸悶不適、感覺頭昏暈厥,也可能自覺心跳突然跳得很快很重、或跳得不順暢等。因此,當發現自己或旁人有這些先兆出現時,最好趕緊就醫檢查,或撥119求救。平日學會基本CPR(心肺復甦術)及AED(心臟電擊器)等急救術,也有助於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 另外,發生在一歲以下嬰兒不明原因的死亡,又稱為嬰兒猝死症候群,常發生於嬰兒睡眠中。在已開發國家,是除了先天性畸形及早產外,嬰兒的第三大死因。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HIV病毒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末期疾病。HIV病毒本身無法致人於死,而是病毒漸漸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末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上其它疾病,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狀態及表現出來的症候群狀,稱為愛滋病。愛滋病的發病症狀變異性極大,它會依據感染者的免疫力程度、致病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的靜脈疾病,多見於須長時間站立或久坐的工作者,其特徵為下肢表淺靜脈發生異常擴張、扭曲及瘀血的現象。自外觀來看,患者下肢皮膚表層佈滿蜘蛛網狀的扭曲血管,也會因色素沉著,使下肢皮膚呈現青紫色、深褐色。從症狀來看,患者會感覺下肢腫脹、酸痛、乏力及沈重感等,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血管破裂、患處皮膚潰瘍等情形。
人的肺臟和胸壁間有一潛在的空腔,名為肋膜腔。此肋膜腔由肺臟的臟層肋膜和胸壁的壁層肋膜所包覆。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是靠在一起,有些微的肋膜液幫助潤滑,肋膜腔內並無氣體;簡單地說,氣胸是指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如果氣體的量持續增加,會造成了肺葉的塌陷,靜脈血液回流減少。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肋膜腔,其一肺泡中的氣體由於臟層肋膜破裂進入肋膜腔;其二 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如胸部外傷後造成; 其三來自肋膜腔的產氣微生物。
骨質疏鬆症是因為骨質流失、骨密度減弱而使骨骼結構被破壞的疾病,結果會導致骨骼變脆弱,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骨質疏鬆症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生較嚴重的脊椎骨折、髖骨骨折,可能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臨床以骨質密度檢測做為主要診斷標準,一般正常的骨密度標準差(T值)應大於-1;如小於-1以下,代表骨質不足;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數值越小,其疏鬆的危險層級就越高。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
「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本身或其他相關器官之病變所造成的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動脈平均壓為11-17mm/Hg(毫米汞柱),數值若超過20mm/Hg以上,即定義為「肺高壓」。 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 >>【延伸閱讀】【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