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戒菸
共找到
738
筆 文章
-
-
2022-11-11 醫療.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拉警報 醫曝常見4大原因:可能血糖爆表
●睡不好、焦慮、全身不對勁,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問題:壓力或慢性病●改善解方:嚴控血糖、戒菸戒酒、多運動「醫師,我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你開藥給我吃!」身心科診間常有病人這樣說,但醫師可不敢這麼快下定論。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勳安指出,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其他身心問題的結果,應視為「拉警報」,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若是出現沒胃口、腹脹、心悸、睡不好、焦慮、疲乏、全身不對勁等問題,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耕新說,壓力或慢性病是最常見問題,症狀多半輕微、可逆,需要病人改變想法或生活習慣,不能期望光靠吃藥就能治好。自律神經系統是維持人類存活的平衡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腸神經三大系統。這些神經都是從大腦延伸到全身,控制五臟六腑,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互相拮抗又維持平衡,以調節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依程度分為大失調或小失調,依原因可分為先天或後天。張勳安表示,大失調大多源於比較嚴重的疾病或神經系統傷害,例如中毒、感染、腦瘤壓迫等;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先天的,與基因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但人數不多;最常見因身心疾病等後天因素造成的小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只是負責「拉警報」的症候群,張勳安指出,其本身不是一個診斷,是要提醒人應做詳細檢查、找出其他潛在的診斷。臨床觀察常見原因,包括糖尿病、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壓力大、缺乏運動。原因一:糖尿病失控糖尿病沒控制好,會導致神經病變,張勳安說,曾有門診病人自述身體很好,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好而就醫,結果抽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爆表。只要能控制好血糖,就不會產生神經病變問題。原因二:物質濫用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也會引起神經病變,長期抽菸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變差,酗酒則會引起酒精性神經病變,因此須戒菸戒酒,才可以改善。原因三:壓力大壓力過大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林耕新說,要學習調適壓力並不容易,很多病人不想改變生活習慣和想法,抱持「吃藥就會快好」的錯誤期待,到處就醫、看遍各科,靠鎮定劑、安眠藥來降低自律神經活性,但藥物或許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真正治療疾病,也無法改變牽動疾病的壓力,藥物副作用還可能把問題搞得更複雜,不是長久之計。「願意面對自己心裡的問題,才能開始更深一層的治療。」林耕新表示,人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常是根源於某些想法,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可以協助人學習分辨「沒有幫助的想法」、練習用不一樣的想法面對各種事情,進而把自己從原本的困境中釋放出來。不過,這通常需要至少三個月的療程,定期與專業人員晤談,不可能像吃藥一樣速成。原因四:缺乏運動少運動或不運動,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但症狀多屬輕微,建議應養成運動習慣,多從事中度運動,運動會產生腦內啡,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具紓壓解鬱作用。靜心3步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自覺忽然煩躁不安、心跳加快,很不舒服,林耕新建議,這時可做靜心3步驟,做完就能消除一半以上症狀;感覺舒服一點了,就能開始察覺、分辨自身想法。每次遇到狀況就如此練習,也能幫助自己不易陷入壓力的漩渦。靜心3步驟:1.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2. 坐下來,閉上眼睛。3. 用你能控制的最慢速度,深呼吸5次。
-
2022-11-09 癌症.肺癌
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會是肺癌嗎?醫曝一狀況才需就診追蹤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39.8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二。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5.0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二,男性的比例則為45.6人(每十萬人),同樣位居第二。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了37.2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首。性別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1.3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54.5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首。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肺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從2022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公費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獲益對象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經得過癌症的50-74歲男性與45-74歲女性,以及不論性別,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或正在吸菸、戒菸15年內的國民,目的是為了提早發現並處理早期腫瘤、癌症。這時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發現異常,報告上有類似肺部結節、腫塊等字眼的話,該如何處理呢?首先,來認識肺部結節、腫塊的定義吧!一般來說,在做電腦斷層的時候,會請病人吸氣並屏住呼吸,讓肺裡面充滿空氣,使X射線可輕易穿透、藉此成像。咦?不是電腦斷層嗎?跟X射線有什麼關係呢?這牽涉到電腦斷層背後的成像原理,可以視為照了相當多張X射線的影像之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產生的重組影像。判讀的時候,如果發現影像上出現穿透率較低、比較不透明、密度比較高的區域,就會先根據大小給予不同的命名,直徑小於三公分的稱之為結節(nodule),大於三公分則稱之為腫塊(mass)。接著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型態,大致分成幾種類型。不只如此,單是「根據型態分類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其一是分成實質結節(solid nodule)、非實質結節(non-solid nodule)跟兩者兼具的部分實質結節(part-solid nodule)三種,其中非實質結節又稱作純毛玻璃樣結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 GGN)。其二是分成實質性結節、亞實質性結節(subsolid nodule),再把亞實質性結節細分為純毛玻璃樣結節跟部分實質結節。而此篇文章後續提到與分類相關的處置,主要採用前者的分類標準。儘管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同處是這些結節「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事實上,真的是惡性腫瘤的機率只有30-40%,更常見的是良性。原因包含細菌感染造成肺部發炎,而發炎的病程結束之後,肺部組織會進行重建,其中一部稱之為纖維化,而纖維化的痕跡也會在影像上有類似結節的表現。另外,空氣污染物在肺臟裡面堆積久了造成的傷口,也是常見造成結節的原因。畢竟回顧電腦斷層成像的原理,「有結節」只是象徵著那裡有「穿透率與空氣不同」的組織,而惡性腫瘤僅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並不需要過度緊張。至於要怎麼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呢?首先,醫師會根據家族史、環境暴露、是否最近曾感染過等風險因子做初步的鑑別診斷,接著依照初步診斷結果,安排病理切片或是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除此之外,過一段時間最好再回診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時序上的資訊往往能給出更有利的線索,一個結節看起來顯著比六個月之前更大、形狀更不規則、密度更大了,相較一個追蹤了三年還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腫塊,儘管大小顯著不同,但前者是惡性腫瘤的機率還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或說在報告上看到哪些字眼,需要進入醫療系統內進行常規追蹤呢?根據衛福部公告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初次篩檢出小於6mm的結節,無論是單個或多個、非實質性、部分實質性甚至實質性的肺結節,都只要每年追蹤一次即可。不過每位病人的個體差異性高,臨床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不同的追蹤時間及策略,所以也不是一塊死硬鐵板,完全無法通融。至於大於6mm的結節,就會再根據型態決定分成小於8mm、大於8mm,或分成小於20mm、大於20mm兩組,但大致上而言,處置方式就會如前述提到的:使用再次追蹤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支氣管鏡、組織切片、手術切除等工具,以不同的時間間隔來確認結節是否增大超過1.5mm,原則是結節越大、越多的人,由於惡性機率越高,就會需要以越短的時間間隔固定追蹤。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診斷、治療工具都以日新月異的方式飛速進步,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這是醫界相當樂見的。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閱聽素養,不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而過度恐慌,避免浪費醫療資源,讓資源可以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方面的觀念也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是有提供公費篩檢的,照著規則適當就醫,相信不僅是個人,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ellomi M (2012) A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CT scan ecancer 6 260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Lee KS, Leung ANC, Mayo JR, Mehta AC, Ohno Y, Powell CA, Prokop M, Rubin GD, Schaefer-Prokop CM, Travis WD, Van Schil PE, Bankier AA.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Jul;284(1):228-243. doi: 10.1148/radiol.2017161659. Epub 2017 Feb 23. PMID: 28240562.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健檢報告說我有肺部結節?!醫解釋「這種的」才需要就診追蹤】
-
2022-11-09 性愛.性福教戰
吃對食物提升精子質量!殺精與護精行為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又晚婚,想生兒育女,除了女性年紀很重要,男性的精子質量也常是左右成敗的關鍵。泌尿科醫師提醒,在飲食習慣上,長期素食缺少膽固醇攝入、不喜歡吃水果、攝入過多咖啡因、大量服用含植物雌激素的豆類食品,都會影響男性精蟲功能。男性精子質量的好壞,受很多因素影響,根據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出版文章,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曹智惟副教授醫師撰文指出,造成精液品質衰退的可能原因,除了泌尿生殖系統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上升,環境汙染、塑化劑或可塑劑的廣泛使用、吸菸飲酒、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等,都是影響因子。影響精子品質的好壞飲食習慣病由口入,現代許多疾病是「吃來的」!根據《有來醫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田龍解答網友提問「精子品質不好與飲食有關是真的嗎」指出,精子品質不好確實與飲食有關。護精飲食想要提升精蟲品質,專家建議多攝取富含鋅含量、Omega-3脂肪酸、堅果類食物。以下幾項飲食原則可以參考:1.富含鋅元素食物:蝦、蟹、生蠔等富含礦物值鋅的海鮮。也可從其他貝類、瘦肉或豆類獲取每日的鋅攝取量。2.Omega-3脂肪酸:不飽合脂肪酸,尤其是Omega-3不飽合脂肪酸在體內可轉變為前列腺素衍生物,可促進生殖能力;而Omega-3脂肪酸主要含在深海魚類中,富含脂肪的魚,包括鮭魚、沙丁魚、鮪魚、鯖魚,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植物性則可從堅果、胡桃、核桃、蕎麥、大豆、某些植物油(大豆油、紫蘇油、亞麻籽油、橄欖油、油菜籽油...)及深綠色葉狀蔬菜獲得。3.有助於男性荷爾蒙的食物:包括銀杏、韭菜、芝麻、葵瓜子、核桃仁、杏仁、花生、松子仁等堅果類。4.有益攝護腺健康的食物:全麥,或藜麥,紅藜麥含葉黃素;巴西堅果富含鎂和硒,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預防心臟病並保護攝護腺健康。5.多攝取高抗氧的蔬菜水果。害精飲食1.膽固醇、維生素、微量元素如鋅等是精子產生、發育的必需物質。長期素食者,缺少膽固醇攝入,則會使精子數目減少以及精子活力下降。2.精子活力高低還與精囊中果糖含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不喜歡吃水果、蜂蜜等食物的男性,其精液中果糖含量過低則有一定概率造成弱精症。3.喝太多含咖啡因飲料,攝取過多咖啡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破壞睾丸內的生精細胞,進而影響男性生育能力。4.服用含有大量膽固醇和高蛋白甚至非法添加了類固醇類藥物的增肌食譜,都可能影響男性生精功能。5.常攝取加工肉品、高加工食品,可能降低精子濃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製品食物是有益或有害精子品質,有爭議看法。《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曾對此撰文,認為有害的多數都過度解釋文獻,他也引述了多篇研究指出,「直接補充大豆異黃酮都不一定減低男性雄風了,更何況是平常喝豆漿、吃豆腐!」改善精蟲品質6生活習慣1.避免久坐2.戒菸戒酒3.釋放壓力4.調整作息時間5.適當的體能鍛煉6.穿寬鬆四角內褲總結來說,飲食各有所好,只能盡量避免有害的,但記住一定要配合固定運動,增強體力才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有來醫生》.高雄榮總「如何提升精蟲品質?(男性的日常保健)」衛教文章.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MedicineNet
-
2022-11-01 醫療.消化系統
早期發現很重要!專家教你該怎麼吃與運動逆轉脂肪肝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整理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體內器官,不論心、肺、肝、腎臟等,無時無刻都在運作。體重常會和健康搭在一起,不忌口體重就會直線上升,接著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脂肪在肝臟中堆積,久而久之堆積的脂肪,會損害肝臟,並且衍生其他健康問題。肝細胞中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過多會干擾進而影響到肝臟的正常功能。肝臟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有助消化、維持血糖恆定等。國人脂肪肝已經越來越年輕化,且普遍,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像腹部右上方不適和疲勞等情況。健康問題、基因、飲食和消化系統問題都會增加患脂肪肝機會,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更高。大量飲酒引起的脂肪肝,稱為酒精性脂肪肝病。近來科學家發現,周圍的一些毒素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害。一家化學製造廠大量使用氯乙烯的化學,肝病發生率增加;專家指出,假設飲食習慣不佳還伴隨接觸化學物質,有可能會加成患病機率。多數患有脂肪肝的人最後不會造成有肝損傷情形,但肝細胞會出現炎症和損傷。這階段的脂肪肝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還不注意讓它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纖維化、肝臟硬化。這個階段的肝病稱為肝硬化,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有些人肝病會惡化,有些人則不會。可以採取措施來逆轉損害,因為肝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發現脂肪肝很重要的原因,可以透過逆轉修復降低肝臟損傷。1、維持理想體重2、體重過重,執行減重計畫,盡量讓體重落在理想範圍中3、限制脂肪攝取量。用更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包括魚、亞麻籽和核桃中的脂肪4、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5、避免攝取含有過多糖的食物和飲料,尤其是果糖,包括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茶和果汁等。6、避免大量飲酒,飲酒過量對肝臟產生有害影響7、戒菸,吸煙可能會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專家提點---👉https://bit.ly/3sMfJq0
-
2022-10-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與醫師的雙人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護理師與醫師分享就醫與行醫的心得」。一位病人細述自己的珍貴經驗,道出「要有效治好病,病人本身也要負部分責任,也要有所認知」。一位護理師分享「透過個案管理師從住院中到出院後的評估、建議、諮詢與溝通,希望病人可以重拾自己對健康的信心、讓家屬可以減輕疾病照顧的憂心」。一位家醫科醫師寫出醫師的反思,包括自己當病人、家屬以及醫師的經驗,而說出「醫師與病人唯有達成共識,彼此才能為達成相同的目標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慢性病流行的現今世代,要維護健康必須靠準確的診斷、適切的治療,還要有病人的配合醫囑、良好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的生活環境才能達成」。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病溝通之我見——學會表達很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從住院中到出院後的照護——認識個案管理師在讀完[醫病溝通之我見]後,身為醫師的我頓時陷入沈思。部分原因是在我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經驗中,文章所描寫的是我心目中的「好」病人,但這一類病人卻不常見;另一方面自己也曾以病人和家屬的角色和醫護人員溝通,角色互換的過程中也體會病人看醫師的感受。其中有一些片段都在這個時候湧上心頭。先說自己身為病人的體驗。等候是自覺最矛盾的事,當醫師時會覺得就應該依掛號的次序來看診,總認為那些想越過號碼提前看診的病人十分不應該。但當自己成為那位在候診室不斷踱步的病人時,卻禁不住想用自己也是醫師同事的地位要求提早看診。內心的魔鬼與天使幾翻掙扎後才又安靜的坐下來,要按號碼看診啊!我努力給自己提醒。從此雖然繼續受到要求提早看診病人的困擾,堅持按號碼來也能體諒病人的心情。自己有時故意不著白袍及識別證,以病人甲的模樣去結帳,想要體驗一般病人的感受,但總被醫院聰明的電腦系統識破,「啊梁醫師!今天結帳450元。」櫃台同仁笑笑的說。在醫五家庭醫學的課程中,我主要上「醫病溝通」一堂課,有些同仁可能好奇那麼一位木納不善詞令的人演講溝通!就是因為溝通是我的弱項,我才特別去學習如何溝通。另一個原因是我唸碩士時,導師是專門研究醫病溝通的社會學家,因此從她的言詞中得到不少啟發,便希望能對學生有些幫助。偶爾在醫學會議中遇到昔日的學生,他們提到學生時認為溝通課不重要,現在真正當醫師便了解看病人最大的困難是溝通。醫師與病人的關係當然不是單方面的事,病人的角色扮演對醫療的影響很大。像文章中那麼負責任與主動性的病人確實難得。在我的經驗中,這一類病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能夠配合醫師的囑咐去接受治療,往往有更佳的治療效果。畢竟醫師和病人接觸的時間有限,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了解病人,更沒有辦法事事兼顧。有些病人看診時會拿出每天的血壓記錄表,但亦有不少病人從來沒有自己在家量血壓,我的經驗告訴我,會好好自己量血壓的人,表現出對自己健康的重視,血壓的控制自然比較好。醫師苦口婆心的請病人控制體重、戒菸、按時服藥,但結果大多數是體重不斷上升,身上菸味依然濃郁、開一個月的處方可以吃上兩個月。我母親已經80多歲,每次看醫師前都會先整理她的症狀與需求,寫在一張紙上,還附上過去生過什麼病,目前吃些什麼藥,不會英文的她卻神奇的把藥包的英文字模寫出來,目的是怕自己記憶力不好會遺漏,同時為醫師節省問診時間。當然她面對自己的權利時也不會客氣,會拿出年輕時在商場打滾的本領和醫師討價還價。我覺得坦白的病人比說話轉彎抹角的病人容易處理,後者必須用各種溝通技巧去了解病人所隱藏的意思。雖然現在已經是消費者主義盛行的社會,但我的親友中仍然有害怕得罪醫師而不敢提出自己需求的例子。我覺得良好醫病互動最重要的是坦誠的溝通,才能有利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共識。明朝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提出醫家十要及病家十要,那個年代並沒有醫病溝通的觀念,但已經顯示病人不能完全把自己健康的責任交給醫師,必須盡自己該負的責任。這篇文章是以病人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做些什麼出發,並沒有說出對醫師方面的要求。要改善當前的醫病關係,除了提升醫師的專業素養之外,還需要增進彼此的了解,身為醫師亦應對如何維護良好的醫病溝通思考,我的經驗告訴我,以下幾點是溝通是必須特別注意的:1.打斷病人的說話。雖然我的訓練告訴我必須要讓病人有機會把病情及需求完整說出來,但卻在有限的時間壓迫下常常忘記。「多聽簡說」應該是看診時的座右銘。2.過早作出判斷。多忍半分鐘,有時病人便會把底牌亮出來,原來病人不是為花健保才要求做檢查的,只是擔心得癌症;詳細問診加上一些簡單檢查往往可以讓病人釋懷。3.沒有問「還有呢?」、「只有這些問題嗎?」、「還有不清楚嗎?」或短暫靜默讓病人有機會接上話題揭露更多資訊。4.確認病人了解重要的資訊。以上這些事情是知易行難,必須要慢慢養成習慣,我的方法是每天看診結束後,花幾分鐘回顧是否有那些事沒有做好,需要如何去改善,這便是反思的功夫。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會努力改進自己。唐納·尚恩(Donald A. Schön)在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中指出專家的技術導向思考模式往往會忽略顧客的需求,而反思則是一種從經驗中從新學習的工具,改變對事物習以為常的想法與行為,發展出新的方法去處理所遭遇的複雜問題。要達成以人為主體的醫療,應反思如何在人性關懷與工作效率之間去作平衡。醫師不單要反思醫療科技上的缺點加以改進,更要以病人的角度反思各種醫療行為對病人的影響。在文章中所說的「醫師與病人有共識」十分重要,唯有達成共識,彼此才能為達成相同的目標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慢性病流行的現今世代,已經沒有像抗生素般的神效藥物,要維護健康必須靠準確的診斷、適切的治療,還要有病人的配合醫囑、良好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的生活環境才能達成。
-
2022-10-2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增心肌梗塞、中風風險 醫授4招減少痛風復發飲食方式
●痛風發作後4個月內,心肌梗塞、中風機率增加●高尿酸血症是引發痛風主要原因之一●防痛風:控制三高、多喝水、少吃高普林食物經常痛風發作的人,應慎防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痛風患者若有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發作後60天內出現心肌梗塞或中風機會為未發作者兩倍,發作後61至120天則為1.5倍。醫師表示,痛風與心肌梗塞及中風危險因子相似,痛風發作後,患者對心肌梗塞及中風應提高警覺。痛風為國人常見疾病,引發痛風主要原因為「高尿酸血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說,當體內尿酸過高,會累積在關節處形成結晶,此時即出現紅腫、發炎等痛風症狀。痛風風險因子,包括家族遺傳、男性、年齡增長、高尿酸血症、體重過重、飲酒過多等。其中,高尿酸血症也是心肌梗塞、中風及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子。簡韶甫表示,當每100cc血液中尿酸值超過6毫克時,屬於高尿酸血症,就可能會出現痛風症狀,但每個人體質不同,即使有高尿酸血症也不一定會出現痛風症狀。英國諾丁漢大學與基爾大學的研究證實,痛風與心肌梗塞、中風有相互關聯性。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說,痛風為一種發炎反應,且不侷限於關節,可說是全身性發炎反應,或體內受到氧化反應影響,長期處在發炎狀態,痛風與心肌梗塞、中風有相似的危險因子,導致痛風患者於痛風發作後,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發生機率。簡韶甫指出,國際研究證實,尿酸會隨著血液循環,造成血管慢性發炎,增加高血壓機會,同時會增加心血管硬化及斑塊形成,一旦痛風發作,此時體內為急性發炎反應,發炎反應細胞會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心臟、腦部,將使原先血管斑塊不穩定、破裂,若斑塊脫落將出現急性血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增高。若要避免痛風、腦中風、心肌梗塞發作,簡韶甫及魏承駿強調,平時應定時量測血壓、控制三高;避免大吃大喝,少吃海鮮、內臟、菇類等高普林食物,戒菸戒酒;多補充水分,多吃魚肉、堅果等;肥胖者要減重,勿久坐不動;一周運動3至5天,每次運動30分鐘,從事快走、慢跑等中等強度運動。引起痛風原因也可能與遺傳有關,經醫師評估可以給予藥物治療。簡韶甫指出,常用於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可減少發炎反應及止痛,若長期服用,也可以降低心肌梗塞、中風機會。不過,若未出現過痛風症狀,很難自我發現罹患痛風,建議定期健康檢查,檢驗尿酸數值,以利及早發現。魏承駿則說,依國際研究顯示,降血脂藥物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但須經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藥物才能使用。
-
2022-10-25 焦點.元氣新聞
金馬影帝楊群膀胱癌逝 專科醫曝膀胱癌唯一症狀及預防方法
縱橫影壇和電視數十年的老牌明星楊群,已於10月24日凌晨2時10分因不敵膀胱癌,在妻子俞鳳至和子女的陪伴下逝世,享壽88歲。據悉,楊群已與病魔纏鬥一年半,癌細胞並擴散至肺部,雖經醫師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仍然藥石罔效,終於不治。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受訪曾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表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觸診,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多半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求診,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有哪些方法有助篩檢出早期膀胱癌?1.尿液檢查:最普遍且廣泛的方式為尿液檢查,檢視是否有血尿存在,如果肉眼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血尿,相對癌症腫瘤的大小也會增加。尿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的途徑又易取得,一般健康檢查或檢驗所的尿液檢查,患者接受度都很高,所以也是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2.注射顯影劑: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檢查整個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3.膀胱鏡檢查:目前軟式膀胱鏡可以降低患者對膀胱鏡的不適感,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門諾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鍾慧明醫師受訪曾指出,各種篩檢試驗的敏感度不同,都可能存在一些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所以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膀胱癌?1.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一些化學物質,如染髮劑。2.不吸菸與戒菸,並杜絕二手菸,遠離菸害。3.對於經常接觸染色、印刷、皮革之化學物品的人,較容易得到膀胱癌,更應每半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4.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排尿量維持在2000c.c.~2500c.c.以上,不要養成憋尿習慣。5.不要長期使用止痛劑。6.如需長期導尿或有尿道結石者及有膀胱癌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追蹤檢查。7.盡量少食用含有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和化學物質的食物。看詳細》疾病百科/膀胱癌
-
2022-10-20 焦點.菸酒毒傷身
林襄抽電子菸認為「不算菸」 專家打臉揭恐怖5傷害
25歲的「樂天女孩」林襄日前被爆出抽電子菸,有違啦啦隊女孩的清新形象,過去林襄曾在IG限時動態中承認會抽電子菸,並稱這「應該不算吧」,明顯認知錯誤。醫師指出,菸商行銷電子菸等新興菸品,讓年輕人誤以為電子菸無害,只是「可以吸的果汁汽水」、「是在吸維他命棒不是吸菸」,但事實上電子菸對大腦造成嚴重危害。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指出,9成以上的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與調味劑,這些化學合成的物質,即使部分成份核准為「食用」等級,並不表示可用於「吸入」,這就像牛奶可以喝,但若吸入肺部後果不堪設想一樣;更遑論電子菸裡面還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呼吸道、心血管等器官都會造成危害。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賴志冠表示,年輕人被電子菸「鉤癮」後,至少有5大影響,包括「加速尼古丁成癮」、「腦部發育障礙」、「提高誘發哮喘、肺部發炎等疾病的機率」、「成為吸菸者」、「物質濫用」。賴志冠表示,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鹽,濃度更高、吸收更快,一但停用會產生戒斷症狀,變得焦慮、易怒、坐立難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且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包括注意力、學習、情緒、衝動控制,甚至大腦的永久傷害,日前美國更爆發電子菸相關肺傷害(EVALI)。若青少年抽電子菸後,未來吸菸風險為8倍。用過電子菸的青少年,未來吸大麻風險增3.5倍,且恐成為酒精、成癮藥物等多重物質濫用者。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指出,菸商為了快速培養新客群,刻意將「尼古丁鹽」加入電子菸中,一個比指頭還小的煙彈,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人腦發育到25歲才會完備,但菸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年輕族群,對大腦及健康皆有直接的危害。面對電子菸氾濫,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建議,家長可及早預防孩子抽電子煙,可注意以下狀況:• 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 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 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 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 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 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 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提醒,菸商刻意誤導新型菸品能減害,目的是為了行銷新興菸品,但缺乏完整科學實證,想戒菸的民眾應循正規方法戒菸,勿聽信業者謠言,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董氏基金會呼籲,吸菸民眾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同時下載「戒菸就贏app」找出離住家或辦公室附近的戒菸醫療院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戒菸,擺脫菸(煙)的危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藍英哲改善受刑人口腔衛生 「不要再染黑」也改變他們的生命
屏東縣萬巒鄉衛生所、大門前面的公車站,幾位從衛生所看完病出來的老人家正在等公車。當地公車幾個小時一班,老人家忍耐著南台灣的烈日照射,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有車可搭。一位穿著醫師白袍的男士忽然出現在衛生所門口,招呼老人家們等一等他,說休診時間到了,他去換掉醫師袍,開車載大家。老人們很開心,紛紛大聲嚷著「多謝多謝藍醫師」。藍英哲醫師,民國77年起在萬巒鄉衛生所擔任牙醫師,不但是整個萬巒鄉唯一的牙醫師,負責照顧全鄉人的牙齒;還經常兼任鄉間長者看診後的司機,開車一一送他們回家。彼此結成好朋友。利他精神早萌芽,從醫後號召偏鄉醫療團。這樣的利他精神,藍英哲似乎天生就有。中學在台北念建國中學,又在台北醫學院念牙醫系,畢業實習他原本還是留在台北的,卻因為班上一位越南僑生想在台北打工賺生活費,藍英哲便將機會讓給那位僑生。兵役退伍後回家鄉屏東開業,卻又因為萬巒鄉衛生所的牙醫師去世,萬巒鄉沒了牙醫師,藍英哲竟將自己的診所收了,下鄉接棒去了。在萬巒鄉衛生所期間,藍英哲需要支援其他偏鄉。偏鄉貧瘠的醫療,進一步催促藍英哲在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並出任第一任團長。這個醫療團後來榮獲醫療奉獻獎團體獎。似乎可以說,從號召醫療團開始,藍英哲以「組織」型態落實他的利他精神;因此,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後,藍英哲加入福智文教基金會當志工,甚至「變本加厲」成為全職志工,組織福智義診團,帶領各科醫療人員往山地偏鄉義診。藍英哲不諱言,自己全副心力投入志工,曾經掀起家庭風暴。那時他大概45歲,執業收入一個月幾十萬。全職志工,銳減至每個月兩萬元不到,而且忙得幾乎完全忽略兩個還在中小學的孩子。孩子年紀小,無法理解「為什麼別家醫師的孩子可以過好日子」,也不諒解父親的選擇。藍英哲靠著福智團體的課程,才終於逐漸改善緊繃的親子關係。孩子現在都長大了,也有了很好的事業,藍英哲回顧往事,覺得那是孩子對父親的考驗,自己「因而學習了如何真誠、耐心的幫助他人」,對於日後為受刑人診治助益很大。偶然開啟診治受刑人之路,至今已七年。藍英哲是七年前偶然的因緣下開啟「進出獄所、診治受刑人」的特殊生涯。起初只在台東的矯正機關泰源技能訓練所為受刑人診療口腔疾病,不久後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慕名而來」,於是一個禮拜有三天,藍英哲在台東的獄所開六個診。前兩年又增加屏東監獄看診,今年再增加台東監獄、岩灣技訓所。可以說,已長達七年,藍英哲的病人幾乎都是受刑人。替受刑人看診,這是多數同業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獄所因此非常缺乏醫師。藍英哲答應到泰源技訓所看診之前,泰源技訓所同時間有兩百多位受刑人病患等待治療,從提出就診需求到實際看到診,至少等三個月。前往技訓所路途周折,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泰源技訓所位置偏僻,藍英哲從屏東前往,路途相當周折。他要透早出門趕早上七點的火車,花兩小時從屏東到台東;再搭一小時接駁車,抵達泰源技訓所;或者搭20分鐘接駁車到東成技訓所。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車程六個小時,收入還遠不如一般開業。藍英哲卻說自己既然發心,自不計較「本益比」,堅持了下來。也有許多人不解「幹嘛辛苦幫忙犯了罪的人」,藍英哲的回答很簡單:「醫師是救護者而不是懲戒者;受刑人既然是病人,幫助有病痛的人減輕病痛,天經地義。」即使屏東監獄收容有愛滋病患,藍英哲做好防護後如常看診。這麼些年與受刑人接觸下來,他確實瞭解到受刑人有許多值得關懷、需要幫忙的地方。像有一個病患,胸前戴了一個小女生的相片,不離身。原來,女兒才四個月大,他就進了監牢,父女十年來沒見過幾面,非常生疏。病人述說時語氣表情充滿懺悔,藍英哲趕緊鼓勵他未來好好努力補償:「希望我這樣說能帶給他們一些溫暖、光明和希望,未來不再沉淪。」「不要再染黑了!」一語雙關感動受刑人。「看牙不是只幫助受刑人口腔衛生改善,而是生命的真正改變,」藍英哲說。受刑人有的吃檳榔、抽菸,累積大量牙垢,幫受刑人洗牙的時候,他藉機勸受刑人戒菸。有一名受刑人將他的話聽進去,半年後再來洗牙,跟他說:「請幫我把菸垢清乾淨,我戒菸半年了,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獄。」藍英哲欣慰又感動,看診結束時刻意說道:「我幫你清乾淨了喔,不要再染黑了。」這名受刑人聽懂了他的一語雙關,站起身,回過頭,恭敬的對藍英哲一鞠躬:「醫師,謝謝您!」藍英哲說,要改變一個人很難,「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改變,你所做的就有價值。」有溫暖互動也有遺憾,他曾灰心又再奮起。然而,藍英哲心中也有遺憾。「藍醫師,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生很感謝您。」一名受刑人出獄前寫給藍英哲這樣的小卡片。這名受刑人五十多歲,已入獄十幾年,上顎牙齒全無,下顎僅剩零星幾顆,幸運的得到做假牙的批准。藍英哲協助他裝好假牙,預約出獄後引他接觸學習團體。受刑人在今年一月體面的出獄,藍英哲曾特地北上探望,邀他等學習團體開課了去參加,慢慢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可惜沒有來得及,他出獄不滿三個月就自殺了。藍英哲難過的思考:為什麼十幾年牢獄都熬過了,出來了反而踏上絕路?醫師大多對到監所看診有所畏懼,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衛生科長徐志民說,藍英哲單純將受刑人當成病人,認為法律已經給予他們適當懲罰,不能另外剝奪他們就醫權利,應該讓受刑人得到應有人權。徐志民讚美藍醫師體恤受刑人,幫受刑人做假牙,只收材料費用。藍醫師自己卻因長期工作,手部握拳出現板機指。他曾提醒藍醫師適度休息,但藍醫師不願受刑人久等,不肯間斷看診。民國103年,藍英哲疑因過度勞累且有家族性高血壓沒控制好,發生腦幹中風,就醫後奇蹟式復原。許多人勸他,不要再長途奔波這麼累,藍英哲承認有時體力透支,但他拒絕棄捨使命:「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是一生中做了多少利益別人的事。」對於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藍英哲說,得獎是策勵,提醒他不要浪得虛名,要能名實相符。他很感謝牙科團隊、家人一路相伴支持。藍英哲曾遭受刑人提告,目前仍在法院審理。他坦言,知道的當下很錯愕、灰心,但之後調整心態,當成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增長智慧去面對這樣的人」;並且仍然相信絕大多數病患都是感恩的,期勉自己幫助他們的心永不退失:「我清除的是他們牙齒上的汙垢與病根,他們則是給予我機會清除自心的雜染與無明。」藍英哲小檔案年紀:66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現職:寶建醫院牙科負責醫師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監獄特約醫師台東泰源技訓所特約醫師台東東成技訓所特約醫師經歷:人安牙醫診所負責醫師萬巒鄉衛生所牙醫師高雄慈悅牙醫診所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鄉離島地區巡迴醫療團第一任團長得獎紀錄:衛福部健保署頒發104年感謝解決矯正機關收容人牙科就醫問題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111年特殊貢獻獎銅質獎主要事蹟:●近7年來,每周屏東往返台東,深入台東獄所幫收容人看牙。●深入偏鄉醫療,1998年屏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擔任第一任團長,帶著簡陋器材到山上為學童看診。●成為福智志工後,籌組福智義診團,每月到偏鄉山區看診、衛教宣導。
-
2022-10-15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戒菸省錢!戒菸二年多存了50公斤硬幣,不買菸來換26.4萬元金條
在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日前臉書專頁分享「戒菸換金條」的故事。原來是有珠寶銀樓分享,老客人要買金飾,扛了一箱50元硬幣,然是他戒菸兩年多的成果。這箱50元硬幣連同箱子超過50公斤,換了重達一兩的金條共四條,價值新台幣26.4萬元。董氏基金會大力宣導戒菸,戒菸還可送金條給家人,實是太划算了。戒菸二年多 存了50公斤50元硬幣位於嘉義市的萬金珠寶銀樓於臉書專頁中,以「意外收穫」分享這個戒菸換金條的故事:「今天早上來了一個老客人要買金飾,問我們50元硬幣收不收?(他說數量有點多),我說是台幣都收,他回到車上推了一箱硬幣過來,我知道今天有一場硬仗要打。客人說這是他這兩年多來戒菸的成果,平日把剩下來的煙錢存起來就有這麼多了,他來我家之前還有秤一下這些錢有多重,全部含箱子50幾公斤,經過3個小時的清點與確認真偽,客人最後換了4條1兩金條回去送給支持他戒菸的家人作為紀念。」看到銀樓貼出這樣的訊息,網友紛紛留言:「超猛的戒菸收入」、「這個數量的硬幣還真壯觀」,有人非常肯定:「太有意義了! 戒菸換到金條與健康。」還有人說「這個太療癒了。」董氏基金會 戒菸有助省錢圓夢「董氏基金會華文健康網」說明戒菸有許多理由,其中一個便是「省錢圓夢」,歡迎吸菸者算算自己在購買菸品上,已經花了多少錢呢?不只菸品,還有買打火機、菸灰缸等花費,萬一不小心燒壞寶貝衣物或用品,加上耗損的時間,還真是難以數計。在歐美,戒菸後壽險保單還可以省50%保費。根據英國人壽保險公司「人生搜尋」(Life Search)指出,以30年壽險保單為例,可以省下台幣約41萬2000元。每天吸40根的菸槍如果戒菸,25年期的十萬英鎊房貸更可以提早14年還完,利息省下新台幣290萬元。如果現在戒話,可以順利地累積一筆存款,適逢國境解封,可以全家出國旅行,甚至作為購屋、買車、為家人投保、累積重要的生命回憶、完成年輕以來的夢想。戒菸,就趁現在。●算算你在菸品上花了多少錢:https://reurl.cc/2m2MXO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1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年奪逾2000條人命,9成患者為男性!國健署呼籲把握3要點助預防
食道癌是國人十大好發和致死癌症,光去年就奪走2030條人命,且9成以上為男性。衛福部提醒,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籲避免過燙及含亞硝胺食物、戒菸酒、有異狀快就醫等3要點。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罹癌患者中,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名、癌症死因排名第5名。國健署表示,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把握「避免過燙的食物」、「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有異狀速就醫」等3要點,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須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2-10-04 醫療.耳鼻喉
打鼾合併嗜睡 當心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
根據國外統計,隨著年紀愈大,體重愈重,愈容易受「打鼾」問題所苦。打鼾除了影響他人睡眠外,自己可能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對身體健康是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一般人睡眠時,喉部肌肉的張力會下降。如果咽喉結構較狹窄的人,當空氣快速通過時,肌肉便會震動而發出鼾聲。當肌肉張力無法承受喉部周圍組織,或吸氣產生負壓時,呼吸道便會塌陷,使空氣無法通過,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並非所有打鼾的人都會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但通常鼻、咽構造狹窄或肥胖導致呼吸道狹窄的人會有較高的患病機率。如果打鼾合併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中容易醒覺、或被目睹有呼吸中斷等症狀,就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高危險群。由於呼吸暫停會造成血氧濃度下降、睡眠片段引發交感神經興奮,長期下來易增加心血管的負擔,產生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中風、代謝症候群等病症,嚴重甚至會猝死,不可不慎。要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醫師會提供問卷了解病人睡眠品質及白天精神狀態,安排病人在醫院睡一晚,監測整夜睡眠生理檢查,包括睡眠過程中的呼吸氣流、血氧濃度、腦波、心電圖、肌電圖及胸腹運動等,藉由檢查診斷病人屬於單純打鼾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並區分為中樞型、阻塞型及混合型,及輕、中、重度不同程度。一般治療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可以從戒菸、戒酒、避免安眠藥、肌肉鬆弛劑以及減重開始。大部分病人睡眠時保持側睡的姿勢也可獲得部分改善。打鼾及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相當複雜的疾病,如有相關症狀,應尋求醫院醫師協助,經由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並根據每位病人的不同狀況,制定不同計畫及早治療。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有三種:1.止鼾牙套:較適用於輕、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病人,可防止睡眠時舌頭後墜擋住呼吸道。2.連續性陽壓呼吸器(CPAP):適用於中重度以上的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病人。原理是利用機器將空氣加壓,維持呼吸道暢通。研究證實能夠有效減少呼吸中止次數,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機率。3.手術:需要醫師詳細評估後,根據病人阻塞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而推薦適合的術式。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有斑塊、變狹窄該怎麼辦?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多低才安全?
「醫師,做檢查發現我的冠狀動脈有斑塊,已經狹窄50%,接下來該怎麼辦?」張先生擔心地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暫時還不需要做心導管,重點是把血脂控制好。」醫師說,「血脂控制好,可以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有機會漸漸消退。」研究顯示,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至一年以上,利用血管超音波能觀察到血管斑塊消退的現象。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教授指出,「當時患者使用降膽固醇針劑並搭配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40 mg/dL左右,經過一年半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斑塊的體積確實有縮小的狀況!」1/4成年人血脂超標,恐讓血管阻塞!「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全身血管都會阻塞!」王宗道教授表示,高血脂大概是僅次於高血壓最普遍的慢性病,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低密度膽固醇異常之盛行率在45至64歲男性為28.9%,女性為26.5%〔1〕。高血脂、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王宗道教授說,過去的研究發現,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裡所堆積的物質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所謂的「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全世界也都觀察到,膽固醇越高,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就跟著上升〔2〕。有些遺傳性高膽固醇病患,可能在20、30歲就發生血管阻塞的問題,王宗道教授說,低密度膽固醇是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3〕,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事實。然而,高血脂患者往往無感,不抽血檢驗,就完全不知道。王宗道醫師強調,成年人都應該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TG。一般的檢驗報告都會標示正常範圍,但是檢驗值落在正常範圍內不見得就代表正常。王宗道醫師提醒,血脂的目標值需要綜合評估患者的危險程度,也需要留意其他幾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家族病史等〔4〕。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會導致血管狹窄、阻塞,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王宗道教授解釋,腦血管阻塞會導致腦中風、冠狀動脈阻塞會導致心肌梗塞、腎臟血管阻塞會導致腎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會導致痠麻疼痛、骨盆腔血管阻塞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各種血管阻塞造成的問題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讓人失能或死亡。世界心臟日護心第1招:制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治療目標「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並非固定的數值!」王宗道醫師說,如果沒有任何危險因子、沒有任何疾病,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可訂在130 mg/dL;如果評估起來屬於中度風險,就應該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100 mg/dL以下。 王宗道醫師說,台灣、美國、歐洲的高血脂治療指引〔5〕,都很強調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如果更高風險,可以降到55 mg/dL以下,例如最近1年內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兩次以上,或者合併有多處血管的問題。臨床上會綜合各項風險,依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世界心臟日護心第2招:調整生活型態、管理危險因子、配合醫師用藥「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三管齊下!」王宗道教授指出,分別是生活型態調整、危險因子管理、與藥物使用〔6〕。生活型態調整非常重要,包括飲食、運動。王宗道教授說,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甜食、精緻澱粉等。運動方面要達到每天30分鐘,一個禮拜5天,加總起來150分鐘的運動量,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都有幫助。危險因子管理是減少各種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等。王宗道教授說,請務必好好控制,讓血壓、血糖達標;最好要戒菸,因為尼古丁會影響血管的健康;體重下降對於改善高血脂絕對會有幫助。藥物治療在改善高血脂方面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特別是在已經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助於延長壽命。王宗道教授說,其實吃藥或打針,1個月低密度膽固醇就會下降30%、50%以上,但是要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至少要半年、一年以上。控制血脂就跟控制血糖、血壓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因為需要長期治療,所以有降低密度膽固醇針劑的發展,如降膽固醇針劑能夠2週打一次,有助提升治療順從度。王宗道教授說,「研究證據顯示,血管斑塊有機會消退,只要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得夠低,例如70 mg/dL或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以上,血管斑塊體積可能漸漸縮小。」世界心臟日護心第3招:良好醫病溝通讓治療更安心「良好的醫病溝通很重要!」王宗道教授說,透過溝通,患者可以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好處以及個人化目標,才有明確的方向。在抽血數值改善之後,患者常會想要停藥,王宗道教授說,我們會提醒患者,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目標是希望能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所以需要持續使用藥物,不可擅自停藥。由於高血脂的藥物很多樣,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藥物的選擇,了解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王宗道教授說,如果服藥之後出現肌肉痠痛、無力等問題,請回診向醫師反映,不要自行停藥或吃止痛藥。現在已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兩個星期使用一次,能降低50%以上的低密度膽固醇,副作用僅少數注射部位紅腫或疼痛,患者的接受度和適應性都很好。〔6〕貼心小提醒今年世界心臟日(9 月29 日)的主題是 「用心為每顆心 (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促使血管斑塊形成,而造成狹窄、阻塞,對全身都會造成影響。王宗道教授強調,請務必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個人化治療目標,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來改善,持續控制,才能達到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漸漸消退的目標!參考資料:1.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2. NIH/Lipid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and Practice3.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mbination lipid-modifying therapy in high- and very-high-risk patients: A statement from a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Task Force4. CDC/Heart Disease and Stroke5. ScienceDirect/2022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7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high risk patien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6.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原文:
-
2022-09-29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泡泡尿代表腎壞掉要洗腎了嗎?醫曝腎臟病惡化的關鍵因素
「泡泡尿」是不是「蛋白尿」?望著馬桶裡解尿後久久不散的白色泡沫,你不由得擔心了起來:這樣是不是蛋白尿呢?自己是不是腎臟出了些問題?以後可能面臨洗腎度日的未來?先別過度緊張,其實泡泡尿的形成就跟肥皂泡泡一樣。肥皂分子是界面活性劑,能夠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讓泡泡可以穩定存在。同樣地,若尿液中出現了其他物質,在尿液衝擊馬桶水面,也容易產生久久不散的泡泡。過去常會有人把這種現象與「蛋白尿」劃上等號,但實則不盡然,並不是所有泡泡尿都代表蛋白尿。泡泡尿也可能代表尿液中含有其他原本不應該出現的物質,如:特定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等。當然,也不是所有泡泡尿都代表腎臟出現了問題,喝太少水導致尿液過濃、泌尿道感染、或者是馬桶裡有清潔劑也都會導致泡泡尿喔!腎臟是我們重要的排泄器官,能過濾血液,並以尿液的方式排除濃縮的廢物。按照一般腎臟生理,健康腎臟過濾的尿液是不太會存留蛋白質、氨基酸、葡萄糖的。一旦腎臟出現病變,便可能導致這些物質跑到尿液中,或沒能力把這些物質再次回收到血液之中。不過,正常尿液中還是會存在一些蛋白質的。腎小管在正常情況下會分泌尿蛋白(尿調理素 Tamm-Horsfall glycoprotein),以抑制結石與泌尿道感染。但若過多其他的蛋白質滲漏在尿液中,便是異常現象,也容易產生泡泡尿。事實上,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泡泡尿患者是蛋白尿。但即便如此,泡泡尿依舊可成為病人作腎臟亮起紅燈的警訊之一。若不太放心,可以到醫院以尿蛋白試紙或其他檢驗方法,篩檢看看自己有沒有蛋白尿。如上所述,蛋白尿成因眾多,可能是腎臟問題(如慢性腎病:腎小球過濾出現病變導致蛋白流失、腎小管損傷導致重吸收蛋白的能力衰退),也可以是血液中小分子蛋白含量增加(如:多發骨髓瘤、漿細胞病)、泌尿系統過度分泌(如尿道感染),導致我們能在尿液中測得到蛋白質。當然,蛋白尿也不是「只看一次」就可以下的診斷,三次尿檢中兩次以上測得尿蛋白含量異常才可以立下診斷。若單就腎臟問題而言,嚴重的蛋白尿意味著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多半為腎絲球病變導致腎絲球對血液過濾的通透性增加。如一個破了洞的濾網,大分子的蛋白質會慢慢從間隙中流失到尿液之中。除了蛋白尿的表現之外,因血液中重要蛋白的流失,還可能間接導致高血脂、全身性水腫的狀況。為什麼蛋白尿與腎病變的關聯如此重要呢?根據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DIGO)慢性腎臟病(CKD)指引,慢性腎病的定義是:為期超過3個月的腎臟功能或結構異常。其中,又以腎絲球過濾率(eGFR)以及蛋白尿作為功能異常的兩大指標。若腎臟因長期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或發炎遭受破壞,有可能導致腎臟產生永久性的病變,造成腎功能受損,這時我們便容易在尿中發現蛋白質。淺談「腎病變」與「高血壓」的關係持續性的蛋白尿通常意味著慢性腎病,其致病機轉多元:可能是免疫性、代謝性疾病、腎毒性物質、血流動力、或是腎臟感染等因素。我們又可依腎絲球過濾率以及持續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將慢性腎病分成低風險(綠色)、中度風險(黃色)、高風險(橙色)、以及超高風險(紅色)患者。若是早期較低風險的慢性腎病,經過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挽回腎臟功能,而不致踏上洗腎之路的!慢性腎病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老化......等等,其中又以高血壓作為造成慢性腎病惡化最重要的單一風險因子。在諸多慢性腎病成因之中,高血壓排行第三,僅次於排行第一的糖尿病與第二的腎絲球病變,可見血壓調控對於腎臟健康扮演莫大的角色。更有趣的是,慢性腎病與高血壓有著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微妙關係,兩者環環相扣,各自可以是彼此的成因跟結果。在恆定的生理環境下,腎臟可以藉由調控血流來維持腎內微血管壓力的穩定,然而對於過高或過低的血壓依舊可能導致疾病。若血壓太低,可能會造成腎臟灌流不足而導致缺血壞死:若長期過高的血壓,則會引起腎絲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增加的壓力會損害足細胞(podocyte)與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的完整性,讓腎臟過濾血液的屏障受損,在血管張力與通透性增加的情形下,使血漿中的蛋白質更容易滲出,進而產生蛋白尿。也因腎絲球發炎、微血管受損、蛋白尿等因子,導致腎小管缺氧壞死,腎臟功能下滑,使患者暴露於慢性腎病的風險。 同時,也因爲慢性腎病打亂了神經與荷爾蒙對血壓的調控,容易導致高血壓的發生。若欲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打破這個由慢性腎病與高血壓形成的惡性循環至關重要。高血壓除了可能引起腎臟疾患,也可能導致心衰竭、中風、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喪失等慢性共病。根據最新的台灣2022年高血壓指引,高血壓的定義已下修至收縮壓/舒張壓大於等於130/80毫米汞柱。欲控制血壓,可以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如:限鈉、減重、戒菸戒酒。控制不良便會需要降壓藥物的輔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收縮素受體拮抗劑(ARB)(前述兩者為高血壓用藥的一線選擇)、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B)、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等。未控制的高血壓,最終若使腎功能腎絲球廓清率下降至15mL/min以下,便須考慮洗腎(即血液透析)或者是換腎(腎臟移植)。透過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我們也可以避免腎病狀況的惡化。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也更加確立了慢性腎病患者白蛋白尿與高血壓控制不佳的關聯性。相較於腎絲球過濾率,蛋白尿更是在高血壓、血壓控制不佳扮演重要的決定因子。泡泡尿雖然不盡然代表蛋白尿,但仍能作為警訊,反映出腎臟功能可能出現慢性腎病變。慢性腎病的病程不容小覷,當病人有逐步惡化的腎功能、高血壓和白蛋白尿(albuminuria),未來死於心血管疾病也會較常人高出許多。如廁時若看見長久、持續性的泡泡尿,懷疑是蛋白尿時,別過度緊張,可以前往醫療院所進行檢查以排除心中的疑慮。若不幸被診斷蛋白尿一樣別太過擔心,因為透過及早介入治療也是有辦法改善腎臟病的預後的!參考資料:1.Khitan ZJ, Glassock RJ. Foamy Urine: Is This a Sign of Kidney Diseas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Nov 7;14(11):1664-1666.2.Carroll MF, Temte JL. Proteinuria in adults: a diagnostic approach. Am Fam Physician. 2000 Sep 15;62(6):1333-40.3.Levey AS, Grams ME, Inker LA. Uses of GFR and Albuminuria Level in Acut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2 Jun 2;386(22):2120-21284.Nangaku M. Chronic hypoxia and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a final common pathway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 J Am Soc Nephrol. 2006 Jan;17(1):17-25.5.Ku E, Lee BJ, Wei J, Weir MR. Hypertension in CKD: Core Curriculum 2019. Am J Kidney Dis. 2019 Jul;74(1):120-131.6.6.Wang TD, Chiang CE, Chao TH, Cheng HM, Wu YW, Wu YJ, Lin YH, Chen MY, Ueng KC, Chang WT, Lee YH, Wang YC, Chu PH, Chao TF, Kao HL, Hou CJ, Lin TH.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 Sin. 2022 May;38(3):225-325.7.Agarwal R, Andersen MJ. Correlates of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Hypertension. 2005 Sep;46(3):514-2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泡泡尿怎麼辦?要洗腎嗎? 淺談腎病變與高血壓的關係】
-
2022-09-2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 7千人揪出21名肺癌「18人有家族史」
肺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3及4期)發現存活率低,為讓肺癌患者在早期(0及1期)被找出,國健署今年7月1日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執行81天以來有7千多人參與,找出21名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早期就有20人,成效顯著。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統計今年7月1日至9月19日,全國共有7557人參與,包括4200名男性、3357名女性;其中4470人具肺癌家族史,2753人為重度吸菸者,3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共找出21名確診肺癌患者,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20人,僅有1名為第3期肺癌。其中18人具有肺癌家族史、2人為重度吸菸者、1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團隊2015年執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研究,他今本報電訪時表示,國健署執行LDCT計畫,與2015年所做結果非常相似。他指出,肺癌患者中沒有做過篩檢,有半數到醫院診斷時已是3、4期,超過一半都無法開刀治療,必須靠標靶、免疫治療,不僅花費龐大醫療資源,患者晚年生活也痛苦,且有抗藥性問題;若透過篩檢,9成患者可於1期時及早篩出、診斷,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肺癌之所以存活率低,因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有症狀才就醫大多以晚期。108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肺癌早期(0及1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期別之間存活率差距甚大,這也顯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表示,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抽菸及不抽菸族群提供公費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此項政策也記載於世界肺癌組織官網。肺癌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一,且是所有癌症中健保給付支出最高,但健保給付中超過一半是肺癌晚期病人。他指出,透過篩檢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不僅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更有機會治癒,保有患者生活品質。此次LDCT計畫受檢民眾,有11.7%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楊泮池建議,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至於已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儘早診治。國健署補助LDCT計畫執行至2030年,預期診斷出3.9萬至4萬名肺癌患者。國健署補助LDCT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透過戒菸及減少二手菸,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名單查詢(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6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患者,失禁比率高4倍!5招改善尷尬
● 失智者認知功能退化,易失禁● 不同失智症類型,有不同失禁行為表現● 失禁不一定要穿紙尿褲68歲張太太外出聚餐,好友們在席間談笑風生,突然一股尿騷味飄來,場面頓時尷尬。她連忙拉褲子並去洗手間整理儀容,大家笑說:「年紀大了就是這樣!」張太太因此感到焦慮,日後不太敢出門,人際社交斷鏈後,失智症狀也隨之惡化。失智患者 失禁比率高四倍愛力思失智症中心創辦人簡均穎說,長輩罹患失智症之後,一定會面臨大小便的照護問題,病程到了中重度,幾乎都會出現失禁情形。失禁也是患者及其家屬最惱人的症狀,包括是否該使用紙尿褲?用了之後是不是就無法擺脫?到底該不該讓長輩使用紙尿褲呢?隨著年齡增長,失禁是身體老化表現之一,但不是正常老化必然的結果,而失智症患者發生失禁的比率更是一般同齡人的四倍,主要是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不知道有尿意、不知道廁所在哪裡、忘記怎麼上廁所。照顧者應仔細觀察生理、心理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與醫護人員討論解決方法。長輩失禁了,家屬除了無奈、生氣,不妨藉由輔具訓練如廁,一方面提升生活品質,一方面訓練如廁增加自理性和自尊心。簡均穎說,當長輩有失禁困擾,家屬會立刻想到包尿布,但這是長輩守護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被迫包上紙尿布,反而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定時排尿 可降低失禁頻率初期可先嘗試定時詢問、定時排尿引導,並仔細記錄飲水與排尿狀況,找出規律性或安排規律作息,把尿排乾淨了,藉此降低失禁頻率。若失禁情況嚴重,目前成人紙尿褲也有針對不同需求、患者行動力而改良設計的褲型紙尿褲,就像是內褲一樣可以自行穿脫,可訓練手腳肌肉。改良的褲型紙尿褲能保有長輩如廁的隱私尊嚴,可以練習感知尿液、移動到廁所解尿,包括脫離對尿布的依賴。依據不同的失智病程,長輩需要的紙尿褲類型也會有所不同。簡均穎提醒,對失智長輩要多點耐心和關心,同理他們因認知功能障礙的行為、情緒變化,才能有助於延緩失智惡化。5招改善失禁1.建立規律如廁習慣:定時定量飲水、定期上廁所2.善用輔具協助改善:改良褲型紙尿褲能自行穿脫3.增加骨盆肌肉運動:訓練下肢力量,強化骨盆肌4.改變日常生活型態:減重、戒菸及少攝取咖啡因5.改善居家環境動線:廁所位置明顯標示【免費線上課程】失禁一定要穿紙尿褲嗎:https://pse.is/4gsgts想知道更多失智失禁的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控制三高、揪出心房顫動 才能預防二次中風
依健保署統計,國內每年住院腦中風患者約7萬人,其中不少為二次中風。去年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患者總計為5萬4,923人,屬於腦中風再次住院人數為4,217人,占比為8%。其中缺血性腦中風為4萬526人,再次中風住院人數3,186人,占比為7%;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有1萬4,792人,再次中風住院人數為1,055人,占比為8%。二次中風一定更嚴重?因個案身體狀況不同。「二次中風發生原因,往往是因為第一次中風的病因無法立即排除所致。」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說,以水管來比喻,家中水管破裂或阻塞,可能是水管老舊、水質不佳、水塔被異物塞住等系統性問題,這些水管問題無法立刻解決,即使暫時修好,有可能再度破裂或阻塞。就如同第一次中風,可能是三高問題所致,即便是用藥治療腦中風,也無法完全扭轉三高,二次中風的風險仍然存在。至於二次中風嚴重程度是否會超過第一次中風?連立明說「不一定」,會因個人的生活型態、三高病情、血管阻塞程度等而不同。因此首次中風後,飲食須少油、少糖,且多運動、戒菸,改善生活型態,才有可能避免二次中風。24小時心電圖使用率低,主動檢查外,也靠病人自覺。依據健保大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病患相關檢查,24小時心電圖使用率5%、2萬2,226人,為各項檢查(包含核磁共振、電腦斷層、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使用率最低的項目。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一般而言,急性腦中風患者送至急診時,會進行心電圖檢查,但此時不見得能發現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分陣發型和持續型等,當患者住院後,若懷疑中風原因和陣發型心房顫動有關,將進一步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測,以增加心房顫動之檢出率,給予合適治療藥物,並擬定預防二次中風的治療策略。「有些病患即使做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發現心房顫動。」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說,平時可以透過自行量測脈搏,或利用具量測心律功能的智慧型手表或手環,當發現心律疑似不規則時,應速就醫檢查,若有必要應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發生的風險。心房顫動與老化有關,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患者一定會愈來愈多。超級危險因子!共病前五名都與三高相關。依據健保署統計,去年腦中風病人共病前五名依序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混合型高血脂、高血壓型心臟病。鄭建興說,此五項共病多為三高問題,從整體血管疾病觀察,若不加以控制、治療,容易引起血管硬化等併發症,不只是發生腦中風,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出現致死的可能性。三高患者平時一定要隨時量血壓,並控制病情及相關危險因子。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說,遠離腦中風應避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若有三高問題應按時服藥,並利用心電圖檢查等方式,早期發現心房顫動,而男女腰圍應不超過80及90公分,平時多運動、不吸菸,若有腦中風家族史應提高警覺,而曾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持續追蹤,以防二次中風。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及早防治重於治療。趙子凡說,針對腦中風及二次中風防治,還需及早發現及治療心房顫動,如已知心房顫動患者應經醫師評估,給予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部分患者對於抗凝血劑有疑慮,擔心服藥後增加體內出血風險,應提高民眾認知,增加醫囑順從度。李俊泰說,國內男性首次中風年齡約64、65歲,女性為68、69歲,且有年輕化趨勢。曾有一名40歲男子長期吸菸,腦中風後檢查發現,血管老化情形已與60、70歲的阿公差不多。未來中風病人愈來愈多,因此不能只重視疾病治療,而是要走向防治。他建議,政府應落實國中小、高中的腦中風衛教,讓學生了解中風的危險性,如果父母、阿公、阿嬤出現中風症狀時,可以及時警覺並搶救。
-
2022-09-25 焦點.用藥停看聽
控制壞膽固醇的史他汀怎麼吃?藥師詳解他汀類藥物差異及其副作用
控制高血脂的重要性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最重要的風險因子,過多的血脂肪堆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其中,心臟疾病(包含心肌梗塞)與腦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在台灣110年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二名及第四名[1]。因此,從根源控制血脂肪,才是最有效預防心腦併發症的方法。最需要注意的血脂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a.k.a.壞膽固醇血脂肪分成兩種,一是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簡稱TG),一是膽固醇(Cholesterol)。根據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密度不同,膽固醇又分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HDL-C)。高密度脂蛋白(HDL)會把組織及血管壁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數值越高越好,通常稱之為「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會鑽到受傷的血管內皮下面,氧化後形成動脈硬化斑塊,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兇,數值越低越好,因此被稱之為「壞」的膽固醇。臨床上,上述三種血脂肪的數值通常是連動的。當進食的脂肪過多,體內的TG會升高,造成LDL和HDL也升高,接著LDL會卡在血管內壁造成動脈硬化、而HDL會經由腎臟排泄,因此臨床上最常看到TG高、LDL高、HDL低的情形。我們最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數值,因為他才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兇。因此,臨床上決定高血脂是否要開始治療、用藥後效果是否顯著、血脂肪控制的情況如何,大部分都是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除非三酸甘油脂(TG)太高,才會特別針對三酸甘油脂治療。最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史他汀)要把膽固醇降下來,首選藥物就是鼎鼎大名的Statin類藥物,這是一群學名以statin結尾的藥物。Statin類藥物的機轉是,透過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酵素HMG-CoA還原酶,達到減少體內膽固醇的效果。Statin類藥物非常有效,可以大幅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量,也因此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風險。研究指出,在急性冠心症發生的1~4天內服用Statin,跟對照組比起來,可以降低病人在16週內再發生一次急性冠心症的比例[2]。另外一篇研究指出,使用高強度Statin藥物,與中強度Statin藥物相比,Statin強度越高,減少急性冠心症再發作的效果更好[3]。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在已經中風過的病人中,服用Statin可以有效減低日後再度中風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4]。不同史他汀的差異常見的史他汀類藥物有Rosuvastatin(Crestor®冠脂妥)、Atorvastatin(Lipitor®立普妥)、Fluvastatin(Lescol®益脂可)、Simvastatin(Vytorin®維妥力)、Pravastatin(Mevalotin®美百樂鎮)。根據藥物劑量及效價強度(potency)的不同,不同劑量、種類的statin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幅度也有高低的差異。舉例來說,Atorvastatin 40-80mg與Rosuvastatin 20-40mg可以減少LDL-C的數值50%以上,屬於高強度Statin,Fluvastatin 80mg、Simvastatin 20-40mg、Pravastatin 40-80mg則是約可降低30-50% LDL-C的數值,屬於中強度statin。而目前已有研究指出,亞洲人相對於西方人,可以用較少的劑量達到相同的降LDL-C的效果,雖然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目前歸因於基因上的差異[5]。因此在台灣,常常可以看到醫生開立的劑量大概只在中強度,而不是高強度,這就是原因喔!並不能因此認為自己吃的劑量只是中強度,而認為自己的高血脂相對來說不嚴重喔!常與史他汀併用的降血脂藥物除了Statin以外,降血脂藥物還有許多種。其中有兩種藥物被研究證實與史他汀併用的效益更大,因此時常與之併用。以下分別說明:1. Ezetimibe(怡妥錠):降低LDL-C為主,與Statin併用可以把LDL-C數值降得更低,並減少心血管疾病再發生的風險[6]。膽固醇約3/4來自肝臟合成,約1/4來自食物攝取。Statin主要是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而Ezetimibe的機轉則是抑制體外攝取的膽固醇,因此兩者合併使用可以把降低膽固醇的效益最大化。2. PCSK9抑制劑:PCSK9會代謝LDL受體,使LDL受體無法回到肝臟表面回收LDL,導致血液中的LDL上升。PCSK9抑制劑則是藉由抑制PCSK9的作用,減少血液中的LDL的數值。研究顯示,PCSK9抑制劑與statin併用,一樣可以把LDL-C數值降得更低,且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7]。值得注意的是,有另一種主要降低三酸甘油脂(TG)的Fibrates類藥物,也很常與Statin併用,原因是很多人同時TG及LDL-C都高。然而,Fibrates類藥物和Statin類藥物併用雖然更能有效降低TG和LDL-C,但Firates類藥物會降低Statin類藥物的代謝,導致體內的Statin類藥物濃度升高,增加肌肉病變的副作用可能性[8],所以若是併用,病患必須更加注意相關副作用症狀,一旦發現,請立即回診告知醫生。史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根據大量的研究與臨床上使用的經驗,大部分人都認同長期使用Statin是安全的,但Statin仍然有些副作用,需要我們注意觀察。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疹、腸胃不適,最有名且危險的副作用則是「肌肉病變」及「肝功能指數上升」。在肌肉病變的部分,有些人會出現肌肉疼痛、僵硬、痙攣的症狀,有些人血中肌酸激酶(CK)數值會升高。最嚴重的情形,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症狀包含肌肉疼痛、無力、茶色尿,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產生嚴重併發症。若肌肉不適的副作用症狀太嚴重,則會考慮換一種降血脂藥物使用。史他汀類藥物與飲食的交互作用服用史他汀類藥物之後,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避免食用會與Statin產生交互作用的「柑橘類」,如中秋佳節台灣人常吃的柚子,就是必須避免的食物!「柑橘類」食物會減少史他汀在體內的代謝,進而使Statin在體內濃度大幅上升,增加發生副作用的風險,嚴重者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與肝炎。另外,市面上常見的紅麴相關保健食品,也不建議和史他汀類藥物一起服用,因紅麴降血脂的作用方式和史他汀藥物相似,因此若兩者併用,也會大幅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所以千萬不要擅自使用紅麴相關保健食品!身為高血脂病患,我該做什麼呢?本篇文章介紹了高血脂最常開的藥物—Statin(史他汀)。身為高血脂病患,最重要的是了解史他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降低膽固醇藥物種類,需要注意服用後有沒有發生肌肉不適的副作用。若無法忍受肌肉不適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換藥;若發現有肌肉疼痛、無力、茶色尿等情形,要儘速就醫,檢查是否有橫紋肌溶解症的可能。另外也要注意避免服用「柑橘類」食物,會增加史他汀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雖然史他汀藥物非常有效,但高血脂也可以透過非藥物治療改善,包含飲食控制、戒菸、減肥、運動等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更能有效降低LDL-C的數值,LDL-C數值越低,動脈硬化風險越低,發生心、腦、四肢併發症的機率也越低。配合規律服藥,並進行飲食控制及運動,準備跟心肌梗塞、腦中風說掰掰!參考資料:1.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2022, June 30). 衛生福利部2.Schwartz GG, Olsson AG, Ezekowitz MD, et 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MIRACL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1;285(13):1711-1718.3.Cannon CP, Braunwald E, McCabe CH, 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06 Feb 16;354(7):778]. N Engl J Med. 2004;350(15):1495-1504.4.Amarenco P, Bogousslavsky J, Callahan A 3rd, et al.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8 Jun 13;:null]. N Engl J Med. 2006;355(6):549-559.5.Naito R, Miyauchi K, Daida H.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Statin.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7;24(1):19-25.6.Cannon CP, Blazing MA, Giugliano RP, et al. Ezetimibe Added to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15;372(25):2387-2397.7.Sabatine MS, Giugliano RP, Keech AC, et al.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376(18):1713-1722.8.Backman JT, Kyrklund C, Kivistö KT, Wang JS, Neuvonen PJ.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ctive simvastatin acid are increased by gemfibrozil. Clin Pharmacol Ther. 2000;68(2):122-129.【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承翰藥師】我吃的Statin到底是什麼藥?常見降血脂、降膽固醇用藥報乎你知】
-
2022-09-25 癌症.頭頸癌
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台灣的檳榔問題離解決仍很遙遠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今天發表The Seeds of Ignorance — Consequences of a Booming Betel-Nut Economy(無知的種子——檳榔經濟蓬勃發展的後果)。作者William Moss醫生的工作單位是塞班島加拉班市聯邦醫療保健公司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我看到這篇文章後,就搜索檳榔的最近相關資訊(限定一年內),結果看到三條有趣的:2021-11-1台中榮總:嚼檳榔可抗新冠病毒?2022-7-28今周刊:18歲開始幫家裡賣檳榔賺了2、3千萬和2棟房2022-9-20聯合新聞網:大陸歌手吃檳榔致癌過世 浙江通令永久禁售檳榔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篇文章共有11段,其中兩段提到台灣,尤其是提到「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以及「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我把這篇文章局部翻譯如下:在2022 年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銷售一個沒有警告標籤的致癌物仍然是合法的。檳榔棕櫚樹(areca palm)的纖維種子,通常被稱為「檳榔」(betel nut),已經在整個亞太地區種植了數千年。堅果被咀嚼但沒有被吞下。它通常放置在口腔中,以菸酸為基礎的檳榔生物鹼(arecoline)被經口(transorally)吸收。人們將這種物質用於增強警覺性的興奮作用,而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輕微的快感。儘管咀嚼習慣千變萬化,但檳榔通常是與煙草、熟石灰和植物葉子一起使用。根據經常被引用的估計,2002 年全世界有 6 億檳榔使用者,這使得檳榔中的檳榔鹼成為繼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之後第四大最常用的藥物。除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 1 類口腔致癌物外,檳榔還會促進非惡性牙源性疾病,並與迅速增加的全身性疾病和不良妊娠結局相關。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咀嚼檳榔,不知道其破壞性的影響,並且缺乏對口腔癌的了解。有大量證據表明,近幾十年來,整個亞太地區的檳榔消費量和口腔癌發病率均急劇增加。這些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忽視採取公共衛生舉措來解決檳榔的生產和使用問題——這是一個價值 10 億美元的產業。除了少數一些例外,其他地方的情況也沒什麼不同。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自 1990 年代後期實施多項政府資助計劃(包括全國教育宣傳、戒菸課程和種植替代經濟作物的激勵措施)以來,台灣多個年齡組的檳榔使用量顯著減少。然而,該國的檳榔問題仍離解決很遙遠;因為相當大比例的工人階級仍繼續咀嚼。此外,檳榔貿易在台灣已被廣泛性感化(sexualized):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binlang girls)仍然散佈在高速公路上的透明隔間裡兜售檳榔。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台灣減少檳榔使用的努力並未在其他地方得到複製,包括在附近有類似咀嚼歷史的地區。例如,即使公共衛生專家預測 2016 年至 2030 年僅在湖南省就會有大約 250,000 例新的口腔癌診斷出現「人道主義災難」,但中國政界人士並未對檳榔的使用做出嚴肅回應。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檳榔公司分發了由口罩和檳榔組成的免費工具包。這些產品有多種水果口味,廣告商使用色彩繽紛的廣告和朗朗上口的短語將它們推銷給工人階級。湖南省的銷售額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最後,在 2021 年底,政策制定者採取了選擇性廣告禁令作為回應,其中不包括強制披露健康風險的規定。就目前而言,醫學界被困在局外,因為一個基本上不受監管的行業助長了一場全球健康災難——這令人痛苦地提醒我們,在解決特權人群和邊緣化人群之間嚴重的健康差距方面進展甚微。也許著名的神經科學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在 1899 年說得最好:「每種疾病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cal); 第二,政治。」原文: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
-
2022-09-21 失智.大腦健康
921國際失智症日 醫師:12項危險因子要避免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成大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目前國際研究認為失智症有6成與基因等天生因素有關,但是4成是後天環境造成,其中有12項危險因子,空汙與聽力損傷都列入,值得關注。白明奇表示,英國醫學期刊Lancet於2020年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有6成是先天性或仍未明瞭,4成則是可能與後天環境有關。這4成後天環境因素中共有12項危險因子。研究報告顯示,12項的危險因子,也是可以遠離失智症的對策,包括:控制糖尿病、治療高血壓、避免頭部外傷、戒菸、減少空氣汙染、避免中年肥胖、經常保持運動、降低憂鬱發生、避免過量飲酒、治療聽損或配戴助聽器、維持常態社交與高度學習。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聽力受損,絕不能輕忽。白明奇表示,目前很多研究都在尋找治療失智症的方法,但是結果顯示當病人的認知功能逐一出現退化異常,被醫師診斷為失智症時,大腦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這也是為何根治失智症的臨床試驗多會失敗的主要原因。一項顯性遺傳阿茲海默症家族帶因者的研究,長期追蹤大腦中的乙型類澱粉(β-amyloid)蛋白、腦脊髓液中的乙型類澱粉蛋白與滔(τ)蛋白、大腦海馬迴的容積、神經元利用葡萄糖的代謝,以及臨床失智嚴重度。結果顯示,這6個指標的起點,集中在病人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的20年前,也就是患者失智症的發展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等到有症狀出現被發現,要治療為時已晚,所以及早預防有其重要性。他提出「三動兩高」的觀念,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與高抗氧化。他的失智症特別門診的診療桌上,放了一個印著健腦丸的鐵盒,當病人問哪裡可以買到這盒健腦丸,他就會指著旁邊寫著「運動、互動、做家事」的立牌,告訴他們「做這三件事,等於吃健腦丸」。
-
2022-09-19 醫療.心臟血管
被診斷高血壓但不想吃藥可行嗎?醫曝為何血壓升高後就回不去
高血壓在台灣是盛行率相當高的慢性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值得注意。衛福部曾於2017年及2021年分別進行「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之調查,在取樣「2013-2016年」的調查中,20至39歲的高血壓患者之中男性、女性、總比例分別為8.14%、3.30%、5.75%;但到了2021年的相同調查,高血壓患者中的男性、女性、總比例皆有所提升,已經來到9.57%、3.40%、6.52%。也就是說在這個年齡層,大約每10個男生、30個女生當中,就有一個已經罹患高血壓;也可以說路上的青壯年中,每16個人就有一位是高血壓患者。相對的,在40至64歲這個年齡層,這三個數據則從2013-2016年的36.37%、23.08%、29.66%,微幅下降至2017-2020年的34.11%、23.88%、28.93%,比例並沒有太大改變。血壓比標準高,就是一種病?!高血壓可分為原發型及次發型,「原發型」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但最可能是在各種基因、環境因素影響之下,共同對心臟、血管、腎臟系統的構造與功能產生影響而導致。舉例而言,年齡較大、體型肥胖、具有家族史、黑人、腎元(一腎臟內結構)較少、高鈉飲食、飲酒量多、運動量少的人,儘管以上風險因子都沒有證據顯示與高血壓直接相關,但具有上述風險因子的人獲得高血壓的比率,就是比沒有的人來得高。「次發型」高血壓則與上述的「原發型」高血壓不同。「次發型」高血壓具有明確關聯的病因,包括藥物、腎臟病、內分泌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臟結構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以上原因多數可以治療,不過具有這些病因的人,常常同時具有前述所提及之風險因子。因此要妥善地控制血壓,需要病人、醫生、乃至家屬之間的配合,除了終身服藥與監測之外,行有餘力也可在生活中輔以SABCDE原則,幫助血壓的穩定。詳情請見:高血壓Out 淺談高血壓與治療。探討完「高血壓」的成因之後,我們還想知道控制血壓究竟有什麼好處呢?畢竟「血壓」本身,只是把壓脈帶套住手之後,血壓計上面看到的一個數字而已呀?這個數字就算很高,但人沒有什麼不舒服,這樣會對身體帶來什麼影響嗎?又甚至,如果都已經比正常值高了,那再高一點有什麼差別嗎?有,控制血壓當然有許多好處、高血壓當然有許多負面的影響、比正常值「高」跟比正常值「高很多」也當然有許多差別。已經有相當多研究證實,無論一個人年齡、性別如何,被檢查出高血壓之後,罹患心臟疾病(如心臟肥大、心臟衰竭等)、血管疾病(如腦中風)、腎臟疾病的風險,硬生生比血壓正常的人高出許多。幸好在心臟疾病的部分,與糖尿病、高血脂、吸菸等其餘三高疾病比起來,透過定期服藥及回診,血壓就能獲得相對良好的控制,比起控制血脂、血糖、或是戒菸,顯然是最簡單的控制項目。不過一旦沒有好好控制的話,血壓越高的人,罹患這些疾病並產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相對應提高。舉例來說,在一個約100萬人參與的研究當中發現,不管是任何年齡層,以正常人的收縮壓115mmHg,舒張壓75mmHg為基準,收縮壓每增加20mmHg、及舒張壓每增加10mmHg,因心臟疾病或中風死亡的機率,就會增加為2倍,相當驚人!這些疾病除了發作時會導致嚴重不適(如心臟衰竭導致的呼吸困難、水腫,腎臟疾病至後期導致的洗腎等)之外,更重要的特性是,出現症狀時,儘管多數能以醫療介入減緩,但病程往往已經不可逆轉,病人必須一輩子試圖與其和平相處。套句電視劇的台詞就是,「可是健康的身體,我回不去了。」為什麼血壓升高之後就回不去了呢?首先來解釋一個貫串全文的概念,血壓。講到壓力,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水壺「由上往下」壓在桌子上的畫面。一般而言水壺給桌子的壓力值,是在「水壺跟桌子的接觸面積」之上,「水壺的重量」所施加的數值;但學過物理之後,我們知道只要兩個物品有接觸、有地心引力帶來的垂直作用力存在,就算是「有壓力」。因此「血壓」的數字很大,其實並不是血液把血管「壓得很扁」,比較像一群血液分子被關在血管裡面,一方面彼此擠壓、一方面又要往前流動,無可避免地對旁邊的血管壁施加了向外的、很大的壓力。所以高血壓造成的後果,是血管側壁受到向外的壓力太大,以致最後超過負載。就像下大雨的時候馬路淹水,是地下水系統過載的後果,差別在於人體的血管系統有彈性,所以過多的血液一開始不會漏出來,而是留在血管內,對側壁產生更大的壓力,直到有一天不堪負荷而破裂。高血壓症狀持續會怎麼樣?接著是與病名的對照,如果血管破裂位置在主動脈,稱之為主動脈剝離;如果破裂在腦部,稱之為中風。發生在負責意識的區域,就會失去意識;發生在負責運動的區域,就會手腳癱瘓;發生在負責語言的區域,就突然不會講話了。發生在腎臟時,長期忍受高壓的腎臟血管會硬化而失去功能,無法提供腎臟組織氧氣與養分,造成其過濾功能喪失,病程進展至後期,就可能會進展到需要洗腎的程度。說了這麼多,從致病原因、控制血壓的好處、一路說到高血壓影響身體器官的機制,無非是希望在高血壓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下,大家能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提早預防嚴重疾病的產生。同時,也能更加重視自己身體傳來的訊息,尤其其中可能藏著求救訊號。換句話說,即使真正診斷了高血壓,雖然要提高警戒,但也不是世界末日,不但不要「放棄治療」,甚至要慶幸自己有遠見,已經提早預見之後的風險,並獲得了提早控制的機會。而提高警戒的方法,除了繼續改變生活型態之外,定期量測血壓、用藥及回診也是缺一不可,若以上都達成的話,各位讀者身上的心臟、腎臟、血管們想必也會相當欣慰。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健康署>健康主題 >疾病防治 >慢性病防治 >三高防治專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病盛行率2.UpToDate: Overview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3.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Peto R, Collins R;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2 Dec 14;360(9349):1903-13. doi: 10.1016/s0140-6736(02)11911-8. Erratum in: Lancet. 2003 Mar 22;361(9362):1060. PMID: 12493255.【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被診斷為高血壓怎麼辦?我就是不想吃藥】
-
2022-09-13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師籲清冠一號全面公費 王必勝:不會讓中醫師委屈
衛福部9月8日公告限縮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引發中醫師反彈,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隔日緊急開會並修正放寬3對象納入公費範圍。國民黨團今再舉行記者會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一同呼籲,全面解除公費清冠一號的限制。王必勝今表示,9月底會進行適用範圍討論,不會讓中醫師委屈。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今舉行記者會聲明表示,清冠一號被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認為有療效,呼籲政府全面解除對公費清冠一號限制。林展弘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將各種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這也是醫師給予孕婦建議的主要參考,配方的中藥沒有細胞毒性作用,且在這三年的文獻記載中沒有任何對姙娠階段(對母體與胎兒)或哺乳階段(對母體與嬰兒)有藥物禁忌之相關記載,實為最安全的用藥之一,希望在放寬標準上亦將其納入使用範圍。」也希望將12歲以下孩童納入使用範圍,避免發生新冠後遺症。林展弘也說,「吸煙認定之標準模稜兩可,是曾經吸菸但已戒菸數年?患者自述?牙齒黃斑?如此模稜兩可的標示,著實增加第一線中醫師判讀之負擔。」王必勝今於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回應,他早上已有收到中醫師公會人員提出的建議,「他是不是比較忙沒收到(訊息)?」也與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保持聯繫,在這項議題上給予很多建議,9月底會討論適用範圍,不會讓中醫師委屈。王必勝強調,他對中醫師們相當敬重,也重視清冠一號使用,會滾動式檢討新方案,全面解除需要經過討論,所有防疫措施都應該接受管理。
-
2022-09-13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攪局 四癌篩檢「近2年最大挑戰」 仍揪6.8萬人異常
新冠疫情延燒2年多,影響民眾就醫、篩檢意願,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也受影響,但參與癌篩計畫的200家醫療院所,仍盡力提供民眾服務,據統計,近2年醫療院所執行四癌篩檢470萬人次,占全國四癌篩檢總量56%,更找出5.4萬名癌前病變及1.3萬多名癌症個案數,搶救6.8萬多名個人與家庭。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擴大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並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全方位癌症防治策進計畫/癌症防治品質精進計畫」。不過109、110年是推動癌症篩檢以來「面臨最大挑戰的2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包括民眾主動篩檢的意願降低、社區活動暫緩及醫療院所服務降載等。但國健署與醫療院所仍通力合作,在防疫的同時,也努力推動癌症篩檢服務。國健署分析109、110年各院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高、發現癌症及癌前病變人數最多等各項指標表現,有58家院所脫穎而出,其中高雄長庚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更連續2年榮獲典範獎。依國健署委託臺灣大學研究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另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四癌早期治療存活率至少8成以上,晚期治療存活率不到4成。林莉茹提醒,要遠離癌症對於健康的危害,個人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並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服務,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倘若檢查結果為異常,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國民健康署補助篩檢服務(自111年7月1日起增辦肺癌篩檢):1.乳癌: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2.大腸癌: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國健署表示,上述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向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
-
2022-09-10 癌症.食道癌
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 導致食道癌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及如何預防?
飲下一杯單一麥芽威士忌,感覺就能忘掉一天的苦澀嗎?當心了!長期飲用烈酒的習慣對你的食道與胃可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台灣人喜愛喝高級烈酒,不管是金門產製的高粱,或蘇格蘭威士忌都各有擁護者,但在這些烈酒流入咽喉的同時,也燒灼著食道與腸胃,使人體承受慢性侵蝕之害;再加上代謝酒精時產生的致癌物,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癌化的細胞、癌前病變,並最終演變成上消化道的癌症。導致癌症的飲食習慣有哪些?不只飲酒,吸煙 (Cigarette)、飲酒 (Alcoholic)、嚼檳榔 (Betel nuts)合稱為高危險因子ABC,一項因子約將增加3~10倍的罹癌風險,3項習慣皆吻合的人,罹癌風險將是完全沒有上述習慣的人的79倍(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除此之外,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嗎?燒烤、醃製類,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容易刺激脆弱的食道,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我們也建議民眾減少食用上述種類的食物。而有些人則喜歡飲用「滾燙」的湯或茶類,這些飲食習慣也會增加對食道的刺激,從而導致食道表面的細胞癌化。這些習慣引發的作用是什麼?當食道長期有辛辣刺激的食物、酒類,或滾燙的液體經過、不斷刺激,引發其表面的粘膜產生異化,如此長期演變下來,將造成管腔內襯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形成「上皮鱗狀細胞癌」。食道的鱗狀細胞癌在亞洲約佔食道癌病患的8、9成,在台灣也是80%以上;病患以中年男子為主,在台位列男性十大癌症第九名,因此不可不注意啊!胃食道逆流導致的腺癌而食道癌的臨床表現共有兩種,除了鱗狀細胞癌,另一種是腺癌。這是指在食道下緣、靠近胃的腺體細胞,所發生的癌變。食道腺癌的發生原因與胃食道逆流有關,胃酸長期湧上食道與胃的交口「賁門」,導致附近的細胞發生變異。前期會出現名為「Barrett’s esophagus 巴瑞特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症狀是食道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由扁平細胞轉化為柱狀細胞,但是病患多半不會有顯著的症狀,而極容易遭到忽略。若未及時治療Barrett’s esophagus,病情可能持續惡化,引發食道腺癌。食道腺癌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的比例較高,以美國為例,佔食道癌病患的8成以上;在台則不到2成。預防策略也是避免大量飲酒,導致嘔吐,若有胃食道逆流,建議及早救治,以免惡化。(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定期篩檢保平安從文章一路看下來,覺得很擔心嗎?其實食道癌並不可怕,台灣的治療技術成熟,在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往往病患來就醫時,病程已經發展得很嚴重了。因此希望大家將胃鏡、內視鏡視為重要的健檢項目,早期檢查、早期預防,就是成效最棒的治療方式了!東亞各國家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日韓台皆是食道癌盛行的國家,然而日韓兩國注重早期篩檢,因此存活率遠高於台灣,方法值得借鏡。同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並戒菸戒酒戒檳榔,這些都有助於身體對抗病症、降低癌症的罹患風險!莫待飲酒澆愁愁更愁,共勉之。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的恐怖癌症!我該怎麼預防食道癌?】
-
2022-09-09 焦點.元氣新聞
清冠一號9月15日起不再全面公費 用藥對象一次看
自九月十五日起,染疫後使用清冠一號不再全面公費,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發函至各醫療院所,九月十五日之後,清冠一號公費對象僅限「高風險族群」,非高風險族群民眾用藥得自掏腰包。過去清冠一號自費每天約300元,五日為1500元,但今年五月染疫人數暴增,費用一度飆高到3000到8000元。「台灣清冠一號」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兩年多前最初研發階段是水煎藥,臨床使用治療效果不錯,因此研發技術轉移授權八家藥廠產製,劑型為濃縮粉劑,經衛福部核准公告,必須由中醫師開立。清冠一號主要成分有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共十種中藥材。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五月至七月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清冠一號,一度讓衛福部編列預算超支,七月即傳出要限縮公費對象。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表示,經多月討論,清冠一號自九月十五日起,不再全面作為確診者公費使用藥物,僅針對高風險族群使用。根據衛福部公告,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不含孕產婦、兒童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者)應具有下列任一項條件:(一)確診新冠肺炎症狀輕微,且具下列任一「重症險因子」之病人‧大於等於65歲‧BMI大於等於30‧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吸菸(或已戒菸者)‧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癌症‧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腦中風及其後遺症)‧失智症‧具過敏史、過敏性及免疫風濕疾病‧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早針對公費清冠一號適用範圍,衛福部稍早緊急召開會議,修正條文增加三條件,確診新冠肺炎呈現任一中醫急迫病勢:1.高熱不退(體溫39度c以上持續2日)2.咳嗽明顯,兼具喘症3.咽痛嚴重,飲食困難而實施2周後再根據情況調整,是否考慮孕產婦及兒童,還有其它適用中醫病勢範圍。(二)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症狀明顯,需使用氧氣之病人。治療療程天數與使用劑量(一)公費清冠一號1次療程至多為5天,中醫師得依個案情況評估調整服藥天數;居家照護確診個案於每一隔離期間限提供一次公費療程。(二)成人標準劑量:順天堂藥廠產品劑量為20克/日,其他藥廠產品劑量為30克/日。衛福部中醫藥司中醫科科長賴芳林表示,訂定使用清冠一號的高風險族群,是希望與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對象一致,確診者若堅持使用清冠一號,經醫師處方仍可自費使用,但新冠肺炎不一定要使用清冠一號才能緩解,其餘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也具緩解效果。如何查詢公費清冠一號?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建置公費清冠一號醫療資訊平台,供中醫視訊診療需求之COVID-19確診病患、家屬透過「公費清冠一號動態查詢表」,查詢提供公費清冠ㄧ號之中醫醫療院所名單及當日公費清冠ㄧ號庫存量,以利民眾獲得所需醫療資訊。
-
2022-08-24 醫療.泌尿腎臟
陽萎、早泄...男性性功能障礙有哪些?2圖看懂如何改善
一旦罹患性功能障礙,不但患者個人有很大困擾,甚至會影響家庭和諧。麻煩的是,男人對性功能問題一向難以啟齒,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行」,忌諱就醫,以致無法及時採取正確對策。男性性功能障礙有哪些種類? 性行為的任何一個階段發生問題,皆為男性性功能障礙。包括性慾降低、勃起功能障礙(陽萎)、射精功能障礙(早泄、遺精、延遲射精或不射精)等。 如何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就像感冒一樣,是疾病所致。以最常見的勃起障礙來說,陰莖的小血管不通順,導致海綿體充血不足,無法達到足夠的勃起硬度。 服用「藍色小藥丸」能令血管擴張,幫助海綿體完成充血。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能改善海綿體的神經功能。戒菸、少喝酒、規律運動、調整內科藥物等,皆可改善陽萎。 男性性功能障礙 該懂的4件事 1.勃起障礙 (俗稱陽萎)陰莖無法勃起、硬度不足或難以持久,多為陰莖動靜脈異常,導致海綿體充血不足。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 其他如心理因素、抽菸、藥物、荷爾蒙等,會導致勃起障礙。2. 治療陽萎‧藥物:PDE5抑制劑如藍色小藥丸 (令血管擴張,可能會降血壓) ‧低能量震波治療: 改善海綿體神經功能 3. 早洩問題 陰莖尚未進入陰道或進入陰道1分鐘內就提早射精。‧行為治療:感覺要射精時性交中斷30秒 ‧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4. 心理層面與單一性伴侶維持親密關係,讓彼此都了解藥物治療是安全的。許多人有同樣困擾,應大方就醫,大部分的性功能障礙可以被治療。 醫師小提醒勃起障礙絕大部分是血管問題,千萬不要覺得有失男性顏面而諱疾忌醫,自行服用偏方。找醫生好好檢查有什麼因素影響了心血管循環,正確治療才是王道! [建議科別]泌尿科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健康快充卡哇醫:一本從「學霸」到「學罷」都能看懂的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