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手術
共找到
4835
筆 文章
-
-
2020-11-05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胸痛頭暈?恐患「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新北市一名58歲的顏先生,多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術後也持續追蹤、回診,不過近日卻頻出現胸痛、頭暈,生活大受影響,即使醫師將藥物劑量提高,改善依然有限。顏先生日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檢查後發現他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若未及早治療,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所幸在新式導管技術進行「冷凍消融術」後,顏先生隔天即出院,回歸正常生活。張耀庭指出,正常的心臟,由右心房的竇房結控制電氣活動及心臟跳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因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引發快速不規則收縮,導致造成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若是血流凝滯鬱積形成血栓,則易引發中風,所以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張耀庭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約占人口比例1%,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65歲以上的病人的發生率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高血壓、糖尿病、其他心臟功能疾病等病人,都是心房顫動高風險群,一旦發病,病人便可能飽受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所苦。在治療心房顫動部分,可分成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治療,若藥物治療改善有限的患者,醫師會評估疾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如裝置節律器輔以藥物、熱射頻電燒或冷凍導管消融手術等。而新型的「冷凍消融術」是醫師以導管用微創的方式由鼠蹊部伸達心臟,經探測確認異常放電點後,將氣球充入低溫氣體,以整圈環形的方式進行冷凍治療,成功率可達70至80%以上,不只縮短手術時間、減低病人疼痛感,也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然而,冷凍消融術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患者,張耀庭說,連續發作七天以上的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可能與慢性心臟病或結構異常有關,而非單純放電異常,需與醫師討論適切治療方式;另外,許多心臟病患者缺乏警覺,忽略身體警訊,確診時往往已演變成心衰竭,甚至是中風,民眾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都應積極就醫;若以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者,也建議與醫療團隊討論進一步積極治療。
-
2020-11-05 醫療.整形美容
宅花媽媽產後乳房消風 搶救下垂奶大作戰
「其實,我沒有要很大的胸。」這是部落客宅媽花花在臉書粉絲頁的自白。從17歲懷孕生子,經歷漲奶與親餵的疼痛,在哺乳9個月時,決定使用退奶祕方,然而三天後胸前立刻像風乾的酸菜般一片乾癟。宅媽花花因為懷孕而造成肥胖,藉由運動與控制飲食瘦身與擺脫憂鬱症,參加過2013年度全國總統盃健美錦標賽,獲得女子組第五名。蛻變後的她,現在是知名的粉絲團主,現代女力在她身上發著光。「在漫畫中老奶奶的胸部可以垂到往後甩,不是誇張!」宅媽花花感嘆道。由於退奶後,胸前鬆弛的皮膚面積太大,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後,需要切除部分皮膚進行提乳手術,再加上使用大尺寸的記憶果凍隆乳,才足以撐起已經鬆垮的下垂奶。 宅媽花花說,就算離了婚也從不後悔生了兩個孩子,但生完老大後因為胸部下垂嚴重,看到自己不堪的胸部,連親密時都不想開燈,雖然想解決乳房的困擾,但當時伴侶對隆乳觀感負面,甚至放話不喜歡摸假奶,讓宅媽花花打消隆乳的念頭。 隨著丈夫外遇以及離婚的諸多打擊,躁鬱症也同時找上了她,所幸在28歲那年接觸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逐漸領悟到人應該為自己而活,而非只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及期望,從此展開了書寫分享及自我療癒的過程。 她也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下垂奶,積極的尋求解法,她立即決定找熟悉的醫美診所,「請推薦給我這裡經驗最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她暱稱重生後的乳房為「奶奶2.0」,也不吝和讀者們分享她滿意的術後效果,現任的伴侶也非常支持她這樣勇敢的為自己做決定。2019年,發生乳房植入物被下架事件,她才發現醫師為她選用的是來自美國醫療大廠,已有10年研究報告的成熟產品,全球使用者超過6百萬人,即使是在法國將眾多品牌下架時,她使用的品牌仍是安全的,「真的很感謝醫師為我把關」花花鬆一口氣說道。 宅媽花花目前是健身教練,對於有人質疑女性隆乳就是「物化自己」,她也站出來反駁,「女人從外貌到內在,都應該要活得漂亮,而且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認為展現美感就是物化女性的人,才應該檢討自己的有色眼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李得維指出,會造成乳房產後下垂的原因,是因為在懷孕及哺乳的過程,乳腺及皮膚都被撐得過大,當不需要餵奶、沒有產乳需求時,就會造成乳腺萎縮,鬆弛的皮膚則因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無法及時回到原來的長度,就造成乳房下垂,這就像是打飽氣的皮球突然洩氣,剩下一張鬆垮垮的氣球皮。 李得維直言,只要經歷乳腺脹奶的過程,媽媽們幾乎無法避免乳房下垂的狀況,而臨床上,若施打退奶針,有些媽媽的乳房確實下垂得更為嚴重。 哺乳是媽媽的偉大付出,但又得面對乳房下垂的問題,時常得委曲自己。李得維就有一位年輕媽媽的個案,本來胸部就不大,生產完後乳房下垂到連自己都感到崩潰,認為更沒有吸引力了,甚至不敢在老公面前脫衣服,最後她選擇隆乳,成全自己的自信心。 李得維也觀察現到,現代女性對於隆乳接受度愈來愈高,這幾年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的患者大約增加二到三成,不過,李得維也提醒,即使隆乳後堅挺的胸部,隨著年紀增加,皮膚的老化愈來愈鬆弛,仍有可能要面對下垂狀況。 另外,隆乳後到底可不可以哺乳,李得維認為,基本上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者,都有打算不再生小孩,但懷孕這件事有時很難預料,他也有好幾位患者隆乳後性生活更加美滿,因此又意外懷了下一胎。現今隆乳醫材安全性高,像是光滑面與霧面的記憶果凍植體都已經相當成熟,有10年的美國FDA臨床報告,只要手術切口避開乳暈,不傷害乳腺的狀況下,不太會影響哺乳。 至於隆乳後的脹奶又退奶會不會影響隆乳效果,李得維表示,若將植入物放在乳腺下方,乳腺等於是在皮膚較淺的位置,一旦懷孕後,乳腺會因荷爾蒙關係開始變大漲奶,隆乳後的乳房可能會稍微變形,如果擔心這樣的狀況,可以選擇新一代水滴形植入物,原廠甚至提供了含懷孕前後的八年使用追蹤照片,讓媽媽們對隆乳未來多年的狀況更有信心。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皆出自他手!朱樹勳: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
「相信自己,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去。」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星,用心傳承培育出多位台大醫院心臟科傑出人才,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甚至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83歲的朱樹勳,回首從醫56年來時路,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有人告訴他走這個領域沒前途。喜歡挑戰且永不放棄的他,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入心臟外科,至今一點兒都沒有後悔。獲得本屆醫療奉獻獎,他謙虛的說,這一路走來雖辛苦,「感謝上天保佑,團隊支持。」才能順利走到現在。愛書畫卻考上醫科 解剖學影響他一生「不知將來要做什麼,所以考個最難考的一科。」對人總是面帶微笑的朱樹勳,回首從醫歷程時這樣說著。畢業於屏東中學的他,最初的興趣是文組,除了喜歡繪畫,更浸淫在唐詩、宋詞文學賞析,但因要好的同學都在理組而選擇轉組,並保送上成大土木系。誰知土木系只能畫工程圖,無法滿足他的興趣,在大一下結束前,邊念書準備重考,竟考上台大醫學系。學醫過程雖忙碌,也開啟朱樹勳對生命的好奇。但他並未偏廢自身興趣,自嘲「大一大二都在玩」的他,忙著參加綠野社(繪畫)、打橋牌、旁聽文學課程,更曾在大專美術比賽獲獎,但大三上的解剖學課程,卻影響了他的一生。朱樹勳說,當年解剖學課程的兼任授課老師,是名開業醫師,上課時用實務的角度教學、傳達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讓他決定要往外科走。只是外科有小兒、整形、心臟外科等不同科別,在他成為住院醫師時,看到林天祐教授致力於心臟外科的發展,加上當年的心外才剛起步,決定投入心臟外科。提高手術成功率 寫信拜師赴美深造當年開心手術成功率只有五成,有患者急救後仍不治,而美國開心手術成功率卻達九成,他決定赴美深造。拿起紙筆寫信給當時五個美國頂尖的心臟外科醫院說明來意,只是都石沉大海。不過他並未放棄,再度嘗試寫信給當時也非常優秀的德州心臟學院,信中寫道:「台灣心外手術技術還不是很純熟,許多患者在開刀後仍不治,我能不能去你那邊學習,回來救這些人?」他認為或許是這段文字感動了他的老師-Dr. Cooley(庫利),很快的收到回信,並於1971年赴美學習。朱樹勳說,當年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一年開刀僅30至50例,但德州心臟學院一年開刀達3000多例。在美國學習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體驗,從早到晚、一台又一台的開心手術接連進行。他說,「庫利擅長把複雜的開刀程序簡化。」他不只習得心臟繞道手術技術,連許多教科書上沒有的技術也學到了。只是,兩年學習時間很快就結束,妻子和孩子原想繼續留在美國,但朱樹勳未忘初衷,堅持將心外所學帶回國,而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將所學引進台大 患者開刀信心大增1973年,36歲的朱樹勳學成返台,他將在德州所學帶進台大醫院,開刀的案例也從一年50例陸續提高到400例。手術技術進步與成功率提高,患者開刀意願提升,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人生總有突發狀況,他回憶剛升上總醫師時,有天夜裡值夜班,接到一名患者胸部插著一把刀走進來,而後隨即心臟停止並大量出血,在來不及清潔手部與告知家屬下,他直接拿起手術刀往前胸劃去、進行手術,並成功將該患者救回。這是台灣第一例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成功的案例,也成為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技術日漸純熟之際,39歲的他,被台大派往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擔任心臟血管計畫顧問並駐診,成功完成十例心臟手術。在台大從醫期間,朱樹勳陸續造就冠狀動脈手術、同種心瓣膜移植等24項第一例。而後在台大許書劍教授的提拔下,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建立心臟移植團隊合作模式、急診檢傷分類制度、台大外科人才培養制度,並參與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擔任台大醫務副院長時,有鑒於台大醫師不同工卻同酬的情形恐流失人才,實施績效獎金制度,藉此留下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臨床企業化管理,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雙心、三心人手術 成為世界首例心臟外科生涯中,朱樹勳除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換心手術,最難忘的是雙心人及三心人手術。1989年時,有名心衰竭患者因體重差距,所配對的心臟大小有別,但患者原本的心臟還能用,朱樹勳決定將配對心臟種在患者心臟右邊,由兩個心臟共同循環,完成首例雙心手術。1999年,朱樹勳62歲時,決定再度接受挑戰,離開台大醫院接下板橋亞東醫院院長一職,並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2000年時,亞東醫院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因術後無法脫離人工心肺機,只能以葉克膜等待。而後剛好有名捐贈者的心臟因右心室受創,無法給予原移植者,朱樹勳靈機一動,決定將這顆心再「種」到他的患者右胸,讓兩顆來自不同人的心一同供應該患者,成為世界首例的三心人。病患因此延長壽命15年後,才因心臟衰竭而過世。在七年的準備、鼓勵醫師研究與不斷演練下,2006年亞東醫院通過評鑑,取得醫學中心資格,並多次通過評鑑。同時隨著板南線捷運開通,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與捷運局、新北市政府公文往來溝通,成功將院前原訂的「湳仔站」改名為「亞東醫院站」,並在醫院第二次擴建時,讓捷運站的三號出口旁連接亞東醫院大廳地下一樓,讓患者更便捷進出醫院,成功讓亞東醫院脫胎換骨,成為板橋地區的優質醫學中心品牌。對年輕醫師期許 醫學學無止境已完成逾6000例心臟手術的朱樹勳,卸下亞東醫院院長後,目前擔任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職務,更重拾畫畫興趣,並保持每天運動與快樂心情。他說,現雖已不執刀,但仍維持心臟外科門診,「總是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嘛!」他笑著說。回首從醫56年,他感謝前台大校長孫震及外科主任許書劍教授的提拔及鼓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支持,及台大、亞東外科、內科團隊的支持,才能讓他勇往直前至今。今年能獲得醫奉獎,更要感謝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石池推薦,以及評選委員的肯定。面對從醫環境的惡化,朱樹勳也勸勉年輕醫師: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應努力學習;當上主治醫師以後應該努力創新,克服醫療上所有的困難,提升醫療品質及創新;對病人應抱著謙卑的精神,做好全人醫療的照顧。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醫學技術「學無止境」這句話,也是從醫接近一甲子的他,至今仍實踐的道理。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 姓名 朱樹勳年齡 83歲出生地 屏東縣現職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急診部主任 台大醫院外科系教授主要事蹟 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完成台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 完成台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 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國家心臟血管計畫顧問☞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5 養生.抗老養生
擅長大腸鏡檢查、致力推廣癌篩的台大名醫如何預防大腸癌?邱瀚模靠這2招
致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擅長大腸鏡檢查的邱瀚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被做」無麻醉大腸鏡檢查,「那是我在日本研習時,指導教授為我做的檢查,在那個診療檯上,這麼私密的部位⋯⋯」醫學不是純科學。疾病治癒或得到控制,病人、家屬的心能不能癒合,對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而言,都是同等的重要。 醫者父母心,但是又有多少位醫師真的做到? 有位病人的家屬曾寫信給邱瀚模的助理陳薏茹表達謝意,信上寫著:「我永遠記得,您問我爸爸還好嗎?而且我們還不熟,謝謝您。」 陳薏茹事後表示,這是因為邱瀚模很怕這位家屬的父親在健康檢查發現到癌症,打擊太大,請她有空時記得多關心家屬。 對病人感同身受,深信情感能彌補傷痛 「要從日常病房工作中接觸的病人、家屬身上,感受他們的愛和喜悅,他們的憂傷與悲痛。」 邱瀚模說,這段文字出自《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原書名《平静の心―オスラー博士講演集》),是一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 接著,邱瀚模又突然聊起他最愛的一部電影《明日的記憶》,他說:「疾病固然會侵蝕一個人的一切,但是深厚的情感卻能彌補傷痛。」 行醫的智慧,他一點一滴落實在診間。 體驗大腸鏡檢查,學會體貼受檢者心情 說著說著,致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擅長大腸鏡檢查的邱瀚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被做」無麻醉大腸鏡檢查,「那是我在日本研習時,指導教授為我做的檢查,在那個診療檯上,這麼私密的部位⋯⋯」 他接著說,他非常能理解被檢查者「當下的心情」,醫療人員得在那密閉空間裡找到彼此相似的文化背景,才能讓受檢者感到放鬆。 當時指導教授帶著邱瀚模一起看著螢幕中的大腸,邊說邊解釋,在這過程裡,指導教授對邱瀚模說:「你每一次做的大腸鏡檢查,都足以影響你的病人日後願不願意再做檢查。」 這樣的場景就等同是在教學,也讓邱瀚模的「心」放鬆不少。 推廣大腸癌防治,健檢不是愈多愈好 事實上,邱瀚模的祖父死於直腸癌,他無奈地說:「或許是爺爺生不逢時,那年代在台灣完全沒有篩檢這個選項,確診時已經第三期,手術後又復發⋯⋯」這個癌症其實是相對溫和的,邱瀚模語帶溫柔的說,只要能夠早期被發現,內視鏡醫師就可以阻斷它的進展。 他拿起手機裡的照片,「這是我前兩天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為病人切除的大型腺瘤性息肉,長徑約4.5公分。」 大腸癌在2006~2017年,連續十幾年連續蟬聯台灣癌症榜首,但在2015年開始,大腸癌的罹癌人數才首度呈現負成長,這其中得歸功於「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篩檢,而邱瀚模則是幕後的推手之一。 邱瀚模說,我們每個人只要願意接受篩檢就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癌,而篩檢陽性者則一定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我們才不會錯過免於大腸癌死亡的大好機會。 這年頭愈來愈多人願意花大錢做健康檢查,談起這,邱瀚模表示,雖然他身為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但他覺得健康檢查項目並不是比項目多寡,也不是儀器愈新愈好,重點是健康檢查項目是否涵蓋重要疾病,且這些疾病是否有有效的檢查工具,以及家族史等各方面的考量。 邱瀚模舉例,「我祖父有直腸癌,母親有高血脂症,因此,這兩個疾病相關項目自然也是我在健康檢查中會特別會留意的。」 全家天天喝蔬果汁,盼孩子養成習慣 「腸道要有好菌,但要健康也得看你餵它吃什麼,每天早餐,我們家餐桌上一定有四杯現榨的蔬果汁。」邱瀚模說。 「那,小孩也喝囉?」記者問,他說:「對啊,也許一開始他們是有些排斥,久而久之也就慢慢習慣,希望這個飲食習慣日後還會烙印在他們的腦海深處裡。」 不覺得我們長大後也會尋找孩提時的味道嗎?可能是一根棒棒糖、奶昔、冰淇淋、蘋果,而這些食物都足以影響身體的好與壞。 「我希望他們永遠會記得蔬果汁,也養成這份習慣,即便長大後在外求學、工作、成家,也會自己找回這份味道。」 運動維持體能,持續為癌症防治奮鬥 邱瀚模跑步很多年了,他說他的運動種類一直在改變,之前是網球、游泳,後來發現跑步「最省時」。 早上6點起床時,習慣性的以手機app查看空氣品質指標(尤其是PM 2.5),若顯示綠燈就快去跑步。 都不會想中途折返嗎? 「我是從住家附近起跑,若要回家必定得先跑回起跑點,實在沒辦法偷工減料,這一圈是2.6公里,通常也花不到15分鐘。」 但是,跑步不是會傷膝蓋嗎?「我有在做瑜伽喔!」記者忍不住驚呼,「真的、假的!」 適度的瑜珈,有保護膝蓋的作用。 「一開始是因為一直抱怨肩頸痠痛被老婆抓去…不過上課時,我都會儘早到,當『角落生物』。」邱瀚模笑說,現在有別的男同學加入,其實時間久了,也就不尷尬了。 事實上,執行內視鏡手術有時得花兩、三小時以上,是很耗費體力也很需要專注的,「跑步、瑜伽都可以讓我的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邱瀚模說。 「堅持下去,走進社區。大腸癌的死亡率,它一定會持續的往下降。」邱瀚模的骨子裡還是心繫著大腸癌。 邱瀚模小檔案 出生:1969年現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嗜好:跑步、閱讀每日必做:- 喝蔬果汁- 跑步(出發前會先查看空氣品質指標,尤其是PM 2.5)包包裡必備:電腦、隨身碟、USB轉接頭、筆、筆記本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生,是持久耐力馬拉松!施昇輝「減法理財術」:穩穩賺、慢慢賺,才能久久賺.老公退休後超依賴、什麼都要管?還沒得憂鬱症之前,趁早放棄當個「好老婆」.長照、死亡都是人生最後課題…屆時你想怎麼做?專家給了這些建議
-
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 規律運動健康有益處,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 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 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 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病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 🔔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非看不可】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時間:11月12日(四) 20:00-21:00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醫師、腎友Jimmy【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1-04 科別.百病漫談
肚子好痛!是不是恐怖疾病?醫師教你4項判斷基準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作者山本健人】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
-
2020-11-04 科別.兒科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而許多家庭也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上午公布兩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6個月前,只有28周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周數出生。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周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周僅660公克的嬰兒,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也指出,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4 癌症.抗癌新知
大多數癌症真的沒原因嗎?肥胖、維他命D不足等都可能致癌,只是你沒警覺
我們都知道癌症的發生近年來逐漸升高,國內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人數已經超過 10 萬了。我們靜下來想想,如果突變是單純隨機發生的話,那麼為什麼現今的運氣比百年前差?是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不明顯的環境因素?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⑴ 大腸直腸癌之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抽煙:統計調查發現,65% 的肺癌是因為抽煙造成的,其餘的 35% 的肺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抽煙會導致肺癌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然而抽煙能引起呼吸器官以外的癌症嗎? 2017 年南韓的科學家比較 703 位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和 1,406 位健康的人的差異。結果發現抽煙和大腸直腸癌的確有關係,而且這個關聯性在男性較為顯著。• 細菌:2018 年科學家發現,腸道有兩種細菌會促進大腸腫瘤的生長。這兩種細菌就是鬆脆桿菌和某一種菌株的大腸桿菌。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師原本只是在研究鬆脆桿菌毒素,卻意外的發現,將這些細菌注入老鼠後,可以在老鼠的大腸中發現許多腫瘤。於是他們就探討:人類的大腸癌是否和細菌有關?這些科學家研究家族性大腸息肉病。他們發現從這些病患取出的息肉,上面都覆蓋著一層生物薄膜,裡面充滿兩種細菌,也就是上述的鬆脆桿菌和大腸桿菌。相反地,如果是從健康人取得的大腸組織,只有少數樣本會有這兩種細菌。這些科學家於是著手作動物實驗。他們發現若同時給於老鼠這兩種細菌的話,會產生大腸癌;但是如果只給於老鼠其中任何一種細菌的話,則很少會出現腫瘤。科學家解釋,在正常情況下,大腸腸道的表面有一層黏液,它可以阻止微生物的入侵。但是上述的這兩種細菌能夠穿越這層黏液。一但穿過了這個保護層,細菌便可以大量繁殖並且覆蓋腸道的內襯。大腸桿菌可以產生毒素傷害大腸細胞的 DNA,鬆脆桿菌則可以產生另外一種毒素,來傷害 DNA 並且造成發炎。幸好並非每一個人在大腸裡面都有這兩種細菌。如果有這兩種細菌的話,似乎是在兒童期就得到的。因為腸道菌叢從人出生後就開始形成,到一歲左右菌叢就達到成人的複雜度。醫學上早已知道鬆脆桿菌毒素會造成腹瀉,但是直到現在才發現這兩種細菌能夠協同加強腫瘤的生長。顯然,今後在大腸檢查中,如果發現有這類細菌存在的話,那麼受檢者就應該接受更加頻繁的大腸癌篩檢。⑵ 高血糖也是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伯特.渥克斯坦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為 77% 的胰臟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但是台大醫院於 2015 年的統計研究報告中指出,血糖升高每增加 5.6mmol/L 就會增加14% 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中研院於 2019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這是因為在高量葡萄糖的情況下,胰臟細胞容易出現 KRAS 基因突變。而早在 1988 年美國的科學家就發現95% 的胰臟有 KRAS 基因突變。•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在 2012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追蹤 435,674 人長達 7.2 年後找到有 29,099 位男士和 13,355 位女性罹患癌症。從中發現在飲食中加入蔗糖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加入果糖則會增加小腸癌的風險。• 2017 年有一項義大利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 578 位膀胱癌的患者,對照組是 608 位不相干疾病的急性住院病人。研究發現「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GL)」高的食物會增加膀胱癌的風險。研究進一步發現,蔬菜吃得少會增加「升糖負荷」對膀胱癌的風險性。• 瑞典研究團隊在 2017 年發表了一篇將近 20 年的追蹤研究。他們追蹤 4910 位參加者,從 1990 年代開始到2010 年為止,直到個案出現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死亡,或是因為移民而失去追蹤為止。這項研究發現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和高血糖有關係。⑶ 維他命 D 不足和癌症有關係嗎?• 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聯性,最早是在 1980 年由葛倫所提出來的。他們觀察到,美國大腸癌的死亡率在日照較少的地方比較高,因而提出了「維他命 D 假說」:亦即,維他命 D 比較充足的人,有比較低的大腸癌死亡率。自從這個理論被提出來後。許多研究者就試圖研究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從動物實驗中可以發現,維他命 D 能夠促進細胞的分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促進細胞的凋亡,以及減少腫瘤血管的形成。臨床上觀察到的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多半是集中在四大類癌症: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以及胰臟癌。最近又發現維他命 D 和肝癌的發生以及治療有關。• 2014 年歐美合作研究,從 52 萬名歐洲人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血中維他命 D 的含量過低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 2018 年, 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 進行一個長達 16 年(中位數)追蹤的大規模調查,比較 3,301 位癌症病人和 4,044 位隨機挑選的人。研究發現,根據血液中維他命 D 的濃度高低把研究的人群分成四等份,那麼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最高濃度的1/4 人群比起最低濃度的1/4 人群,有較低的風險罹患癌症,大約低 22%。其中肝癌的差異尤其明顯,因為血液中有高濃度維他命 D 的那群人,罹患肝癌的風險甚至可減少 50%。根據這項研究的發現,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的 Taiki Yamaji 説:「服用維他命 D 對許多癌症多少都有些好處。」• 2019 年中國廣州的研究發現,「經動脈導管肝臟腫瘤化學栓塞術」對維他命 D 含量過低的肝癌病人療效不佳。•癌伏妥錠因為抗藥性的關係而不用於治療肝癌,2019 年義大利的科學家發現,維他命 D 可以反轉肝癌對癌伏妥錠的抗藥性。⑷ 肥胖和癌症有關係嗎?2015 年法國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約 3.6% 的癌症可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尤其是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2017 年英國科學家分析體重過重和糖尿病在癌症方面扮演的角色。這項研究收集 175 個國家的資料來分析 12 種癌症。這項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 6% 的癌症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和糖尿病。尤其是前者,體重過重所造成的癌症病人數是糖尿病所造成之癌症病人數的兩倍。為什麼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醫學研究指出兩個原因。第一、發炎的白色脂肪組織有較高量的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而此酶會增加雌激素的生成。由於雌激素是乳腺癌症的最主要因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肥胖的女士有較高的機會罹患乳癌。第二、肥胖者的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比較低,因此胰臟會製造更多的胰島素來補償功能的不足。然而,胰島素本身就是一個細胞生長激素。因此過高的胰島素自然就會刺激細胞的生長,因而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如果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那麼減肥是否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2009 年有一項回顧性的研究,比較肥胖者的癌症發生率是否會因為減肥手術而減少。研究發現 1,482 位女性做了減肥手術之後,只有 3.6% 出現癌症(大多為乳癌、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相反地,在 3,495 位未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婦女中,有 5.8% 得到癌症。2014 年,又有另外一項類似的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減肥手術能夠讓婦女減少 71% 的風險罹患子宮頸癌。如果手術後還能夠維持正常的體重,那麼還可以減少罹癌風險到 81%。不過,減肥的效果沒有這麼單純。2016 年有一個有趣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老鼠攝取正常量的飲食,這群正常體重的老鼠當作對照組;另一組老鼠則給予大量的餵食養成肥胖的老鼠(實驗組 A)。再把一部分肥胖的老鼠改回正常的飲食量,讓牠們回復到正常的體重鼠(實驗組 B)。 研究人員再將這三組的老鼠注射等量的癌細胞,來觀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正如我們所預期的是,注射到肥胖老鼠(實驗組 A)的癌細胞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還要快。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注射到恢復正常體重的老鼠(實驗組 B)的癌細胞,還是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快,而且和注射到實驗組 A 之胖老鼠的癌細胞長得一樣快。從實驗組 A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肥胖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從實驗組 B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顯然肥胖對癌症的影響在減重後仍然存在!目前認為肥胖會增加下列癌症的風險: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直腸癌、食道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膽囊癌、肝癌、卵巢癌、賁門胃癌,以及多發性骨髓瘤。這也就難怪美國臨床癌症學會於 2014年發出警告,肥胖將超過煙草成為致癌危險因子中的第一名。從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很多的環境因素可以是如此的間接讓我們無從察覺,以致於都歸類成隨機因素。(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1-04 科別.一般外科
女工雙腳癱瘓 竟是胸椎脊髓長腫瘤作祟
南投60歲林姓婦人最近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到南投醫院治療,醫師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竟長出4公分腫瘤,經手術清除腫瘤後,女病患已經恢復行走能力。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林姓婦人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有一天左腳開始麻木,她以為是年紀大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協助行走。她曾經求醫,診斷糖尿病引起神經病變,但控制血糖後麻木感沒改善,反而雙腿都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都有困難。她到南投醫師治療,經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並非單純糖尿病神經病變,進一步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女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蔡佳勳醫師以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解除下肢麻痺癱瘓之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經復健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蔡佳勳說,病患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脊椎腫瘤容易被輕忽。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定期追蹤,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林姓婦女術後恢復良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林婦也說生活能夠自理感覺真好,不用仰賴看護或他人的照顧與協助,可以自主決定是件相當美好的事。蔡佳勳說,若出現持續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1/3婦產科醫師都是他教的 婦產科名醫憶御醫「大將」
【文、圖/摘自時報出版《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作者蕭中正】我的恩師徐千田大將我的恩師徐千田教授,是享譽國際的婦產科名醫,被稱為「世界五大子宮頸癌手術專家」,一九六九年,他應世界外科學院之邀,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做專題演講並示範手術;一九七四年,他獲頒美國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是全球獲此殊榮的第三人。徐千田也曾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的御醫,在東南亞各地許多重要官員夫人也都是他的病人。一九七〇年代,正值婦產科鼎盛時期,婦科疾病治療蓬勃發展,產科則是正逢每年出生超過四十萬的嬰兒潮,當時在台北醫學院(現改制為台北醫學大學)院長徐千田領導下的市立中興醫院(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醫術與台大醫院婦產科齊名,醫學會上發表的論文篇數與品質,更是不遑多讓。當時,全國有心想當婦產科醫師的學生,無不擠破頭拜師求藝,連台大醫學院學生也來拜大將收入門下。網路上流傳一首佚名打油詩,短短兩百四十個字,可說是省立台北醫院婦產科醫局(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九五七年代的縮影,把徐千田在婦產科醫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形容得唯妙唯肖,字字珠璣,令人莞爾。省北婦產科 享譽醫學界主任徐千田 教授博士銜子宮癌開刀 技術響國際台大畢業生 爭拜為恩師入局需過關 名額雖有限介紹若得宜 院聘額不限薄薪做苦工 雖苦無人怨一日有薪職 名利量無限缺額同仁爭 競爭雖熾烈大將若關愛 聘書自然到一年專接生 難產推上司二年可執刀 師父親手教三年學大刀 一面可獨擋四年學不孕 如虎添上翼五年開膣式 婦科全修到開業或續留 選擇可自定癌刀師專利 其餘不設限開癌莫期待 師父不輕放君欲博士銜 留名學術園拜望老師顏 日夜捧師臉賞賜研究題 埋頭實驗裡論文認真寫 苦盡樂就到開業速成營 博士量販店評價雖各異 論定隨君辯我在醫學院最後一年,分配到市立中興醫院(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實習,一畢業,接著進入中興醫院當住院醫師。當時學生們都習慣用日文稱徐千田教授「大將(Taisho)」,大將不只是臨床名醫,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出了名的嚴格。遇到患者手術,大將敢放手讓學生上場操刀,自己在一旁指導,學生做得好,他會稱讚,但犯錯做不好,他也會毫不客氣破口開罵。徐千田大將指導開刀,常常有二、三十個住院醫師圍在旁邊看,學生哪怕是被稱讚個一句,光榮得不得了,開心得有如飛上天;但要是犯錯挨罵,則羞愧不已,只想找地洞鑽進去。手術時,若沒照規定的方式操作,大將手邊有什麼器械,馬上往學生手背上敲下去;如果開刀動作慢吞吞,患者血流如注,在身體裡積成一灘,大將會冷冷地揶揄說:「你是要開到變成台灣海峽嗎?」聽了不知道該笑還是不該笑。有一次,一位女住院醫師上場操刀,這名女醫師開刀動作慢,大將面無表情,死盯著她,愈看臉愈臭,女醫師緊張到雙手一直抖個不停,手不穩,用持針器縫線,表現不佳,大將很不客氣地說:「妳乾脆回家彈鋼琴、煮飯算了!」批評毫不留情。大將治學嚴謹、要求嚴苛,是有原因的,他認為這是關乎患者生命的事情,對就對、不對就不對,誰犯錯都沒有優待,就算是朋友的兒子、女兒給他教,他也一視同仁,不會因為這名學生關係特殊,就享有差別待遇。所謂「嚴師出高徒」,大將這麼嚴格,手術都是一步一步仔細教,教出來的學生功底紮實,程度水準高,常常有其他醫院來聘他的門徒去代診,有的醫院甚至拜託大將推薦學生去當主任。平常這些外院來的邀約,大將都交由總醫師指定,但有一回,大將竟然特別點名推薦我去中山醫學院當主任,這表示他非常肯定我的能力,當時我還真的有點受寵若驚。這個天大的機會,我苦思考量了很久,但最後我還是決定留在台北,跟在大將身邊,繼續學習最新的醫術和醫學新知,我想,只要我有一技在身,命運之神一定會眷顧我的,就算錯過這次,不怕沒有下次。大將作育英才無數,他嚴謹的訓練和俐落的刀法,影響了許多人,在他六十大壽那年,學生辦了一場盛大的「中興醫局同門會」,出席參加的醫師約有一百多位,等於當時全台有三分之一的婦產科醫師,都是從大將門下出來的。徐千田大將在臨床技術、研究或教學各方面,是卓越超凡的一代名醫,真正的杏林之光,我一輩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偶像。
-
2020-11-03 癌症.胃癌
清大發現生物標記 精準標靶治胃癌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王雯靜領導的研究團隊應用大數據找到兩個造成胃癌惡化及轉移的關鍵生物標記,並採用目前市上已有的藥物來進行標靶治療,可有效消滅腫瘤細胞並抑制轉移,讓胃癌治療邁上精準醫療之路。這項研究成果上個月刊登在國際知名美國國家科學期刊。王雯靜指出,許多胃癌病患確診時癌症細胞就已轉移到其他部位,手術切除的成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精準與標靶療法。目前可治療胃癌的標靶藥物僅1種,只適用於不到2成患者,國內可適用的患者更只有8%。王雯靜研究團隊致力於解開胃癌惡化之謎,找到新的生物標記,未來可使用新標靶藥物療法的胃癌患者,將可大幅提升至4成。王雯靜說明,胃癌細胞擴散的主因是抑癌蛋白PTEN失去效用,研究團隊蒐集3百多個胃癌病例,利用大數據從3萬多種可能性中找到了癌症惡化的生物機制,關鍵就在兩種酵素PHF8及PKCα。團隊發現,胃癌組織中的PHF8特別多,並促使另一種酵素PKCα激增,造成了抑癌的煞車失靈。幸好目前已有一種美國食藥局3年前核准應用於治癌血癌的藥物Midostaurin可以抑制PKCα,團隊將這種藥物打在罹患胃癌的斑馬魚及小鼠身上,進行標靶治療,證實可讓腫癌縮小且不再轉移。該研究成功在關鍵在於利用大數據來找到導致胃癌惡化的生物標記,王雯靜指導的博士生曾琳蘆做出極大貢獻。曾琳蘆大學就讀清大生科院學士班,第二專長選擇財金,具備深厚的統計背景,可嫻熟地將大數據應用於生醫研究。她在大學畢業後曾到生醫公司實習一年,並在公司推薦下,成為清大第一屆產學合作博士學位學程的學生,下周畢業後即直接就業。清大近年力推雙專長,約有2成畢業生具備雙專長。但曾琳蘆在就讀博士期間實習的一年,還利用夜間及假日攻讀清大學士後法律學程,成為具備生科、財金及法律「三專長」的多元專才,能進行跨領域的研發。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1-02 科別.消化系統
婦人肝臟20公分血管瘤破裂 陳肇隆團隊11小時搶救成功
屏東縣許姓婦人不知道自己的肝臟長血管瘤,壓迫到胃引發不舒服才就醫,9月中旬血管瘤突然破裂,只有換肝才能續命。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帶領肝臟移植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相關評估,歷經11小時手術將許婦從鬼門關拉回。許婦感動說,感謝家人與醫生都沒有放棄她,以後會更珍惜生命。59歲的許姓婦人罹患多發性巨大肝血管瘤,過去一直沒做過相關檢查,不知肝臟內最大的血管瘤直徑已達20公分,超過四分之三的肝臟被腫瘤占據。今年8月初,許婦出現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才就醫,醫師懷疑是肝臟血管瘤太大壓迫到胃才不舒服,輾轉到高長庚看診。許婦病況急轉直下,9月18日血管瘤破裂導致劇烈疼痛,送抵長庚醫院時已無心跳、血壓,兩次緊急手術出血量超過1萬毫升。陳肇榮帶領肝臟移植小組進行換肝評估,最後由陳婦的大兒子捐出近七成的肝臟救母。陳肇隆指出,根據一般換肝程序,術前評估需要4至5天,因許婦情況緊急,換肝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兒子捐肝評估與母親受肝準備,這項超緊急手術挑戰很大,所幸在11小時內順利達成,捐乾兒子的肝臟已經長回至八成,母親也即將出院返家。「感謝家人與醫療團隊沒有放棄」許婦說,昏迷後意識很模糊,清醒後才知道老公與兩個兒子都爭著要捐肝給她,感謝醫療團隊將她的命救回來。兒子也說,捐肝救母是應該的,以後跟媽媽會「心連心、感情更好」。長庚換肝團隊完成超過2千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表示,肝血管瘤不是惡性腫瘤,通常不會有症狀,通常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時發現,目前也沒有藥物可讓血管瘤消失或停止生長。此外,肝血管瘤原則上不需要治療,但若已經巨大壓迫其他器官,長得太快或腫瘤屬於非典型影像才會考慮手術切除,許姓患者是罕見病例。
-
2020-11-0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換肝後人生天天吹!中醫助72歲薩克斯風團長投身公益
72歲卓先生因B型肝炎造成肝硬化,12年前罹患肝癌和腎細胞癌手術,4年後肝癌復發,2014年接受大愛捐肝,定期追蹤至今都無復發、轉移,但胃食道逆流服胃藥、加上抗排斥、抗病毒藥,飽受慢性胃炎折磨,今年4月接受中醫調理後緩解,體力、肺活量變更好了,身為薩克斯風樂團團長的他,現在又可以開心地帶團投身公益表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說,他忙手術,三餐不定時,常便當5分鐘吃完,加上壓力大,有胃食道逆,一天得吃上8顆胃藥,經向中醫部主任林宏任求診獲緩解,由於門診常發現肝臟移植後肝友多合併慢性疾病問題,肝功能沒有問題卻老是身體不適,今年4月與中醫部長黃升騰、主任林宏任及中醫師賴香君合作,門診同時段提供肝移植病患中西醫合併治療。中醫師賴香君說明,器官移植中心今年四月與中醫部合作,已有149名病患嘗試在吃抗排斥藥外,也接受中醫調理,其中119人持續追蹤治療中,回診率達80%,現50%病患因此吃好、睡好,吃排斥藥或一些身體不適獲緩解,近四成患者肝功能獲改善,近三成腎臟變好。她也建議民眾,民眾有病痛可向中醫師求診調理身體,千萬別亂吃來路不明藥物。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個管師邱珮翎說,換肝後病患,因此在術後調養要做到作息正常,飲食不要亂吃,要掌握少油、少鹽、少糖,讓肝臟休息、修復,由於換肝手術的傷口很大,因此在術後體力調養很重要,要採漸進式運動,先慢步走,半年後改為小跑步等,有的患者二年後可以打籃球、重訓。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寧當良醫非名醫」 耳鼻喉頭頸先驅余文儀駐守台東35年
台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岳父大人一句「來台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台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台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70歲的余文儀,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服務,也曾赴美國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當時是台灣前10位出國受臨床專業訓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民國74年,余文儀在彰基擔任頸外科主任時,受「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台東任教的岳父希望他能為後山貢獻,盡一份心力。隔年他就來到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花東2案例 決下鄉服務余文儀回憶,在台北榮總擔任總醫師期間,一位來自花蓮玉里的18歲原住民青年,搭乘醫療直升機就醫,病患是中耳炎併發八種病症,住院治療87天才脫離危險。也有一位台東的國三女生腹痛嚴重,沒診斷出是盲腸炎,導致腹膜炎,搭專機到台北就診,狀況十分危急,但仍無法救回她的寶貴性命。這讓余文儀相當震撼,區區中耳炎和盲腸炎,在偏鄉沒有醫師做適當治療,因此埋下他日後到偏鄉服務的初心。馬偕開設後 常前往支援余文儀在台東開業採取一、二樓是診所,二樓兼有檢查床、內視鏡、雷射設備等設施,設備相當先進。當時台東馬偕醫院尚未開設,直到民國76年開設後,前三年也還沒有設置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余文儀不時前往支援。後來台東馬偕醫院設置了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但余文儀的工作並沒有比較清閒。他苦笑說每到周末就非常緊張,因為大醫院周末休息,病患一有緊急狀況就往他這兒送,往往是重症,而周末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求助無門只好自己處理。半夜來求診 突發狀況多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歲患者在凌晨3點求診,因高血壓併發血管硬化,大量流血。余文儀說,患者血管斷在鼻腔,緊急手術到早上6點,才讓患者脫離險境。這樣的突發狀況,35年來屢見不鮮。余文儀感嘆,在台東是跟鼻咽癌、口腔癌長期奮戰。台東的檳榔產業就業人口很多,抽菸、肥胖的人口也多,因此罹患中風、鼻咽癌、囗腔黏膜相關疾病的人較多。尤其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讓台東鼻咽癌患者居多,不少患者求診,余文儀會協助做病理切片,再將病患轉介給合適的醫學中心,等癒後回台東,他會接手照顧,這項花時間與心力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5年。不計醫藥費 能減免則減台東偏鄉環境與西部差異很大,余文儀感慨,患者的經濟能力多半不佳,他就不太計較醫藥費。有個紅葉小學三年級的孩童患者,家中是中低收入戶,他免費幫他做顯微手術;還有一對夫妻吵架,太太喝鹽酸企圖輕生,他特地去西部大醫院借各種型號的水銀通條,避免食道狹窄無法吞嚥,患者住院十多天,繳不出醫藥費,他也是減免。病人有需要 看到「看不動」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一段話:「名醫掛號要等一、二個月,但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是陪伴民眾的良醫。」讓余文儀印象很深刻,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當良醫而非名醫。雖然70歲了,但有太多病人都指名要他看診,余文儀笑著說,若大家還有需要,他會持續在台東服務,直到看不動為止。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5 姓名 余文儀年齡 70歲出生地 台南現職 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學歷 高雄醫學院經歷 1976年,先後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總醫師 1981年,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美國醫師考試及格 1983年,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高雄醫學院部定講師迄今 1986年,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主要事蹟 2009年,莫拉克颱風88風災南迴偏鄉義診醫師 2016年,獲衛生福利部資深醫師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肋骨骨折手術 採3D列印預後佳
手或腳骨折多以上石膏骨板固定,但如果是肋骨骨折,開刀置入骨板卻困難多了。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採用3D技術,把病患的胸骨電腦斷層進行3D重組,量身訂製符合病患身形的骨板,開刀置入時,不但減少手術中塑型、調整時間,預後狀況也較好。陽大附醫胸腔內科醫生黃筑筠表示,宜蘭人發生肋骨骨折比率比都會高,分析可能與民眾常騎車有關,病人呼吸、咳嗽、打噴嚏都會痛,甚至說話大聲或大笑,也痛得受不了,常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導致肺炎、呼吸衰竭、敗血症等併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黃筑筠說,走路或運動跌倒造成一、兩根肋骨骨折,經X光檢查確認器官未受損,無需手術治療,使用止痛藥等待骨折自行癒合,這也是傳統肋骨骨折的治療方法;但嚴重骨折多半是車禍或墜樓等,多根肋骨錯位則需開刀以骨板固定。黃表示,過去肋骨骨折無好的固定裝置,有些醫師拿固定手腳骨板來固定,效果不是很好,後來研發出鈦合金骨板,於手術中進行塑型及調整。陽大附醫採最新3D列印技術,在手術前先把要植入的鈦合金骨板,依骨折位置塑型,因量身製作,不但服貼,也節省手術時間,治癒後骨板不必再取出,這套技術將在下月台北醫療科技展中簡報。
-
2020-11-02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累到等紅燈秒睡?確診慢性腎衰竭
台中有名34歲男子3年前檢查出糖尿病、高血壓,不以為意,近日發現自己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連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說,患者沒有運動習慣,體型略胖;最近每天開車停等紅燈會不小心睡著,在家不講話也在沙發上秒睡,起初以為自己工作忙碌太累,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患者坦承3年前就發現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體重也過重,但認為年紀尚輕應無大礙,未定期回診拿藥。經檢查發現,患者的腎臟已失去功能,才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另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症狀,須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林崇智說,據統計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通常約5至8年才進入末期腎臟病需透析;這名男子生活很「宅」,雖無不良習慣、也未抽菸,但沒有注意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又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才加速腎功能惡化。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須妥善控制,否則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包括心血管、肥胖等代謝性疾病,也會致使腎臟病惡化。
-
2020-11-02 科別.牙科
醫病天地/人工植牙 仍需防牙周病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要改善缺牙也從以往的活動假牙與固定牙橋,多增加了人工植牙的選項,金門牙醫洪長享表示,隨著植體材料和植牙技術進步,以植牙修復缺齒來重建咀嚼功能和美觀,已是普遍醫療方式,不過發育中的青少年,因骨骼及牙齒的發育會有些許差異,18歲以前不適合考慮植牙,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或有血液凝固方面問題,要先作適當處置才能進行治療。洪長享說,植牙是指將鈦金屬人工牙根,以手術方式植入牙床,等到與牙床骨頭形成骨癒合後,再連接固定假牙。植牙的優點很多,包括健康的牙齒可完全保留,免磨或少磨鄰接牙,使兩邊牙齒完好,而傳統的牙橋製作必須將前後牙齒修磨小,人工植牙不必破壞真牙,便能製作固定假牙。植牙還可預防牙齒脫落後的齒槽骨流失,防治缺牙處的骨床萎縮現象,讓臉部不會變形,且人工植體本身不會有蛀牙問題,避免修磨兩邊的鄰牙,可減低其蛀牙機率,也容易清潔。洪長享說,人工植牙所需的療程,視骨頭與人工牙根密合的情況而定,一般約為6到8個月。至於人工植牙可以使用多久?洪長享說,植牙5到10年的成功率雖已達70%到80%,但仍然要維持清潔與定期回診,不然一樣會有牙周病的問題產生。
-
2020-11-01 新聞.健康知識+
手術要麻醉很緊張? 麻醉醫師:放鬆配合評估即可
動手術前民眾最害怕的就是麻醉,各醫院也常收到麻醉相關的問題,如「要打多久」、「我會是清醒的嗎」等。為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麻醉科主任謝瀛洲回應,麻醉並不可怕,只要放鬆、減輕焦慮,配合醫師的評估即可。謝瀛洲表示,民眾一聽到要手術難免都會覺得害怕,對麻醉更是陌生,若真的需要接受手術,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減輕焦慮,放輕鬆接受麻醉評估,麻醉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針對其身體狀況跟外科醫師討論後再提出最好的麻醉建議。麻醉的方式有多種,該選擇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謝瀛洲說,手術時間如超過3至4個小時以上,全身麻醉為較好的做法,若選擇半身麻醉,在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可能是清醒的狀態、會覺得不舒服。謝瀛洲指出,如果是小於2、3個鐘頭以內的手術,而手術範圍在肚臍以下的下半身部位,多半會建議可選擇半身麻醉,但麻醉基本仍然有一些風險。謝瀛洲解釋,麻醉多半只會影響周邊一些神經系統,在劑量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對心肺功能影響相對較小,即使年紀再大的病患,在半身麻醉使用上,能避免全身麻醉一些氣管插管,多半可減少到加護病房或術後用呼吸器的問題。半身麻醉時很清醒怎麼辦?謝瀛洲表示,護理師都會詳細詢問病患需求,若患者本身有很焦慮的狀況,會在手術中適度從點滴裡頭給予一些鎮靜劑,讓患者舒眠、減少恐懼感。他也呼籲,民眾若有任何問題,都可在麻醉評估時跟麻醉醫師討論。
-
2020-11-01 科別.泌尿腎臟
6旬婦咳嗽漏尿好尷尬 原來是應力性尿失禁
一名6旬婦女經五胎生產,三胎自然產,隨年紀增長,發現只要一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在內褲上,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更換衛生棉墊,還導致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他人發現,趕緊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求診,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醫師鄭詠庭指出,尿失禁可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一旦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包括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就會漏尿,這些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鄭詠庭說,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 (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仍有四成的人無法忍受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副作用而放棄。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兩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鄭詠庭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病患。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女性別再羞於啟齒,可與醫師諮詢。
-
2020-11-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右膝內翻變形O型腿加劇 保膝關節手術後快樂跳舞
新竹一名年約55歲的王姓婦人因從事教師工作需久站,退休後熱愛跳舞參加社區舞蹈班,近期右膝卻常常疼痛,蹲下去沒力氣再站起來,膝蓋痠軟,只能暫緩跳舞且就醫。就醫後醫師發現婦人右膝有明顯內翻變形,X光顯示膝關節內側有骨刺增生且退化及關節腔變狹窄的現象,導致原本的O型腿更明顯,且右腳比左腳短了2公分,走路跛腳,經「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及休養,3個多月後便回復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表示,膝關節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許多長輩擔心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遲遲不敢就醫,其實目前採用「新保膝關節手術」,文獻研究追蹤發現,可至少10年至15年不用換人工關節,而且病患可從事健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是經由膝內側下方開一微創小傷口,把內側小腿上方脛骨打開,再用強化的鈦合金及微創小傷口,矯正到正常解剖結構的角度。通常手術後隔天即可拿輔助器下床活動,傷口癒合僅需2周時間,建議休息3至4周後即可返回職場執行一般非負重性工作;若是勞力型工作,建議休養6至8周後,經門診追蹤穩定後再工作。研究也發現,手術後不少患者因為重心的轉移,膝內側開始有軟骨再生的現象,因此也稱為「保膝關節手術」,即是指膝蓋可延長壽命,免於提早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此手術只要符合BMI小於30,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且年齡介於40歲到60歲,站久或走久膝內側疼痛,膝蓋活動範圍角度正常的患者都可採用。施韋伃指出,王姓婦人開刀後約2個多月,膝蓋恢復良好,既不酸痛、也不用吃止痛藥,腳的外觀也從O型腿變筆直,不僅腿型變美觀,也更行動自如,休息1個多月後即可開始騎腳踏車,並繼續跳舞。施韋伃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有膝關節疼痛、不適無力或變形,甚至不只膝痛,開始延伸到臀痛、腰痛等情況,建議及早至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手術黃金治療期。平時也需要適度運動健走、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耐力,並控制體重來降低膝蓋負荷,延長膝關節壽命。
-
2020-10-31 科別.一般外科
不再開膛、2公分取肺部腫瘤 醫:三種人不適用
說到肺癌開胸手術,大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是鋸開肋骨、血淋淋的畫面,近年隨科技進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左右,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約半小時至一小時,但醫師提醒,肺部腫瘤超過6公分、太靠近大血管或與周圍組織過度沾黏等三種人不適用。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至2根肋骨,傷口長達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傷口更縮小至2公分。但顏銘宏也提到,由於受限於單孔操作,視野有限,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並非人人適用,肺部腫瘤最多只能4至5公分、不可長在大血管附近,也不可過度沾黏,其中較適合採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得肺癌患者,就是腫瘤位置多長在周邊的肺腺癌患者。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尤其近20年,無抽菸卻罹患肺癌人數增,確診者多是與基因較有關聯性肺腺癌患者,因此,顏銘宏建議,若直系家族成員或手足罹肺癌者,屬高風險族群,應在40歲後約每三至五年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每天一包菸(維持20年以上)者亦然。顏銘宏分享,他的一名40歲女性患者,無抽菸及家族病史,也無體重減輕、呼吸聲異常等症狀,因同住者有抽菸習慣,就是靠每年定期健檢,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腫瘤,所幸發現的早,腫瘤僅8公厘,經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改善生活習慣。」顏銘宏提醒,除重視健康檢查外,民眾應當心空汙問題,可每天透過中央氣象局空汙資訊,了解空氣品質,另外,若住家靠近大馬路,建議住6樓以下民眾勿開窗,凱以空調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再搭配空氣清淨機。除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可減輕患者疼痛,手術過程導入怡樂適療程(ERAS)也是好方法。ERAS學會理事長郭書麟介紹,以國泰醫院為例,已導入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婦癌手術及脊椎手術四科,整合外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營養等多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全人照護。顏銘宏也說,導入怡樂適療程,會從患者術前開始提升自己免疫力及體力,術後大幅降低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讓病人安心舒適地度過術後恢復階段,及早回復日常生活及回到工作崗位。國外文獻證實,原需住院3周的食道癌開胸手術,可縮短成8天就出院,幾乎減少30%住院天數。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31 科別.泌尿腎臟
6旬婦人漏尿「騷」味重不敢抱孫 醫師鼓勵別害怕就醫
1名6旬婦女歷經5胎生產,其中有3胎為自然產。但隨著年紀增長,發現只要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的更換護墊。同時,越來越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發現。歷經炎熱的夏日,私密處溼溽實在有苦難言,最後決定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求診,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鄭詠庭醫師表示,尿失禁大致可分區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或是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像是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等,就會出現漏尿的情況,此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如Duloxetine或Imipramine等,但仍有4成的人無法忍如: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鄭詠庭醫師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2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鄭詠庭醫師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病人。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希望女性別再羞於啟齒,盡快就醫診治告別滴滴答答,重拾乾爽人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30 科別.泌尿腎臟
疝氣術後別躺太久 北醫附醫研究找出返回職場時間點
台灣每年約有4萬多名患者,接受疝氣手術治療,但術後到底要休養多久,是臨床醫師常被詢問的問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蒐集12年,執行腹腔鏡疝氣手術的案例,發現術後一周內重返職場的患者,較少發生慢性疼痛,且更有利於傷口癒合;不過,工作性質屬於「重度勞力」者,仍建議三個月後再重返職場。疝氣係指腹腔內的臟器受到腹部壓力的影響,位移至不正常的位置,多數患者需要透過手術改善,不過術後常會有患者擔心休息不夠,會不會增加復發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蔡曜州分析2008年到2019年,總計506例施行腹腔鏡疝氣手術的案例,將患者分為兩組比對,一組為術後一周返回職場、一組為術後一周後返回職場,發現提早於一周內恢復正常工作並不會增加腹股溝疝氣的復發機率。蔡曜州說,接受腹腔鏡疝氣手術並提早返回職場的民眾,較少發生慢性疼痛,應與術後及早活動可刺激傷口血液循環和血管新生成,有利傷口癒合,且早期活動也可刺激組織再生,並進一步防止人工網膜對神經的刺激,從而減輕慢性疼痛。不過,患者從事的職業若是「重度勞動力」者,則不建議一周內返回職場,如從事建築工、搬運工、賣場粗工及重機械工等,蔡曜州表示,過度負重仍有導致疝氣復發的疑慮,建議術後三個月內不要負重超過15公斤,三個月後才可以恢復正常負重工作。一般從事輕度至中度體能勞動工作的患者,如廚師、電子作業員、清潔工、農場工作及負重不超過 15公斤的勞動者,術後約一周即可恢復正常工作。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巴掌仙子的另一位媽媽 「許阿姨」許瓊心守護早產兒40年
未足月的早產兒,只有幾百公克,也僅有手掌般大小,被稱為「巴掌仙子」。這些巴掌仙子出生時器官都還沒有成熟,一來到人世就面臨極凶惡的險境。在這千辛萬苦的生命道路上,這些巴掌仙子還好有另一位媽媽,人稱「許阿姨」的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一路陪伴著他們。馬偕兒童醫院十樓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可說是許瓊心的第二個家,已經70歲的她,在這裡看顧巴掌仙子,超過40個年頭。孩子健康長大 成為乾兒子新生兒加護病房裡八成是早產兒,收治的大多是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許瓊心說,這些新生兒的腦部、血管、心臟、腸胃道、肺臟等器官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新陳代謝和抵抗力都不佳,容易感染,愈小愈嚴重,其中更有兩成是重症,一出生便有腦傷或先天性心臟病、腸胃道疾病,需要手術治療。許瓊心說,要讓這些孩子存活下來,孩子一路成長的照顧都非常重要。但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照顧,細心呵護,早產兒也能發育得和足月孩子一樣好。照顧巴掌仙子40多年,每一個孩子都記在許瓊心的心裡,都是她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心肝寶貝。回憶起這些早產兒從瘦瘦小小、可能隨時撒手人寰,到現在一個個長得高大健壯,許瓊心臉上滿滿成就感。她更秀出一張參加婚禮的照片,指著照片裡一名高大的新郎說,「這是我乾兒子」。新生兒次專科 視為志業「以前沒有呼吸器、沒有表面張力活化素,也沒有產前類固醇的觀念,孩子不能活的,就是走了。」許瓊心說,身為負責急救和送走小孩的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她常為此非常難過,總希望自己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1974年左右,林尊信和何文佑醫師自海外回馬偕任職,帶回許多新生兒醫療的新觀念。擔任住院醫師的許瓊心,發現要讓巴掌仙子留在人間健康長大,原來有許多新的治療方式,當時馬偕醫院正要成立新生兒次專科,她便決定以此為一生志業。擔任主治醫師第四年時,許瓊心前往美國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受訓三個月,受到扎實的訓練,還看到照顧早產兒的完整制度,從出生到出院後的追蹤,心智發展評估,甚至營養、復健、社工,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因此在國內建立完整的早產兒醫療制度,成了一顆種子,深埋在她的心裡,等待萌芽。單株抗體注射 推動給付許瓊心與早產兒基金會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將原本僅有醫師和護理師照顧的模式,延伸到跨團隊的全方位醫療服務,整合多科別,包括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設置專責主治醫師、早產兒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以及後續的追蹤和早期療育團隊。許瓊心也推動健保給付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注射劑,這是她一生「最努力做的一件事了」!呼吸道融合病毒會導致細支氣管發炎、水腫、呼吸道受阻,使得寶寶呼吸要更費力,足以讓抵抗力不足的早產兒面臨生命危險。許瓊心說,當時雖有廠商自國外進口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但遲遲申請不到健保給付,因此許多早產兒無法使用。可退休了 仍守加護病房 許瓊心於是說服基金會補助,也說服馬偕醫院藥劑部進藥,讓高風險孩子可以使用。透過馬偕的用藥成果,她舉辦公聽會並與健保署官員對談,讓大家了解施打藥劑的成本效益是值得的,也因此通過健保給付。許瓊心早已過了退休年紀,但仍堅守在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裡,當孩子情況危急時,也常住在醫院裡看護著。守護了早產兒40多年,許瓊心說,如果有能力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且有地方讓你繼續,「就是要感謝,不必計較。」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3 姓名 許瓊心年齡 71歲出生地 台北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學歷 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早產兒基金會董事經歷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要事蹟 推動早產兒醫療,參與制度建立推動早產兒追蹤檢查及早期療育推動健保給付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預防注射☞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