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死亡率
共找到
1939
筆 文章
-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解析JACC論文的真相
我在2024-9-8發表降低壞膽固醇顯著改善心肌梗塞病變,讀者YAP當天在回應欄裡寄來一個網路連結,然後說:教授您好,可以解讀這篇上個月發表的,跟LMHR、LDL-C和冠狀動脈斑塊有關的研究嗎?謝謝。讀者所說的LMHR,是一位熱衷生酮飲食的人創造出來的偽醫學名詞,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雖然生酮飲食會大幅提升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但對健康卻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請看我發表的LMHR:玩命遊戲以及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年8月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論文:Carbohydrate Restriction-Induced Elevations in LDL-Cholesterol and Atherosclerosis: The KETO Trial(碳水化合物限制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酮試驗)。它在文摘的結論是:在進行生酮飲食平均4.7年後,LDL-C ≥190 mg/dL 的代謝健康個體的冠狀動脈斑塊不大於平均 LDL-C 較低 149 mg/dL 的匹配隊列。在這兩個隊列中,LDL-C 與斑塊負荷之間均不存在關聯。註1:這個結論裡的「代謝健康個體」就是所謂的LMHR.。LMHR.圈裡的人一直想要證明生酮飲食是對健康有益的。註2:這項研究的對照組數據是取自一項叫做MiHeart的研究,可是,儘管這個數據扮演關鍵角色,這篇論文的參考資料裡卻沒有提起MiHeart的研究論文。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篇論文的作者(也就是研究人員),以及評審人員,有多麼粗心。有關MiHeart的研究論文,請繼續看下文。這項研究有三大缺陷:1.試驗組缺乏代表性:採用生酮飲食的人大多是相信它能逆轉糖尿病,也就是說他們大多是代謝不健康的人。可是,由於這項研究的試驗組是代謝健康的人,所以它的結論也就不適用於大多數採用生酮飲食的人。2.對照組有問題:對照組並非來自這項研究本身,而是來自另一個叫做MiHeart的研究。也就是說,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研究團隊所測量而取得的。在生物醫學領域裡,眾所皆知的是,不同的研究人員給同一研究對象所做的測量會得到差異頗大的數據。只有當試驗組和對照組是由同一研究人員測量,所得到的數據才能做有效的比較。3.「斑塊負荷沒有差異」並不等於「心臟病風險沒有差異」。請看下面的解釋。MiHeart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是發表在JACC,日期是2022年9月,標題是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n Asymptomatic U.S. Population: Miami Heart Study at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美國無症狀族群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南佛羅裡達州浸信會健康中心的邁阿密心臟研究),結論是:無症狀個體中冠狀動脈斑塊的盛行率很高。總體而言,49% 的參與者有冠狀動脈斑塊,6% 的參與者狹窄≥50%,7% 的斑塊具有至少 1 個高風險特徵。這篇論文在《討論》的部分還說:「人們對了解早期非鈣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高風險冠狀動脈斑塊特徵的決定因素非常感興趣。除了年齡和男性之外,我們還發現吸菸、糖尿病和肥胖是冠狀動脈斑塊、狹窄≥50%和高風險斑塊特徵的強烈獨立預測因子。此外,在統計功效有限的情況下,高 LDL-C 水平表現出強烈的統計邊緣關聯。」JACC在今年6月也發表一篇數據分析的論文,標題是Association of a Low-Carbohydrate High-Fat Diet With Plasma Lipid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飲食與血漿脂質水平和心血管風險的關係)。結論:採用生酮飲食與 LDL-C 和載脂蛋白 B 水平升高以及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期刊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當前心臟病學的問題)在今年3月發表一篇綜述論文,標題是Ketogenic die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 state of the art review(生酮飲食和心血管風險—最先進的評論)。結論:生酮飲食不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它具有短期快速降低體重、三酸甘油酯水平、Hb1Ac 和血壓的潛力。其對於減肥和上述代謝變化的功效在長期觀察中並不顯著。就心血管死亡率而言,低碳水化合物模式比極低碳水化合物(包括生酮飲食)更有益。仍缺乏將生酮飲食與地中海飲食進行比較的證據。在未來的研究中也應考慮心血管患者的其他安全性問題,例如與酮症相關的不良事件、無脂體重減輕或潛在的藥理交互作用。頂尖的期刊Science在2024-5-17發表Ketogenic diet induces p53-dependent cellular senescence in multiple organs(生酮飲食誘導多個器官中 p53 依賴性細胞衰老)。文摘前幾句:生酮飲食(KD)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導致酮的產生。雖然生酮飲食可以改善某些健康狀況並且在減肥方面很受歡迎,但也有報告稱其有害影響。在這裡,我們展示了處於兩種不同 KD 在不同年齡的小鼠誘導多個器官(包括心臟和腎臟)的細胞衰老。從上面這4篇論文可以看出,最新最全面的研究和回顧都指出生酮飲食與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那,「生酮飲食的“健康人”斑塊負荷沒有差異」還有任何意義嗎?一個大菸槍可以活到100多,一個從不吸菸的人卻50多就死於肺癌,那,擁菸人士是不是就應該大聲疾呼「吸菸可以預防肺癌,延年益壽」?請看: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原文: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養生伯「日行一萬步」,大腸鏡仍檢出4公分瘜肉!大腸癌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
台中烏日73歲羅姓阿伯罹三高,平常注重養生,不但健康飲食,也養成每天走一萬步的習慣,今年年初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經接受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及安排大腸鏡檢查,在最深處的盲腸發現一顆4公分大瘜肉,當下醫師林裕鈞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切除,病理化驗為腺瘤性瘜肉,若延誤處理,恐有癌變風險。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醫師科林裕鈞說明,以往大腸鏡檢查發現有2公分以上的大瘜肉,若位於深處、角度不佳、懷疑黏膜下侵犯等原因,難以切除,需轉介外科手術,現在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讓患者免去開刀之苦。大腸癌早期無症狀,等到有症狀通常都已是第二期以上,接受篩檢及早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林裕鈞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者,建議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可大幅提高根治痊癒的機率,從長期研究的結果來看,大腸鏡檢查可有效降低70%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應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林裕鈞分析,過去許多人對於大腸鏡聞之色變,現在內視鏡管子比以前細,操作技術也進步,訓練有素的醫師都能溫柔順暢地完成檢查,盡可能減少在腸道內「九彎十八拐」,以防產生痠脹疼痛。若比較緊張怕痛,或曾接受過腹部手術可能會有腸沾黏的情形,建議自費接受深眠無痛或淺眠減痛的麻醉方式,睡一覺醒來就能完成所有檢查,大幅提升診療品質。林裕鈞說明,國健署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民眾若發現排便型態轉變超過8至12周,甚至有黑便、血便、細便、持續便秘或腹瀉、殘便感、裡急後重、貧血、腹痛,或是暴瘦、食慾不振的情形,可能是大腸癌前兆,需盡早至胃腸科門診諮詢並安排檢查。延伸閱讀大腸癌年輕族群患者每年增加3%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腸瘜肉有些會藏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做大腸鏡有哪些注意事項?
-
2024-09-26 焦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喝水嗆咳恐致命!5步驟「下巴阻抗運動」練喉嚨
長者喝水要小心!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5歲曾姓阿公中風後喝水及吃飯常嗆到,也常引起咳嗽,並多次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危機,醫師建議家人考慮鼻胃管餵食,但阿公仍堅持由口進食。求診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醫師以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阿公咽部力量不足,進行咽部訓練後,改善嗆咳現象,降低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根據統計,吸入性患肺炎者的死亡率近5成,可以說是年長者的一大殺手,常常讓家人措手不及。而造成嗆咳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吞嚥障礙,如果改善吞嚥能力,就能減少嗆咳的發生。顏婧縈說,上述個案在中風後,手腳不靈活,但思緒清楚,在一次喝水後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住院後脫險,後來又斷斷續續發生這類事件,醫師建議家人考慮裝鼻胃管或胃造口,但患者相當反對,他認為自己可以由口進食,堅決不允。吞嚥困難容易引發嗆咳顏婧縈說明,醫師和家屬協商後,對阿公進行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透過顯影劑,可以看見整個吞嚥的4個期別,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從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咽部進入食道都可以清楚呈現,有助於語言治療師及吞嚥照護團隊人員了解個案的吞嚥能力。顏婧縈指出,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患者因喉部上抬幅度不足,以及咽部肌肉收縮肌力不足,使得食物易殘留在咽部。換句話說,因為食物吞不乾淨就容易掉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造成連當事人都沒有感覺的靜默式吸入風險。咽部訓練2招減少嗆咳風險治療團隊建議患者進行咽部訓練,包括下巴阻抗運動(CTAR)及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研究證實可改善喉部上抬不足及上食道括約肌運動不足:【下巴阻抗運動】身體坐直,肩膀往後收利用物品,放在下巴底下並夾住(可用手扶)下巴出力內縮(嘴巴閉合),下壓物品維持60秒完成後休息60秒重複第3、4步驟,一組共做3次【薛克式運動】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一組可重複3次顏婧縈進一步解釋,咽部訓練可幫助讓咽部肌肉更有力量,並請患者調整進食姿勢,2個月後,咽部力量有所提升,降低嗆咳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強調,中風患者通常比較著重在肢體的復健,但臨床上,吞嚥困難及嗆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一旦吞嚥不順,易衍生出吸入性肺炎,不只是中風者,神經損傷者及年長者都要特別注意,可到復健科尋求檢查評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536.html】
-
2024-09-26 癌症.食道癌
方文琳證實罹食道癌!為何會得9成男性患者的癌症,方文琳自曝2致命習慣
59歲女星方文琳今(26日)凌晨在社群發文吐露自己罹食道癌零期,自曝罹癌可能原因是愛喝濃烈的高粱及熱湯。方文琳在動完手術後兩個月,確定自己沒事才發文分享這段期間的心路歷程,同時提及謝謝江蕙牽線認識榮總醫療團隊,也謝謝江蕙來探病。方文琳得食道癌 自曝愛喝濃烈高粱及熱湯方文琳表示自己是在今年6月底於健檢中心做全身健檢發現食道癌,當時切片報告是癌前病變,之後轉榮總接受切除腫瘤手術。方文琳提到,術後幾天喝水、流質食物,都有吞嚥困難和疼痛感,「有說忍不住可以吃止痛,但我不願意,因為必須記取教訓,我無法忘記女兒滿是淚水無助的雙眼,看得我心都要碎了…」說到生病原因,方文琳提及女兒哭著對她說:「不該妳會有啊,這癌幾乎是以男性為主,都是妳!都是妳愛喝高粱!」方文琳坦承,這幾年來都在睡前喝一小杯58高粱,原本不喝酒以及討厭喝酒人的她,因緣際會認識了高粱,尤其在更年期煩躁身心症狀時當作睡前的放鬆解藥,沒啥酒量的她喝上幾口就可熟睡七八小時。此外,她還指出自己平常也超愛喝熱湯,燙到嘴巴破掉都沒關係,因此她認為可能就是因為愛喝濃烈的高粱及熱湯,傷害了食道吧!食道癌9成以上患者為男性 初期多發現吞嚥困難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是因食道癌驟逝。日前因電視武俠劇「天蠶變」走紅的港星徐少強,也是因為食道癌病逝。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發生原因與抽菸、喝酒、常吃含亞硝胺的食物、過熱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由於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出現吞嚥困難、吃不下、體重減輕、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解黑便或慢性咳嗽等症狀時才發現。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食道癌」介紹,真正引起食道癌原因仍不清楚,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食道癌可能5成因年齡:大部分的病人都超過60歲,且以男性居多。個人因素:長期有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皆會增加罹患食道癌之風險。飲食習慣: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的食物、醃燻燒烤的食物及醃漬食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之風險。發霉的食物也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發生。其他食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道被化學灼傷、逆流性食道炎、巴瑞特氏食道症、食道憩室、食道失弛張症、食道灼傷狹窄以及放射線照射食道,皆可能會誘發食道癌。環境因素:飲水及食物中含有過量的「亞硝基胺」是高度導致食道癌的物質。》看完整疾病百科食道癌酒精與7種癌症密切相關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酒精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7種癌症密切相關。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方俊凱曾受訪指出,酒精、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明訂為一級致癌物,不論有沒有基因缺陷導致的酒精不耐症,民眾都不應該喝酒過量,若有酒癮,建議尋求專業管道戒酒。日常3件事預防食道癌在食道癌的預防上,國健署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應注意3件事,避免對食道造成負擔。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多運動,都是防癌的老生常談。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3.有異狀速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參考資料】.《方文琳》臉書粉絲專頁 .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9-25 醫療.感染科
RSV疫苗有必要打嗎?醫分析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風險,建議「這些人」最好施打
今年歌神張學友在臺灣的演唱會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確定停辦,各大媒體報導了這個意外的消息,瞬間讓本來大家不太常聽到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變成家喻戶曉的疾病。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小兒科的患者並不陌生,兩歲以下的小朋友,九成以上都得過這個疾病,大部分是輕症。然而,呼吸道融合病毒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幼兒或兒童,肺功能會受到損傷,造成肺功能下降,可能導致氣喘、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作和影響。也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給於嬰幼兒被動免疫的呼吸道融合疫苗單株抗體,或是鼓勵孕婦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保護小孩。呼吸道融合病毒高齡者盛行率不如流感,但重症率高於流感對於成年人方面,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並沒有特效藥物,所以除了重症患者,臨床上很少做這個篩檢。因此,過往大家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並不多。國外研究呼吸道融合病毒在65歲長者盛行率約3-7%,國內成大醫院的研究,60歲以上門診病患,呼吸道感染篩檢的盛行率約3.6%,和流感18.2%相比,大概是六分之一。而同樣成大的研究,加護病房的盛行率,呼吸道融合病毒5.7%,流感是12.7%,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流感的差距拉小,也間接證實了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盛行率不如流感常見,但重症率高於流感。美國疾管局的橫跨了美國25間醫院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對於60歲以上的長者,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後住院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比例快四分之一(23%),流感重症和新冠重症插管的比例都大概只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一半。RSV住院的重症死亡率(13.5%)高於新冠病毒,且是流感死亡率的兩倍。基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對高齡者感染的嚴重後果,讓美國疾管署去年建議60歲以上著長者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避免RSV造成的重症。然而,這項政策在今年六月重新限縮,改成建議75歲以上長輩施打,60到74歲患者,則建議評估有重症風險再施打,這些風險包含有慢性肺病、糖尿病、肥胖、免疫不全、住在機構的長者等。施打疫苗益處仍大於潛在風險在宣布這項政策的同時,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同時舉辦了會議,更新了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在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長輩風險的簡報。對於市面上葛蘭素(GSK)與輝瑞兩種RSV疫苗的風險做了探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神經的嚴重疾病,可能造成全身癱瘓或呼吸衰竭死亡。約莫八成的個案可以恢復到自行行走,而有5%到10%的個案可能受到無法恢復的神經損傷。發生的原因不明,一般的發生率每十萬人有1到2人。經過嚴格統計分析後,葛蘭素的RSV疫苗接種族群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約每十萬人有2.8人發生,輝瑞的疫苗約每十萬人有13.69人發生。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對這個會議的結論是:這些資料並沒有明確的指出疫苗增加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風險,但是也無法排除相關。最後,美國食藥署認為RSV疫苗對於預防重症住院的益處仍大於疫苗潛在的風險。60歲以上慢性心肺疾病與糖尿病都建議施打疫苗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在長輩在呼吸道感染的盛行率,雖然比流感和新冠肺炎少,但如果嚴重到需要住院,需要使用呼吸器和死亡的比例就大增。此外,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是流感的三倍,加上兩歲以下的小朋友幾乎都得過,所以家裡如果同時有幼兒和合併慢性病的長輩,就會建議長輩接種,減少感染重症的風險。目前,國際上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指引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以及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都建議60歲以上、有慢性心肺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為這些高齡合併慢性病的長輩,比起其他病患有更高的RSV重症和死亡風險。欣剋融同欣剋疹佐劑 保護力持久安全性高目前,台灣已引進自費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葛蘭素GSK的欣剋融疫苗使用的佐劑與其知名的新帶狀皰疹疫苗欣剋疹相同。可以加強免疫反應,延長疫苗保護力,對於這種不停突變的RNA病毒,這算是跨時代的發展。對於60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的保護力超過九成。換句話說,就是得到RSV的話,可能還是會輕微感冒,但九成以上患者不會發展出支氣管炎或肺炎。而持續接近一年半,兩個感染季節的追蹤,RSV疫苗的保護力仍可維持七成左右,也就是目前證據保護力支持兩年打一次疫苗,至於第三年要怎麼做,還需要後續研究資料支持。而因為他的佐劑使用和帶狀皰疹欣剋疹一樣,所以副作用也大同小異。主要以局部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發燒、關節痛、肌肉痛以及疲勞為主。須留意的是,葛蘭素的疫苗並不適用於懷孕與授乳的婦女。目前臨床上還是建議60歲以上有合併慢性病長輩優先施打,對於75歲以上沒有慢性病的長輩,考量到年紀也是風險因子,可依循美國疾管局建議施打。參考資料1.Zar, Heather J et al. Early-lif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disease and long-term respiratory health,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Volume 0, Issue 02.Falsey A, Hennessey P, Formica M,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high-risk adults. N Engl J Med 2005;352:1749-59.3.吳宗祐、盤松青、呂俊毅、陳宜君,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副流感病毒之介紹,感控雜誌 2023:33:107-1144.Shih HI, Wang HC, Su IJ, Hsu HC, Wang JR, Sun HFS, Chou CH, Ko WC, Hsieh MI, Wu CJ. Viral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 Patients Attending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Taiwan, 2012-2013: A PCR/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5 Sep;94(38):e1545.5.Cia, CT., Lin, IT., Lee, JC. et al.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 pragmatically selected adul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Sci Rep 11, 20058 (2021). 6.Disease Severit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Compared with COVID-19 and Influenza Among Hospitalized Adults Aged ≥60 Years — IVY Network, 20 U.S. States, February 2022–May 2023, CDC, Weekly / October 6, 2023 / 72(40);1083–1088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2/wr/mm7240a2.htm7.Dr. Patricia Lloyd, Evaluation of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follow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Vaccination Among Adults 65 Years and Older, MEETING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Vaccine, Adults, June 26 – 28, 2024 https://stacks.cdc.gov/view/cdc/157862/cdc_157862_DS1.pdf8.黃俐文醫師,神經的急性發炎 認識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亞東院訊第145期 2011年12月9.GLOB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PD: 2024 Report, GOLD10.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11.RSV in Older Adults, CDC, https://www.cdc.gov/rsv/older-adults/index.html12.Michael G Ison, Alberto Papi, Eugene Athan, Robert G Feldman, Joanne M Langley, Dong-Gun Lee, Isabel Leroux-Roels, Federico Martinon-Torres, Tino F Schwarz, Richard N van Zyl-Smit, Céline Verheust, Nancy Dezutter, Olivier Gruselle, Laurence Fissette, Marie-Pierre David, Lusine Kostanyan, Veronica Hulstrøm, Aurélie Olivier, Marie Van der Wielen, Dominique Descamps, for the AReSVi-006 Study Group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Prefusion F Protein Vaccine (RSVPreF3 OA) in Older Adults Over 2 RSV Seas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78, Issue 6, 15 June 2024, Pages 1732–1744
-
2024-09-24 醫療.感染科
糖尿病患一覺醒來發燒右眼黑漆竟肝膿瘍 部桃醫揪出超級細菌
桃園市60歲男子有糖尿病病史,因腹痛2天至診所看診服藥,隔兩天,一早睡醒竟全身無力發燒,右眼幾乎看不見,家人連忙送他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檢查後確認肝膿瘍導致眼內炎。什麼是肝膿瘍?肝膿瘍是一種在肝臟經由血液或膽道被細菌感染,造成肝組織局部壞死、液化及膿瘍的病症。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男子住院期間,醫師為他做血液培養顯示有「超級細菌」之稱的克雷伯氏菌引發眼內炎,除了抗生素治療及置放引流管將肝臟內膿瘍引流出來,為了保住他的右眼視力,先是移除水晶體,還安排幾次眼睛手術,才將前房(水晶體前面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間)的膿瘍清除乾淨,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期順利出院,並安排半年後回診,再將水晶體置放回去,視力幾乎不受影響。部桃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晨諭表示,常見引發肝膿瘍的主因為細菌感染,隨著衛生環境的進步,阿米巴原蟲及大腸桿菌感染已大幅下降;這幾十年來肝膿瘍大都是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當克雷伯氏菌侵犯肝臟感染形成肝膿瘍,臨床症狀如全身倦怠、右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發冷、發燒、黃疸、體重減輕等;一旦細菌進入血流未即時治療,不只引發敗血症,此菌最常攻擊的部位是眼睛,嚴重的話恐會造成失明。關於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臺灣與東亞最常見造成肝膿瘍的菌種(>90%),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文獻已知的危險因子為糖尿病,併發症為眼內炎(endophthalmitis)、腦膜炎、全身性的感染(disseminated infection)。(資料來源:北榮感染科「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肝膿瘍的全方位處理」)王晨諭說明,肝膿瘍除了抗生素治療,引流手術包括皮穿肝引流術和外科手術2種,通常如果膿瘍位置不易由體表做引流,或是肝膿瘍已造成併發症,如膿瘍破裂,擴散至胸腔、腹腔時,可能就要由外科手術做引流;而眼內的膿瘍則需藉由眼科手術玻璃體內注射(Intravitreal Injection)注射抗生素。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鈺潔提醒,一般健康人的肝臟擁有防禦系統及清除的功能,但糖尿病患者或少數健康的人仍有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膿瘍,民眾如果出現右上腹痛合併發燒等症狀就要注意,肝膿瘍致死率雖然不高,但未即時診治而引發眼內炎、敗血症機會相當高,切記要盡快就醫不容輕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術後降低再發風險 做好心臟復健3要素助改善心肺功能
王大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被診斷為心肌梗塞,幸好及時救治保住性命,但病後體力明顯下降,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師建議她接受心臟復健治療,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持,大姐的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如今不僅能獨立生活,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她感激心臟復健讓她重獲新生活。心臟復健是一個綜合性治療,目的在幫助慢性或亞急性的心臟病人透過自己努力,恢復最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保持適當的功能,並藉由健康行為延緩或反轉疾病病程。心臟復健包含基本評估、三高管理、戒菸、營養諮詢、心理支持和運動訓練等要素。心臟復健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再住院風險,對於心肌梗塞後的病人甚至能降低死亡率。此外,它還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壓、血糖、血脂、自律神經及肌肉功能,並促進骨質密度及心理健康,預防癌症風險。復健後,病人不再喘吁吁,活動變得更輕鬆。心臟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臟手術後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心臟復健。可經由醫師轉介或自行至復健科心臟復健門診就診諮詢,經醫師評估認為適合者,可開始進行復健療程,一般持續3至6個月,每周1至3次復健治療。傳統心臟復健必須在醫院進行,由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做運動訓練。對於無法到院的病人,則可以選擇居家或混合醫院及居家模式的復健。心臟復健運動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依照醫師開立的運動處方,治療師會根據病人進展調整運動強度。在復健期間,病人應依指示按時服藥,並量測心跳、血壓、體重或血糖,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並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及其他健康的生活作息,持之以恆。民眾若有參加心臟復健的相關問題,歡迎至醫院復健部就診諮詢。
-
2024-09-18 焦點.元氣新聞
金蘭醬油慘案再現?「蝸牛小米粽」奪3命 醫指可能跟這有關
台東今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已經累積3人死亡,死者生前疑似都吃過「蝸牛小米粽」。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可能是聚乙醛、有機磷殺蟲劑、氨基甲酸鹽等農藥、殺蟲劑導致。馬偕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則說,有可能是粽葉誤用,但症狀等資訊還不夠多,仍需要釐清。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中,83歲劉姓老婦人自製小米粽,內餡包入蝸牛、豬肉、竹筍、小米粉等,17日自己食用後即出現不適,家屬發現後立即呼叫救護車將劉婦送醫,未料劉婦還未到院就失去心跳,隨後宣告不治。結果親友到劉婦家中守靈,喪家端出劉婦生前自製的蝸牛小米粽分食,還煮蝸牛湯等,不久陸續有多人不適送醫,至於是何種食物肇禍,衛生局正進一步調查釐清中。楊振昌說,目前有懷疑是幾項農藥或是殺蟲劑,但仍不能斷定,今天已經有跟食藥署、疾管署聯繫,會搜集相關數據持續檢驗。第一,有可能是聚乙醛農藥,誤食症狀有些嚴重,可能會抽筋等,但死亡率通常沒有這麼高,但仍不排除可能。再者,楊振昌表示,當地醫師有跟毒物中心聯繫,根據症狀判斷有可能有機磷殺蟲劑或是氨基甲酸鹽,這兩者中毒症狀類似,嚴重可能會造成呼吸衰竭死亡。另外,他認為也不能排除氰化物中毒的可能,至於因為誤食葉子中毒也有可能,但機率比較低。蘇昱彰表示,生物毒性反應可能不會這麼快、這麼嚴重,如蝸牛,比較可能是包粽子的粽葉,依照目前症狀來看比較像有機磷中毒。若為聚乙醛,患者分泌物可能沒有有機磷那麼明顯。另外,若為假酸漿葉(碧果草)也可能有毒性。至於是人為造成還是採集污染還要進一步釐清。蘇昱彰強調,自己不在當地,對於病人的毒性症候群表現比較不清楚,仍需要了解更多症狀、使用食材等資訊,一切都還在釐清中。台灣寄生蟲學會前理事長、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蝸牛常見的中毒原因是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但發病時間至少要2周,研判此案與蝸牛無關,而是食材中的植物引發中毒。黃高彬說,蝸牛身上的廣東住血線蟲,吃下肚之後必須先經由腸壁吸收,隨血流送至中樞神經,才會導致腦膜炎致死,潛伏期至少2至3周,且只要煮熟後食用,應無疑慮;原民部落常用於料理的山豬肉,也可能因寄生蟲導致中毒,但潛伏期亦長,至少1個月以上。此案發病時序快,應不是寄生蟲中毒。黃高彬表示,據媒體報導,出事的小米粽使用芋頭梗作為食材,若不慎使用到含有毒素的姑婆芋,發病時間會很快,其他鄉野間常見的食材,例如綠摺菇、大花曼陀羅等,誤食後1至3小時就會發病,與本次事件民眾發病時間較為相似,而常見的肉毒桿菌食物中毒,發病時間至少12至36小時,也可以排除。至於是否可能變成寶林茶室翻版?楊振昌說,應該不至於,這起案件雖然嚴重,但是規模比較不大。30多年前金蘭醬油創辦家族第二代鍾秋桂一家人,因誤信生吃蝸牛養生,食用自家飼養的非洲大蝸牛,但蝸牛疑有廣東住血線蟲寄生,導致侵入腦部、脊髓或神經根,造成鍾家夫妻與母親、長子死亡,次子陷入昏迷,臥床十年之後身亡,幾乎滅門。
-
2024-09-16 癌症.食道癌
港星徐少強食道癌逝!醫曝「1危險因子」易癌前病變,沒在減重卻變輕也要留意
因電視武俠劇「天蠶變」走紅的徐少強,月初傳出罹患食道癌病逝消息,今日他的女兒徐頴堃證實父親死訊,表示:「多謝關心,希望大家給點空間讓家人處理後事。」一代武打巨星於北京病逝,享壽73歲。食道癌初期無症狀 發現多為中晚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腫瘤持續變大時,因管腔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心窩灼熱感等,包括沒有特意減重卻出現體重變輕,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大多已是中晚期,必須進行接受食道切除手術,治療相對棘手。【疾病百科】食道癌徐少強出身邵氏訓練班,在電影圈苦熬多年,經常以大俠形象出現,當年還有狄龍、爾冬陞等才貌雙全的男主角,所以難在大銀幕登上一線。後來因「天蠶變」一劇飾演「雲飛揚」而聲名大噪,劇中練成了舉世無敵的「天蠶神功」,開出亮眼收視,戲約不斷。徐少強除了最代表他的「雲飛揚」,也曾在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飾演大反派「趙無極」,深受觀眾好評,累積影視作品逾百部。近年多在中國大陸拍劇,並定居北京;今日驚傳9月1日於北京因食道癌離世,令影迷不勝唏噓。食道癌是「吃」出來的癌 胃食道逆流也容易致癌前病變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也是因食道癌驟逝。朱光恩說,食道癌是「吃」出來的,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過熱飲食等,食道黏膜反覆受傷、修復,過程中可能細胞變異,提高食道癌風險。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一大危險因子,當胃酸往上逆流至食道,易導致胸口灼熱、火燒心、溢酸水等,甚至形成食道黏膜糜爛、潰瘍等,產生「巴瑞特氏食道」,屬於食道腺癌前病變。朱光恩提醒,如有肥胖問題、飲食控制不佳、睡前吃消夜,均容易反覆胃酸逆流,引發巴瑞特氏食道症。早期發現食道癌,可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65至90%五年存活率。但食道癌第二期已經無法單靠內視鏡手術,必須進行食道切除手術;而當腫瘤侵犯到食道的肌肉層,就可能轉移到周邊的器官,增加治療困難度。定期檢查是食道癌預防關鍵朱光恩強調,「定期檢查」是預防關鍵,尤其是有抽菸、飲酒、嚼檳榔的習慣,以及家族史、長期胃食道逆流者,都要提高警覺。食道癌的不適症狀與上消化道疾病相似,吞嚥異常、咽喉緊縮、聲音沙啞、久咳等,務必就醫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的人每天吃「1食物」,降體脂、三酸甘油酯效果比低脂飲食好!壞膽固醇也減少了
專家說:「一天一顆蘋果,疾病遠離我。」這句話可能大家都聽膩了,現在研究指出,「天天吃酪梨、可可亞、全穀類食物,讓人更健康!」。 酪梨能減少體內低密度脂蛋白 綠色的酪梨牛奶,有些人覺得怪怪的,很難送入口。不過,根據刊登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中,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肥胖者只要每天吃1顆酪梨,就能減少體內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比例。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吃一般的飲食加上1顆酪梨,連續吃5週,受試者血中壞膽固醇每公升下降13.5毫克,體脂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也都下降,比起每天吃低脂飲食者降低的7.4毫克的效果更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酪梨熱量偏高,所以,吃酪梨時還是要控制份量。 多吃可可亞能增強記憶力 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中,由義大利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則發現,想要增強記憶力,就要多吃可可亞。研究團隊的研究計畫分成兩段式,第一階段已經在2012年發表在《高血壓期刊》,發現可可亞中黃烷醇成分,有助年長者的認知能力和心臟的代謝。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則是再招募一群從61歲到85歲的老年男女進行3組的雙盲測試。所有受試者都沒有認知障礙,第一組食用高劑量黃烷醇993毫克,第二組的攝取量為520毫克,第三組則食用低劑量48毫克黃烷醇,研究時間為期8週。之後研究人員分析受測者的認知能力,並分析他們的胰島素阻抗性、血壓與多項新陳代謝指標,結果顯示,攝取高劑量和中劑量黃烷醇的人,在8週後整體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甚至連胰島素阻抗衡、血壓和新陳代謝都有所改善。 全穀類食物能幫助延年益壽 至於很多人都在吃全穀類食物的風潮,更是有延年益壽的效果!哈佛大學收集從1980年到2010年,近7萬4千位女性及4萬4千位男性的健康狀況資料並進行分析,發現在1984年時,大多數受測者的健康狀況良好,但是到了2010年,卻已經有2萬6千人死亡。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約28克包括糙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等全穀類食物的人,可降低整體死亡率約5%,也能減少9%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延伸閱讀: ·愛喝飲料小心罹腎病!盤點「7大傷腎食物」默默吃很多 牛奶、花生上榜 ·心臟好不好,觀察「臉4部位」就知道!中醫師教揪異常 山根低陷、有橫向細紋注意
-
2024-09-06 ESG.健康與ESG
攜手醫療院所共創永續發展的新契機!正視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
從2023年3月起,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開始針對醫院推動永續發展。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已成功爭取近50家公私立醫療院所、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及台灣醫院協會等組織的熱烈響應,紛紛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而且不光只是正向回應國家淨零轉型目標,更願意在環境保護、醫院治理、社會共融等方面實踐永續發展,善盡醫院的社會責任。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應邀以〈氣候變遷對健康永續的挑戰與機會〉發表專題演講, 對於全台越來越多醫療院所認同、支持並推動永續發展,他表示讚許。他說,今天全世界最大的潮流之一就是氣候變遷,醫療院所如何做好節能減碳來保護地球,應從三個方向著手:一是醫院治理要做得成功到位;二是社會扶持要做好;三是要落實淨零減碳、環境保護的工作。如何做好醫院治理?如何做好醫院治理?簡又新董事長表示,包括醫師和護理人員的福利、工作時間、精神壓力等等,都要想辦法關注或解決,這就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健全的財務更是醫院治理重要的一環,醫院治理也必須跟利害關係人,包括政府、醫生、護士等維繫好關係,才能知道短期和長期風險是什麼,以及如何因應避免或降低衝擊。正視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好比,台灣嬰兒出生率愈來愈低,但死亡率比韓國、日本都還高,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要檢討出了什麼問題,少就算了還死亡率高,這對醫院而言是雙重打擊。簡又新董事長說,少子化讓很多學校關門,大家早在2000年就已知曉,但始終拿不出對策,同樣的,少子化、高齡化對醫院會產生很大的衝擊,醫院永續一定要有中長程計劃,該計劃必須是全院工作人員和利害關係人一起討論。 此外,簡又新董事長提醒,地球溫度升高之後,以前沒有的疾病,現在都可能出現,而且高溫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遠比傳染病還多,聯合國因而愈來愈重視氣候變遷所引起的醫療、健康和新的疾病等問題。就以台灣為例,過去每年夏天在高雄、屏東發生的登革熱疫情,也因氣溫升高而往北跑,這是以前不曾發生的狀況,必須從醫療面和環境面雙管齊下設法解決。 再者,全世界醫療體系產生的溫室氣體,平均佔比達4.4%,台灣是4.6%,美國高達7.6%。簡又新董事長說,乍看之下,4.4%沒有什麼稀奇,不過如果相較航空業的飛機每天繞著地球飛來飛去,一年產生的溫室氣體僅佔3%,輪船也只產生3%。若再以服務業的用電量來看,台灣用電量第一名是醫院,占16%,第二名是交通事業,約14%,醫院用電量比台鐵、高鐵、捷運、公路系統加總起來還多。「每當我講到這些數據時,醫院都很緊張,醫療體系和交通體系都是二氧化碳的大戶,如果要飛機、輪船減碳,醫療體系才更應該率先減碳。」TAISE積極培訓ESG人才過去,台灣的醫療院所談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時,大部分只談S,但光講社會責任是不夠的,光做好S不會是夠好的醫院,這是簡又新董事長到醫院倡議永續發展時,很容易被接受的原因。他接著表示,現在談ESG,企業、大學和醫院都重視,整個風潮起來了,但他發現ESG的人才還不夠,所以TAISE開了很多培訓班,如企業永續證照班、企業氣候變遷證照班、永續金融證照班等,還打算開設健康永續管理證照班,教導醫護人員如何跟得上世界潮流,加入節能減碳行列。簡又新董事長有感而發地說,以前倡議ESG,最初到企業可說費盡口舌,他是踽踽獨行者,大學則努力跑了五、六年才有成績,唯獨到醫療體系倡議,進展特別快,這也讓TAISE更想協助醫療體系加快學習腳步,讓能力不斷往上提升。展望2024年的ESG,簡又新董事長揭示六大趨勢,包括:永續揭露準則、價值鏈、永續投資與綠色金融、社會共融、數位化與人工智慧以及淨零排放等。他呼籲各企業組織、醫療院所與國際接軌,進而創造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
2024-09-05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45歲出現高峰 明年起放寬篩檢年齡「40歲到74歲」
年輕型乳癌的侵襲性高,國健署自明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每年檢查人數約90萬人,新政策開放後,每年預估篩檢人數將可達150至160萬人左右,其中,40歲族群估增38萬人受惠。年輕型乳癌發病率上升 篩檢年齡放寬至40歲到74歲乳癌篩檢年齡放寬政策,預估明年上路。吳昭軍說,確切上路時間仍待預算審核通過,希望盡快執行,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早一點達到「健康台灣」 政策的目標。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形態改變,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吳昭軍表示,「早期發現」是治癒癌症的關鍵,但是目前符合資格的45歲至69歲女性,仍有約34.5%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民眾正視乳癌防治,及早治療存活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鄭翠芬說,台灣每2年提供1次乳房攝影的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晚期乳癌發生率30%及乳癌死亡率41%。不過仍有34.5%的人未做過檢查,主因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太忙沒時間、擔心機器擠壓乳房會痛,乾脆不做檢查。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一年新增大約15000多名乳癌患者,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不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小於40歲的乳癌患者每年新增1000多人,且人數逐年成長,威脅女性健康。乳癌病友陳小姐分享,因之前做過乳房超音波,只有待追蹤的小問題,45歲時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竟發現腫瘤且擴散到淋巴結。評估後屬於第一期乳癌,治療3個月,預後良好,積極邁向新人生,包括報名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她表示,「及早發現,救了我一命!」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陳小姐認為,乳癌篩檢對象擴大,有助於民眾早期發現病兆,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尤其是年輕型乳癌的預防,不用進入化療、放療等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他強調,台灣的乳癌治療跟歐美同步,積極治療預後佳,甚至乳癌前期的存活率比歐美還高。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三個「及早」預防乳癌國健署呼籲,要把握三個「及早」,預防勝於治療。1.及早預防: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飲食均衡,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並適度釋放身心壓力。2.及早發現:符合資格的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變組織。3.及早治療:一旦篩檢結果異常,應儘速接受後續診斷與治療,早期乳癌治療預後佳,5年存活率高達9成。【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盛行率約3成!胃發炎的重要源頭跟它有關:為第一類致癌物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4000人,而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健保近期將給藥給付條件將放寬,希望藉此根除幽門桿菌、減少胃癌發生。幽門桿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胃裡?傳染途徑是?元氣周報帶你認識這個躲藏在胃裡的小惡魔。衛福部最新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胃癌位居第八名,死亡人數2327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每年新增患者達4000多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但感染幽門桿菌後幾乎沒有症狀,若能透過篩檢及早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台大醫院曾經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為30%,估計全國約有579萬人遭到感染。黃柏翰表示,就臨床觀察盛行率介於30%到50%,若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胃癌發生率能再降低。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部位,它具有在胃酸的強酸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整個胃部都是它的生存空間。幽門桿菌也常寄生在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而它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前進,進而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造成胃炎、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反覆慢性胃炎、胃潰瘍,最終演變成胃癌。「幽門桿菌是造成整體腸胃道發炎的最重要源頭。」黃柏翰說,胃部遭幽門桿菌感染後,隨著病情進展,將開始產生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萎縮性胃炎病變,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此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出現變異,演變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最後將進展成胃癌。多因「吃進去」而感染,接吻傳染力不高。黃柏翰指出,幽門桿菌傳播主要是「吃進去的」,為經由糞口、口口傳染,若是家庭中有成員感染幽門桿菌,家人一起用餐,又沒有分公筷母匙,或一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有可能一人感染、全家中獎。因此,大部分感染者多是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受到家族成員傳染,體內已帶有細菌,尤其若媽媽為帶菌者,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成年後吃進幽門桿菌,造成感染。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提醒,尤其父母、祖父母應嚴禁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孫子吃,降低幽門桿菌傳播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他家人是否應自行篩檢?羅景全說,這應考量成本效益的問題,但若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既然幽門桿菌可以經由口口傳播,那麼「接吻」有沒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黃柏翰說,依目前醫學研究「沒那麼明確」,但理論上不能排除,也是有機會的,只是透過接吻的傳播率不高,幽門桿菌的感染需要於生活周遭長時間的暴露、累積。感染者多數無症狀或不明顯,需透過採檢確診。大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症狀並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是常見的消化不良、打嗝、噁心、腹痛、腹脹、胃酸逆流等類似腸胃炎的不適感,黃柏翰說,單靠症狀來察覺幽門桿菌,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臨床上發現感染幽門桿菌,多半是透過健檢,或經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再進一步採檢而確診。黃柏翰提醒,若是出現食欲不振,或是餐後容易有飽脹感,或是吃一點食物就很飽,餐後會嘔吐、解黑便,甚至是體重於最近一至三個月減輕三至五公斤,或是減少總體重的5%,應懷疑是罹患胃癌。預防幽門桿菌感染1.注意飲水衛生,避免飲用地下水、山泉水等。2.生食較容易帶有幽門桿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3.不管外食或在家用餐,不要共用餐具,遵守公筷母匙。4.如廁後、用餐前落實勤洗手。5.選擇衛生乾淨的用餐場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8歲女童感染侵襲性食人菌!併發四肢猛爆性紫斑症 住院2個月救回一命
台南一名8歲姚姓女童今年4月因嚴重發燒2天,有感冒及嘔吐等症狀,家長嚇得連忙送往成大醫院急診,初步檢查發現女童已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毒性休克症候群,且病情迅速惡化,隨即轉往加護病房,經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研判為感染「侵襲性A型鏈球菌」,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住院2個月後總算順利康復出院,也讓家長鬆了一口氣。沈靜芬指出,侵襲性A型鏈球菌就是惡名昭彰的「食人菌」,今年在國際間似乎有「捲土重來」增加的趨勢,日本已爆發多人感染,且衛福部疾管署近期也提醒國人注意;成大醫院今年截至目前共有2例感染A型鏈球菌,除姚姓女童外,年初曾收治一名老年人案例,恐顯示社區中仍有病菌存在。她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臨床表現像是咽喉痛、咽喉炎、發燒、皮疹等,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恐是病情發展為重症,此時若併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死亡率逾50%。姚姓女童入院時,起初有呼吸急促和活動力下降,檢查後發現罹患肺炎合併嚴重發炎反應、代謝性酸中毒及急性腎功能損傷等情況,病情一度急速惡化且危急,不僅需要插管、緊急接受洗腎,甚至出現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好在透過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等合作照護下,總算在今年6月重拾健康,順利出院,目前回診追蹤恢復良好。沈靜芬提到,女童因喜愛彈鋼琴及跳舞,治療過程中為改善其四肢血流狀況,避免女童因四肢循環不佳導致缺血壞死,而面臨截肢的情況,團隊透過預防及治療狹心症、心肌梗塞的「護心貼片」,做為局部血管擴張劑使用,效果良好。姚父表示,事發當時心情相當沈重、心急如焚,好在寶貝女兒順利恢復健康出院,很感謝成大醫院小兒科團隊的幫助與治療,真的非常開心,也希望未來政府能多重視小兒科醫療資源,讓醫療團隊能更無後顧之憂照顧你我的寶貝。沈靜芬也說,A型鏈球菌好發於3至15歲兒童或年長者,會藉由飛沫及接觸感染,且暫時並無有效疫苗可預防,目前治療方式主要以及時使用抗生素,透過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多數患者可在幾天至幾週內順利恢復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8 癌症.肺癌
魔術師劉謙證實罹肺腺癌!7招預防肺腺癌 最有效早期揪癌只有1方法
據「鏡週刊」報導,48歲的魔術師劉謙被爆罹患肺腺癌,而他也親自證實在央視春晚表演後已進行手術,目前身體狀況恢復良好。據報導,劉謙透露每年都會進行健康檢查,3、4年前發現肺部中間後面長了結節,此後定期追蹤回診,直到今年春晚表演前檢查出是肺腺癌零期。隨後在今年2月於央視的春晚工作結束後進行手術,如今過了半年,健康狀況恢復良好。不同於藝人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因此需接受化療。劉謙表示因是零期,心理壓力還沒那麼大。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罹癌應留意空汙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在談汪建民狀況時曾受訪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衛教資料,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那是否一般人健檢都建議要做LDCT?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二、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引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一般醫師仍是建議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菸史等高危險群,可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發現肺部結節,須配合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預防肺腺癌?除了定期接受肺癌篩檢,醫師建議,平常外出前先觀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如果當地空汙嚴重,建議不要騎機車或單車,盡量選大眾交通工具,並戴上口罩。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7招預防肺腺癌1.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2.戒菸並拒吸二手菸。3.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4.定期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檢查。5.避免化學物質毒害。6.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盡量搭大眾交通工具。7.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參考資料】.《噓新聞》.國健署肺癌篩檢簡介.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08-26 名人.精華區
閻雲/X世代罹癌風險 將高於嬰兒潮世代父母
雖然過去30年來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但癌症發病率卻一直上升,對已步入中年的X世代來說,更是如此。美癌症研究最新發現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X世代步入60歲之後,他們罹患癌症機率,將會比他們父母親那一代的嬰兒潮世代更高。這篇論文今年6月10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如果以年代區分,最偉大世代(Greatest)是指1908至1927年出生的人,接下來分別是1928至1945年的沉默世代(Silent)、1946至1964年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1965至1980年的X世代(Gen X)、1981至1996年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稱Y世代),以及1997至2012年的Z世代(Gen Z)。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生物統計部門高級研究員Philip S. Rosenberg,他自稱嬰兒潮世代,在接受知名雜誌「財星(FORTUNE)」專訪時表示,他很想知道他們這一世代是否比祖父母及父母、以及他們的孩子及孫子是否過得很好。Rosenberg和團隊,使用1992至2018年380萬名被診斷惡性腫瘤的美國民眾資料,比較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癌症發生率,並進行模型分析,發現當X世代從2025年開始滿60歲起,他們在60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侵襲性癌症的可能性,高於嬰兒潮世代。更多癌症被診斷出來他們還預測發現,X世代比最偉大世代、沉默世代及嬰兒潮世代都更容易罹患癌症。Rosenberg表示,研究無法說明任何特定原因,但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另一種可能,就是癌症登記政策的變化,以及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導致更多癌症病患被診斷出來。因此,他們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按照目前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幾十年內,美國癌症發病率可能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他們的研究提供進行中的真實狀況,讓其他科學團隊繼續深入探討,找出解決之道。肥胖和久坐也會致病儘管原因仍不明,但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研究發現肥胖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導致癌症發生率上升的部分原因。另有一些研究也顯示,包括多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類人造化學物質,以及殺蟲劑、空氣汙染等環境汙染物,也可能是罪魁禍首。研究發現,和嬰兒潮世代相比,X世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腎臟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胰臟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白血病的發生率都顯著增加;X世代男性罹患甲狀腺癌、腎臟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和白血病的發生率也增加。這個結果讓Rosenberg相當訝異,更讓他驚訝的是,他們預測X世代癌症發病率的上升,將抵消過去幾十年政府和醫學界努力得來的一些成果。受限於資料蒐集量還太少,研究無法對千禧世代進行評估,但研究結果衍生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當7200萬美國千禧世代進入40多歲、50多歲及60多歲時,按目前軌跡看來,他們的癌症發病率可能在未來數十年之內維持在比較高的區間。而這也讓Rosenberg在受訪時一再憂心地表示,我們不應只關心X世代的健康,因為目前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不只影響我們這一代的健康,也將影響後代子孫,甚至我們人類的未來。
-
2024-08-25 癌症.抗癌新知
秀傳癌醫中心中西醫整合醫療 翻轉彰化癌症死亡率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免疫治療、精準醫療讓癌症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全方位的照護更顯重要。癌症已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雖有逐漸提升,不過彰化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略高於全國平均值,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設定目標要翻轉這個情況,讓居民享有醫療平權。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提升醫療量能。2020年,秀傳醫院把啟用21年的延平大樓改裝啟用,更名為「秀傳癌醫中心」,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流程,從前端的預防保健到術後康復的照顧,提供全程個別化服務。張正雄說,要把大彰化的醫療量能拉上來,一定要接軌全球精準醫療趨勢,協助醫師團隊進行更精準的臨床決策。除了秀傳癌醫中心,海線的彰濱癌症治療中心也一起建構守護網,張正雄提到,兩個中心在癌症的年度新診斷個案目前加總量約2000例,平均每年新診斷個案服務量的增加大約有100例。服務的量能拉上來,是藉著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項目,包括細胞治療、再生療法、幹細胞移植與中西醫整合醫療等,並且爭取最新醫療技術與臨床試驗案的引進。提升就醫可近性,更能維持整體生活品質。目前彰化院區設有NGS實驗室、微創中心、細胞治療實驗室、幹細胞移植室、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放射線與伽馬刀治療等,造福彰化縣的居民,特別是彰化濱海地區鄉鎮。張正雄強調,民眾可以安心留在家鄉接受高品質治療,不用舟車勞頓往返北中南都會區就醫,大幅提升癌症病患就醫的可近性、便利性,有利於維持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細胞治療可分為兩類: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秀傳醫療體系以全癌症治療為主軸,為此積極擴展與生技公司的合作,目前通過特管法核准於癌症治療的共有14案,再生醫學的3案。另外,與兩家國際大藥廠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主要先導入癌症相關臨床試驗,讓彰化的病人有機會接受過去是都會醫院才會有的最新治療。張正雄也分享,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彰濱院區從兩年前即籌設NGS實驗室,目前已能透過各種基因檢測,以擬定適合患者的治療策略,在地化的為病人尋求更多且精準的治療方案。導入中醫調理,個管師、營養師、心理師全程協助。在癌症治療這一塊,秀傳醫療一直致力推動中西醫整合醫療服務,強化癌症診療全人服務的實踐。以「秀傳癌醫中心」為例,學習全美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跨專科的全人中西醫整合醫療,是本於該院特色與優良傳統;於此,秀傳醫院再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比如足浴、氣功、中藥茶包、雷射針灸與正念瑜伽等於癌症病人身心靈的照護。張正雄表示,精準治療癌症已成為主流,但術後的復原照護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與長期存活都有正面實證,為能落實全人與全程的照護目標。為此增聘「個案管理師」,為每位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與療程。除了導入了中醫調理,可以安排針灸、藥膏、足浴等療程,還有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等協助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提供患者診療上的一個休憩站。醫療亮點● 成立兩個癌症中心,大彰化地區癌患享有就醫便利性。● 癌症治療跨專科整合中西醫療,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如足浴、氣功等。● 增聘個案管理師,協助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 爭取最新醫療技術、導入癌症臨床試驗。
-
2024-08-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族小心「病毒、細菌」來襲!
時序將入秋,流感等多種病毒正蠢蠢欲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憂心指出,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近半數患者為「特發性肺纖維化」,若不積極治療放任惡化,肺部更脆弱,一旦遇到病毒、細菌等入侵,致死風險極高,必須及早治療、做好防範,才能守護肺部健康。為了讓民眾對菜瓜布肺有更多的了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攜手合作,將於9月14日舉行「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肺纖維化衛教講座,現場將有多位專家進行肺纖維化主題衛教分享。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成因不明,推測與長期暴露於職業粉塵環境有關,例如石化工業等,或者也與環境汙染、呼吸道嚴重過敏反覆發作等有所關聯,另外,像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併發肺纖維化的高風險群,不可不慎。隨著菜瓜布肺疾病進展,病患肺功能逐漸惡化,不僅易致「喘、咳、累」而干擾生活,一旦急性惡化,嚴重者需插管、住院治療。資料顯示,肺纖維化急性惡化住院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若未及早發現並採取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這也凸顯及早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面對菜瓜布肺帶來的致命威脅,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可進行治療,研究發現,及早用藥可延緩5成肺功能惡化,並降低7成急性惡化風險,病患生活品質也會改善。陳育民提醒,高風險族群可定期做肺功能檢查,日常走路或做「6分鐘步行測試」,感覺速度變慢、易喘,須盡快就醫,若有菜瓜布肺,務必遵醫囑規律用藥,並在流感季施打疫苗、持續肺部復健運動,以延緩疾病惡化,病患也可有良好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8-2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肺結核」潛伏多久沒人知道,待「一時機」發病!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八:肺結核【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感染內科肺結核歷史久遠 治療進展卻緩慢 談到歷史上與人類共存最久的疾病,絕不能跳過肺結核,早在九千年前地中海海底城市的遺骸中,就已經有結核菌的蹤跡。三千多年前,印度的文獻就開始描述相關的症狀,中國過去以癆病來稱呼這個疾病。在明清小說中,大量相關的疾病描述,像西遊記中,孫悟空被老者罵癆病鬼,就是骨瘦如柴的意思。紅樓夢裡,黛玉臉色慘白,虛弱久咳,時不時還來一口血,病程符合結核病後期的表現。王夫人說晴雯得了女兒癆,屍體要燒掉不能留,也表明了那時候有癆病是會傳染的概念。對於歷史這麼久遠的疾病,其實人類也是到近幾年來才逐漸發展出對抗的武器。 一直到不久之前,不到一百年內,肺結核的治療還是沒有什麼武器。治療的方式就是像龍貓卡通裡畫的生病媽媽一樣,隔離病人,讓病人到比較溫暖的地方休養。蓋很多療養院讓病人住,遠離人群,真的是孤單寂寞的孤疾了。這些治療方式,代表人們很清楚肺結核是可能會傳染的。1950年以前,肺結核都是需要隔離治療的,一直到印度研究證實在家裡也可以治療後,居家治療搭配公衛端探訪患者,也就是像臺灣的都治計畫,每天送藥監測,才逐漸成為主流。肺結核發病緩慢漸進 從不知不覺到虛弱、咳血 肺結核的發病是緩慢漸進的,從一開始不知不覺,可能只是咳嗽有痰,食慾不佳,慢慢進展到消瘦、虛弱、體力下降,沒走幾步就喘,甚至合併咳血的現象。這過程中,前中期很多人還是可以繼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可預期會逐漸走向死亡。在還未迎向老年之前,這樣逐漸凋零緩慢的停止在最燦爛的時刻的疾病,歷史上成為許多小說家和劇作家描述病態美感的方式。 1943年,抗結核治療終於有了劃時代的發現,抗結核藥物的出現,讓結核患者不再英年早逝,出現被治癒的可能。雖然還有許多嚴重的患者,需要手術協助。直到今日,還可以偶爾看到一些過去用乒乓球塞滿肺腔的手術病患,隨著藥物和手術方式的進展,近年來已逐漸看不太到這樣的老病人。越來越多藥物的組合被研究和應用,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和過去相比顯著在下降。以往得了肺結核,大概就只能等著生命逐漸流逝了。現在,病人被診斷肺結核,最擔心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好消息是,大部分的肺結核在目前的醫療發展下是可以治癒的。「潛伏性結核」可以潛伏很久 如何早期偵測很重要 肺結核治療突飛猛進後,人們開始逐漸發現,肺結核的傳染不是立即馬上的,他會潛伏,而且不知道會潛伏多久。有不少個案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家裡的長輩過去是有肺結核的,但可能已經過世好幾年,甚至是孩提時期接觸的了。潛伏性結核討厭的點就在這裡,在抵抗力好的人身上,不會發病,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但不知道會潛伏多久,結核菌就是躲到身體免疫不佳的時候才冒出頭來,跟帶狀皰疹有點像,不一樣的是,皮蛇皰疹痛完大部分會自己消退,結核冒出頭來,就回不去了。病程就會慢慢進展,一定要治療才行,因此怎麼樣早期偵測這些有潛伏性結核的個案,就變成現在另一個重要的新興議題。在結核病防治已逐漸穩定的國家,潛伏性結核的防治逐漸變成公衛首要任務,台灣目前對於接觸傳染性結核的接觸者會安排接觸潛伏性結核篩檢,篩檢陽性的個案會建議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投藥可以減少九成的未來發病風險,減少個案發展成肺結核的可能,就可以減少未來對同住家人的傳染風險,從潛伏期就開始預防肺結核傳播。參考文獻:1.History of World TB Day, CDC, https://www.cdc.gov/tb/worldtbday/history.htm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認證多吃「3種食物」,認知功能、血壓都改善!全麥麵包入列
專家說:「一天一顆蘋果,疾病遠離我。」這句話可能大家都聽膩了,現在研究指出,「天天吃酪梨、可可亞、全穀類食物,讓人更健康!」。 酪梨能減少體內低密度脂蛋白 綠色的酪梨牛奶,有些人覺得怪怪的,很難送入口。不過,根據刊登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中,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肥胖者只要每天吃1顆酪梨,就能減少體內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比例。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吃一般的飲食加上1顆酪梨,連續吃5週,受試者血中壞膽固醇每公升下降13.5毫克,體脂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也都下降,比起每天吃低脂飲食者降低的7.4毫克的效果更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酪梨熱量偏高,所以,吃酪梨時還是要控制份量。 多吃可可亞能增強記憶力 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中,由義大利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則發現,想要增強記憶力,就要多吃可可亞。研究團隊的研究計畫分成兩段式,第一階段已經在2012年發表在《高血壓期刊》,發現可可亞中黃烷醇成分,有助年長者的認知能力和心臟的代謝。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則是再招募一群從61歲到85歲的老年男女進行3組的雙盲測試。所有受試者都沒有認知障礙,第一組食用高劑量黃烷醇993毫克,第二組的攝取量為520毫克,第三組則食用低劑量48毫克黃烷醇,研究時間為期8週。之後研究人員分析受測者的認知能力,並分析他們的胰島素阻抗性、血壓與多項新陳代謝指標,結果顯示,攝取高劑量和中劑量黃烷醇的人,在8週後整體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甚至連胰島素阻抗衡、血壓和新陳代謝都有所改善。 全穀類食物能幫助延年益壽 至於很多人都在吃全穀類食物的風潮,更是有延年益壽的效果!哈佛大學收集從1980年到2010年,近7萬4千位女性及4萬4千位男性的健康狀況資料並進行分析,發現在1984年時,大多數受測者的健康狀況良好,但是到了2010年,卻已經有2萬6千人死亡。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約28克包括糙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等全穀類食物的人,可降低整體死亡率約5%,也能減少9%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延伸閱讀: ·清淡、不吃蛋會加速肌肉流失! 3個你以為健康的吃飯習慣,其實沒那麼健康 ·他注重飲食、運動卻三酸甘油脂飆高!專家揪「早餐吃1物」惹禍 不少人也以為健康天天吃
-
2024-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大啖生魚片隔日上吐下瀉險喪命 醫師提醒3類人別生吃海鮮
夏天是玩水的季節,不少人到海邊戲水會順便安排至漁港大啖美食,海鮮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提醒,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等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要避免生食,否則易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海洋弧菌 又稱創傷弧菌曾任急診醫師的陳威龍分享,一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因食用含有海洋弧菌的生魚片,險些因敗血性休克而喪命。這位民眾吃了生魚片後,當下沒有出現異常,但隔日卻開始上吐下瀉,原以為是吃壞肚子的腸胃炎疾病,自行服用成藥緩解症狀,直至晚間病情加重,四肢癱軟無力才緊急送醫。到院時,患者已經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陳威龍聽聞患者曾食用生魚片,研判是海洋弧菌惹禍。海洋弧菌又稱「創傷弧菌」,致死率高,不時有民眾誤食而死亡的案例。這種細菌在適宜的溫度(20℃-27℃)下會快速繁殖,除了在海水中,海洋弧菌也會依附在海洋生物身上,隨海鮮一起被捕撈上岸。鮮魚魚刺刺傷 也會致病陳威龍提醒,海洋弧菌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所以生食方式會將海洋弧菌一起吃下肚。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的民眾,吃到被海洋弧菌汙染的生食通常不會有嚴重併發症,大多是輕微惡心、嘔吐。但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例如: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就難以抵禦外來細菌的入侵,可能出現嚴重反應。臨床經驗顯示,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若未即時救治,大多會在住院48小時內因為多重器官衰竭、猛爆性敗血症死亡,死亡率超過50%。除了生食致病,購買生鮮若不慎被魚刺刺傷,也會因感染海洋弧菌而進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出現敗血性休克,必須給予強效抗生素治療。以這名慢性肝炎患者為例,陳威龍強調,日常要顧好肝臟,避免影響消化食物、儲存物質、代謝解毒及製造凝血因子等功能。肝功能不好,細胞免疫功能也會降低,掌握護肝4大原則,從規律生活做起,否則吃再多保健食品也僅是治標不治本。護肝保健4大原則1.戒菸戒酒:戒酒是遠離酒精性肝病的不二法門;抽菸會影響體內氧與鐵離子等運輸,進而影響到肝臟健康。2.優質食物:多攝取含有鎂、葉綠素、維生素A及C的新鮮蔬果,另攝取優質油脂Omega-3,幫助抗氧化。3.充足睡眠:給予肝臟充足的休息時間;若睡眠不足,導致肝細胞無法進行修復,反過來影響精神狀態。4.規律運動:避免因肥胖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廢物順利排出體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翻轉2030肺癌死亡率 衛福部啟動三箭政策
為了達成賴清德總統宣示二O三O「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目標,衛生福利部已規劃、執行「癌症治療三箭策略,「提升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與「建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等三支箭策略,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期待透過這些策略,可讓癌症死亡率進一步降低。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所主辦的「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灣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中,石崇良表示,衛福部原編列二十八億預算進行早期癌篩,二O二五年,多增加四十億元,並擴大癌篩服務對象年齡,以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為例,二O二五年,篩檢對象將放寬至每年抽菸量超過二十包,以及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有肺癌家族史族群。「東方人的肺癌和西方人不太一樣!」石崇良認為,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已納健保給付,而像台灣肺癌病患中,不少為非吸菸者,因此須建立屬於東方人的「研究生態系」,並收集、分析台灣人的肺癌基因表現形態,醫院將這些NGS報告上傳健保署指定資料庫,當資料進一步整合,未來便可作為研究、研發新藥之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箭在弦上,應符合健保框架下進行規劃談到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石崇良表示,該基金來源為行政院公務預算,二O二五年已編列預算50億元,現行健保署與藥廠進行藥品給付協議(Managed Entry Agreement,MEA)時,所談折扣費用均回歸健保總額,若是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這筆費用將持續用於基金提升癌症新藥可近性,若經兩至三年追蹤、分析用藥效益,經「醫療科技再評估」(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HTR)評估核可,即可進入健保,再進行第二次MEA議價協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認為,雖然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當中,MEA所協議藥價折扣費用可重新回基金,這部分值得肯定,但在健保架構下,這筆費用除了回歸健保總額,也應該要有更透明、合理、細緻的分配與協商,並讓癌友也能受惠,較符合公平、醫療平權原則。此外,與會專家也指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應有多樣化財源支持,像第三方捐贈等,癌症新藥基金才可能延續。至於「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預計收載哪些新藥品項?」石崇良說,目前預計收載藥品包括病人有醫療急需,卻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癌症新藥,或其他經評估具治療潛力但臨床效益、財務衝擊評估不確定的癌症新藥、新適應症等,期待透過這些政策兼顧健保、醫藥產業、被保險人、病友與醫療機構等各方需求,期待制度可永續運作,並朝「健康台灣」目標前進。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目前有不少癌症新藥為通過國際三期臨床試驗,且國外都已核准上市,且用藥方式與國際醫療指引接軌,但台灣沒有納入健保給付,這些藥品需納入整體給付考量,讓癌友有機會使用到這些藥品,才是真正符合所需。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共同找解方 健保署:明年五十億暫時性支性可彈性討論
賴清德總統宣示二0三0年要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肺癌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如何減少晚期肺癌的死亡率成」了重中之重,醫界指出,由於目前健保給付未能接軌國際,病人自費情形大幅增加,造成臨床上用藥困境,專家們也希望與政府攜手找出肺癌治療接軌國際,且更積極策略解方。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一成,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彎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與會專家提出多方建議,期待醫界、病團與官方共同努力,依醫療平權精神,達成總統宣示目標。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必須得先降低晚期患者的死亡,這與早期患者的長期存活概念是不同,以死亡人數最多的肺癌為例,目前一年約一萬多人辭世,第四期患者又佔了一半以上,若要減少三分之一,須挽救三千人生命,因此補足晚期治療缺口是第一重要任務。談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以人數佔比最多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標準治療是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較於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從八到十個月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但目前健保給付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可用藥;至於沒有驅動基因者要用免疫藥物,給付上也有條件限制,若無法獲得給付病人就得自費。新藥使用階級化隱憂與會者分享一名律師在疫情期間罹患肺腺癌,且帶有EGFR突變基因、已腦轉移,雖然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晚期肺癌、帶EGFR基因突變患者應以第三代標靶藥物為一線用藥,但當時台灣仍未給付,由於患者沒錢可自費用藥,採取其他治療方式後不久即過世,賴俊良也提到自己曾自掏腰包,幫職場同僚付自費藥物經驗。站在第一線面對病人,臨床醫師還是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直言,讓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及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非常急迫的問題,當病人沒有接受國際標準治療,不僅無法參與後續新的臨床試驗、失去使用新藥機會,未來新藥適應症皆要銜接標準療法,病人過去未接受標準治療,等於從適應症就被排除在外,勢必影響病人往後使用新藥權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台灣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皆低於日韓,依該基金會調查,六成五的患者有自費醫療經驗,當越來越多病人自費用藥,而經濟能力較差病人無力負擔自費藥物,治療權益就會受影響,並帶來醫療平權階級化隱憂。此外,若第一線治療沒有接軌國際,也影響醫師臨床用藥經驗,且無法累積更多本土真實世界數據,這樣的結果,恐造成研究報告無法投稿至國際期刊,不僅削弱醫界研究量能,對台灣整體生醫產業競爭力、新藥使用經驗傳承等都將帶來巨大衝擊。余忠仁也提醒,除了當下最迫切的晚期治療缺口需要補足,目前也觀察到,許多先進國家的給付趨勢已提前至第三期,這群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很高,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有EGFR驅動基因者若及早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復發風險可降低八成,這群患者約佔一成,財務衝擊相對較小,可惜目前仍面臨新藥給付空窗,其治療急迫性不容忽視,建議政府超前部署,逐步編列財源,並往前期治療給付邁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建議,政府在評估新藥給付時,應跳脫健保總額框架限制,比照國際治療指引,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的參考。對於因財物衝擊大、健保未能給付而療效明確,且已經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並能有效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的新藥,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才能及時貼近癌友急迫性用藥需求。盼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針對肺癌第一線用藥是否接軌國際治療,明年預計有五十億的暫時性支付專款,預算上會有彈性,對於有臨床迫切需求的藥品,將與專家討論出優先順序,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實際上,癌藥花費已佔健保醫療支出六分之一,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九,皆高於同期健保醫療總額成長率,新藥新科技預算也達歷史最高。在會議上,與會專家皆肯定目前政府的用心,特別是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給付,也已逐步規劃相關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專家們認為,若要達成總統的宣示目標,也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預算,包括拉高醫療健康投資佔比,讓抗癌戰役可以有更多的彈藥、資源。另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對於癌症新藥,部分民眾願意平均每月付二到三萬元自費額度。不過,石崇良也指出,由於癌症病患屬重大傷病,治療無法部份負擔,因此,這部份須要修法。與會專家們也認為,民眾須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若需要修法,也希望可以凝聚共識,逐步規畫。
-
2024-08-14 癌症.乳癌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2個階段特別不易察覺乳癌症狀
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被喻為女性健康殺手,國內前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中,乳癌高居排行榜。發生高峰約為45-69歲之間,不過,受飲食習慣、環荷爾蒙、壓力因素等影響,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在年輕患者中,懷孕中或正在哺乳的女性容易忽略症狀而延遲診斷,錯過黃金治療期。懷孕初期、哺乳期女性罹PABC型乳癌 症狀不易察覺禾馨醫療乳房外科醫師曾建勳表示,懷孕初期和正在哺乳的女性,乳房會因為荷爾蒙的變化,不易察覺乳癌症狀。在這二個時期,乳腺組織在構造及功能上也有所改變,因此掩蓋住病灶,在診斷上相對困難。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所罹患的乳癌被稱為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簡稱PABC),只要是懷孕中、產後一年內、哺乳時期確診的乳癌皆屬於此類型。據統計資料,每3000名孕婦中就有一名可能患有PABC;40歲以下乳癌患者約10%屬於PABC,35歲以下更達15.6%。近年來,因為乳癌年輕化及孕婦年齡上升,PABC發生率也提高。曾建勳說,PABC具侵略性且變化快速,早期發現與治療十分重要。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都是自行摸到腫塊而就診,乳癌的腫塊多半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與一般懷孕時腫脹的乳腺組織或哺乳時因乳管阻塞或乳腺發炎導致的腫塊不同,因此孕期、哺乳期發現乳房腫塊一定要特別小心。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揪腫塊 確診後要盡快治療除了腫塊之外,若有乳房皮膚變厚、乳頭分泌物增加或分泌物顏色改變、異常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異於平常的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建議。檢查方式可利用「乳房超音波」,曾建勳表示,這種不具放射線、安全且快速的檢查,是乳房腫塊檢查的首選,超音波影像型態協助醫師初步評估。另一種常見的「乳房攝影」,原理為X光,具有些微放射線,但研究證據指出,其放射線劑量相對較小,對胎兒影響不大。孕婦有需要仍可以接受此檢查,不需過度擔心;其他相對安全的檢查還包括不使用對比劑的磁振造影(MRI),本身也不具放射線。在乳癌治療上,曾建勳表示,大部分的PABC多為侵襲性乳管癌,其乳癌細胞多半較屬惡性,且易有類似發炎的細胞型態,確診後建議要盡快治療。對孕婦來說,透過手術完整將病灶移除是優先考慮方式,過去讓人顧忌麻醉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只要透過適當麻醉藥物的選擇,對胎兒其實安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0 醫療.牙科
哈佛大學研究:刷牙可以挽救生命!尤其「1類人」更要維持口腔清潔
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坦白說,你是否好好的刷牙?而如果身體不適,你是否也堅持維護口腔清潔呢?而如果自己住院,或你必須照顧住院的親友,你也盡力維持刷牙的習慣嗎?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每天刷牙,對於住院患者的重要性此項研究調查住院患者「每天刷牙」,與降低罹患性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小組綜合了15項隨機臨床試驗(包括2700多名患者)的結果,發現每天刷牙的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低於不刷牙的患者。對於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來說,這項結果尤其值得參考。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參與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麥可‧克洛帕斯(Michael Klompas)說:「我們看到的刷牙與降低死亡的關係是驚人的——在醫院定期刷牙可能可以會挽救生命。」他進一步強調,「在醫院的預防醫學領域,很少能找到這樣既有效又便宜的東西。我們的研究表明,刷牙這件簡單的事,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研究小組調查定期刷牙與不刷牙的住院者,比較兩者的肺炎發生率和其他結果的影響。分析發現,每天刷牙可以顯著降低住醫感染肺炎和死亡率的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加護病房的患者刷牙,與縮短配戴呼吸器天數,縮短入住加護病房的天數有關。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維護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當身體有恙,當必須住院時,還是要想辦法好好刷牙;或是親友住院,無法自行刷牙時,照顧者要好好協助清潔口腔。刷牙讓你遠離疾病上述研究是針對住院患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刷牙與心臟病的關係:口腔裡充滿了細菌,雖然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有些會引起疾病。幾項心臟病大型研究指出,如果你患有牙齦疾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會增加三倍。.刷牙與糖尿病的關係: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牙周病,而慢性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牙周病會導致細菌進入血流,產生發炎性細胞,對整個身體都有破壞作用,像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可能被破壞或摧毀,引發第二型糖尿病。.刷牙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一項針對台灣28,000名患者的研究發現,有慢性牙齦疾病十多年的人罹患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1.7倍。科學家甚至發現了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存在於死於阿茲海默症的人大腦中。專家認為,這些毒素可能從血液傳播到大腦,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長期損害。總之,好好刷牙就對了!而且不要忘了定期檢查牙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7 焦點.元氣新聞
拚加快肺纖維化新藥研發 中榮、百靈佳殷格翰簽臨床試驗MOU
「肺纖維化」急性惡化死亡率逾50%,既有治療僅延緩惡化,新藥研發進程亟待臨床合作推動。台中榮民總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昨日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中榮以病人為中心,除了引進高科技醫療設備與技術,更著眼於「急、重、罕、難」等醫學領域,發展新興治療與研究,期能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發展不謀而合。2021年,台中榮總成立尖端醫療、智慧醫療、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等委員會,並獲得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認證。2024年起,更積極投入臨床試驗,不僅建置臨床試驗病房、優化合約審查與試驗媒合機制,也將資訊化導入臨床試驗,發展分散式臨床試驗,並通過衛福部2024年至2027年卓越臨床試驗中心計畫。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指出,與中榮的臨床試驗合作中,涵蓋早期臨床試驗,疾病領域跨及肺纖維化、癌症與自體免疫等疾病,透過整合雙方的優勢與資源,加速投入國際早期臨床試驗,提升台灣在新藥開發的影響力。未來將聚焦六大專科領域:胸腔科─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糖心腎共病、腫瘤、思覺失調症、免疫、眼科等。中榮於2021年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照護病人數為全國之冠,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肺纖維化是非常棘手的疾病,但目前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藥物只有兩種,漸進性肺纖維化全球僅有一種藥物可使用,亟須開發新的治療藥物。近年百靈佳殷格翰在肺纖維化新機轉藥物第二期臨床試驗成效優異,具抗纖維化、抗發炎作用,有助延緩肺功能持續退化。中榮更與基層醫療發展早期肺纖維化篩檢與轉介服務,提供病友早期診療,並獲得參加新藥臨床試驗的機會。而在肺纖維化新機轉治療第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中榮收案數更高居全球試驗中心排名前3%。此次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發展智慧臨床試驗,包括受試者篩選、簽署同意書、居家訪視、遠端生理參數採集、優化臨床試驗流程等,將創新研發的能量最大化,造福更多病患。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