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257
筆 文章
-
-
2021-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際推動疫苗護照 世衛示警:非百分百保證免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對國際推動疫苗護照提出警訊,官員表示,疫苗無法百分之百保證接種者不會感染及傳播病毒,而且全球疫苗分配不均,推動作法必須很謹慎。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今天在記者會上被問到對國際社會推動疫苗護照的看法時,持保留態度。史瓦米那尚表示,從科學角度來看,疫苗護照被認為是接種者沒有被感染,旅行時不會傳播給其他人的證明,有些國家不只要求接種疫苗,還要求附上抗體檢測,問題是「有多少抗體能保證你得到足夠的保護」,對此目前國際間沒有建立標準。她說,疫苗雖然可以保護民眾不轉成重症,但無法百分百保證不會傳播病毒,而且有些疫苗保護力只有7成至8成,因此國際社會不能認為只要接種疫苗,就不會感染也不會傳播給其他人。疫苗的保護力水平需要持續研究。此外,她提到也可能要從公平及道德層面上看疫苗護照議題,現實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均,有些國家接種率快速上升,但很多國家接種率低於1%。雖然希望盡快讓更多人接種,但情勢還有變化,推動作法必須很謹慎。歐盟加快疫苗施打之際已提出一個讓27個成員及歐洲經濟區內國家能彼此開放國境、又能避免疫情擴散的數位綠色認證方案,能記錄當事人有無接種疫苗與何種疫苗、接種後的篩檢結果,以及痊癒後有無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抗體等細節。英國也計劃推動疫苗護照,不過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4月初表示,現正釐清COVID-19疫苗接種證書所構成的複雜道德問題,以決定所謂疫苗護照的最佳使用方法。
-
2021-04-16 癌症.攝護腺癌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位居國內男性第三大癌症的攝護腺癌,又稱老男人癌,40年來罹患率逐年上升,最怕轉移到骨頭提高死亡率,現在被揪出轉移元凶了。國衛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ROR2」基因可有效阻斷轉移作用,未來透過臨床實驗將以小分子藥物精準送進腫瘤細胞,為攝護腺患者做好轉移風險把關,推估80%攝護腺癌患者有此需求。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褚志斌表示,攝護腺癌是全世界第三大癌症,北美、歐洲、南非、澳洲盛行率高於台灣4-5倍,然而,隨著台灣人口老化以及飲食西化,該疾病已跟女性乳癌一樣,近40年罹患率一直上升,平均每11個國人罹癌者,就有一個是攝護腺癌,年紀越大罹患率越高,65歲以上,罹患率2-3成,超過80歲盛行率更高達50-60%。罹患攝護腺癌名人包括:知名作家李敖、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褚志斌表示,攝護腺癌跟乳癌的形成過程都需要賀爾蒙,也是目前主流療法,不幸的是,癌患接受賀爾蒙治療後的失敗率也不低,1至3年復發率高達95%以上,一旦復發,到了第四期最容易轉移到骨頭、肝臟,平均中位存活約剩兩年,即使復發過程仍有藥物可抑制雄激素受體,延長病患壽命,但往往在幾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為了及早介入控制攝護腺癌的轉移風險,褚志斌帶領博士後研究員曾仁志及研發團隊投入研究,終於揪出攝護腺癌轉移骨頭的機轉,團隊發現,攝護腺的癌細胞並不喜歡人體內的「ROR2基因」,只要活化該基因量,就可以有效抑制攝護腺癌轉移與侵襲。諸多臨床檢體、細胞以及動物實驗數據回饋,體內ROR2表現量高,存活率高,復發比率降低;而正常攝護腺上皮細胞的ROR2表現量高,也會抑制轉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ROR2雖對攝護腺癌、大腸癌有抑制轉移作用,但乳癌、胰臟癌反而會提升轉移機率,褚志斌因此表示,未來將利用用奈米科技,以小分子藥物「精準」送進腫瘤。國衛院也透過先前研究指出,肉桂、蜂膠等天然物也存有ROR2基因,含量僅1-2%,褚志斌說,不建議民眾服用,需投入臨床實驗做成合成純藥錠為佳。這套研究係利用國衛院的Mirco-Western Array系統,解開ROR2受體如何調控攝護腺癌轉移機轉,褚志斌表示,該系統全球唯二,另外一套在紐約,目前也已提供大專院校以及國內生技公司進行試驗。
-
2021-04-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與血栓關聯尚未釐清!美國持續停用嬌生疫苗
美國近日傳出6人接種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後出現罕見血栓,美國食藥署和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13日雙雙建議「暫緩」嬌生疫苗接種,諮詢小組目前更拒絕就嬌生疫苗的使用提出任何新建議,同時由於調查仍在繼續,該疫苗將繼續「暫停使用」。該諮詢委員會的眾多專家表示,目前沒有足夠資訊做出進一步決定,仍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安排專家小組重新開會。衛生顧問團隊中的專家貝爾(Beth Bell)博士表示「我們確實需要更好去了解嬌生疫苗的風險,我們目前已知血栓風險非常罕見、非常低,但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多低,或如何最好地治療」。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嬌生疫苗的使用不會持續下去,並希望在接下來的數周內再次召開會議以做出決定,不過在那之前,可以預見嬌生疫苗將無限期停用。阿斯利康(AZ)與嬌生疫苗因單價較低,原本被寄望作為對抗新冠疫情的利器,不料卻先後發生民眾接受施打後出現血栓甚至身亡。這回出現的血栓病例均是介於18歲到48歲的女性,且在接種疫苗的6到14天內出現症狀,嬌生方面宣布,目前已主動暫緩在歐洲推出疫苗,並密切與醫療專家及衛生當局合作,並與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一同研究相關案例。
-
2021-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嬌生疫苗全面喊停!暫停對歐盟出貨 美國、南非停打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13日宣布,建議各州暫停使用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研製的新冠疫苗,全因又有血栓疑慮。目前包括美國、南非和歐盟國家都將暫停嬌生疫苗的接種。以美國為例,所有聯邦機構都已暫停使用該疫苗,直到其安全性接受進一步調查。歐洲方面,嬌生公司在發布這則聲明的24小時前才剛開始疫苗對歐洲的運送,如今包括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等預定要在本周交付第一批嬌生疫苗的國家都不知所措,荷蘭衛生部長德容(Hugo de Jonge)表示「不確定現在該做什麼」,只能等待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消息。嬌生公司表示目前「正與歐洲的衛生官員檢視最近的案例,同時推遲對歐洲供應疫苗」。南非方面也以預防措施無由,宣布停止接種嬌生疫苗,該國衛生部長姆赫茲(Zweli Mkhize)強調基於重視FDA的意見、決定遵循其建議。澳洲也在13日宣布排除採購嬌生疫苗的選項。嬌生公司研發的這款單劑型疫苗2月27日獲得FDA緊急使用授權,是美國第3支獲准使用的新冠疫苗,而英國和加拿大也分別向嬌生訂購3000萬及1000萬劑。FDA與CDC在共同聲明中表示,截至4月12日為止,美國已有6名嬌生疫苗接種者出現血栓症狀。6位民眾皆出現腦靜脈竇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同時也有血小板數偏低的症狀,案例皆為年齡分布18歲至48歲間的女性,症狀則在接種疫苗後6至13天出現。聲明指出,CDC將在14日召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會議,進一步檢視上述案例、並評估潛在重要性,FDA則會調查相關案例,檢視分析數據,聲明中也強調「在程序完成前,為求謹慎起見,我們建議暫緩使用這款疫苗」。
-
2021-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本疫苗接種大幅落後先進國 跟非洲國家同水準
日本共同社報導,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等調查,日本至少接種一劑COVID-19疫苗的接種率僅0.87%,大幅落後先進國家,不僅低於鄰國韓國的2.26%,甚至接近非洲平均接種率的0.65%。報導指出,日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接種工作明顯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等截至10日的調查顯示,日本至少接種一劑的人數僅占總人口的0.87%,跟以色列的61.35%和美國的35.03%相比差距明顯。由於接種率未滿1%的多為非洲等地發展中國家,美國媒體指出,「日本接種計畫處於混亂狀態」。全球目前已完成總計約7.7億劑疫苗接種,而日本截至9日僅完成約159萬劑接種。日本沒有國產疫苗,使用的是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手研發的疫苗,但因為出口到日本的疫苗多數在歐洲工廠生產,受到歐盟強化出口管制,讓日本疫苗到貨不穩定。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希望在東京奧運登場前恢復原有生活的期待已被顛覆」。
-
2021-04-10 養生.聰明飲食
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從2020年12月起,台灣肉桂捲起風潮,在社群聲量持續達新高。它與瑞典咖啡文化密不可分,在世界各地各有版本。最特別的是,以暖身香料為特色的「肉桂」能在台灣這個熱帶島嶼掀起風潮,跟它的特殊香氣有關。如果你沒聞過它微刺鼻的辛香氣,一定也聽過它如暴風雨般席捲全台社群與媒體報導的瑞典國民麵包「肉桂捲(Kanelbulle)」。台灣人從2020年底開始瘋狂迷戀肉桂捲,因網購瘋搶引起的肉桂捲風潮讓它登上Google Search網路熱搜排行榜。照理來說聖誕節一過,天氣回暖,就離開旺季。但肉桂卷聲勢在2021年3月持續迎來高峰。在2020年1月17日當周達到最高熱搜度(截至目前100),其次則是2月14日情人節(91),3月7日至14日兩週並列第3(81)。「肉桂捲」不僅在網路上創下近5年新高的搜尋量,更有消費者願意等上10天搶購集結5所烘焙名店、平均一顆要價360元的「Hyagge」肉桂捲禮盒,4月1日起全家便利商店也獨家開賣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師傅的「奶油乳酪肉桂捲」。這個以聖誕、秋季、暖心的「肉桂」味飄香刺鼻的北歐傳統糕點,到底有何魅力能席捲遠在亞太的海島國家?與「Fika咖啡小憩」密不可分的國民麵包肉桂捲源自瑞典,且在北歐、北美都相當普遍。公元前2000年,肉桂從埃及流入中國,被視為高級的香料,後來肉桂更經由斯里蘭卡傳進歐洲。1700年後,瑞典咖啡文化普及,紳士進入竄起的咖啡館,大聊政治、文學。19世紀中期,瑞典引進酵母、小麥,讓麵包價格下降,再加上用便利的烤箱取代爐火,讓邊飲咖啡邊喫麵包的飲食習慣逐漸養成。到了20世紀,浮誇的晚宴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咖啡派對」,也就是今日的「Fika(咖啡小休)」,意指與朋友喝咖啡、吃點甜點聊天的休憩片刻。約在1920年,坊間麵包店開始販售的肉桂捲,終成為瑞典人配咖啡的心頭好。1950年後,瑞典經濟起飛,原料價格降低,瑞典人開始在家裡烘焙肉桂捲,就此讓它成為瑞典國民麵包。宛如母親擁抱!瑞典甚至還制訂「肉桂捲日」肉桂捲在瑞典風行的盛況,甚至在1999年由酵母、麵粉、糖與奶油品牌集結的貿易集團「烘焙協會Hembakningsrådet」還將10月4日制訂為「肉桂捲日」,以喚起瑞典國人對這個傳統糕點的重視。根據牛津研究機構(The Oxford Research)指出,每年光是肉桂捲日那一天,就可為瑞典創造266個就業機會、創造3600萬歐元商機。當日瑞典全國麵包店可售出700萬顆肉桂捲,再加上自家烘焙出爐的200萬顆肉桂捲來算,以2020年瑞典約1千萬人口數平均下來,可以說將近每個瑞典人在肉桂捲日都吃了一顆肉桂捲。「肉桂捲不僅僅是塊麵包,它對我們瑞典人來說,象徵愛與關心。」瑞典烘焙協會成員Birgit Nilsson Bergström形容:「更貼切地說,它就像一個慈愛母親的擁抱。」肉桂捲傳散各國,各捲奇狀生於瑞典的肉桂捲,在歐美多國都有類似近親。英國19世紀前後出現的Chealsea Bun(切爾西麵包),除了內餡含有果乾、摻有檸檬皮提味,以及淋上滿滿糖漿,類似蝸牛的捲體與肉桂香氣,跟瑞典版大同小異。發展自德國漢堡、俗稱「被壓扁的牛角包」的Franzbrötchen,則是頂著法國可頌的外表,散發瑞典肉桂捲的味道。越過大西洋後的肉桂捲,差異之大可讓瑞典人稱奇。美式肉桂捲裹上一整層白糖霜,比傳統肉桂捲稍撒落的粗糖甜多了。除此之外,美式肉桂捲通常更蓬鬆、且直接捲成蝸牛狀,不像瑞典人偏好直接打結麵團塑型。美國人不僅也會把肉桂捲當早餐吃,還會效仿甜甜圈做法炸肉桂捲。肉桂的暖身魔性,再搭甜辣香氣出爐飄香從它的祖國瑞典,到周邊歐陸國度,又來到美洲,肉桂捲依據當地飲食文化不同捲出異貌,不奇怪。不同版本共通的靈魂材料「肉桂」,是十分暖身的辛香料,可拌入拿鐵、製成月亮牛奶、加進蛋奶酒暖身的它,與秋末、初雪、聖誕有密切關係。而肉桂捲能在氣候相較之下溫暖的台灣掀起風潮,除了線上搶購、打卡效應帶動社群趨勢,也跟肉桂的強烈甜辣香氣有關。研究發現肉桂能刺激情緒,光是聞到就使人集中注意力、減緩睡意與頭痛。在台灣,肉桂捲經常與剛出爐的麵包、咖啡劃上等號,與瑞典1920年捲起的肉桂咖啡文化無異處,因此在精品咖啡風行的現今台灣,吹起肉桂捲風潮想來也是有跡可循。各國飲食風氣文化都不同,肉桂捲不管是在寒冷的瑞典、還是相對濕熱的台灣,都因肉桂與咖啡的香氣伴佐擄獲人心。延伸閱讀▶天涼了,讓肉桂香氣溫暖療癒你的心——肉桂身世揭密▶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世界最佳餐廳NOMA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參考資料▶Cinnamon Bun Day: Six sticky facts about Sweden’s beloved bun▶The New Gastronome Sweet Sensation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嬌生疫苗出現4例接種後血栓症狀!EMA正評估調查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9日表示,共接獲4起民眾接種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後發生血栓的報告,其中有1例死亡,已對此進行調查。EMA表示,在4起伴有血小板減少的血栓重症病例中,其中一例是致命的,一例發生在臨床實驗期間,強調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疫苗和血栓之間有關聯。總部位在美國的嬌生公司則回應,所有新冠肺炎疫苗目前都有民眾回報施打後發生血栓,但這些罕見事件和疫苗之間沒有明確因果關係,正與監管機構合作評估數據並提供相關資訊。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自費接種 最快4月底開放
AZ疫苗下周擴大第二、三類接種對象,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取得接種資格,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及台中市長盧秀燕等皆宣布將於下周一(十二日)上午接種疫苗。另外,AZ疫苗最快四月底開放自費接種,目前研議收疫苗處理成本一六○元,但民眾需另付疫苗採購費、掛號費、檢查費、診斷證明費等。為加速AZ疫苗接種速度,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最快四月底開放有出國需求者自費接種,可望釋出五千至一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公費疫苗提供自費施打並非首次,過去都不收疫苗處理成本費,僅收掛號費、審查費及證明費等,AZ疫苗朝這方向研議。待收費、施打點等準備事項確定後,就可宣布開放民眾自費開打疫苗時程,預計一周後公布。到底AZ疫苗每劑多少錢?莊人祥表示,這與疫苗採購費用有關,還要考量運輸成本,整體費用確認後將再對外公布。至於醫院掛號費、診察費、治療處理費(注射費)或藥事服務費、接種證明書費用等,依各家醫院規定而不同。柯文哲排定下周一赴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施打,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說,願接種AZ疫苗,期待更多防疫人員施打,增強保護力。盧秀燕也同樣在下周一接種,希望起帶頭作用,讓市民安心;台南市長黃偉哲則說,將在十六日施打疫苗。累計至昨天為止,共兩萬一千八百七人接種AZ疫苗,昨新增一件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歸類為「其他」,是一名廿多歲男性接種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急診就醫後症狀緩解。莊人祥說,發燒屬常見副作用,但因連續性發燒,再加上赴急診,現行認定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標準相對寬鬆,因此將此案列入。歐洲藥品管理局將血栓事件列為AZ疫苗極為罕見副作用,莊人祥說,我決議繼續施打,但「加大警語」提醒,滾動檢討。對於地方首長表態接種,莊人祥表示,擴大接種以「自願」方式鼓勵,並未要求地方首長一定要打,但若地方首長帶頭接種,指揮中心非常感激。
-
2021-04-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後連續發燒 20歲男列「其他疑似嚴重不良反應」
新冠疫苗持續開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說明,昨新增1687人接種,並回補先前未計算的45人,截至目前為止累計有2萬1807人接種,昨新增1例其他疑似嚴重不良反應、3例非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通報的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者,為一名20多歲的男性,接種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赴急診就醫後,目前症狀已經緩解。莊人祥說,該名男子接種後的反應,雖然為發燒,屬於常見的副作用,但是他是「連續性的發燒」,再加上赴急診就醫,且現行認定疑似嚴重不良反應的標準相對寬鬆,因此將此案列入「其他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將血栓事件列為AZ疫苗的極為罕見副作用,我國昨決議繼續施打;莊人祥表示,各國對於EMA以及英國建議30歲以下的民眾改打非AZ品牌的疫苗,各國的做法不一。莊人祥表示,目前加拿大則建議50歲以下不要打,澳洲政府則是未明確說明是不是小組來實施;其實,英國雖建議30歲以下改打其他疫苗,但英國其實MHRA醫院管理機構也不建議要限縮年齡。莊人祥表示,我國的做法其實就是「加大警語」提醒,也會持續密切注意這個議題,持續進行滾動檢討。民眾決定是否要施打,建議還是跟醫師再評估討論風險後再接種。
-
2021-04-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建議血栓應列AZ副作用 食藥署:將跟進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公布有關AZ疫苗與血栓事件的聲明,確立血栓應列為AZ疫苗之「極罕見副作用」。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歐盟雖已確認方向,但確切文字還在討論。我國將參考歐盟的最終版本,再找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和疾管署一起討論,修正仿單。外電指出,EMA認為應將血栓列為AZ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阿斯特捷利康藥廠則表示,正與歐盟和英國監管機構合作,更改AZ疫苗藥瓶上的產品資訊。洪國登表示,由於歐盟尚未確定文字,加上修改仿單也還牽涉到工廠生產端的作業,需要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會先以修改接種注意事項的方式進行,例如接種後如果出現頭痛、腹痛等,就必須回診。但因為今天上午才和疾管署還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等專家開完會,注意事項版本尚未定案。針對EUA的結論,指揮中心今則開記者會定調,打疫苗仍然「利大於弊」,將繼續接種AZ疫苗,除建議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者停藥28天再接種,其餘族群可繼續接種,但應知悉潛在風險。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世界約1成死亡個案 指揮中心:因公出國者仍需打疫苗
面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公布有關AZ疫苗與血栓事件的聲明,確立血栓應列為AZ疫苗之「極罕見副作用」,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仍認定接種「利大於弊」繼續施打。但因為對疫苗的疑慮,我國「打氣」不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對此表示,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我國防疫工作做得好,染疫風險可能低於打疫苗,可能也影響民眾施打意願。李秉穎對此表示,「利大於弊」要看不同地區,長遠來講,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以台灣近期來講,如因公旅行、出國洽商者都還是有需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有可能繼續往下開放接種對象,還是會以民眾安全第一,隨時會關注安全議題。目前施打已開放到第三順位的高風險接觸者,而自費接種者排在第四順位,這就符合「利大於弊」的部分,因此有需要都會再開。但還是看疫苗準備、鋪貨到旅遊醫學門診等都需要時間。如果民眾決定要施打,則要和醫師討論風險與安全的問題。至於韓國宣布將對60歲以下民眾暫停施打,莊人祥則表示,該國是在歐洲藥物管理局發聲明前做的決定,因發現有三名血栓病例,但這和後來EMA觀察到發聲靜脈竇栓塞式不同的事情,韓國也已恢復60歲以下接種。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引血栓? 指揮中心定調:極罕見「將繼續施打」
歐洲藥品管理局表示,應將血栓列為AZ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但接種仍「利大於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開記者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早上已特別開會討論因應作法,將繼續接種AZ疫苗,但要做好更安全的配套措施,包括告知疫苗施打的潛在風險。歐洲多國都已限定於55或60歲以上接種,英國已建議30歲以下打其他廠牌,南韓也從原定於8日起開始的全國特殊學校和幼小初高校工作人員的疫苗接種工作,並暫停對60歲以下人群接種該疫苗。將等歐盟進行的罕見血栓問題之間的關聯性評估結果出爐,再決定是否重啟相關接種工作。但李秉穎表示,血栓有兩大類,常見的是包括肺部和深部靜脈,已經知道與疫苗沒有相關性;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無法排除與疫苗相關性,這與一般說的血栓不一樣,是自體免疫引起的病發血小板低下狀態。依據目前得到的資料,在肺部、下肢深部靜脈的血栓報告和疫苗是沒有相關的。但是有些更罕見、因為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廣泛血管栓塞,一個是發生在腦部靜脈竇,一個是在腸繫膜的靜脈栓塞,在有無打疫苗的發生率看起來是有上升趨勢,確實有危險訊號。但李秉穎說,這是一個罕見的不良反應,疫苗預防的效益還是遠大於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因此還是建議繼續接種。不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是荷爾蒙至少間隔28天再接種疫苗。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各國宣布暫緩年輕人接種AZ疫苗 國內專家建議跟進
歐洲藥品管理局今(4月7日)公布有關AZ疫苗與血栓事件的聲明,確立血栓應列為AZ疫苗之「極罕見副作用」,但接種仍「利大於弊」,不過歐洲多國都已限定於55或60歲以上接種。英國已建議30歲以下打其他廠牌,南韓宣布60歲以下暫停接種。面對國外各項調整,醫護人員作為目前的主要接種對象,原本擔憂血栓的聲浪更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腦內深部靜脈血栓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屬於特殊部位血栓,現看到西方人整體發生率大約10萬分之一,年輕人可能更高一些,但尚無法證實人種差異有多大。可以確定的是,「年輕人比年長者危險、女比男危險,」建議50歲以下先不打。根據外電報導,英國建議30歲以下人士施打AZ疫苗以外的其他新冠疫苗,比利時衛生部宣布僅限55歲以上人士施打AZ疫苗,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僅限60歲以上人士施打AZ疫苗。南韓政府決定暫時推遲原定於8日起開展的全國特殊學校和幼小初高校工作人員的疫苗接種工作,並暫停對60歲以下人群接種該疫苗。黃立民表示,西方人的血栓發生率確實高於東方人,但這種特殊部位血栓,是這次新發現的疫苗副作用,尚無法證實人種差異有這麼大。目前歐盟已經確立疫苗與血栓有因果關係,因此血栓已被升級為有因果關係的「副作用」,不再是「不良反應」而已。為何年輕人、女性比較危險?黃立民表示,年輕人免疫反應較強,AZ是第一次使用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的疫苗,可能導致年輕人、本來就好發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族群年輕人,產生一些奇怪或強烈的反應,但其中真正的機轉還不知道,還需要調查。嬌生疫苗是用人類腺病毒作為載體,可能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新加坡訂了一批AZ,結果不敢打;紐西蘭買了很多品牌的疫苗,結果最後通通打輝瑞,其他都送給別人。台灣需要要找更多非白種人數據,例如歐美的亞裔接種結果。年長者和年輕人應如何考量?黃高彬不建議先停打,因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沒有建議停打。黃高彬分析,歐美人感染過腺病毒的比例較低,但台灣少七、八成人口都感染過腺病毒,有免疫記憶,可以破壞掉疫苗的載體,雖然會導致保護力打折扣,但免疫反應較弱之下,也比較不容易產生血栓。他建議「60歲以上還是要打」,至於年輕人「如果沒有使用荷爾蒙的,還是可以考慮打。」是否建議指揮中心針對AZ訂定年齡限制、改變目前接種順序?黃立民表示,他個人建議這樣做,但這會違反目前的政策。因為一旦暫緩年輕人接種,也會影響長者的接種意願,這樣下去一定打不完、一定會過期。如果接種後不幸發生腦內深部靜脈血栓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會有哪些症狀?黃立民表示,接種後10到14天內可能出現,腦壓增高、意識障礙、發燒、休克等可能致命之嚴重症狀,無法預期或預防。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列AZ血栓事件罕見副作用 張上淳:可討論調整方針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針對注射AZ疫苗後,發生多起血栓事件,評估結果兩者是具有可能關係,並建議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將其列為AZ疫苗的罕見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出席台大醫學院舉辦COVID-19國際研討會「Facing COVID-19 and Beyond」時表示,英國等國家皆針對血栓事件做各自國家的分析,台灣的專家們應該也要坐下來好好討論,建議政府是否要調整政策。目前英國建議30歲以下民眾接種非AZ品牌的疫苗,張上淳表示,從目前EMA提出的報告顯示,多數血栓的個案發生在60歲以下,且女性的發生比例高,後續醫師要替這些族群的對象施打疫苗時,應該要注意此問題。有研究顯示僅打一劑新冠疫苗保護利恐不足,張上淳表示,目前僅有嬌生的疫苗設計施打一劑,並依照此設計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其他廠牌的疫苗都是設計施打兩劑,以確保產生足夠的保護力,他表示,新冠病毒已出現變種病毒,僅打一劑也會質疑是否不足以對抗變種病毒,此舉也可能讓變種病毒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血栓疑雲 世衛指可能有因果關係但尚未證實
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安全諮詢小組今天表示,接種AZ疫苗與出現血栓、低血小板等罕見案例之間,被認為「似有可能但尚未證實」存在因果關係。路透社報導,這群獨立專家在檢視全球最新數據後發布聲明表示,為充分了解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即AZ疫苗)與可能風險因子間的潛在關係,需要進行專門研究。但世衛小組也提到:「重要的是,現正評估的事件儘管令人憂心,仍屬非常罕見,在全球已接種阿斯特捷利康COVID-19疫苗的近2億人之中案例很少。」小組成員下週將開會檢視更多數據。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今天已表示,血栓應該列為AZ疫苗的「非常罕見」副作用,但施打疫苗的益處仍大過風險。英國疫苗監管機構今天也說,由於越來越多證據顯示AZ疫苗可能引發血栓,建議30歲以下成人可以施打其他疫苗。阿斯特捷利康公司今天則說,在當局表示懷疑腦部血栓可能是AZ疫苗的罕見副作用後,公司正和歐洲與英國監管單位合作,以修正疫苗產品資訊。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血栓疑慮 莊人祥:嚴重不良反應和韓國相當
AZ疫苗自3月22日開打至今,但因為疫苗可能引發的血栓疑慮,第一批11.7萬劑僅施打了1萬8657人,打氣低迷。而歐洲藥管局將做出疫苗與血栓關聯的結論,我國是否會根據這些建議提出施打對象限制或建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會先和疫苗小組(ACIP)聯繫,看歐洲藥管局的建議再做最後決定。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最近歐盟正在針對AZ接種後靜脈栓塞事件的相關性進行回顧,腦靜脈栓塞在任何人種都是稀有疾病,東西方人又差十倍以上。以英國來說,接種1800萬劑發生22件,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點二,丹麥發生率最高,為百萬分之13.3;而和我們人種最近的韓國,接種88.7萬劑都還沒有個案。至於出現嚴重過敏等不良反應,都會到食藥署進行分類,我國偵測到18000劑內出現兩件,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07,與韓國發生率百萬分之109。而今有民團指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3條,將鑑定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的關聯性分為「無關」、「相關」及「無法確定」三類。但衛福部2月18日公告將「無關」的分類中增列「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性」,等於是把「無法確定」的情形也納為「無關」,對民眾不公。陳時中對此表示,這是根據當時WHO的準則參考修正,也不會直接排除大家覺得有疑慮的部分,還是會有專家針對模糊地帶,訂定最好的救濟準則。
-
2021-04-07 名人.黃軒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現在人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這使很多疾病控制不是很好啊!我的社會進步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因此進步。你看看癌症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複雜,大部分都是和個人生活飲食文化有關,你們會相信嗎?我最近閱讀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刊登在國際期刊《循環,Circulation》刊登的"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的文章: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分析了1986年至2014年共37,716名男生和80,647名女生,其飲用含糖飲料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 或是人工代糖飲料(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他們想找出,這兩種含糖飲料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是指:那些添加了高熱量甜味劑的飲料。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是指: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在這30年當中,這些人共有36,436名人士死亡,這些當中有7,896的人是由於心血管疾病致死,而有12,380的人是由於癌症致死。在這近30年中,研究人員都只問他們喝飲料的習慣和數目,經過排除飲食和生活習慣後,發現飲用含糖飲料(SSBs)會導致更高的死亡風險,且:飲用越多含糖飲料,越早死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早期的研究,也收集了187個國家多種不同類型的含糖飲料,從含糖的氣泡蘇打飲料到補充能量的含糖飲料,也包括了含糖果汁以及運動的含糖飲料。發現含糖飲料:1.造成133,000人死於糖尿病2.造成45,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3.也因各種癌症,導致了6,000人死亡。喝多少杯飲料,比較容易早死?每月每月飲用【1至4杯】,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月飲用含糖飲料少於1次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1%。每周每星期飲用【2至6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6%。每天每天飲用【1至2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14%而如果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性別而含糖飲料對女性死亡風險影響,則比對男性更大。且女性受到的影響更甚,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含糖的飲料,不管有沒有加入人工代糖或只是加入原本的蔗糖,研究人員發現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增加了31%,而如果每天飲用最多【只有1杯】含糖飲料,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10%。人工代糖,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安全人工代糖是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市面上的人工甜味劑以糖精(Saccharin)、甜精(Cyclamate)及阿斯巴甜(Aspartame)為主。在我們接觸到含有人工代糖的飲料裡面,絕大多數是使用阿斯巴甜 ( 甜度為一般糖的【150-250倍 】) 來取代蔗糖或高果糖糖漿。《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9年發表研究了英國在內的10個歐洲國家,共有451,743名參與者。研究持續追蹤長達16.4年,期間共有41,693人死亡,那些每天喝【兩杯250毫升】或更多說是“零卡飲料(diet drink)”,其實就是人工代糖(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 )飲料,這些人在16年內死亡風險增加26%,在單獨針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這些人則是上升了52%。所以,只要你【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人類進步了、物資愈來愈豐富,我們的生活也愈來愈享受,而且毫無察覺的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在臨床上常遇到被問:「為什麼會得癌?」其實答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吃吃喝喝⋯⋯多年以後,得癌得病的人愈來愈多,我們的醫療科技愈來愈先進,也無法減少十大死因,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幾乎佔據了各國的前三名其實落實健康,就是拒絕或减少喝含糖飲料⋯⋯然而現實世界各地的人民,從小就是一直喝這些飲料呀,儘管科學告知我們:【喝越多,越早死,而你還在喝⋯⋯】人類,是不是很矛盾的動物呢?然後多年後,又問醫生:「為什麼會這樣?」答案也許如下:1.【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2.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31%3.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後記:1杯飲料,有多少cc容量?飲食文化不同,喜好的cc容量也是有不同的在美國🇺🇸,俗稱 一杯飲料 約 237ml = 237 cc如果你看的是日本食譜或是日文翻譯的食譜,一杯飲料 約為 200cc 喔星巴克 Short ( 小杯 ) = 240 cc 左右星巴克 Tall ( 中杯 ) = 360 cc 左右星巴克 Grande ( 大杯 ) = 480 cc 左右星巴克 Venti ( 特大杯 ) = 600 cc 左右台灣1杯飲料,則很少會賣 < 250 cc 的台灣50嵐專用的硬體膠杯 約750cc台灣清心茶飲的保麗龍杯 750cc台灣一般 飲料店用的軟膠杯 700cc小杯約為350 - 360cc中杯約為450 - 500cc大杯約為600 - 700cc 以上這些都是台灣大致共同規格,各店家稍有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在台灣,隨便【1中杯】以上的飲料,都超過了研究文章中外國學者所稱的2杯飲料!(在歐美,大都會以 250 cc 算為1杯飲料容量)https://nutri.jtf.org.tw/doc/drink.pdf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6817參考文獻: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Consumption of diet dri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2010Beverage habits and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Added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對象 擬再擴大
國內昨新增兩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至於AZ疫苗接種昨擴大開放至診所、醫院的醫事人員與非醫事人員以及集中檢疫所人員,約四十二萬人符合資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今公布首日接種數,但各地衛生局首日傳出「打氣不佳」,桃園市衛生局就透露「首波施打率不到一半」。指揮中心解釋,近期恰逢清明連假,接種數本來就不高,統計至五日,共一萬七二四五人接種。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起擴大接種後,將觀察至明天中午,屆時再評估是否開放後續順位接種,但不會一次就讓全民接種,會分階段開放。「最理想的狀況是在四月中把到貨疫苗打完。」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指出,依現在不到一成的接種率,指揮中心應每天思考下一順位的開放,最晚每兩天就做一次評斷;衛福部疾管署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最佳的接種率應落在二到三成間,現階段明顯不如預期,中央應依疫苗的存貨量及效期,綜合判斷開放順位時辰。黃高彬建議,應把接種疫苗後降低重症、死亡的比率及相關副作用的數據呈現,才有助於國人增加接種的信心。至於歐洲多國發生施打AZ疫苗後的血栓事件,歐洲藥物管理局於當地時間七日下午將宣布施打AZ疫苗的最新建議,指揮中心將依新建議討論是否跟進,並盡速對外發布消息。而持續未開打的連江縣,預計在八日開打。另外,國內昨新增兩例境外移入病例,案一○五○、一○五一為本國籍十多歲及廿多歲男性,皆自埃及入境。兩人今年三月上旬一同至埃及工作,均於三月底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四日返國時通報有症狀,於機場採檢確診,Ct值分別為廿及廿一。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將公布AZ疫苗新評估 世衛:接種益處超過風險
歐洲藥品管理局最快明天公布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發生血栓不良事件的最新評估,世界衛生組織官員今天表示,尚未有證據讓世衛改變立場,即接種AZ疫苗的益處超過風險。義大利媒體稍早報導,歐盟藥品管理局(EMA)疫苗策略部門負責人卡瓦列里(Marco Cavaleri)表示,AZ疫苗與血栓之間有「明顯」關聯,管理局會在幾小時內做出宣布。但EMA隨後強調「尚未做出結論,目前還在審查」。世衛組織(WHO)官員蓋斯巴今天在線上記者會對此事也提出回應,表示目前沒有改變先前評估的立場,即接種AZ疫苗的益處超過風險。不過蓋斯巴表示,針對疫苗與血栓的議題,世衛正與歐洲及其他區域監管機構緊密合作,會即時評估最新數據。AZ出現血栓案例讓歐洲相當憂心,歐盟藥品管理局3月與世衛同樣背書AZ疫苗能預防感染及減少死亡,但EMA表示無法完全排除疫苗與少數血栓案例的關聯,將持續審查病例並由專家進一步評估。EMA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今天起至9日舉行全體會議,將對疫苗做出最新評估建議。歐盟負責衛生業務的執委凱瑞亞基德斯(StellaKyriakides)今天表示,會密切注意EMA對AZ疫苗的評估,並表示預期EMA評估結果會在明天下午公布。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藥品管理局高官:AZ疫苗與血栓形成有關
根據今天刊出的訪問內容,歐洲聯盟藥品管理局(EMA)一名高官表示,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即AZ疫苗)與血栓形成有關。法新社報導,歐盟藥品管理局疫苗部門負責人卡瓦列里(Marco Cavaleri)告訴義大利「訊使報」(IlMessaggero),「我的看法是,我們現在可以說,(血栓形成)顯然與這支疫苗有關聯」,但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反應。卡瓦列里並暗示,歐盟藥品管理局未來幾小時將證實這項關聯性。歐洲多個國家已經因AZ疫苗可能和血栓有關係,宣布暫停施打。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3日也通報,AZ疫苗接種者有30人出現血栓現象,其中7人死亡。歐盟藥品管理局預計7日宣布關於這個議題的最新建議。歐盟藥品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一樣,之前宣布AZ疫苗是安全的。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在歐波折不斷 改名Vaxzevria
歐洲多國接種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Z)發生血栓不良事件,歐盟藥品管理局(EMA)開會將做出最新建議。在接連波折下,近日在EMA網站上AZ疫苗已更名為Vaxzevria。AZ疫苗波折不斷,歐洲民眾對這款疫苗的安全疑慮未能完全消除,但特別的是,AZ疫苗已向EMA申請改名為Vaxzevria,EMA網站上公布是3月25日完成改名,並未說明細節。由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公司共同研發的AZ疫苗在歐洲先是疫苗保護力數據受質疑;接著發生給歐洲聯盟劑量大幅下修爭議;現又在歐洲各地傳出接種後引發血栓案例。尤其是血栓案例,一度引發歐洲十餘國憂心,宣布暫停施打。雖然歐盟藥品管理局3月18日背書AZ疫苗「安全、有效」後恢復施打,但EMA也表示,無法完全排除疫苗與少數罕見血栓的關聯,將持續審查病例並由專家進一步評估。但近日荷蘭再通報5起血栓新案例,在當中1人死亡後,於4月2日宣布暫停60歲以下接種AZ疫苗。英國4月3日表示總計通報30例血栓,當中7人不幸喪生。對此,EMA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今天起至4月9日召開全體會議,將會對疫苗做出最新評估建議。此外,除接種信心外,自歐盟今年1月底核准AZ疫苗以來,因交付量大幅下修引爆政治風暴。歐盟強調自己是全世界輸出疫苗最多的地方,從去年12月起,位於歐盟的疫苗廠商已交付7700萬劑給歐洲以外地區,更指明當中超過1/4劑量給了英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3月底明確警告,「AZ優先要務是交貨量要趕上,履行與歐盟達成的合約,之後再談疫苗出口,這點很清楚」。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力挺歐盟祭出更嚴的疫苗輸出管制。歐盟祭出的出口管制,讓外界憂心歐英之間疫苗齟齬恐殃及全球防疫。
-
2021-04-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今擴大施打 三周僅打1萬7245人
我國AZ疫苗從今天開始擴大至開放診所、醫院的醫事人員與非醫事人員以及集中檢疫所人員都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翔表示,明天才會有數據報告,但昨天連假仍有六縣市提供接種服務,新增167人接種,共1萬7245人施打。今擴大施打後,預計觀察至8日中午才有清楚數據可評估是否在開放更多對象。莊人祥表示,目前第一級風險人員累計接種率是13.9%,第二級為5.9%。而觀察連續兩周,通常放假後第一天,打氣會比較差,但確切施打數字仍要看明天的統計數據。但從3月22日開打至今僅接種一萬多人,而第二批疫苗上周抵台,增加20多萬劑且效期只到五月底,是否會擴大到全民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量不多仍先以前面八大類為優先考量;另一方面,目前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可以打,接種後還要觀察30分鐘,如果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要緊急救護,所以還沒辦法開放到全民接種。另外,針對AZ疫苗可能引發血栓事件,莊人祥說,目前除了英國、澳洲、德國、荷蘭、加拿大都在審視評估AZ和血栓的關聯性,以現在歐洲、英國和加拿大等國的衛生當局都認為益處大於風險,沒有做出停打的建議,我國也會密集關注。4月7日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會針對此議題發布建議,是否有更新的決定,我國也會調整。目前疫苗專家小組(ACIP)的臨時會議認為疫苗和血栓還沒有確立因果關係,現僅針對避孕藥和荷爾蒙暫緩接種,希望民眾和醫師討論。而連江縣截至昨天都還沒開打,今天擴大接種後是否會跟進?莊人祥則表示,稍後會再了解,「大家都很關心他們,可能造成他們很大的壓力」。
-
2021-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甜蜜陷阱 配方奶粉95%含糖
糖對孩子的健康危害,已受到國際間的重視。除了飲料、巧克力等零食,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調查發現,滿一歲孩子每天飲用的「成長配方」,二十一款有九成五額外加糖;經過計算,部分品牌喝兩到三杯,就可能超過國際醫學組織的每日糖建議攝取量。孩子喝成長配方原是為了補充營養素,卻可能落入入甜蜜陷阱。兩歲以下 應避免攝取糖科學已證實,糖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攝取過多會引發蛀牙、肥胖、慢性疾病等問題;嬰幼兒腦部發展正值黃金發育期,攝取糖更須小心。最新出爐的「二○二○─二○二五美國飲食指南」首度建議,兩歲以下嬰幼兒應避免攝取糖。歐洲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協會(ESPGHAN)也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糖攝取量應降到最低,兩歲以上每日精製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五。大部分家長習慣在孩子一歲大時,改喝配方「奶粉」,因為業者宣稱含有幼兒成長所需的營養素。但極少人注意,多數成長配方的奶粉比率不到一半,按法規不能算乳品,添加過多糖分,反而可能威脅孩子健康。繼「囚居晚年」系列後,願景工程關心幼兒健康與糖害,諮詢董氏基金會和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等專家,開始追查成長配方隱藏高糖分的問題。記者於去年六月於不同的藥局通路,採購廿一款成長配方,並邀請四位專家舉行會議討論,決定參考美國紐約大學全球公衛學院的一項科學研究,整理成長配方外罐上的成分和營養標示,以確認成長配方的含糖問題。逾半配方 不只加一種糖結果發現廿一款成長配方中,廿款都添加加工後的精製糖;其中有十五款添加了乳糖最多,八款添加蔗糖。其餘也有添加果糖、葡萄糖漿、玉米糖漿固形物等。此外,超過五成的配方添加兩種以上的糖。數據顯示,每一百卡熱量的成長配方約有八至十二公克的糖。超過八成五成長配方含糖量比一般純奶粉更高,且大多是對健康有危害的精製糖,不是奶粉原有的天然乳糖。三歲以內的幼兒,每日平均熱量所需是一千兩百卡,參考歐洲醫學組織的糖攝取建議,這時期的幼兒最多一天不能吃超過十五公克的精製糖。願景工程邀請營養師公會專家估算發現,有些成長配方喝兩到三杯(約四百至六百毫升)就有可能超過一天的糖分攝取量。專家籲納管 標示含糖量此次調查諮詢十三位營養師、兒科醫師等專業意見,多位呼籲政府應將成長配方納入「特殊營養食品」加強管理,或從標示添加糖含量做起,並鼓勵廠商自主研發「減糖配方」,讓孩子喝得更安心。「誘兒奶粉甜祕密」系列報導今起刊出兩天,願景工程邀請大家一同來關心幼兒飲食健康,遠離糖的威脅。
-
2021-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可樂竟比橄欖油健康?法、德、西班牙等7國食品營養標籤引爆爭議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盟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食品營養價值,以減緩日益漸增的肥胖問題。日前歐洲多國,因為該如何標示而爭論不休,其中由法國提出、目前已有7國採用的Nutri-Score制度,就因把洋芋片、可樂評為比橄欖油、伊比利亞火腿更健康,引發民眾、業者不滿。從超市貨架拿下一包洋芋片,再配一瓶可樂,這兩項商品張貼的營養標示,根據法國最新的食品營養標示制度「Nutri-Score」看來,竟然比橄欖油、伊比利豬肉火腿健康?這到底怎麼回事?歐盟預計2022年實施食品營養標示新制,以解決肥胖問題2020年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Front-of-Pack Nutritional Labelling ,簡稱FOPNL)」,也就是在食品包裝的正面清楚標示營養價值,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以減緩歐洲日益漸增的過胖問題。歐盟表示預計在2022年底前,與聯合研究中心一起選出最合適的、能夠讓旗下成員國都能適用的食品營養標籤制度系統。其實從1980年代開始,歐洲便陸續有私人、公家單位設計各式食品營養標籤機制。瑞典食品機構在1989年提出的「The Keyhole(鑰匙孔)」,是第一個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全歐盟的營養標示。2000年芬蘭也推崇使用由非營利組織設計的「Heart Symbol」。而截至目前為止,由法國公共衛生組織設計、利用5個顏色劃分食物健康程度的標籤制度「Nutri-Score」受到最多國家採用。但是,2021年3月4日歐盟召開歐洲肥胖政策會議(European obesity policy conference)時,各國仍針對該採用哪種標示標準,再次爭論不休。其中受到多國採用的Nutri-Score引起諸多討論,因為在該項制度中,洋芋片標示竟然顯示比橄欖油健康。法國用5個顏色、由A到E簡化食品營養法國於2017年3月篩選出的Nutri-Score標籤制度,依據英國FSA(Food Standards Agency)營養成分析系統計算食品健康程度;把食品營養素分類為正面營養素、負面營養素。前者包括熱量(千焦耳)、總糖(克)、鈉(克)與飽和脂肪酸(克)等4種營養素。後者則指水果、蔬菜和堅果的佔比(%),纖維(克),蛋白質(克)。每100克或是100毫升食品飲料中,依據個別營養素的佔比與對應配分,正面營養素的總分扣掉負面營養素的總分,就可以知道該產品的最終評分。最後再把食品劃分為5個等級,營養價值最高的顯示為綠色的「A」、營養價值最差的為紅色的「E」。目前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以及瑞士等7國政府都鼓勵業者採用Nutri-Score標籤制度,且法國已經有約500家通路與品牌選用Nutri-Score系統,包括雀巢、家樂福企業等。但Nutri-Score尚未成為歐盟選定且在各國強制上路的系統,目前仍在各國自主性採用推行的階段。在Nutri-Score標準中,分數越低越健康。得分-15就是最健康的食物的A等級,40分則是最不健康的E級食品。乍聽之下,統計方式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得出來的結果卻好像跟實際有點矛盾。加工垃圾食物反而比天然食物得更高分?在這個健康分類中,橄欖油與含有高OMEGA-3的沙丁魚罐頭都屬於不健康的D類。但可口可樂、洋芋片、加工麵包卻都屬於B類健康食物。如果單就分級意義來解讀,也就是說可口可樂、洋芋片比橄欖油、沙丁魚還要健康。當Nutri-Score在歐盟各國間越來越普及,也讓越來越多人擔憂它的可信度。例如西班牙傳統的「地中海飲食」方式提倡多攝取橄欖油,但這向來被推崇的健康食品卻被歸類不健康,引起民眾不滿,也讓西班牙政府特許橄欖油不需採用Nutri-Score標示。而西班牙國寶「伊比利豬肉火腿」因為太多脂肪,所以被歸類為E、也就是最不健康的類別,同樣引起西班牙食品業者、畜農大不滿,要求政府乾脆改用其他標籤制度。用來比較同類型產品的營養價值則變得合理許多針對上述把不同類型產品相較、看似誇張的評比,Nutri-Score支持者表示,該食品標籤機制的用意其實是用來對比「同類型食品」,或是「同個食品不同品牌」的營養結構,若是刻意拿橄欖油與巧克力、火腿跟鮮奶等不同類型食品來相較,其實本質上就是不合理的作法。替代方案NutrInform「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多數反對的另一派提倡採用義大利農業部採用以電池剩餘電量為主視覺的NutrInform標籤系統,標示該食品的熱量、脂肪、飽和脂肪、糖、鹽等不同營養素各自在每人每日的建議攝入量占比多少。只不過標示更細的「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難懂。仍有270多位學者支持Nutri-Score制度:「唯一經過科學認證」2021年3月16日,270多位科學家以及20多名營養、肥胖、腫瘤學、內分泌科學者、專家已連署呼籲歐盟委員會儘速採用Nutri-Score。他們一致認為,這是目前歐洲唯一有多項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營養標籤制度。且提出多項研究指出,在食品包裝上看到Nutri-Score標籤的消費者,都紛紛做出更健康的消費選擇,讓它成為最被看好的標籤系統。食品標示玲琅滿目,從熱量、反式脂肪、蛋白質到各種維生素與添加劑。如果能一眼從包裝正面一秒看出食品多健康,想必很好。不過,與其爭論哪個標籤制度比較正確,不如說各國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不同,目前要想讓一個標示制度統一滿足歐盟旗下27國,還有許多爭議待解決。延伸閱讀▶「橄欖油有益健康」到底是科學研究成果,還是廣告詞?▶會變色的智能標籤 食品新鮮度看標籤就知道▶別讓營養混淆資訊拐了你!看見商品宣稱「天然」 還是要仔細讀營養標示參考資料▶IN SPAIN, A GOVERNMENTAL PUSH FOR NUTRI-SCORE BECOMES A NUTRITIONAL NUISANCE▶¿Por qué el semáforo nutricional Nutri-Score da una mala nota al aceite de oliva y al jamón ibérico?▶Il faut que l’Europe adopte « dès que possible » le logo Nutri-score, demandent 270 scientifiques▶EU: Nutrition labelling: 原始報告:「Report from the Comis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regarding the use of additional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nutrition declr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稱疫苗達91%效力 對南非變種也有用
美國輝瑞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今天引用最新試驗資料表示,兩家公司合作生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在預防感染上約有91%效力。這項試驗包含超過1萬2000名接種完整疫苗後至少6個月者的資料。此外,在一個針對南非志願受試者的小組中,疫苗也呈現可預防疾病的早期跡象。南非正流行一種名為B.1.351的新變種病毒,相當堪憂。雖然英國發現的B.1.1.7變種病毒迅速在全歐洲擴散,在美國也逐漸生根,B.1.351變種及其他類似變種卻更令人擔心,因為在南非先前以3款不同疫苗執行的臨床試驗中,發現這些變種會降低疫苗效力。路透社報導,去年11月,一項涵蓋4萬4000人的臨床試驗發現輝瑞/BNT疫苗效力達到驚人的95%,雖然今天公布的數字略低,但91.3%的整體效力仍顯示,這支疫苗對於不斷進化的病毒是相當有效的工具。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已出現傳染力更強的形式,在實驗室研究和實際進行的臨床試驗中,都出現可規避抗體的保護。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免疫學教授阿特曼(DannyAltmann)並未參與輝瑞的試驗,他說:「這些資料強化了我們的觀點,也就是我們有一些疫苗真的很有效。」輝瑞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表示,最新試驗結果,讓輝瑞和BioNTech有足夠立場向美國監管機關申請完整使用許可。這支疫苗目前僅有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發的緊急使用許可。BioNTech執行長沙辛(Ugur Sahin)在聲明中說,試驗資料「提供了第一批臨床結果,顯示疫苗能有效防禦目前流行的變種病毒,這是達到群體免疫、為全球人類終結這場疫情的重要因素」。
-
2021-04-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批評歐洲疫苗推出緩慢 病例激增令人憂心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強烈批評歐洲在疫苗的推出「令人無法接受地緩慢」,並且說,歐洲病例激增「令人憂心」。世衛歐洲區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在聲明中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提供我們擺脫疫情的最好方法,但是(歐洲)疫苗的推出是令人無法接受地緩慢」,並且正「延長疫情流行時間」。克魯格指出:「我們必須加快這個過程,增加生產,減少接種疫苗障礙,並使用我們庫存的每一瓶疫苗。」世衛說,歐洲的疫情「比我們幾個月前看到的更加令人憂心」。世衛表示,歐洲5週前的單週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降到100萬例以下,但是「我們看到疫情上週在世衛歐洲地區大多數國家中增加,單週新增染疫數已經來到160萬例」。它說,歐洲染疫死亡總數「正在快速接近100萬例,確診總數即將超過4500萬例」。世衛警告,疫情快速傳播可能會增加出現新變種病毒的風險。
-
2021-03-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研究醫護打疫苗降98%新冠感染率 學者籲國人別遲疑
國內第一線醫護人員開打AZ新冠疫苗滿一周人數才破萬,遭批打太慢,可能與疫苗副作用報導引起之觀望心理有關。學者今分析國際疫情指出,上周全球疫情全面回升,變異病毒、疫苗接種太慢、疫苗遲疑心理、疫苗選擇,公衛防疫措施,都是影響因素。不過美國最新研究證實醫護人員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後,降低98%感染率,統合5.2萬人的AZ疫苗統合分析也證實可預防七成症狀感染、百分百預防重症住院,呼籲國人應踴躍接種。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團隊,今持續透過直播報告全球疫情及科學新知。陳秀熙指出,預估下周確診人數將達到1.3億人,復原人數約占七成,預估下周死亡人數將達到284萬人,但疫情仍然緊繃,即便已經有疫苗可以施打,全球疫情還是無法如預期下降,還正在回升,全球各洲的有效病例再生數和解封指數都回到警界線之上。舉例來說,上周美國疫情加劇的州數,從一半升高到三分之二,歐洲疫情上升的國家從六成增加到七成,德法醫護人員疫苗猶豫的情況明顯,疫情也仍嚴重。陳秀熙指出,目前全世界61%國家仍不能解封,僅以色列、冰島、台灣、紐澳等少數國家有條件解封,可以旅遊泡泡彼此來往。公衛學者王威純表示,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提出針對高危險醫療工作者接種效益的報告,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相較於未打疫苗,完整打完兩劑輝瑞霍莫德納疫苗的醫護,可降低98%症狀感染,減少90%需要隔離醫療人數。公衛學者張維容則表示,今年1月發表於《刺胳針》的統合分析則透過總人數超過5.2萬人的資料證實,AZ疫苗的減少症狀感染的整體效益高達七成,針對65歲以上長者,可預防85%症狀感染,對於所有年齡層的重症住院的預防效果更高達百分百。在藥物治療上,也有令人振奮的實證問世。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指出,根據發表於《自然》的動物實驗報告,口服抗病毒藥物EIDD-2801可終止病毒複製,無論是預防性投藥、感染後一天內獲兩天內投藥,都能有效降低小鼠肺部的病毒量,且預防投藥效果最佳。另一篇研究則統合分析現有新冠疫苗藥物治療相關研究, 顯示干擾素非但沒有療效,還會導致死亡風險增加,但歸納出三種藥合併治療最有效,包括抗愛滋病用藥、抗流感藥物、類固醇。陳秀熙表示,目前疫苗接種最大的問題在於訊息傳達和正確抉擇,要有效與自然感染共同塑造群體免疫,還需要有相當的時間,只有極少數國家,例如以色列,才能在短時間內達成這個目標。同一時間,有效的藥物治療需要加速研發,也希望國產疫苗能夠在臨床試驗找到很好的科學證據。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臨床照護指引 助癌友面向陽光
癌症治療方法進步,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讓癌症像慢性病。但癌友面對體力和外型改變,如何做好心理調適、回歸社區,是更重要的一環。衛福部國健署針對頭頸癌及肺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期望對適應不良,甚至有自殺意圖的癌友及時伸援。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表示,從民國103年到107年,台灣十大癌症新發個案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5成,顯示癌症慢性病化,但台灣肺癌心理照護在經濟學人的評比卻掛蛋,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針對肺癌和頭頸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國內外研究發現,癌症病人自殺死亡率高於一般人,患者在確診的第一時間,很容易就被擊潰;台灣癌症病患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111人,和美國的31點4人相比,高出很多,並非台灣癌症治療的預後差,而是在美國較有機會發現失志症候群。方俊凱表示,失志症候群是2001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方俊凱強調,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半數是憂鬱症,另一半則是失志症候群,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很多癌症病人拿的殘障手冊,都是第一類身心障礙類。他鼓勵癌友注意心理健康,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住院時的心理諮商服務,出院後則至精神科就診,由醫師轉介心理師,建議癌友讓專業陪伴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