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922
筆 文章
-
-
2019-11-28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流感一周內,不可劇烈運動與過勞
藝人高以翔於27日凌晨在中國錄製「追我吧」節目時、劇烈運動時心跳停止昏倒,送醫搶救十小時後最終宣告不治。朋友指出高以翔在25日出席活動時,身體已經有些感冒的症狀,但他並未休息,第二天隨即前往中國寧波錄製節目,從開工直到凌晨1時發生意外,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其實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流感或感冒期間,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期。2018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就發現,在罹患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一周內,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平時的六倍!(上圖紅色條狀);超過七天,心肌梗塞風險則可以恢復正常 (上圖綠色條狀)。 這篇研究來自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學者篩選了在2009-2014年期間148,307份流感檢查樣本,對照之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發現,流感的一周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間。據好友透露,高以翔在週一(25日)身體已有了感冒症狀,但高以翔沒有休息第二天就到寧波錄製節目,連續工作17個小時,加上節目安排的劇烈運動。加上錄製節目當天的寧波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圖中紅色框)而雪上加霜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圖中藍色框)。此時他的心肺功能因為感冒流感第二天,正處於相當不穩定的狀態了,又過勞不休息、連續17小時的錄製節目,加上天氣冷合併嚴重的空氣污染使身體已經到了無法負荷的狀態了...此時節目又進行高強度的激烈運動,不斷的增加高以翔的心臟負擔,另一方面又因為運動而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發炎形成血液凝固心肌缺氧的狀態。高以翔在感冒+過勞+天氣冷+嚴重空氣汙染+劇烈運動,五大健康殺手同時圍攻之下,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可能在此時出問題。如果當天又因為過勞而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或咖啡,都會再次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風險。而美國心臟學會(AHA)與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CC)都提出建議,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病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降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蘇一峰醫師在這裡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罹患流感或感冒的一周內,絕對不可以過勞,應該在家好好休息!」如果本身是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也應該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憾事的發生!!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2019-11-28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危機!200萬中老年人小心
許多熟齡民眾不知自己有骨質疏鬆問題。中華民國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台灣50歲以上民眾中,每四人就有一人,也就是近200萬人面臨骨鬆威脅。其中,台灣髖關節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光去年就有近4萬5000人發生,且兩成患者可能在一年內死亡。衛福部調查,50歲以上的人僅有1.2%進行骨密度篩檢,陳榮邦呼籲50歲以上熟齡民眾,在首次骨鬆篩檢後,應每隔五年再度篩檢,若有異常者,則應治療後每隔三年回診追蹤,以降低骨鬆危害。陳榮邦說,台灣長者除需注意三高外,更該重視骨鬆問題。以慢性病盛行率來看,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25%,僅次於高血壓27%,但高於高血脂17%、高血糖7%,等於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鬆。據國際骨鬆基金會流行病學估計,台灣骨鬆患者預計2025年增為42%,2050年則破五成至57%,民眾不可不慎。造成骨鬆原因眾多。陳榮邦說,如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民眾邁入中年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且停經婦女、年長者、長期菸酒、缺鈣等都是骨鬆危險因子,且因骨質流失沒有顯著症狀,使民眾對骨鬆警覺性低。在骨鬆檢測與預防上,陳榮邦說,過往許多長者往往是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民眾若覺得身高縮水明顯,就有骨鬆可能。也可至醫院檢測。而預防上可以健走等運動,建議每周三次、一次至少30分鐘外,每日均衡的飲食攝取,如鈣片、維他命D補充、曬太陽等,是改善的最佳良方。
-
2019-11-28 科別.百病漫談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現年69歲張先生,身體狀況一向很好,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果園,沒想到日前開始覺得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腳也越來越腫,檢查確診為心臟衰竭;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治療隔天,復健部主治醫師就到床邊評估,建議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但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認為一活動就會喘,是要怎麼做運動?都心臟衰竭了,不是應該好好休息?運動會不會有危險?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臟衰竭病人也需長期接受藥物及飲食控制,除了定期回心臟科追蹤吃藥控制之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進而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讓病人「很有感」。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能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且一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那麼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指出,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兩者缺一不可;開立運動處方就如同開藥方,會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何時適合開始心肺復健?其實在住院期間,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只要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就可以開始。心肺復健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急性住院期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以至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及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進行運動。第二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延續第一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很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並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三次之良好習慣。龔聖淳再次強調,心肺復健已被證實為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延伸閱讀: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心臟最怕溫差大! 養成5習慣防心血管遭偷襲
-
2019-11-27 科別.骨科.復健
全台近200萬中老年人有骨鬆危機 骨鬆學會籲定期檢測
許多熟齡民眾不知自己有骨質疏鬆問題。萬芳醫院放診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中,每四人就有一人,也就是近200萬人面臨骨鬆威脅。其中,台灣髖關節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光去年就有近4萬5000人發生,且兩成患者可能在一年內死亡。而據衛福部調查,50歲以上的人僅有1.2%進行骨密度篩檢,篩檢率實在太低。陳榮邦呼籲50歲以上熟齡民眾,在首次骨鬆篩檢後,應每隔五年再度篩檢,若有異常者,則應治療後每隔三年回診追蹤,以降低骨鬆危害。陳榮邦說,台灣長者除需注意三高外,更該重視骨鬆問題。以慢性病盛行率來看,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25%,僅次於高血壓27%,但高於高血脂17%、高血糖7%,等於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鬆問題。而據國際骨鬆基金會流行病學估計,台灣骨鬆患者預計2025年增為42%,2050年則破五成至57%,民眾不可不慎。 而造成骨鬆原因眾多。陳榮邦說,如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民眾邁入中年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且停經婦女、年長者、長期菸酒、缺鈣等都是骨鬆危險因子,且因骨質流失沒有顯著症狀,使民眾對骨鬆警覺性低。而在骨鬆的檢測與預防上,陳榮邦說,過往許多長者往往是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民眾若覺得身高縮水明顯,就有骨鬆可能。也可至醫院檢測。而預防上可以健走等運動,建議每周三次、一次至少30分鐘外,每日均衡的飲食攝取,如鈣片、維他命D補充、曬太陽等,是改善的最佳良方。
-
2019-11-27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腹瀉以為是腸躁症?當心罹「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醫師貼心小提醒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原文: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橘世代.時尚橘
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許多年紀漸長的人希望自己能優雅地老去,這並不是指外表看起來要像廿幾歲的年輕人,而是要盡可能的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像一瓶好酒,經過正確保存會愈陳愈香。美國healthline.com網站指出,想要優雅的變老,最好能遵循以下這10個訣竅。1.善待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善待它,可以保護人體免於各種元素侵害。為了使皮膚外觀和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在戶外要塗防曬霜並穿上防護服裝、在抗老護膚程序中堅持使用溫和產品及保持水分。2.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風險,也有助於長久保持活力。運動也可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促進皮膚和骨骼健康。美國衛生部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2.5至5小時的中強度運動,或1.25至2.5小時的有氧運動,也可以兩者結合。3.注意飲食健康飲食是優雅老化的途徑。美國飲食指南推薦,食用蔬果、瘦蛋白質如魚肉和豆類、每天吃至少85克的全麥穀物、麵包、米飯和麵食。此外,要攝取三份含維生素D的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如牛奶、優格或起司。健康脂肪也很重要。另外,最好遠離加工食品、精緻糖分和不健康油脂,少攝取鹽分,使血壓下降。4.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悅和減輕壓力,可以過得更好。不妨多花時間和朋友及家人在一起、接受自己的年齡和做自己喜歡的事。養寵物、多親近大自然、培養新嗜好或是當志工,都能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和寂寞感。5.保持身體活躍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生活習慣和慢性病風險增加及早逝有關。你可以透過走路、健行、度假和參加團體運動課程保持活躍。6.戒菸並少喝酒菸酒都被證實會導致早衰和提高疾病風險。可以和醫生討論如何戒菸。至於酒精,攝取量要低於建議量以避免健康風險。7.充足睡眠良好睡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也能改善皮膚狀況。充足睡眠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減輕壓力和憂鬱、有助避免肥胖、減少發炎反應和提升專注力。8.喝足夠的水喝足夠的水有助於保持身體機能和大腦功能,還能幫助皮膚更健康並減少衰老跡象。每個人的飲水量取決於口渴程度、活動水平、排尿量、流多少汗及性別。9. 照顧口腔健康不愛護牙齒會提高罹患牙齦疾病風險,這也和心臟病、中風和細菌性肺炎有關。除了適當的口腔護理,定期看牙醫也很重要。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牙醫可以發現營養缺乏、感染、癌症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的跡象。他們建議每天刷牙2次、用牙線清潔1次並使用漱口水。10. 定期就醫定期就醫有助於早日發現身體問題並防患未然。就醫頻率取決於年齡、生活型態、家族病史和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該多久進行一次身體檢查應詢問醫生。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1-27 養生.抗老養生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人體包括吃的、喝的、呼吸的或是皮膚接觸的,都有機會碰到「毒」,因為「毒」就存在我們的四週環境當中,像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及水,含有化學物質的加工食物、含有殺蟲劑及除草劑的農作物及含有重金屬的海鮮等,甚至是抽菸、二手菸及喝酒等對身體來說,無疑也都是毒害。然而,比較常被忽略的就是食物經處理及烹調後所帶來的毒害,像是醃漬物,包括豆腐乳、豆瓣醬及臭豆腐等,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受到黴菌污染,進而分解出黃麴毒素,其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而雞、鴨、魚肉如果用高溫去油炸或燒烤,會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導致大腸癌及乳癌;炸薯條及洋芋片,澱粉類的食物經高溫油炸之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增加罹患膀胱癌的機會。在所有的毒害污染物質當中,又以環境荷爾蒙物質占最多,包括塑化劑、雙酚A、世紀之毒戴奧辛、多氯聯苯、DDT、壬基酚及有機氯農藥等,這些物質存在大自然中不易被分解,多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干擾身體內分泌系統,造成生殖性的危害。 想要排解身體內日累月積,不妨試著從這5件事開始著手:1. 立即停吃,阻斷「毒的來源」若要減少吃入環境荷爾蒙物質,就不要吃高油脂的食物,包括雞皮、鴨皮及內臟等,在阻斷「來源」之後,人體經由2、3天的代謝,就可以將大部分的塑毒排出體外。2. 慢性病患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要維持腎臟的功能、降低負擔,必須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物。所以,如果本身肝臟及腎臟功能就不好的人,對於藥的使用,就要更加小心,必要時需要做適度的減量。3. 多吃高纖蔬果要讓肝臟保持良好的解毒功能,應克制飲酒,人工添加的食品少吃,多吃天然食材及當季盛產的蔬果。還有要多吃高纖維蔬果、五穀雜糧及豆類,可以有利排便,減少宿便的機會,避免毒素又被腸胃道吸收回去;此外,高纖維蔬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可以修補受到毒性傷害的細胞,可說是一舉二得。4. 多喝水,幫助腎臟代謝因為人體吃下大量的動物性蛋白,最後的尿酸及尿素氮等廢棄物,都需要由腎臟排出體外, 對腎臟是很大的負擔,因此盡量多喝水,才能幫助腎臟代謝。5. 多運動,幫助皮膚排毒平時要多運動,可以幫助皮膚代謝出更多電解質鹽分及尿毒等毒素。 延伸閱讀: 體內毒素!內毒、外毒怎麼來? 8大警訊,排毒正是時候
-
2019-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分享老人醫療照顧的經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一、 前言根據內政部2017年的統計,台灣人口的平均壽命是80.4歲。男性77.3歲,女性83.7歲。由於台灣人口的壽命延長,慢性病也隨之增加,難免要長期服用藥物來治療,同時年紀大了,各個器官也退化,因此醫生的處方和病人的服藥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宜注意長期服用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例如:傷到胃、肝臟或是腎臟等。話說年紀大了難免有慢性病,但如果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加上良好的醫療照顧,老人家還是可以享受平順快樂的生活。在此分享個人在基層醫療照顧老人家一些經驗。二、老人家不要吃太多藥——注意長期服用藥物之副作用病情摘要:病人,女性,九十幾歲。初診時,由家人陪伴來看診。來時一直吐口水,約隔半分鐘就吐一次。之前不曾看過這樣的症狀,覺得很奇怪。進一步問診和檢查後發現,原因是吃了很多藥。這位阿嬤,被診斷有腎臟病、胃炎、心臟衰竭和便秘。除了吃醫生開的藥之外,她的家人很孝順,買許多營養食品給阿嬤吃,例如:克補、鈣片、維骨力、卵磷脂等。進一步X光檢查肺部無異樣;超音波檢查肝膽系統也沒問題,最後診斷是「藥物引起的胃炎」。 治療上,吩咐她營養食品和會傷胃的藥都先停下來,並加開腸胃藥給她。吐唾液的症狀就有明顯改善。阿嬤的小便發現有尿蛋白,加上抽血檢查後發現腎功能指數BUN(尿素氮)和Creatinine (肌酸酐)偏高,表示腎功能不好,可能藥物服用太多,傷到腎臟了。敘述醫學:現在因為醫學進步,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但身體器官因為退化容易出毛病。像這位病人就是腸胃、腎臟、心臟不好,吃了很多藥物和營養食品,因為長期服用而傷到胃腸和腎臟。建議患者除了醫生開的藥之外,營養品不要吃太多,應注意藥物副作用是否會傷到胃、肝臟和腎臟。三、述說Aspirin和Metformin的故事病情摘要:病人七十幾歲的男性,因為腹脹不舒服到一家大醫院看病且住院,治療一個多月症狀沒有改善,因為吃不下、體重下降了四公斤,病人及家屬開始慌了, 醫師甚至告知可能有生命的危險,經友人介紹到門診就醫。除了例行了解病史外,透過雲端去看病人用藥的情形,發現病人 一共服用九種藥物。檢視九種藥物,其中有兩種藥物Aspirin及Metformin,會引起病人腸胃不適,就將這兩種藥物停掉。結果經過兩次門診治療,病人腹脹不舒服的情形明顯改善。診斷 : 病人腹脹不舒服,其原因是藥物Aspirin及Metformin所引起的副作用。敘事醫學:老人家腸胃有問題要先看用藥情形,現在透過健保卡雲端就可查出病人的用藥情形。門診時,年長者腸胃不舒服,時常發現是服用這兩種藥物Aspirin(俗稱伯基Bokey)及Metformin副作用所引起的。Metformin是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而病人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醫生常會開立Aspirin來預防血栓。這位老阿伯兩種藥都有服用,所以容易引起腹脹腸胃不適,只要找出原因把藥換了就好了。反之,沒有停藥或換藥,即使開最好的胃腸藥,也沒辦法解決病人的腸胃問題。四、 雖有慢性病但仍可過健康快樂的晚年病情摘要:患者六十多歲女性,從2005年開始陸續來就醫,至今2019年已經十四年了。主要的疾病為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起初,病人會喘、喘到晚上睡不著,腳也有水腫,照胸部X光檢查和心電圖,發現病人心臟擴大,過去有高血壓的病史,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併發心臟衰竭。 給予強心和利尿劑治療,心臟衰竭的現象即漸漸改善,心臟也恢復正常大小。病人有輕度糖尿病,靠口服降血糖藥即可控制,最近一次抽血,空腹血糖是105mg/dl,糖化血色素6.5%,沒有視網膜、腎臟、末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病人定時回診,診所給予持續的追蹤及治療。病人本身生活規律、固定運動、工作不會太累、睡眠充足,病情控制相當穩定。敘事醫學:台灣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以及健保制度的實施,國民的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隨著年歲增長,身體老化,慢性病也隨之浮現,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弱和高血脂症等等。這位病人從2005年開始,即因慢性病的症狀接受治療。雖然有慢性病,但在生活上依然過著健康快樂有品質的生活,偶爾也可以和家人出去旅遊。這個例子可以給上了年紀的人做參考。心裡要瞭解,年齡的增長隨之而來的身體退化是很自然的,已經是中古車,甚至是老爺車了,身體上難免多少會有毛病。要緊的是,應注意生活起居、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睡眠足夠、和醫師保持連繫、按時服藥。如此老年家仍然可以享受平順快樂的晚年。( 取材自 拙著「敘述醫學」,第2版,2017 )
-
2019-11-26 科別.心臟血管
血脂高沒不舒服無須就醫?高血脂常見4大錯誤迷思
高血脂症對人體造成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若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則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所以,高血脂症的影響觸及全身器官,應是需要被關注的全民健康議題!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邱淳志醫師表示,許多高血脂症患者在自行停藥後,原本已控制的膽固醇就可能會再次回升,而當膽固醇超標時,將造成體內的血管慢性發炎,容易形成血管內的血栓,進而增加急性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機會,所以不建議隨意自行停藥。而有些高血脂患者則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適度運動,來降低膽固醇指數,然而此方法並非適用所有人,若經由非藥物的方式仍無法有效控制膽固醇數值時,應透過藥物治療,且高血脂症亦屬慢性病的一種,應該遵從醫囑規則服藥控制,停藥前應該先與醫師討論為宜。何謂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邱淳志醫師解釋道,低密度膽固醇屬於膽固醇的一種,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主要是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全身細胞之中運用。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時,就有點類似垃圾車,把這些過剩的膽固醇全部運送到血管壁堆積,造成血管狹窄。垃圾車對身體來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數量過多的時候,血管會被塞入過多的膽固醇造成動脈硬化影響血管健康。根據許多跨國的研究結果,對心肌梗塞或中風等高危險群而言,若能把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降得比較低,便能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後來更進一步發現,針對之前沒有發病過的高危險族群,若能降低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未來發生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會也會降低。所以,根據實證醫學的觀點,當我們能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不超標,可以減少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會。至於數值要控制到多低,根據每人狀況不同,標準會因人而異。若為一般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有其他風險因子的病人,希望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低於130 mg/dl;如果曾經中風、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的建議是降到低於100 mg/dl;如果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是心臟血管有阻塞的患者,目前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的建議是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到低於70 mg/dl。 最新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發布的高血脂症治療指引,將某些極度高風險的病人壞膽固醇建議值由原先的70mg/dL下修至55mg/dL,顯示膽固醇數值降低的重要性。如何控制壞膽固醇?面對膽固醇過高,治療方式分為「非藥物」及「藥物」兩種方式。「非藥物的方式就是飲食均衡、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等健康的生活行態,讓低密度膽固醇下降。」邱淳志醫師表示,「藥物治療是使用口服藥,這類的藥物主要是在肝臟促進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服用口服藥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肌肉痠痛的狀況。」怎麼辦?我每天都有規則服藥,為什麼壞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遇到每天都有規則服藥,飲食也很節制,但是壞膽固醇還是居高不下的狀況。邱淳志醫師說明道,因為每個人體內膽固醇代謝的狀況不太一樣,除了飲食攝取之外,另一部分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製造的,當合併有其他代謝疾病,像是糖尿病、甲狀腺問題、腎臟功能不好,這些患者體內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就會很高。還有一部分患者是與遺傳有關,家族成員都有膽固醇偏高狀況,即使規則用藥,膽固醇指數仍不容易降下來。這時就要考慮增加口服藥物劑量或合併使用新型降血脂藥物PCSK9抑制劑針劑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增加運動量、調整飲食,才有機會進一步降低膽固醇指數。若於一年內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就屬於「高危險族群」,我們需要更積極地降低患者的膽固醇,以避免復發,所以可以考慮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合併治療或單獨治療來幫助降低膽固醇。高危險族群最好趕緊把壞膽固醇降到低於70 mg/dl以下,才算達標。若患者罹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可以考慮把壞膽固醇降低到55 mg/dl以下。邱淳志醫師表示,PCSK9抑制劑針劑的作用是幫助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回收到細胞內,不再於血管中遊走,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無論原本是否有服用降血脂藥,針劑的使用可以讓壞膽固醇濃度降低50%以上,最高可達到60%左右的降幅,幫助患者達到治療目標。針對PCSK9抑制劑針劑臨床使用,一般會建議合併口服藥物,口服藥的劑量有機會可以減少。有些對口服藥物過敏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病人,才會單純使用針劑來降低血脂。針劑目前主要作為口服藥物的輔助,加強治療效果。和傳統口服藥物比較,針劑較少產生肌肉痠痛、肝臟功能受損等副作用。哪些人為高血脂症的高危險族群?是否有家族遺傳可能性?邱淳志醫師指出,高血脂的高危險族群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腎臟病等病患。有些高血脂症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多高血脂症的病人,可能家族裡成員的膽固醇都有偏高的狀況;比較嚴重的狀況像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mozygous FH,HoFH)相當罕見,目前為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患者的膽固醇濃度是一般人的4-6倍,低密度膽固醇可能高達500-1200 mg/dL,會大量增加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於高血脂症常見的四大錯誤迷思迷思一:血脂高,但身體沒有不舒服,就可以不接受治療或者停藥?做完健康檢查,病友看到血脂指數的紅字,可能會想說:「我又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有危險的,因為高血脂是影響全身的慢性疾病,長期高血脂會影響血管的健康,引發動脈硬化,導致腦部,心臟以及其他器官的傷害。因此,即使病友們覺得目前自己沒有不舒服,還是得考慮治療。降低膽固醇是一個長期保護血管的方式,最好要和醫師合作以生活型態調整加上藥物積極的達到治療目標,而不是不管它,在身體埋下未來健康的未爆彈。邱淳志醫師提醒道,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不會因為年輕就不會生病,所以要及早治療這些危險因子,預防才是最好的治療。迷思二:膽固醇降太低,會不會有副作用?根據目前最新的臨床研究,某些壞膽固醇降得很低的患者,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副作用。同時,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發現,將病人的膽固醇降到跟新生兒的水平一樣時可以降低約1/3的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其他致死性心臟病的風險。另外有些先天遺傳基因缺陷的人,體內缺乏一種蛋白質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ilisin/kexin type 9),PCSK9與膽固醇的代謝有關。天生缺乏PCSK9的人,血中的膽固醇維持在很低的濃度,和一般人比較,這些膽固醇偏低的人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低很多,且他們並沒有因為膽固醇偏低造成內分泌的問題,一樣能結婚生子,並不會因為膽固醇過低就影響身體的機能。因為我們所謂的膽固醇降低,其實是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不代表身體裡面不存在膽固醇,只是膽固醇被移到細胞裡運用,而不是留在血管中造成動脈硬化。迷思三:美國修改飲食建議,不限制蛋黃的攝取,所以就能肆無忌憚地吃?修改飲食建議不代表「吃東西就可以肆無忌憚」。邱淳志醫師進一步說明,體內膽固醇一部分來自飲食攝取,大部分是身體裡面自己合成。雖然日常飲食不是影響血中膽固醇最主要的因素,但假如吃了太多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的食物,像是反式脂肪、紅肉、高溫油炸及燒烤的食物等等,不僅會影響膽固醇數值,像是血糖上升和其他的食品添加物也會增加其他疾病發生的危險。所以,別以為美國不限制蛋黃攝取後,飲食上就能不受限制地一直吃,平時還是要依照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過度加工的食品。迷思四:膽固醇過高可以單靠飲食、運動,以及吃健康食品來控制?很多病友在調整生活型態、吃健康食品之後,會發現膽固醇下降幅度仍有限。畢竟如果健康食品的降脂效果很好,它就會被當成「藥物」而不是「健康食品」。如經生活型態調整後膽固醇控制如未能達標,最好還是要根據醫師建議,適時服用藥物來改善自己的血脂狀況。患者常詢問的「紅麴」,因紅麴菌素的結構類似他汀類藥物,通常不建議與降血脂藥物合併使用,以免產生交互作用及增加肌肉痠痛與無力等副作用的風險。邱淳志醫師提醒,服用健康食品要特別留意,應先和醫師溝通和了解,以免花了錢,沒有促進健康,反而增加非預期的副作用,得不償失。原文:關心膽固醇,迷思要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值得投注的快樂老人國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一、前言: 全世界都邁入老化社會的現象,老人數量比率不斷攀升,這是危機抑或是良機?一般觀念,老化現象,是個人生產力下降,增加消費帶給社會嚴重的負擔,然而我們積極面對老化現象,謀和改善,而且善取老人經驗及智慧的資源,只要我們有良好的組織,努力去開發這不為人重視的領域。二、發揮鄰里社團和睦相處,在地旅遊功能: 台灣現已擁有良好的鄰里組織,每次鄰里長選擇的熱烈場面,真令人感動,發揮鄰里長的功能,使社區老人和睦共處,互相關懷協助,並加強地方建設,環境保護,以求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孤獨鰥寡者均有所靠的理想大同世界。然而選擇後,除少數鄰里長能努力實踐諾言,盡力為社區服務外,大部分趨於如前平靜,我想這是一種慣性,我們必須改善這種不良慣性,大家都有協助促成理想的美好社區的責任。 我家住台中植物園附近,故每晨六時多出門,在植物園加入健身團隊,之後,乘公車上學做義工。因此,有機會目睹每晨路上,有坐輪椅到公園活動的,有拿拐杖的或行動雖不便,但仍努力有韻律的環繞植物園的人行道上行走,我心裡想這些人做完運動回家後,可能落寞孤單,假如鄰里長在各社區,能夠有組織鼓勵結合有興趣活動的老年人,一起有規劃的作各種活動,如定期在地觀光旅遊,在台中市就有很多值得去旅遊的風景區,老年人不宜遠途勞累,應就近發揮在地旅遊,由政府帶頭協助出資鼓勵,這是一項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德政,良好帶動本土觀光旅遊事業的活動,何須向外求助?!三、協助老人化解老化現象的病徵: 老化現象(生理病態及心理病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仍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如何教育及關懷老年人的各種病態的診治,尤其是保健常識的普及化,都得靠社區鄰里長帶動即有規劃的推行。 老化現象:白髮蒼蒼,口齒動搖,耳聾目茫,皺紋滿面,形體不挺,走路蹣跚,似乎令人感覺老年人是一群老態龍鍾沒生氣活力的殘廢者,我想這是錯誤的觀念。有一次在走路回家時,有一位女士很友善笑嘻嘻地對我說:「不要駝背,抬頭挺胸走起路來才美,您看我已經七十多歲了,走路體態優美,多麼有活力啊!」經過這一次溫馨的刺激,我就會隨時注意抬頭挺胸,不要彎腰駝背,所以個人努力也需要有人鼓勵,才能持續啊! 白髮蒼蒼(象徵知識經驗的累積),臉部皺紋越多(代表這一生筋骨勞累或許多技藝的展現及用腦的痕跡),耳聾目茫表示神經系統的組織細胞多次分裂後,自然的老化現象,走路蹣跚來自於骨骼退化,肌力不夠的自然現象,我想這些自然的老化現象,是另一種智慧及慈祥內涵的優美,務必要珍惜。這種經年累月難能可貴的精雕刻畫的痕跡,請不要用一般膚淺的審美觀去輕視它,自然老化的美,最具個人特色,千萬不要煩惱,更不應該用人工方法如染髮、除皺等去抹滅它,這些傻瓜的人工整形功夫反而令人變醜,傻瓜才會去做這種傻事。四、延緩老化靠自己保健,群體有組織有規劃一起作,事半功倍:1. 老年人最需要心理建設: 年紀大了、失業了、親朋好友遠離了,孤獨無奈,尤其許多慢性病痛纏身,失眠、情緒低落,最是需要關懷的一面,因此,若能在社區,聚集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談天說地,唱歌講故事,作園藝、畫圖、寫毛筆字、插花、作環保,都是非常棒的事,假如鄰里長能帶動,一定功不可抹滅,讓每個老人都出來活動,各展所能,消除孤獨感及憂鬱症,這是急待去作的事。2. 從鄰里社區最基層的關懷老人,並加強保健及規律生活,非常期待我們台灣寶島是一個快樂的老人國,大家一起來渡過快樂美好的老人生活,衷心祈待有能力尤其是有權利規劃醫療政策的人,出錢出力用心規劃推動。五、附帶說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1. 最近參加口腔保健學術研討會,看到日本教授放映紀錄片,有關老年人臥床多年,已患失憶症,把這些老年人的牙齒修好,能咀嚼吃他喜歡吃的東西後,許多老年人因此恢復健康出院,原本痛苦冷漠的場面,化為喜氣洋洋的情境,令人感動得不禁流淚。2. 牙周病務必趕緊醫治: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牙周病是由牙周菌引起的,牙周菌可隨血液循環,散佈至全身各組織器官,促進各種疾病的產生,已有研究及臨床證實的報告指出牙周病促進的疾病包括:失憶症、糖尿病、腸道發炎、血管硬化、肝臟硬化、孕婦早產、風濕性關節炎等等,因此,我們醫療單位一定要重視此領域,推動口腔保健,尤其重視老年人咀嚼力及抑制牙周菌生長。
-
2019-11-25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是控制血糖就夠了?還有2地方也藏致命危機
糖尿病為國人常見慢性病,病程時間長,也可能造成全身性的血管病變,引發相關的併發症,對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危害。多數患者會服用藥物及調整飲食來治療,也會以糖化血色素達標當成疾病控制成效良好的依據;然而,糖尿病只有控糖是不夠的,它的併發症也十分值得重視,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可能致命。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年鑑指出,2014年統計全台共有218萬名糖友,75歲以上的長者,每2人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而20歲以下糖尿病罹患人數在7年內大增將近45%;由此可見,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疾病,也有「年輕化」趨勢,因此青少年、青壯年也應更加注意飲食及控制體重、維持正常作息。其實,不只糖尿病本身對健康造成危害,其也會引發多種併發症。據統計,糖友較正常族群多2-4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更有逾六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併發症及死因;一旦引發心血管併發症,如中風、心肌梗塞或心衰竭,恐怕減少預期壽命多達11年。另一個糖友不容忽視的威脅則為腎臟病變,台灣糖尿病人口中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為15%,進而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洗腎;統計也指出,四成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是肇因於糖尿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友除了嚴格控糖,更要預防心、腎併發症風險,在相關指標的控制上,包含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血壓一般建議應低於140/9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100mg/dL,也要關注腎臟情形,合併有腎病變患者血壓應低於130/80mmHg;同時維持胰、心、腎的健康,才能降低產生併發症風險。根據2018國際糖尿病聯盟大會發表的「台灣糖尿病登錄計畫」報告指出,HbA1C達標率僅37%,意味有超過6成,約超過120萬名糖友尚未成功控糖。黃建寧強調,一旦控糖成效不佳,就可能面臨心腎等多種併發症威脅,而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力量正是翻轉糖尿病發生或惡化的重要關鍵,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胰、心、腎健康都要兼顧,缺一不可。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患上糖尿病? 這項檢查近5成民眾都忽略它 這時段吃早餐最好! 不但能瘦還不怕血糖飆
共
9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