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癌症.乳癌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920
筆 文章
-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健康不延誤 看診拿藥醫師這樣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民眾對「看病」「檢查」心理負擔很大,對於慢性病患者及需定期追蹤的患者,部份民眾轉而改選自費的門診及檢查服務。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表示,近期民眾都盡可能減少到醫院看病,或延緩非急迫性需求的醫療服務,但最近在永越自費門診及自費檢查追蹤都接到不少民眾的詢問電話,或是新的客群主動約診,這些新客群也和防範新冠肺炎有關。民眾自費門診檢查追蹤 減少感染風險平常到醫學中心追蹤腫瘤、看慢性病拿藥的民眾,開始轉看自費門診,民眾寧可多花一些錢,減少與他人接觸機會,也減少感染的風險。63歲王先生有心血管的疾病,是高危族群,過去是在醫學中心定期看診拿藥,因個人風險考量,現在轉看自費門診並進行追蹤檢查;王先生覺得因自費門診有人流及通道的嚴格管制,採預約制度,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或不必要的接觸,降低感染風險,在此非常時期,為他目前的就診治療提供極大協助。打造最佳醫療場域 醫:醫檢分離、分艙分流 院長董政達醫師也表示:『因為院方過去有成功抗SARS的經驗,在2003年創下零感染的記錄,在2004年創建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就已規劃了「醫檢分離」的大原則,將醫病、檢查、人員、環境分艙分流管理,做好感控規劃,並進行特定通道管制;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這也是就診者最安心的關鍵。』三高患者不斷藥更安心 切莫「望醫卻步」董院長提醒:『對於需定期回診拿藥,或有高危心血管、三高慢性病、肺結節、腸胃息肉等的患者,或仍應遵照醫囑定期就醫及檢查,不要因為「望醫卻步」造成健康危害,威脅生命安全。』董政達院長也提醒民眾:外出戴妥口罩,勤洗手、不觸口鼻眼,做好防護措施。防疫是場長期抗戰,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好的免疫能力,維持健康飲食、充份睡眠及足夠運動,以提升自我免疫力,保持平常心,才是維持健康之不二法則。【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症狀我國輕症多 咳嗽是主要症狀
新冠肺炎感染者輕症、無症狀者多,我國的確診個案中也出現類似的趨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內先前累積100例個案當中,60幾例為輕症,出現的症狀多以咳嗽為主;28例有輕微肺炎,5例有嚴重肺炎,其中除了一人死亡,三人尚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中,一人已脫離呼吸器並解隔離。症狀表現上,世衛組織之前列出新冠肺炎種常見症狀,依序為發燒、乾咳、乏力、咳痰、氣短、肌肉關節痛、咽喉痛、頭痛、寒顫、噁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張上淳分析,我國的患者症狀表現以咳嗽為主,約佔80%,其次為發燒,約佔60%,其他如倦怠等症狀則較少。另外6%至7%為無症狀,主要為20歲至30歲年輕族群;重症患者仍以年長者、具有慢性病者為主。有關新藥的臨床試驗,張上淳表示國內已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符合臨床試驗條件就會有用到新藥物的機會。他解釋,目前為多國多中心在亞洲有兩種臨床試驗,納入試驗條件一種為輕症到重症、一種為嚴重肺炎未到呼吸衰竭程度者,但目前我國嚴重肺炎患者都未納入試驗,至於輕中症患者納入人數則不方便透露。
-
2020-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大採購!「防災食物」準備4原則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國內累積確診達到100多例,防疫期間不宜在密閉的公共場所久待,許多人紛紛從外食改成買回家自己煮,甚至會多買一些糧食囤積於家中以備不時之需,導致各大超市、賣場湧現物資搶購潮。對於此現象,平日生活中若能多儲放一些「防災食物」,就能避免災時斷糧的危機;如何為自己或家人準備生活所需食物與飲水,是不可或缺的防災準備工作。本指引係依據內政部消防署,提供民眾準備防災食物時之參考。何為「防災食物」?「防災食物」為災害發生前預先在家中準備的食物,通常適合於常溫狀態下長時間保存,具營養價值;於災害發生時在家中避難生活時即可食用,提供身體攝取足夠所需的營養。防災食物要準備幾日份?在防災食物份量的準備上,先評估瞭解平常居家食物儲存狀況,家庭人數、營養均衡、個別喜好、慢性病或過敏禁忌,進而決定準備食物項目及數量。考量家中每位成員之需求及營養,以家庭為單位,最少準備「3日份以上」的防災食物,讓家人在災害來臨時也能安心、平安的度過。買回家後請確認各項食物保存期限,並於外包裝標示日期;於保存期限前食用完畢,並在下次購物補足食物品項。四個原則挑選防災食物:1.可以常溫保存的食物(最好可以保存半年以上)。2.方便攜帶的食品(有外包裝的食品)。3.最好可以不需加熱或加熱水即可食用的品項。4.符合家庭日常飲食習慣的品項。「飲用水」又該怎麼準備?飲用水是維持生命必需品,在發生災害後,停水、停電等情形時有所聞,做好居家飲用水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醫師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1公升的飲用水,但也應考量家庭成員不同的個別需求而增加。除了飲用水,加上料理食物所需用水,每人每日至少要準備3公升才足夠。飲用水應儲存在避免陽光直射、低室溫的地方,配合保存期限,適時的更換,並記得在購物時補足該有的儲備量。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怕囤藥亂市場 食藥署:進貨逾一成須報准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可能影響藥品生產鏈,部分醫療院所與藥局擔憂缺藥而事先囤貨,導致藥品市場供貨不均狀況。目前國內已傳出有藥品業代頻頻接到診所藥局高喊「貨先給我」,有牙科診所叫平日兩倍量的用藥抗生素與止痛劑,也有藥局備了五到十倍的貨量,還有藥師說最近似乎叫不到甲狀腺藥與心臟用藥。議價能力較高的醫院往往能一次進較多貨,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啟動醫院庫存量調查,確實發現醫院庫存量有微幅增加。為此已頒布命令,要求藥商依前一年的月平均用量供應藥品,並按比例分配至醫療機構及藥局,醫療機構及藥局也應依前一年的月平均用量採購藥品。供貨量或進貨量逾去年月平均用量的一成以上時,就須報准同意。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目前函知這份原則供參酌,如藥商、藥局與醫療院所無法遵守,藥品供貨市場持續紊亂,主管機關將研擬相關措施或罰則加以因應。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開業藥師趙瑞平表示,國內藥品市場今年進貨量約與去年相當,因此市場上的藥品總量應足夠,但最怕發生搶貨現象。有些藥局每次都是一瓶一瓶的藥品進貨,但最近卻擔憂哪天缺藥、乾脆多叫藥,一次進貨五到十瓶。開業藥師柯明道表示,新冠肺炎肆虐世界,影響全球藥品供應鏈,勢必造成原料藥短缺問題,只是不清楚何時發生。最近甲狀腺、心臟疾病等慢箋用藥開始叫不到;近日有牙科醫師友人請代訂以往兩倍量的抗生素與止痛劑,「藥局診所並非蓄意囤藥牟利,是真的不知道會斷多久」。趙瑞平說,全台6000多家藥局當中,如果半數都多叫一瓶藥,市場上某種藥一下就會少3000瓶,可能波及領用慢性病藥品的民眾。為避免議價能力較弱的藥局缺藥,政府應考慮確保藥品盤商端有充足貨源可供應給藥局。
-
2020-03-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肆虐影響藥品生產鏈 院所、藥局欲囤藥 食藥署擋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可能影響藥品生產鏈,同時可能醫療院所與藥局擔憂缺藥而事先囤貨,使藥品市場供貨不均。國內傳出有藥品業代頻頻接到診所藥局高喊「貨先給我」,有牙科診所叫平日兩倍量的用藥抗生素與止痛劑,有藥局備了五到十倍的貨量,有藥師說最近似乎叫不到甲狀腺藥與心臟用藥。進貨逾去年月均量1成須報准食藥署同意議價能力較高的醫院往往能一次進較多貨,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啟動醫院庫存量調查,確實發現醫院庫存量有微幅增加。為此昨日頒布命令,要求藥商依前一年的月平均用量供應藥品,並按比例分配至醫療機構及藥局,醫療機構及藥局也應依前一年的月平均用量採購藥品。供貨量或進貨量逾去年月平均用量的一成以上時,就須報准同意。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目前函知這份原則供參酌,如藥商、藥局與醫療院所無法遵守、藥品供貨市場持續紊亂,主管機關將會研擬相關措施或罰則加以因應。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開業藥師趙瑞平表示,一般來說,國內藥品市場今年進貨量約與去年相當,因此市場上的藥品總量應足夠,但最怕發生搶貨現象。趙瑞平的藥師友人,過去進一瓶1000顆的抗生素,可分裝給該社區民眾一段時間,因此每次都是一瓶一瓶進貨,但最近卻擔憂哪天缺藥、乾脆多叫藥,一次進貨五到十瓶。開業藥師柯明道表示,新冠肺炎肆虐世界,影響全球藥品供應鏈,勢必造成原料藥短缺問題,只是不清楚何時發生。最近甲狀腺、心臟疾病等慢箋用藥開始叫不到;近日有牙科醫師友人請代訂以往兩倍量的抗生素與止痛劑,「藥局診所並非蓄意囤藥牟利,是真的不知道會斷多久」。趙瑞平說,全台6000多家藥局當中,如果半數都多叫一瓶藥,市場上某種藥一下就會少3000瓶,可能波及領用慢性病藥品的民眾。為避免議價能力較弱的藥局缺藥,政府應考慮確保藥品盤商端有充足貨源可供應給藥局。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空汙增新冠死亡率?學者:需更多研究
空汙恐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歐洲公共衛生聯盟16日警告,空汙所導致的高血壓等慢性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過去針對SARS的研究也顯示,患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增加8成的死亡率。然而,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則認為,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空汙增SARS死亡率根據《華盛頓郵報》和《歐洲動態》報導,歐洲公共衛生聯盟警示,空氣汙染導致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雖然目前尚未有探討新冠肺炎和空汙關係的研究,但過去曾針對SARS的研究顯示,患者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下,就比處於低度空汙的患者增加84%的死亡率。「暴露在空汙和吸菸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伯恩斯坦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呼吸內科主任卡爾斯頓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惡化因空汙造成的肺部損傷。缺乏因果關係然而,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指出,目前這個論述充其量只是合理的「假說」,背後只有兩項證據,一是針對新冠病毒「親戚」的研究,二是對新冠病毒和空汙致病機轉的「推理」。過去針對SARS或MERS的研究,僅發現肺炎和空汙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不是「因果關係」。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肺炎,比較嚴重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肺積水),而空汙造成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進入肺泡之後,吞噬太多懸浮微粒的巨噬細胞紛紛陣亡,增加肺部感染機率。漢塞爾表示,目前空汙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阻塞)的致病機轉已被科學界證實,而科學界也逐漸承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造成新冠肺炎患者更嚴重的症狀,但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還缺乏更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到兩週就插管 患新冠肺炎轉重症難救治
美籍台裔學者何大一說,新冠肺炎患者98%可治癒無須過度恐慌,但身處抗疫前線的中國臨床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發展至重症即難救治,且轉重症的時間很短,有病患發病不到兩週就得插管。根據中國媒體界面新聞報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胡必傑,13日透過視訊向醫療專業分析指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曾於1月30日收治62歲的童姓病患,當時的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屬於輕症患者。報導指出,到了2月4日不過短短5天,患者雙肺病變即明顯加劇轉重症,隔天開始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療,2天之後插管,最後得靠葉克膜(ECMO)續命。報導說,疫情初期,由於中國醫界對新冠肺炎陌生,醫療資源的配備跟不上,許多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救治,最終發展成為重症,導致死亡。報導指出,奉命支援武漢的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回憶,初到武漢都是重症病患,「滿眼一看,我覺得好像都救不活」,首先收治染疫患者的武漢金銀潭醫院5、6、7層樓,住滿「肯定都要插管」的患者,多數年齡超過60歲。報導說,童朝暉曾與多家醫院討論死亡病例,發現很多病人直至死前都沒有插管,這讓他感到遺憾。報導指出,童朝暉說,目前武漢重症病人還有數千例,白肺病人也不少。而專家分析,這些重症病例共同的特點是:高齡、合併慢性病、肺部病情進展快、持續發燒。報導指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曾表示,死亡病例主要是老年人,他們的低氧血症不算嚴重,但合併冠心病、腦血管性疾病等,以致病情加重致死。而如何避免患者病情朝不可逆的重症方向發展,報導說,重症患者會出現呼吸頻率超過每分鐘30次的氣促症狀,指氧飽和度小於等於93%,情況更嚴重的危重患者還需要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甚至器官功能衰竭。報導說,因此呼吸衰竭是病人發展為重症的徵兆,所以早期發現低氧血症,避免重症病人轉成危急是治療的關鍵。
-
2020-03-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肺癌病患 基因篩檢精準標靶治療延命
一名60多歲的男子,因為呼吸困難、意識混亂、走路不穩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已經是星點滿布的癌腫瘤,腦部也充滿轉移的癌細胞,是第四期肺癌,且病況危急,立即被送入加護病房。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認為EGFR的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之後,兩周內就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恢復意識,也可下床走動,如今存活期已經超過一年。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到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腺癌中重要的基因突變又以EGFR占多數,約有55%到6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指出,針對肺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可以健保給付肺癌標靶藥物,而EGFR也是最早納入健保給付的基因篩檢及給付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夏德椿說,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適用於標靶治療,第一 、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由於癌細胞仍會持續基因突變,根據調查,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10到12個月,第三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為19個月。在今年最新的歐洲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突破3年,臨床上顯示,可以有效延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一旦癌細胞再度基因突變時,需要次世代基因定序,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以確定其突變的模式,再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延命效果。夏德椿指出,在精準醫療的協助下,標靶藥物往往能對癌末病患發揮戲劇性的反應,延長病患的無病存活期,使得癌症成為腫瘤慢性病,在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生活品質也能兼顧。對於不是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則效果不佳,仍建議使用化學治療。
-
2020-03-17 養生.樂活旅遊
春天溫差大 心血管疾者泡湯、外出請小心
春天來了!氣溫乍暖還寒,提醒有心血管疾的病人,不論是去三溫暖還是泡湯,一定要遵守時限,並特別留心室內外進出溫差,避免血管梗塞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閩南語俗諺「春天後母臉」,以喜怒無常的繼母形容春季天氣多變,雖然事實上繼母不一定喜怒無常,但春天的氣溫確實像溜滑梯,有時彷若炎夏,可達攝氏卅度高溫;瞬間寒流報到,溫度又降到十幾度,讓人簡直不知道該如何適當穿衣,才不會中暑或是受涼。春天氣溫高低相差太大,血管可能因為時熱時冷導致收縮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病人梗塞。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人的血管品質不佳,溫差如此大差距的刺激之下,血管脆弱的斑塊產生破裂機會較一般人高,所以記得晨起運動一定要先熱身,以免身體無法及時因應而發生不幸。心血管病人除了要注意春天多變的天氣之外,泡三溫暖也得當心。氣溫驟降時,很多人十分享受泡在三溫暖熱水裡的舒適感,但有些人習慣長時間浸泡熱水,卻是一大禁忌,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泡在熱水裡全身通紅,是因為大量血液因應溫度變化到皮膚表面,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本身心臟收縮量沒有那麼大,血流又都到皮膚表面,心跳、血壓會因此改變,就容易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溫差太大對神經與血管的刺激都是大的。最愛泡三溫暖的日本人,泡湯守則明定15至20分鐘是上限,並不是泡到飽、泡到滿;即使在家裡洗熱水澡,也最好能在浴室裡更衣完畢後,身體保暖再出來,才比較不會產生心血管的問題。當然沒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民眾也不可輕忽。很多心臟問題是跟三高有關的文明病,但也有些疾病是會隨著年齡、生活型態發生,美國心臟學會跟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80歲以上長者平均8成有高血壓問題,就算還沒有吃慢性病藥物,仍應注意心臟保健。建議女性55歲、男性45歲以上就應做健康檢查,尤其有家族病史潛在的疾病風險者,應更謹慎!
-
2020-03-17 科別.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放屁…日常6習慣都會讓你胃脹氣!
胃脹氣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胃部毛病,最明顯的症狀是「上腹部飽脹感,常伴隨打嗝(或稱噯氣)或放屁。新竹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主任暨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陳青富指出,上門求診的病人之中,十之八九會有「胃脹氣」的困擾,常常嗝氣,甚至自覺上腹部明顯外凸,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而來就醫。 胃脹氣大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有關,若經生活飲食習慣調整後,症狀大多可以改善。若症狀仍持續1週以上,或伴隨噁心嘔吐、吐咖啡色食物殘渣(代表有血液混雜其中),並有體重下降等現象,可能是嚴重胃病、甚至胃癌的危險徵兆,建議就醫做進一步胃鏡檢查。 1、氣從口入這類的胃脹氣多半是飲食習慣不良引起,例如暴飲暴食、吃飽後立刻躺著或趴著、邊吃東西邊說話,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喝氣泡性飲料、嚼檳榔、口香糖或抽菸,不知不覺吞嚥了很多空氣到胃裡。 2、氣由腸生胃與腸是相連的,若是嗜食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牛奶、番薯、芋頭、馬鈴薯、高麗菜、洋蔥、綠花椰菜、茄子、麵包、甜點、汽水、可樂等碳酸類飲料,進入腸道後大量產氣,也會致胃脹氣。3、不動氣滯缺乏運動的人容易胃脹氣,胃腸少了運動刺激、胃蠕動差、排空差,就會脹氣。建議在飯後,應或站或坐、休息30分鐘,然後起身走一走、散步,有助於胃腸蠕動幫助消化,但切記不要激烈運動。4、病致氣生腸胃道疾病可能會產生脹氣的症狀,例如胃炎、消化性潰瘍、肝膽胰疾病、腸躁症、腸胃腫瘤異物阻塞等。一般的胃脹氣,只要改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減少攝取產氣食物,多半可以不藥而癒,但若是持續脹氣不改善,就要考慮可能是疾病引起。5、壓力壓力太大,容易使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失常,胃排空變差、會造成胃脹氣。可以自我觀察,工作或學業壓力大時,是否特別容易有胃脹不適的現象,應學習紓解壓力,有助改善此問題。 6、藥物引發服用部分降血壓藥物或止痛藥物,容易引發胃脹氣。不僅如此,若為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或是職業大客車、計程車司機、鼻子過敏或鼻竇炎病人、老年人、長期臥床病人、慢性病患都 是高危險群,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避免產氣的食物或高脂肪、油炸食物,並適當的運動,幫助腸胃正常蠕動。如果是臥床或老人家行動不便者,建議看護者每天至少3次,在臥床患者飯後1~2小時後,於其肚臍邊塗上薄荷油或脹氣膏,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協助腸胃蠕動。另外,補充益生菌、給予促進胃排空及消脹藥物,以及紓解壓力都有助於緩解胃脹氣;但若脹氣持續不消,伴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黑便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應該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滿肚子氣放不出來? 快改變這4個習慣 
-
2020-03-16 橘世代.健康橘
「間歇性斷食月瘦4kg」 但風險跟方法你都知道嗎?
最近小美開始「間歇性斷食」,她嚴格遵守1天裡進食時間集中在8小時內,早上8點吃了早餐之後,下午4點之後就不再進食。1個月下來,體重少了4公斤,辦公室同事覺得超有效,紛紛也開始「間歇性斷食」。 間歇性斷食是把進食的時間限制在某個區間,進而達到影響體重、體態的目的。但好像有些人做了特別有效,有些人卻沒用,到底是為什麼?營養師指出,理論上只要限制進食時間,就能減少熱量攝取而成功瘦身,但是如果在進食期正餐間吃點心喝飲料,效果將大打折扣。三軍總醫院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林晏如表示,最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是每日斷食16小時、進食8小時,目前還沒有針對間歇性斷食法的健康效益大多是在動物實驗發現,人體研究篇數只有個位數。林晏如指出,在為數不多的人體研究中發現,執行16比8的間歇斷食,每日總熱量大約減少600至700大卡,執行2至3個月,有助降低體脂肪和內臟脂肪,對於低密度膽固醇、血壓舒張壓、空腹血糖也有改善效果,而且搭配運動的降體脂效果更好。糖尿病前期男性每天晚上6點前吃完晚餐,禁食16小時,胰島物敏感度也有改善。林晏如曾經身體力行,嚴格執行早餐只喝無熱量黑咖啡,中午吃輕食,晚餐正常,晚上8點後不再進食,因為每天工作需要大量走動,也沒有特別運動,結果1周就瘦了3公斤。林晏如觀察,許多年輕人不想要每天間歇性斷食,會採取每周5天正常吃、兩天只吃500大卡這種斷食節奏,效果也不錯。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不適合血糖不穩定的人,如果是容易低血糖或空腹腸胃不舒服的人,建議至少每天還是要吃2餐。林晏如提醒,現有研究數量不夠多,而且對象並不包括年長者及女性,可以嘗試作為健康管理的輔助作為,但不能期望斷食能取代慢性病的追蹤和藥物治療。此外,禁食時間只能喝無熱量的飲料,要注意別因此喝太多茶或咖啡,以免引起心悸等不舒服的反應。間歇性斷食怎麼吃?1.正餐時間要規律2.餐間不能吃不停3.若一直無意識地吃點心喝飲料,效果大打折扣【精選延伸/想瘦身這樣「吃」↘↘↘】。吃得飽又有「媽媽味」 健身網紅May公開3大關鍵。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6 科別.腦部.神經
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你想像更危險!這二種病的機率比別人高
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患者常常會打鼾之外呢,其實他們會突然之間會暫時停止呼吸,那這樣子會造成他雖然有在睡覺,但是睡眠效率非常差,導致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總是沒有睡飽,覺得頭昏昏脹脹的、精神不好,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記憶力會比較差,或是在開車的時候也會容易出現車禍的狀況。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三大類,第一大類就是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那這通常跟我們的鼻咽構造有關係,有可能是你口咽附近的肌肉比較肥厚,譬如懸壅垂,或者你的舌頭比較肥厚會後倒,或是說我們呼吸道那個地方,肌肉比較脆弱會比較容易塌陷。另外鼻中膈彎曲、鼻塞、鼻竇炎之類的,也會讓鼻子可能比較不好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那第二型叫中樞型,中樞型比較在於是大腦譬如說因為中風、因為失智腦部的退化,導致大腦下達的命令沒辦法好好控制睡覺時候的呼吸,所以導致了睡眠呼吸中止。第三型是混合型,就是他是混合中樞型、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常常會發生在除了中風之外,像是說下巴比較短、脖子比較肥厚等的人身上。睡眠呼吸中止目前治療的方式,其實有分程度。如果說你是輕度的睡眠呼吸中止,通常我們會建議你的生活習慣的調整,比如說減重、運動有時候側睡等等,都可以減低睡眠呼吸中止的一些影響。那如果你是可能中度或是重度,我們會請你去耳鼻喉科檢查一下你的口咽或鼻腔,有沒有構造上的異常,譬如說懸壅垂或者是鼻中膈彎曲。那這些可以透過手術、雷射的矯正,也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另外有些口咽的矯正器,可以把舌頭稍微往前往前拉一點,也可以讓我們的呼吸比較順暢,這也是一個方法。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如果你有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持續性的戴正壓呼吸器是最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方法。那現在也有一些叫所謂的負壓呼吸器效果也都不錯。那當然最後還有一種就是說可能是構造上的異常,譬如說他下巴比較後縮、比較短,這時候是顏面的顱骨有一些缺陷,都可以透過手術去做一個矯正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很多人會說,那我有睡眠呼吸中止不治療就是睡不好而已,其實其實睡眠呼吸中止除了會影響到睡眠,你會常常在睡覺當中缺乏氧氣,長期下來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第一個,你慢性病的機率會增加,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的機率,那甚至呢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會增高,失智也是一般人的兩倍。另外睡眠呼吸中止也會導致你白天精神很不好,所以我曾經有病人他有很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開車常常會出現車禍,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我認建議睡眠呼吸中止還是要積極的治療,才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神經豪大條影片)
-
2020-03-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買口罩拿錯卡要藥師道歉 委曲還不只這一件
口罩實名制上路一個多月,台北市發生有民眾因為藥師拿錯健保卡,要求藥師下跪道歉,引發嘩然,地檢署並主動偵辦,連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也怒了,台南市藥師公會則整理了近期藥師因為口罩而受到的諸多委曲,強調藥師賣口罩一毛錢都沒有賺,「實在不欠民眾的」。公會表示,除了有台北藥師被迫下跪,在桃園有民眾因買不到口罩開車作勢要衝撞藥師,在新竹也有民眾因購買時間未到不能買口罩而怒嗆藥師「做的不開心就不要做」,在台中有民眾因不能挑口罩顏色花樣而怒踹藥局貨架,導致商品散落一地。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也是台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的林隆昌表示,藥師不僅沒錢賺,因為賣口罩很花時間,還占去藥師賣藥賺錢的時間。他表示,原本中央規定藥局只需要一周賣5天,每天兩小時,但兩小時根本不夠,藥師都自動延長,幾乎整天都在賣口罩,很多藥師只能在打烊後才開始調劑給較不急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或訂購用於健保的處方藥,因而被搞得精疲力竭。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也說,「藥師沒有欠民眾」,社區健保藥局沒收入經營不下去,政府並沒有紓困方案來幫助社區健保藥局,請不要踐踏社區健保藥局藥師的愛心,也請給藥師加油打氣聲。而事實上有許多人私下默默為藥師加油打氣,台南市就有餐飲業者免費提供餐點給藥師,表達感謝之意。
-
2020-03-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本媒體人讚台灣防疫 點將蔡總統2大功臣
日本自由媒體人野島剛盛讚台灣在這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能力,讓總統蔡英文及台灣國際評價急速上升,其中最大功臣應屬副總統陳建仁,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厥功甚偉。日本出版社「新潮社」的國際新聞網站Foresight於10日刊登野島剛的文章。他在文內表示,蔡總統政府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獲全球各國贊揚,背景跟政府內部有曾在2003年因應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成員,也有對醫療、傳染病相當熟悉的人才有關。他說,台灣政府在因應疫情方面,不像日本決策給人混亂無序印象而飽受輿論批評,除了外界不清楚的北韓以外,台灣在東亞以最能有效抑制疫情擴散表現突出,讓蔡總統支持率及台灣國際評價都急速上升。野島認為,台灣成功因應疫情的最大功臣應屬陳副總統。他說,陳副總統任期到5月屆滿,這次疫情發生在陳副總統卸任前,「對蔡總統也好,對台灣整體來說也好,可以說是最大的幸運」。野島以蔡總統與陳副總統公開的LINE對話,來說明陳副總統在因應疫情上扮演的角色。蔡總統在LINE的對話上希望陳副總統以SARS的經驗,教導大家正確的口罩使用方式。陳副總統說,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或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但會進出醫院時,「必須經常戴著口罩」;處於空氣不流通、擁擠的密閉空間,或是有慢性病的人,「戴口罩會比較好」;至於健康的民眾,「不用經常戴也可以」。蔡總統叮嚀,量測體溫、勤洗手,不要去人多且密閉的地方,這些都很重要;陳副總統說,民眾使用一般醫療用口罩就可以,必須告知民眾不必用到N95口罩。野島認為,台灣政府為了讓更多人獲得關於口罩的正確知識,選擇了更親民的傳達方式。野島也特別介紹陳副總統的背景,他出身公衛領域,本來並不是政治人物,但在2003年到2005年間,擔任前總統陳水扁政府的衛生署長(衛福部前身),直接面對SARS疫情,並獲好評;後來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並在2016年就任副總統。文章指出,SARS的時候也好,這次的疫情也好,病毒都從中國跨海進入台灣。因此,對與中國間每週有數百班航班頻繁往來、約80萬人為了工作等理由在中國生活的台灣來說,如何抑制從中國入境感染者帶來的風險,是危機感的基礎。野島說,蔡總統在SARS時擔任大陸委員會主委,負責與中國方面談判。依據當時的經驗,蔡總統很清楚,中國對民進黨政府始終抱持警戒心,即使以「人道」為理由要求,在傳染病對策方面可能也得不到充分協助。因此,台灣政府做出只能以關閉與中國的窗口來防範病毒的判斷,早在一月下旬就對中國旅客加強入境限制,2月上旬更決定全面禁止。野島說,如果考量到台灣企業跟中國的經濟往來,及中國觀光客為台灣帶來的經濟效益,毫無疑問,這些措施帶來的痛苦更甚日本。不過,正因台灣政府衡量大局,一旦疫情在境內蔓延,損失會遠遠大於經濟,才能做到這些措施。除了蔡總統與陳副總統,野島還特別提到這次防疫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同時也是疾病管制署設置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基於「資訊太多,(說明)可以防止恐慌」, 陳時中每天都舉行記者會,接受媒體「問到飽」;陳時中的表情經常鐵面一般嚴肅,但有時想到感染者又會落淚,展現充滿人情味的一面,人氣急速上升,甚至出現「下屆台北市長」的呼聲。陳時中除了會用「鐵面一般的嚴肅表情」呼籲民眾留意疫情擴散,在郵輪抵達台灣基隆港時,也趕赴現場,用溫暖言語安慰旅客;在「鑽石公主號」的台灣旅客舉辦相關慶祝會上,陳時中也在場。野島認為,陳時中這種軟硬兼具、全部精力投入的超人般工作方式,「把1天當3天用」,感動台灣民眾。野島還舉出台灣在這波防疫總動員中的幾位關鍵人物,例如開發口罩庫存地圖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曾在SARS期間擔任台北縣長(新北市長前身)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公衛出身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等人,不光是醫療問題,因應傳染病的能力也很強,適合因應2019冠狀病毒疫情的人才可說齊聚一堂。野島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雖然也可以說蔡總統很幸運,但從結果論來看,能延攬相應人才防疫,也讓蔡總統獲得今天的贊揚。野島表示,雖然無法直接相比,但如果試著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等日本官員與蔡政府比較的話,日本政府在宣傳能力也好、政策能力也好,都讓人感到有所不足。他說,即使日本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日本政府從現在開始,仍應派人到台灣,兼負資訊交換任務,聽一聽台灣在防疫因應及情勢判斷方面的經驗。
-
2020-03-12 科別.泌尿腎臟
怕疫情不進醫院 腎友疾病恐惡化
台灣2019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近期還有臨床案例發現,新冠肺炎嚴重患者易有急性腎衰竭。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宇軒表示,腎臟病友在疫情期間除戴口罩、勤洗手,並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外,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可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把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賴宇軒提醒民眾, 如果出現「泡、水、高、貧、倦」等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很多人因此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到醫療院所就診,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提醒腎友,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時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賴宇軒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現象,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控制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會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花蓮慈濟醫院除提供腎臟病病人更多元的醫療資源外,更成立了「慢性腎臟病照護中心」,由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所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洗腎病人完整的慢性腎臟病衛教諮詢及追蹤。
-
2020-03-12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染疫高風險 4招避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許多人害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更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因此必須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肺阻塞患者即是容易遭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新冠肺炎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其次,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第三,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第四,適量補充營養及水分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面對疫情 何美鄉:美國人視同流感、歐洲人輕忽、台灣人謹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義大利疫情瀕臨失控,與中國大陸前後搭上「封城列車」,歐美疫情如此脫軌延燒,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分析,美國防疫政策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歐洲則是人民輕忽防疫,即使疫情爆發,人與人近距離互動依舊頻繁,戴口罩比率仍偏低。何美鄉說,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持續,至今未見削弱,未來只怕「有增無減」,台灣現在還守得住,在於提早因應,無論政府或是人民,均謹慎面對,沒有一方輕忽,才得以守下來。因此,防疫的功勞不能只讚揚政府,更要稱許民眾配合度高,兩者攜手合作,才是守住疫情的關鍵。進到冬天 當心疫情爆炸發生何美鄉說,疫情現在還沒能看得見終點,但北半球疫情應該到七、八月時,可望因氣候炎熱而逐漸趨緩,不過,正值寒冷的南半球疫情恐大爆發。何美鄉再三強調,「到七、八月疫情趨緩時,防疫團隊及台灣人千萬別鬆了一口氣」,忘了近距離接觸要戴口罩,平時要勤洗手,只要忘了這些,當台灣進到冬天,將會爆炸性地發生疫情,一旦輕忽疫情,仍舊會瓦解台灣。高風險族群 要做好防範機制她說,新冠肺炎患者有幾個特性,一旦生病就會病很久,病毒主要攻擊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不佳等民眾;許多專家皆已提出這項觀察,但未見台灣防疫團隊針對高風險族群做出防範機制。如何讓這群高風險民眾在這一場漫長疫情戰役中趨吉避凶?她建議,可透過健保資料庫篩出高風險族群,透過遠端或是其他的機制,穩定原本病情;針對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直接配送藥物到府,降低外出或到醫院機率;過去台灣持續發展藥局藥師送藥到府的機制,政府可以趁此波疫情,健全配送藥物的機制。醫療、安養、長照機構 要守住另外,台灣一定要守住醫療機構、守住安養機構、長照機構等,特別是長輩聚集的機構,防疫措施一定要做得徹底。何美鄉說,台灣現在有著漂亮的防疫數字,但數字卻建立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只要任何小地方鬆懈,防疫網就會被攻破,一家醫院垮了,很快整個醫療體系就會崩壞。何美鄉呼籲政府以及台灣人民「千萬別沉醉在台灣是防疫優等生」等讚美說詞裡,政府現階段要與人民保持互信狀態,台灣防疫能在第一波守住,政府要好好感謝人民攜手合作,感謝人民的信任,從上到下一心團結,維持警覺,面對後續防疫才有希望。
-
2020-03-11 科別.耳鼻喉
新冠疫情延燒不敢就醫 南投阿伯暖暖包復健反遭燙傷
新冠病毒讓許多人擔心到醫院遭感染,南投70多歲阿伯罹患肩頸性眩暈,因為擔心感染不敢就醫,自創用暖暖包貼脖子復健,結果眩暈症狀未緩解,脖子還被燙傷,又腫又痛。醫師提醒,雖然疫情期間盡量減少到醫院,但生病仍須由醫師診療,自己DIY治療延誤病情便得不償失。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他在門診時先替阿伯檢查,輕碰到他脖子,老伯彷彿被電到一般抖了幾下,直喊痛!醫師發現其後頸處已燙傷並起水泡了,適時的換藥後,開立了燒燙傷軟膏、止暈藥、肌肉鬆弛藥物及促進血液循環等藥物。據了解,這名阿伯肩頸性暈眩經3個月的藥物治療和復健後已改善許多。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阿伯擔心到醫院容易被感染,遲遲不敢到醫院復健,竟每天用暖暖包貼脖子,甚至貼到睡著,以為這樣就能取代醫院復健的電療和熱療,就這樣持續了三天,不但頭暈症狀未緩解,脖子熱敷處開始又腫又痛。吳昭寬表示,肩頸性眩暈的原因,大多因為肩頸長骨刺、肩頸退化合併肌肉僵硬,導致暫時性腦部血流灌流不順,如同缺氧所造成的頭暈狀況。也可能因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椎動脈痙攣,以致眩暈發生。貼式暖暖包最高溫可達攝氏63度,使用時間別太長,若長時間直接接觸皮膚,恐導致一度或二度燙傷。慢性病患者應規則就醫及持續用藥,切勿延誤或中斷就醫。而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出門配戴口罩,勤洗手,才是防疫重點,勿過度恐慌。
-
2020-03-11 科別.泌尿腎臟
腎友擔心新冠疫情不敢到醫院 醫師:應定期就醫追蹤
台灣2019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近期還有臨床案例發現,新冠肺炎嚴重患者易有急性腎衰竭。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宇軒表示,腎臟病友在疫情期間除戴口罩、勤洗手,並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外,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可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把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賴宇軒提醒民眾, 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因此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到醫療院所就診,甚至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提醒腎友,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賴宇軒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現象,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控制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花蓮慈濟醫院除提供腎臟病病人更多元的醫療資源外,更成立了「慢性腎臟病照護中心」,由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所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洗腎病人完整的慢性腎臟病衛教諮詢及追蹤。
-
2020-03-11 科別.呼吸胸腔
這些肺部慢性病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四招避免疫情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好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王英偉署長呼籲肺阻塞患者,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應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肺阻塞患者就是高風險族群之一,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疫情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吳建遠也提醒,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此外,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除運動習慣,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疫情引發缺藥 藥師公會要求放寬以「三同」藥品取代
新冠肺炎持續,由於許多藥品的原料來自大陸,坊間擔憂時間拖長可能會有缺藥問題,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繼日前提醒缺藥狀況,今天再度要求健保局應開放社區藥局可以用「三同」藥品取代處方箋上的用藥,避免病患一定要回醫院拿藥,增加感染風險。所謂的三同是指「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吳振名表示,很多醫院開出處方箋後,會再加註「藥品不可替代」,也就是一定要使用與醫院同樣廠牌的藥品,即使有其他相同成分不同廠牌的藥品,也無法取代,但在此非常時期,未來缺藥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健保局應該明令禁止醫療院所在處方箋上加註不可替代字樣。衛福部最近公開表示,國內藥品存量至少有6個月,民眾不必擔心缺藥問題,但各地社區藥局仍傳出缺藥狀況。而針對藥師公會所提放寬三同藥品取代,醫界則認為,有些藥品確實可以用三同取代,但有些藥品則不行,不同廠牌即使同成分同劑量,藥效就是不一樣。吳振名表示,健保署的處方用藥規定:「醫師如果未註明處方不可替代,藥師或藥劑生可以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任何廠牌藥品替代但價格不可高於原處方藥品。」,但現況卻是很多醫院會在處方箋上加註不可替代。他表示,醫院因與供藥廠商簽有供貨合約,廠商若無法如期供貨時需賠償醫院,因此,醫院較無斷貨缺藥的問題,但社區健保藥局無供貨合約保障,廠商藥品存量較低或不足時,社區健保藥局就會是最先訂不到藥品的犧牲者,同時,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患者持處方箋無法在健保藥局拿到相同的藥,藥師也不可給替代藥品。他表示,目前政府全面實施藥廠PIC/S GMP制度後,政府並經常宣揚國內PIC/S GMP藥廠所生產的藥品相對於同成分的原廠藥品能夠具備相同品質與藥效,如果政府明令禁止在處方箋上註記「藥品不可替代」的字樣戳章,不只保護病人的自主權,也是在鼓勵國內製藥廠。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症醫學專家:高血壓是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致命風險
中國大陸醫師發現,高血壓患者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顯然更高。儘管尚無公開的研究解釋為什麼,但在武漢的大陸醫師注意到,有這種慢性病的患者更有可能病情惡化並死亡。1月首波在武漢死亡的一組170名患者中,其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壓。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在武漢接受彭博電話採訪時表示,「這一比率非常高。」他兩個月前派往這座城市幫助當地病人的頂尖醫生團隊成員。「從其他醫生告訴我的數據和我可以看到的數據來看,在所有基礎疾病中,高血壓是關鍵的危險因素,」杜斌稱,「儘管尚未發表任何研究,但我們認為高血壓可能是導致患者惡化以及不良預後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密切關注老年人和高血壓族群。他們是重點。」杜斌表示。杜斌說,由於器官衰竭會很快發生,因此醫生應該毫不猶豫地對面臨呼吸窘迫的患者採取措施。這意味著當採用低創性措施無法改善低血氧水平時,醫生應積極採取侵入性機械通氣(invasive ventilation)─即所謂氣切。杜斌表示,需要進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中幾乎有一半死亡,但大多數康復者都是那些早期就進行氣切的患者。呼吸治療師──專門從事通氣和氧氣治療的醫生,在治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為他們更專業,可以根據病情調整呼吸機。
-
2020-03-10 科別.泌尿腎臟
尿有泡泡就是腎臟病?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66歲的陳先生,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病病史,平日也沒有在服用任何藥物,因為體檢的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有腎臟囊腫,進而到腎臟科複診。經詢問病史後得知,他已經有泡泡尿好一段時間,於是安排進一步的抽血驗尿檢查,發現他有嚴重的蛋白尿,這幾年來腎功能亦緩慢的在衰退當中,但因為沒有症狀,以為並不需要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徐萱竹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許多良性蛋白尿的狀況,有泡泡也不一定就是蛋白尿,經過客觀的定量分析才能確定;良性的蛋白尿可能跟感染、脫水、天氣、藥物、運動、懷孕、血壓控制不佳,甚至有時候只是姿勢(站立)性蛋白尿。然而,一旦證實有蛋白尿,便暗示可能有腎臟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佔了臺灣洗腎人口的四成以上,比例相當高。重要的是,微蛋白尿常常比腎功能開始變差還要早發生,可視為腎臟病變的前哨戰,甚至預測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死亡率。此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需要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蛋白尿的治療取決於正確的診斷。徐萱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該要採低蛋白飲食,更積極地控制血糖和血壓,利用整合門診,在腎臟科做定期的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抽菸病友們則請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並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延伸閱讀: 別再放任肚子大起來! 8危險因子都可能讓你走上洗腎人生 不想一輩子洗腎 身體出現4個警訊別大意
-
2020-03-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病藥恐缺料?衛福部:有6個月存量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嚴重,現傳出新警訊,若中國原料藥廠復工不如預期,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用藥恐怕過了3月就有缺料問題。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今天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指出,國內藥品約有六個月的庫存量,現階段也沒有原料短缺的問題。另外,她指出,針對斷藥風險的藥物,衛福部已有替代方案,開始尋找其他原料藥來源,包括從中國跟印度以外的國家進口,還有我們自己有產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擴大,除了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用藥有缺料問題。此外,解熱鎮痛劑、抗生素等可能因轉換原料藥來源增加成本,屆時將面臨藥品價格上漲,成為今日立法院經委會質詢焦點。立委陳亭妃、廖國棟、林岱樺針對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藥物原料短缺,以及藥物價格飆漲情形進行質詢。吳秀梅答詢時坦言,藥品價格一定會飆高,這是因為國際市場需求增加所致。此外,經濟部長沈榮津答詢表示,針對藥品可能短缺,經濟部將啟動國內藥廠的全面盤點。沈榮津表示,針對新冠肺炎對我國製藥產業衝擊,根據經濟部的了解,短期部分廠商已有備料,目前產業未受疫情影響,且由於藥品為必需品,市場需求較為穩定,廠商多有二到三個月的備貨因應。經濟部將協助廠商啟動第二備料機制,例如向歐美採購,降低可能的風險。沈榮津指出,若受疫情影響而須啟動第二備料機制,粗估藥品成本將因採用新料源而上升二到三成。經濟部將密切注意產業動態,適時協助廠商與衛福部協商藥品的核價問題。沈榮津表示,這次新冠肺炎對國內藥廠來說,也是練兵的機會,培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2020-03-08 科別.婦科
婦科醫的健康提醒:50歲以上女性得留意這方面的疾病
50歲至60歲婦女,此時無論是社會中堅,或全職家庭主婦,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問題,情緒難免紊亂外,也要小心相關婦女病的產生。婦產科醫師表示,50歲以上婦女得留意心血管、生殖泌尿、骨質疏鬆、代謝異常等疾病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營養師也建議,此年齡女性須持續補充蛋白質、鈣質與充足蔬菜攝取,以及適量運動,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需量力而為。停經之後 失去荷爾蒙保護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會面對的課題,50歲左右是關卡,一般女性約在48至52歲間邁入更年期,除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不穩等徵兆外,過度期開始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時,即為停經。張宇琪說,50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荷爾蒙減退,易出現思緒紊亂、煩躁等情形。子宮、陰道也會萎縮,使彈性變差、變乾燥。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進入更年期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慢慢增加。常見泌尿問題 骨質逐漸流失再者,是骨質疏鬆問題,張宇琪說,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比例高,因女性停經前,骨密度約以一年1%遞減,但停經後則是一年以5%遞減,五年就降低了25%。50至55歲是關鍵,若沒透過骨密度和肌力檢查及抽血測維他命D濃度,恐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骨質疏鬆。而在代謝異常部分,張宇琪說,48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減少,而間接地影響了新陳代謝,較容易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慢性疾病。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年紀的女性,都得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尤其48歲以後的女性,若卵巢出現異常,須將卵巢及輸卵管一併摘除,因此時已停經,輸卵管已無功能,通常會一併摘除預防癌變。在現行健檢部分,張宇琪建議40-45歲開始,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和乳房超音波檢查,並可做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更年期不適症候群量表,及骨質疏鬆密度檢查等。超音波可以檢視婦女的子宮頸、骨盆腔內的卵巢或肌瘤、內膜瘜肉等是否異常,再經由婦產科專科醫師整體性評估後,依個別性及時給予適宜天然生物等同質性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治療補充。蛋白質選低脂 多補充鈣質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50至60歲女性,比較需要增加營養跟肌耐力,也要注意進食量足夠,因熟齡者普遍有進食量變少的問題。此年齡女性,有幾個營養素需特別注意是否攝取充足。第一是蛋白質,應選擇較低脂的食物,如豆漿、雞蛋、魚跟海鮮等。50至60歲保養心血管,需避免內臟脂肪過多、肚子越來越大等問題,因此選擇低脂、白肉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需補充的是鈣質,趙函穎說,此年齡女性需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運動受傷。這個階段的女性也很容易失眠,睡前補充鈣質可以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助脂肪細胞分解,建議可吃些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因豆漿有大豆異黃酮,也可補充女性荷爾蒙。蔬菜不能少 運動要漸進另外,蔬菜攝取仍是必須,建議菜與蛋白質的比例為二比一,原因在於蔬菜富有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建議正餐進食時,蔬菜優先吃。另,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特別推薦如菇類、木耳等提升免疫力食物,因菇類有多醣體、富含纖維外,可多攝取紅椒、黃椒等各種顏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可助熟齡女性抗氧化、老化。而在運動部分,趙函穎建議50歲後女性量力而為,平常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若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滑步機;若膝蓋還不錯,可做些簡單肌耐力訓練,如開合跳、核心運動等,都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肌耐力也會更好。熟齡健康表單熟齡養骨增肌菜單● 選低脂的蛋白質,如豆漿、雞蛋、魚等。● 睡前補充鈣質可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可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可同時補充女性荷爾蒙。● 蔬菜含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小心相關病症●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建議健檢項目● 建議40-45歲起,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6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帶來恐慌症候群? 精神科醫師:高危險族群要關心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險峻,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疫情蔓延會帶來恐慌心理,呼籲中央應在1922防疫專線配置心理師,協助民眾解決疫情風暴下對病毒的恐懼心理。嘉義縣長庚精神科主任陳宏名說,目前並無因為疫情明顯精神症狀,前往求診個案,但實務上,的確有特定的高危險族群應該要特別主動去關心的。首先是因為接觸史旅遊史或類似症狀正在隔離中或等待確診者,無論是在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或是在院治療中等待後續檢驗,處於封閉空間與等待未知結果的煎熬心情很容易出現短期憂鬱焦慮失眠症狀,帶來更多不適感。另是確診個案,已知確診病例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也有少數不幸可能會出現呼吸衰竭,需要插管支持性治療的狀況。高齡長輩本身慢性病合併症也可能讓病情複雜化。確診本身已經是滿大的壓力,可能會出現適應障礙,如果歷經重症治療的過程或伴隨肺部功能下降,要注意是否有創傷後症候群相關的症狀。最後是第一線照護醫護人員身心健康管理。在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下,各種壓力反應很可能會出現,影響自己的作息與工作狀態。各式各樣的因素,例如政令與長官的要求,工作人力是否短缺,是否出現院內感染,防護裝備是否供應不足,病患與家屬的抱怨,自身與同住家屬的防護安全,都額外加重了心理負擔。除以上三個壓力特別大的族群,一般民眾也是生活在恐懼中,新聞充分的報導,固然增加民眾抗疫的知識,但也增加恐慌與某些過度反應。近期出現的拒外送醫院急診便當即是明顯過度的恐慌反應。這部分媒體或政論節目如果能夠以較平衡的報導方式與正確訊息的傳遞,會是目前公衛體系上很有力的幫助。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天冷是心肌梗塞好發因子,除了要做好保暖措施,更要留意心肌梗塞徵兆。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指出,症狀不只有常見的胸悶,男女症狀會有明顯不同,特別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手麻、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天冷慢性病就診率增 外出需注意添衣保暖這幾天氣溫又驟降,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在冷氣團來襲時,要添加衣物注意保暖,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每當天氣一變冷,心血管疾病就診病人就會增加,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及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手麻、背痛別輕忽 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國健署指出,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常被誤以為太勞累而輕忽;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即早就醫。另外,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何一個症狀發生,記下時間點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感染此外,一般民眾也要注意保暖以避免感冒,減少進出醫院頻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不得不去醫院怎麼辦?醫師教你3法則
目前全國各醫療體系皆為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體動員,呼籲民眾若無必要不要進出醫療院所,但許多慢性病患者仍有就醫需求,該如何因應呢?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多為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包括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除了有內臟器官侵犯外,也因為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 針對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疫情,建議風濕科病患的因應措施,依據預防、就診及用藥三部分分別說明: 1、預防:雖然目前的感染途徑尚未完全釐清,但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之感染風險。因此,應確實依據目前的防疫要求,減少外出、避免人潮擁擠的場所、避免接觸可能存在感染的人群、出門配戴口罩及勤洗手等。不過,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在疾病活動時常合併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多數在治療緩解時就會減輕,切勿過度解讀為感染而增加恐慌。 2、就診:不該過度恐慌不敢就診,如果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明顯加重,即使休息都無法緩解,還是要考慮疾病活動的可能性,因害怕感染而不敢就醫,萬一延誤病情更加得不償失。至於常規的門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到醫院時,一定要戴口罩、不要用手揉眼睛、挖鼻孔,在醫院用完廁所要確實洗手,到醫院時避免經過急診、發燒篩檢站等地點,回家後要立即丟棄口罩、仔細清洗雙手、臉部等。 3、用藥:藥物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有些病患就會想是不是先停藥一陣子,等風頭過後再回復用藥,這是絕對不可取的方式,因為驟然停藥很容易疾病復發,活動性的疾病同樣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事實上,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的致病機轉多是免疫系統混亂導致攻擊自身的正常細胞,自己打自己的結果除了造成器官受損外,也影響對外的抵抗能力;因此,控制病情是風濕科病患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最重要的方式,規則就醫及持續用藥才是正確的方式。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