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241
筆 文章
-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要注意
秋冬季節中風危險性增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重大死亡與傷殘原因,秋冬後氣溫下降更是疾病高峰期,而民眾對腦中風徵兆的認識度,以及中風緊急處理方式的正確認知仍未普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3,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1。無論是哪一型中風,只要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傷害,鄭建興表示,中風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忽然視力減損、講話困難或聽不懂他人言語、劇烈暈眩或頭痛。提醒民眾留心「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微笑」是指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是指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你好」是指有無口齒不清。一旦出現上述徵兆,應立刻撥打119送醫。 血壓沒顧好中風多2.8倍 控制三高注意生活型態 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在三高與抽菸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中,腦中風發生率是心肌梗塞的3至4倍。而心律不整與心房顫動族群,產生腦中風的機會也較一般人多出5倍。黃瑞仁提醒,預防腦中風首要仍是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並注意戒菸、運動、飲食三大生活型態。高風險族群建議進行定期健康檢查,規律記錄血壓、血糖、血脂肪、膽固醇,提早警覺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 取栓溶栓有搶救黃金時間 勿自行開車快撥119 國人發生腦中風徵兆後,易有延誤就醫,造成性命或失能風險增加。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醫師指出,國內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有清楚的就醫流程,希望病人發生症狀後,應在黃金時間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是在8小時之內進行動脈取栓。黃集仁表示,現今取栓技術進步,已延長至24小時內都有機會替病人手術取栓,由於中風發生時間愈久,對腦細胞功能損傷會更加嚴重,民眾應認識腦中風症狀,掌握黃金時間,也建議不要自行開車就醫,避免途中發生危險,一旦有「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徵兆,立即打119報案送醫。 1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常見錯誤中風處置方式要避免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醫師說明,發生中風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快」與「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腦細胞將會多凋亡190萬個,這樣的腦細胞死亡速度將使腦細胞、腦髓鞘快速凋亡,加速老化3.1個禮拜。民眾最常見的中風錯誤處理方式包括先在家休息、自行放血醫療、自己或由家人開車送醫,都可能延誤黃金救治時間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陳柔賢指出,中風民眾往往會詢問是否還能「通血管」恢復正常健康。如果以稻田比喻大腦,中風就有如乾旱後稻田枯死,這時再以水流灌溉也於事無補。陳柔賢強調,若能在3到4.5個小時內接受靜脈融栓治療,溶解塞住血管的血栓,未來產生功能受損的風險將會降低40%至50%,有機會恢復良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8 科別.眼部
銀髮族的視力殺手! 7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問題,眼科醫師替你解惑
各位讀者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阿姨之前看東西扭曲怪怪的,去看醫生說是黃斑部病變,結果說眼睛要打針,而且打一針不會好,要打很多針。那個藥是什麼?眼睛也可以打針喔?」 「隔壁那個廖阿嬤也說是黃斑部病變,醫生怎麼說要做什麼光動力治療,可是眼睛也要打針,到底對不對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在已開發國家造成失明原因的第一名,不是最常聽到的白內障或青光眼,而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台灣已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並可能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然而因為此類疾病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有時讓人眼花撩亂,本篇文章將以七個重要的問答,解除您心中的疑問。一、什麼是視網膜?什麼又是黃斑部?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機,光線經過角膜、水晶體折射後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訊號,視網膜就像是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非常重要,而其正中央就是黃斑部,只要我們在看東西,都是在使用它。二、黃斑部為什麼會生病?聽說有分乾的跟濕的?我們的黃斑部就像一個高能量的工廠,每天為各位提供視覺的訊號,當使用了時間久了,開始就會有一些退化性的病變,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這就是黃斑部病變。「乾性」的病變指的是比較輕微的退化,一般在55歲以上的長者如果黃斑部產生了退化性的隱節稱之(如:圖一右側),在這個階段大多視力不受影響,也不用特別治療,但建議每半年至一年要追蹤;「濕性」的病變就嚴重多了,它指的是視網膜的深層長出了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經年累月的作怪,引起黃斑部的水腫或出血(如:圖一左側)。濕性的病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黃斑部會形成結痂,進而造成永久性的失明了。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哪一些人是黃班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黃斑部出問題的特徵就是都從正中央來,造成視力的下降。常見的症狀是看東西扭曲(直線變成曲線)、中心的暗點或斷點、或中心的模糊。高危險群包括高齡者、有家族遺傳者、抽菸、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四、乾性的黃斑部病變該如何保養及控制呢?因為在乾性的患者中,大約有10%可能轉為濕性,因此平常自己在家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可以上網搜尋「阿姆斯勒方格表」,一次遮一隻眼,觀察線條是否出現扭曲或暗點。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輪流用單眼觀察家裡的門框或窗框,如果出現了新的歪斜扭曲或暗點,那麼就要趕快到眼科就診了。五、黃斑部病變該如何治療?眼睛裡面注射的是什麼藥物?目前治療的主流是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製劑。健保從2011年開始給付,需要事前送審。一般來說需要長時間有毅力的與眼科醫師配合,規律的回診,並且通常需要多次的針劑治療。標準的療程初始以一個月一針為原則,總共先施打三針,之後視病情再做後續的安排。一般來說,在前兩年施打超過10針是很常見的(如:圖二是一個71歲伯伯的治療範例)。六、醫生有跟我說我的病稍微比較不同,叫做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需要做「光動力治療」,這是什麼狀況呢?其實這是在我們亞洲特別重要的疾病。就以台灣的資料來說,所有傳統上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大約有接近一半是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它的特色是脈絡膜會有一顆到數顆像葡萄一般的息肉狀異常血管,也可能伴隨猶如葡萄藤一般的不正常血管(如:圖三)。這種病灶除了造成積水之外,還很常因為血管的破裂而產生黃斑部下方的大出血。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用新生血管抑制的眼內針劑注射外,醫師也可能視情形給予一種特殊的雷射:「光動力治療」,將這些不正常的血管燒灼,使其萎縮。七、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飲食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呢?所有一般民眾都有幾件事情可以做:◎外出在日曬較強之處,記得戴上太陽眼鏡和帽子。◎危險因子的預防與控制,包括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均衡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深海魚類等。如果想要補充健康食品,葉黃素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它的確對於中重度的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預防惡化的效果。然而在許多深綠色蔬菜包括番薯葉、綠花椰菜、菠菜等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所以充足的攝取這些天然的深綠色蔬菜,或許是更好的作法。我們如果做個總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個在高齡/超高齡社會不可忽視的疾病。乾性的階段著重於日常的保養及追蹤,而濕性的階段就要與醫師配合積極治療,才能保全視力。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34歲胖男停紅燈秒睡 延求醫致腎功能受損
一名34歲男性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班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上班,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以為年紀輕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工作不致中斷。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林崇智說,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這名男子為宅男,工作單純,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抗疫/耍MAN罩不住 小心重症突襲
研究發現,男性耍MAN較不愛戴口罩,但專家提醒,男性有較多重症風險因子,加上男性荷爾蒙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一旦罹患流感,較易併發重症,不能輕忽防疫基本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女性荷爾蒙能夠保護免疫系統,幾乎所有傳染病都是男性較易合併重症,流感、新冠肺炎也是如此。男性個性較冒險、女性較重視健康,可能也使得男性較容易流感重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流感重症率和年齡有關,年齡愈高、風險愈高。男性長者抽菸喝酒比率偏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常有多重慢性病,加上睪固酮會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都會提高男性流感重症風險。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調查揭過半男性不戴口罩 專家:當心重症風險高
台灣防疫成績世界聞名,社會大眾對防疫政策的配合是功不可沒,不過近來民眾心情較為鬆懈,未達社交距離仍未戴口罩的人變多,也有研究發現男性戴口罩比例低於女性。專家提醒,男性罹患流感較易併發重症,千萬別自以為鐵人;另提醒有幼兒的家庭,若無症狀,家人相處可不戴口罩,但最好都要打疫苗,以防止病毒進入家庭。台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莊雅婷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合作,分析今年二月大台北地區1萬2208名路人戴口罩情形,發現成年男性在各種情境戴口罩比例都低於女性。五成男性獨自一人時會戴口罩,身處同性團體或與兒童一起的時候卻只有四成。女性獨處或在同性團體中戴口罩的比例高達六、七成,身處混合性別團體時會降到五成五,與兒童一起時降到五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幾乎所有傳染病都是男性較容易重症,流感、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因為女性荷爾蒙對於免疫系統是加分作用,但男性就沒有這個利多。在社會因素方面,男性個性較冒險、女性比較重視健康,可能也與男性比較容易流感重症有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流感重症率和年齡有關,年齡越高風險越高。男性較多人會抽菸喝酒,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年紀漸長後容易有多重慢性病在身,加上睪固酮會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種種因素都會提高男性流感重症的風險。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郭書辰提醒,近幾周監測資料顯示,類流感疫情正在緩升,正需要社會大眾重拾自發防疫的精神。戴口罩阻擋飛沫的效果很好,可以同時防堵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等呼吸道傳播疾病,希望民眾踴躍打疫苗之際,別忘了戴口罩這個基本功。公費流感疫苗截至10月24日已用掉412.8萬劑,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持續評估老幼施打情形,若有接近或達成長者52.5%、幼兒55.5%的覆蓋率,可望恢復50到64歲成人施打,目前預估恢復施打的時間應不會晚於12月中。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房間濕氣要注意!精神科醫師教你營造一夜好眠的空間
成人每天需要6到8小時睡眠,深眠期至少要占睡眠期的2到3成,身體才能獲得徹底休息。當白天工作出現專注度降低、頻打哈欠、效率低落,都是睡眠品質不佳的警訊,若未找出根本的原因,長期累積睡眠債,等於一步步將自己帶進慢性失眠的深淵。急性失眠可及時改善,慢性失眠需長期抗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失眠等睡眠障礙與民眾的生活習習相關,且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成因也有所不同,最常見的原因以壓力為最大宗,其次為疾病引起。情緒及壓力的累積會使體內的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睡眠。失眠主要分為急性失眠與慢性失眠,急性失眠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及時改善,如心理諮商釋放壓力或調整睡眠方式等;慢性失眠則需要長期抗戰,多需要使用安眠藥介入治療。至於常見會影響到睡眠的疾病,如女性生理期、癌症治療、過敏性鼻炎等,這類原因多可透過根除病因,或適當搭配安眠藥使用,即可改善失眠或睡眠障礙。寫睡眠日誌至少一周,找出失眠原因。李信謙表示,睡不好最常見的型態有入睡難、入睡後頻醒來、入睡後醒來難以入眠等,最重要的是影響到白天的工作效率,即可被定義為「失眠」。不過工作效率的改變,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因此要確定自己失眠與否,可以先做「睡眠日誌」,記錄至少一周。睡眠日誌主要記錄每天幾點上床睡覺、幾點起床、睡眠期間醒來次數及原因,如上廁所、做夢驚醒。再者記錄白天的精神狀況,工作專注度與以往相比是否變差,是否比以往容易疲憊等,只要一周超過三天以上,有白天精神變差的情況,建議就醫找出根本病因。睡前追劇情緒太激動,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面對難以釋放的壓力或是疾病引起的失眠,多需要醫師的協助。一般民眾偶爾也會有睡不好的時刻,若想要好眠,平時就得擺脫「四大NG行為」:睡前三小時內避免大吃(特別是吃到飽或是大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抽菸或喝酒、避免躺在床上滑手機或追劇。林嘉謨表示,睡前三小時應讓身體慢慢休息,近年國人常會把電視架在房間內,睡前躺在床上追韓劇、日劇,哭得稀哩嘩啦;或是睡前看政論節目,愈看愈氣;又或者是把手機帶進房間,一路滑到閉上眼睛的前一刻,都會影響睡眠品質。把電視3C產品移出,房間只用來睡覺。林嘉謨解釋,睡前情緒應盡可能平緩,太悲傷或是太情緒化的內容都不建議。且房間應專屬於「睡眠」,房內設置電視,方便躺著看影片,這會讓身體搞不清楚現在是活動時間還是睡眠時間,長期下來就會擾亂身體的機能。他建議,應讓電視以及使用任何3C產品專屬於一個空間,如客廳,睡覺就專屬在房間內,將有助於睡眠。喝熱牛奶助眠,記得少量就好。幫助好眠,建議可以在晚餐後散步、遛狗,也建議可以適度運動,若安排有氧或重訓等劇烈運動,應距離睡覺三小時。平時久坐的民眾,可以透過關節按摩、泡熱水澡或是熱水泡腳,增加血液循環,約一小時後入睡會更好入眠。坊間常見的「喝熱牛奶助眠」,林嘉謨表示,熱牛奶確實有助身體獲得滿足感,幫助身心放鬆,達到好眠效果。但他也提醒,無論熱牛奶或是簡單甜食,都不建議多吃,偶爾在睡前少量淺嘗就好,否則吃太多會造成腸胃道的壓力,反而會睡得不舒服,增加失眠的機率。睡眠的場所也建議減少光害,最好關燈睡,讓體內可以分泌褪黑激素。房間內的濕氣建議維持在50%到60%之間,降低塵蟎刺激人體的機率,但要提醒除濕時,人不建議待在房間內。容易打呼或是肩頸緊繃的民眾,選擇枕頭時可考慮記憶枕,讓頭頸部獲得支撐,也能提升睡眠品質。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 4「隱形殺手」超危險...坐太久要小心
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了血栓形成3要件和其病理成因:(1)為血中成份異常,(2)是血管壁有改變,(3)為血流變化,時至今日這3項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該學者的偉大發現以及貢獻,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 (World Thrombosis Day),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全球每16秒就有1人得血栓 世界血栓日呼籲大眾重視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為響應並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16日共同舉辦「世界血栓日—大家來重視」活動,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醫師等一同參與。彭慶添表示,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要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這個疾病雖然嚴重,但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醫護同仁應該要重視鑑別診斷,用藥要精準。同時希望研究單位能夠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像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了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嗜好之外,更要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血栓分動脈、靜脈2種 血管阻塞不通即形成血栓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發生大量肺栓塞通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靜脈型血栓台灣患者有一半是先天遺傳 多與S或C蛋白缺乏有關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00名大人中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占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的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危及生命的影響,所以每年10月13日世界血栓日活動,期盼能讓民眾了解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險因子、症狀及治療,喚起民眾對血栓的重視,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
2020-10-24 科別.呼吸胸腔
抽菸族喉嚨積痰別輕忽 恐感染肺炎、導致呼吸衰竭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今舉辦「好好呼吸病友會」,由呼吸治療師黃筱雯現場示範「清痰三部曲:腹式呼吸、噘嘴呼吸、哈氣呼吸」,並教導病友日常中如何好好清痰,以避免痰液阻塞在氣管及肺部,讓「咳、痰、喘」的症狀更嚴重。70歲的沈先生,年輕時染上菸癮,一抽就過了50個年頭,每天至少三包菸,常常邊抽邊咳嗽,早上起床喉嚨積痰也不在意,平時走路或上下樓梯時也會覺得喘,自己卻認為是缺乏運動所致;直至有次與家人出遊爬山時,才走幾階梯就發現喘個不停,最後更因為「喘不過來」、「咳不出來」送醫急救,經診斷後發現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肺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來成為新國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死因中,肺炎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別名列第三名及第七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含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為長期暴露在有害物質或長期抽菸族群為最大宗,易感染肺炎及疾病後期形成呼吸衰竭,需長時間使用呼吸器,生活品質深受影響,家庭人力財力負擔甚巨。土城醫院成立「呼吸治療肺復原中心」,為了讓病人維持肺功能,除一般氧氣設備、生理監視器外,還有負壓呼吸器、咳痰機、姿位引流床、高頻震動背心,幫助病患肺部擴張,清除痰液,以及使用固定式騎腳踏車及四肢固定運動器訓練,增加上下肢肌肉耐力,協助呼吸訓練讓肺部復原獲得改善,讓病人更能順暢地大口呼吸並恢復生活品質。胸腔內科主任鍾福財表示,肺阻塞有3個最明顯的特徵「咳、痰、喘」,有時病患呼吸會出現咻咻聲,但是老菸槍會覺得這是長期抽菸造成,一直到喘不過氣,甚至惡化了才肯就醫,常錯過了治療時機。肺阻塞的預防、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控制外,也可選擇肺部復原,幫助肺部機能提高。呼吸治療科技術組長張秀梅表示,清痰肺擴張運動有助於痰液排出減緩呼吸道不適,一些簡單的呼吸治療技巧,如腹式呼吸、噘嘴呼吸等等,都有助排出氣管中的痰,嚴重者亦可由其他呼吸肺部復原治療,紓緩痰多問題讓肺部好好呼吸。
-
2020-10-23 養生.樂活人生
悠遊卡前老董開啟田園退休生活: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
人生上半場征戰世界,到了下半場,舞台漸次讓位給年輕人,留給自己的時間終於變多。他們靠「自處力」開啟人生潛能,為行事曆裡的空白格重添色彩,過放膽熟齡新生活!從台北轉運站搭上往宜蘭的巴士,經過雪山隧道,約一小時車程到了宜蘭市中心轉運站,再換搭計程車到永美路三段路口,這裡是礁溪、壯圍與宜蘭市區三地的交界,往裡走約莫百公尺距離的路邊,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屋舍,這裡正是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林向愷下一個三十年的居所。 從台北溫州街台大教授住宿處到宜蘭壯圍自家農舍,林向愷夫妻倆為了退休居所整整準備了五年時間。 「我一定要在台灣買一塊地!」身為外省二代的他,有一股濃濃的落地生根思想,退休成了加速推力。夫妻倆在二○一四年時,一眼看中此三地交會處、約四百坪土地,找設計師設計藍圖、自己監工,終於在一九年一月「落地生根」,開啟田園退休生活。 坐在被CD、黑膠唱片與書籍包圍的客廳,前面是一組古董級的真空管音響,玻璃窗外則是他與太太徐光蓉從溫州街宿舍搬移過來或新種植的花草樹木,林向愷坐在客廳沙發上眺望遠處的雪山山脈,這位經濟學領域專家,也曾任職於公部門與各路人馬打交道,這時,宛如坐鎮在自己一方天地的國王,悠然自得。 「看得到高速公路表示交通便利,但恰好又遠離市區帶著一份安靜。位在宜蘭、壯圍與礁溪交界處,買東西也方便。」林向愷解釋當初選中此地的理由。 這裡住屋的格局與陳設,都與夫妻倆過去的興趣息息相關。年輕時,林向愷就喜歡園藝生活,種樹養花對他們來說,在過去是怡情養性,現在滿目林園成了每日勞動力來源,也是少了規律工作生活後,退休的日常生活重心。 職場繁華已落幕 卸下光環、轉換心境 樂觀迎向第二人生 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林向愷,客廳擺放CD的牆面上,從浪漫樂派、古典音樂、現代樂派到巴洛克樂派依次排列,且在每層樓都放有一台真空管音響;為了讓樂音原味真實地流瀉,窗戶還加厚兩層,不讓外面一絲嘈雜影響聽覺享受。更遑論,他還喜愛泡茶、抽菸斗與做菜的興趣了。走上二樓,滿面都是藏書與一套音響外,中間有一張泡茶桌,正是他與夫人品茗、聊天之處。愛好收藏菸斗的他,還想慢慢雕刻出自己專屬之物。 至於閱讀呢?「我只看我想看的書,最近讀的書是因為疫情,太太介紹的《鼠疫》。」林向愷說,迥異於一般人的習慣,自己看書很務實,因為寫專欄需要自我觀點,所以會找需要的主題閱讀,「腦筋不轉動,很容易加速衰老。」為了讓腦袋不閒置,林向愷還接了定期專欄,約束自己與社會不脫節。 相較於過去每天被事情填滿的生活,現在自己分配時間的彈性變大了,這也是一種學問。「充實,但要不一樣。」他解釋,自己與太太會有共同話題,像是早上在花園看到一隻鳥,在餐桌上與太太分享,太太就上網找相關資料,彼此有話題,便不會面面相覷。 從生活作息來看,林向愷的退休生活井然有序,興趣、勞動、工作⋯⋯一樣一樣服服貼貼地安置在他的時間表裡。但外人看不到的,是退休生活心境的轉變,這部分,林向愷認為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調整。 「退休那天,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他提醒。 林向愷以自己當年出任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到卸任為例,花了一年時間才調整心態。「太太當時說,(退職後)我只剩下一張嘴。」對許多曾有過豐功偉業的男性而言,要開始過著沒有名片的日子,還真是一件難事,但也因為有過去的經驗,對他來說,從搬到宜蘭之後,就決定放下。 他引用熟悉日文的母親曾說過的一句話:「退休的男人就像秋天掃不掉的落葉,又溼又髒。」不想成為那樣的景況,他除了調整心態外,也真正與未來三十年生活招手,積極行動著。 獨處不等於寂寞 懂得找樂子 學習安放情緒與心靈對話 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生活,不僅是住處的改變,還包括習慣與內心世界的調整。從林向愷居住處到宜蘭市中心車程約二十分鐘,僅有全聯與家樂福可逛;離住家最近的超商也要走二十分鐘,最近的鄰居遠在二百公尺外。 「外出交通要進行規畫」,這是過去生活在台北的他無法想像的。出門前先開好單子,把該領的郵件、該辦的事一次辦好,也許下次出門是幾天之後。他也「戒掉」逛百貨公司的習慣,「在台北最喜歡逛百貨公司、買東西紓壓,一星期至少要逛兩次。」但在鄉下哪來的百貨公司,所以改去往返要四十分鐘的便利商店。 即使夫妻倆一起過著退休生活,但自己獨處的時間仍然很長。林向愷說,「要懂得自己找樂子」、「時間多了,跟自己常對話也是一種樂趣」。就像許多退休專家所說,退休無非就是找回「自處力」,從原本四處征戰的喧譁世界,逐漸退出鎂光燈後,剩下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是名關注老後退休的專家,在她破百萬冊的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中,就開宗明義指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對多數人來說,出生、就學、工作,多數時間活在人群裡,直到退休,時間變多了,才赫然發現獨處的時間好長。 「若一個人一生重心僅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當這兩根大柱移開,老年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空虛與寂寞,慢慢對一名老人削骨蝕肉,終於墜入毫無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老年黑淵。」《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簡媜提醒。 然而「自處」,不是強迫自己進入個人獨處狀態就能慢慢習慣,如果沒有好好與自己對話,多數人反而是感到不安、恐懼的。 拿回人生發球權 視退休為禮物 別沉溺手機與日夜追劇中 諮商心理師莊博安表示,人們要面對的,從來都不只是自處的寂寞,而是無法找到與外界的連結,所以才會產生恐懼;當洞悉這層意思時,那麼自處就不再那麼困難,反而如前述所提,會在自處中抽絲剝繭得到一股清明。只是,如果能夠,可以怎麼準備呢?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吳佳璇給予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即使十分鐘也行。「靜下來寫一下今天的想法、日記或靜坐都好。」寫下來就是與自己對話,有時候負面情緒會透過一筆一畫慢慢梳理出源頭,慢慢整合紛亂的思緒。吳佳璇更建議,如果真的寫不出來,可從條列式寫出感恩的對象或事情做起,並保持正面思惟。 目前正在「練習退休」的富士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廖學茂也分享,工作四十年遇到的挫折不斷,創業時還曾面臨年虧兩千萬元的壓力,但就是靠著正面思考度過難關,「一直喊累,或覺得老年過不好,那只會愈來愈糟。」他提醒。 其次,即使退休也要讓作息正常。不論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盡量讓時間固定,如此一來,才可能將勞動力、體力或腦力,甚至自處時間安排妥當,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林向愷更提醒,要遠離手機與日夜追劇。他認為,退休是人生下半場的禮物,好不容易自己拿回時間的發球權,但若沉溺於片段、娛樂資訊裡,不僅影響睡眠也浪費時間。 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在其著作《孤獨,是一種能力》中,亦有相同見解。他指出,自處可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整合與潛能的發揮。 飲食生活作家韓良憶自剖,從自處閱讀與欣賞藝術中得到快樂,而這些事情多半是她獨處時完成的。「閱讀可以讓思緒愈來愈清晰,欣賞藝術也是一種思考。」這也成為她寫作的養分。 最後,則是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個人居住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嘗試做起,看自己是否能自在與自己相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 生活,是自己的,尤其是人生後半場,就算是加油聲,也可以來自自己的內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退休後,別讓另一半成了「濡濕落葉」!善用這招,找回往日戀愛時的親密感.昔生死與共,今相敬如「冰」變室友!夫妻避免走上外遇路,應該重溫如何好好愛.忍一忍就過了,中年後何必離婚?分手也是生命禮物,放生對方,才能放自己自由
-
2020-10-22 科別.一般外科
「腳中風」不處理 小心潰爛、發黑要截肢
90歲謝姓老婦因左腳痠麻、腳底疼痛到醫院就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腿動脈嚴重阻塞,發生俗稱「腳中風」的下肢缺血症;老婦在接受「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後成功打通血管,並置放專門針對大腿動脈設計的新型專用支架後,當下她的腳馬上恢復溫暖,也不再疼痛。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大腿的動脈主要有2條,第1條動脈接續到小腿,第2條到大腿,老婦第1條動脈幾乎全部塞住,只靠第2條動脈的小血管支援,因此血流完全不夠用,好比「高速公路塞車,只能改走一般道路,花費更多時間,因此要做的就是讓高速公路不塞車」。他指出,目前針對腿部動脈狹窄、阻塞的治療,與心臟血管阻塞類似,以「球囊擴張+支架」導管治療為主,只有少部分不適合導管治療的病人,才會開刀做繞道手術。另外,對超過20公分長段阻塞的腿部動脈,由於大多有嚴重鈣化問題,需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楊智鈞提醒,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抽菸或過去有其他動脈疾病的民眾,特別容易好發腿部動脈阻塞症,常有腳痛、腳麻、末梢冰冷等症狀,如果出現足部發炎、潰爛、腳趾頭發黑,一定要馬上打通血管,否則截肢的風險很高,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症狀,可至心臟外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
共
4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