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新型冠狀病毒
共找到
927
筆 文章
-
-
2020-11-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疾控首席專家:疫情冬季更嚴重 面臨大考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昨天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冬季會更嚴重。中國近日多點爆發零星病例,提示著病毒正「敲打著國門」,今年冬季「面臨著一次大考」。吳尊友有關「新冠病毒冬季會更嚴重」、「今冬面臨大考」的提醒被報導後,引起中國民眾高度關注;中午過後一度在中國網路熱搜排行榜上高居第2名。央視新聞報導,吳尊友23日應邀在「新聞1+1」節目解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在中國及全球的最新情況時,作上述表示。據報導,當主持人問到,「是否有證據表明,冬季是新冠病毒最喜歡的季節,它更加危險」時,吳尊友回答「應該是這樣」。吳尊友指出,在夏季時,專家們認為新冠病毒不分冬夏,它在夏天流行,但在冬季會更嚴重。而從全球的疫情形勢來看,進入初冬,尤其是11月起,全球每天報告的病例數經常突破60萬例。這與過去11個月相較,已經多次創造了紀錄。他表示,這幾天,中國國內多點爆發、多點出現零星病例,也提示著大家,新冠病毒正在不停地「敲打著國門」。應該說,「我們今年冬季面臨著一次大考」。
-
2020-11-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在低溫與高濕環境活一個月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零度以下和「濕度超級飽和」環境中,可存活長達一個月。專家建議避免密集接觸和維持穩定室內溼度有助減少傳染。北美的天氣轉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在全美激增,因為天寒之故,相對安全的戶外聚會變得愈來愈不可行。隨著人們湧向室內溫暖的環境,又成為病毒傳播更有利的環境。加州聖荷西「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今天報導,一項新的證據發現,這波疫情攀升的另一個原因是,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在較冷的天候與極端相對濕度環境下保持活躍。報導認為,這個證據能夠在漫長的冬天進一步做為公共衛生措施,以及個人衛生行為的指導方針。「最重要的是這個病毒能適應多重的環境壓力源,包括天候的冷熱與濕度。」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傳染病學專家、名譽教授史瓦茲柏格(John Swartzberg)表示:「明顯地新型冠狀病毒在冬天的月分最活躍。」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零度以下低溫及相對濕度達100%的濕度超級飽和環境中,可以存活長達一個月。根據上星期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Library of Medicine)預印本上發表、一份尚未經過同行審批的研究提到,包括室內緊密接觸和冰冷空氣都是有利於病毒容易傳染的理想條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羅以德-史密斯(Jamie Lloyd-Smith)表示,「溫度愈低,病毒越能穩定傳染的時間就愈長,這並不意外」,但是研究發現濕度對病毒的影響,「病毒不管在非常低或非常高的濕度仍能維持很長的存活時間」。那意味著人們應該要消毒冰箱冷藏和冷凍的生鮮蔬果嗎?羅以德-史密斯認為從食物接觸感染病毒不是零風險,但他希望人們還是要把力氣用在戴口罩、減少密集的室內接觸。羅以德-史密斯表示,讓室內環境更安全的簡易步驟是投資一台空氣增濕器,或者單純地燒一壺熱水。因為當戶外天冷、室內又啟動暖氣時,會讓房間的相對濕度下降,這不只讓病毒可以存活更久,乾燥的環境也讓人們天生的抵抗力變弱。報導建議,即使病毒的傳染性粒子在寒天會懸浮於空氣較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曬曬太陽光的紫外線和呼吸極度通風的戶外空氣,仍是防止病毒最有效的方法。
-
2020-11-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牛津研究:新冠肺炎染疫者康復後 擁有至少6個月免疫力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人,至少6個月內不太可能再次染疫。1萬2180名牛津大學醫院醫護人員在30週內,進行新型冠狀病毒定期檢測,牛津大學針對這些資料研究二度染疫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抗體的1246名醫護人員中,沒有一人出現染疫情況。3名有抗體的醫護人員採檢為陽性,但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出現症狀。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教授艾爾(David Eyre)表示,這個發現「真是好消息」。他說:「我們可以確信,大部分得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人,至少短期內不會再染疫。」研究人員強調,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6個月後的保護作用會是如何。研究人員將繼續收集資料,希望了解免疫保護力能夠持續多久時間。牛津大學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主任傑佛瑞(KatieJeffery)說,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本週宣布,其候選疫苗後期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疫苗防護力將近95%。一週前,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與德國夥伴BioNTech聯手研發的疫苗預防效果達90%。
-
2020-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ioNTech申請疫苗緊急授權 美國食藥局12月10日討論
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及德國企業BioNTech今天提出緊急使用授權申請,以儘快推出合作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表示,委員會將於12月10日開會討論。路透社提到,這是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首度提出的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申請,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疫苗和相關生物產品諮詢委員會」討論重點將在疫苗安全性及效力。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雖然沒有義務遵守這個諮詢小組的建議,但通常都會照做。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各國將近一年,全球都企盼科學家拿出解決辦法。在美國,新一波疫情迫使紐約關閉學校,加州也決定實施宵禁。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在聲明中表示:「FDA承認,要讓公眾對COVID-19疫苗有信心,透明度及對話至關重要。」「我想向美國人民保證,在可能的COVID-19疫苗議題上,FDA的程序和資料評估會儘可能開放透明。」哈恩說,他無法預告審查需時多久;但聯邦政府先前表示,可能於12月發出最終核可。法新社報導,在全球競相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之際,輝瑞和BioNTech的疫苗,以及美國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研發的另一款疫苗,雙雙領先其他藥廠的進度。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von der Leyen)說,歐盟可能在年底前核准這兩款疫苗。自疫情於去年底在中國武漢爆發迄今,全球累計近140萬人病故、感染人數約5700萬人,而這可能還不是真實數字,因為各國統計方式不同,也可能漏掉許多病例。
-
2020-1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輝瑞新冠疫苗突破性技術!「mRNA」也可用於抗癌
莫德納和輝瑞藥廠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採用mRNA技術,不僅將為抗疫之戰掀起革命,這種突破性技術也可望能用於對抗其他流行病,甚至癌症。路透社報導,莫德納生技公司(Moderna)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和輝瑞大藥廠(Pfizer)與德國BioNTech合作的疫苗,兩款都是所謂的傳訊核糖核酸(mRNA)疫苗,兩者也都已進入晚期試驗階段,初步結果確認這種概念製成的疫苗有效。根據臨床試驗期中發現,兩支實驗性疫苗有效性都超過9成,不但超出預期,也遠高於美國主管機關堅持疫苗須達5成有效的門檻。如今科學家認為,這種技術可望加速新疫苗的研發。傳統製作疫苗的方式,是使用活性已減弱或已死亡的病毒來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根據2013年研究,採用這種方式平均要花10年以上才能研發出疫苗。某款流感疫苗耗時8年,某一款B型肝炎疫苗甚至花了近18年。而莫德納疫苗從基因排序到首名志願者完成施打,僅花了63天。輝瑞與BioNTech共同研發的候選疫苗時程也與莫德納類似,而兩款疫苗都可望在今年取得主管機關核准,拒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首度爆發至今,僅約12個月的時間,研發速度可謂空前。其他也採用mRNA技術的COVID-19疫苗還有德國生技公司CureVac,不過他們的mRNA疫苗尚未展開後期試驗,目前希望能在2021年7月後取得核准。慈善研究單位「維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Trust)所支持的牛津大學臨床研究機構(OxfordUniversity Clinical Research Unit)主任法拉爾(Jeremy Farrar)說:「以後當我們回首2020年的進展時,會說那才是科學真正向前大躍進的時刻。」1961年發現的mRNA,是由核酸構成的遺傳物質,與DNA成分相同,並會在細胞中移動及給予最終指令,讓細胞知道應製造哪種蛋白來形成身體的細胞結構。莫德納以及輝瑞BioNTech的疫苗採用實驗室製造的mRNA,會教導人體辨識新型冠狀病毒的棘蛋白,讓人體能生產一批中和抗體,在病毒造成感染之前就阻止它。莫德納和BioNTech也運用mRNA技術製造實驗性的癌症藥物。BioNTech正和瑞士羅氏藥廠(Roche)合作抗黑色素瘤(Melanoma)mRNA,目前已進入第2階段臨床試驗。
-
2020-11-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義大利出現新型冠狀病毒 疑比武漢通報早
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研究說,新型冠狀病毒早自去年9月就已在義大利傳播,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可能比先前所認為的更早就在中國境外傳播。 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表示,在中國武漢去年12月首度通報病例之前,並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這種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2019冠狀病毒疾病」。 義大利第一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是今年2月21日在北部倫巴底大區(Lombardy)米蘭市附近一個小鎮發現。 但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雜誌「腫瘤期刊」(Tumori Journal)刊載的報告指出,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在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期間對959名健康自願者做肺癌篩檢試驗,結果有11.6%受試者早在2月之前就已發展出冠狀病毒的抗體。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艾波隆(Giovanni Apolone)告訴路透社,在同一個研究中,由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進一步執行特定SARS-CoV-2抗體檢測,發現有4例檢測出中和病毒的抗體反應,而時間溯回10月第一週,意味著他們早在9月就已感染。 艾波隆表示:「這是主要的研究結果:沒有出現症狀的人,在血清檢測後,不僅呈陽性反應,而且具有可殺死病毒的抗體。」 他又說,這意味新型冠狀病毒能夠長期在人群當中傳播,而致死率低,不是因為它消失了,而是伺機再起。 義大利研究人員曾在3月告訴路透社,倫巴底大區去年第4季通報的嚴重肺炎與流感病例數量比平常更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比先前所想的更早傳播。 義大利衛生部今天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3萬3979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有546人病亡;昨天通報新增3萬7255例確診,544人病歿。 倫巴底大區今天仍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通報新增8060例確診;昨天通報8129例。
-
2020-11-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分析美英研究:非裔及亞裔染疫機率較白人高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一項以英、美研究為基礎的分析,內容顯示少數族群較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與白人相比,非裔和亞裔的染疫風險分別為2倍和1.5倍。路透社報導,根據這項分析,研究結果涵蓋了50項研究約1870萬名患者。其中42項研究來自美國,8項來自英國。研究顯示:「亞洲人住進加護病房(ITU)及死亡的風險可能較高。」研究補充說明:「這些研究結果在告知防疫措施以降低少數族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具有很關鍵的公共衛生重要性。」研究解釋,少數族群比較有可能是從事關鍵產業的勞工,較無法在家工作,因此他們在工作或通勤時持續與他人接觸,無形中增加染疫風險。研究也指出,少數族群的社經地位可能較低,這或許使得他們居住在過於擁擠的家庭、或與他人共用生活設施的可能性較高。研究發現,非裔族群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機率是白人的2倍,亞裔族群的染疫機率則為白人的1.5倍。
-
2020-1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美研究團隊證實 變異新型冠狀病毒更易傳染
由日本與美國學者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變異後的新型冠狀病毒較一開始在中國武漢市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更強、更易於透過飛沫傳染。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雷夫.巴利克(Ralph Baric)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12日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新型冠狀病毒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市出現首例傳人病例,之後在全球造成大流行。在全球傳染期間,出現病毒表面棘蛋白(spike protein)發生變異的D614G,比原本在武漢市發現的病毒類型更容易擴散。日本從3月以來至今,持續受到這種變異的病毒感染,但到目前為止,這種變異究竟對病毒性質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所知仍然有限。河岡義裕與雷夫.巴利克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利用人工合成病毒,製造出新型冠狀病毒原型及變異型病毒,並使用會跟人一樣在感染後引發肺炎的倉鼠,確認病毒傳染力。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研究團隊將實驗倉鼠關在相鄰籠子內,觀察病毒透過飛沫傳染的情況,在2天後發現,沒有任何一隻倉鼠感染武漢市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但8隻倉鼠中多達5隻都感染變異後的病毒。另外,根據實驗得知,兩種病毒造成的肺炎程度並無差距,對病原性沒有影響,對抗體反應也沒有不同,因此可以期待以武漢市發現的病毒為基礎所研發疫苗,對變異型病毒也能有同樣效果。
-
2020-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新冠肺炎疫情升溫 踢出中低風險國名單、恢復14天居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韓國持續出現療養設施、職場、學校、教會群聚感染事件,本土病例呈上升趨勢,且已連續兩週超過中低風險分級標準,因此即日起,該國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移除,恢復入境14天居檢。陳時中指出,各國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泰國、蒙古、不丹、寮國、諾魯、東帝汶、模里西斯、越南、馬紹爾群島。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新加坡、香港、澳洲、柬埔寨。全球累計5151萬0611例確診,分布於189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1041萬609例、印度859萬1730例、巴西569萬9005例、法國182萬9659例及俄羅斯181萬7109例為多;病例中127萬5211例死亡,以美國24萬3580例、巴西16萬2802例、印度12萬7059例、墨西哥9萬5225例及英國4萬9770例為多。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截至目前累計10萬462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萬3099例排除),其中584例確診,分別為492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7人死亡、528人解除隔離、49人住院隔離。陳時中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即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此外,陳時中表示,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等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時,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1-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輝瑞實驗性疫苗3期試驗 保護效力達90%
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今天宣布,它們聯手研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進行中的第3期臨床試驗顯示,預防COVID-19的保護效力高達90%。法新社報導,根據初步結果,接種兩劑中第2劑的7天後以及接種第1劑的28天後,達到保護病患的效果。輝瑞董事長兼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發表聲明說:「我們的COVID-19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首批結果,提供我們的疫苗能預防COVID-19的初步證據。」博爾拉又說:「我們正邁出重要一步,更接近提供全球各地人民亟需的突破,協助終結這場全球健康危機。值全球最需要時刻,我們的疫苗研發計畫正抵達這項重要里程碑。」全球各地大多數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率持續飆升至新高紀錄,各醫院加護病房的空床率不斷減少,死亡人數則不斷攀升。根據供應預估,兩家公司表示,它們預期2020年能供應全球高達5000萬劑疫苗,2021年將增至13億劑。
-
2020-11-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首見 蝙蝠糞便病毒基因近似新型冠狀病毒
日本東京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從日本國內的蝙蝠糞便中,發現基因近似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是日本首度從國內野生動物上發現。這次發現的冠狀病毒並不會傳染給人類。新型冠狀病毒是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目前已形成全球疫情大流行。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專精獸醫學的東京大學研究所副教授村上晉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對外公布這項調查結果。研究團隊詳細調查7年前在日本國內洞窟採集到的「角菊頭蝠」(Rhinolophus cornutus)糞便中所含病毒基因時,發現跟新型冠狀病毒有81.5%一致。研究團隊透過實驗確認,這種冠狀病毒不會傳染給人類。目前已知從中國的蝙蝠等身上,發現跟新型冠狀病毒基因逾95%一致的病毒,但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這應是日本國內發現到跟新型冠狀病毒基因最接近的病毒。村上說,雖然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有極少部分具有危險,但也不能否定日本國內存在著能傳染給人類的種類,必須調查野生動物,盡速掌握實際狀態。
-
2020-11-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流感疫苗能防感染新冠病毒?兩者會同時感染?4個問題秒懂常見疑問
今年流感疫苗於10月5日開打,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對象包含: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各級大學(不含)以下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托育機構人員、安養、養護、長照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工作人員、醫療防疫人員、禽畜動物防疫人員。接種流感疫苗 4大常見疑問一次解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何松穎表示,適逢COVID-19全球疫情期間,不少民眾對於是否該施打流感疫苗有諸多疑問,以下針對五則常見的問題回應:1、流感疫苗能否預防感染COVID-19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流感疫苗預防的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而非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2、今年秋、冬季會否同時爆發流感及COVID-19疫情呢?雖然仍未知,但不能排除出現流感與COVID-19同時發生之疫情,因此民眾仍應維持防疫心態,審慎應對。 3、是否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和COVID-19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醫學專家們仍無明確資料指出同時罹患流感和COVID-19的發生率,學者們正持續追蹤調查中。 4、是否該於COVID-19疫情期間施打流感疫苗?專家建議符合施打條件的民眾踴躍接受施打流感疫苗。以個人角度來說,施打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減少流感併發症及重症機率;從社會角度而言,施打流感疫苗後,可有效降低流感疫情耗用的防疫物資,間接地提升政府對於COVID-19防疫的準備。 流感疫苗無法預防COVID-19 口罩、勤洗手為首要 何松穎提醒,雖然COVID-19疫情在台灣控制相對穩定,雖然流感疫苗無法預防COVID-19,但建議不可輕忽各種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並且踴躍接受施打流感疫苗。延伸閱讀: 打流感疫苗還是感冒?流感和一般感冒差在哪? 醫師完整解析常見問題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0-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取得新冠肺炎疫苗布局 COVAX國產多管齊下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回應新冠肺炎疫苗時說,已跟COVAX簽約,並透過多方管道洽購,且國內研發也會在12月陸續進到第二期實驗。至於德國BNT疫苗,未來有機會透過COVAX取得。台灣東洋藥品日前取得德國BioNTech(BNT)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在台銷售的「有條件授權書」,但台灣東洋3日宣布,由於BNT與政府在數量及價格難有共識,無法如期代理該疫苗進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指出,因台灣東洋無法提供正式授權文件和合約,談判無以為繼。雙方說法兜不攏。台灣東洋3日深夜再度發出聲明指出,與政府持續協商期間,雖積極爭取延長BNT授權期限,但由於部分商業條件未能成就,因此無法繼續提供有效證明文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記者會後受訪時表示,指揮中心很早就和德國BNT洽購疫苗,但當時BNT說,台灣在內的亞洲區都已授權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因此才未有進一步合作,如今東洋雖有條件授權BNT疫苗,卻遲遲無法出具文件證實是德國BNT的「直接授權」,若非直接授權,指揮中心沒必要透過東洋談BNT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回應媒體詢問,東洋宣稱可買到疫苗但破局,是否有炒股嫌疑時表示,對商業行為不予置評,但據他所知,台灣東洋所做的事情都是上市公司應該做的,並沒有虛偽誇大。至於取得新冠肺炎疫苗布局,陳時中也說,台灣已跟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平台簽約,台灣廠商的疫苗臨床實驗也將陸續在12月進入第二期,屆時也會積極駐廠協助。陳時中說,當然希望國產疫苗研發進度快,但疫苗必須安全,也有一定的規範,有任何管道可取得疫苗都會努力。外界質疑,台灣明年第一季將沒有疫苗可打,可能衝擊經濟;陳時中表示,就算台灣東洋取得BNT疫苗,也沒有保證第一季一定會有;且台灣經濟在全世界當中所受衝擊最小,成長率3%多,全世界沒有這麼高的。
-
2020-10-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WHO國際專家與中方開會 為實地調查病毒起源鋪路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國際專家已與中國方面開完第一次視訊會議,宗旨是調查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起源。WHO專家坦言有迅速行動的政治壓力,但重點是取得完善的科學結果。數月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努力要派遣一組包括流行病學家、動物衛生學者在內的國際專家團隊,前往中國協助調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動物起源,並探究這種病毒傳染給人的途徑。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視訊新聞簡報會中表示,WHO持續「確認病毒起源,以防未來再度爆發疫情」。法新社報導,WHO今年7月派出先遣團隊赴北京,為未來的調查工作預做準備,但目前還不清楚何時能派遣陣容更盛大的科學家團隊前往中國展開流行病學研究,以便找出最早被感染的患者,和他們的感染來源。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說,專家團隊首先需要檢視所有已完成的研究,好讓未來實地調查時,可以在已知的基礎上處理未知的問題。但他指出,這種調查非常複雜,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例如專家過去探究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疾病時,得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確定動物起源。WHO先前因處理疫情行動不夠迅速而飽受抨擊,尤其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指責WHO向中國卑躬屈膝。萊恩坦承,要迅速採取行動的政治壓力很大,但以最有可能獲致最佳結果的方式向前邁進,也至關重要。他說:「我們需要的是…最好的答案,而不只是滿足速度的政治需求的任何答案。我們要的是盡可能完善的科學結果,導出盡可能確實的疾病起源證據,因為這很重要。」萊恩強調,「在充滿政治紛擾的環境中,很難執行這項工作」,但科學家正在盡最大努力,確保以最嚴謹的科學,正視這場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災難性疫病。科學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動物傳到人類身上,可能發生在販售外來動物肉類的湖北省武漢市生鮮市場。一般推測,新型冠狀病毒源自蝙蝠,但在病毒從蝙蝠傳到人類身上的過程,中間經過哪些動物宿主,目前仍未可知。
-
2020-10-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籲萬聖夜自我約束「不要來澀谷」 日官員要求民眾改為虛擬參與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迎來的10月31日萬聖夜。每年都聚集著大批年輕人的東京都澀谷區,其區長長谷部健已於2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不要以萬聖夜為目的前往澀谷」,要求民眾自我約束避免造訪。而作為替代方案,則已呼籲參加區政府公認的線上活動。近年,在萬聖夜前後的澀谷站周邊,喝酒喧鬧、以大音量播放音樂並鬧事的民眾形成了問題。而區政府已於去年著手進行對策,施行禁止在澀谷站周邊公園及路上飲酒的條例等。長谷部區長在記者會上,針對萬聖夜已指出:「不光是徹夜喧鬧的行為,觀看變裝活動民眾的禮儀也正成為問題。」呼籲自我約束避免造訪的另一方面,記者會上也介紹了由區政府共同舉辦並支援的線上活動。在已於5月展開的區政府公認線上平台「虛擬澀谷(日文為:バーチャル渋谷)」中,從10月26日至31日為止,將會連日舉辦由卡莉怪妞等人氣藝人登場並免費觀看的活動,另外也將在線上舉辦變裝大賽等。延伸閱讀:票房收入也「全集中」 鬼滅之刃創下最快衝破百億日圓紀錄明治天皇皇后穿過的長禮服 展開修復作業並將揭開謎團平等院門扉上繪有「飛來的菩薩」 專家評估:國寶級(影片)《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朝日新聞中文網,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
2020-10-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歐美疫情大幅竄升 陳時中點名:進電梯必須「罩」起來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連3周大幅上升,尤其歐洲為目前疫情主要流行地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整體國際疫情仍然嚴峻,呼籲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所,尤其坐電梯特別難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戴口罩,對於流、感腸病毒的防疫幫助也很大。全球累計4396萬1324例確診,分布於188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890萬7654例、印度7946429例、巴西543萬9641例、俄羅斯154萬7774例及法國119萬8695例為多;病例中116萬8626例死亡,以美國23萬209例、巴西15萬7946例、印度11萬9502例、墨西哥8萬9171例及英國4萬5365例為多。陳時中說,近1週平均日增45萬5385例確診,以美國、印度、法國、巴西及英國為多。歐洲上周確診數較前週增加43%,住院及死亡數亦快速上升。美國疫情已超過上一波高峰,近40州住院數上升,其中14州創新高;全球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三級警告(Warning)。國內新增1例確定病例(案551),截至目前累計10萬10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萬9758例排除),其中550例確診,分別為458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08人解除隔離、35人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再次提醒,民眾應持續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外出若無法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請全程佩戴口罩。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務必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倫敦帝國學院:無症患者抗體消失速度較快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無症狀患者體內可偵測得到的抗體量,可能消失速度比有症狀患者快。法新社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與英國市調組織易普索莫里(Ipsos MORI)的研究結果也指出,18到24歲患者體內抗體消失的速度,比75歲以上患者慢。整體而言,6月中到9月底在英格蘭各地取得的30多萬個樣本顯示,患者體內的病毒抗體量減少超過1/4。這項研究是由英國政府委辦,規模在相關研究裡數一數二,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刊登研究結果,指出人類對COVID-19的免疫力,會在感染後隨著時間減少。英國衛生大臣貝特爾(James Bethell)稱這是「關鍵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COVID-19抗體,隨時間進展而出現的變化」。不過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提醒,關於人類對病毒的長期抗體反應,目前所知仍有限。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艾略特(PaulElliott)說:「目前還不清楚免疫抗體能有多大保護力,或者這種免疫反應可以持續多久。」這項研究隨機挑選36萬5000名成人,在6月20日到9月28日之間進行3輪的手指針刺檢測,檢驗體內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結果顯示,染疫後體內產生抗體的人數,在約3個月的時間內減少26.5%。根據研究報告,如果將規模拉高到全國,這代表有抗體的英國人口比率將從6%減至4.4%。然而研究也發現,體內有抗體的健康照護人員人數,沒有隨著時間拉長而減少,這可能與他們反覆接觸到病毒,或者一開始接觸到的病毒量較高有關。報告主要執筆人之一的沃德(Helen Ward)說:「這項大型研究顯示,體內有抗體的人數,會隨著時間減少。」他說:「我們還不清楚這會不會讓這些患者陷入再度染疫的風險,但大家必須持續遵照防疫指導方針,降低他們與他人感染的風險。」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染疫死亡病例 研究:15%與空污有關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因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而喪命的病例中,15%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連,點出溫室氣體排放構成的健康風險。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廢氣排放和工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如何使每個地球上的男男女女與兒童的預期壽命減少兩年。德國和賽普勒斯的專家如今表示,他們已經估算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病例中,有一定比例得歸咎於空氣污染加劇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引用美國、中國的健康與染病數據,與空氣污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有關。他們把那些數據和全球暴露在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的衛星資料,以及地面的污染監測網路做結合,以計算染疫病故的人中,有多少比例與空污有關。研究人員估算出,全球各地的染疫死亡病例中,有約15%是空污造成的。報告作者發現,在全球有害污染水平最高的東亞,有27%的不治病例要歸咎於不良空氣品質對健康帶來的影響。這個比例在歐洲是19%,在北美洲則是17%。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孟澤爾(Thomas Munzel)說:「假如長期暴露在空污之下,且同時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那將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在心臟和血管方面。」他說,空污會讓患者更可能出現導致COVID-19病情惡化的危險因子,像是肺部與心臟問題。研究團隊指出,具體而言,懸浮粒子似乎會增加肺部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活動力。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會與ACE-2結合,進入人體引發COVID-19。德國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Johannes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醫學中心大學(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教授孟澤爾說:「因此,我們承受雙重打擊:空氣污染導致肺部受損,還會增加ACE-2活動力,進而導致感染的病毒量增加。」
-
2020-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COVID-19疫苗 年輕與健康者恐2022才輪得到
全球無不渴望疫苗解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首席科學家直言,年輕與健康族群應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多等一年到2022年,才有機會輪得到接種。「華盛頓郵報」報導,兒科醫師與臨床科學家出身的世衛專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14日在一場世衛的線上QA會議裡說:「人們心裡的如意算盤是『等明年1月1日或4月1日我就能打到疫苗,然後就能重拾往日正常生活啦』可惜,到時不會是這樣的。」「屆時會有一堆指南出爐,我覺得一般人,以及健康的年輕者,可能要等到2022年才接種得到疫苗。」隨著全球出現空前的疫苗需求,各國政府與像世衛等國際組織需先確保最高風險的族群優先接種;醫衛與其他第一線工作者可望優先,接著是年長者與病患。巴望著重回正常生活的健康、年輕人排最後才輪得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首席免疫專家南迪(Robin Nandy)說:「疫苗開始能上市的頭幾年裡,數量不足以供今日全球70億人施打,只能零零星星地慢慢等。」他說,包含醫衛與教育等基礎服務人員應先施打,因為人們仍需活在疫情下好一陣子,需要相關體系持續運作。至於向來是大規模免疫計畫要保障目標的兒童,甚至前幾輪接種都排不上,部分原因是目前的候選疫苗幾無在18歲以下者進行完整測試。不僅如此,有些科學家還警告,早期的疫苗防護時間恐只有正常的一半,意味需要施打多劑,更會排擠到疫苗數量。美國國家學院(NASEM)在本月初公布的時程架構指出,初期階段能取得的上市疫苗約1000萬到1500萬劑,只能覆蓋3%到5%美國人口。NASEM的指南也提出疫苗分配方式,即醫衛與第一線工作者優先接種,年長者與體弱者其次,學校教職員這類基礎服務人員與收容中心、監獄等又再次之。按這份指南,兒童與年輕成人被排到第4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表示,不建議兒童施打第一波在美上市的COVID-19疫苗,因為這些疫苗都未經兒童試驗,目前參與疫苗初期臨床試驗者僅止於未懷孕的成年人。CDC表示,臨床試驗後續才會擴大招募受試者的範圍。世衛專家史瓦米那尚重申,世衛立場反對任由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來達成群體免疫的方式,強調群體免疫的概念只能在有疫苗的脈絡下討論,「一旦有了疫苗,我們才能把目標放在群體免疫,因為須至少7成的人都接種、獲得保護後,才能真正打斷傳染鏈」。
-
2020-10-14 養生.營養食譜
養生玉露茶飲在家DIY 提升免疫力助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全球,一旦病毒進入國內,國人大都無抗體,令人擔心免疫力低者,可能被感染。增強免疫力,推薦大家平常在家可飲用「養生玉露」,不僅可以補氣、提升免疫力,有助防疫。根據我進行的米食科學研究發現,米熬煮成粥,取上面的「米湯」,也稱為「玉露」,研究證實可增加抗體作用,提升免疫力。米是最佳的食補素材,《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人參湯。」2003年,國科會抗SARS中草藥研究發現,魚腥草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以及免疫調節活性,並經動物實驗證實無毒安全,可搭配補氣黃耆煮成茶飲。養生玉露茶飲材料:魚腥草20克、黃耆30克、優質台灣米半杯、適量冰糖。作法 :1.魚腥草、黃耆加水500㏄放入不鏽鋼內鍋中,再放入電鍋,外鍋加半杯水,煮至開關跳起取汁。2.米洗淨與500㏄水放入果汁機,打成均勻的米漿,再徐徐加入煮沸的魚腥草黃耆湯汁中,攪拌均勻煮沸後,加適量冰糖即為防疫「玉露」。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戶外染疫風險較低但仍應戴口罩
目前幾乎所有有紀錄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都是在室內傳染,但專家說,在室外戴口罩還是合情合理,因為室外仍存感染風險。當人群參加派對或競選造勢活動時,距離彼此很近、長時間說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性也隨之提高。自疫情初始,多項研究就提到餐廳、家庭、工廠、辦公室、會議、火車及飛機等地發生的感染病例。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發現一例戶外感染的病例,病毒在兩名中國村民之間傳染,但這只是超過7000項研究中的一項。在另一項尚未經過獨立審查的研究中,研究員分析2萬5000個病例,發現其中6%與特定戶外環境有關,例如體育活動或演唱會。這些場所都是人與人之間未保持適當距離的封閉空間,或人們在一個地方停留片刻、繼而四處走動,並大聲說話、唱歌的地方。英國坎特布里基督教會大學(Canterbury ChristChurch University)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魏德(Mike Weed)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我們實際上並未發現於日常生活中在戶外感染病毒的病例。」一個由美國、英國、德國大學院校教授等科學人員及工程師組成的組織認為,資料顯示,目前看來,「以從事相同活動、維持相同距離來說,室外比室內安全多了」。這個學者組織把含有病毒的氣溶膠(aerosols)比擬為香菸煙霧說,室外的病毒傳染風險比在室內低很多,因為病毒可以很快被空氣稀釋。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不二法門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這樣說
榮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3位英、美學者今天表示,科技進步與國際合作有助科學理解2019冠狀病毒疾病,但要終止疫情仍有賴政治意志,落實病毒學家認可的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美國學者阿特爾(Harvey J. Alter)、萊斯(Charles M. Rice)和英國學者賀頓(MichaelHoughton)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在不同的記者會場合裡,3位得主都提及他們當年為取得研究成果,總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如今拜科技進步之賜,現在取得成果已快上許多。現年68歲的萊斯表示,當年單是為排列出單一病毒的基因組就得耗時數月,「如今人們只需幾個小時,對照現在人們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了解程度所取得的進展速率,更是驚人」。對賀頓來說,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關於疫苗研發「將使疫情撥雲見日」。萊斯也說,透過全球科學合作來因應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有助日後對抗新的病毒」。阿特爾表示,每年奪走約40萬條人命的C型肝炎病毒,如今已更易於檢測和投藥治療。人們需要的是政治意志來根絕C肝,對付COVID-19也是,「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檢測、治療。倘若我們已經有更快的COVID-19檢測與治療方式,道理與原則都是一樣的」。賀頓還說,遵守基本衛生規定為防疫所必要,「當你看到不是每個人所為都照著病毒學家認可的方式,就會感到不安,這些方式包括維持社交距離與戴口罩等,以此類推」。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再修防疫指引:新型冠狀病毒可經空氣傳播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能藉由懸浮於空氣中可達數小時的病毒傳染,承認公衛專家普遍提出有關病毒恐透過空氣傳播的隱憂確實存在。路透社報導,CDC數週前曾在官網公布類似警告,引發各界對病毒傳染途徑展開辯論,不過CDC隨後又將警告撤下。CDC在今天發布的指引中說,有證據顯示,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可能把病傳染給相距超過2公尺的人。CDC指出,科學家認為,在上述情況下,COVID-19患者產生帶有病毒的較小飛沫和微粒,即氣溶膠(aerosols),會變得集中到足以傳播病毒。CDC長久以來不斷警告,病毒會透過噴發到空氣中的細小飛沫傳染,這些飛沫最後大多會降落地面,維持2公尺社交距離的規範便是由此而來。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微粒,則能像霧氣般懸浮於空氣中。儘管CDC強調,密切接觸傳染比空氣傳染更常見,一群美國科學家在今天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公開信中指出,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可能會是COVID-19傳播的重要途徑。研究人員在記者電訪中表示:「事實是,在近距離長時間接觸的情況下,空氣傳播才是主要傳染途徑。」氣溶膠中的病毒可在空氣中停留數秒到數小時、傳播超過2公尺,還能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氣中聚積,形成超級傳播環境。
-
2020-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避免和新冠肺炎分不清 李秉穎籲打流感疫苗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今天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初期感染症狀不易分辨,基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流感防疫及重症致死率考量,呼籲大家都應打流感疫苗。新北市政府今天舉辦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記者會,找來新手爸媽的香蕉哥哥及草莓姐姐主持,會中安排市長侯友宜施打疫苗,侯友宜以過來人身分為施打疫苗的幼兒園小朋友們加油打氣,李秉穎也應邀出席。李秉穎致詞表示,今年不管是公費或非公費對象,大家都要加強來打流感疫苗,因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和流感的症狀在初期時不易分辨,都會發燒咳嗽,不做檢驗是不知道感染什麼病毒。他表示,新冠病毒的疫苗迄今仍不知何時才能做出來,台灣目前的染疫死亡人數是7人;但從去年到現在因流感死亡人數就達112人,致死率比新冠病毒高出16倍,但大家都怕新冠病毒卻不怕流感病毒。他表示,流感重症患者有95%是沒有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大家應該都去打流感疫苗,除保護自己生命安全,也可減少防疫的負擔。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新北市特別自編預算加碼購買了2萬2000劑,使得公費流感疫苗數達91萬劑,從今天開始施打,希望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前往670家指定的醫療院所來施打疫苗。他表示,市府也針對65歲以上的長者,特別再購買了6萬劑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供免費施打,在疫情肆虐的時可以保護長者的健康,尤其流感跟新冠病毒症狀分不清楚,希望長者藉此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0-09-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稱 新冠疫苗可能具長期保護作用
針對新冠病毒疫苗究竟能提供多長時間保護力,早前一直有不同說法。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大陸最早接種疫苗的受試者,血清檢測結果顯示抗體依然維持較高水平,這提示了疫苗可能會有比較長期的保護作用。曾光25日下午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人類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時間僅九個月,每一款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時間有多長,還要做長期的大量的研究工作。 「如果接種疫苗後可以使接種者免受感染,就可以認為疫苗是有效的。」曾光表示,回答某款新冠病毒疫苗確切的保護力如何,只有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以後,才能得出確切結論。曾光指出,中國目前正在研製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經初步獲得動物實驗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數據,有的已進入了三期臨床試驗,其中有些已獲批開展緊急應用。迄今在各階段獲得的數據和結果,初步證實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曾光稱,截至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任何研發團隊完成全部的三期臨床試驗,中國已經進入三期試驗的第一梯隊,但也需耐心等待。 大陸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中國疫苗研發工作總體上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已有11個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其中四個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藥衛生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預期,到今年底,中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將可達到6.1億劑,明年達到10億劑以上。他強調,以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共產品屬性,在中國的定價一定是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 但曾光仍提醒,冬春季節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時期,除新冠肺炎外,還有流感、腺病毒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大多數人未必能在今冬明春就接種到疫苗,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必須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習慣。
-
2020-09-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 多攜有基因缺陷
研究人員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擁有基因或免疫缺陷,因此削弱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能力。英國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這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冠狀病毒疾病人類基因研究(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國際聯盟,在感染新型冠病毒的重症患者中發現兩項基因缺失,以致無法形成稱為第一型干擾素的前線免疫分子。這些病患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攜帶這些缺陷多年、或者終其一生都有這些缺陷。這項發現或許有助解釋一項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謎團: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或死亡,然而有些人卻幾乎不會被傳染或不會產生症狀。這個國際研究聯盟為全球659名重症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以及534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全部或部分基因體定序,發現重症患者較可能攜帶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無法形成干擾素。儘管這類突變很罕見,仍占全體重症患者約3.5%。而第2項涵蓋近1000名重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至少約10%帶有會妨礙干擾素作為的自體抗體。然而在無症狀和輕症患者中,卻沒有觀察到類似的自體抗體;而這種情況在健康對照組中僅占0.3%,一位科學家稱這項發現「很驚人」。根據共同領導研究聯盟的紐約市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與巴黎尼克爾兒童醫院(Necker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免疫學家卡薩諾瓦(Jean-Laurent Casanova),這兩型的基因缺失,約占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例15%。第一型干擾素是細胞一遇到病毒入侵所產生的一種細胞素,能阻止病毒複製。如果這項第一線的防禦有效,人體甚至可能不會感到不適;就算並非如此,也能讓人體有時間去升高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抗體與免疫細胞。如果缺乏干擾素,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患必須仰賴第2項防禦機制,這可能得花好幾天才能發揮全部力量,因此讓新型冠狀病毒在破壞人體組織上有捷足先登的契機。
-
2020-09-21 科別.感染科
影/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和COVID-19有差異
每年11月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間,今年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至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說,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提醒大家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衛福部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王唯堯表示,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則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新冠肺炎則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到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到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王唯堯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盡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
2020-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石正麗:2019冠狀病毒溯源 可能永遠找不到
陸媒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昨天表示,她的團隊正在溯源2019冠狀病毒的自然源頭,但還沒找到傳播到人類的中間宿主。「我們知道溯源很重要,但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石正麗長期研究蝙蝠攜帶冠狀病毒,2017年發現蝙蝠身上攜帶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相關病毒。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去年底在武漢爆發後,石正麗曾被質疑是武漢病毒所外洩病毒的關鍵人物;她也是第一個分離出COVID-19的專家。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18日在北京舉行,石正麗在會中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病原學鑒定和可能的起源」的演講,並於會後接受新京報專訪作以上表示。石正麗表示,從2019年12月30日接到第一份樣本,到首次檢測到2019冠狀病毒,再到確定病原體並完成動物實驗,他們只用了40天,而在2003年,SARS完成病原體檢測的時間是5個月。她說,這樣的快速反應得益於前期在蝙蝠SARS病毒研究中15年的累積。而且實驗室在分離病毒後,為後續藥物篩選、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及技術平台。石正麗說,團隊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但中間宿主尚未找到,這也證明,該病毒非常狡猾,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悄無聲息,這個過程也是後續在新冠病毒病原學研究中需要重視的部分。石正麗說,病毒溯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2019冠狀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所以它的來源、它如何傳播到人類社會中,變得非常的重要。但要想弄清楚病毒溯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要依賴於流行病學以及分子進化的研究。她說,在得到2019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後,曾比較公開的資料以及他們尚未發表的一些資料,後來在他們的資料庫中發現一條序列,這條序列是2013年雲南的一個礦坑裡發現的,它的基因組序列和2019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相似度高達96%,所以推測2019冠狀病毒有可能最初的進化來源是蝙蝠。石正麗表示,儘管後續其他研究團隊在穿山甲等動物體內也檢測到了與2019冠狀病毒有親緣關係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這些基因組的序列都顯示他們的進化關係與2019冠狀病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說,「我們知道溯源很重要,但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當年SARS爆發時,科學家第一時間就鎖定了市場上交易的果子狸是病毒的直接來源,但他們花了8年時間才在雲南的一個礦坑裡找到SARS最原始的來源。因此,需要持續不斷地尋找,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
-
2020-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澳維多利亞州第二波疫情嚴重 外交部捐50萬片醫療口罩
外交部今天表示,澳洲維多利亞州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擴散情勢嚴峻,我國基於人道關懷精神及台澳友好關係,外交部決定捐贈維多利亞州50萬枚醫療口罩並已於14日運抵澳洲。外交部今天表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我國與澳洲多次進行防疫合作,包含在3月的防疫物資關鍵原料交換、共同研發藥物,以及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 (GCTF)架構下共同舉辦「新型冠狀病毒:防範第二波疫情」線上工作坊等,這次台灣與澳洲再度共同攜手抗疫,展現誠摯緊密的友誼,具體落實「台灣正在幫忙」(Taiwan is helping)理念。外交部表示,澳洲是我國「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夥伴,也是印太區域堅實的理念相近國家,雙方共享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澳洲在許多國際場合支持台灣的參與及作出貢獻,未來台灣與澳洲將持續互利互惠的精神,深化彼此在防疫醫療及生技發展等領務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