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愛長照
共找到
31
筆 文章
-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5-10 退休力.理財準備
分產不公恐引爆手足相殘!律師建議一招,讓老母親守住財產、兄弟也不失和
「吳律師,我大兒子希望我那棟出租中的房子過戶給他,他說,他會把租金拿出大部分,給我當生活費,可是我擔心他不信守承諾,我很希望小兒子來幫我管財產,又怕有一天,我往生了,我兩個兒子會兄弟鬩牆,到時大兒子跑去告小兒子,那怎麼辦?可以如何解決這項難題?」一位年約75歲、喪偶的老母親向律師、AFP(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國際理財規劃顧問吳挺絹求助,提到上述難題,這位老母親的眼神、語氣滿是憂慮。這位老母親擁有存款約五百萬元,另有一棟房子在出租,平常和小兒子一起住,主要是小兒子在照顧她,面對大兒子的要求,她不想貿然答應,又擔心斷然拒絕,會影響她與大兒子的感情,且兩個兒子的手足之情,也可能受到影響。當吳挺絹律師與老母親、大小兒子進行詳談後,便建議以「安養信託」幫老母親守住老本。老人守住財產,財產信託是妙招!「信託的目的,是藉由信託條款約定受益人養護、醫療…等相關權益,並進行專款給付。」吳挺絹律師在「愛長照」服務網站於2023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所舉辦的講座中表示,年長長輩想守住自己的財產,或者晚輩、家人想幫年長或失智、失能長輩守住財產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財產信託,而這樣的信託保障有兩大好處:第一,當一個人健康的時候,可以與銀行、親屬或律師先簽訂信託契約,主要可分為「金錢信託」(含保險金信託)與「不動產信託」(租金收益管理)。這代表可用簽訂信託契約的方式事先規劃、凍結、保留自己的財產,並事先訂立往後受照護或接受醫療的規格、需求、金錢支出品項等細項,在信託期間,銀行、親屬或律師就得依這份合約確實執行,此時,自己的意志、意願便可受到尊重,並真正落實。第二,一旦真的失智、失能,這也可以避免家屬、手足在財產管理上產生糾紛。信託財產分為:金錢信託、不動產信託以前述老母親為例,在這例子中,吳挺絹建議老母親將信託財產分為兩部分處理:「存款五百萬元」與「房子」,信託時間皆為十年。在「存款五百萬」信託部分,委託人是老母親,受託人是小兒子,也就是由小兒子管理這五百萬元,受益人則是老母親,信託利益分配上,主要用於老母親的生活費、醫療費,這些費用都以契約方式明文標示,監察人則是律師和妹妹,當有一天老母親往生,在遺囑當中,則明確指明將剩下來的錢全部給小兒子,因此在這項信託中,最終受益人為小兒子。至於房子的部分,老母親答應將房子分給大兒子,但房子也必須接受信託,在這項信託中,委託人是大兒子,受託人是老母親,受益人是大兒子,契約明訂,在房子租金中,必須撥出2.5萬元給老母親做生活費(信託管理費),大兒子可以拿0.5萬元的信託利益,監察人一樣是律師和妹妹,而最終受益人是大兒子。最後,老母親、大兒子與小兒子皆各取所需,也皆大歡喜。律師的叮嚀:監察人十分重要在講座中,吳挺絹律師反覆提醒財產信託、設立監察人的重要性,當財產受到信託保障,就比較不容易遭詐騙或有心人奪走,而監察人的設立,則可讓年長者的財產保障多一層把關,年長者在往後的歲月,也才更有保障,也更無後顧之憂。監察人四大功能助嚴格把關在信託過程中,設立監察人是重要環節,監察人主要功能在於:1.如果未來要終止或變更契約,需經監察人同意。2.預防親屬、監護人私心自用、監守自盜。3.審核款項流向,判斷是否為必要支出。4.在信託期間,當委託人發生意外,監察人可確保安養費或相關款項支出得以繼續執行。信託過程四大重要角色在信託的過程中,主要角色有「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以及最重要的、負責監督的「監察人」。以下是相關說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05-2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照顧者才是憂鬱高危險群?18項指標太高可能需要協助
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與被照顧者相處,不清楚病程的發展、不了解怎麼去消化照顧歷程引發的各種情緒,照顧者常常會像品泉有快要失控的無助感,或是覺得也很想像蘭新一樣哭著說出來:「再這樣下去,我也快要憂鬱症了!」蘭新的老公,去年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在固定服藥的治療下,有些失眠、食慾不振的情況已經獲得明顯改善。但蘭新仍然覺得沒有辦法和先生有正常的對話、日常生活的溝通。蘭新的先生在岳父的公司上班,夫妻兩人同在一間家族企業上班的情況,讓蘭新覺得備感壓力。 「先生以前不會在公司裡面對爸爸或我大小聲,但是他生病之後整個人都改變了。有時候在公司共事,他也不顧旁邊有誰,就對我們怒氣發作。」蘭新同時是女兒和妻子,夾在爸爸和先生中間,在公司裡面又需要承受其他人的眼光,這種種的壓力源讓她決心來找心理師會談。「從去年到今年,無論是小孩的事情或是家裡的事情,我都沒有人可以商量。只要一件小小的事情,老公就會情緒爆炸,為了讓家裡氣氛不要那麼糟,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要求自己忍耐、再忍耐......」蘭新邊說邊掉淚,繼續說到:「有時候我都覺得我也快要得憂鬱症了,為什麼他不能多體諒我一點?」 品泉的媽媽去年10月開始,失智症逐漸惡化,幾次媽媽出門忘了回家的路,都是透過好心路人報警,才能把媽媽從警局接回來。媽媽還經常把品泉誤認為已經過世的老公,把早年對婚姻的不滿和壓抑怨懟都投射到品泉身上。 品泉揉著太陽穴,用手遮著臉,苦惱地說:「即使到現在,我情緒一來的時候,也會想把媽媽搖醒,大聲對她說『看清楚,我是你兒子!不是你老公!妳有什麼話想講,等妳死了再去陰間告訴他!』明明就知道這樣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蘭新和品泉面對的問題表面上很不相同,但實際上兩人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都在經歷照顧者身心煎熬的壓力。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與被照顧者相處,不清楚病程的發展、不了解怎麼去消化照顧歷程引發的各種情緒,照顧者常常會像品泉有快要失控的無助感,或是覺得也很想像蘭新一樣哭著說出來:「再這樣下去,我也快要憂鬱症了!」 憂鬱症的症狀最明顯會出現在飲食和睡眠的改變上,照顧者經常要面對病人突發或惡化的身心症狀。並且因為金錢和時間等資源都投注在照顧病人之上,自然壓縮到照顧者自我照顧的時間與金錢分配。對病人很慷慨,卻吝嗇給自己一點休息或犒賞的情況,導致照顧者更容易成為憂鬱症的潛在族群。 隨時都可能需要面對病人提出的要求,容易讓照顧者睡眠週期被打斷,或者心裡有罣礙而無法安心入睡。飲食上面,也可能受到擔心、焦慮、自責、恐懼等影響,而有食慾不振或是以吃削減壓力的現象。 久而久之,情緒自然容易受到影響,可能變得沮喪、提不起勁,或者出現情緒失控無法克制怒氣等情況。 這裡提供簡單的憂鬱症量表供讀者自行檢視,如果左欄的敘述出現的越頻繁,就越有可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提醒您,量表不是診斷,如果懷疑自己有憂鬱症,仍舊需要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釐清! 【憂鬱症量表項目】1. 我常常覺得想哭2. 我覺得心情不好3. 我覺得比以前容易發脾氣4. 我睡不好5. 我覺得不想吃東西6. 我覺得胸口悶悶的 ( 心肝頭或胸坎綁綁 )7. 我覺得不輕鬆、不舒服 ( 不爽快 )8. 我覺得身體疲勞虛弱、無力( 身體很虛、沒力氣、元氣及體力 )9. 我覺得很煩10. 我覺得記憶力不好11. 我覺得做事時無法專心12. 我覺得想事情或做事時,比平常要緩慢13. 我覺得比以前較沒信心14. 我覺得比較會往壞處想15. 我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16. 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17. 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如頭痛、頭暈、心悸或肚子不舒服等...... )18. 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程度分級】 1. 沒有或極少(每周 1天以下)2. 有時候(每周1~2天)3. 時常(每周 3~4天)4. 常常或總是(每周 5~7天)致親愛的照顧者: 如果你做出來的分數偏低,我想邀請你回想過去在照顧的歷程裡,你做了哪些事情,讓你能夠好好的紓壓?有哪些固定參與的團體,或是見面的人,是否給了你的支持,讓你可以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甚至,我想邀請你與其他同樣身為照顧者的族群,分享自己的自我照顧方法,我相信這對很多其他的照顧者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如果你的分數偏高,請你先不要緊張,將這個分數,當作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的機會。 如果你願意重新檢視生活,重新找到照顧他人與自我照顧的平衡,這個分數就只會是暫時的。 分數只是顯示,你這陣子很慷慨地把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分享在需要照顧的病人身上了。但是,對自己呢?你是不是也該回頭照顧自己了?在這裡澄清一件事,有很多人會覺得找心理師會談無助於現狀的改善,而且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想到就退怯了。 也許心理師在實質照顧上,沒有辦法提供類似「喘息服務」直接的幫助,但心理師能教你的,卻是如何在照顧路上走得長久,如何不被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情緒綑綁,以至於無法畫出情緒界線,做出好的照顧決定。如果可以,請讓我陪你走一段,重新看見自己的內在力量,我支持你,也讓你支持自己。
-
2022-05-2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照顧者你累了嗎?來看看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中了幾項
「我照顧的好累」、「我肩膀好痛」、「我變得不想和人有接觸……」。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 建議辛苦的照顧者們,可以定期地觀照自己的壓力指數有多少?記得一個原則-「照顧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當我們狀況良好時,照顧的品質也會比較穩定。壓力指數檢測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以下是壓力的十種徵兆,符合一項為一分,來看看你(照顧者)的壓力指數有多少: 1. 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一件事情做到一半,就因沒耐心而中斷了。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想轉移壓力而去做其他事情,導致原本要做的事無法如期完成。2. 肩頸痠痛肩膀想要扛起壓力與責任,所以壓力大會造成肩膀僵硬與痠痛,需要適時地自我按摩與放鬆肩頸。3. 煩躁、憤怒有壓力時容易讓人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對身邊的人事物看不順眼,很想要藉由發脾氣與吶喊來宣洩壓力,無法平靜下來。 4. 退縮變得不想接觸新的人事物,減少與親友的聚會,並且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5. 焦慮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容易感到緊張,總是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情。可能有食慾不好、胸悶、心悸、肚子不舒服的情形發生。 6. 憂鬱對事情的看法與解釋比較負面、悲觀,看不見正向的可能。覺得生活有空虛感、無意義感、無力感,以及容易哭泣,覺得自己沒用的負面批評。7. 失眠即使要睡覺了,頭腦還是在想事情,思考依舊處在「運作」的狀態,以至於沒有辦法好好地徹底休息,所以起床後,仍然覺得有疲累、頭疼、頭暈等等現象。長時期的睡眠不足,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8. 身心疲累覺得身體與心理都很疲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休息與睡覺。9. 身心症這是一種身心交互影響,生理、心理症狀交錯表現的疾病。壓力造成身心症常見的疾病種類從偏頭痛、氣喘、心肌梗塞、胃潰瘍……等。10. 免疫力下降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產生反應,例如: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常常感冒等等,而且不容易復原。 準備好了嗎?來看自己或親友得了幾分: 每一個人都該懂得適時求助 你或你的家人好友得分幾分呢?千萬別輕忽壓力所透露的警訊。 人活著就會有壓力,有壓力不是一件壞事,壓力可以讓我們產生動力,去因應外在變化;但壓力過大了,就容易有反效果,所以我們要學習與壓力「和平共處」,把它當成我們的朋友,試著看到壓力背後的原因,可以問自己為何這件事/這個人,給我怎麼的感受?為何讓我不想面對?為何讓我壓力大呢? 只要開始去面對壓力的來源,壓力就已經減少了一半,讓自己看見壓力的存在,關心與照顧自己的情緒,當然不用什麼都自己獨自承受,適時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聚會,通常心情會因此好了很多,或是偶而讓自己喘口氣,請家人一起協助照顧的工作,否則自己不但會累垮,更可能因此增加了家人的負擔。 必要時,也能找專業的心理師與醫師談談,拿起電話撥打各縣市的生命線-1995,或者各縣市張老師-1980,懂得適時求助,也是一樣很重要的能力。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了怎麼吃飯、穿衣?「食衣住行4大重點」照顧者要知道
失智症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會隨著時間降低,像是忘記怎麼穿衣服?忘記怎麼吃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生活起居上所面臨的照顧問題,不但會反覆發生更會隨著病情而加重,也是讓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爆表的原因。 雖然一般會暱稱照顧失智症患者,像是照顧「老頑童」,不過根據愛長照實際收到讀者的回饋經驗中,大多異口同聲:「小孩子講了會聽會改,可是失智患者只能順著他的狀況調整。」以至於照顧者經常在瑣碎的日常照顧中疲於奔命。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從基本的食衣住行,掌握照顧重點,調整生活節奏與習慣讓彼此都能共有安心、舒適的生活。飲食照顧重點 1、水分與營養補給適時補充水分,營養均衡並吃蔬果。2、應避免的飲食避免糯米等黏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固液體同時吃,若喝水易嗆咳,可給予果凍或小冰塊。 3、給予充足的飲食時間讓失智患者可以充分地咀嚼,避免消化不良及催促造成的壓力。如果患者咀嚼反應較慢,可以輕柔按摩下頷,引發吞嚥動作。 4、固定的用餐習慣用餐時間與用餐位置應該固定,菜色以營養簡單為主。 5、適度陪伴,觀察患者用餐情形陪伴失智長者一起進食,可在旁示範或引導失智者完成進食。如果容易掉食物,可選擇適宜的用餐輔具,方便失智患者用手抓。 6、拒食或營養吸收不佳拒食時,了解可能原因(如:活動量過少、牙疼、便秘腹脹、 憂鬱等)如果患者飲食狀況不佳,可與醫師討論鼻胃管灌食或胃造口手術的必要。 失智症者經常發生忘了已經吃過,或進食完要求再吃東西的情形。此時建議不要爭執,可以回答:「好!想吃什麼我去弄,你先看一下連續劇……」(用患者有興趣之主題,轉移其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每餐準備約七、八分的量,選擇易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需注意口腔的清潔,以免口腔感染,造成牙齒發炎疼痛不適,影響情緒、進食及睡眠。穿衣照顧重點 1、衣著選擇以款式簡單、易穿脫為主。2、選擇衣物時,給予失智長者自主決定權。3、失智長者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4、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基本上,對於仍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期失智症患者,會建議可將每日衣物放置固定地方,鼓勵他自己穿脫。不但可以刺激維持生理機能,更讓患者保有自尊。如果患者忘記換衣服,或者穿了不合天氣的衣物,除了口頭提醒,也可以善用標籤輔助記憶。居住環境照顧重點 1、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清潔劑應上鎖放在失智長者拿不到的地方,並定期清除過期食物。餅乾與點心盒中的乾燥劑,應預先清除。 2、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平時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應上鎖。 3、預防跌倒樓梯走道燈光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要固定如有尖銳角應包起來避免受傷。設置扶手,門檻打平。此外家中走道上不應堆積雜物。 4、預防走失加裝複雜的門鎖或在門上加裝風鈴、感應式門鈴等。如果白天人手不足,可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家來幫忙或陪伴就醫。 外出防走失照顧重點 1、愛心手鍊/指紋捺印/GPS定位愛心手鍊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推廣辦理,當民眾或警察看到疑似走失的患者,如果發現有配戴手鍊,可以撥打0800-056789免付費電話,將手鍊上的號碼告知「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的服務人員,可讓對方聯繫家屬帶回。而南投縣社會處推出的愛心手鍊,則有行動條碼(QR Code)與序號,透過掃描民眾可以直接取得失智患者家屬的聯繫資訊,少了二次通報的等待時間。不過有些失智患者可能會抗拒手鍊的佩戴,出現抓、脫的舉動,此時不妨更換為其他方式。比如警政署提供的指紋捺印,或者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與手錶,都是智患者走失的指路仙翁喔。 2.守護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布標及防水貼紙都是愛長照提供給失智患者家屬申請的防走失小物,布標可以縫紉在衣服、毛巾等大範圍生活用品上;防水貼紙則用在拐杖、水壺、手機、背包等小範圍隨身用品,提供完整的防走失照顧。3.社區鄰里看頭看尾根據失智症協會調查,有95%的失智症患者是在社區生活,因此鄰居間的互助十分重要。建議家屬多多與鄰居互動,發自家長輩的照片並告知附近店家自己的聯繫資訊,請大家一起看頭看尾。一旦患者走失,鄰里間的照顧網就會成為第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失智症照顧,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包含了生活的大小細節,掌握照顧要領,除了為患者打造適切的生活環境,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外,也讓照顧者不再手忙腳亂。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1-11-1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打破親力親為失智照顧迷思,別把自己逼到絕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子女的照護枷鎖!身為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捨我其誰」的迷思,凡事親力親為,默默忍耐所有情緒和壓力,最後卻比父母親先倒下......累了就喘口氣紓解身心壓力!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重要58歲的陳先生,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孝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只是年歲漸高,失智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日夜睡眠顛倒、外出容易走失、脾氣變得暴躁,最近常有被害妄想的脫序行為。陳先生原本任職科技大廠,辭去工作專職照顧,認為「這是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但隨著自己體力變差、母親出現精神症狀,漸漸不堪負荷。無論多深厚的感情,都禁不起沉重的照顧壓力,陳先生長期耗損體力跟精神,引發倦怠、頭痛甚至憂鬱,回報慈母恩情的美意開始變了調。失智照顧者總是把辛酸往肚裡吞,照顧擔子一個人扛,「親力親為」的觀念該改變了。💡 護理師戴玟婷分享,失能失智照護需要專業技巧、需要長期抗戰,每位照顧者請先評估自己的能力,例如:年齡、體力、經濟狀況。另外包括被照顧者的病程,長輩若只是身體老化,不太需要高強度的體力;失智症伴隨精神與行為改變,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Q1:家庭照顧者的迷思有哪些?認為「有誰比我更了解爸媽的生活細節和脾氣」,不願意也不放心交給別人做,凡事全都自己來,認為照顧的工作責無旁貸。最後把全部瑣事都綁在身上,若想喘息或尋求手足協助,會產生不孝和罪惡感。Q2:把父母送到安養機構,真的是不孝嗎?照顧失智家人,是日復一日、永不止息的工作,大小瑣事繁雜,還要安撫精神狀態,長期下來,體力跟精神都吃不消。戴玟婷說到,當父母晚年失智,送去安養機構說不定比在家安老還愜意!不要被傳統孝道綁架,父母在臨終前能被專業人員好好照顧,不外乎是另一種善終。(➤ 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專家告訴你入住前,哪些注意事項該留意,以及如何安撫排斥入住機構的長輩:https://pse.is/3u6gzw)Q3:照顧者該如何對外發出求救信號,避免自己先倒下?「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反應長期照護病人的壓力非常大,勞心勞力的工作讓照顧者比被照顧者先倒下。該如何避免人倫悲劇?戴玟婷說明,沒有人天生喜歡或適合做看護,不要忽略了自己焦慮、憂鬱的感受,「想照顧好家人,首先要先照顧好自己」,適時抒發身心壓力,多善用政府長照2.0的資源,可安排至機構、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或申請喘息服務。適時發出求救訊息,注意身心理健康「媽媽平常都很好啊,為什麼住你家卻跌倒臥床?」「我明明都已經很注意照顧步驟了,為什麼還是發生褥瘡?」「你不是顧得很好嗎,為什麼要送媽媽去安養機構?」戴玟婷提到,照顧者經年累月承受許多壓力,包括家人的責難、自我的否定,原本僅是失智患者看診,最後變成一起看精神科的狀況。即使是由其中一位子女擔任主要照顧者,也要分配工作給其他家族成員,一起面對疾病病程、一起學習照顧技巧,照顧者其實沒有那麼強大的耐力可以撐那麼久!Q1:該如何妥適安排照顧工作?寫下照顧日記、注意事項,建立「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例如:失智長輩如果走來走去坐不住,其實是要上廁所,只是無法正確言語表達。要了解疾病病程,避免進展到中重度時驚慌失措;多做功課建立病識感,因應不斷變化的照顧歷程。(➤ 身為一位照顧者,我們了解你所追求的不僅是將患者照顧好,而是在工作之餘,也能展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長期緊繃的生活壓力下,你是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呢?:https://pse.is/3rynd4)Q2: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調適,減輕愧疚感及抒發壓力?不要認為家庭照顧者是弱勢,承擔過度責任,照顧失智家人是長期作戰,當自身無法負荷時,要適時尋找外援減輕壓力。新手照顧者必定充滿擔心及憂慮,試著把自己放在被照顧者的角色,如果自己失智了,希望子女怎麼做。Q3:有哪些社會資源可運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失智症的病程約8-10年,確診後就要開始尋找社會資源,提早準備照顧計畫,別等到最後撐不下去時才求救!戴玟婷強調長照2.0的好處,當民眾對長輩照顧安排、資源運用有任何問題,可諮詢「個管師」,協助申請相關服務。長照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C巷弄長照站提供不同的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由A級提供 B、C級技術支援與整合服務,另一方面促使B級與C級普遍設立,並提供便利性照顧服務。● 屬於A級的我們也能稱為「長照旗艦店」,一定會有「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兩個服務項目。● 而B級的「長照專賣店」,則是原本就有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其中一項服務的單位。● 至於屬於C級的「長照柑仔店」,失能長者可以在這裡得到共餐、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等服務。政府的目標是,每一個鄉鎮市區至少要有一個A、每一個國中學區至少要有一個B、每三個村里至少要有一個C,而且會有交通車巡迴接送。「ABC」可以說是長照2.0的核心,落實「社區老化」、「在地老化」的長照政策。( 資料來源:愛長照 )照顧失智病患是全年無休的工作,受限於傳統觀念束縛,照顧者大多是一人承擔長期照顧的責任。戴玟婷鼓勵民眾適時喘口氣、多運用社會資源,保持興趣抽離低落的情緒,家人之間更要形成共識,破除背負不孝的壓力。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2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滴雞精最好?營養師提醒癌症術後保養3要點 前中後期飲食重點不同
癌症長達三、四十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過去很少人罹癌,到現在大家身邊可能多多少少,都有幾位罹癌的友人或是親人……癌症雖然令人聞之色變,但是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很多癌症已經可以像是慢性病一樣,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和平共處。想與疾病共處,正確的癌症治療後的保養之道就非常重要! 「聽說滴雞精很好,趕快買滴雞精來喝!」近幾年,臺灣流行喝滴雞精,因為大家都認為「雞湯」很滋補,那雞精一定更不得了。因此,很多人都以為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最好多喝這些營養補充品。▍ 術後怎麼吃?補充蛋白質和熱量臺中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中西醫結合治療科主治醫師陳駿逸提醒,癌症患者最重要的營養是「食物」,滴雞精這類的營養補充品,是給一般人缺乏「微量營養」時所食用;癌症的術後保養,與其喝雞精,更重要的是吃雞肉,補充「蛋白質」,才能幫助組織修復。 營養師賴怡君則表示,雖然滴雞精有很多游離胺基酸,但是含的只是微量的營養素,適合體弱老人或兒童等缺乏微量營養者,作為補充的來源;可是對於癌症患者而言,身體因為藥物或是手術的副作用,除了有攝食上的問題外,體內營養的消耗也比一般人多,所以要補充足夠的熱量。 如果使用滴雞精,建議可以拿來蒸蛋或是煮青菜肉粥,提高營養密度,不只吃進游離胺基酸,也吃足需要的熱量。 關於癌症的術後保養,賴怡君提醒,一定要細分是哪個階段,是治療前期、中期或是後期。癌症術後保養3要點前期:補充缺乏的營養。中期:不要忌口,可多吃醣類食物,幫助身體快速吸收熱量。後期:高蛋白飲食,幫助傷口癒合。▍ 癌症術後保養要點:治療前期、中期與後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營養需求,術前最重要的是把身體的營養補足。因為多數癌症患者在發現罹癌的時候,通常都有明顯消瘦、體力虛弱等,營養缺乏的問題存在。針對未來的治療,不管是接受手術,或是化療、電療等等,都會造成組織的破壞;所以在治療前如果有時間,應該要盡快補充缺乏的營養,才有體力支持後續的治療。 如果是在修復期間,千萬不要忌口。因為在治療期間,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很容易會吃不下,此時熱量的補充就非常重要!只要吃得下,都不要太限制。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擔心:「醣類不是癌細胞最喜歡的嗎?吃太多會不會不好?是不是要採取低醣飲食?」但是醣類是最快被吸收的熱量來源,在這段時間非常需要熱量,因此不要忌口,吃得下就盡量吃,這些都是攝取能量的機會。 ▍ 補品不能亂吃,先經醫師認同後再吃如果是手術後,則要以高蛋白飲食為主,幫助身體進行傷口組織的癒合。賴怡君提醒,如果要尋求中醫或其他補品幫忙,因為不同癌症有不同的耐受性,像是乳癌、卵巢癌等具荷爾蒙影響大的癌症,如果漢方藥品中有四物等藥物,可能刺激荷爾蒙分泌增加,並不適合術後補充。所以一定要找到合格中醫師,依照中西醫的診斷進行個別調理的建議,千萬不要隨便買補品食用,因為市面上的補品,不見得適合每種癌症患者。 如果是治療中、恢復期吃不下而虛弱的患者,建議要找營養師,針對吃不下的狀況,選擇適合的商業配方。有些癌症患者專用的營養補充罐,做點心式補充和變化,維持飲食量和每一口進食的品質。 陳駿逸醫師也提醒,不同的癌症在術後要補充的營養品不盡相同,最好詢問專業營養師提供建議有助長期抗戰。 癌症痊癒了以後還要持續追蹤,因為癌症就像在體內灑下了「種子」,如果不想要它像除過的草又再發芽,一定要注意生活上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也要一改過去的不良習慣,多攝食有益健康的食物。 ▍ 預防癌症復發與癌疲憊,請一定要運動陳駿逸醫師特別強調,一定要運動!很多癌症患者因為覺得很疲累,常認為要多休息才能恢復體力,但是他提醒這是「癌疲憊」,癌細胞和癌症治療會讓人愈來愈累,想要打倒癌疲憊,唯有運動才能擊退。癌症成功治癒後,更要維持運動習慣,幫助預防癌症。 以下則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益的食物,建議可以多攝食,其中以富有各種色彩的蔬菜水果是最被建議的食物。有顏色的蔬菜水果表示含有「植物化學素」,包括紅色、橘色、紫色、紅色、白色、黃色等,攝取的蔬菜水果的顏色越多,就代表吃進各種不同的植化素。 另外,他也提醒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婦女癌症的患者,手術後可能會連帶把卵巢拿掉,造成停經症狀、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疾病等問題提早發生,這些都要和醫師密切討論並選擇適合的輔助藥物以預防、治療。 (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6-0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失智者無處托顧 全家活在壓力悶燒鍋
疫情沒有起色,全台近30萬失智家庭陷入危機。許多失智者家庭,正面臨日照中心等據點關閉、無處臨托、請不到外籍看護工,也進不了安養機構,且連打疫苗都有困難。不少照顧者呼求,請政府要正視許多失智家庭正處壓力悶燒鍋中。醫院降載 淪為「流浪病人」全台有超過五萬多人住在長照機構中,其中泰半是失智失能的長者。「在疫情之下,長照機構和護理之家仿如成了戰場中的圍城。」一位安養中心的護理長說,因為很多醫院為應付疫情降載,許多尚在治療中的病人被動或主動出院,結果有的病人因病情尚未復元無法回家,但眼下護理之家和長照機構都因防疫拒絕接新病人,而成為了「流浪病人」。一位家屬就說,他已打遍台北附近十家護理之家,都無法收治他中風未癒還戴著鼻胃管的老母,有人建議他只能去非疫情熱區的中小型醫院試試運氣。暫停探視 翁叫兒叫到失聲全台一千多家的安養機構,停止探視且開放無期。台北市士林一家大型安養中心的照服員說,家屬不能來探視,失智長者易煩躁不安,會不停地叫人甚至不吃飯,有一位九十歲老先生可以連續叫喚兒子「阿弟」三天,叫到幾乎失聲。有的重度失智長者看似不會言語,但是沒了家人的探視,會不停轉頭、嘴巴發出聲響。更慘的是,這些長者如果併發其他疾病,例如大腿骨折、乳癌腫瘤腫到破裂,也沒有辦法送到醫院救治。因為經過視訊,醫師多說,「這些長者都還沒有打疫苗,現在去住院太危險。」視訊探視 中度患者講到哭很多人都說,不是可以視訊探視嗎?越南看護氏梨說,視訊和照片對家屬或許能安慰,但對失智長者沒有太大意義。他們多半不會理解鏡頭上的是家人,或是根本不會看鏡頭。中度失智還會看鏡頭的長者更慘,講著講著就哭了。而居家的失智長者,也成了家人的挑戰。許多日照中心和據點全數關閉,讓失智者無處臨托,有的家屬本想趕快找外籍看護工,如今這兩天又下來了新禁令,不准外勞轉換雇主。居家病友講不聽 家人叫苦在最大的失智者照顧者臉書「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及「愛長照照顧者聯盟」社團中,也看到有照顧者警告說,這波日照停課的三級警戒中,許多家庭在苦苦煎熬,需要政府更多關照,才能避免憾事發生。有的照顧者說,失智長者每件事都要重複五、六次、甚至數十次,睡午覺可以講六次但仍不去睡。有的長者執意要出門,好應付的可以坐車逛逛,不好應付的連口罩都不戴。很多家庭都由家人請假在家看護,但不知這樣的日子還能撐多久。預約打疫苗 失智者不會App這兩天在失智圈裡被熱議的話題是,你們家的失智長者會用手機嗎?因為指揮中心最新的規定,希望長者不要去超商排隊登記施打疫苗,儘量用手機上健保署App預約。但照顧者多半苦笑說,應該很少失智長者有手機且會用App。還希望政府對失智者能有更友善的預約施打疫苗方法。●疫情間您的失智照顧難題是什麼?請分享您的現況,即日起至6/14止。希望集合眾人之意見,反映給政府和相關照護單位,一起幫助失智症家庭。>>填寫疫情間失智照顧難題大調查問卷●遠距健康平台WaCare與國健署率先開放活躍老化線上live課程,每天開放民眾線上免費參加,且可和專家即時互動、提問問題。.洽詢電話:04-2652-0571(社區課程組).官方Line:https://bit.ly/3wbFvEF.社區線上課程網址:https://bit.ly/3ptah9f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8 新聞.長期照護
做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碩士居服員: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
「我記得那一天,姐姐過來跟我說,奶奶現在病危在加護病房急救,可能撐不過了。我跟姐姐都哭了,在學校長長的走廊上,我們以為要永遠失去奶奶了。那一天淚水流得很多,模糊了我的視線,但等到奶奶真的離開的那一天,我才知道什麼叫悲傷沒有盡期......」 蔡宗棋,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自大學開始便投入居家照護、親力親為,他從青少年時期,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給年邁的奶奶、長輩們較好的照顧品質。 ▍讀到碩士的目的?照顧不是很辛苦嗎?讀到碩士還繼續投入第一線的照顧工作,蔡宗棋並不為意,但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薪資太低、職涯發展有限、勞力太辛苦、不被尊重.....這些爭議,難道蔡宗棋的家人不會反對嗎?「這一點我很謝謝我家人,他們現在是很支持我的,我老爸會看我臉書,知道我在做的事,還有我的心路歷程,他是很鼓勵我的;當我退役回來,我老爸還問我:『準備好要去做照顧了嗎?』」宗棋進入長輩家服務時,對於輔具的知識要轉化成使用方法,對於轉移位的了解要實際執行,其實很多都不是學校有教的事。「我就讀的學校教理論,但更大的學校在社會,專業知識也要兼顧專業能力,要決心做居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因此,學習到的更廣闊。」「其實光是要走進去一個陌生的家裡,真的就是一個挑戰了!雖然很緊張,我還是會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我是北醫學生,請多多指教』。遇到不會的,我就發問,我知道不會的一定很多,所以我更用謙卑的態度來面對。」有別於時下對年輕人害怕吃苦的刻板印象,宗棋希望社會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照顧」這件事。▍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當我們對『照顧』感到沮喪、無力時,可以反過來想:『我們又願意做些什麼』?」照顧人力不只年輕人不願意投入吧!我現在傾心傾力去做,是希望能有一點點改變,但只有我一個人也是不夠的,老實說,我也希望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就像一顆小石頭丟入水池,很快就下沉,但如果更多小石頭願意投入,那一層又一層的漣漪,讓人不想看見也難。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還是非做不可!」宗棋說到,許多人說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他回應:「我們都希望在自己最軟弱無助的時候,能有人能在身旁照顧並給予協助,而看不起照顧工作的那群人,無形之中也貶低他人的專業和社會價值。」他接者說,現在許多大專院校增設了許多高齡相關科系,學生們應該是更有專業能力,如果能投入照顧領域,無疑是大大的加分。 「限制在那裡,可是我們能改變看待限制的方式,讓阻力變成助力,我想表達的是,任何領域都有成功與失敗,最怕的是什麼都不做,如果覺得沒有機會,是不是我們該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然後付諸行動。」▍心中那個永遠的奶奶 總在默默地支持可是一提到奶奶,宗棋還是一陣感傷:「我當初是因為想親自照顧奶奶,才讀相關科系的,奶奶過世了,頓時我的生活也失去了目標......」低潮許久的宗棋,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奶奶過世所帶來的「禮物」。「這個世界好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我們現在做的,都是一點一滴累積成未來,我可不可以為自己未來努力些什麼。奶奶雖然過世了,我沒有機會對她表現孝道;但我的照顧專業,可以照顧其他爺爺奶奶啊!」 有了這番醒悟的宗棋,如他所說,心境成熟了很多。每一次到長輩家服務,他都當成一次成長、學習的經驗,也因為這樣思考,他所讀的理論能與照顧實務結合,照顧的專業技術能被看見,且被提升;再加上他體貼、細膩的心,每一次照顧,都不會只是照顧而已。他每一次敲起案家的門,也再敲起一次心門,像是在說:「嗨,別擔心,我是蔡宗棋,我會用我的專業和關懷來照顧你。」仔細看,你以為投入水池的是小石頭,其實是顆鑽石。(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0-27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媽媽,我沒有不要你!」將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最好的選擇
如果有那麼一天,媽媽變得不像媽媽,她認不得家人,開始「行為怪異」;而你沒有辦法全天候照顧,你剩下多少選項?「把父母送到安養院」真的是不孝嗎? 林先生將媽媽送到安養院,一住就是10年,期間他承擔非常多關於孝順的非難、親人的不諒解。可是林先生心裡很清楚-「媽媽我沒有不要你。」他要做的是解決家庭的困境,而不是被困境給綁架。▍ 當「老闆娘」的角色褪去後 換「失智」躍上舞台林先生的母親-英子女士,是台灣堅毅「查某人」的代表,從丈夫當兵三年開始,她一個女人辛苦地支撐著林家十幾個人口。天還沒亮,她便騎腳踏車出外批貨買賣,無論外頭是烈陽曝晒還是狂風暴雨,她不讓自己有休息的一天。她其實就像「經濟起飛」的時代縮影,一步一腳印,刻苦耐勞地拉拔孩子長大。 林先生回憶,家裡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爸爸媽媽把賺的每一分錢都省下來,天還沒亮就開始做工,直到三更半夜,日復一日的打拼,家裡才能開枝散葉。精明又幹練的英子女士,婚不久後便開設雜貨商號並經營得有聲有色,一手包羅大小雜事,家事繁忙到她幾乎是嚴肅地「不苟言笑」、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現在的媽媽和以前真是判若兩人。」林先生細細地向我們回想媽媽最輝煌的歲月。 「過去沒有什麼娛樂集會場所,我們家開的『雜貨店』永遠聚集一堆人,來這裡看電視、聊天,永遠都熱熱鬧鬧的,我的媽媽,就是說話有聲量的老闆娘,也是場控氣氛的重要角色。」 雖然養家不易、工作操勞,但同樣地,也使英子女士的生活,發光發熱 但隨著都更計劃的進行,林家正好是都更預定地,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雜貨店的鐵捲門關上,褪下老闆娘的角色,舞台上看似熄燈,而憂鬱與失智,卻悄悄上場了。▍ 把生命奉獻給家人 吃碗餛飩麵都覺得奢侈 退休後的英子女士,整天都窩在家裡,子女好說歹說、強拉撒嬌,都很難將她拉出家門,一方面是她不習慣主動外出,過去她可是一拉開雜貨店鐵門,左右街坊便會主動親近;但其實真正的原因,竟是為了「省錢」。 「媽媽是『苦過來』的人,每一分錢都要算得恰到好處,花錢讓她會有罪惡感。有次好不容易她拉出來玩,點了碗餛飩麵給她,她把我們罵到湯都涼了還在罵,原因就是餛飩麵比陽春麵貴,貴十元她實在捨不得(就算是子女的錢)。她一生都獻給家庭,獻給工作,就是忘了獻給自己。」 英子女士從63歲便開始有「失智」的徵兆,但直到屢屢將空鍋燒焦,家人才意識到「媽媽變得不一樣了」。頭兩年,由疼愛妻子的林爸爸擔任24小時看護,但怎麼照顧怎麼不對,爸爸覺得媽媽一直很愛「歐北共」(台語:亂講),衝突不斷上演。 「怎麼一下就忘記了呢?就叫你忍一下怎麼就是沒辦法?」林爸爸常常氣得面紅耳赤。孰不知,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正是無法與失智症患者相處的痛。 「後來請外籍看護工,但她請假的時間、頻率都越來越長,媽媽走失了、跌倒了她也沒發現,久了,我們心裡越來越沒安全感,覺得聘請外籍看護工,也未必是長久可行。」▍ 「孩子,你已經不要我了嗎?」孝順的為難當媽媽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方法用盡的林家無不感到心力交瘁,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辦? 林先生的問題,也是許多失智家庭所面臨的困境。 當初要把媽媽送到照護機構,其他家人不會反對嗎? 「有,當然有,我和爸爸說,叫他們都來找我。」家族裡其他的親戚長輩,也會認為:還是要把媽媽接回來家裡,幾個兄弟姐妹再輪流顧,不就好了嗎? 「可是,光是媽媽突然意外生病,大家要排出時間來照顧媽媽都很困難了,更何況之後要永遠維持『輪班』制的生活。我當初也看了很多『我養你那麼大,你不要我了?』這類的文章,心裡不會有愧疚感嗎?當然會,但我們要想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我心中認同的孝順是,我們要發自內心要愛護自己的父母,去判斷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對爸爸好、對媽媽好,而且也要我們都做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照著大家的評價去做,就真的是最好的安排好嗎?我不認為。」 「做自己做不來的事,累垮了誰?痛苦了誰?只是為了『別人覺得這是孝順』,才去做嗎?」 林先生只要一有空,便會來和媽媽作伴,推著輪椅帶著行動不便的媽媽,有時去安養院附近的公園走走,有時邊走邊「五四三」(閒聊),一路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有時帶著媽媽去淺嚐她最愛的冰淇淋-「只要看著媽媽吃冰淇淋的笑容,就什麼都值得了」。(但這是秘密,不要讓機構的護理師知道)甚至還會完成媽媽的「即時願望」,讓媽媽帶著「明天要去遠足囉」的心情,微笑地入睡。 「爸爸年紀也很大了,體力和心情上都不該有那麼大的負擔,我讓爸爸知道,媽媽現在受到很好的照顧;否則萬一爸爸也垮了,那我也垮了。」林先生說,真正的孝順不是逞強,而是有品質的陪伴;盡心、盡力,也不要自不量力。▍ 夫妻愛情長久之道-信守承諾 「媽媽只有在時空錯亂的時候,因為想到家裡的『瓦斯沒關』、『菜還沒洗』,才會吵得要『回家』。但大部份時候,她把安養院當成自己的公司了,她還是那個『人人尊敬的老闆娘』。媽媽雖然失智,但在情緒上很穩定,這是我最大安慰的事。 「但她常常誤會爸爸怎麼沒有睡在旁邊,是不是跑到外面找女人啊?」林先生笑說,媽媽竟以為爸爸有「小三」了,而且還覺得自己是傳統女人,要默默忍下來。 雖然英子女士經常「編劇」各種戲碼,但林爸爸對與英子女士可是一往情深。結婚超過六十年的他們,在英子女士住到安養院的十年來, 他每天從外雙溪騎腳踏車到松山的安養院, 風雨無阻,一定要和妻子見一面,和她說說話、聊聊天,一年365天幾乎不間斷。除非是林爸爸自己也有極重要的事耽擱了,否則對妻子的關心,說什麼也要堅持下去。 連醫護人員也驚呼林爸爸準時的程度-「最浪漫的事,就是與你一起慢慢變老。」在今年,他們夫妻還被選為「金婚代表」。▍ 很少有人是天生喜歡做看護 感謝她們的包容林先生選擇當時新成立、設備最新穎的安養院「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了。」媽媽現在是安養院的「資深住民」,也遇過許多不諒解和其他「住民」的言語挑撥。「我都和媽媽說:『我們不要理他們』。」甚至也有住民不希望他們常常來探望。「我想,我們家那麼幸福,看在其他無人探望的老人家眼裡,實在覺得很心酸。」 他最後想和安養院內的護理人員、外籍看護工說聲謝謝:「很少有人是天生立志要做看護的,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人,真的很辛苦。」 身為資深住民的家屬,林先生也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希望台灣有更多設備良好的老人安養院,住得好又安全,我們才能放心很多。還有也希望院內可以舉辦更多活動,讓每個住民都可以參與,氣氛熱鬧、開心,減少呆坐的時間。」 對林先生一家人來說,將媽媽送到安養院居住,不僅讓爸爸透過觀察其他住民,更加了解、並接受媽媽的失智症:媽媽沒有錯,要怪就怪疾病吧!也讓家人有更多喘息的空間,爸爸找回自己的生活價值,我也繼續當我的綠天使(郵差)。最重要的是,媽媽在機構的照顧和家人不間斷的陪伴下,笑容變得越來越多。失智後,英子女士看似告別精明的自己,卻重塑了另一個愉悅的人生。 「我媽媽有什麼異想天開的劇情或是願望,我就陪她演。我的爸爸、弟弟、妹妹和全部的家人,都會自動自發地來陪伴媽媽,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事。」 不要活在他人的壓力下,每個家庭的幸福劇本,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真實演出。
-
2020-09-29 新聞.長期照護
朱國鳳/「爸出資幫你創業,你當然要把媽接去住」…獨居母突中風,三個兒子誰該顧?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徐伯伯過世多年,原本獨居的徐媽媽突然中風,還好及時送醫救治,雖然撿回一命,但是身體半癱,語言能力也受到影響,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自理生活。 要出院前,醫院工作人員雖然有來講解,建議可以先去找政府的「長照中心」,三兄弟沒心情仔細聽,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就吵成一團。 老么對著老大說:「老爸在世時有幫你出資創業,你當然要把老媽接過去住。」 老大回嗆老么:「老媽最疼你,私下不知道塞了多少私房錢給你,而且她只聽你的話,我看老媽還是跟你們住比較好。」 為什麼兩兄弟沒有跟老二發難呢?因為老二外派美國,過兩天就要返美,再加上老媽曾經激烈反對過老二的婚事,跟二媳婦最不對盤,他們知道不可能把老媽丟給老二,因此吵到最後的結論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 ▍ 家庭的第一道裂縫,難道要從家人生病開始? 徐家三兄弟各自成家多年,表面看起來是一團和氣,除夕夜都會回老家吃團圓飯,母親節也會抽空帶老媽到飯店吃大餐,但是從來沒有討論過已經八十好幾的老媽,萬一沒辦法獨居自理生活的話,該怎麼辦?怎麼「伴」? 等到長照需求一下子逼近眼前時,手足長年累積的宿怨卻一夕爆發,其實這種場景,在不少家庭都曾上演,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這就是不懂得整合外部資源,也不曾進行內部溝通的結果。」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 「家庭照顧協調會議」既然是以「會議」為名,當然要有會議召集人,誰來當召集人比較好呢?由父母擔任、當然會比手足來得好,叫得動人、也有影響力。 但是「召集人」不只是要能「召集」得到人,還要對長照的「供需」有一定的概念,也就是長照的需求是甚麼?誰能供給長照的資源? 通常一場有效率的會議,召集人要能先掌握一定的狀況,不能帶著一個空空的腦袋與會。家總建議一場有效率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可以按照下列的SOP進行。 Step1: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 「恐懼來自於無知」,為何徐家兄弟們都不敢接中風的老媽去長住?因為他們只看到長照失能長者的艱難,沒看到外部可以提供的支援系統。 簡單講,長照的艱難,一個是人、一個是錢,沒有先盤點過外部的照顧資源時,會以為一旦扛了長照的重擔時,就必須要自己出人、自己出錢,其實照顧者有很多種選擇。 根據長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的提供方式有: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家庭照顧者(詳見下列條文),另外還有不在第九條範圍內的「聘僱外籍看護」。 ▶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依其提供方式,區分如下:一、居家式:到宅提供服務。 二、社區式:於社區設置一定場所及設施,提供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臨時住宿、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及其他整合性等服務。但不包括第三款之服務。 三、機構住宿式:以受照顧者入住之方式,提供全時照顧或夜間住宿等之服務。 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為家庭照顧者所提供之定點、到宅等支持服務。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服務方式。 召集人如果可以先大致了解這五種選項的內容與費用,譬如若是選擇送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請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即使是一般戶(非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政府仍然會補助七成費用,也就是只須自費三成(居家服務補助,須在核可的時數內)。 先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也就是帶著已知的外部資源去開會,讓與會者了解各項選擇可以獲得的補助,以及需要自費的成本,大家會感覺更踏實,降低對於長照重擔的恐懼。 Step2:盤點內部的長照資產 父母的長照費用,誰來出?一種是手足分攤,一種是父母的老本。如果手足經濟無虞,自然是選擇前者;但若手足都自顧不暇,就只好動用父母累積的資產,包括存款、儲蓄型保單、股票、房產(譬如「以房養老貸款」)等等。 進行到這一步時,往往牽涉到兩代的「敏感神經」,老父母最怕提前花光老本,有的子女也會把父母的財產,開始當成自己「未來的資產」。 到了這個步驟時,很難有標準答案。召集人若能讓子女有共識,父母的財產應該優先用在父母身上,或是子女合理分攤長照費用,才能讓父母安心養老,長照之路就能走得順、走得穩。 這也是為何召集人的地位與公信力很重要的原因,早期的傳統社會,大家族裡會有一個「族長」,族長召開家族會議後做成的決定,族人會共同遵守。但是現在親族關係淡薄,誰也不聽誰的,這也是為何父母趁著還健康時,能夠主動召開是最好。 在這個流程時,若手足間希望由其中一位擔任主照顧者,也應試算出主照顧者的離職成本,包括原本可以領取的薪資、累計的退休年資、換算可以領取的社會年金、企業年金,再決定是否要有人離職照顧。 Step3:決定分攤比例 試擬好長照方式,也知道需要自費的金額,接下來就是怎麼分攤?理論上,按人頭均分最公平,但是必須考量到手足的經濟能力。 手足若能建立一個默契,出資較少的、能夠出力較多,譬如長輩需要定期回診時,出資最少的,儘量能抽空陪診。或是接長輩過去同住的,則由其他手足共同負擔照護費用。 要提醒的是,「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很少能「畢其功於一役」。陳景寧認為,即使會議最後沒有結論,也等於先進行了一場「彩排」,讓與會者對於長照之路有較清楚的認知。 可以認識到長照的外部資源,可以認識支援的長照團隊,哪怕只是聽懂一些長照的專業名詞,都是會議的無形收穫。甚至可以先去參觀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跟有聘僱居服員、外籍看護的家庭打聽,相信都有助於最後所做的決策。 陳景寧也強調,會議過程中一定會有爭執,與其等到措手不及時再來大吵,不如趁著還有準備時間時「釋放正常能量」,提早吵、才能提早面對未來一定會發生的癥結。 會議之後若已建立共識,陳景寧建議,可以試擬一個10年的照顧計畫。根據家總統計,長照時間平均為9.9年,因此為期10年的照顧計畫會比較合理。並且要保留檢討的彈性,因為長輩會隨著失能/失智的程度加重,而增加照護的費用。 回過頭去看徐家三兄弟的案例,相信徐家在老媽媽身體還健康時,家族團聚不要只是吃吃喝喝後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趁著難得的團聚時機,趁著還一團和氣時,就先簡單討論未來的照顧方式,彼此分工蒐集資訊,相信選項就不會只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原文出處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
聽說喝秋葵水可以降血糖?聽說吃苦瓜、喝苦瓜茶可以減肥兼降血糖?這麼多偏方,到底哪個好呢? 臺灣是糖尿病高發生率的地區,而血糖對人體的傷害是全面性的,過高的血糖透過血液被血管帶到全身各處,當人體的的各個組織浸泡在「高糖水」中,想像用糖醃漬水果時,水果整個性質改變的樣貌,如果血糖持續過高,我們身體的組織就會像被糖漬的水果一樣,全身都受影響。 也因此,糖尿病有「全身性癌病」的稱號,幾乎每隔一段時日就會有降血糖偏方傳出來。 山苦瓜降血糖真有效,但要生吃降血糖偏方真的有效嗎?真的有蔬菜水果等食物有助降低血糖嗎?之前大家瘋傳「喝山苦瓜茶可治糖尿病」,市面上還有山苦瓜茶飲,強調可以分解脂肪。幾年前筆者曾親自訪問到引起國人「吃山苦瓜」風潮的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青真,當年在「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中,進行一項「抗代謝症候群苦瓜保健食品研發」的研究,發現苦瓜的萃取物可活化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器「PPAR」。 PPRA這個受體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佔很重要的關鍵角色,當它被壓抑容易使脂肪組織、肝臟組織的代謝發生障礙,若引發血糖過高就會形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在她的研究中發現,苦瓜真的有助降血糖和抑制熱量,苦瓜的品種以山苦瓜及綠苦瓜成效最好,她以她的動物實驗推估,成人一天要吃80克到100克的山苦瓜或青苦瓜,她建議生吃最好,可以吃苦瓜切片沙拉或打成果汁來喝都有效。 穩糖蔬菜在這裡除了山苦瓜、青苦瓜,還有什麼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糖呢?劉純君營養諮詢中心負責人劉純君說,傳說的「秋葵水」恐怕沒什麼效果,還不如直接吃秋葵,但其實大多數蔬菜都有助使血糖穩定。因為蔬菜富含水份、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熱量低所以非常適合想要控制血糖的人食用,以下建議幾種作用較強的蔬菜: 1.瓜類有研究認為人體生病和「發炎」有關,通常發炎會讓血糖上升,大黃瓜、小黃瓜、絲瓜這類寒涼的瓜菜類可以降低體溫,減少慢性發炎的現象,從而穩定血糖。 2.洋蔥洋蔥含有懈皮黃素跟有機硫化物;又稱烯丙基二硫醚,能使體內胰島素增加。洋蔥含鉻,可幫助胰島素發揮作用。 3.含硫的蔬菜含有硫的蔬菜的共同特徵是氣味很明顯,像蘿蔔含蘿蔔硫素,十字花科含硫代葡萄糖苷,大蒜含有蒜氨酸也是含硫化合物。 4.深綠色蔬菜盡量多選擇深綠色蔬菜,因為血糖高會加速血管氧化發炎,深綠色蔬菜富含的植化素可以抗氧化,保護血管。 5.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蕓薹屬的捲心菜、菜花、綠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芥藍、甘藍菜等。紫高麗菜花青素的含量很高,花青素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損傷。蘿蔔屬的白蘿蔔、大青蘿蔔;以及屬於調味料的芥末、辣根等。 這些成份能降血糖另外從成份來看,因為已知「鉻」成份,有助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的作用,使血糖穩定不快速升高。劉純君建議可以攝取包括蛋黃、全麥製品、高麩麥片、堅果、綠花椰菜和新鮮肉類富含鉻成份。另外也可以適度用醋,醋有使肝臟減少糖質新生作用,研究顯示醋可影響人體對糖的反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醋屬短鏈脂肪酸,是腸道好菌的食物,適度食用有利腸道好菌生長。 而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糖分吸收,有助穩定飯後血糖值,並且能提升飽足感。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而多吃深色綠葉蔬菜、全穀、魚、黑巧克力、香蕉和豆類可以補充鎂,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或者適度補充肉桂,肉桂可以改善細胞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穩定。也可減緩消化道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進入細胞的量,建議一天吃1到6克,可以發揮和胰島素類似的效果。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更多血糖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動不動就生氣、日夜顛倒...?這8個徵兆和失智症有關
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正常的老化,或記憶減退罷了,而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失智症的病程長可能長達10多年,一直持續到死亡。 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最後到達末期症狀;每位失智病患者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而不同的病因,也會造成不一樣的腦部病變,進而產生的障礙程度也不同,所以每一位失智症的個別差異,有時相當的大。失智症常經歷的三個病程 健忘期:病患會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特別是近期的記憶,像是忘了剛剛有沒有吃飯,簡單的計算能力也會降低。混亂期:病患記憶力顯著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出現明顯的障礙,會以為別人拿了他的東西;迷路、漫無目的的徘徊;忽略個人衛生,甚至可能會出現幻聽、幻視的情形。癡呆期:上述情況的嚴重度更為明顯,功能更加退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 事先瞭解失智症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先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生活上的變化。下面是為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我們可以檢視一下親人或自己是否已經出現以下症狀: 1.記憶力下降:遺忘近期發生的事,像是東西放在哪、忘記現在幾點、忘記是否吃過飯、忘記約會、弄不清楚現在是何年何月何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會下錯站,甚至可能迷路,但是對於遠期記憶卻念念不忘。 2.活動力降低:變得不愛出門,對於原本感興趣的事也顯得興趣缺缺。3.情緒轉變: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生氣。4.表達能力降低:像是突然忘記事務的名字跟詞彙。5.妄想: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擔心被家人遺棄,出現受迫害的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6.產生視幻覺:看到幻覺,如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親人,或是陌生人。7.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或是多次重複問相同的問題。8.睡眠障礙: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如果檢視後發現已經有以上的症狀,可以去醫院相關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早一點發現、早一步治療,就可以延後失智症症狀加劇的發生。 本文摘自《愛長照》。延伸/「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延伸/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0 橘世代.時尚橘
擁有愈多,才發現需要的很少!「多些空間給生活、給人,而不是給物品。」
大約從十二三歲開始,我就染上了買書癖,尤其是入社會工作之後,有了經濟自主能力,每週若是不去誠品書店拎幾本書回來,日子好像很難過似的。 通常,我買的書內容都比較理性,平和,這麼多年來只有一本書,光看書名就很讓我感到很驚悚,那是在公元兩千年出版的《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這本書名會嚇我一跳的原因是:我想到我的居所……天哪!如果它是我的一面鏡子,那……我的問題可就大了!我要怎樣來描述我的家屋呢?最簡單且直接的說法是:「它幾乎從來沒有整齊過」、「在我的家裡,什麼都有,但是需要用到的時候,我散盡家財買來的東西卻一個都找不到」。我常常這樣自嘲:「我的家裡充滿了昂貴的垃圾。」說它們是垃圾,不是它們本身沒有價值,而是缺乏秩序的儲藏方式,造成永無止境的「找不到」,擁有或不擁有變得無差別,而我因為懶得找,就立馬會去再買一個同樣的東西。若干時日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七把剪刀,好幾本同樣的書,不適用的包包,或是一個幾乎不開伙煮飯的人,竟然有十包以上的白米…… 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反覆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環境或周遭的人灌輸的一些概念,會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成為一種信念。當我們成年後,有能力擁有一個自己可以隨意佈置的居所時,這些信念就會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自己的家屋裡面。下面我可以舉幾個自己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就說買書吧,我為何要無止境的買滿坑滿谷的書呢?因為我有「知識焦慮症」。 我小時候住在屏東,那裡升學率跟都會區有落差,很多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大約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後,就會送他們到大都市去唸中學了,野心大一點的直接到台北,距離最近的也會去高雄吧,我家當時沒有那麼多錢供應我去外地唸中學,必須留在屏東,但父母仍希望我可以考上公立大學。 因此,我最常聽到的是:「你要格外的努力讀書,才有本錢跟人家拼啊。」彷彿書本關係到我整個的前途命運,擁有它,吞下它們,就多了一層保障。 唸完研究所,入社會後,我從事了媒體工作,每個禮拜都要產出新的節目,「吸取新知」再度成為我吃飯的本事,深怕自己漏掉了那些重要的資訊,做出來的報導不夠專業,不夠新穎,會被這競爭激烈的產業淘汰。擁有知識的象徵物—書籍,像是成為一種癮頭,不按時吸兩口,生活將難以為繼。我那整屋子的書訴說著,我靠知識取得安全感。即便我只是買來擺著,有至少一半的書從來沒打開看過。 書籍本身並不會造成家屋內的混亂,亂的原因是:「不願受規範,不願時時物歸原處。」覺得,「人活在世界上,別人立的規矩已經夠多了,何必在自己家裡還要守那麼多規矩?為什麼我在自己家裡還不能隨心所欲?!」 所以,我的書除了會出現在書櫃裡,還會出現在每個桌上、地板上、洗手間的置物架、菜籃裡、某些鞋子上、狗屋的屋頂上…… 除了書籍,還有一些跟媒體工作者專業有關的物品,像是CD、DVD、各類文具,紙張,顏料等。大致也是比照書籍的處理方式辦理,大量地擁有,毫無章法的放置。 最近幾年,我開始用電腦繪圖,曾經所費不貲買的各類顏料,至今不知如何處置,也因為懷念那段習畫時間的自己,所以,這些顏料既捨不得送人,更不捨得丟棄,就這樣……囤積著。在剛才這段描述中,我至少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我看見家屋,怎樣成為我的鏡子。 第一個是:自我概念,價值觀,排列出那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以我來說,要出類拔萃,要有競爭力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讀書,或是擁有書,把知識消化後做成節目。這些信念,是我20到50歲的主要目標。 第二個是:隱藏於心中的叛逆 我在外頭是個不惹是生非的人,因為我不想承擔惹是生非的後果,但在家裡,嘿嘿,那真是「老娘愛怎樣就怎樣!」這種隱藏的叛逆甚至讓我排拒婚姻,因為不想在自己家裡還要配合任何人。 第三個是:前面兩個加起來,既想要有能力又要自由,但得到的,卻是極度的不自由 「什麼都有卻什麼都找不到」的混亂,常讓我陷於自我厭惡中,當我氣急敗壞的尋找某顆藥丸、某份文件,或某雙不成對的襪子時,我會聽到我對自己惡狠狠地說:「我真的受夠你了!」家屋,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如果有人剛好在我整理好的時後來看我,看到我的書,我的畫,我的音樂和樂器,他可能會覺得這屋子的主人是個知識豐富,有藝術氣息的風雅之士。 那……可能是我的一小部份,如果看到的是幾乎沒有讀完的書,已經放乾了的顏料.,某些已經擺到發霉的CD,那這個家屋反映出來的就是個充滿昂貴廢物的心靈了。這樣的心靈著實令我想逃離,就像我有時必須逃離我的居所,出去透透氣。最近,我那綿延半世紀的的「書籍文具成癮症」得到了一個非我所願的解藥。 我年紀大了,視力大不如前,看書的速度是以往的十分之一吧,改用電腦繪圖,視力也難承受長時間使用3c產品。 漸漸地,我買書買畫具文具的興致降低很多,我也覺得很多大部頭的書,在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已經退休,不再需要事事出類拔萃,我已經「夠好了」。 很多過去霸著刷成就感的東西,不再難捨,我期望我未來的家屋,清清爽爽。多些空間給生活,給人,而不是給「物品」。 我希望有朝一日。當我結束塵世之旅,來替我整理後事的人會莞爾一笑說:「這位老人家真的很貼心,屋子裡一點廢物都沒有,一點困擾都不留給別人。」那我就成了一個真正友善的人了。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別靠旅行逃離倦怠」謝哲青:重點在面對生活、學會斷捨離 。斷捨離必學「丟物術」/原來!不只是整理,還可以讓大腦更快樂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7 橘世代.時尚橘
「萬一哪天有需要...,不要丟!」 我們囤積的不是物品,而是未完成的夢
若我要列舉一生做過的荒唐事,排名第一的,應該是我至今仍保留了不少件30多年前的衣服,包括帥氣的牛仔褲,小背心,很淑女的長裙。那時,我165公分,52公斤,是我這輩子最苗條的時期。保留這些衣服的理由,至今看來是個永遠無法再實現的夢想:萬一,我是說萬一......我又瘦回52公斤呢?也許還可以穿!但事實是,就算我瘦回52公斤,我也不再有那時青春的軀體和容貌,來穿這些衣服了。每年春秋換季,我仍把它們拿出來洗洗曬曬,再放回箱子囤積著,年復一年,完全沒有把它們捐出去的意願。我把它們藏得很好,近二十年來,幾乎沒有人看過它們,因為我不想聽到別人的詢問或建議,這些東西似乎跟生命的某個階段、某些人和事有著緊密的連結,很珍貴,不容他人指指點點。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囤積著某些東西,但就我所認識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本該四大皆空的出家人,都會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囤積一些東西。原因不外乎「說不定萬一有需要」,或是「這是某某人給的,捨不得丟」。在我的家裡,有兩個很大的冰箱,裡面除了一般冰箱會有的食物之類,佔很大部分的是因為情感而囤積的大盒小盒、瓶瓶罐罐。例如:十多年前我妹妹從美國寄給母親的保養品、維他命;某位家人擔心某種藥品可能停產而多買的藥,即使早就過了保鮮期,還是留著。理由是「萬一真的需要,說不定還能吃。」即使全家人都知道沒有人真的會去吃,但也沒有人敢斗膽把它們扔了。「也許,萬一,哪天有需要......」是很普遍的理由,讓人逐漸去囤積東西,其中深層的理由,其實是對於匱乏的焦慮。這些以「萬一」為名囤積下來的東西包羅萬象,像是:無數個塑膠袋、購物紙袋、類似味全花瓜的小罐子,也許細數起來能有好幾十個各類購物時的贈品,或是某些黃道吉日,里長伯還是某民意代表送的碗盤,而且上面還寫著他們的名字。在我記憶中,有一次,我家陽台上有兩個多月一直擺著好幾大包的塑膠袋,裡面裝著水,那是李登輝當總統的年代,記得某段時間,中共試射飛彈,我家那兩位當過軍人的男子漢,很機警地儲了很多袋的清水,他們說那是戰備物資,萬一自來水廠被炸掉,至少還能抵擋一陣子。按我粗淺的理解,會因「以防萬一」而囤積某些物資的人,可能直接或間接的,都經歷過不安的時代,經歷過匱乏的艱辛,他們比較愛物惜物。作為他們身邊的人,有時會覺得把大好空間堆滿雜物,實在有點可惜;但如果你擅自把他們囤積的東西清理掉,可能會惹惱他們。因為這些強行清理的行動侵犯到他們的安全感,比較折衷的辦法是跟對方商量,保留一個彼此能接受的數量和存放方法。例如:把兩百個塑膠袋減少成50個,並且綁好,放在一個袋子裡,而非掛得滿牆都是。但,某些對某個人有特殊意義的東西,最好不要碰!因為那牽涉到個人情感。我母親的梳妝台上有一瓶香水,是20多年前我妹妹送她的,我自己也保留了一塊我外甥女小學時為我做的手工肥皂,她現在都長大結婚了,積攢這些東西,已經不是為了「有什麼用」,而是有一份難捨的愛。人們囤積的東西,有一部分是已經用過的,可以清理掉但執意保留著;還有一種囤積是,有意識地反覆購買、蒐集某種特定的東西,什麼原因呢?也許那個東西牽涉到一些未圓的夢想。例如,我一直很喜歡買保溫瓶,小小的,可以放在包包裡那種,尤其喜歡買運動型的保溫瓶,可以夾在腳踏車的橫桿上,無論去哪一國旅行,我都會蒐集當地有特色的保溫瓶。為什麼呢?有一次,我帶了其中一個瓶子,去上國小五年級的【心靈有約】課程,主題是:「生命之杯」。一開始,我想試一試學生是否有能力把我們使用的東西,跟我們的人生觀做聯想。我問:「小朋友,你們知不知道老師為什麼特別喜歡買這種運動型的瓶子?」坐第一排的一個胖小子,幾乎立刻就回答了:「老師,你看起來胖胖的,就是不愛運動啊!所以你買這種瓶子,就是希望別人以為你很愛運動......」全班都在笑,我心裡想:「哼,你這小屁孩。」但他說的一點都沒錯啊!!我,買過很多滿高檔的運動鞋,買過我用到120歲都用不完的顏料,囤積的書需要用貨車裝,一直捐都捐不完,因為,透過這些擁有和囤積,我想滿足我的未圓之夢,希望自己是一個很會運動、很會畫畫、很有學問的人….東西是囤積了不少,但,因為沒有實踐,效果不彰。我從職場退休,準備告老還鄉,體會到未來我真正能運動、畫畫、寫文章的歲月,頂多十來年吧!我開始很認真的學習「放手」,學習「減和簡」。學習如何不要再把難捨之愛和未圓之夢,寄託在物質當中,並不是一門容易的功課,但必須學,因為人終究要面對自己體力和時間的有限,能越早想通,就能越接近自由。「與心靈有約」主持人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Rosa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心靈培育經驗。自一九八一年起,在隸屬于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光啟社」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舉辦訓練課程,並曾赴法國、西班牙接受創作、靈修與影視媒體相關訓練。本文摘自《愛長照》|你所不知道的「囤積」大小事。是節約還是囤積 世代認知差很大。改變長輩囤積症 「5大雙贏整理術」讓你不會得罪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不願意接受包尿布 常見3種原因和解套方法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是長輩出遊時最常聽到的口號,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如廁」的高度需求。 而市面上的復健褲、活力褲等產品,就是為了設計給行動還自如,但有輕微尿失禁的長輩,穿起來就像內褲一樣,讓長輩在出門時穿著,避免面臨一直找廁所的窘境,也不需要擔心尿失禁或是不小心漏尿,甚至弄髒褲子的尷尬情況。 然而,比起自由自在的外出遊玩,長輩們到最後卻都選擇「不出門」。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方便的產品無法受到長輩們的青睞呢? 1. 無法接受自己變「沒用」了 「尿布、尿褲」在現在的社會中,用於小孩和長輩身上,小孩因為他們還沒長大,還無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將他們與尿布聯想在一起十分正常;但是,和已經是成人的長輩們放在一起,不免產生「退化」、「衰弱」等負面的印象。 尤其是還有行動能力的長輩們,有些人僅僅對「使用拐杖」就已經產生了排斥感,更何況是如同「尿布」一般的活力褲呢? 【解套方法】如同關節會退化,讓長輩理解這也是正常的退化現象之一。而尿褲就像是外出專用的「內褲」,讓長輩們出門在外,發生漏尿或緊急尿失禁的情況時不會弄髒衣褲,且臨時找得到去廁所,還是可以選擇不解放在尿褲上的,是一種預先應對的措施。 2. 好尷尬!別人都在看我 我們多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尤其當自己不自在時,走在路上宛如全世界都在關注你,覺得你怎麼怪怪的?更是加深了對尿褲的抗拒與厭惡。 【解套方法】市面上很多復健褲、活力褲都是設計成輕薄型,除了透氣,就外觀上來說,也不會被他人看出來穿著尿褲。我們可以帶長輩到賣場挑選,讓他們曉得這些產品的特性,自己選擇鍾意的款式。若長輩真的不願意一同到現場選購,許多廠商也提供試用包的索取,可以讓長輩直接在家中試穿。 3. 不想花錢/不捨子女花錢 捨不得花錢買一個「非必要」的東西,是許多節儉個性的長輩共同的想法。尿褲不用買,少出門就好;尿褲不用買,自己找廁所;尿褲不用買,多帶條內褲更換就好。用諸如此類的理由不讓自己花錢購買。 【解套方法】告知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 長輩如果少出門,自然活動力就會降低,長期下來肌力衰退的狀況便會因此找上門;或是在急找廁所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倒,年紀大了禁不起摔,萬一受傷骨折,不只身體狀況變得更差,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是一大損失,千萬別因小失大。 以花費的金額來說,將價錢換算成小單位,平均穿著一件尿褲出門只要花20元,避免長輩會糾結於一大包要一、兩千元的高價位。 從衛生的角度來看,現在尿褲產品都有透氣、去除臭味的設計,比起我們滴在普通內褲上可能發生的感染問題,尿褲更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部分長輩對於身體健康或疾病的知識與消息,比起親友,更相信有權威的人說的話,因此,可以請長輩較熟悉的醫生,或相關專業人事向長輩說明穿著尿褲的重要性。 只要長輩還有一定的行動能力,透過一些對關節的低強度運動,例如走路、慢跑等來維持長輩的生理活動表現,不只能延緩行動力上的退化速度,對於長輩自行如廁的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幫助老人自理,或是協助照顧者的照顧好物,只要多花一點心思了解長輩的狀況、挑選適合的產品,並長和輩溝通觀念,相信不只是長輩,未來換我們面對自己老後的生活時也能更安心自在!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24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女性居多…是歧視女性還是歧視男性?其實是歧視這件事
「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超過八成都是女性,其中還不包括蠟燭兩頭燒的「隱形照顧者」。我們在訪問的過程中還發現,辛苦的台灣女人們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往往被家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甚至連自己也認為:「誰叫自己身為女人。」 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標籤,還是如此深遠地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但誰該是照顧家人的第一順位,是她還是他,或是「我們」一起照顧。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微笑地說:「雖然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都是女性,但不只是在照顧領域,台灣的女性自覺和性別平等,還有好長的一條路要走。」 話鋒一轉,覃玉蓉指出:「目前台灣的長期照顧者,如果感到處境堪憐,充滿層層疊疊的不安和壓力,主要是來兩個原因,一個是台灣勞動條件落差大;一個是台灣根本不重視照顧工作。」台灣對照顧者的勞動環境,一直都不太友善。 ▍ 不平等讓女性成了照顧弱勢 長期忽視更成了弱勢中的弱勢「台灣女性在職場上同工不同酬,薪資普遍只有男性的八成,回到家庭後,又需滿足家庭中對女性的期待角色;而台灣照顧者的人權太低,無論是本勞或是外籍勞工,其實都是都吃力不討好,有苦無處說的困境。所以當女性成為照顧者後,在勞動條件上的不平等,加上照顧勞動的不平等,容易變成『弱勢中的弱勢』。」女性容易擔任主要照顧者,其實符合了目前社會家庭對女性的期待,尤其是對於奉行傳統孝道的家庭,女性的相對剝奪感較低。但只因為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度較低,所以必須辭職照顧父母;只因為單身沒有嫁出去,就必須照顧父母;只因為你是媳婦,所以下班後還是得照顧公婆……每個因為的背後,都有脈絡可循;只不過許多照顧者長期照顧到最後,都會發出怒吼:「我受不了。」表面是損失了薪資、消耗了體力;看不見的長期損失更為嚴重。不只是犧牲了長期的職涯發展,甚至是磨損了健康、耽誤了健康,照顧者的重要時光與被照顧者綁在一起,如果沒有其他力量從中協助喘息,照顧者無形中累積的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是非常可怕的,也難怪許多媒體以「長照悲歌」詮釋照顧者的現況。 ▍ 照顧本身不可怕 是社會讓這件事變得可怕覃玉蓉表示,社會在專業上,會認定照護工作應該是高工時、高專業,卻又在職業上,認為它是低成就、低報酬的工作-「因為照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不要碰它。」那麼,到了最後,誰願意擔任照顧者呢?再來,一旦接下這個角色,似乎就注定了要為責任而「犧牲」。因為它的責任重,其他人不想做;因為它的專業,其他人做不來;家裡總要選個人來做,那就讓家裡薪資水準較低的人來做吧!仔細盤算一下,是不是發現其中許多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呢?需要照顧者,卻又不協助他;需要照顧者,卻又看不起他。所以覃玉蓉堅定地指出:「是社會促成血淚照顧者,是社會讓照顧這件事情變得可怕。」 ▍ 男性有脆弱的權利 性別平等其實讓男性較沒壓力在台灣,不管是女性或是男性,同樣能感受到在長期照顧上的孤立無援。除了女性權益還須長期抗戰、努力爭取外,更重要的是爭取「照顧者的權益」。許多女性因傳統觀念束縛、相對剝奪感不強,還能辛苦努力地過每一天,但對於台灣許多男性而言,剝奪感和自尊心都是十分強烈的,加上從小不熟悉與不了解照顧工作,讓照顧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所以家總才指出「男性照顧者是高風險者」。「傳統的男性教養是不能哭、不能喊累,要堅強、要承擔,諸此總總,讓男性不願意向外求救,或是不懂得如何向外求救。當他們逼不得已成為了照顧者,容易比女性有更多的挫折感,也更不容易對外尋求資源。每天起床,要面對地還是漫漫不知盡期的照顧歲月,身、心、錢都不斷地被消耗,所以才說男性是高風險照顧者。」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性別平等,也是讓男性有了解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的機會,真正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他人期待中的自己。 ▍ 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 應該是讓照顧變成一件普通的事「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一個成熟進步的社會,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或誰就該平白犧牲,這首「長照悲歌」已經悲情太久了,也該換個曲調彈了。如果你不希望今天發生在別人家庭的事,明天發生在你身上,請與愛長照一起分享長照資訊,讓更多的人關心長照議題,促進公共照護體系的完善;甚至可以再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健康老化。社會由眾人組成,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眾人之間是休戚與共,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靠眾人來決定。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3 橘世代.健康橘
長照法律故事—看顧扶養費,阿姨舅舅可以一起付嗎?
因為現在都是我們家在付照顧外婆的相關費用,我想幫我媽媽問:『法律上有甚麼方法,可以要求阿姨舅舅們一起來付這些錢嗎?這對於我們家,真的也是一筆不小開銷!』」陳小姐說。數月前,有位約40多歲的陳小姐到事務所來做法律諮詢。預約時,她只簡單和助理提到:「想來請教關於扶養費的問題。」聽到助理這樣向我回報,我心想:「她可能是遇到自己扶養父母親的問題。」到了面談諮詢當日,陳小姐如期赴約,但當她開口提出她的疑問後,竟嚇了我一大跳!「吳律師,我今天來是想請教扶養方面的問題,但我是幫我外婆和媽媽問的!」她單刀直入的說。「因此今天是遇到扶養外婆的問題嗎?」我心裡想著。「我外婆今年103歲了!幾個月前,因為外婆感覺自己年紀很大了,身體狀況也愈來愈不好,而且阿姨舅舅們也都7、80歲,年紀也不小了!所以他們就說服外婆,先來處理財產的事情,把財產過戶給他們!以避免未來還有稅的問題~外婆其實也不懂!但就是拗不過他們,就把名下的財產部分用贈與、部分用買賣的方式(實際上是假買賣真贈與),過戶給他們了!」她緩緩道來,之前外婆處理財產的動機!而我驚訝的原因是,現在當真是超高齡社會,竟然是年紀高達103歲的長輩,遇到了扶養的法律問題!「那麼在財產過戶之後,現在是遇到甚麼問題呢?」我提出疑問,也引導著陳小姐把話繼續說下去!「財產過戶之後的幾個月,外婆身體出了狀況,開始需要人頻繁的帶著去看醫師,我媽媽是最小的女兒,外婆感情也和媽媽最好,所以現在都是媽媽帶著去看醫師,但媽媽也60幾歲快70歲了,她也沒有辦法擔任照顧外婆的責任!」看來陳小姐的母親,也辛苦了!而這也是目前許多家庭面臨到的,當家中長輩需要被照顧時,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誰來擔任主要照顧者?「我們現在有在考慮請外籍勞工協助照顧外婆,但總是要花錢!所以我媽媽就去找她那些哥哥姐姐們討論,請他們一起來付相關的費用!但沒想到,他們一個個都有理由!有人說:『我自己年紀也大了,身體也都有些毛病,需要用錢,所以沒有辦法一起分擔相關費用!』、也有人跟我媽媽講:『媽媽和妳(陳小姐的媽媽)感情最好,她應該最希望妳照顧她~是不是一定要付這筆費用,再想想吧!』然後結果就是,他們就把外婆丟給我媽照顧了!久久才來看一次外婆!跟當初他們要求外婆分財產前,根本就是兩張臉!」陳小姐為自己的母親和外婆感到委屈,我可以感受到,她語氣中的急促及氣憤。因此我先請她喝口水,喘口氣,緩緩之後,我們再繼續談!「那麼現在,您母親這邊有甚麼想法呢?」我想瞭解,陳小姐今天來找我的動機!「因為現在都是我們家在付照顧外婆的相關費用,我想幫我媽媽問:『法律上有甚麼方法,可以要求阿姨舅舅們一起來付這些錢嗎?這對於我們家,真的也是一筆不小開銷!』」陳小姐說。「民法規定,直系血親之間,互負扶養義務。所以您的舅舅阿姨們,法律上有義務要養他們的母親,也就是您的外婆!」我解釋著。「但是民法同時也有規定,您的外婆必須要符合『不能維持生活』的法律要件!才可以要求子女扶養!」我向她說明著,法律上仍有一些限制要件!「請教吳律師,什麼情況才符合呢?」目前法院曾經判決過的案件,有認定包含以下幾種情況,我們來看看外婆是否符合:1. 如果您的外婆,名下已經都沒有財產;2. 或者是,雖然有財產,但都是一些沒有辦法馬上變賣來給付生活費用的財產!例如,雖然有土地、房屋這些不動產,但都是和其他人共有,所以擁有的是持分,是不容易立即變賣換現金的。以上2種情況都算符合『不能維持生活』的法律要件!用法院實際的判決來說明,我想陳小姐會比較容易瞭解。「吳律師,那我外婆一定符合!她名下的財產正如您說的,除了還剩一些當初從我外公那邊繼承來的,和別人一起共有的土地的持分,其他都沒有了!持分比例我記得也剩下很少。聽我媽媽說,當初阿姨舅舅他們都覺得拿到也很麻煩,無法使用,所以才沒有要求我外婆過戶!」我心想,外婆這樣的情況,法律上應該滿有機會可以要求子女們付扶養費。「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陳小姐急切的想瞭解,可以如何採取行動幫助媽媽和外婆!「接著,就要看您外婆的意願了!請教陳小姐,您外婆的意識認知能力,還正常嗎?有失智的症狀嗎?」這一點,涉及到外婆現在有沒有辦法來當原告!「我外婆沒有失智,她腦筋都很清楚,所以她現在對於她的孩子們這樣對她,她才感到特別難過!我和媽媽也只能安慰她,她至少還有我們這一家可以照顧她!」是阿,有時候對於一切都很清楚明白,到底是不是好事,也很難說!「瞭解,那目前如果是要向其他人要求共同分擔扶養費有兩個選擇,能執行哪一個?與您外婆目前的意願有關!」「那如果您外婆,想要用孩子們沒有養她,所以要撤銷贈與把財產給拿回來,也是有機會的!但要記得在您那些舅舅阿姨拒絕的1年內提出訴訟,而且您外婆會是訴訟中的原告!」我同時提醒陳小姐,不只有要求大家共同負擔扶養費的這一個選項!「吳律師,我想先瞭解要求其他人一起分擔扶養費用的部分,因為是否要把財產拿回來,我也還要回去問外婆的意思!」陳小姐一想到要說服老人家,在不經意間,臉上就露出苦笑的表情!我不意外,我很常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晚輩臉上,看到這樣的表情訊號!「扶養費請求的第1個方法是:您外婆當原告,向她的孩子們,就是您的舅舅阿姨們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履行扶養義務,給付扶養費!」「但這個方法,一樣要說服您外婆來當原告!她是否願意告自己的孩子們,還是要和她討論溝通!」經驗上,長輩們總是不想和子女們對簿公堂啊~「我覺得確實需要和外婆好好溝通,有沒有不需要外婆當原告的方法呢?」陳小姐問,看來她覺得要說服外婆,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扶養費請求的第2個方法是:您母親當原告,向她的哥哥姊姊們,提出不當得利的訴訟,要求她們共同分擔這些您母親已經自己幫您外婆給付的看護、醫藥費……等等費用!」我心想,或許這個方案,對陳小姐一家來說,會比較可行!「我覺得媽媽當原告,比較可行耶!我媽媽應該會比我外婆好說服,畢竟這些開銷,只有我們一家自己負擔,也真的很辛苦!」陳小姐臉上,似乎終於有了一線曙光!「好的,那還有一件事,陳小姐您記得回去跟媽媽溝通時,要提醒她!」「吳律師,請問是甚麼事呢?」陳小姐一直很認真的在筆記我告訴她的方法,她聽到我這麼說,抬起頭來認真地望著我。「時效!」我說。「不當得利訴訟的時效是15年!也就是說,假如您媽媽今天幫外婆付了一筆看護費,從支出起算15年,一定要跟她的兄弟姊妹們採取法律行動討這筆錢,如果超過時間,法律上您的舅舅阿姨們可以做時效抗辯,不付這筆錢給您母親!」我向陳小姐解釋時效的意義!「哇~這麼嚴重!那怎樣才算法律行動呢?像我媽媽之前用講的,算嗎?」我心想,這也是多數人的做法~「用講的比較難保存證據,來證明您媽媽有提出過這個請求!所以建議媽媽可以透過律師寫存證信函,來做中斷時效的證據保存!」要採取訴訟行動之前,證據的創造與保存,是很重要的!「而且,存證信函寄出去之後的6個月內,媽媽還是要正式的提出訴訟或是聲請法院發支付命令!不然,之前寫存證信函中斷時效,會沒有用,時效還是繼續下去喔!未來舅舅阿姨們還是可以做時效抗辯,不付錢給您媽媽喔!」我再次提醒她,法律上執行的細節及時程!「吳律師,我瞭解了,那我回去和媽媽溝通討論,我想事情還是要立即處理,不然時間一天拖過一天,對我們家而言,也是很大的困擾!而且還有時效問題!我會儘快向您回報後續我們決定採取的法律行動!」陳小姐回去後,果然積極地和母親溝通,並先請我們發了存證信函,再提出給付扶養費的訴訟!每每我遇到這樣父母親把財產給出去之後,未來父母自己再遇到需要用錢,又沒有錢的情況,我都很疑惑著,為什麼這樣的劇情會一再上演?父母親當初又是因為什麼動機,才把財產乖乖地給送出去呢?而當長輩高齡百歲,還要面臨這樣的問題,這除了情何以堪,身邊的人又能如何安撫安慰這樣的長輩受傷的心呢?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也不想去批判,但我的觀察,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價值觀養成,真的很重要!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會有這樣的結果,絕非短時間造成的!此外,對於這樣的長輩而言,我想她對人性、承諾的信任,已經幻滅!但有幸的是,還有小女兒一家的陪伴,這時候,真心的陪伴,讓長輩知道,至少還有我們在,至少我們對您是真心相待,就是最好的方式。而當然,另從專業角度講,長輩如為稅務規劃或因其他因素,想提早規劃財產傳承(確實也需要提早規劃,畢竟自己哪一天要去和上帝、菩薩喝茶喝咖啡,沒人算得準),也有許多工具可以協助試算稅金及安排給自己有保障的方案,例如透過遺囑、信託、附負擔贈與契約……等方式,也需要預防未來自己失智,財產旁落他人,沒有真的用在自己身上(只有買保險不夠啊~)!律師吳挺絹 律師現任明恩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臺北市政府法律諮詢律師、新北市政府青年律師服務團律師、中央氣象局國賠事件處理小組委員、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板橋分會扶助律師等,亦為財經法學碩士(專長信託)並具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因協助90歲高齡老母親處理被親生兒子提告的財產訴訟案,開始思考:「財產分配問題對於親屬關係的深遠影響」。進而致力於透過法律工作,協助家庭關係和諧圓滿,並常透過法律講座,分享正確的財務規劃觀念,曾受邀至林口長庚養生文化村、臺北仁濟院、台名保險經紀人公司、行天宮圖書館、中化銀髮等單位分享。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害怕被詐騙、被啃老?」 付點管理費,為退休預做準備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當「照顧者」對外求援手時,記得別說出:「幫我」
照顧者記得要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來照顧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 定期給自己時間與朋友聚會、運動,或者去看場電影、吃喜歡的料理、看本書,總之,要讓自己有時間「好好休息」,休息之於照顧者,就像水之於植物,滋養我們,使我們的身心堅強茁壯。「先生中風多年,我每天將近24小時不間斷的在他身邊照顧,變得幾乎不能出門旅行甚至是聚餐,短短兩年就瘦了10公斤,最近還出現失眠與憂鬱的現象,我的心底漸漸浮出一個聲音:『萬一哪一天自己也生病了,誰要照顧我呢?』」 在照顧的過程中,照顧者犧牲了自己從事休閒嗜好的時間、減少與朋友聚會的次數,漸漸地產生踏不出家門、走不出去的感覺,難免會產生孤單感,好像未來的生活就只能如此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照顧者無時無刻掛心著被照顧者,連自己休息的時間都要沒了,久而久之,自己身心俱疲,如果哪天自己也生病了,誰來照顧我呢?又或者,哪天被照顧者離開了,生活的重心突然被抽空,要如何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呢?在此建議照顧者要適時挪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大膽地請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分擔照顧的事務,請家人或他人幫忙時,盡量不說「幫我」,而改用其他詞彙代替,為的是讓聽話者覺得自己所幫助的對象是被照顧者,而不是照顧者。下面提供兩個例子給大家參考,希望照顧者可以試著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獲得其他人更多的協助。照顧的事務是需要全家人一起幫忙與分擔的,如果全都落在一個人身上,一定會承受不住的。照顧者記得要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來照顧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定期給自己時間與朋友聚會、運動,或者去看場電影、吃喜歡的料理、看本書,總之,要讓自己有時間「好好休息」,休息之於照顧者,就像水之於植物,滋養我們,使我們的身心堅強茁壯。同時,也要為自己規劃「老年生活」,為自己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最重要的是,讓現在的自己有能量繼續每一天的照顧生活。「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本文摘自《愛長照》【關於更多你所不知道的長照大小事↘↘↘】。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17年照服人生 64歲吳素琴:我要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3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是病人覺得可憐,還是你覺得可憐?臨床心理師建議 選擇失智症照顧機構該考量這些
玲姨嫁入家境不錯的夫家,幾十年後婆婆被診斷失智症。 婆婆對待玲姨的態度就像對女兒一樣,每樣女兒有的,她也會有。不僅出國回會買東西送玲姨,也會帶著她一起出國旅行,日本、美西、歐洲都有她們的足跡。對於母親早逝的玲姨來說,幾乎早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身媽媽,也難怪當婆婆被診斷出失智症時,她連續哭了好幾天。 隨著時間,婆婆的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玲姨在家一方面需要照顧極重度臥床的婆婆,另一方面又要協助照顧即將出生的孫子。為了婆婆能夠有更好的照顧,早在半年前便開始物色品質好的機構。 經濟無虞的玲姨正在猶豫兩家都很好的機構,一家是在醫院裡附設的專門照顧失智症的病房,但玲姨覺得婆婆以往都是喜歡大自然的,把她關在醫院裡怪可憐的,也很不捨。 婆婆過去很喜歡去到有山有水蟲鳴鳥叫的地方,所以也找了第二家依山傍海的美麗景色的機構,如果你是玲姨,你會選哪一家呢? 選擇機構是許多家屬感到困擾的,有人在意距離的遠近,希望家人能常常見到面;也有一部分的家屬更重視環境是否舒適?不會選擇看起來髒髒的、有尿騷味的。也有人覺得照顧的品質很重要,如果照顧不好,可能住著住著反而有其他病症出來。 除此之外,對於病人的未來情況也需要注重,正如婆婆雖然目前還沒有需要很多的醫療照護,但失智症已經達到臥床的地步,鮮少有機會能夠外出看風景。 婆婆未來可能需要醫療照顧的機會更多,如果是醫院附設的照顧失智症病房,在未來的醫療照顧上會更加的方便。 當家屬在選擇入住機構時,可能需要不僅關心距離、照顧的品質,而就醫的便利性是比較少被關注的,雖然很多機構都與醫院簽有合約,會送到合約醫院進行診治,但如果能在醫院中附設的機構,如此一來在移轉病人時,可能會更加的方便。 心理師的小叮嚀: 1. 家屬照顧時,要量力而為,切莫逞強,需要協助時,找資源,無論是長照系統,機構安置,都可能在不同階段或需求中得到幫助。 2. 照顧機構的選擇盡量務實的考量客觀環境,不只思考想要,還要想到需要。(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只不過是肩膀痛、背痛?痛到冒冷汗當心這病可能致命
一位男性就診時主訴前幾天開始覺得左側下巴有點麻,當時以為是牙齒的問題,還吃了止牙痛藥,後來開始覺得左側肩膀、左手臂也都麻麻痛痛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才來看診。 台南安南醫院家醫科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趕快把他轉到急診處置,還好心肌梗塞及時處理,沒有發生憾事。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先以左側下巴痛、左側麻痛表現?蔡忠紘表示,雖然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傳導痛」會比心臟本身的本體痛更明顯。 因為人體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處,而且一般的情況下,皮膚痛的感覺,常會比內臟痛更容易上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痛初期,身體會感覺到是比較表層皮膚處傳來的疼痛。 這種傳導痛;或是輻射痛、轉移痛,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常在急診或是家醫科門診時發現這種緊急案例。 心肌梗塞常見的疼痛感是「被勒緊」的壓迫疼痛。很多病人常形容「像是有人用手捏住心臟,壓迫得無法呼吸」。蔡忠紘提醒,心肌梗塞的疼痛經常會輻射痛到頸部甚至背部,如果發生壓迫痛,而且痛到會冒冷汗,絕對不要拖,很可能是心肌梗塞! 一般只要利用心電圖和心肌酵素檢查就可以找出病因,如果未及時就醫,有半數病人可能在發作後一小時內猝死。 除了心肌梗塞會有轉移痛以外,同樣危險的「主動脈剝離」也常會以轉移痛的形式表現。 主動脈剝離,是動脈的內膜破裂,造成血液從內膜處滲漏,會形成一個血管壁薄而隨時可能破裂的假腔。血管內膜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撕裂痛,常會從前胸痛到背部,背痛甚至會比胸痛還痛!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誤會成背部拉傷。 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原因,是因為無法提供心臟足夠的血液,或發生主動脈破裂,致命風險非常高。 另外還有一個要注意的疼痛,如果在喝了大量的酒、吃了大量食物後劇烈嘔吐後發生劇烈胸痛、肩痛或是上腹痛時,千萬要提高警覺,可能有「食道破裂」的危險!喝酒或是吃得太飽引起的劇烈嘔吐,會因為食道快速上升,在食道內產生極大的壓力,很容易發生食道破裂。 過去曾發生有人喝醉後劇烈嘔吐,大喊疼痛後昏迷,但朋友誤以為是醉倒了沒有注意,結果第二天發現朋友已經死亡。因為食道破裂會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緊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蔡忠紘提醒,無論是哪裡痛,如果疼痛感是會讓人冒冷汗、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痛的類型,就一定要趕快去掛急診比較保險。(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4-20 新聞.生命智慧
父母留給子孫的禮物為何讓親人反目?律師告訴你,遺囑訂定的重要性
「您覺得遺產是什麼呢?」如果您問我,我的回答是:「遺產是留給家人最後的禮物。」但如果家人為如何分這些禮物而意見不合,爭破頭並為此對簿公堂呢?有些家庭甚至為此衍生刑事案件,您知道嗎? ▍遺囑的重要性 實務經驗上,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只有「有錢人」才會為爭遺產而上法院。而且直接依照法律規定的應繼分來分,也未必是最不會有糾紛的方式。 我曾處理過一個案件,這個家庭中,在父親過世後,留下太太和兩個女兒,遺產只有一棟房子和一些存款,繼承人就三位,看起來十分單純吧! 父親沒有遺囑,過世後三位繼承人討論如何分配遺產,最終達到存款部份按應繼分分配,每人分1/3。 但是父親留下來的房子,要如何處理呢?房子是要出租每月收租金?還是賣掉大家分現金?還是給誰住?大姐一家住在裡面,堅持不搬,又不願意拿租金出來補償其他人,事情要如何解套? 遺產的繼承,當被繼承人生前「沒有」規劃安排未來如何分配時,在身故後,只有兩種方式來處理分配問題: 1.繼承人們談個「遺產分割協議」方案出來。2.但只要有任何一位繼承人「不願意」簽協議,那麼很遺憾的,大家就只有上法院走「遺產分割訴訟」一途了。 而「禮物」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繼承人們對彼此互相「厭惡」的原因了。 因此,為避免好好的「禮物」,成為「厭惡」的源頭,被繼承人把自己預計如何分配的想法,落實成有法律上效力的「遺囑」是有必要的。 被繼承人也可以在「遺囑」內告訴子孫,為什麼選擇留什麼財產給「誰」?這後面的祝福是什麼? 我身邊就有案例是:「祖母將某套黃金首飾,留給孫女,是因為想要孫女未來出嫁時,能戴上這套首飾,這樣即便到時候,祖母人不在了,孫女還是可以帶著祖母深深的愛與祝福一同出嫁! 後來祖母先辭世了,孫女從遺囑執行人那裡收到這套首飾,並告知祖母的祝福時,心裡是充滿感動與對祖母的懷念!」 因此,我常在演講中告訴聽眾:「遺囑是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封情書」當我們用寫情書的心情來看待,就不感覺提到遺囑觸霉頭了吧! 此外,許多繼承人在討論,如何分配被繼承人(父母)的遺產時,都會提到要尊重父母親生前的意思或交代(我把它稱為「遺願」),把某個特定的財產(通常還是價值不斐的不動產),留給某個特定人(可能是子女輩、甚至是孫子女輩)。而大家常有的迷思是:遺願,就有法律上的效力。但我再重申一次「遺願」沒有法律上效力,不能強制要求其他繼承人配合履行,「遺囑」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遺囑怎麼訂定 如何訂定具法律效力的遺囑?我將法條內容整理成下方表格,給大家參考。以下分享的是,我比較推薦的「代筆遺囑」或「公證遺囑」! 至於「自書遺囑」,雖然符合法律要件時一樣有效。但是因為沒有見證人,如果繼承人對於遺囑效力有爭執時,通常需要筆跡鑑定;甚至某些行政機關會對於依據自書遺囑的登記申請會不敢受理(因為怕繼承人們有爭執,自己會倒楣被告) 因此還是要透過法院程序提起「確認遺囑有效」訴訟,而為避免這些繁瑣程序,建議以代筆或公證遺囑為優先選擇。 上面表格,特別跟大家說明的是: 1. 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未滿20歲的人。年滿20歲就成年,可以當見證人。2. 遺囑上,不管是遺囑人、代筆人、見證人都要親筆「簽名」、「蓋章」會導致遺囑無效! ▍其他提醒: (一)立遺囑,請安排「遺囑執行人」 1. 執行人可以在立遺囑人身故後,拿遺囑協助做遺囑繼承登記、申報遺產稅、遺贈交付、依遺囑內遺囑人的指示分配遺產......等程序。而且其他繼承人不能妨礙「遺囑執行人」執行職務喔! 2. 當有「遺囑執行人」時,遺囑執行人會成為第一順位的遺產稅納稅義務人!因此,請立遺囑人記得「預留遺產稅源」給執行人(以保險安排現金是一個方式)。 而在沒有拿到國稅局的「遺產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前,遺產是無法過戶到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名下的。 3. 遺囑執行人,可以同時具備繼承人的身分。 (二)應既分與特留分 如果被繼承人沒有立遺囑,繼承人會按應既分比例分配遺產。如果有立遺囑,請留意特留分。但特留分的違反,遺囑不會無效,只是特留分被侵害的人,可以行使扣減權。 舉例:陳爸爸過世後,只留下兩個兒子,而陳媽媽早在陳爸爸身故前幾年,就已過世。 假設陳爸爸只有1000萬元的遺產,在陳爸爸沒有遺囑指定分配方式的情況,兩個兒子各可以分配500萬元(1000萬元/2) 如果陳爸爸有立遺囑,並且把全部財產1000萬元都留給大兒子,那麼遺囑不會因為違反特留分無效,只是小兒子可以向哥哥行使扣減權,討回250萬元(500萬元/2) 應既分與特留分的比例,請參考下表: (三)最後,建議立遺囑前,先找「律師」討論 討論看看是否只需要立遺囑?還是需要其他配套的處理一起安排? 例如:財產有無借名登記清況,希望如何處理? 有無生前贈與給子孫的財產(若因結婚、分居、營業而贈與,是否要歸扣)?有無借款、投資情況?有無債務問題?有無想排除繼承權(一毛錢都不願意留給某個繼承人)的情況?子孫有無債務問題?或是身心障礙、財產管理能力不佳問題?有無節稅考量? 以上都是常見的、在繼承開始之後,繼承人面臨問題。為避免把困擾丟給子女,讓他們為遺產吵一架,然後上法院,再老死不相往來,建議立遺囑人要先完整思考後規劃並行動,才能真正的達成立遺囑人的心願也維持家庭關係和諧! 【參考法條】民法第1190條:「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民法第1191條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民法第1194條:「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4-17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差不僅影響消化也削弱免疫力!改善腸道健康,多吃這兩種食物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醫師指出,飲食習慣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腸道是萬病之源,因此,擁有健康的腸道便能提升免疫力。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時普遍較長,導致外食人口超過 7 成,而長時間的高油、高鹽飲食,容易使腸道年齡急速老化,導致腸道健康出現警訊。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8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醫師指出,飲食習慣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腸道是萬病之源,因此,擁有健康的腸道便能提升免疫力。 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的最大免疫器官,需要隨時消化跟吸收人體每天吃下肚的各種食物,才能正常供給器官與細胞所需的養分,而代謝後的廢物也一樣,需要透過腸道來進行排泄。▋ 排便不順 易引起諸多症狀醫師強調,腸道健康與腸道內好菌及壞菌的數量有著絕對的關聯,當腸道中好菌數較多時,代謝、消化或是吸收能力較佳,能夠迅速將體內不需要的毒素和廢物排出;反之,腸道中壞菌數過多不僅會讓腸道老化,其代謝與消化的能力都變差。 若再加上排泄不順暢,導致糞便長期囤積在腸道,易使大腸受到感染,進而引發腸道病變。生病的腸道,輕則引起口臭、便祕、痔瘡、淺眠、情緒失調等症狀,重則會導致慢性病的產生,或是罹患大腸癌、直腸癌的機率大增。 醫師提醒,受到生活水平的提昇以及飲食精緻化的影響,國人的腸道健康普遍不盡理想,雖然近年來確實已經有許多民眾開始重視腸道健康,進而提倡多喝優酪乳或是補充益生菌。 ▋ 多吃木耳海帶 有助消化排便 除了多多攝取好菌能夠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作用,每日補充足夠的水分,也有助於維護腸道環境,建議正常成人每日應攝取至少2000毫升的水,足夠的水分能和纖維質結合,避免糞便乾硬,使排便順暢。 飲食方面,也應掌握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的原則,除此之外,也不妨多吃些可刺激腸胃蠕動的天然食物。舉例來說,黑木耳因富含水溶性纖維,所以能夠刺激腸道蠕動,有幫助排便、預防便秘之作用;海帶則是有著豐富的膳食纖維,其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毒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