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李斯特菌
共找到
35
筆 文章
-
-
2025-01-13 焦點.健康知識+
「饗饗」爆食物中毒!夏天冬天中毒類型不同 外食族這樣吃保平安
知名餐廳「饗饗」日前爆發食物中毒事件,據食藥署最新2023年食品中毒資料,通報633件,造成5196人食物中毒、1人死亡。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國人外食頻率愈來愈高,增加食物中毒的機率,夏季容易發生腸炎弧菌中毒、冬季易發生諾羅病毒中毒,呼籲外食族盡可能吃熟食,進食前一定要把雙手洗淨。食藥署統計,2023年通報食品中毒的633件中,以「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人數最多,其次為「病毒」,常見導致中毒的細菌為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等;常見病毒為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造成一人死亡的毒素為「河豚毒」。食物中毒 夏季高於冬季楊振昌說,食物中毒的通報人數日益增加,與國人的飲食習慣多外食有關,通常夏季的食物中毒事件高於冬季,但近年氣候變遷,已出現暖冬的趨勢,不管夏季還是冬季,四季都可能因為氣溫高,導致食材保存不當使病原菌孳生。夏季較容易出現「腸炎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受汙染的食材多為海鮮類,如牡蠣、蝦蟹類等;冬季多為諾羅病毒,受汙染的食材也多為水產品,不過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傳染,也可能是罹病者透過口沫傳播到食材,食材恰好保存條件不佳,促使病毒滋生。米飯若微黏 可能受汙染仙人掌桿菌也是常見導致食物中毒的細菌,楊振昌說,仙人掌桿菌通常是「米製品」,米儲放過久,烹煮後放置常溫過久引起,因此若米飯出現稍微黏,口感不爽口時,就可能受到仙人掌桿菌汙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通常是進食或處理食材的人員「手部不潔」導致,食用者中毒後,會出現下瀉等症狀。導致食物中毒常見的病毒類型,除了諾羅以外,就屬輪狀病毒,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都屬於糞口傳染,但諾羅病毒的主要症狀為嘔吐,輪狀病毒則是腹瀉,兩者都好發於每年11月到隔年2月,1月是高峰期。吃水產品 一定徹底煮熟農曆春節將至,很多家庭會選擇到餐廳吃年夜飯,楊振昌提醒,外食族盡可能吃熟食,尤其吃水產品一定要吃徹底加熱煮熟的海鮮。因為水產品在捕撈的過程中,就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但是如果保存得宜,病原菌可能會自然死亡,但如果保存溫度不佳,如保存在常溫之下(20℃到30℃間),約1小時就可能大量孳生病原菌。如果是吃生菜沙拉,也要注意有李斯特菌汙染的風險,據國外調查指出,易受李斯特菌汙染的高風險食品,包含生菜沙拉、哈密瓜、未經殺菌的乳製品、未充分加熱的熱狗和火腿等即食肉品。2011年美國發生大規模的跨州李斯特菌食品中毒事件,導致逾百人受到感染,就是源自於哈密瓜。楊振昌強調,外食族用餐時,應把握生熟食不交替食用的原則,少吃生食、盡可能吃徹底煮熟的食物,進食前先將雙手洗乾淨,避免增加食物中毒的機率。
-
2025-01-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用微波爐、在室溫解凍都NG?專家解析11種錯誤解凍肉類方法
烹煮冷凍肉是不可避免的,但無論是牛肉、豬肉還是雞肉,冷藏和解凍的方式除了會影響肉的味道和口感外,解凍方式不對還可能使其食用不安全,Takeout網站訪問了從肉販到疾病專家,列出11項錯誤的解凍肉的方式。1.烹煮沒有適當解凍的肉奧哈馬牛排(Omaha Steaks)行政主廚羅斯(David Rose)說,冷凍肉若未適當解凍,可能會讓肉的外部比內部先熟,以為煮好了結果裡面還是冰的,但若要煮到全熟外部又會過熟。食譜作者露娜(Courtney Luna)說,只要遵守幾個簡單步驟,有些肉可以不用解凍直接煮,關鍵是不要讓蛋白質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等有害細菌能繁殖的溫度煮太久,也就是俗稱「危險區域」的華氏40至140度之間,小塊的肉或絞肉只要調整烹煮時間,就可以在冷凍狀態直接煮,若是大塊肉可以用壓力鍋煮,但平底鍋就不行,因為會讓肉在危險區域停留太久。2.解凍肉沒有適當存放從超市買回的肉要先去其包裝,接著用保鮮膜包好再放入可密封的保鮮袋中,放入袋後盡可能地將所有空氣擠出。冷凍肉時避免肉品產生冰晶,這會讓解凍後的肉變得少汁,要避免這情況,要做到肉類在冷凍庫是疊放而非堆放;肉盡量放在冷凍庫後方,那是冰箱最冷的地方,為了避免有害細菌孳生,肉類存放溫度為華氏0度以下。3.在室溫解凍肉讓肉在危險區域的溫度內解凍過久是個大忌,會讓本來就存在於肉裡的細菌繁殖。農業部表示,適當的時間是不超過兩小時,但若肉被放在超過華氏90度的地方,時限就縮短為一小時。在室溫下解凍也會讓肉的內外解凍程度不均,最好的解凍處是冰箱華氏40度以下的冷藏處。4.把肉放在冰箱上層解凍把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解凍很耗時,肉的體積越大需要的時間越久,例如一隻大火雞可能需要24小時解凍。露娜說,肉類解凍時可能會有肉汁流出,因此記得將肉放在盤子或托盤上,羅斯則建議將肉放在冰箱底層解凍,避免肉汁不慎流出沾染其他食物造成交叉汙染。5.解凍後過太久才煮「阻止食源性疾病」(Stop Foodborne Illness)的執行長鮑姆(Mitzi Baum)說,肉在冰箱解凍後要在一定時間內烹煮才不會有食安問題,絞肉、碎肉、家禽和海鮮可以在兩天內維持安全和良好狀態,紅肉則是三至五天。處理得當,解凍的肉也可以再冷凍。解凍的肉在冰箱外放不超過2小時,或在華氏90度以上的地方沒放超過1小時,就能再放回冷凍。6.用熱水沖或浸泡來解凍若時間不夠,很多人會用熱水解凍肉,羅斯說這方法很不安全,因為這會讓肉處在危險區域的溫度中,露娜說這也會讓部分的肉被燙熟,之後再經烹煮肉就變硬或口感欠佳。露娜說,若她趕時間,她會用冷水解凍,先把肉放在密封的塑膠袋中再泡入冷水中,每30分鐘換一次水。網路肉舖Albers Craft Meats創辦人阿爾伯斯(Blake Albers)說他也用冷水解凍,但不要把肉泡在廚房水槽中,若袋子有沒發現的洞,肉就會被汙染。7.用慢燉鍋解凍或煮冷凍肉農業部指慢燉鍋的運作溫度在華氏170至280度之間,因此會讓肉不會太快脫離危險區域的溫度區間,因此用慢燉鍋煮肉前應先解凍;用慢燉鍋煮肉時,農業部建議第一個小時把溫度調至最高,之後再調到食譜要求的溫度。8.用微波爐解凍用微波爐不會讓肉暴露在危險區的溫度中,但羅斯說這會影響肉的品質,會讓肉變乾、蛋白質被破壞導致內部溫度不均。若一定要用微波爐解凍,記得解凍後要馬上烹煮。9.解凍時未遵守食安準則肉品解凍時不要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特別是已經煮好或可即食的食物。此外,處理完解凍肉後一定要洗手,也要徹底清潔解凍過程中使用或碰觸到的任何廚具和餐具。10.忽略包裝上的製造和保存時間在超市買肉時注意包裝上的時間,回家重新包裝後在密封袋上標註冷凍日期和內容物,這樣不但能知道哪包肉應優先使用,也能確保在期限內食用。11.不按照肉的大小解凍不同種類、大小、形狀的肉需要不同方法和時間解凍。露娜說,大塊的肉最好在冰箱解凍,小塊的肉可以用冷水法快速解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9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廚房常見壞習慣 專家列9大NG行可能害你吃進致病細菌
佳節期間,料理佳餚的廚房是家中最重要的地方,但廚房壞習慣可能讓人生病。太陽報(The Sun)報導,包括清洗生雞肉在內,九項常見的廚房壞習慣應避免,否則大啖美食的同時也吃進一堆細菌。1.同一砧板處理所有食材營養師霍布森(Rob Hobson)說,在同一砧板上切肉、蔬菜、水果與起司是衛生地雷,生肉裡的大腸桿菌等細菌會汙染其他食物,食用後導致腹瀉、胃痛與嘔吐,他說自己一定會用不同砧板處理生肉和其他食物,或者用熱肥皂水徹底清潔砧板後再繼續使用。2.重複使用同一支湯匙試吃腸道健康專家索妮雅(Sonia Khan)說,重複使用同一支湯匙會把口腔內的細菌傳播到食物裡,而這些細菌會繁殖,若是生食,還可能接觸到尚未被高溫殺死的細菌。索妮雅建議每次試吃時用乾淨的湯匙,或將少量食物倒入另一個乾淨的盤子內食用。3.未定期更換洗碗海綿索妮雅說,很多人會把海綿用到不能再用,但這樣風險很高,食物殘渣與溼氣容易累積在海綿內,形成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繁殖的理想環境,這些細菌之後再散播到餐具上,讓人暴露在腹瀉與胃痛的風險中;索妮雅建議每一到兩周就換新的海綿。4.吃掉到地上的食物「五秒原則」(five-second rule)指出,掉到地上的食物只要在五秒內撿起來還是能吃。但一項發表於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Journal)的研究發現,細菌傳播只需不到一秒。索妮雅說沙門氏桿菌、諾羅病毒等可能在食物一落地時就跑到上面,因此應避免吃掉到地上的食物,不論有多快撿起來,最好還是丟掉它。5.未確實洗手準備餐點時,洗手是非常重要的。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每個人在處理食物前後,都應該用溫水與肥皂洗手至少20秒。6.清洗生鮮雞肉霍布森說,沒有必要在水龍頭下清洗生雞肉,因為噴濺的水可能讓細菌傳播到水槽、流理台和其他表面上;烹煮雞肉的過程就會殺死所有細菌,因此清洗沒有意義。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有些人不習慣肉類不洗直接下鍋,她分享自己的清洗秘訣:肉類清洗秘訣1.水盆裝一半水。2.輕輕把肉倒進去,不要引起水花,稍微泡一下。3.若為雞肉,可放進煮沸的水,把血沫過掉及殺死沙門氏菌。【延伸閱讀:市場採買回家,蔬果肉蛋怎麼洗,哪個該洗哪個不用洗?】7.調味後未洗手食品保護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的一項研究發現,調味罐是最常受到汙染的物品,潛藏比洗碗布與垃圾桶蓋更多的細菌,因為人們可能摸生肉後沒洗手就碰調味料。專家建議,處理生肉後應該用肥皂徹底洗手,或在處理食材前,先將調味料裝到小碗內,後續就不用再打開櫥櫃。8.剩餘食物放在常溫下索妮雅表示,煮過的食物暴露在常溫下超過兩小時,會讓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快速孳生。這些細菌在溫度危險區段(華氏39.2度至140度)下繁殖,此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最快,會造成食物中毒。9.食物未包覆就進冰箱霍布森說,未加蓋的食物更容易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這會增加食媒性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像能在低溫下存活的李斯特菌,他建議將食物存放在密閉容器內或用保鮮膜覆蓋,以避免汙染和變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冷凍蝦下鍋前要洗嗎?專家告訴你答案:出現1情況該直接丟棄
美國人對海鮮的愛好,從1990年成年人平均每年吃掉15磅,到2021年21磅,可知有增無減,冷凍蝦在下鍋前,該不該洗?對此,專家都說沒必要。農業部食物安全與檢驗處專家喀拉哲思(Meredith Carothers)說,就如肉品或雞肉,下鍋前該不該先洗或浸泡?從安全的觀點,沒有必要,洗了反而有擴散細菌之虞。蝦子是有些微的帶菌風險,通常李斯特菌或沙門氏菌,這是任何帶殼海鮮最好在145℉(62.8℃)以上溫度處理過的原因。佛州聖羅莎海灘高級主廚餐廳(Polished Chef in Santa Rosa Beach)主廚兼斟酒員戴維斯(Nathan Davis)說,蝦子洗得太過或太早,會把鮮味稀釋掉。蝦子能夠吸收水分,用鹽或酒醃過的蝦子,味道特別好,道理在此。休士頓約瑟芬餐廳主廚麥金尼(Lucas McKinney)說,多數商業包裝的蝦子都已去殼、挑去背腸,加了鹽以防菌,如果你買來的這樣處理過,大可放心直接按照食譜去烹煮,不需要再洗。完全解凍的也可照辦。少數情況,可能需要洗過才安全。其一,你自己去殼/皮、挑腸時,若發現還有需要拿掉的東西,還是洗過再烹調較妥。其二,你買來的是半解凍的蝦,又須趕快下鍋,讓殘留的冰晶融掉的話,也最好洗過再下鍋。「更佳住家與庭園」「測試廚房」的品牌經理布瑞奇( Sarah Brekke)說,如果你正要煮的蝦子摸起來黏稠稠的,或聞起來有「酸味」,哪就連沖洗都免了,黏稠和酸味沖不掉也洗不淨,「這表示,吃了有安全之虞」,乾脆丟掉。如果不洗不放心,請記住五要點:1.先用肥皂、溫水洗手20秒,把手徹底洗乾淨。2.洗蝦子一定用冷水,為了保鮮、保味。3.別太早洗,但也別太遲,照食譜烹煮之前,讓它有7至10分鐘晾乾的時間,放在有鋪好餐巾紙的盤子上,乾得快。4.你要料理蝦子前,如做海鮮沙拉或炸蝦,蝦的表層可能還未乾透,用餐巾紙把它拍乾,才能保持住鮮味,外型也好看。5.蝦子碰過的地方,事後一律消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8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喝生乳更營養、易消化?營養師揭殘酷真相:弊大於利
抖音瘋傳喝生乳的好處:更營養、更少化學成分、更容易消化等等,果真如此嗎? 營養師首先提醒,沒經過消毒的生牛奶,好處可能不敵風險。至於營養成分,Aqualab首席食品科學家卡特賴特(Zachary Cartwright)說,生乳含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某些研究指出,高溫消毒會減少怕熱的維生素如維他命C和B,「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這些維他命的重要來源,因此,總體營養的影響微乎其微。」營養師米哈子克(Maggie Michalczyk )也說,生乳也許有更多胺基酸、抗微生物劑、維他命、礦物質和脂肪酸,但是否真如此,還須進一步研究。「喝生乳也許有其營養價值,但目前我不建議大家大費周章去買生乳來喝。」微菌實驗公司( Microbac Laboratories)食品安全專家、資深主任馬丁( Sam Martin)說,經過殺菌處理的牛奶,營養價值其實沒甚麼重大變化,「好幾項研究都證實,經過消毒的牛奶,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與生乳無差,礦物質含量也幾乎不變,因為礦物質在消毒的溫度仍很穩定。維生素C會稍微減少,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他又指出,有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或無法消化乳品的人,喝生乳也沒什麼差別。最近,李斯特菌中毒的消息,時有所聞,如果你看了很擔心,那就更應該注意專家怎麼說的:喝生乳的危險,絕對不亞於吃臘肝腸等熟肉。馬丁說,生乳更易包藏危險的有機微生物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最常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大腸桿菌(E. coli)、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造成食物中毒的病菌。生乳也可能藏有肺結核菌,是人類和牛隻結核病的病原。米哈子克強調,免疫力弱的人尤其要小心,生乳對這種人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而且後果嚴重,即使不用住院,拉肚子或嘔吐可能一兩天不止。馬丁說,生乳可能含有O157:H7型大腸桿菌(E. coli O157:H7),萬一腸道中毒,可能演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等嚴重症狀,目前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惡化,會變成腎衰竭,可能致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0 養生.聰明飲食
高價食材生蠔也榜上有名 食安專家曝去餐廳絕對不碰的4道美食
外出用餐對食安問題感到憂心嗎?哈芬登郵報(HuffPost)採訪食品安全專家,談論他們外出用餐時會選擇避開的食物種類。韃靼牛肉(Steak Tartare)法國餐館常見的韃靼牛肉以剁碎的生牛肉或生馬肉混和紅蔥、酸豆、橄欖油、芥末,表層再打上一顆生蛋黃,這道受歡迎的料理卻是食品安全專家的地雷。牛絞肉應該煮至華氏160度高溫再食用,以預防食源性疾病,食品科學家夸克勒(Bryan Quoc Le)指出:「生產牛肉的屠宰過程中,動物腸道內的部分排泄物會無可避免的接觸或擴散至生肉。」屠宰肉會用一些消毒化合物殺菌消毒,「但在牛隻的腸道中發現一些致病的微生物,如大腸桿菌O157:H7型,非常有抵抗力。」所以烹煮牛肉對殺死所有潛在病原體至關重要。生芽菜(Raw Sprouts)苜蓿、三葉草、綠豆芽、豆芽等生芽菜經常夾進三明治或捲餅內,或被用作精美擺盤的裝飾,然而這些生芽與許多食物中毒事件有關。夸克勒表示,芽是從攜帶微生物孢子或菌落的非無菌種子所生長,被保存在華氏70度至85度的潮濕環境中,由於這遠高於冷藏條件,這些溫度使微生物能夠相當快速地成長,包括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由於發芽過程需要三至四天時間,這些微生物的細胞數量可達到數十億。光清洗芽苗無法去除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不過烹煮可以殺死細菌。生貝類,尤其是生蠔(Oysters)貝類食物常在食品安全專家的地雷名單上,尤其是生貝類,夸克勒指出:「貝類往往是食腐動物或是底棲攝食生物,可以集結大量的細菌、病毒和其他汙染物。」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弧菌(vibriosis),是一種由弧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這種細菌生存於沿海水域,人類可能因為食用生蠔或貝類而感染,導致如截肢等極嚴重後果。餐廳對生蠔的不當處理,包括溫度控制不當(未保持足夠低溫),會助長貝類中的病原體生長。生牛乳(Raw Milk)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舒梅克(Ellen Shumaker)解釋,生牛乳未經過巴斯德殺菌法程序,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布氏桿菌、曲狀桿菌、李斯特菌等細菌很有可能存在其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焦點.健康知識+
「這材質」筷子最易滋生細菌,嚴重恐致命!專家教你存放清洗4方法
筷子是許多亞洲國家的特色之一,在台灣筷子更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餐具。但你用的筷子乾淨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筷子上也容易滋生許多細菌,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炎、甚至是致命疾病。哪種材質的筷子易滋生細菌?筷子上的細菌種類繁多,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等。這些細菌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炎、甚至是致命的疾病。而根據研究,筷子上的細菌菌落數平均為25,610CFU,最高可達30,128CFU,致病菌檢出率為5%。 根據中國研究,大陸遼寧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室研究指出,於廚房使用2年後的木質筷子,含菌落數為每平方公分16.3,而使用近2個月的金屬筷子,所含菌落數僅為每平方公分0.7。這個代表,木質筷子較容易藏汙和繁殖細菌。 臺灣針對4種材質的筷子分析,研究清洗乾淨後的含菌量發現,不鏽鋼筷的含菌量最低竹筷和仿瓷筷子含菌量相近,分別為350、310(遠超過標準值的200隻)木筷的含菌量則為600,比標準值高出3.3倍!若有條紋的竹筷,其含菌量竟然高達13,000!不但比一般竹筷多了37倍,也比馬桶蓋骯髒7~8倍。木筷子在潮濕狀態下,也可能會較易有發霉和細菌繁殖的情形。 筷子上細菌的來源1.口腔細菌:當人們使用筷子進食時,口腔中的細菌可能會轉移到筷子上。這些細菌包括口腔中的細菌,例如口腔菌和唾液中的微生物。2.食物殘渣:若筷子上有食物殘渣,細菌恐在這些殘渣上生長和繁殖。即使筷子清洗後仍含有大量細菌,是因為很多食物殘渣如湯汁、醬汁等仍會藏在材質縫隙中。3. 環境細菌:筷子在使用過程中接觸到空氣和環境中的細菌,這些細菌也可能在筷子表面存在。在潮濕的環境下,細菌繁殖速度約20分鐘就會增加1倍研究人員曾經採集了來自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的一次性筷子(衛生筷)和普通筷子各100個樣本,進行細菌檢測。結果發現,衛生筷子的細菌檢出率為97.5%,與普通筷子的細菌檢出率(97.0%)並無顯著性差異。細菌菌種分布情況也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 研究人員認為,一次性筷子(衛生筷)和普通筷子上的細菌污染,主要是由於筷子在使用過程中與食物、人體等接觸,容易沾染細菌。但與普通筷子相比,一次性筷子的硫化物的化學含量均較高。黃軒建議,還是「不要用衞生筷子,又髒又毒」。 筷子的存放和清洗4方法筷子該怎麼存放和清洗?專家們提出一些建議:1.清洗:清洗筷子時應仔細清洗,避免殘留食物殘渣和油渍。2.存放:每次清洗後將筷子放在碗架上散開晾乾,再將「筷子頭朝上放進筷筒」,並且筷筒應該竖立放置,以避免筷子頭沾染筷筒底部的細菌。筷子應該存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以防霉菌污染。3.消毒:筷子最好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如果家庭經濟可以,也建議可使用消毒櫃進行殺菌。定期給筷子消毒是必要的,每周放在開水裡蒸煮30分鐘一次,或者使用家用消毒柜對木質和金屬制筷子進行高溫消毒。有專家建議:每1—2個月徹底煮一次筷子,高溫消毒效果好;每半年更換 一次筷子。4.建議材質:除了定期消毒外,使用金屬筷子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金屬筷子不易出現裂縫滋生細菌。沒有任何凹槽或紋路的304號不鏽鋼筷子,也許是比較不容易有細菌滋生的。總的來說,定期清洗、晾乾和消毒筷子,以及選擇適合的筷子材質,都是避免細菌滋生的重要方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2-04 焦點.食安拉警報
李斯特菌感染最重致死 食藥署邊境增驗「這3種」水果!預防李斯特菌中毒「五要」
日前美國有民眾喝了速食店的奶昔後死亡,經查是冰淇淋機清洗不當,使得奶昔受到李斯特菌污染,美國已有7個州陸續在桃子、李子和油桃等水果中檢出李斯特菌,造成1人死亡及1名孕婦早產,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將在邊境針對這3項進口水果,增列李斯特菌檢驗。李斯特菌如何感染?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說,感染李斯特菌屬於細菌性食品中毒,因為該菌種廣泛存在於大自然中,具有耐低溫的特性,在5°C以下的環境及冰箱中都能生存,會藉由食物交叉汙染,過去5年內並沒有因為李斯特菌,造成食品中毒的案件發生,美國則發生油桃被汙染,造成11人中毒送醫。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目前在加洲、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伊利諾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等7大州都出現疫情,患者年齡介於30到80歲不等,當中有1人死亡及1名孕婦早產。感染李斯特菌有什麼症狀?周珮如提醒,吃水果時要特別注意李斯特菌的汙染跟中毒,因為該菌具有3到70天的潛伏期,較其他食品中毒來得長,中毒後健康狀態良好的人,會出現類似像感冒般的發燒、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周珮如進一步指出,高風險族群如老人、新生兒、癌症患者、 免疫低下族群等,在感染後會出現敗血症、腦炎、中樞神經症狀等,導致休克、昏迷或致死的風險,因為李斯特菌可以在低溫環境生存,常見在水果、生菜沙拉、低溫冷藏食品等,有交叉汙染的風險。預防李斯特菌中毒「五要」周珮如提醒,預防李斯特菌中毒有「五要」,分別為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等,水果部分,生長採收時接觸土壤,尤其是表皮粗糙的水果,容易藏汙納垢,要清洗乾淨再削皮,分切後也要盡早食用完畢,同時避免食用損傷的水果,以避免李斯特菌感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3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將病菌吃下肚 食安科學家分享自身絕不碰的7種高風險食物
有些食物任何人吃了都會有風險,因為這些食物較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TODAY.com採訪多名專家,列出以下七種食安科學家絕對不會碰的食品。.生芽菜佛羅里達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施奈德(Keith Schneider)表示,苜蓿芽和豆芽很難以完全安全的方法生產,所以帶菌風險也較高。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指出,豆芽需要溫暖、潮濕的環境才能生長,這也是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或李斯特菌等病原體生長的理想條件。.生牡蠣或蛤蜊賓州州立大學食品安全教授凱瑟琳.奈德斯.卡特(Catherine Nettles Cutter)指出,牡蠣和蛤蜊體內會遺留吸入的水中汙染物,包括會導致弧菌病(vibriosis)的細菌,以及沙門氏桿菌、諾羅病毒和肝炎病毒等。根據CDC,這些細菌存在於牡蠣生長的沿海地區,其中「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會進入血液引發食肉症和感染性休克等致命併發症。.生奶施奈德指出,奶是從產奶動物的乳房中擠出來的原始農產品,且乳房就位在排泄系統旁,很容易受到汙染,導致細菌跑到奶中。所以,聯邦政府才會規定奶類必須經高溫殺菌,以確保食品安全。根據CDC,可能感染牛奶的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李斯特菌、布魯氏菌病(brucella)和沙門氏桿菌等。.生蛋或未煮熟的蛋生蛋或未煮熟的蛋更有可能被沙門氏菌等病原體汙染,所以專家都會避免食用任何生蛋或未煮熟的蛋,或包含生蛋或未煮熟蛋的食物。.韃靼牛肉卡特指出,包括韃靼牛肉在內的任何生牛肉食品,都可能包含大腸桿菌、耶爾森氏菌(Yersinia)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病原體。除了生牛肉外,韃靼牛肉還包括會有感染沙門氏桿菌風險的生蛋黃。.未煮熟食品根據CDC,任何未煮熟的肉類和魚類,都可能含有會導致腸胃不適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曲狀桿菌等。.外表膨脹或損壞的罐頭施奈德指出,罐頭是經過高溫高壓殺菌過程所製作,主要是要消滅食品中的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延長保存期限;當肉毒桿菌跑到罐頭內生長,就會開始產生氣體,導致罐頭膨脹。所以,如果罐頭出現膨脹、凹陷或損害,就代表內部遭細菌感染,或在製造過程中出錯而變質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抹布竟比馬桶髒!泛黃、發黑快丟 譚敦慈:想要徹底殺除細菌按3步驟正確清潔
日前牛肉拉麵店抹布水事件引起關注,許多民眾想知道廚房抹布有多髒,1項英國研究指出,90%以上的廚房抹布上面附著病菌,每平方公分有8.75億細菌,毛巾每平方公分則有2.48億細菌,馬桶則有3000萬細菌,抹布病菌數遠比馬桶還要多。抹布病菌多 泛黃、發黑快丟!「無毒教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抹布上的病菌眾多,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菌和黴菌等。臨床顯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引發食物中毒,以致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譚敦慈建議,只要抹布泛黃、發黑,就應該立即丟掉。清潔抹布3步驟 避免細菌孳生只要是煮沸的水可以殺死一般病菌,而黴菌則需400多度高溫,才能消滅。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即使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以下提供正確清潔抹布的步驟:▸1.浸泡於泡稀釋漂白水(10毫升漂白水混和於1公升清水內),或以滾水煮過。▸2.用手擰乾抹布。▸3.曝曬於陽光下。譚敦慈提醒,同1條抹布不可用在許多地方,例如,擦拭餐桌、碗盤餐具、擦爐、水槽,應分別使用不同抹布,不能1條抹布用到底。另外,只要抹布發黃、出現黑點,即代表發黴,應該立即丟棄。不過,台灣天氣常為高溫潮濕,只要相對濕度超過60%,就容易孳生黴菌,且很多房子並無前後陽台,無法晾乾抹布,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拋棄式抹布、廚房紙巾,降低病菌感染。延伸閱讀:.你家牆角超髒!3處髒度第一名竟是「它」 醫:出現一生物代表有分屍現場.家中出現蟑螂怎麼辦?用拖鞋打病菌恐上身!網推4大滅蟑法1次告訴你.牛奶放冰箱門邊更易壞!專家曝「最佳存放位置」,肉類跟乳製品要放這★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4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脂、護心血管、防泌尿道感染 詳解洛神花功效及食用禁忌
洛神花(Hibiscus sabdariffa L.),洛神花又稱為洛神葵、玫瑰茄,西方稱為Hibiscus 或是Roselle,洛神基本上就是英文 Roselle 名稱的直接音譯。洛神花是一種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和保健品的熱帶植物。它源自印度並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於1910年由當時任職於總督府的日本人藤根吉春自新加坡引進,現今主要在花東地區種植,因為那裡的氣候溫暖,特別適合洛神花的生長。洛神花屬於錦葵科木槿屬的一年生木質狀草本植物,與觀賞用的朱槿(或稱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屬於同屬的近親,花的外型也有若干相似。其實我們叫它做洛神「花」是有點誤會的,因為我們平常食用的部位並不是花瓣,而是花瓣脫落後留下的花萼部位,因此洛神花採收之後,還有一道繁雜的工序,必須去掉裡面的種子。洛神花最常見的食用方式是當成花茶,或加工成糖漬蜜餞、果醬食用。洛神花味道非常的酸,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而且泡茶時會呈現鮮紅的茶色,那是因為洛神花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花青素,在泡茶時溶出的關係。此外,洛神花還可用來調味熱帶水果沙拉,或用於製作果凍。除了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C之外,洛神花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其富含植化素,如與藍莓相似的花青素、類黃酮、多酚等成分,因此具有多種保健功效,包括美容護膚、調節血脂、保護心血管、保護肝臟健康等多種功效,尤其是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方面,已經獲得許多科學實證,是除了蔓越莓之外,罕見具有此功效的保健食品。洛神花有哪些成分?洛神花含有豐富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礦物質如鉀、鈣、鎂。洛神花最特別的是含有具高抗氧化性的多酚類(polyphenols),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洛神花含有高達90毫克的總多酚,這些多酚類包含了花青素(anthocyanidins)、類黃酮素(flavonoids)、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以及異黃酮素(isoflavonoids)等。洛神花有什麼功效?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洛神花以其清熱、利尿、解渴等功效被廣泛應用。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洛神花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功效,包括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降低血清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減少氧化性肝損傷、減少脂肪肝及纖維化、預防泌尿道感染等。因此已經有許多生技廠看好洛神花,將洛神花開發為保健食品,甚至有的產品已經獲得健康食品認證。降血脂、膽固醇台灣中山醫學院的團隊刊載於國際期刊的研究證實,洛神花具有預防低密度膽固醇(LDL)氧化的反應,也能降低體內血脂濃度,進而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會。動物實驗也發現,洛神花萃取物可以降低近5成的血中三酸甘油脂,引此也具有調節血脂的功效。保護心血管洛神花萃取物中的類黃酮素、原兒茶酸、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能藉由清除活性氧有害分子,避免自由基攻擊血管壁,造成血管的損傷。因此動物實驗也證實,洛神花具有預防動脈硬化的功能幫助新陳代謝洛神花具豐富的有機酸,可以幫助清除乳酸堆積。花青素等抗氧化劑,也有助於促進微血管的血液流通。洛神花也含有豐富的鉀,因此也有利尿作用,同樣可以增進新陳代謝。保護肝臟動物實驗發現,洛神花萃取物可降低肝功能指數GOP及GPT,所以有保肝的功效。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UTI) 提到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功效,要以蔓越莓前花青素最廣受女性所知。然而近來經過法國等地的學者研究,洛神花在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方面,也展現良好的功效。泌尿道被細菌(主要是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等病菌)感染會造成女性泌尿道反覆發炎、搔癢、分泌物過多及異味的困擾。台灣屬海島潮濕環境,女性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更高。洛神花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與多酚,對微生物具抑菌能力,特別對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及腸炎弧菌(Vibiro cholera)等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實驗顯示,洛神花萃取物可以降低尿液的pH值、酸化尿液,有助於抑制細菌生長。而研究顯示,以曾受泌尿道感染的女性實驗,食用洛神花萃取物,可以減少 89%泌尿道感染率,並且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率。台灣中國醫藥學院的團隊經過研究認為,洛神花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功能,可能也部分來自於洛神花抗發炎的效果。洛神花安全嗎?有什麼禁忌?洛神花是一種食用歷史很長的天然食物,食用上是安全的。只是洛神花很酸、多酚含量也很高,味道酸澀味很重,因此不管是泡茶、或是做成蜜餞、果醬時,會為了好入口加入不少的糖,請注意糖份與熱量的攝取。同時,因為洛神花的酸度高、多酚含量也高,所以如果胃腸敏感或是有胃食道逆流的人,請注意洛神花仍具有些微的刺激性,避免空腹時大量食用。延伸閱讀:同樣具有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功能的蔓越莓統合性研究分析許多臨床實驗的結果後結論,蔓越莓有助於降低26%的經常性泌尿道感染。另外,持續食用蔓越莓也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再復發機率,像這篇針對176位18-60歲的女性,且於過去12個月内得到過一次泌尿道感染為對象的研究證實,每天食用 500毫克的蔓越莓萃取物,發現可以使泌尿道感染的復發機率降低58%。參考:蔓越莓前花青素(OPC)的功效有哪些?蔓越莓益生菌為何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最佳組合?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8-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生食、熟食砧板要分開!四類材質砧板怎麼挑?使用訣竅、清潔方式有差
砧板是家中廚房的必備用品,功能單純,但若使用與清潔不當導致細菌孳生,可能會成為食品中毒的原因!邀請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教大家砧板的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正確清潔生食與熟食應該使用不同砧板,且用後立刻仔細清潔。他建議家中最少準備兩塊砧板:一個專門切生肉等生食,另一個專門切熟食,例如熟滷味等食品,避免生食上的微生物因交叉污染傳到熟食,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果會更好。生熟食的砧板可以做標記,或直接以不同顏色砧板分別,方便自己與家人辨認。砧板應避免鋼刷與滾燙熱水砧板使用後須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孳長。清洗時以洗碗精、沙拉脫等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以防刮痕損傷,也不可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否則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消毒可用酒精或漂白水砧板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若想額外對砧板施行消毒,可以用75%酒精或200 ppm的漂白水(以市售5%漂白水為例,可將40mL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調配)消毒,避免消毒液殘留砧板而污染食材。如何挑選砧板?可依據廚房流理臺面的大小,挑選大小合適的砧板,操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不同材質的砧板各有其特性,使用與維護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四大類砧板材質(木頭、塑膠、玻璃、不銹鋼):1、 木頭砧板:材質較厚重,適合剁切生肉。木頭砧板較不容易造成刀具損傷,但容易吸水、發霉,需注意絕對不可長時間泡水,以免吸水後形成讓細菌孳長的環境。2、 塑膠砧板:較為輕薄、平價,有不同顏色可供選擇,但較容易留下刀痕,若損傷嚴重即須更換,不可繼續使用。特別提醒,高溫、高油食物都不可直接放上塑膠砧板切,以免超過耐熱溫度。3、 玻璃砧板:不容易附著氣味、較耐高溫,但容易使刀具變鈍,且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小心。4、 不銹鋼砧板:近年來常見的新材質,表面光滑、不容易留刀痕,方便清洗與保養,但容易造成刀具磨損,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留意安全操作的問題。【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研究發現:過量喝「1飲料」,比喝含糖飲死亡率高8%,比喝無糖飲料高26%天天五色蔬果均衡吃吃出免疫力,從內而外打造防護力!退化性關節炎的併發症有那些?會影響影響手、膝蓋、臀部?養好習慣減緩骨關節炎不適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14 養生.聰明飲食
我吃的是重組肉嗎?與一般肉差在哪? 辨識「肉品真偽」秘訣曝光
隨著疫情升溫,不少人開始在家吃飯、聚餐,而火鍋可說是最適合團聚的餐點,不只能避開人潮群聚,更能配合不同的飲食喜好選擇適合之食材。但你注意過吃下的食材嗎? 同樣是「餃」 各有玄機像半個月亮、黃澄澄的蛋餃,營養師張越評說明,其是將蛋液煎至半熟作皮,再放內餡對折成型;捲成一圈的魚餃,餃皮原料是魚漿加澱粉,餡料則多使用豬肉;傳統燕餃皮(燕皮)是以豬肉泥與澱粉製作,因傳統作法十分費工,目前許多市售燕餃皮改以修飾澱粉為主原料;水晶餃半透明的外皮,是以樹薯粉等澱粉加水、沙拉油揉製。(推薦閱讀:10顆水餃=1個便當! 「12款水餃熱量排行&暴肥搭配」曝光:第一名是大家的最愛) 火鍋料多以魚漿加澱粉製作 鈉含量不容小覷此外,形形色色的火鍋料,如魚包蛋、起司球、蝦球、魚卵卷、蟹肉棒等,形狀與餡料略有不同,但主體皆以魚漿加澱粉製作。大家都愛的香菇貢丸,是豬後腿肉打成油水均勻的漿狀(即乳化狀態)後加入香菇拌勻,再擠成丸狀放入熱水定型。(推薦閱讀:5大最愛火鍋料排行出爐,每吃一口熱量皆爆表,3種配角熱量也不低) 張越評表示,餃類、丸類這些火鍋料多為加工食品,且調味較重,鈉含量通常不低,因每顆熱量約在25~70大卡之間,建議適量為宜。 重組火鍋肉片 加熱全熟安心吃至於肉片也是火鍋不可或缺的角色,張越評指出,重組肉是將禽畜肉類或魚肉,經過組合、黏著或壓型成的肉品。從外觀看,重組肉大小形狀較一致,但肌理紋路雜亂,吃起來較軟爛;一般肉則相反,大小形狀不一致、肌理分明,且富有嚼勁。 (推薦閱讀:台輸出美金針菇驗出李斯特菌!生魚片、即食肉品也藏風險 專家授「7大預防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重組肉食用時務必加熱至全熟以降低食安風險。食藥署也規定,重組肉的包裝上或散裝重組肉食品之販售場所,皆需清楚標示「重組」、「組合」或等同之文字說明,並加註「僅供熟食」等醒語。 (推薦閱讀:吃到沒熟的豬肉會怎麼樣? 恐怕不是拉肚子而已!醫曝「驚人下場」) 多了「百頁」兩個字 豆腐熱量差3倍而不少都必加的豆腐,則是由豆漿添加凝固劑製成,至於百頁豆腐是以大豆蛋白與澱粉、油脂混合製成,張越評說,其油脂占比超過7成,熱量是一般豆腐的3-4倍;但這還是不熱量最驚人的,常見的豆皮,每片熱量則高達95大卡,因此,吃火鍋時須留意食用量。(推薦閱讀: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延伸閱讀: ‧肉片出現金屬綠光還能吃嗎? 食藥署授「簡易分辨是否變質」:3異狀快丟 ‧火鍋湯頭超過「1時間」喝恐致癌! 醫曝:煮久、葉菜藏風險 
-
2022-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金針菇感染李斯特菌 醫師提醒三類人應特別注意
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因為驗出遭李斯特菌汙染,引起民眾的關注。南投醫院表示,李斯特菌為第四類傳染病,易受感染的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等。65歲以上老人、孕婦、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且食用前充分加熱。依據疾管署資料,感染李斯特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一般正常族群感染後,不易受李斯特菌感染,或僅有腹瀉、噁心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或新生兒感染,則可能會發燒、引發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孕婦被感染可能流產、死胎或早產。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李斯特菌常發現於土壤、腐生植物和哺乳動物糞便中,可生長於3至45度,冷藏溫度4至10度仍可繁殖。傳染途徑是以食品為媒介,包括受汙染的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等。營養師陳佳祺提醒,為預防李斯特菌感染,進食前後應洗手,生食蔬果要徹底洗淨,避免吃冰存過久的食物,烹煮與復熱食物應確認中心溫度超過75度,盡量選擇當令及在地食材,減少食材在長途運送中因保存不當孳生病菌風險。
-
2022-03-24 新聞.食安拉警報
銷美金針菇 李斯特菌汙染爆2起
再傳第二起台灣金針菇受到李斯特菌汙染遭回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1日再公布台灣金針菇檢出李斯特菌,這次廠商為「Top Quality Produce Inc」,業界研判為在當地換包裝的產品;農委會認為是航運過程被汙染,將調查後對外公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說,兩件金針菇事件,經查貨源都來自位於西螺的尚旺農場;尚旺供貨給「彰化縣菇類合作社」,同時也供貨給「Top Quality Produce Inc」,同一個貨櫃出口到美國,也就同樣都被驗出李斯特菌;等於一個貨櫃、一個農產品供貨商,提供給兩個廠商,一起去美國,被美國FDA列為兩起案件。雲林縣府衛生局昨與食藥署中區管理中心人員到雲林西螺尚旺農場查驗,針對農場環境、種植等環節,環控生產、產程無虞。王姓業者說,這批金針菇是去年10月接單生產,栽種55天後採收,12月生產包裝出貨926箱,全依標準流程執行;出貨前農場會做重金屬、農藥殘留等雙重檢驗,出口前有2箱檢疫樣品由下單的彰化一家合作社交付國內檢測李斯特菌,均符合規定才出口及外銷924箱,如今在美驗出李斯特菌汙染後已銷毀,無同批貨品在台灣,無流入國內市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水質或土壤環境中都有李斯特菌,農糧署、防檢局確認過,李斯特菌不太可能在金針菇生產過程出現,因為會有高溫滅菌及相關處理,推斷是運輸過程造成,或包裝處理產生問題,會快速釐清;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會與業者溝通,確認生產、包裝到物流運輸的可能汙染途徑,未來會輔導業者加強控管,也會釐清。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再傳第2起台灣金針菇染李斯特菌?美FDA回收
再傳第二起台灣金針菇受到李斯特菌汙染遭回收事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1日再公布台灣金針菇檢出李斯特菌,這次廠商為「Top Quality Produce Inc」,業界研判為在當地改包裝的產品。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證實此事,但他說,這起公告事件,以及昨天曝光的金針菇,貨源都來自位於西螺的尚旺農場;尚旺供貨給「彰化縣香菇合作社」,同時也供貨給「Top Quality Produce Inc」這家廠商,在同一個貨櫃裡出口到美國,也就同樣都被驗出李斯特菌,等於一個貨櫃、一個農產品供貨商,提供給兩個廠商,一起去美國,因此美國FDA分為兩起事件公告。姚志旺說,農糧署會介入輔導,了解整個菇類生產的情形、管理,生產過程究竟有那些問題,同時也要請相關的農政單位協助,比如農試所、農改場等等,看看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根據美國FDA公告,正在召回所有200g/7.05oz包裝的台灣金針菇3月1日至3月16日的產品,遭受李斯特菌汙染。而這批產品為200 克/7.05盎司,帶有透明綠色塑料袋,並標有中英文「台灣金針菇」。塑料袋的一側,有UPC代碼848180019661、Top Quality Produce Inc的名稱、地址、徽標和食品說明,以便在冷藏和烹飪前保持冷藏和烹飪。公告中指出,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可導致幼兒、體弱的老年人和其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患嚴重疾病,有時甚至會致命。姚志旺說,3月21公告的金針菇被檢出李斯特菌案,經洽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了解,與3月18案均為西螺尚旺農場供貨,這案件是1月27日裝櫃出口,透過不同貿易商供應美國不同通路,出口前也都有經過檢測沒問題才出口。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金針菇李斯特菌汙染 官方追來源與流通
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汙染。彰化縣衛生局調查,合作社只負責行銷,該批產品的農場總公司為西螺尚旺農場,出口的公司在高雄,衛生局已要求現場金針菇產品先行停止販售,追查產品來源及是否在國內流通。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菇類生產合作社有點像集貨中心,很多金針菇的來源是台中、雲林,很可能在養殖或銷售到國外後處理過程出現汙染,需查清楚。西螺尚旺農場王姓業者說,李斯特菌是環境菌種,金針菇本身就含有微量李斯特菌,去年底出貨銷美因航運塞港,在海上漂流二個月,研判超過保存期限才導致李斯特菌繁殖至超標。這批金針菇是經中間商出貨給高雄一家青果合作社,目前農場仍以國內市場為主,只要在保存期限一個月內的金針菇,保證安全無虞。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我金針菇 美驗出李斯特菌汙染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台灣出口到美國加州的金針菇被李斯特菌汙染遭回收,已購買的消費者可退回並全額退款。農委會農糧署說,這是台灣農產品首次在美被驗出李斯特菌,可能因國際船期不順、運輸期過長所致;將輔導菇類業者,出口前加強採樣檢驗數量及頻率,也不排除到生產場所再抽驗。據了解,被檢出的萬生集貨包裝場為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之運銷中心也供應國內通路。不過國內連鎖超市、量販通路均表示未販售該品牌或未引進同批金針菇商品,民眾可安心食用。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說,疑似出問題的「彰化縣香菇合作社」該批商品共九二六箱,約八至九公噸,二月即在美多個超市上架,合作社還未拿到美方檢驗報告,過去也沒被查過,加上金針菇出口時SGS都檢驗合格,哪個環節出問題正檢討中。姚志旺說,推測可能因國際航運時程拉長導致。以前十八至廿天到美國,現在需四十至四十五天,李斯特菌在攝氏四度下仍可生長,導致在美驗出陽性。由於該商品國內也有鋪貨,會由衛福部食藥署了解市場端情況。業界人士說,該合作社是知名菇場,各大通路都有上架,不太可能外銷運輸受汙染,因金針菇是真空包裝,雖非絕對真空,但要在雙認證、標準的菇場發生李斯特菌汙染機會不高,推估是人的因素,因此包裝時務必強制洗手、戴手套、口罩、帽子。另名菇類業者也研判,恐個別廠區包裝流程的人員清潔問題。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說,李斯特菌是不耐熱的微生物,國人不會直接生食金針菇,只要充分加熱就可降低風險。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表示,烹調溫度達攝氏七十二度即可殺死李斯特菌。免疫正常者不易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即便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疾病甚至死亡,致死率可達二至三成。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輸美被驗出毒菇 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稱出口前採陰性
針對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汙染,保證責任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今晚發出聲明表示,本批金針菇是在去年12月出口到美國,出口前曾經過相關檢驗,均顯示未檢出李斯特菌,極可能在國際運輸過程中,因海運延宕或環境因素造成,與國內市場管道銷售無關。保證責任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表示,李期特菌常見於自然環境中,如泥土、水等,也可存在於未經煮熟的蔬菜及肉品中,李斯特菌在低溫的環境下生存,並在冷藏的食物中繁衍且不耐高溫,因此在攝氏72度C時,可將李斯特菌完全殺死。合作社強調,該社向來關心食品安全衛生,對於農產品原料的把握甚嚴,每年除接受驗證公司稽核外,也進行必要的定期檢驗,也接受食品衛生主管機關到賣場抽驗,請民眾安心食用菇蕈類產品。此案經彰化縣衛生局調查,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只負責行銷,該批產品的農場總公司為台中尚旺農場,另外,實際負責出口的公司在高雄,衛生局已要求現場金針菇產品先行停止販售,追查合作社產品來源及是否在國內流通。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晚間發表聲明澄清。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台金針菇在美被檢出李斯特菌 專家點出這些環節有問題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告,台灣出口金針菇遭李斯特菌汙染,被下架回收,這是台灣農產品首度在美被驗出李斯特菌;農業界表示,依法農產品並沒有檢驗李斯特菌,這是個別菇場人員管理問題;學者則呼籲消費者避免生食,可將風險降到最低。根據了解,美國召回的,是3月1日至16日的產品,數量約有8至9公噸,今年2月即在美多個城市的超市上架。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表示,李斯特菌是一種不耐熱的微生物,一般葉菜類會做此評估,但菇類很少做李斯特菌檢測;李斯特菌環境中也會有,因此有些包裝場會用次氯酸水或臭氧殺菌,但菇類不會針對李斯特菌做滅菌動作,金針菇台灣人並不生食,也是原因之一。謝昌衛表示,李斯特菌環境中就有,也會透過受汙染的水源引起,菇場是高溫多濕的場域,本身有微生物是正常的,消費者不用太擔心,農產品並非一般食品,金針菇國人也沒有直接生食,必須經過充分加熱才食用,就可以降低風險,管理良好的菇場,會把病原菌降到最小。某業界人士表示,「彰化縣香菇合作社」是國內知名菇場,國內各大通路都有上架,這是一個雙認證的廠,他研判不可能是外銷運輸過程受到汙染,因為金針菇是在包裝裡,且有抽真空,雖然非絕對真空,但要在雙認證、標準的菇場發生李斯特菌,機會不高,他研判能有的生物汙染就是人,包裝需要強制洗手,且包裝過程必須戴手套。某菇類業者則表示,這是個別廠區管理,以及包裝流程的問題,李斯特菌非來自菇類生產過程的材料與環節,跟菇類真菌更不相干,是「人」的問題,人員進出清潔,是否戴口罩、手套、帽子,進出菇場、做包裝清潔衛生都需要控管。這名業者說,在美國,食品、農產品視為同一產品,會檢驗生菌數、李斯特菌等等,兩年前因為韓國的菇類出口美國,也在美被檢驗出李斯特菌,因此美方後續非常重視,加強檢驗各種進口菇類。他說,但在台灣,只有食品檢驗,其他不論生鮮或截切農產品並沒有在生產的標準流程裡,至於為何不能驗,「驗了臉就腫了啊!」他舉例,我們吃的生鮮雞蛋,有多少比例用水洗?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問題。
-
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國產金針菇驚傳驗出李斯特菌 彰化衛生局:全面下架追查來源與去向
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汙染,一度指向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供應,不過,合作社出示檢驗報告,證明國內未檢出金針菇含李斯特菌。經彰化縣衛生局調查,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只負責行銷,該批產品的農場總公司為台中尚旺農場,另外,實際負責出口的公司在高雄,衛生局已要求現場金針菇產品先行停止販售,追查合作社產品來源及是否在國內流通。合作社人員表示,這批金針菇在國內檢驗時,都未驗出含李斯特菌,為何出貨到美國卻被驗出,這仍有待釐清;他還說,李斯特菌攝氏70度就可以殺死,美國傳出吃了菇類致死案例,主要是美國人有生吃習慣,但台灣則沒有生吃習慣,所以沒有傳出這個的問題。彰化縣衛生局指出,經查此次被驗出受李斯特菌汙染的金針菇,來源主要來自台中農場7到8家、彰化1家及雲林 ,但雲林家數待查,至於該批號是否在國內流通範圍,正稽查比對中。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合作社金針菇的供貨主要是台中、雲林及彰化,彰化是集散地,確切來源及去向還待清查,已要求合作社所有金針菇停止販售及下架。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從衛福部食藥署確認訊息,供貨到國外的是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目前知道菇類生產合作社是有點像一個集貨的中心,很多金針菇的來源其實是來自台中、雲林及彰化,此次被檢出李斯特菌來源,目前正在做清查,首先,來源很可能在養殖或是處理的過程中,出現汙染,這需要去查清楚。至於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部分,衛生局及農業員稽查人員今天下午已經到現場稽查,葉彥伯說,已要求業者暫停販售及抽驗,此次被國外檢出被李斯特菌汙染的金針菇,是不是國內也有銷售及銷售的去向,衛生局也正在釐清,如果釐清之後,也會通知食藥署及相關縣市,做進一步處理。葉局長表示,目前金針菇來源多數來自於外縣市,目前正在先釐清貨源,目前看來彰化生產的金針菇比例低一點,李斯特氏菌是受土壤汙染產生,熟食風險較低,生食風險較高,目前國內針對李斯特菌在生熟食的監測,規範還有待中央釐清,目前請廠商先停止販售。同時,也要弄清楚貨物銷售到國外之後的處理過程,是否有遭受到汙染,都有待中央去釐清。葉彥伯指出,吃下受李斯特菌的食物,正常人吃下去可能會有腹瀉等腸胃道的症狀,但如果是對於免疫功能不好的人,如老人、孩童,就有可能會造成敗血症等嚴重的症狀,國內偶爾也會有李斯特菌的病例,包括肉品也會有這個汙染,但都是屬於比較偶發性的病例。
-
2022-03-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金針菇在美驗出李斯特菌 食藥署:非供生食台灣不驗微生物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告,台灣出口美國加州的200克/7.05 盎司包裝的金針菇可能被李斯特菌汙染遭回收。對於這項產品是否在台灣流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表示,農糧署仍在掌握國內流通情形,由於台灣民眾菇菌類多為熟食,但因此國內並未針對菇菌類特別訂定微生物標準,若國內驗到李斯特菌也不會下架。根據美國FDA網站3月18日公告,一批來自台灣的金針菇被驗出有李斯特菌汙染, 這批金針菇產品為“Taiwan Best Quality Enoki Natural Mushroom***Manufacturer: Changhua County Mushrooms Production Cooperative”(彰化縣香菇合作社),條碼為UPC 8 51084 00835 8,批號為#3322" 。根據美國FDA公告,幼兒、體弱者或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若遭受李斯特菌汙染,嚴重者會致命;健康者可能只會出現短期症狀,如高燒、頭痛、僵硬、噁心、腹痛和腹瀉;而遭受李斯特菌感染的孕婦,會導致流產和死產。鄭維智表示,李斯特菌主要是在低溫生長的微生物,若烹調溫度達攝氏72度即可殺死。而台灣的菇類多以熟食為主,因此考量風險和國人飲食情況,台灣食品中主要針對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合即食食品訂有微生物標準,會加以檢驗;至於菇菌類則檢驗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並沒有特別訂定微生物標準。不過鄭維智表示,既然業者要外銷到國外,就必須符合當地的食品法規,若美國有訂定相關標準就必須符合其標準。他也提醒,蔬菜類、菇類應徹底煮熟再吃。食藥署稍晚表示,已趕赴產地現場了解,該批金針菇共有926箱,每箱50入。其中兩箱留在台灣做為檢疫樣本,餘924箱全數外銷美國。
-
2022-03-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台灣金針菇被檢出李斯特菌!4族群需注意,最嚴重可能引發腦膜炎
台灣外銷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污染。腎臟專科王介立醫師今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美國FDA公告(https://reurl.cc/OpK4xX),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被加州衛生機關檢驗出李斯特菌而必須回收,而這批被回收的台灣金針菇,出口公司名稱為「彰化縣香菇合作社」(Changhua County Mushrooms Production Cooperative),條碼為UPC 8 51084 00835 8,批號為#3322”。李斯特菌感染途徑,主要是透過食用被李斯特菌汙染的食物或水,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4族群感染恐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4族群注意: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族群、孕婦、新生兒依衛福部疾管署歸類,李斯特菌引發的疾病為第四類傳染病,民眾接觸到李斯特菌後,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感染,即使感染也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族群感染後,主要呈現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侵襲性感染的相關症狀,其中以腦膜炎、腦膜腦炎較為常見,症狀有發燒、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混淆、失去平衡感、痙攣等。而孕婦多僅呈現類流感症狀,但感染後可導致流產、死胎或早產。至於新生兒感染後,容易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可能出現發燒、皮膚紅疹、活動力變差等症狀。此外,李斯特菌症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少數病例是經由直接接觸李斯特菌而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而人與人間的直接傳染仍是相當罕見,除孕婦可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過產道時感染外,目前尚無人傳人的案例。7招避免感染李斯特菌症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此菌於冷藏室的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可殺死,因此,熟食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1. 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2. 處理生食後須徹底洗雙手及器具3. 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應澈底煮熟。4. 分切瓜果後應盡早食用,避免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或冷藏超過保存期限5. 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6. 對於易腐敗的食品,如海鮮、禽及畜肉類等,以及即食性食品,如分切的生鮮蔬果、涼拌蔬菜及肉類等,宜盡早食用完畢。7. 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的肉醬、即食肉類加工品,如熱狗、煙燻海鮮等,即食食品為先行製成並存放供人即食的生菜沙拉、三明治或壽司、剩菜及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若要食用,請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處理食物時,應避免熱狗等即食肉類加工品的汁液接觸到其他食品,並於處理後澈底洗淨雙手及器具。
-
2021-09-08 養生.聰明飲食
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就能長出肌肉?菠菜營養到底有哪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長大的孩子,一定都看過一部經典卡通動畫「大力水手卜派」,卜派吃了波菜罐頭就有立竿見影的力大無窮效果可以對抗壞人,也因此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也會認為吃菠菜是一種卓越的肌肉鍛煉方法,但菠菜跟力量之間卻沒有足夠的科學佐證,但即使是如此菠菜仍舊富含許多營養素。1930~1970年代間長大的孩子,肯定忘不了這個經典英雄角色「大力水手卜派」,這部在1929年連載的美國漫畫卡通裡,主角卜派在體力不支的時候吃下菠菜罐頭,瞬間精力充沛、肌肉膨脹,戰鬥力全滿,成功反轉贏過反派布魯托,讓女友奧莉薇心動不已。這部卡通的成功,讓不少孩童心中深深相信過吃菠菜罐頭就會得到這樣力大無窮的效果。但到底為什麼作者會用菠菜來傳遞這樣的形象,而不是其他種類的蔬菜呢?菠菜代表力量的卡通神話,來自硝酸鹽這部大家廣為人知的美式卡通出自於一位名為Elzie Crisler Segar的漫畫家,卜派這個角色在他的筆下成功成為大力水手傳奇,但透過菠菜罐頭瞬間力量倍增,有科學證據嗎?根據營養學家的分析推測,由於運動或是體力大量消耗的過程中,人體會迅速消耗體內的硝酸鹽,而是菠菜恰巧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所以大量攝取菠菜,被認為可能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受力,但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兩者有絕對的關係。但其實比起吃菠菜可以長肌肉這個卡通神話以外,菠菜其實大有其他已有科學證據的好處。真正有科學證據的菠菜營養即使攝取菠菜能夠健壯肌肉這個說法,並沒有十足的科學證據,但除了這個功效以外,菠菜其實仍有其他營養物質能夠為人體帶來好處。首先,菠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抗氧化劑如葉酸、鎂、維生素A、K與纖維素等,能夠提供人體不同的調節功能。舉例來說,菠菜還有非常多維生素K,對於血壓的調節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菠菜中大量的葉黃素,根據2019年3月發表於《Food Chemistry》期刊的研究中提及,葉黃素在臨床醫學上被認為可以有效維持眼睛健康,並降低黃斑部變性的發生機率,但在加熱的過程中這類物質會被分解,因此以果菜汁或是生食沙拉的方式攝取能夠達到最高的效果。除此之外人們已熟知多種綠葉蔬菜與十字花科的蔬菜都有預防心臟病與中風以及特定癌症的發生機率,菠菜也在這個行列之中。根據專門研究人類神經學的期刊《Neurology》中,於2018年6月發表的研究中表示,包含菠菜在內的多種綠色蔬菜飲食,似乎具有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效果,研究中更表示每天攝取1.3份以上葉菜類的人相較於不攝取或是少攝取的人,身體各項綜合指標整整年輕了11歲。並不是十全十美,菠菜也有缺點即使菠菜擁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但它也有缺點。菠菜由於本身的鈉含量就相當高,倘若大量的攝取可能會有鈉攝取過高的問題,因此在烹調時的調味也要相當注意。再者,菠菜內含有草酸,草酸會與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如:鈣質,使得這類營養物質反而無法被人體吸收。此外,過多的草酸也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這對於本身有這類疾病困擾的人並不適合大量攝取,大量的維生素K也可能會干擾正在攝取血液稀釋劑(抗凝血劑)的功能。罐頭加工其實會破壞菠菜營養,為了安全也須避免生食從當年大力水手卜派而捲起的菠菜罐頭風潮來看,從長時間加熱會破壞營養素的罐頭包裝就可以知道,罐頭絕對不會是攝取菠菜營養最好的辦法。若是要完整攝取菠菜的營養素,許多人會選擇以生食沙拉的形式來料理,但生食卻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攝取到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也因為如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至少要將菠菜在160度下煮15秒,這樣可以殺死潛在的病原菌。當年的卜派風潮引發大眾對於菠菜營養價值的高度信賴,但其實綜合以上菠菜的好處與壞處就可以了解,單一攝取某類食物並不健康,特定族群還有可能會因此讓身體的狀態更不好。所以了解食物營養的同時,也要知道正確的攝取方式以及攝取量,才能有辦法將食物的營養攝取最大化。參考資料▶Does spinach make you strong? Ask Popeye -- and science延伸閱讀▶受傷時能當你的重要防禦!日常飲食別忘了攝取維生素K▶認識植物性鈣質:豆漿、綠色蔬菜補鈣效果比牛奶好?▶日本料理講師用4大步驟傳授挑選蔬菜的秘訣(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是什麼?一次了解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食物中毒發生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通常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在幾天內就會好轉,但有些人特別容易遭受到食物中毒的侵擾,需保持警惕。食物中毒常見症狀當食物被細菌或病毒污染,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諾羅病毒,人體吃下肚後,經常會出現下列症狀。1. 噁心、嘔吐2. 腹瀉(可能含有血液或粘液)3. 胃痙攣、腹痛4. 全身乏力、虛弱5. 食慾不振6. 發燒或發冷7. 肌肉酸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症狀會在幾天內消失,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盡速就醫。1. 症狀嚴重,例如:因為反復嘔吐而無法攝取水份2. 數天後症狀沒有逐漸好轉3. 出現嚴重脫水的症狀,例如:意識模糊、心跳加快、眼睛凹陷、排尿很少或不排尿4. 懷孕5. 年齡大於60歲6. 寶寶或幼兒懷疑食物中毒7. 患有長期潛在疾病,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心臟瓣膜疾病、糖尿病或腎臟病8.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例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癌症治療或HIV那些人屬於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但某些人更容易發生或演變成嚴重的疾病,可能原因與這類人群對抗細菌、病毒的能力較一般人弱。易發生食物中毒的人為下列四大類1. 65 歲及以上成年人由於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和器官退化,無法像年輕人那樣清除有害細菌或病毒,經研究統計發現凡患有沙門氏菌、 李斯特菌或大腸桿菌食物中毒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人的需要住院。2. 5 歲以下兒童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仍在發育,因此身體對抗細菌和疾病的能力較弱,當發生食物中毒時,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食物中毒會導致腹瀉和脫水,除了住院機率提升外,也可能因此出現腎功能衰竭。3.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肝臟或腎臟疾病、酒精中毒和愛滋病,或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的人群,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而無法對抗細菌和病毒。4. 孕婦由於懷孕的緣故,孕婦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因某些細菌或病毒而生病。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CDC
-
2020-10-14 新聞.食安拉警報
國產雞泡漂白水?農委會:國外也有用 擬訂餘氯容許量
今天有媒體報導,台灣36年前引進禽肉電宰設備以來,業者多數採用美國習慣,在冰水中添加次氯酸納(俗稱漂白水)殺菌,可能有食安疑慮。農委會晚間臨時舉辦記者會表示,目前台灣屠宰場並無明定含氯消毒劑使用規範,但許多國家允許使用含氯消毒劑,目前也在進行研究計畫,將請衛福部訂定家禽屠體的餘氯安全容許量。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媒體報導跟實際狀況有誤差,可能導致消費者誤會並影響產業,擔心明天雞價崩盤才及時澄清。農委會也出示各國資料,為降低屠宰場屠體微生物汙染,CODEX、WHO、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皆允許在屠宰場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洗屠體,其中日本使用次氯酸鈉濃度規定200pm以下,台灣衛福部食品用洗滌劑衛生標準則限定在50ppm以下。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允許肉類使用含氯洗劑,根據媒體報導,歐盟23年前就因為食安考量,禁止含氯洗劑用在屠體上,只能用清水、冷空氣清洗,英國知名超市甚至宣布永不販售氯洗雞肉。針對歐盟作法,農委會表示,還在收集相關資料。另外,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洗劑也未使用次氯酸水,而是使用符合水質規範的自來水。黃金城說,家禽從屠宰到送上肉攤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要販售到中午,會有細菌孳生的疑慮,因此仍建議使用含氯消毒劑,但若屠宰過程可以完善區隔,確定不會有交叉汙染、內臟破裂、腸子切斷導致糞便溢出等問題,屠宰場確實可以不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劑。黃金城解釋,家禽屠宰有一定程序,從吊掛、電昏、割喉放血、燙毛到屠後檢查時,必須要清洗冷卻,因屠體先前曾遭熱水燙毛導致溫度較高,必須清潔冷卻,在這過程中使用含氯消毒劑,濃度應該依照衛福部50ppm以下規定。但我國屠宰場並未明訂使用含氯洗劑規範,如何確保業者使用時不會超過50ppm?黃金城坦言,過去沒有抽驗,不過近期已經完成全國114個屠宰場各抽驗一次,結果雞胸肉、雞腿肉、雞翅跟皮膚等四品項,餘氯都低於1ppm,符合2017年訂定的生魚片、截切蔬菜的餘氯安全容許量,未來可據此請衛福部訂定屠體餘氯標準,且台灣自來水本身就有餘氯1ppm。黃金城強調,明天開始將確實要求每個屠宰場的駐場獸醫師,針對次氯酸納使用規範,確實按照50ppm以下濃度規範。防檢局表示,屠宰作業中,難免受到畜禽體表及腸道的沙門氏桿菌、彎曲菌及李斯特菌等食媒性微生物汙染,造成生鮮肉品保鮮期限縮短及影響食肉安全,考量效果後,多數屠宰場會使用含氯消毒劑在冷水槽,作為屠宰作業流程維持低汙染程度的重要手段。防檢局說,我國屠宰場尚未明訂含氯消毒劑使用規範,但參照美國作法,建議我國屠宰場在屠體冷卻作業中,使用含20至50ppm的含氯消毒劑浸泡屠體,並注意添加濃度及屠體浸泡時間,浸泡過後再次以清水充分沖洗後,才能運出屠宰場,肉品分切及加工殘留標準則需符合衛福利「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規範。
-
2020-09-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別吃生食!寶寶出生一天呼吸急促確診「李斯特菌症」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案例,是一名出生不到一天新生兒,研判可能是女嬰在胎兒時期,因母親食用被李斯特菌汙染食物,引發垂直感染。近三年累積4例新生兒個案,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婦產科醫師不建議孕婦吃生菜,若吃不下味道太重的菜餚,燙青菜也是可考慮的選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女嬰一出生即因呼吸急促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母親無症狀,但曾於今年5至6月懷孕期間食用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可能出現腦膜炎或腦炎症狀,留下後遺症,但該個案表現為菌血症,症狀漸漸緩解、預後好,研判可於近日出院。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即食肉品檢出,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林詠青說,感染李斯特菌後,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者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若受李斯特菌感染,感染後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自行痊癒,但免疫力低下族群,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1月1日列為傳染病防治法,今年截至目前共97例個案,低於2018及2019年同期(121例及129例);新生兒個案累計4例,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另有9例有早產、孕程前期胎兒感染而流產及死產女性個案檢驗確診。避免感染李斯特菌症,不建議孕婦吃生菜,但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表示,門診中發現,大部分孕婦不知不可吃生菜,尤其不少孕婦懷孕前期孕吐嚴重,只吃得下蔬果汁。何鎮宇提醒,孕婦即使要吃蔬果,也要先水燙青菜,若吃不下味道太重的菜餚,燙青菜等也是安全好選擇。林詠青說,李斯特菌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由於此菌在冷藏室的4℃條件下仍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可殺死,因此建議瓜類應削皮食用,盡量吃熟食,勿飲用生乳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小檔案╱李斯特菌李斯特菌自然存在泥土及水中,人們主要是透過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少數病例經由直接接觸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除了孕婦可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產道感染,尚無人傳人案例。據疾管署資料,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陳婕翎)
-
2020-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別吃生菜 新生兒出生確診李斯特菌症 死亡率達三成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案例,是一名出生不到一天新生兒,研判女嬰是在胎兒時期,藉由母親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引發母子垂直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近三年累積4例新生兒個案,均為母子垂直感染,侵襲性李斯特菌症死亡率達三成。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個案是一名北部女嬰今年8月下旬出生時,即因呼吸急促症狀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經調查,個案母親無症狀,曾於今年5至6月懷孕期間,食用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生食,造成垂直感染。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林詠青說,若感染李斯特菌症新生兒出現腦膜炎或腦炎症狀,可能留下後遺症,但該個案主要為菌血症表現,住院十天左右症狀正在緩解、預後好,研判可於近日出院。「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1月1日列為傳染病防治法,今年截至目前共97例個案,低於2018及2019年同期(121例及129例);新生兒個案累計4例,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另有9例有早產、孕程前期胎兒感染而流產及死產情形女性個案檢驗確診。林詠青說,感染李斯特菌後的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自行痊癒;免疫力低下族群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自然存在泥土及水中,人們主要是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少數病例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人與人直接傳染罕見,除孕婦可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產道感染,尚無人傳人案例。據疾管署資料,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林詠青說,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由於李斯特菌症主要是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而感染,此菌於冷藏室的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可殺死,因此,建議瓜類應削皮食用,熟食、勿飲用生乳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沙拉當正餐清爽又能減肥?營養師提醒反而易變胖
天氣襖熱,許多女性喜歡「吃沙拉當一餐」,覺得清爽好入口,還能順便減肥。偶一為之無妨,但若長時間把沙拉當正餐,可能減肥不成,還影響健康。吃沙拉,從生菜到醬汁選擇都是一門學問,我們請來營養師為你的夏日沙拉餐把關。你是熱愛生菜沙拉一族嗎?生菜沙拉過去是只出現在高級西餐廳的前菜,如今已進入日常生活,無論在便利商店、速食店、路邊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些人對生菜沙拉狂熱,餐餐以生菜沙拉裹腹,營養師提醒,生菜沙拉最多只能取代一餐,若餐餐以生菜沙拉為食,恐無法支撐人體每日所需的基本營養素,基礎代謝率變差反而容易變胖,連帶影響睡眠品質等。營養素雖多 缺乏蛋白質與全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生菜沙拉可以作為減重的「幫手」,但不該當作「健康飲食」。生菜沙拉的營養素雖豐富,但多數缺乏蛋白質及全穀雜糧類。依照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紅豆、綠豆等,每天建議1.5碗到4碗。蘇秀悅表示,當攝取的熱量不足、飲食不均衡,帶來的副作用就很大。對於原本想減重的民眾,基礎代謝率不足,減重很快就會遇上瓶頸,一旦回到原本的飲食狀況,反而胖更多。而原以為是健康飲食,卻沒有吃足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礦物質、鈣、鎂、鋅、蛋白質等營養素,容易影響睡眠、身體器官等。有蛋有肉有澱粉 溫沙拉較均衡隨著營養的觀念愈來愈健全,不少業者也推出有「蛋、肉、菜」的生菜沙拉,同時還會添加藜麥、核果、玉米等,特別像是溫沙拉,通常都是海鮮或是肉類搭配生菜一起食用。蘇秀悅表示,溫沙拉的營養素比一般生菜沙拉的營養素健全,也較為建議用溫沙拉取代正餐。除了生菜沙拉、溫沙拉以外,許多民眾減重時常會選擇「水果沙拉」。蘇秀悅表示,水果沙拉常常藏有陷阱,有些民眾吃完水果沙拉後,並未把沙拉內的水果納入當日的飲食項目,還額外再吃水果,這樣就容易攝取過量的糖分。水果沙拉藏陷阱 害血糖狂飆依照建議,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二份水果,水果沙拉中的水果也應該算入每日攝取的份量中。如一顆芭樂的熱量為180大卡,水果沙拉中若已經加了一顆芭樂,吃完水果沙拉又額外吃一顆芭樂,等於吃下360大卡,減重計畫恐會因此受到影響。減肥時,也有些民眾會把水果當作解饞的食物。蘇秀悅提醒,只有牛番茄可以作為減肥時解饞的食物,沒有糖分又富含纖維質,其餘的水果,包含小番茄,糖分都過高,不適合減肥時當作點心。吃生菜好處 維生素C未破壞現代人大多是外食族,蘇秀悅表示,平時一個便當油、鹽比菜多,恐不足以攝取到足夠的纖維、維生素C或鉀離子,此時多吃一份生菜沙拉就能擔負起「補足纖維質」的角色。特別是生菜沙拉沒有經過烹調,原本存在蔬菜內的營養素幾乎都能被保存,如維生素C就不會因為「加熱」被破壞。不過,生菜沙拉也因為沒有加熱過,容易暴露在農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風險中。沙拉性寒 畏寒民眾少吃點而且生菜沙拉最好「現做現吃」,有些生菜沙拉放在店內販售超過一天,營養素都會隨時間流失。建議上班族早上出門前準備好,中午立刻吃完,才能吃到新鮮的蔬果,吃進足夠的營養素。站在中醫的角度,生菜沙拉屬於「性寒」的食物。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生菜沙拉對於一般健康人沒有大礙,但對於「畏寒」的民眾而言最好少吃。畏寒的症狀包括手腳冰冷等,這類人通常脾肺功能不佳,建議先調整好脾肺功能,多吃些健脾補氣食物,如薑、四神湯、蓮藕等。化療中患者 不要吃生菜蘇秀悅表示,正在化療的患者、嚴重腎臟病患者、發炎性腸炎、產後正在坐月子的民眾,不建議吃生菜沙拉。化療患者白血球低下,生食對於他們而言恐會增加感染機率,當化療結束,白血球數恢復正常就不再有此限制。至於腎臟病患者,並不是所有期別都不建議吃生菜沙拉,第一期、第二期腎臟病是可以吃的;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病患者,因為鉀離子排泄有問題,才建議不要吃。而腸胃道正在發炎的患者,生菜沙拉對於腸胃的負擔相對大一點,也不建議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