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3129
筆 文章
-
-
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已列入新冠肺炎通報定義!有人知道嗅覺、味覺失靈到底是什麼情況嗎?
之前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台灣ptt上也有不少人在問,失去嗅味覺的具體症狀是怎樣啊?日媒報導,日職首例確診的阪神虎隊投手藤浪晉太郎因失去嗅覺跑去醫院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他說他發現自己聞不到咖啡跟酒的味道。此外,另二名隊友也因為喝不出味噌湯的味道而送檢,阪神虎隊計3名球員確診。而日前《紐約時報》也有報導指出,有更多例子顯示相同情況,包括確診的母親聞不到孩子尿布臭味,一向味覺嗅覺靈敏的廚師聞不出咖哩和大蒜氣味,還有人對洗髮精強烈的香味或貓砂的臭味毫無感覺。新冠肺炎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之外,愈來愈多患者自述出現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的非典型症狀,昨(3/31)日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宣布將味覺或嗅覺異常列入通報定義,因目前國內已有至少24名確診個案有此症狀。雙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巫承融日前於《聯合報》專欄撰文指出,在平常耳鼻喉科門診中也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巫承融也提醒,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武漢封城擋70萬病例 延緩病毒擴散速度
根據今天出刊的研究報告,中國在封鎖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發源地武漢市上的決定,或許延緩病毒擴散速度,因而避免了超過70萬起的新病例。根據中國、美國與英國研究人員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國在疫情爆發頭50天所實施的嚴厲控制措施,替境內其他城市爭取到寶貴時間來準備、展開各自的防疫措施。法新社報導,研究作者群之一、英國牛津大學學者戴伊(Christopher Dye)表示,疫情爆發後第50天,即2月19日,中國有3萬起確診病例。新聞稿引述他的話表示:「從我們的分析可知,如果武漢沒有實施旅行禁令,如果中國沒有祭出全國緊急因應措施,疫情爆發到了第50天,武漢以外地區會有超過70萬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他說:「中國的管控措施似乎奏效,成功打斷傳播鏈,避免有病毒和易中鏢民眾相互接觸。」研究人員是使用病例報告、公衛資訊與手機定位追蹤資料來調查病毒傳播狀況,調查期間涵蓋中國最大節日農曆新年。研究共同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比揚斯塔(Ottar Bjornstad)表示,手機追蹤資料提供「引人入勝」的新串流數據。比揚斯塔說,研究人員「利用手機數據,將這次疫情爆發期間武漢人員進出流量,拿來跟前兩年春節的數據進行比對」。他說:「分析結果顯示,2020年1月23日祭出旅行禁令後,民眾移動量大幅縮減。根據這份數據,我們也可以計算出中國其他城市武漢相關病例的縮減量。」根據模擬,武漢封城延緩了病毒傳播到其他城市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展開整備行動,實施禁止公共場所集會與關閉娛樂場所等的防疫措施。現在全球有近半數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以遏止病毒擴散,封城措施很快就成為常態。然而,北京當局兩個多月前率先宣布武漢封城時,這項決定還被視為激進手段。隨著武漢市種種限制措施逐一解除,民眾生活也慢慢恢復正常,中國與各國如今面臨的問題是,重新開放民眾移動之後,情況會如何演變。研究另一名執筆人、北京師範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田懷玉說:「鑒於感染人數僅占中國總人口一小部分,為數更多的人口仍有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我們深刻了解,在地或外來病例都有可能導致疫情復發。」
-
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榮總台大兩大龍頭同時發布 6日起沒登記不能入院探病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北部某醫學中心曾發生院內感染,社區中的確診個案也越來越多。台北榮總和台大醫院今同時宣布新制,4月6日起,探病必須先預約,如未預約者不得進入。疫情嚴峻,防疫優先,但兩大醫院中心重症患者多,考量若完全禁止探病,恐造成部分家庭遺憾,因此採取預約制,限制時間與人數,兼顧人情與防疫。 台北榮總表示,4月6日起,所有探病訪客均須於「預約探病APP」或網頁上完成預約程序,並經過查驗身份後才可進入病房探病。北榮自3月9日鼓勵民眾使用「預約探病APP」,探病者可先上網填寫個人資料、健康聲明暨旅遊史,於探病時間前至中正一樓櫃台查驗身分,可至病房探病。並透過此預約App可了解當日探病人數是否已達上限,以免有些親友因未約好、同日探訪,卻因人數限制而無法進入病房,白跑一趟。北榮表示,透過電腦系統也可篩檢探病訪客TOCC資料,實施以來成效良好。因應疫情發展,將加強管理作為,自4月6日起,未事先以「預約探病APP」或網頁上完成探病預約程序的訪客,禁止進入該院。探病時間仍維持每日一次18:00-19:00,每次最多2人。至於台大,院方在新聞稿中三度強調:「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 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院方表示,減少探病就是減少感染風險,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呼籲民眾謹記在心,以免白跑一趟。台大院方表示,探病訪客需先透過線上預約,每次只能登記「當天」或「隔天」的探病,藉此提升民眾進醫院大門的查驗速度,如有疫情發生,登記制也有助於事後防疫的追蹤。院方舉例說,如果4月6日要來探病,可於4月5日零時起上網預約,要進入院區時,必須以手機顯示預約資料,若為綠燈者,只要查驗身分證件確認為本人,則可快速通關。如果沒有預約,則不得入院。此外,台大醫院探病時間為每日上午11時30分至12時30分,僅一小時,且每位病人以2名探病者為限。•台北榮總探病登記網址:m.vghtpe.gov.tw•台大醫院探病登記網址:https://reg.ntuh.gov.tw/WebAdministration/VISITinfo/VISIT.aspx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執意赴新冠肺炎病逝親人葬禮 一家17人全中鏢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全球已逾四萬人死亡,感染快速且持續蔓延。英國有一家族因執意參加一名因新冠肺炎病逝親人的葬禮,共17名成員出席,竟陸續發病,無一人倖免,且至今已有一人死亡。英國大都會報報導,該家族中,一名86歲的女性席拉·布魯克斯(Sheila Brooks),於2月9日死於新冠肺炎。她的葬禮在3月13日舉行,當時英國尚未發布禁足令,其家族成員共17人皆出席了她的葬禮。葬禮結束後沒多久,現年65歲,死者的侄女蘇珊·尼爾森(Susan Nelson)發病,3月16日被送進伊莉莎白女王醫院,3月24日凌晨不幸過世,死因也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參與席拉·布魯克斯的葬禮成員中,現又有其他16名家庭成員,包括從21歲到88歲的親友,懷疑他們也在葬禮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經檢驗後皆確為新冠肺炎,蘇珊的女兒阿曼達表示,「我們家從21歲的表弟,一路到88歲的舅爺爺,全都出現症狀,無一倖免,我們沒有一人逃過,真的有點奇怪。」因為太多親人染病,只能猜是從席拉的葬禮上被傳染的。阿曼達的父親呼籲務必遵守社交距離準則的重要性,這樣做不是瘋狂的行為。「疫情擴散的速度相當驚人,而且它的邪惡程度不可低估。」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觀光局染疫員工首發聲明並道歉 「我感到絕望」
機場「接待」風波持續延燒,當事人交通部觀光局內勤主管和機場旅服中心張姓主任昨喊冤,指未涉嫌接待,只是舊識打招呼,還說確診旅服中心員工是主動協助。染疫員工朋友則替他抱屈。稍早,該染疫員工透過交通部代發822字聲明,他說,自己不認識內勤主管兒子,也沒有拍馬屁意圖,對於外界誤解感到絕望。他也向無辜遭波及的幼兒園師生及家長道歉。●聲明全文:大家平安。我是在桃園機場感染武漢肺炎確診的觀光局同仁(案269),關於我與我五歲的孩子確診,引起許多討論,非常感謝社會大眾的關心,也因此,我想藉此說一些話。我在交通部觀光局駐桃園機場的旅服中心工作約10年,之前都在櫃台服務旅客,因工作態度受到肯定,常被指派陪同歷任主任接送貴賓,直到去年8月轉內勤,直接負責統籌貴賓接待。在我職場生涯中,我自認奉公守法,也恪守職場倫理,長官的指示我都會盡力達成。20日的接待絕不是如外界所言的主動而是基於工作職責所在必須協助主任的立場。中心主任是我的直屬長官,他很清楚我的工作職掌與工作態度,既然長官透露此訊息,我本於工作職責就會給予協助。協助主管是一直以來的工作模式。20 日的接待,我內心定調就是一個工作任務沒有其他想法。我心並無大志,只求穩定工作生活,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成長 。倘若定調為由我「主動陪同」,有拍馬屁抱大腿的意圖, 會不會太過沉重?!此外,媒體專訪時,曾稱我跟局裡長官兒子「認識很久,彼此好友」一事, 並非事實。事實上我從頭到尾都不認識對方,更無所謂「叔姪關係」。我要再次重申,我真的不認識局裡長官兒子。我沉默好幾天,本來我對於不幸確診一事,沒有太多想法,因為這就是我的工作。而我也與中心主任相處融洽,他確實是一位照顧同仁的長官。但我得知我5歲幼兒也確診後,只要看到他幼小的身軀因我而受苦,在抽血與各項檢查時他驚恐的表情與絕望的哭喊聲,我內心就非常自責與不捨,加上外界輿論對我有所誤解,更讓我感到絕望、有苦難言。在此謝謝交通部的長官們,願意給我機會讓我為自己與我的孩子發聲。最後我也要慎重對無辜遭波及的幼兒園師生及家長,表達最深地歉意。我身為人父,很能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擔憂,包括局裡長官對兒子的憂慮。所以,衷心希望包括我自己和小孩、以及觀光局長官的兒子在內,每位確診的國人,都能早日康復。今後,我也將專心治療,將心力放在自己與孩子的身 上,希望社會大眾將注意力放在防疫上面,期待大家一起打贏這場抗疫戰爭,天祐台灣!
-
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明連假是疫情會不會大爆發關鍵?醫指出台灣人11項壞習慣
明天開始就是清明連假,不過防範新冠肺炎病毒並不能懈怠,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指出,台灣疫情會不會大爆發,「清明節連假」這幾天非常關鍵。白永嘉在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發文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選擇待在國內旅遊,因此很多知名景點的旅館幾乎都客滿了,讓他很擔心。白永嘉表示,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要戴口罩和洗手消毒防範病毒,然而有一些問題或不好的習慣是需要改正的,白永嘉列出以下11點,提醒大家留意:1.洗手的時間不夠長2.有時忘記使用肥皂洗手3.洗手完手擦在褲子上4.摸完電梯按鈕或捷運扶手的手不經意揉眼睛、摸臉和嘴5.口罩脫下來直接放口袋或包包6.戴著口罩時觸摸口罩表面7.佩戴用過的口罩之後沒有再洗一次手8.用手捂嘴打噴嚏9.使用信用卡健保卡後沒消毒直接放包包10.拿錢找錢之後沒洗手或酒精消毒11.洗完手但卻一直没消毒手機白永嘉提醒,只要每個人的防疫工作都做得確實,他相信台灣是很有機會把疫情控制住。
-
2020-04-01 橘世代.愛玩橘
賞螢步道全長660米!還能觀河看山賞桐花
每年4到6月是賞螢季,全台60多種螢火蟲,新北市境內就看的到一半左右!新北市烏來、土城等山區都是知名賞螢地點,此時常見螢火蟲種類為黃緣螢、端黑螢、黑翅螢、紅胸黑翅螢等。晚間6點30分至8點是最佳賞螢時間。螢火蟲出沒地點多在能見度低,無光害的山區,賞螢應注意自身安全,最好結伴同行,避免發生意外。位在土城的承天禪寺,除了是知名景點,每到賞螢季,都會吸引許多人慕名前來,賞螢步道全長約660公尺,民眾可在假日安排一日遊,除可遠眺淡水河、近看觀音山,此時也正是桐花季,也可到桐花公園賞花,日落時再到賞螢步道賞螢。石壁寮溪清溪步道也是土城賞螢地點之一。位在烏來的信賢步道,是北台灣地區螢火蟲多樣性最高的地方,全台總計有60多種螢火蟲,光信賢步道就有12種,種類非常多,每年3月到11月,可陸續看到黃胸黑翅螢及鹿野氏黑脈螢、紅胸窗螢、凸胸窗螢、山窗螢等等,都以步道兩旁的潮濕山壁或山澗為主要棲息地。烏來瀑布公園、雲仙樂園、福山觀景橋等都是賞螢好地方,烏來區公所每年都會舉辦賞螢活動,將賞螢與烏來在地原住民文化、溫泉結合,讓民眾除了可以放鬆、了解原民文化,也可以近距離觀賞螢火蟲。除了土城、烏來以外,新店銀河社區、平溪紫東社區、貢寮龍崗社區、文山農場、新店和美山步道、三峽安坑里、平溪老街都是很熱門的賞螢景點,社區往年也都會有賞螢導覽。如想知道更多賞螢去處,新北市農業局也提供「新北市賞螢全攻略」,讓民眾秒懂賞螢地點、時間與交通方式,各公所往年都會舉辦賞螢活動,但因新冠肺炎影響,活動是否取消或延期,民眾可上各區公所網站查詢。農業局提醒,民眾在夜晚賞螢時要謹記不喧嘩、不捕捉、不以燈光直射螢火蟲,以及沒有光害的「三不一沒有」原則。如果要攜帶手電筒,必須要以紅色玻璃紙罩住,避免干擾螢火蟲活動。賞螢期間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最好結伴同行,避免發生意外。★賞螢小叮嚀:穿著長袖衣服、長褲、布鞋,可避免蚊蟲叮咬,勿入草叢以免被蛇咬傷;可攜帶手電筒(請用紅色玻璃紙套住燈罩),結伴同行、不脫隊;並保持安靜、不喧嘩、不驚擾、不任意捕捉或帶回螢火蟲。【愛玩橘/賞螢特輯↘↘↘】。螢光中賞「藍眼淚」 噓,關掉大燈來場生態饗宴|桃竹苗賞螢。期間限定!螢火蟲提前現身 螢光閃閃超浪漫|台中東勢。無汙染旅行:高屏螢火蟲步道 正是閃亮時刻!。賞螢不用奔郊外 北市3「都市幽境」呼出閃閃螢光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也戴口罩?CDC:25%感染者無症狀 考慮建議更多人戴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警告,新的數據顯示,有多達25%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也許沒有症狀,而且沒有症狀也可能傳播病毒,因此,為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CDC考慮建議更多人戴口罩。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在31日播出的公共廣播電台訪談中表示:「從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的數據看來,有相當高比率的無症狀傳播,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病毒在全美各地持續快速傳播。」CDC一再重申,除非生病,一般人不必戴口罩。但是新資料顯示,有些感染者始終沒有出現症狀,有些感染者在出現症狀之前已將病毒傳播出去。因此,芮斐德表示,「正認真檢討戴口罩的準則」。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再重申,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歐洲國家普遍遵循此建議,但近來一些歐洲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士尼亞要求民眾出門就戴口罩,奧地利也規定上超市一定要戴口罩。
-
2020-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大原則陪伴特殊兒童 遠離疫情不安感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今年二月初開始到現在,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越來越大。對兒童來說,延後二星期開學,開學後要戴口罩,常洗手,有些活動不能做或改變活動地點或方式,不能摸、拍、擁抱别人要保持距離,有的家人要隔離,最近有學校停課、有班級停課、改用網路教學,如果再嚴重一點,像歐美不少地方封城,居民不准外出,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影響。這些變動會影響兒童日常生活的穏定和安全感,會威脅兒童,打亂日常生活習慣,還要適應隨時變動的新的生活習慣。雖然大部分兒童經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但是也常見相關的情緒行為問題,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像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兒童常有固定不易改變的特性,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他們受到上述疫情引起的環境變化的影響比一般兒童更明顯。以在醫院接受早期療育的學齡前兒童為例,為了防疫,許多醫院採用分流路線,封閉部分出入口,要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有的兒童不肯走新的入口和出口,在以前每天走的出入口大哭大鬧。有的兒童經過治療已經學會看嘴形模仿語言溝通,為了防疫,兒童和治療師都戴口罩之後,看不到治療師的嘴形和表情,變得只模仿治療師的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拿下口罩吃飯也不會吃,治療師要重新設計療育的策略和方法,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適應。有語言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也不是沒有問題,以戴口罩為例,有人變得對戴口罩非常敏感,若誰沒戴口罩,他一定去糾正並報告老師,讓同學和老師受不了。也有人對醫師的口罩每四小時要換一個非常敏感,碰到醫師一定問「你的口罩是什麼時候換的?」醫師若四小時沒換口罩,他會拒絕醫師。在家裡也一樣,可能拒絕媽媽抱他、碰他,糾正家人沒帶口罩、沒洗手等行為,增加父母在家的壓力。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沒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呢?我建議下列幾個原則:一、要用兒童能了解的方式提供資訊和說明,學齡前兒童可能用圖片漫畫錄影帶幫助說明,年幼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常要父母示範來幫助了解,說明和示範不是一次就可以,可能要反覆好多次兒童才能學會。二、父母要瞭解兒童反應的個別差異,不能期待每個兒童的反應都一樣,對反應比較慢的,要用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協助。三、要提供安全的物理環境避免危險,和安全的情緒環境來促進適應。父母要有敏感的心,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安全需要,時常給孩子肯定的支持和安慰;自己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在各防疫情境建立新的日常生活習慣,並稱讚鼓勵孩子;並在孩子有困難時,透過說明和示範,教導孩子學習調節情緒和行為的方法,減少發脾氣、焦慮不安、不快樂等情緒行為反應。四、盡量讓兒童有事做,讓孩子上學、在學校參加安排的課程活動,在家裡學習照顧自己、洗手、有固定學習/運動的時段、幫助家事等,建立在校和在家的日常生活習慣。五、幫助兒童發揮個人的長處,建立健全的正向的自我,發展有韌性的適應力。六、父母要有時間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顧及家人和工作。七、如果有困難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先上網查詢自己可以採取的措施,必要時找專業協助。八、對疫情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以減少兒童的壓力。九、現在打開電視,內容充滿世界各地的疫情報導,常常是負面的消息比較多,對認知和情緒發展都尚未成熟的兒童少年而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瞭解和判斷所閱聽的訊息,容易誘發害怕、焦慮、或憂鬱的反應。因此,我不贊成讓兒童少年單獨閱聽這些訊息,而要有父母陪同閱聽,用兒少能懂的語言和輔助資料,在安全的支持的環境下,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得到必要的正確的訊息,又避免負面的影響。我希望上述的原則,有助於兒童調適對既有日常生活習慣的破壞,建立面對疫情必要的新的日常生活習慣,繼續學習和成長,渡過這次疫情,沒有創傷!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重症看年齡 英研究:50歲以上風險高
根據英國研究人員今天發表的一篇論文,不只老年人,中年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後,演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也明顯偏高。這份研究分析超過3600例中國的武漢肺炎確診患者,並參考從疫情爆發地武漢撤回各國的數百名旅客數據。結果發表在「刺胳針傳染病期刊」(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這是對中國武漢肺炎病例所做的最新大規模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年齡是決定病症輕重的關鍵因素:80歲以上病患有超過1/5需要住院,30歲以下患者住院比例則僅1%。若再將可能未獲醫療單位確診的感染人數納入考量,包括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結果顯示,50多歲的武漢肺炎患者住院率為8.2%,80多歲住院率為18.4%,40多歲住院率為4.3%,20多歲患者住院率則僅1%。這篇論文估計,中國的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死亡率為1.38%;若加上未確診病例,死亡率則降至0.66%。論文的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甘尼(Azra Ghani)表示:「我們的估算結果能適用於任何國家,提供資訊以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訂定最佳的隔離政策。」甘尼還說:「有些少見案例可能大受媒體關注,但我們的分析非常清楚顯示,50歲以上患者住院率遠高於50歲以下患者,且死亡的比例也很可能較高。」截至格林威治時間昨天19時,全球通報的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累計75萬7940例,死亡3萬6374例,換算死亡率為4.8%。但專家強調,若未經大規模採檢,不可能知道實際感染武漢肺炎的人數有多少,以及有多少人康復,因此實際死亡率可能低許多。這也符合今天在刺胳針發布的論文及中國先前的一份研究呈現的結果。
-
2020-04-01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陳建仁端出數據 半數的人做到這件事 就可以控制疫情
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今天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在臉書說明社交距離的重要,他指出,如果避免群聚活動,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20%,而採取這項措施者占全人口半數,疫情就可望到控制。他更進一步指出,如果全國禁止外出,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10%,而且禁止外出者占全人口九成,疫情更容易控制。不過,全國禁止外出將使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限縮,並會帶來經濟的蕭條,如何準確拿捏,對各國政府都是一大考驗。以下是副總統臉書全文:保持社交距離對管控武漢肺炎疫情的重要性在沒有治療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人傳人的傳染病會很快地呈指數增加而快速擴散,唯一有效管控疫情的方法,就是透過隔離檢疫來降低接觸率。有效接觸率高,病例數會驟升驟降,流行很快就結束;有效接觸率低,病例數會緩升緩降,流行會持續較長時間。像圖1所示,在200名易感受宿主(S0)的群體,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2 (基礎傳染數R0為200 x 0.02 = 4),只會傳染到7代 (G=7)疫情就結束,幾乎所有易感受宿主都發病,只留下3名易感染宿主(Sm=3)未被感染。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1 (R0 = 2),傳染到第13代才結束,並留下38名易感染宿主未被感染。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05 (R0 = 1),該疾病就變成地方性疾病,每代只有一名病例,傳到第30代還沒結束,並留下170名易感染宿主未被感染。我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 最近呼籲全民共同努力,透過「保持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e)」來降低R值,緩和流行曲線的驟升驟降,以爭取時間等待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上市。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很多,包括確定病例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檢疫、高危險群自主健康管理、學校停班停課、減少不必要群聚活動、封城鎖國等。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果,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是「社交次數減少達日常次數的百分比 (a)」,a愈小表示社交次數減少愈多。第二是「減少社交次數者佔全人口的百分比 (f),f愈大表示減少社交次數的人愈多。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以後的傳染數R值,可以表示如下:R = R0 [1 - (1-a2) f]如表1所示,a愈小或f愈大,R0影響係數[1 - (1-a2) f]愈小! 如果多數人大幅度減少社交次數,達到a=10% 而f=90%,R0影響係數為0.109,也就是傳染數會從原有的R0 = 1.4-3.8 降為 R= (1.4-3.8) x 0.109 = 0.15-0.41,疫情會迅速得到控制。如果半數人口減少一半社交次數,達到a=50% 而f=50% 的時候,R0影響係數為0.625,也就是傳染數R=0.88-2.4,疫情可能會逐漸得到控制。如果只有少數人小幅度減少社交次數,達到a=70% 而f=30% 的時候,R0影響係數為0.847,也就是傳染數R=1.2-3.2,疫情仍會持續擴散。表2是台灣採取各種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的估計傳染數R。「病例隔離治療」和「居家隔離/檢疫」雖然可使a分別達到0% 和5%,但是臺灣接受隔離治療的306名病人佔全人口的0.0013%,接受居家隔離/檢疫的8萬多人佔全人口的0.35%,對於R值的影響不大!學校全面停課,可以減少學生與老師的日常社交次數達50%,停課師生人數佔全人口的20%,R值可以降為1.2-3.2。避免群聚活動,可以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20%,而且採取這項措施者佔全人口的50%,R值可以降為0.7-2.0,疫情可望到控制。如果全國禁止外出可以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10%,而且禁止外出者佔全人口的90%,R值就可以降為0.2-0.4,疫情最容易控制。當然,全國禁止外出將使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限縮,並會帶來經濟的蕭條!因此,如何準確拿捏,對各國政府都是一大考驗!截至3月31日台灣共有322名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其中276名境外移入、46名本土病例。目前38名本土病例可以追溯到感染源,屬於家族、職場、醫院或學校內傳染,只有8名無法追溯到感染源。零星的本土病例並未建立連續的傳染鏈,因此並沒有出現本土病例呈指數增加的流行曲線。但是,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希望國人除了做好自主健康管理,養成勤洗手及必要時戴口罩的衛生習慣之外,也都能確實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引,遵行保持社交距離的各項措施,讓台灣能夠早日脫離武漢肺炎疫災的威脅!
-
2020-04-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圖表看疫情/智利單日確診創新高 醫療系統拉警報
【更新時間:5月14日 15:30】全球各國 | 中國大陸 | 台灣2019新冠肺炎(COVID-19)擴散全球,死亡數不斷攀升,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政策,試圖阻止疫情蔓延。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有186個國家(地區)傳出確診案例,病例數逾434萬人,超過29.7萬人喪命,致死率約6.8%。聯合新聞網提供最新疫情整理: 全球各國中國大陸台灣確診 4,350,026 82,929 440 死亡 297,251 4,6337根據資料:疾管署、大陸衛健委●全球:韓國防疫當局統計,夜店群聚感染確診數至今天上午累計已達133例,確診者以19歲到29歲共83例最多,18歲以下確診共13例,且疑似出現接觸者感染後再傳染給其他案例的狀況,當局憂心疫情進一步擴大。智利單日確診新增2660例創新高,首都將實施全面居家隔離。智利大學公衛學院研究指出,醫療系統恐在兩週內崩潰。英國多達100名孩童出現疑似川崎氏症症狀的病例,專家認為這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墨西哥疫情升溫,外交部長的主要發言人費拉斯柯本週確診,總統府辦公室另有一名人員染疫不治。   確診病例 死亡                    備註 美國 1,390,746例 84,133例 確診數全球最高,死亡人數全球最高 俄羅斯 242,271例 2,212例 首例患者從伊朗入境 英國 230,985例 33,264例 死亡數歐洲最高 西班牙 228,691例 27,104例 義大利 222,104例 31,106例   巴西 190,137例 13,240例   法國 178,184例 27,077例   德國 174,098例 7,861例 首例歐洲境內傳染 土耳其 143,114例 3,952例   伊朗 112,725例 6,783例   中國大陸 82,929例 4,633例   印度 78,194例 2,551例   秘魯 76,306例 2,169例 未列鑽石公主號2印度籍船員 加拿大 73,568例 5,425例   比利時 53,981例 8,843例   沙烏地阿拉伯 44,830例 273例   荷蘭 43,410例 5,581例   墨西哥 40,186例 4,220例   巴基斯坦 35,788例 770例   智利 34,381例 346例   厄瓜多 30,486例 2,334例   瑞士 30,413例 1,870例   葡萄牙 28,132例 1,175例   瑞典 27,909例 3,460例   卡達 26,539例 14例   白俄羅斯 25,825例 146例   新加坡 25,346例 21例   愛爾蘭 23,401例 1,497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386例 206例   孟加拉 17,822例 269例   波蘭 17,204例 861例   以色列 16,548例 264例 第1、2例為鑽石公主號下船 烏克蘭 16,425例 439例   日本 16,049例 678例   羅馬尼亞 16,002例 1,036例   奧地利 15,997例 624例   印尼 15,438例 1,028例   哥倫比亞 12,930例 509例   南非 12,074例 219例 非洲南部首例 菲律賓 11,618例 772例   多明尼加 11,196例 409例   科威特 11,028例 82例 波斯灣國家首度傳出病例 南韓 10,991例 260例   丹麥 10,865例 533例   埃及 10,431例 556例   塞爾維亞 10,295例 222例   巴拿馬 8,944例 256例   捷克 8,269例 290例   挪威 8,175例 229例   澳洲 6,989例 98例 1確診男子曾搭長榮班機 阿根廷 6,879例 329例   馬來西亞 6,779例 111例 其中1例為威士特丹號郵輪乘客 摩洛哥 6,512例 188例   阿爾及利亞 6,253例 522例   芬蘭 6,054例 284例    巴林 5,816例 10例 首名患者從伊朗入境 哈薩克 5,517例 32例   迦納 5,408例 24例   摩爾多瓦 5,406例 185例   阿富汗 5,226例 132例   奈及利亞 4,971例 164例   阿曼 4,019例 17例   盧森堡 3,904例 103例   亞美尼亞 3,718例 48例   匈牙利 3,380例 436例   玻利維亞 3,148例 142例   伊拉克 3,032例 115例   泰國 3,018例 56例 其中1人為撤僑專機泰國人 喀麥隆 2,800例 136例   希臘 2,760例 155例   亞塞拜然 2,758例 35例   烏茲別克 2,620例 11例   幾內亞 2,374例 14例   宏都拉斯 2,255例 123例   克羅埃西亞 2,213例 94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2,181例 120例   塞內加爾 2,105例 21例   保加利亞 2,069例 96例   象牙海岸 1,912例 24例   蘇丹 1,818例 90例   古巴 1,810例 79例   冰島 1,802例 10例   愛沙尼亞 1,751例 61例   北馬其頓 1,694例 95例   立陶宛 1,505例 54例   紐西蘭 1,497例 21例   斯洛伐克 1,469例 27例   斯洛維尼亞 1,463例 103例   瓜地馬拉 1,342例 29例   吉布地 1,268例 3例   索馬利亞 1,219例 52例   剛果民主共和國 1,169例 50例   吉爾吉斯 1,082例 12例   香港 1,050例 4例   薩爾瓦多 1,037例 20例   突尼西亞 1,032例 45例   加彭 1,004例 9例   馬爾地夫 955例 4例   拉脫維亞 951例 19例   科索沃 919例 29例   斯里蘭卡 915例 9例   塞普勒斯 905例 17例   阿爾巴尼亞 880例 31例   黎巴嫩 878例 26例   尼日 860例 49例   幾內亞比索 836例 3例   哥斯大黎加 815例 7例   塔吉克 801例 23例   布吉那法索 773例 51例   安道爾 760例 49例   馬利 758例 44例   巴拉圭 740例 11例   肯亞 737例 40例   烏拉圭 719例 19例   鑽石公主號 712例 13例 其中共5名台人確診 喬治亞 647例 11例   聖馬利諾 643例 41例   約旦 582例 9例   赤道幾內亞 522例 6例   坦尚尼亞 509例 21例   牙買加 509例 9例   馬爾他 508例 6例   尚比亞 446例 7例   台灣 440例 7例 確診病例中1例為武漢專機台商、1例為鑽石公主號返台旅客、4例為珊瑚公主號返台旅客、36例為海軍艦隊官兵 委內瑞拉 423例 10例   獅子山 387例 26例   巴勒斯坦領土 375例 2例   查德 372例 42例   剛果 333例 11例   模里西斯 332例 10例   貝南 327例 2例   蒙特內哥羅 324例 9例   *備註:僅列確診案例300例以上之國家,其他更詳細數據請點選此。》》延伸閱讀:圍堵新冠肺炎疫情 哪些國家進入「新鎖國時代」●中國大陸:據中國大陸官方通報,13日新增確診3例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萬2929例,死亡4633人。(香港累計確診1050例,包含出院1008例,死亡4例;澳門45例(出院43例)。 中國大陸確診病例 死亡人數 治癒人數 82,929 4,633 78,195 大陸疫情統計 Infogram ●台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4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13日新增228例相關通報,截至目前累計通報68,335例(含67,265例排除),其中440例確診,分別為349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383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有關129名印度返台民眾,目前1人後送就醫,其餘持續於集中檢疫所密切健康監測。》》延伸閱讀:地圖/台灣確診病例分布圖 台灣疫情確診數 死亡數 治癒人數 440 7 383 台灣疫情統計Infogram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亮恭/為何義大利的疫情衝擊大於中國?看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新冠肺炎的高傳染力為全世界帶來連環重擊,當疫情肆虐到歐美而造成全球股災的同時,義大利的疫情發展則令人震驚,除了每日飆升的確診病例數外,義大利的死亡個案已突破一萬人且持續增加,超過百分之十的高死亡率,也令人感到訝異。義大利與日本都是全球知名的長壽國家,本次的疫情除了第一時間輕忽防疫之外,近八十四歲的平均餘命及百分之廿三老年人口比例的人口結構,加重義大利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衝擊勢必高於中國大陸。一九四六年台灣出現霍亂大流行,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當時,死亡率接近六成,最嚴重的嘉義也採取大規模封城。當時流行的傳染病不止霍亂,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十大死因之首便是霍亂、痢疾等感染性腹瀉,當時的平均餘命約五十歲;一九六○年之後,台灣的十大死因便轉為以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為主的模式,這是已開發國家所共同走過的公共衛生軌跡。不過,傳染病防治雖然有成,但其威脅從未消失,特別是各種新興傳染病。由於高齡者健康特質上的差異,往往受到雙重夾擊的健康挑戰,也就是所謂的「雙重負荷」(Double burden)模式。高齡者由於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等較差,處於穩定環境時較少出現問題,一旦發生傳染病、氣候劇變或是天災時,往往都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福島地震發生時,高齡者死亡率明顯為高,震災後一年,福島縣孤獨死的長者增加四成,顯見高齡者其身心功能與面對各種壓力的能量較為不足,需要更為周全的計畫。綜觀我國十大死因排行,與先進國家狀況類似,均以癌症及慢性病為主要疾病,但肺炎的排名卻悄悄逐年上升,特別是年長者,肺炎已成高齡者十大死因第三名。高齡肺炎死亡人數高升,成為已開發國家主要死因中唯一的傳染病。高齡者具有多重慢性病,更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免疫力的衰退造成罹病嚴重度上升,而治療時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也增加,例如高齡者肺結核易隨著免疫力下降而復發,治療除了結核菌的抗藥性之外,衰落長者接受治療的副作用更為棘手。二○○三年法國熱浪造成近一萬五千人喪生,其中多數是年長者;二○一九年法國熱浪又奪走上千條生命,且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但死亡人數降為二○○三年的十分之一。二○○三年之後,法國發展出各種因應對策,在醫療體系強化高齡醫學以及醫療體系對高齡病患的能力,並且開展出許多社區為基礎的身心強化與防衰弱課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老化與健康全球報告」所提出的政策主軸一致,從強化高齡者個人的健康與體能為優先,再從環境改善出發,也要同時發展出以高齡者需求為主的健康照護體系,再透過整體社區營造與社會改造工程,讓超高齡社會具有因應多重挑戰的應變能力。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相當多元,各種新舊雜陳的問題紛至沓來,人口快速高齡化的現在是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景象,僅靠老把戲解決不了新問題。由新冠肺炎的防疫經驗可以得知,結合多元思考、善用科技創新並透過群體合作,以宏觀的整體視野面對挑戰,方能形塑超高齡社會的未來。(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加坡訂社交距離規範好神?旅星國人覺得有些「雞肋」
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確診數激增,從亞洲一路到歐美國家都相繼淪陷,各國都強化邊境管控遏阻疫情擴散。對照有些國家採取「佛系防疫」,新加坡則祭出重手,除了鎖國禁止短期旅客入境、轉機外,近日也提出「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措施,並針對沒有維持社交距離者開罰,台灣也計畫跟進。對於新加坡的防疫作為,記者訪問到至新加坡工作將近半年的阿比(化名),他表示,「社交距離沒有台灣人想像的這麼神」,且台灣人防疫意識強,幾乎都戴口罩,應該不需要動用到開罰手段。新加坡為了防疫,關閉電影院、酒吧和其他娛樂場所,並且要求任何人在公共場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一公尺,因此在排隊的地板上貼上膠帶示意等候位置、用餐不可坐在貼有「叉叉膠帶」的座位,且室內集會不得超過10人。阿比表示,雖然有針對公司進行抽查,若是沒做到則限期改善,多數商場的美食街座位確實也都畫好「叉叉」,但沒有聽說有一般人真的被罰。阿比說,雖然規定了吃飯距離,朋友、配偶還是可以坐在一起,而原本和陌生人就不會「靠近」吃飯,因此在餐桌上貼上膠帶,隔開座位的方式「有些雞肋」。而讓他更納悶的是,若是朋友跟朋友間圍著圓桌吃飯,隔開距離講話,需要更大聲,「飛沫不是噴更遠?」另外,像是捷運、公車也很難控制人與人的距離。阿比說,新加坡從23日晚間宣布「鎖國」後,不知是否因為少了外國觀光客還是因為有些公司開始實施「在家辦公」,捷運人潮確實有下降一些,但通勤的人數還是不少,且人與人的距離根本無法拉開到一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阿比說,比起台灣人幾乎「人人戴口罩」,新加坡的民眾普遍不戴口罩,或許有採許嚴格措施的必要。他也說,或許是民情的關係,在新加坡「沒人會去質疑政府這些東西到底合不合理」,所以就算有些看起來很荒謬的政策,大家也只是一邊嘀咕,但還是會乖乖遵守。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X光有異狀就通報 治療勿用類固醇
「我們希望將篩檢範圍擴大到所有肺炎,以免有確診病例的漏網之魚!」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31日分析,國內確診案例307與322都經過至少2次就醫才通報,因此經由專家討論後決定,未來只要肺部X光有肺炎症狀都可以通報。另外,如果有類似症狀,也不要輕易用類固醇治療,怕類固醇會加劇肺炎病情。張上淳表示,雖然國內還沒有針對確診族群的職業類別進行分析,不過目前看來是以學生、旅遊團與退休族群居多。另外,他們也發現從歐洲回來的確診病例轉重症的機率會比較高,有媒體問這是否代表歐洲可能有病毒變異的可能?張上淳回應說,還不確定原因,會持續研究。另外他也說,國內至30日為止有306例確診案件,其中有24個出現味覺、嗅覺喪失的狀況,因此專家會議已決定將這些病徵加入治療指引中。而31日的案307跟案322則是因為肺部X光發現肺炎症狀而進行通報,因此它們也修訂治療指引,只要X光有出現任何肺炎症狀就可以通報,希望減少漏網之魚。張上淳還說,目前有確診病例因服用類固醇,使身體降低免疫反應而延遲就醫。因為類固醇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流鼻水),因此如果醫生在看診時認為有需要通報,就不要用類固醇治療,如果確診還用類固醇治療,反而會降低身體免疫力,重症風險可能會更高。【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中搭公車強制戴口罩?盧秀燕:最晚4月9日不排除提前
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下午參與中市府與社區大廈共同防疫記者會,會後針對桃園市宣布4月9日起搭公車強制戴口罩一事說明,台中市最晚4月9日實施搭公車強制戴口罩,未來將盤點市民稍微勉強可以,不排除提前。不過,這個硬規定的實施必須與市民擁有口罩擁有口罩數量吻合,否則規定市民沒有口罩也做不到,目前理想時機,六都都研究在4月9日這一波,跟中央供給口罩同一波。台中市政府因應新冠肺炎防疫需求,今天下午2時在台中市北區慶橋長堤社區舉行「六都首創台中市推出安心社區防疫協助」記者會,針對防疫物資、防疫資訊、區權人會議召開規範提供協助。盧秀燕說,最近市府1999接到很多社區管委會來電,諮詢防疫期間如何召開區權會,因此台中市率六都之先,提出區權會會議指引、創建的「台中樂居管家」line群組、組成區權會諮詢團隊等服務,攜手台中市社區管委會作好防疫整備。盧秀燕說,台中市政府門禁管制早就在實行實名制,進入時要戴口罩、量體溫,本周加嚴,有統一的洽公場所,無法到達每個樓層、課室,這一點台中市政府是領先在做。盧秀燕指出,至於大眾公共運輸工具,例如客運、巴士,過去因口罩配發不夠,採勸導式的「軟規定」,現在因中央宣布,4月9日起,口罩實名制將改為成人口罩二周九片,兒童十片,因此今天早上的市政會議,她已指示市府相關局處未來在大量聚集,例如公共運輸或場合,如果當政府供應稍足一點,台中市付就會硬性規定,就是強制要戴。盧秀燕說明,過去口罩不足時,市府要求司機員、服務人員要戴口罩,未來在口罩供應稍夠一點的時候,就會要求市民在某些場域,尤其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市民屆時務必配合;何時實施?最晚4月9日,未來將盤點市民稍微勉強可以,不排除提前。不過,這個硬規定的實施必須與市民擁有口罩擁有口罩數量吻合,否則規定市民沒有口罩也做不到,目前理想時機,六都都研究在4月9日這一波,跟中央供給口罩同一波,目前台中市府初步規劃也是這個樣子。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歐洲染疫較易重症 肥胖也是高危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三名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其中一名為奧地利捷克旅遊團領隊,該旅行團共有四人確診,當中三名都是重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證實,從現有確診個案觀察,歐洲染疫者、肥胖者,確實容易較快演變為重症。張上淳表示,確實觀察到歐洲回來的群聚變成重症的速度比較快,這個旅行團也是其中一部分。目前沒有足夠證據去說,是否有病毒變異造成這樣的情況,只能說從流行病學來看,確實有這樣的現象。張上淳表示,體重過重也是發生流感重症的危險因子,這次我們也看到幾位肥胖或體重過重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看到,變成重症的速度也比較快,確實肥胖也是新冠肺炎演變為重症的危險因子。不過這也是臨床觀察對初步推估,還需要更多科學數據支持。
-
2020-03-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食藥署公布372項必要藥品 若缺貨提早半年通報
食藥署今天公告必要藥品清單草案,將國內許可證較少且為治療疾病重要藥物納入清單,總計372項。持有許可證者,若遇到無法製造或不足供應藥品之虞,至少6個月前得通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上午在記者會表示,為強化廠商預先通報必要藥品不足供應的狀況,衛福部曾於民國107年6月19日公告修正「藥事法第27條之2必要藥品清單」。經與醫學中心討論,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及專科醫學會意見,完成修訂必要藥品清單草案,預告更新清單品項共計372項。潘香櫻說,持有經公告為必要藥品的許可證者,如有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該藥品之虞時,應依藥事法第27條之2第一項規定,至少在6個月前向食藥署通報。此372項必要藥品包含各類疾病治療用藥,如麻醉劑、止痛劑、抗過敏藥品、解毒劑、抗感染藥品等。潘香櫻表示,盤點國內有許可證的藥品,若許可證少,且又是治療必備的重要藥物,就會列入必要藥品清單。希望持許可證者若發現供應狀況可能不穩,就要及早通報,給醫療整備端因應的時間。此外,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外界擔心缺藥;潘香櫻接受聯訪時表示,目前沒有缺藥問題,有些社區藥局有反映訂不到藥,但可能是盤商或訂貨管道的疑慮,跟生產端無關。潘香櫻也表示,公告必要藥品清單也跟新冠肺炎疫情無關,藥品清單108年就已開始研商,並不是擔心疫情導致缺藥才公告。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管理指引出爐 防疫旅館要分棟分樓管理
為防堵新冠肺炎,我國匡列大量高風險族群進行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同時為無居所、不適合住家者設置防疫旅館,防疫旅館管理指引昨日出爐。這份指引建議,業者應盡量避免檢疫者或隔離者與其他民眾有互動機會,這代表高風險者與一般民眾仍可能住在同棟樓,但一般民眾並不知情。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已建議業者分棟或分樓層管理,因此應不會有一般民眾與居家隔離者混住衍生的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於疾管署官網公布「武漢肺炎因應指引:防疫旅館設置及管理」,其中建議,入住旅館動線應分流、避免與一般民眾重疊或使用同一電梯等,以免在旅館內再釀群聚事件。公共區域環境中人們經常接觸的表面(如電梯按鈕、手扶梯、地面、健身器材、遊樂設施、桌椅、電話筒等)應有專責人員定期清潔,並至少每天以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消毒一次。房間方面,業者應以有開窗的房間作為防疫之用,且以一人一室為規劃原則,非一人一室者於房間內應配戴口罩;如有檢疫者或隔離者需照顧者陪同,照顧者以一人為限。房間內電視遙控器、冷氣按鍵、或其他觸控式面板應包膜保護。檢疫者或隔離者叫外賣的費用應由旅館代墊,於退房時一併繳付。檢疫者或隔離者的廚餘不回收,直接以廢棄物方式處理,以降低接觸傳染風險。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治新冠肺炎 醫籲:輕症就要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因此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最近三天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疫情大爆發!戴口罩到底有沒有用? 醫師一張圖解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歐美疫情也持續升溫,美國確診病例在30日突破16萬例,成為全球最高,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歐美國家向來視口罩為重病象徵,不過位於中歐的捷克為阻止疫情擴大,於19日強制要求所有國民在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台灣更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就人人戴口罩,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便在他的臉書上分享了一張秒懂「戴口罩到底有沒有用?」的圖表,顯示出口罩戴不戴的差別很大,並表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照組合。東方與西方國家面對新冠疫情是否戴口罩有不同的看法,蘇怡寧醫師在臉書粉專上分享一張圖表,圖中藍線圈起來的是「戴口罩組」,其餘「紅線」圈起來的則是不戴口罩組,他解釋,日本、新加坡、香港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疫情戰爭守的都比較好,「台灣沒有在統計中,如果有會在更下方」,而韓國的疫情一開始上升很快,到了第15天時,疫情開始呈水平發展,他補充「其實韓國也是,不要看人家一次爆,但控制下來的速度也是相當令人驚艷」。反觀不戴口罩的國家如英國、西班牙、英國、美國疫情的發展,目前仍沒有趨緩趨勢,不過蘇醫師也認為控制疫情不單只是戴口罩,跟整體社會的防疫態度意識跟意志都有關,「至少我們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圖表一曝光後,許多網友看了也紛紛留言,「出門戴著口罩都不會想說話,減少飛沫」、「還有我發現大家變得愛洗手了」、「一定有用,至少自己的飛沫不會亂噴」、「很有用!連感冒都不見了!」,不過也有人擔心「以這陣子對歐美返國人士的檢疫規格來看,還是要為最壞的情況先做準備」、「如果承認需要戴口罩,官方沒有提供足夠的口罩就變成一個錯誤」,還有人表示「目測新加坡帶口罩不到5%」、「新加坡是宣導健康的人不要戴口罩」。此外捷克實施強制全民戴口罩令後,有網友貼出確診增加率圖表,發現在推出10天後,增加率從11%至15%掉到6%,甚至2%,證明口罩的確是阻擋病毒的最佳策略之一;奧地利亦於30日宣布,為進一步防堵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規定上超市購物的民眾必須戴口罩,並會在超市前配發。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也表示,社交距離有些地方沒有辦法做到,例如捷運等交通工具,那種情況就請大家把口罩戴起來。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加油站油槍握把 被忽略的傳播病毒熱點
全美疫情持續升溫,某些民眾上超市買菜如臨大敵,叫外賣也提心吊膽,但到了加油站為車子加油時,戒心則相對降低;專家指出,加油站的油槍握把、信用卡刷卡鍵盤等物體表面,因為被碰觸的頻率極高,都有沾染病毒的可能,民眾還是不能輕忽自保措施。「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雜誌指出,疫情延燒期間,民眾到加油站加油,可以採取幾項抗疫之道,包括自備拋棄式手套,避免手部直接碰觸到油槍握把及刷卡鍵盤,如果沒有手套則可用紙巾或其他物品把手遮住;手套使用過後內外翻轉,直接丟棄,用過的紙巾同樣也立即丟棄。專家指出,加油完畢要進入車輛之前,必須先用「乾洗手」手部酒精消毒凝膠,徹底清潔手部。報導指出,消費者也可隨身攜帶消毒濕紙巾,把油槍握把、信用卡刷卡鍵盤先擦拭一遍,再開始加油。消費者報導汽車測試計畫主任申哈爾(Gabriel Shenhar)指出:「這些小動作都可以確保我不至於因為一時疏忽,把病毒從油槍等高頻率接觸點的表面,傳遞到我的汽車門把,然後又沾染到車輛內部。」非營利組織「燃料研究中心」(Fuels Institute)執行主任艾奇柏格(John Eichberger)指出,加油站業者為了避免新冠病毒傳播,目前都全力加強清潔,但如果消費者對於碰觸油槍存有擔憂,可以跟上超市買菜會用消毒濕巾擦拭購物車跟購物籃的作法一樣,把會碰觸到的物體表面都先消毒一遍。
-
2020-03-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華裔醫師抱怨醫院缺防護裝備遭開除 院方澄清:只是調部門
在華盛頓州貝靈翰(Bellingham)和平健康聖喬瑟夫醫療中心(PeaceHealth St Joseph Medical Center)任職、行醫長達30年的急診醫師林明(Ming Lin,音譯),上周在臉書發文批評醫院沒給護士足以避免病毒感染的防護裝備,院內也沒有設立讓醫護人員淨化隔離的專區,發文兩天後就被醫院開除。但院方後來澄清,並沒有解僱林明,只是調離部門。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畢業的林明,在和平健康聖喬瑟夫醫療中心服務已有17年,但在3月27日晚間遭去職;他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27日當天,就在即將開始輪班前的20分鐘,突然獲得直屬上司告知說,醫院已對班表另有安排,他則已經被解職。除了在臉書發文之外,林明過去這段時間也透過接受媒體訪問,多次對於醫院面對疫情回應緩慢提出批評。他指出,對於前來醫院就診的病患,醫院應該先行篩選是否可能感染病毒,但院方對於疫情的反應卻相當遲鈍,沒有對醫院員工進行病毒檢測,顯然也有所疏失。林明表示,對於新冠病毒檢測,醫院完全仰賴一家民間公司,檢測時間耗時10天之久,對於醫護人員迫切需要的防護裝備,醫院則疏忽了必須添購。和平健康醫療集團發言人則對媒體表示,林明並沒有被解職,而是會被安排到其他部門工作。和平健康為非營利醫療組織,在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及阿拉斯加州共計設有10座大型醫療中心,旗下共有1100名醫護人員。「貝靈翰先驅報」(Bellingham Herald)日前報導,數名和平健康醫療集團員工確診得了新冠病毒,其中包括三名在和平健康聖喬瑟夫醫療中心任職的人員。和平健康聖喬瑟夫醫療中心主管則表示,並沒有任何醫院人員是在工作當中接觸到病毒,院方也持續維持適當的人力與醫療設備供給。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公衛專家佛奇預測 秋天恐爆第2波疫情
美國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今天預測,秋天時美國會再經歷一波新冠肺炎大流行,但在那之前,美國將有更完善的準備,來對抗新一波疫情爆發。「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今天報導指出,白宮抗疫小組成員佛奇在白宮玫瑰花園(Rose Garden)簡報會分享他對疫情的預估。記者詢問,這種病毒有沒有可能在幾個季節之內重新爆發,佛奇回答說:「事實上,由於病毒所具備的傳染力程度,我預測那實際上會發生。」但佛奇很快地補充,如果病毒再次來襲,「狀況會非常、非常地不一樣」。他說:「我們可以走出去,檢測、辨識、隔離和追蹤接觸者的能力會呈指數增加,會比幾個月之前還要好。」佛奇也說,但願秋天來臨時,目前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的療法已可供使用。而在那之前,佛奇表示,政府應該要有「順利研發中」的疫苗,還要有「其他數種候選疫苗」。他說:「我們目前經歷的不會只是教訓,而會是我們未曾有過、如今可供運用的經驗。」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亞太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 WHO官員:還早得很
世衛官員今天表示,亞太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離結束還很遙遠」,目前遏止病毒散播的防疫措施,不過是為各國爭取時間,為大規模社區傳播做準備。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Takeshi Kasai)表示,即便採取所有的措施,只要大流行持續下去,亞太地區的傳播風險就不會消散。葛西健在線上媒體簡報會中表示,針對大規模傳播的準備工作,必須要觸及每一個人。葛西健警告說,病例數逐漸減少的國家,不應該放鬆防備,否則病毒可能再次席捲而來。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增3死皆用過奎寧類藥 感染科醫:建議這時候就使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故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故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而目前確診患者中,最近三天就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並非新冠肺炎的唯一特徵,民眾應不必過度在意。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為何兩週買9片而不是10片? 網曝關鍵原因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醫療級口罩成為必備的防疫物資,為讓人人都有口罩可戴,政府力推實名制購買防囤貨及分配不均,指揮中心也宣布自4月9日起,每14天可買成人口罩9片、兒童口罩10片。但有網友問道「為什麼口罩兩週不要10片而是9片?」引發熱議,紛紛指出關鍵只有一個。一名網友在《爆廢公社》PO文表示,覺得口罩購買新制改成兩週買9片很不錯,可減少一次一排隊時間,但好奇「為什麼不要湊整數10片,這樣上班族不就每天都有口罩可以戴了嗎?」貼文一出,網友一致回應「當然是產量問題啊」、「目前產量剛好能供9片,就像 2片變3片一樣」、「台灣真的很強,國家口罩隊萬歲」,目前口罩生產積極量產,有人認為兩週能買到9片「就很夠用了」。另有網友細算,以目前日產約1300萬片,兩週可產1億8200萬片,若估約2000萬人每兩週買9片的情況下,需求量為1億8000萬片,多開放1片即可能會再出現有人買不到的情形。從疫情剛爆發時,台灣口罩政策即一直走在世界前端,4月份起朝向日產2000萬片目標邁進,只要依照規劃進程購買,不囤積、不搶購、不浪費,每人都會有口罩可戴。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血漿真能治療新冠肺炎嗎?美國醫學會期刊解答
昨天(2020-3-29)晚上看到電視新聞說,美國職業籃球選手要捐血漿來治療新冠,所以今天早上就上網查個究竟。果然看到一些相關報導,例如NBA Together asks player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COVID-19 to consider donating plasma(NBA Together要求從COVID-19康復的球員考慮捐贈血漿)。這些報導大致上是說The Athletic的記者Shams Charania在推特發文說,美職籃為新冠疫情而創設的NBA Together活動要求已從新冠病情痊癒的NBA人員考慮提供他們的血漿,來做為治療新冠之用途。這些痊癒的人員是包括球星Rudy Gobert, Donovan Mitichell, Kevin Durant, Marcus Smart, 和Christian Wood。他們都是有被確診,但卻是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由此可見,強健的身體應是對抗新冠的利器。這些報導是否屬實,或是這幾位球星是否真會捐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康復血漿真的能治療新冠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0-3-27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和一篇編輯評論。它們的標題分別是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康復血漿治療5例COVID-19重症患者),和Convalescent Plasma to Treat COVID-19: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康復血漿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和挑戰)。研究論文是出自中國,而治療的對象是5位已接受藥物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的患者。這五位病患在接受了分別來自五位康復者的血漿(400 cc,現採現用)治療之後,3位已經出院,而另兩位則處於穩定狀態。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病患接受康復血漿治療後,臨床狀況得到改善。 有限的樣本量和研究設計無法就該療法的潛在療效做出明確的陳述,並且這些觀察結果需要在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編輯評論裡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儘管研究報告中的案例有說服力,但這項調查仍存在其他“軼事”案例係列所具有的重要局限性。這項治療方案並不是隨機臨床試驗,而且也沒有對照組(即沒有接受康復血漿治療的病患)。因此,無法確定該干預措施的真正臨床效果,也無法確定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這種療法康復。此外,由於患者還接受了許多其他療法(包括抗病毒藥和類固醇),因此無法弄清楚康復血漿對臨床進程或結果的特定貢獻。此外,康復血漿是在病患入院後3週施予,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此時機是否最佳,或早期施予是否可能與不同的臨床結果有關。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此研究確實提供了一些證據來支持在涉及COVID-19和嚴重疾病的患者進行更嚴格的研究中評估這種知名療法的可能性。編輯評論在最後也有提到,由於康復血漿的來源有限,所以可能只適用於高風險的族群。總之,康復血漿看來似乎有效,但由於是一對一,又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淘汰,所以它的應用性將會是非常有限。原文:美職籃捐血漿抗新冠?康復血漿有效嗎?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