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毛巾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0-10-23 新聞.健康知識+
氣炸鍋油煙是油鍋13倍 不開油煙機空汙暴增1525倍
近年主打健康、無油的氣炸鍋真的健康嗎?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大型研究計畫,其中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平發現,就算開抽油煙機,氣炸鍋帶來空汙微粒濃度是傳統油鍋的13倍不容小覷,如果沒開抽油煙機,烹調者身邊的空汙微粒濃度暴增1525倍,而且以容易沈積於肺泡的PM0.3和PM0.5為主。張振平指出,中式烹調的空氣汙染物風險高,其中碳烤、快炒時的PM2.5中含碳比值都高於車輛排氣,而油炸產生的PM2.5最多。氣炸鍋的原理是從上方將空氣吸進去,空氣在鍋中繞好幾圈,再從鍋子後面的排氣孔向上高速噴出,油煙擴散率驚人,就算沒有額外加油,食材本身也會炸出的油量也不少。長榮大學於精密環境控制室中模擬家庭廚房的自然通氣情形,在開與不開抽油煙機的情境下,測量人站在不同相對位置,使用油鍋和氣炸鍋會接觸到的油煙量。張振平表示,結果發現油煙粒徑都是小顆粒,可以飄很遠,也是最容易沈積在肺部的大小。如果有開抽油煙機,氣炸鍋油煙量最高時,空汙微粒濃度比油鍋高13倍;不開抽油煙機更慘,氣炸鍋油煙濃度將暴增到1525倍,而且首當其衝的就是站在前方烹調的人。張振平建議,所有烹調行為都要在開啟的抽油煙機下方進行。如果沒有抽油煙機,最好要在陽台或窗邊使用,而且後方排氣孔要對著戶外,以利降低室內油煙濃度。要是真的沒窗戶,在排氣孔外一小段距離掛一條濕毛巾,也可以吸附一些油煙,但效果不會很好。很多家庭主婦為了省時間,同時使用瓦斯爐和氣炸鍋,沒辦法把氣炸鍋擺在抽油煙機底下怎麼辦?張振平說,至少要擺在旁邊,而且要把氣炸鍋的排氣孔對著抽油煙機的方向,這樣抽油煙機也多少可以抽走一些氣炸鍋的油煙。張振平提醒,打開抽油煙機的時候,最好不要大開窗戶,因為如果有太多氣流的擾動,也會導致抽油煙機的抽氣效率變差。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毛巾擰不乾 小心是肌少症
現代人工作型態改變,許多民眾長期坐在辦公桌前,運動量不足,身體肌肉加速萎縮,因此患上「肌少症」,久而久之可能連站立都會變得辛苦、毛巾也擰不乾,復健師建議,只要有這些前兆就應該立刻就醫,以重量訓練來增加維持肌力,減緩肌肉老化問題,否則嚴重時,恐怕連行動能力都會失去。正常人在20至30歲時,身體肌力會達到最高峰,30歲後將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降低,40歲後會再加速,到了75歲時,每年會減少15%肌肉量。土城醫院復健師劉家豪表示,民眾只要有罐頭轉不開、站立需要靠手支撐桌面、無法在時間內走完紅綠燈等問題,可能就是肌少症前兆,要到醫院做DEXA檢測,即是用X光掃描人體,男生每平方公尺少於7公斤、女生每平方公尺少於5.4公斤就會被認定為肌少症患者。劉家豪指出,治療肌少症有數種方式,最簡單就是徒手肌力訓練,包括在家可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深蹲,也可至健身房以啞鈴、槓鈴、壺鈴等做張力訓練。若有些長者無法徒手做肌力訓練或使用健身器材時,可到醫院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來做重量訓練,儀器會限制每次的速度、重量,還有專業復健師協助,安全性更高。劉家豪提醒,做重量訓練、阻力訓練時時絕對不要憋氣硬撐,否則血壓會瞬間上升,最嚴重恐致中風;他也強調,身體肌肉只要萎縮就無法復原,訓練、治療只能延緩萎縮速度,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每周要有3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讓肌肉強度維持在良好狀態,減緩老化速度。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肌」不可失! 高齡社會銀髮族隱性殺手肌少症
71歲周姓老婦人外商公司退休,與丈夫常出國旅遊、登山,但這3年2腳越來越不聽使喚,爬樓梯、從馬桶站起來,甚至擰毛巾、上市場提菜籃,越來越吃力,有天清晨浴室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只能以輪椅代步,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老人因「肌少症」造成的跌倒意外,不可輕忽。2018年台灣成為高齡社會,老化問題對健保及社會照護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嘉縣已面臨這樣衝擊,老化比例超過20%,高齡、退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必然趨勢,還有容易被忽略疾病就是肌少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男性23.6%,女性18.6%患肌少症,隨著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肌少症與高齡、脊椎及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症習習相關,降低老人生活品質,最後還會造成失能及生活依賴。像周老婦人病例不在少數,「跌倒」成為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名,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速度會加快,40歲後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10-15%、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到70 歲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25-40%、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15%。民眾可量小腿圍自我篩檢,按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建議,若男性小腿最大圈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時須特別留意,建議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當肌肉力量減退和肌肉質量減少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殊藥物治療,主要著重於營養攝取和運動訓練。營養需要足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鈣質(每天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8百IU)補充;肌耐力訓練最好每周至少3次以上阻力訓練。黃贊文表示,當民眾開始有爬樓梯困難、無法長時間走路、從椅子上或馬桶站起來無力、擰毛巾無法施力等,或量測小腿圍時發現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到醫院接受肌肉力量評估及肌肉質量檢測。
-
2020-10-05 名人.黃軒
她為省錢少換胸罩惹病上身!醫:出現5種情況就該換胸罩
那天一名女主管,請教內衣怎麼清洗,我才想起:對吼!我當告知大家胸罩乾淨的重要性。我在臨床,曾經遇過一位25歲的上班族,來我的門診,說她的胸部刺痛,問她哪裡痛?右邊痛!右手舉起也痛,我聽診和檢查完了一切正常,正在百思不解,因為她的疼痛表情非常真實,我忽然靈機一動問,妳自己檢查胸部有任何紅腫,癢痛嗎?她終於點頭,於是我檢查胸部,原來她右側乳房下緣出現紅腫,小痘痘,明顯的鋼缐壓痕的接觸性皮膚炎,天啊,她的右邊乳頭,比左邊更深深,且奇癢無比...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長期穿著又緊,又髒的胸罩造成的皮膚疾病。據她說,她為了省錢,她不常買胸罩,而且也不怎麼去淸洗,反正穿著在裡面,不太會有人發現的。妳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胸部的污垢會沾到胸罩我們胸部上的的「油脂」、「微生物」,夾雜著「污垢」全都會沾附在胸罩上,本來這些東西,跟我們接觸皮膚不會有太大的為害,但如果長時間沒有清洗胸罩、讓髒污垢在乳房周邊積越久,就可能引發一些皮膚疾病。胸罩,會藏有多少細菌?關於內衣細菌的研究, 英國發現,過1年的內衣,即使清洗乾淨,仍有83%的內衣平均還是殘存有《0.1g的糞便物質》(也就是1萬個細菌。而這些病菌,大家用肉眼都是看不到的。美國皮膚兼病理專科醫生,Dr. Gretchen Frieling引述發現,可能聚集在胸罩中的常見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金黃色葡萄球菌實際上在人類皮膚上最常見。 我們的皮膚擁有自己的微生物菌落或生物種群,可以使它們保持健康和受到保護,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我們皮膚上細菌總數最多的細菌之一,也就會容易沾到胸罩了。棒狀桿菌 ( Corynebacteria )棒狀桿菌,其實不只生活在皮膚上,而且也是生活在,胃的微生物。 妳躺著吃東西,反胃,反酸掉了屑屑在胸口⋯⋯眾所周知,這種細菌也許會引起痤瘡。如果妳發現,胸罩接觸部位,出現粉刺,則可能需要更換新的胸罩了。酵母菌 ( Yeast )皮膚出汗,製造出胸部潮濕環境,會有一些酵母菌茲生, 常造成汗斑、脂漏性皮膚炎美國紐約皮膚科醫師Julia Tzu 提醒這些可能會造成胸部嚴重搔癢、紅色丘疹或膿皰性毛囊炎。皮屑芽孢菌 (pityrosporum ),是其特別常見的菌種之一。為什麼胸罩易藏有細菌?每次穿脫胸罩時,很多死皮膚屑都會掉落在胸罩上面。 美國皮膚科醫師,朱莉婭·祖祖(Julia Tzu)指出:“那些「死皮脫落」細胞和胸部「皮膚的油脂」,會積聚在緊身的織物上,胸罩就是其中之一。” 依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稱,我們每天佔計胸部會掉損至少30,000 - 40,000 皮膚死細胞。胸罩每天都穿,穿著者身上的油脂污染,這些油脂提供了皮膚上微生物生長所需的養料,隨後細菌,就會轉移到衣物纖維上。滋養天堂三大條件:【熱】的環境,【濕】的汗水,【油】脂分泌,提供了微生物的美食天堂。胸部哪裡最髒?美國托雷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lendo ) 醫學中心微生物部的專家處檢查Bra上的四個「高危」區域:左右罩杯的【鋼圈周圍】、以及靠近【左右腋窩】的部位。● 罩杯鋼圈附近● 右側腋窩附近部位● 左側腋窩附近區域什麼時候要換新的胸罩?1. 味道胸罩會散發出臭味,而且臭味還可能會沾到其他衣服上。很多女生都會把自己胸罩,懸掛著,然後隔1-2天,再聞一聞,沒有味道,又重新穿上胸罩出門去了。偷偷告訴大家,胸罩隔1-2天,又不是放「隔夜菜」,馬上會臭酸聞到的,更何況人類的鼻子又比狗差,所以妳會常常聞不到,再加上是自己身體的體味,妳的嗅覺習慣了,也分辨不出臭味了!其實,胸罩直接貼著皮膚上,沾到的汗水最多。妳不洗胸罩,愈放愈久,就愈可能發臭。別以為胸罩穿在最裡面,不洗別人也不會發現,等到妳內衣發臭、其實到一定程度,妳身邊的人都會聞到的。只是大家不太會跟你說而已。2. 顏色胸罩,會出現汙漬、甚至開始發黃,也只有妳自己看得到而已。就像我們穿白衣服,衣領䄂口,容易發黃的經驗。妳注意看看接觸皮膚的胸罩邊緣,很多細微的顏色改變。3.形狀妳的胸罩,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可能考慮換新的胸罩:● 罩杯,往上移位● 肩帶,往下滑位● 胸部,有深厚壓痕 又紅又癢● 背部,也已有勒痕 又紅又癢● 罩杯,太鬆,空空的感覺多久,洗一次胸罩?大部分的專家都建議你在穿胸罩 : 同一件內衣,最多2-3次後就應該洗一次。但是如果你「運動大量出汗」,或在「夏天季節」𥚃,那麼穿一次就應該洗一次,才乾淨。有些文章,這樣形容:大熱天重新穿上沒洗的胸罩,會跟糞池一樣髒。上面布滿了汗漬、灰塵、油脂、細菌、遮光劑、酵母菌、真菌以及數以萬計的微生物...還有一堆的死細胞的屑屑呢!一周一次,這是最起碼的,一般來說,是要更勤便才行。基本越貼身的衣物,越應該勤便換洗。紐約大學醫學院病理專家Philip Tierno認為:在穿胸罩最多三次後,就應該洗一次。然後如果你有大量出汗,那麼請穿一次,就應該洗一次,千萬不要太相信,妳的眼睛,妳的鼻子了...胸罩,不是永遠保固產品胸罩,是消耗品胸罩的使用次數壽命,大概在100次左右,假設依照2-3天穿回同一件的內衣來說,胸罩,穿近一年就應該拋棄了。記得,每一個週年慶到了,就是記得可以購買新的胸罩了!如何,淸洗胸罩?淸洗胸罩,每日一個產品,或其網站都會有寫清洗注意事項,我這裡不細説了,大概大同小異簡單如下:1. 溫水,加入不含酒精成分的清洗劑;2. 讓清洗劑,充分溶解於水中,不需要太多泡沫,否則將加重清洗難度;3. 放入要洗的胸罩,如果是棉質胸罩最好為同色,合成材料則無需擔心4. 將胸罩在肥皂水中浸泡10到15分鐘,以便清洗劑去處油污和污漬,特別髒的Bra可泡一小時5. 輕輕揉搓胸罩,洗出污漬,通常此時水已變黑6. 倒掉污水,用清水沖洗胸罩,直至水質不再變色;7. 特別骯髒的胸罩,可以重複多次以上6個步驟;8. 不可扭曲胸罩去水,可用兩塊干毛巾擠壓吸收水分;9. 自然風乾胸罩:可以懸掛(注意應該掛在聯繫兩個罩杯的帶上,避免變形);也可以放在干毛巾上等待它們自然透風。什麼時候,妳要看醫生?反覆長痘痘的時候容易流汗,長期有濕的環境。長時間的有病菌堆積,加上胸罩緊貼皮膚,摩擦之下,就可能在後背生出痤瘡、小心胸口和乳房邊緣下有丘疹。不抓也癢、抓了也癢胸罩可以保暖胸部,但也會是刺激皮膚的物品之一。尤其是穿「太小,太緊,又不乾淨」的胸罩,易於造成皮膚摩擦,尤其當胸罩上一堆細菌髒東西,摩擦之後會讓皮膚又紅又癢。癢的範圍,當然也包括奶頭囉。不管是奶頭或乳房,如果癢得要死,又不能常常抓,導致妳的生活交際出了問題,記得快點去看看醫生吧!擦爛性濕疹 ( Intertrigo )這一種濕疹,也有人叫《擦爛性濕疹》,好發於皺褶部位的皮膚。主要是皮膚皺襞處,胸罩和胸部皮膚表面密切接觸,局部濕熱散發不出,汗液滯留,導致浸漬濕濕,加上胸囗活動時,皮膚表面,會對緊貼著胸罩,不斷摩擦刺激,而引起了濕疹。妳的胸罩,髒嗎?問問妳自己,對待胸罩的生活行為,就知道妳的胸罩髒嗎 ?1.不要天天,重複一直穿同一件內衣2.記得最多重覆2-3次後,就應該洗一次3.妳的鼻子、妳的眼睛不能當作胸罩乾淨的評估工具。4.不要一直買新的化妝品,忘了添購新的胸罩。5.夏季,運動,易出汗者,可以天天換胸罩!6.反覆出現又紅又癢,記得看醫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10-01 養生.運動天地
中秋怕胖 公園運動3式助健康
中秋連假今天啟動,面對中秋應景美食,許多人想吃卻又擔心增加體重,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可多利用居家附近的公園運動,透過簡單又輕鬆的方式來活動身體,遠離肥胖。為提醒民眾連假期間避免過度攝取熱量,國健署昨日邀藝人吳鳳巧扮「吳剛」推廣公園運動,與運動指導員何家驊共同示範「扶手式」、「椅子式」、「步道式」等公園運動3式,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公園綠地能就近成為全民的健身房。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公園很適合長者運動,其實國際間也有活化公園的實例,如芬蘭就運用現有公園改成老人遊樂園,以鄰近安養中心的物理治療師來帶領長者使用設施,幫助延緩失能。我國運動風潮蓬勃發展,想運動不用上健身房,可以選擇到公園運動,方便又省錢。在公園做運動有3大好處:1.省錢:公園運動完全免費,若以上健身房的花費計算,每年可以省下好幾萬元。2.防疫:公園運動空氣流通,也容易維持1公尺以上社交距離,防疫效果好。3.減壓:公園面積大、視野寬闊,走出戶外到公園運動,減壓又舒暢。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公園運動好處多,雖目前國內疫情趨緩,但民眾仍須留意「防疫新生活運動」,遵守保持社交距離,並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運動後返家,記得先洗手,運動過程中要記得與人維持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盡量選擇人潮較少的地方,提醒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避免外出。入秋後早氣溫變化大,民眾運動時可攜帶運動毛巾,運動後可披上薄外套,避免著涼。
-
2020-10-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什麼菜比較耐放?煮婦教學:這個菜這樣處理...放一個月沒問題!
現代人生活忙碌,沒時間天天上市場下廚,該如何選食材、如何存放才能讓保鮮期延長,吃得新鮮又健康,就考驗掌廚的智慧了。有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我愛全聯-好物老實說」求救,請網友推薦比較耐放的菜,讓她能滿足偶爾下廚的需求,又不至於讓食材壞掉產生浪費。原PO說,她通常只有自己一人下廚,一週約煮2-3天,也只有煮晚餐,因為想吃青菜所以才想偶爾自己煮,「但是菜都會放到爛掉」,原PO只知道玉米筍不易壞,所以才請問網友「還有什麼菜比較耐放」?不少煮夫煮婦跳出來回應,「去傳統市場買沒水洗的菜」、「根莖類比較耐放」、「高麗菜放冰箱,一兩個禮拜都還好好的」、「花椰菜、高麗菜」、「娃娃菜」、「青椒、甜椒、秋葵」、「一個人都買冷凍蔬菜」、「杏鮑菇,四季豆,地瓜南瓜馬鈴薯」、「冷凍毛豆夾不加鹽水煮後,剝開毛豆後冷凍」、「小白菜,買回就先洗乾淨後甩水放保鮮盒,可以保存比較久」。也有很多網友建議買菜回家後,不能連包裝直接放冰箱,要先簡單處理。「葉菜類要保持乾燥,要用廚房紙巾包好再套塑膠袋」、「用報紙包起來 再放進塑膠袋」、「超市整包蔬菜,放餐巾紙在裡面吸水」、「高麗菜吃多少切下來,剩下的用廚房紙巾或毛巾包裹...放過1個月還能吃」、「南瓜、青花菜、紅蘿蔔、菇類、青蔥、大蒜、辣椒都切好,分裝再丟冷凍庫」、「用保鮮袋或保鮮盒+廚房紙巾一張,葉菜類也可以放個幾天喔」、「高效鎖鮮袋是妳的好朋友」。
-
2020-09-28 科別.皮膚
醫病天地/冬天皮膚缺水 一樣冒青春痘
不論男、女,一到青春期,臉上易冒出一點一點痘痘,別以為只有夏天才會狂冒青春痘,冬天也可能因皮膚缺水,新陳代謝慢,造成毛孔阻塞。皮膚科醫師建議,適度清潔、保濕,正確飲食、生活作息,都有幫助,若深受困擾可就醫改善。花蓮門諾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凱淇說,青春痘成因多,例如荷爾蒙失調、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環境悶熱流汗,厚瀏海遮蓋額頭,或使用阻塞毛孔髮油或保養品等。另外,嗜吃甜食者也要留意,蔡凱淇指出,有研究顯示,高升醣指數食物如含糖飲料、甜食、巧克力、冰淇淋、油炸食物、澱粉等,及脫、低脂乳製品,都可能讓青春痘惡化。蔡凱淇建議,皮膚清潔可用溫和不刺激洗面乳及冷溫水洗臉,1天1至2次就好,易出油T字部位可搭配吸油面紙或控油保濕噴霧。一般人容易忽略寢具清潔,勤換洗毛巾、枕頭套、睡衣、床單等貼身衣物或寢具,也有助控制青春痘、背部毛囊炎等。保養化妝也要避免使用易致痘產品,髮油、護髮、潤絲等較不透氣造型品,日晚霜等保養品也最好少用,若有化妝需要,淡妝就好,避免太厚重的遮瑕膏、BB霜等。蔡凱淇說,不少民眾花大錢買保養品、療程,解決青春痘困擾,但不見得有效。甚至浪費時間金錢事小,若嚴重發炎留痘疤,恐得不償失。
-
2020-09-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研究報告:長時間戴口罩 可能引發乾眼症並增新冠風險
長時間戴口罩可能引發乾眼症?最近這話題正受國際受關注,原因是防堵疫情讓戴口罩的時間更長,而眼睛乾澀不適的人口也因此增加。發表在《眼科學與治療》雜誌上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戴口罩成為常規之後,乾眼症的患者明顯增加。戴口罩引發乾眼症是一個新發現,目前尚無科學文獻,因此也沒有相關研究指出確切原因。但是有一些理論可以說明,該報告引用的觀點是:戴著口罩時,若無法貼合鼻梁,呼吸的氣流會往上流動並通過眼球表面,這會促進蒸發,最終導致眼睛乾燥。(有點類似對著眼球吹氣,會讓它們變乾燥)此外,口罩配戴不當甚至會影響眼瞼功能。眼科專家指出,口罩會稍微拉低眼瞼,可能導致眨眼時無法正常閉合。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出現乾眼症不適症狀,可能使人更頻繁揉眼睛,這個動作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怎麼治療或預防戴口罩引起的乾眼症?1. 配戴適合臉型的口罩,盡量與鼻梁貼合。2. 將衛生紙捲起,塞入口罩上緣的下方,增加緩衝,減少空氣逸出。3. 使用醫用膠帶將口罩密封在鼻子上,請務必選用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的膠帶。請注意下眼瞼沒有因口罩黏貼而外翻。4. 為眼睛熱敷。使用眼睛專用熱敷產品或濕熱的毛巾,幫助刺激眼瞼的瞼板腺,以利正常分泌油脂,減少眼球表面水分蒸散。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09-22 科別.耳鼻喉
驚!台東86歲老翁耳朵長十幾隻「蛆」 醫師花半小時才清完
台東1名86歲長年臥病在床的老翁,因右耳感到非常不舒服求助醫師,結果令醫師大吃一驚,原來老翁右耳裡長滿蛆蟲,醫師花了半個小時,才把10幾隻大大小小蛆蟲清除完畢。榮民醫院台東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冠緯表示,晚處理恐傷及腦部。江冠緯說,蛆蟲不排除是蒼蠅竄進老翁耳朵裡產卵所致,導致出現疼痛難耐的情形,還好能及時發現送醫治療,不然晚一點的話,一旦蛆蟲鑽進中耳牆進入腦部,後果就會很嚴重,同時呼籲民眾家中有臥病在床的長輩,一定要留意。老翁因右耳不適、出血,昨晚被送往榮民醫院台東分院治療,醫師透過內視鏡儀器發現老翁右耳裡有多隻蟲子不斷蠕動,經吸引導管抽取,順利把外耳道10幾隻蛆蟲清出,每隻蛆蟲有0.3至0.5公分長,醫師進一步清潔後,老翁才感到舒服許多。江冠緯表示,如何預防蒼蠅進入耳朵,一是保持身體的清潔,包括耳朵部分,至少每天用毛巾擦拭,定期清除耳垢,另一是生活環境保持乾淨,減少吸引蒼蠅的誘因,最重要的是耳朵一旦不舒服,就要立即就醫。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日行萬步未必好!復健科醫師也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
對於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的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因,解決基本結構問題。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提醒,醫療院所的療程都是促進發炎癒合,治療足底筋膜炎更重要的仍是改變穿鞋、走路習慣,改善結構問題,避免走每一步、站每一秒都在傷害自己,「否則治療所給的效果,恐遠不及自我傷害。」肌肉延展差 冬天容易發作常有足底筋膜炎患者反應春冬特別容易發作,尤其足底疼痛主要發生於冬天。鄭融解釋,因冬天肌肉延展性較差,再加上足部從溫暖的被窩中挪出,接觸冰冷空氣溫差較大。但因損傷大約兩周會逐漸痊癒,多數民眾會發現,腳底的刺痛感,通常痛了幾次就不會再痛,容易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即使不痛了,也不能忽略足部的問題。」鄭融說,民眾若發現一早剛下床踩地時,內側足跟感到如針刺般劇烈疼痛,持續一個禮拜以上,就應提高警覺,除盡快就醫評估,解決結構問題,鄭融也建議搭配起床先「醒腿暖足」,避免足底筋膜裂傷或疼痛。避免復發 路少走一點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表示,她前幾年也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清晨下床、腳底踩地的那一瞬間痛徹心扉,這才知道病患所言不假。由於工作忙碌,沒有時間接受復健,所以選擇震波治療,治療兩次,有效緩解疼痛。 為了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謝霖芬不再日走萬步,每天走路步數降至七、八千步。她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天走上一萬步,曾經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建議少走一點,才能避免復發。 運動前後 拉筋暖身不可少另外,不管是慢跑、健走或健身房團體課程,在運動之前,都需拉筋暖身,讓四肢熱起來,時間約需五至十分鐘。在運動後,也需要拉筋,搭配緩和伸展運動,除了讓心臟跳動逐漸降下來,也讓肌肉放鬆,不致持續緊繃。買廉價鞋 對腳傷害很大「想減少足底筋膜炎風險,另一個關鍵就是找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鞋。」謝霖芬說,有些中老年人為了省錢,就在菜市場、夜市購買廉價的運動鞋,認為反正壞了就丟,不會覺得心痛,但這類鞋子幾乎沒有彈性可言,穿沒多久,就可能造成足底疼痛。謝霖芬說,「買鞋子的錢省不得。」建議多找幾家知名運動品牌,實地試穿,是否符合腳型的長度或是寬度,並試走看看,感覺彈性、避震效果,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鞋。至於專業鞋墊部分,謝霖芬表示,這要看個人的經濟能力,因為醫院專業鞋墊價格昂貴,以電腦掌握腳底所需厚度,並打模製造,價格約在五、六千元,如果更好一點,費用超過八千元。起床兩動作 緩解足底筋膜炎醒腿暖足操1. 起床後先坐在床緣,足跟貼平地面。2. 一腳先往內縮,讓膝蓋彎曲超過90度,再用手稍微按壓膝蓋,此時可感受到小腿肚有點痠緊,在不造成疼痛的力道下,維持至少15秒。3. 換另一腳重複剛才動作。● 建議兩腳各做兩次醒足操,每次千萬不可超過30秒,以免反效果。●腿伸展動作看似簡單無害,但做太久恐引起足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導致腿部肌肉無法放鬆,甚至更緊繃,醒腿伸展操時長約兩分鐘,就能輕鬆完成一整套伸展動作。暖足伸展操完成醒腿後,就可接續暖足伸展。1. 保持醒腿伸展操坐姿,先坐在床緣,將兩腳平貼地板。2. 其中一腳蹺起「二郎腿」,用對側手握拳垂直由下往上輕敲小腿肚,一腳約敲10到15秒後,蹺起的腳踝輕輕轉一轉,再放回地面。3. 換另一隻腳,兩邊各做一次即可。● 別小看蹺腳敲打、扭扭腳踝這些簡單動作,鄭融解釋,小腿肚有四、五層肌肉,這套暖足伸展動作可以幫助各層筋膜滑動,讓肌肉收縮更順利,做完會明顯感覺到「腿熱熱的」,代表足部組織溫度提高,足部血液循環、活動度都會改善。3方式放鬆足底筋膜1.小球按摩使用網球或按摩球(也可用長棍),把球放在地板上,腳踩在球上前後滾動。滾到疼痛部位,可輕踩按摩球,或以繞圈方式按摩。每次做3-5分鐘,每天勿超過3次。2.腳趾抓毛巾將毛巾平鋪地面,用腳趾彎曲方式來抓毛巾,以訓練腳底下的肌肉群。3.牽拉腳趾平坐椅子上,足部騰空腳趾盡量往上牽拉,必要時可用手輔助。此可恢復足底筋肉柔軟度。
-
2020-09-20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泡澡嗎? 醫:做好這些細節,可減少用藥跟適度泡澡
「我有異位性皮膚炎,但好想泡澡怎麼辦?」食藥署邀請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醫師詳加說明,對此類患者而言,只要做好皮膚保濕,就可減少用藥又可適度泡澡喔!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泡澡嗎陳俊仁醫師強調,有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害怕泡澡,或者有「用淋浴方式洗澡愈快愈好」的錯誤觀念,其實只要避免用太熱的水洗澡(低於攝氏40度)即可,若泡澡反而可以讓皮膚吸飽水分,有助於保濕,只要用清水、含燕麥的沐浴乳,或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洗澡,再少量沐浴乳清潔、避免搔抓即可。如何盥洗與皮膚保養?在盥洗的水溫方面,介於攝氏33-38度,洗澡時間約15分鐘左右,洗好後千萬別用毛巾摩擦身體,只要把多餘的水分拍乾,不要全部擦乾,讓皮膚保有濕度,再塗上保濕產品即可,但若皮膚症狀嚴重,需要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是其他藥物時,需先塗抹藥物,間隔15-30分鐘後再塗上保濕劑。陳俊仁醫師建議,選對保濕產品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很重要,保濕劑可分成乳液(Lotion)、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濕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不太適合,至於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濕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在夏季時可塗抹乳液,到了冬天可以用乳霜或油膏等較保濕的產品,並按身體部位不同使用,如:身體較乾燥的部位使用油膏,輕症部位則塗乳液或乳霜,至於保濕劑的選擇方面,最好是無香精和添加劑的產品,而綿羊油、馬油等含動物性脂肪成分的產品,誘發過敏的機率比植物性脂肪高,仍要視每個人不同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醫師開立的藥物需長期服用食藥署提醒,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醫師常會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需長期服用,但有些家長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不讓孩子吃,反而讓患童不停搔抓使病情惡化,只要做好保濕並配合醫師正確給藥,無需過度擔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15 養生.運動天地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分辨染病風險和注意事項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運動前: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運動中: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運動後: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