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病毒
共找到
1367
筆 文章
-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 3歲男童確診6天病逝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231例、死亡74例。其中出現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確診六天後死亡。另外,中重症也出現首例兒童多重感染,為一名八個月大男嬰,感染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和綠膿桿菌,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三歲至90多歲以上,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兒童死亡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7月12日發燒至40度,出現腹瀉、食慾活力下降情形至急診。檢查血壓偏低,呼吸急促有胸凹現象,採檢陽性確診,當日住院。7月13日病況惡化,插管轉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仍於7月17日因多重器官功能惡化死亡,死因為急性心肌炎及新冠病毒感染,是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包括149例中症、82例重症。其中出現四名兒童孩童重症,包括三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羅一鈞表示,肺炎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7月7日因食慾、活力下降至急診,X光檢查為肺炎且新冠肺炎檢驗陽性確診,初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併敗血性休克。個案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另外也在尿液驗出肺炎鏈球菌、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診斷為多重感染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為首例兒童多重感染個案。另外三例MIS-C個案分別為十個月大男嬰、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曾分別於5月11日至6月1日確診,6月24日至7月6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目前皆已出院。其中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皆於新冠肺炎確診後53天出現MIS-C症狀,皆超過六周。羅一鈞表示,MIS-C一般於確診後六周內發生,但這兩例都在八周出現相關症狀,而根據文獻最常可到19周。因此提醒兒童如果出現持續發燒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及頭暈等六大症狀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108例,包括腦炎23例、肺炎19例、哮吼8例、MIS-C45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以及心肌炎1例;其中死亡個案增至23例。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0多歲粉領族忘了客戶名、動腦頭就痛 竟是長新冠惹禍
台中一名30多歲粉領族今年5月確診康復後,回到工作崗位卻常常發生「熊熊」忘了與客戶有約、連客戶姓名記不住窘境,一動腦筋就頭痛,伴隨失眠等困擾,且情況愈來愈嚴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林幼淳求診,發現是「長新冠」惹禍,經使用御冠「腦霧」方劑等中藥治療,症狀獲緩解。中國附醫說明,中醫部醫師賴香君、歐世宸本月14日受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邀請,發表中醫對新冠病毒染疫後遺症,即長新冠(Long COVID)治療,除了中藥、針灸外,也可藉由食療、穴位按摩、導引復健等加強療效。中國附醫中醫部針對長新冠患者出現疲倦、腦霧症狀,分別開發御冠「疲倦」方劑,以及御冠「腦霧」方劑。中國附醫指出,因應長新冠病人的增加,開立中西醫聯合染疫康復者門診,由感染科、胸腔內科及中醫部共同照護新冠肺炎後遺症的病人,患者搭配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運動導引等調整,並透過中醫中藥的調理改善症狀,重回工作職場。林幼淳說,長新冠常見神經精神後遺症,可能與腦部細胞因病毒感染發炎有關,症狀包括睡眠問題、情緒焦慮、憂鬱、頭痛,以及又稱「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尤其出現在中醫所說具心或腎氣血不足體質的人,可藉由中藥如御冠「腦霧」方劑,補氣養血安神、醒腦開竅的方法來改善一系列的症狀。中國附醫中醫內科醫師吳美瑤說明,疲倦在中醫辨證中屬於氣虛的範疇,感染新冠肺炎病人又常有肺熱傷陰的問題,與中醫在治療溫病後恢復期多需要氣陰雙補的理論不謀而合,因此使用包含西洋參、紅景天、麥門冬、北蟲草等中藥的御冠「疲倦」方劑,有助於補氣養陰,改善疲倦。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BA.4、BA.5疫情再起 專家:這地方務必戴好口罩
歐美、日本等國新冠病毒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但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但民眾仍擔心BA.4、BA.5疫情再起,多認為指揮中心是否應讓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專家表示,為預防感染BA.4、BA.5,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但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一點意義都沒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及死亡率,但就臨床觀察,目前疫苗無法預防感染BA.4、BA.5,因此指揮中心開放接種第4劑對象,為65歲以上年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等高風險族群,其他年輕人等一般族群,染疫後多為輕症,接種第4劑疫苗效果不大,此時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只是浪費國家預算。黃高彬說,往後全民施打疫苗應為年底上市的次世代疫苗,依目前進度來說,BNT的兩價次世代疫苗預計於10月上市、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於11月上市,指揮中心應積極洽談,次世代疫苗上市後,可以盡速到貨,為民眾施打。黃高彬指出,指揮中心現規範每周入境為4萬人次,並朝向0+7檢疫措施目標邁進,研判疫情應於8月底、9月初再來一波。至於,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黃說,避免感染BA.4、BA.5,民眾至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黃高彬說,BA.4、BA.5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咳嗽、流鼻水,其中以疲倦最明顯,與BA.1、BA.2的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涕不同,可說BA.4、BA.5症狀更輕微,但仍需做好防疫,不可輕忽。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叩關 學者憂:長者及機構第4劑接種率僅1-2成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8月以後才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應鼓勵施打。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可比照韓國,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疫情再起時可望減少重症死亡。陳立昇表示,「打疫苗」仍是公認預防BA.4、BA.5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及80歲以上老人,分析接受第四劑的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27至54%。目前台灣開放八類人可接種第四劑,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但病情穩定者、接種3劑滿5個月的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工作人員、居家檢疫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工作人員、航空機組員。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台灣可能也要考慮下修到50歲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生命損失。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表示,接種疫苗不但能預防重症,也被證實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1劑可減緩13%長新冠症狀,接種2劑還可再多減緩9%症狀發生。義大利研究也顯示,接種2劑以上可有效減少84%發生長新冠的風險。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占比11天翻倍 學者建議:第四劑年齡下修至50歲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照目前趨勢8月底單日新增個案勢必低於萬例,但BA.4、BA.5僅需11天,佔比就能從20%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增加4%。當台灣佔比達55%,單日個案將回升至3.5至4萬。韓國疫情小幅上升,已率先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陳秀熙認為「這也是台灣可能要做出的決策」,以預防中重症損失。陳秀熙根據國際資料指出,平均26天BA.4、BA.5佔比就可以從1%上升到20%,再過11天就能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會增加4%,但發生過大流行、感染速度較快的國家,受影響較小。因此,即便六大洲佔比都已經高達7成到9成,流行波成長也有限,許多國家很快就下降了,死亡率也沒增加很多。以變異株佔比高達九成的歐洲為例,死亡率都維持在10萬分之0.1到0.2之間;同樣遭遇過大流行的韓國,目前變異株佔比達到四成七,疫情小幅上升,死亡率也沒有變化。紐澳則因為快速解封、疫苗接種不高,造成地方流行及死亡率上升,但陳秀熙強調,台灣追加劑打的比紐澳好,死亡率應不致如此。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第四劑年齡下修到50歲,也是台灣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的損失。畢竟解封措施都是暫時的,變異株比例高起來之後,一定會再改變,唯一不改變的就是打過疫苗之後可以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也提醒,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有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推估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推估,7月還未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月BA.5可能再創疫情高峰 醫師提醒藥物治療效果差
國內目前疫情雖然趨緩,但專家認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9、10月台灣應該會出現新一波變種病毒BA.4與BA.5的疫情高峰,確診數會再度上升,住院與死亡率雖然不會比Omicron高,但重點是多數的新冠抗體藥物對治療BA.4與BA.5感染的效果並不好,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面對新的疫情沒有其他辨法,只能持續靠防疫三寶「口罩、酒精與不摸眼口鼻」。許秉毅表示,BA.5目前是美國最盛行的新冠病毒株,並已在葡萄牙、英國、法國造成新一波的感染,而台灣已出現BA.5的本土病例,根據歐美的研究顯示,在BA.1及BA.2疫情高峰過後的3到4個月,會出現另一波BA.4、BA.5的感染,因此台灣有可能在9月或10月再現疫情高峰。許秉毅表示,最近在知名的「自然 (Nature)」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BA.4與BA.5病毒表面的「棘蛋白 (spike protein)」出現變異,變得具有更高的傳染力及免疫脫逃力。研究發現,BA.4與BA.5對曾注射疫苗者體內含抗體血清的抵抗力,是BA.2病毒株的4.2倍,顯示有強大的免疫脫逃力,是BA.4與BA.5病毒株得以肆虐全球的重要原因。研究也指出,BA.4與BA.5雖然傳染力很強,但大都只引起輕症,在葡萄牙的一項研究發現,在BA.4與BA.5盛行期間,受感染者的需住院率與死亡率其實與Omicron原始變異株盛行期間相當。不過,大部分藥廠出產的新冠抗體藥物在治療BA.4與BA.5感染上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有美國禮來公司 (Eli Lilly) 的抗體藥物 (bebtelovimab) 具有較佳對抗BA.4與BA.5病毒的效果,目前已獲得美國藥物暨食品管理局 (FDA)的緊急授權使用。許秉毅表示,在全球努力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已3年之際,許多人都希望生活趕快恢復正常,目前疫情趨緩,不少人的防疫鬆懈,但病毒卻仍不斷演化,造成新的疫情,民眾每天都仍可能遇到到受感染者,或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除了注射疫苗,別忘了「防疫三寶」,也就是口罩、酒精、不摸眼鼻口的心,如果只是皮膚接觸到新冠病毒,還不至於被傳染,只需要用酒精或其他清潔劑消毒,殺死病毒就好,但是接觸到病毒的手如果一旦摸到眼睛、鼻子或嘴,病毒就會迅速進入人體。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移入個案漸增…BA.5恐襲台 黃立民:棄口罩可惜
昨新增二萬六七七九例本土個案、中重症七十五例,三十七人死亡,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再創兩個月來新低,但境外移入個案則逐漸增加,昨天共三六七例。本土病例數持續下降,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昨天跨部會防疫會議討論邊境再放寬、單周入境人數鬆綁等議題,將一階段一階段地開放。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在許多國家掀起另一波疫情。本土BA.5變異株累計七人,六人和接機有關,一人為社區感染。外界擔心BA.5疫情恐再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當BA.4、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占三成以上,才會出現另一波流行,預估台灣八、九月將出現一小波疫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說,全台將開始BA.5變異株疫情,規模多大難預測,「口罩是最簡單的防疫工具,若在這時候放掉,有點可惜。」建議繼續維持。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五周以來境外移入個案逐漸上升,反映國際病例數增加,也與近日開放國門,放寬單周入境人數至四萬等因素有關。周志浩說,昨新增卅七死,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卅三例具慢性病史、廿四例未接種三劑、廿八例超過八十歲。今年本土中重症累計一萬九三七二例,其中七四○八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七月七日在家中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說,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為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其他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今年起至七月十七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一五八六家,確診住民人數為四萬四八一二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一萬二○八九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四月起至七月十七日,一一九三名機構住民死亡,致死率為百分之二.六。「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羅一鈞說,目前住宿式機構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百分之九十三,比率顯著提升,仍屬於合理投藥範圍。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中重症兩個月新低 20歲男罹「毛毛樣」家中猝死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雙創兩個月以來新低。今天新增死亡個案37例、中重症75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於家中猝死,採檢後確診,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372例,其中740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三劑、28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7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根據罕病基金會資訊,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簡稱MM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要是因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而形成煙霧狀,所以也稱之為「煙霧病」,患者會出現出血性中風、反覆性小中風、感覺運動神經麻痺及偏頭痛等症狀。另外,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7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1586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4812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2089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羅一鈞表示,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而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93人,致死率為2.6%。針對確診後開立口服藥物情形,羅一鈞表示,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的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93%。根據統計機構內投藥率從五月僅56%,已大幅提升。
-
2022-07-19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莊苹 對愛滋、藥癮族群不離不棄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穿梭古今大疫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我是個關懷HIV、藥毒癮個案的護理師,也是防疫的尖兵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莊苹,在社群平台如此自我介紹。這短短幾個字背後,是她20多年歲月的投入,因為她對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不離不棄,加上她和病友經過長時間相處,不吝付出關心,因此逐漸獲得愛滋病友與藥癮者的信任。2021年春夏交替之際,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位HIV陽性病友確診後,接受隔離治療時,他的手機竟遭疫調人員擅自取走,並讀取其中訊息,而疫調人員近乎侵犯隱私的詢問方式讓他氣到抓狂,他向「HIV感染者、藥癮者的天使」莊苹大吐苦水。莊苹每次聽到HIV陽性病友、藥癮或同志族群有類似遭遇,心情就非常沉重,很擔心他們可能更不願配合疫調,防疫工作也會受到阻礙。用特殊語彙 精準找出匡列對象為了讓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兼顧HIV陽性病友、藥癮者的個人隱私,莊苹思考如何從中取得平衡。她想到,新冠病毒多以飛沫傳染為主,而疫調的重點是找出匡列對象,便建議HIV陽性病友、毒癮者,若確診必須接受疫調人員詢問行蹤、互動對象時,可用「喝茶聊天」等語彙代替一些隱私行為。她也爭取為疫調人員上課,讓疫調人員了解為HIV陽性病友、藥癮者或同志族群進行疫調時,當對方回答出什麼樣的答案便符合標準,後續不需要細究。莊苹常提醒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與同志族群,「在親密接觸後,不要一不喜歡對方就刪除對方所有的聯絡資訊。」建議可以先封鎖,若突然需要接受疫調,資訊才會完整。這些貼心的提醒,是希望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並精準找出匡列對象,避免新冠病毒一再散播、蔓延。關懷20多年 協助病友步入常軌20多年前,一般人對愛滋病、感染HIV族群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莊苹就對愛滋病友、HIV陽性病友付出關懷。隨著正確的疾病防治觀念普及,當年衛生署推行美沙冬減害、針具交換等計畫,以及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推陳出新,都讓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生活出現曙光,體內的HIV病毒量下降,多數病友的生活也步入常軌。莊苹的默默耕耘,除了得到第22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更贏得許多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敬重。常有民眾把「愛滋病」與「HIV感染、HIV陽性反應」混成一談。莊苹說,兩者不能畫上等號,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資訊,當一個人感染HIV,在短暫的空窗期後,他接受HIV檢測就會呈現陽性反應,代表體內帶有 HIV病毒,也稱為HIV感染者;當感染情況惡化,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細胞(CD4細胞)少於200時,即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HIV感染者」也進化為「愛滋病人」。由於HIV病毒會藉由性行為傳播,但只要運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抑制病患體內病毒量,HIV傳播機率就會大幅降低,若能維持血液中的病毒量在測不到的狀態,HIV感染者即不會再藉由性行為將HIV傳染他人,而感染者的壽命與健康狀況也都會與未感染者一樣,維持正常步調。病友漸高齡 盼設長照機構協助這些年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漸漸邁入高齡階段,往後也會面臨老年照護議題,莊苹希望未來可以為這些病友族群、藥癮者成立類似養生村的長照機構,助他們安心度過老年生活。莊苹因長期陪伴、照顧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而得到醫奉獎殊榮,但她認為,這領域還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耕耘,倡議相關政策,他們造福了更多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若未來有機會獲得醫奉獎,更是實至名歸。她也期待大家平等看待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族群,當他們不再遭受異樣眼光,社會也會逐步邁向尊重、平等之路。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立即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專家解析如何因應下一波新冠疫情
兩個禮拜前我發表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今天讀者Lungchin在回應欄裡留言:「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謝謝。」我立刻回覆:「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例行電郵閱覽時,竟然看到一篇才剛發表,跟這個議題完全符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發表在Kaiser Health News(KHN)網站。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這篇文章的標題是Boost Now or Wait? Many Wonder How Best to Ride Out Covid’s Next Wave(立即打加強劑,還是等待? 許多人想知道如何最好地度過新冠的下一波)。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佩姬現年 56 歲,住在底特律,已經接種了三劑,但目前不打算遵循聯邦政府的建議打第四劑。跟佩姬一樣,一些美國人似乎對三劑疫苗的保護感到滿意。但其他人可能想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就再打原始疫苗加強免疫,還是等幾個月,等針對最新的、高度傳染性的 omicron BA.4 和 BA.5 量身定制的新疫苗?迅速變異的病毒給公眾帶來了難題,也給衛生官員帶來了溝通上的挑戰。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Carlos del Rio 醫生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點信息空白,它無助於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Carlos del Rio說,公眾對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價值了解得不夠多,儘管疫苗不能阻止所有感染。他又說,每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迫使衛生官員調整他們的信息,這可能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在 50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大約 70% 的人(以及 65 歲及以上的人中幾乎同樣多的人)沒有接種第四劑。該機構目前建議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年輕人打四劑新冠疫苗。上週,多家新聞媒體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計劃,允許所有成年人打四劑新冠疫苗。官員們擔心 BA.4 和 BA.5 的激增,因為它們很容易傳播,並且可以逃脫免疫保護。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BA.5 對目前可用的 mRNA 疫苗的抵抗力是早期 omicron 變種的四倍。疫苗專家的不同觀點使一致的信息傳遞變得複雜。儘管像 del Rio 和貝勒醫學院的 Peter Hotez 這樣的醫生認為應該要打第四劑,但 FDA 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Paul Offit 醫生卻認為只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打第四劑。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公共衛生戰略負責人、也是Offit 在 FDA 小組中的同事 Bruce Gellin 醫生說:「當專家基於相同的科學卻有不同觀點時,也就難怪民眾會對信息感到困惑。」拜登政府在7 月 12 日發布了管控BA.5 的計劃。在近三週以來的第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聯邦高級衛生官員發出的信息很明確:不要等為 omicron 量身定制的疫苗。 CDC 主任 Rochelle Walensky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人處於高風險之中。等新疫苗等到 10 月和 11 月不是一個好的計劃。」由於對 BA.5的擔憂日益增加,FDA 於 6 月 30 日建議輝瑞和莫德納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二價疫苗,該疫苗將當前版本與針對新病毒株的配方相結合。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可以在 10 月份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劑新配製的疫苗。但是專家認為,鑑於困擾疫苗生產的意外障礙,最後期限可能會延緩幾個月。范德比爾特疫苗研究項目的科學主任Kathryn Edwards醫生說:「我認為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當秋季推出的是二價疫苗並且您將獲得目前正在傳播的 BA.4/5 時,現在獲得另一個加強劑有什麼好處?雖然BA.4/5是否會在秋季傳播是另一個問題。」她又說,新冠併發症風險非常高的人可能現在就要接種第四劑,因為它能在等待 BA.4/5 疫苗時暫時預防嚴重疾病。她又說:「關於新冠,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不是嗎?就好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今天早上我看到報導說有一個出現在印度的新變種。也許這將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漢堡,但是——誰知道呢?——也許是很厲害的變種,然後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將疫苗株改為 BA.4/5呢?」原文: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
-
2022-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失去味覺不再是確診指標症狀 醫曝染Omicron五大病徵...會痛7天
國內15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指揮中心不敢大意,正在評估擴大接種第四劑族群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日前分析各國研究,指出以目前全球主流的Omicron BA.4、BA.5來說,判斷確診的指標症狀已非「失去味、嗅覺」,首要症狀為喉嚨痛。吳昌騰16日於臉書粉專發文分析疫情變化,他直言新冠病毒自從變異到Omicron後,全球疫情主流的位置就掌握在Omicron家族手裡,這背後的關鍵在於Omicron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就是突破「自然免疫」或「疫苗免疫」的能力。他分析各國疫情發展,從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的最新數據看來,截至7月9日這一週,美國有超過81.3%新增確診為BA.4及BA.5感染,其中BA.5佔比為65%,而前一週的BA.4、BA.5感染率則佔新增確診的70%;韓國也受BA.4、BA.5影響,15日新增41310例新冠病例,創下2個多月來新高。BA.5的症狀為何?吳昌騰引用英國研究發現,失去嗅覺和味覺不再是這波疫情確診最指標性的症狀,這波感染的首要症狀是「喉嚨痛」,其他常見臨床症狀如疲勞、咳嗽、發燒和頭痛等比例均提高,「症狀持續時間為7天」。根據英國負責疫情追蹤的「ZOE健康研究」發表數據,在上週的1萬7500名確診者中,喉嚨痛是目前確診的首要症狀,約58%確診者通報出現這類症狀,其他排名前十的症狀依序為頭痛(49%)、咳嗽無痰(40%)、流鼻涕(40%)、咳嗽有痰(37%)、聲音沙啞(35%)、打噴嚏(32%)、疲勞(27%)、肌肉疼痛(25%)、頭暈(18%)。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曾言「Omicron真的可以100%逃脫之前感染產生的抵抗力」,與之前的變種相比,BA.5有著壓倒性的傳播優勢,呼籲人類必須認真對待BA.5。吳昌騰也直言「我們要認清現實」,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但慶幸目前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WHO為何警示?感染科醫一張圖詳解!
在新冠病毒肆虐多年下,近幾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對猴痘提出警示,台灣也出現病例,民眾對此病毒既陌生也有些緊張,是否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 究竟猴痘是什麼?會有什麼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為何會特別關注此病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逐一解惑!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感染科醫師一次詳解! 王任賢醫師表示,猴痘如天花、牛痘同屬痘科病毒,雖民眾較為陌生,但並非新的病毒,早於約1970年就在非洲出現人類病例並流行,因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意味著不易斷根、不易絕跡,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率並不高、擴散速度也不快。 猴痘潛伏期在4-17天左右,也可至約21天,傳染途徑以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密切接觸,包括損傷的皮膚黏膜或呼吸道黏膜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等都可能傳染。不過雖和呼吸道黏膜有關,但不像流感或新冠病毒,從2022年這次猴痘現蹤的資料來看飛沫傳染的可能性低。 猴痘在潛伏期時不具傳染力,通常在出現發燒症狀後一至三天出現發疹症狀,此時傳染力最強,大多約持續14-21天左右逐漸康復,疹子結痂有可能留下疤痕。其他症狀也包括了畏寒、冒汗、頭痛、肌肉痠痛、倦怠、淋巴腫大等,若用簡單的一句話形容,大致有如會冒出疹子的流感一般。不過嚴重時也有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如肺炎、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等,也有致死的可能。 猴痘有疫苗打?有藥可治?醫:疫苗、藥物都有不用緊張。 猴痘雖然嚴重時有併發症、致死的可能,不過風險並不高,一般而言免疫不佳或缺陷者會是較為需留意的風險族群,如幼兒、年長者、慢性疾病者等,這類族群各疾病都得留心。 猴痘目前有疫苗可打、也有藥可治,除了避免接觸患者、勤洗手避免病毒殘留外,疫苗也可預防,包括正待開發的新疫苗,痘科病毒的疫苗大多也可相通,現階段可使用牛痘疫苗,有效性約為85%。自從天花絕跡後便無施打牛痘疫苗,民眾普遍無接種過,雖世界各國疫苗銷毀,台灣仍持續保留,因此庫存量足夠,約700萬劑,一劑約可施打於4人。不過疫苗需冷藏,因此也仰賴電力供應,保存的妥善率會是個重要課題。 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不過除了全球病例少、重症也不多、台灣更是少數的現況以外,猴痘死亡率相當低,且可自然痊癒,疫苗也可治癒,因此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並不高,而疫苗則是建議留給免疫不佳、缺陷者。也因為尚屬新興傳染疾病,醫界對此認識未必如一般感染疾病來得普遍,若民眾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猴痘症狀,懷疑得到猴痘,可至感染相關的專責醫院尋求醫師協助。 WHO為何提出猴痘警示?該緊張嗎?會掀起新病毒浪潮嗎? 既然猴痘傳染率不高、致死率也不高、有藥可治、有疫苗可打、可以痊癒,那麼為何會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關注?究竟該不該提高警覺、嚴陣以待?會不會又掀起新一波病毒浪潮? 對此王任賢醫師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會關注此病毒並提出警示,原因在於此病毒以前曾出現並消失過,現在又重現江湖,且曾有一波流行,防範於未然應視為「新興傳染病」看待,另一方面也或許因新冠病毒的前車之鑑更格外謹慎,因此特別留意此病毒。 不過以目前情勢來看,傳染率、致死率都不高,合理的預測並不會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僅為提醒注意,民眾知道並留意此傳染病即可,尚無需特別緊張。 《延伸閱讀》 .瘦子易免疫低下、感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縣8旬婦服藥嘔吐昏迷不治 檢方相驗染新冠肺炎死亡
嘉義縣八旬陳姓阿嬤今天清晨突感氣喘不適,家人給她服藥,阿嬤吃過藥反而不適,甚至嘔吐陷入昏迷,家人緊急聯絡醫護救治,但仍回天乏術,今天下午檢警相驗,阿嬤因新冠肺炎感染死亡。據悉,年約86歲的陳姓阿嬤臥病在床住院,家屬隨侍在側,今天清晨2時許,阿嬤突然表示很喘,家人立即安撫並詢問是否要吃藥,阿嬤回答說好,家人幫忙服藥,但沒多久阿嬤突然嘔吐,陷入無意識狀況,家人緊急聯絡醫護人員搶救仍不治,醫院初步診斷係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今天檢警相驗,再度確認阿嬤是新冠病毒感染死亡,遺體交由家屬處理後事。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衛生局接到確診死亡相關資料後,會去了解接觸的家屬是否有隔離的必要。
-
2022-07-15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兒童的大魔王 專家籲避免MIS-C威脅 快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完,每天萬人確診幾乎已成為常態。其中雖孩童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因台灣地區持續發現少數兒童後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據統計孩童染疫後出現MIS-C的比例約萬分之一,且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至2%且會造成身體重要器官損傷,因此如何積極預防症狀發生及掌握發病徵兆快速就醫,是目前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前提下,父母不得不知的重要課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不正常調控或自我抗體攻擊等因素有關,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他說,由於預防MIS-C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接種疫苗則是防範新冠肺炎感染的首選方式,尤其在疫情持續傳播的情況下,打疫苗的整體好處仍遠遠大於疫苗接種風險及副作用,呼籲5歲以上幼童儘速施打疫苗,才能遠離MIS-C威脅。MIS-C發生在染疫後 出現突發性發燒、出疹應提升警覺「孩童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的1週到2個月內,容易出現突發性發燒、全身性發炎的MIS-C症狀。」邱政洵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並非出現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間,而是出現在染疫康復後的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它好發於6到12歲孩童。他說,雖然國外MIS-C的發生率不高,僅萬分之1至萬分之3而已,但死亡率仍有1%到2%,因此家長須提高警覺,儘管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屬於輕症,一旦疫後出現高燒或皮膚及嘴唇長疹子、眼睛出血、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或活動力突然下降,這些都是MIS-C症狀警訊,建議應立刻就醫治療。口服抗病毒藥僅適用12歲以上民眾 切勿任意幫兒童加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或65歲以下12類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有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臨床研究證實只要患者在確診5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大幅降低近9成新冠重症及死亡風險。不過,部分民眾異想天開,想把抗病毒藥物分與幼童服用,以降低新冠染疫康復得到MIS-C風險。邱政洵說,MIS-C是全身性發炎反應,並非針對新冠染疫的急性感染期,而口服抗病毒藥物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非用來治療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因此治療MIS-C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根本沒效,必須改用「抗發炎藥」才是真正對症下藥。他說,況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並不包括12歲以下孩童,因此家長千萬別擅自主張幫孩子「加藥」,以免用藥不成反傷身。預防MIS-C首要為施打疫苗 面對疫情戒慎不恐懼邱政洵也說,預防MIS-C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施打疫苗,尤其國內目前已開放5到12歲孩童接種第二劑新冠疫苗,在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趨緩,考量染疫恐怕容易併發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前提下,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接種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風險,尤其孩童染疫出現腦炎死亡威脅更不容小覷,因此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及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仍是防範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 (本報導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系列衛教)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打三劑疫苗仍猝死 專家揭原因
國內死亡人數今天略升,新增8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且無慢性病史,卻在睡夢中昏迷,送醫後確診,Ct值21.4。讓人擔心無慢性病史、正值中壯年且完整接種疫苗,為何還會猝死。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可能病毒剛好攻擊到心臟或是腦部血管造成中風,或可透過解剖釐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於記者會說明,這名個案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10日晚間睡覺時家人並無發現異狀,但7月11日凌晨發現昏迷、無心跳呼吸而緊急送醫,快篩、PCR陽性確診,Ct值21.4;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會後羅一鈞表示,個案接種的三劑疫苗分別為為「AZ、AZ、莫德納」,其中第三劑莫德納為今年二月接種。對於這樣個案例,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不是只會攻擊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的症狀,也會攻擊其他部位。會在睡夢中猝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病毒攻擊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另一個是攻擊腦部血管,造成腦中風,尤其若是腦幹出血非常容易猝死。而對於這名個案接種三劑疫苗,仍發生猝死,黃立民直言,由於這名個案接種的疫苗並非最強組合,且接種時間也已過五個多月,保護力也逐漸下降。「就像棒球賽,可以提升勝率,但比賽場次一多,還是會有輸的時候」,黃立民也說,疫苗確實能降低重症風險,但並非沒有風險;「要能夠不輸就是不要對戰」,因此要能夠完全避免重症,就是讓自己不要染疫。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5確診再起?柯文哲:估台灣要出問題 會是40天後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施政報告,儘管台灣目前疫情趨緩,不過柯文哲今天也透露,新冠變種病毒BA4、BA5已經在歐洲國家開始復發,根據今天的疫情情報,日本、韓國的確診數正在上升,柯說,「我估計台灣要出問題,會是在40天後」。柯也提到,目前台灣疫情趨穩,但要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將台北市的防疫系統重整一次,目前看歐盟確診數又開始在上升,不過這個上升,也還要觀察一個東西,就是死亡數有沒有上升,若確診數上升,死亡數沒有上升,就代表新冠病毒真的慢慢流感化,但如果確診數上升,死亡數上升,就不要輕敵,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觀察。柯文哲也提到,疫情趨緩下,政府還是要做一些振興,北市府這幾天就會宣布振興方案,有籌了一些錢。柯表示,去年台北市政府發熊好券,北市府分析,乘數效應達到1.72倍,「還可以....」,但若可以政府發的錢,可以更有效帶動經濟復甦,還要再研究。
-
2022-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童打疫苗出現心肌炎 接種2劑者有7人
國內COVID-19疫情未歇,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5至11歲幼童打疫苗副作用統計,打第1劑疫苗出現心包膜炎或心肌炎共2人、接種第2劑者7人,將持續追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3萬7480人次,截至目前累計接種5870萬816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91.44%、第2劑85.31%、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5%、追加劑接種率70.74%,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94%。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方法之一,但有研究發現新變種BA.2.3.7可能增加急性腦炎風險,尤其國內染疫兒童常見重症為腦炎,讓不少家長擔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兒童重症個案有15例定序,其中12例為BA.2.3、3例為BA.2。羅一鈞進一步說明,上述個案病毒定序結果均與這波本土疫情病毒株相同,未檢出BA.4、BA.5或其他BA.2衍生變異株,如BA.2.12.1或BA.2.75,但他仍呼籲,家長儘速帶家中符合接種疫苗資格的孩子完成施打,降低重症發生風險。「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今天起新增美國(部分州)、日本、加拿大、澳洲(雪梨)等採用Smart Health Card(SHC)格式;有媒體詢問,高端疫苗爭取獲得美國認可入境進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高端還在等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團結試驗疫苗結果,同步持續爭取其他國家認可。打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感染,確診即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雙管齊下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據統計,昨天共開4539人份COVID-19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53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0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7萬1858人,包括共30萬320人倍拉維及7萬1538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981床、空床6470床、空床率58.9%,其中台北區45.2%、北區54.9%、中區66.8%、南區56.6%、高屏區69.1%、東區50.6%。羅一鈞說,今天下午將討論下修專責病房開設數,增加病床周轉情形。另外,近期有民眾表示自己公司要求往嘴巴噴酒精殺菌,不符合就懲處,羅一鈞說,並不認同這樣的做法,將酒精噴進嘴巴會刺激粘膜,對殺菌效果不好,也不會排除病毒,不需要這樣做,也不建議額外如此要求。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數位疫苗證明新增美、加、日、澳適用格式
小黃卡數位證明不止歐盟可以用,現在也加入美、加、日、澳。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版本更新將新增核發SHC格式的數位證明功能,預計於今年7月14日上午8時完成。為進行版本更新,申辦平台預計於今日下午6時至明日上午8時暫時停止服務。龐一鳴表示,衛福部已於今年5月20日加入由美國為首的國際組織VCI(Vaccination Credential Initiative),因此國內可發行 Smart Health Card(SHC)格式數位證明並取得認證。下載後可放到手機的APP上,查驗程式進入後就會看到查驗結果,有一至三劑等不同情況。但各國的規定不同,出國仍要查一下前往地的使用方式。相關功能如下:一、新增核發Smart Health Card(SHC)格式之數位證明,符合美國(部分州)、加拿大、日本及澳洲(雪梨)等與我國頻繁交流的國家旅行使用,提供民眾更廣泛選擇,相關資訊可參考VCI官方網站(網址:https://vci.org/issuers )。二、申請方式不變,三步驟即可取得證明,增加SHC格式下載,也支援Apple及Google一鍵加入iOS或Android手機功能(網址:https://dvc.mohw.gov.tw )。三、數位證明查驗程式可查驗EU及SHC兩種格式,不需切換。另針對高端疫苗爭取美國認可入境的進度。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仍要看WHO團結試驗結果,還在持續爭取中。
-
2022-07-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新冠疫情再起?譚德塞警告「感染和死亡人數上升」
隨著新一波感染在歐洲和美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敦促各國政府和醫療保健系統採取措施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彭博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簡報會上表示Omicron的子變體正在增加確診數並導致更多死亡,他還建議各國恢復戴口罩等措施以阻止病毒傳播,譚德塞強調「新一波病毒表明新冠疫情遠未結束」,並補充說「對死亡人數上升的趨勢感到擔憂」。根據英國統計的數據,該國在6月的最後一周估計有210萬人、即每25人中就有1人篩檢呈陽性,即使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們也可能二度感染,但疫苗接種確實有助於預防嚴重疾病。世衛擔心即使病例再次上升,對病毒和新潛在變種的監測也在下降。譚德塞重申新冠疫情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避免死於新冠?最新研究數據出爐
根據數據庫網站Statista,直至前天(2022-7-4)全世界已經施打了121億劑新冠疫苗,其中6億劑是在美國施打的。可是,台灣有位醫師昨天在他的部落格發表「為何要打疫苗?因為無知!」。所以,新冠疫苗真的是白打了嗎?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2-7-6)發表兩篇相關論文:研究論文:Estimated Number of COVID-19 Infection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Prevented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 in the US, Dec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美國接種疫苗的人中防止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的估計數量)美國是在2020-1-19確認首例新冠肺炎,然後是在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沒有施打疫苗的期間裡,估計有16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從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到2021-9-30為止,大約 67% 的 18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和 83% 的 65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已完全接種了兩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或一劑嬌生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的疫苗施打計劃期間裡,疫情曾出現過兩波高峰,而估計有27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9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0-12-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大約2700萬感染,160萬住院,和23萬5千死亡。又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1-9-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大約防止了52%的預期感染,56%的預期住院,以及58%的預期死亡。專家評論:Estimated Impact of the US COVID-19 Vaccination Campaign—Getting to 94% of Deaths Prevented(美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估計影響——朝向避免 94% 的死亡)在沒有精心策劃的國家數據庫的情況下,Steele 等人依賴來自多個來源的估計——其中許多本身是估計的。(註:Steele 等人是上面那篇研究論文的作者)我們不太可能知道全國疫苗接種拯救的確切人數,但我們確實知道疫苗接種是我們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的最有力工具。Steele 等人估計,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 58% 的預期死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剩下的 42% 的預期死亡沒有被防止。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仍未接種疫苗,而且年齡組和地區之間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策略。重建信任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循證策略來實現這些關鍵目標。確定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將需要對衛生傳播研究進行大量和持續的投資;了解社交媒體和信息泡沫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以及腳踏實地的、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方法。如果沒有基於證據的策略,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繼續搞不懂為什麼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多達 94% 的新冠疫苗卻只能預防 58% 的死亡。(註:作者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臨床研究裡顯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達 94%)原文: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心跳突停 染疫隔天亡
昨新增三萬四四九九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七十八例、死亡九十五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病例數比前天減少,較上周呈下降趨勢,但是幅度稍緩。死亡案例新增一名一歲男童,從確診到死亡,不到廿四小時;重症案例新增三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年紀最小案例僅八個月大。國內目前僅幼兒族群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我訂購幼兒劑型莫德納疫苗四十五萬劑昨上午抵台,可供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將直接運送到冷儲物流中心,預計七月廿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七月廿一日配送各縣市政府,提供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八十八例,其中MIS-C卅例。新增三例MIS-C為八個月大女童、二歲男童與十二歲女童,持續出現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症狀,就醫後懷疑MIS-C,目前住院治療中;除十二歲女童打過一劑疫苗,其餘皆未接種疫苗。死亡一歲男童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六月卅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症狀;七月一日送急診,但是突然心跳停止,經急救仍不幸離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累計兒童死亡廿二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日前建議,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兩劑基礎劑,間隔四到八周以上。是否評估幼兒接種追加劑(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目前ACIP專家尚未討論。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國內今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源自從美國返台的1家3口,傳播給機場接送的2名家人,接機過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可能是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專家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不過感染機率較低、症狀也可能較輕微,建議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及接種疫苗。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相較國內現在流行OmicronBA.2變異株,BA.4、BA.5亞型變異株的差異主要在「免疫逃脫」,目前新冠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保護力也有落差,疫苗預防BA.4及BA.5保護力,比起防範BA.1「落差八倍」,比預防BA.2則差四到六倍,疫苗抗體效果會逐漸變差。黃立民表示,國內疫情剛過高峰,台灣至少還有「一個月蜜月期」,即便BA.5可能會在台灣傳播,但這段時間不容易大規模傳,因為近期確診的人數不少,剛接種疫苗的也不少,民眾抗體「免疫防火牆」或多或少可以「擋一下」,七月大流行BA.5機會較小,可能到八月中後機會較高,屆時免疫防火牆變弱,BA.5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至於感染BA.5後症狀表現會有何不同,黃立民表示,先前病毒研究提及,感染BA.5臨床上觀察病毒感染肺部細胞,往下造成下呼吸道症狀,觀察到出現「肺炎」症狀較多,但只有一篇研究有上述論點,沒有看到其他學者廣泛討論,也有可能不見得是這樣。全程戴口罩依舊感染BA.5,黃立民表示,所有新冠病毒都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只要大家長時間在一起「就可以傳染」,即便戴一般口罩、不把口罩拿下來,還是會傳染,就算改善通風也無法防止,世界各國都有觀察到此問題。若戴口罩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措施也防不住BA.5,目前還有其他可行作法?黃立民指出,感染BA.5還是機率及嚴重程度問題,脫口罩的人很快會感染,有戴口罩的人就比較晚得到,且就算得了症狀也較輕微,不能說NPI措施完全有效,但還是有些好處,就像施打疫苗不能防止不感染新冠病毒,但可以預防重症。不過黃立民提醒,就算NPI措施仍有一定效果,「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做」,近期風景區、餐廳都是人,大家已經不想再用NPI手段防疫,大家想要恢復正常生活,政府就算加嚴NPI措施也沒好處,因為民眾順從度只會越來越低。他表示,國內防範BA.5目前靠社區免疫防火牆,以及未來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基本上每個人都要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要出國的人都要打,別到國外生病了,會很不舒服」。近期兒童陸續接種第二劑、幼兒將要接種第一劑,是否憂心國內BA.5感染兒童及嬰幼兒造成危害?黃立民表示,不前仍不清楚BA.5對兒童危害,因為過去專家認為,幼兒感染新冠肺炎狀況還好,結果台灣幼兒問題一堆,相較美國幼兒沒有那麼嚴重,是否存在人種及基因差異,只有病毒傳了才知道,不能直言BA.5感染幼兒是否嚴重,但仍建議小孩接種疫苗,仍有保護效果。黃立民提醒,雖我國出現首例BA.5,但可以看到有些國家流行BA.4、有些國家流行BA.5,未來BA.4、BA.5出現流行都有可能,我們不要忘記防範BA.4。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7、死亡+95 1歲男童染疫隔日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67例,其中中症99例、重症68例,死亡個案有95例。其中死亡個案年紀最小,為一名一歲男童,染疫後隔天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緊急送急診仍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一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30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7月1日送急診,但在急診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經過急救仍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目前國內兒童染疫死亡共22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則新增3例MIS-C,年齡分別從8個月到12歲,包括0歲女童、2歲男童、12歲女童,這3位都是在6月初確診,間隔3個多禮拜、在6月底持續2到4天發燒合併相關症狀,例如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就醫後檢查懷疑MIS-C,6月30日到7月2日陸續住院,目前都還在住院中,12歲女童在加護病房病況穩定,另外2位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MIS-C共30例,兒童重症合計88例。
-
2022-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清洗物品和改善通風哪個比較重要?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保持通風良好,比你想像的更重要究竟有多少比例的確診者是由氣溶膠傳染的?很可能超過一半。疫情邁入第三年,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已有了更多理解。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在空中存活的時間和傳播的距離,遠超過大部分人的認知。你可能聽過一些軼聞。澳洲有一名18歲男性在教堂閣樓唱歌,結果將病毒傳染給在15公尺外的12 個人。中國有一個人傳染給其他9個人,包括與他同桌的人,以及好幾公尺外別桌的客人。在紐西蘭,有被感染的人走過防疫旅館的一間房間,一分鐘後病毒透過打開的門,傳染給裡面的人。這些都不是瞎猜。研究這些例子的科學家經過嚴格審視後,排除了病毒傳播的其他可能途徑。病毒究竟如何透過空氣傳播?你在交談、大笑、咳嗽、唱歌或單純只是呼吸時,都會呼氣。呼氣中充滿小水珠、黏液混合物、口水,以及呼吸道的其他分泌物。這些水珠分為兩類:較大的即飛沫,較小的稱為氣溶膠。飛沫通常比氣溶膠內含更多病毒,也是病毒傳播更好的途徑。但飛沫比較重,從口鼻出來後不到幾公尺就落到地面。飛沫降落的表面會變成我們所謂的病媒,研究顯示即使新冠病毒可以存活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少有人會因為接觸到受汙染的表面被感染。事實上,就算有人正好摸到病媒,那個人被感染的機率低於一萬分之一。自從發現新冠病毒主要透過空氣傳播後,大部分專家都以為病毒是靠飛沫傳染。這表示只要距離帶原者幾公尺遠,或在帶原者出現幾秒鐘後經過同樣的空間,應該不會有事。但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氣溶膠也是重要傳染途徑。氣溶膠可以攜帶大量病毒,而且比飛沫輕很多,飄得更遠,在空氣中也待得更久。氣溶膠的威力被低估,部分原因是它很微小,通常很快就會乾掉,讓病毒微粒失去活性。但一項電腦模擬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尤其是Delta和Omicron,所帶電荷會吸引來自肺部物質,而這些物質會減緩氣溶膠乾燥的過程。含有新冠的氣溶膠可能會漂浮好幾公尺遠,端看室內溫度、氣流、溼度等條件而定。這代表什麼?氣流和通風很重要。盡量安裝優質的空氣過濾網以移除氣溶膠,沒辦法的話,也有更簡單廉價的選擇:打開窗戶。一項喬治亞州的研究顯示,利用開門、開窗或風扇來稀釋空中微粒的學校,新冠確診數比其他學校少了30%;加裝空氣過濾網的學校,確診數更少了50%。如果要在清洗物品和改善通風中二選一,你應該選擇改善通風。※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解隔仍不適卻非長新冠 中醫調養緩解後遺症
許多確診患者在解隔離後,仍持續咳嗽、頭痛,懷疑是否罹患長新冠,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指出,這是染疫後遺症,可透過中醫調養,依據每個人症狀,對症下藥緩解困擾。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台中慈濟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越來越多染疫病人治療後主要症狀緩解,但持續咳嗽、頭痛,覺得是否變成「長新冠」病人。中醫部醫師鄭宇真表示,這是染疫後遺症,還不到長新冠定義範圍。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長新冠」是指曾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內,不適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症狀。統計數據顯示,感染COVID-19病人大約15至20%會有持續性後遺症,最常見「疲勞、咳嗽或呼吸困難、胸悶、肌肉關節疼痛、頭痛、記憶力變差及失眠」等,雖無致命危險,卻影響生活品質。鄭宇真表示,「新冠肺炎流行」在中醫屬於「疫病」範疇,就是古人對傳染病統稱;雖染疫病人經過隔離期治療,多能緩解發燒、喉嚨痛、咳喘等主要症狀,但仍有部分病人會殘留後遺症狀,即使症狀輕微,也不能輕忽。38歲王小姐染疫後,只要講話時吹到風、接觸冷氣就不斷咳嗽,經過診脈確認王小姐沒有餘邪,以滋陰藥物治療,讓身體水分豐盈,緩解咳嗽症狀,1周後,王小姐咳嗽症狀明顯緩解。42歲陳先生療後仍持續咳嗽、頭痛,注意力常無法集中,影響工作效率。鄭宇真診脈後發現,陳先生仍有餘邪未盡且氣陰兩虛,先透過中藥清除餘邪,佐以補氣養陰藥物,緩解陳先生症狀。根據藥食同源觀念,平時保養上,鄭宇真建議,染疫後有類似症狀民眾可自行熬煮百合銀耳蓮子湯食用,除可養陰潤肺,緩解咳嗽,冰鎮後很適合作為夏季點心;另可將黃耆與枸杞子煮水飲用,在夏季補充水分也可補氣養陰,減少疲倦,改善染疫後遺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