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暈眩
共找到
364
筆 文章
-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有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但光是運動還不夠,他們還有野心挑戰比賽;他們不是年輕人,平均50歲起跳,更有人超過70,但年齡從來不是阻力。運動強健體魄,競賽考驗毅力,「志在參加」不是他們的選項,既然決定參賽,那就得拿個獎牌回來。熟齡人生,在運動場上依然精彩。「這球我來」、「你去那邊」……台北松山區清晨的操場並不寧靜,一群中年民眾正在備戰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是名為「中山六君子」的中山國中晨間運動社,幾乎每天相約練習,年齡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影響。他們並非專業運動員,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運動經驗,但憑藉著團隊友好的氣氛,運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40多人從半百到古稀,跑步、排球、騎車樣樣來。這群人多由附近社區民有里的居民組成,團員並沒有參加資格限制,人數不固定,目前約在40多人左右,然而大多年過半百,不少人已經退休,甚至古稀之年者也不在少數。王世雄今年71歲,團員總喊他「王董」,平時身分是內外銷貿易公司董事長,也是晨運社的發起人。他說,一開始大家各自在操場運動,久了也互相認識,但頂多互相點個頭,後來決定成立社團大家一起運動。中山六君子的運動多元,禮拜一跑步、禮拜二排球、禮拜三騎車、禮拜四跑步、禮拜五籃球、禮拜六排球等,因此練習場地後來也拓展到整個大台北,不只在中山國中。「安哥」張博安是創始成員之一,他自稱是個運動老頭,在40多歲的時候就是跑馬拉松,每天總想著跑步,接觸這幫朋友後,才擴及其他運動,70歲開始學游泳,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取得救生員執照。從六人成軍,健身、競爭更要保持君子風度。「中山六君子」團隊起初是六個人,因為打籃球三對三鬥牛,恰好需要六人。但其實六君子是源自元朝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棵樹,象徵堅毅不搖、內外兼修的精神。王董說,一開始大家從籃球開始打,難免肢體碰撞,想在運動同時秉持君子風度,也希望朋友間彼此誠心、信用、正當、務實。「50歲以前我從不運動,連接送小孩上放學都搭計程車。」62歲的簡雪華,在50歲那年發現容易暈眩等初老症狀,便開始至中山國中操場運動,沒想到跑出興趣來,加入中山六君子社團後,跑步能力更是突飛猛進,從10公里、21公里,到現在連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也只是「小菜」一碟,曾在沖繩、艋舺參加賽事。身為家庭主婦,她笑說,本來煮完晚餐愛看八點檔電視劇,現在都不看了,選擇出門和中山六君子練球。排球最有挑戰,不想志在參加,更想取得名次。今年70歲的劉志崧,報名了七項世壯運項目,他60歲時加入社團至今,已超過10年,屬資深成員。曾在台塑公司服務20年,他回憶,當時只要是廠長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台塑運動會,跑五千公尺長跑項目,自己就曾與創辦人王永慶跑過步,在公司風氣中,養成運動的習慣。跟著中山六君子練排球後,在復健科診所就醫時,被醫師問到「打什麼球」,他回答排球時,把對方嚇到下巴快掉下來。中山六君子報名的世壯運項目中,排球最具挑戰性,為了確認目標,他們曾召開會議,決定「不要只是志在參加,要以取得名次為目標」,因此每人交出會費,找來總務管理資金、聘請專業教練,每日六點就集合,團練一小時至校園警衛現身趕人才離開,雖不像國家隊專業,但精神一點也不馬虎。退休後要有行動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社團創辦人之一陳慶祥「祥哥」更是發下宏願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行,退休後要有動力、自發性參加活動,才能達成目標。」「添哥」周再添對台灣爭取世壯運的過程頗有關注,他說,最終主辦單位在巴黎與台灣之間,決定要讓哪一個國家地區舉辦賽事,巴黎有奧運場地優勢,台灣則因曾經舉辦過世大運,最終決定由台灣主辦,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且賽事涵蓋八成以上奧運項目,且不限資格,「人人都能當國手,不僅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是一種國民外交,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名字。」晨運夫妻檔1-王世雄&黃淑娟:親切晨運阿伯,進公司變霸氣王董。人稱「王董」的王世雄,今年71歲,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中山晨運社,近期轉型為中山六君子社團,以新北市世界壯年運動會為目標,正在密集訓練。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社團中呼風喚雨的他,是一家冷凍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過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雖逐漸交棒兒子掌管公司事務,但也坦言很難真正放手,目前退而不休。公司交棒給兒子,他照樣每天進公司。中山六君子成員沒有幹部之分,但王世雄總是掌握大局,提醒大家何時開始暖身,何時準備收操離開學校。外型神似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穿著一身運動裝束,看似平易近人,旁人透露,「王董夫婦」平時出席晚宴,可是全身昂貴禮服,氣勢鎮壓全場,與晨運時的「阿伯」樣貌差異甚大。「我們是做冷凍食品貿易,也賣寵物零食,包括雞、鴨、鹿肉、柳葉魚、鬼頭刀等,共廿多種產品。」與妻子黃淑娟白手起家,創設冷凍食品公司,王世雄雖認為「為公司永續經營,一定要交棒」,也開始讓兒子獨當一面,但談到公司產品,眼神中仍充滿熱忱。他坦言,自己大概很難完全放手,至今還是每天都會進公司,「運動完人生總要有個方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退休投入志工,又變運動選手,與友同樂又能瘦身。王世雄與妻子黃淑娟結婚近40年,30多年前創業時,公司全部資產只有一台打字機,後因客戶拜訪所需,才開始尋覓辦公室,至今形成小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公司。如今夫妻二人逐漸交棒兒子,黃淑娟說,看著兒子經營網路世界,感受到自己在數位時代中已難跟上腳步,但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外銷轉向國內市場,並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今年已67歲的黃淑娟說,擔心退休後失去方向,自己投入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正好慈濟團隊投入明年新北世界壯年運動會行列,加上中山六君子成員、好友「添哥」極力推薦,因此決定從志工變成選手,報名排球等選項,不僅能參與難得的國際賽事,可與朋友同樂,還能瘦身,簡直一舉數得。晨運夫妻檔2-周再添&陳美莉:運動修身、上課修心,有能力想回饋社會。中山國中一帶運動風氣盛行,不少附近住戶都是操場運動常客,「再添美莉」夫妻檔也是其中一組人馬。周再添、陳美莉夫妻原先在中鼎集團上班,一個負責核反應爐的工程,一個則是公司會計。退休後,兩人「內外兼修」,不只運動籌備世壯運,也尋求宗教修心,更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從小就愛運動,古稀之年仍積極參與賽事。大家口中喊的「添哥」周再添,今年已71歲,正著手備戰明年世壯運籃球、田徑、排球共七項比賽。添哥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學生時期因為個頭較小,校園籃球比賽上場機會不多;但是進入職場後,每周周末持續運動,是公司籃球社一員,曾拿下台北市捷運盃冠軍。61歲時因照顧媽媽離開職場,開始接觸中山國中晨運社,現在每天都是訓練時間。周再添說,不少人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體力反而衰退,憂鬱也伴隨而來。自己除了運動、爬山外,也會跟太太一起去社區大學上課、念經、學佛,希望透過信仰減少心浮氣躁。陳美莉去年退休,起初只是陪著先生一起練習運動比賽、當世壯運志工,但看著社團運動氣氛融洽,也加入比賽,變成排球參戰選手。她說,自己運動幾乎是零基礎,一開始不敢加入,但看著大家凝聚力強烈,也投入訓練,從團體戰著手訓練。支持修法放寬退休年齡,減輕世代壓力、傳承經驗。在雙親過世後,兩人完成志工基本訓練,希望除了參加世壯運挑戰自己外,也可以回饋社會。身體健康無虞的他們認為,現行規定65歲就退休實在太早,支持修法放寬勞資雙方協商,延後退休年齡;一來減輕年輕人負擔,也讓經驗傳承不要中斷。周再添表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襲,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在民間發揮力量。陳美莉也說,「我們照顧老人有經驗,照顧小孩也沒問題」,現在體力都還不錯,希望在世壯運之後朝照顧相關志工發展。投入志工、穩定運動,經濟穩定是不可或缺前提。陳美莉表示,單靠勞退等支應退休生活恐怕不太夠用,他們兩人利用被動收入,例如儲蓄型股票、ETF、基金,股票市場賺利差、分紅等理財。陳美莉說,從先生退休時開始準備兩人退休資本,雖然有點慢,幸好還來得及。小孩目前30多歲,已經建議他們及早開始規畫,建議一般民眾要提早20年計畫退休生活,把剩餘的資產、必須花費,不論金額大小筆都要詳盡規畫,自己安心、也不會造成下一代負擔。
-
2024-10-22 焦點.健康知識+
工程師打電腦切黑色背景反而眼睛更酸!深色主題更傷眼的4個真相
現在網頁或app流行「深色主題」,將界面調成黑底白字,讓人覺得酷炫,也有人認為降低亮度能保護眼睛。然而不少研究指出,這種黑色主題對視力反而可能是一種傷害。一名加拿大的工程師表示自己看網頁、寫程式習慣使用黑色主題,但代價是眼睛會莫名其妙覺得很脹,去醫院看診也沒檢查出青光眼之類的疾病,後來他把主題調回原本的白底黑字才解決。為什麼切成深色主題反而讓眼睛更疲勞?可從色彩生理學和色彩心理學2方面來分析:1.高對比眼睛負荷大就人眼肌肉的緊張度而言,高對比度的傷害大於光線量的傷害。例如在陽光明媚的草原上,雖然光線量非常大,但人眼很舒適;但在黑暗屋子里,手機螢幕亮度調到最低,光線量遠低於前者,但仍然刺眼,這是對比度的影響造成的。人眼看到的畫面,高對比度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工程師每天要看8小時以上的螢幕,所以柔和、低對比度的界面能讓人眼肌肉更放鬆。2.暗適應的傷害人眼看多了黑色介面,轉頭看自然光環境時,會暈眩。當你盯著黑色主題看了1個小時後,切屏到瀏覽器,或者轉頭看同事,都會發生暈眩;反之從明亮環境進入到黑色環境,眼球也需要分泌視紫質來適應,人眼及大腦都要不停的調節。3.視紫質和維生素A和夜盲症暗適應會引發人眼增加分泌視紫質,但視紫質的合成需要維生素A,也就是長期看暗色介面會增加維生素A的消耗。夜盲症是由於維生素A不足、合成視紫質不足而產生的,即使現在還沒有夜盲症,也需要預防。4.人偏好暖色調從色彩心理學看,溫暖的顏色比暗色更舒服。人眼看到的景色,大腦會產生聯想,進而影響心情。看到綠色就會聯想到草原森林,心情不自覺好一點,而看久了暗色或刺激性顏色,心情會較為壓抑。
-
2024-10-11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脂「無明顯症狀」比癌症更致命!醫揭「這類人」致命率最高
今年70歲的余先生,在56歲退休那年,接二連三遭遇家中變故,生活壓力倍增,長時間出現牙痛、肩背痠痛、呼吸不順、站起時暈眩等症狀,原以為是太疲累所導致,沒想到持續幾天後竟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緊急就醫裝心臟支架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醫師告訴他,是因低密度膽固醇(LDL)過高,而導致心肌梗塞。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2017年全球約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至今年增加至2,050萬,短短7年間就增加700萬人死亡,為全球最大死因。他強調,有75~9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可以預防的,呼籲民眾從生活習慣做起,從兒童時期就應避免體重過重,可減少成年後的肥胖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比癌症高三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三高相關疾病為國人最主要之健康負荷,僅次於癌症。根據2021年10大死因報告,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分別位居第2及第4位,死亡人數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中又以粥狀動脈硬化(ASCVD)疾病每年死亡8萬人最多,比癌症約5萬人還高。石崇良強調,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都是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不同於高血糖容易出現口渴飢餓頻尿症狀、血壓可以在家自行量測,高血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且病人若不抽血檢驗,就完全無法知道數值,容易讓自己暴露在致命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之中。非常高風險群,致命率逼近2成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表示,低密度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病友的致命風險高,其中以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與中風最要命,出院後1年累積死亡率逼近2成,高於一般粥狀動脈硬化疾病平均值12.9%。」想做好血脂管理,應從降低低密度膽固醇開始著手。然而,陳文鍾進一步指出,針對「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的病友,LDL標準應控制在70毫克每公合以下,但根據統計,這類病友在急性發病後1年內,治療達成目標的比率不到4成。即使已經到達標準的「極高風險」病友,仍應持續朝目標值55毫克每公合積極治療,幫助清除粥狀斑塊、改善血管功能,才能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與復發。血脂管理新模式APP就能用石崇良說明,為幫助病友輕鬆同時做好個人以及家人的血脂管理,健保署串連國內國內9大學會,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中,新設置了「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專區」,針對不同風險者規劃ASCVD疾病預防、血脂照護模式,可檢視近3年內的血脂檢驗報告紀錄,並首度制訂與公佈「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石崇良提到,「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可幫助醫療人員以一致的標準治療準則,提供高血脂病人更好的照護,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對國人健康與醫療耗用大的衝擊,減少健保資源支出,從根本著手達到降低疾病死亡率的目標。【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7.html】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滑倒地重創頭部 醫提醒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山陀兒颱風來襲,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傳出在信義區滑倒,頭部重創,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跌倒是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旁人幫忙通報119送醫,建議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簡立建表示,千萬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不只沒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大部分老人跌倒, 都是輕微外傷或是頭皮撕裂傷。簡立建表示,可能需要傷口縫合。若有瘀青、血腫,可以透過冰敷緩解,一天5至8次,一次5到10分鐘;血腫瘀青要10天至15天才會消除。若是有服用抗凝劑(通血路)的藥物者則需亦特別注意。另外,血壓突然改變也可能釀成跌倒,簡立建表示可留意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他提醒, 如果平常就有暈眩的問題應該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如果有心律不整也要找心臟內科檢查。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6點半滑倒,頭部重創,消防人員獲報趕抵,檢查已無呼吸心跳,實施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現場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
-
2024-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室內外溫差逾7度容易氣喘 醫建議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過敏原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推估全台約200萬人有氣喘問題,但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醫師指出,近期季節交替之際,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建議患者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說,氣喘主要以外因性氣喘為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但卻容易被當作一般感冒處理。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指出,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說,許多氣喘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行為,不少患者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擔心類固醇的心悸、惡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郭漢彬提醒,如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秋冬盛行東北季風,會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適逢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郭漢彬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現行治療除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08-23 養生.運動健身
立委鍾佳濱服務處助理遭虎頭蜂攻擊亡!登山遇虎頭蜂怎麼辦?千萬別用力揮舞,3要點保命
【記者潘奕言/屏東即時報導】《聯合報》報導,屏東立委鍾佳濱服務處主辦的青年志工團橫越浸水營古道活動,22日下午在台東遭虎頭蜂攻擊,其中41歲的洪姓男子是服務處助理,為保護團員遭到虎頭蜂瘋狂攻擊,經搶救後仍不幸過世。台東縣消防局指出,這支20人登山團走浸水營古道從屏東到台東,到台東端加羅板部落出口附近時突遇虎頭蜂攻擊,團員紛紛逃離躲避,但有3人遭螫傷,2人意識清楚自行脫困。受傷最重的洪男緊急施打3支強心針,昨日晚上11時送至台東馬偕醫院急診,當時已呈現昏迷血壓低狀況,後經急救後仍未恢復生命,於今日凌晨2時42分宣告不治。【記者彭宣雅、葉德正、游明煌報導】遇虎頭蜂千萬別用力揮舞 保命三要點在山區遇到蜂群該怎麼辦?農委會引述「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提出三要點,包括安靜閃避、衣物護頸、以及迅速離開,千萬別用力揮舞,以免引來更多蜂群,保護自身安全。農委會表示,涼爽的天氣,吸引許多登山愛好者,去欣賞森林之美,每年7到11月正是虎頭蜂活動高峰季節,很多人看到虎頭蜂,非常害怕於是瘋狂的揮牠,虎頭蜂其實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備完整的社會組織與蜂巢結構,因此,當蜂群遭受驚擾時,會因強烈的護巢行為而群起攻擊外來入侵者,所以遇到虎頭蜂,民眾千萬別大力揮舞。農委會建議,遇到虎頭蜂應該記得三要點:1、低身體,安靜地離開,勿揮打,以免引發蜂群的攻擊;2、遇攻擊時,應以衣物護住頭部,壓低身體,快速離開,儘量向順風方向離開,減輕引發氣流、殘留被螫者的費洛蒙訊息。3、若蜂群在追擊,附近的人很多, 應分散人群,迅速離開現場,被攻擊的人要快跑,沒被攻擊的人也要大步慢跑,盡量減少毒蜂的注意力,切勿邊跑邊揮動衣物,揮動衣物會造成強大氣流,使得在空中追擊的毒蜂更能認清目標,招來更多毒蜂追擊。秋季登山活動時 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捕蜂達人陳耀基表示,秋季是虎頭蜂最凶惡的時候,蜂后此刻產下最後一批卵,即將進入冬季前,是虎頭蜂進入「生死存亡之秋」的關鍵階段,民眾若靠近,極可能引發蜂群傾巢而出防衛攻擊。遇到虎頭蜂攻擊,目前通常使用腎上腺素治療,但須醫院端或救護車上使用,一般民眾無法取得;建議事先噴灑含DEET(敵避)防蚊防蜂液防範。新北市動保處長楊淑方建議,民眾在秋季登山活動時,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避免喧譁。遇到1、2隻警戒虎頭蜂旋繞時,就要趕緊遠離,以衣服或手肘保護頭部,低身退出或繞路而行,以免引起蜂群圍攻,切勿試圖驅散,以免引來蜂群大軍。「要穿著淺色衣物並戴淺色帽子保護頭部」,楊淑方說,虎頭蜂攻擊目標多為黑色、具絨毛、正在移動的動物,人類受攻擊時,最嚴重的部位多為有頭髮覆蓋的頭部;因虎頭蜂喜歡吸食味道濃郁的樹汁及腐敗的果實汁液,登山千萬不要擦香水、化妝品,減少氣味吸引虎頭蜂覓食。新北瑞芳山區蜂螫最多 這些步道危險新北市消防局統計,蜂螫事件多發生於三芝、金山、烏來、瑞芳、深坑等地山區步道,其中又以瑞芳山區較多,像三貂嶺步道、幼坑瀑布步道、大粗坑步道、八分寮登山步道等。虎頭蜂範圍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在步道沿線蜂巢最容易遭受到驚擾,蜂巢多在樹枝上、地窟內。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若是不小心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農委會表示,若被咬到傷口會有水泡、潰爛等,需小心避免感染;被蜂螫傷,會劇烈疼痛感、腫脹、搔癢,若要消除症狀,可冰敷患部減輕疼痛與腫脹症狀,暫時緩解疼痛感,同時,也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急性過敏症狀,如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就必須立刻送醫急救。農委會說,傷患處腫脹疼痛時,除了先「冰敷」,也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膏,再到醫院請醫師詳細檢查,同時提醒,進入山區時,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淺色衣帽, 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才能好好保護自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3 醫療.腦部.神經
暈車暈機怎麼辦?暈車藥哪時吃才有效?醫教6招助防範,2情況可能不是單純暈車
暈車、暈機、暈船常讓人傷腦筋又很不舒服,許多人會透過暈車藥預防,不過其實抓到重點也可以搭配運用其他方法幫助防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指出原因關鍵及應對方法,也提醒若出現其他2種情況要留意可能是其他問題所造成,應盡早檢查。 為什麼會出現暈車/船/機?內外感受不一致,形成動暈症。 視覺系統&前庭系統:陳建志醫師表示,交通工具行駛間,不論是暈車、暈機、暈船,其實通常都是名為「動暈症」的現象,會引起的原因主要和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有所關聯。人體的感知可包含眼部看到的視覺、被風吹動的觸覺等,又以視覺為主。而位於內耳的前庭系統主要將運動、位置等資訊傳給大腦,例如穩定的車廂內。在各方資訊整合下便可達到日常的平衡。 當感受內外不一致時:當遇上例如九彎十八拐的情況,眼睛等感知器官能夠感受到一切變化,但前庭系統感受到的並不是如此,而是在穩定的車廂內,這種內外感受不一致的情況,就可能發生暈車。另一方面,一邊搭乘交通工具一邊滑手機、邊看書、看報紙等,則可能使視覺聚焦而平穩,但身體前庭感受到不斷改變路徑,也是一種內外感受不一致的情況,也會較容易暈車。 練就「不暈體質」?陳建志醫師表示,只要是人都有可能會暈車,差異在感知接收程度的不同,因此有些人特別容易暈車,有些人則要經過更多峰迴路轉,這可防範但沒辦法治療。不過可透過不斷、長期接觸使得身體習慣,進而形成「不暈體質」,正如經驗老道的船員等。 內外感受不一致容易暈車,醫教6招內外一致助防範! 讓感受內外一致:陳建志醫師表示,正因為視覺等感知與前庭平衡不相符而容易發生暈車,那麼反其道而行,使內外相符就有機會降低暈車的機會或暈車的不適。 這些方法都有助防範:醫師舉例,像是搭乘交通工具時閉上眼睛,可以阻斷視覺降低對外的感知。而看到前面的道路,身體有所準備,跟著倒向轉彎的方向也行得通。另外,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聽過「容易暈車的人坐前面,不要坐在後面。」,這是為了讓視覺、前庭都能更即時得知、更有正在移動的感覺,反之於後座就會較容易暈車。同理,靠窗也有所幫助。在安全前提下將窗戶打開,使風吹在身體上,讓前庭感受到確實正在移動,便與視覺相符。 暈車藥要抓時間,不是當下吃:至於使用暈車藥,陳建志醫師提醒建議在半個小時前就使用,若是在會開始出現動暈症的情況才服用,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甚至沒有幫助。暈車藥視情況斟酌1-2顆,但不宜過多。 2情況可能不是的單純暈車!醫籲盡早檢查治療以助改善。 駕駛通常不會暈車:值得注意的是,陳建志醫師表示,正常來說駕駛者除非遇到極端狀況,否則一般而言是不會出現暈車、暈船、暈機等情況,因為通常內外感知同步是最即時的。 駕駛暈眩症:若是駕駛者出現暈眩的「駕駛暈眩症」,這恐怕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其中常見的一種就是「耳石脫落症/耳石暈眩症」。需要進行復位術治療進行改善,自然也不宜繼續行駛交通工具。 下車暈眩症:若是交通工具行駛間沒有暈,到站後才開始暈,此情況則很可能是「下車暈眩症」,可能為耳石斑病變等問題引起,也會需要復位術等方式進行治療或改善。 《延伸閱讀》 .搭車不暈,下車才暈?原來是「下車暈眩症」在作祟! .騎車、開車突然暈眩!?「駕駛座暈眩症」轉頭看車時最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近視率全球前三 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新突破 台灣同步國際上市!
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成近視人口,而台灣近視人口比率之高,世界排名前3名,國健署統計,台灣20至40歲的成年人近視率,高達7成左右。去年剛通過歐盟認證和台灣衛福部核可,新一代視優SILK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今年正式在台灣上市,接軌國際與法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韓國、印度等醫療先進國家同步引進,對近視患者是一大福音。國人近視全球排名前三 近視雷射手術需求增近視雷射手術技術愈趨成熟,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矯正近視的選項之一。但多數人最擔心術後乾眼、夜間眩光等問題。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指出,其實剛開完刀,多少都會感覺眼睛乾澀、看東西霧霧或夜間眩光的情形,但隨著時間會逐漸改善或適應,病患千萬不要太心急以為手術失敗了。由於技術不斷進步,近視雷射手術能夠精確處理眼部問題,根據目前臨床研究,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術後恢復較快,視覺品質良好,同時有維持良好的角膜弧度與生物力學,術後可以減少光暈眩光的產生等等,有望成為近視雷射手術的好選擇。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 術後恢復快 乾眼機率降孫啟欽說,過去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病人,術後一個月內約有50%至60%有乾眼症狀,而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對角膜神經傷害風險小、角膜傷口密合佳,術後乾眼症狀可望降低至20%以下。相較傳統TPRK手術是利用雷射直接刮除角膜上皮做近視矯正,傷口大、疼痛感強、恢復期較長;近20、30年主流的FS-LASIK手術,會先製作角膜瓣,將角膜瓣掀開後再以雷射矯正,安全性較高,不過少數病人在十幾年後,可能因外傷造成移位而視力模糊。國際發表的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雙凸透鏡密合技術,光斑細緻,雕刻出平滑的角膜透鏡,可以提升矯正精準度、降低發炎反應,術後恢復更迅速、減少乾眼機率,視覺品質方面,因產生角膜皺褶機率低,可減少高階像差等光暈眩光的問題。「近視雷射手術發展至今,越來越多元和安全」孫啟欽建議,根據個人用眼需求、工作習慣等各方面,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手術方式,術前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手術安全性和效果;若是角膜過薄或患有免疫疾病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自身條件及可能的風險,謹慎考慮是否接受手術。近視雷射術後做好眼睛保護 勤點人工淚液孫啟欽提醒,近視雷射手術時間只要數十秒鐘,仍是侵入性手術,術後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才會達到最好效果,建議手術後2至3周,白天外出記得戴太陽眼鏡,可降低發炎反應,晚上睡覺時戴護目鏡,避免碰撞,也要勤點人工淚液,有乾眼症狀每1至2小時點一次,即使不覺得眼睛乾,一天至少要點4次,回診時再根據角膜復原狀況,調整點人工淚液的頻率。另外,剛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晚上可能稍微有夜間光暈或眩光的問題,不太建議晚上開車,若必須開車時,盡量選擇路燈明亮、不要走小路,避免交通意外。
-
2024-06-12 養生.家庭婚姻
婆家只為孕吐全家刁難媳!沒胃口被嗆「想餓死孫子」,媽寶老公不肯搬家:聽我爸媽的就好,該為小孩忍耐嗎?
每天孕吐十幾次根本快住廁所!人夫竟聽家人言怒指太太不做家務、久久出房間一次還臭臉「後悔結婚」氣到搥牆....懷孕的辛苦,只有自己點滴在心頭,孕吐、伴隨著各式身心不適,舉凡暈眩、水腫、賀爾蒙波動、身材走樣,等肚子大起來更是整晚翻來覆去難眠、頻尿......沒經歷過真的很難體會。因孕吐鬧到離婚始料未及一般孕吐在4個月後會逐漸緩解,但視每人體質不同,有的媽媽甚至一路吐到生;無論是每日不斷乾嘔,或者貨真價實的嘔吐,都非常的難受!(編按:對小編來說簡直是痛苦)但沒想到,這位準媽媽卻因為孕吐嚴重,鬧到要離婚。一位懷孕26週的網友在《Dcard》感情版發文,表示目前自己和公公婆婆、大伯大嫂(未生)住一起,老公則是工作關係假日才會在家。她表示現住的這棟透天沒有任何房貸,公公婆婆已退休,有退休金跟股息股利,家裡唯一會共同花銷到的只有晚餐那頓、水電瓦斯、民生用品。而她在懷孕第四週開始妊娠反應就超明顯,一天會吐個幾十次,老公那時候就主動開口要她別上班了,在家好好休息就好,她表示自己也確實沒辦法拖著這樣的身體上班,便辭掉工作在家好好養胎。老公不分青紅皂白責備重點來了,孕吐這個東西並不會因為辭掉工作就不吐了,基本上根本就是在廁所裡生活。但是呢,婆家人開始有聲音出來,加上婆婆在今年過年宣布,兩兄弟都成家了,那以後要開始拿孝親費。每個兄弟都要拿2萬5回來,說是補貼家裡開銷,若要說不該啃老原PO同意,可是開口要的金額覺得有點多了,但她也沒多嘴什麼,給老公自己處理。然而,在她懷孕第18週時的某天,老公突然很用力開房間的門進來並把門甩上,本以為是跟家人吵架了,結果不是,他來質問原PO來自他家人的控訴是否屬實。意思是,原PO沒在上班整天還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跟家裡人聊天相處,也不知道要出來幫忙做點家務煮個飯什麼的,就算家裡人煮好了也不出來吃飯,想餓死他們孫子,就算久久一次看到她,她也都擺個臭臉,好像欠她幾百萬一樣⋯⋯之類的話。對方後悔結婚怒搥牆原PO描述,因爲老公是假日才會回來,平常都是自己在家,他也都知道她會孕吐,一開始也是他叫原PO在家休息,怎麼現在反過來也認同他們家人說的?「我當然就跟他解釋為什麼我都會待在房間的原因,而且我到現在18週了還是會孕吐,到底想要我怎樣?」然而,老公說他很後悔結婚,他不知道結婚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每天聽他媽跟他吵吵吵(打電話抱怨我),跟原PO講電話都是在那邊嘔嘔嘔(他覺得很煩),賺的錢還不能全部是自己的(要給孝親費)。指責原PO又沒在上班幫忙負擔,小孩出來又都是錢,到底結婚是要幹嘛啦!說完他就捶了一下牆壁罵髒話!(編按:聽到這些真的會心涼欸)回娘家也不聞不問原PO聽到這些也很不滿,跟他反應當初說要結婚的是他、說要生小孩的是他、叫她不要工作的也是他,現在小孩都要生了才說後悔結婚生小孩:「有本事叫爸媽把我交給你,現在就要有本事就打電話給我爸媽說你要退婚把我還回去!」他當然不肯也不敢打,原PO氣到幫他撥電話給自己媽媽,撥通後直接把電話拿給他叫他自己講。他也真的有講,說他壓力很大很後悔結婚,他覺得他做不到。(編按:傻眼貓咪)後來原PO媽媽叫他把電話拿給原PO,問發生什麼事;大概說了一下,後來原PO媽媽說會跟爸爸講這件事,問她要不要先回家住,她說好。沒想到回家後整整兩個禮拜,他跟他們家裡人都沒半通電話過來,讓原PO很生氣、爸媽更生氣!「我跟我爸媽說,我想離婚了,我爸媽勸我再想想,別因為一時賭氣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叫我打電話問看看老公現在是什麼意思。」原PO說自己不可能打,今天她做錯什麼?結婚前他都沒想過結婚生小孩本來就是會花錢,他家要錢他覺得負擔大、他自己要去協調,不是拿這個來找理由指三道四,爸媽也無奈告訴原PO有想清楚就好。老公不願意放手後來原PO傳訊息告訴老公她決定離婚,請他負責小孩生出來前這段時間、跟生產時的費用和開銷,小孩滿月後請他帶走不跟他爭,讓自己保有探視權就好。他的回答是,原PO一點都不體諒他的難處,為什麼要在他壓力這麼大的時候還要丟這個難題給他,而且預產期有準確的話滿月就是他的生日,為什麼要送這個生日禮物給他?還說他不會簽字離婚,說原PO就算訴請離婚這個理由法院也不會同意,他寧願把原PO綁死也不可能放她自由......吐到懷疑人生還被公婆嫌有網友說原PO為何不在婆家人前做做樣子?她解釋剛結婚時有,除了午休跟晚上9點後,她幾乎是早上7點多就起床陪他媽媽去菜市場。但她就是會一直嘔吐,臨出門時或在樓下時,就是必須得衝廁所,出來後虛脫臉臭不是她願意,加上在一次嘔吐中親耳聽到公公婆婆說:「有那麼誇張嗎?不想做事就不想做事,要演給誰看?」原PO表示:「很抱歉我就是玻璃心,我只能儘量避免狀態差時出現,不想再被人說我在演嬌貴。」狀態好一點時她會下樓問婆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很常是叫她去洗碗跟拖餐廳的地,也是很常做到一半又忍不住跑廁所吐,吐完出來坐在椅子上休息。婆婆如果有進來看到她坐在那,就會傳訊息給原PO老公說:「叫她做個事就在那偷懶休息,還擺一副臭臉是要給誰看?」而這部分,她真的努力也盡力了。老公無力解決要她妥協此外,關於離婚她不是沒跟老公溝通過。原PO表示可以搬出去,如果她全職顧小孩,給他父母5千~一萬,若是有出去工作請他父母顧小孩到原PO下班接回,就給他們3萬。但原PO老公不同意,覺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搬出去?而且他是長年被派駐外縣市,讓老婆小孩自己搬出去能看嗎?搬去他派駐的城市住,小孩誰顧?找保母托嬰他也不放心。在原PO試著提出解決方案時,老公全部否決,依舊要她忍耐,聽他爸媽的就好,做好他們就不會再講話。「這一切都是告訴我他在逃避所有問題,他沒能力解決,只能犧牲我的感受。」原PO覺得結婚不代表她需要生活在一個唯唯諾諾、看別人臉色的家,如果有能力獨立的狀況下為什麼要她買單?只因為她嫁進來了,身份是媳婦?「不好意思我的名字叫XXX,不是冠夫姓也沒簽賣身契,我也是別人的女兒。」到底該不該離婚?沒有人會想要讓婚姻、生小孩是一個兒戲,想結就結,想生就生,想離就離。面對腹背受敵、老公不挺、身體狀態不好、懷孕無業、小孩未來的照顧⋯⋯都讓人無力無助。若要回婆家繼續生活,是可以生活啊,繼續那樣模式而已,但為何她要承受?「結婚前沒考慮清楚?有人知道婚後妳會因為懷孕的妊祳反應搞到全家吵成這樣?」世界上沒有早知道,也沒有後悔的解藥,她已經盡可能的去做、去跟老公溝通,小孩生下來要面臨這個局面她都不會難過嗎?還是應該遵循老一輩說法為了小孩要忍耐?網友氣憤:遇到媽寶男了,快逃!網友除了有上述問題,原PO逐一解釋外,其餘一致都是看不下去,就連小編看完都氣到飆髒話。「最該後悔的是妳,跟一個沒能力只會發脾氣的巨嬰結婚」、「這種戲碼看多了,之後他家一定會有其他話出來,造成第二次你想離婚,早離早好」、「問題這麼嚴重還在擔心他的生日,是要笑死人喔?」「這就是結婚前沒瞭解對方的關係,現在又帶威脅所以我贊成妳離婚,不體諒妳就算了還威脅」、「公婆問題丟一邊,懷孕老公應該體恤妳,怎麼會對妳大小聲?遇到問題是夫妻要一起解決。」「他當然覺得自己爸媽好相處!」、「你老公的壓力自於他的原生家庭,跟妳沒關係,妳最大的失誤就是不該跟公婆住,第二失誤,就是識人不清,嫁給抗壓性低的老公」、「他到最後還是只想到自己。」大家覺得呢?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31 醫療.心臟血管
半夜如廁昏倒 心臟罷工當心猝死
一名60多歲男子,有規律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之後回復意識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醫檢查發現是「房室傳導阻滯」,醫師指出,若是心跳過慢(每分鐘搏動小於60下)或不穩定、頻繁心搏暫停,就會有猝死的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屬慢速心律不整 無明顯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房室傳導阻滯」是慢速心律不整的一種,平時無明顯症狀,當心跳過慢或暫停時,會忽然出現暈眩狀況。這名患者曾被診斷有第二度心室傳導阻滯、偶發性心室早期收縮,及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輕度狹窄,僅接受血脂藥物治療並追蹤。因患者有相關病史,特別進行連續三天的心電圖檢查,竟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三天內發生逾80次心搏暫停,清醒時最長暫停4.29秒,睡眠時最長暫停8.48秒。立即轉診心臟科,進行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目前症狀穩定。房室傳導阻滯分三度 第三度較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三度,第一度是指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大多不會引發症狀,不用治療;第二度是因有部分心房脈衝無法傳到心室,導致脈搏變得不規則,會依據是否有症狀給予人工心臟節律器治療;第三度是脈衝無法傳導,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竇房結及心房跳動完全無關。潘俊伸說,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又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嚴重也較危險,會有頭痛、低血壓、昏厥,甚至併發心臟衰竭、Adam-Stokes症候群(突發心律異常,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昏厥、抽搐和腦缺血等症狀)等;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肌炎症最常見。潘俊伸提醒,當出現心律不整、胸悶、暈眩時,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詳細檢查找出原因。「房室傳導阻滯」可由問診及一般心電圖檢查發現,但有時患者症狀不明顯,且一般心電圖檢查也不一定有異常,可安排長天期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幫助診斷。
-
2024-05-23 焦點.健康知識+
又地震?你可能有地震後頭暈綜合症 10穴位緩解症狀 ,緊急避難包「6大必備指南」一次看
4月3日花蓮發生7.2地震後,月餘以來發生過若干次大小餘震,使得許多人出現一種常見的地震後遺症,總覺得似乎地面在搖晃,也因此網路上出現一張地震迷因圖,一個裝半杯水的杯子,樂觀的人說:「這杯水還有半杯。」,悲觀的人說:「這杯水只剩半杯。」,結果台灣人看到卻說:「這杯水在搖。」「地震後頭暈綜合症」好發對象雖然迷因圖只為搞笑,卻也道出許多人的心聲,義大癌治療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Post-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 PEDS)是一種常見於地震後的症狀,有三大特徵,包括頭暈、定向障礙和失衡感。讓人感覺地面持續震動或搖晃,即使在地震停止後,這種感覺仍然存在,日本稱這種現象為「jishin-yoi」或「地震醉」,強調其迷失方向和令人不安的特性。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的症狀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各異,這些症狀短則持續數小時,長則可能數月不等,發生原因通常與不平衡及頭暈有關。研究顯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經常發生在具有以下特徵的人身上,年齡在21 歲以上、女性、地震期間處於3 樓以上的較高樓層,或是曾有耳鳴、耳脹、焦慮、以及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等病史等。在中醫治療上,穴位按摩對於緩解焦慮有效,陳冠佐提供10個推薦穴位,以大拇指按壓,也可以搭配市售的含薄荷的精油使用,例如白花油、萬金油、小護士等,進而促進氣機的流通,疏通絡脈,有助於舒緩頭暈的感覺。10大指壓穴位緩解焦慮症狀1.神門 (HT7) - 位於手腕上,這個穴位能有效緩解焦慮、失眠和心悸。建議在感到壓力時或睡前按摩一分鐘。2.印堂 (EX-HN3) - 位於眉毛之間,這個穴位能緩解一般焦慮及相關症狀,如頭痛和失眠。以緩慢的圓圈方式按摩最多5分鐘。3.合谷 (LI4) - 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網狀區域,這個穴位能減少壓力、頭痛和頸部疼痛。建議在兩隻手上施加4-5秒的堅實壓力。4.太淵 (LU9) - 位於靠近拇指的手腕側,這個穴位能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胸痛。建議在每隻手腕上輕輕按摩約一分鐘。5.手三里 (LI10) - 位於肘部下方兩指寬的地方,這個穴位能改善大腸的氣流,並緩解一般焦慮、頸部緊繃、肩膀疼痛和腹瀉。6.內關 (P6) - 位於內前臂,距離手腕上方約5公分,這個穴位能減少焦慮和噁心。建議按摩4-5秒。7.印堂 (EX-HN3) - 位於眉毛之間的中點,這個穴位能緩解焦慮、失眠和頭痛。以圓圈方式按摩最多5分鐘。8.安眠 (EX-HN22) - 位於耳垂後方,這個穴位能促進睡眠和減少焦慮。建議按摩2-3分鐘。9.三陰交 (SP6) - 位於腳踝內側骨頭上方三指寬處,這個穴位能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經痛。建議施加堅實壓力1-2分鐘。10.百會 (GV20) - 位於頭頂,這個穴位能減少焦慮、頭暈、頭痛和磨牙。建議輕輕按摩幾秒鐘,逐漸增加時間。但陳冠佐提醒,若狀況沒有緩解,建議仍應盡速就醫,由醫師進行評估及治療。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準備什麼?4月3日花蓮地震後,網路上許多人開始討論應自備一個緊急避難包,當情況緊急時,才能立刻取得逃生所需的相關物品,但是,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怎麼準備?該放進哪些物品?建議可使用家裡舊的後背包,避難時就能夠空出雙手,此外,緊急避難包應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隨手可取得之處,以免情急之下找不到。緊急避難包裡的物品,建議從延續生命、緊急醫療、避難求援三大思維,著手準備六大類物品。避難的首要條件是「延續生命」,切記333原則,人的極限是3小時失溫、3天不飲水、3周不進食,以此為原則,應準備以下三大類:一、避免失溫-禦寒保暖衣物輕便外套、內衣、襪子、毛巾、手套(橡膠手套)、雨衣、小毛毯、暖暖包等,市面上有販售鋁箔救生毯,或如果有小型睡袋,在可背負範圍內(男性約15公斤,女性約10公斤),也可一併帶出。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嬰兒背帶最好也放在出門可隨手拿得到的地方。另外如果有輕便的鞋子,甚至具備防水功能,也建議放入一雙,避免避難時因地面碎石、玻璃刺傷。二、補充水分-緊急糧食飲水最好準備3天份的水,每人每天1加侖水=3.78公升,建議購買瓶裝水,要喝時再打開,考量體積重量,可以小包裝飲用水為原則進行準備。三、防災食品以不需要烹調,單手可食用為原則,例如市面上已有許多快速補充能量的穀物棒、蛋白棒、堅果棒等,另外許多人會準備的罐頭食品,建議不要選擇太過鹹的種類,避免越吃越渴。如果家中有寵物,寵物的飲食需求也需要另外考量,放入緊急避難包中。第四類應考慮「緊急醫療與清潔」,建議如下:四、急救醫療及清潔護理用品急救醫療以外傷與個人必要藥物為優先,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溫度計、醫藥(每日服用藥及常用藥等,要注意藥品保存時效及保存方式)等。清潔護理用品則包括口罩、乾洗手、面紙、濕紙巾、衛生棉,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帶尿布。最後兩類物品以「避難求援」為原則。五、重要證件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及存摺影本,其他合法證明重要證件影本、另需要少許現金,最好準備些零錢,因為可能會使用到公共電話或自動販賣機。可準備家人照片,作為精神支持與尋人之用。六、求救物品哨子、警示閃光燈,防災地圖(可至內政部消防署或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網站下載)、可攜式收音機、手電筒、電池、螢光棒、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充電器材,為防止暈眩或蚊蟲咬傷,也可準備薄荷精油備品,自帶光源之手錶,以及備用眼鏡。備妥地震緊急避難包之後,記得半年檢查一次,尤其應確認藥品和食品效期,敷料醫材是否受潮,以及更換飲用水。可登入內政部消防署建置【全民防災e點通】個人化防災系統(https://bear.emic.gov.tw),在「防災準備」/「準備避難包」,檢核物品準備情形,系統也會自動在半年後提醒再次檢查避難包。並記得定期每半年檢查避難包內容物,以確保物品有無損壞、使用期限,是否需要更新替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6 醫療.耳鼻喉
比用棉花棒更佳的方式 專家教你如何清耳屎又能安全不傷耳朵
清耳屎或耳垢,該不該用棉花棒?根據紐約上州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庫因比(Alexandra Quimby)的說法,問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耳垢是不是該消滅的敵人?她說,不是。黏黏酥酥的耳屎是油性的皮膚分泌物、汗水和死掉的皮膚細胞所構成,可以圈住灰塵、骯髒物、細菌和黴菌,同時還可調節濕度,發揮保護內耳的功效。耳屎還能把內耳掉落的皮膚死亡細胞擠到外耳,最後將它排出耳朵,達到「清汙」作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內耳症專家金海玉( Hae-Ok Ana Kim,譯音)說,用棉花棒清耳垢,可能傷及敏感細膩的內耳皮膚,因為棉花纖維雖然看似「很好,毛茸茸的」,實際上卻具有磨蝕力,「會使你的耳朵製造更多耳屎,以便保護被磨傷的耳皮。」此外,她說,棉花棒可能把耳屎推到耳溝更深入的地帶,裡面堆積多了,會讓你感到發癢、疼痛、充塞或暈眩。嚴重時,會影響聽力,彷彿一切聲音都很低沉。因此,專家認為,讓耳朵乾淨又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聽其自然。可是,有幾個人抗拒得了挖它幾下的衝動?何況,耳朵充滿神經末梢,刺激它一下,還蠻有快感的。如果實在到了耳屎非挖不可的地步,聽聽專家建議安全又能奏效的方法。庫因比建議用濕布清洗耳殼(pinna)即可,就像清洗身體其他部分,「清到布面能到的地方就停,不要更深入。」西雅圖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醫療網絡的耳鼻喉醫師史瓦茲( Seth Schwartz)推薦藥房買得到的「耳藥水」,加速耳垢自然清理的過程。他說,耳藥水對乾性耳屎的人幫助較大,滴幾滴進去,可以軟化耳垢,讓它更容易「自然掉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6 焦點.科普好健康
常常夢到從高處墜落是警訊!醫曝「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
在暈眩門診中,大約半數患者有睡眠障礙問題,大多是抱怨難以入睡、睡覺容易醒或是多夢,尤其特別的是,有些人卻是在快睡著前,感覺「滑倒跌一跤」、「不慎踩空掉進萬丈深淵」、「翻一個大筋斗」、「全身突然大抖一下,好像觸電」、「從懸崖滾下去」等,再再描述的是一種「突然墜落感」,這是怎麼了?正常嗎?該注意什麼?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1.快睡著前突然抽搐正常人在快要睡著前,軀體、手腳或頭部都會跟著突然抽搐一下,速度大約0.075至0.25秒,很像癲癇發作,這其實是生理性肌陣攣。大多數人動作不明顯,可以繼續睡,但少數人動作誇張,會驚醒,爬起來看看床是不是垮了,擔心是否有國家地震警報。處置:不必治療,純屬正常現象,更會頻頻出現於年紀大或睡眠不規律者。2.入睡前有清醒幻覺躺在床上,一閉眼,人還清醒,卻可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身歷其境地宛如在爬山、飛翔於高空、漂浮於懸崖或奔跑於高原,卻意外掉落,雖然只是幻覺,卻要注意是否出現肢體癱瘓或情緒紊亂,要小心是否是小腦腳 (小腦跟大腦連接處) 出現梗塞。處置: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否有腦病變。3.橢圓囊耳石斑崩落好發生於過敏體質者,耳石膠生成品質不良,在患者晚上睡覺時,一躺下,橢圓囊豎立起來,耳石斑平面呈現垂直,耳石因重力作用突然崩落,在脫離耳石膠時,瞬間觸動下面的立體感知纖毛,產生靜態平衡感覺,患者會感覺身體突然向一側傾斜,身體、頭部及眼球也會反射性地扭轉以保護身體,產生「眼偏斜反應」。處置:建議規則服用抗組織胺或消炎藥物一段時日,穩定耳石膠。4.半規管耳石栓塞症滑動半規管發育障礙,管腔扭曲或狹窄,攔住自橢圓囊移位的耳石顆粒,愈積愈多。當患者躺下時,這些耳石因重力,克服靜摩擦力,突然開始滑動,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患者會突然感到身體在旋轉。處置:先以高解析度電腦斷層確定半規管變異處,調整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建議患者平常要有規律的運動,利用內淋巴液迴流,避免耳石沉積。5.上半規管裂作祟患者上半規管之上方骨性外殼,因慢性發炎脫鈣而破裂,柔軟的膜性半規管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患者躺下時,該處膜性半規管突然向外膨出,再向內凹陷,造成內淋巴液多餘的擾動,患者突然覺得身體在翻滾。處置:建議平衡訓練,利用腦部代償作用,抑制不當的內耳平衡輸入,病症可減至可忽略地步,頂多在失眠、偏頭痛發作、飲酒宿醉、感染時變得較為明顯。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醫療.耳鼻喉
地震後感覺晃不停?頭暈不適竟跌落高鐵軌道!醫師解析:6種狀況常有頭暈問題,有一症狀要小心是中風前兆
規模7.2的大地震,許多人震到心驚恐慌,後續出現大大小小的餘震,讓人覺得「好晃」,甚至旁人說地震停了,還始終覺得持續在搖,直呼是不是該吃止暈藥?高鐵板橋車站在2024年4月5日下午2時18分發生民眾掉下月台的意外事故,高鐵公司表示,落軌旅客自述因身體不適、頭暈跌倒,掉下月台,獲救後意識清楚,未被撞擊。此事件造成受影響時段內的3班次列車緊急停車,目前高鐵已恢復正常營運。「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與疾病有關嗎?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地震後仍感覺搖不停,可能跟睡眠不佳、過度操勞、心理因素、自律神經系統或其他其病有關。平常沒有頭暈問題的人,地震停止後,很快就沒有搖晃感,但平常就有頭暈目眩、偏頭痛的人,易產生「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暈眩」可分為哪幾種類型?與那些問題有關?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暈」是感覺到身體不平衡,像是站不穩快失去平衡;「眩」會有一種天旋地轉感,甚至想吐。康宏銘說,暈眩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指的是跟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即為中風、腦出血、腦腫瘤、基底動脈循環不良等腦部的問題。康宏銘強調,有三高、動脈硬化、心臟病疾病的人,若暈眩感不止,要小心急性腦中風的前兆,盡快依「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檢查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話有困難,只要三症狀符合其一,有72%的可能性是急性腦中風,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邊型的暈眩指腦部之外的原因,主要跟內耳有關,常見四種狀況:1.前庭神經炎: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病毒或細菌誘發平衡失調,暈眩感可能會持續數天,可用止暈藥物治療改善。2.前庭性偏頭痛:被喻為「文明病」,當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太熱太冷時易發生,上述原因讓血管脹縮引發頭痛、眩暈、平衡障礙等。3.耳石脫落:主因為年紀大、頭部外傷、長期噪音傷害、慢性中耳炎等,當頭部姿勢改變時,耳石掉進半規管內而有眩暈感。4.焦慮情緒:「知覺性頭暈」易發生在焦慮患者身上,急性眩暈過後,暈的記憶暫留在腦海裡,可服用抗焦慮藥物來穩定情緒。有暈眩狀況的族群該如何就醫?如何避免復發?康宏銘提醒平常就有暈眩毛病的族群,可諮詢神經內科、耳鼻喉科,現在還有暈眩的專門門診,查出致病的原因。另外,低血壓也會使人頭暈眼花,嚴重時有休克、致命危險;經常頭暈者,亦要留意低血壓、注意血壓監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前立委沈富雄早上健身前未做「這些事」竟昏倒瀕死! 運動名醫建議這樣做補充體力
已高齡84歲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分享瀕死經驗,驚吐「感覺很好,像死了一樣完全沒有感覺。」這番談話嚇壞不少人,而他這起意外事故發生在健身房,主因是沒吃早餐也沒帶水,爆汗1.5公升後,突然就不省人事,昏倒過去,整個過程大約不超過2分鐘,很幸運沒有受傷。剛睡醒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容易昏厥失去意識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時,身體是呈現脫水的狀態,如果沒有吃早餐、沒有補充水分就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因為運動加速血液集中流到四肢,連帶影響心臟循環系統,很容易發生「昏厥」,突然短暫失去意識,並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運動昏倒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低血糖,但血糖過低時,通常會出現冒汗、心悸、發抖、四肢無力等飢餓感的症狀,有徵兆可循,本人可意識到即將發生暈眩不適。運動前到底該不該進食呢?林頌凱以沈富雄的案例分享,很多熟齡族群習慣清晨出門運動,應先補充能量飲、粥等好消化的食物,接著熱身,再進行輕度、中度的有氧運動。如果是到健身房,應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需要閉氣用力的重訓項目,一早身體機能還沒完全甦醒,重訓、深蹲會讓血壓瞬間上升,輕者頭暈目眩,嚴重則會影響血液回流。林頌凱建議,運動前先飲用200cc的水,運動過程中,每30分鐘補充水分;如果運動完有頭暈症狀、尿液變黃,代表補水不夠。運動時,身體肌肉會消耗肝醣,可另補充香蕉、牛奶,幫助修補肌肉組織。這族群清晨運動需容易身體狀況早晨空氣好、日照舒適,林頌凱特別提醒高齡族群,清晨溫差大,慢性病族群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不要暴露在較冷的環境中,避免血管收縮。清晨運動注意事項1.攝取能量飲或粥,避開包子饅頭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容易脹氣不舒服。2.進行輕度、中度有氧運動,不要一大早就做重訓、深蹲訓練。3.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易流汗者可選擇運動飲料。4.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運動傷害,也讓血液溫度升高,身體熱起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1 醫療.血液.淋巴
每天都好累、臉色蒼白...你可能「缺鐵性貧血」!飲食3原則幫你正確補鐵
你是否每天都好累、暈眩、臉色蒼白...,當心是「缺鐵性貧血症」。缺鐵性貧血症是血液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是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的一種小紅血球型、低色素貧血。更常見於女性,長久下來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也會下降。平日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C的食物,預防缺鐵。一起來看看哪些食物可以幫身體補鐵!9大容易貧血族群要當心 1.生理期間失血者:婦女在生理期間經血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容易導致鐵質丟失過多,進而引起缺鐵性貧血。2.消化道出血患者:胃腸道潰瘍、消化道腫瘤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使鐵質大量損失,導致貧血。3.懷孕的孕婦:懷孕時胎兒需要大量的鐵質以支持生長和發育,加上母體本身需要的鐵質量也會增加,因此孕婦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4.素食(全素)者:由於食物中含鐵質不足或鐵質吸收減少而引起缺鐵性貧血。5.慢性疾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導致鐵質的代謝和利用出現問題,引起缺鐵性貧血。6.輸血不當者:長期輸血、輸血時過度稀釋、輸血品種類不當等情況可能使身體缺乏足夠的鐵質。7.上消化道手術後患者:鐵質於十二指腸吸收,因此若曾接受全胃切除、十二指腸切除等上消化道手術後患者也容易罹患缺鐵性貧血。8.癌症病患: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的影響,造成骨髓造血功能下降。9.幼兒及兒童:鐵的需求量增加,如嬰兒期、青春期、懷孕及哺乳期,若無適當補充鐵質亦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症。補鐵飲食3原則缺鐵性貧血者在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富含鐵質食物,並搭配補充維生素C食物增加鐵質吸收,同時也要避免和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食物一起食用,尤其是茶與咖啡中的單寧酸會影響鐵質的吸收,所以用餐時不要搭配茶或咖啡,建議在飯後1~2小時後再飲用較適合。1.多攝取富含「鐵」食物補鐵食物中的鐵分為血鐵質和非血鐵質二種,食物來源不同吸收率也不同。一般來說血鐵質的吸收率較非血鐵高,也比較不受飲食中其他成分的影響,主要來源為肉類、內臟、血液,顏色越紅鐵含量越高,最佳鐵質來源是肝臟。.血鐵質食物:鴨血、豬血、家畜瘦肉(牛豬羊)、內臟類.非血鐵食物:蛋黃、貝類(牡蠣、文蛤等)、海藻類(紫菜、海帶等)、黃豆類、全穀類、葡萄乾、綠葉蔬菜等。2.搭配補充維生素C食物,增加鐵吸收率維生素C可促進非血鐵質的吸收,故攝取高鐵食物時,可搭配一起食用。.維生素C食物來源:深綠色及黃紅色蔬菜、水果,如青椒、番茄、小黃瓜、芭樂、柑橘類、奇異果、檸檬等。3.避免和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食物一起食用植酸、草酸、鈣質和纖維都會抑制鐵的吸收,因此,攝取鐵含量高的食物應避免與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的食物一同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巧克力、核果、深綠色蔬菜、地瓜、南瓜、豆腐、茶、咖啡、可樂。.富含鈣的食物:乳製品、小魚乾、蝦米、豆腐、豆干、黑芝麻、海藻類、莧菜、金針等。.富含植酸的食物:蔬菜、全榖類、豆類和核果類。.富含纖維的食物:全穀類、豆類、菇類、芽菜類、花椰菜、牛蒡、地瓜葉、秋葵、紅鳳菜等。你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嗎?看完以上介紹的補鐵飲食3原則,知道該怎麼正確鐵了吧。提醒你,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多補充含鐵食物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你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參考資料:高雄醫學院醫訊、東元綜合醫院、天主教耕莘醫院、元氣網疾病百科-缺鐵性貧血延伸閱讀:.愛吃冰塊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嗎?醫師解析關連性!貧血如何透過飲食改善?.哪些食物富含鐵?一圖看懂十大葷素高鐵食物:助改善手腳冰冷.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15 醫療.精神.身心
阿沁老婆「花花」自曝罹厭食症,暴瘦僅剩29公斤!病態審美觀...7類危險族群要當心,嚴重恐致死
F.I.R.飛兒樂團前團員阿沁的老婆網紅「花花」李汶靜,非法持有大麻,家中被搜出大麻煙草和吸食器。3/13依毒品罪移送台北地檢署;據了解,李女在檢警應訊時坦承持有大麻,且犯後表示悔意,檢察官複訊後命李女無保請回。除了吸毒,花花之前也因罹患厭食症上媒體版面,她去年曾在臉書粉專曾透露自己於2023的後半年罹患厭食症,體重掉到只剩29公斤,BMI只有13.2,遠低於厭食症的標準15,為極重度厭食症。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健康障礙,恐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嚴重恐導致死亡。何謂厭食症?在今日瘦身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漂亮、愛苗條、熱衷減肥的年輕女生,出於可能變胖的強烈恐懼,她們會嚴格執行節食計劃,克制自己想吃東西的任何渴望,甚至採取各種激烈手段,以加速食物的排泄,周而復始。患者多半還帶有抑鬱、社交疏離等心理問題,所以也有些是發生在年老喪偶、獨居的老人身上。厭食症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屬心因性,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厭食,或深陷一種節食─狂吃─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許多患者的體重極低,BMI值小於17.5,甚至低到10以下的極端值,使健康出問題,最終可能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身體和情緒上的失調、混亂,嚴重者足以致死。厭食症2種類與常見症狀依照飲食行為的表現,厭食症又可細分為兩類:.節制型:一種是節制型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掏空型: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後,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吃瀉藥或利尿劑、浣腸劑等方式排除,與真正的暴食症不同的在於,此種厭食症的患者,在大吃大喝之際仍會留意卡路里的問題,且吃進去的量遠比暴食症患者少,而在掏空食物的行為上做得更徹底。約有半數以上的厭食症患者,都有大吃大喝後再催吐的病症。常見症狀有:體重驟降、拒食、暴食、嘔吐、反胃、腹脹、疲倦、便祕、全身無力、精神抑鬱、暈眩、喘氣、心律不整、畏寒、低溫、貧血、落髮。7類危險族群要當心1.年齡介於12至20歲左右的青春期少年,女男比例為十比一,過分在意身體形象、積極尋求同儕認同。2.因職業需求需要不斷維持纖瘦身材的人,不分男女,如演員、舞者、模特兒、或騎師、舉重、柔道、摔角選手等運動員,亦有較高的罹病率,而多數患者的社經地位又屬於中上階層。3.非常害怕變胖,經常想用各種方式減肥瘦身的人。4.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之下,情緒焦慮、憂鬱的人。5.個性上屬於固執與完美主義,對身體有較多負面評價與強迫行為的人。6.本身罹患特殊生理疾病如癌症患者,疾病造成的疼痛或因藥物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易併發厭食症。7.藥物濫用者,多數毒品如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造成食慾驟減,長期倚賴將引發厭食症。5件事預防厭食症造厭食症的原因主要出在心理因素。由於現代社會風氣對理想體態的界定,經常傳播「瘦就是美」的訊息,無形中將扭曲的審美觀根植眾人心中,為達到普世對理想體態的期許,許多過度減肥的心態就出現了。一開始或許還會覺得餓,但經過不斷的強迫自己忍耐,後來就漸漸習慣,失去對吃的渴望而成厭食症。這類型的抑制飲食者,其性格通常也屬完美主義,對自我要求相當嚴格,甚至將控制飲食視為自我紀律的表現,因此能夠採行極端的方式包括忍受挨餓、催吐、服用瀉藥等來達成目標。另外,長期處於特殊的環境,例如芭蕾舞演員、運動選手、模特兒等,因工作關係必須保持苗條,嚴格控制飲食,都可能促使厭食症的發生,而生活、家庭、課業或工作的壓力過大導致情緒低落,也會使食慾減退,長期下來引發厭食症。建議做好5件事,預防厭食症的發生:1.培養愛自己的「自信美」,不要單從他人的評價來建立自我價值感。2.培養正確的審美觀,接受並欣賞多元美,無論胖瘦,每種體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3.應以健康為前提而減肥,寧可多做運動、多吃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來維持適當體重。4.減少情緒壓抑,多與身旁親近的人溝通,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傾聽對方心聲。5.適時舒緩生活上的種種壓力,並保持充足的睡眠,慎防因過度勞累引起腦部下視丘功能紊亂。在「瘦就是美」審美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美、在意外表、熱衷減肥的年輕男女;元氣網建議愛美的民眾平日培養自信美,接受多元的美,不以外在標準衡量自我價值,應注重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極端節食或激烈減重方法,飲食多吃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並搭配運動瘦身,才不會快速復胖。也要適時與親友溝通,審慎處理情緒壓力,有助於維持健康飲食和心理狀態,避免陷入厭食症的危險。延伸閱讀:.「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元氣網疾病百科-厭食症
-
2024-03-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在飛機上不舒服怎麼辦?搭機常見8種不適狀況,做6件事有助緩解
搭機容易出現暈眩或噁心的狀況,醫生建議不要持續看螢幕、應該補充水分,可緩解這些不適狀況的程度。搭機如果出現身體不適,是最不想遇到的事,但搭飛機確實會出現多種不適狀況。搭乘飛機時,有可能會出現令人難受甚至危及生命的反應,例如反胃、腹瀉、頭痛、暈眩、瘀血、血栓、鼻竇感染與耳鳴等,一旦上了飛機,這些情況就有可能出現。不過,在飛機上出現不適,仍有一些作法可以減輕這些狀況。做6件事緩解搭機不適1.避免看螢幕首先是避免看螢幕。塔夫茨醫學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醫師錢德勒(Daniel Chandler)說,「如果已經暈機,應避免使用會有視覺刺激的東西,例如手機或飛機上的電視。此時應該睡覺。如果睡不著,可以聽音樂、podcast或有聲書。」如果要讓反胃情況舒緩,應避免看座位上的噁吐袋,以免更想吐。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 Robert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胃腸科醫師德拉圖爾(Rabia De Latour)說,「如果坐在窗邊座位,就盯著地平線看,」同時避免不必要轉動頭部。感到頭暈時,可以閉上眼睛並冷敷通常可減輕症狀。2.補充水分如果感到噁心或有消化道症狀,要盡量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會讓狀況惡化,但務必慢慢、小心地飲用流質,以避免再次上廁所。德拉圖爾說,「喝水補充水分,不是碳酸飲料。」3.試著吃一點東西有時候,感到不適時完全不會想吃東西,但還是盡量吃一點東西。錢德勒表示,「吃點麵包或餅乾,胃裡有少量溫和食物就不會感到那麼反胃。」4.服藥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助理教授秦(Danielle Qing)說,「旅行時,最好隨身攜帶額外的藥物備用,特別是患有例如糖尿病或心絞痛等慢性病。在隨身行李攜帶至少7天的藥物是很實用的預防措施,特別是托運行李一旦被弄丟了。」5.坐在位子上有些病症可能會需要頻繁上廁所,但大多數情況下,當搭機感到不適時,應該盡量保持坐著不動,特別是出現頭暈或頭痛時。秦說,「試著坐在位子上,有時候站著會讓症狀惡化。」德拉圖爾建議,「不要站立,以避免跌倒而造成頭部受傷。」6.告訴空服員在班機上嘔吐或拉肚子可能讓人感到尷尬,但如果出現身體問題,告知機組人員是很重要的。秦說,「如果出現任何這些症狀,首先要告訴空服員,讓他們在必要時提供醫療協助。尤其在脫水時,他們可以提供一些水或其他流質。許多航空公司也會在機上預備一些非處方藥物,緩減乘客身體的不適。」(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23 醫療.心臟血管
更年期失眠問題找到了!心跳慢夜夜失眠 裝節律器變好睡
更年期,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生命歷程,有的人輕輕鬆鬆Pass,我則是熱潮紅、盜汗、暈眩、胸悶、失眠等症狀的集合體。尤其是跟失眠纏鬥了數年,到中醫看診通經絡、針灸;西醫看診開立安眠藥,婦科則採荷爾蒙補充療法,所有醫師說的、書上寫的,不管吃的、喝的都徹底試驗,因為失眠實在太痛苦了。正常心跳70下 我每分鐘36下有一年,泡湯時感覺不適,導致頭暈、昏厥,豈能等閒視之。立刻到心臟科做超音波、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心跳太慢、每分鐘只有36下(正常約70下),屬於心律不整,也是我的失眠原因之一。進一步做完心導管檢查後,就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幫助心臟跳動,每半年定期回診。心跳恢復正常後,10多年的睡眠障礙也煙消雲散,夜夜好眠真幸福。心臟節律器心跳設定每分鐘70下,10年來都沒更動,也沒有不舒服。直到最近一、二年,晚上躺臥時覺得心臟怦怦跳、心悸,有些喘,呼吸不順暢,無法入睡,睡眠品質極差。利用回診時向醫師諮詢,醫師建議我將心跳次數調降為60下(bpm)試試看,不行的話,一個月後再調回來。為了消除我的疑慮,還讓我看其他個案,也都是設定心跳60下。調整心跳次數 不舒服都解除很奇妙的是,心跳從70下降為60下後,我的所有不舒服都解除了。我看了一篇報導,在醫學上心跳速度每分鐘60至100下(bpm)之間都算正常,如果70至80歲,其實一分鐘60下也就夠用了。最近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卻因為裝的是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是否需要更換為「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來改善上述缺點?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我會更小心,培養「養成好習慣,定期做監測」的概念,才能維護心臟與身體健康。專業觀點/心臟節律器 新式有抗磁場保護【諮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 整理╱記者黃妙雲】「心律不整」會有胸悶、暈眩、昏厥等身體不適症狀,因此容易導致睡眠障礙。若屬於心跳太慢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心臟節律器」,以維持心臟正常平穩的跳動。50至70歲心律不整患者的心臟節律器心跳頻率設定,是依據每個人狀況而設定,一般人的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下,因此心跳過慢年長患者的心跳經檢測可調升至60下、70下。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的心跳設定是定速的,患者必須依賴心臟節律器維持平穩的心跳,不過,人會有休息、運動或活動的時刻,以致心跳的次數並不一定,因此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會因應身體活動狀況而適時調節心臟的跳動,不干擾原心跳的運作。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無法做核磁共振檢查,會因磁場干擾到節律器的心跳運作;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有抗磁場的保護,因此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前,先進行節律器的感應器功能關閉或調高心跳的頻率,結束檢查後再打開感應器功能或回復心跳的運作。一般心臟節律器使用年限是10年左右,使用早期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可以更換新式的心臟節律器。
-
2024-02-10 醫療.腦部.神經
過年出遊暈車怎麼辦?為什麼會暈車?醫師傳授5招緩解、6招預防
坐車、搭船或搭飛機引起的頭暈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包括反胃、冒冷汗、噁心或嘔吐等,12歲以下孩童及孕婦較容易發生暈車的體質。暈車怎麼辦?暈車貼片有用嗎?容易暈車的體質有哪些?出遊不想因暈車而掃興?本文一次解析暈車原因及暈車緩解方式。為什麼會暈車?暈車原因暈車、暈船、暈機指的是對於乘坐載具晃動而產生的反應。食藥署表示,動暈症是因視覺、內耳中前庭與半規管之間不協調所造成,依每個人敏感程度差異,而有不同承受範圍以及出現不同程度暈眩反應。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楊智超說明,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與協調,需仰賴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及其感應構造、眼睛,以及皮膚、關節、肌肉中的神經,當乘坐載具時,內耳中傳入的訊號是身體在晃動,而眼睛所傳入的畫面是靜止狀態;或是身處車內或船艙時,較不易用肢體去因應晃動訊號,當身體感應器感受到的訊號不相配,會刺激神經構造,進而產生暈眩症狀。暈車症狀有哪些?容易暈車的體質至於暈車症狀有哪些?羅東博愛醫院藥師林芳吟說明,動暈症症狀通常是漸進式的,包括臉色發白、頭痛、暈眩、喪失胃口、唾液分泌增加、打嗝、噁心、反胃、嘔吐、冷汗直流、坐立不安等。以下根據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衛教資料,整理5類容易暈車的體質:.2到12歲的孩童.孕婦.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偏頭痛患者.感冒而身體不舒服者暈車怎麼辦?5招緩解若已出現動暈症症狀,該怎麼緩解?暈車想吐可以吃什麼?建議可以選擇以下這幾種舒緩方式,或是透過穴道按摩改善不適感。.塗抹精油:適量塗抹綠油精、薄荷油或薰衣草精油,有助於緩解動暈症之症狀。.吃薄荷或口服薑片:好食課營養師楊婷貽表示,薄荷及生薑有助於緩解反胃、噁心感,可改善暈車症狀,但是薄荷可能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進而引起胃食道逆流,建議含一點薄荷錠即可,切勿過量食用。.穴道按摩:上璽中醫診所醫師余雅雯建議,位於手上腕橫紋三指幅處的「內關穴」,對於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氣機逆亂、打膈脹氣或心情煩悶,想吐時,用力揉捏會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對於治療孕婦孕吐問題也有幫助。.躺下休息、閉上眼睛:若能躺下休息或是把眼睛閉上,對於減緩動暈症症狀皆有幫助,若無法躺下,也可以嘗試注視窗外遠方的水平線,或許也能緩解。.補充水分:楊婷貽建議,多喝水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也能沖淡噁心感,但切勿一次飲大量水,以免造成胃脹不適。如何預防暈車?若你曾有過暈車經驗者,建議在旅途出發前,留意以下6要點,有助於預防動暈症的發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過酸食物、高糖量食物、飲酒及易脹氣食物。.睡眠充足.行前24小時避免吃大餐,飲食需清淡易消化,避免飲酒.選擇較不會晃動的位置,如搭乘汽車或大型巴士時,盡量往前坐;搭船時應待在船中間;搭飛機則建議選擇靠近機翼附近的位置。.途中避免閱讀字跡太小的書報雜誌、滑手機.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暈車藥;搭車前4小時使用暈車貼片。暈車藥何時吃?暈車貼片怎麼用?想要預防暈車,建議出發前30~60分鐘就應該服用暈車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陳怡晏於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指出,暈車藥主要成分,多為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generation antihistamine) 與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兩大類:第一代抗組織胺.作用:抑制前庭活性,能預防或緩解動暈症。.用法: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視需要間隔4~6小時服用一次。.副作用:嗜睡為最常見的副作用,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需專注力及警覺性的工作。.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口服).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多為複方,搭乘交通工具前30 ~60分鐘服藥。.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貼片).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出發前至少4小時使用,於旅途結束後除去,藥效可維持72小時,貼於耳後沒有毛髮的皮膚上,一次只能貼一片。.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 參考資料:食藥闢謠專區、台大醫院神經部、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好食課、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孝順又感恩的生命鬥士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想看本文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這是一位我已經照顧二十多年的女病人。她從年輕時就開始有癲癇發作,常常會有清楚的預感,好像嗅到一種很不舒服的味道,有時還會有種很難形容的「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而後就會做出一些自己事後都記不得的事,有時甚至會演變為全身抽搐、喪失知覺、咬破舌頭或小便失禁的「大發作」。她的這種「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一直很難完全控制,也引起在工作方面一些誤解與遭受歧視。我依稀記得她本來是電腦公司技術員,但因為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而哥哥已經自己成家立業、無法照顧父母,所以單身的她就辭掉職務,在家全職照顧兩位老人家。後來父親中風、無法自行走路,母親經過肺癌手術後,兩老生活上的起居照顧都落在她一人身上。父親過世以後,接著母親被發現患有「腦下垂體腫瘤」,已經開過五次刀、雙目失明,她是唯一全職照顧她的兒女。她必須無時無刻地隨侍左右,母親才不會跌倒受傷。令我特別佩服的是她雖然每天生活在緊張的壓力下,只要稍微不注意,媽媽就會自己下床,然後跌倒受傷,好幾次她都緊張得失眠,癲癇發作加劇,而母女哭成一團。但她從無半點怨尤,每當提及從未回家探望父母的唯一哥哥,她都會充滿感激地說,幸虧哥哥每個月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不然她們母女不知如何過活。她因為一直是獨身未婚,反而有父母陪伴,生活上也比較不寂寞。在長年照顧這位病人,我才發現她非但沒有被自己的疾病打倒,更是一位關懷母親的孝女。她家住宜蘭,來新北市看門診是一件大事。但她在門診都要求掛第一號,而且是數十年來沒有遲到過的好病人。她說,她都搭第一班車到台北再接捷運,掛第一號的時間比較容易掌握,不會因為前面的病人遲到或處理上比較棘手而延誤,而且一清早出門時,母親通常都還在睡覺,她前一天就已提醒母親,一定要等到她看病趕回來後才能下床。母親經過幾次驚險的經驗之後,也深知自己雙目失明,在女兒不在家時,絕對不敢自己下床。她這幾年來病情穩定,只要按時服藥,已經多年沒有癲癇大發作,但經過我改用好幾種其她藥物,都仍然無法完全控制的「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不過因為都有預感,可以讓她及時坐下或躺下,而且她很少外出,所以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很少因為這種「小發作」而受傷。最可佩的是她非常用心訓練自己,她認為自己將來不可能像父母生病之後,都有女兒可以依賴,所以她做了一些非常不尋常的自我訓練。容我在此分享這幾年所看到的這位生命鬥士是如何地自立自強:一、「我看到父親中風偏癱的問題,我就決定自己一定要訓練自己左右手都能做事。」她從刷牙開始訓練自己,目前已經能夠左右開弓地刷牙洗臉。她有時會與我分享她如何訓練自己的左手,發現經過這種用心的訓練,過去一種常常擔心將來自己怎麼獨自生活的她,變得更有信心。她說,自己過去的心神不寧也已豁然開朗。二、「我看到父親中風以後喪失語言能力,我想如果我多學另一種語言,也許將來萬一中風,台語、華語都不會時,也許我可以用另一種語還可以與人溝通。」於是有一陣子她就開始自修日語。雖然中腦動脈的栓塞有時會影響掌管語言的大腦部位,會使病人喪生語言的表達或了解的能力,而且我們的確看過不少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中風引起失語症之後開始恢復時,最先學會的「母語」優先恢復,但她所說的在她這種年紀才學另一種新的語言,到底會有什麼好處,我實在也看不出有神經學上的根據。但反過來說,她這樣做不一定能幫忙萬一中風失語時的應變,但對這整天在家照顧母親度日如年的她,能夠因此多學一種語言,找到生活的樂趣,又可以減少自己對無法預測的未來的不安,又可以增加一種語言能力,也不失為很好的心靈調適,所以我也極力贊同她的想法。有一陣子,她在診間見面或離開時的幾句日語的問候,我雖然日語程度極差,但還可以回他幾句日語,不覺帶來診間一陣歡笑。這也讓我學會了,只要對病人沒有壞處的,我們也不要濫用白袍的權威給病人「潑冷水」。三、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當我為了寫這文章而打開電腦翻閱她在這我所服務的醫院這二十幾年來的紀錄時,才發現了一段難忘的「軼事」:她因為牙痛在宜蘭就醫時,牙醫師做了一些口腔小手術之後給了她一些抗生素,之後那幾天她感覺暈眩想吐,而打電話給我。我當時想到也許是牙醫師所開的抗生素與她所服用多年的抗癲癇藥之間的「交互作用」。所以我要她問牙科醫師所用的抗生素的名字,並告訴她我所知道的一種常用的抗生素「紅黴素」會抑制肝臟對某些抗癲癇藥物的代謝,使抗癲癇物的血中濃度增高,因為她所抱怨的暈眩、想吐是她所服用的抗癲藥血中濃度太高時所呈現的副作用。想不到不出所料,她就是使用這種抗生素,她抗癲藥的血中濃度果然比過去所驗的數字高很多,經過兩天的暫時降低抗癲癇藥的劑量以後,一切就恢復風平浪靜的日子。記得那次回診時,她說我在電話中料事如神,證明她找對了醫師,但她都沒有絲毫責怪牙科醫師,因為她沒有主動告訴牙科醫師她在服用抗癲癇藥。我也實話實說地告訴她,這種藥物的「交互作用」是所有的神經科醫師都知道的常識,但那次的經驗也使我深信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我何其有幸能夠認識這位令我佩服的病人,從她身上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1/24 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1/26 創造微笑的再世華陀與積極樂觀的小女孩1/29 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4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一定是心肌梗塞?醫教分辨2種悶痛,單一點位的刺痛感不是心肌梗塞
寒流來襲,全國各地寒冷,心肌梗塞發生情形增加,其症狀常見為胸悶、胸痛,但心肌梗塞的胸悶與一般胸悶,民眾常弄不清楚。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悶、胸痛,但最近各公司正在舉辦尾牙,很多人可能吃多了、喝多了,造成腸胃不適、胃食道逆流,或年關將近,生活、工作壓力大等都會引起胸悶等不適,心肌梗塞的胸悶到底有何不同?肌肉、神經引起的胸悶單一點位 像尖銳物刺痛感天冷時,民眾出現胸悶症狀,往往會特別擔心是不是罹患心肌梗塞?林謂文說,心臟在胸腔深處的位置,外面是摸不到的,如果胸口的悶痛感是接近皮膚,且是單一點位,或感覺像是尖銳物的刺痛感,或一般的抽痛,通常不是心肌梗塞引起的胸悶,而是肌肉、神經所引起的疼痛。心肌梗塞的胸悶範圍大 且有合併症狀林謂文指出,真正心肌梗塞的胸悶,常是胸口出現一大片、大範圍、無法指出正確位置的悶痛感,胸口感覺有如被一顆大石壓住,有著掐縮、壓縮的擠壓感,這種就是內臟缺氧的疼痛,但這時並非只有胸悶或胸痛症狀,還需合併呼吸喘、呼吸困難、心悸、暈眩、頭暈、反射性頭痛、冒冷汗等上述任一症狀,此時應懷疑是心肌梗塞所致,務必提高警覺立刻就醫。林謂文說,當民眾抵達醫院後,醫師會經詳細問診,若診斷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都會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另若天氣冷、低溫、運動後、爬樓梯、情緒壓力大所引起的胸口不適,應注意是否為心絞痛等心臟血管方面的問題,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林謂文提醒,65歲以上長者、三高患者、曾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者,均為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寒流來襲,一定要注意身體保暖,減輕壓力、遠離菸酒,慢性病人切記按時吃藥,保護心腦血管健康。心肌梗塞如何預防?飲食應採低脂低鹽,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看完整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1 醫療.心臟血管
看耳垂就知道心臟好不好?耳朵有摺痕易罹心臟病?國健署專家解答
你可以先知道: (1)耳垂摺痕與冠心症有關的說法最早於 1973 年由法蘭克醫師提出,並以此命名流傳,50年來相關的研究正反結果都有。 (2)根據 2021 年於知名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針對三十幾篇相關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分析,認為耳摺「診斷準確性不足」。 (3)傳言流傳多年,甚至很多國內醫師、教科書、醫療戲劇都曾提及,但國健署在諮詢心臟學會後,於 2019 年正式澄清其相關性「缺乏大規模研究顯示相關」。網傳「心臟好不好,看耳垂就知道」的內容,提到耳垂若有對角線摺痕、尤其雙耳都有則風險最高。但根據各大醫學論文期刊資料庫的文獻系統性回顧,分析當時所有已能蒐集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 50 年前被提出的「法蘭克徵象」說法,「診斷準確性不足」,且國健署在經過諮詢國內心臟學會後,也正式澄清該說法「無法顯示相關」。看耳垂就知道心臟好不好? 原始謠傳版本: 「心臟」好不好,看「耳垂」就知道! 主要流傳類似圖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MyGoPen 查詢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傳言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一位美國醫師法蘭克(Sanders T. Frank)於 1973 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首次提出的耳垂摺痕(Ear lobe crease,ELC)與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之間可能有關聯,當時他觀察到 20 名有耳摺的患者中,有 19 人至少具有一種已知的冠心症危險因子。從此這個耳摺的特徵就被稱為「法蘭克徵象」(Frank’s Sign),中文也有人稱為「冠心溝」。 系統性回顧認為「準確性不足」 根據知名的《臨床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於 2021 年 7 月發表的「用於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對角耳垂摺痕(法蘭克徵相):診斷測試準確性研究的系統性回顧」,該研究針對包括 Pubmed 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CINAHL、Clinicaltrials.gov 和 Scopus 在內的 7 個電子資料庫進行檢索,對 34 篇研究進行評估,最終納入 13 項研究進行比較,得到的結論是「總之,臨床上阻塞型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患者中,耳垂摺痕只輕微改變測試前的疾病機率(disease probability)」,「這意味耳摺在檢測解剖學上,對於顯著的冠狀動脈狹窄的診斷準確性不足(insufficient)」,但也提到「儘管斜耳摺的存在與否不影響臨床處理,但由於其可行性和易於解釋,可以將其視為體檢的一部分」。 而 2015 年發表的「耳垂摺痕:冠狀動脈疾病的標誌?」也羅列了四十幾年來,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波蘭、以色列、土耳其、印度、瑞典、巴西等各國發表的研究,以及各研究的結論,在評論欄位下,作者表示「很難解釋為什麼上述研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即使在『耳摺說』出現 41 年後 ,其相關性仍存在不確定性」,並提到種族差異、睡眠和耳垂扭曲後耳摺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等問題,都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原因。 國健署:無大規模研究「證實」 非診斷標準 衛福部國健署於 2019 年在「保健闢謠」發佈「耳朵有褶痕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表示經過國健署諮詢心臟學會之後,對於「坊間盛傳上了年紀或有三高的患者,如果耳垂下緣跟耳朵的長軸出現垂直斜切褶痕,稱為『冠心溝』,可能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徵兆」的說法,澄清「臨床上無大規模研究顯示耳朵有褶痕與心血管疾病相關,醫師也不以此作為診斷標準」。 定期檢查 有症狀立刻就醫 國健署提醒民眾「要防治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注意是否有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還提醒民眾「男女症狀不同,女性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情形」,如果發生這些徵兆,諮詢專業醫師才是正確的作法。 結論 傳言「有心臟病的朋友耳朵幾乎都有這條摺痕線」、「但是有這條線的人未必有心臟疾病」,但從 50 年前這個說法被提出來之後,歷經數十國這麼多年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診斷準確性不足」,「相關性仍存在不確定性」,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諮詢國內的心臟學會後,也正式澄清「無法顯示相關」,「並非診斷標準」。 總的來說,數十年來全世界醫界提出的各種研究反覆辯證、不同期間各占上風,國內也有醫師引述不同研究而持不同論點,但正反的研究都有,國健署諮詢專業的心臟學會後闢謠,認為持正面、有關聯性的說法「無大規模研究」,也就是說,民眾與其擔心耳垂有沒有皺褶,還不如回到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本質,針對相關的症狀進行預防、定期檢查,有相關疑慮就尋求醫療專業協助,而不是專注於至今無法被證實確實有關聯性的身體表徵。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冠心病是沉默的殺手 3步驟輕鬆掌握風險(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1/franks-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9 醫療.心臟血管
平常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突然猝死?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這些部位」痛,最易令人輕忽!
● 心肌梗塞被喻為「隱形殺手」,猝不及防● 氣候交替溫差大,易增加心血管的負擔● 控制三高是關鍵,謹慎飲食入冬後,一波波冷氣團來襲,當溫度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會,尤其是心肌梗塞。常有民眾詢問:「平常看起來都好好的,怎麼會發病猝死?」「家人還很年輕啊,為什麼會發生憾事?」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三高」是潛藏性的危機,低溫會誘發血管收縮,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心律不整、冠狀動脈阻塞問題。注意心肌梗塞前兆 牙齒、下巴痛起來也要小心心肌梗塞來得又急又快,屬於死亡率很高的急症,謝嘉娟提醒,平常就要做好三高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老年人因血管老化,再加上冬天水分攝取不夠、運動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偏高,易使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年輕人則因抽菸、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發病率也逐漸提高。心肌梗塞在發作前,大多是有前兆,包含了如重物壓在胸口的胸悶、胸口有拳頭般大的瞬間痛感,以及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暈眩等,這些都是危險警訊,發生時應停止所有活動,坐下或休息。急性發作胸悶、胸痛時,可立即服用舌下含片,緩解疼痛進行自救,接著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治療。另外,要注意手臂痠麻、下巴、牙頜、腸胃、肩膀、上腹等部位疼痛的非典型症狀,謝嘉娟說,因心血管的流動堵塞了,「輻射性疼痛」擴散到其他部位,不少人以為只是身體疲累,忽略了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除了典型及非典型症狀,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完全沒有徵兆,建議定期健康檢查,提早做好自我管理。每天飲用足量水 降低心臟病發生率如何預防心肌梗塞?謝嘉娟強調,控制體重、三高、維持正常作息、遠離菸酒是不二法門,日常要保持心情愉悅,勿累積壓力造成腦部、心臟的負擔。「喝水」對身體運作非常重要,不只解渴,也維持血液暢通,老人家睡了一個晚上都沒喝水,起床時喝杯溫開水,可達到預防血管阻塞的效果。謝嘉娟提醒,寒冷的天氣,對心臟會帶來負面影響,民眾務必做好保暖措施,在室內也不能掉以輕心,應善用圍巾、帽子、手套、襪子保護頸部及四肢末端;半夜上廁所要多穿一件衣服,早晨起床勿過於急促,先慢慢活絡手腳促進血液循環,切忌用力過猛起身,避免血壓劇烈波動。發生心肌梗塞4個高危險群1.40歲以上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2.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3.不良生活習慣者,例如:抽菸、喝酒、熬夜4.三高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會下船才暈船? 原來是「上岸症候群」,3原因對症下藥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遇到病症持續數月或數年患者,某些人卻是起自於輪船航程結束後。他們的視力很好卻覺得模糊,一轉頭或改變姿勢,眼前景物還會晃一下;明明走在平坦的路面,卻感覺是走在泥濘地上,彷彿身體浮起來。奇怪的是,只要再回到船上,所有病症就緩解或消失,此狀況特別稱為「登陸不適症」或「上岸症候群」(Mal de Debarquement syndrome),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下船才暈船?原因1:耳石沉積 轉動頭部身體復位耳石一旦大量脫離橢圓囊耳石斑,會隨著內淋巴液迴流,散落於半規管各處。搭船時,人體搖晃,耳石得以均勻地散布於內淋巴液中。等到下船上陸,耳石因重力下沉,聚集成團,就會在患者轉頭或改變姿勢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迴流,產生暈眩。返回船上,耳石又被搖散,暈眩消失。→治療:以耳石復位術為主,醫師轉動患者身體及頭部,根據眼震,把耳石逐一歸回橢圓囊內。原因2:耳石卡住 搖晃患者解放栓塞顳骨經歷長期反覆的發炎、脫鈣及骨質再生,半規管不再是圓弧形,而是方形或其他形狀。若耳石掉入,卡在狹窄或轉角處,就會阻礙內淋巴液流動,當患者轉頭或改變姿勢時,無法即時調整眼球轉向,影像在視網膜上出現多餘的擾動,就會感到暈眩,儼然前庭神經炎。搭船時,人體搖晃,耳石得以均勻地散布在內淋巴液中,等到患者下船上陸,耳石又聚集栓塞,暈眩復發。→治療:須先適度搖晃患者身體及頭部,先「解放」耳石栓塞,再進行復位。原因3:前庭錯覺 矯正中樞神經改善在船上,兩側大腦顳葉、小腦小葉及腦幹前庭神經核,已經習慣於時時調控前庭平衡訊號,使人不暈。上岸後,前庭訊號突然減少,中樞神經依舊繼續,因錯覺產生暈眩,就像我們正在使用跑步機時,突然跳到地上,會覺得身體還在持續前進一樣。→治療:以口服或靜脈注射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為主,搭配平衡訓練,矯正中樞神經的錯誤認知,並解除焦慮。上岸後如有不適 再上船會加重症狀有人搭船時沒事,上岸後,開始惡心嘔吐,持續數小時至數日,只能臥床休息,其實是暈船時,腦幹為了調節前庭訊號,加強做功,局部需氧大增,動脈壁釋放出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 (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卻也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這時若再送回船上,只會加重病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張誌家心肌梗塞猝逝,友人曝「求救文」!心臟科醫曝恐非傳統型
前職棒投手張誌家今天驚傳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3歲,張媽媽已證實這項消息。輔大醫院院長、心臟血管專科醫師黃瑞仁說,張誌家年輕、有名,又是運動員,「冠狀動脈突然完全阻塞猝死,機會不高」,他不認為猝死原因是傳統心肌梗塞,研判原因恐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或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所致,但真正死因仍須解剖才能得知。黃瑞仁指出,張誌家是出名的運動員,年輕時每天都在接受高強度訓練,如果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狹心症等症狀,應該早就被發現了,一般來說,急性心肌梗塞好發年齡約為5、60歲,原因是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這樣的情形發生在運動員身上,「機會真的不高,幾乎是不太可能」,因此,這不是傳統認知的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引發的急性心肌梗塞。黃瑞仁說,若是運動員在球場上突發心肌梗塞,可能原因有三種,第一、肥厚性心肌病變所致,這一類患者可能不適合進行競爭性運動比賽;第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必須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才能確定。第三、心律不整而造成猝死。不過,外傳張誌家猝死前曾經飲酒。黃瑞仁說,如果是喝酒引發嘔吐,而嘔吐物阻塞呼吸道,也可能引起呼吸道窒息猝死,也不能排除此一原因,但還是以肥厚性心肌病變、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引發猝死的可能性較高。張誌家猝逝友人曝「求救文」 醫:這情形運動員更危險【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前職棒投手張誌家今日驚傳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3歲,張誌家家人已證實消息。張誌家友人表示,他去年9月曾在臉書發文「曬太陽後腦兩側特別容易頭痛」,希望尋求親友意見。急診醫師表示,這類症狀符合「高血壓」徵兆,臨床上許多血壓飆高而引發的頭痛,長期高血壓容易使血管硬化,成為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運動員轉教練後,生活型態驟變「反而更加危險」。張誌家傳出在中國大陸猝死,他在台中老家的友人聽到消息不敢置信,對於有人傳說他疑有飲酒更說不可能,還說張誌家並不喝酒。據了解,張誌家這幾年轉當教練,更考上高爾夫球教練執照,近日在中國大陸工作,因為和家人失聯,朋友趕抵其宿舍查看時,卻見他趴在桌上已無生命跡象。彰化秀傳醫院急診醫學部總監、台灣急診醫學會監事黃炳文表示,天氣冷、心肌梗塞的病患增加,運動選手會倒下通常都是心臟問題,面對冷急症,運動員時常更加危險。黃炳文說,運動員平時運動量大,因此飲食長期高熱量,轉作教練後運動量下降,飲食習慣改不過來就會體重暴增,若又有許多邀宴,高油脂、高膽固醇的豐盛飲食,更加會累積心血管的負擔。「運動員常覺得撐過就好了,但一次沒撐過去可能就發生憾事。」黃炳文指出,運動員耐力比一般人好、更能撐,當出現胸悶、胸痛時,都覺得不嚴重,因此選擇撐過去,前面幾次撐過了,但當一次危險撐不過去可能就過世了。張誌家友人表示,張誌家於去年9月19日,在他的臉書發文,內容為「有沒有醫學常識豐富的朋友能解惑一下,最近常常莫名頭痛,尤其是曬太陽的時候,這個症頭直接影響最近打球的成績,痛的地方通常在後腦兩側,有朋友瞭解是什麼情形嗎?──覺得很糟。」對此,黃炳文也說,臨床上遇到的頭痛病患相當多,且通常就是「高血壓」問題,本來130毫米汞柱的血壓,頭痛時一量飆高到230毫米汞柱,是「隨時會倒下」的數值。黃炳文表示,急診接收到的患者中,不少高血壓患者都是因為「不遵從醫囑服藥」,直到頭痛得不了才吃高血壓藥;長期不妥善控制高血壓,很容易讓血管硬化,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因此一旦有胸悶、暈眩或是頭痛等症狀,務必趕緊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