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新變異株
共找到
87
筆 文章
-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 專家:疫情高峰估7月告一段落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國累計感染百分比(確診率)超過百分之十,整體是往下的感覺,但因這幾天為端午假期,還需觀察是否有假日效應;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北部下降很多,加上民眾自制力強、疫苗打得不錯,估計端午假期對整體疫情的影響不大。蘇益仁說,這波疫情高峰期預計到七月告一段落,但尚有不願打疫苗、疫苗間隔拖太久的民眾,以及無法接種的小朋友,病例數應維持在單日一千至三千例左右,不至於影響醫療量能。不過,秋冬恐有新變異株,長者、脆弱族群應在十到十二月前接種第四劑疫苗,以免疫情捲土重來。陳時中表示,將台灣畫分六區來看,台北區、北區的累計感染百分比分別為百分之十四及百分之十二,七日移動平均病例數可以看到下降的曲線很清楚;中區感染百分比不到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在高點;南區及高屏的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六和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持續上升;東區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十,疫情曲線微降。
-
2022-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降級視為地方流行 陳秀熙曝每日確診指標數字
國內新冠疫情處在高原期,每日確診病例數約為7萬至9萬之間,許多專家預估7月疫情將逐漸趨緩。因應新冠疫情流感化趨勢,專家表示,指揮中心需開始思考,新冠肺炎應由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並應於兩周後開始討論,最快7月初或7月中降級與國際接軌,且每日確診病例數降至3萬多人時,就可視新冠疫情為地方流行疾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國內部分縣市累積病例數已達到高峰,逐步建立起疫情防火牆,確診人數開始下降,而要下降到哪一個點,可以視為地方流行,這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陳秀熙說,依各國經驗觀察,以紐西蘭全國500多萬人,現在每日確診病例數為5000多人至1萬人,如果以台灣2300多萬人推估,人口為紐西蘭的4倍,當國內每日確診患者人數降到約2萬至4萬人,平均約3萬多人時,就應屬於地方流行,如南韓今取消邊境管制,無論有無打新冠疫苗都可以入境,這就是把新冠疫情視為地區化的概念。陳秀熙說,指揮中心需開始思考將新冠疫情視同流感化,由第五類傳染病將為第四類,再放寬邊境管制,居隔天數,因目前全國累計確診百分比為9.28%,已與世界其他國家差不多,因此兩周後應開始討論降級,預計7月初或7月中旬與國際接軌,除非有新變異株出現,但此可能性非常小。不過,陳秀熙說,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可能在秋冬季節,形成地區性大流行,這時候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要儲備好,並加以使用控制疫情,而在降級後,疫情可能會有小小微波的上升,那是因前一波疫情感染的人還沒完全出現,但確診人數已不會再超過現在的高峰。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現在防疫作為已是與病毒共存,新冠疫情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只要指揮中心願意,隨時都可以降級,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而邊境管制應落實快篩檢驗,現場採檢陰者可以直接入境,促進經濟活動。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肆虐兩年多為何仍無法控制?專家曝3點原因:期待總落空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600萬人,美國死亡病例破百萬,在台灣也累計奪走逾1,700條性命。為什麼疫情肆虐已兩年多,至今仍控制不住,以致全球經濟和市場隨疫情一波波潮起潮落而震盪不止?去年春季有關疫情消退的預言為何失準?又該如何展望今後不得不與病毒共存的日子?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劑學院藥劑衞生經濟學系主任喬伊斯(Geoffrey Joyce)在財經網站MarketWatch撰文說,去年春季輝瑞、莫德納等新冠疫苗擴大供應,民眾接種疫苗加速進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全美約三分之一人口已因感染而有天然免疫力,都令人樂觀以為疫情平息指日可待。然而,他舉三點說明期待為何落空。疫情為何控制不了?一,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低於預期,反映對疫苗倉卒推出疑慮和對副作用的恐懼。二,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從Beta到更致命的Delta,再冒出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及其諸多亞型變種,即使打兩劑疫苗再補上加強劑,雖然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卻仍止不住感染潮不斷隨新變異株突圍殺出,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世界各國紛紛解封重啟,從多方面來看是好事,卻也升高新冠病毒持續傳播、變異的可能性,在疫苗難求和施打率仍低的國家尤然。南非就是明顯例子,該國一大部分人口已染疫,疫苗接種率卻相對偏低,成為Omicron最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的製造溫床。研究發現,最近南非、中國大陸等地的感染病例激增,主要是受未打疫苗者驅動,而疫情一旦復熾,不會只局限於世界一隅。干擾斷斷續續恐成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也表示,去年Delta、Omicron病毒株相繼來襲,粉碎了還給民眾「自由夏季」的希望,也令人認清一個現實:除非能找到有效遏制新冠病毒之道,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與病毒「休兵」期恐怕很短暫,仍會不時令人忐忑不安。不僅世人身心健康飽受揮之不去的疫情威脅,病毒變化莫測也造成國際事務詭譎多變。疲於因應的不只是世界各國的衛生官員,就連美國聯準會(Fed)、中國大陸政府、避險基金和全球大企業也一樣。只要新冠病毒朝無可預知的方向不斷變異,就可能持續撼動政局、衝擊經濟,並妨礙世人同心協力採取行動化解其他全球性的威脅,例如氣候變遷。而且,新冠病毒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造成不同的影響,可能不定期在全球各地激起漣漪效應。例如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的抗疫政策,就導致歐美港口大塞船,也迫使汽車製造商暫停生產。預料未來幾年,全世界恐怕仍得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在新冠疫情陰影下度日。隨著新變種病毒傳染力變得更強,民眾愈來愈疲於防疫,對將來會不會變出更駭人的變種,更是不敢想像。務實看待與病毒共存按現況看來,人類對抗不斷冒出的新冠變異株,就像「打地鼠」遊戲沒完沒了。想要「控制」新冠病毒,似乎成了奢望。有沒有比較務實的展望可以期待?喬伊斯認為,人類想制伏新冠病毒並不容易,更可能的發展是「追上新變種病毒冒出的步調」。疫苗必須再進化,除了減輕染疫後果,更要能阻擋感染。療法如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和輝瑞的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必須讓更多人能取得。封禁防疫限制也許會全面撤除,但企業、學校和個人都必須面臨是否繼續戴口罩和採取其他防疫行動的抉擇。這些做法固然有所不便,卻有助於避免突破性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的日子,喬伊斯表示審慎樂觀。他建議別再預測病毒會如何變異了,更踏實的做法,是要對人類從經驗學習的能力有信心:持續改良對抗病毒的做法,就會改善防疫成效。曼朱也預期,此刻正進行臨床試驗的鼻噴劑疫苗,或許能抑制新冠病毒傳播,封住許多變種病毒入侵人體的管道。讓治療藥物普遍可得,則可減輕染疫後果。也許數年後,新冠病毒可能慢慢演變出某種季節型態,就更容易與之共存了。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民黨:Omicron新變異株有突破性感染 曾染疫恐再感染
國民黨智庫今舉辦「520蔡政府施政總檢討-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在哪裡?」記者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端午連假可能造成的群聚,建議政府應盡早因應。且目前Omicron變異株BA2.12.1取代BA1及BA2,新變異株會有突破性感染,讓曾染疫民眾再次感染,「這個病毒很聰明,千萬不要以身試病毒」。面對快篩之亂,陳宜民批評,蔡政府一開始就反對做快篩,因此快篩產業在台灣一直沒有好去發展,等到真正需要的時候無法擴展開來。而針對兒童是否要施打疫苗,陳宜民說,指揮中心都不肯對家長說明,讓家長非常擔心副作用。不過根據研究發現,兒童施打疫苗有助預防兒童多重器官發炎的發生,可以降低腦部細胞被病毒侵襲的可能性。金傳春也說, Omicron並不適合透過自然感染來提高免疫抗體,要先打疫苗比較適當。針對目前孕婦和胎幼兒是免疫最脆弱族群無安全藥可用,陳宜民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宜備妥Omicron的高效價抗體血漿,以維護民眾權益。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目前居隔通知書的發放還是太慢了,快篩取代PCR,很重要的是取得居隔通知書,之後方能透過視訊醫療取得相關藥物,然而,該系統有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院長說要找政委唐鳳協助,但是迄今還是沒有解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蔡政府未能將大量篩查列入簡易業務,讓台灣的邊境處於長期封鎖,入境就算沒感染,也要拖兩個禮拜才能出關。蔡政府以魚死網破的心態進行檢篩計劃,就是要用完紓困基金,這是慢慢把國力消滅掉,以對廠商、自己人服務為目的。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指出,相較不斷攀高的確診者,後勤補給的防護裝備卻明顯跟不上,疫情邁入第3年還缺防護物資、快篩,有超前部署嗎?更別說保護好病患不受感染。陳玉鳳呼籲應提供護理人員隔離住所、落實三班制、落實防疫津貼及提高薪資,讓護理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金傳春表示,指揮中心把太多時間在召開記者會,但是在多次防疫爆炸的時期卻沒有做即時的政策調整。而且食藥署缺乏流行病學的觀念,重症跟死亡病例一直增加,但是政府卻不讓國產疫苗在這個時機做第三期實驗,如果再慢,台灣可能就會打輸這場仗。金傳春說,指揮中心對於現在的病毒並不了解,台灣可能不是以BA.1為主,可能是BA.2或BA2.3,南非目前正在流行的是BA.4跟BA.5,顯示未來邊境管制還是很重要,指揮中心卻從未公布這些重要訊息,她建議指揮中心要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掌握疫情的未來變化。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恐再掀起疫情 陳時中:重複感染成常態可能性高
新冠病毒被指出將會持續突變,未來重複感染恐成為長期的模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性很高,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針對每年不同的病毒株設計疫苗,並持續施打疫苗對抗,不過這都是推測,只是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因此持續突變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表示,重複感染成為長期模式的可能性很高,主要因應不同病毒的強弱不同,未來就會像是流感一樣,每年會有不同流行的病毒株,也會有相對應的疫苗。但病毒不斷突變,當差異性夠大就會走向流感化,所以每年就可能會有不同病毒株需要打不同的疫苗。但這些都屬於推測的情況,主要是RNA病毒變異的可能性大,所以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強調,對抗病毒,疫苗仍是有效果,呼籲民眾只要符合資格一定要盡速施打疫苗。近期有數據指出,七十五歲以上打過一到二劑疫苗和沒打疫苗的人,每百萬人口感染機率是相同,他說明,這是因為新冠疫苗的設計,隨時間消失抗體會下降,而七十五歲以上屬於國內第一批施打疫苗的對象,保護力會遞減,因此呼籲現在符合資格可以施打第三劑或是第四劑疫苗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
2022-05-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確診者解除隔離仍篩陽 羅一鈞:3個月內陰陽反覆
針對診所協助採檢PCR,上傳資料時卻有相容性問題。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上傳通報流程不順已收到相關反映,疫情監測組將針對健保系統和疾管署系統進行優化。有一些案例可能是診所一開始做PCR,對於程序和結果上傳通報不熟悉而延遲,衛生局有介入調查和輔導,希望民眾多包涵。另外有民眾擔心確診過後再驗出陽性,是否為重複感染。羅一鈞表示,一般抗原家用快篩在Ct值25至27以下可驗出陽性,Ct值27以上則反應不靈敏,但也有少數情形驗到Ct值30以上的案例。他說,因此民眾解除隔離後快篩出陽性不代表有傳染力,三個月內陰陽反覆,不只反應在PCR,也可能反應在快篩。國內目前也沒有新變異株,短時間內重複感染機率低,解隔離後就醫沒有限制,要告知醫師曾經確診、抗原快篩結果,讓醫師評估。羅一鈞表示,目前是新冠流行期,但不代表發燒沒有其他原因,「不能自己對號入座就是重複感染,可能是需要用其他藥物的疾病需要評估」。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漂生確診居隔求助無門 陳時中:學生應自己照顧自己
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攀升,有專家稱疫情高峰恐持續1個半月,引發討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據國外經驗,疫情高峰期約維持半個月就會開始降溫。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本土單日確診突破3萬6000例,再創國內疫情以來新高。有專家指出,疫情高峰恐長達1個半月,此後疫情才會漸漸降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兩年每逢冬天或有新變異株,各國專家不斷提出警告和建議,但根據外國經驗,疫情高峰期的時間不會太久,多數半個月就會到高峰並逐漸往下,還沒有看過1個半月這麼長的,只是降溫後會持續延燒多久,各地狀況都不同。有專家建議,指揮中心應管控餐廳人數並實施梅花桌。陳時中說,目前染疫率這麼高,禁止餐廳內用的意義很低,但呼籲在餐廳沒有吃飯或是要起身時,都要把口罩戴好。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接獲陳情指出,一名獨自住在租屋處的學生染疫後,沒人能幫送生活物資,求助無門。陳時中說,學生應自己照顧自己,學校也不可能不理,建議有類似問題直接向教育部舉發。另外,有警消反映,由於「以篩代隔」政策,導致確診後拿不到隔離通知書。陳時中說,這部分會再討論。指揮中心12日將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以及居家檢疫者等3類對象,實施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新措施,外界好奇若快篩試劑造假該怎麼辦。陳時中強調,造假依法處分。
-
2022-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採陽後皆陰Ct值超高 專家指政府不改制準備醫療崩潰
名嘴周玉蔻4月20日採檢PCR陽性,後續找醫師到府二採PCR為陰性,她堅稱自己從未感染,還質疑檢體遭汙染等。事實上「一採陽後續採陰」狀況並非只有周玉蔻,許多境外移入的民眾也都出現相同情況,卻受限「10+7」舊有規定,被迫送到集中檢疫所,佔用珍貴醫療資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25日宣布,本土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改為「3+4」,即居家隔離3天、快篩陰性後自主防疫4天,不過目前境外檢疫仍維持「10+7」,指揮官陳時中稱擔心「國外有新變異株出現」。不具名專家直指,所有變異株都從國外出現,最近出現Omicron變異株的亞型變種BA.4、BA.5,首先在南非出現,英國當局也表示,在英格蘭、蘇格蘭、南非、丹麥和博茨瓦納都發現BA.4病例,但英國沒有因為新變異株出現就加嚴政策,顯然中央說法並不合理。專家指出,各國解封標準都參考疫苗施打率及自然感染率。紐西蘭現行做法,只要打過3劑疫苗的境外移入者,篩檢陽性即在家自主管理,並且「發一堆快篩試劑」給採檢陽性者,「只要篩到陰性」就能出門自由活動,作法不是「0+7」而是「0」。與台灣狀況相似的新加坡、紐西蘭,新加坡去年12月底開始考慮「與病毒共存」,今年4月底時全國染疫率已達20%,現行做法也是確診者快篩陰性即放行。紐西蘭今年1月底開始思考與病毒共存,因此前陣子病例數暴增,近期病例數增幅趨緩,這2國家的狀況台灣皆可借鏡。鄰近台灣的日本,與病毒共存的態度不夠堅定,雖然現在第3劑疫苗施打率已超過五成,但染疫比佔總人口6.2%;但回頭看看台灣,台灣染疫比僅總人口0.25%,雖中央喊著不清零,但政策仍停在清零,自然感染率無法提升,台灣也永遠走不出國際。專家呼籲,我國應參考國外經驗,無論是本土確診者或是境外移入的個案,只要打3劑就放寬管制,不再限制居家隔離時間,只要篩檢到陰性就放行、可自由活動,並將新冠肺炎從傳染病防治法第五類改為第四類,當作流感重症處理。近期不僅醫院端人力即將崩潰,集中檢疫所更是浪費醫療人力,每天必須由醫院派「2個病房人力」24小時輪班駐守,但Omicron確診者幾乎多輕症,甚至許多境外移入者都是舊案,「現在Ct值28以上已不具傳染力,為何Ct值30要判定陽性,還把他關起來?」,認為病歷定義、Ct值規定要做修正,否則一定會壓垮醫療量能,累死醫護。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韓新變異株「XL」現蹤 羅一鈞曝我國現況
南韓今宣布首次於國內發現Omicron變異株「XL」病例,確診者是已經接種3劑的無症狀患者。對於我國是否「XL」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有偵測的Omicron「XE」,已於邊境攔截,沒有進入到社區,目前還沒有出現「XL」病例。外媒報稿,「XL」是目前發現的17種Omicron病毒變異株(XA~XS)之一,是由Omicron原始株BA.1和亞型株BA.2重組而成。2月在英國首次發現,至3月為止僅在英國發現66例;英國3月底曾表示,多數變異株都在大幅擴散之前就消失。根據韓媒報導,首例「XL」3月23日確診,已完成3劑疫苗接種,屬無症狀患者,該例也是亞洲首例,目前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羅一鈞表示,先前曾報告國內首例「XE」,是3月從捷克入境落地採檢的本國籍女性,「XE」是BA.1與BA.2的混合體,有突變特色共同出現。這案例沒有進入社區,在邊境就攔截,後續進入加強集中檢疫所。至於韓國發現的「XL」也有BA.1與BA.2的突變特徵,不過現在有10多種不同的命名,目前國內只有偵測到「XE」還沒有「XL」。世界衛生組織(WHO)昨表示,已將Omicron變異株的亞變種,BA.4和BA.5列入監控列名單中,此2個新亞變種已有數10起病例,正評估它們是否更具傳染性或危險性,以及它們對免疫逃逸潛力的影響。羅一鈞表示,這2變異株近1個月較多出現在南非、歐洲等國家,案例不多,世衛對其重要性尚未定論,我們會持續監測致病性傳染力研究,因都是Omicron變異株,預期特性不會差太多,有待研究證實。
-
2022-03-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化工廠傳播鏈是新病毒 研判至少4種傳染途徑
高雄市今新增2例確診個案,是化工廠產線同事,匡列隔離期間陰轉陽,這起群聚案累計已達21例,其中疑為指標個案的男性領班,研判1人傳給16人,錯失及早發現的原因,是赴診所就醫時未進一步快篩,40多歲女同事就醫確診全案才爆開。此群聚案基因定序為BA2,研判至少有4種可能傳染途徑,是全新變異株,初步排除與高雄過去幾起群聚案有關聯。高雄今新增2例,案22958是40多歲婦人,案22959為30多歲婦人,兩人是化工廠同事,在第2號機台工作,3月23日匡列隔離後陰轉陽,Ct值分別為14.8與14.5,感染時間一致。高市衛生局追查化工廠群聚案感染源,發現定因定序為BA2,病毒株在台灣還沒看過,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這表示可能來自境外、防疫旅館、港口或其他地區感染者傳入,排除與過去高雄幾個群聚的感染源有關聯。陳其邁表示,這起群聚案,男領班3月17日即發病,19日就醫,當時診所未及時篩檢出染疫,之後他的2名同住家人就醫也未篩出,直至女同事就醫確診時,回頭溯源才發現,但女員工已屬第二波感染。陳其邁再向基層診所喊話,針對有呼吸道症狀就醫民眾,診所醫師務必善盡監測責任,過去幾起群聚案,都由基層診所發現,倘若不慎傳了3、4波,就更難控制。
-
2022-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平穩醫院擬探病全面解禁 專家:應觀察至4月7日
國內新冠疫情日趨平穩,醫院開放全面探病呼聲漸起。目前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醫院維持禁止探病,但家屬若有特殊緊急需要,可向醫院提出申請。其餘縣市開放探病包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專家表示,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是可以討論,但應再觀察一個月再做決定;另有專家認為,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恐爆發院內感染風險,不應輕易開放。據了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議,若疫情更加平穩時,雙北、桃園市、高雄市醫院開放探病,將先比照其他縣市,包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優先開放,而已開放探病的其餘縣市醫院,探病次數可望由現在的一次,再有所增加。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目前雙北、高雄、桃園都是中等風險,雖然疫情趨緩,但還需要觀察一小段時間,或許就可以開放,但本周還無法開放。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觀察,現在亞洲疫情較為嚴峻,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越南等持續傳出疫情,但歐美疫情已逐漸趨緩,可是若要進一步開放醫院全面探病,還是必須小心,建議再觀察一個月,屆時依疫情變化再行研議。「國內疫情平穩,民眾應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醫院是否全面開放探病,這是可以討論的議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但仍須觀查四大指標,分別是國外疫情變化、有無新變異株出現、疫苗覆蓋率有無持續上升,以及社區有無爆發大規模疫情。尤其國內3月8日起放寬邊境管制後,是否進一步解封,包括醫院全面開放探病等,最好是再觀察至4月7日再來評估,可能較為恰當。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社區疫情雖然平穩,但仍有不明感染源且有隱性染疫患者,而民眾也是可以到處看病,若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恐增加院內感染風險,不應輕易開放,避免醫療量能受到衝擊。至於何時才可以開放,就是「與病毒共存」的時候。
-
2022-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四劑? 陳時中:沒急迫性
指揮中心力拚第三劑疫苗涵蓋率,但美國研究發現,第三劑打完四個月後,體內抗體下降,建議打第四劑。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目前沒有接種第四劑的急迫性,若真有需要,採購疫苗劑量足夠大家使用。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要不要打第四劑,有兩個觀察點,首先觀察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打第三劑後,保護力可維持多久,若對年長者仍有好的保護力,不見得要打第四劑;其次觀察病毒有無持續變化,若要打第四劑,應打可預防Omicron或最新變異株的次世代疫苗。
-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春節沒升級!指揮中心宣布:1月25日至2月7日 維持二級警戒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但指揮中心今天宣布,1月25日至2月7日仍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但因應國際疫情嚴峻,且國內發生新變異株Omicron感染事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重申,餐廳日前調整實聯制才能內用,須持續落實。陳時中表示,國內繼續維持二級疫情警戒標準,調整或維持相關措施及規定如下:一、維持加嚴之戴口罩規定,除少數例外情形,外出全程佩戴口罩:(一)運動、唱歌、拍照及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恢復為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2.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3.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淸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禁止飲食。四、賣場、超市、市場加強人流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不開放試吃。五、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六、餐飮場所:嚴格落實實聯制、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指揮中心呼籲,防疫工作人人有責,請民眾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域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等,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1-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追求零確診不切實際 要準備與病毒共存
Omicron變異株成各國主要傳染變異株,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今天說,在有快篩、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下,追求零確診已不切實際,應要有「與病毒共存」心理準備。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近日出現多起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確診個案,讓外界憂心疫情再起,陳建仁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籲應繼續提升完全接種覆蓋率,也提醒民眾不要害怕與病毒共存。陳建仁指出,他過去曾提出「冠狀病毒流感化的醫藥產業因應對策」的觀點,提到冠狀病毒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可能成為持續存在且有週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此必須加強相關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兩年後的現在,COVID-19的演化果真朝著『傳染力越來越強、毒力越來越弱』的方向來演化。」陳建仁說,Omicron變異株從去年12月起,迅速成為各國的主要變異株,占所有定序病毒變異株的百分比超過90%,而Omicron傳染很快、重症很少,更令人慶幸的是「快篩、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等防疫三寶,都已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正在被廣泛使用中。陳建仁指出,在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尚未上市前,當時COVID-19的平均致死率高達2%,零確診成為第1階段防疫的目標,而疫苗上市後,就進入COVID-19防疫的第2階段,主要目標是快速提升疫苗覆蓋率。陳建仁說,接種第1劑疫苗經過一段時間後,中和抗體濃度會自然逐漸下降,必須藉著接種第2、3劑疫苗來繼續提升中和抗體濃度至高原值、增加疫苗的保護力,而中和抗體濃度偏低的人,在暴露於Omicron變異株後,會產生突破性感染,但是絕大多數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重症與死亡比例相當低。他也舉數據指出,曾經被感染過或打過2劑疫苗(累計確診感染率加上完全接種覆蓋率)的人口百分比,分別以法國98%最高、其次為英國93%、新加坡92%、以色列87%、加拿大85%、挪威83%、美國83%、台灣71%,由於9成以上的人民已經具有保護力,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經採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對策。陳建仁指出,COVID-19已演變出傳染力高而輕症或無症狀占多數的新變異株,人類很難完全撲滅它,COVID-19很可能會轉變成地方性疾病,而目前已經有快篩、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追求「零確診」已經不切實際,而要有「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陳建仁說,由於台灣防疫很成功,累計確診感染率是全球最低的少數國家之一,因此必須比其他國家更加努力,繼續提升完全接種覆蓋率,才能確實保護全民健康。
-
2022-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界憂醫療量能崩?張上淳:確診者符合3條件即可解隔離
近日Omicron境外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多半為輕症或無症狀,外界憂心壓迫醫療量能。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近期針對新變異株Omicron的解除隔離條件討論,非重症無需ICU治療、輕症住在負壓或專責醫院的人,符合3項條件即可解除隔離,自主管理。張上淳表示,先前解除隔離版本是針對Delta變異株,擔心會有高傳染力,因此制定較嚴格條件,特別是要求2次呼吸道檢體的Ct值需大於30,或者檢驗陰性才可解除隔離。如今有Omicron新變異株,專家小組認為不需個別對於變異株設定條件,只要不是重症、症狀緩解如退燒發病達10天以上,大部分Ct值都很高,第三條件是確定連續2次Ct值大於30或陰性,有此三條件即可解除隔離,不需再區分是感染何種病毒,返回社區都是安全的。另外針對「舊案」,張上淳表示,不論是在境內或境外感染,但先前沒被診斷出的人,被診斷出來後,看到Ct值偏高、病毒量偏低,只要有相關條件,特別是抗體檢驗、後續呼吸道檢體PCR,只要Ct值高或者陰性,相較過往需要區指揮官診斷,確認為舊案可提早解除隔離不用關10天,這次修訂後,因為經驗越來越多,不需要勞煩指揮官,因此只要符合3項條件,可在衛生局同意下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確診舊案如果沒有症狀,可以避免再次感染,就比較不擔心。如果舊案的N抗體為陽性,代表更早之前已被感染。若2次呼吸道檢驗,第一次採檢Ct值偏高、2天內第二次採檢若Ct值下降,就代表是急性期;如果沒有此情況,Ct值高、或間隔24小時再採檢仍是陰性,就無需擔心急性感染,即可判定為舊案。無論國內或國外確診,依照客觀數據,都可提早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不少醫界討論,擔心Omicron突然增加,是否會佔用醫療資源,指揮中心也會評估,在疫情嚴峻或個案較多的時候,在3個條件下,不需要連續2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而是只要發病10天以上,即便沒有呼吸道檢體陰性或Ct值大於30,必要時也可以讓個案到集中檢疫所,在社區中繼續隔離,不占用醫療資源,這也是此次專家會議討論出的但書,避免每次都要經過小組討論,緩不濟急,讓指揮中心可以快速反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的解除隔離標準,若經研判為舊案,可以不需待滿10天提前解除隔離,第一條件是無相關症狀,以及一採陽性時Ct值大於30,連續兩次採檢Ct值大於30或陰性,則不需待10天,部分民眾確實可以受惠,多少比例仍需更多資料整理。張上淳表示,過去都有提早解除隔離的條件,不過需要多一道手續,就是經過網區指揮官,會延誤半天或一天的時間,現在因新的Omicron變異株,希望減少延誤時間,讓醫院可以更快速達到解除隔離。
-
2022-01-05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又有變異株在法國出現 傳染力更強、更能使疫苗失效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根據發表在醫學研究論文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法國馬賽地中海感染研究中心(IHU)的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異株,有46個突變,據說這會使變異株更具傳染力,並更能使疫苗失效。這種變異株標記為B.1.640.2.,由地中海感染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去年12月10日首先發現。他們在推特上宣布,在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福卡爾基耶鎮的12名病患身上發現這種變異株,其中許多人必須住院。報告顯示,「原發病例」是一名去年11月從喀麥隆返國、已完整接種的男子,返國三天後確診,出現「溫和的呼吸道症狀」。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指標見疫情曙光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022解封有望
新冠肺炎延燒第三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苗施打、抗病毒藥物再加上新冠病毒弱化,三項指標皆代表朝好的方向發展,樂觀看待2022年底前,全世界將先後解封,逐步恢復各國商務往來,團體旅遊或開放自由行。Omicron出現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代表疫情好轉。西元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事件,延燒約三年疫情才平復,從世界大流行演變為地方性流感疾病。洪子仁指出,新冠疫情同樣邁入第三年,隨著民眾陸續施打疫苗,建構對抗病毒的基本保護力,就算最新變異株Omicron的傳播力較Delta更快,但症狀多屬輕症化,大多為流鼻水、喉嚨癢、疲倦等,即使確診,也有抗病毒藥物可使用,皆可避免重症或死亡機率。洪子仁以疫情大流行曲線觀察,我國去年5月11日出現Alpha指標個案,最高峰每日500多名確診者,約莫一個月又10天後,控制到每天100名確診,而Delta於印度流行也是2個月左右控制住。他指出,許多國家在疫情出現時,會加嚴防疫措施,減少疫情傳播機會,以此推估Omicron經過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出現,且確診數下降、死亡率較Delta低,則代表疫情往好方向走。還有200萬人連一劑疫苗都沒打,承受感染高風險。相較國際疫情嚴峻,台灣疫情平穩,洪子仁表示,邊境防疫嚴格或鬆綁,皆與社區風險高低有關,若邊境管制過強,可能造成民眾往來不便,但太鬆又怕疫情進入社區。近期每天境外確診病例皆為二位數以上,邊境嚴管仍無法鬆懈。要成功防堵疫情,他認為「防疫金三角」缺一不可,包括中央防疫體系、醫院以及公民素質。「全台2300萬人,扣掉不能打疫苗者,還有200萬人連一劑都沒打!」洪子仁語重心長說,沒打疫苗,任何病毒株都有極大威脅,若未來少了管制作為,病毒竄進社區,短時間必定大量增加確診病患,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一定比例會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屆時醫療量能又面臨考驗。春節返台人潮眾多,洪子仁提醒,入出國求學或商務往來無可避免,呼籲民眾「做好該做的事」,除了施打疫苗,平時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即便在國外也能把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他身為第一類醫療人員,已在去年3月22日、5月20日接種二劑AZ,12月2日施打第三劑莫德納。他鼓勵民眾,平時維持充足睡眠及營養,維持正向及樂觀心情,就能保持最佳免疫狀態。新年防疫走向提高篩檢強度 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台灣去年5月發生新冠本土疫情,中央與地方因「篩檢」互槓,成為各界爭論焦點。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止社區傳染病一定要有篩檢機制,當病毒量高時,抗原快篩也能篩檢出來,「快篩是找出傳播力最強的人,當下的狀態」,但他反對漫無目的廣篩,增加偽陰、偽陽困擾,篩檢過與不及都不好,但要從經驗得出結論,給後人借鏡。「去年發生本土疫情,就是輕忽社區監測。」洪子仁比喻,傳染病就像火勢,若火苗出現不撲滅,等開始燒旺,想滅也難。回顧5月萬華群聚,導致一萬多人確診,回推或許4月初病毒早已進入社區,至少在社區內悶燒40天、經過8波傳染,他也認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槓中央」設置快篩站是對的,早投入社區篩檢才能抓出確診者,及早防堵疫情擴散。經過5月Alpha疫情後,台灣每日篩檢量從1千增加到3萬。洪子仁指出,9月又出現新北幼兒園群聚,還是傳播力更高的Delta,卻只有33人確診,原因就是「發現得早」,因病毒進入社區時,不到2周即被篩檢出,阻絕了隱形傳播鏈,若超過半個月未篩檢,持續讓疫情悶燒,恐釀百人以上確診。洪子仁表示,台灣防疫成績好,有科學根據,以每10萬人口死亡數來看,台灣為3.5人、全球為60人,相差20多倍。如何避免再出現本土疫情,他認為需提高篩檢強度,除了出入醫院需篩檢、疾管署下水道監測等,亦可針對社區熱點抽查篩檢,如菜市場等人群聚集處,「要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不是等有症狀才篩。」此外,篩檢方式除了鼻咽採樣,應引進更多簡易篩檢方式、降低檢驗試劑費用等,增加篩檢可近性。洪子仁小檔案年齡:55歲現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醫療品質策進會醫院評鑑委員教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下的生離死別 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
「從全球觀點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一波又一波,遠遠超過原先的預期。」許惠恒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近一年,帶領醫護人員防疫有成,保持零院內感染,但看到確診病人病逝前,家屬不能見到最後一面,仍感慨萬千。隨國人疫苗施打率提高、遵守防疫新生活,面對今年疫情發展,他保持樂觀態度,「相信一切會愈來愈好。」新變異株致病嚴重度下降,但高齡、免疫不全者仍應慎防。許惠恒回想前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家原本期待可能像SARS一樣,疫情很快消失不見,但經歷兩年,國內目前仍受Omicron變異株威脅,「病毒變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估計還會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疫情至今,北榮收治260名確診患者,高達半數是重症,卻始終保持零院內感染。為做好防疫管理,許惠恒每天上午八時準時舉行晨會,掌握國內外疫情趨勢及變化。他觀察,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致病嚴重度較原始株下降,但與流感病毒相比,對高齡、免疫不全等病人的致病率仍高,醫療量能負擔仍大。不過,即使國內再有一波本土疫情,許惠恒有信心可以安然度過。他說,去年五月北部爆發本土疫情,各醫院量能緊繃,但也累積許多SOP,北榮對防疫物資準備、醫護人員調配等都有經驗,也超前部署,將思源樓部分病房改為負壓隔離病房,未來更著手規畫重症負壓隔離病房。外界憂心春節防疫專案可能有破口,許惠恒說,「擔心難免,但醫院已做好萬全準備。」疫情下的生離死別,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雖然樂觀看待疫情,但談起疫情下的生離死別,許惠恒難掩感傷。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重症插管病患,臨終前因昏迷無法和家人視訊道別,家人見不到最後一面,希望留下病患手掌印作為紀念,最後護理人員排除萬難達成家屬心願。「疫情期間,所有醫護人員都是一路學習和感恩。」許惠恒還記得,有一名確診者過世後,遺體送往電梯要移至往生室,所有曾照顧過患者的醫護人員比照安寧病房模式,站在電梯兩側向遺體90度鞠躬,慎重的態度讓家屬寫信表達感謝。許惠恒說,今年疫情能否終結,還要更長時間觀察。他呼籲國人盡速完整接種疫苗,去年12月中旬,他已追加第三劑,但隨病毒不斷變異,往後可能要打第四劑疫苗。院長養生計畫執行168斷食謹守2原則 減掉10公斤、血壓很聽話疫情期間工作繁重,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不忘照顧個人健康。身為糖尿病專家,他為控制血壓,一年半來進行168間歇性斷食法,16小時不吃東西,讓胰臟多休息,降低分泌胰島素的機會,成功減重8至10公斤,也維持血壓穩定。許惠恒血壓偏高,他了解多吃澱粉、含糖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胰島素分泌過多,不僅促進脂肪囤積,也將使胰臟功能衰退,進而引發糖尿病,若能減少胰島素分泌,不僅可以控制血糖,也控制體重及血壓。他每天不吃早餐,直到中午十二時才吃中餐,並於晚上八時前吃完晚餐。「168間歇性斷食法,一定要遵守兩個小原則。」許惠恒說,第一是每日熱量攝取要減少,雖不是完全減少成只有兩餐,但絕不能把三餐熱量灌到兩餐,每天熱量是兩餐多一點即可。其次,晚餐澱粉攝取要減半。如平時吃一碗飯,晚餐就改吃半碗,因晚餐離睡覺時間不遠,如果吃太多,澱粉食物的葡萄糖會轉為脂肪,長期下來還是會囤積,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晚餐的蛋白質、脂肪還是照常吃。許惠恒提醒,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患者不建議168斷食法,以防服藥後又不進食,引發低血糖;另有胃炎、胃潰瘍病史者,長時間不進食,病情也可能惡化,同樣不建議。外界多討論吃水果到底應在飯前吃或飯後吃,哪一種比較健康。許惠恆說,有研究指出,飯前吃水果讓胃容量變小,且纖維質有飽足感,正餐會少吃一點,可以控制體重;但也有研究認為,飯前吃水果,血糖容易上升,且水果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肪囤積。因飯前吃水果的好處證據仍不足,他還是每天飯後吃兩份水果。面對防疫壓力,許惠恒每天走一萬步,讓自己多思考,並隨時看醫學雜誌了解疫情變化,他還增加洗手次數和時間,以防病毒感染。今年春節假期,許惠恒會在家與家人團聚、休息,準備好春節後再出發。許惠恒小檔案年齡:64歲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世界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今年能出國玩嗎?前台大醫林氏璧曝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
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孔祥琪,以「林氏璧」為筆名,成為知名日本旅遊部落客,過去三天兩頭往日本跑的他,疫情來襲兩年,只得收起玩心當「宅男」。但他不負感染科醫師專業,遍閱國內外疫情趨勢、疫苗進展及醫學期刊,提供大家第一手資訊。2022年到來,他盼如世衛組織預想,這是終結疫情的一年。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新冠肺炎流感化,再不需逐例通報。台灣去年度悲喜交加,五月本土疫情爆發多起群聚感染,引起民眾恐慌,但隨著疫苗催打發威,年底有長達一個多月的零確診,但與此同時,新變異株Omicron又虎視眈眈。相較SARS不到一年就宣布終結,新冠疫情卻遙遙無期。「今年度能否終結疫情,仍傾向樂觀。」孔祥琪表示,Omicron傳染力雖強,短時間就躍升為全球主流株,但其重症人數仍較過去低,有逐漸「流感化」趨勢。「以南非來看,隨群體免疫或自然感染數增加,患者卻多屬輕症,對避免醫療量能崩潰,仍屬於好現象。」歐美疫情再起,若與南非趨勢相似,可以斷言「疫情差不多走向終點,大流行將過去。」孔祥琪說,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將是新冠肺炎案例再也不需要逐例診斷、通報,高風險患者及長者比照流感逐年施打疫苗。但是能否走到這一步,端看台灣民眾暴露的風險有多高,是否能完成「邊境開放」的期末考。歐美催打第三、第四劑仍難敵疫情,恐應回歸防重症目標。台灣疫情都在控制之中,加上疫苗施打率不錯,當各國疫情再起之際,台灣仍然不敢放鬆邊境,只能一延再延。他認為,對比現今疫苗覆蓋率數字,從Alpha病毒出現後,指揮中心喊出「六成覆蓋率」,至今已無法應對Delta或是Omicron病毒,除前線防疫人員及邊境打滿第三劑外,未必執著於民眾得盲目追求第三劑、第四劑。以國外為例,德國及以色列催打第四劑、歐美催打第三劑,卻仍擋不住疫情攻勢,傳染力強的Omicron,遲早會突破邊境重圍,因此,得回歸「防止重症」等公衛目標,台灣現今仍可爭取施打時機。首要應確認,施打二劑是否對現今及未來防重症皆有效,且盡快補足二劑缺口;接下來是國內篩檢等措施多管齊下,加上口服藥物上市,甚至在今年度三或四月次世代疫苗出爐,可加惠準備施打第三劑的民眾。個人疫苗計畫衝高抗體濃度 出國前28天再打第三劑春節即將到來,孔祥琪說過去兩年疫情期間,除非必要,他都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舉凡逛街、逛夜市等一概拒絕,且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自助加油前後都會消毒,若需要按電梯、手扶梯也同樣嚴格清消一遍。平時除了解最新疫情趨勢,接送小孩、開PODCAST節目或撰文分享觀點外,上電視台節目時,也留意隔板架設,且遵守快篩陰性等規定。他表示,去年已施打二劑疫苗,第三劑準備選擇莫德納。「我採策略性接種疫苗,打算在出國前28天接種第三劑,再次將抗體濃度衝高。」他說,不能出國的兩年,花最多時間在追日劇,若未來有機會到日本,希望能到東京旅遊,即便只是到現場發呆、無所事事也沒關係。至於春節是否有旅遊計畫?他說,目前國旅出遊人數眾多,他偶爾會到宜蘭旅遊,春節也會與太太一起回娘家拜年。近年國內博物館推出一年份家庭卡等優惠,也因疫情延長使用期限,會帶孩子一起去參觀。原預計今年度春節可望開放邊境,卻又遇到Omicron疫情。他呼籲,台灣無法一輩子靠鎖國防疫,為了健康著想,無論是春節拜年、抱孫,為了家人及自己,務必打滿兩劑疫苗,別等疫情爆發才匆匆施打,恐已來不及。林氏璧小檔案本名:孔祥琪現職:全職旅遊部落客經歷:台大醫院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
-
2021-12-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兩變異株結合成「Delmicron」成魔王?羅一鈞解答了
近月歐美染疫人數狂增,外媒報導恐是Delta與Omicron結合的雙重變異株「Delmicron」惹的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這一說法指的是Omicron輕症類似的發燒症狀,並非指出現新變異株。羅一鈞今日於記者會說明,關於「Delmicron」說法是源自印度報導,指的是臨床觀察中,認為Omicron症狀多屬輕症,與印度發現有民眾發燒或全身症狀相似,所發明新詞,非指檢驗出病毒有新組合。他解釋,Omicron變異株本身的突變多,也包括Delta變異株的位點,兩者有相近之處。隨國外個案增加,也陸續看到染上Omicron的民眾,會出現類似母株Delta個症狀,例如味覺異常或發燒、輕微感冒或全身倦等症狀。但他強調,「Delmicron」的現象,不代表新變異株出現,無須用新名詞取代病症的必要。
-
2021-12-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orn成美主流病毒株 陳時中:盡力守好邊境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異株Omicron成為美國主流病毒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將盡力守好邊境,阻絕病毒進入社區。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下午出席第7屆社區金點獎表揚典禮,會前接受媒體聯訪做出上述表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公布,新變異株Omicron已成為美國主流病毒株,占上週新增COVID-19確診病例73%,且多數確診者已接種過疫苗。陳時中說,新變異株Omicron對於全世界疫情都是考驗,指揮中心會盡力將邊境守好,徹底改善防疫旅館感控措施,居家檢疫的電子圍籬與關懷制度都要做好,希望阻絕病毒進入社區。針對桃園防疫旅館發生群聚案,媒體問及調查進度,陳時中說,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可能是環境污染後,再污染到受感染者。至於全台防疫旅館總體檢,陳時中說,各縣市政府已有相關例行檢查,目前希望能夠加強查核,預計約2週完成,接下來將由感染症醫學會與相關單位抽查,檢視問題是否都改善。媒體提問,若防堵Omicron成功,春節後是否可降級、開放國門。陳時中說,這是假設性問題,若防堵成功當然可解除各項限制,但前提是要防堵成功,他也希望如此。媒體也詢問COVID-19疫苗追加劑議題,陳時中說,專家已做出建議,追加劑與第2劑疫苗間隔為5個月;莫德納(Moderna)疫苗追加劑,專家建議劑量仍以半劑為主,半劑效果也很好。此外,媒體問及反萊豬公投未通過,是否有助於日本福島5縣食品進口。陳時中說,這兩件事不見得相關,衛福部態度就是以科學證據、國際標準以及食安第一為優先考量。媒體並問,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表示,加拿大通報非典型狂牛症病例,韓國已暫停進口。陳時中則回應,要進一步了解通報狀況,衛福部對這類通報會加以留意。
-
2021-1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更可怕? 專家期待看到「這國」的資料
新冠病毒新變異株Omicron上月於南非出現後,已蔓延全球63國,英國更出現首宗Omicron死亡病例。疫苗是否對Omicron的保護力不足,令外界擔憂。不過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英國因疫苗打得早、抗體下降得也早,更期待看到印度的資料,因為該國剛流行過Delta且甫大規模接種疫苗,較能知道疫苗對Omicron的狀況。針對疫苗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保護力,施信如今天出席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線上記者會時表示,從Omicron的序列上來看,因其突變位置多,免疫逃脫的狀況會更嚴重。Omicron與之前的變種病毒相較,突變位置的數量較多;如造成全球大流行的Beta和Delta病毒,改變棘蛋白功能的突變分別是10個和9個,而Omicron則有36個。不過究竟是因為Omicron善於逃脫而讓疫苗失效,還是因為疫苗接種在某些國家已經一段時間,抗體下降造成Omicron再度流行?施信如表示,英國因為疫苗打得很早,抗體下降也較快,因此到現階段可能抗體濃度已經不足。但印度剛流行完Delta病毒株,且疫苗接種狀況也不錯,若能得到印度的數據,或許較能知道完整接種疫苗後對感染Omicron的保護力為何,包括感染率、致重症率以及致死率。而針對國內醫師沈政男引用國外研究表示,接種兩劑AZ28天後的血清抗體,拿去中和Omicron病毒,保護力幾乎全部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也就是等於零,更直指「不要再打AZ了!打了也是白打。」對此,施信如表示,這是在實驗室中能人體血清抗體去中和病毒,難以推論真實保護力。但這篇研究中確實可以看到AZ和BNT的比較,若連打兩劑AZ疫苗後,第三劑改打其他疫苗確實可以誘發較多中和抗體。她進一步表示,根據學理上來看,AZ採用腺病毒為載體,因人體已有對抗腺病毒的抗體,因此接種效果會逐漸下降,甚至有些人打兩劑AZ本來就沒有誘發免疫反應。施信如表示,AZ已達成階段性任務但接下來的第三劑接種策略必須好好思考,是不是應該要改打其他疫苗。不過,施信如也強調,打第三劑當然可以加強中和抗體,對抗新的變異株。但是當全球大流行時,富國一直接種疫苗,窮國沒得打,還是會造成病毒不斷出現大幅度的改變,疫苗只會越來越沒有效果。尤其若新冠肺炎病毒最後真的流感化,每年或半年就要追加,也勢必須要有更安全的疫苗出來才行。
-
2021-12-15 醫療.精神.身心
防疫變宅 憂鬱症增加
新冠肺炎新變異株Omicron來襲,全世界再開延長戰,近2年因隔離、社交距離等防疫手段,嚴重影響民眾心理健康。根據國外研究,疫情期間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大幅增加;台灣疫情未如國際嚴峻,但憂鬱情況也增加不少,醫師提醒民眾,仍要定期與社會接觸,保持運動習慣,以維持身心靈健康。澳洲昆士蘭大學10月發表於《柳葉刀》期刊的研究顯示,根據去年至今年1月29日疫情間公布的重度憂鬱症及焦慮症患病率數據,估計造成失能損失人年數和失能調整人年(DALYs),結果發現,2020年全球204個國家中,因疫情影響,憂鬱症造成的失能人數為4940萬人,焦慮症則為4950萬人,尤其女性受疫情影響較男性嚴重,年輕人也比老年人更受影響;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其盛行率增幅也較大。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近幾個月臨床觀察,台灣患有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增加不少,大多是作息混亂、活動量不足、失眠、無法聚餐或旅遊帶來幸福感、失業帶來經濟壓力、家人接觸頻繁增加摩擦衝突等所致。詹佳真建議,民眾可培養居家運動習慣,定期用視訊與親友聯繫,維持一定的社交接觸,並學習線上學習工具,讓學習成長不停滯。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警示,2020年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新冠疫情恐讓此問題更趨嚴重,呼籲社會應建立包容性環境、降低對心理疾病標籤化、鼓勵患者接受完整治療,盡早治癒恢復職業及社交功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後疫情時代基礎防疫已成日常,如何自我修復、不因疫情影響情緒,建議可從自身著手,例如學習認識情緒、適時紓壓,練習用正面觀點看待自己、相信有能力可以解決,培養樂觀態度,遇到困境或難題時,積極解決並從中吸取經驗等,培養心理韌性所需。葉雅馨說,除了保持心理健康,亦可使用董氏基金會資源,包括線上「心情頻道聊天室」,想找人說話但不敢向親友訴說時,可與專家及有相同經驗的網友分享;IG「Dailymental.tw」可了解如何照護及激勵心情,透過簡單圖貼舒緩壓力、自我療癒,也可下載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期檢測情緒狀態,同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及容易取得求助資源。
-
2021-12-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兩劑AZ對Omicron保護力等於零? 陳時中:勿過度解讀
新冠肺炎出現Omicron新變異株,迅速在國際間蔓延。備戰Omicron,許多國家開始接種第三劑追加劑,醫師沈政男更直言若前兩劑接種的是AZ疫苗,保護力「接近是零」。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主流意見還沒有人認為保護力遇到變異株會變零,「過度解讀不好」。沈政男在臉書張貼國外研究,表示接種兩劑AZ28天後的血清抗體,拿去中和Omicron病毒,保護力幾乎全部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也就是等於零。文中更直指「不要再打AZ了!打了也是白打。」陳時中則表示,「過度解讀不好」。他說,全世界發表相關言論的專家很多,大家都根據一些研究報告發表個人看法,之但世界主流意見還沒有人認為保護力遇到變異株會變零,都是保護力降低,但追加第三劑、防護做好、基本功做好最重要。另外,針對追加劑目前提供莫德納半劑接種,民眾是否可選全劑接種?陳時中表示,現在還是半劑接種,沒有要改為全劑,ACIP近期會開會,外界關心的議題都會討論。不過確切時間則因專家們都很忙,還在敲時間。
-
2021-12-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作息混亂活動不足 疫後憂鬱症潮來襲「這族群最多」
新冠肺炎新變異株Omicron再度來襲,讓全世界必須再開延長戰,近2年因隔離、社交距離等防疫手段,嚴重影響民眾心理健康。根據國外研究,疫情期間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國內專家解讀,雖然台灣疫情未如國際嚴峻,但憂鬱情況也增加不少,呼籲民眾仍要定期與社會接觸,並維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身心靈。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的研究今年10月發表於《柳葉刀》期刊,透過2020年至2021年1月29日疫情間公佈的重度憂鬱症及焦慮症患病率數據,依照地點、年齡及性別量化,最後以患病率估量值及失能權重,來估計造成失能損失人年數和失能調整人年(DALYs)。結果發現,2020年全球204個國家中,因疫情影響,憂鬱症造成的失能調整人年數為4940萬,焦慮症則為4950萬,尤其女性受疫情影響較男性嚴重,年輕人也比老年人更受影響;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其盛行率增幅也較大。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從上述研究結果,台灣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數,是增加幅度最低的組別之一。而近幾個月臨床觀察,憂鬱症、焦慮症患者的確增加不少,大多是作息混亂、活動量不足導致失眠、無法聚餐或旅遊帶來幸福感、失業帶來經濟壓力、家人接觸頻繁增加摩擦衝突等所致。詹佳真建議,民眾可培養居家運動習慣,定期用視訊與親友聯繫,維持一定的社交接觸,並學習線上學習工具,讓學習成長不停滯。她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警示,2020年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新冠疫情恐讓此問題更趨嚴重,呼籲社會應建立包容性環境、降低對心理疾病標籤化、鼓勵患者接受完整治療,儘早治癒恢復職業社交功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後疫情時代基礎防疫已成日常,如何自我修復、不因疫情影響情緒,建議可從自己著手,像是學習認識情緒、適時紓緩壓力,練習用正面觀點看待自己、相信有能力可以解決,培養樂觀態度,遇到困境或難題時、積極解決並從中吸取經驗等,培養心理韌性所需。葉雅馨說,除了保持自己心理健康,亦可使用董氏基金會資源,包括線上「心情頻道聊天室」,想找人說話但不敢向親友訴說時,可與專家及有相同經驗的網友分享;IG「Dailymental.tw」可了解如何照護及激勵心情,透過簡單圖貼紓緩壓力、自我療癒,也可下載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期檢測情緒狀態,同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及容易取得求助資源。
-
2021-1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應Omicron何時打第4劑? 羅一鈞:現在談還太早
新冠肺炎新變異株Omicron出現,各國開始加緊接種第三劑疫苗,甚至認為恐需接種第四劑疫苗才行,因此外界也關心我國何時會開始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沒有進一步資料顯示第三劑接種後的保護效果,因此「談什麼時候要打第四劑還太早」。根據國際媒體報導,輝瑞執行長Albert Bourla認為,接種第三劑後等待12個月須施打第四劑,但面對Omicron,也許得提前接種第四劑疫苗。羅一鈞則表示,藥廠傳的消息還要經過實證才行,目前沒有進一步資料,很難說第三劑接種之後有多久的保護效果,因此現在談什麼時候要打第四劑還太早。但符合資格五到六個月的民眾,都可考量春節可能有變異株的風險,盡早完成第三劑接種。另外,英國研究發人莫德納混打BNT疫苗沒有明顯副作用還能提高抗體,指揮中心是否會考慮這種混打方式?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最近也在問ACIP什麼時候可以開會,做相關討論。
-
2021-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變異株近逼台灣「7+7」不生變!陳時中:已做最好安排
國際新變異株Omicron崛起,引起各國頻頻設下邊境管制,美國為加強防堵變異株,要求入境者要提供搭機前一日內陰性報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國內仍維持三日內陰性報告,且入境者要全面進行深喉唾液篩檢,比美國多一道關卡。針對春節返鄉人潮將近,國內採「14+0」、「10+4」、「7+7」等檢疫措施並行,憂心是否足夠抵擋新種變異株入侵。陳時中表示,為避免病毒入侵,已加強邊境檢疫,且國人務必加速疫苗施打,至少要二劑覆蓋率要打滿六成以上,但目前無設定目標,希望「越高越好」並隨時提高警覺。但面對病毒來勢洶洶,有醫師建議只有採檢深喉唾液採檢外,也要加驗鼻咽拭子採檢。他則回應,目前「雙套採檢」方式尚未列入考量,目前檢測已相當精準,最重要的是在「7+7」規範中,入境第六天會再次PCR篩檢,第十天、第十四天也都有篩檢,相信已可達檢驗要求。觀察現今國際確診個案,Omicron已經進入亞洲,包含離台灣很近的日本、香港也紛紛出現案例。陳時中表示,台灣現行邊境政策都有14天檢疫,且有電子圍籬等措施,去年春節也都實施良好,相信今年在全民合作底下也可以防疫有成。若十二月國內有確診案例及病毒入境,是否還會取消「7+7」方案或加嚴邊境措施。他則說,現行方案幾乎已定案,多次修改,只是讓整體防疫越混亂。「防疫要有秩序,才能讓大家有準備適當安排。」若確實有個案被驗出,則比照過去進行送醫、疫調匡列、隔離檢疫等,隨時做滾動檢討。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心肌炎 專家促青少年第2劑隔12周
指揮中心前天拍板,開放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預計十二月中旬於校園施打。指揮中心昨公布青少年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個案,總計廿三例,有二人住院中。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可預期第二劑不良反應將大於第一劑,但是,接種仍「利大於弊」,而且間隔延至十二周,可以減少心肌炎發生。李秉穎表示,今年五月國內疫情爆發時,出現多起校園感染事件,就算學生並非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具傳染力。近期新變異株Omicron出現,有社區傳播風險,因此ACIP委員會建議青少年應接種第二劑,以建構較完整的保護網。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截至十一月廿四日,共廿三位歲青少年接種BNT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中,一男一女住院中。廿三名個案為十九男四女,男性比女性多,與國際相仿,多在接種疫苗後十四天內出現症狀;症狀以急性胸悶或胸痛為主,其次為運動後或平躺後呼吸困難,另有發燒、心悸、暈眩、食慾下降等。李秉穎表示,據BNT仿單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三至四周,但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若二劑間隔延長到六至十四周,不僅不影響疫苗抗體生成性,更可能因延長間隔時間而減少心肌炎發生機會,但間隔周數和心肌炎發生率間的直接相關性尚未被證實。指揮中心宣布最快明年一月開放民眾任選接種第三劑疫苗,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未完成三期臨床,接種第三劑具一定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只要食藥署通過四款疫苗第三劑緊急授權(EUA)就可接種,不可能等到所有臨床試驗組合結果出爐才開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混打高端疫苗第二劑及第三劑實驗皆未出爐,若能得知抗體表現結果,再來宣布第三劑接種政策,民眾才能放心選擇疫苗。國內雖有少數「新四劑戰士」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少了數據支持的結果就是「風險自負」。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終於放行「要隔12周」 ACIP決策理由曝光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先前開會決議因青少年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引發心肌炎比例高,所以暫緩二劑接種,再根據數據來研究是否施打,近期則公布只要接種滿12周以上,即可施打第二劑。相較於國外並無特別限制間隔長短,對於ACIP會議研究結果訂為間隔12周,理由為第一、二劑延長到6至14周本身比仿單建議更長,但不會影響抗體及細胞免疫,且還有研究指出間隔較久,抗體越高。李秉穎表示,根據加拿大、英國監測數據,延長接種間隔不會影響抗體生成,且可能會減少心肌炎發生,評估有可能延長間隔,就能降低心肌炎發生率,英國也曾宣佈暫緩,如今又建議青少年間隔十二週以上,就可接種第二劑。他表示,尤其因為有新變異株,可能有社區傳播風險,也需要針對青少年接種,建構較完整的保護網。建議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時,要注意不良反應作用,據美國研究指出,青少年間隔3週以上施打第二劑,不良發生率比第一劑高很多。李秉穎呼籲,心肌炎症狀家長和個案都要多注意尤其年輕男生個案,台灣統計只有少數者,超過十四天發生不良症狀,而28天內若有任何不適,需要盡快就醫檢查,包含心悸、心臟顫動、暈厥,呼吸急促等心肺功能受損症狀,甚至走幾步、爬樓梯就很喘等,要立刻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